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县政协十三届第41次主席会议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18:40: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县政协十三届第41次主席会议材料

“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建设

县政协委工委 二零一五年九月

1

嘉善县“五水共治”工作推进情况汇报

嘉善县“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9月29日

自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发出全面推进“五水共治”的总动员令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五水共治”作为嘉善重塑江南水乡的形象工程和实事工程,以清三河为龙头,标本兼治为目标,以长效机制为保障,铁定决心、铁拳出击、铁腕推进,做到任务清晰、责任明确,坚决打响、打赢治水的破难攻坚战。

截至2015年8月底,全县14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断面由去年同期的7个减少为零,Ⅲ类断面由零个增加至4个,氨氮和总磷、化学需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改善34.13%、22.94%、11.06%,高锰酸盐指数基本持平,出境断面均好于入境断面,交接断面水质自2014年以来连续保持考核优秀,太浦河取水口水质自去年11月起持续保持Ⅲ类水质类别。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4年度嘉兴地区唯一一个全省“五水共治”优秀县(市、区)“大禹鼎”。具体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坚持一方主导,政府领衔推进治水

1.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五水共治”工作,严格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作,重点突破、分步推进,合力整治、集中攻坚”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县、镇(街道)、村(村)三级治水机构,实行治水政府领衔、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责任到人,及时成立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委县府人大政协纪委10名副县级领导担任副组长;落实3名县级领导担任专项工作组长;4名县级领导担任出境断面长;29名县领导担任23条重要河道和部分重点“三河”的县级河长,91个部门、9个镇(街道)“一把手”成为重点“三河”责任河长,确保每条重点“三河”都有1名县级领导、1个县级联系部门、1名镇级牵头领导、1名中层干部、1名村级责任人直接负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推进机制建立健全。把机制建设作为推进治水工作的有力抓手,细化三年行动方案,建立健全挂图作战、挂名公示、挂牌治理的“三挂”机制以及“周例会、旬督查、月通报、季考核”的推进机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牢牢锁定完成时间表,细化责任分工,全力抓好工作落实。同时,全面推进实行蓝、黄、红 “三色”督查通报制度。自“五水共治”工作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召开的

3 治水相关会议三十多次,并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等形式进行随机抽查、现场点评,先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128个。

3.资金保障落实到位。坚持把“五水共治”摆在突出位置,加以重点保障,计划三年时间投入56.5亿元建设55个项目,并及时制定年度任务,排好工程量,算好资金帐。截至8月底,全县“五水共治”完成投入约25.9亿元,其中县以上补助1.3亿元,县财政12.95亿元,镇(街道)财政3.89亿元,社会化资金投入7.76亿元。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体参与治水模式,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参与到治水工作中来,如很多企业自投资金建设治污和中水回用设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采用了PPP模式。

二、坚持问题导向,治污先行统领治水

1.明确任务,推进三河销号治理。按照“分级排查、分类汇总、不留缝隙、不留死角”的要求,组织对全县河道开展多轮“地毯式”排摸,结合河道实际情况制定三河“分布图”,详细登记三河具体位置、长宽度、起止点、周边排污口等详细情况,查清污染源,绘制现状图,建好户口本,牢牢锁定全县相对严重的160条黑臭河、垃圾河(其中黑臭河64条,垃圾河96条,总长约148.4公里),在此基础上我们自我加压、提高标准,实际共划定了390条黑臭河、垃圾河(其中黑臭河161条,垃圾河229条,总长约284公里),并全部落实治理责任主体,做到目标清晰、任务清

4 晰、责任清晰。229条垃圾河于2014年上半年完成治理,161条黑臭河道于2015年8月底基本完成治理。通过污染源防控、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多项举措,一批如青龙桥港臭河、新泾港黑河、九军河“牛奶河”、新开河“黄河”等多年难治理的典型黑臭河得到彻底治理。加快推进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工程等项目建设,截至2015年8月底,截至2015年8月底,基本完成罗星和惠民2个项目区建设任务,全面启动魏塘、姚庄、大云、西塘、干窑等5个项目区建设,共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73.4公里,疏浚河道265公里,连通水系15处。今年,我们还计划结合美丽乡村打造38条综合整治示范河道。

2.锁定源头,强化前端全面治理。突出工业、农业、农村三大领域污染整治。工业方面,建立行业准入清单,探索推行项目准入、用水准入、排污准入“三位一体”的新建项目建设环境准入模式,推行排污量化管理,对工业企业排污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实行量化管理,大力开展工业污水直排整治,累计完成企业污水入网1066家。深入开展“零点”“绿剑”等系列专项行动,顺利完善电镀、喷水织机、纽扣等行业专项整治;农村方面,全力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推广纳管式、集中式、分散式等处理模式,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100%,累计受益农户51783户,受益率达到60%;农业方

5 面,及时启动第三轮助推生猪养殖转型集中攻坚行动,实施畜禽养殖业转型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违章猪舍213.19万平方米温室甲鱼棚8.5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底的45.22万头削减到目前的7.33万头。

3.标本兼治,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提升污水处置能力为着力点,编制完成《嘉善县城乡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专项规划》,全县已累计投入资金约8.8亿元,铺设污水管网510公里(2013年以来至今年底预计完成新建一二级污水管网131公里),完成78个排污点的雨污分流改造,建成污水泵站33座,全县已形成14.8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输送)能力,基本实现了全县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工作,目前洪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西部水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开展环评和可研报告编制,大成污水处理厂收购已进入协议谈判阶段,并正式启动污水调配系统建设方案研究。

4.统筹兼顾,防洪涝保供节齐抓。一是扎实推进“二轮圩区”整治。截至2015年8月底,已基本完成圩区整治11片,保护面积34.6万亩,占整治总面积的62%;开工建设9片,保护面积15.8万亩;另外5片圩区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其中朝南圩区也完成招标,丁东圩区正在报发改批

6 复。编制完成老集镇防洪规划,细化制定“一镇一策”,做到成熟一个、实施一个,逐步解决老集镇受淹问题。目前,已基本完成下甸庙、洪溪、杨庙等3个老集镇防洪除涝工程改造,今年在继续全面推进其他老集镇防洪除涝工程改造的基础上,计划基本完成汾玉、俞汇、惠民等3个老集镇防洪除涝改造。二是完善城市排涝设施。截至2015年8月底,今年已完成新建雨水管网8.7公里,提标改造管网6.2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5.5公里,清淤排水管网120公里;增加应急设备500立方米/小时已完成。城市雨水管道完成一轮清疏,确保汛期排水顺畅。三是健全水源地保护机制和提升供水能力。切实加强太浦河长白荡饮用水源地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的保护,并在水源地建立了水质监测站,实现了水质全天候、24小时监测。加快实施供水设施改造和新建,幽澜自来水公司地面水厂四期工程基本完工已于6月底投入运行;太浦河取水二期工程已完成大部分工程招标,已进入施工准备阶段;丁栅水厂二期正在推进前期工作。四是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围绕201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积极开展宣传活动,爱水护水节水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开展了规范取用水资源“护水一号”专项行动,

7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截至2015年8月底,全县完成雨水收集系统77处、节水器具改造500套、一户一表改造2845户。

三、坚持长治长效,全面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作为浙江省三个“五水共治”体制机制创新区之一,嘉善县系统谋划、落实分工、稳步推进“五水共治”体制机制建设,专门制定下发了《嘉善县“五水共治”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实施方案》。截至目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建立统筹城乡的一体化规划机制。一是完成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分布推进、全域治理”理念,科学制定制定出台《嘉善县城乡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专项规划》,全面实施城镇污水管网普查,在充分讨论和比选基础上,确定建立以全国资为主导方向、合理引进社会资本的县域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体制。同时,统筹城市污水、工业污水、农村污水的收集、处理、排放等领域和环节,全面打造覆盖全域的城乡污水一体化收集处理网络。二是完善供水一体化规划。坚持南北分块、一网贯通的规划原则,完善推进《嘉善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统筹取水、处理、供水、用水等环节,加快建设供水体系。取水方面,设立一主一备水源地(太浦水源地为主、广陈塘备用水源地为辅),并建立保护机制,实行24小时监测;管网建设方面,全面打通县、镇、

8 村三级供水管网,形成总长达4000多公里的城乡一体供水网络;水质方面,制定全县统一的供水标准,整合淘汰74个镇、村级水厂,统一丁栅水厂、幽澜水厂供水;价格方面,统一城乡用水价格,实现全县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规划推进水源地保护、太浦河取水二期工程、幽澜自来水公司地面水厂四期工程、丁栅水厂二期工程。三是完善防洪一体化规划。坚持疏堵结合制定规划原则,疏的方面,完善县域水系规划,确定水网总体布局,争取列入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制定了《嘉善县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清三河”拆坝建闸、拓疏河道、打通断头浜、美化河堤岸;堵得方面,修改完善《嘉善县圩区整治规划》,全力推进“以中格局为主、大中小格局相结合、大小圩区嵌套、分级设防”的防洪排涝体系。25片、56万亩“二轮圩区”整治工程列为本届政府实事工程之一。

2.建立健全长效运行维护机制。按照“长效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河道实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行城镇、道路、村庄、河道“四位一体”以及“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保洁管理一体化模式,全县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100%。出台了河道长效保洁资金补助办法和检查评定办法,落实865名河道保洁员队伍,定人员、定河段、定责任、定报酬地开展保洁工作,并为每个镇(街道)配备一

9 艘自动化机械保洁船,全县1829.5公里河道和29700亩湖荡已全部实现保洁全覆盖和常态。嘉善县十五届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嘉善县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移交接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统一规划、统一立项、统一运营、统一收费、统一监管”的原则,明确了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移交范围为嘉善县域内接纳、输送污水的一级、二级管网和泵站;明确了原建设单位为移交方、县水务集团为接收管理方、县城乡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为监督方;明确了移交时间节点为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同时还明确了资产移交、移交材料和程序等问题。

3.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动治水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在县广电台、县报社、嘉善新闻网等媒体开设“五水共治”专栏,并通过大型公益广告牌、墙景画、大型LED显示屏、车载电视、公交车停靠站和全部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等实现公益广告全覆盖。并先后组织开展了我家就在水边住主题征文、寻找乡愁发现美丽摄影、“美丽家园·巾帼先行”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治水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把“五水共治”社会自治体系,鼓励制定村规民约、全民公约、护水公约,强化村民的自治功能,组建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队,考评村

10 规民约等的履行情况,让“五水共治”工作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中得实效、行长效。目前,全县各界捐助治水资金1300余万元,并有29家企业认领河道治理任务。

4.建立责任到人的治水考核机制。将“五水共治”有效纳入各镇、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并实行“一票否决”。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五水共治”工作考核机制方面的建设力度,实行“河长制”全覆盖,明确河长“三查一协调”职责,组织开展河长“四比一争”活动(比项目推进、比水质改善、比环境提升、争当优秀河长),对未完成的年度任务或垃圾河、黑臭河整治后反弹的实行“五水共治”评优“一票否决”,并进行问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责任制延伸,将村(社区)治水工作、区域水质改善纳入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大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村(社区)各类评优推荐重要依,并对涉及消灭劣Ⅵ类和Ⅵ类水质断面、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的镇(街道)实行加分。

5.建立杠杆调节的控量用水机制。城乡居民用水方面,全面实行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和统一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费收费政策,积极推广“同源、同网、同质、同价”的水费一体化征收制度,并加快探索建立“统一收取,合理分配”的污水收费制度和资金分配制度,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和运维管护正常开展。非居民用水方

11 面,出台《关于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的实施意见》,对工业绩效综合评价ABC类企业征收差别化水价,加快高污染、高耗能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推进经济高端转型、技能转型、绿色转型。

6.建立严格的产业准入和环境执法机制。一是以双清单制为抓手,严控行业准入。严格执行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负面清单制度,提升环保要素在招商选资中的衡量比重,探索推行项目准入、用水准入、排污准入“三位一体”的新建项目建设环境准入模式,同时,围绕畜禽养殖业,科学编制养殖规划,严格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范围。二是以综合改革为契机,严格环境执法。整合环保、公安、水利、渔业执法等力量,实现综合行政执法全域覆盖,深入开展“绿箭”、“ 铁拳”、“零点”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涉水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

回顾一年多来的“五水共治”工作,虽然我们取得一定成绩,但是问题仍旧不少,特别是随着工作的深入,“五水共治”工作也到了攻坚阶段和巩固阶段,部分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推进速度慢、资金缺口大、建设管理力量薄弱、长效机制不健全、“三河”反弹隐患不少等问题开始显现。

接下来,我们还有三方面工作要做:一要加快项目推进。今年很多项目因前期时间长,到9月份才陆续开工,

12 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污水管网项目;有的项目还未开工,如太浦河取水二期工程、西部水务提标工程等,这些项目都是今年重点项目,完成效率如何直接影响今年考核,加快项目推进是当务之急。另外,抓紧开展2016年度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前完成,为明年项目推进赢得主动。二要加强项目管理。质量兼顾以质为先,建立专业队伍施工监理、职能部门指导监管、镇村干部全程管理、社会各界关注监督等质量管理体系。要对设计、施工、监理、跟踪审计等专业单位服务水平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要建立项目推进例行通报制度和“五水共治”投诉举报受理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和舆论监督。三要健全长效机制。基本完成“清三河”和区域内水质改善只代表治水取得阶段性成效。由于污染源未彻底消除、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反弹情况随时可能发生。要以“体制健全、责任到人、政府主导、市场运行”为主要原则,以“河长制”为主要抓手和“四位一体”保洁为主要形式,健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要以市场化专业化为主攻方向,健全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运维机制。

13

对我县“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建设的

思考和建议

(县政协委工委)

根据县政协年度协商议题安排,县政协 ‚‘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建设‛课题调研组在吴建平、阎靖华两位副主席的带领下,专程赴南湖区、平湖市和金华市浦江县进行了学习考察,并就目前我县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走访了县治水办、县农经局、县水利局等相关单位。调研组着重从目前开展的‚五水共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延伸考虑长效机制的建立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调研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和一些意见建议汇报如下:

一、目前我县“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我县以‚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为契机, 始终坚持以科学治水为主题、以标本兼治为目标,积极探索‚五水共治‛工作新措施、新方式、新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治水规划、创新运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等手段,形成了以治水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长效机制为保障,符合长远需求、具有示范效应的‚五水共治‛体制机制。

(一)多规合

一、多元投入,保障“五水共治”的有序开展。围绕‚五水共治‛,探索开展‚多规合一‛试点,积极推进水系连通、航运管理、防洪排涝、河道蓝线等规划编制。规范涉河项目管理,明确规定今后凡沿河项目都要论证,竣工验收要有主管部门参与。将‚五水共治‛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持续加大、加强资金保障力度,全县‚三公‛经费预算削减部分全部用于‚五水共治‛,并建立年度动态增长机制。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积极探索资金多元投入机制。

(二)多方同心、倒逼助推,确保“五水共治”的切实推进。明确政府治水职责,建立健全县、镇(街道)、村三级治水机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河长制‛的实施办法》建立三级河长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体参与治水模式,目前,共有29家企业认领河道治理任务。出台了《嘉善县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和统一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费收费政策的实施方案》,推广水费一体化征收制度,加快探索建立污水收费制度和资金分配制度。出台《关于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的实施意见》,对工业绩效综合评价ABC类企业征收差别化水价。建立健全了‚五项制度‛,对工业企业排污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实行量化管理。探索开放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将排

15 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指标扩展到氨氮和氮氧化物,实现4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全覆盖。

(三)上下协同、明职明责,共推“五水共治”的长治久安。出台《嘉善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嘉善县的给排水规模及系统布局,对规划范围内的给排水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加强与上下游河道关联区域的沟通协作,建立治水联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联防联治。建立健全项目长效管护机制,确定

一、二级污水管网由县水务集团负责维护,三级管网则由相关责任主体自主委托养护,进一步形成政社联动的污水管网建设责任落实。引导企业参与管网维护管理,对企业内部已建成的管网,推行企业自主委托养护模式,提升三级管网养护成效。

(四)源头把控、违法必究,完善“五水共治”的法律保障。率先出台‚双清单‛模式,探索推行项目准入、用水准入、排污准入‚三位一体‛的新建项目建设环境准入模式。加大用水和排污双重指标考核权重,从项目建设源头对排污总量增长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严格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范围,加快制定生猪养殖准入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生猪调入准入制度。禁止温室甲鱼、珍珠养殖、稻田开挖鱼塘等项目进入。整合环保、公安执法等力量,开

16 展‚绿箭‛、‚ 铁拳‛、‚零点‛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涉水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执法力量建设,将涉水的执法职能全部集中,今年以来,共破获环境违法犯罪案件9起,其中刑事案件3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人,行政案件6起,行政处罚6人。

(五)责任到人、定职定责,创新“五水共治”的考核机制。把‚五水共治‛有效纳入县对镇(街道)‚五水共治‛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实行评优‚一票否决‛。同时,坚持以治水成绩论英雄,认真组织开展河长‚四比一争‛活动,根据治水成效,分别采取奖励、行政约谈或通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等相关等措施,进一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截至目前,共发放黄色督查通报7份,行政约谈7人。

二、当前“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治水工程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有些治水规划方案比较粗糙。有的河道在整治前调研不深入,论证不充分,河道底数不清,造成方案与实际脱节,如县政协在‚五水共治‛专项民主监督中就发现有的河道在清淤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摸清岸上的污染源和排放口,在清淤完成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封堵和整治就直接开坝放水,造成清淤

17 后的河道水质很难保证。二是有些工程质量存在隐患。目前,‚五水共治‛项目多、时间紧,可以说‚镇镇有重点、村村有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工作有的没有跟上,部分项目匆忙开工,有的项目层层转包,施工企业不完全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或偷工减料的情况还时有存在。如政协在民主监督中发现有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存在纳管污水倒灌河道、窨井溢出污水污染道路和周边环境的现象,还有的污水处理设施从建成后就没有很正常的运行过。同时,由于工程质量监管力量不足,有些施工单位使用冒牌的设备偷换正品材料,使设施正常运行完全没有保障。三是有些镇村操之过急赶进度。我们在调研中也了解到,有些镇村为完成治理任务,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工程规划、施工图纸都还未到位,就仓促开始施工,管子铺过去看,铺到哪里是哪里。有的地方为了超额完成治理任务,提出‚两年任务一年完成‛、‚一年任务半年超额完成‛等口号,欠考虑具体的实际情况,造成工程质量隐患多多。四是‚重建轻管‛问题还普遍存在。有的地方治水工程‚运动式‛、‚表面化‛,治水工程建好后就不注重后续管理,有的治水项目建成后运行维护责任主体不明确,后期维护和管理经费得不到应有保障,或因技术缺乏和专业管理人员队伍不健全,治污设施成为摆设。

(二)岸上治本运行机制还不够到位。一是工业治污还任重道远。2013年以来我县开展了工业污水全入网治理行动计划,但目前仍有个别偏远企业、小作坊废水直接排放或只做简单处理后排放,有些企业还存在着夜间偷排、降低环保处理设施运行标准排放的现象。企业生产材料、垃圾堆放等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依然存在。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集聚还面临诸多困难。二是畜禽养殖业减量任务繁重。截止6月15日,全县生猪存栏为7.33万头,距县下达的年末生猪存栏目标5万头还有一定的差距。近期随着猪价上涨,部分镇(街道)存栏量又都较之前有了上升。特别是大户减量成效不明显,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目前还有159个,存栏5.52万头,占全县生猪存栏数的67.20%。县划定的禁养区内目前还有42户,2.4万平方米的猪舍未拆除,存栏1.1万头。三是‚拆而未尽‛问题较突出。有的地方保留围墙仅拆除生产设施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农户将猪棚舍改为出租房,给违章搭建复活创造了条件,如我们在调研中就了解到某个街道的一位农户最近新建了一处违章羊舍,面积达到100多平方米,某个镇的一位养殖户改蘑菇房为猪棚,新增存栏6头等。四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任务繁重。目前全县118个行政村都已展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但截止目前,全县今年仅完成

19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6798户(纳管处理1424户,集中式处理设施25只,受益1349户,分散式处理4025户),完成率仅为省下达任务17660户的38.49%。五是有的保供水工程进度偏慢。太浦河取水二期列省治水考核范围,并且为重点项目,明确要求今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但目前该项目仍处于招投标准备阶段。六是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任务艰巨。目前还没有拆除的养猪场,尽管大部分采用了‚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 畜禽粪便污染治理模式,但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仅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养殖户,而对于规模较大养殖户的处理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在走访中还了解到,部分小散养殖户还存在直排现象和喂食餐厨垃圾情况,我县北部水域的某些湖荡内,还存在养殖珍珠贝类的现象,部分河道还有养殖菱角等情况。全县的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以及废弃包装物、农膜随意丢弃现象仍较为普遍。

(三)协同配合的治水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部门的协同配合不够到位。‚五水共治‛涉及部门众多,而且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的专项规划之间内容不衔接,有的政策文件口径不一致,有的行政执法不协同,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二是资金使用比较分散。目前,各有关职能部门都有自成体系的治水行动方案和专项资金。由于

20 ‚资‛出多门,‚条条‛分割,造成项目点多面广,资金使用分散与交叉重叠现象并存,难以将有限的资金统筹用于重点治水项目。三是跨区域流域性联动治水还浮于表面。长期以来,跨区域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彼此间的利益分歧都比较大,难以形成联动整治合力,具体表现在治水信息难共享、矛盾难协调、整治难联动、机制难对接,导致了上下游,左右岸的联合会商、联合监测、联合调查和责任追究及奖惩都还是停留在表面上,很难实现联动一体化、联防责任化、联治高效化和联商常态化的要求。

(四)全民治水的机制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社会力量参与治水的平台渠道较少。系列化、全方位的全民治水参与平台还未形成,社会力量、民间力量、第三方组织力量参与治水的现象少之又少,目前仅有29家企业认领了河道治理任务。发动群众参与治水,加强全社会爱水、护水、节水、保水的水文化建设氛围也未深入人心,‚政府干、群众看‛的情况还为数不少。二是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城乡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陋习,对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用水浪费行为见怪不怪。特别是农村仍属治水‚洼地‛,不少村民认为治水是政府的事情,在征地、拆迁、污水管网铺设等方面支持配合不够,边治理边污染现象时有发生。三是部分企业对治水态度消极。有的企业

21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治理污染、压缩高污产能不主动、不配合,有的抱着侥幸心理,偷排、漏排问题仍不能完全遏制。

(五)资金人才技术支撑机制不够有力。一是资金保障压力大。当前,‚五水共治‛的各类工程项目已全面铺开,不少地方资金筹措出现较大缺口,今后难度会更大,尤其是基层财政压力较大,导致部分项目推进缓慢。二是投入机制不完善。整体来看,财政资金捉襟见肘,其他社会资金参与不够,服务治水的金融信贷产品不多,吸引民间投资治水的渠道不畅。三是人才技术力量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工程维护等人才技术力量非常缺乏,部分地方设计靠照搬、施工靠农民、管理靠外行,致使工程建设管理质量难以保证(根据审计局关于2014年度嘉善县‚五水共治‛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随机抽样检测6个分散式生态模块出水水质,COD\氨氮等指标都与设计要求差距较大,达不到排放标准)。一些技术难题尚无破解良方,如河道清淤产生的大量淤泥运输、堆场和消纳成为极大的难题,露天堆放又占用了大量的场地,甚至成为二次污染源。又如,长年关闭水闸造成的河水自净能力减弱问题都亟待破解。四是保洁队伍结构老化。由于保洁工作待遇偏低,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干,目前的保洁队伍大多以

22 五六十岁的人群为主,年龄偏大对保洁效果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人身安全隐患。

三、进一步推进我县“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从“突击行动”向“常态治理”拓展,着力抓好“五水共治”日常治理,不断完善长效机制。一是要深化和完善河长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河长的责权,避免河长徒有虚名,成为‚光棍‛河长、‚空头‛河长、‚多头‛河长,确保河长‚守水有责‛,可以参照浦江县推行河长工作日志,督促各级河长切实做到亲自过问河道水质情况、亲自排查河道排污口、亲自牵头制定河道治理和长效管护方案和亲自指导开展河道治理和管护工作。二是完善河道保洁机制。建立健全河道保洁制度,建好‚一河一档‛,严格落实‚一把扫帚‛保洁机制。建议参照兄弟县市将城镇、公路、河道、村庄保洁和垃圾收运队伍进行‚四位一体‛整合,实行‚一员多岗‛,统一核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标准、实行质量考核,定岗、定编、定报酬。同时,要建设更多的河道断面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对实施河长制管理的河流水质指标随机抽样检测,在有关媒体上广为公布。三是健全河道清淤机制。坚持先清淤后治河,加快推进河道清淤工程,加强入河污染源排查和封堵,重点开展

23 老城区和城中村截污纳管、住宅阳台加装污水管道专项治理。重视和统筹淤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科学的淤泥处置新技术、新办法,推进淤泥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四是深化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减少各类单一的硬质砌岸、人为拉直河道等行为,加强断头河沟通,促进河水循环流动,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加大推广清水植物治理污水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大对电捕鱼的专项执法,同步实施河岸复绿工程。

(二)从“主攻水中”向“水岸同治”拓展,着力倒逼转型升级实现源头治本,不断完善联动机制。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严格落实差别电价、水价等限制措施,坚决淘汰岸上的高污染高排放产能。强化行业准入,采取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方法,全面整治污染重、层次低、布局分散的小企业、小作坊,提高工业再生水利用率,推动提升传统产业,这一点上浦江县在淘汰、提升、整合水晶行业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是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坚持疏堵结合、关治并举,一方面严格执行禁养区和限养区制度,继续大力推进拆除违章猪禽舍工作,特别是禁养区的违章猪舍拆除工作,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减量化、生态化、零排放。可以学习南湖区‚智慧畜牧‛系统,将生猪养殖到出栏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

24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不断完善养殖业转型支持政策,对养殖户向家庭农场、农家乐、乡村休闲等产业转产转业给予更多扶持,实现治污与致富互促共赢。三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结合‚四换三名‛、‚个转企、小升规‛等专项工作,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治水关联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健康等新兴产业。结合建设美丽嘉善、美丽乡镇、美丽乡村和美丽通道,开发观水景、玩水游、品水产、住水畔等延伸产业,构建洁水产业链,把治水带来的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转化为‚治水红利‛、‚治水经济‛,让群众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从“分兵进击”向“联动联治”拓展,着力推进系统治理力量整合,不断完善协同机制。一是从强调‚治污先行‛向‚五水共治‛推进。治污水是大拇指,目前进展最快,其他‚四水‛工作也要抓紧跟上,特别是工程设施建设应注重综合功能的设计和发挥,如防洪工程要起到排涝、治污等作用,同时还要兼顾到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修复。二是从强调‚守土有责‛向‚流域治水‛推进。既要强调‚种好责任田‛,又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地区间环境联合执法机构和队伍,并赋予执法队伍跨界执法权。构建流域内环境信息共享机

25 制,包括上下游联合会商、联合监测、联合督查排查等制度,大力开展上下游、左右岸市县异地交叉视察监督,实现全防全控,真正做到同饮一江水、共护一江清。三是从强调‚各负其责‛向‚协同治水‛推进。强化治水办的统筹领导作用,整合涉水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密切相关部门之间,部门和镇(街道)之间的配合,形成合力,防止相互推诿。

(四)从“行政推动”向“依法治理”拓展,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五水共治”,不断完善执法监管机制。一是规范项目审批、施工和管护。要坚持公开招标、黑名单管理等办法,明确材料厂商准入条件和要求,有条件的要对施工现场特别是隐蔽工程全程录像。坚持工程进度服从质量,特别是开工较晚的项目要实事求是地设定工期,防止赶工带来质量问题。审计、监察、财政等部门要强化对项目的工程预算、款项拨付、投资追加、工程决算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高效治水。逐步推广委托第三方专业管护模式,促进设施运行维护的专业化、市场化;完善村级组织兼(专)管员制度,培养一批图纸看得懂、工程管得住、维护用得上的基层管护队伍。二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合执法机制,对偷

26 排漏排行为零容忍,实行行政、民事、刑事‚三责并追‛,强化污染终身负责意识,形成不敢污的法治氛围。在这一点上,浦江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做法,值得我县去学习和借鉴。三是落实水环境督查考核机制。加大对水环境治理情况的明查暗访,全面跟进和掌握工程项目进展、问题整改落实、治水实效提升等情况,对履职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等行为进行必要的追责和问责。严格落实‚五水共治‛工作考核评优‚一票否决‛制。坚持以治水成绩论英雄,认真组织开展河长‚四比一争‛活动(比项目推进、比水质改善、比环境提升、争当优秀河长),根据治水成效,分别采取奖励、行政约谈或通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等措施,同时引入民意测评,定期实行‚回头看‛,把治水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资金补助等紧密挂钩。四是教育引导企业和公民学法守法。增强公民对水的敬畏之心,引导企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减少排污行为,主动进行节水技改。

(五)从“硬件支撑”向“科技保障”拓展,着力提升“五水共治”的科技含量,不断完善人才、技术、资金支撑机制。一是完善治水规划。全面梳理本区域产业体系和河湖水系,科学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容纳力,统筹安排重点区域、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时序,结合

27 ‚十三五‛规划编制,科学编制治水中长期规划,推进规划纵向衔接、横向对接。二是加强技术攻关。下大力气组织开展治水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适宜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特别是工业污染整治、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河面长效保洁、淤泥整治利用、水闸常年关闭带来的河水自净能力差等方面的技术。三是完善标准规范。健全治水项目、技术、验收等各类标准,设立污染排放行为禁止清单,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处理标准,研究城镇污水处理提标改造问题。四是创新经费筹措机制。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动态增长机制。整合部门各类涉水资金,集中用于治水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建一项成一项,避免撒胡椒面。尽快出台民间资本参与‚五水共治‛项目投资的实施办法,制定信贷倾斜政策,打造‚五水共治‛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治水工程和运行维护管理,最大限度激活民间资本。

(六)从“重在治水”向“人水共治”拓展,着力形成共治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氛围,不断完善全民治水机制。治水必先治人。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重点是打造系列化、全方位的全民治水参与平台,包括宣传平台、监督平台、参与平台。加强爱水、护水、节水的‚水

28 文化‛建设,既要抓好城镇居民的节水,更要从工业、农业等方面着手,把抓节水和水资源保护作为‚保供水‛的重要措施,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意识。积极组建治水队、护水队、志愿者队伍,把畜禽禁养限养、垃圾分类处理、河塘保洁等纳入村规民约,可以学习兄弟县市和浦江县等地开展的‚五水共治‛随手拍等活动,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围绕治水深入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完善干群结合、村企挂钩、投资捐资等机制,引导企业和群众自觉成为‚五水共治‛的积极参与者、监督者。

牵头领导:吴建平阎靖华 责任委办:委工委

29 参加单位:西塘镇政协委员联络室、县农经局、县水利局

30

县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余江县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隆重开幕

新和县政协召开十三届三次常委会(第21期)

在县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幕会

青岛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乌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第41次义务维修策划书

在县政协十三届一次常委会上的讲话

县政协十三届第41次主席会议材料
《县政协十三届第41次主席会议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