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感与语感培养

发布时间:2020-03-03 02:47: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感与语感培养

浙江金华白龙桥高中 张炳通

内容提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教师要设法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然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语感 揣摩 激发 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强调随文讲解,提倡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无论从形成过程还是从分类、构成因素等角度看,都不玄虚。揭开语感的神秘面纱,拨去语感玄虚论的迷雾,我们就能理解并深入语感培养的堂奥。

一、语感的分类

从大处看,语感可分为听感、说感、读感、写感四个系统。可从两个角度归类:听感、读感,是接受性的,不难理解;说、写,是表达性的,这里的“感”是指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从思维角度考虑,语感又可分为“直觉性语感”和“理解性语感”两类。

一个人的语感能力大致可分解为互相关联的两种判断能力:一是对语言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正误判断能力,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气感等;二是对语言对象在内容上真伪是非与形式上美丑的判断能力,它包括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人格状态,审美鉴赏等。

二、语感培养的意义、作用

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积累,这其中包括字词、句法、修辞、结构等语文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另外,还要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直觉思维。这样,当学生接触到“语言信息”时,就能从中觉察出语音 1 语调的正误,得到语音感;判断出语境中用词分寸是否准确贴切,得到语义感;体察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得体,得到语体感;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连贯,得到语脉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不仅了解文学作品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他们除了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语感培养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语文是基础性工具,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传统语文教学观强调的诸如文道统一,情意统一等,正是语文教学中包含的道德情操,个人品格,人生价值,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人文因素,与语感培养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培养和训练,是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积极扬弃。语文教学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迅速领悟语言文学的能力。

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感和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可见语感培养之重要。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些都强调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的心灵与感觉和课文作者在言语形式中的遇合,也就是把课文言语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与感觉,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心理结构。

三、语感的性质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

1、直觉性 它是一种对语言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靠直觉思维便能自然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简言之,语感的直觉性就是对言语的顿悟。比如说对于“我去看医生”这句话,谁都知道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信息:“我病了,去医院叫医生诊断治疗。”不会理解为“我”去探望医生。有时一个句子读起来

2 感到别扭,不一定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只知道不顺畅,一篇文章写得很美,不一定都能条分缕析说出道道来,只知道这篇文章读来酣畅淋漓。这其中靠的就是直觉能力。

2、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而不是把它切分来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描写林黛玉的一句“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中的“风流态度”,不能把“风流”解作“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风流韵事”,而应根据前后文把“风流态度”整体解作“言行举止所表现的风韵神态”。

3、联想性 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田园”不但解释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释作“春天的雨”,读到“初春”二字,就会有说不尽的意趣,联想到的是“新绿”、“希望”、“朝气”;读到 “暮秋”二字,则会产生某种说不尽的意味,联想到“寂寥”、“惆怅”、“失落”等。

4、情感性 语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现象在语文知识正误的判断上,而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语形式的优劣作出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和主体的心灵与言语的内容产生和谐共振,感应相融;起到融情合意的效果。比如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离愁,而读了鲁迅的《药》,心情则会显得沉重。

5、多维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出色的文章或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阅读过程是一种能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主体在立场观点、思想志趣、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同一客体的感受和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其头脑中就有一千个不同形象的阿Q,这就意味着对文章的感知是因人而异。

四、语感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上还总在着片面追求知识点的现象,忽视语言能力培养,忽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的弊端,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1、由单一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2、由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转变到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

3、由注重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转变到对语言的品味;

4、由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转变到重视学生动态语言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语言的示范。概括地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3 (一)、借助电教手段,激发语感。据资料统计显示:人们获得的知识20%来自听觉,60%来自视觉。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的意思。语言文字本身没有图象可直观感受,借助电教手段的目的是通过听觉、视觉的刺激,重组语言材料,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感受语言的奥妙。再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情境,从而达到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

比如学生在读郁达夫《故都的秋》(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天可真凉了——”那句叹息声时,总是体味不到故都深秋时节人们闲聊的场景。但当听到那带有浓浓的北方音韵并带有儿化的“天”字和念得很高,拖得很长的“了”字的放音朗诵,同时观赏到体现“清”、“净”、“悲凉”的flash画面时,学生感悟到的故都的秋味与原先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了。

在教学鲁迅《阿Q正传》时,剪辑反映阿Q人物性格的电影片断,以课件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会由对阿Q形象的笑,转为对阿Q人格的悟。通过对阿Q在不同场合言语行为(声音图象)作比,可激发出学生语感(阿Q的双重人格):自尊要强又自轻自贱;质朴任性又狡黠保守;无赖霸道又懦弱愚味;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可谓 “窥一斑而见全貌”。进而领悟到作者解剖了当时中国人的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性,以唤醒沉睡的民众。

(二)、通过反复朗读,积累语感。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都强调了朗读的重要。对一些典范的文章进行反复朗诵,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

唐彪曾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可见熟读能使文感达于化境,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熟悉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象”,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有助于创新和应用。

朗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在朗读过程中,认知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每篇课文都要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去熟读:一读领悟主旨;二读领悟语脉(句、段连缀与结构);三读品味语言;四读感受语情。在熟读中循路入境,与作品人物同行,与作者心灵同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体会形

4 象美;品味语言美;追求创造美。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对于优美的散文,经典的诗词,一定要勤记多背,增加积累,并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这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三)、鼓励想象联想,诱发语感。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或说者若能传达出、读者或听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里将虎山水库的水比喻为“黄锦”“细纱”,像虬龙“回到了故居”,又将它比拟为人,是“躲在瑰丽的黄锦底下”;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如丝如缕的荷香写成远处高楼上的琴声,运用了比喻、通感。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如王实甫《长亭送别》(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的“染”字,如果没有联想想象就很难领悟它的实际含义。教师要进行点拨,让学生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以景衬托出离人的情绪,进而领悟到深层的情味:“染”字沟通了景物与情感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合而为一。这正是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的绝妙之处。

(四)、通过揣摩分析,深悟语感。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一篇优秀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形象。

语感的对象表面上是语言,实际上是语言背后的语言行为的主体——作者。语感实际上是经由语言通过语言又超越语言去感受作者的内心思维和情感。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理解文字表达的深层含义,品味

5 作者的谴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

一般来说.记叙文应注意对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因素的综合掌握;阐述事理文章应注意作者针对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等问题,力求全面掌握作者写作意图;抒情文章应注意掌握作者的倾向、感情的基调等等。如《三块钱国币》(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争辩过程是:所有破了的花瓶都不是主人打破,而是佣人打破的,因为佣人的职责决定只有他们能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所以有打破瓶的权利。简言之:职责——机会——权利。这显然是不成立的。这个推论犯了两个错误:

1、以偏概全:打破花瓶的不都是佣人;

2、偷换概念:职责给予的机会不等于权利。就象驾驶员有接触人的机会但没有撞人的权利一样。作者这样写不是与杨长雄的形象相矛盾了吗?通过让学生揣摩分析再由教师引导便可发现,原来作者是故意这样写的。因为对待吴太太这样胡搅蛮缠的泼妇,光讲道理是行不通的,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语感分析最大的难点是把握语言的隐含信息。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作者在描写“荣禧堂”时,特意介绍了“乌木联牌”的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这幅联语明显信息无非是:座中贵人和宾客佩戴的 宝饰珠玉明如日月,光彩照人,礼服上的图饰美似烟霞,绚丽夺目,一派富贵气象!但通过揣摩分析可悟解到其隐含信息,这幅对联不只是写贾府的大富大贵,还提示了贾府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建立的广泛的政治联系,所谓“谈笑尽显贵,往来皆达官”,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炙手可热的政治权势。而这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景象,正暗示着小说盛极而衰的结构。这些就是联语体现出来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语感培养较之语文知识教学显然要困难得多,因为语文知识教学一般很少有心灵的参与,它以知识点为主,有标准答案;语感培养则不同,教师要设法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然学生的心灵。

语感的获得是多方面的,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通过广播、影视、书报、交际等多种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感论》(修订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杨春鼎 《直觉、表象与思维》,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6 [3]王培光 《语言能力与中文教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李宇明 《语感简论》 ,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6 (2)。 [5]殷德才 《语感教学刍议》,《语文教学之友》 1997(4)。 [6]李海林 《论语感的心理特征》,《南京师大学报》 1996(1)。

英语语感培养

如何培养英语语感

培养语感的方法

培养语感 夯实基础

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

朗诵稿件的语感培养

语感与中学语文语感教学

叶圣陶论语感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感与语感培养
《语感与语感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