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3:40: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

一、语感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何谓语感,至今没有定论。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心理学认为:语感是一种智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教学论认为: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言语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李海林先生则从语言学角度提出,语感是对言语隐含意义(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切直觉。“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各家的个性表述为我们揭示了语感的共性:其一,语感是一种能力;其二,语感是感悟语言的能力;其三,这种感悟能力建立在个人学习、生活经验之上;其四,语感表现为对语言符号的反馈能力。

语感能力在学生语文素养中占何地位呢?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人类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基本基础。”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语感能力是多么重要。我们还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来探讨语感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语文课程新的定位,摒弃了以往片面追求工具性或人文性的极左极右的做法。而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中,语感是一个关键。首先,从语文知识的功能上看,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要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既是说,必须通过语感这一中介,才能转化成能力;其次,从语文思想教育上看,根据皮亚杰认知论的观点,语感具有选择性,主体只对与之相关的言语现象特别敏感,学生情感的塑造依赖于其对语言的感悟、内化,因此,语感强的人,才能对语言材料中包含的道德情操、个人品格、人生价值、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人文因素有更敏锐的反应;再次,从语文美育的角度看,审美的过程不是理性地认识和推理,而是依靠学生的经验、情感等因素的直觉,这种直觉就是感悟,审美教育要通过语感来完成。由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将培养语感列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形式”的知识,而应特别重视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可见,语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关键。

二、阅读在语感培养中的作用

关于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新课标有多次的叙述。在 “阶段目标”中就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从诵读儿歌、童谣到诵读优秀诗文、读书看报再到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阅读,阅读的对象、数量、途径、方法都有明确的要求。总目标的要求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

可见,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那么,阅读与语感培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从新课标的描述中来探讨。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最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当然是阅读书籍;“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首先应该是掌握语言感悟能力,对于形态丰富的汉语言来说,规律性的东西,非言语能表达,只能是靠心理的感悟。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从哪里来?它依赖于丰富的积累,积累则来源于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就是要多读,而且是多种形式的读,才能有丰富的积累,才能有深刻的体验,才能有良好的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要读,还要多读,还要读好的,读完整的。

„„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阅读对于培养语感的作用。

1、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感是一种认知结构,语感图式的发展依赖于“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阅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显然顺化和同化都参与了的,正是由于这种参与,主体对阅读材料的感知、理解及语言内化才能不断深入” (陈金明)。从另一个角度讲,语感作为一种语言感悟能力,它的培养和发展也必须在语言实践中,阅读作为一种最普遍、最直接、最重要的语言实践之一,自然成为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

2、丰富的积累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实践。语感的获得依赖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而语言积累单纯依靠课文内容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学好课文之余,大量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巴金先生说:“我不懂得什么文章作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文章,然后自然而然就会写文章了。”正是因为巴金先生有了广读博览的体验,才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积累多了,语感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即使不懂什么作法,依然写出了文章。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可以说“书读百篇,其义自见”。

3、优秀的读物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倡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那么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最基本的,当然要语言规范、优美,能准确反应汉语言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语言。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优质的材料,感受优美的语言。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悟、积累,渐渐地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形成一定的“敏感性”,不但使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更规范,还能把阅读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对语感的积累有很大的作用。

4、浓厚的阅读兴趣有助于语感的产生。从语言实践的内因来讲,语感获得的途径有单纯语言实践和自觉语言实践,前者是被动的,是获得性的,自觉语言实践则是主动性的,此时,语言知识内化为主体一种心理行为模式,一种自动化心理反应机制,语感也就形成了。因此,语感的获得,并非靠死记硬背,而是靠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与之相伴的情感体验,是在对语言感悟、探究中得到培养的,而语言实践是否积极主动,在于主体对实践客体是否感兴趣,因此,通过大量阅读,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有助于语感的产生。

总之,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好书的熏陶下,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辨析对错的能力,一点一滴积累学生语感能力,在不断积累中,语感的准确性、迅捷性、敏锐性、深刻性、宽广性、情感性等方面就会有“直接性”“经验性”提升,促进语感能力的提高。

三、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

(一)固本清源——上好阅读课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引子。即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语感的培养也是这样。必须充分发挥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广泛阅读,更有效地提高语感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是一个能力构建的过程。对语感培养来说,通过课内精读课文的阅读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感图式,获得了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再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验证、检测语感图式,最后通过课外阅读做出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逐渐增强,语感能力也在这个交叉并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从教材本身讲,语文教材语言规范、文质兼美、情深意浓、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也为语感训练提供了最好的凭借。

如何通过课内阅读课更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读的过程中,既要动眼,又要动耳,还要动口,全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应器官,信息进入达到的渠道自然就多。通过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品位文章意韵,体会文章所描绘的人和物、动态的场景和丰富的景色描写,在丰富的心理和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普通话水平、朗读逻辑重音的处理习惯成自然,断句和停顿成习惯,语感的形成也在其中了。默读也是不可缺的,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将以默读为主,要通过课堂上的默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推敲品析,增强感悟。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在文本、师生、作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灵敏度。

3、激发兴趣,培养语感。前文讲过,语感的获得,不是靠死记硬背的积累,而是靠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与之相伴的情感体验,是在对语言感悟、探究中得到培养的,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地对自身进行语感培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4、内外结合,推荐读物。叶老说:“科内教材有定量,虽足使儿童感兴味,尚不能厌足。惟有取兴味相类的书籍供给儿童,使他们有取之不尽的乐趣。如此,国文教授的收效必大。”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如读了《狱中联欢》,不妨读读原著《红岩》;读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就研究一下《三国演义》;读了老舍先生的《养花》、《林海》,再找一些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甚至剧作来看看,为课外阅读指明方向。

(二)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获得语感的基础,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精美篇章外,还要在课外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汉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1、课内积累。如上所讲,教材的语言形质兼美,表达规范,意韵隽永,正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极佳材料。课内积累要重视背诵。背诵,既是外显学习,如可按一定的方法熟记;同时也是内隐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熟记的言语材料的语言规律。此外,还要有意识积累每篇文章的优美词句,经典篇章。可让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摘抄自己喜欢的语言,并大体理解它的意思;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把学到语言内化自己的语言。养成积累的习惯,为课外积累打下基础。

2、诵读经典诗文。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引导孩子诵读经典,积累民族语言的精华,已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牢牢刻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化成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而这种积累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语言感悟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品位语言,感悟语言。

诵读包括吟读和背诵。吟读,就是让学生指根据文章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讲究节奏韵律地读。特别是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诗词歌赋,在吟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味,感受语言的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吟诵中接受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储存语言的表象材料,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语感能力也就逐步增强了。背诵,则是在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是不机械的死记硬背。当然,一般情况下,“吟”和“诵”是一个整体,是同时进行的语言活动。

不过,诵读的材料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水平和学习需要,象唐诗、宋词等意韵优美、琅琅上口的材料,就非常适合学生朗诵,而象“四书”“五经”等比较枯涩艰深的东西,虽然学生也能苦背下来,但记忆的时间却不长,就不应该主张学生背了。

(三)举一反三——大量阅读

语感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通过阅读,会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语感能力。但,鼓励大量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而是要有所甄别、充分结合学生具体实际进行。

1、给学生选择读物的自由。儿童的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出发,给学生以选择读物的自由,会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也只有学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喜欢阅读什么内容的文章。一个浅显的例子,低年级学生喜欢语言浅显、富有节奏感的课文,因为这类课文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而对内容抽象、描写事物又比较陌生的课文,则难以引起朗读兴趣,所以,培养语感,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十分必要,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语感的系统训练刚刚起步,一定要为日后语感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喜欢神话,就让他们读一读《西游记》、《封神榜》;喜欢童话,就建议他们看一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喜欢科幻故事,就鼓励他们阅一阅《哈里波特》、《魔戒》。当然,教师的引导也是需要的,我们要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兴趣、需要、生活实际等情况,对他们阅读方向给予指导,如低年级学生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推荐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科幻小说等,高年级学生推荐看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

2、给学生自主阅读的自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主体个性化行为。语感的主体同化性表明,主体在面对言语信息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从认知学角度来分析,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需要和阅读期望,在阅读过程中接受文本信息的同时,必然会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甄别,以自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文本信息,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必然因其需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给学生的阅读定标定量,给学生的阅读打上各种框框,必然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妨碍语感能力的提高。由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阅读的自由,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阅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学生速读博览的习惯。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要结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也这样,强调自主阅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从阅读的方法来看,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速读博览。叶圣陶说“此等书籍,但需泛览,不必精读,然则足以补充,可作参考。”指的就是快速阅读的作用。回到语言文字的特点来分析,主体所感知的语言文字并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在阅读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而这种直觉思维就是语感的心理表现。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指的就是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培养学生速读的习惯。有了速读的基础,博览也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词汇、句式的储备,促进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提高语感。

4、积极评价,提供动力。从非智力因素来讲,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还要求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欣赏成功的学生,鼓励沮丧的学生,唤醒自卑的学生,爱护“出错”的学生,时刻给他们提供阅读的动力,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阅读热情。

总之,阅读既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也是语感实践的过程,我们要在平日里多鼓励学生看书,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感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大量阅读指导作文培养个性

英语语感培养

语感与语感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
《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