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0-03-02 14:07: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法治;宪法;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又一里程碑,其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也产生了许多深层次社会矛盾。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向前进,如何解决我国社会现存矛盾和问题,因此,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是党的十八大必须回答的核心课题。

一个国家的旗帜,一个社会的发展道路,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是一个政治价值观即政治伦理问题。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是成文的规则,而作为政治伦理的价值观,则是人们内心的政治信仰。因此,十八大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确立全体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回答了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现当代民主社会的关系、世界文明与中国现代文明的关系,吸收了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我以为,信仰源于恒久的内心理念。因此,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首先必须回答好历史问题:如何看待世界文明史、如何看待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如何看待中国近代百余年民主革命、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奋斗历程、如何看待新中国六十年建设历史、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其他国家和民族走过的历史轨迹,我们自身的文明发展历程,所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无不告诉我们,富强,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的根本;民主,是现代国家保障公民权利的坦途;文明,是人类对自身野蛮性、惰性的不断克服;和谐秩序,和平发展,是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国内国际战争等各种残酷纷争的最终解决之道;自由、平等是人民民主的必然,公正、法治是和谐秩序的标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自由的国民对于国家、社会、他人的道德义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正确回答了我们所要确立的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我以为,信仰源于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因此,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同时必须回答好主体问题:在对照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

时,如何看待国家、社会、公民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发展方向,攸关公民个体的身家性命;而公民的思想和行动,又深刻决定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方向。因此,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必须能够恰当地处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一个前途光明的国家必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在一个正确前行的社会,自由是永葆活力的基础,平等是维持自由的前提,公正是道德风尚的天平,法治则是维持和平秩序的必需;这样一个国家、社会中的公民个人,爱国是基于国家、民族自尊和自豪感的信任,敬业是公民对履行自身职业责任的完美追求,诚信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坚守,友善是对人类同胞和自然的相互尊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涵盖国家社会生活的五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环境如何统筹协调发展。无论是西方、拉美、东南亚、中东、非洲,还是中国,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都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一个良好的社会,可以概括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法治、文化自由、社会公正、生态文明。这就是十八大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理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首先是宪法确立的,特别是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最根本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它科学地回答了我国对于处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被历史地证明是我国目前和以后应当坚持的正确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中,社会层面是基础,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则是法治。没有法治,中国仍然停留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代,没有法治,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宪法和法律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最主流的价值观,既是外在的制度规范,又源于人们内心的道德良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基本遵循。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首先要确立宪法信仰。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要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而要确立宪法信仰,前提是我们的执政党、国家和全体国民必须尊重宪法、全面实施宪法,坚决纠正一切违宪行为。“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

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只有全体国民首先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宪法信仰、宪法意识,我们社会的道德秩序才能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建立,首先在于社会上层:领导干部、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因此,要树立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宪法和法律的信仰,首先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宪法和法律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时,要使全体国民认识到,宪法和法律是我们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他说,“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然后,确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根本保证是全面实施宪法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宪法、法律得不到全面实施密切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治理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首要的前提是全面实施宪法和法律,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他强调指出,全面实施宪法,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一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监督预算和宪法实施的职能,提高人大专门委员会委员的专业水平和履职能力,建立人大代表联络工作机构,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真正让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二要保证各级党的机关依照党章和宪法、法律领导各项事业,保证各级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三要根据宪法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各方面利益关系;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第二,必须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

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要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制化。二要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切实依法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尽量防止和减少渎职、徇私舞弊行为和工作失误;三要加强各级人大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一切违宪违法行为。

第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一要依法保障公民、法人的各项权利,保障公民、法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保障各类法人平等参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共享发展机遇,平等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二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保证每个司法案件实现公平正义,不使无罪的人受到法律追究。三要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最后就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面对我国社会存在的道德秩序失范问题,人们纷纷开出很多药方。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仁人志士就主张彻底抛弃导致中国封闭落后的专制主义思想——儒家思想,提出重塑“国民性”的话题,提倡欧美苏俄等现代国家所开创的科学、民主精神,引领了现代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人民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新目标。新中国6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证明,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不复存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证明,离开社会主义法治,市场经济发展不仅不能自动解决原有的社会矛盾,反而因为累积了新的矛盾而走上不健康的道路。面对当代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群众的道德困惑,鼓吹重回“*”老路是历史的倒退,捡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儒家思想衣钵则是缘木求鱼,至于否定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西方“新左派”观点,更与时代的发展大潮格格不入。现在,所幸的是,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时代高度,回顾历史,可以分享迄今为止人类文明一切发展成果。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现在必须开展类似“五四”时期的又一场“新文化运动”,彻底抛弃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一切旧有不良传统,着重培养全民族的科学、民主和法治精神。

现代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和公民道德,其共同的交织点是现代法治精神。因为政治伦理的核心——人民民主需要宪法和法律的保障,社会伦理的核心——法治需要宪法和法律得以全面实施,公民道德需要以遵守宪法和法律为基本前提。因此,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重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切法学工作者,一切新闻工作者,一切教育工作者,一切文化工作者,一切国家工作人员,要发扬中国知识分子坚守社会良心的优秀传统,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不遗余力地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辨析并坚决抵制、摒弃和批判形形色色的道德观念谬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

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利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

[2] 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