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2020-03-03 10:56: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初探

谢筱勐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未富先老”的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广大农村,如何解决老龄人口赡养问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为此,对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进行调查和探讨。

一、农村养老状况

根据调查,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储蓄养老等几中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这是我国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就是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的照顾以及精神上的慰籍。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93.8%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完全是由子女或家庭赡养,未能获得应有的社会保障,这一比例,在我县高达99%。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以及传统文化摸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2、集体养老。集体养老主要是针对极少数无子女县城无继养子女家庭,是由集体出资请专人照顾老人生活的方式。2009年,我县共有25所敬老院,共收养3903个老人,还有由集体给予供养分散的678个老人。

3、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是指90年代初由国家民政部在全国推行建立的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的积累式养老保险。2006

年,我县只有1所社会福利院,共收养52位老人。

4、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方,家庭养老始终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方式,起着主导地位。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方式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它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家庭养老方式,一直在农村的养老制度中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像我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财政收支矛盾较大,面临的问题就更多。具体来讲,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养老功能薄弱化。家庭养老主要是老人有子女,且子女赡养能力,或者是虽无子女,但其有比较好的亲属关系,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必需品,生活上可以不依靠社会救济或社会救助,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养老。这部分老人中,有劳动能力且能够为自己的子女贡献一份光和发一份热的情况尚好,基本上与子女同吃、同住。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大都会被子女视为负担,应分摊的粮款不能按时付给老人,导致这部分老人的生活比较困难,只能勉强解决温饱。

有些老年人虽有子女,但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所谓“你养老我也养老,你不养老我也不养老”。还有些子女借故财产分配不公或以老人“偏心”为由拒绝赡养老人。因此,这部分老人的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四点:

(1)、计划生育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计划生育的推行在规模和结构上使家庭发生变化,从规模上家庭人口和劳动力减少,意味着家庭收入减少,赡养老人的能力降低。在结构上家庭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不论是家庭收入,还是夫妻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导致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在经济上虽能接济老人,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会受较大影响。

(3)、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调查表明,农村子女对老人不孝的比例逐步上升。俗话说:“生儿育女防备老”。但目前兄弟几个不养老的现象比较普遍,就是一个儿子,不养老的现象也十分突出。究其原因就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在变化。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老年人的独立意识也在增强,很多老年人不愿意依附年轻人来生活,也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2、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给老人心理上带来很大寂寞。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地区转移成为趋势。从事农业的低回报率使得外出打工成为农民谋生的重要途径,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上的空间分离,这种分离若时间较长,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会变得松驰,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产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家庭美德教育。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敬老、爱老的传统教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美德的丧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堕落。因此,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把赡养老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经常性的宣传计划。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孝顺父母的予以表彰,加强舆论监督,对那些不愿赡养父母的人,以公开栏,曝光台等形式在社会上进行公开,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老敬老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政府应要采取一定措施,给赡养老人的子女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在物质、精神上给予支

持和鼓励。比如对赡养老年的低收入家庭,应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对赡养高龄老人的农户,如住房紧张,要优先划拨宅基地,当地企业招工优先让他们进厂上班等。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并随着县乡财政的增加加大资金投入。每个乡的“三无”老年人都应该在敬老院里颐养天年。同时,政府机构的富足人员也可以分流到敬老院里照顾老人,为老人服务,使养老逐步形成一种产业,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设施的完善不断吸收有子有女有生活来源的老人有偿入住,增加敬老院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环,达到以养老事业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3、健全法制保障体系。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各项制度,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伦理走向法制。二是要考虑将农村养老问题纳入人口管理范畴,列入基本国策,最大限度的引起县、乡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三是政府在相关政策上也要出台一些得力措施,促进农村养老保障的不断完善。比如:在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下,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纯女户的重要性和典型性,养老金来源的社会化部分就要相应额外给予一定的补助,如奖励扶助,免除她们因少子女而有的后顾之忧,吸引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加入少生快富行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生育。

4、在经济上得到有效支持。政府要从改善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着手,切实提高农民养老的经济负担的能力。一是要加快落实各项农村优惠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应

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为建立理想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提供财力支持。三是由政府出面开拓其它筹资渠道,比如政府出面开展的募捐,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福利彩票等,用其所得支助贫困地区,保障老年人的最低生活保障。

4、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养老制度的两个方面。一方的削弱以另一方的增强为前提。在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供养力下降、传统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挑战的形势下,只有发展社会养老,才是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应及时增加对农村养老工作的财力支持,优先解决无子无女老人的生活保障,照顾独生子女老人的生活,有计划,适时地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以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论文

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贵州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1]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浅析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初探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