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发布时间:2020-03-03 03:12: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福州第三中学(350003)

陈亨淦

近几年来,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文件精神,确立了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力图做到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能造就出一大批专家型教师,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学校。一年多来,我们结合学校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深化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校教务处和教研室的指导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把宝贵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关怀和谐地统一起来,初步探索出富有化学组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针对原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在逻辑上出现的一定程度的交叉混乱和在教学实践中(如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估上)常常出现的操作随意甚至选修课、活动课流于形式等现象,我组高度重视此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

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使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几年来,我们在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

1.以解决学科问题为研究主题的学科问题研究性课程,如《探索化学实验之美》课程。

2.以提高解决日常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能力为逻辑主线的社会问题研究性课程,如《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课程。

3.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 4.以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如针对高二学生的培优辅差和高中化学竞赛课程等.二.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

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在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共开发了以下三门课程。 1.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

内容选择:以高中化学知识为平台,阐述生活领域化学原理的应用与人们生活中认识的种种误区,力求将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于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关注且实用的问题。课程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贴近生活,改变化学基础学科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兴趣。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从学生已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出发,结合主要生活用品与化学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现代生活与化学及环境的关系,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为现代生活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实用性,改变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恐惧与厌烦的心理状态。、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高一化学备课组。 2.报告、讲座类课程——《探索化学实验之美》

内容选择:与化学实验(包括虚拟实验)相关的讲座,与学生一起感受化学文化之美。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教师或部门:授课教师。

3.学科知识拓展性课程——《高中化学双语课堂》

内容选择:练习化学英语听力,学习化学英语词汇及表达,增长化学知识(尤其是换个角度了解化学知识),查阅化学资料和图片,化学实验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学生自愿参加(欢迎英语爱好者参与) 负责组织教师或部门:授课教师

4.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高中化学竞赛教程

内容选择:高中化学(人教版,三册),大学无机化学,大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在抓好学科竞赛的同时,初期注重培养一些化学学科的尖子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各年级设带头人,其他教师辅助。学生自愿参加,多次选拔淘汰 负责组织的教师:各年级备课组。

三、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

1.建立完善的组织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我组在教务处的指导下,明确由各年级的备课组负责相关的校本课程。

2.确定课程前,各备课组设计调查问卷,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学生课程需求进行汇总。然后组织全组教师讨论,确定要开展的课程专题。认真填写教务处印发的《校本课程说明书》,然后上交到教导处;教导处将教师上交的申请表汇总成《课目表(课程菜单)》和《课程说明书》并下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并上报教导处,教导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

3.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1)每周

二、三下午第

三、四两节课作为化学竞赛辅导授课时间,地点在化学组或多媒体教室。(2)周二下午第3-4两节课是教师专题活动时间,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自主进行主题活动。

4.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全组教师应该具备“上好本学科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要有分课时教案和一定的课时量。

5.校本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教师授课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状况和学习过程指导状况为依据。

四.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阶段性成果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我组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高考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开设了一些学生喜欢参与的拓展课(特别是化学竞赛),学生在市、省级化学竞赛中获得了

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林立霞老师的指导下,高二学生钱伟在全国化学竞赛中获得佳绩,进入国际化学奥赛国家集训队。近一两年来,不断有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市级奖励。

2.在学校汇编的校本课程教材中,我组陈亨淦老师的《人体健康和化学元素》和《高中化学双语课堂——What is Chemistry?》入选。在2006年3月开展的“印象三中”践行新课程市级公开课上,陈亨淦老师展示了高中化学双语课堂《Ionic Bond and Ionic Compounds》.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在坚持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拓展和培养,如开展《探索化学实验之美》课程,意在引导学生体验化学文化,感悟化学之美。使校本课程已成为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课程内容由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向校外延伸。

五.校本课程实施体会和一些想法

1.要进一步建立新课程观念,充分理解新课程内涵,有机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关系,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结合本校实际的化学学科的校本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素质教育。

2.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积极摸索出一套提高教师进入高中新课程能力的方法,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模式的改进,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3.观念和认识:2005级学生普遍认为化学是副科,不够重视。对日常化学现象的探索兴趣不高,不明白什么是校本课程,不确定化学校本课程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

4.现实条件的限制:A、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使校本课程实施起来感到困难,许多知识需要不断拓展的补充;B、实验室体积及实验员的限制,使得实验探索变得很难操作;C、实施者的工作量:几个负责化学校本课程的老师工作量都偏大,希望课题研究的组织与进程有一定组成结构的人员保证,也还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5.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机制的问题。那么如何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评价有什么区别?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在校本课程和传统课程之间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如通过STS习题的方式对参与化学校本课程的学生进行评价,可能会更适合实际。

6.教师素养的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那么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怎样的素质?要求教师拥有怎样的课程能力?教师如何写课程纲要?教师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知识观、教学管、课程观、评价现?这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有更具体且使用的培训和提高。

7.化学校本课程连续性的问题。为了减少编写劳动强度,兼顾校本教材内容的连续性,我们探索在编写现行教材的校本教材时,参考高中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并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化学实验探究相结合等。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钟启泉:《化学教学与课程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张嘉同:《化学:人类精神的韵味》,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马彦平主编:《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7.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从课堂走向生活

职业指导从学校走向社会

从学校走向社会(材料)

从生活走向物理 学习体会

学习化学从兴趣出发

从实验学化学 检测

从情境中感悟化学

走进化学世界

走进化学科学教案

走进化学学科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