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4 08:37:0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书笔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用整个的“人”去教学

----向课堂注入更多的感情和尊重而非更多的知识

作为一名刚踏上讲台的新手而言,我向往王春易老师那样的课堂,“充满创造力,激情无限, 幸福感极强”,其实我想不仅是我,任何一位老师都渴望达到这样登峰造极的地步。看了王老师的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我不禁自惭形秽,我不知道一个教了二十多年在三十九岁时就能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的老师哪里来那么大的毅力能坚持把讲了无数遍的滚瓜烂熟的教材备了一遍又一遍,而且坚持每一次都会有所不同,新老师都做不到的她都做到了。我不知道她怎么能挤出这么多的时间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给她的家人上一遍或是自己对着镜子讲一遍,自己预设学生的反应和问题,把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来反复备,反复摸索。更让我感到钦佩和敬仰的是她对于教学的看法,

一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的教师都认为自己很爱学生,而让人惊愕的是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很爱他们。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每天苦口婆心、费心费力地督促学生、鼓励学生,一道题可以不厌其烦地讲个两遍三遍甚至是更多,生怕他们记不住,懒得记,有时还恨铁不成钢地激励他们,感叹自己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一项职业,到头来却只感动了自己一个人?而学生对老师有的仅剩下表面的尊重,有些甚至尊重都谈不上,很多人会觉得他们不是为自己而学,而是被迫为家长学,为老师学,他们觉得老师每天上课歇斯底里地讲,他们就象征性地坐在下面欣赏上面的“独角戏”,想听的话会给个耳朵,不想听的话便我行我素,自己在台下演小戏或寻周公。教师和学生感觉就像是互相对立的两大阵营,双方都在斡旋于学与不学之间。在我自己的课堂上也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他们现在是处在生命最美好的阶段,他们要做的是在这一阶段做一些最美好的不会让自己此生后悔的事情,多年后他们就会觉得快下课时大家一起翘首企盼窗外等着踩着铃冲出教室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就会多么想那一刻能慢一点再慢一点,要珍惜这最美好的中学时代„„而他们给出的回应却是一笑了之。或许人就是这样,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会更明白;也有些时候,我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讲地时候,就如对牛弹琴,整个班都像石头一样,坐在那里无动于衷,这样的时间在漫长的煎熬中度过后就纳闷这群孩子怎么都这么无可救药;无可否认的是,有些时候,不知哪天学

生状态好了,还是他们心情高兴了怎的,上起课来就特别轻松,他们的配合度也极高,这样的课堂就是“共赢”的课堂---学生开心地收获知识、能力和情感,老师也开心地播撒着知识,收获了最珍贵的成就感。

快乐和痛苦交替存在着,这不仅使我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出充满激情的、学生和教师都幸福感满满的和充满创造力的课堂呢?新课改明确提出好的课堂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在影响课堂的所有要素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换言之,“谁站在讲台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成败。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名卓越的教师都是

推荐第2篇:从积极教育走向消极教育

从“积极教育”走向卢梭的“消极教育” ——基于神童教育的反思

摘 要

当今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很多过分积极教育的现象,如儿童课业负担重,各种“报班热”,急功近利等等。针对积极教育的弊端,我们可以借鉴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正确对待儿童;二是关注儿童幸福;三是培养儿童的自治能力;四是重视儿童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积极教育;消极教育;神童教育

From \"positive education\" to\" negative education \"

-- Based on the prodigy education

Abstract

In today\'s school education, there exists many overly positive education phenomena, for example, children\'s schoolwork burden is heavy, various \"claes reported hot\", being anxious to achieve quick succe and get instant benefits etc.In response to positive education malpractice, we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 Roueau\'s\" negative education\" though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first is to correctly treat children; the second is to pay attention to child well-being; the third i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ability of autonomy; the fourth is to emphasize the children\'s emotional experience.

Key word

Positive Education;Negative Education;Prodigy Education

从“积极教育”走向卢梭的“消极教育” ——基于神童教育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立,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2所大学相继开办少年班,“神童教育”在我国开始风靡。二十年后,因种种原因,除科大少年班外,其他大学少年班皆停办。1978年曾被视为“宁铂、谢彦波的时代”。二十多年过去了,据媒体报道,“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曾经这三人是红透大江南北的“神童”,是全国亿万家庭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而如今,他们出家的出家,避世的避世,离大家的期望甚远。

按理说,有以上神童案例的前车之鉴,人们应该能够客观看待神童问题。然而,自21世纪初以来,“神童热”继续升温,各种各样的“神童”不断见诸于报端。随之而来的是各地所谓的“天才班”“神童中心”之类的机构不计其数。这又带来了什么后果呢?我们先看一下这几个案例:

案例一:“神童”魏永康2岁的时候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4岁开始读小学,三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8岁念中学,13岁开始读湘潭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但是,在入学三年后,因其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勒令退学。[1]

案例二:“神童”张世明11岁小学毕业,12岁读大学,13岁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15岁读博士,轰动一时。然而,据马来西亚媒体报道,曾引起过轰动的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在博士毕业后,由于压力过大,变得孤僻寡言,并且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被病魔折磨了5年之后,年仅31岁的张世明离开了人世。[2]

案例三:有一个青岛小女孩,她的妈妈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热心读者兼身体力行者。按照刘亦婷的培养模式,这位妈妈每天捧着名著追着女儿,读给她听。小女孩终于忍无可忍,捂起耳朵哭喊道:“我讨厌刘亦婷,再也不想听名著了。”原本开朗的小女孩变得孤僻暴躁,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医生。[3]

这几个例子是从众多案例中挑选出来的,可以说是神童教育的典型。一般而言,神童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某些超常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对他们进行不同的、个别的教育;二是为了把普通儿童变成神童或者是指通过某一套方案就可以把普通儿童变成神童而进行的教育。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是存在一些超常儿童的,所以,对于前者,我们持赞成态度。同时,大量的智力研究表明,人们智力水平的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即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的人均占少数,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因此,对于后者,我们很难赞成。神童教育作为积极教育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表现了积极教育的特点,比较清晰地呈现出积极教育的优缺点。由此,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基于对神童教育的理解和反思,认识到从“积极教育”走向“消极教育”的必要性。

[4]

二、相关概念的厘定

(一)神童教育

神童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它最大的特点是成人本位,即总是以成人社会的道德规范为标准,如孝悌、礼让、谋略、文才等,而很少涉及神童作为儿童所应该具有的特征,如天真、

[5]活泼、富有想象力、具有探索精神等等。这使它具有很大的功利性,虽然选拔出了一部分人才,但它更多地压抑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我国古代,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中的童子科来选拔神童。现在,童子科已经消失了,但神童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在当代教育中,神童教育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大学少年班和各种中小学超常儿童实验班;二是有关儿童教育的各种神童教育方案。所谓“神童”就是对智慧出众或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也可以称为超常儿童。而神童教育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根据这些超常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对他们进行不同的、个别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为了把普通儿童变成神童而进行的教育,或者指通过某一套方案就可以把普通儿童培养成神童而进行的教育。

(二)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起源于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因为大多数的积极心理学家都是教师,因而在此运动的基础上,一些积极心理学家开始把积极心理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教育的理念。[6]因此,可以说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积极教育的特点是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而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一切,甚至是学生的思维。一般而言,积极教育是指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反思教育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构想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它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解读教育,形成积极的教育理念,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7]

(三)消极教育

“消极教育”一词是由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小说《爱弥儿》中首先提出的。卢梭在这本书中指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性的。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如果你能采取自己不教,也不让别人去教,如果你的学生能够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活到12岁,即使他这时还分不清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也没有关系。这时你一去教他,他的智慧的眼睛就会向着理性开启;由于他没有染上什么偏见或不良习惯,因此在他身上不会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消你的教育效果。他在你的手里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最聪明的人;也就是说,若是你开头什么也不教,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消极教育就是一种设法避免环境上的不良影响,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自然成长的教育。它不在于教会儿童多少东西,而在于防止儿童受到不良影响或产生谬见。因而,消极教育最大的特点便是尊重儿童的天性,重视儿童的自主发展。

三、从“积极教育”走向“消极教育”的必要性

(一)神童教育的历史渊源

神童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主要是通过童子科来选拔神童。在中国科举考试由起源到发展、极盛、最后衰亡的过程中,童子科的设置一直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罢了又设、设了再罢。总的来说,以童子科为代表的神童选择制度经历了产生、变革、定型与衰废的过程,体制逐渐趋于完善,统治者确实选拔出来了一批才赋出众的儿童,他们担任了

重要的官职,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但这只是极少部分的人。童子科以功名富贵为利诱,促使儿童刻苦读书。《三字经》中教诲儿童:“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童子科的功名利诱和选拔标准使诗书经籍方面的启蒙教育变成内容加深、难度加大的强化训练。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基本生活习惯的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和诗书经籍方面的启蒙教育,但是,为了达到童子科所要求的标准,强化训练成为家庭教育的唯一内容。因此,造成了许多的“神童悲剧”。南宋叶梦得所著《避暑录话》中就有一段记载:“饶州自元丰末,朱天赐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抄,绝其视听。教育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书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于死者盖多于中也。”

显然,我国古代神童教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它的危害更大。或许是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虽然古代选拔神童的童子科消失了,但神童教育演变至今,却越来越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20世纪70年代末期,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的中国人,就好像久旱之后期盼甘霖一般,对知识和人才充满了渴望,“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几乎是当时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大学少年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筹建起来的。少年大学生尽管被学术界称为“超常儿童”,但仍被普通民众称为“神童”报刊也总是将少年大学生称为“神童”,他们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的楷模和努力的方向。为了配合大学少年班的体制,再加上曾经在国外流行一时的“早期教育决定论”传到了中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办起了超常实验班。尽管大学少年班本身对幼儿教育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准备教育”却一直下移到了幼儿阶段,使一些以“神童”“超常儿童”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方案得以流行。

[9]

(二)神童教育思想盛行的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研所研究员赵忠心指出:“神童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国外前几年盛行的“早期教育决定论”的反映。早在苏美两霸对恃的时代,就有一种说法,就是国家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美苏两国为了增强竞争实力,都不约而同地进行教育改革,并重点加大了早期教育改革的力度。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布鲁姆,在前苏联则是赞可夫。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验,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总结了教训,认为这种做法从眼前的效果看是好的,但从长远效果看却是不好的。因为它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次序。最后,双方都放弃了这种大规模的改革实验。就在人家放弃了这种改革实验的时候,我们国家开始实行工作着重点转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成为一种很强烈的社会舆论。“早期教育决定论”就在此时传到了中国,加上一些不大负责任的“学者”鼓吹这种思想,提这个方案、那个方案、正好迎合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们的心理,所以,这种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倾向就在中国泛滥起来了。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现在大家推崇的已不是“早期教育决定论”,而是终身教育,继续教育。[10]

1、早期教育决定论

所谓的“早期教育决定论”主要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在19世纪的英国,曾经有一位贵族妇女领着她两岁半的儿子去向达尔文请教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最为适宜。达尔文微笑着对她说道:“尊敬的夫人,您已经晚了两年零六个月了啊!”正是这个故事使得东西方的许多学者称生物进化论者达尔文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

早期教育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早期教育决定着这个人一生的发展。更有甚者认为,如果早期教育没有做好,那么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这种观点太绝对化了。人的成长和成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成长和成功是这些不同的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说哪一个阶段是重要的,哪一个阶段是不重要的。应该因人而异,有的人早期教育很成功,但不见得今后就一定能成功;有的人早期教育不成功,但也

未必影响这个人以后的成功。北大的副校长陈章良7岁之前一个字都不认识,可他29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片面夸大所谓的早期教育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2、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心理

早期教育决定论在中国的传播,正好迎合了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赢在起点,才能赢得终点。再加上一些所谓的“学者”到处鼓吹“神童教育”,推广“神童方案”,大肆宣传早期教育进行的越早越好,于是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智力开发,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教孩子认字、算算术等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至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人生并不是百米冲刺,赢在起点,再加把劲,就可以赢得未来。人生就好像跑马拉松,开始慢一点没关系,在漫长的跑道上还有很多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是如此,把人的成长过程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是“早期教育决定论”的错误所在。

(三)实行消极教育的必要性

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棍棒教育”,积极教育有其特定的意义。首先,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在教育领域内,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心理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特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积极心理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强调用积极的理念和行动来激发、引导学生积极求知以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其次,相对于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传授者”角色,在积极教育中,教师开始关注学生,遵循儿童的生长和发展规律,注重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最后,对于传统教育中一味的进行灌输式教学,积极教育更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积极教育中的许多理念,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等,都值得借鉴。但是它的很多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积极教育的轨道,如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如果不顾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千篇1律地进行教育,这就违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儿童教育的规律。此外,积极教育虽然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这是在教师主导一切的前提下进行的。很多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已经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神童教育作为积极教育的一个极端表现形式,它的实质是成人本位的教育,否定了儿童的童年期,并且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此外,神童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神童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作为主要的目的。它更多地关注那些外显的、成果化的知识和技能,而对于一些内在的、使儿童具有发展潜力的、素质方面的基本特征关注不够。 基于对神童教育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到积极教育的弊端,更加清晰地明确进行消极教育的必要性。

“消极教育”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梭在其自然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把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出生到两岁半的婴儿期、再到12岁的儿童期、再到15岁的青年期以及到20岁的青春期,继而明确提出了“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到纯粹是消极的”这一“消极教育”思想。“最初几年”是指婴儿期和儿童期即从出生到12岁;“消极教育”即“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但是,“消极教育”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什么也不做,它只是相对于积极教育而言,强调儿童期是“理智的睡眠期”。在《爱弥儿》中,有大量的文字描述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养护和锻炼儿童的身体,使他们机体生长,感觉发达;还有是防止儿童的心灵沾染罪恶和偏见。目的是把儿童健壮地带到12岁,即使他这时还分不清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也没有关系。这时你一去教他,他的智慧的眼睛就会向着理性开启;由于他没有染

上什么偏见或不良习惯,因此在他身上不会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消你的教育效果。他在你的手里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最聪明的人。这便是“消极教育”的意义所在。

当代日本小儿科医学会会长内藤寿七郎指出,儿童的教育到

5、6岁为止以情绪和情感为主,以后才以知识为主,对孩子教育的最初阶段实际上是打心理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如果心理安定,孩子就会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一生的基础。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而是超越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对儿童实施超前教育,这不仅会事与愿违,甚至还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学习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不仅依赖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还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成熟。当孩子的成熟没有为相应的教育做好准备之前,有关的教育是不会收到效果的,或者说收效甚微。这正如卢梭所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有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12]

[11]

四、合理实行“消极教育”的策略

合理实行消极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正确对待儿童

卢梭在《爱弥儿》中明确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13]“把孩子看作孩子”就是指在教育中,要正确看待儿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对过分的积极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又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呢?要么制定一系列的计划来要求孩子怎么做,要么拿外界社会所制定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孩子。这不是“把孩子看成孩子”,这是把孩子当成了一块彩泥,可以任意捏扁搓圆。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主张用“自然后果法”,即对儿童的过失不责备不处罚,而是利用过失的自然结果,让儿童自食其果,体味错误,从而自省自悟,并自觉改正,以从经验中得到教训。例如孩子拆开了所玩的玩具,不要马上给他买新的,而应该让他感觉到没有玩具的无聊和无趣。孩子打破了窗户上的玻璃,也不必马上给他装好,让他感受寒风的吹打。运用“自然后果法”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自然的处罚。当然,在此过程中,成人并不是无所事事,他们还有两件事要做:一是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们的倾向和特点;二是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二)关注儿童幸福

对于儿童的幸福,卢梭认为:“我们的痛苦正是源于我们的欲望和能力的不相称。”因而,要想使儿童获得幸福,就应当使儿童保持天生的自然状态,因为“人离它的自然状态

[14]越近,他的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此,他达到幸福的路程就没有那么遥远。”[15]儿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时在成人眼里是痛苦,但实际上儿童自身感到其乐无穷。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雪地上有几个小淘气在那里玩耍,他们的皮肤冻紫了,手指头也冻麻了。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去暖和暖和,可是他们不去;如果你硬要他们去的话,也许他们觉得你强迫的做法比寒冷还难受一百倍。”[16]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人尤其是家长,常常把儿童的幸福等同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等同于成人为儿童所创设的各种成人认为十分优越的条件。不可否认,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和改善可以使儿童感到幸福,但更重要的是儿童内心的需要。很多家长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这么顽皮不听话还常常要求家长陪着玩。如果你走近孩子,认真地和他交流,你就会发现孩子需要的只是你对他的关心爱护。或许是一句表扬的话,或许是一个简单的拥抱,这些都可以告诉孩子你一直在他身边关注着他,这样他会觉得更满足、更幸福。

由此可见,成人眼中的幸福并不一定是儿童眼里的幸福。儿童是有价值的活生生的个

体,他们不仅是社会财富的消费者,更是社会未来的创造者;他们不是无思想的附庸或私有财产,他们的心声有必要引起人类的重视。因此,他们有权利游戏、读书和健体,任何剥夺儿童现在幸福与未来发展潜力的做法都无异于杀鸡取卵、拔苗助长。

(三)培养儿童的自治能力

儿童的自治能力主要包括儿童的生活自治能力和学术自治能力。生活自治能力是根本,学术自治能力则影响儿童以后的发展。我们众所周知的“神童”魏永康就是因其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能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而被勒令退学的。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锻炼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从最基本的洗手、洗脸、系鞋带开始,到吃饭、穿衣、言谈、举止等等。让孩子享受他所生活的每一个阶段,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针对当前儿童普遍负担过重的现象,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负担的轻重更多是一种情感体验。与其“减负”减而不下,不如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提高其学术自治能力。以儿童面临的问题为中心,强调感性经验的作用,加强教育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强儿童的学习价值感,使他们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主动自觉地求知,知情意行达到完善结合。[17]

(四)重视儿童的情感体验

情感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及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要重视儿童在教育与生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应该以深切的爱心去走近孩子、尊重孩子,仔细聆听孩子的心声,设身处地的以“孩子”的心态去体验他的感受。但是,积极教育中的精英主义倾向与对孩子的不恰当期望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更别说幸福感了。孩子们带着挫折、不满与失败的情绪学习、生活,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还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与心态。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完全付诸实践;二是在现在看来,他对于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与年龄特征的认识是不科学的,但在当时,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虽然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存在很多的不足,但对于缓解当今积极教育过度的弊端,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神童”退学事件[J/OL].http://www.daodoc.com/gb/content,2005-12-12.[2] 张世明——神童的陨落[J/OL].http://www.daodoc.com/%BF%B4%CC%EC%CF%C2,2008-1-23.[3] 陈鲁民.对“神童教育”说“不”[J].教师博览,2002,4:8.[4][9] 吕智红,唐淑.神童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1,(5):11,11-13.[5] 吕智红,唐淑.神童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反思(续)[J].学前教育研究,2001,(6):28.[6] 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5):2.[7] 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27(3):27-31.[8][12][13][14][15][16] 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7-48,44,30-31,31,32,39.[10] 林江.“神童教育”可以休矣——“早期教育与智力投资”研讨会纪要[N].中国人口报,1996-11-25(4).[11] 李海燕.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意义[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24(4):140.[17] 彭茜.卢梭“消极教育”的真谛及其当下意义[J].教育史研究,2006,(2):84.

致 谢

本篇论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梁建华老师的指导。梁老师开阔的视野,为我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加深了本文的结构和层次,这使我受益匪浅。

其次要感谢我的大学同学、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在我求学的过程中,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今天的收获和成果。

在本论文撰写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许多作者的文献,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启迪,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向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论文进行评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自身能力有限等原因,文章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斧正。

推荐第3篇:从科学教育走向STEM教育

从科学教育走向STEM教育

这是

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独家策划的

第一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系列报导 第9篇 注:全文长4000字,阅读时间约为8分钟

王志宏

西安高新国际学校校长

▲本文整理自王志宏在第一届中国教育发展大会上的主题报告,以下为口述实录: 王志宏:

四年之前,基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便开设了小学科学课程。今年教育部明确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要开设小学科学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比国家的政策预先开始了四年。基于对STEM教育的重视,三年之前,我在学校组织了一个专业的研究团队,对美国所倡导的STEM教育展开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近几年,在和美国教育者的同行交流过程当中,他们突出说的一句话是“STEM教育一定要从小学开始!”在美国,对小学开设STEAM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中学。所以,我希望我们中国的STEM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开始。 经过三年的基础性研究,从去年的九月份开始,我们学校在一至六年级将STEM课程纳入到了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当中。我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我们学校从开展科学教育到走上STEM教育,整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1 体现课程价值的完整体系

我们在未来社会所面临的情境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面临这样一种社会,我们单靠一方面或者一个学科的知识,实际上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用多角度、多维度、系统性的知识和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素养。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好学科内整合以及学科之间的整合,将课程整合与技术融合,构建体现课程价值的完整体系。这个理念是我们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结合对STEM这门课程性质的认识,我们学校STEM课程以小学科学为基准,以科学的核心概念为基点,以新型技术事物的体验和应用为基线,开展基于实践项目的学习。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目的是形成以grit为首的教育理念,通过项目式的学习,使我们的孩子具备坚毅、激情、自制力、乐观态度、感恩精神、社交智力和好奇心。

基于STEM完整性、创新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我们将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空间建设“三线建设”并行,形成了STEM课程特点,有四大方面:一个是全员参与;二是整合课程,包括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和结构搭建、航模、机器人等等能够体现工程及技术这些维度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形成我们整合性的课程。三是体系完整,有必修课、选修课和竞赛课;四是大小课运用上采取的是小课单节,大课两节,这样课时的划分是基于每一个项目自身的要求,我们灵活的使用课程。

团队建设

我们学校的团队组成分成两个部分,核心成员是我们的科学老师,成员除科学老师之外的所有老师都深入、系统的了解STEM教育的一些理念。

从专业发展上来讲,我们要求核心成员自学和互学,自学是让老师精通自己的专业,互学就是跨学科学习。因为STEM课程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必须要这样学习。同时要开展全学校共同式的教学和全科式的教学,让STEM的实践深入到每一个老师和每一个学生家庭当中。另外,组织成员外出学习和考察,积极的开展校内的一些研讨课。

我们学校STEM教师核心团队的成员,有14名专业的科学教师。这14个老师来自于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食品工程、人文科学等各个专业,我们组建的教学团队,实际上本身就是跨学科的,符合STEM教育对教师的综合性表现。

为了加强学校STEM教育的推进,2016年上半年,STEM国际论坛由我校承办举行。我们聘请了美国专家给学生上STEM课程,同时我们也聘请到美国波斯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主任、国际领导研究院的院长作报告,给我们系统的讲解了美国的STEM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启示,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了波士顿艺术学校STEM实验室主任做汇报。

我们还承办了全国中小学生STEM教育研讨会,并被授予了“全国中小学STEM教育示范基地”的称号。此外我们还邀请国内外专家做“科技与创新教育”的主题报告、“STEM教育与中小学改革教育”等主题报告。

开展STEM课程以后,学生都制作了自己的科技作品。另外,我们把我们教师团队的核心成员派遣到全国各地组织进行学习,前往世界机器人大赛学习等等。

课程建设

我们学校STEM课程采取的三级设置对学生进行分级培养,有必修课、选修课和竞赛课。必修课整合了小学科学课、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融合了工程技术类的课程。选修课按照四个模块,开设了八门课程,四个模块是航模、机器人、创业设计、绿色奥秘;八门课程是绿色创意、robot、伟大的建筑师、scratch魔法、智能乐园、航模F

3、创意设计、航模F1,还有竞赛课、机器人等等。我们还开了展STEM研讨课,比如《放飞的风筝》、《探秘太阳系》、《弹球游戏》、《细胞模型》、《揭开庞贝古城消失的面纱》等。

我们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把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请到学校来,一是这些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前沿的科技知识,二是教授们给我们学生传递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我们邀请到中国科学院、科普宣讲团的专家徐邦年教授走进我校,带来“飞向蓝天”的科普讲座;邀请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创客团队,带着他们的纯电动摩托车,为我们展示创新驱动和快速充电的尖端科技。还有西安市科学协会工作人员走进学校,开展“关注天宫二号发射”体验航模乐趣进校园的活动。

我们还开展了科技、实践活动,组织我们的孩子“走出去”。科技社团一行170多名学生组成高校科学云,到陕西示范大学,走进他们学校各实验室和博物馆,让孩子近距离接触最尖端的科研现场和科研成果。组织学生到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去探究学习,到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的风洞实验室去参观和学习,到气象站参观学习等。

另外,我们也从我们四千多个学生家庭当中把在各自专业领域、已经取得过相当成绩和有一定造诣的学者请进到我们的学校,开展家长课堂周。有的家长给孩子们上火山喷发的课,“创意乐高”等课程。 空间建设

我们学校的空间建设分成了两个大块,第一大块就是功能部室区区域,总共11间教室,作为STEM实验教室,有4间微机教室、2间科学实验室、两间科学仪器室,1间科学实验准备室,1间劳技教室,1间科技活动教室。

第二大块是STEM课程实验中心区,包括功能教室区、公共阅读区,学生展示区、专业加工区、创意互动区、教师活动区等等。基于我们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对STEM教育的重视,仅功能室以及STEM教室我们拿出两千多亩为孩子们从事STEM活动提供空间。

STEM实验室 2 发展学生思维的科学途径 我们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基础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两方面进行结合。

思维在对学生整体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发展学生的思维主要从两个方面的结合进行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思维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空间认知、类比推理等;综合思维能力包括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创意设计、科学探究等。

例如,《结构搭建——认识齿轮》课,通过让孩子组装机器人,让孩子们观察齿轮的内部构造,来固定齿轮,最后使齿轮啮合,让孩子体验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孩子动手、动脑,自己解决问题。

在智能乐园里,通过让学生结构搭建、路线规划、电脑编程、反复调试,最终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进行优化。发散思维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产生更多的想法,集中思维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众多的想法当中选择最优的一种方法来执行,优化孩子的整体思维。 3 践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科学是基础性的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以及综合性的课程,核心目的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维。从科学课程到STEM课程,我们进行了整合,如下图所示:

比如STEM课程《导体与绝缘体》,S为电路基本知识,T为运用规律解决故障,E为电路连接的设计与搭建,M为感知电压与电流的比例关系。通过电子模拟设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检测电路、验证排除、接通电路、安全用电,其核心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讨论合作去探究问题,最后一直到让学生自主的来解决问题。

《养蚕和植物的繁殖扦插》课程,通过观察、对比、记录和研究,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一个知识体系。在绿色创意中,让孩子制作种子画、叶脉画、植物标本,将主动参与、动手动脑与证据结合。

种子画

STEM教育实际上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一种形式。我们的基本流程是,老师发布STEM项目,研究课题,最后由学生合作来完成,根据已有知识、技能与自我创意,利用工具材料,最终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4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核心素养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风向标,每一门课程都担负着核心素养某一个方面的构成,比如数学课和科学课,担负的核心素养的要素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要让孩子明白知识从哪里来,知识到哪里去,建立回归生活的学习方式。

但知识技能不等于核心素养,已有的知识技能要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知识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再一次深化认识已有知识技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实现所谓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关心天气》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研学、旅游、考察,让学生主动关注天气,了解和认识天气变化,最终能够明确天气现象、认识天气符号,并学会描述;会进行室外观察,比如云量、降水、温度、风等;能够学会专业测量,用温度计、寒暑表、风向标等测量;了解一些民间智慧,比如看云识天气;还能用Excel进行初步数据分析。 从科学教育走向STEM教育,引领学生像生活一样学习,这是时代发展的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这是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理念走向行动的指南,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如布鲁诺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着学生主动探究”。

推荐第4篇:《从爱心走向民主》心得体会

看了李老师的讲座,他那字里行间充满的都是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工作的执着和痴情,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急切地想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教育是人的教育,给每个孩子以尊严,给每个孩子搭建不同的起步平台,“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幸福”,李镇西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几千年就存在的教育思想,可在我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身上,却显得是如此的苍白。植根于这片土地,挥洒于这片讲台,对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李镇西的《从爱心走向民主教育》给我很多的启迪和思索,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战线上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李老师对学生的确具有一颗真正的爱心。看到李老师与学生交往的一幅幅画面那种愉快的氛围,可以看出他是真正的爱学生,真正的尊重学生,了解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李老师他已通过考研明明到了教科所上班,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他已经离开的教育第一线,脱离了每天的婆婆妈妈,没有了备课的烦恼,再也没有升学的压力,可他因为爱学生爱教师这门职业他又回到了学校,这是常人不可思议的,认为李老师自寻烦恼。

他说:看着自己的学生一天天长大,这是一种幸福,在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有调皮的学生、忍不住犯错误的学生.在李老师身上,让我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在仔细的阅读中,我默默地问自己:如是我是李老师,我面对我班上那些调皮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想一开始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会耐心细致地去教育他们,找他们一一谈心,和他们讲一些大道理。但我会容忍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吗?我想我不会,我没有那么好的耐性,我会愤恨会大发雷霆,会去伤害他们,会认为这个学生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会用“孺子不可教也”来安慰自己,来为自己开脱,会要求学校把这个调皮的学生换个环境从我班上清除出去,而自己也不会为此感到不安,因为我尽力了,我没有对不起他了,我连心都掏给你了,能做到这样我问心无愧。作为一名老师,先不说他的这种精神是如何高尚,能做到这样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样面对反复犯错误的学生而不气馁,已经是我们做老师的为之汗颜。曾经有人说,如果一个老师,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学生无私的爱,那么他定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推荐第5篇:吴老师文章——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

PISA夺冠引发的思考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01日 15 版)

编者按:最近一次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PISA)测试结果中,上海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一。日前,英国教育大臣、南非教育部长“前后脚”来沪“取经”。数学成绩高是否就意味着学生的数学素养高、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高?中国的基础教育在自信与自省中该走向何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当下之所需,是一场继续扎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于国际视野的主动的教育自我更新。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上)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2012年上海参加PISA测试学生数学成绩再获世界冠军,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学生数学为什么这样好?”“中国的数学课堂什么样?” “中国学生究竟怎样学数学?”英国教育代表团带着好奇与疑问走进了上海的数学课堂。既走进了体现中国基础教育原貌的原汁原味的“家常课堂”——“教师讲,学生练”交替进行;同时又叩开了体现改革创新的“翻转课堂”——“学生当主角、活跃互动、玩中学数学”。无论“家常课”、创新课,都各具特色,可圈可点,在此我们暂且不讨论。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回避:此事的确引发了国人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再思考、再追问„„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习? ——我们能为孩子的数学学习做点什么?

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些家长、孩子对数学产生焦虑和困惑,教育界也对中小学数学教育产生过多次讨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到底在哪里?需要改进的短板又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实现数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孩子的数学学习注入后劲儿与活力?

教书育人是数学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生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同样要重视。要使数学教学由单纯的数学学科走向丰富的数学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应关注数学教育的基础价值。数学不仅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科学态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既是数学的基础价值,也是引导孩子学好数学的重要原因。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通识的学习,数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为科学态度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应关注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中的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符号化„„培养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主要的、基本属性的准确把握能力。由此可以看到,数学为人们提供了特有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从事各种职业的公民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成功与发展都是重要的智力保障。人们日常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有它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注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坚守数学教学的规律,坚守儿童数学学习的规律。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全面性,使学生会思考、长智慧。

那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来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呢?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信息筛选、整理,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算式来表达: (3+7)×8=3×8+7×8 (15+11)×2=15×2+11×2 (60+40)×9=60×9+40×9 (13+7)×10=13×10+7×10 „„„„

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提出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核心问题组织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鼓励算法多样化,思考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表达,注重学生“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充分让学生“讲”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讲”的过程中促进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包括猜想、验证、推理、抽象、概括、建模等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在众多不同情境的问题中发现了共同拥有的重要数学规律即:两

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叫作乘法分配律。最后在孩子不同的表示方法中不断地抽象出下面的模型,感悟数学建模的过程,与此同时对“符号化”也有了初步的体验。 (○+□)×△=○×△+□×△ (a+b)×c=a×c+b×c 尝试、猜想、推理、发现、抽象、概括结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重要过程。这节课以数学建模作为主线,一步一步地展开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表达、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产生了思维活跃的效果。同时教师走进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地与学生对话,与学生产生了共鸣,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学生在自主建模的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思维。由此看到学习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发现的参与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这种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举一反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且拥有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乐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以及数学教育发展的基点。

应关注数学教育对培育人格的价值。数学教学不仅仅是1+1=2的单纯知识传递过程,它还是一种展示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过程,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数学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科的教学功能,还要注意挖掘学科的教育功能。数学教学不是只对题目的对错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积蓄力量负责。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所追求的就不再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而是要在“保护学生成长利益”这样一个大目标下处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容纳知识的容器,“我讲,你听,填满为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有差异、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既要把小孩子当作大人那样去尊重,又要把小孩子当作小孩子那样去理解、读懂、宽容、善待。尤其是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孩子能看到前行的亮光和希望,有自省自悟的空间,有重新跃起的机会。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要善于激发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喜爱和自信。我们要用心灵去感悟心灵,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用智慧去启迪智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增添活力,奠定基础。

数学教学是科学。要让学生拥有科学的头脑和理性的思考,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理性精神去影响感染学生。“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坚守责任、拥有毅力、反思自省”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数学教学是艺术。要让学生拥有对数学美好的学习体验,感受数学“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神奇的规律美、绝妙的逻辑美、简洁的形式美、一目了然的直观美„„”进而唤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期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链 接

■PISA全名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ement,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推出的成员国合作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PISA每三年实施一次评价,每次从阅读、数学、科学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领域,另外两个作为次要领域。

■PISA主要在于测量当义务教育即将结束时,年轻人(15岁)为走向社会而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其目的是通过一套能够测量教育结果的国际教育质量指标和对各国学生进行抽样测试所取得的结果,来描述各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水平。

■PISA最初由OECD成员国发起并参与,同时也吸纳其他非成员国和地区参加。2009年有6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PISA测试,每个国家或地区参与的学生人数在4500人到10000人之间。目前PISA所评价国家与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占据了世界经济的9/10。

■2012年上海第二次参加PISA,这次测试主要领域是数学,上海平均成绩为613分,位居第一,86.8%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OECD平均成绩(494分)。其次是新加坡(573分)。中国香港(561分)、中国台北(560分)、韩国(554分)、中国澳门(538分)、日本(536分)均进入前十。

给学生“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08日 15 版)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正是我们的追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儿童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望,让他们有机会经历刻骨铭心的数学学习过程,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从中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创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有营养”的数学就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好吃”的数学就是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感受的数学。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真正读懂学生、按照规律教学。

唤起兴趣

唤起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可是我们大人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课堂上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忽视了儿童期心理特点

和学习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影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诠释数学意义。“好吃的”数学可能不那么“严谨系统”,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数学才是最美的数学。“好玩的”课堂可能不那么“尽善尽美”,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

儿童只有获得对学习的积极期待才会产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产生数学探究的欲望,产生愉悦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才能形成“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这样的兴趣是学生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贴近生活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就是引导儿童对于生活中“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课程规定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其实,儿童的数学体验早就有了。上学之前,他们跟随父母一起乘车、购物,知道几时起床,几时上学;还知道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形状;搭过积木,拼过七巧板„„这些活动与经历使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有错误隐藏其中。但恰恰就是这些亲身体验为他们开始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重新解读”。比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多好的解读!孩子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物化”出来。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和意识。同时,我们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做到学用结合,使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注重交流

课堂上看过这样的场面: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以为讲的知识越难越深,水平就越高。殊不知课堂里还有一些“听天书”的学生,或许眼睛直直地盯着老师,脑子却是一片空白;或许思想开小差,早已游离课堂。当学生无法承受学习压力时,选择的路只有一条——逃避,即:“听不懂——厌倦——放弃”。

我们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差异,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儿童敢讲话,敢追问,善于对话交流。鼓励儿童用自己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鼓励儿童充分表达,注重学生“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学习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帮助儿童学会分享。让儿童的语言、思维、动作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更丰富的体验。使“板着脸”的严肃数学变得有趣而鲜活;使“抽象乏味”的学习变得“好吃又有营养”;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的“群言堂”。

动手操作

儿童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儿童在亲自参与的操作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

儿童喜欢动手做数学,在动手中获得体验与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学生是如何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呢?课堂上有的学生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三个角的度数,再累加起来;有的学生把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起,组成一个180度的平角;还有的学生则把三个角分别对折,同样可以形成一个180度的平角„„孩子们带着好奇和猜想自由地操作着,在动手实践中验证着自己的猜想,最终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动手操作活动不仅仅满足了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而且是儿童学习数学需要的一个内化的重要过程,即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动手操作的”数学是小学生需要的数学学习。它是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与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这是进步,正是这种进步让数学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数学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推荐第6篇:从小班额走向小班化教育

从小班额走向小班化教育

---农村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起始于2006年秋。当时,近2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里仅有240名学生,学校面临着生源的饥荒和办学的困境。小班化教育改革由此开始……。具体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1、理念:发展“每一个”。小班化教育是“基于每一个”的教育,是培养无差生的教育。为此,该校把小班化教育理念定位为“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目标是“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每学年为每个孩子制定一次《学生发展规划书》,涉及到孩子身、心、智、特等各方面的发展,学年末按《规划书》分项考核,重点看孩子发展目标达成情况。每个孩子拥有一个成长档案盒,学年末装订成册,记录成长和成功的足迹。每班设有“星级创建栏”,对每个孩子成长情况实施激励性过程评价。同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等方面均实施了“基于每一个”的变革,小班化教育从外延走向内涵发展。

2、文化:精彩“每一个”。小班背景下的文化建设精致温馨、个性飞扬、自主创新,处处彰显着“每一个”的精彩。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显性特色。走进洪绪镇中心小学的校

园,高悬楼顶的办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时刻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温馨、快乐;校训“让读书充盈生命”,为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注入不竭动力;运动场的主题背景“生命因运动而精彩”,让每个孩子与运动结下不解之缘;3000平方米的绿地花园、雕塑花架等,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和美丽。教学楼墙壁彩绘琳琅满目、多姿多彩,让人惊诧,彰显了孩子们惊人的创作天赋。走进小班教室,自由组合的课桌凳、清新雅致的个性橱柜、自主创作的文化墙、个性飞扬的班风班训、“面向每一个”的星级评价栏、睿智灵动的“四角”建设(图书角、运动角、科技角、生物角)……每个小班环境都有孩子们的“私留地”和“合耕田”,不论精彩还是寻常,都是由学生自由设计、自主创作、自己布臵,处处彰显着小班化教育独有的文化特色。

3、课堂:张扬“每一个”。小班化课堂因自主而个性,因合作而精彩,因评价而激情。四年的实践,该校创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四六”模式。“四”即“四个百分百”:100%关注,100%互动,100%展示,100%发展,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六”即“六个学习环节”:明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碰撞—评价提升—当堂检测。展示碰撞是“四六”模式的核心。一般以4-6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围坐不同形状,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围绕探究问题,交流意见,碰

撞思想,提升对知识点的认识度。这一过程,合作互动,人人参与,课堂处处绽放着智慧之光。评价提升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对知识点概括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评价上,可以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每节课评出星级小组,点燃小组的争先激情。也可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只要有不同见解就可发言。该校还规定,每堂课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两次发言展示的机会,这一规定已内化成师生的课堂习惯。

4、课程:适应“每一个”。小班化教育因班额小而更容易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步入“第二学业”---个性特长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拓展学习领域,开发校本课程。该校规定,每个孩子至少拥有一项特长,根据学生的申报,学校分类创建了多门校本课程。如“阅读课程”,学校把“让读书充盈生命”作为校训,意在倡导师生终生读书。新建了阅读长廊“生命之旅”,分六个学段给孩子们制定了六年的阅读目标,镶嵌在阅读长廊里,时时提醒每个学段的孩子们读什么书、读多少书、读到什么目标。学校还把图书室搬到了教学楼的走廊里,建成“趣读书吧”。每个小班都有自己的“图书超市”,图书都是孩子自己的,每个孩子贡献一本书,可以读到几十本书。再如“乒乓文化”,开发了《乒乓艺术》校本资源,学校建有18副乒乓球台(每

班一个),从一年级开始就设有乒乓球训练课,每个年级组建一个球队,每个学期举行一次乒乓球晋级赛,参与者达到全校总人数的50%以上。还有“诗文诵读”、“彩绘艺术”、“剪纸艺术”等等。

5、机制:激活“每一个”。初试小班化教育,老师们有激情而无恒心,有干劲而无方法。代三年级数学的一位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起初按六人一小组摆成的“丁”字形课桌凳,没过几天她又调回了“秧田式”。理由是学生面对说话太方便,有的学生趴到桌子上说话,太乱,影响成绩。这只是其中一例,深层次的问题更多。针对此,该校先后几次带领干部教师赴南京、上海、徐州等地的小班化教育学校考察学习,多次聘请省市教科所、教研室的专家作专题报告,经历了大量的资料搜集、理论研讨、政策制定,引领教师转变观念,走进小班化。《洪绪镇小班化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该校的纲领性文件,在小班理念、小班文化、小班课堂、课程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均具详细的引领和规定。例如课堂教学,根据“四六”模式,学校设有专门的备课表,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碰撞”等过程,并自我统计“四个百分百”的达成度。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点看“四六”模式的运用和有效性。同时,为让小班理念植根于教师,学校每周二举行“小班化教学课堂开放日”活

动,每学期举行一次小班化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每学期举行一次小班化教育论坛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小班化教育名师评选,不断让教师深化小班理念,适应小班教育,与小班教育一同成长,让小班教育充满生机。

实践证明,小班化教育是潜在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小班走向小班化,是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虽然,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还没有惊人的业绩,但四年的实践和探索,孩子们变了,老师们变了,学校变了。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张海泉在视察我校时,由衷的说:“没想到小班化教育有如此之魅力”。2009年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荣获山东省教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农村推行小班化教育任重而道远,很多方面还须深度思考。例如,在小班环境下,如何全面实现“关注每一个”?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如何实施多元评价?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等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发展小班化教育,我们寄予热切厚望!

精 美校园 精细管理 精品教育 精英人才

二0一0年九月

洪绪镇中心小学

小班化“四六”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推广实施方案

一、研究目标

1、转变观念。让老师彻底改变目前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多学少教,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形式。

2、内化模式。把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内化成教师的常态教学,人人达标。

3、培养能力。把时间、空间、能力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合作探究、自我展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成绩。通过研究推广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践行“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小班化教学理念,从差生着手,从最后一名抓起,让班级成绩整体提高。

5、培养名师。培养一批践行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的优秀教师,并向全市推广。

二、研究内容

“四”即 “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关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互动,百分百发展。这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目标。

“六”即“六步学习环节”:明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提升——当堂检测。

三、条件保障

1、领导小组

组 长:崔正茂 副组长:杨 忠

成 员:徐 永 吕 锋 张庚新 张文杰

张 严

2、资源保障

学校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设备添臵、资料购买、研究活动、成果汇集、名师推广等。

四、方法步骤

整个活动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策划启动阶段,9月10-13日)。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研讨阶段,9月14-30日)。 确立两位实验教师(语文张严,数学张文杰),举行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研讨以及初步实验。通过两位实验教师的实际操作,以及校骨干教师的共同研讨,完善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较为科学和成熟的、便于操作的教学基本流程。

第三阶段:(示范推广阶段,10月1-30日)。两位实验教师(语文张严,数学张文杰)在学校举行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示范课,全体教师通过观摩以及教学流程理论的学习,初步掌握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运用,并在各学科运用。

第四阶段:(深化达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进一步落实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实行教师全员达标。学校对各课程教师进行听课验收,查验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掌握及运用情况。对于不达标教师实行“多次辅导,多次验收”的原则,确保全员达标。学校将把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课堂运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对达标后教师采取不定期推门听课,随时抽验教师教案及课堂教学情况,对不按照“四六”教学模式教学的教师,将其情况记录通报,并把达标和课堂使用情况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实绩量化

的依据计入考核。对本学期不能达标的教师,课堂教学记最低分。

附: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流程

洪绪镇中心小学 小班化“四六”课堂教学模式

基 本 流 程

一、“四六”模式的内涵

“四”即 “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关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互动,百分百发展。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目标。

“六”即“六步学习环节”:明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提升——当堂检测。

二、“六步学习环节”基本流程

(一)明晰目标(4分钟)

A、引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1、方法步骤:教师将教学目标按照课时安排分解,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整体上知道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3、意义:

a、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b、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注意事项:

a、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制定学习目标,各个课时的分目标要与总目标对应衔接,切实做到既不能拨高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

b、学习目标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外显可测。 c、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或拿开小黑板。

本环节的关键是目标准确,主要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解决。

B、出示自学指导

1、方法步骤:教师明确学习的步骤及要求,通过课前

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

3、意义:

a、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b、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4、注意事项:

a、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范围)。

b、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理解(或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看注释,看例题,做实验等,发现疑难问题做记号(或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

c、明确自学后的要求。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本环节,教师要先尝试学习,充分估计学生自学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解决,提示的学习方法要明确,操作性强。

(二)自主学习(7分钟)

1、方法步骤:学生自学,操作,教师行间巡视。

2、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3、意义: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4、注意事项:

a、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的自学。

b、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

c、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三)合作探究(7分钟)

1、方法步骤: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2、目的: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学习成果。

3、意义: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4、注意事项:

a、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适时指导。

b、一节课中合作学习的次数也不宜过多,1~2次为宜,次数太多,讨论的主题就会分散,每次讨论也只能蜻蜓点水、留于形式。

c、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

(四)展示交流(10分钟)

1、方法步骤:让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自学获得的知识进行展示,根据回答的情况和学习的目标,教师及时组织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自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

2、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3、意义: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深刻了。

4、注意事项:

a、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参与,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只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b、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

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等。

c、教师要巡视,搜集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识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识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用投影打出或写在黑板一侧,供评价提升环节使用。

(五)评价提升(4分钟)

1、方法步骤:

a、学生对比展示同学的回答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展示的同学相同。

b、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c、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d、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应用。

2、目的:

a、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b、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意义: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

误训练,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4、注意事项:

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a、明确评价与提升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b、明确评价与提升的方式。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质疑、讨论,最后老师再引导、再补充。

c、明确评价与提升的目的。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提升,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六)当堂检测(8分钟)

1、方法步骤: a、布臵课堂作业;

b、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c、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

2、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3、意义:

a、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

b、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

4、注意事项:

a、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b、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

c、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

d、独立按时完成,教师不指导,学生不得抄袭。 e、要限定时间,下课铃响就得交,把平时作业当考试对待。

二〇一〇年九月

推荐第7篇:从“黑板教学”走向“屏幕教学”(英语)

从“黑板教学”走向“屏幕教学”

----浅谈新课改后的英语课堂教学

单位:宝坻区大口屯二中 学科:英语

作者:王淑花 吴清华 贡淑红

从“黑板教学”走向“屏幕教学”

---浅谈新课改后的英语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承载教学信息与传播知识的工具,辅助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试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加强训练,提高巩固;调整情绪,激发兴趣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推进作用及信息技术对学生自我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改 信息技术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现代教学体系中运用信息技术已颇为普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已成为一种教学信息的载体与传播工具。这种具有强大功能的高科技教学媒体使英语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活泼。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在英语教学的教研教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生动、逼真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情境,既能使课堂容量加大,又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 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跃,并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语言操练,而不是死记硬背地记忆一些单词、短语和语法知识。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参与。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每一节课的Warming-up中,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本模块或本单元有关的图片,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把学生思绪很自然地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在学习初中一年级《英语》(新课标)上册 Module4 My family 这一模块时,在学这一模块之前我先用电脑播放一组照片,这些照片是我们全家在“十一”黄金周出游时拍的,让学生根据这张照片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都积极的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抢先问:Who is the girl in the photo? Is she your daughter? Who is the man in the photo? Is he your husband? 通过这几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很快进入新授课,让学生自己谈论他们自己家的情况,并写出他们自己家的“Family tree”。

我们在学习初中二年级《英语》(新标准)上册Module3 Journey to space这一模块时,先给学生出示一些关于太空探索方面的画面,如:出示杨立伟登上“ShenzhuoⅤspacecraft”,费俊龙和聂海胜登上“ShenzhouⅥ spacecraft” 的画面,让学生自己结组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关于太空探索方面的问题,Can the humans live on the moon? Why? 学生会积极地回答,Because the humans can’t live without air and water.然后引出本模块的核心话题,We haven’t found life on the other planets yet.这样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在以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而且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学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我们在学习初中一年级《英语》(新课标)上册Module9 A trip to the zoo Unit2 Is the elephant Africa? 这一模块时,我在课前,先确定本模块的学习重点与难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本模块以“动物”为话题,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动物以及其栖息地、习性等,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根据本模块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掌握的核心内容,采取了以下步骤。

1、点击地图 学习单词

首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点击地图上的任何一个大洲,即可出现一组单词(一个名词并对应着出现一个形容词,同时伴有发音)。例如:America---American.点击每一个单词都会发出声音。这样使学生纵向掌握单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识记记单词。图文结合使学生从空间上了解这几大洲的地理位置,并识记表示这几大洲的单词。横向识记单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各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点击单词 找出答案

分别点击单词desert gra forest graland jungle ,同时每一单词都伴有一个句子。在句子中掌握单词是更好的办法,点击每一个单词并出现真实的flash图片,所在的地区必能一目了然了,又为下面的阅读做了铺垫。这一环节使学生更感兴趣,更有利于识记单词。

3、点击图片 听懂短文

点击每一张图片,都会出示一篇短文,这些短文分别介绍了每一种动物的栖息地、生活习惯,同时伴有真实的Flash动物图片,从静到动,让学生知道各种动物的生存环境是不同的、饮食习惯也不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听这些阅读材料,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并能根据所听到的内容获取相关的信息。

4、根据短文 选择答语

这一环节看起比较简单,一问一答,实际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检测,对学生来说是形成性评价的过程。这些问题是根据我们听的这些材料设计的,不只是做简单回答,同时也测试了对学生对这篇短文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点击这些答案的时候,如果你点击的答案是正确的,伴有表扬声“Great”还有带表情的Flash 图片,不只是简单“对与错”的回答,更具人性化。

由于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更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训练 提高巩固

传统教学中,采用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语法,学生练习,教师传授知识时面面俱到,学生听得懵懵懂懂,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控制能力,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整节课基本上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没有自主权,又由于练习题目教师在黑板上写,同学在下面看。教师在黑板上抄写题目,占去了相当多的时间,其实这个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绝好机会,却被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用于思考的时间往往不到1/3。教师为了巩固知识,课后教师硬塞给学生大量练习,学生成了习题的奴隶,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置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首先调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兴趣倍增。其次,在学生兴趣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前提下,讲一些语法,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教师预设的角色中,教师在此基础上,展示出一些相关的链接知识,由于课上学生训练的机会增多,课下的练习也就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上网查阅与学习有关的相关资料,这样既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也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和明白网络的用途,而不会使自己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不会迷失自己,让网络真正独走进我们的课堂。

四、调整情趣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我们在学习初中一年级《英语》(新课标)上册Module 10 Computer 这一模块时,我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让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坐到电脑旁,让他们手握键盘真正知道 :How do I do my homework on the computer? First, use the mouse to open a new document.Next, use the keyboard to write the homework in the new document.Then, use the mouse to click “save”, and write a name for it in the box.Finally, click “save” again.If you want to print it, use the mouse to click “print” and “Ok”.这样让学生熟练地使用电脑,让他们把电脑课上所学的知识能学以致用,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是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学科,是一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学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开动脑筋,探索知识,才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思维活跃,成绩明显提高,才能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能力、探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将会寻找到更多的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手段,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高。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地帮助下,自主地进行学校,从而真正意义山确立学生在学习官场制度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推荐第8篇: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对有效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必须要做到)!优质教学,则是更高的要求。

优质教学一定是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未必是优质教学。提倡优质教学,目的就是让我们意识到,这个追求的过程是无止境的。对此,我们把教学及其改革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要让课堂活起来。

二、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

有效之后,还要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优质教学。对优质教学的定位就是优质、高效、高境界。这就是教学的第三层次。

下面,我们从两个维度——当然这两个维度本身也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学的维度,一个教的维度,来考察优质学习和优质教学。我们进课堂,怎么判断学生是否在进行优质学习?下面从五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

第一个维度,情绪状态。

第二个维度,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 1.全程参与,学生自始自终都参与教学过程。 2.每个学生都参与。 3.学生全身心的参与。

4.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整个教学是互动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这对老师也是一种启发。这就是参与状态,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要互教互学,学生不仅在学,而且在教,这是最高层次的参与。

第三个维度,交往状态。

新课程强调互动、合作和交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衡量:一是倾听。二是发表。三是互动。

第四个维度,思维状态。 第五个维度,生成状态。

这是学生学习状态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提升,不仅认知的、思维的,而且情感的、品德的以及个性的生命的,都应有所进步、有所生长、有所提升。

这是从学生的维度做的一个考察。 下面从教师的维度做一个考察。

1.有思想。有思想的教学,就是老师怎么教是他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结果,是他自己的追求。

2.有智慧。智慧不是技巧,更不是雕虫小技,有智慧的老师在课堂上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从而真正做到亲切自然、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使课堂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达到以灵性启迪学生悟性的最高境界。

3.有激情。

4.有个性。老师要经过努力,经过自己的实践、反思、提炼,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有文化。有文化品位的教学,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教学了。

摘自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

第25页至第27页

推荐第9篇:作文教学:从混沌走向有序

我曾将中学作文教学称为“三无行为”,即:无序、无招、无效。

无序。目前作文教学随意性极大,各类语文教材中在作文教学上均缺少系统的安排,教师日常作文教学更是常无章法。一个学期随便安排几个题目(认真些的教师或许会在书报杂志上筛选一番)交学生写作即算应付过去。这样的作文教学大概禁不起如下追问:本学期为什么要布置这些作文?这些作文何以一定要在这样的学期与这样的班级中布置? 教学是高度复杂的行为系统,但我们如此即兴随意的“作文教学”还有一点章法和程序可言吗?任何一项活动,如果不具备较为明确合理的程序就说明它还处于前科学阶段。

无招。张志公先生曾以一个笑话来批评语文教学:一人为臭虫所苦,一日忽闻所谓除虫秘方,喜而求教.却只得两字秘诀——勤捉。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否也堕落到这个层次了呢?我不敢妄下断语。但在急切渴望提高作文水平的学生面前,不是确乎有许多语文教师只能提出“多读多写”之类的建议吗?但是,读什么?写什么?读多少?写多少?如何读?如何写?我们有多少语文老师能够面对这样的追问给学生一个稍微合情合理的答复? 当然,语文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写作“方法”.但是这些所谓的“方法”大多限于一般的行文技巧层面:如何拟题,如何开头,如何起承转合,如何增加文章的文采等等。这些知识当然有作用.但是,这些内容组合起来真的就能够形成作文能力吗?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些最根本的东西?作文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哪些最基本的东西?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

如果希望作文教学能够更加科学化,那么我们必须为作文教学确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知识(内容与方法)系统。

无效。由于以上原因,作文教学之低效(或无效)早已成不争之事实。经过数年语文学习,最后还写不出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少数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又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自己作文能力的提高很少得益于学校的作文教学。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作文教学出路何在? 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以为,以下两点我们注定无法回避:合适的作文教学内容,恰当的作文教学序列。

一、作文教学内容研究

指导学生写作,可教的内容很多: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从选材立意到文章风格等。但是,如果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视角看.能够成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知识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本学科最基本的核心元素.适合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的元素.能够对学生日后的人生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元素。能够同时具备以上三元素者必然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不二选择。

据此标准,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1.书写

书写是写作的第一步,虽说层级最低,但高中生未达标者仍不计其数,因此也必须认真解决。这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班级有大半学生连书写都不能过关.教师就必须将这断裂的链条补上而不能超越实际提出过高要求。将写字教育作为高中写作教学内容之一,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是悲哀,因为这一目标其实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应该实现的。但问题既然出现,教育者就必须面对并设法解决。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将书写作为写作教学的第一环节并开展了扎实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况且,书写也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它还具备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其价值尚有待教育者做充分的发掘。 2.范文

写作能力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图式。巴金将自己学习写作的经验归结为“能够熟练背诵《古文观止》中所有文章”,他认为自己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能力均是在背诵过程中自然习得的。无独有偶,张志公先生也曾总结了古人语文学习的类似经验:“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教他们读熟二百来篇古文.再少不够.过多也不必。”(《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12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现实状况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除了能够背诵若干文言文章外.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完整背诵一篇白话文章。许多学生虽然读过不少文章。但几乎没有一位学生能够琅琅成诵哪怕非常简单的白话文章!如此焉能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 因此,必须精选一些适宜学生水平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令学生反复诵读直至烂熟于心。必须使这些文章的语言风味、表达方式完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习惯。根据笔者的经验,中学生形成最基本的写作图式至少需要十篇左右范文做基础。笔者多年来为学生推荐“必背精粹现代文十篇”。要求学生自高一至高三时时诵读,务求烂熟于心,并要求在写作中注意仿照、化用、借鉴直至创造性运用其中的文句及章法。具体篇目如下: 1.蔡育曙《学会珍惜》;2.冰心《笑》;3.邓虹《汉字是我家》;4.史铁生《秋天的回忆》;5.彭程《停止与开始》;6.方叶《泊》;7.王剑冰《绝版的周庄》;8.周涛《大树和我们的生活》;9.陈荣力《流浪的二胡》;10.吴克诚《熬药》。(可根据实际调换) 另外.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几篇“个性化背诵文章”,亦按这一要求熟读成诵并做到灵活运用。如此,学生便有十余篇体裁不同、风格各异并且文质兼美的现代文积累,教师的写作指导也有了坚实的着力点。

没有渗透到学生心灵的文章为底子.就没有语言感觉,就没有写作的图式,写作教学就缺少最起码的基础。 3.段落

段落是文章中的关键部件,它上接篇章,下联词句,对阅读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能够理解一个段落,就大致可以理解一篇文章;同样,能够写好一个段落,也就很容易写好一篇文章。段落既是语句整合的产物,又是篇章的基本要素,它是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段落因为篇幅短小而又具体而微.既可训练语言,又可训练思维,特别适宜读写训练。事实上,当年张志公先生就曾经极力赞许介绍过北京四中姚德垚先生的“段落教学法”。我们在实践中也真切地体会到:以段落为写作教学的抓手,确实是一条写作指导的捷径:段落指导法简单易学,便于操作,效果良好。因此,段落写作理应成为写作教学内容。 4.思维

思维是作文的灵魂。作文实质上就是运用文字来表情达意,进行交流。要交流,首先得有内在的思想,必须想得清楚,合理有序;然后才谈得上如何具备相应的表达形式。因此,我以为,如果不重视培育思维而一味强调表达手法那就是舍本求末。

目前为数不少的充斥华丽辞藻而缺乏思想感情的学生作文.其实多半是只重表达而忽略思维这一作文教学指导思想的结果。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内在思想.使学生能够想得清楚,想得有条理。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写作研究者和语文教师深人研究实践,这里无法详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能够思考。而如何使得学生高效思考、善于思考并且乐于思考却需要教师的培养与指导。笔者有一些作文思维训练策略,运用多年,亦颇有效,现简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首先,设法“让思维充满乐趣”——从生活中选取鲜活有趣的事例来激发学生思考;其次,通过一些制度性的要求(如要求写“日思录”),强制学生每天思考直至养成习惯;第三,通过教授一些思维方法知识为学生的思考搭建平台来帮助学生思考。(详见拙文《抓住作文教学的根本》,载本刊2006年第8期) 经过一年有效的训练,可以养成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 5.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内容

此类知识多有方家详论。兹不赘述。

二、作文教学序列研究

任何活动要保证效率,就必须形成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作文教学亦不例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之说.只能让大多数一线教师无所适从。我们固然不必拘泥于序列,但总结若干流程与序列对于教学实践确实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文教学的序列研究应该着眼于两个层面:整体序列与微观流程。

整体层面上,一位语文教师或一个教研组,应该根据作文能力形成的规律以及本校学生实际作文水平。制定一个基本的作文教学规划。以高中教学为例.至少应该对三年的作文教学有一个通盘考虑:高

一、高

二、高三分别教什么,如何教? 微观上.每一次作文指导应该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流程.“命题一指导一写作一批改一讲评”这一传统的流程尽管不尽完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能够将这些环节落到实处者也为数不多。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充实内容,使“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等教师辅导系统更有操作性,更加切实有效。

基于这一认识.我与我的同事拟定了一个“校本作文教学指导纲要”用以规范指导全校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具有较好的效果。

高一阶段

任务:大作文每学期4篇,小作文与随笔结合:能在60分钟内完成800字的较复杂的记叙文或简单的说理文。

要求:卷面整洁,语言清通,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主旨明确。

操作:开设书写教学课,全员达标;重点进行思维训练.以撰写“日思录”和开展“课前3分钟口头作文”为平台;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段落写作;作文教学以少量、多做、选批、全面浏览、重点讲评为原则,采取教师选批或部分面批、学生自改互批等方式。

高二阶段

任务:大作文每学期6篇,小作文与读书心得结合:60分钟内能写800字以上、高考标准中等水平以上的作文。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结构合理。

操作:重点进行篇章写作指导,每次作文重点讲评一篇例文;口头作文要求达到审题正确、思路清晰、表达流利;阅读推荐书籍,撰写读书笔记。

高三阶段

任务:高考作文训练每学期8篇(含月考),片段或专项作文训练10次;60分钟内写800字以上、高考标准中等水平以上的作文。

要求:审题准确、构思灵活、内容充实、语言有味。

操作:分阶段按专题(审题、结构、语言、材料等方面)进行指导;每周开展“作文短平快”活动(快速构思、拟写列提纲)。作文讲评:选取优秀作文,师生讨论其长处并汇编《优秀作文选》;解剖作文中的病例.确保消灭不合格作文;加强面批.注重个别指导。

三、结论

加涅说过:“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作文教学自然如此。教师所有的努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外部行为(当然,这些行为应该经过精心设计与组织).这些行为最后是否有效都要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内部学习,是否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与作文水平的提升。

当然.作文教学内容与序列也都是变动不居的,应随学生、教师的不同而有所调整,绝对不能凝固僵化。

对作文教学内容与教学序列的研究体现了我们对作文教学效率的追求,本文介绍的教学内容与序列也许不少地方有待讨论,但是,这种诉求与努力是作文教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同仁加入到这一研究行列中来。

推荐第10篇:《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心得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心得体会

本期我认真阅读了《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一书。余老师在前言部分是这样写的:“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按照词典的解释,卓越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实际上,卓越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文化,卓越的本质是“超越”: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永无止境。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不仅要让教学变得效果更好、效用更高,而且要让教学变得更有人性、更有意义、更有境界、更有内涵、更有品质、更有精神。”他还提到,“对教师来说,卓越教学首先需要确立的是卓越的思想、精神、态度,而不是去寻找一种具体的模式、行为和表现。”

读完《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我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应该是每位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有效性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想做到“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做一个不断学习的有心人。敢于扬长却并不害怕避短,敢于走出课堂并跳出思维定式,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要做一个善于反思总结的人,反思是促进教师业务成长最快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因为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才能在教育信念上改变自己,并且努力把上课变成一种快乐和幸福的活动。根据本书的精神和个人感受,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以下几方面打算:

教学理念方面: 时刻牢记“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五 个要素;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目标,是落脚点; 培养“会思维”的学生; 做 “有温度课堂”的老师,真正接纳每一个学生,不单以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给学生安全感; 经常性地进行自测与评价,在反思中进步。

教学内容方面:不断学习,打开学科边界走向综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努力揭示教材知识的价值;关注如何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等融入教学过程,使其成为教育内

容的一部分;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设置问题情境。

学法指导方面:注重处理好学生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给予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充分空间;解决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教师的教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上下功夫,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上下功夫;解决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每种学习方法都有它的特色,要恰当使用,不可流于形式。

学生能力、素养培养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寻找快乐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

卓越教学是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生;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增值,一切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卓越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用这本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的话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永远只能在过程中。” 我们且读、且思、且实践着。教学实践才真正从经验性教学转化为反思性教学层面。通过自我提炼、加工以及理论层面的学习,经验才逐渐成为独具个性化的教学思想。我们一旦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课堂对于我们而言,不再是重复枯燥的单调活动,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创造性活动。在这里,将自我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每一阶段,能从原本枯燥的教材中提炼出反映教学思想的内容,挖掘出教材新意。用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活动,最终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

第11篇: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

(一)

福田区上步中学 谢玉娟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的作者余文森老师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阐述了现在及未来的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余老师在前言部分是这样写的:\"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按照词典的解释,卓越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实际上,卓越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文化,卓越的本质是\"超越\":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永无止境。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不仅要让教学变得效果更好、效用更高,而且要让教学变得更有人性、更有意义、更有境界、更有内涵、更有品质、更有精神。\"他还提到,\"对教师来说,卓越教学首先需要确立的是卓越的思想、精神、态度,而不是去寻找一种具体的模式、行为和表现。\"

这本书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卓越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即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及首要指标。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当前教育方向的偏差导致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各种培训、竞争,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学生在疲惫、劳累、压抑、烦闷、痛苦中学习和生活,他们的体力和智力均被摧残着,最后必然形成对知识的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需要考虑的是教学的意义和使命,要考虑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学生需要的、喜欢的,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教师不是技术性的工具,我们不能只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分数,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自己,在教育信念上改变自己,并且努力把上课变成一种快乐和幸福的活动。根据本书的精神和个人感受,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以下四方面打算:

一。 教学理念方面

1.时刻牢记\"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五

个要素;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目标,是落脚点;

2.培养\"会思维\"的学生;

3.做 \"有温度课堂\"的老师,真正接纳每一个学生,不单以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给学生安全感;

4.经常性地进行自测与评价,在反思中进步。

二。 教学内容方面

1.不断学习,打开学科边界走向综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努力揭示教材知识的价值;

2.关注如何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等融入教学过程,使其成为教育内 容的一部分;

3.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设置问题情境。

三。 学法指导方面

1.注重处理好学生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给予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充分空间;

2.解决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教师的教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上下功夫,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上下功夫;

3.解决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每种学习方法都有它的特色,要恰当使用,不可流于形式。

四。 学生能力、素养培养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2.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寻找快乐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

总之,卓越教学是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生;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增值,一切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卓越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用这本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的话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永远只能在过程中。\"我们且读、且思、且实践着。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

(二)

我的读书梦,我的读、思、行

方萍

提起笔的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光阴荏苒,春去秋来,我已然为人师十九年,而这十九年来,我最可贵的品质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从日复一日行走于教室,踱步于讲台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这得益于我的读书梦,我的读、思、行。

九年前初识余文森教授,当时我在福师大教科院就读教育硕士,有幸地成了他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生。余教授上课睿智幽默,把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剖析得独到有味,宏观和细节阐述生动,理论和案例相互交融,给我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拜读了他的《有效教学十讲》、《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等教育专著,正式开启了我的读书梦。

我的教育梦、读书梦很简单,我不是大学者,不是教育家,作为渺小的个体,我改变不了大环境,那就努力影响小环境。我不敢言学高身正,但可以无私奉献,我希望通过读书、读好书,充实我的人生、我的教师生涯,我希望我与学生之间不只是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我常想如果我是一桶没有任何用处的死水,我会愧对学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渴望成为那样的涓涓流水,让学生们天天都喝到甜甜的水。即使这源头活水不够强大,也仍一如既往地充实、更新着。于是,我遇到了余教授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

读余教授的教育论著,使我深有感悟:教育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知识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灵性和创造性的艺术过程。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要求,这部教育专著是时代教育精神的体现,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教育教学问题, 阐述了现在及未来的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其视野之宽阔、思想之深刻,永远是我所不能企及的,却是我可以努力去无限靠近的。我把阅读当作培养教师的教育信仰有效途径。书中通过热情、严谨、和明晰的教育语言,让我体会到崇高的教育理想和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很好催化了我的教育信仰。

在书中,余文森教授提出:如果说有效教学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卓越教学则是对教学的理想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当有效教学出现了内涵知识化和窄化、教学活动模式化和机械化的倾向时,我们就应该反思了:追求教学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对的,但凡事都应有度,物极必反。纵观现在的通用技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无形扩张了教学容量,导致表演和走过场现象的发生,或者为了多腾出课时给学生动手实践,人为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学习内容,学生被太多的知识填满,没有真正理解和内化,更无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了。这样的通用技术课堂从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也是值得反思的。没有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课堂是失败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探索和深层次思考的课堂。

我的读书境界到底有多高呢?手执一书,凝神静气,独坐窗前,细细品读。即便不读,闻着这淡淡的油墨香也是一种满足。我经常在读书过程中掩卷沉思,发挥思维和想象力,按自己的思路一路畅想,然后打开书,比对文中思路再继续细读下去,思路与作者偶同,我会大欣大喜,若大相径庭也没任何尴尬。

那么余教授笔下的卓越教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呢?和我想象的一样吗?余教授在书中非常鲜明地指出:相对与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卓越教学是一种新教学。是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以及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使得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重要体现在从\"知识导向\"的教学走向\"能力导向\"的教学和\"素养导向\"的教学。这本书给了我在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的深刻启迪:

1、通用技术学科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技术设计与制作解决设计技术问题的能力,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技术与设计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等。而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着眼点,从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五个方面形成和发展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迁移学习,促进其终身发展。

2、卓越教学呼唤卓越教师,我顺应中国课改的历史潮流而来,怀着对技术与设计世界的虔诚而来,揣着教育责任心、抱着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书中的知识、经验加以选择和提炼,融进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信念、感受与经验,用激情与理智的感染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从知识型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思想型教学的卓越教师。今年暑假以来,我一场不拉地随着名师工作室的脚步,聆听余文森教授关于提炼教学主张的讲座和辅导,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的飞越就是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成为有教学主张的教师。从读书到思考与实践,再到行动起来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向卓越攀登,这种修炼充满正能量的诱惑。在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努力中,我懂得了教师生涯的意义。

我想,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只要用心浇灌,便会繁花似锦,收获的是教育的成功,体验的是教师的幸福。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

(三)

探寻卓越教学的内涵

卓越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用这本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的话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永远只能在过程中。\"需要我们且读、且思、且实践。

读了此书,让我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有着很多的实际意义。有效教学,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有一定理论指导,并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课堂有效教学要求立竿见影,在乎眼前的教学效果,马上教,马上会,\"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关注,特别是小学生。如果在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舞台,每一个空间都以孩子为本,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拥有被重视的感觉。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唯有\"学生为本,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才能培养出一批自信、阳光、敢于担当、睿智机敏、热情仁爱的孩子。日常的教学设计、活动安排必定要时刻从学生的出发点进行,将学生作为一切的焦点。此外,教师要带着丰富的情趣情感走向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真诚、和谐、温馨的情感关系。沐浴在教师美好的情感里,儿童的心灵就拥有了一片最灿烂的阳光,为学习和生活营建了一个安全的情感环境。

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与需求就必须有一个在常态下与学生保持沟通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想法,就一定要走近学生,平易近人,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亲密无间。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与学生随意的沟通中能更加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教学强调纪律、秩序、形式、模式、规定和制度,追求统一的、标准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预测性太强,\"没有意外惊奇\".可是,我们忘了\"生命不能被保证\",真正的教学一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名家大师拥有丰富的阅历,积累了大量的智慧和人生感悟,站在这样的观景台怎么会感受不到更宽阔的视野?若教师们在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更重视学生智慧的生产和人格的塑造,便可使他们理清志向,从而导航他们的人生。现代的教师都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即便能授之以渔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领学生树立\"渔\"的思想,即要引导学生在心中构建渔场、渔业、鱼的世界。学生一旦有了思想,没有知识可以补充知识,没有能力可以锻炼能力;但若没有了思想,已有的知识可以遗失,已有的能力也可以荒废。因此,开启思想,催生智慧是教师工作的最高境界,正所谓: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能力,一流教师教思想。

教师真是一个有学问的职业。不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还要把这些都交给学生,而且硬生生的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还不行,还要用各种方法:有趣的故事、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动作等等方式,让学生快乐的学。我想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且身体力行,不断实践,改进,再实践,才能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始终强调:\"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代教书育人楷模于漪也真诚呼吁:\"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的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把育人的种子深埋在自己心田,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对育人的诉求;把育人工作渗透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读完此书让我受益良多,以后会继续博览群书,驽马十驾。

第12篇: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

1 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

2 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图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

3 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

4 口。

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注重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6 的互动发展。

3.体现学科特点。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1]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

7 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溶入情感。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1]引自:丁国忠“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人民教育》2006/8

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

8 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庖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学关系中,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可以说,这种以教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完全把学生定位在依赖性层面上,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

9 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和思路,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己学习的能力,可以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自己获取一些新的知识。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就是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可以划分为这五个阶段,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乃至课程中的一章一个单元)往往也要经历这五个阶段。每个教学阶段对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一些质的规定性:第一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是: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第二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答、阅读、演示、讲解相结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第三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首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出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第四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第五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是完全由学生自学。[1]总之,教师选用教学方式方法一定要有动态的、发展的观点,

10 要适合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唯其如此,才能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过程从一个发展阶段推向另一个发展阶段,最后培养出具有很高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教学方式和方法严重滞后于教学过程的发展阶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切地说是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严重地阻碍教学阶段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如上所说,独立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根本特性。这种特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地、顽强地表现出来,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体现。

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第斯多惠说得好:“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为教学生,教师必先教自己,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展的,一位语文教师对此是这样举例说明的:为教好鲁迅小说《药》,首先必须博览、研读与《药》有关的研究资料及鲁迅其它作品,以增强对鲁迅作品的感悟,其次还得搜集研究名师处理本课的教学研究成果或方法,把它当作自己教学的借鉴,这样一课一课地“教”,一课一课地“学”,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就能使自己成为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杂家”和“专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陶行知)。“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车尔尼

11 雪夫斯基)。

当前,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相反,教师要是“吃老本”,固守原有的经验,缺乏学习和进取的意识,他就会落伍于时代的发展,甚至被时代所抛弃,成为学生眼里的“老古董”,成为新课程推进的阻力。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学习,可以汲取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营养,并把这种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既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又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1]参见江山野:《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教育研究》,1983年第

9、10期

第13篇:从教书走向教育——高小听课感想

从教书走向教育

——高小听课感想

洛阳镇中心学校

夏炎

一直以来,从事在教育岗位上,总在思考如何把孩子的学习提高。然而今天在高小听课之后,我有了更高层次的感悟——如何从教书走向教育?

教书育人是我们作为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教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我来说,思想一直停留在教书的层面上,每天思索的是如何把书本上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课本知识。其实,教师的职责还有“育人”。育人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教师每天面对的一群学生中,各有各的特征。教育不仅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去教育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端正了处事的态度,有了目标,有了理想,学习自然而然就能提高。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作为年轻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学生面前树立崇高的形象,尊重学生也让学生尊重你。

(二)关心爱护学生。八年级学生虽然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但是也是处于能懂得人情的年纪。在日常的生活中,用更多的关爱替代责骂。凡事先听学生讲,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进而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

(三)耐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耐心是教师必备的优良品质,是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进本的条件。教育是一件最需要认真和执著的工作,是一项极需要耐心和韧性的事业。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深入浅出地讲解;在长期育人过程中,这种耐心更是深入到每一次谈心、每一次辅导、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笑容。急功近利的态度是教育中的大碍。教育需要等待,这种等待是漫长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只有放慢脚步,耐心教育,才能等到花朵的自然绽放、果实的 自然成熟的那一天。

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辈子都在准备着一节课,那就是教育。人生的成长,从稚嫩到成熟;教师的成长,从教书到教育!

第14篇:从错误走向真理

从错误走向真理

在我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情况。学生们回答错问题,做错题目,这些情况在课堂上时常发生。对于这些错误,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呢?

对待这种情况,很多老师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比如有的老师会埋怨学生,把错误的产生看作是一种非常不应该,而且绝对不能容许的现象。老师要求如此苛刻,以后怎么还会有学生敢回答问题呢?这对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必然会造成一种挫败,甚至会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首先,我们不应该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应该以他们的年龄段和智育发展水平作为基础。学生们在求知的阶段,接触新的知识和内容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其次,课堂不只是学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学生们出现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理想场所。老师的苛刻要求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起到的是指明灯的作用,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同时进行及时的引导;善于调控课堂的形势,把学生的错误用作引入课堂知识的有效资源。很多时候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是板书,不是教师对着教材的口若悬河,而是善于把握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点”,把这些点用作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资源,逐点解析,以教材为主要的辅助工具,形成知识网络和教学网络传授给学生,课堂的知识很容易就会被学生们所理解和消化了。

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认为课堂的教学气氛不应该再死板,教师应该善于让学生做主体,善于倾听学生们的回音,不管是响亮的还是微弱的,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管是理直气壮的还是胆小害怕的,我们都要认真去听取,因为这些话语闪烁的都是学生们思维的火花。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话语中提取出教学的“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顺势的引导而不是强制的灌输。

黑格尔说:“错误本身乃至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课堂中的错误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是有着巨大的价值的,它能帮助我们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给我们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变得更加轻松,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变得更加简单。所以,如何使学生从错误走向真理,是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进行思考的。

河北省新乐市孝德小学黄丽娟

第15篇:从自信走向成功

国旗下的讲话——从自信走向成功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是本学期的第十周,再过几天,同学们便面临着本学期一次重要考试—期中考试,我们将以怎样的心态迎接这次考试呢?我认为是自信。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从自信走向成功。

自信到底是什么?

自信是一粒生命的种子,深藏在人心里,随时都可能发芽,并开出绚烂夺目

的花朵。自信是一个人心中的灯光,时刻指引着人生的坐标,照耀着人生的过程。自信是坚实的足迹,踏踏实实地踩出人生的大道,回望走过的路,心中依然自信。

雄鹰在蓝天上展翅翱翔,支撑它的是坚定的信念;国歌在奥运场上久久回荡,让选手成功的是自信的力量;企业家成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产品最好;歌唱家成功是他知道自己的歌声最棒;农民自信,守望着满园的硕果;渔夫自信,拉起了一张张沉甸甸的网;科学家自信,让一颗颗卫星环绕地球;攀登者自信,让五星红旗在珠穆朗玛峰上高高飘扬。

自信是人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我不敢说凡是具有自信

心的人都能够成功,但我相信,一个成功的人一定具有百战不殆的自信。

生活里,自信也经常改变着你。新同学充满自信的自我介绍,会让同学们深

深地记住你;上课自信的发言,会让老师肯定你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自信地展示自我,会让你的人生舞台更加绚烂多姿。

一个人有了自信,就能成为强者;一个民族有了自信,也同样能够自强不息。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挫折时,多给自己一份自信,对自己说:“我行”,“我能做”,“我一定能战胜困难”。强烈的自信加上实实在在的努力,相信成功离你已不太遥远了。

但是在我们的学习中,仅有自信也是不够的,自信应该与努力有机地结合起

来,时常见到部分同学在考试之际,没有一丝紧张,满怀自信地步入考场。但考试过后,这部分同学中有一种是既自信,又刻苦认真学习的;一种是单有自信,却没有付出努力的。这两类同学看上去都是充满着信心去应试,但由于平时知识的积累不一样,考出来的成绩也就截然不同。

自信如笔,书写出我们人生成功的篇章;自信如光,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自信如犁,开垦出我们美丽的田园;自信如火,燃起了我们心中希望之光。

是自信,让我们从北风呼啸的冬天走向暖意洋洋的春天。

是自信,让我们从枝繁叶茂的夏天走向硕果累累的秋天。

同学们,让我们扬起自信的帆,开动勤奋的船,划向成功的彼岸!预祝同学

们期中考试取得满意的成绩!

第16篇:从胜利走向胜利观后感

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一个会忘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段不堪回忆的血泪抗战史。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战争,是每一个中国人浴血拼搏的战争。回想那段历史,不禁会让我们感慨颇多。那是一段屈辱史,一段容易引起每个人心目中那熊熊燃烧的民族仇恨史。如今,我们不能忘记仇恨,亦不能因仇恨而不理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让祖国繁荣富强,为国出力。近代以来,只因我们一时的落后,中国人饱受了过多劫掠和沧桑,失去了太多尊严与自信。

在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常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

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忘乎所以,因为我们是处在一个在国家实力做后盾的相对和平时期,一旦实力弱了,必然会受欺负。古代孟子就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我们也要居安思危。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人人都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踏踏实实学好自己应学的一切。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7篇:从自律走向成功

从自律走向成功 七年级(10)班

冯菁菁

江水因为有了河床,才避免了到处泛滥,最终流向梦想的大海;人因为学会自律,才避免走上歧途,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谈谈“自律”。“自律”这个抽象的词语,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我常把“自律”比作一个球筐,而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如筐中的球,没有了“自律”这个球筐,人的思想就会虚幻飘渺,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分寸;我还把“自律”比作一条缰绳,拉着我们这些懵懂却张扬的野马,才使欠不会因为兴奋过度而掉下万丈悬崖。自律也像一个导航仪,这船上并不起眼的配制,但有了它,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船头永远指向要去的地方。

曾看到过这样的等式;成功等于勤奋加智慧再加自律。自律在获得成功的因素里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地位,但是我们是否和“自律”成为知音了呢?当你想去网吧时你是否想起自律,扼住欲望的喉咙,埋下头,奋笔疾书呢;当你赖床不起时,你是否想起自律,勇敢地赶走瞌睡虫,毫不犹豫地钻出被窝呢?

自律就像自然界中的一种微量元素,并不特别,但作用巨大,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它可以催化出成功与喜悦。

而如何拥有这份成功与喜悦,确实值得我们深深地思索。或许让自律成为一种习惯是我们最好的选择,这样的习惯将造就我们幸福的人生,引领我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首先,我们应当确定一个明确而现实的目标,一个美丽而富有价值的理想。当理想照进现实的时侯,我们将感受到一份高昂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所带来的温暖。明确的目标将规范个人行为,可以有效地提升自控能力。

其次,应该掌握好宝贵的时间,绚丽的生命正是由这些分秒缀连而成。要学会自律,你应当珍惜你的时间,爱惜生命的点滴。魏源曾说过:“以细行律人,不以细行取人”这正是要求我们从细节约束自身做到自律。 让“自律”陪你走过磨砺的一生,或许过程有些苦楚,但相信丰收的果实是甘甜喜悦的。同时,我们也要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用智慧做船身,用勤奋做桨,用自律做导航仪,划着这艘船,漂洋过海,终有一天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岛屿——成功。

第18篇: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

内部提拔一直是大多数企业人员晋升的方法之一,而能够得到晋升机会的通常是部门里专业能力最强的人,所以,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的现状。但是专业人才并不等于管理人才,这令许多通过此种方式晋升的管理人员感到迷茫,甚至还有许多专业人才陷入了管理的困境。专业人才如何才能打通管理的大门呢?

从专业人才到管理人才的过渡,是需要从观念上的转变到做事方法的转变,以及一系列思维方式、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专业人才才不会害怕改变,企业才能更好的实现内部晋升的发展机制,更多的人才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管理之路

古典管理理论

行为客户理论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管理

2、技术人员转型管理的角色定位

 技术人员转化为管理人员的背景

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特质差异

 管理者的工作和职责

3、技术经理必备的六个习惯——专注结果、眼观大图有关习惯

 技术经理三个好的个人习惯

专注成果的要求

 眼观大图的要求

4、技术经理必备的六个好习惯——紧扣要事、发展优势 技术经理忙碌而无效的原因

紧扣要事的要求

技术经理的4D原则

技术经理三个好的团队习惯

 发展团队优势的要求

5、技术经理必备的六个好习惯——集思广益、创造信任怎样才能使团队绩效最大化

 团队合作的五种方式

集思广益的方式

信任的基础

 情感帐户

6、技术经理的四项基本功——计划与决策

什么是计划

计划的种类、特点

 计划的三要素

目标——计划的前提和目的

现状及资源的分析——计划的依据

 决策——计划的关键

7、技术经理的思想基本功——组织与分派

何为组织

四种常见的组织结构

 什么是分派工作

分派工作的原则

分派工作的步骤

 分派工作中的潜在问题

8、技术经理的思想基本功——领导与激励

何为领导

领导的基础

 发挥和培养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情境领导

管理方格论

9、技术经理的思想基本功——控制与纠偏

 何为控制

工作追踪的步骤

纪律面谈的步骤

有效控制的工具与法则

有关控制的说法

参与目的

掌握一些管理的知识

认清不同职位角色之间的差别

了解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六个好习惯

了解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四项基本功

参与对象

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

技术骨干

HR管理人员

致力于进行这种转型的企业人员

培训师介绍

王俊杰培训资格

IDB领导力学院常务院长

Erickson国际学院中国分院中国课程研发中心负责人

 Coaching for youTM首位中文授权讲师

美国智拓教练LeadershipFM战略合作伙伴

 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德国汉斯基金会高级咨询顾问

 CMC国际注册咨询师 管理学博士

获国际专业机构(AACTP)认证培训导师

 美国Centenary College商学院客座教授

 在从事主持人、记者工作期间,成功策划过多项大型活动(第三届全国演讲大赛“银河证券杯”江苏赛区等)

 持续为国内烟草叶巨头云南红塔集团、Top500富通国际等数家跨国集团企业服务,同时担任市场营销策划和学习与发展顾问等工作

 咨询和培训客户三百多家,截止到2009年底累计授课5800余课时,培训学员28000余人次

 系统参与创新力管理测评软件的研发工作:创新团队能力评估系统,企业创新能力评估系统,企业创新绩效评估系统

 职业精神畅销书《把职业当事业》作者

教练式的聆听与关注,专业培训师的大家风范,极具个人风采, 富有亲和力;

 深厚的专业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广博的知识,让学员从整体高度上受益匪浅;  活泼生动,形式多样,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员知识和人生哲理,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能力;

 行动学习的方式,以差距为导向,善于观察和把握学员个体特征与差异,精辟点评,针对性引导与辅导,控场能力强。服务过的客户有:金融保险: 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浙商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太平人寿保险、永安财产保险、华泰证券、国元证券、中原证券……

通信电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通信服务、中兴通讯、贝尔阿尔卡特、中电投资、上海电力、江苏电力、吉林电力、南方电网、保利协鑫、皖能集团…… 制造加工:GE、IVECO中国、长安福特汽车、马自达汽车、戴姆勒奔驰、LG、海力士、宝钢集团、华东电子、奈普罗机械、柳工、徐工、沃尔沃重工、三一重工、稳润光电、广西柳工机械、扬子石化、中国南车、安徽洽洽、雨润集团、恒鑫铜业、香港心愿家纺、台湾固纬电子、华瑞集团、皇明太阳能……

地产医药:万科地产、保利地产、招商地产、利源地产、罗兰斯宝地产、苏州房产局、张家港房产局、扬州房产网、大公务实等多家房产代理公司、先声药业、奥塞康药……

文化传媒:国家广电总局、中影集团公司、CCTV

3、CCTV

6、东方卫视、安徽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云南广电、金驿道传媒、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网、南京人才、镇江人才、扬州人才……

教育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浦东党校(干部学院)、国家广电总局培训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晓庄学院、智联招聘、智联易才 ……

其它行业:美国环球烟草、云南红塔、贵州烟草、唐山高速公路集团、苏宁电器、江苏新华发行集团、美商美夏、台湾罗兰斯宝国际珠宝城……

 东光集团(企业创新、战略规划,股票代码:600149)

双良集团(企业创新、电子商务,股票代码:600481)

 南京油运(组织结构设计,股票代码:600087)

香港东强电子集团(产品创新、市场营销,股票代码:0615HK )

客户反馈

王老师的专业培训师风范让人感动;他的专业知识和培训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移动通信学员

王老师的培训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观念上我都得到巨大的更新!

—— 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学员

王老师教学方法得当,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员很多知识和人生哲理。今天的课程给我很大启发,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 华泰证券集团总部学员

王老师极具个人风采,他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巧、广博的知识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雨润食品集团学员

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王老师对学员的点评恰如其分,同时也精辟地指出我的不足,感谢王老师的引导!

—— 北京金驿道传媒学员

第19篇:从管理走向领导力

从管理走向领导 领导与管理有何不同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企业的领导力面临新的挑战。

如果说10年前,当著名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提出“绝大多数组织都被管理过度却领导不足”时,中国的

企业家和经理人还对此不知所云;如果说5年前,韦尔奇对全球的经理人们大声疾呼“别沉溺于管理了,赶紧领导吧”时,中国企业家和经理人对此还有些懵懵懂懂;那么现在,“领导不同于管理”的观念正在逐步融入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的知识体系。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认识到:中国企业将面临由注重管理力向注重领导力的转变。

领导与管理有何不同

什么是领导力,它和管理有什么不同呢?一本风行世界的领导力培训手册一语道破:“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影响别人和被别人影响的。影响别人行为的行为,谓之„领导‟;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则谓之„领导力‟。”和管理的核心是一系列制度体系不同,领导力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影响力。

领导和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者是创新者,管理者是执行者;领导者讲求在变革与混沌中追求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讲求在秩序与规则内把事情办妥;领导者追求的是做大做强,管理者追求的是做成做好;领导者面对的是无止境的目标,管理者面对的是既定的经营指标;领导者的视野是一个开放系统,管理者的事业舞台是一个封闭的领域;领导者如猎手,搜寻新目标,与时俱进,管理者似农夫,循规蹈矩,终年不辍;领导者恰似主人,日思夜想于家大业大,管理者正如管家,殚精竭虑于家长里短。

基于角色的差异,两类人理想的行为模式也大相径庭:领导者常常胆大妄为,管理者时时谨言慎行;领导者大处着眼也大处着手,管理者谨小慎微、事无巨细(尽管经由授权);领导者往往依仗感性而获得突破,管理者事事基于理性而有所作为;领导者倜傥洒脱,管理者沉稳持重;领导者要果敢,不能优柔寡断,管理者要细致,必须“扭扭捏捏”。归于一言,领导者是不断开创新事业和使事业不断迈向新境界的发动者和引导者,管理者是带领团队迈向目标的急先锋和领头羊。

从宏观上看,领导力是与变革的环境相适应的经营组织才能。和平时期的军队只需要好的行政和管理人员就能充分发挥其职能,而在战争期间,尽管军队仍需要有好的行政和管理人员,但如果没有众多优秀的领导者,它就难以完成作战任务。按照约翰·科特的论述,当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相对稳定、竞争适度且具有较强的确定性时,管理才能是重要的,这个时候,企业需要的是能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实施管理的经理人才;而当企业面临急剧变革的外部环境、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大量非结构性决策时,一般的管理才能就不可能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此时,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洞察力和敏锐的商业意识、决断力,善于开拓、精于描绘愿景并长于激励士气的领导者。科特将催生领导力的环境因素归纳为两大根本性变革:1.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2.公司经营决策和组织结构的复杂化。而现阶段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特征与结构性变革恰恰与此相仿,这正是中国企业需要领导力的根源所在。

如何培养领导力

领导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组织的领导力,即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力。这个层面的领导力涉及组织的文化、战略及执行力等。二是个体领导力,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企业各级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领导力。

领导人才的匮乏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严重的领导力问题。那么,怎样获取领导人才?怎样提高现有经理人和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呢?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主要靠从外部引入领导人才来提升企业的领导力。一般说来,这种做法不是长久之计,其原因是:1.成本高。自行或通过猎头公司面向社会猎取领导人才,一般来说会耗时很多,还要向猎头公司支付可观的费用。2.风险大。找到的人才是否真的适合企业文化,是否真心能认同企业的愿景、目标、战略等,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全球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的专家Chuck Lucier研究了从外部引进的CEO与由内部提拨的CEO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的业绩表现。他发现:总体上看,外部CEO在他们任期的早先阶段业绩很好,而在以后阶段则表现极差。内部CEO在业绩上却具有“极好的均衡性”。外部CEO擅长于陷入困境的公司所需要的快速降低成本、资产或业务剥离等活动,但他们不太擅长维系公司的长期增长。3.供应有限。领导人才始终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中国,谙熟市场经济的企业领导人才更是奇缺,有多少既具备领导才能又适合特定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的领导人才可供选择呢?大家都到外边引进,供给者何在?无疑,领导力培养的另一种方式——内部培养将是主要方式。

在内部培养领导者方面,世界先进企业的一些做法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1.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 “行动学习”又称“干中学”,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即通过让受训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来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如领导企业扭亏为盈、参加业务拓展团队、参与项目攻关小组,或者在比自己高好几等级的卓越领导者身边工作等。行动学习是一项既有趣又具操作性的活动,摩托罗拉公司主管全球组织学习和开发的董事苏珊·胡克(Susan Hooker)曾说,行动学习安排能够帮助这些潜在的领导者为更高层级的工作做好准备,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我国,不少企业已经采用了“岗位轮换”的方法培养领导者,如果轮岗的人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经手一些特殊的创新性工作项目而不仅仅是常规工作,“岗位轮换”就会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学习,会更有利于这些人员领导能力的提高。其实,行动学习受益的对象不仅包括领导者,还包括公司。杰克·韦尔奇在其自传中谈到,GE通过把各种培训变成行动学习,“从而使这些学生成为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内部咨询师。”西门子公司过去完全把一些问题交付给咨询公司处理,现在它把这些问题交给了自己的高潜力领导人才。通过组建行动学习团队,西门子公司一年之内在咨询费用上节省了300万~400万美元,此外还产生了1100万美元的成本节约。

2.教练(Coaching) 教练是一种实操性的、个性化、一对一的领导力培养方式,其基本做法就是教练员按照协商一致的行动步骤,定期与经理人探讨领导者成功的奥秘,帮助解决领导者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教练不仅能够使领导者提高个人绩效,或者使其重获职业生机、顺利完成诸如变革之类的组织性议题,而且能够帮助新提拔的高级经理人加速融入领导者团队,能够将他的学习曲线减半,及早培养关键成功能力。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新上任的高级经理一般经过9~12个月的时间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才能够完全发挥出潜力。大约40%的高级经理人在第一年不能完全释放自身全部潜力。由于适应能力欠缺,不能产生显著成果,相当一部分新提拔的高级经理人在上任后的20个月时间内离任。因此,当关键员工被安排到新岗位上时,教练变得尤为有效。教练方式在美国变得日益盛行,教练服务的费用也相当昂贵。外部咨询师提供的高层经理教练费用从每位经理人每小时300美元到每天1500美元到年度10万美元不等。

由于目前中国的培训市场上还没有专职的企业领导力教练,所以现在的企业教练都是企业内部的人士,多数是由高阶经理人教练下级经理人,即所谓“传帮带”。

3.接班人计划 接班人计划既是一种领导力培养方式,也体现领导力培养的结果。由于企业成长和竞争需求的变化,对领导者继任计划进行精心规划的战略重要性日渐突显。民营企业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更为迫切。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20多年间,第一代创始人大都年富力强,第二代尚在成长之中,他们的面前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中国“富不过三代”的警言常常让民企的创始人食不甘味。在今年4月的“2004浙江民营企业CEO圆桌会议”上,与会的企业家们就“培养子女接班还是另请高明”的选择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意识到领导力必须接受市场和竞争考验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甚至提出设立“败家子基金”,主张从外部聘请领导人才,对于那些有志于继承长辈基业的子女也可以聘请来工作,不争气的子女则由“败家子基金”来养活。实际上,接班人计划不仅包括公司CEO的继任,而且包括为所有关键职位遴选合适人选,甚至能够为未来会出现的某些关键职位准备领导人才。如果公司计划扩大自身规模,那么必须拥有更多才华横溢的领导者。

4.企业商学院 世界许多知名公司通过企业商学院培养领导者,如GE的韦尔奇领导学院、HP商学院、摩托罗拉大学等。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负责培养各级经理人的管理和领导能力。

国内企业商学院要想发挥好其职能,需要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培训内容体系问题。一些企业商学院的培训内容显然过于庞杂,从员工的文化补习到工作技能培训,一应俱全,领导力培养这一块反倒比较薄弱,有些喧宾夺主。企业商学院必须聚焦于经理人管理和领导才能的提升,以此为重心组织培训体系。经过长期探索,中化管理学院发展出了一套分级分类的经理人培训课程体系,运用于对企业内的关键岗位人员培训,收到极好的效果。二是讲师问题。实践证明,领导力培训最好是内外部讲师结合。如果光用外部讲师,尽管这些讲师水平可能很高,但由于他们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培训针对性不强,实际收效将大打折扣。如果仅用内部讲师,很容易限于就事论事、就工作谈工作的境地,不利于经理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现在中国企业的商学院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内部讲师力量薄弱,内部讲师普遍缺乏讲课的意愿或能力,加之面对内部受众,有些思想不便阐发,大大影响了企业商学院的职能发挥。事实上,国外商学院大都以内部讲师为主,CEO和高层经理都以培训下属为己任,已成风气。做得好的是GE的韦尔奇,几十年如一日光临GE的管理学院讲课,乐此不疲。百事公司前董事长罗杰·恩里克(Roger Enrico)每年投入100多天时间亲自参与高级经理人的领导力研习会,还亲自担任百事公司“构建业务(Building the Busine)”项目的全职首席讲师,同时公司的其他几位高层领导人也担任了这一项目的授课任务,内部高层经理担负了该项目80%~90%的培训任务。这些高层领导人认为他们最重要的职责是亲身参与培养其他领导者的工作。这是中国企业最需要效仿的,特别是CEO对领导力培养的发自内心的参与、支持和承诺。 中国企业强化管理的工作已经进行了近20年,可以说管理对企业业绩提升带来的边际效力日益趋缓,而领导力的威力才刚露端倪。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应该捷足先登,率先踏上提升领导力的征程。

第20篇:从责任走向优秀

《从责任走向优秀》读后感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曾国平教授的《从责任走向优秀》这本书,受益匪浅。书中对“责任”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生动的具体阐述,提出了“责任的价值”、“责任的行动”和“责任的经营”,以“责任”为主线,辅以大量国内国外经典案例名言,阐述道理之后留给大家思考的余地。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优秀的人,过去的皇帝,今天的各级领导、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当然也包括我。大家都渴望优秀,因为“优秀”代表着很好,很好,非常好的意思。

人人都渴望优秀!

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通往优秀?路在何方?

优秀的道路千万条,在每个人面前都有优秀的宽阔大道,优秀的大道“没遮拦”!每个正常的人,都愿意也应该在优秀的大道上走下去,持续的走下去。

责任不是生来就有的,人从一生下来就应当注重对责任的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爱人负责,对父母负责。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同事负责„„

今天我想从教师的责任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作为一名教师,要从那几个方面做才是真正的负责任呢?

1、对学生负责。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一个目的展开,就是育人。面对自己的学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所要肩负的责任:学习知识的传授,良好习惯的引导,正确人生观的建

立等等。针对这些责任我要努力的提升自己,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己的责任并能及时的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2、对学校负责,做为城东小学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要时时刻刻的想着城小,为城小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把自己的工作不再当做任务,而转变为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时时提醒自己身为城小的人就该为城小尽到自己的责任。把自己和学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对领导、同事负责。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从我加入这个家庭开始,就有很多关爱我的人。他们时刻关心着我的成长,我的生活。在爱的海洋中我要努力的提升自己,让他们看到我的进步,我的成长。让他们露出欣慰的笑容。

4、对自己负责。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在不断的了解并纠正自己的过去,现在我只是简单的了解了自己的责任价值,当然要想使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也就是书本中所提到的责任的行动。在今后我还要学会经营自己的责任,使自己时时刻刻都能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责任的肩负,责任的完成中努力使自己成长起来,使自己逐步走向优秀的大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始终坚持以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实现着我的人生追求:用我默默的耕耘,恪尽职守的赤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
《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