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培第二次作业(初中化学)

发布时间:2020-03-04 00:45: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的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现有教材中有很多家庭实验,这些实验既活跃学生课余生活,自觉地增长化学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就在生活中,化学现象就在家庭里。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反过来更好地体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那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下面浅谈一些我的意见: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何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实验其观察目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的实验由于其出发点不同,说明的问题不同,其观察的重点亦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那些与实验目的有关的物质或现象。 其次,要教会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和规律。在观察化学实验时,既要全面细致,又要分清主次,特别要能迅速地发现不易被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那些现象相近、易混淆的对象,应指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找出细微的差异加以区别;对于一些现象不明显,很难把握其色度及其变化的实验,可以采用陪衬观察的方法;对于一些典型的重点实验,或学生易产生错觉的反映现象,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式。由于化学变化是复杂多样的,观察实验时不仅要看,而且要闻,有时还要用手摸。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的目的,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所学对象,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物质及其特性。

观察化学实验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先观察仪器装置,再观察反应物及其变化,最后观察生成物。观察仪器装置时,先观察整体,再找出中心或关键部位;观察物质时,应观察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光泽等;在观察物质的变化时,应注意反应进程中发生的现象和特征,如发光、发热、吸热、溶解、熔化、燃烧、生成气体或沉淀、颜色改变等。观察后要及时、准确的记录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

最后,要指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的观察,联系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比较,找出物质的特性、变化规律等,把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感知总是和思维联系起来的,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学生在做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只得出“反应很剧烈”的结论是不够的。应要求学生从金属钠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并熔成小球的现象联想到金属钠的比重比水小且熔点低以及由于水面产生了氢气致使钠珠游动;从钠可以用小刀切开,联想到它的硬度小等。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现象到本质来认识物质,达到实验的目的,收到应有的成效。

2、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有科学的探究性思维。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以教材 “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设化学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验探究问题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升华,通常也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的区别在于:前者根据已学到的化学知识,用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后者是通过模拟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怎样解决需要探索的问题,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状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索,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探究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究行动的精神状态。要培养探究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人的探究动机和发挥人的探究潜能的学习情境。 怎样才能创设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呢?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或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评价,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2)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3)鼓励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修正教师的错误,超越教师;(4)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5、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科学探究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锤炼学生自主探究品质。

最后,在探究的过程中,切忌设计一些在化学能力范围内很难完成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这样不但浪费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现有教材中有很多验证性实验,教师可在教学中将其设计为一个个小的可行性探究实验,祖师学生主动去探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利用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的探究过程来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国培第二次作业

国培第二次作业提交

国培第二次作业(定稿)

国培语文第二次作业

国培计划_初中语文_第二次作业

国培计划初中语文第二次作业

国培计划 初中生物 第二次作业

国培第二次作业小学英语

国培小学数学第二次作业

国培小学语文第二次作业

国培第二次作业(初中化学)
《国培第二次作业(初中化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