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6:01: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34、35页。 【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通过本课的学习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教材的设计强调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自主探索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经验,组织他们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来认识四种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49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一年级的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比较准确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 区分正方体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教具、学具准备】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 (纸盒或竹篮)、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投影仪和相关的投影片。 3.相关的图片或挂图。 【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情与教材分析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拟以这样的设计思路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教学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师:请四人小组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根据学生观察、交流、摸一摸,感受物体的特征。请学生分别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并且帮这四种图形取名字。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师:谁愿意介绍哪类物体的模样?

(1) 每一面都是平平的,四面都有尖尖的角。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 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 还有不同的数法?(

2、

4、6面) (3)质疑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 师:这两个物体能不能放在一起?(不能) 生1:长方体比较长,正方体比较短。

生2:发现两个正方体合起来就是长方体,长方体中间切开就是两个正方体。 生3:正方体每一面都一样大,而这个图形的上下左右都不一样大。 师介绍四四方方的这个图形叫正方体。长长方方的这个图形叫长方体。 【设计意图: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2、圆柱的认识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介绍另一种图形给大家认识。(生介绍圆柱)

生1:这个侧面是有点圆圆的。

生2:上面下面是一样的,都是圆的,里面像一根柱子。 师追问:谁再来说说它的模样? 生:上面一圈圆圆的,下面也一样。 师:圆柱侧面长长的与长方体长长的一样? 生:长方体是平平的,圆柱是弯弯的。 师:圆柱的圆面与长方体平平的面一不一样? 生: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方的。

师:圆柱和一个康师付方便盒比较,它们的形状一不一样? 生1:圆柱上下一样大,这个方便面盒上面大,下面小。

师:像这样上下一样大的,有两个平平的面,身体又是圆圆的,我们把它叫做圆柱。

3、球的认识

师:还有哪类物体没有介绍?(球) 师:你来说说它的模样?记大家记住它。

生:它的模样是圆的,它不你正方体一样有尖尖的角。 生:它是圆溜溜的。

师:请把圆溜溜的的物体放在桌子上。像这种也是圆溜溜的物体。(师拿圆柱和球)

生:圆柱有平平的面,球没有平平的面。 师介绍像这种圆溜溜的的物体我们把它称为球。 师质疑:光盘和皮球一样吗?到底叫球还是叫圆? 生:不一样。

生:球是胖的,而光盘是扁的。 生:很扁的叫圆形,很胖的叫球。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现在,请小朋友看屏幕:

师在屏幕上出示一些生活用品,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图形。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了较多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既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最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手拿球拍,上面分别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一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绕导教室一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球拍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拍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球拍上的圆柱和放在球拍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无法滚动;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球拍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球拍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初步地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设计意图:以连一连的形式使实物和一般模型建立起联系,考察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与理解。】

2、可爱的机器狗

【设计意图:以数一数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进行辩认,并统计出个数。】

3、摸一摸,猜一猜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图形名称摸实物。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图形的特征,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4、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感受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既可以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完后,可以交流一下拼的情况,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做一做

师:想不想这4种形状的物体都留在我们的课堂。有橡皮泥把它们的形状捏出来。

让生展示作品并介绍它们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一)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