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0-03-03 17:51: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能否把这一时期的各项发展建设规划好、引导好、组织好,不仅关系到“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良好态势的进一步延续,也关系到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和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对于加速实现南阳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进而在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南阳市委四届十九次全会精神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推动南阳跨越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重大挑战,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南阳视察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的目标,全力实施“三大战略”,组织“四大突破”,办好“四件大事”,坚持“四个重在”,实施“四个带动”,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克服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成效显著。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55.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2亿元,年均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017亿元,年均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537.6亿元,年均增长14.26%。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5∶51.2∶23.8调整为20.5∶52∶27.5,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演进。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9亿元,年均增长2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1亿元,年均增长19.1%。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分别是2005年的2.75倍和2.6倍,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28家,超20亿元的11家,超50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2家。14个省批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被确定为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农”工作全面加强,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认真落实各项支农强农政策,全部取消农业税,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资金38.2亿元。粮食总产稳定增长,连续5年年产量超过100亿斤。油料总产突破百万吨大关。烟叶生产质量效益均创新高,被确定为全国优质烟科技示范基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9个土特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全市提前一年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7%。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农村沼气用户40万户,解决了160余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通油路(水泥路)、通电话、通宽带、通广播电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开工建设,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培育了一批亮点和典型。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0平方公里扩展到100平方公里,鸭河、官庄工区挂牌成立,南阳新区获省批准;完成了一大批路、桥、坝新建改建工程和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城市环卫和城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5%,比“十五”末提高8.5个百分点。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53公里,跃居全省第一,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宁西铁路建成通车,南阳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启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88万千瓦,由电力购入地区发展成为电力输出地区。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骨干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中小企业实现了国有资产有序退出,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综合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水管体制等改革相继完成,行政审批、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交通、建设、供销、公用事业等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新纺、利达光电、西泵公司成功上市。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战略重组迈出重大步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基本建立。成功举办了五届玉雕节和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及第三届豫商大会,积极组织参加了中原文化港澳行等一系列大型经贸招商活动。

致力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077元和5666元,年均增长14%和14.38%,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荣获“全国就业促进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建立完善了农村低保制度,城市低保标准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所有县市区,覆盖率达到100%,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两基”工作通过国检,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圆满完成农村中小学校D级危房改造、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等任务。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南阳师院和南阳医专先后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县疾病防控中心和医疗救治项目建成投运,县乡村三级预防医疗网络建设得到加强,被授予“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内乡宛梆等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中国南阳伏牛山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功申办2012年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不断完善,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5.08‰,被确定为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市。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我们“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蓄势待发的巨大潜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矛盾凸显期”。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是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主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世界经济将逐步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借助外力,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发展层次。二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重视推进城镇化,加大促进中部崛起力度,省委、省政府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出台支持南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利于我市更多地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加快实现跨越发展。三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持续发展,我市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交通、能源等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逐步缓解,有利于我市充分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四是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核电、南阳粮食主产区建设和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筹办等一批重大工程的陆续开工,加上总投资1.5万亿元的“十二五”重大规划项目的逐步实施,将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和强大的物质支撑。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进一步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加上生产要素价格进一步上升,过于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特别是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社会将制定更加严格、涵盖更广泛的环境保护规则和低碳排放标准,国家也将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对我市的发展将是一个重大挑战。二是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当前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需进一步破解,内生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而与此同时,沿海地区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导权;周边地市也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我们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三是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问题,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差距扩大问题等,都将突出地暴露出来。而我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历史欠账较多,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

面对复杂多变发展环境和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长远发展眼光和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努力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互促共进、良性互动、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南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强力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致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全力打造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按照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化解各种矛盾的关键,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围绕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区域增长极,全力打造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创建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步伐。

———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思维定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着力点,切实做到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增效,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作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南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区、对接周边的先锋区和连南启西的重要桥梁作用,着力构建“十大支撑体系”,即“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路子,努力在促进中原崛起、服务全省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坚持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富民优先,通过提高技能、扩大就业、鼓励创业、调节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发展中全面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坚持强市为要,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形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三次产业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市的主要发展定位为:

———构筑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速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区域增长极。

———打造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人口集聚,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区性交通枢纽地位,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中原经济区向外辐射和承接转移的重要桥梁,更好地承担起中原经济区“连南”、“启西”任务。

———建设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取向,以新能源、光电和重大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生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建设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高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形成生态循环、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效益显著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奋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区域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富民强市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全面繁荣,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一高一低”,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力争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总收入达到2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120亿斤,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区域增长极。

———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工业增加值达到166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0亿元,

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8个销售收入超500亿产业、5个销售收入超300亿产业集聚区、20家销售收入超50亿的骨干企业,成为全省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9个百分点,达到48%,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40万,新区建设完成投资250亿元左右,初步建成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域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南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4万人次,郑渝铁路、宁西铁路复线、运城至十堰铁路南阳段建成投运,所有县市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建成中部地区新的综合交通枢纽。

———生态文明形成新优势。完成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0.85吨标准煤;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1%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成为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政府职能转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迈出重大步伐,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实现翻番。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就业渠道更畅通、就业岗位更丰富、就业服务更健全,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600元、239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和谐。

第五节 发展布局

按照“优化中心、强化县域”的思路,实行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两轮驱动”,实现“一极两轴三区”的发展格局。

强化一极。坚持向心发展,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和首位度,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提升两轴。依托承东启西的宁西铁路、312国道及沪陕高速,连南接北的焦枝铁路、许南襄高速以及规划建设的郑渝铁路客运专线,构建两条十字交叉的经济隆起带,北进南出、东拓西扩,带动市域经济一体化跨越发展。

统筹三区。加快构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格局,以粮食主产区建设为重点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格局,以“两山两水”(伏牛山、桐柏山,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丹江口水库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走廊)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功能区战略格局,坚持“三区”并重、统筹发展。

第二章 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加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战略支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以做大做强六大战略支撑产业、着力培育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8521”产业振兴工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着力构建以重大产业基地、优势企业集团、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打造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我市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660亿元,年均增长13%。

一、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重点发展油碱化工、装备制造、电力、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等六大产业,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力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争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十二五”期间,六大支撑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1.油碱化工业:依托中源化学,重点培育碱硝加工、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生产全降解塑料、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生产小苏打等产业链,重点围绕纯碱下游产品、元明粉下游产品,实施层硅酸钠、硝酸钠、亚硝酸钠、洗衣粉、工业洗涤剂、高档玻璃等精深产品开发。建设国家级碱硝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

依托河南油田,重点发展蜡产品、油页岩加工。加快推进环保型橡胶填充油装置特种工程、蜡调合成型装置扩能工程、增长光亮油改造工程、食品蜡高压加氢精制工程、30万吨页岩油等项目建设。

2.装备制造业:依托二机石油、南阳防爆等企业做大做强石油钻采设备制造、防爆电气、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机电器四大产业链,努力拉长产业链条,强力推进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在南阳建成国际国内知名的专业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研发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3个以上产值超50亿元的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建成5个省级以上创新技术平台。

———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产业链。以南阳二机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石油钻机、石油套管、油管、钻杆等石油钻采产品,重点发展4000-7000米大型成套数字化橇装模块钻机、4000米以下轻便钻机、快速移运钻机、修井机及海洋钻修井装备、煤层气开采成套设备、油井测试设备等。

———防爆电气产业链。以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为技术支撑,以防爆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核级电机、大型专用防爆电机、防爆节能风机等产品。研发、制造高低压节能环保型防爆电机、矿用防爆发电机、防爆空调、防爆手机、防爆照明设备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

———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群)。积极发展特色专用车辆和各类改装汽车,重点发展石油钻井车、石油修井车、淋浴车、箱式货车、运输挂车、电源车、管道抢险车、排涝抢险车、多功能房车、水泥泵车、水泥搅拌车、散装水泥车。加快推进沼气汽车的研制开发及应用试点工作。以专业化、大批量和行业争冠的发展理念,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群,重点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汽车水泵、减振器、进排气管、后桥轴管、半轴、密封件、汽车门锁等产品。拓展生产领域,适时发展增压器、三元催化转换器及电动汽车电机、电池和控制系统等产品,提高轿车产品配套的比例。

———电机电器产业链。依托防爆集团、金冠公司、瑞发公司及天力公司等变压器产业群体,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燃气轮发电机、轻型发电机、新型风力发电机、高效及超高效节能电动机、新一代智能避雷器、特高压罐式避雷器、高低压开关柜、SF6气体绝缘互感器、配套变压器、三柱式卷铁芯干式变压器、20千伏级新电压等级变压器及其它机电产品,做大做强电机电器产业链。

3.电力工业: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条件,实行火电、热电、核电、小水电、抽水蓄能电站、生物质能发电、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八电并举,扩大电力能源规模总量,不断优化电源结构,逐步建立多种发电方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

———优化发展煤电,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的火电和热电联产机组,利用宁西铁路运力在沿线建设路口电厂,建设宛西电厂和华能豫南大型火电项目;加快实施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进一步提高热电联产的比重,建设白河南热电厂和邓州热电厂项目;加强洁净煤发电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广应用大型循环流化床机组,建设鸭电三期工程项目。

———积极发展以核电为重点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坚持高效清洁发展,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推动核电、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兴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的比重。

4.冶金建材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延伸钢铁、有色、建材产业链条,推进冶金建材业结构调整和战略重组。着力打造以龙成集团为龙头的特厚板等特钢生产基地;以淅川铝业集团为龙头的电解铝、冷轧铝板带和宽幅铝箔生产基地;以西峡冶金辅料制造群体为依托的新型冶金辅料研发生产基地;以唐河时代矿业公司为龙头的铜镍矿资源开发利用基地;以桐柏金银等贵金属冶炼、深加工产业为龙头的金银制品生产基地。以中联南阳分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促进全市建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5.纺织服装工业:支持新纺集团、南纺集团、邓州雪阳集团、镇平华新集团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提高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拥有量,积极推行紧密纺、自动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设备,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染整设备、工艺和服装生产线。大力发展衣着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工艺地毯和产业用纺织品,努力把南阳建设成为河南省纺织生产基地、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基地、高档家纺生产基地、工艺地毯生产基地、品牌服装加工基地和区域性纺织品交易中心。

6.食品工业:依托南阳三色鸽、南阳娃哈哈、河南龙大牧原、科尔沁、河南三源等企业重点发展面制品、肉制品和食用油、果蔬、菌类加工、乳制品产业链,努力建设南阳食品城。

———抓好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做大做强面制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小麦—专用粉—面制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大力发展专用粉及各类干湿面、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三个重点,把南阳市建成河南省重点面制品加工生产基地。

———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肉类加工体系。按照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重点发展冷鲜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逐步形成规模大、加工精、名牌多的肉制品生产基地。

———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发展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食品酿造及乳制品业。利用花生、油菜、大豆、芝麻等油料资源优势,培育和引进果蔬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食用油、精炼油、专用油及浓缩果汁、复合汁、果汁饮料、果酒、菜汁、低温脱水蔬菜等。乳制品业继续大幅度提高鲜奶加工量,扩大液体奶生产,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灭菌乳、功能乳等液体乳制品。食品酿造业重点发展啤酒、调味品、白酒酿造等。专栏3:战略支撑产业做大做强工程

油碱化工业:加快发展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层状硅酸钠、五水偏硅酸钠、无水偏硅酸钠、超细硅酸铝、硅酸锂、碳酸钡硅酸钾等精细化工产业的生产基地项目、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年产4万吨丁醇、20万吨生物乙烯等127个项目的建设,促进我市油碱化工产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南阳防爆集团年产1200万KW防爆电机及高、低压超高效电机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南阳二机石油装备大型数字化钻机及钻机配套建设项目、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专用车的生产线、河南红宇集团专用车辆、南阳金冠电气5000台超高压光电互感器产业化、西泵公司年产1000万只汽车水泵、1000万只排气歧管、南阳淅减公司50万支高速列车减振器及城市轨道地铁减振器项目等276个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

电力工业:开工建设天池抽水蓄能电站、鸭电三期、白河南热电、宛西电厂、邓州热电、生物质能发电、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

冶金建材业:加快推进河南龙成集团有限公司特钢装备大型化技术升级改造、年产50万吨钢结构、120万吨水渣细粉、100万台套各类汽车卫星导航仪、300万吨铁精粉、10万吨切割配送项目、淅川铝业集团5万吨超薄宽幅铝精箔、10万吨幕墙板及喷涂板、石煤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等134个冶金建材产业项目的建设。

纺织服装工业:加快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20万锭混纺纱,年产混纺纱3万吨纺织项目、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等112个项目的如期开工建设,促进我市纺织产业的发展。

食品工业:加快河南龙大牧原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250万头生猪、年加工肉类30万吨、猪肉熟制品50万吨项目、张仲景大厨房公司建成年产2亿瓶香菇酱生产线、河南三源40万吨食用油等196个项目的开工及建设,促进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

二、强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重点培育新能源、光电、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提高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培育形成新型支柱产业奠定基础。

1.新能源产业:依托河南天冠、河南迅天宇等龙头企业,坚持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着力培育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伏、新能源装备三大产业链,力争用5—10年时间,将南阳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一是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围绕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燃料乙醇、纤维乙醇、生物柴油。重点开发以红薯、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新工艺、新技术,加快建设利用纤维质原料制取燃料乙醇的产业化示范项目。二是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培育形成包括硅矿石开采、金属硅、物理法多晶硅、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电站等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和高聚光镜面菲涅尔透镜等光学聚光元件、太阳光追踪器等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三是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发展壮大大型成套装备,提高专业化配套水平,在纤维乙醇标准模块、太阳能聚光光伏装备、多晶硅光伏装备、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等领域,形成一批新的优势产品。

2.光电产业:依托中光学、乐凯华光、社旗森霸等骨干企业的技术优势,以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强与富士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数字投影系统、光学镜头、数码相机、光学镀膜、光电设备信息记录材料产业化,着力培育光电显示、光电信息记录材料、半导体照明三大产业链,将南阳建设成为集科研、生产为一体,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光电产业基地。一是光电显示产业链。以中光学、首控光电为龙头,提高光学冷加工、光学组件、光学元器件、光学薄膜、光源、主板、机壳、面板等产品集聚配套能力,逐步建立从光学引擎等部件到高清晰数字微显电视产品(MD)、投影电视、投影机、大屏幕拼接墙、数码相机等整机产品的产业链,打造世界级光学冷加工基地、国内最大的光机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学显示终端制造基地。二是光电信息记录材料产业链。依托乐凯华光公司,继续扩大胶印版材产销规模、推广计算机直接制版(CTP)输出系统,尽快实现柔性树脂版和印刷线路板(PCB)胶片、低碳包装印刷产业化。三是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依托南阳森霸等光电企业,加快LED半导体照明产品的研发生产,大力培育终端应用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发展家用灯、宾馆灯、装饰灯、公共路灯、工矿灯及特种灯等产品,扩大产业规模。

3.新材料产业:依托中南金刚石、河南天冠、中源化学、西保集团等骨干企业,着力培育超硬材料、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功能性冶金保护材料三大产业链,加快扩大产业规模。一是超硬材料,发挥中南公司人造金刚石的技术优势,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及大颗粒高品级工业钻石、宝石级钻石、金刚石聚晶复合片、金刚石刀具等项目建设,延伸人造金刚石产业链条;二是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利用天冠集团、中源化学乙醇生产过程副产物二氧化碳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与环氧丙烷聚合生产聚碳酸亚丙酯树脂(俗称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的有利条件和掌握的多项关键技术,抓紧建设年产65万吨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三是功能性冶金保护材料,以宝钢、武钢、鞍钢、马钢等市场所用专用冶金保护材料使用为基础,紧跟钢厂发展,重点发展专用型、环保型功能性冶金保护材料。专栏4: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240万亩非粮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项目、30万吨秸秆纤维乙醇、5万吨/年生物柴油生产项目、南阳迅天宇硅品有限公司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及光伏太阳能装备制造项目、南阳市德益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年产20台(套)纤维乙醇装备项目等69个新能源产业项目;

光电产业:加快发展河南中光学集团有限公司2000万只光学镜头、100万台投影机工程项目、南阳首控光电50万套光显产品主板、电源板、20万台MD电视、高清数字大屏幕电视及智能无缝拼接单元项目、乐凯华光公司年产2000万平方米紫激光CTP版材生产线、30万平方米柔性树脂板生产线、1000万平方米重氮盐印制线路板、南阳森霸光电公司年产10万只LED路灯,490万只LED节能灯项目等88个光电产业项目;

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南阳中南工业钻石有限公司年产10亿克拉高品级工业钻石项目、河南天冠集团有限公司年产65万吨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西保集团年产12万吨系列连铸结晶器功能保护材料项目等24个新材料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

三、实施“8521”产业振兴工程

围绕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强力实施“8521”产业振兴工程,全力打造8个500亿产业、5个300亿产业集聚区、20个销售收入超50亿的骨干企业、建成100个重大支撑项目。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集中政府可掌控要素资源支持等综合措施,推动骨干企业战略重组和技术创新,培育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8个500亿产业:到2015年,装备制造、油碱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5个战略支撑产业和新能源、生物、光电等3个战略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其中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含纺织、食品和生物)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5个300亿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新能源、高新、西峡、邓州和桐柏等5个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其中,新能源、高新和西峡3个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20家销售收入超50亿的骨干企业:力争到2015年,河南油田、龙成集团、天冠集团、淅铝集团、西保集团、二机石油、中光学集团、南阳防爆、河南迅天宇、龙大牧原、河南中源化学公司、乐凯华光、中南金刚石、新野纺织、宛西制药、南阳娃哈哈、西泵公司、南阳纺织、福森药业、中联水泥南阳公司等20家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其中河南油田、龙成集团、天冠集团、淅铝集团、西保集团、二机石油、中光学集团、南阳防爆、河南迅天宇、龙大牧原等10家骨干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100个重大支撑项目:“十二五”期间,实施投资重大项目100个,总投资500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0500亿元,实现利税1560亿元。

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组建信息化研发联盟,开发、推广信息技术和智能生产系统,推进工业设计研发协同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和销售服务电子化。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提升先进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融合,推动管理业务精细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决策科学化。大力推动企业销售服务电子化,引导企业建立营销管理系统,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水平。在重点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建设一批网络协同制造、生产服务外包异地监控、技术交流和应用培训等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第二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深化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培育新兴服务业并重,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和知名品牌为抓手,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进服务标准化,巩固发展支柱型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先导型服务产业、着力培育潜力型服务产业,努力构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升水平,形成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将南阳建设成辐射豫鄂陕省际区域性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承接郑州、武汉、西安三大区域溢出需求的重要服务节点。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0亿元,年均增长13%。

一、巩固发展支柱型服务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着力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按照“搭建网络,构筑平台、培育主体”的基本思路,积极引进先进物流业态和管理技术及装备,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全面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构筑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推动南阳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尽快形成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轻纺产品物流,加速培育第三方物流,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生产型物流与商贸型物流同时发展,通过物流业与流通业相互促进与相互提升,使南阳成为豫西南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与郑州中心物流枢纽相呼应,形成辐射鄂、豫、陕的区域物流枢纽。加快公路港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无水港”建设工程。鼓励物流绿色化,促进发展逆向物流,建设绿色物流示范基地,实现物流业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化。

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以建立豫西南区域性商贸中心、豫鄂陕省际区域性商业中心、旅游商业中心为目标,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流通方式,加快商贸网点布局规划,鼓励商业业态多元化与多层次化,形成层次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区域商业网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依托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网络,加快建立功能完备、无缝对接、便捷高效、服务周到的客运枢纽和服务平台,拓展业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提升增值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机电、装备、生产资料、建材、农副产品、日用轻工产品等专业市场,实现“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带动商贸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优化商业设施布局,实现商贸服务业布局合理有序。加快中心城区中高档特色商业设施、各县市特色商业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商业设施,通过连锁经营、送货服务等业务将商业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农资销售市场、农产品流通市场等。规范发展专业市场,采取经营和仓储分离的经营模式,进行集中化经营,扩大辐射范围,力争辐射整个豫鄂陕省际结合部区域。积极发展旅游商业,通过规范市场、打造品牌等措施,使旅游商业成为南阳商业的新兴增长点。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着力推进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丹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加大恐龙遗迹园、丹江水库、宝天曼、老界岭、五朵山、淮源等重点景区的上档升级力度,力争建成1—2家国家5A级景区。强化南阳楚文化、中医药文化、官文化、商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搞好武侯祠、丹江风景区、淮源风景区等国有旅游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创新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资本融合,力争培育2—3家旅游上市企业。切实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力争新建成15家四星级以上宾馆,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旅游演艺中心和餐饮一条街、商业步行街建设,提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水平。坚持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都市休闲、文化体验、温泉度假、山地度假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综合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抓住南阳交通条件大提升的重大机遇,以途经南阳的交通干线沿线城市为主要客源地,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奋力开拓旅游市场,努力把南阳打造成为省内著名、周边知名、国内有名的旅游目的地。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完善住房政策体系,加强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调节,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以南阳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各县城为发展空间,统筹规划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规范有序开发,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打造“人居南阳”品牌,构建分布有序,层次清晰,梯次发展的房地产业发展格局,把房地产业培育成南阳服务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成为服务本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新增长点。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鼓励发展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努力满足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规范完善房地产开发服务和物业管理体系。结合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房地产炒作投机。

二、大力发展先导型服务产业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业。突出重点和特色,加快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支撑体系,推动金融业做大规模、提升层次,努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金融服务业集聚和辐射中心,金融机构多元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互为补充、各种金融工具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形成运行良好、规范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南阳金融服务业的综合实力。着力发展地方银行机构,支持地方银行机构增资扩股。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发展,增强金融服务“三农”能力。积极引进市外银行来宛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引导,完善功能,大力发展各类投融资平台。增强市、县两级政府投资担保机构实力,支持企业和民间投资担保机构健康发展,不断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满足各类企业融资担保需求。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完善产权、股权、金融资产、环境权益性产品等要素交易市场。有序发展保险、证券、信托和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坚持“重点突破、需求拉动、积极引智、产业提升”的思路,以引导企业攀升价值链、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为目标,围绕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和提升科技水平,充分挖掘现有科研资源,紧密结合我市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等科技服务,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或国内一流的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和基地,支持在高新、龙升、生态园区建设科技园区、创意设计园区,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技术创业中心、企业孵化器等机构发展。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推动信息服务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和互动,不断丰富信息资源、拓展服务空间,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众信息网、社区信息网建设,促进各种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依托,完善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网络传输服务;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加大对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力度,促进信息服务在各产业领域的运用;以数据库和信息便民工程建设为载体,推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开放、互联和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发展壮大商务服务业。依托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重点打造食品、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图书、花卉等特色会展品牌,巩固和提升南阳中心城区区域性中心地位。加快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法律、会计、职业中介、家庭理财等专业服务,促进商务服务机构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推动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会议、办公、后勤等服务外包,扩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需求。规范商务服务市场秩序,提高商务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着力培育潜力型服务产业

积极发展健康产业、技能培训业、社区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适应现代健康生活需求,加快医疗服务、健康咨询、休闲健身等领域发展,建设一批集体检、保健、康复、健身于一体的健康产业基地。依托人力和教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职业培训、技能培训、艺术培训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教育培训产业。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区商业、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发展,发展壮大一批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加快养老资源整合,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日益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需求。

四、加大服务业发展扶持力度

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土地、税收、价格、投融资、项目建设等政策扶持,引导和促进服务业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深化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企业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加强服务业企业上市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内外服务产业转移,吸引世界服务业500强来宛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推动本土企业融入国际服务产业链。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专栏5:“十二五”服务业重大工程

一、旅游业

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山地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沿南水北调等生态体验旅游目的地;市区、内乡、社旗、淅川等历史名胜旅游地,南阳盆地汉文化等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游客集散中心。推动我市旅游集散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层次较高的游客服务中心。

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卧龙岗文化产业集聚区、镇平玉文化产业园区、赊店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园等。

二、物流业

加快南阳陆路口岸建设。支持南阳商圣国际物流保税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努力打造南阳的“无水港”,将国际港口的服务功能内移,缩短南阳与国际市场的距离,提高货物转运效率,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为促进物流业集聚发展,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建设与之相匹配的现代物流园区,强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打造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跨区域经营物流企业。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南阳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和区域配送中心,园区入驻100家物流企业。

培育壮大一批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着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引领本地物流资源整合,把单纯的仓储、运输、货运代理等业务全面整合,将部分物流企业改造为“供应链”方案提供商。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占GDP的比重6%左右,第三方物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物流的30%以上。力争达到A级以上20家。AA级以上10家,AAA级以上5家。

第三节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重大产业基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构建重大产业基地、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按照“四集一转”的基本内涵要求,以扩大开放、创新发展为动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和支撑带动能力,全面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承载能力,建设一批功能定位明晰、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高效利用、产城融合互动的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增长极,构建“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支撑。到2015年,力争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50亿元。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坚持分类指导、错位布局,突出优势,引导各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定位,细化产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专业协作,促进同类和关联企业及项目高效聚集。围绕主导产业链,大力推进专业招商、定向招商和区域招商,重点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带动配套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务及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主导产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按照全市产业战略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做强一批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基地,做优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做精一批充满活力的特色园区,形成一批超百亿的优势产业,成为南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产城互动发展。统筹现有城区与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加快完善区内道路、水、电、气、通信基础设施配套,以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增强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实施集聚区内村庄向城镇社区搬迁,完善户籍、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力争实现集聚区内农业人口全部转变为城镇居民,享有公共服务、享受平等权益,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提升集约节约水平。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完善入区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综合利用。集合构建区域内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科技研发、商务信息、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严格项目准入门槛,禁止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水平项目建设。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支持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严格控制商用地产、大广场等项目建设,切实保证产业用地。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高集聚区要素聚集、自我积累和自主发展能力。强化管理体制创新,支持在集聚区先行先试各项改革,扩大县域集聚区管理权限,形成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鼓励集聚区按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运用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加快集聚区开发建设。坚持综合考核、竞赛晋级、政策挂钩、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促进集聚区科学发展。

专栏6:特色园区打造工程

天冠生态园区:河南天冠集团重点发展生物能源、生物质化工、综合利用及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实现农产品综合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产品的多元化,着力打造完善的生物炼制产业链,形成全国最大的生物质能源基地。

南阳光伏产业园:在方城县建设从粗硅、高纯硅料、太阳能级多晶硅到多晶硅片,太阳能发电,侧重于前端产业。在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规划3—5平方公里,建设以多晶硅铸锭切片、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电池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光伏能源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基地。

防爆产业园:依托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和防爆集团,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和招商引资,强化企业间的价值链、产业链联系,促使小型企业生产局部化、片段化,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出2-5平方公里,形成南阳防爆为核心的防爆产业集群。

专用汽车产业园:充分发挥我市具有的专用车研发生产优势,发展特色专用车辆和各类改装车,积极发展石油钻井车、石油修井车、淋浴车、箱式货车、多功能房车等,实施“百城蓝天工程”,加强与东风集团的合作,研发生产沼气新能源汽车,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5平方公里,打造南阳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基地。

南阳光电产业园:加快中光学集团光电显示国际领先技术的成果转化,发挥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国家光电产业基地品牌效应,打造世界级光学冷加工基地、国内最大的光机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学微显示终端制造基地。

华光产业园:依托乐凯华光公司,重点发展CTP版材、柔性版和印制线路板胶片等印刷光电信息记录材料,配套发展CTP制版系统和数字印刷高端精细化学品,把乐凯华光建成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第四节 发展壮大建筑业

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调整建筑业组织结构和专业结构,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建筑企业。以建设项目为载体,推动建筑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交通、市政、化工、冶金、电力等工程类建筑企业,积极发展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钢结构、装饰、消防、防腐等新兴专业建筑企业。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骨干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鼓励骨干企业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专业施工能力,拓展高端市场。培育壮大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加快向技术公司、专业公司转变。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推动建筑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支持建筑企业在生产、安装、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

第三章 加速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为重点,全面带动小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

第一节 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全面推进“新型城乡、宜居南阳”建设,完善“一极两轴”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为重点,全面带动小城镇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按照“强化中心、拓展两翼、轴线辐射、网络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以南阳中心城区为核心发展极,以宁西铁路和焦枝铁路“十字型”沿线为城镇与产业发展复合轴线,构建以“一极两轴”为支撑构架,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与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四级城乡体系。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把县城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提升规划建设标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按照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中心镇,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他乡镇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周边农村生产生活的社区中心。

第二节 加快中心城区发展

坚持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地位,以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从统筹中心城区整体发展、发展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中心城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城际开放发展能力。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40万。加快南阳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鸭河、官庄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全面增强中心城区经济实力,提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以承办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为契机,全面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白河两岸区域的整体规划开发,逐步启动内河整治工程,营造水城景观,彰显城市灵气。将中心城区建成引领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初步确立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加快建设南阳新区。把建设复合型城市新区作为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按照“三次产业复合发展,功能复合构建,三化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突出经济、人居、生态复合功能,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推动新区布局组团化、功能现代化、产业高端化,把新区建成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豫鄂陕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完成核心起步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河南、河东、机场组团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区,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高端特色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力发展物流中心,积极建设新型中央商务区(CBD),大力发展临港、临站、临路经济。组建南阳新区领导机构,创新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区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节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县(市)推动城乡互动的纽带作用,加快县域产业发展,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实行差异化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把县城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城进行有重点的培育,促其发展成为市区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坚持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促进经济发达的县(市)加快产业和人口向县城集聚,壮大县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率先发展成为3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推动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市)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市)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逐步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大力发展沿线、沿边城镇带和全市50强镇,建设一批人口超5万的中心镇,推动城镇化梯次发展。统筹推进各县(市)水网、电网、气网、热网、通讯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高标准建设学校、医院、市场、文化场馆、体育设施、养老救助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水平规划建设商业商务中心,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各县(市)城区的综合承载力和对周边乡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节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特色,建设复合型、紧凑型、生态型城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交通、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优化城市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启动快速公交工程(BRT)、城市轨道交通及卫星城镇区间轻轨工程的规划研究。加强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建成南水北调受水配套工程。加快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和老城区电网改造,完成中心城区电网入地工程。建设大型热电联产机组,鼓励热负荷稳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背压式供热机组,同步规划建设供热管网。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提高中心城区及县城燃气普及率。加强地下管网建设与管理,推进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配套建设市政消防栓和地下管道沟。加快实施城市积水点改造,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收水范围;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扩能增效及升级改造工程,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人口大镇,再建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到2015年污水厂全部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加快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扩容改造,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城市生态水系和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县城以上城区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镇教育投入,优先支持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的中小学建设,在城市新区开发、旧城区改造或城市零星开发中,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建设中小学校,并同步交付使用,确保新增居民和进城农民子女能接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的达标建设,基本实现公共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

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城市设计,避免形成新的城市病和城中村。加强城镇历史文脉、风景名胜、古迹遗址等资源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适时稳妥推进城乡区划调整。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老城区改造。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

二、三级市场,增加土地储备规模,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搞活城市增量资本。深入开展“六创一迎”活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城市。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手段,加快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整合城市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资源,建设数字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应急化转变。

专栏7:“十二五”城镇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

1、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集中开发、梯次推进”的原则,在新区建设一批跨功能区重大交通设施、区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新区住房、生态水系及景观等领域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完成南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0亿元左右,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出形象、成规模。

2、城市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城市快速通道、主干道建设,推进城市次干路、支路的升级改造,尽快打通断头路。推进中心城市快速路与商业街区的分离,加强中心城市换乘枢纽、公交港湾、停车场、过街天桥等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出入通道改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

3、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工程。以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2014年全部建成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2015年,县城以上城市供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2007年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5亿元左右。

4、城市供热、供气管网建设工程。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改造,提高燃气普及率;发展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支持热负荷稳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背压式供热机组,同步规划建设供热管网。“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

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网络,推进未达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升级改造;全面推进中心城区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和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中水回用率达到40%。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0亿元左右。

6、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已建成的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扩容改造,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力争3年内全部完成并实现达标验收。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5亿元左右。

7、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城市绿地、风景林地和南水北调沿线城镇生态林带建设。结合中水回用,在城镇建设人工湿地。“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0亿元左右。

8、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工程。推动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和传统商业中心街区改造,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县城以上城市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改造。“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40亿元左右。

9、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二五”末,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建廉租住房16400套,8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35000套,32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8000套,40万平方米。

第五节 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和投融资制度,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

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居民为重点,全部放开县城以下中小城市户籍限制。积极创造条件放开中等以上城市户籍限制,同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问题。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使进城落户农民真正变成市民,享有平等权益。整户转为城市居民的农村居民,允许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做好农村社保与城市社保的衔接转换。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

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县(市)设立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高融资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上市融资等形式筹措建设资金。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实行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加快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新增耕地指标、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结余指标有偿调剂制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土地整治区域的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土地挖潜力度,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第四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把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十二五”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主产区、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备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一、切实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

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落实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以打造吨粮田为方向,在宛城、新野、桐柏、方城、镇平、社旗、唐河、邓州8个粮食生产核心区主体县,实施水利设施、基本农田、防灾减灾体系、农业机械化等八大工程建设,显著改善粮食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重点打造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粮食耕种收一体化、标准化作业,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和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现代物质装备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75%,秋粮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提升气象防灾服务能力,重点建设南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力争到2015年,使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6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5亿斤以上。

二、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畜牧业、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循环农业和生物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度,力争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一产增加值之比达到2.5∶l。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积极实施“五个四”发展战略:按照“龙头+基地+规模养殖”运作模式,做强肉牛、生猪、奶业、肉鸡四大优势产业;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为重点,建设四大生产基地,即以新野、唐河、邓州、社旗、方城等5个县市为核心建设肉牛养殖基地,以内乡、邓州、唐河、宛城、卧龙、方城、镇平等7县市区为核心建设生猪养殖基地,以宛城区、卧龙区、社旗县、镇平县、邓州市等5个县区为核心建设奶牛养殖基地,以社旗、宛城、卧龙、镇平、新野、唐河、淅川等7个县区为核心建设肉鸡养殖基地;以发展壮大科尔沁牛业南阳分公司、牧原食品股份公司、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社旗福润食品有限公司等四大加工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以南阳黄牛、牧原猪、三色鸽乳品、福润肉鸡等四大主导品牌为重点,打造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南阳畜牧业晋档升级;以科尔沁牛业公司、牧原食品股份公司、河南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社旗福润食品有限公司为主体,打造中原肉牛产业集聚区、牧原生猪产业集群、三色鸽乳业产业集群和社旗畜牧产业集聚区等四大产业集聚区(群)。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等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将南阳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加工基地。我市由畜牧大市向强市跨越。

全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着力建设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打造优质棉花、油料、小辣椒、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林果、中药材、烟叶、桑蚕种植基地,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重点推进以花卉和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传统名花鲜切花(枝)、高档盆栽花卉、大规格观赏苗木、花坛植物以及药用、食用和工业用花卉等花木品种,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特色化的良繁和生产基地,成为豫西南花卉核心产区。围绕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建设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加快优质茶产业发展,打造桐柏山和伏牛山两大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标准林果种植基地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林,推动林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加快发展都市休闲渔业,积极推进外向型渔业发展。加快建设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做大做强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等中药材品牌。将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成我市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以提高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采用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发展方式,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畜禽集中养殖、生态观光农业两类特色园区发展模式。加强对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开发,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提高平原绿化水平。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建设城乡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加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生物农业。以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农用品制造为重点方向,加大生物农业技术研发力度,建设国家级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壮大农业良种产业,重点加强大宗农作物和花卉苗木、高端食用菌、瓜果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新品种研发。将生物产业作为推进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将南阳建设成为我省生物农业的重点区域。

三、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根据畜禽养殖、经济林果、花卉苗木、水产养殖、休闲观光等不同农业形态的特点,重点推广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联动发展等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培育和构建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我市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促进中小企业依托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豫西南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营销策划中心。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合作组织生产规模,提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围绕绿色生产、精深加工和物流销售,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重点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理人、农民经纪人、农村产业工人的培训。

四、加快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着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健全植保、测土配方施肥、水利技术推广、基层农技推广等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田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治理。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信息监测预警等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落地入户”水平。完善农资及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普及连锁配送等新型农资流通业态,加强粮、棉、畜等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建设,推动“农超对接”,大力推行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建成一批大型综合农产品物流园区。

专栏8:“十二五”现代农业重大工程

粮食主产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建设高产稳产田l10万亩,实施土地整理50万亩,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10万亩。加快发展小麦、玉米、水稻精深加工,进一步扩大专用面粉、干湿面、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等大众食品的生产规模和饲料、酿酒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特色食品。

优质肉类产品产业工程。建设800万头生猪、190万头肉牛、1.4亿只肉禽规模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新增生猪加工能力300万头,肉牛加工能力30万头,肉禽加工能力5000万只。

优质蔬菜产业工程。建设100万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和30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开发速冻蔬菜、鲜切蔬菜、脱水蔬菜、蔬菜饮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完善蔬菜冷链物流网络。蔬菜总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

优质棉花产业工程。建设200万亩高标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推动全市纺织能力由中心城区向棉花主产区集中,由分散布局向纺织园区集中,棉花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优质林产品产业工程。建成32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和190万亩名优特新干鲜果种植基地。重点发展林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药材加工等产业,大力开发浓缩果汁、果肉原汁、果酒、果醋以及轻糖型罐头产品。

优质油料产业工程。建设45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进一步壮大花生、菜籽油、芝麻精深加工产业,鼓励开发小麦和玉米胚芽油等高档新品种,扩大精制油和专用油比重,使全市油脂生产能力达到130万吨以上,油料加工效益提高到60%,创新区域性名牌产品1~2个。

优质乳品产业工程。建设9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在宛城、卧龙、邓州、唐河、社旗、镇平6县市区建立高产高效奶牛产业养殖集聚区,扩大高产奶牛养殖规模,鼓励发展牧场式生态养殖。重点发展优质乳品加工产业,扩大乳品加工能力,开发高档乳品新产品,鼓励开发乳清粉、乳蛋白、乳糖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15年,培育大型乳品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乳品25万吨。

优质茶叶产业工程。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达到15万亩。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茶叶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建设南阳市茶叶展销展示中心,把南阳优质茶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茶叶品牌。

花卉园艺产业工程。全市花木生产面积达到83.5万亩,其中花卉生产面积4.2万亩,观赏苗木5万亩,绿化苗木4.9万亩,药用香料花卉69.4万亩,设施生产面积5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花卉精深加工,扩大花卉天然药物、天然色素、天然香精生产能力。建设花卉综合物流园区和区域性花卉交易中心。

优质水产产业工程。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发展特色高效水产新品种。支持名贵鱼种的引种开发和加工出口。创建一批特色水产品牌。以镇平甲鱼、南阳银鱼、丹江口风干鱼和小龙虾等名特优水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达到3万吨。

优质中药材产业工程。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总产量28万吨。做大做强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等中药材品牌,培植出1~2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国家级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1~2个国家驰名商标。

第二节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村镇规划先行,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乡村文明建设整体协调推进的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在城市郊区、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加快推进村庄整合,通过城市和产业辐射带动,建设新型居住社区。在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发达地区,加快中心村镇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在合理规划、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有步骤地推进中心村镇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聚。

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活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广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统筹农村便民服务设施建设。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15年末解决130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把全市县道、乡道改造一遍,县乡道路基本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继续在农村适宜地区普及农村沼气,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施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坚持开发式扶贫,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对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区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村,加快实施易地扶贫。加大对革命老区县、贫困县、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县的扶持力度,在交通、教育、民生、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500个左右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再解决5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黔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黔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白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姜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