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经济和社会发展清单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2:55:03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13年,我们密州街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围绕建设东部新城,以招商和稳定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街道实际,确立了“高点定位、城乡一体、产业支撑、板块布局、率先突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认真实施片区园区引领、城镇化提升、社区化带动三大战略,街道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年街道实现财政总收入6.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和32%;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利税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4%和32.7%;全年街道实现经济总收入402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15986元。

一、城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我们坚持以提升城市价值品味为目标,以服务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高端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以旧城改造为总抓手,将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努力在全街道形成现代化、规模化、集群化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在旧城改造工作中,本着规划引领、成片开发、安置在先、和谐拆迁的原则,加大群众工作力度,分析破解拆迁难题,全力加快拆迁改造步伐。全年共完成拆迁住户239户,企业、养殖区、公共设施40处,拆迁土地373亩;新开工楼宇82栋,新封顶76栋,其中开工高层楼宇29栋。对于市里确定的中央商务区、鞠家村、北三里庄3

大片区,调整充实工作力量,坚持安置优先的原则,集中力量对安置区建设工作进行突破,3个片区共开工安置楼9栋、交付安置楼9栋,安置楼的顺利建设促进了片区拆迁工作的开展。在抓好片区开发的同时,全力加快服务业大项目建设,重点抓了清明上河园、台湾大润发超市、时尚巴黎购物广场等10个在建服务业项目和鑫城购物广场、蓝博湾购物广场等已运营服务业项目的监管服务,服务业集聚发展效应日益显现。全年街道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完成66.8亿元;实现服务业投资73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服务业招商引资8亿元;实现服务业税收1.7亿元,同比增长26.8%,服务业对财政的贡献作用日趋明显。

二、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在巩固提升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高端服装、机电装备、汽车配件、食品机械、环保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园,通过提高用地准入门槛、工业项目容积率等措施,培育起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针对工业发展面临的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落实包靠责任、加强工作调度,集中力量加快投资53.8亿元的裘皮产业园和投资3亿元的烟草物流仓储加工2个新建项目的建设;抓好续建项目投产,督促企业上足人力物力,争取尽快投产达效,其中,大正环保机械、利丰石油机械等项目已投产运行,华源生物制剂、金昊三扬脱硫除尘、华宏机械等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引进。为加快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副科级以上干部包

靠项目责任制,加强政策争取和多方协调,为项目提供全程式、全方位跟踪服务,确保签约项目早落地、开工项目快建设,在建项目早投产。加强企业运行管理,强化企业运行监督和服务,助推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扎实做好“三招三引”工作,建立招商信息库,面向北京、福建、青岛、大连等重点区域,突出抓好高端装备制造、环保机械、裘皮服装等内容的招商工作。先后组织赴福建参加诸城老乡会,赴海宁考察裘皮产业,赴大连参加大连山东商会;北京通用航空公司、国际皮毛协会、大连山东商会等来我街道对接洽谈相关项目。

三、社区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社区经济发展实际,每个社区都科学合理地谋划1-2个主导产业,打造社区产业发展集群,支撑整个社区经济发展。坚持高端规划、规模发展、龙头带动、市场引领,立足街道实际,实施“建点、串线、连片”战略,在加快推进卢山生态休闲园、大王门社区草莓种植基地等项目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特种动物养殖产业内涵式发展,打造密州新“名片”。以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基地为中心,加快特种动物集约化养殖场建设、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和水貂品种改良;依托吉林大学农学部设立的特种动物防疫中心,研究疾病防治、毛皮产品深加工、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加快国际裘皮产业园建设,逐步形成繁育、养殖、交易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按照市里培育30个生态小镇建设的要求,加快驻地中心社区和高疃2个社区聚合

区建设,突出产业发展、功能完善和基础设施配套,引导社区居民聚合居住,逐步实现就地城镇化。规范提升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土地、农机、劳务等新型专业合作组织,鼓励组建合作社联合社或产业联盟,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年共新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0家,合作社联合社1家。

四、驻地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升,将驻地规划建设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按照“抓重点、显亮点、促配套”的要求,完善驻地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驻地综合承载力。加快推进新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朱解社区、驻地经济适用房、卢山小学、时代家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金屯岭村的整体搬迁,新开工全长542米、投资560万元的驻地南路建设,实施对泰薛路驻地段两侧和原朱解卫生院等重点区域的拆迁,完善驻地雨污、燃气等管网建设,提升驻地绿化档次。强化驻地精细化管理,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将驻地保洁工作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成立专门的维护保洁公司,将街道原有的100多名养路工进行整合,由保洁公司统一管理,负责驻地及城乡道路的保洁维护,逐步建立起全覆盖、网格化、精细化和群众自觉参与的驻地管理体系。

五、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要求,努力办好民

生实事,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和城镇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年共完成大病救助159人,困难户临时救助651户,五保户危房改造20户。强化人口计生工作服务能力,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积极总结新形势下计生工作的新特点,推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兴华路东延段实现竣工通车,启动了驻地南路建设,加快推进城东热源点、东鲁学校、东武小学、卢山小学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尽快投入使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对街道辖区内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常年开展密集拉网式排查,抓好隐患排查和整改,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四级维稳”体系,健全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安宁稳定的社会秩序。及时化解基层矛盾,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基层群众工作日活动,副科级以上干部带头,深入社区、自然村、群众家中,了解需求诉求,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限期答复;对于矛盾纠纷比较突出的社区,主要领导带头,定期到相关社区召开座谈会,了解具体情况,研究解决办法,及时化解矛盾。

六、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把加强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找准差距、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探索推行社区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社区干部的绩效工资挂钩,并对部分履职不力,群众反映较差的社区干部按相关程序处理。结合“民情台帐”和“三问于民”活动,完善“三联”群众工作机制,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密州街道中心监察室廉政教育示范基地作用,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机关和社区干部自觉做到廉洁从政。

推荐第2篇: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

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经济提高促进宗教和谐,以转变作风拉近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力推伯乡社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莎车县卡群乡调研“三民”活动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委、市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各项决策,严格落实“九大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村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宗教充分和谐,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力促村生活习惯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力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达到村党支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2014年度工作目标计划

修缮村阵地的基础设施,加强村阵地堡垒实力。开展宣讲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经营管理能力。发掘优秀青

年,充实党员队伍。开展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创富能力。开展“四下乡”活动,做好帮扶工作,做好帮耕工作,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召集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举办宣讲会,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土地问题,引导村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完成村前一组至六组4KM的道路硬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开展驻村干部双语学习。

五、2014年工作措施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方面

1、积极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意识地将那些思想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踏实干事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青年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组织好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选举,配齐配强村小组干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2、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吸纳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开展远程教育,争取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重点抓好 “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目前我村共有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75人,力争今年发展党员1-2名。

3、进一步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种植果蔬。开展远程教育和宣讲活动,扩充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政治、农业经济类书籍,每月举办学习讨论会。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邀请市文工团下乡宣传编排文艺节目。

4、在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

开村情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力争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五保救济发放等内容每季度向村民定期公开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工作方面

5、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民办“三民”工作方案在5月前完成入户走访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每户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台账,“一户一册”梳理分类,将发现的问题在村里协调解决。

6、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里中青年参加市、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创富培训。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

7、开展法制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5月份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协调乡司法所调派优秀干部下村,集中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五观”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和维稳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村调委会、治保会矛盾排查组织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在6个小组核心处设立法制宣传栏。

8、开展对辍学儿童家庭的劝导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由乡教育办上报的4村辍学小学生13名,中学生10名的家访工作,扎实开展工作组成员一帮一,“结亲戚、交朋友”活动,保证每月走访一次,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困难。

9、发放宣传单、利用学习宣讲日、建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围绕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方面

10、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整治村容村貌,做到村委会

有专人负责,每季度开展对各村民小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对整治工作落实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处罚。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倡建有沼气池。搞好庭院经济,提升经济和环境。做好路旁水渠清理工作。

11、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经工作组与村党支部协商,征得乡党委支持,力争在2014年完成对前任书记以不合理低价承包出去的62亩土地的变更工作,重新定价再予以发包,进一步挖掘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潜力。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12、开展双语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双语”学习小组,每周一天“双语”日,“每天一句话,3个单词”,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可适当以趣味性活动来确保参学对象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内容以日常工作,贴近生活的词汇、语句为主,争取年末住村干部能达到用双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

伯什克然木乡叶汗里4村

“三民”活动工作组

2014年4月2日

推荐第3篇:*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全国、省人大代表: 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以及#万¥¥人民,对各位代表不辞辛苦、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代表们长期以来对我县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县位于岷江下游、川西平原西南边缘,是##市出川入江的东大门。全县辖30个乡镇、350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375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县境内主要以山地、丘陵地势为主,是##市第一农业大县。近年来,犍为县城市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城区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先后创建成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侨务工作先进县、全国扶贫工作先进县、全国劳务开发基地县、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和全国高水平举重后备人才基地。下面,就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向各位代表作一汇报。

一、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实现全县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2902元,比上年增加350元。

(一)、坚持促农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始终按照\"调结构、促增收、保稳定\"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1、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认真落实农业税减征、粮食直接补贴、粮食收购保护价、农资限价等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实施\"四川省三百粮食优质高效科技示范工程\",狠抓粮食播面落实,扎实开展撂荒地复耕工作。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5.49万亩,比上年增加1.67万亩;总产量18.68万吨,比上年增产1.05万吨,增长6%。依托北亚集团20万吨漂白竹浆项目和凤生纸业,不断壮大林竹产业,全年完成退耕还林3000亩、荒山造林2万亩、合作造林2.84万亩;重点抓好林地管护,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3%。同时,切实抓好退耕还林粮食补助由实物改为现金补助工作,目前已足额兑现到退耕农户。全县已初步形成以林、竹、花、姜、桑为重点的特色农业。

2、畜牧、劳务支柱逐步壮大。立足\"大力发展优质肉猪,突破性发展草食型畜禽,积极发展小家禽\"的发展思路,克服禽流感带来的不利影响,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畜牧业,全县畜牧业发展势头迅猛。依托龙头企业紫燕公司,大力扶持鹅业发展;县财政列支152万元专项扶持鹅业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鹅的积极性。预计全年新发展四川白鹅100万只,出栏生猪64万头、牛羊19.41万头、小家禽1240.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94.6%、6.31%、11.25%、12.23%。预计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9%,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202元。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积极打造\"犍为劳务\"品牌。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养、定向输送\",优化输出结构,拓宽输出渠道。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务扶贫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预计全年完成农民工培训5.9万人次。健全农民工维权救助网络,扎实抓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犍为办事处\"成立以来共受理投诉案658件,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建立劳动力信息资源库,筹建\"劳务信息网站\",加强与省内外劳务企业的联系合作。预计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5.72万人(其中:新增外派507人),实现劳务收入7.45亿元。

3、农村专合组织规范发展。制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明确专合组织的登记管理,积极实施税费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鼓励依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乡镇、村级组织或专业大户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财政列支1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申请国家认证和注册商标等工作。和风生猪专业合作社先后被全国供销总社、省供销社评为百强示范专业合作社,并与县鹅业协会同时被市纳入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年新发展农村专合组织16户,全县专合组织达59户。

4、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户办工程、节水灌溉、业主开发\"示范建设,整治加固病险水库24座,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完成改土7400亩、新建沼气池962口。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的决定》精神,着力破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9月,全县召开了500余人参加的乡村公路建设动员大会,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全力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力争两年内完成县、乡、村道路95条(含机耕道)484.7公里,其中重点道路17条的建设任务,实现县内主干道基本硬化。为此,县上成立了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片、部门联系乡镇制度,规范招投标程序,严格资金监管,确保公路建设质量。目前,收到社会各界的捐款2200万元;已开工建设的道路硬化工程有25条130公里,预计农历年前将全部完工。

(二)、坚持项目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我们始终坚持\"三重\"发展战略,结合犍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从强化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和服务力度、优化企业运行机制入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以项目为载体,在优化环境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求突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总产值29.67亿元、增加值10.92亿元、销售收入28.58亿元、利税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5%、35.6%、42.8%、31.4%。

1、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今年初,我县召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会人数最多的民营经济工作会,对40多名优秀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和先进民营经济工作者进行表彰,营造了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优化政务环境。继续深入开展以\"五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严格按照各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事项办理服务,县物价局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设立民营经济投诉中心,向全社会公开投诉电话;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县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已投入运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年底前各乡镇、部门将全部开通党政网。二是优化政策环境。把\"定费统收\"范围扩大到全县41户企业,两年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4101万元;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为宝马水泥、嘉阳电力等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21.3万元;规范管理县上设立的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目前有3户企业享受了此项扶持政策。认真开展招标投标工作,节省投资283万元。三是优化城市环境。不断巩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在10月通过了复查验收;深入开展打造精品县城活动,完善县城3条主干道交通配套设施,城区管线全部实现地埋;加快城南新区开发,东门河堤分洪濠主体工程全面竣工,顺利通过市级初验,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2、项目工作扎实推进。年初,全县确定了2004年重点项目2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8个,预计总投资94.57亿元,均实行县级领导挂联重点项目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项目工作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第一线,及时协调解决影响项目进展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凤生纸业碱回收和中段废水治理完善工程通过省级验收并投入运行,合盛玻业光学玻璃生产线和紫燕公司孵抱房已竣工投产,年产12万吨真空制盐项目进入联合试运行阶段,城网改造工程已提前完成了投资计划;优利生化污水治理技改工程基本完工,待省、市验收后投入运行,投资2450万元的液化天然气站年底有望投产,预计投资3600万元的永兴蓄电池厂扩产改建项目年底有望竣工投产,年产值可达1亿元;年产21万吨桅杆坝煤矿、犍为下渡综合性货运码头建设已全面动工;;年产20万吨漂白竹浆项目、新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项目已取得省计委批文,待取得土地批文后开工建设; 46万KW龙溪口水电站、25万KW犍为电站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年产21万吨两河口煤田采矿权近日将公开拍卖。下孝路、柏凯路已交工验收,石泉路路面硬化工程完成了总量的85%。今年,预计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2亿元,同比增长11.7%。同时,积极参加川京、川港、川澳经贸合作和西博会等活动,全年共引进项目14个,引进内资8.11亿元、外资750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2%、27.1%;出口创汇57.18万美元。

3、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做大做强工业企业的重要举措,鼓励企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预计今年全县投入技改资金2.1亿元,实施技改项目19个。引导企业做好商标注册,扎实抓好质量体系认证、专利申请等工作。川南公司在去年获得4项国家专利的基础上,今年又申报了6项国家专利;\"川南\"商标正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蜀乐药业\"来福\"牌氨基酸和\"蜀乐\"牌葡萄糖大输液被评为四川名牌产品,企业规模名列全国输液行业前5位。永兴蓄电池厂的\"叶脉式正极板\"产品已获国家专利。凤生机制纸、宝马水泥正积极争创\"四川名牌\"。目前,全县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9家企业取得自营出口权,出口产品由单一的瓷砖向阀门、铸件等多个品种发展。目前,轻化工、医药、建材、机械、能源五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以蜀乐药业、凤生纸业、川南减震、川犍电力、玻制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正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三)、坚持统筹兼顾,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县财政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120万元,免费完成再就业培训1106人,新增就业284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7人。认真做好\"两个确保\",全县14999名城镇居民正在享受城市低保,累计发放保障金853.3万元。截至目前,全县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员1011人、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007人、医疗保险参保人员 2500人。深入开展扶贫新村建设和\"党员帮困民心工程\"活动,切实关心残疾人、贫困学生等社会弱势群体。

2、科技文卫事业健康发展。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共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县级29个,市级7项,省级3项,项目总投资4.76亿元。大力实施教育品牌战略,积极推行教育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在犍为一中实施\"名优教师工程\"和年薪目标制,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成效显著。今年高考,全县高考上线率居全市第一;犍为一中学生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着力完善和加强农村医疗体系和卫生组织机构建设。全年建成村标准化卫生室166个,县疾控中心全面竣工,县传染病医院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配套设施12月底前全面完成,预计投资1300万元的县医院门诊大楼可望于今年12月破土动工。围绕\"一庙一船一湖一花\"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功举办\"乐山·犍为首届茉莉花艺术节\" 和\"四川生态脆弱区与遗产地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学术研讨;邀请中央、省、市10多家新闻媒体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了5集系列片,提升了犍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

二、关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位代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经营城市工作的新路子,初步建立了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了旧城改造、城南新区开发的步伐。

1、健全机构。我县对经营城市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分管国土、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的经营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县建设局、财政局、国土局、计经局、交通局、城管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县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聘任有一定资质的人员组成县土地招评标委员会,负责对土地交易的招标、评标工作。

2、制定目标。我县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县域实际,制定了发展目标:到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城镇集聚人口17.6万以上;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0%,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2平方公里,城镇集聚人口达到24万以上,形成以县城(玉津、清溪)为县域中心,清溪-玉津-罗城为发展主轴,县城-石溪,县城-孝姑-新民为次轴,各级建制镇、乡集镇为集点联系四大城镇经济区,构建点、线、面不同层次,具有特色经济,充满经济活力的三结构一网络小城镇空间格局,争取撤县建市(县级市)。

3、科学规划县城。我们本着\"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形象,特色就是生机\"的理念,出资160万元聘请了苏州规划设计院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做到既立足县情,又前瞻未来。在县城总体规划和城南新区控制性详规初步方案中,立足犍为依山傍水优势,通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准备通过修筑穿越新区3.57公里的泄洪道、迁移县\"四大家\"办公楼、搬迁车站、修建体育广场等措施,逐步把城南新区建成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综合功能区。利用#县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以文庙创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积极筹集600万元资金修复文庙古迹、搬迁文庙前的建筑物,建成集时代广场和文庙为一体的休闲、娱乐、旅游胜地。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县城成为具有现代基础设施、交通发达、商贸繁荣、生活方便、拥有高质量人居环境和具有独特城市风貌的川西南有名的山水生态城市。

4、严格经营管理土地。对行政区域内的土地严格实行\"七统一\"原则,确保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坚决查处非法占地、非法入市、违规设立园区、擅自协议圈占集体土地和擅自利用集体土地、划拨土地进行或变相从事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等行为。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价值,成立了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建立健全了土地储备交易8种制度、5套规定,将东门河堤护岸以内2620亩河滩地收归土地储备中心,并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土地征用、储备。按照经营性土地招标挂牌出让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先后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23宗、136亩,实现土地收益2592.5万元;并由县财政局对土地收益进行收缴和监管,专项用于城市基础建设和土地开发,坚决堵住政府土地收益流失的口子。

5、着力打造精品县城。去年9月以来,我县在广泛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多渠道投入4700万元,积极开展\"打造精品县城 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在县城全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编发《文明市民宣传手册》,制定《城市管理暂行办法》,集中整治城区\"四乱\"现象。主要措施是拆除所有临街雨棚,规范个体工商户经营行为,各主要街道做到了全天24小时保洁;对电力、广电、通讯等管线全部实行地埋;全面完成新建14条街道的绿化,高标准打造城区绿化带;对大桥、广场2个重点地段、4条主要街道和80个重点单位进行高标准亮化,打造##的迎宾大道、休闲大道和商业大道,构建流光溢彩、绚丽多姿的城市夜景;对玉津街、文林街等14条街道进行全面改造,硬化道路4.71公里;对城区内的破损路面进行集中修复,完成凤凰路、滨江路两条主要干道人行道彩砖铺设3.7万方米,建成##\"精品大道\"。

6、创新思路开发城南新区。我们把实施城南新区开发,作为县委、县政府推进\"三个转变\",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工程一期工程-东门分洪濠工程集城市开发、防洪观光于一体,总投资6213万元,全长3.56公里。工程于2003年10月21日开工,分4个标段进行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尊敬的各位全国、省人大代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你们的关心和支持。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请在座的各位代表多提宝贵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为实现我县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推荐第4篇:*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全国、省人大代表: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以及#万¥¥人民,对各位代表不辞辛苦、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代表们长期以来对我县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县位于岷江下游、川西平原西南边缘,是##市出川入江的东大门。全县辖30个乡镇、350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375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县境内主要以山地、丘陵地势为主,是##市第一农业大县。近年来,犍为县城市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城区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先后创建成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侨务工作先进县、全国扶贫工作先进县、全国劳务开发基地县、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和全国高水平举重后备人才基地。下面,就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向各位代表作一汇报。

一、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实现全县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2902元,比上年增加350元。

(一)、坚持促农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始终按照\"调结构、促增收、保稳定\"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1、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认真落实农业税减征、粮食直接补贴、粮食收购保护价、农资限价等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实施\"四川省三百粮食优质高效科技示范工程\",狠抓粮食播面落实,扎实开展撂荒地复耕工作。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5.49万亩,比上年增加1.67万亩;总产量18.68万吨,比上年增产1.05万吨,增长6%。依托北亚集团20万吨漂白竹浆项目和凤生纸业,不断壮大林竹产业,全年完成退耕还林3000亩、荒山造林2万亩、合作造林2.84万亩;重点抓好林地管护,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3%。同时,切实抓好退耕还林粮食补助由实物改为现金补助工作,目前已足额兑现到退耕农户。全县已初步形成以林、竹、花、姜、桑为重点的特色农业。

2、畜牧、劳务支柱逐步壮大。立足\"大力发展优质肉猪,突破性发展草食型畜禽,积极发展小家禽\"的发展思路,克服禽流感带来的不利影响,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畜牧业,全县畜牧业发展势头迅猛。依托龙头企业紫燕公司,大力扶持鹅业发展;县财政列支152万元专项扶持鹅业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鹅的积极性。预计全年新发展四川白鹅100万只,出栏生猪64万头、牛羊19.41万头、小家禽1240.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94.6%、6.31%、11.25%、12.23%。预计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9%,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202元。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积极打造\"犍为劳务\"品牌。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养、定向输送\",优化输出结构,拓宽输出渠道。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务扶贫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预计全年完成农民工培训5.9万人次。健全农民工维权救助网络,扎实抓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犍为办事处\"成立以来共受理投诉案658件,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建立劳动力信息资源库,筹建\"劳务信息网站\",加强与省内外劳务企业的联系合作。预计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5.72万人(其中:新增外派507人),实现劳务收入7.45亿元。

3、农村专合组织规范发展。制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明确专合组织的登记管理,积极实施税费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鼓励依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乡镇、村级组织或专业大户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财政列支1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申请国家认证和注册商标等工作。和风生猪专业合作社先后被全国供销总社、省供销社评为百强示范专业合作社,并与县鹅业协会同时被市纳入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年新发展农村专合组织16户,全县专合组织达59户。

4、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户办工程、节水灌溉、业主开发\"示范建设,整治加固病险水库24座,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完成改土7400亩、新建沼气池962口。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的决定》精神,着力破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9月,全县召开了500余人参加的乡村公路建设动员大会,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全力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力争两年内完成县、乡、村道路95条(含机耕道)484.7公里,其中重点道路17条的建设任务,实现县内主干道基本硬化。为此,县上成立了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片、部门联系乡镇制度,规范招投标程序,严格资金监管,确保公路建设质量。目前,收到社会各界的捐款2200万元;已开工建设的道路硬化工程有25条130公里,预计农历年前将全部完工。

 

,县疾控中心全面竣工,县传染病医院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配套设施12月底前全面完成,预计投资1300万元的县医院门诊大楼可望于今年12月破土动工。围绕\"一庙一船一湖一花\"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功举办\"乐山·犍为首届茉莉花艺术节\"和\"四川生态脆弱区与遗产地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学术研讨;邀请中央、盛市10多家新闻媒体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了5集系列片,提升了犍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

二、关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位代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经营城市工作的新路子,初步建立了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了旧城改造、城南新区开发的步伐。

1、健全机构。我县对经营城市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分管国土、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的经营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县建设局、财政局、国土局、计经局、交通局、城管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县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聘任有一定资质的人员组成县土地招评标委员会,负责对土地交易的招标、评标工作。

2、制定目标。我县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县域实际,制定了发展目标:到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城镇集聚人口17.6万以上;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0%,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2平方公里,城镇集聚人口达到24万以上,形成以县城(玉津、清溪)为县域中心,清溪-玉津-罗城为发展主轴,县城-石溪,县城-孝姑-新民为次轴,各级建制镇、乡集镇为集点联系四大城镇经济区,构建点、线、面不同层次,具有特色经济,充满经济活力的三结构一网络小城镇空间格局,争取撤县建市(县级市)。

3、科学规划县城。我们本着\"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形象,特色就是生机\"的理念,出资160万元聘请了苏州规划设计院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做到既立足县情,又前瞻未来。在县城总体规划和城南新区控制性详规初步方案中,立足犍为依山傍水优势,通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准备通过修筑穿越新区3.57公里的泄洪道、迁移县\"四大家\"办公楼、搬迁车站、修建体育广场等措施,逐步把城南新区建成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综合功能区。利用#县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以文庙创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积极筹集600万元资金修复文庙古迹、搬迁文庙前的建筑物,建成集时代广场和文庙为一体的休闲、娱乐、旅游胜地。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县城成为具有现代基础设施、交通发达、商贸繁荣、生活方便、拥有高质量人居环境和具有独特城市风貌的川西南有名的山水生态城市。

4、严格经营管理土地。对行政区域内的土地严格实行\"七统一\"原则,确保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坚决查处非法占地、非法入市、违规设立园区、擅自协议圈占集体土地和擅自利用集体土地、划拨土地进行或变相从事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等行为。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价值,成立了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建立健全了土地储备交易8种制度、5套规定,将东门河堤护岸以内2620亩河滩地收归土地储备中心,并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土地征用、储备。按照经营性土地招标挂牌出让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先后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23宗、136亩,实现土地收益2592.5万元;并由县财政局对土地收益进行收缴和监管,专项用于城市基础建设和土地开发,坚决堵住政府土地收益流失的口子。

5、着力打造精品县城。去年9月以来,我县在广泛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多渠道投入4700万元,积极开展\"打造精品县城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在县城全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编发《文明市民宣传手册》,制定《城市管理暂行办法》,集中整治城区\"四乱\"现象。主要措施是拆除所有临街雨棚,规范个体工商户经营行为,各主要街道做到了全天24小时保洁;对电力、广电、通讯等管线全部实行地埋;全面完成新建14条街道的绿化,高标准打造城区绿化带;对大桥、广场2个重点地段、4条主要街道和80个重点单位进行高标准亮化,打造##的迎宾大道、休闲大道和商业大道,构建流光溢彩、绚丽多姿的城市夜景;对玉津街、文林街等14条街道进行全面改造,硬化道路4.71公里;对城区内的破损路面进行集中修复,完成凤凰路、滨江路两条主要干道人行道彩砖铺设3.7万方米,建成##\"精品大道\"。

6、创新思路开发城南新区。我们把实施城南新区开发,作为县委、县政府推进\"三个转变\",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工程一期工程-东门分洪濠工程集城市开发、防洪观光于一体,总投资6213万元,全长3.56公里。工程于2003年10月21日开工,分4个标段进行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

尊敬的各位全国、省人大代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你们的关心和支持。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请在座的各位代表多提宝贵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为实现我县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推荐第5篇: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全国、省人大代表:

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以及万¥¥人民,对各位代表不辞辛苦、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代表们长期以来对我县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县位于岷江下游、川西平原西南边缘,是市出川入江的东大门。全县辖30个乡镇、350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375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县境内主要以山地、丘陵地势为主,是市第一农业大县。近年来,犍为县城市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城区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

先后创建成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侨务工作先进县、全国扶贫工作先进县、全国劳务开发基地县、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和全国高水平举重后备人才基地。下面,就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向各位代表作一汇报。

一、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 %;实现全县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2902元,比上年增加350元。

、坚持促农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始终按照调结构、促增收、保稳定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1、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认真落实农业

税减征、粮食直接补贴、粮食收购保护价、农资限价等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实施四川省三百粮食优质高效科技示范工程,狠抓粮食播面落实,扎实开展撂荒地复耕工作。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加万亩;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产万吨,增长6%。依托北亚集团20万吨漂白竹浆项目和凤生纸业,不断壮大林竹产业,全年完成退耕还林3000亩、荒山造林2万亩、合作造林万亩;重点抓好林地管护,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同时,切实抓好退耕还林粮食补助由实物改为现金补助工作,目前已足额兑现到退耕农户。全县已初步形成以林、竹、花、姜、桑为重点的特色农业。

2、畜牧、劳务支柱逐步壮大。立足大力发展优质肉猪,突破性发展草食型畜禽,积极发展小家禽的发展思路,克服禽流感带来的不利影响,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畜牧业,全县畜牧业发展势头迅猛。依托龙头企业紫燕公司,大力扶

持鹅业发展;县财政列支152万元专项扶持鹅业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鹅的积极性。预计全年新发展四川白鹅100万只,出栏生猪64万头、牛羊万头、小家禽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预计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202元。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积极打造犍为劳务品牌。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养、定向输送,优化输出结构,拓宽输出渠道。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务扶贫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预计全年完成农民工培训万人次。健全农民工维权救助网络,扎实抓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犍为办事处成立以来共受理投诉案658件,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建立劳动力信息资源库,筹建劳务信息网站,加强与省内外劳务企业的联系合作。预计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万人,实现劳务收入亿元。

3、农村专合组织规范发展。制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明确专合组织的登记管理,积极实施税费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鼓励依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乡镇、村级组织或专业大户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财政列支1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申请国家认证和注册商标等工作。和风生猪专业合作社先后被全国供销总社、省供销社评为百强示范专业合作社,并与县鹅业协会同时被市纳入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年新发展农村专合组织16户,全县专合组织达59户。

4、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户办工程、节水灌溉、业主开发示范建设,整治加固病险水库24座,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完成改土7400亩、新建沼气池962口。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的决定》精神,着力破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交通瓶

颈。9月,全县召开了500余人参加的乡村公路建设动员大会,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全力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力争两年内完成县、乡、村道路95条公里,其中重点道路17条的建设任务,实现县内主干道基本硬化。为此,县上成立了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片、部门联系乡镇制度,规范招投标程序,严格资金监管,确保公路建设质量。目前,收到社会各界的捐款2200万元;已开工建设的道路硬化工程有25条130公里,预计农历年前将全部完工。

、坚持项目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我们始终坚持三重发展战略,结合犍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从强化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和服务力度、优化企业运行机制入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以项目为载体,在优化环境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求突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全县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今年初,我县召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会人数最多的民营经济工作会,对40多名优秀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和先进民营经济工作者进行表彰,营造了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优化政务环境。继续深入开展以五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严格按照各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事项办理服务,县物价局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设立民营经济投诉中心,向全社会公开投诉电话;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县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已投入运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年底前各乡镇、部门将全部开通党政网。二是优化政策环境。把定费统收范围扩大到全县41户企业,两年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4101万元;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为宝马水泥、嘉阳电力等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万元;规范管

理县上设立的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目前有3户企业享受了此项扶持政策。认真开展招标投标工作,节省投资283万元。三是优化城市环境。不断巩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在10月通过了复查验收;深入开展打造精品县城活动,完善县城3条主干道交通配套设施,城区管线全部实现地埋;加快城南新区开发,东门河堤分洪濠主体工程全面竣工,顺利通过市级初验,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2、项目工作扎实推进。年初,全县确定了重点项目2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8个,预计总投资亿元,均实行县级领导挂联重点项目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项目工作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第一线,及时协调解决影响项目进展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凤生纸业碱回收和中段废水治理完善工程通过省级验收并投入运行,合盛玻业光学玻璃生产线和紫燕公司孵抱房已竣工投产,年产12万吨真空制盐项目进入联合试运行阶

段,城网改造工程已提前完成了投资计划;优利生化污水治理技改工程基本完工,待省、市验收后投入运行,投资2450万元的液化天然气站年底有望投产,预计投资3600万元的永兴蓄电池厂扩产改建项目年底有望竣工投产,年产值可达1亿元;年产21万吨桅杆坝煤矿、犍为下渡综合性货运码头建设已全面动工;;年产20万吨漂白竹浆项目、新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项目已取得省计委批文,待取得土地批文后开工建设; 46万kw龙溪口水电站、25万kw犍为电站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年产21万吨两河口煤田采矿权近日将公开拍卖。下孝路、柏凯路已交工验收,石泉路路面硬化工程完成了总量的85%。今年,预计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同时,积极参加川京、川港、川澳经贸合作和西博会等活动,全年共引进项目14个,引进内资亿元、外资750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出口创汇万美元。

3、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始终把

科技创新作为做大做强工业企业的重要举措,鼓励企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预计今年全县投入技改资金亿元,实施技改项目19个。引导企业做好商标注册,扎实抓好质量体系认证、专利申请等工作。川南公司在去年获得4项国家专利的基础上,今年又申报了6项国家专利;川南商标正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蜀乐药业来福牌氨基酸和蜀乐牌葡萄糖大输液被评为四川名牌产品,企业规模名列全国输液行业前5位。永兴蓄电池厂的叶脉式正极板产品已获国家专利。凤生机制纸、宝马水泥正积极争创四川名牌。目前,全县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9家企业取得自营出口权,出口产品由单一的瓷砖向阀门、铸件等多个品种发展。目前,轻化工、医药、建材、机械、能源五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以蜀乐药业、凤生纸业、川南减震、川犍电力、玻制公司等为代表

的企业,正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坚持统筹兼顾,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县财政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120万元,免费完成再就业培训1106人,新增就业284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7人。认真做好两个确保,全县14999名城镇居民正在享受城市低保,累计发放保障金万元。截至目前,全县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员1011人、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人、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500人。深入开展扶贫新村建设和党员帮困民心工程活动,切实关心残疾人、贫困学生等社会弱势群体。

2、科技文卫事业健康发展。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共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县级29个,市级7项,省级3项,项目总投资亿元。大力实施教育品牌战略,积极推行教育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在犍为一中实施

名优教师工1 2 下一页

推荐第6篇:温水镇经济和社会发展

温水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今年是落实县委、县政府总体发展战略,促进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实现我镇经济发展途径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城镇化建设的条件及发展潜力,制定本规划,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

去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上年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使全镇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亩,养殖业健康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生产呈现良好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其它各业的发展,花卉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的悄然兴起,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为建设生态型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稳中有升。

2、工业经济持续上升。食品加工为基础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度假、旅游,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工程,形成了商贸、餐饮的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了消费场所。

4、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镇容镇貌明显改观。确立了镇区新的建设规划。

5、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科教兴镇意见》,“普九”成果不断巩固,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初步完成,调整后的学校实现了规模办学。

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的医疗卫生防疫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生育工作完成各项指标,环境保护完成市下达的各项治理任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明显效果。

二、今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为我镇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从自身发展条件看,我镇已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全镇上下政通人和,积极进取,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上水平的基本条件。

㈠指导思想和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继续贯彻“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科教兴镇”战略,突出抓好总量扩张,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外开放四件大事,把我镇建成以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现代产业集群区。

㈡主要任务和措施

1、加强设施建设,发展高效农业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在有条件的村通过流转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从事农业的人员要减少到农村总劳力的30%以内。

⑴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继续实施科教兴农,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名、特、优、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至2012年农业先进技术的覆盖面达到85%,同时继续抓好种、养业的合理布局。搞好奶牛、肉牛、肉鸽、生猪生产和蔬菜种植。在全镇形成以种养大户为龙头的产业格局。

⑵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①五年内集中力量搞好灌溉配套工程,同时鼓励村集体、农户联合建设小型水利设施,购置灌溉工具,形成镇、村、户多级兴办水利的良好局面。

②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3年,我镇高标准农田面积要达到1万 亩,并在蔬菜种植区发展滴灌、喷灌,发展节水农业。

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养结构。

①推动蔬菜的发展。年内计划搞好蔬菜保护地500亩,采取大棚蔬菜种植,发展陆地蔬菜种植2000亩,在有条件的村,引进名、特、优、新菜种,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②稳定生猪蛋鸡的生产,发展牛、羊等食草型牲畜,引进优良品种,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发展特种养殖,扩大肉鸽、肉犬、奶牛等的养殖规模,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好路子,满足市场需求。

⑷加强农业服务组织的建设,健全镇村两级农业服务组织。

①搞好农业生产资料服务,满足农民对种子、农药、农膜、化肥的需求,保障供给。

②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农科站结合成人教育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种养水平,走“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之路。

2、加快第二产业战略调整,促进乡镇企业扩量增效

⑴加大投入扩大总量。继续实施“工业立镇、工业强镇”战略,每年新建固定资产投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不少于5个,新建企业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数量不低于60%,使全镇乡镇企业形成集群化、规模化、系列化。

⑵抓好园区建设,加快农村工业化。建设工业园区是促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扩大开放的重要条件,我镇工业园区要完成设施建设,实现“七通一平”,要新进一批企业,同时结合现有企业的改扩建,全面启动老企业迁入工程。

⑶搞好工业行业调整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根据我镇名牌、拳头产品较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少的实际情况,我镇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素质,按照新技术、大规模、高效益、外向型的努力方向,以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抓好组织机构、布局结构的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产业、产品的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乡镇企业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①抓住机遇,搞好城乡工业联合,搞好新形势下的城乡结合,推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新的主导行业和优势产品。

②实施科教兴企和技术创新战略: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乡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和产品。

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耗能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产品要逐步进行调整。对重点耗能的企业要加大改造力度,对浪费能源严重,又不积极采取整改措施的要依法处理,今后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节能篇”的编制制度。

⑷健全信息网络改革营销方式:一是抓好新村信息港的网络建设,广辟信息渠道,形成快速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扩大市场占有率。

⑸加快引进和培养人才。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采用各种形式培养、引进用得好、留得住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企业家技术人员和职工的素质。

3、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⑴提高设施档次,建设重点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是在镇区兴建高档次的大型商场一个,兴建大型超市两个。在镇区拿出较好地段吸引投资,再上一些档次较高的餐饮、美容等服务项目,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加大仓储、运输业的投入,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发挥传统优势 ,发展观光旅游业

利用新村镇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开发一些常年性的旅游项目。

4、科学规划,加快村镇建设步伐

⑴建立现代化的镇村体系格局。村镇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以镇区为核心,以交通便利的行政村为基础、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抓住机遇,加快镇区建设步伐,以房屋改造为主,加快镇区房地产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在规划设计建设、配套、环境、物业管理等环节上体现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

⑵加快公用设施建设,抓好镇区道路的建设,形成纵横交错、功能完善,宽敞优质的道路交通体系;加强电力配套建设。

5、发展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⑴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社会发展情况,继续调整学校布局,逐步形成合理的学校结构布局。

⑵建立完备的规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倡导新的婚育观和生育文化。

⑶预防为主,全民参与,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坚持做到一村一所,集体办医方向。镇卫生院起到镇级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中心管理和枢纽的作用。做好儿童规划免疫接种工作,提高接种质量,做好孕妇、儿童保健工作。

⑷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建设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书画展室的文化活动中心。积极推动我镇民间文艺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努力创造适合镇情的文化模式和高文化含量的社会环境。

⑸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结合高档住宅小区的建设,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社区体育活动场所。

⑹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养老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注重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发展老年事业。

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⑴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做好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为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工会、共青团、妇女、民兵、预备役等项工作。

7、加强领导,抓好规划的贯彻实施

(1)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调控职能。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努力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尽心竭力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2)认真解决资金问题,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是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我们要认真组织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持、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界及外商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新格局,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目标是宏伟的,任务是艰巨的。为此,我们要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抢抓机遇、奋勇争先”精神,真抓实干,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为实现我镇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跨跃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温水镇人民政府

2013年1月10日

推荐第7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责任状

2012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责任状

一、综合指标

1、各项费用收缴:全面及时完成

2、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

其中: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4、村(居)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二、农业农村经济

1、新增“三来一加”项目:2个

2、招商引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1个 (或1200m2标准厂房1幢):达标

3、新增现代农业面积500亩,设施农业面积200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100亩

4、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工商注册2个

5、村庄绿化:达标;绿化造林0.9万株

6、村庄河塘整治:达标

7、农村劳动力培训:50人

8、创建财务管理与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化村:达标

9、新增私营企业1家

三、策应扶持

1、协助完成扶持项目1个

2、完成贫困户脱贫占总数的20%

四、民生及社会发展

1、计划生育率9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5‰-9.5‰之间, 季度参检率达99.5%

2、信访及社会稳定工作:达标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乡镇建设)、依法治村建设:合格

4、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8%

6、农村四级路管护:达标

7、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达标

8、基层党建工作:合格

9、党风廉政建设、三务公开工作:达标

10、社会保障、人武双拥、安全生产、殡改工作:达标

11、大力开展创业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达标

12、康居示范村:完成

13、新增城乡挂钩复垦耕地面积:完成

乡党委书记乡长 签名签名

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签名签名

二○一二年二月

推荐第8篇:温州经济社会发展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温州的经济运行出现了小幅波动,有效控制了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地方生产总值增长水平达到9.5%,经济总量达到3350.8亿元,首次跻身经济总量超3000亿元城市行列,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得以确立。2011年市委提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和“1650”大都市城市网络格局,解决了温州城市定位和大都市布局的关键问题,可以说解决了温州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大都市发展战略定位的确定预示着温州进入了以城市化带动的新一轮发展时期。

(二)经济增长进入了以投资和消费带动的双轮驱动的阶段。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1.5亿元,同比增长89.2%,投资率达到52%,比上年增加825亿元, 增幅首次位居全省首位,全年新增投资量超过“十一五”期间的累计总增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消费受物价上涨的影响略有放缓,但增长趋势不变;外需增幅回落。从美欧目前的经济形势看,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基本释放完毕。在温州“十二五”规划的扩张性投资战略带动下,“十二五”期间,温州的经济增长动力将转向依靠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随着温州大都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需求会呈现下降趋势,带动效应将逐渐降低,更长期的经济增长将转向依靠消费和创新推动,所以要保证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对创新主体的培育和科技投入。

(三)城乡统筹成为温州新的发展主题。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农房集聚为切入点的具有温州特色的城乡统筹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这是一场涉及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必将形成新的城乡关系。

(四)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截止2011年11月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1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2.5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9.9万人,参保率已达到90%以上;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4.1万人、87.8万人和68.6万人。全市应参合农民524.50万,实际参合农民519.37万,参合率达到99.02%。新农合全市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73元,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275.45元,分别比上年提高85.5%和96%。先后出台了《温州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办法》和《温州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联席会议制度》。

二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在当前扩张性投资带动战略的引领下,受银行信贷增长制约,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保障面临一定的困难。

(二)民间信用危机和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延续致企业资金周转能力下。降民间借贷危机严重损害了温州的商业信用,危机以后,一些外地供货商减少对温州企业的货款拖欠额度,进货商减少对温州企业的预付款额度,企业周转资金骤减。信用危机降低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信任度,影响企业的正常融资行为,借贷危机发生后,为规避风险,民间资金不断压缩借贷规模,并开始向债务人或融资中介抽资。房地产价格和交易低迷直接导致房屋变现能力差和房产抵押物缩水风险,上述因素都将降低企业资金周转能力,极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三)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的多项指标位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浙江省发改委和统计局发布的2007-2010年全省11个地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估的结果看,温州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省倒数第三,在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五项总指数中,除社会稳定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指数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生态环境指数位列全省末位。

(四)过度追求物质利益、攀比、炫耀性消费、过度投机等不良社会心态蔓延,已经成为温州社会的集体焦虑。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扭曲、行为失范和诚信缺失问题,而社会诚信缺失和不计风险的逐利行为正是金融**爆发的社会因素。矫正不良社会心态不仅仅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更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建立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相匹配的投资策略。改变当前以银行为主的狭窄融资渠道,提升市场化融资的能力,拓宽投融资平台的资金融通渠道。一是由投资主体独立自主地进行筹资活动,包括扩股、贷款、发债,舍得让民间资金进入一些前景良好的项目。二是基础建设工程和社会保障工程。

根据项目资金的实际需要进行融资,防止过度融资,平衡投资资金需求与资金的期限和规模结构,注重项目的投资效益与偿债能力,控制债务风险。

(二)政府应增强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短期来看,需要积极争取更多的信贷资源和特殊信贷政策;成立财政划拨的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对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或资产整合;综合运用国土、规划、税收等行政手段,对重点企业进行扶持。长期来看,应加强产业引导和扶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温州民间借贷危机重创了民间信用体系,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亚于釜底抽薪。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将有助于加快温州民间信用的重建,并由熟人经济向现代契约经济过渡。

(三)促进资源的城乡均等配置,振兴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共生共荣。巨大的城乡差别是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二元体制留下的现实后果,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农村则日渐衰败,温州是城乡发展“两极化”问题突出的典型。“十二五”期间,温州应抓住作为国家新一轮农村产

权制度改革试验区3年的试验期限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激活农村内生发展资源,促进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共生共荣。

(四)充分利用温州人经济发展温州。“十二五”期间,温州要达到年均50%的投资率,不仅要靠内源性资源的投入,还要积极利用温州人经济来发展温州。据统计目前有230万温商遍布海内外,是温州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最为宝贵和独特的资源,海内外温州商人不仅拥有巨大的经济资源,还掌握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广大的产品销售渠道。当前正值国际经济转入低谷时期,而国内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温州要充分利用温商这个宝贵资源,积极抓住这个机会,主动联络海内外温商,积极构建发展项目与资金、人才、技术的对接平台,抓住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机使更多的在外温商参与到温州新一轮发展中来,海内外温商同时也要抓住“十二五”期间温州的发展机会回乡投资兴业,内外合力使温州的资源在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把社会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未来推动温州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温州已经难以为继,政府急需转变发展思路。要破除那种认为加大社会建设投入是经济发展包袱的误区,把社会建设提升到城市重大战略发展层面。杭州、宁波的经验已经表明,政府致力于社会发展不仅保障了民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财政收入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持续大幅增长。

(六)提炼新的温州精神。温州是一个极具地域文化性格的城市,瓯越先民很早就通过海洋从事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在与大海的风浪搏击中砥砺出温州人坚韧的品质。受瓯越文化和永嘉学派的影响,自宋代以来就主张“义利并重”、“工商兼本”的功利文化。外界对温州人的印象也主要是会赚钱、投机以及精明。新的时代温州人给外界的印象需要提升,需要提炼新的温州精神。温州精神不仅要提炼保留温州地域文化中所积淀的最优秀的品格,比如诚信、坚韧、拼搏,更需要体现温州人具有世界眼光和人文关切的追求,比如友爱、包容、大

气、创新等等。提炼温州精神,不仅可以使城市精神成为温州人和新温州人共同认同的行为指南,也有助于不同群体间的相互融合尊重,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推荐第9篇: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日期:2009-9-2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国民经济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大变化。

一、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列

建国之初,内蒙古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60年来,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明显提高。全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0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58.04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8年超过7000亿元,达到7761.8亿元,年均增长9.7%,1952—2008年全国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只有3.6%。其中,1979—2008年内蒙古年均增长12.1%,分别快于全国和世界经济增速2.3个和9.1个百分点。如今内蒙古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49年一年总量的3倍。1952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79%,2008年已提高到2.58%,居各省区市第16位和西部第2位,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18元上升到1978年317元,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32214元,年均增长7.1%,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11.1%。内蒙古的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各省区市第8位,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4638美元。《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显示,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0位,西部各省区市第1位,其中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以及宏观经济竞争力等4项二级指标居全国前列。

二、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着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自治区解放前,受连年战争、灾荒、疫病的影响,内蒙古人民生活水平相当低下。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8年的14431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9位前移至第9位,增长46.9倍,年均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6%,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8年的4656元,在全国的位次前移至第14位,增长34.4倍,年均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6.9%。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211.66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8.1万倍,人均由0.6元增加到13329元。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随着城镇居民财富的积累,投资渠道的拓宽,收入的来源趋于多元化。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已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1%。在农村牧区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农牧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年,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06.5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也由14.1%上升到17.3%;农牧民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达到631.7元,比2000年增长9.6倍,占纯收入的比重也由2.9%上升到13.6%。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初,内蒙古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46%以上,在温饱最低线和贫困水平之间徘徊,农村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则分别高达59%和48%以上,一直处于贫困线以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支出相应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住房消费支出增长迅速,食品结构、衣着服饰向多样化、中高档方向转变。2008年,我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8%,比1985年的46.1%下降了13.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是最低的;2008年,我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5%,比1985年的59.2%下降了16.7个百分点;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6%,比1985年的48.3%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整体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正由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

三、商品市场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标志性转变,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从1998年开始,国内市场由短缺转为相对宽裕,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区牛奶、羊肉和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原煤产量进入全国第2位,发电量进入全国第4位。此外,全区粮食、钢材、化工和建材产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全区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赛飞亚、伊泰、远兴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告别商品短缺时代,标志着我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表明全区经济由解决生产问题为主向解决需求问题为主的阶段转变。

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内蒙古根据区情,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产品生产主要由市场决定,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由市场形成。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做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推动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兴起,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格局,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1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2000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三是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区国有企业经历了实行两步利改税、落实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一系列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过程。从1995开始,我区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以提高国有企业整体实力为目标,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促进资产流动和重组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到2000年底,全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随着我们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有资本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的同时,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国有序列。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抓大放小,加大中小企业放开搞活的力度,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四是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日趋完善,有力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进价格体制改革,价格调控在治理通货膨胀和控制通货紧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场调节价比重上升,逐步完善水、电、油、气、暖等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了价格关系。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职能有了转变。政府调控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目的性,逐步减少了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管理。重视运用经济手段以及政策、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已由直接调控逐步转变为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保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全区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

五、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构成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及向北开放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自治区的地缘和资源优势,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经济发展新战略,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内蒙古与世界上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6个,对外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9.34亿美元,增长557.4倍,其中外贸出口由0.1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5.8亿美元,增长357倍。内蒙古出口值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由“九五”期末的2个增加到6个。口岸资源得到开发利用,过货量成倍增长。“十五”期间,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为8808万吨;进出境客运量为1260万人次;进出境交通工具为1320万列辆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1%、16.7%、16.5%。2008年,全区口岸过货量超过4000万吨。利用外资成效显著。1985年以来全区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47.71亿美元,年均增长31.4%;外商直接投资达到98.2亿美元,其中“十五”以来达到90.6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0.8倍。

六、财政状况不断改善,可用财力明显增强

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地方财力上。1949年内蒙古财政收入仅有739万元,到2008年已达到1107.31亿元,增长14983倍。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三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均突破百亿元,其中鄂尔多斯市达到265.03亿元,居全区各盟市第1位。全区有76个旗县区的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其中超过10亿元的有9个,超过20亿的有3个,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达到32.9亿元,居各旗县区之首。全区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00元,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第8位。我区财政状况的不断改善,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结果。全区可用财力的明显增强,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和自治区对农牧业的大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内蒙古的农产品供应不仅满足了自己而且还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和主要的畜产品供应和加工基地。全区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12.5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2131.3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9倍和3.3倍,粮食产量居全国的第11位,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的第3位。2008年,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219.37万吨,比1978年增长9.7倍,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9位提高到第14位;牛奶产量达到934.92万吨,比1990年增长24.3倍。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人均占有牛羊肉、牛奶产量分别达到53公斤、388公斤,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是最多的。农牧业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从龙头企业到基地再到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化链条的架构基本形成,尤其是乳绒两大产业龙头已经成型。乳产业、绒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玉米、番茄、肉羊等产业逐步成为我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农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显著提高。全区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3%,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自治区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全区把做大做强工业规模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依托自身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重点,主抓大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加大对重点工业项目的扶持和改造力度,发展和培育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企业,不断提高工业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工业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工业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内蒙古工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798.6亿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020倍和39.2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不到10%和1978年的37.6%上升到了2008年的48.9%。工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2008年,原煤产量已达到4.73亿吨,居全国第2位,比1947年增长了1000多倍,比1978年增长了20.5倍;发电量达2136亿千瓦小时,居全国第4位,比1949年增长了1万多倍,比1978年增长了55.5倍。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6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拥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远兴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有30多项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钢材、建材和化工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加快了能源基地建设。目前内蒙古煤炭保有储量达到3275.88亿吨,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准格尔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扎哈淖尔素露天煤矿等一批煤炭项目已在“十一五”期间陆续开工建设。加速开发煤炭下游产品,经过精心准备和建设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于2008年8月试生产。同时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十一五”以来全区累计淘汰煤炭落后产能4600多万吨,煤炭产业集中度、安全水平都有了大幅提高。电力工业继续加快电源点和电网建设,重点建设西电东送、煤电一体化和区内用电项目。石油天然气开发取得新进展。作为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日产量突破1500万立方米,并已具备了年产8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立足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工业,乳品、肉类、羊绒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伊利、蒙牛为首的乳品加工业规模超常发展,以伊盛、科尔沁牛业为代表的现代化肉类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鄂尔多斯、鹿王等名牌羊绒制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产量和销售额已经跃居全国之首的行列。以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为主的冶金建材传统产业步伐明显加快,包钢、包铝、内蒙古一机集团为代表的大型骨干企业实现了扩能改造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扩大了包钢的中厚板、汽车板、特种钢、稀土钢和不锈钢的生产能力。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改组改造,产业组织结构继续优化,产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碱化工,加紧大型化工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稀土深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农业高新技术、绿色食品、沙产业等领域已形成了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格局,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区工业结构正在向高层次推进。2008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内蒙古自治区有8家企业上榜。

八、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应用类科研院所进入或转变为企业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力度得到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条件不断改善,创新政策环境趋于宽松。企业办科技机构规模不断扩大、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08年,全区企业R&D经费总支出占全区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78%以上;各级政府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成为科技经费的主要投向,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掌握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1985—2008年,全区累计申请受理三项专利量21518件,三项专利批准量12263件。近年来,先后实施了煤变油核心技术开发与工程放大、稀土合金材料关键技术及制品、大型风力发电机开发与产业化等18个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了沙地(沙漠)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蒙医蒙药等35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特种车辆、畜牧业装备、肉类、畜产品加工等41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建立起了51家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包头钢铁集团公司、亿利资源集团公司、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等7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覆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知识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培育出蒙西、北方重汽、稀土高科、天骄奥特奇、宇航人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催生了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冠以专业名称的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

九、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繁荣向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并举,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转变,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54年的37.9‰下降到2008年的4.3‰,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模式转变,全区人口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成效显著,耕地、水、矿产等战略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环境保护向广度、深度发展。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08年,全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5371.7万亩,森林覆盖率和可利用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7.57%和38.85%,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08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1.72%,拥有自然保护区196个,拥有生态示范区25个。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扭转,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同时,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保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区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平均达到322天,重点监测的40条河流断面达标率为64.2%。三是循环经济工作工业稳步推进。近年来,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地区覆盖面不断扩大,循环经济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全区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和企业分别达到20个和10家,涉及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煤炭、医药、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九个重点行业,覆盖全区11个盟市,形成了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工业经济的格局。四是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近三年累计下降12.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分别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84.5%和44.6%。

十、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深入贯彻落实,“模范自治区”走向辉煌

内蒙古作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区,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建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局面,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处于领先位置。生产总值增速连续7年居全国之首,经济总量居于五区之首。2008年内蒙古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16位,在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居第1位,经济总量占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总量的37.6%。按可比价格计算,内蒙古比上年增长17.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三次产业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态势,产业结构比为11.7:55:33.3。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消费需求在全国的位次继续攀升。2008年,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保持第10位,是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进入全国前列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投资总额的45%;同比增长27.4%,增速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17位,比上年增长24.1%,增速居全国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总量和增速在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均位居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总额的3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平稳,增速高于全国。2008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居全国第17位,同比增长32.1%,增速居全国第4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总量和增速均居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第1位,占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总额的39.4%。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继续攀升。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9位,是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进入全国前列的地区。比上年增长16.6%,增速在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位居第2位。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各省区市中与湖北省并列第14位;比上年增长17.8%,增速居全国第3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总量和增速均居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第1位。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教育全面发展。2008年全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9所,比1984年增加24所;在校生31.67万人,比1984年增长11.8倍,年平均增长11.2%。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9.78万人,比1984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11.7%。拥有普通中学1291所,在校学生140.3万人,增长30.3%。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35.56万人,比1984年增长84%。文化事业呈现繁荣景象。2008年,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6个,文化馆102个,博物馆36个。2008年,全区有广播电台1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05%和92.73%。全区出版发行各类图书、期刊和报纸2423种、149种和61种,出版发行数量分别达到 6730万册、1229万册和2.5亿份,其中蒙文图书、期刊和报纸976种、47种和13种。全区拥有卫生机构7966个,比1949年增长101倍;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7.4万张,比1949年增长100.9倍;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62万人,比1949年增长13.7倍。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30.7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1人,分别比1949年增加29.65张和13人,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434.4万人,参合率达到94.69%。自治区的体育事业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具有民族特点的项目逐步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了我区在奥运会历史上奖牌零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民族团结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顾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光辉历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60年来,全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团结不断得到加强,使得祖国边疆长期保持稳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使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迅速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巩固。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繁荣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才能使民族自治地方更加兴旺发达。

(二)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是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繁荣的基础。60年来,全区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法规,保证了实行区域自治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享有民主平等的权利,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族人民亲如手足,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凝聚力,共同致力于地区经济建设,使全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使振兴民族自治地方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既艰巨又紧迫的重要任务。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讲民族进步,首先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否发展。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抢抓机遇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实践中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2000年,国家在西部12个省区市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二是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内蒙古加强与俄、蒙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进“向北开放”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了全区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三是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2007年东部五盟市正式纳入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今后东部五盟市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四是全区把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现实机遇。正是由于内蒙古改革和建设始终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为发展积极创造有利的优势、资源和空间,从而赢得了先机、争取了主动,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逐步形成,使得内蒙古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四)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仅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各族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而且对该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和经营机制转换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进入新世纪,内蒙古党委、政府不断完善发展思路。2001年,在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上,提出了贯穿“一条主线”、加快“两个转变”、加强“三大动力”、加强“两项建设”、推进“三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大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2006年,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提高“两个水平”,保持“两个高于”,确保“两个实现”的总体奋斗目标。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把抓科学发展与促社会和谐相结合。实践证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转变。

(五)坚持国家支援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60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是中央及兄弟省市的支援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60年来,中央始终给予内蒙古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工业基地、粮食基地、水利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国家都组织了一定的财力、物力给予支持,从工业、技术先进的省市抽调大批技术人才支援内蒙古,从而迅速改变了我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内蒙古的开发力度,一大批国家级重点大型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投入运营,对于这个时期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进入“九五”时期,中央制定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六条措施,2000年国家在西部12个省市区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兄弟省市对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协助。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更好地把争取国家帮助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一方面,针对我区经济基础薄弱,加快发展,需要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就内蒙古自身来说,要大胆改革创新,制定好符合适应市场需求的资源开发主攻方向,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相衔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要树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思想,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和横向联合;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尽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微观运行机制,广泛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促进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贯彻落实“林牧为主、多种经营”方针中,长期狠抓植树种草、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取得了明显成绩。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17.6%;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控制,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工业污染和城市环境整治取得一定进展。内蒙古虽然人口不算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诸如:由于过去人口增长较快,对当前及今后的教育、就业等方面形成较大压力;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仍很突出,制约着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工业污染严重,城市环境质量差;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着较多的低水平、小规模、浪费宝贵资源等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副局

作者:周耀亭

推荐第10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0.8亿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7146元,增长14.2%。

一、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一)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6.8万亩,总产15.66万吨(其中有机稻0.85万亩,产量2720吨);茶叶面积16.3万亩,总产6600吨,产值4.5亿元(其中六安瓜片产量1000吨,产值2.5亿元);全年种植蔬菜12.2万亩,产量14.8万吨,产值3.6 亿元;桑园面积6.7万亩,全年养蚕3.07万张,产鲜茧1381吨,产值5800万元。

(二)林业:全县板栗面积50万亩,产量1.9万吨,综合产值1.2亿元;油茶面积18万亩,产量4300吨,综合产值6000万元;山核桃面积6万亩,产量210吨,产值1100万元;毛元竹面积24.2万亩,年产毛竹335万根,产值1.64亿元。

(三)畜牧水产业:2013年生猪饲养量43.5万头、牛饲养量5.0万头、羊饲养量10.0万只、家禽饲养量482万只(其中黑毛猪17万头、散养土鸡165万只、大别山黄牛3.85万头),肉类总产量2.79万吨,禽蛋产量0.4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6.61亿元;水产品产量1.16万吨(其中有机水产品产量0.42万吨),产值1.26亿元。

(四)食用菌药产业:2013年天麻产量5000吨,产值7000万元;灵芝产量120吨,其中灵芝孢子粉30吨,总产值690万元;茯苓产量400吨,产值800万元;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截止2013年底,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49家,农特经济产值达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全县共注册农民合作社1631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9家、市级37家。培育出“六安瓜片”、“金龙玉珠”、“大别山”、“一笑堂”、“翠眉”、“安态”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拥有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4个; 2013年,共有金寨天堂寨富泉茭白专业合作社“富泽泉”牌茭白,金寨县吴庄蔬菜专业合作社“百禄桥”牌番茄、辣椒、黄瓜、南瓜、四季豆、菜用大豆、莴笋,金寨源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佰佳园”牌番茄、辣椒、茄子、黄瓜、冬瓜、马铃薯、空心菜、草莓、西瓜、厚皮甜瓜1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认证面积5700亩;金寨县大别山林艺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3400亩蓝莓、230亩霍山石斛获得北京中安质环认证中心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涵盖金寨农产品14个类别的“大别山的问候”商标注册已取得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通知书,目前已通过初审,进入公示期。17个地理证明商标注册中,金寨丝绸、金寨茯苓等11个证明商标公示期即将结束,等待取得证书;金寨黄牛、金寨花鲢鱼已通过国家商标局初审;金寨猕猴桃、金寨红分别申报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农业部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寨板栗已成功获得商标注册证。

第11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冯卯镇党委、政府

今年以来,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结合我镇特点,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认真谋划,突出重点,以招商引资、提高财政收入为目标,以推进全镇经济社会事业跨越发展为着力点,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上半年新上工业项目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个,新增全区唯一一家乡镇限上企业,工业项目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截止11月底,全镇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90万元,同比增长83%,其中国税收入231.8万元,地税(地方级)收入1039.2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可到1400多万元;财政支出1310万元,同比增长53%。新荣获‚山东省包装产业集群镇‛‚山东省人口普查先进集体‛、‚枣庄市‘五个好’乡镇党委‛、‚枣庄市信访稳定模范镇‛、‚枣庄市甜桃第一镇‛等荣誉称号。

一、继续加强园区建设,全面增强镇域实力

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冯卯回乡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新安装园区东大门,硬化汇源路1200米、1.5万平方米,开辟‚四纵四横‛的道路框架,园区面积扩大到4平方公里,为项目落地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创业园,不断增强产业转移承载能力,努力引进企业入园。通过招商引资,与山东恒仁工贸公司合作,今年二月份,枣庄市金恒通农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枣庄市金恒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工建设,总投资达到2.6亿元,实现了过亿元项目‚零‛的突破。传统优势产业——纸箱包装业不断膨胀规模,提升档次,投资2100万元,新上万发纸箱二期流水

线,元月份开工建设,五月份竣工运营,年产量达到1400万只;顺腾纸箱三期流水线正在建设中,全镇果蔬包装、水果网套加工厂达到26家,全镇年纸箱加工能力突破15亿只,成功创建‚山东省包装产业集群镇‛。冯卯回乡创业园已落地项目恒军纸箱、固鑫矿用物资、林清塑料、亚豪光伏材料、利泰果蔬存储等企业全部实现投产,今年上半年已实现税收120多万元;金恒通、金恒达食品、金卯石材技改扩建工程等7个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另外还有金玉驾培、昶玮药业、东昇机械、宏达鞋业等6个项目已达成入园意向。一期投资2600万元的鲁南果品流通商贸园,4个钢架大棚面积达1.6万平方米,于今年五月一日开园运营,日成交量达100万公斤以上,果品总交易量突破4000万公斤。大樱桃、油桃、春雪桃等果品远销到北京、天津、东北三省、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与去年同期相比,不仅改变了以前马路市场的被动局面,而且为果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春雪桃一项,每公斤价格提高1—2元,还带动了店子、城头、白彦等周边乡镇的果品销售。‚建一处市场,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效应已经凸显。

二、全面加快镇村建设,打造社区“冯卯模式”

针对冯卯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状况,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大争取和投入力度,全面加快镇驻地和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极大地改善了全镇面貌,并在社区建设方面打造因地制宜的‚冯卯模式‛,社区入住率走在全区前列。

一是重点推进镇驻地小城镇建设,提升经济承载力。镇驻地韩河自然村沿街商住房一二期工程3.1万平方米建成运营;对沟村沿府前路商住房1.3万平方米,水山村沿冯卯回乡创业园创业大道商住房2000平方米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镇驻地总开发面积超

过4万平方米,实现了冯卯镇驻地开发和滕平路的对接,彻底改变了镇驻地原来一条路半条街、小城镇建设不成规模的落后局面。同时,对冯卯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市场大棚5000平方米,大大提升了镇驻地形象。二是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提高入住率。完成南赵庄‚新农家园‛、九老村‚龙腾花苑‛、陈山社区等七大社区建设,建成二层小康楼72户,四层农民公寓楼26栋832户;建成由卫生室、图书室、计生服务室、文体广场、舞台组成的公共服务中心10处。陈山社区、北赵庄社区和南赵庄村‚新农家园‛3个社区实现全部入住;九老村龙腾花苑1#.2#楼及沿冯木路商住房40套实现整体入住,社区服务中心楼、文体广场等基础设施全面投入使用;对沟村‚三角花苑‛1#.2#号楼全部入住,3#.4#号楼年底前全部实现入住;新开工的张庄社区,4排56户两层带院小康楼也已完成一层主体,确保年底前全部入住。三是全力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工程。拆迁复垦张庄、望母山2个村陈旧宅院82亩,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南赵庄、涝坡2个村80余亩目前已拆迁复垦完毕,准备迎接上级验收。

三、不断提升农业效益,全面推进“三农”工作

大力发展优质林果业,建设林海果园。大樱桃、水蜜桃等林果面积发展到10万亩。重点打造冯卯‚春雪桃‛品牌,并引进培植‚秋雪桃‛新品种,油桃、蜜桃面积发展到3万余亩,建成‚枣庄市甜桃第一镇‛。加大岩马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完成冯卯、赵泉等4个岩马水库移民村的街道硬化工程。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勘界和发证任务,整体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实施专业队工程造林,山体绿化工程成效显著,新增侧柏、刺槐等3000多亩。积极争取实施张庄流域区级土地整理项目,为区里贡献用地指标180余亩。目前,全市唯一

一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落户付庄流域,正在进行5000亩土地整理。投资2800万元,实施岩马水库下游灌区8公里河道治理,目前已通过规划评审,近期可开工建设。新发展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3家,总量达到8家,其中张庄鲁花花生种植合作社评估授信120万元,到位扶持贷款50万元;南赵庄天桃谷种植专业合作社协调贷款及各类资金100多万元。加快推进南赵庄天桃谷湿地农业生态园建设,宾馆、酒店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开挖园区运河,实施绿化、美化、硬化工程,建设‚上桃下鱼‛台田1081亩,将建成我区最具亮点的农业生态园之一。

四、以泽惠民生为第一追求,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投资160万元,新建大温庄小学教学楼,已于暑假前投入使用;目前,投资600余万元的百步岭联小、辘轳新校和南赵庄‚新农家园‛社区配套幼儿园正在进行招投标,明年‚五一‛前可建成使用。扩建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楼2000平方米,服务山区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卫生、防疫等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医疗网络逐步健全。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实现网络化管理,保证了全镇食品安全。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抓好防汛减灾工作,确保了全镇平安稳定。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全镇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人均增资700元,工资发放水平处在全区前列。积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率先在南通市成立冯卯镇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春夏冬三次的集中服务活动,查体率、‚四术‛落实有新的较大进展。此做法被列为全区项目,在全区其他9个乡镇进行推广。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采取科级干部联系办事处、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分片包户的方式,积极动员全镇农村群众参加新农保,截止目前,全镇参保人数达到25243人,上缴保费757.28万元,整

体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五、持续抓好改革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持续不断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组织工作创新连续5年走在全区前列。今年元月份,在全区率先完成第十届村‚两委‛换届,进一步配强配顺了村‚两委‛班子,大力实施基层党建‚双十工程‛,有力促进了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4月份,全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我镇召开。在2008年代表全区两次迎接省、市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县和‚五好党委‛验收的基础上,今年5月份,再次代表山亭区迎接市党建工作考核验收,并成功创建枣庄市‚五个好‛乡镇党委。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狠抓镇村干部的执行力,坚持一线工作法和责任定位法,成立10个重点项目推进组,把镇村干部全部拉到项目建设、综合协调、搬迁改造、土地征用等第一线,真正让干部奉献在一线、成长在一线、建功在一线、考核在一线。对在项目一线真抓实干、敢于负责、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优先表彰、优先推荐、优先提拔,形成‚重视一线、鼓励实干‛的用人导向;对工作不力、不胜任岗位的,及时调整更换,有效促进了工作的落实。同时,大力推行党务公开,加强廉洁风险管理,全面提高机关效能建设,为经济社会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Ο一二年发展规划

即将到来的二Ο一二年,我们将继续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进一步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实现新一届党委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具体工作中,将重点抓好以下三项重点:

一是突出三大园区,狠抓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冯卯回乡创业园、鲁南果品流通商贸园、天桃谷湿地生态园三大园

区,打造优势发展平台。年内争取使金恒通、金恒达食品公司建成投产,天桃谷湿地生态园建成开园,鲁南果品流通商贸园二期工程竣工运营。

二是突出七大社区,提升小城镇承载力。加快推进‚龙腾花苑‛、‚锦都花苑‛等现有七大社区的配套完善,年内实现全部入住。全面完成镇驻地韩河、对沟以及水山村3处沿街商住房开发,全面提升镇驻地及冯卯回乡创业园的经济承载力。

三是突出三大工程,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突出抓好岩马灌区河道治理和村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建设连接滕平路和店韩路的镇东西向直通大道——冯卯新干线;搞好环境综合治理,创建省级生态镇;抓好山水旅游综合开发,创建省级旅游强镇。

第12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5月 日在文明乡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乡长 夏亚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文明乡人民政府,向乡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文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超常规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明乡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全县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围绕县委“打造一个中心,建设五个汝城”总体方针,紧扣“135”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强力打造文明“水果特色之乡、工业贸易之乡、产业承接之乡、西部卫星之乡”。全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00万元,同比增长33%,工业生产总值9860万元,同比增长31%,新上项目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00万元,同比增长28%,引进资金4300万元,实现财税收入587万元,国税115万元,地税58万元,发展劳务经济1720万元。打造出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新和全面改善,社会事业齐头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强化意识,锁定重点,“三票”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财税发展增后劲。受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我

1 乡工业企业发展形势格外严峻,财税任务极为压头,乡党委、政府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加压奋进,内稳外引谋发展,形成了招得进来、兴得起来的财源培植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一是做实基础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文明乡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以厦蓉高速出口为切入点,做活集镇扩延科学规划文章,形成工业区,生活区,贸易区的合理化布局,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大攻势。二是创新招商方式。配优配强了招商引资队伍,采取以“利”招商,以“情”感商,以“法”护商,以“商”招商,以“诚”稳局的招商机制,做到了进一个,建一个,稳一个,带入一个。文明机砖厂300万扩建项目已完成,投资800万元的山田埔机沙场已投厂,投资600万元的曙光煤矿扩改项目即将完成,投资500万元的强盛石料厂现已投产,面积5000亩,投资450万元的桉树种植项目已全面启动。三是建立服务体系。“引凤凰难,但留住凤凰生金蛋更难”。为此,我乡成立了乡长为组长的优化环境领导小组,加大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和实施力度,建立了优质服务落实和奖惩工作机制,派专人跟踪服务,着力解决企业难题,切实净化发展环境。在全乡营造了“人助我发展,我助人发财”的浓厚氛围,着力给企业一个温暖的“家”。

(二)计生工作强基础。我乡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不动摇,坚持“一票否决”不动摇,找差距、抓整改,突出“三查一治”和流动人口两个重点,攻克追逃和依法行政两个关键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计生工作保持人口低水平增长。一是创新管理模式。调整充实、配优配强了计生领导小组,健全了乡计生工作会议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计2 生工作,及时解决计生热点难点问题。乡与村、村与组层层签定责任状,形成领导包片,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包户的“层包”工作格局,实行定任务、定奖罚、定责任的“三定”工作管理办法。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挤出资金推进计生阵地建设,投资88万元的计生中心服务站已完工。着实实行“村为主”工作机制,每个村至少投入1000元进行阵地规范化建设,加大村级计生协会整建力度,精心组织计生培训,坚持每月例会制,切实提高了计生队伍素质。三是倡导优质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强贴标语4600张,挂横幅23条,出黑板报12期,出动宣传车29次,大力宣传国家计生政策、优生优育知识,生殖保健知识,全面推行奖励扶持政策,大张旗鼓地开展集中服务月活动,切实净化计生环境,优质高效地推动计生工作健康发展。全乡新出生426人,出生率为8.16‰,自然增长率1.9‰,综合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2%。落实节育措施中,上环143例,女扎210例,流引产35例,计划生育率为85.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5‰,流动人口管理到位率为98%,药具发放率为100%,统计准确率为100%。

(三)综治维稳保平安。“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我乡以构建“和谐文明”和“打造平安”文明为目标,切实加强了领导,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防打并举,进一步优化综治机制,大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突出问题整治,化解矛盾纠纷隐患,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一是抓紧责任落实。我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押金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包干制,制定了综治考核评估方案,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和奖惩兑现制,形成了

3 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群力群治、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二是抓实基层网络。不断改进和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形成拉网式管理,增强管控能力,完善了综治阵地建设。乡司法所已建成,调整充实了村级综治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村级维稳网络建设。加强了普法教育,发放“五五”普法资料2890多本。张贴标语1100条,出宣传栏89期,召开禁毒大会2场,集中讲授法制课4场,教育师生1200多人次,举办村级调解员培训班4期,培训130人次,出现了人人抓维稳,个个保平安的大好局面。三是抓牢纠纷化解。不断强化预警能力,严格坚持“二月一排,每村都排,无事要排,有事必排”的排查制度。做到抓早,抓小,抓了,尽可能地把矛盾消灭在源头,消灭在基层,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变大不出组,大事不为难不出村,难事不为患不出乡,矛盾自己扛不上交”,确保了社会治安秩序井然。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52起,成功调处150起,调处成功率为98%,制止群众械斗2起100人次。4.抓严维稳整治。采取平时常治和专项整治相结全,着力加强了“两枪一盗”,涉黑涉恶,坑蒙拐骗,聚众赌博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出动警力500人次,加强了外来人口监管,整顿了网吧,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理顺了综合治理秩序,出现了政通人和、乡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二、心系群众,关注民生,兴办实事凸显新特色 今年,文明乡党委、政府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全年工作的“重头戏”,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和谐文明的强力措施,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做到了早部署,快行动、狠落实,各项实事进展顺利,4 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一是领导重视,创优机构。乡党委、政府坚持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全年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及时动员和部署。调优配强了以党委书记为顾问、乡长为组长,其他副职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站所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为顺利开展实事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制发了《文明乡2009年为民办实事实施方案》和《文明乡为民办实事落实分解责任卡》,将20个目标任务层层分解,量化成硬指标。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层层分解,量化指标。对因作风不实、方法不当、工作不力等人为因素致使实事办理不能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的将追责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三是优质服务,狠抓落实。我们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当作为民办实事的立足点,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做到“上门服务、问着服务、跟踪服务、零烦恼服务”,全面超额按时保质地完成了20件实事任务。残疾人职业技能及实用技能培训累计完成8人,为任务数6人的133%;新增行政村通宽带3个,为任务数的150%;计生家庭扶助金发放率为100%;建设农民农业合作省级示范点1个,是目前郴州市唯一一家省级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任务数的100%;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36个,为任务数的190%;商品材采伐指标入村到户率100%;新增通电话自然村9个,为任务数的180%;城镇居民医保参保1547人,为任务数的100%;符合条件再生育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为100%;建设农村沼气池规模村2个,为任务数的200%;新农合住院补偿按工作目标补偿到位;解决了756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为任务数的105%;建农村党员远教与文化共享有站24个,为任务数的100%;

5 计生家庭扶助金发放率为100%;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人均补助已及时足额全年发放到位;建设农家书屋2家,为任务数的100%;兴建文明中心卫生院1所,将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免费送戏4场,为任务数的200%;危房改造工程深受群众好评,全面完成 “房改” 任务151户(其中修缮59户,重建92户)。兴建沼气池90口(其中有11对“双胞胎”沼气池),为任务数的105%;新建通村公路23.2公里,为任务数的105%,是全县里程最长、涉及村最多、项目最多的通村公路建设乡镇。

三、积极引导, 谒诚服务,“三农”工作更上新台阶 我乡立足农业大乡这一实情,积极引导,竭诚服务,保证了抓“三农“工作的力度不减,精力不松,措施不弱。积极稳妥地开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新局面。一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切实抓好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渠7000米,浆砌江界800米,兴修果园储水池850个,修通机耕道3公里,开通果园管理通道20公里,在全乡29个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积极引导农民走科技兴农路子,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水果合作社为载体,以祥丰果品公司为龙头,走果园(基地)+合作社+公司+市场的效益化产销路子,巩固和发展水果种植面积3.8万亩。以沙洲村大棚种植为基地和中心 ,大力发展规模化、反季节化订单种植,承接甜玉米订单种植5000亩。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落实政策减负促增收。加强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贯彻“两补”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补助金。切实加强了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继续全面推行农村医疗合作,切实加强“农资”质量和价格监管力度,公开了涉农收费标准。6 二是发展劳务经济促增收。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加大劳技培训,利用就地就业和向外输出相结合,大力转移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已累计转移劳动力1200人,实现劳务收入1720万元。三是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紧绷稳定弦,切实健全农村综治网络,严格实行“村为主”,实行属地负责制,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治安巡查和矛盾纠纷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加强不稳定因素排查力度,密切关注“留守居民”问题,确保了农村大局稳定。

四、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其它工作实现新跨越 文明乡按照因事设岗,因岗择人原则,做到了分工合理,人尽其才,充分调动各方主观能动性,形成了狠抓全盘工作落实的强大合力和各项工作争先创优的强劲势头。

(一)林业工作。林政管理方面。各村组建护林队,加强巡逻,严防和严打乱砍滥伐行为,着实保护森林资源;森林防火方面。严格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保持信息畅通,及时上报信息,加强野外用火监管,成立了40人的应急分队,积极准备,加强了应急响应和巡逻,没有出现火情火警。植树造林方面,加强了领导,落实了责任,做实任务分解,实行进度评比机制,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共完成春季造林5889亩,为任务数的109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成立了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文明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强化了落实,“林改”工作进展顺利。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制定 了《文明乡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加大了宣传,强化了领导,强化了责任,狠抓了落实,生态工程正在有序建设之中。

(二)安全生产工作。做好了以矿山整

7 治和农机载人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矿山整治方面。将浅堆、九冲、良田、曙光4个矿区进行分区管理,责任到组,责任到人。加大宣传,加强巡逻,每天派6人1车的巡查小组进行矿山巡逻,出动巡逻2160人次,395车次。加强整治和查处,炸毁小煤窑 35个,烧厂棚60个,炸毁机器设备15台,切实遏制了非法小煤窑的发展势头,维护了开采秩序。农机载人方面。加强了宣传教育,发放资料3000份,大力宣传农机载人的危害性,做到平时巡查与圩日整治相结合,控制了农机载人行为。

(三)防汛抗旱工作。进入汛期旱期以来,文明乡将防汛抗旱工作当作全盘工作的重点来抓。1.加强值守。统筹守排了值班人员,制定了《文明乡防汛抗旱值班安排表》,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2.加强防范。各村组建了15人以上的防汛巡逻队,对山塘、水库和地质害易发区进行不间断地巡逻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重点地段立警示牌,派专人蹲守。3.加强应急。乡防指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掌握最新汛情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了《文明乡应急预案》,乡应急分队随时准备迎战。

(四)厦蓉高速公路。厦蓉高速途经文明乡10个行政村,线路长、工程量大。为此,我乡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指派2位领导主抓高速工作,协调处理好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为厦蓉高速建设提供最优越的施工环境。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深入村组宣传高速公路建设政策,出动宣传车60车次,发放宣传资料3100份。二是做实基础工作,征地 1111.8 亩,发放补偿资金 2030 万元,房屋拆迁 17 户,坟墓搬迁 604 穴。三是加强纠纷化解。指挥部组织专门巡查组,每天到村组和工地巡逻,掌握最新的维稳动态,及时介入调处,做到了“小8 事不为难不出村,大事不为患不出乡,矛盾自己扛不上交”,已成功调处大小矛盾112 起,确保了厦蓉高速建设顺利进行。

(五)科技工作。重点抓好了水果、蔬菜、养殖等农业科技推广,成立了高规格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自编印发《农技信息》、《果木载培和管理》、《养殖技能》等科技资料1500份,举办科技培训班6期,培训600人次。

(六)小城镇建设。我们按照因地制宜、科学管理、长远规划的方针,按照“一年成规模,二年出亮点,三年创品位”发展思路,以“三创”建设为契机,依法建立了管理约束和科学发展机制。在亮化美化上。加大了集镇亮化、美化、马路市场整治和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安排资金12万元用于集镇亮化夜市、垃圾清理、管理所规范化建设以及市场硬件建设。在市场规划上。规划出了水果集散地、百货批零街、车辆停放点、农产品交易处,划出了“斑马线”,设臵了值班亭,多渠道筹集乡门口市场店面+住宅区商贸城的兴建,着手高速公路出口至集镇2公里路段的集镇扩延远景规划,规划了以文明桥为中心横穿省道S324线8.5米宽1500米长的街道。在市场秩序上。着手汽车站市场委托管理事宜,切实加强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偷盗拐骗行为的防范和打击,净化了贸易环境,优化了市场秩序,大大提升了文明集镇的品位和吸咐力,个体工商户同比增加了23%,致力将文明集镇打造成兴业的宝地,居家的福地。

(七)信访、档案管理工作。出台了《文明乡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制度》,做到了热情接待,认真记录,细致对待,做到了来一起,接待一起,满意一起。接待来信来访25起,未出现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情况。在档案管理上做到了及时收处,

9 及时登记,及时归档,建立了档案登记台帐,严格执行档案管理程序。

(八)武装工作。坚持党管武装不动摇,积极组织专武干部参加市、县训练,及时组织参加县民兵培训,积极稳妥地做好了“民兵整组”和冬季征兵工作。(九)卫生工作。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和H1N1流甲防范。

(十)建整扶贫工作。加强了青山、长城、新田三个扶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村总里程27公里,总投资810万元的通村公路即将招标。此外,教育、移民、新农村建设、妇女、文化等工作也实现了全面进步和发展。

回顾全年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差距。一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财税压力较大,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短期内很难实现。二是矿山整治耗财耗力,难度较大。三是社情复杂,社会维稳压力大,难度大,责任更大。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制约文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着实解决,力求实效。

中共文明乡委员会 文明乡人民政府 2009年12月20日

10

第13篇: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 在县第十一届三次党代会结束时的讲话

中共绥阳县委书记袁竞

(2009年12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县十一届第三次党代会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闭幕。这次大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激发了抢抓机遇促发展的坚定信心,凝聚了夯实基础求突破的强大合力,形成了团结一心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认真领会,全面贯彻,狠抓落实,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为全面完成好“十一五”规划,加快绥阳在遵义中部率先崛起而努力奋斗”的重任。

为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年末岁首有关工作,全面完成好明年各项目标任务,借此机会,我讲两方面意见,供大家在传达学习本次代表大会精神,落实会议各项决策部署中参考:

一、统筹兼顾,盯住当前,扎实做好年末岁首各项工作

当前,正值年末岁首,再有三天就是元旦,再过一个半月春节就要来临,如何确保群众过上一个安乐祥和的新春佳节,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抓实的一件大事。同时,在这段时间里,人代会、政协会要召开,今冬明春农业生产要安排,冬修冬造要落实,安全生产要加强,各类在建项目要推进,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一是要认真做好今冬明春农业农村工作的超前准备。加强对冬季作物的田间管理,积极做好春耕备耕准备。各镇乡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筹备春耕物资,做好对农用物资的调运统计;工商、公安、质监、物价、农业等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开展打假保春耕,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以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的农资打造活动,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烤烟生产要在年前确保面积落实、烟土翻犁、集中育苗、有机肥堆制、基础设施建设等五项工作落实到位。冬春农田水利基

础设施在建工程要抓紧时间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完成建设,特别是一事一议项目必须按时推进,千方百计为来年生产打好基础。动植物疫病防控、森林防火等工作要强化措施、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要妥善安排好群众生产生活。各镇乡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调查摸底,建立完善困难职工、困难群众台账。对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军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关心照顾要落实到位;对农村“五保户”,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国企下岗职工和企业离退休人员,要保证基本生活费和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对农民工工资,要加强监管,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发生;对农村和城镇困难群众,要加强对救灾救济粮款的监管使用,确保低保资金、救灾救济粮款及时足额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认真组织开展好走访慰问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困难群众家中,带着诚挚的感情去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保证困难群众吃饱穿暖,安全过冬,祥和过节,让困难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县委采纳本次会议代表的意见建议,加大对农村特困党员的走访力度,请组织部和各乡镇共同做好方案,切实让广大党员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荣。

三是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加大对道路交通、煤矿、非煤矿山、消防、地质灾害、民爆物品、烟花爆竹等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明确责任,限期整改,不留死角。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以网吧为主的娱乐场所整治工作,必须启动零点断网措施,突出做好网吧治理。同时,要抓好商场、学校、娱乐场所等人员聚集地的安全防范工作,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扎实做好维护稳定工作。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工作机制,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节日期间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在节前认真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切实解决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坚决防止越级上访和群体上访,着力将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抓好社会治安整治。根据节日期间诈骗、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高发的特点,公安机关要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打击活动,进一步加强治安巡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安全感,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是要提前安排好“两节”期间的工作。各镇乡党委、政府,宣传文化部门要认真筹划,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全县各族人民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六是要过好“廉关”。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廉洁意识,年关过好“廉关”。在此,

明确“三个严禁”。严禁用公款向领导干部拜年,严禁用公款相互宴请,严禁用公款发放来经批准的奖金。对违反“三个严禁”的,一经发现一律按顶风违纪处理。各镇乡各部门必须按照要求将“三个严禁”要求落实到位。

二、着眼长远,不等不望,全面落实好各项决策部署

2010年工作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兜底”,这是全年工作的底线,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做好减法,确保不漏项、不欠账。但同时,更要按照大会明确的“能快则快、又好又快”的根本要求,穷尽能力、自我加压,在完成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特别是完成“十一五”规划工作进度滞后的,更要认真分析原因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想法设法抢进度,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各项指标任务。在此,希望大家认真对照会议有关要求,对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认真思考,把会议精神与本地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把会议明确的各项决策部署溶入到全年工作规划中,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上。

一是要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实现党建工作有新提升。现在,关于2010年的各项工作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落实,关键在广大干部要在“干”字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执行力,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能够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提高执行力上做好示范、当好表率。要带头干,做率先垂范的模范;要领着干,做苦干实干的模范;要抓紧干,做只争朝夕的模范;要科学干,做改革创新的模范;要依法干,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要紧紧抓住“不落实的事”,查处“不抓落实的人”这一核心,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提高执行力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努力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工作格局。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提高干部执行力,切实把会议明确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干部队伍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反腐倡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确保2010年党建工作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二是要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工业强县有新进展。能否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为我县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大建设大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还要坚持“小项目小发展、大项目大发展、没有项目无发展”的工作理念,在抢抓机遇,做好项目争取,抓实重点项目建设上下功夫。积极对接中央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中央、省、市组织编制“十二五”规划三个重大机遇,积极做好项目争取工作,切实把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努力争取获得中央、省、市更大的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在争取项目上,必须把握首先要进规划、进盘子,如果项目进不了规划,再争取实施将会十分困难。

因此,各级各部门从现在开始,就要超前规划、提早准备,尽快对“十二五”期间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民生改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的项目进行全面梳理,高质量、高效率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沟通,努力实现有更多的项目挤进中央、省、市的规划盘子。同时,要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待建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煤电化一体化工业基地,完成年产130万吨水泥厂子项目建设并投产,力争启动30万吨烧碱项目平场;加快煤矿建设步伐,确保实现煤炭税费4500万元以上;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全力抓好市级风华工业园区和蒲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破解投入不足、加快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举措,确保招商引资资金增长20%以上。

三是要着力加强道路网络建设,实现基础设施有新突破。以交通、水利和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制约我县发展的瓶颈,必须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实抓好,尽快突破我县的发展瓶颈制约。交通重点加快遵绥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机场快速通道前期工作,抓好新站至黄杨至宽阔水旅游公路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县城与高速公路连线的城市快速通道,启动县城东区大道、诗乡大道、解放北路北段等城市主干道改造、延伸建设,构建内外衔接的道路网络。水利要在稳定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加快病险水库治理和建设现代水利上下大力气,加大争取力度,力争有更大突破。电力要力争开工建设500千伏遵义东变电站,建成风华、宽阔110千伏变电站及配套设施,完成宽阔至枧坝、风华至蒲场35千伏输变线以及10千伏以下配电等重点工程。

四是要着力推动旅游深度开发,实现旅游发展有新成果。要充分用好用足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支持第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遵义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9〕14号)中将我县列入遵义旅游发展重点县所获得的“戴帽”支持政策,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协调。积极引导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进入深度开发,重点抓好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建设,启动宽阔水景区开发,完善温泉风情小镇配套功能和深度开发,推进龙桥、双门峡景区改造升级,启动星级宾馆建设,新建一定数量的有特色、上档次的乡村宾馆,完善景区景点配套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绥阳景区景点的可进入度,提升旅游整体形象。同时,把以“四在农家”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抓好建设。

五是要着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民生工作有新提高。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以调整利益关系为核心,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强化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管理水平,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生活上关心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形成公平、正义、均衡、和谐的民生发展新格局。重点是按照

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坚决查处农村低保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把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一件大事抓实抓好。坚持不懈地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在“十一五”期末县内全面消灭农村危房的目标;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执法、公共卫生预警监测和信息报告体系,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大疫情预警监测、重点传染病防治、重要时期和重点人群食品卫生监管、重大活动卫生保障等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绥阳中学省级示范高中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各种刑事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确保重大刑事案件破案率明显提高。全面落实社会治安防控措施,增强巡防力量,提高对社会治安局势的控制能力。加强信访调解,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拓宽司法救助工作范围,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不断扩大受援面。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强化事前监管、隐患排查、执法检查等有效措施,狠抓重大隐患、重点领域、重要时段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杜绝重特大事故和影响恶劣的事故。建立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一年更需要我们加倍努力,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实现绥阳在遵义中部的率先崛起而努力奋斗。

“两节”将至,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提前向各位代表、同志们致以新年的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干部及其家属、向社会各界人士和全县各族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14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县督查调研组:

根据县委《关于对2009年经济发展情况督促检查的通知》明传电报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总结了今年工作落实情况,重点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当前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与州人民政府签订的“移民开发工作目标责任书”,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和“发展库区经济、改善移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库区长期稳定、工程顺利施工、移民平稳搬迁、经济长远发展”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9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移民基础性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目标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水库、电站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移民、水利、国土、农业、林业、扶贫、俄垤水库管理局及涉及移民工作乡镇等部门为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移民开发局。为我县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按照“政府领导、分级负责、乡镇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要求。为扎实推进移民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县人民政府分别与有移民工作的迤萨镇人民政府、阿扎河乡人民政府、甲寅乡人民政府、宝华乡人民政府签订了移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确保移民工作的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

2、加强政策法规学习,结合实际贯彻实施。

一年来,我局认真组织学习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实施意见》、《**州移民安置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并结合实际积极向移民群众做好移民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强化监督职能,认真做好移民资金财务管理。

为了加强对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的管理,确保库区移民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广泛征求县财政、审计等部门意见,组织制定了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为规范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提供制度依据。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及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工作。

按照移民工作编制年度资金使用计划,做好移民工程项目预算、核算和决算工作,加强移民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不截留移民资金;对移民资金定期、不定期开展审计工作。

4、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档案。

按照《**省水电建设项目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和《关于印发**省水电移民档案工作三个业务规范细则的通知》进行移民工作档案的建立及管理工作。并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为移民档案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5、认真办理移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移民信访工作事关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做好信访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移民动迁安置、生产扶持将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我县库区移民量大,相对遗留问题多,信访工作相当棘手。针对信访工作存在问题,结合近几年移民信访工作的实践,我局主要从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建章立制,规范办事;真诚服务,抓好落实;依法程序,办理终结等四个方面加强工作。通过建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做到“二个坚持”、“五个有”;立足实际,热情接待,释疑解惑、教育疏导,全力解决;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依照条例要求,按合法程序进行终结等渠道全面落实措施,着力解决信访问题。2009年共接待来访24件。经过大家努力,我们对来访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并实现了重点信访件100%的报结率。给我县移民后扶工作赢得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6、积极开展移民政策法规的宣传、信息收集上报工作。

移民工作政策性强,规定具体。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有相当一部分移民对省、州移民政策了解不多,存有对个人、集体财产补偿项目、标准不清、优惠政策理解片面等模糊认识,使得个别移民盲目上访,影响了稳定。因此,为深化对移民政策的再宣传,消除模糊认识。我局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移民政策的再学习,再宣传。进一步增强政策、规定的透明度,让广大移民群众了解政策,用政策维护自身的权益。

同时,积极做好移民动态信息上报工作,共上报各类信息75条,其中:县级采用2条,州级采用1条。

7、加强移民队伍建设。

移民搬迁安置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相当具体的工作,开展好移民工作离不开移民干部的自身素质建设,移民干部必须具备行政和业务、内外业并举的总体水平。因此,一方面我们着力于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总结经验,增强自身素质,严格执行移民政策,秉公办事,防止和克服主观随意性,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开展各项工作中,认真对待,遇

事不乱、有条不紊、以求实效,充分发挥移民干部整体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强化领导、注重真学、致力于提高,努力做到“三个”到位,进一步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树立起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严格规范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到对事服务从优、效率从速;对人态度和蔼,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了自身建设,培养了一支立场坚定、作风正派、思想过硬、善于做移民工作的干部队伍,为进一步树立部门的新形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思路,扎实开展,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1、依法依规,群策群力,做好大黑公电站前期移民安置规划、补偿补助等方面工作。

配合设计单位进行大黑公电站、阿扎河水库可研阶段实物指标调查分解到户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的编写。为大黑公水电站建设工程施工区用地需要开展征地,协助设计单位完成了大黑公水电站占地实物指标补充调查工作。同时,主动与熟悉情况的老干部、老同志协调,动员他们支持移民工作,共同作好移民政策法规及大黑公水电站建设重要、必要性的宣传工作,支持电站建设。

2、创新思路,做好阿扎河水库移民安置工作

结合我县实际,阿扎河水库移民采用“移民+基地+企业”的移民安置方式进行安置,移民按国家规定享受移民安置政策外,由移民易地安置领导小组同红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协调,抽调技术人员,对移民进行木薯栽培和管理技术指导,并视情况,对移民提供用工机会。使移民有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移民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证,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移民安置目标。

(三)多措并举,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1、保障移民利益,及时拨付俄垤水库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

2、认真开展移民后期扶持证年度核检工作。

为加强移民扶持人口动态管理,我局认真开展移民后期扶持证年度核检工作,并将核检结果录入**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信息管理系统。共完成4512本移民后期扶持证的核检工作,核减后期扶持人口11人。

3、收集资料,编制规划,做好移民基础性工作。为做好移民基础性工作,**县认真编制了《**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了《**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储备库》,确保移民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同时,积极开展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投资80万元,完成了迤萨镇安邦移民村村庄道路硬化建设工程,下半年,启动了投资104.5万元的迤萨镇白土坎水沟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基础工程,计划年内竣工。

4、认真开展我县红星水库、宝华水库等小型水库移民后扶调研工作,积极向小型水库移民群众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帮助解决了一些发展生产的实际困难。

(五)形式多样,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见实效。

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将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将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进工作开展的动力,严格落实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部署,切实做到“规定动作一个不少,自选动作有创新”,积极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突出活动效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局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坚持带头学,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矛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二是强化措施方案。结合移民开发工作的特点,科学制定了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方法步骤、保障措施和活动日程。方案既落实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部署要求,又具有鲜明的移民开发工作特点。目标明确,指导具体,确保了全局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序推进。

三是营造氛围宣传。在政务信息公开网上设立了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网页,学习活动开展情况全程上网,实时公开。同时积极向县委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政务信息网报送活动信息,宣传本单位具有特色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

四是丰富载体有行动。学习实践活动既要抓理论学习,同时要注重实践,不能是空中楼阁,全靠载体落实。我们在落实县委各项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移民开发工作特点,在迤萨镇安邦移民村开展联点帮扶和专题调研活动。要求全局党员干部联点一个地方、帮扶一批对象、解决一个突出问题、搞好一个课题调研。做到深入基层问需于群众,扎实行动帮扶促发展。

五是突出主题有效果。用学习实践指导和推进工作,是局领导班子确定的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程的指导思想。在学习实践中我们坚持突出为民服务主题,扎实推进各项涉及民生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五月份,认真开展阿扎河水库移民

户数调查,移民安置区规划等前期工作,确定了移民安置生产区、生活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成迤萨镇路马社区安帮移民村道路硬化建设;根据核实人员数直接发放后期扶持款108.66万元到移民手中。

(六)强化措施,扎实有效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州六届三次党代会及县十届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机关、效能型机关,努力推动我县移民开发工作发展新跨越,我局按照县委办、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县委办、红办发〔2009〕38号)文件精神,认真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工作。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我局于5月20日成立了由局党总支书记、局长任组长的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确保机关作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切实加强领导建设系统内的机关作风建设。结合实际,制定了《**县移民开发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方法、任务及目的;

二是组织学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领导小组于5月22日召开了全局范围内的机关作风建设动员大会,由局长主持会议。会上认真组织学习了县委办、县政府办《实施意见》等文件,作了机关作风建设的总体动员布置,进一步强调了开展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目的、意义。号召大家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作风建设,继续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回顾了以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统一了全体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机关干部职工参与机关作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对照州县要求,查找存在问题。围绕县委办、政府办的实施意见,采取了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到基层征求干部职工意见等方式,查找了局机关作风存在问题。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针对自身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自身在机关作风上存在问题,形成材料按要求上交。各单位分别召开互查会议,每人发言,进行了自我查找、相互查找、领导与群众相互查找,真正把各部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细致地查找出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解放不够活。老框框、老思路、老经验还在影响着发展思路的制定、影响着班子的决策、影响着班子思想的统一。对如何在新形势开展移民开发工作,还存着认识不够,思路不活,办法不多等问题。

(二)改革步子不够大。虽然上半年的移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工作中的亮点突出点不多,还没有形成在全县特别有影响力的工作。工作中按老套路办事的多,改革创新的少。

(三)管理水平不够高。局机关还存在执行力不够强,工作效率不够高,执行制度不够严,影响着工作效率,工作效果。

(四)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力度还不够大。移民生产生活基本设施滞后和特困移民的救助工作不完善,一直是库区和移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做好移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改善和特困移民救助工作。

三、2012年工作计

(一)切实贯彻落实移民政策,做好稳定工作。

1、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要对移民住房、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承包耕地落实情况、移民落户手续办理等后续工作进行梳理清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切实解决。

2、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移民进行安置政策、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等宣传教育,引导移民了解和掌握国家的移民安置政策,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依法维权,依法信访,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3、做好维稳预案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搜集信息,及早发现和掌握不稳定苗头,保证信访渠道畅通,制定维稳预案,防止煽动闹事,确保移民稳定。

(二)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好发展工作。

按照国家移民政策,搬迁安置只是移民工作的第一步,为使移民安居乐业,逐步致富,还必须对其进行为期20年后期扶持。要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基本达到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要认真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要求,严格以核定的俄垤水库后期扶持人口为准确数据,保证将后扶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每个移民手中。

2、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对移民进行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引导移民转变观念,重点抓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切实做好推荐就业工作,使每个家庭都有增加收入的门路和措施。

3、搞好移民生产生活基本设施完善和特困移民的救助工作。针对少数移民因老弱、伤残、重大疾病等原因,成为移民户中新的特困群体等存在问题,切实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做好移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改善和特困移民救助工作。

(三)做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工作。

为切实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2012年,我县共上报了6个后期扶持项目,重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点是交通、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计划总投资272.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3.2万元,群众自筹49.4万元。我局将积极争取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完成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工作。

(四)做好大黑公水电站及阿扎河水库移民安置工作。

2012年,**水电站、**水库即将进行建设,初步调查共有移民408户1915人。我局将配合业主,统筹规划,一同做好大黑公电站、阿扎河水库前期可研阶段实物指标调查分解到户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的编写,提前做好移民生活区、生产区规划,保证**水电站、**水库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15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水生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五大产业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保障措施:

1、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2、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科技兴农,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4、依法护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5、龙头壮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业方面:一是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实施项目工程,培植工业经济发展增长点;二是以骨干企业群为主核心,实施强体工程,抢占工业经济发展制高点;三是以村镇工业集中区为主载体,实施创业工程,打造工业经济发展闪光点。

个体私营经济:坚持能放则放,能宽则宽,能活则活的原则,防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十一五”期间,我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业绩,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目标。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7.05亿,比上年增长16.4%;工业生产总值17.12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的180.2%,比2005年增长80.2%,平均年递增率12.5%。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10年末农业生产总值4.85亿元,平均年递增率5.5%,2010年末粮食总产量达到61834吨,亩产479公斤,林牧渔生产持续增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扩大四季鹅养殖,2010年四季鹅杨亮达80万只,加快发展肉鸡产业,年出栏500万只。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010年末全镇工业生产总值12.27亿元,年递增11.2%。

第16篇:萍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萍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概况

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东南与本省宜春、吉安接壤,西北与湖南株洲、浏阳相邻。地处国家京广、京

九、浙赣经济发展轴带形成的“H”型中间地带,东接江西省经济中心——昌九景城市群,西连湖南省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萍乡早在公元267年(三国时期东吴宝鼎二年)建县,1960年设市,1970年升级为省辖市。全市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人口180万,现辖芦溪、上栗、莲花3个县以及安源、湘东2个区和一个省级开发区——安源经济开发区,下有28个建制镇,18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处,139个居委会,641个行政村。市中心城区面积目前是40平方公里,人口40万人。

萍乡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境内浙赣铁路横贯东西,

319、320国道十字交叉通过萍乡,沪瑞高速公路东西穿过。历史上, 萍乡以矿产资源丰富著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锰、铜、石灰石、粉石英、大理石、瓷土、矿泉水等,储量较为丰富。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优质石灰石67亿吨。东晋时期就生产瓷器,唐朝时开发利用煤炭,明清时以盛产煤炭、瓷器、夏布、贡纸、鞭炮而闻名于世。1898年清邮政大臣在萍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煤矿——安源煤矿。1908年又创办了当时中国第一个股份合资企业——汉冶萍公司,修筑了株萍铁路,萍乡煤矿为该公司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最早采用西法机器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萍乡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萍乡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分析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条科学的发展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一即进入全省第一序列,实现萍乡在江西率先崛起;二即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即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四即构筑新型工业城市、赣西经贸重镇、文化旅游胜地、现代农业区域四大特色;五即实施工业富市、三产旺市、环境兴市、人才强市、经贸活市五大战略。突出六个做大做强:即做大做和强工业项目,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外经外贸,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县城经济。实践证明,这条发展思路是符合萍乡实际的,2003年,全市GDP和财政收入都以两位数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名列全省前茅。2003年,江西省统计局对全省11个设区市2002年度的城市经济发展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萍乡分别名列第二和第四。几个主要方面情况是:

(一)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工业化水平全省领先

萍乡因煤兴市,1908年,安源煤矿就是当时中国第一家股份合资企业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萍乡因此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煤炭、冶金、化工、机械、建材、陶瓷等行业为主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雄厚的工业基础不仅培养了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更为我市主攻工业,走新型化工业化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材料工业、机械制造、化工、生物制药将成为我市新的主导产业,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全省先进的机械制造基地、江南最大的材料工业基地、亚洲最具规模的涂料基地将崛起在萍乡的红土地上。

(二)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萍乡于公元267年建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古称“湘赣咽喉”“吴楚通衢”,近代更因煤炭的大规模工业化开采而被誉为“江南煤都”。随着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工矿型城市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市按照城市经营、以城建城的思路,在物力财力仍较薄弱的情况下,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使得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2003年,萍乡城市化水平为44.8%,比全省平均水平34%高10.8个百分点。在市委、市政府加

快城市化进程战略指导下,萍乡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预计到2005年,萍乡城市化率将达到46%以上,中心城区面积将扩充到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将达到50万,远景规划中一市多镇,卫星状环绕的270平方公里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加,将使资金进一步聚集,物流速度将不断加快,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三)农业耕作水平高,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已经具备,农业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

萍乡属典型南方丘陵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4亩, 农业资源较为匮乏,但萍乡人民精耕细作,惜地如金,运用科技、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农业辉煌与特色。萍乡农业在生产上保持了领先优势,2002年粮食播面单产435公斤,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百公斤以上,养殖水面单产340公斤,高出全省一百公斤以上, 每亩耕地种植业产出1405元,高出全省1029元的平均水平。萍乡农业科技队伍健全,农民科技种田水平全省一流。农业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行,农村“双增”效果良好,农业方面的“一园五工程”稳步推进。

(四)革命圣地,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丰富

古之吴楚通衢,今之赣西明珠。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快速发展,城区环境优美,旅游设施齐全。旅游资源除风景名胜和革命纪念地安源外,历史文化古迹有孔庙、杨歧寺、横龙寺、金山寺多年罗汉松等。万顷碧波的明月湖度假村和天堂湖度假村,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城区萍水河以及滨河东西两路形成的“一河两岸”风景带集交通休闲、绿化于一体,绿荫广场及面积达334亩的秋收起义广场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城市亮丽窗口。秋收起义广场中心直径68米的彩色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和高标准建设的城市路灯营造出迷人的城市夜景。

如今,萍乡形成了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建材、陶瓷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78年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构成的比例由1978年的33.3:43.8:22.9变为2007年的9.1:61.1:29.8。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21.49亿元,人均GDP在全省排第四位,财政总收入41.3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2.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8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3亿元。目前,煤炭产量占全省的40%;钢材占全省的30%以上;化工填料产销量占全国70%;电瓷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低压电瓷在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电瓷出口占全省的85%,PC电瓷为全国驰名商标;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重要建材生产基地,水泥年生产能力为 500多万吨。

近年来,萍乡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努力增大工业经济总量。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加速建设工业园,构筑工业发展载体,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环境,改善招资环境,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搞好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萍乡工业经济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把萍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赣西明珠作出突出的贡献,

第17篇:大学生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论文摘要;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同时,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并且当代大学生 肩负的使命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关键词 : 经济困境;大学生;使命;机遇;时代第一,当代大学生要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社会形势又分为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从国际上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不断把人们的认知水平、社会生活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同样,在这种大的形势下仍存在意识的不同,民族矛盾、地区冲突,我们要对这种情形得到认识,我们中国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我们更能看清中国的地位越来越强大,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国内看,三个战略总目标,前两个目标已经实现,它们的实现也是归结于我们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我们始终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我为主,不照搬西方,不照抄西方,把先进的东西加以借鉴,结合中国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我们的改革是先易后难,根据我们的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厚重的国体,我们进行有科学的选择;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外交,为我们改革开放和我们国家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空间和国际空间,争取了很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我们与各国的交流与开放。我们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好我们的第三步,实现好我们的第三个战略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现在强调两型社会,强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这也是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走好第三步的重要思想。第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背景随着人民币汇率上涨预期、国际贸易保护对中国经济影响加深,以及中央逐步取消很多商品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总体看,我国暂时并不便于全口径对外出口,立足国内市场,兼顾国际市场已经是铁定的规则。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在恶化,没有好转的迹象;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国民经济行业间发展严重失衡,社会福利方面存在巨大空洞,仅仅这三方面内容就足以解释中国经济近两年的困境。我甚至在去年7月份预测今年

9、10月份中国经济要大幅度下滑。从最近3个月连续公布的经济数据下降情况和股市大崩盘看,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中国产业抗风险能力遇到挑战。摆脱目前经济困境,从理论上说是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用高科技力量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中国的出路只能是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这一条路,坚持一手保增长、一手保转型,一面做好传统优势产业、一面做好经济转型的原则。创新升级工作最好采用“在优势区域,集中优势资源,集中研发创新,有步骤将成果向外地转移,依靠全国市场网络逐步推广,逐步实现全中国产业升级”的办法。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严峻的形势,我们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挺身而出。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机遇前所 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21 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学习化时代,同时 21 世纪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 21 世纪的时代特征和世界转向。 21 世纪 的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 顺应时代要求, 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学习型高等教 育人才。我们大学生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科学分析 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 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更加自觉地走科学 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大学生必须学习和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凝聚和集中表现, 是一个民族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和升华, 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 贯穿在民族的历史长河 中。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 更加深刻。 进入二十一世纪 以来, 世界各国, 各地区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 而对人才的争夺则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 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的我们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我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 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就是未来和希望, 我们步入社会时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 期, 大学阶段则是我们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 如何明确发展目标, 并制 定个人发展的成才规划, 将个人的发展实践与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相结合, 是衡量我们当 代大学生是否获得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我们必须明确目标, 确立规划, 切实落实到个人的 行动中。参考文献《当代大学生机遇与使命探索探索》《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经济学原理》—曼昆《当代大学生使命》

第18篇:五指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五指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五指山市统计局

2012年5月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建设“热带雨林养生度假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创新工作思路,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夯实基础,全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新突破,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初步核算,2011年度全市生产总值(GDP)151624万元(不含农垦),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427万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5942万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84255万元,增长0.7%。按户籍年平均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453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折合2221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920万元,比上年增加8687万元,增长29.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34万元,增长25.8%;上划中央四税税收6318万元,增长61.5%;上划省六税税收6268万元,下降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20366万元,比上年增加2741万元,增长15.6%;非税收收入4968万元,比上年增加2462万元,增长98.2%,非税收收入快速增长是拉动一般预算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税收收入中,营业税收入10596万元,下降5.6%;企业所得税1841万元,增长110.6%;个人所得税687万元,增长56.1%;契税1665万元,增长42.7%;土地增值税2022万元,增长73.3%;城市维护建设税800万元,下降0.1%;城镇土地使用税1771万元,增长65.5%。

物价总体水平较大幅度上涨。2011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6.1%。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13.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8%,衣着类上涨0.9%,家庭设备和用品与维修服务类上涨1.4%,居住类上涨4.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商品零售价格总体水平比上年上涨5.4%。

就业人数小幅增长。2011年末,全市就业人数为52712人,比上年增加425人,增长0.8%。其中农村从业人员32724人,增长0.4%;单位从业人员9645人,下降0.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113人,增长36%;个体户从业人员3230人,下降32%。农村劳动力培训1249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639人次。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农业

农业稳定增长。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6330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增加值4142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24917吨,比上年下降4.3%;蔬菜17770吨,增长10.3%;水果18603吨,增长5.4%;花生734吨,增长4.1%;甘蔗1616吨,下降13.1%;茶叶18吨,下降8.2%。全年肉猪出栏量43959头,增长2.6%;肉牛出栏量2829头,增长4.1%;肉羊出栏量737头,增长7.3%;禽蛋产量84吨,增长11.9%;肉鸽当年出栏13.3万只,增长0.4%;畜禽总肉量4585吨,增长3.1%。全年橡胶干胶产量6709吨,增长17.7%;胡椒干粒232吨,增长11.5%;槟榔干果产量1575吨,增长18.8%;椰子产量152.2万个,增长5.3%。

年末全市橡胶实有面积182152亩,增长0.5%,当年新种植面积1815亩,下降56%;当年橡胶收获面积75630亩,增长15.1%;槟榔实有面积17874亩,增长6.6%;胡椒实有面积1694亩,增长7.3%。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9919亩,比上年减少960亩,下降2.3%。其中,水田27310亩,下降1.5%;旱地1536亩,与上年持平。临时性耕地面积65981亩,增长0.2%。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7982千瓦,比上年增长13.1%。年末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31台,减少75台,下降12.4%;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923台,增加498台,增长117.2%。农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计算)2176吨,增长7.2%;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5949吨,增长5.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934亩。

2011年末,全市农村饮用卫生水的农户15233户,占农村户数15744户的96.8%;用上卫生厕农户8351户,占农村户数的54.8%;通电照明农户15620户,占农村户数的99.2%。

三、工业

工业生产小幅增长。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305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655万元,下降3.8%;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7402万元,增长1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量16629万度,增长9.7%;水泥产量7.4万吨,下降35.7%;自来水产量413万吨,增长8.4%;用电量7775万度,增长9.7%。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7227万元,比上年增加47848万元,增长40.1%。按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146348万元,比上年增加49166万元,增长50.6%;设备购置投资2163万元,下降18.5%;其他费用13230万元,增长14.7%。全年施工项目46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5个。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加,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度下降。2011年,全市房地产投资总额75983万元,比上年增加4314万元,增长6%。当年房屋施工面积8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3.9万平方米,增长62.6%。其中,新开工面积51.02万平方米,增长107%。当年房屋竣工面积29.28万平方米,增长678.7%。当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3.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8.8万平方米,下降27.6%。当年商品房销售额120328万元,比上年增加6247万元,增长5.5%。

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

交通运输量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货物运输量128万吨,比上年增长39.1%;货物周转量551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2.5%。全年旅客运输量198万人,比上年增长14.5%;旅客周转量1924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8%。

邮政业务量持续增长,电信营业收入不断增加。2011年,邮政业务量1176万元,比上年增长13.0%;电信营业收入6270万元,比上年增长20.0%。

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旅游业

市场商品供需两旺。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77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分城乡来看,市区零售额41652万元,增长14%;农村零售额4325万元,增长15%。

旅游业经济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68万人天次,比上年增长13.3%。过夜游客46万人次,增长15%。全年星级饭店接待过夜游客25.7万人次,增长13.7%。全年旅游营业总收入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星级饭店收入3001万元,增长19.5%;景区景点及其他收入4499万元,增长12.8%。星级饭店客房开房率60.6%,比上年降低4.2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星级饭店有6家。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显著增长,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小幅下降。截止至2011年年底,全市辖区社会存款余额431737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3501万元,比上年增长8.8%。年末全市辖区各项贷款余额132664万元,比上年增长52.1%。全市保险保费收入1623万元,比上年减少181万元,下降10%。其中,财产保险收入560万元,增长8.3%;寿险保费收入938万元,下降19.6%;意外险56万元,增长5.7%;健康险69万元,增长11.3%。

八、教育

基础教育不断巩固。全市现有学校6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民办学校)3所、完全小学11所、教学点51个。独立设置幼儿园8所(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6所),校中园8所。全市各类学校及幼儿园共有教职工1382人,其中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32人,中小学专任教师1189人,幼儿园(含民办)专任教师149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764人,普通中小学在校生12633人,在园(班)幼儿2999人。

2011年,小学回校率99.5%,初中回校率97%,普通高中回校率97.8%;小学巩固率99.9%,初中巩固率98.8%。免除全市中小学生作业本费共14万元,拨付移民生交通补助16万元,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41万元,拨付高中公用经费31万元;及时足额拨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贴,2011年拨付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共287万元。

积极利用空闲校舍发展学前教育,今年全市8个乡镇中心学校“校中园”已全部开园招生,全市农村教学点开设学前班,学前三年普及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1.5%,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5.3%。

九、文化、体育

文化和广播电视业快速发展。2011年度,我市成功举办了“颂党倡廉”晚会、“三月三”节庆文艺活动、建党90周年“唱红歌·颂党恩”歌咏比赛等文艺活动。主办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共同舞”、“黎族舂米舞”、“苗族招龙舞”、“苗族盘皇舞”、“黎族竹木器乐”等一系列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数280余人次,进行农村科技110技术培训和图书宣传流通活动。建立和巩固基层“图书流通服务站”,流通图书1502册,提供各类中外优秀影片508盒。

体育成绩显著。2011年度,我市成功承接两项海南省2012年重大体育赛事,一是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五指山赛段);二是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暨五指山热带雨林登山赛。组队参加省篮球锦标赛,获男子甲组第四名;参加省健美锦标赛,获男子健身A、B组第一名,女子健身B组第二名,女子健身A组第三名,男子健美元老组第三名;省交谊舞大赛获团体舞第一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十、医疗、卫生

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市辖区卫生机构21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20张,卫生技术人员658人。个体诊所24家,从业人员63人。农村卫生室59所,乡村医生130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58786人。

我市率先在村卫生室开展307种基本医疗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集中配送、统一销售价格、统一结算支付。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住院人数上升,费用下降。 “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了100%以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6%,连续4年无发生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8‰,婴儿死亡率8.3‰。积极推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659人,共补助624人,补助金额19万元。

十一、扶贫和保障性住房

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市贫困农民从2010年的13665人减少到12415人,减少1250人。

2011年,我市投入扶贫资金424万元,完成冲山镇什汾村环村道路、毛阳镇空合村环村等环村道路13条,7.68公里,建设毛道乡空程村等饮水工程6宗,拉主输水管10.9公里。财政扶贫资金386万元,扶持种植经济作物3800亩,其中,种植青竹种苗2000亩,受益149户,606人;种植益智800亩,受益274户,1190人;种植胆木1000亩,受益213户,879人;管理橡胶5900亩,益智400亩,受益1300户,5980人。建温棚种植花卉50亩,扶持50户,230人。扶持贫困户饲养鹅苗5760只,鸭苗76000只,受益1520户,6992人。举办橡胶栽培管理技术、温棚和菜、家禽畜实际用技术、贫困村互助资金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等培训班20期,培训人数1821人次。

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顺利实施。2011年度,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任务1233套,我市全年实际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627套,其中:廉租房192套、公租房120套、经济房639套、限价房5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176户。

十二、林业生态和环境质量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加大。2011年末,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0003‰,释放姬小蜂580万只,防治椰子树2000株;防治槟榔芽腐病220亩、松树褐斑病300亩,普查率达95%以上,防治率达90%以上。扣留处理违规调运苗木车辆20辆,没收未经检疫违规调运的槟榔、莲雾等苗木62783株、补检调运手续10宗,涉及房地产开发项目绿化苗木10040株、橡胶苗6450株、花卉基地兰花4040株、花梨苗木3株,教育24人。查处各类涉林违法违规案件34宗(起),收回侵占林地28亩;全年林业行政案件29起,抓获各类涉案违法、违规人员50人, 扣押非法运输木材车辆13辆,没收木材29立方米,恢复非法开垦林地86亩,没收并放生野生动物活体40只条,林业行政罚款31万元。2011年末,全市森林面积达140.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3%。

环境质量保持优良。API指数≤50天数为365天, API指数≤50天数比例达到100%。市环境资源监测站、五指山中学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全年有效监测天数为252天,经监测,全年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027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04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0.008毫克/标立方米,均优于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

十三、人口

户籍人口减少。2011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户数为35614户,总人口112909人(含畅好农场6865人),比上年减少1563人,减少1.4%。其中农业人口60623人,增加515人,增长0.9%;非农业人口52286人,减少2078人,下降5.2%,非农业人口下降主要原因是剔除琼州学院部分历年毕业学生滞留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中,市区人口40142人,比上年减少2048人,下降4.9%。

常住人口出生率13.7‰ ,当年出生1345人,其中:男721人,女675人,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8(以女性为100),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8.7 ‰。

十四、社会保障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持续稳定。2011年末,全市养老保险人员14464人,比上年下降18.7%;医疗保险人员19201人,增长1.8%;工伤保险人员11717人,下降13.5%;生育保险人员10486人,增长2%。

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快速增长。全市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户4877户,比上年减少167户,下降3.3%;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318人(含畅好农场人数),比上年减少437人,下降4%。2011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240万元,其中城市低保1660万元,人月均补差发放200元;发放农村低保金580万元,人月均补差发放130元。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对象340人,其中集中供养16人,分散供养324人,集中供养的五保户270元/人月,分散供养的五保户250元/人月。

十五、城乡居民收入和居住面积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加1001元,增长2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4元,比上年增加2148元,增长18.8%。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为33613元,比上年增加5422元,增长19.2%。其中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35993元,比上年增加5540元,增长18.2%。

城乡居民居住面积平稳增加。2011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1.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3平方米,增长17.9%。

第19篇: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中心城市,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境内有21个省属大型国营农场、2个森工林业局。全市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4.7万。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东北小延安”,解放后建设成为老工业基地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为共和国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老工业基地共有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国有企业纷纷陷入危困,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几届班子励精图治,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改变落后面貌。尤其2003年市十次党代会后,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确立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实现‘富民兴佳’新跨越”的工作指导思想。围绕“富民兴佳”新跨越奋斗目标,全市上下凝神搞建设,合力抓发展,在广袤的三江大地上奏响了大发展、快发展的雄伟乐章,让古老的佳城升腾起崭新的希望。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36亿元,同比增长11.8,增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1-9月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8亿元,同比增长11,全市呈现出人心思上、人心思发展的积极态势。

“无工不富,**要大发展,必须首先集中全力解决工业经济的发展问题。”按照市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全市“三力合一”,打响了抢抓机遇、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攻坚战。

抓住工业经济不振这个症结,**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民营、集中力量抓项目”的经济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把全市上下力量统一到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上来。一是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推进项目开发和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振兴的载体,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突破口,连续两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年和项目建设年,采取了一系列引商、安商和富商的政策措施,**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开放度和吸引力极大提高。2004和2005两年中,先后有福州、江阴、台州等70多个团组专程前来考察洽谈,先后有华电集团、大连海昌集团、新希望集团、中国蓝星化工集团、河北宝硕集团、广东华泰铝轮毂公司、新加坡丰益集团等几十个大企业、大集团与**市合作开发建设了60万千瓦发电机组改造、港粮小区开发、黑龙化工产权改革和新产品开发、农用塑料生产基地建设、铝轮毂生产线改造、30万吨水稻加工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等众多大项目。2003年以来,全市新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02项,总投资149.5亿元,截止2005年9月完成投资119.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个,总投资额126.5亿元,已完成投资97.7亿元。这两年是**历史上项目建设规模最大、投资额最多的时期。二是通过搞活现有企业增强内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针对改革滞后、技改不足问题,**加快了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一方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把活力增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开放式招商改制为主要形式,以职工安置为着眼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佳纺、亚麻、糖厂、精编厂等一批积重难返的企业实行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2003年以来,全市先后有203户企业列入了改革计划,目前已完成改革40户,另有70户企业已进入实质性操作程序,先后剥离不良贷款141亿元,一大批企业以民营姿态重新进入市场,重现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加快企业改造改组,把实力做大。充分利用原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抓电机厂、煤机厂、啤酒厂、迪尔佳联、佳星玻璃等一批重点企业调整改造,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电机和煤机等几户重点企业,几年来改造项目投资均已过亿,企业技术装备、产品结构不断更新,生产能力和销售收入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02年煤机公司掘进机综合生产能力50台,今年已突破200台,销售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5.5亿元;电机公司2002年生产能力85万千瓦,今年已突破400万千瓦,销售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8亿元以上;迪尔·佳联农机今年的销售收入也由去年的3亿元一举突破6亿元。这些重点企业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均已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排头位置。同时,积极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拉动作用,发展配套经济、循环经济、集约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做大产业。目前,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八大主导产业集群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三是通过开展全民创业培植新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针对民众创业意识不强,民营经济弱小的实际,2003年下半年以来,**市组织开展了“全民创业行动”,通过全方位开拓创业领域、开展创业培训、能人牵动、建立鼓励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等多种措施,激发了民众创业激情,活跃了创业氛围。两年来,全市上下涌现出创业小老板3000多名,带动就业4万多人,激活

民间资本4亿多元。“创业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1394家,产值超千万元的有120户,超亿元的有15户。200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6亿元,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实缴税金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24和14.7,成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力合一”使**市项

目开发建设蓬勃兴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2003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利税等指标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3,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4%,全市工业利税总额同比增长44.4%,工业经济呈现十几年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要把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必须围绕农业抓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市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农业在工农互动、两业双赢中展翅腾飞。

按照“两个围绕”的发展思路,几年来,**市以工农互动为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推进农业主辅换位,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庭院经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扩大农产品转化总量为目标,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工农结合、城乡联手的战略突破口,加速建设辐射面广、牵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群。引进的山东金锣集团形成了每年屠宰加工生猪60万头、肉鸡1200万只的生产能力,带动全市生猪生产每年平均以20以上速度递增;引进的国内著名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上海光明乳业集团形成了日加工鲜奶300吨生产能力,一年内拉动全市奶牛存栏量增长了8倍;扶持的鸿源米业、一季良品米业等一批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出“孙斌”牌大米等驰誉全国的著名品牌。目前,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960户,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60户,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参与龙头企业经营的农户达5万多户,已形成了肉制品加工、优质米、酒类等14条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链。开发投资10亿元的30万吨酒精项目、投资9.8亿元的60万吨玉米深加工和投资2.2亿元的60万吨大豆深加工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也即将着手实施,这些项目投产后必将推进**市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两个围绕”总体思路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市农村经济高歌猛进。2003年以来,累计转移劳动力近26.9万人;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已经由21.6提高到35.5;全市经济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75个,辐射带动农户8.5万户;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2.35亿斤,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漫长的边境线和众多的口岸群体,构成了**对俄开放和江海联运大通道优势。凭借优越的地缘条件,**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谱写着对外开放、经贸富市的华章。

**有5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1个国际空港和2个公路港口,处于对俄开放的前沿。几年来,**市积极开拓大通道,发展大经贸,开发旅游业,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在对俄大通道建设上,水路开通了**至哈巴罗夫斯克、抚远至哈巴罗夫斯克、同江至下列宁斯阔耶、富锦至下列宁斯阔耶水上运输航线。陆路通道建设了同江铁路、同抚公路,开通了**经同江至比罗比詹陆路通道,即将投建抚远乌苏镇至俄卡扎镇陆路冬季过货通道,目前已经两国政府批准;投资3.4亿元建设同江哈鱼岛—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黑龙江铁路大桥,目前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即将落实开工。空中航线继开通**-北京航线后,今年又开通了**-大连-烟台、**-上海-广州航线。抚远、同江、富锦港口进行了改扩建,口岸过货能力不断增强。2003年以来,对外贸易成番论倍增长。2005年前三季度,**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3.4,其中进口完成1.4亿美元,同比增长49.2;出口完成4.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8,全年进出口总额可突破7亿美元大关。**市十分注重以贸兴业,积极建设对俄加工园区和基地,发展外经贸主体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在各口岸城市建成了一批对俄出口基地和加工园区,几年来园区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同江木材加工园区己形成年加工100万立方米的能力,抚远、富锦的木材加工园区也都己正式投入生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进一步增加。2005年前三季度签订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6项,合同金额达3.4亿美元。对俄经贸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05年9月末,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已增加到108家,营业额超千万元的己达18户。在发展外贸经济的同时,**按照旅贸结合的路子,全力推进湿地生态游、界江游、边境游和境外游,开通了18条对俄旅游线路,**正逐步发展为新的旅游热线。

“立足区位优势和城市综合功能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跳出**研究**,跳出**发展**。”放眼“十一五”规划,**把眼光放得更高、更远。好范文版权所有

**处于周边煤炭资源城市中心和对俄贸易的前沿,产业基础雄厚,农业资源和水电能源富集,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强。面对十一五新的发展起点,**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发展上增强区域协作意识,谋划实施“一中心三基地”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面向整个东部区域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强化市场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以现代商贸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科教卫生体育、居住、商品集散、休闲度假、社区服务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争取把**建成集人流、物流、商贸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周边城市现代服务中心”,提高为周边城市的服务能力,在为其服务中发展自己。针对周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特点,大力发展下游经济、配套经济、服务经济,发挥产业互补效应,延伸煤炭能源工业、重化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电力、洁净能源、冶金、机械、新型材料等行业,积极参与构筑“东部煤电化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农牧产品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一体化基地”;利用口岸和边贸优势,把握黑瞎子岛回归的机遇,深入谋划抚远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加深与俄罗斯经贸科技合作,辟建“抚远三角洲自由贸易区”,建成“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

几年来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推动了**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拼搏的精神,更加优良的环境,在三江大地展现更为壮观、跨越发展的新画卷。

第20篇: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调研情况汇报

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调研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开拓进取,负重奋进,在抓好现有企业做强、现有资产盘活的同时,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重点,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去年同期均有明显增长。

一、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预测

1-10月份我镇完成工业产值10.46亿元、销售10.19亿元、利税7917万元、利润2369万元,分别占市交年度目标的87.18%、94.37%、87.97%和84.61%,其中列统工业完成产值60139亿元、销售58569亿元、利税4263万元、利润1175万元,分别占市交年度目标的88.44%、90.11%、109.31%和97.92%;另外1-10月份完成工业国税开票1.59亿元,同比增长54.72%,占市交任务105.86%;利用民资1.08亿元、技改投入8000万元,分别完成市交年度目标的90%、91.95%。

2010年我镇预计完成工业产值12.2亿元、销售11.2亿元、利税9500万元,分别占市交年度目标的101.67%、103.7%、105.56%,其中列统工业预计完成产值7.3亿元、销售6.8亿元、利税4200万元,分别占市交年度目标的107.35%、104.62%、107.65%;另外全年预计工业国税开票1.8亿元,占市交任务125.83%;预计利用民资1.28亿元、技改投入9300万元,分别完成市交年度目标的106.67%、106.9%。

工商税收收入1-10月份完成1049万元,占市交年度目标的79.23 %,同比增长64.83%,增幅列全市乡镇第一位,预计全年可完成1324万元。其中:服务业税收收入1-9月份完成197.59万元,占市交年度目标的131.73%,预计全年完成240万元。

二、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安排及依据

2011年预计我镇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开票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可分别完成14.5亿元、13.5亿元、2.8亿元、1.2亿元和3700万元,分别净增2.3亿元、2.3亿元、1亿元、2500万元和8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85%、20.54%、55.85%、32.45%和31.21%。其中,列统工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开票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可分别完成8.3亿元、8亿元、1.8亿元、6600万元和2000万元,分别净增1亿元、1.2亿元、0.5亿元、2400万元和7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7%、17.65%、38.5%、55.14%和38.46%。主要依据如下:

1、老企业和老产品自然增长推动。***公司、***公司等13家列统企业通过技改投入和管理创新等,2011年预计可新增开票3000万元。

2、竣工和结转项目投产拉动。今年我镇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不含2个飞地项目),其中,今年可竣工投产2个,另有6个项目可望在明年上半年竣工投产,预计明年可新增开票销售5000万元以上。

3、存量资产盘活带动。2011年,我镇将继续加大对现有存

量资产的盘活招商力度,通过项目引进和落户,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盘活这些长期闲置的土地、厂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预计可新增开票销售1500万元。

三、2010年部门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1、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及分析

本级财政收入预算数为1510万元,其中:工商税收990万元,预算外收入520万元(

1、企业上缴15万元;

2、事业单位上缴40万元;

3、资产租赁收入60万元;

4、专项补助255万元;

5、其他收入150万元)。根据收入预算的执行情况,调整预算为1950万元,其中:工商税收1250万元,预算外收入700万元(

1、企业上缴5万元;

2、事业单位上缴220万元;

3、资产租赁收入20万元;

4、专项补助255万元;

5、其他收入200万元)。

预计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00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2.56%。其中:工商税收130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4%;预算外收入700万元(

1、企业上缴5万元;

2、事业单位上缴220万元;

3、资产租赁收入20万元;

4、专项补助255万元;

5、其他收入20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

今年以来,我镇立足于完成市交目标收入任务,强化收入征管:一是对现有列统企业围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要求,明确相关党政负责人派驻有关列统企业,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制约问题(资金),新增税收180万元。二是对竣工投产企业有的放矢地引导,新增税收50万元。三是落实《招商引税工

作实施意见》,确保有突破,新增税收30万元。四是对近年来各类企业扩能增量、技术改造等新上项目进行回头看,督促完善手续、按章开票(建筑工程),新增税收30万元。五是积极与国地税部门沟通,加大税收稽查的力度,严厉打击逃税、漏税行为,新增20万元。

2、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及分析

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数为1490万元,其中:预算内资金安排970万元(基数财力安排728万元,超收财力安排242万元),具体为:(1)一般公共服务441.6万元;(2)国防4.4万元;(3)教育32万元;(4)文化体育与传媒7万元;(5)社会保障和就业152万元;(6)城乡社区事务6万元;(7)农林水事务318万元;(8)住房保障支出9万元。预算外资金安排520万元,具体为:(1)一般公共服务210万元;(2)文化体育与传媒1万元;(3)社会保障和就业164万元;(4)城乡社区事务18万元;(5)农林水事务76万元;(6)住房保障支出6万元;(7)其他支出45万元。

根据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调整预算为1670万元,其中:预算内资金安排990万元(基数财力安排728万元,超收财力安排262万元,不包含追加指标安排),具体为:(1)一般公共服务456.6万元;(2)国防4.4万元;(3)教育37万元;(4)文化体育与传媒7万元;(5)社会保障和就业152万元;(6)城乡社区事务6万元;(7)农林水事务318万元;(8)住房保障支出9万元。预算外资金安排680万元,具体为:(1)一般

公共服务290万元;(2)公共安全9万;(3)教育6万元;(4)文化体育与传媒2万元;(5)社会保障和就业185万元;(6)城乡社区事务18万元;(7)农林水事务118万元;(8)住房保障支出7万元;(9)其他支出45万元。

预计全年实现财政支出169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1.2%。其中:预算内资金安排99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预算外资金安排70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2.94%。

四、2011年主要发展思路、对策、措施

1、确保现有企业有水快流。

2011年,我们将对照工业经济的年度工作目标,强化组织协调服务力度,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制定好年度工作目标,分解到企业,落实到产品。对运行质态良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帮助他们协调生产要素中的矛盾,搞好全方位服务,促进这些企业多产多超,有水快流,多作贡献,对欠产较多的企业,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力争“吃饱喝足”,确保全镇经济圆满完成全年目标。

2、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程。

今年以来,我镇工业集聚区内已有****、****、****、*****等4个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另有****有限公司、*****服装有限公司、****纺织有限公司等3个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我们将组建专门班子,对这些项目的建设实行一条龙服务,协调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纠纷,督促他们加快建设进程,让他们早日投

产见效。

3、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

针对用地指标紧张的实际,结合我市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我们将自觉调高招商引资的目标定位,把招引外资项目和飞地项目作为工作的主攻方向,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存量土地和闲置资产的盘活力度。为招商引资、项目开发腾出空间,力争在利用外资和招引5000万元以上的“飞地”项目上求突破。

4、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推进全民创业,鼓励更多的能人、富人创业,既抓顶天立地,又抓铺天盖地,这既是富民强镇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边远乡镇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措施。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在全镇进一步形成全民创业氛围。同时,分批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个私业主走出去,参观学习,解放思想,把全民创业的氛围营造得更浓,使更多的人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经济和社会发展清单岗位职责
《经济和社会发展清单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