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0-03-03 22:33: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考作文素材

一.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设立意义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社会评论

2017年4月1日,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办好建设雄安新区这件大事”为题评论党中央、国务院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评论称,燕赵大地上,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拉开帷幕。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基本出发点,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经过3年多扎实谋划、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先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是尊重城市建设规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关键一招,是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点睛之笔。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许多国家都采用“跳出去”建新城的方法。从我国经验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有力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发展。设立雄安新区,既贯彻了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思考,也吸收借鉴了国内外有益经验,为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铺就一条新路。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项战略举措,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拓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空间。雄安新区在起步之初,就要加强同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的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同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在功能上有所分工,实现错位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示范区,雄安新区将充分发挥京津冀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我们这代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尤其需要保持历史耐心,有计划分步骤推动新区建设。我们要按照党中央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标准高质量组织规划编制,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规划好再开工建设,不留历史遗憾;以改革开道,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体制机制新高地;以民生为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环京津冀周边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短板;以实干铺底,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一件件事认真办,一茬一茬踏实干,一张蓝图干到底,让雄安新区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科技成果“井喷”,厉害了我的国!

近来,“厉害了我的国”这一网络流行语接连刷屏。对于中国近期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出现“井喷”态势,国人用这一流行语表达欣喜振奋之情。

C919首飞、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快递小哥”天舟一号上太空送货加油、量子计算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一时间频频亮相。如果把视野打开,近年来中国重大创新成果的名单会拉得更长:“中国天眼”、“墨子号”、“蛟龙号”、天宫二号„„

当自主创新的进度条一次次被刷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也一次次被点燃。“厉害了,我的国!”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飞天梦、航空梦、量子计算梦等科技梦想,都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让中国人有了不少可以载入史册的圆梦故事,“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青蒿素治疟疾”等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让中国人树立科技自信。我们也看到,新一代人奋发图强,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载人航天、月球探测、“蛟龙”号探海等科技进展,让中国人的科技自信更加坚定。

科技领域不断突破,见证着中国人甘于奉献、敢于攻关的无畏精神。从冒着狂沙烈日在人迹罕见的大漠中风餐露宿,到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为科技突破而奉献青春,不论科研环境如何变化,中国科研人员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意志从未改变。艰苦的付出必有回报,如今的中国,正在某些科技领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更多的事实,讲述着中国人重视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风貌。2015年,中国受理的专利申请突破百万,排名全球第一;近年来中国高质量论文量猛增;在世界上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中,中国占300余家„„

在树立“科技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拒绝盲目自大。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发展新态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他人手中,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某些不合理的科技体制机制仍然制约着创新活力的释放,许多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仍然需要增强„„补足短板,敢碰重大科技命题,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科研领域重要命题。 原本遥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海底,已被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化为咫尺。但中国人的梦想不会止步于此,而是向着更深、更远、更高、更广的领域迈进。我的国,一定会更厉害!

三.传统文化交流如何做到“民心相通”

在世界版图上,有两条始自中国的交通大动脉,壮阔而恢弘。一条陆路,一条海路。一边是张骞策马西行,一边是郑和扬帆南下。打开当今的世界地图,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时代,再次激发了这条古老而又崭新道路的无限活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提出了五个“相通”的概念,而“五通”中最后一项就是“民心相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来说,如何才能做到“民心相通”?

1、精准传播 打造品牌

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走出去?换言之,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一定能走出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在14日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提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要想与“丝路”沿线国家做到民心相通,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而文化交流的最大前提就是对所有沿线国家人民进行消费市场的调查和消费喜好的分析。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必然千差万别,找到关注点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文化品牌,使中华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最大限度减少“文化折扣”现象。

《媳妇的美好时代》能在坦桑尼亚取得良好的效果,正是因为电视剧的内容迎合了当地对于“大家庭”的桑梓情结,能够引起当地人民的情感共鸣。

《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坦桑尼亚

2、双向交流,求同存异

古代丝绸之路,中国友好使者将能代表天朝形象的器物通过单方面赠送的方式送到沿线国家,这是单一的、“以我为主”式的文化走出去。随着时代的变迁,任何单项都被打破,竞争变成了“竞合”,管理变成了“治理”,文化交流也由一方向另一方输送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拥抱所有的优秀文明,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求同”也要“存异”,要寻找交流的最大公约数。

非洲手鼓慷慨激昂,带有火热的原始气息;俄国油画注重写实,社会悲剧感强烈;中国京剧博大精深,一个简单的动作蕴含无限的想象„„这些都是各个国家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淘洗、积淀而来的优秀传统,形式各异但精彩纷呈。这些优秀的传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类永恒的主题与追求:真、善、美。传统文化的交流应该尊重差异,兼收并蓄。

3、传统文化,现代表达 当花木兰的形象现身大屏幕,巾帼英雄“替父从军”的古老故事也能在全世界大放异彩;当熊猫与功夫相遇,两大传统元素也能如此妙趣横生。传统文化应积极寻求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是基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如果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充分考虑现代人民的接受程度和认知习惯才是使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的不二法门。

地处西部的敦煌博物馆通过“数字敦煌”的建设,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年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现代化、简易化的表达形式,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更快地走出去、走进去。

4、互联时代,科技助力

运用互联网思维带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同时要注重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如今的时代是技术革新时代,很多文化变革、文化创新往往是技术发展和突破所带来的。创客、“互联网+”等体现了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也代表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方向。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了文化的传播力、表现力。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网络媒体等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舞蹈不仅仅可以绽放在舞台,书法也不一定要流动于纸间,传统文化应该乘上互联网这班列车,利用网络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

以故宫文创产品为例,通过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从非遗中吸取“养分”,从历史中获得“灵感”,再融入现代的设计和互联网的销售,深深地打动了参观者。把那些有形有神、内外兼修的文创产品带回家,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一带一路”的建设无疑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盲目的一拥而上并不是真正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和送出国门的最佳选择。富有感召力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优秀的文化内涵往往能触及人的灵魂,给人带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召。同时,适销对路的产品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定能够在丝绸之路上,香气四溢。

四.在诗意里追求“文化原乡” 时事评论背景: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时事评论观点: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汲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

五.让“春节时间”可入世界表盘 时事评论背景:

刚刚过去的春节,不仅搅动着中国人心中浓浓的乡愁,也带动全世界进入中国的“春节时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欢乐春节”盛装巡游把秧歌、武术等中国节目搬上街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鸡年主题展览为参观者奉上精美藏品和京剧表演;在泰国曼谷,诗琳通公主发布自己手绘的红色吉祥鸡和富贵牡丹图,并用泰语写上“中国新年快乐”„„如今,农历新年不再只是中国的节日,更成为世界范围的文化现象,“中国福”贴遍世界,“中国红”映照全球。

时事评论观点:

醇醇年味,四海浓郁,这与中国人走遍世界的脚步不无关系。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我国公民出境游总量约615万人次,同比增幅近7%。为吸引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各国景点和度假胜地往往把农历新年作为卖点,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游览体验。同时,遍及世界各地的约5000万华侨华人,更是把春节视为寻根溯源的仪式,一些地方甚至延续着或者发展出国内都少见的习俗和传统,在当地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事实上,中国年的影响并不限于旅游胜地和唐人街,影响程度也从经济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价值层面。德国的格拉瑟夫妇连续三年观看“欢乐春节”演出,每次都偏爱一身中国红装;在美国留学的欧洲姑娘桑妮雅排队求“福”字,笃信这个吉祥的汉字能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巴西股票经纪人鲁本斯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春节期间为当地人书写作品,还在业余时间自创“东方文化研究院”„„中国年渐成风尚,国际粉丝群已小成气候。据统计,有十几个国家将春节设为法定节假日,中国文化正借着农历新年的“东风”,走进外国大街小巷,飞入寻常百姓家中。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背后蕴藏着独特的价值诉求。春节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国家的不同群体,就在于这一价值引起的广泛共鸣。在国外,许多人对春联感兴趣,但更中意“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美好愿景;许多人爱吃饺子,但更青睐薄皮大馅所寓意的浓浓亲情。和谐、团圆、重视家庭,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文化对幸福美满的想象,正成为许多外国人新的精神追求。

可以说,中国年的全球热,正是中国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的一个缩影和表现。从遍及一百多个国家、独具中国特色的孔子学院,到“一带一路”上开启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从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和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收获海外如潮好评,到莫言、曹文轩、刘慈欣等中国作家获得国际荣誉,这些年在全球文化领域刮起的阵阵“中国风”,与农历新年一样,背后不仅有综合国力作为支撑,更是中国文化所沉淀的历史传统、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在世界人民心中激起涟漪、形成共鸣。

中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崛起,更是文化软实力的崛起。一个全球性大国,不仅要在具体的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更要从文化和思想的高度,回答人类发展中的一般性问题,为人类的社会进步提供有益方案。从古代崇尚“和为贵”、构筑“礼仪之邦”,到今天习近平主席一再阐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全球的“中国方案”,都有着中国文化的滋养与建构,并从中国智慧中寻找解决当今问题的启示。在这个意义上,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正是时代呼唤的命题、历史赋予的任务。而当世界进入中国的“春节时间”,人们更有理由相信:以优质文化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文化就能够赢得世界认同、取得世界影响、获得世界价值。

六.以文化创新解救“山寨”兵马俑 时事评论背景:

兵马俑何辜?一再被卷入是非。继陕西临潼山寨兵马俑景点被披露后,近日,某省另一文博园内出现的上千兵马俑又引争议。

时事评论观点:

相关仿制行为是否涉嫌侵权,自有法律最终认定,并非这里要讨论的话题。值得思考的是,在倡导创新精神、呼唤文化自信的今天,为什么一些山寨景观仍然时有出现?为何一些浅层次的模仿抄袭依然拥有市场?从**、故宫、天坛到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在国内一些旅游景区,或是克隆、照搬,或是缩微、高仿,往往不难找到复制件。诚然,不能因为“看到一个地球仪,就大喊山寨地球”,但某些低水平拷贝所折射出的创新缺失与偷懒心态,的确是个问题。

如果放在30年前,人们在北京的“世界之窗”看到代表各个文明的标志性建筑仿制品,在西南省会的某条街道看到巴黎的咖啡馆、纽约的牛排店,首先想到的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然而今天,当成千上万的中国游客早已对这些耳熟能详,而我们的文化产业还停留在同样的层次,则不免令人叹息乃至丧气。无论是利益驱动下的“抱大腿”,还是暗中炒作中的傍名牌,拿来主义的方式看似节省了成本,却极易受到质疑。

此前,河北某地按照1∶1仿造埃及狮身人面像,就遭到埃及文物部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诉,结果该狮身人面像被拆除。事实上,作品的灵韵就在于独特性。一旦涉嫌抄袭,就算再惟妙惟肖、大气磅礴,观者也难以感到惊艳;相反,如果初衷是创新,哪怕生涩一点、粗糙一些,也胜过千篇1律。说到底,抄袭者不仅缺少敬畏,也缺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智慧和勇气。

借鉴与模仿,致敬与抄袭,有时未必泾渭分明。但真正有抱负的创作者,往往是坚定的文化自信者,常以原创为己任。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笃信“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的效果的美感”,坚持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理解人生;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被称赞“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背后正是持续而连贯的思考力。少一分走捷径的心态,多一分有脊骨的追求,自觉树立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才能让自己的文化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创作箴言。当然,推陈出新,说易实难。尤其是当珠玉在前之时,后来者难免会感到难以超越,甚至心生胆怯。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齐白石则认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们的创作观看似迥异,内在逻辑实则一致,即鼓励创新,而不能止步于模仿。正因如此,我们呼唤文化创新,更渴望孵化创新文化,加快培厚创新的文化土层。

文化创造的进步,自然离不开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工作者这个共同体的引导,比如强化创新的价值取向,完善制度设计与奖罚机制,让创作者以创新为荣。而在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消费者的态度和需求分量更重,随着他们的品位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刁”,那些低水平的仿冒者必将寸步难行。

七.诗情,咏不完的“飞花令” 时事评论背景:

为你写诗,写一辈子。媒体报道,94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冯端先生,至今已给妻子陈廉方写了60年情诗。相知相守的温暖、诗歌传情的浪漫,感动了无数网友,也让单身族们艳羡不已。

时事评论观点:

光阴流转,日久最见真情。也许,写一首情诗并不难,但数十年的坚守与执着殊为不易,最终书写出沉甸甸的爱。也正因此,在妻子眼中,冯老先生就像一块“璞”,尽管貌不惊人,内心却晶莹剔透。在冯端夫妇爱到“欲罢不能”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飞花令”环节,选手须按要求轮流吟咏含关键字的诗句。对于两位老人而言,他们既质朴又浪漫的诗意人生,不正宛若一场围绕着情字、吟咏不尽的飞花令么?

诗由情而生,情因诗更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吟咏优美诗句,堪称中国人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真情实感一旦与诗歌结合,便容易激发奇妙的化学反应。那些饱含真情的诗篇,不仅让天各一方的两颗心灵相互融通,更流传久远,让更多人感到温暖。如今,无论是风花雪月的元宵佳节还是源自西方的情人节,当热恋男女已经熟练掌握了互赠鲜花与巧克力的技巧,不知还会否有人送给对方一首真挚动人的情诗?

“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有的人因醉心于古典诗词而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滋养,也有不少人罹患了某种“春节综合征”。平时因为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深度沟通,无形中累积了不满和怨气,假期里相处时间相对长了,反而容易因琐事而脾气暴躁、触发矛盾。难怪有人直呼,“春节有毒”“感情经不起假日考验”。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诗歌或许就是一味对抗浮躁的“解毒剂”。当你“想静静”的时候,不妨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挑出几首,念给你的恋人,发给你的好友,寄给你的亲人。那么,不论五律还是七绝、中文还是西语,相信对方都能从中读出你的真情。

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的确,未必人人都有诗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诗心。而真正的诗心,无关年龄,无关金钱,无关地位,它只关乎一点,那就是源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热爱。正如冯端夫妇,在他们的生命体验里,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享受永远不会居于主流;而从一位妻子的视角出发,丈夫创作的专属情诗远比钻石更美好、更珍贵、更恒久。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诚哉斯言。处身于社会生活中的广袤原野,如果每个人都愿捧着一颗真心、葆有一份诗心,在诗意中传递一份真爱,那我们就不难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大大拓展自我的精神疆界。

八.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丝绸之路,一个诗般浪漫的名字,承载着沿线各国互通有无、各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走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东西方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沿着张骞的足迹,穿梭于这条当时“最伟大的高速公路”上。

丝绸之路,历史留下的伟大财富。即便所有器物都被岁月掩埋,但只要看看意大利威尼斯的“骆驼之家”,读读“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诗句,想想波斯王朝乐器乌得琴、欧洲鲁特琴和中国琵琶的相似之处,就没有人会怀疑这条横亘亚欧大陆,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的风雨古道,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一些如串串珍珠般将太平洋和地中海连接在一起的城市,逐渐被人们遗忘,亚欧腹地日趋沉默。一度沉寂的丝绸之路,蕴藏着人类文明交汇的密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以互联互通精神,重新激活这条古老的道路,让世界上最长的两条经济大走廊、文化大长廊走出历史,让古老的丝路精神焕发时代的生机。

回望历史,和平合作则丝路畅,战争冲突则丝路绝。丝路之繁华有赖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丝路之兴盛源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繁荣昌盛。崇尚和平、友好合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无论是张骞,还是郑和,都承担了表达和平愿望、传递合作声音的使命。

回望历史,开放包容则丝路达,封闭狭隘则丝路阻。“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连接东西方、横贯欧亚大陆的丝路敞开胸怀,商旅穿梭,互通有无,福泽万方。从汉唐到元明,古代中国的强盛期都拥有庞大的丝路“朋友圈”,沿线各国都得益于开放、受惠于包容。

回望历史,互学互鉴则丝路盛,闭目塞听则丝路凋。“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平等交流才能变得丰富多彩。中华文明沿丝路走向世界,因吸纳多样文明之光而博大。

回望历史,互利共赢则丝路兴,以邻为壑则丝路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归根结底是为了互利共赢。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让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

让丝路精神的时代光彩照亮亚欧非大陆及附近广阔海域,让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牵起手来,让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挖掘出来,让沿线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交织起来。3年多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各地、不同场合阐述“一带一路”的内涵,擘画了一条各国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国家公祭日 凤凰网评论

又到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钟山巍巍,大江茫茫。80年前的这一天,天气,晴好。而大规模‚无差别‛的杀戮,就发生在持续多日的朗朗晴空之下。通过《东史郎日记》、《拉贝日记》,以及当时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菲奇等人留下的历史文献,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波又一波的疯狂屠杀,那是怎样一种惨绝人寰的暴行。 乔治·菲奇写道:‚日军将离我们总部很近的一个难民营里的1300人全部抓去枪毙。借着汽车前灯的灯光,我们看见他们走向自己的末日。那个来自北方的满身绷带的中士,当他决定自己命运时仍然用混浊的眼光企求着我……‛东史郎在日记中则写道:‚我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想在战场上,生命这个东西还不值一个饭团。‛

而近年来,随着人们不懈地历史打捞,关于那场大劫难的更多细节被披露了出来。一个多年来致力于搜证南京大屠杀的美籍华人鲁照宁惊讶地发现,家族中竟然有那么多亲人死于侵略者之手……他沉痛地说:‚以为是国史,原来也是家史‛。

事实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当一个民族国家遭遇外来侵略,又怎么可能会有个人、小家的安稳与静好?而由此激发的所有抗争、搏杀,正是基于这种家国同构的责任伦理。退无可退,奋起抗争;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慷慨赴死,悲歌嘹亮。

鲁迅说,‚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愤郁结,力量充盈。于是,一个四分五裂、各逞意气的国度,以南京为临界点,从此完成了最初也最决绝的抗战动员。

这样的屠戮与创痛,经由个体记忆、家族记忆而得以完善,但却并不止于此,而是进而成为一个城市的记忆,乃至国家记忆。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其初衷也正在于此。也即,针对平民以及放下武器的士兵的杀戮、奸淫,不仅是个体的大不幸,更是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的暗黑时刻,也是整个文明世界的人道灾难。

从国家的层面,记取这些记忆,追思死难者,本身也是一种慎终追远、继往开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记取灾难的教训,并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抚摸哭墙,徜徉在死难者雕塑之间,历史才会渐次展现出粗粝与真实的面容,也才会相信,人类文明终将战胜野蛮。 文明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而注定要经历波折。这其中,也并无所谓的捷径。沧桑正道,非经沧桑不可能抵达。一个和平、包容的朗朗世界,往往也正是要从死难者的血污中一点点露出真容。今天,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南京,聚焦在这个曾陷入死一般的血污中的城市,这本身也是通往未来世界的一个必经管道。

国难记忆也并非是记住仇恨,并让这仇恨潜滋暗长,充塞着人们的胸臆。我们需要记取的,是那个惨痛的时空与那个时空中承载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当今世界,尽管和平发展早已成为主色调,但各种人道灾难时有发生,民族悲剧并未绝迹,即便对于已经和平崛起的中国而言,也并未高枕无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并不应该只是国歌中的词句,而应该成为所有国民的不灭警醒。

国家公祭,首先是基于对本国国民的记忆积淀,同时也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如何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只有对灾难保持永恒的人类共同记忆。

有人说,希特勒来了又去了,而德意志民族永存。同样,日本军国主义强盗来了又去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正义不可能被遮蔽,恰恰是因为,爱好和平、维护和平乃是人类根本利益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纪念,是提醒、是警策,也是一种寻求更广泛和平的严正姿势。

“丝绸之路”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幅巨大的地图展现出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2000多年前,中国的商队就经常带着贵重的丝绸由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时候,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当年郑和就是通过这条海上之路下的西洋。

丝绸之路再现了古代中国礼仪之邦的盛世气象,开幕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毫无疑问,“中国元素”通过奥运已经征服世界,世界通过开幕式“中国元素”更加了解中国。北京奥运会让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地球村中的位置,更温情地对待历史,更有信心地面向未来。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存有“天朝大国”的观念。在我们先人的眼中,中国就是天下,世界就是中华,我们的历史是一部“浪花淘尽英雄”的王朝更替史,历史的和现实的危机,是一个个王朝的危机。央视二套播出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诞生,是正在崛起的中国从容自信的存照。我们应该通过梳理五百年世界现代历史的坐标,寻看坐标中的大国并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进而审慎地面对世界和自我,或许前车之鉴则是最宝贵的财富。

国学热

不论你是在甲骨上匍匐,在青铜方鼎上肃立,在沉重的竹简上端坐,在轻软的缣帛上曼舞,还是在素活的宣纸上栖息,不论我手中执的是坚硬朴拙的刀笔,精细柔软的羊毫,还是仅仅只是一截枯枝,我始终执著地守着你——文化。从首阳山到司马迁的蚕室,从汨罗江到大漠北海边,从韩愈马前横云的秦岭到苏轼黄州惊涛拍岸的赤壁,从岳将军的铁骑到李易安的毫端,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到“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热爱国家是你的筋骨,不屈不挠是你的血肉,正直不阿是你的心跳,宽宏仁和是你的呼吸!“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我的骨髓,在我的血脉,你就在那里深深地烙下了你的灵魂之印!

翻开尘封的历史,有多少贤人雅士忧国忧民的情怀让我们感动,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处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多少人荒废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又怎么不让人心忧呢?时下韩剧正在中国流行着,在《大长今》中我读到了中国的儒家文化,不禁忧伤于作为儒家文化本源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居然比不上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韩国。

姑且不说北京旧城墙被拆所带来的物质文化和传统精神文化的丢失,2006年韩国人把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向联合国申请了文化遗产申报并获得成功,曾经让无数的中国人感到痛心疾首,有的争先把古代名人当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创造旅游收入,有谁还在真正捍卫民族文化传统?

《论语》成了市场香饽饽。在解读《论语》的出版热潮中,于丹无疑是始作俑者。2000多年来,历代注释、讲解《论语》的本子现存世的不会少于2000个。如果没有《百家讲坛》和央视的大力推广,于丹等人再卖力,也不一定有现在的“《论语》热”。而读者似乎也落入了“《论语》迷阵”当中,找不到东南西北。

国学热折射的是国人迷茫的心态。不论是孔子说的仁、义、礼、智、信,还是老子说的道、德、仁、义、礼,这都是中国人血脉传承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个龙的传人心灵中最深的烙印。但如今,为什么我们这个曾经为西方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输出文明的礼仪之邦,会在他们面前因为文明问题而羞愧地抬不起头来,为道德缺失感到如此痛心疾首、困惑万分?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其中的哗众取宠的成分,辩证看待这一反文化的捍卫者,但也要看到其身上的国学符号,对其个性的张扬应该多点宽容。

高考作文 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