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南京之行

发布时间:2020-03-03 13:31: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南京之行

X年X月X日,我们班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南京进行一场对历史文化参观的教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参观了雨花台、灵谷寺、中山陵、南京博物院等地方,从中我们学到了不少历史文化的知识,而作为历史班的学生,这次的南京之行,能更好地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服务。

在这些景点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山陵(原名总理陵园),它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逝世。有遗嘱称:“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根据胡汉民的说法,孙中山还曾说过“他日我辞世后,愿向国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遵照孙先生遗愿,灵枢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并在南京钟山修建陵墓。于是在1926年1月陵墓动工兴建,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整个墓区平面如铎形,取“木铎警世”之意。钟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而青色琉璃瓦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它的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9米,长30米,宽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

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除孙中山陵墓外,景区内还有其他的景点,如孙中山纪念馆、革命历史图书馆、林荫大道、光华亭、流徽榭、美龄宫、行健亭、仰止亭议、政亭、音乐台等,都是值得参观和学习的场所,下面介绍几个景点:

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原名藏经楼,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主楼高 20.8米,顶上盖绿色琉璃瓦,屋脊为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饰有 紫铜回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楼内珍藏孙中山先生的经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贵史料。楼前广场正中的花台上竖有一尊高2.6米的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楼后有长达125米的碑廊,上刻孙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义”全文。

中山书院

94年11月建成,主要用于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书院是二层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重檐飞角,红柱白墙绿瓦。一楼正中安置中山先生半身像。西厅分类陈列各种版本的孙中山著作、孙中山研究的学术著作、中山陵文史书刊等,壁上悬有孙中山各个时代的大型照片;东厅陈列中山陵园收藏的书画精品。二楼为会议接待厅,并播放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演讲录音。

书院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四周辅以草坪,植有桂花、茶花、梅花、龙柏、广玉兰、雪松等各类植物,环境清静、幽雅。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位于中山陵至灵谷寺的公路旁。1932年由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捐资修建。它三面临水,一面傍陆,以石阶与岸相连。亭长14米,宽10米,四周围有1米高的水泥栏杆顶为卷棚式,铺乳白色琉璃瓦,红色立柱,全部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

这次的南京之行,让我感受到南京作为一座悠久的历史名城,蕴含着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一方面,它重视古文化的保存,体现出古城沧桑的一面,另一方面,它又有现代气息,是一座你不得不去的城市,因此,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古城会愈发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南京之行

南京之行学习体会

南京之行心得体会

南京之行学习心得

南京之行感悟

南京之行心得体会

南京之行学习考察报告

南京之行,感受英语魅力

南京中联之行感想.doc

英语组南京之行汇报

南京之行
《南京之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南京之行感悟 南京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