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发布时间:2020-03-02 17:42: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关于我市农村环境建设的调查

杨积峰 刘汉林 张晓丽

建设优美的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也是和谐奋进新宝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以生态家园为抓手,整合项目,加大投入,创新载体,强力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建设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积极实施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95处,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达到1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无电村”建设目标。同时,不断加大农村“双通”道路建设,99%的乡镇通上了油路,93%的行政村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广电网络覆盖101个乡镇、523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达30.7万户。

---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为抓手,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县区4个、乡镇10个、村48个。新建五星级村47 个,四星级村225个。硬化村庄道路1364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近8万户,改厕6.8万座,建成无害化厕所占到总农户20%。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0个,农民文化休闲娱乐广场32处,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改善。 ---“绿色宝鸡”创建成效显著。营造市域“四沿”绿色林带7530公里,造林27.5万亩,植树5000多万株,初步形成了“主要公路水系林带化、重点城镇园林化、台塬坡面森林化、农田渠路林网化、村宅绿色家园化”的“绿色宝鸡”大框架。森林面积1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30多万亩,16项农产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并获得原产地保护。

---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及重点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建成废气治理设施636套、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47套,工业废气、烟尘达标排放率提高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6.8%。实施“陈仓环保世纪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活动,综合整治渭河、清姜河、金陵河、千河、小韦河、石头河等流域水污染,依法淘汰了一批小造纸、小水泥生产企业,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00多起。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村村庄街道道路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目前农村仍有117.12万人饮水不安全,以改厕为重点的庭院卫生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全市农村已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2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达到“三有四无”标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简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没有破题。

(二)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是城乡缺乏互动性,整治城市环境有投入,农村缺投入;二是农村环境整治“点与面”、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结合不紧密,前整后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村环境整治投入项目难以有效整合,向下投入资金分散。四是环保意识滞后。相当一些农民对“环境”概念仍局限于门前场地甚至是居家室内,“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1.农村环境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比较缺乏。以农村村内街道整治为例,不少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很多自然村的村内道路虽经整修,但质量不高,狭窄坎坷,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2.农村环境整治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环境整治往往采取“突击”的办。3.基层干部对环境建设、管理和保护重视不够。

(三)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市农业化肥年使用量71.08万吨,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达147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农用地膜残留量平均每公顷37.8公斤,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同时,全市畜禽粪便年产生量700多万吨,大多未经无污染处理和利用;年产秸秆168万多吨,综合利用率不到10%,一些秸秆还被随意焚烧,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空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和环境立法滞后。一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按规程使用农药肥料,加之施肥、施药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畜禽混居、畜粪便随处堆放,许多小型养殖场粪便污水未经处理就外排,使原本脆弱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严重不足,如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赔偿等,都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

(四)新能源建设比较滞后。我市农村沼气资源十分丰富,理论产气量达4.3亿立方米,但有效利用率不到4%。生物质能源消耗占整个用能结构71.8%,以烧柴为主体的用能结构模式仍未有效改观。太阳能、风能推广利用没有破题。

(五)工业垃圾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不容忽视。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特别是向城郊倾倒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地处乡村周边的工业企业缺乏治理设施,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噪声、异味、污水,直接影响到农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各级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农村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使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由市政府牵头,农业、环保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五个一”的办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一是市、县区财力每年安排一点,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用于支持村内道路、卫生设施建设;二是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动先富起来的村民和社会各界捐献一点,以支持公益事业;四是发动村民自愿承担一点,用于改厕、排水和门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坚持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做法,节约一点资金投入。引导和支持农民承包农村环境建设工程,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私营业主为改善环境做贡献。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村民、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环境建设中投入启动资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以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建筑乱建)、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加快“四改”(改房、改灶、改厕、改圈)实现“五化”(街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街巷亮化)为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议将每年的四月和九月确定为农村环境建设整治月,在农户中广泛开展文明卫生评比活动。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四沿造绿、镇村披绿、庭院添绿”的要求,突出乡土树种和经济林发展,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板块推进“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工程,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四星村要率先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

(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一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加紧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大监测,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三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放。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四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监管,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五)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一是应把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结合农村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户用沼气、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三是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综合效益突出的生态循环型园区和示范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和四星级村,要加快推广“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地下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农民炊事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能源生态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环保、农林、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管理工作向农村延伸。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各级新农村环境建设考核量化标准,将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三是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逐步形成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四是探索推行村民自治机制。对规模较大、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可借鉴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组建专门管理队伍进行管理;对中等规模村庄、村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可采用承包管理模式,村民交纳一定的环境卫生管理费,集中委托管理;对村庄规模较小、村民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可动员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担起管理职责,采取自愿投工为主、集体适当补助的办法,也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农户轮流值日。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村级垃圾运输和保洁也可承包给有运输工具的村民。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打造最佳生态人居环境的思考

##乡农村危房改造、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推进生态文明,共建美好家园

人居环境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