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3 14:15: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辽宁省东港市第一中学 邓庆国

辽宁省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年多了,曾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曾有过无助的迷茫。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新课改的作用

曾经有老师问我,她写论文时,想用素质教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否已经过时了?我回答:素质教育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几个月前,《中国教育报》还专门对当前的素质教育进行系列讨论。应该说:我们现在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期,提高全民素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现在我们说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是比较严重的,中小学生的负担确实比较重,这是事实,但不能说现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总的质量还是好的。

那么,新课改就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推动力。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我设计了一个物理插图来说明这个过程。图中含义:

①图的外观含义:这是用物理图来说明我个人认为的当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即:正处于过渡期(斜面上),而新课改正是促进过渡的推动力(牵引力)。

②过渡期太短,势必倾角过大,则自身阻力就越大。

③新课改的推动力与内外阻力合力的大小关系,又决定着过渡的进程。 ④小车代表“教育”还是代表“教师”、“学生”,你感觉是什么就是什么。 ⑤还有其它什么还以,你可以自己继续分析。

本次新课程改革是经历了3年研制,征求了包括50多名院士在内的社会各界意见的改革,经过了从2001年9月份以来的实验,所以有专家认为,其意义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所以,教育部马司长说:“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洗礼。”

二、关于新课改的课堂教学

有些现象看似体现新课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尊重学生,教师就只能是对学生说好话吗?挫折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了呗?自主学习就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岂止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这么简单?难怪有教师抱怨采用这种新教法,教学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于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下大气力,进行研究、设计。下面就课堂提问为例,介绍一下我的认识。

1、不当的课堂提问

就拿“互动”来说:师生交往和互动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形成“学习共同体”。

课堂上师生互动,应该说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但在听有的老师互动课时发现,有的老师认为,课堂提问多了,就是师生交往和互动了。 暂且不论是否片面,问题提出的恰到好处也行,可是很多提问都属于无意义的提问:一问即答,一问齐答;什么都问,学生乱答;边讲边问,自问自答;填空式提问,接话式回答;暗示性提问,顺应性回答;指令性提问,判断性回答。例如:“电荷的运动情况是什么呀——哎——向右的”,在这句话中,学生没有任何人回答,老师只是“自作多情”;解这道题需要用万有引力——定律;讲解完选择题,得出答案后问,这个题应选择什么呀;对不对;会不会等。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只追求表面,要防止盲目追随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否则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新鞋穿不上,老路走不畅。

2、提问要有指向

兴趣性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开头,或在教学关键环节。 联想式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观点方面的问题。 类比式提问:用于学习新概念、新知识的推理过程中。 悬念式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结束,给学生留下悬念。

迁移性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点或困惑,用知识迁移去解决。 猜想式提问:往往用在引课或某种规律性问题。

发散式提问: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可用在引课或课的结束。 反馈式提问:某一个教学段的完成或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 挑战性提问:教师见机行事,引导创新思维。

3、关于新教材教学中的提问

有时教材中也涉及了问,但我们如果真正提出问题,反而效果不好。如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P45)中的说一说:

学生都知道在空气中下落有空气阻力,如果这个问题老师问的肤浅,则没有必要,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老师问的太深,又没有必要。所以正常授课时,我只是通过演示,来让学生感受的。

而还有的,如果在增加一个或几个问,效果会更好。如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第三节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中的实验:

这个实验在做之前,先让学生考虑(增加一个问):怎样观察两球同时落地?可采取兴趣性提问、猜想式提问、挑战性提问都可以。在本节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来进行的。

再如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

还可以提问:用力压桌面时,光点位置是向上还是向下变化?兴趣性提问;悬念式提问;猜想式提问;反馈式提问都可以。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不超过1/3。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不变的方程式,更不能呈现僵化的程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型。只追求僵死不变的教学模式,永远找不到课堂文化。

三、关于新课改的实验教学

1、考纲上的不同之处

以往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中的实验部分,在新课改的物理(或综合)考试大纲中改为实验与探究,具体要求也不同。

以往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新课改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划线部分为不同之处,主要是强调了设计和探究。

2、重视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必修教材中明确的探究课: 必修(1):第二章第1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四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必修(2):第五章第2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

第五章第3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 第六章第3节:探究平抛运动规律

必修教材中有部分内容也可以设计为探究课,如:必修(1)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中演示变探索等。

关于探究实验,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是轻车熟路的,这里不再多说。

3、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如:必修(2)第六章第1节曲线运动中的做一做:

有人说:“这么简单的概念还需要体验吗?”体验不只是为了理解知识。这一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解决许多更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有这种意识,意识是难以通过“讲知识”来形成的。

类似内容还有:必修(1)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以及必修(2)第六章第7节做一做(向心力和半径的关系)等。

4、创造条件做实验

实践证明,成功的演示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实验说话,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非常理想,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对于衔接初高中物理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实验外,还有:

必修(2)第六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演示:(用日光等管装清水和蜡块)

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用激光笔代替光束)

5、2007年高考试题中的实验题

今年理综全国卷(1),也就是我们辽宁省理综试卷的实验题,第一题是示波器,很多学校没有复习,致使学生本题得分较低,还是重视实验好,特别是学生能亲自动手做,那么就不会忘记,这就是刚才所说的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关于示波器,“3+2”高考时曾经考过一次,最近一次出现在2003年江苏高考物理题中,试题如下:

( 6分)图中为示波器面板,屏上显示的是一亮度很低、线条较粗且模糊不清的波形。

⑴若要增大显示波形的亮度,应调节_______旋钮。 ⑵若要屏上波形线条变细且边缘清晰,应调节______旋钮。

⑶若要将波形曲线调至屏中央,应调节____与______旋钮。

还有:今年理综全国卷(1)第二题是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实际就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变化,这也告诉我们,新课改的实验应该重视,特别是探索性实验否则很难适应以后的高考,至少中等以下的学生(题略,以下同)。

北京综合卷实验第二题,网上评价很高:尽管是在用笔、用纸去考实验,但还是把认真做实验和敷衍做实验区分开,要把做过实验和没做过实验区分开来。实验是关于“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问题,实际上还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结合。

演示实验也要上考卷,今年北京综合卷实验题第一题,就是一个关于阴极射线管的演示实验。

新课改的教学演示实验要尽可能地做,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当然本题还是比较简单的。

江苏两个实验题都具有探究性,没有照搬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但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又是学生学过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应付。

四、关于新课改的重过程教学

新课程中实施教学思路的体会,首先就是重过程。也就是说: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通过该活动,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1、为什么重过程

在具体过程中能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

在具体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相关体验,增强相关的意识。意识是很难通过灌输来达到增强目的的。

方法,通常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某个方法不等于能掌握、运用这个方法。掌握和运用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实现。

学生的能力是在相关行为中提高的,学生经历某一过程的行为为培养和发展相应能力创造了条件。

2、怎样重过程

下面就对新教材的两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看应该怎样重知识。 例1:关于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②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③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②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③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④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⑤体验:“做一做”——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 以上教学过程包括了:“提出问题——实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体验”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例2:关于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作用;②实验得出:向心力的大小跟质量、半径、角速度都有关系;③“可以证明”,向心力的大小等于F=mrw;④从力要产生加速度导出向心加速度意义和公式;⑤阅读材料: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⑥做一做:感受向心力。

过程分析:以上过程中的实验装置比较复杂,难以作为学生实验,而且力的大小的呈现比较间接,不易形成直观认识;证明过程也只是四个字:“可以证明”,学生没有经历这个过程,虽然作为阅读材料给出了公式的推导,但难以落实;只是在最后做一做中,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用一定的篇幅,设立小标题,进一步明确“速度变化量”的概念。

分析:向心加速度难点在于ΔV,正确认识圆周运动的ΔV作为以后过程的基础,这里又作了进一步强化。

②通过五个步骤说明ΔV很小时匀速圆周运动的ΔV指向圆心,引入向心加速度。

分析:把对ΔV方向的分析分为五步骤,减小台阶,降低坡度。 ③给出向心加速度,在“做一做”中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推导。

分析:ΔV问题解决了,推导只是数学问题,放在“做一做”中,兼顾学生的差异性。

④通过实例引入向心力概念,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向心力公式。 分析:至此,学生获得的是完整的向心加速度概念。 ⑤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公式。

分析:圆锥摆实验装置简单,能够当作学生实验来做,也是一个应用知识的实例。

⑥做一做:体验在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分析:通过体验来认识半径和向心力的定量关系,强化实践意识。 以上只是从几个侧面,说明自己对新课改的粗浅认识,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我校的新课改工作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本文由丹东市教师挂牌培训讲话稿整理而成)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试论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如何实施高中物理高效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各章前言的教学

《新课标》下的高一数学教学体会

体会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