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语文教学语言技巧

发布时间:2020-03-03 07:48: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语文教学语言技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德]第斯多惠

教师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对课改精神体悟的深浅与否,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而在教师的教言谈身教中,语言水平的发挥是至观重要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它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所以要搞好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

相声艺术讲究说、学、逗、唱的表演工夫,语文课堂则讲究深厚语言功力,它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必备技能,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源头活水”。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相比之下,对担负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使命的语文教师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即发音清楚、准确、语汇丰富、用词恰当,语句符合语法规范,口头表达思路清晰、鲜明生动、简洁流畅。这就要求教师既懂得现代文的规范语言,又能掌握口语表达的特殊性。优秀教师一踏上讲台就能左右逢源,就依赖自身的语言素养——准确、熟练、生动、简洁的口头表达能力。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篇小学课文,我结合文前列宾的画,对“领头的纤夫”作了以下讲解:“领头的潜伏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这句话描述了领头纤夫的体质、年龄和衣着;“眼睛漠然的望着远方”——这是对他和神态的描述,“漠然”,表现了他冷淡、麻木、没有表情、漫不经心的样子;“路还长着哩!”——则透露了领头人的所思所想;这样的生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结束,到哪里才是个头呢!表现了纤夫悲哀、不满有情绪。

这段教学语言恰当精要,细致生动,一个老年纤夫的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二、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语言艺术同其他艺术品类一样,是真、是善、是美,也是爱。这种爱,是对职业的执着,是对学生真诚的关切和爱护。没有真诚,就没有艺术。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既饱含情感,又有丰富的内涵。饱含情感才能沟通心灵,内涵丰富才能启迪智慧。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材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先介绍了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场内特务无理取闹,闻一多怒斥凶顽,拍案而起,即席演讲的情景,然后于老师满怀激情的说:“这篇讲演是庄严的宣言,动员的号角,讨伐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檄文。它像一团炽热的火焰,从肺腑中喷射出来。它没有作词句上的修饰,但句句像投枪,像匕首,直刺敌人的要害„„这篇讲演距今虽已四十多年,然而那鲜明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一泻千里的气势,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仍然地叩击我们的心弦。”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外”,于老师善于创设情景,以情激情,通过教学语言情感、节奏和气势,向学生传达了丰富的知识信息。它集中了学生的感情阅历、心理体验和思想贮存,从而在教学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巧妙的疏导点拨 课堂教学是师“教”生“学”的双边活动,师生思维同步平行运转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认知程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下系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并不完全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他们自然按照自己的知识水平、生活体验来看待或思考课堂上的问题。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对学生知识层面和生活层面上的把握和了解,密切注视学生的接受状况和随时出现的受阻现象。学生对课堂问题的认识,或正或误,或良莠混杂,或无所适从„„都需要老师通过教学语言进行双边协调,即点拨疏导的艺术。

语文教学的疏导方法异彩缤纷不一而足,最能体现教师对教学语言的驾驭能力。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关于题目的深刻寓意,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在讲授这一课时,先向同学介绍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代背景,以期学生对这段史实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理解的依据 。但这段历史毕竟太久远,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隔阂,他们对题目的寓意见解不一,甚至难于理解。鉴于此,我向同学作了如下引导:

“药”在文中指“人血馒头”,华老栓夫妇以此为儿子治病的‘良药’,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愚昧、麻木、不觉悟(生答)“; 换个角度讲,夏瑜的血被当作治病的良药吃掉。说明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不为群众所理解的致命弱点(生答);

鲁迅先生把华、夏两家的悲剧命运结合在一起来写,以华夏两家借指-------古老的中华民族(生答),揭示了民主革命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这篇小说的写作意图,就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生答)。这句话中的‘病苦’和‘疗效’二词,已经暗示了以‘药’作题目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对此再作一次概括。” 学生开始逐步理解“药”的深刻寓意,大家议论纷纷,气氛活跃。最后,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作了概括:

“小说以‘药’作题目,说明‘人血馒头’不是治病的良药,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拯救中国‘良药’提醒人们了解中国的病根,激励人们继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寻找中华民族解放的‘有效良药’“。

经过提问、讲解、讨论、概括等方法,将师生思维活动高速到总是的精警所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由此进入了课堂学习的新境地。

四、无言的感悟品味

课堂教学有的需要讲解疏导,有的却需要感悟口味。

刘国正先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记述了他的老师陈小溪先生的教学方法。“除了解答学生提的疑难之外,他很少讲。„„讲,话也不多。只是说,这名妙啊!妙在这个字。这篇妙啊,妙在这一笔,掀起绝大波澜。说“妙啊的时候,眉尽色舞,好象许多妙的道理尽在不言中了。但,他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屋瓦。我也跟着吟诵,跟着铿锵,许多篇的妙,是在跟着吟诵中体味到的。”陈老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正体现了汉语言文学特有的感悟性。吟咏间片刻的宁静,正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哲理的顿悟。大家熟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绝妙诗句,绝不是仅仅靠词语诠释,句子翻译所能明白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它必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感悟体味,教师的教学语言则是连接在作品文本和阅读接受之间的一架飞机。 中国文学向来以“传神写照”为艺术至境,但也不是无迹可求艺术自有起其自身的规律。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之所以能够达到“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心灵神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就在于其自身对教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理解,它来自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执着的探索。

感悟品位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带入艺术佳境,既调节了课堂节奏,也为学生鉴赏水平、语感能力的提高创设了氛围。

五、机智的应变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阅读视野的扩展,他们既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他们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甚至已成定论的问题,往往会突法异想,其中不乏新颖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冲激着教师的教学预想,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自读课文,它的主题是:通过一个小职员的醉心奢华的妻子玛蒂尔德的悲剧,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毒害。我在讲授全文的过程中是大致按照这一观点开展课堂教学的。课后有一道思考题,要同学们谈谈文中一段名言的理解,即“人生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我在讲授过程中因为已经流露了对小说主题的这种传统认识,所以,在展开讨论的时候,大多数同学也基本上认同了这种观点,认为这段话虽然包含了一定的哲理性,即“必然引发偶然”但仍然显露了作者思想的阶级局限性,即所谓“偶然改变必然”。

正当师生思维趋于一致的时候,有位同学突然表示了自己迥异的见解,“我认为这段话没有什么阶级局限性„„”刹那间课堂上一片哗然,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我冷静片刻,温和地说:“同学们先安静一下,让这位同学把话说完,把问题讲清楚。”这位同学若有所思地说:“关于项链是假的,文中已有多处伏笔。假如玛蒂尔德能够细心谨慎一些,至少不至于辛苦十年,虽然当时她为虚荣心所蛊惑,虽然过去的事实不能假设,但它告戒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对前途的把握。两段名言虽然出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作家之口,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时候,同学们一齐把目光转向我。我对此说尚存疑虑,但这位同学能够独辟蹊径,有着可贵的探索精神。我被这种精神打动了,我胸怀坦荡的对大家说:“他的见解很独特,你先坐下。——这位同学的发言是经过慎重思考的,言之有理,发人深省,扩展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希望你能结合全文把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详加论述,供大家以后继续探讨。”同学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课堂上顿时又活跃了起来„„

这堂课虽然遇到“突发事件”但我感觉得更活泼,更有意义。它使我认识到对学生积极鼓励实行课堂民主的重要作用。它对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生动性和创造意识,是种良好风气的开端。相反,如果将教师的思想观念定于一尊,强加于学生,就违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六、多姿多彩的个性风格

表演艺术中有所谓“性格演员”和“类型演员”的区别。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虽然仍以某些形象成为自己的代表作,但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艺术功力和表演悟性。塑造出多种性格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种性格类型。

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也是如此。“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如果一个教师只能一种个性语言教学,他或许能上好一堂课,但他决不能讲好各种语言风格的课。虽然每位教师都各有自己的性格,各有自己的教学特点,也不能苛求每个教师都成为表演艺术家,但他必须能够适应“变化气质”培养自己多姿多彩的风格个性语言,唯此,才能把每一篇文章教出应有的“个性”来。

语文教学的语言个性,应当切合教材的文体特征、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不同课文的教学语言表现为不同的语言风格个性。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宜于精细缜密的教学语言;《珍珠鸟》宜于生动形象的语言;《凤凰再生歌》宜于热烈悲壮;《荷花淀》宜于温情脉脉„„虽然都需要教师冷静的语言剖析,或者生动的举例佐证,但总离不开作品文本的情感基调,毕竟“文以情动人”。

七、娓娓而谈的方式扣启学生心扉

娓娓而谈,就是要敞开心扉,或叙述,或议论,语调平和,一字一句都要叩启学生的心扉。如此一来,就会如同小河流水,淙淙潺潺,悦耳动听;犹如春风化雨,吹拂学生的心田。例如,我给学生讲《听潮》一课,开课前,我与学生交谈:“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到过关于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中所看到的大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句来形容它的状态好吗?(放手让学生尽情说)最后我说:”我也谈谈自己的感受。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幻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中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远离大海的人,读描绘海景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海的壮观。作家鲁彦的《听潮》,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一起阅读,仔细体味。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使学生渐渐进入学习的佳境。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一位教师又拥有因文而异的,变化万千的个性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声气相求,以便达到一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体味了这中感情,并以声情并茂的语言讲授开来,就会使学生在不自觉中产生共鸣,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以上关于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七个方面,是统一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整体。其中口语表达是基础,情感内涵是载体、是核心,点拨疏导是语言协调,感悟品味是鉴赏培养,应变语言体现教学原则,个性语言则是教师教学语言总体水平的标志。教学语言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宗旨,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全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的教学语言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我所谈论的只不过是自己一点初步的见解而已,艺无止境,我要在以后的、长期的、工作和学习中深入地探索、研究、总结

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

销售语言技巧

语言沟通技巧

语言的技巧

语文片段教学技巧

浅谈数学语言的教学技巧

语文高考作文技巧专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

培训师的语言技巧

导购员销售语言技巧

浅谈语文教学语言技巧
《浅谈语文教学语言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