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试论武汉

发布时间:2020-03-03 09:20: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试论武汉“近代文化转型遗产”的保护策略开题报告

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国际社会保护濒临消失的人类文化遗产推动了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潮流。文化主体之于文化身份的诉求、权力承担者之于政绩的追求以及商业资本之于利润的追逐。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已成为全社会相当普遍的舆论,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政府必要的政务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是相当普遍的,甚至是空前的,所以有的学者说现在的形势是“空前重视,空前破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实际问题需要去面对,有认识问题需要去提高,也有方法问题需要去改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诞生过文化名人屈原、陆羽、李时珍、张居正、王昭君及竟陵派、公安派等有重要影响的文化流派。湖北又是辛亥首义的发生地 在中国历史上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武汉是湖北的省会,更是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中存在专门立法数量少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平衡性等问题。应当强化和完善地方立法,结合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创制性立法,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

武汉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为“近代文化转型遗址”,涵盖汉口原租界区、汉阳工业遗产区和武昌首义遗产区三大部分。包括中华民族工业发源地汉阳工业遗址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汉阳砖瓦厂等。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结合武汉实际对保护文化遗产的策略进行论述。 2.选题的研究现状

人们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是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的。起初是保护器物、典籍,后来发展到建筑物、遗址。就建筑物来讲,开始保护的是宫殿、府邸、教堂、寺庙等建筑艺术的精品,后来扩展到民居、作坊、酒馆等见证平民生产、生活的一般建筑物,再由保护单个的文物古迹发展到保护成片的历史街区,甚至一个完整的历史古城,内容越来越广泛,内涵越来越丰富。主张保护的社会群体也从学者、社会贤达发展到官员、民众。保护的法律也越来越完善,方法越来越周全。这种变化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步的。在一个国家里,社会越是进步,历史遗产的保护越受到重视;在不同的国家里,文化越发达,保护历史遗产就越成为那里的社会共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增强保护的意识,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了解有关保护的知识。

1、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简况

在国际上,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大约始于19世纪中叶,从下面几个国家保护文物的立法时间,可以看出几个关键的变化。希腊立法较早,1834年有了第一部保护古迹的法律。20世纪60-70年代间,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高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在此期间通过了一系列宪章和建议,确定保护的原则,推广先进方法,协调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威尼斯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连同《奈良文件》阐述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和方法,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1)真实性,要保存历史遗留的原物,修复要以历史真实性和可靠文献为依据,对遗址保护其完整性,用正确的方式清理开放,不应重建。(2)不可以假乱真,修补要整体和谐又要有所区别,也称可识别的原则。(3)要保护文物古迹在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它们都保存着历史的痕迹,保存了历史的信息。(4)连同环境一体保护,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它所处的环境,除非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不得迁移。这些原则和方法已成为世界的共识,对我国也基本适用,它的主要思想已体现在国家文物局推荐的《中国文物保护准则》之中。而且国外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使用是区别对待的。

2、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简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蕴含着诸如此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直引领着我们探索与发掘未知的未来。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对文化遗产冲击日益加剧。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加上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下的外来文化侵蚀,中国自身的文化遗产显得举步维艰。我国保护文物古迹的活动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考古研究所。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系统地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古代建筑。1987年中国有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等,1987年和1990年泰山、黄山先后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92年九寨沟、黄龙和武陵源首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推动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通知还进一步明确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只重视眼前开发,不重视长远保护;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文化内涵等,出现了明显的短期行为和一些违规行为。就如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申请,各地政府是各出奇招,目的不在于保护,而是引资和开发,结果“申遗”失去了其最本质的意义,变得腐化麻木。 “申遗热”的本质其实是“经济热”,地方政府企图用旅游业来提高当地知名度来带动经济,而不是本着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的目标。其次,国民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薄弱,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因为中国对文物的保护制度不像欧美,在中国是收归国有的,企图占有、损坏、变卖等行为都会触犯法律。然而单凭法治是无法保障的,由于缺乏意识,民众或多或少会铤而走险。更甚者,有些地方发掘到文物也不敢上报,怕被查到宁可把文物砸坏也不上缴。因为一旦上缴,那块出土文物的土地就要收归国有,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在城镇里的施工地。 3.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武汉历史以来一直是长江流域的商贾重镇,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武汉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传承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武汉市民的生活方式、审美理念,是武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文脉,也是人们认识、了解、甚至是找到这座城市的路标。本文以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例,探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围绕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与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思想观念;二是对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思考;三是关于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框架设计。从而进一步研究武汉“近代文化转型遗产”的保护策略。 4.本文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有关“近代文化转型遗产”的保护策略这一课题的资料很少,具体到研究某一城市的问题的文献资料就少之又少了。因此研究过程中需要自己不断摸索。这是本文研究的最大难点。另外还需实地调研考察,走访一些相关单位和人,这样才能获得更多切实可信的数据支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近代文化转型遗产”的保护策略这一课题落实到某一城市,进行相关的研究。这一方面在国内外还是很少见的。 5.论文大纲及写作日程

论文大纲: 摘要 绪论

一、武汉的历史文化遗产综述

二、武汉“近代文化转型遗产”的保护策略

三、武汉“近代文化转型遗产”的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1武汉“近代文化转型遗产”的保护存在的问题 3.2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写作日程;请客户自己安排

参考文献

张成.叶斌.苏玲转型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整体观——以南京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11(z1) 韩春晓.任俊卿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对策[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29) 张利香晋祠景区保护利用初探[期刊论文]-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漆国生.王琳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文物保护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社科纵横 2010(7) 汝玉蕾.马全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哈尔滨靖宇街历史街区修复策略[期刊论文]-建筑设计管理 2010(1) 凌申.王江波发展长三角地区城市文化旅游路径选择——以发展镇江市隐士文化旅游为例[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11) 张利香 太原市晋源区历史园林保护利用现状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10(19) 邓蕴奇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讨[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0(10) 李霖鄂西北向坝民歌的艺术特征[期刊论文]-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z1) 李华成.LI Hua-cheng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基于湖北省荆州市非遗保护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太原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

武汉

武汉政协提案

武汉重点项目

武汉司法鉴定

武汉工业区

武汉大学

武汉落户

武汉商圈

武汉概况

武汉小额贷款

试论武汉
《试论武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浅谈武汉地区 武汉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