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

发布时间:2020-03-02 21:37: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价值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现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定文化,而饮食文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在,世界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加强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彼此之间的尊重,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交流。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实中西方在饮食上有许多差异,其表现在方方面面上,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方式等等。正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差异,让中西方饮食各有各的鲜明特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并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烹饪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吃生蔬菜,比如黄瓜,洋白菜和西兰花等。因为他们知道蔬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就会被破坏。可以说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使口味永无变化,他们照吃不误。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对食物感性强于理性,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终其原因,是中西方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西方的世界里,理性显然是比感性更受推崇,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到近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思维是一种篇中理性的思维,这也体现在西方的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在中国,饮食的追求感性显然压倒理性,这种饮食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吻合。作为东方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模糊及不可捉摸。就像中医的治病方法,望闻问切,治疗从整体出发,辅之于有效的中药,但中药的药理却始终令人难以道明。从中医药我们就可以大概了解中国哲学。中国菜也是如此,讲究分寸,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道美好,协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的特点。 二:饮食结构的差异。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总的来说,中国人以素食为主,中国人每天吃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西方人则喜好荤食,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不喜欢。另外,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例如鸡鸭的舌头,脚掌等,一到中国厨房,经过厨师加工便成为一道道美食佳肴。 三: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宴席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变。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将所有食物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用餐礼仪差异。

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常首先入座并坐首席。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主人一般请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中国的用餐礼仪深深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化。在中国,有句话“百行孝为先”,由此可看出“孝”在中国的地位。孩子孝敬父母,后辈尊敬师长,重视对年长者的尊重,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就产生了“让”的进餐礼仪精神。西方排座位的标准则是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在安排座位时,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必须将男女宾客分开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时针方向朝外侧排列。还应注意两点:一是男宾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据年龄安排;二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边但不相连。另外,如果男女结伴同时赶赴宴会,那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从左侧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送给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再按同样的顺序给男士上菜。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然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在西方,人们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女士优先,尊重妇女的精神。 五:用餐器具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分工非常明确。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西方地域广阔,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地间隔较远,一碰到什么突发情况,全都得靠自己。而中国人却住得相对集中,常常是一个部落,一个村落集中在一块,一遇到野兽或者突发事件,都是大家联手对抗。从而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平和闲静。

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今天,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西餐饮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中西方饮食文化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