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6: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提高略读教学的实效性

略读课文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二年级下册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略读课文有22篇,占课文总数的32%,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29篇,占课文总数的45%,到了

五、六年级,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就平分秋色。可见,略读课文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了份量。而且到了第七册,略读课文不仅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且融在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彼此呼应。至第九册起,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交替出现,成为了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叶圣陶曾经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但目前略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长久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略读课文教学的问题一直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同时,由于缺少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和迷惘。

在听课、评课中发现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复杂化。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上,教师讲解过多,参与过于频繁,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使略读不“略”,教师包办太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阅读的思维,以及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很好地提高。二是简单化。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以为略读课什么都不用教,有的教师干脆放手让学生自学,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地了事。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读到的东西也如过眼云烟,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

略读课文教学中时常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把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教学方法不变,略读课上成精读课。

2、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教师“放”的过开,忽视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指导,略读课成了自读课。

3、轻视略读课,把略读课变成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4、走过程,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回答文后或文前阅读提示中的一两个问题。

那么教师如何走出略读教学的“迷惘”,上好略读课,发挥略读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就要准确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及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三者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而教学要求上也有相应的不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要准确把握各年级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如五年级上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本册教学参考用书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的要求: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了解了课标和教材对略读教学的目标要求,那么教师在进行略读教学时尤其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略”,但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实践运用。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一篇课文究竟是精读好还是略读好,不同的略读课文又该有怎样不同的“略”,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自主把握。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一成不变。不能全册略读课文采用一个模式教学。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教给学生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如,小组合作定标题时,可以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如果经常这样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如六年级下册中有两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安排在“外国名篇名著”中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浏览”上,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二、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不久前,听一位名师上略读课《祖父的园子》,其中初读环节是这样安排的: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件事写得最具体?学生汇报“铲土”这件事写得最具体,教师又问:既然每一件事都能体现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的那份快乐,为什么把“铲土”这件事写得最具体。这时大屏幕出示“铲土及我和祖父对话”的内容,并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在品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写文章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例详细叙述,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落实了“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目标。这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而是赋予了“粗知大意”较为丰富的内涵。

三、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但并不是教师在略读课堂教学中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这样的读表面看,课堂教学中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其实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例如:我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二单元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5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走了几个来回,能力弱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同时,教师针对第二段许多专业术语给学生读通带来的困难,教师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除了反复朗读外,教师还安排了三次默读,第一次是根据“提示”默读全文,自己去读懂课文,第二次是针对学生自读遇到的困难,安排默读课文2----4段,第三次是默读最后三段话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与大家交流。整堂课除了交流,光是读书时间就占了将近二十分钟。教师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放得好,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发挥。

总而言之,略读课文是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点所在,无论是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知识的拓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及目标要求,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不光能学到语文的技巧,而且还要掌握自学的技能,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使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这其实是我们期待的略读教学课堂,也是教师如何走出略读教学的“迷惘”,有效实施略读教学,造就“精神底气”的幸福之旅。

文章出自吕东坡语文教学网

把握古诗词教学特点

体育教学特点

一对一教学特点

把握略读教学的尺度,开展有效教学解读

把握略读性质探寻略读课文的常态教学策略

我的教学特点

初中政治教学特点

如何把握略读课文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略读教学

略读课文

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
《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