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01 18:19: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质学基础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山地,进一步划分为:

(1)低山,海拔500—1000米。

2)中山,海拔1000—3500米。

3)高山,海拔大于3500米。

呈线状延展山地,称其为山脉。具有成因联系的若干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山脉,称其为山系,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差200米内的起伏不平的地区。

平原: 地势相对平坦、面积较大,相对高差仅几十米的地区。

高原: 海拔600米以上,地势平坦广阔的地区。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的地区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通常可分为以下次一级单元:

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地带,水深范围约为130——2000米,平均坡度约为4度17分。宽度各地不,其上常发育海底峡谷和陆坡阶地。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坡度通常为5′——35 ′ ,多分布于水深2000-5000米的海底。大陆

基主要由大陆坡上发育的浊流物质及滑塌物质堆积而成。

大陆架:指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谷地,地势平坦,平均坡度大于0.3度(围绕大陆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0度7分平均宽度约75公里,深约60米,下界深度约为130米。)。

岛弧:延伸远,呈带状分布的弧形列岛。岛弧向洋凸出,内侧为大陆。

海沟:岛弧外侧常发育深度大于6000米的狭长形凹地。宽约几-几十公里。岛弧与海沟组成了弧—海沟体系,常发育于陆、洋交界地带。 大洋盆地:海底的主体,它是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米。

深海平原:靠近大陆边缘一侧、平均深度约为4877米,坡度极小(

海山:洋盆中高度>1000米,呈孤立的锥状高地。多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无震海岭:多分布于洋中脊两侧,呈脊状隆起的高地,以无地震或少地震为其特征。

大洋中脊:横穿大洋的全球性洋底山系称之为洋中脊。它是洋壳生成的地带,其地震与火山活动十分强烈,在大洋中脊的中央部位存在一巨大裂谷称之为中央裂谷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圈层。

地热:地球内部具有的巨热能。

地热的来源: 1)放射形元素的衰变能(地热主要来源)。2)化学反应能。3)重力能。4)地球旋转能。5)结晶能等。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

地温深度:在地表以下到地心不同深度上的温度,即在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的温度。

莫霍面:地震波在地下若干深处,传播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不连续面即上地幔中心的盖层与低速层的界面。

古登堡面:在2891KM处,地震波在地下约3000KM深处,传播连续发生剧烈变化的不连续面既在下地幔与外核之间的界面。

地壳:由固体和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层。

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

硅铝层:上地壳平均厚度15KM,平均密度在2.98克/CM,其物质组成类似玄武岩,

岩石圈:莫和面以下至80KM,是上地幔的盖层为固体,它与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共同组成了地壳的坚硬外壳。

软流圈:深度80—220KM,地震波速明显下降,横波在局部不能通过,推测部分物质可能呈熔融状态,具有可塑性。

岩石:固体矿物的集合体。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地质营力产生的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外地质营力产生的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各种地质营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重力异常:由于地球表面并不平坦,内部各处密度也不均匀,实际测量的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等。

地磁异常:所得数据与正常值不一致的现象。

磁偏角:在某种有地磁针(磁力线)指示的磁南北,为磁子午线方向,它与该地地子午线之间存在一个夹角。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丰度: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

第二章

矿物: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单质元素:矿物由一种元素构成,该类矿物在自然界较少。

化合物:矿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而成。自然界绝大多数矿物均为化合物。

晶体:内部质点(分子、原子、中子、质子)有规律排列的几何多面体形态的固体。

非晶体:内部质点既不呈规律排列更无几何多面体外形。

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呈有规律的重复排列矿物称之为晶体矿物。

非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呈无规律的排列矿物称之为晶体矿物。

空间格子:将晶体结构中的相当点抽象出来,这些相当点就构成了在三维空间无限延伸的几何图形,这个几何图形称之为空间格子。

类质同象:矿物在结晶过程中,晶体中的某一质点(离子、原子)被化学性质类似的其它质点替代,而不改变原有晶体结构,只改变矿物的物化性质的现象。 颜色: 矿物的颜色是指矿物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吸收的结果。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自色:矿物自身所固有的颜色,如水晶(SIO2)无色透明,孔雀石翠绿色等。

他色:矿物由于外来带色杂质机械混入,而呈现的颜色,如紫水晶、烟晶等。

假色:由于矿物表面氧化膜或解理面等所引起的光线干涉现象。

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一般指矿物在白色瓷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因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稳定,故利用矿物的条痕鉴别矿物比利用矿物的颜色要更可靠。

光泽 :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称为光泽,根据其反射光的强弱可将光泽分为

摩氏硬度计: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程度。根据硬度高的矿物可以刻划硬度低的矿物的道理,德国摩氏(F.Mohs)选择了10 种矿物作为标准,将硬度分为10 级,这10 种矿物依次是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力的程度,根据机械作用力的性质分为刻划硬度、压入硬度和研磨硬度。)

解理:矿物在外力敲打或挤压下,按一定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其光滑面称解理面。

断口:指受力后,形成任意方向的破裂面。断口可在晶体矿物中形成,也可在隐晶质或非晶质矿物集合体中形成。

宝玉石的定义:广义的说宝玉石是指颜色艳丽、光泽诱人、质地坚韧的矿物或矿物的集合体。人们常说的珠宝既指宝玉石。

第三章

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并在一定地质和物化条件下稳定的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石的结构:其组成物质(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和体之间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

侵入作用:岩浆沿断裂上升运移到地壳中一定部位冷凝形成的过程,

熔浆:喷出地表的岩浆

岩基:一种规模巨大、平面上多呈长圆形的深成侵入岩体。

岩浆: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黏稠。含有挥发分以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

熔岩:熔岩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移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岩圈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的过程。

火山:地下岩浆岩沿地壳的一定通道到达地表。

围岩:侵入体周围的岩石

块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无定向排列。

第四章

风化作用:地表近地表岩石在大气、温度、水、生物等作用下在原地遭受破坏作用的过程。【指表生条件下(常温、常压、富氧和水),由于气温、大气、水和生物等的作用,使岩石和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残积物: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的残积在基岩表面上的风化产物。

风的搬运作用:风将碎屑物携带至它处的过程。

土壤:有有机物、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组成的松散物质。

风化壳;在大陆地壳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

片流(坡流):雨水或雪融水沿地面斜坡成片状向低处流动。

洪流:坡流向小沟或山涧汇集,形成一股股快速奔腾的流水。

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侧蚀作用:河流在水平方向上不断的冲蚀破坏河床,使谷坡后退,加宽河谷的现象。

冲刷作用:洪流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泥沙,石块对沟谷岩石的破坏作用。

洪积物:洪流流出洞口时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堆积下来形成洪积物。 洪积扇:洪积物在平面上多成扇状分部。

坡积物:坡流将斜坡上部洗刷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到山坡下堆积下来。

冲积物:河流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河漫滩: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原来的河床逐渐变为河漫滩

地下水: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层或岩石空隙的水 (赋存于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

哈斯特(溶岩)作用: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的溶蚀破坏作用。[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分为机械潜蚀(仅在地下河中明显)和化学潜蚀作用(又称岩溶作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地形称岩溶地形或称喀斯特地形。]

海水的波浪运动:由于风等原因引起海水波状起伏的运动称为波浪运动。

冰川:陆地上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

雪线:终年积雪区称雪原,其下限称雪线

冰蚀谷: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谷地。

冰斗: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三面陡壁。

鳍(刃)脊:相邻的两个冰斗间的锯齿状山脊。

角峰:若多个冰斗共同拥有的残留山峰。

波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

潮汐:在月球—地球系统产生的引潮力作用下引起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的现象。

蚀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

泻湖:因沙坝或沙嘴扩大相连,使之与大海隔离的海湾。

海蚀作用:海水的溶蚀作用在碳酸盐组成的海岸较为明显。海水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具有较强的溶蚀作用。

湖泊:大陆水的积水洼地。

沼泽:陆地上极度湿润、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区。

风蚀作用:风以自身的动能和所携带的沙石对地面的冲击和磨蚀使岩石破坏的过程。

第五章

化石 : 由于自然作用而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与遗迹。

岩浆的分异作用:在没有外来物质的加入情况下,原本成分均匀的岩浆依靠自身的演化,形成不同组成岩浆的全过程。

变质作用:由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及地热流变化等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物质、化学条件的改变,从而使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原岩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转化的作用。

重结晶作用: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矿物发生溶解、组分迁移,再沉淀结晶的过程。

交代作用:在变质作用的过程中,由于流体相运移发生了物质组分的带入和带出时,引起组分之间的互杂置换的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由岩浆活动引起的,是一种发生在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规模不大的局部变质作用。

气液变质作用:是由具有化学流动性的气水溶液对周围的围岩进行交代作用而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作用下,使岩石或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以至重结晶等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大面积分布的、作用因素复杂的一种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是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的地壳内部热流继续升高,便产生深部热液及局部重熔熔浆的渗透、交代、贯入等方式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第七章

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

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岩层或岩体),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 。

向斜:指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

背斜:指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

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平行不整合:岩层界线大致平行,有显著的缺层现象。

岩层的产状:地质体(岩层、岩体、矿体等)在地壳中的空间分布位置和产出状态。

地垒: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其两侧为下降盘,这样的断层组合。

地堑: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其两侧为上升盘,这样的断层组合。

地层:具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层,即地层具有时代与顺序的含义。

地层不整合:在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的地层,。造成上下地层时代的不连续。

地震的级数: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

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产状:是指岩体的形状、大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以及形成时期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是指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产出状态)。

第八章

矿物:指在一定的地质和物化条件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矿石:只不过是含有一定量有用矿物的岩石。

矿产:在岩石圈中赋存的、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

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满足当前开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矿体:矿床中能被开采利用的块段。

品位:矿石中所含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单位含量。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金属矿产:从中可提取金属元素的有用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产:从中可提取非金属产品或其性能可被直接利用的矿产。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将今论古”的基本原则。

2.举例说明沉积环境与沉积岩相的概念。

3.活动沉积组合类型与稳定沉积组合类型的区别有哪些?

4.不同补偿条件下的沉积岩在纵向上有什么变化?

5.地史时期地壳运动在发展演化上可分为哪几个阶段,青藏高原生成应属于哪个阶段?

6.简述现今地球表面的基本特点。

7.地球为什么是一个椭球体?为什么又是一不规则椭球?

8.按地形起伏特征,大陆与海洋可进一步划分为哪些主要单元。

9.按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几层,各层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0.地震时,地面震动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1.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

12.地球形成至今主要经历了哪几个时代(以代为单位)。

13.解理与断口的关系(实习时应特别注意)?

答: 1)解理与断口互为消长,解理极发育的矿物断口不发育。

2)解理只出现在晶体矿物中,而断口可在晶体矿物、非晶体矿物集合体中出现。

14.简述矿物的条痕、光泽和透明度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15.如何区分矿物的解理面和晶面?

16.简述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的关系。

17.详细说明出露地表的岩石为什么会发生风化?

18.简述地形的陡缓对风化进行程度的影响。

19.简述冰川的运动及搬运物的特点。

20.简述终碛堤、侧碛堤、中碛堤的形成原因

21.简述基岩海岸机械侵蚀作用的特点与海蚀地貌。

22.简述海滩沉积的基本类型与沉积物特点。

23.为什么说浅海沉积环境是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共同发育的场所?

24.简述沉积岩的化学成分特点及原因。

25.何谓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

26.何谓层理,层理的结构术语有哪些?

27.何谓成熟度,研究碎屑岩的成熟度有何意义?

28.简述碎屑结构与粒屑结构的区别。

29.简述岩浆、熔浆和岩浆作用的定义,岩浆按其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分为几种基本类型?

30.作图说明火山构造的基本组成单位,简述影响中心式喷发程度的主要因素。

31.简述侵入岩的原生流动构造的形成原因与分布特点,研究侵入岩和喷出岩原生流动构造的地质意义有哪些?

32.岩层与地层的概念有什么差别?

33.何谓地层的层序律,地层正常有哪些标志?

34.简述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意义。

35.年代地层单位与岩性地层单位有何不同?

36.作图说明岩性地层单位的建立原则。

37.试述倾斜岩层的出露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作图说明)。

38.简述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与主要标志。

39.试述侵入接触与沉积接触的标志与原因。

40.简述外力、内力、应力、应变与应变椭球体的基本概念。

41.图示变形的基本类型。

42.岩石变形分为哪几个阶段,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哪些?

43.试述当褶皱轴面直立时,枢纽产状的变化如何影响褶皱的平面形态。

44.试述弯滑褶皱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条件。

45.试述在褶皱区如何开展石油、煤炭的钻探工作。

46.举例说明地层断距、水平地层断距、铅直地层断距的定义。

47.做图说明何谓正断层、逆断层、右行—平移正断层。

48.做图说明地堑的形成机制及应力轴特点。

49.为什么说线状分布的湖泊、泉水意味着断层的存在?

50.断层的形成时代判别的依据有哪些?

51.何谓连续(不连续)劈理,它们是如何分类的。

52.简述面状构造的置换条件与过程。

53.简述岩石的岩性如何影响石香肠构造的形态。

54.简述前寒武生物界发展演化的三次飞跃的特点。

55.简述前寒武大气中含氧量的变化特点及依据。

56.简述前寒武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57.简述晚古生代古生物三分天下局面的基本特点。

58.地史上最早的大型含煤岩层应位于哪个层位?为什么?

59.简述加里东、海西构造运动对中国东部沉积环境的影响。

60.简述华北地块区上古生界底部铁、铝矿的形成原因。

6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62.简述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习题

地质学基础综合测试

地质学基础复习

地质学基础试题

地质学基础 笔记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