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0-03-04 00:48: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蕲春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部署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午,大家参观了蕲春现场,令人鼓舞、深受启发。近年来,蕲春县探索的“规划建村、产业兴村、文化活村、生态美村、民主治村、党建强村”等“六村”建设的作法,可圈可点,值得各地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 自2006 年启动以来,全市新农村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域规划、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县、乡、村三级多个层面的示范点建设为先导,整合资源,创新举措,彰显特色,在调整优化中壮大农业,在城乡统筹中发展农村,在多元增收中致富农民,涌现了一大批像黄州陈策楼村、团风薛坳村、红安张家湾村、麻城杏花村、罗田圣人堂村、英山百丈河村、浠水袁垅村、蕲春李山村、武穴魏高邑村、黄梅张塘村、龙感湖大桥村等人口合理集聚、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顺应了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展示了农村未来更加美好的前景。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重点已由起步之初的规划先行、点上突破、试点示范为主进入到了全面启动、点面结合、全域覆盖的阶段;建设内容已由起步之初的注重“造新房、建新村”、注重村容村貌整治进入到了建新村与建新景相结合、育新产业与育新农民相结合、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同步建设的城乡一体、统筹推进阶段;建设机制已由起步之初的政府主导、依赖财政投入进入到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建管结合、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

五年来,新农村建设给农业带来了新发展,给农村带来了新变化,给农民带来了新生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相比大冶、鄂州的农村社区,相比日新月异的城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思路不清;一些地方盖新房、建新村的积极性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力度不大;一些地方试点村工作进展快,面上的村等待观望,工作进展不平衡。对这些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研究、认真解决。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在新的起点上更加富有成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在深化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推动实践发展。

一是在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上要有新认识。建设新农村,必须围绕“五句话、20 个字”的总要求,将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工作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努力使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改善,乡风民俗体现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农民素质得到新提升。 二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略上要有新认识。新农村建设不能就“三农”抓“三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建几栋房子,必须按照“三化同步、两增同步”的要求,从规划制定到组织实施,充分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三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规律上要有新认识。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又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既要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又要防止急于求成和短期行为。

四是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上要有新认识。新农村是农民群众的家园,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把增进农民福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体现农民主体地位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中,真正使新农村建设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

五是在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机遇上要有新认识。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重大决策。大别山试验区既是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的试验区,更是新农村建设的试验区。因此,对黄冈新农村建设来讲,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前不久,鸿忠书记到黄冈调研考察时对建设大别山试验区提出了要求、寄予了厚望。我们要把鸿忠书记的关怀化作发展之责、落实之责、富民之责,把省委、省政府的扶持政策转化为跨越发展之机,抓关键的少数,抓重要的具体,争项目、争投入,大招商、招大商,积小胜为大胜,积点片为带区,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以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奋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对我省“三农”工作提出了“一强六新”总要求。黄冈是农业大市,农业比较优势突出,在全省保障省长米袋子工程、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生态安全中地位重要。全市上下要把总书记 “一强六新”的重要指示作为指导黄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作为推动“三农”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以“三化同步”、“两增同步”为路径,统筹城乡发展,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宽范围上,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既是推进黄冈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收入连续 5 年大幅增长,平均增速在两位数以上。今年上半 年 继 续 保 持 了 良 好 的 态 势 , 农 民 人 均 现 金 收 入 为2589.77 元,同比增长 16.6%,高于去年同期增幅 6.7 个百分点。但由于是在低基数、低层次上的增长,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破解“三农”难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不上去,财富积累不厚实,再好的措施都是一句空话,再好的蓝图都是一纸空文。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内挖潜,农外使劲,千方百计拓展增收渠道和空间。一是向农业结构调整要收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由单纯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并重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两型”农业转变,推进增量与增效、增效与增收同步,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竞争力,让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获得更大的收益。二是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收入。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前拉后带,是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是带动增收的富民产业,是实现黄冈跨越发展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在招商引资工作的推动下,伊利、中粮、雨润、通威、李时珍医药等一批央企、上市公司、民营百强企业和海外资本纷纷落户,带动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到 2010 年底,年产值 500 万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接近500 家,产值达到 326 亿元,已占到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其中食品饮料业和纺织服装业跨入了百亿元产业行列。要树立让全省、全国“喝黄冈水、吃黄冈粮、用黄冈油、品黄冈味”的雄心壮志,发挥农业丰富的资源优势、难得的政策优势、独特的人文优势、良好的区位优势,围绕实施农产品加工“双千计划”,以食品工业为重点,以加工园区为载体,以打造自有名牌为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和理念,打好老区牌、生态牌、资源牌,善于用市场的办法、开放的办法、改革的办法,深化大别山优势产业对接成果,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抓好配套基地,优化投资环境,大搞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激活民间创业者,加快培植加工大县、领军龙头、优势品牌和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生产由孤立发展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分享工业带来的成果。三是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收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多种形式的生产、服务、融资合作与联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向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变。四是向农村服务业要收入。要积极发展农村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农家旅游、农村物流和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着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所需、灾情所迫、群众所盼,是黄冈“天大的事”,必须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和突出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今年中央、省委都出台了 1 号文件,7 月初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全面深刻阐述了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最强信号。这对黄冈水利大市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各地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自觉性,时刻牢固树立“平安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理念,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灌区续建配套、泵站改造、安全饮水、中小河流治理、小库整险及塘堰等“五小”工程建设为重点,优先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卡脖子”渠系工程,优先治理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平原洼地易涝圩区,优先整治威胁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病险库塘,搞好“顶层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动、多层次互动,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地方财政投入政策,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参与、支持和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要加强水利工程的项目管理和水管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长久良性运行。要把水利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上午,大家参观的刘河镇曹庙村水利渠系,一路清泓随渠流,两行碧树掩新楼,既是水利工程,又是生态景观。各地要统筹规划,林、路、田、渠、村综合考虑,形成“水清、畅流、岸绿、村美”的生态水利景观。在全面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高产稳产农田、通村通组公路、农村新一轮电网改造、农村信息网、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统筹城乡居民就业,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理念,学习借鉴发达地方城镇建设管理的经验,高起点编制好城镇规划,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引导规模较小的自然村落适度合并,向中心村或中心城镇集中,切实改变小城镇无规可寻、无章建设、无序管理的状况。要把城管会战与农村村庄环境连片整治同步推进,学习和借鉴武穴经验,按照“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的模式,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努力构建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推进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要落实新增用地指标,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的要求,发挥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聚集约的发展路子,以业立城,以业兴城,大力发展城镇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产业园区。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发展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提升城镇品位,提高城镇的吸引力、吸纳力和承载力。要大力推进沿江城镇带、京九沿线和公路沿线城镇带、大别山腹地城镇带建设,深化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投融资平台,破解资金瓶颈,努力把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着力培育一批吸纳能力过 20 万人、GDP 过 10 亿元、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中心镇、特色镇和重点镇。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均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我市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投入少、设施差、水平低,与农村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农民的期望有差距。要把完善公共服务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重点,做到“一优先、四对接、两加快”。一优先,就是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加强农村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教育。四对接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居民医疗保险逐步对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居民养老保险逐步对接,农村低保与城市低保逐步对接,城乡就业创业服务逐步对接,着力提升农村社保和就业水平。两加快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改造,加快推进基层文体设施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设施建设,实施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更多农民能够同享公共服务的阳光。

三、提振精神,创新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作为。 当前,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关键是要进一步振奋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重中之重”指导思想不动摇。新农村建设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党工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重中之重”指导思想不动摇,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局中统筹谋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抓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各部门要以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发挥好应承担的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将部门职能下延,将行政资源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当前,换届工作正在进行,各级党委要把熟悉农村工作、具有开拓精神、勇于担责、深受群众拥护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三农”工作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和充实“三农”工作领导力量,引导全社会真正在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把“三农”工作“重”起来。

(二)大力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机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完善五项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一年一度的现场会已形成了一种工作推进机制,已成为各县市区竞相展示“三农”风采的重要舞台,影响大,效果佳,反响好。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利用这一机制的激发效应,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要以县市区为平台,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集中投入,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注重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推动金融服务向农村、向农户延伸,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三是强化督促检查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督促检查,发现和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推广交流工作经验。四是创新工作考核机制。省委、省政府从 2009 年开始,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了“三农”工作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重农强农氛围。要加强省考核结果的运用,以考核促作为,以考核促发展。五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从五年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看,一个好村、一个面貌变化大的村,必定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支部,必定有一批党员模范带头人。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相结合,深入开展“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活动,注重发挥群众党员的作用,拓展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途径,增强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农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坚持办点示范,做到点面结合。抓点带面是我们党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五年来,全市先后启动了英山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10 个省级和 2 个市级示范乡镇、40 个省级示范村和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今年又全面拉开了大别山试验区建设的大幕。从点到区,多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不仅迅速改变了试点地区的面貌,而且探索出了规划引导型、产业培育型、迁村腾地型、项目拆迁型、移民搬迁型、旧塆 改造型、环境整治型等多种新村建设模式,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试点的基础上,省委要求新农村建设“5-7 年有大变化”,不单单是指示范点的大变化,更是所有农村、所有方面的大变化。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景。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抓好试点工作,提标准、提形象,把试点乡村建设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为一体、含经济与文化为一体、寓管理与服务为一体、融继承与创新为一体、于开发与保护为一体的农村新型社区,切实发挥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示范引导的样本作用,但同时要兼顾全局,兼顾最大多数农民的利益。特别是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一些重点工作,无论是不是试点村都要不等不靠,下功夫抓好落实,让农民广泛参与、普遍受益。各级和有关部门的产业规划、项目摆布、资金投放等方面也要统筹考虑。需要强调的是,各县市区要用相当的精力抓好工作难度大、工作进展慢的村,使所有的村都不要拉下步子。

(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在今年的“三万”活动中,广大机关干部脚印农家,走访民情,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线问政、问计、问需,从群众中摸清了农村现状和问题的症结,听取了大量的善政良言,汲取了丰富的实践营养,成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要巩固好、深化好、转化好、运用好“三万”活动成果,进村研究农村问题,下田研究农业问题,入户研究农民问题,切实把“三万”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转化为落实政策、改善民生的工作方法,转化为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体制机制,转化为全社会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大合唱,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城镇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在春耕生产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在春耕生产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在春耕生产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旗文明诚信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效能建设工作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科技工作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果园管理现场会议上讲话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