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23:57: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的主题。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本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学习诗人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的技法。

4、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感受诗歌在韵律上的

二、四押韵,抑扬顿挫。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样写道: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吸烟与文化》中也曾这样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二、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说: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康桥,今译“剑桥”,是英国的一个城市,在伦敦北面80千米左右,靠近康河(剑河),著名的剑桥大学就在此城。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3、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4、学习生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揉碎(róu) 浮藻(zǎo) ....撑篙(gā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xiāo) .....

5、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诗共7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1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

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照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离愁别绪。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四、教师小结: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

二、细读赏析: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

1、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中主要写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给人一种清新之感,景物中渗透了诗人的欢喜、眷恋和离愁。

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情与景的交融,试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榆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3、这首诗的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字句稍有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的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了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增加了诗的音乐性,体现了“音乐美”。

4、读下面的诗句,注意加点词表现出的色彩美。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金”....字写出了在夕阳映照下,柳树绿中泛黄的美丽色彩,与水面交相辉映。“艳影”写出了柳树倒映在水中的情景。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青”字使得色彩全出,与软泥的土.色相映成趣。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写出了梦的斑斓和美好。 ..(4)、“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斑斓”写出了夕阳映照下的康河波光荡漾的美好情景。

四、拓展延伸: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非常推崇闻一多关于“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诗也恰切地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感,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1)、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是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教师小结: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因为爱诗而更加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规范自己。“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6、再别康桥

一、作别母校生离愁;

二、泛舟康桥来寻梦——金柳、青荇、离愁、依恋、清潭;

三、悄悄离别心忧伤。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