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考试写作与素材

发布时间:2020-03-04 00:33: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没有惩罚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使其全面发展。因此,合理行使教师惩戒权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正确看待惩戒与教育的关系。当今中小学教育界,“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殊不知,“惩戒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歧视。”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学生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

适时运用惩戒手段进行教育。人们常说“无规矩,难以成方圆。”有了规矩,还需配以相应的惩戒。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十字路口徘徊时,需要有人去指点、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教师就是“这个人”——他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惩戒学生的责任,并通过适时、适度的惩戒,让其明白“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学生们健康地成长。

惩戒是教育的有益补充。没有惩戒,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惩戒,就一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因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教师如何处理学生早恋问题

早恋问题已经沸沸扬扬地讨论多年了,至今还是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师和家长的重点难题。事情已经弄到了这种程度:所谓的“青春期教育”几乎和“防早恋教育”变成同义词了。防早恋的教育又被简化成性教育;性教育又被简化成了“性知识”教育。“青春期教育”一路“缩水”,越来越狭窄,钻进了牛角尖。

我们抨击早恋的时候,往往从社会影响、社会不良风气开刀,可是解决早恋问题的时候,却又从学生的生理因素人手,大讲性知识。学生的性知识固然缺乏,但是他们的长辈当年性知识不是更缺乏吗?为什么那时早恋现象不像现在这样风起云涌?想主要用普及性知识的办法解决早恋问题,实在是头疼医脚,脚疼医头。其实防止早恋的重点应该是健康感情的教育,自尊教育,幸福观教育,这才能与社会影响相衔接。 现在对于早恋,最流行的说法是反对生堵硬截,应该进行疏导。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然而已成陈词滥调。怎么疏导?很少有人细致研究,无非是说教而已。例如用早恋的恶性案例吓唬学生呀,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来开导学生呀,甚至还有人用过分肯定早恋的合理性来讨好学生。这些东西,学生已经很熟悉了,虽然不能说全错,但是往往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对症下药。

早恋其实是有很多类型的,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教育方式。

早恋有共同的原因:青春期的性萌动、性躁动、性紧张从这一点来说,早恋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这种合理性。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性萌动、性躁动、性紧张,这是正常的,并非流氓,也不是犯罪。但是这不等于说屁帘还没摘就给小伙伴写“情书”就是正常的,也不等于说中学生在校园明目张胆谈情说爱是合理的,就好像人人都希望有钱是正常的,但是我从别人的口袋里攒钱就不行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样道理,君子爱异性,恋之也有道,乱来不行。学校不是婚姻介绍所,中小学生谈恋爱是违反纪律的,虽然学校在执行纪律的时候绝对要谨慎从事,一切要从保护和教育学生出发,但是这个底线不能突破。现在有些专家学者,不知为什么,竟然把青春期的学生都“性化”了,在他们看来,男孩个个好色,女孩人人怀春,早恋不可避免,早恋不可抗拒。要是这样,教师都兼任媒婆岂不更具“人文关怀”?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度过青春期的状态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平平静静,有的稍有曲折。青春期孩子的注意力重点和精力发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异性的兴趣是不一样的,不是都表现为严重的性紧张。也就是说,在青春期没有早恋现象的学生,不能认为不正常。“性化”青春期的孩子,是一种误导。

由于社会风气越来越“花”,由于家庭教育失误,由于学校举措失当,由于同学间“交叉感染”,如今中小学校园里的早恋现象已经很普遍了。在有些学校和有些班级,不早恋者反而成了另类。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教师还想用祖传的围追堵截、纪律处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解决问题,常常会碰钉子。采用新式的“我理解你”的办法,则会推波助澜。怎么办呢?只有引导。然而什么是引导?很多人都没有细想过。引导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你那条路走不通,你要沿着我给你指出的路走才行。”这样做,引导者也太自我中心了,学生一般都会抵触的。高明的引导应该是先查清孩子正往哪个方向走,搞清他的具体路线(情感路线和思维路线),然后陪他一起走,暗中推他一下,拉他一下,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方向,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一种办法,围追堵截、纪律处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属于“面对面的教育”。教师、家长一开口就摆出了一副“我要教育你”的架势,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第二种办法,高明的引导,是“肩并肩的教育”。表面上和学生走向同一方向,这就不致引起他的逆反心理,然后暗中“做手脚”,悄悄转变学生。第三种办法,“我理解你”。这种教育倒也是肩并肩的,可惜教育者跟着被教育者跑了,教育变成了纵容。第一种是教师、家长自我中心,第三种是教师、家长失去自我,只有第二种,既不主观,又不放弃教育者的身份,才是最合适的。

引导的前提是搞清早恋学生的情感路线和思维路线,搞清的过程就是诊断过程。所以要解决早恋问题,家长、教师非学会诊断不可。发现早恋问题,在没有“确诊”之前,家长、教师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否则是很危险的。

3.关键词:学生网络游戏迷恋应对措施

一、网络游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网络游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主要是游戏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网络游戏取材广泛。大多游戏设计题材广泛新颖,有科幻类的,有畅销小说类的,更多的是惊险刺激的比赛和暴力恐怖的搏杀,比如风靡全世界的CS。其次,在制作上,有电脑技术的支持,制作水平大大提高。从画面上看,更加抽象、浪漫、逼真、震撼人心,参与者能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的震撼效果。再次,网络游戏的随意发挥性。网络游戏是以角色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在网络游戏中角色参与的是玩家本身,他们在游戏设定的故事环境下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网络游戏还有社交的特性。玩家是在正常社交圈很难见到的亲密氛围中进行的,网络游戏将陌生人联系在一起,战场上是“敌人”,下线后是朋友,这种朋友关系不带有任何名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网络游戏对中学生乃至年轻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二、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

1.自尊心受到伤害。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很强,当听到同学或朋友在一起交流玩网络游戏的体会的时候,他们自己一无所知,好像就没有了共同语言,就有一种失落感,认为自己又落后在同学后面了,觉得这样很没有面子。

2.好奇心的驱使。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一旦他们发现某种新事物,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要动手去试一试。对于网络游戏亦是如此。 3.强迫性心理。在以上两种心理的驱使下,加上网络游戏强大的宣传效果,学生就会强迫自己进入网络游戏中去体验。当他们体会到从未有过的视觉和听觉的感观后进而就会认同网络游戏。

4.生活中有孤独感或者没有成就感。这些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大都比较敏感,喜欢独处,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学校的规范。这些心理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误解,即网络游戏才是他们真正的玩伴。同时,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在此过程中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训练了他们反映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等。

三、班主任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1.班主任应时刻关注班级的环境、风气和氛围建设。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其次,不能说教,而是因势利导、以理服人。可以通过反面教育与正面引导相结合,让学生更能贴切地认识到网瘾的危害,知晓其利害关系,明白正确使用互联网。班主任要用诚心、责任心、爱心、耐心和信心教育学生。

2.利用集体,开展主题班会,共同教育。一个班主任的力量微不足道,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和其他老师形成集体合力。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同学在教室和宿舍也都谈论游戏内容,如何打怪、在哪里升级快、做什么任务、副本、血宠、漂移、外挂、外挂什么的,导致很多没玩过的男生觉得很丢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玩过网络游戏的男生达到一半以上,那些没玩过的学生也计划在暑假期间玩一玩。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如何做呢?班主任既要通过常规的教育教学又要通过言传身教的个人魅力还要通过学生集体产生的相互影响在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和帮助。我和班委会商议召开了主题班会《网络游戏利与弊》的辩论会。首先抛出辩题“高中阶段玩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后让班委组织,学生自由分组,推出自己的辩手,收集材料开展辩论。甲方观点:玩游戏能劳逸结合,有助于学习;有些游戏有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增长知识;游戏可以成为一个共同的话题,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游戏可以开发智力。乙方观点: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制力还不是很强,玩网络游戏很容易上瘾,难以自控;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玩游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影响学习。通过辩论,学生对游戏的认识趋于全面,然后班委乘机商定将高中阶段禁止玩任何的网络游戏作为一项班规。

3.家校联手,共同教育。首先帮助那些爱玩游戏的学生构建真实的朋友圈。孤独的学生最容易沉迷网络,因为他们需要在虚拟的世界寻找现实中缺失的归属感。其次,指导家庭教育,防止网瘾产生。家长与学生要加强沟通和管理,并设法使家庭生活充满情感且不单调。再次,创建多元的假期休闲文化。学生们去玩游戏除了无聊、好奇、同伴相邀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假期生活如何过。一旦多彩的现实生活占据了学生们的假期,他们就不会再沉迷于网络了。

全国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丁榕说过:“研究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源泉。”要真正解决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问题,也应该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入手。光“堵”不行,要像大禹治水那样,一头“堵”一头“拉”,但是怎么“拉”是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话题。

4、教师何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诱惑之策略

21世纪,人类踩着坚定的步伐迈入了信息化的大时代。电脑、网络,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渗透到了人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生活到工作,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门。特别是受经济与世界全球化的影响,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于是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由此,普及电脑教育,开始成为基础教育应该努力实践好的一个课题。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迎接信息大潮的到来,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新一轮的课改。从此,小学三年级开始增设信息技术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脑开始进入孩子们的视野,直至他们为之痴迷,从开始的不满意学校一周才两节信息课,到下课时间聚集扎堆网吧,到网吧通宵,最后干脆逃课上网。

孩子们终日沉迷于刺激的游戏中,过早地接触网络上的诸多不良信息,不但严重影响了学习,而且养成了许多不良嗜好。看着一个个祖国花朵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孩子,逐渐变成品行恶劣、屡教不改的坏孩子,学校和教师倍感心痛。于是,查、打、堵,各校尽出高招。可,网络对教育的危害却仍是越演越烈,且蔓延不止。

这种沉迷于电脑肤浅应用的现象,既不利于普及电脑教育,也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反而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一大害,成为学校传

播正能量的一大障碍。由此,人们普遍认为网络已经成了教育发展的一块大绊脚石。事实是否如此呢,如今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如上所说,正面临着与网络竞争的局面,双方处于一种不死不休的境地,并且已经失去了整改的可能,作为一名教师,在应对网络危机上,我们是否已经无能为力了呢,不,实践告诉我,我们教师应对网络危机关键在于引导,在于当好引导这个角色。古话就说“堵不如疏”,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

一方面要扎实开展电脑教育,另一方面要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服务于学习,该怎样帮助他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健康成长呢,在我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来做的:

一、加强沟通,深入家访,掌握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具体情况。教育与治病一样,需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同样是感冒,一个发烧,一个咳嗽,一个流涕。学生沉迷于网络,也是一样,都有其特殊根源,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疏”的放矢。所以,应对网络教育危机的前提就是,了解学生真实的不同的情况,以便得出一般与特殊的对症办法。为此,我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详细调查,其资料显示,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的孩子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情感较孤独,缺乏亲情交流和游戏娱乐。现在的家长们,

大部分都忙于赚钱,对于孩子的学习却少有关注,给教育的关心就是“老师,我的孩子交给你了,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不听话了你就惩罚他”这么一句话。一转身,就忙着去赚钱了。可想而之,家长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管孩子,孩子放学去哪儿了,孩子今天做什么了,一概

不知,更别谈什么情感交流了。家长们根本没有想过,孩子们也是需要交流的,需要情感关怀,需要陪伴的,而这种关怀、交流和陪伴却是教师们无法给予的。学校是孩子们遨游的知识海洋,家庭却是孩子们停泊的港湾。当孩子们失去了港湾的温暖之后,他们便开始感到孤独,感到难过。于是学习的兴趣少了,网吧的时间长了,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习惯了网络里那种虚幻的快乐时光。最终,网吧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去处。

二是缺乏成功体验,没有成就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有的学习上吃力,有的意志力薄弱,当学习困难跟不上教师进度时就干脆放弃,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还经常受到教师和家长批评。教育当中也存在着竞争,这是一切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考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部分孩子难以脱颖而出,难得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这让他们出人头地的愿望不断受到打击。时间一久,这些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随着挫折和打击渐渐失去。思想负担的加重,必然激烈想要摆脱压力,寻求一个轻松的环境。而网络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要,不仅可以逃避现实,还能够获得学习中不能得到的“成功”体验,沉

迷于其中也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了。

三是家庭残缺,情感缺失。班上好几个男孩子都是单亲家庭长大的,有的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小时候长辈们过分的溺爱致使性格任性,或由于长辈们不关心导致孩子没有归属感;有的从小跟父母一方生活,因父或母忙于挣钱而缺少关爱,又加上社会和学校受到歧视造成心理自卑。在如此种种畸形的家庭环境下,这些孩子与同

龄的其他孩子总是感到格格不入,难于融入到一块,渐渐形成了心理上“永久”的孤独感。心理的孤独需要家来温暖,而残缺的家庭却总是带来嘲笑和悲伤,于是网络这个不讲究身份的大家庭成了他们感情寄托的“唯一”场所。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孩子们每一个都是自由的,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意气相投的“知心”朋友,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说出心里话,可以通过扮演网络游戏角色,成为叱咤风云的强者,获得“世界”里的人们的崇拜,可以通过上网摆脱家长和教师无休无止的唠叨和批评。在那里,他们找到了能够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寄托和自由,因此他们沉迷了,沉迷于网络这个“大家庭”。

二,走进不同学生的心理,开展针对性引导教育。

走进学堂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追求,无论是为了获得教师或者家长的表扬,还是为了获取成功的体验,或是为了追求家庭的温暖,他们有着自己的简单追求

方式。人们应该都有这么一个不得不正视的印象:越浅薄的事,越容易获得成功;越低俗的物,越容易引起人类最本能的冲动。由于孩子们的简单需求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所以非常容易被浅薄低俗的信息所迷惑,被别有用心的坏人利用和诱惑,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是,基础教育的时期,往往是孩子们人格成长的高速期,环境的影响对于内心空白,性格、兴趣、习惯正在逐渐形成的他们来说,将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因为情感的缺失、家庭的残缺、成功的困难,他们开始远离学校

和家长,沉迷于网络中浅薄的游戏、低俗的诱惑,养成了令教师和家长担心而害怕的不良性格。这却是与家长和学校的意愿背道而驰的。

对于学生来说,网络世界确实就象一块神奇的土地,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圣地”。可是这片令教师和家长害怕的“自由圣地”,已经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囚笼”。如何扭转这种局面,让孩子们重回自由飞翔的摇篮,很明显,堵不如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疏导呢,经过我的简单实践,我得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从思想上着手,开展网络辅导,引导孩子们深入认识网络的正效用。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首先必须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网络,网络有哪些功能。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

技术是现代社会里人们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一个工具,就象一本百科全书,通过网络可以帮助他们查找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完成自己不会解决的难题,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以前一直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成功或表扬,教师才能将其从沉迷引导向健康。使其清楚,游乐场、交朋友、娱乐仅仅是网络最小的几个功能,还有如网上购物、电子邮件、网上工作、网上缴费、网上课堂等等不同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沉迷于其中最简单的几个功能,不但浪费时间,还会带给自己很大的坏处,而且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游戏将使正在成长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

上网不是免费的,浪费金钱。在没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为了上网,很多青少年往往做出许多后悔莫及的事情来。可以让学生收集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通过班队会等形式进一步地宣传网络沉迷的危害。

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时时刻刻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放松,不忽视,长抓不懈。

二是有效利用早操、课间操、体育课等锻炼时间,教师带头锻炼,辅其坚强意志。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

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深深沉迷于网络中的孩子,他们独立抵抗网络诱惑的意志力非常弱,需要辅助其养成良好意志品质。为此,我把体育锻炼当作我们班的常规来抓。从早操到课间操,我全程陪伴督促,利用体育锻炼改善

其体质,强化其意志。另外,我还联系体育教师,从时间和数量上,加大了体育课的锻炼量,尽力增强他们抵抗诱惑的意志力。

三是师生参与,利用学校网络建立校园“小家庭”。

网络就像一片浩瀚的大海,老师也只是其中的一叶扁舟,在这个新的领域里,老师和学生可以一块儿去探索,去遨游。这也是一个让孩子们感受家庭温暖的机会,所以我高度重视。与学生一起参与网络活动,如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设计制作电脑作品,参与“蒙自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作品评比活动”。通过运用电脑收获成功,让学生感觉电脑的正能量对于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得到表扬而产生成就感。开展网络技能操作比赛,以课堂或课外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学习、查阅资料和网上作画等专项比赛,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和意识。

比赛和活动,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经过和学生一起活动、比赛,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不在局限于以往教和学的单一关系,开始有了朋友、伙伴、家人等认同关系。由此,孩子们的情感和成功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种现实的情感关怀、家庭温暖、成功体验,让他们摆脱了现实的孤独,在真实世界里实现了自我。现实里的满足,经过长期的固化,他们逐渐明白并直面网络里的虚幻需求,开始习惯运用电脑和网络来获取现实的成功。

这种师生参与慢慢建立的“小家庭”,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家庭来温暖孩子的心,但却从认同和需求上给孩子们重新建立了一种情感依赖。

可是,我们也要认识到防止孩子沉迷于网络,学校教育必不可少,家庭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所以,为了孩子能健康愉快地成长,作为教师,应该多与孩子的父母沟通,共同监督和引导孩子,使他们回归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而不是各忙其事,冷淡视之。

最后,作为学生最信任的人之一的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弯下腰来多了解这些问题学生,多关心他们,而不是老是过多去责备他们,让他们失望于我们的学校生活和学习,把希望寄托与电脑和网络中。此外,我们应想方设法地活跃班级气氛,如:组织兴趣小组、社会问题调查小组、与其他班级开展联谊活动、组织郊游活动等,使之达到学生喜欢、乐于参与。不断提高活动的层次,拉长活动的时间段,丰富活动的形式及内涵,这样孩子们就会沉

醉于生活和学习的热烈中,从而远离冷冰的电脑。

其实,网络并不可怕,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生面对网络时多一些细心和耐心引导,我相信网络就会成为孩子学习上的有利助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考试素材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三类基本写作素材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育写作素材[全文]

教师资格证写作素材1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教师考试写作与素材
《教师考试写作与素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师考试素材 考试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