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2

发布时间:2020-03-02 23:00: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魅力

—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有感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从有史记载的奴隶社会到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古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见解。这些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重大贡献。如今,走进《国学经典与教育》,重温这些思想精华,我再一次被其深刻的思想魅力折服。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清初的启蒙思想教育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探讨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当代的教育同行探讨并加以利用。

对教育者身份的“师”的描述,最早的论述出现在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爱护学生”等观点中,后来荀子也提出了为师之道要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做到德高望重。荀子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提倡尊师的,在师生间,强调服从,其师道尊严思想超过了孟子的君、师并重,把为师之人比作天地和祖宗。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荀子同时认为教师可通过施教这一中介实现参与治理国家的可能。他将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规律概括,令人深思。堪称世界最早的教育理论论著《学记》也对教师的角色进行的论述。韩愈应算得上是对教师这一概念作出精确定义的第一人,他专门所著《师说》来论述教师问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同时提出了以道为求师

的标准的见解,并指出师无常师、唯道是求,教育不过是先觉觉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的产生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果。在韩愈的教育思想中虽然也提倡尊师重道,但他对绝对的师道尊严持否定态度。清朝的黄宗羲则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公其非是于学校”的观点,表达了教师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

综前所述,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教育家对教师所持的观点:教师是令人尊敬的职业,担负着启蒙学生、传递知识与文化的重任;教师是一项对自身要求很高的职业,从教师自身的内在知识涵养、性情修养、综合素养到外在的形象、气质、谈吐表达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同时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与民族的兴旺。在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观点中,对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价值也有许多精辟的认识。《学记》记载着孔子等人的观点,提出了爱护学生的观点,对待学生要启发诱导,遵循启发性原则。同时指出学生间存在着差异,要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及宋朝的朱熹等教育思想家都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学习者自身是学习的主体,能否学好取决于自己。综合上述各思想家的观点,可以概括出他们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与定位。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已经认识到了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的灌输对象,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阶段性的,因而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按规律施教。这些见解和认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及改革仍有着很深的启迪作用。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同时还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有十分独到的见解。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了师生间的互相促进作用。这一观点是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至今在教师自身成长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唐代的韩愈更直接表达了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认为师无常师,师生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只要闻道在先,这种关系是可以转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在师生关系的认识上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

纵观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重视道德教育和德行培养,注重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它渗透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目标不约而同,尤其与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不谋而合;它渗透的教学态度与今天的师德标准近乎一致;它渗透的教育教学方法会让教育工作者受益终身。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作为当代的我们也更是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呀!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2

幼儿教师《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2

国学与美德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2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