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触动心灵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3 20:18: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触动心灵的教学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真正的教育应该触及到人的灵魂,引起人灵魂深处的变革。课堂教学,也应该“触及到人的灵魂”,怎样的教学才是触动灵魂或心灵的教学呢?

(一)回归本性

教学的真谛在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特长、爱好因材施教。

触动心灵的教学应是一种回归本性的教学,是教学的返璞归真。它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触动心灵的教学应该是为了让教学回归到“人”上,也就是回到教学即人学上来,所以,教师教学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用相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去获取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二)尊重天性

学生的天性是文化生长的根基,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人类富于创造性的秘密。教学不应致力于去改变学生的天性,而应对学生的天性心存敬畏。尊重天性意味着看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意味着遵自然、去枷锁、崇个性、尚自由,意味着尊重科学和民主。触动心灵的教学关注和尊重每个生命,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把爱深深根植于教育者的心底,体现在每个教育细节中,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认同每一个学生都潜藏着学习的可能性、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的学习条件,始终把教学的逻辑起点构筑在对学生的认识上,从学生的立场解读文本,从学生的需要确定目标,为学生的发展选好内容,为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而设计多元的评价标准。

(三)点燃智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触动心灵的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学习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促进学生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奇思异想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的教育良方。当课堂上出现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困惑甚至争议时,教师应充分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恰当引导,适时点拨,激励学生对问题作出大胆猜测,甚至是奇思异想。学生的想法也许是巧妙的、奇特的,也许是幼稚的、平淡的甚至是错误的,智慧的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

(四)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意味着双方及多维的师生互动,成为师生、生生每时每刻的心灵接触、思维共振和智慧挖掘。触动心灵的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表演舞台,学生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应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建立的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触动心灵的教学从不以牺牲教师成就学生,更不以牺牲学生成就教师。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自己,学习不再单纯是师生关系的中介物,而是师生主体致力于创造性的“教”和快乐式“学”的载体。

二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爱之旋律”是教育的最强音,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只有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赏识、激励学生,教育的阳光才能照射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因此,欲使教学能触动心灵,教师首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思想上的朋友,精神上的引路人。

(一)尊重个性、悦纳肯定

教育者要坚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万紫千红总是春”。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紫丁香是美的,野百合是美的,仙人掌也是美的;馨香怒放是美的,含苞欲放是美的,蓓蕾初绽也是美的,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与众不同的美的花朵。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不要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基础、能力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只要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从自己的起点出发,天天向上,即使目前比别人稍稍落后一些,但他的精神是美丽的、可爱的。犹如搭建一座桥,虽然石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可每一块石头都有做桥墩的可能,都有发挥自己价值的那一天。

(二)尊重人格、民主平等

每个人都有他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应注重从关心的角度去做,比如“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是否还有什么困难”、“还需要老师帮助些什么吗”等,而不能用“你必须这样做”、“我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等方式要求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给学生心理一种公平感。不管学生聪明还是迟钝、性格好还是坏,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走极端,譬如: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的评价,更不能牺牲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和蔼可亲,更要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心理上,还是生活上。

(三)赏识特性、激励赞美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应该是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教师要坚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要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赞美犹如阳光”,赏识使人美丽,爱的艺术在于赏识人。教师不仅要赏识那些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孩子,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更要多一点赏识的目光和技巧。教育者每时每刻都在寻求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这种神秘的钥匙就是老师真诚的爱。只有真诚的爱才能有动情的教育,只有真诚的爱才能使学生得到激励,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四)真诚沟通、情感交流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凝视,一个甜蜜的微笑,友爱的握手,轻轻拍一下肩膀,学生都会被好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心田会激起情感的浪花。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教师给学生的印象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把自己置身与学生群体之中,融进学生之中,成为他们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倾听他们的心声,知道他们的需求,推心置腹的和他们交流沟通,真挚诚恳地给他们建议帮助。

(五)蹲下身子、宽容悦纳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学生个性迥异,思想复杂,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对违纪的学生,一味硬性管理,往往事倍功半。教师只有心平气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序渐进,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切身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自我解剖,自我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蹲下来”是爱最美的姿势。教师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学生的淘气、好玩。

三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

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味;需要教师具有一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的人格。 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彼此的欣赏。

(一)情感的撞击

情感撞击意味着是一种情感的课堂;其次意味着师生情感在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最后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学习中的有效保证。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梁;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宇和地球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做心上的朋友,学生将视教师为眼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将给师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愉悦,将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二)心灵的对话

心灵对话,既是优秀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又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可以想象:星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心门似盈盈柴扉,缓缓洞开;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对话场景!身至此境,只要话,说明了;理,谈清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神不能理喻?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三)彼此的欣赏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分享,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学会分享意味着学会倾听,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会;是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学会分享意味着学会欣赏。对别人的真诚褒扬和欣赏会使教育生活阳光明媚、温馨浪漫。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会变得心智灵慧、行为机敏,就会变得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就会变得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奥运触动心灵

《心灵的触动》

触动心灵的话

触动我心灵

教育故事:触动心灵的一笔

触动心灵的演讲

触动心灵的日历

触动心灵的感悟

触动心灵的六句话

触动心灵的风景

触动心灵的教育
《触动心灵的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