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杜衍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4 02:39: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杜衍

杜衍(978~1057),字世昌,北宋大臣。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历仕州郡,以善辨狱闻。宋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改知审官院。庆历三年任枢密使,次年拜同平章事,为相百日而罢,出知兖州。以太子少师致仕,封祁国公,谥正献。 姓

名杜衍 别

名世昌 国

籍中国北宋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今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公元978年 逝世日期公元1057年

业御史中丞、枢密使 毕业院校进士出身 主要成就宰相 封

爵祁国公 谥

号正献 目录

1人物简介 2宋史文载 3人物轶事 4家庭成员 5诗作选摘 1人物简介 编辑

杜衍,年幼时母亲改嫁钱氏,15岁时两个哥哥虐待他,用剑砍他。后来他到母亲那里,继父不肯收留,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一富户相里氏看他仪表不凡,将女儿嫁给他。大中祥符元

杜衍[1] 年(1008)杜衍得中进士。初任平遥、乾州、凤翔等地方官,很有治绩。离任时,当地百姓恋恋不舍送至境边,齐说:“何夺我贤太守也!”后以太常博士提点河东路刑狱,据实平反了许多冤狱,深得朝廷赏识。因河北缺军费,选为都转运使,迁二部郎中,不增民赋而军用足。仁宗召为御史中丞,兼摄吏部。针对当时豪商大贾贱收贵卖,囤积居奇困扰民生之况,提出“年有丰凶,谷有贵贱,官以法平之,则农有余利”的常平之法。 宝元二年(1039),知永兴军。时方用兵,民苦调发,官吏为奸。衍分别计划,据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百姓得以按先后次序输官,比他州县省钱过半。他的政绩,章献太后都说“吾知之久矣。”

庆历四年(1044)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为宰相。范仲淹曾因边事与之龃龉,不以为恨。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富弼遭攻讦,言者附会,益攻两人之短,衍独为之辩白。遂罢相出知兖州。皇祐元年(1049)致仕,特迁太子太师,封祈国公。嘉祐二年卒,年八十,谥正献。

杜衍《题怀素自叙帖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杜衍清介不殖私产,致仕后居南京十年,第室卑陋,才数十楹,居之裕如也。出入从者十许人,乌帽、皂绨袍、革带。有人劝其着居士服,答称:“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邪!”卒时,戒其子殓以一枕一席,小塘庳家以葬。

杜衍善诗,兼工书法,正、行、草书皆有法,为世所重。苏轼说他:“正献公晚乃学草书,遂乃一代之绝,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 2宋史文载 编辑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父遂良,仕至尚书度支员外郎。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使者荐之,通判晋州。 诏举良吏,擢知乾州。陈尧咨安抚陕西,有诏藩府乃赐宴,尧咨至乾州,以衍贤,

杜衍半身像[2] 特赐宴,仍徙衍权知凤翔府。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以太常博士提点河东路刑狱,迁尚书祠部员外郎。按行潞州,折冤狱,知州王曙为作《辨狱记》。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守将不伏,诉之,诏为置狱,果不当死。徒京西路,又徙知扬州。有司奏衍辨狱法当赏,迁刑部。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

徙河东转运副使、陕西转运使。召为三司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江陵府。未行,会河北乏军费,选为都转运使,迁工部郎中,不增赋于民而用足。还为枢密直学士。求补外,以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

始,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奏言:“中书、枢密,古之三事大臣,所谓坐而论道者也。止只日对前殿,何以尽天下之事?宜迭召见,赐坐便殿,以极献替可否,其他,不必亲烦陛下也。”又议常平法曰:“岁有丰凶,谷有贵贱,官以法平之,则农有余利矣。今豪商大贾,乘时贱收,水旱,则稽伏而不出,冀其翔踊,以图厚利,而困吾民也。请量州郡远近,户口众寡,严赏罚,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籴毕而储之,则察其以供军为名而假借者。州郡阙母钱,愿出官帑助之。否则劝课之官,家至日见,亦奚益于事哉。”

兼判吏部流内铨。选补科格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出缩为奸。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尽乎?”曰:“尽矣。”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其裁制如判铨时。迁尚书工部侍郎、知永兴军。民有昼亡其妇者,为设方略捕,立得杀人贼,发所瘗尸,并得贼杀他妇人尸二,秦人大惊。徙并州。元昊反,以太原要冲,加龙图阁学士。

杜衍全身像[3] 宝元二年,迁刑部侍郎、复知永兴军。时方用兵,民苦调发,吏因缘为奸。衍区处计画,量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民得次第输官,比他州费,省钱过半。召还,权知开封府,权近闻衍名,莫敢干以私。拜同知枢密院事,改枢密副使。夏竦上攻守策,宰相欲用出师。衍曰:“侥幸成功,非万全计。”争议久之,求罢不许,赐手诏敦勉。为河东宣抚使,拜吏部侍郎、枢密使。每内降恩,率寝格不行,积诏旨至十数。,辄纳帝前。谏官欧阳修入对,帝曰:“外人知杜衍封还内降邪?凡有求于朕,每以衍不可告之而止者,多于所封还也。”

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谏官欧阳修亦请留三嘏,帝以问衍。衍曰:“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且三嘏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乃还三嘏。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

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其婿苏舜钦,少年能文章,论议稍侵权贵,监进奏院,循前例,祠神以伎乐娱宾,集贤校理王益柔为衍所知,或言益柔尝戏作《傲歌》,御史皆劾奏之,欲因以危衍。谏官孙甫言:“丁度因对求大用,请属吏。”度知甫所奏误,力求置对。衍以甫方奉使契丹,寝甫奏,度深衔之。及衍罢,度草制指衍朋比。时范仲淹、富弼欲更理天下事,与用事者不合,仲淹、弼既出宣抚,言者附会,益攻二人之短。帝欲罢仲淹、弼政事,衍独左右之,然衍平日议论,实非朋比也。以尚书左丞出知兖州。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乃以太子少师致仕。

衍为宰相,贾昌朝不喜,议者谓故相一上章得请,以三少致仕,皆非故事,盖昌朝抑之也。皇佑元年,特迁太子太保,召陪祀明堂,仍诏应天府敦遣就道,都亭驿设帐具几杖待之,称疾固

杜衍画像

辞。进太子太傅,赐其子同进士出身,又进太子太师。知制诰王洙谒告归应天府,有诏抚问,封祁国公。

衍清介不殖私产,既退,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才数十楹,居之裕如也。出入从者十许人,乌帽、皂履、绨袍、革带。或劝衍为居士服,衍曰:“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邪!”善为诗,正书、行、草皆有法、病革,帝遣中使赐药,挟太医往视,不及,卒,年八十。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戒其子努力忠孝,敛以一枕一席,小圹庳冢以葬。自作遗疏,其略曰:“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语不及私。

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幸,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4] 3人物轶事 编辑

杜衍是宋仁宗时期最负盛名的贤相之一,资历深,口碑好。庆历七年(1047年),杜衍上书请求挂印退休,得到了宋仁宗的批准。

杜衍为政清廉,平时从不营殖私产,比如利用手中权力购置良田、经营房产什么的,以至于退休后,连几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只好寄居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的回车院。宋代各地都建有回车院,有的作为官员卸任后等待接任者到来的临时住所,有的作为驿站,相当于官员招待所。杜衍在回车院一住就是十年,吃住简陋,却从无抱怨。杜衍不好酒,即便有客造访,也不过“粟饭一盂,杂以饼饵,他品不过两种”(宋代郑景望《蒙斋笔谈》),简简单单,丝毫没有玉食笙歌的做派。杜衍一向为人低调,退休后的他,更是朴实如田夫野老,有人劝他着居士服,他却说:“老而退休,哪能以高士自居呀!”他或出游,或读书,或吟诗,还开始练习草书,追求精神的丰富,不追求物质的奢华,过着清贫自乐的生活。

然而,低调做人的他,在退休的日子里却发生了两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杜衍《仲冬严寒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宋代朱彧《萍洲可谈》记载,一次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举行宴会,作为退居二线的老领导,杜衍应邀出席。酒席筵前,杜衍戴着居家便帽,穿着深色便装,端坐一隅,不作声响。 事也凑巧,河南府太守有事出去一会儿,府里的差役又不认识这位曾经名声显赫的老宰相,这时,门口的差役报本路“运勾”到。当时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河南府隶属京西北路,运勾是京西北路转运使司属官,相当于财政或税务厅领导,官不大,实权大。于是,大家纷纷起身,向这位财神爷打招呼,套近乎。

运勾是个年轻人,靠长辈的恩荫当上了转运司官员,少年得志,职务不大脾气却不小,见一位糟老头既不打躬又不作揖,像钉子一样钉在凳子上不动,不禁火冒三丈,厉声问:“足下前任甚处?”杜衍头也不抬,轻声回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年轻的官员顿时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还有一次,一位名列前茅的新科进士,被朝廷安排到边关出任副职,路经应天府,知府王举正得知他才华出众,年少登科,估计前途无量,便把府里那些“牙兵宝辔旌钺”全部安排出来,为这位新贵禁卫开路。应天府的街道上顿时热闹了起来,只见彩旗飘飘,鼓声阵阵,场面盛大,引得老百姓侧目围观,纷纷猜测这是哪位朝廷要员来视察呢?

正好杜衍出门归来,与新贵的队伍狭路相逢,无路可避,杜衍便拉下帽檐,竖起衣领,放慢马步,靠边让路。两个仆人也拉住马,停于路旁。然而,新贵却因杜衍一行没有下马而十分恼怒,没好气地问身边的随从,这是谁呀?随从回答,这是退休宰相杜太师啊„„

据《宋史·杜衍传》记载,杜衍逝世之前留下遗言,嘱咐儿子们在自己死后不得铺张,仅以一枕一席、低小的坟墓殓葬。虽然位极人臣,他人之将死还如此低调行事,无疑给那些一得志就忘形的人上了很好的一课。[5] 4家庭成员 编辑

摘自《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 九世祖:杜佑,唐宰相、岐国公。“杜赫为秦将军,后三世,御史大夫周及其子建平侯延年仍显于汉。又 九世,当阳侯预显于晋。又十有四世,岐国公佑显于唐。又九世而至于祁公。” 曾祖:太子少保讳某,赠太师; 祖:鸿胪卿讳叔詹,追封吴国公;

父:尚书度支员 外郎讳遂良,追封韩国公,皆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妻:相里氏,封晋国夫人。

子:

诜,大理评事;

讷,将作监主簿;三子 早卒。 诒,秘书省正字。

女婿:长适集贤校理苏舜钦,次适秘阁校理李綖,次适单州团练推官张遵道。 5诗作选摘 编辑

杜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所收《杜祁公摭稿》一卷为底本,参校《事文类聚》前集(简称类聚)、《苕溪渔隐丛话》(简称丛话》等书。另从《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中录部份诗。 【幽居即事】

寂寂复寂寂,告老间居日。 径草高于人,林鸟熟如客。 黄卷不释手,清风常满室。 内顾平生心,无过此时适。 【帘】 编竹状玲珑,庭闱尽处中。 不由经纬力,安有卷舒劲。 春画曾妨燕,寒宵岂隔风。 都堂重献赋,明处忆牢笼。 【咏莲】

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 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妇出浴时。 【雨中荷花】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 【赠孙沔】

四明山水饶灵粹,唐有希韩敻出伦。 又见贤侯光乃祖,暂还仁里庇斯民。 【长平】

凭亭献地豹言非,秦间谦颇又不疑。 四十万兵降死后,浑轮括母一先知。 【过仇池】

仇池行馆最清虚,按部由兹得柅车。 对竹祇宜思穴凤,临流不可见渊鱼。 【荷花】

芙蓉照水弄娇斜,白白红红各一家。近日新花出新巧,一枝能著两般花。 【题怀素自序卷后】

狂僧草圣继张颠,卷后兼题大历年。 堪与儒门为至实,武功家世久相传。 【宝林寺】

中怀无绊外缘间,深掩禅扉客到难。 胜景可曾飞锡去,好山多祇卷帘看。 画升讲座天花落,夜步吟轩海月残。 今日逢师堪论道,归心愁思一时宽。 【和孙珪秘丞】

老来楷法不如初,试向间齐习草书。 落笔何曾见飞动,雕章早已过吹嘘。 伯英比圣功难到,怀素称狂力有馀。 若谓伊余堪继踵,祇应缘木可求鱼。 【莲】

谁种幽花傍浅清,含红怨绿影亭亭。 云归巫女妆犹润,浴出杨妇困夫醒。 好把芳杨临晚岸,莫教飞片逐浮萍。 相看最忆吴船路,万里芙蓉水满泾。 【林下书怀】

从政区区到白头,一生宁肯顾恩仇。 双凫乘雁常深愧,野马黄牛亦过忧。 岂是林泉堪佚老,祇缘蒲柳不禁秋。 始终幸会承平日,乐圣唯能击壤讴。 【钱光禄两张卿退居】

七十引年遵礼经,君家何事最为荣。 清朝叔侄同辞禄,归去田无尽列卿。 远近溪山资胜尝,往还舟楫称闲行。 谁知东路贤哉叹,二阮方能继此声。 【送王周归江陵】

早修天爵邀人爵,才近耆年便引年。 出处对扬多称职,始终操履众推贤。 鉴湖贺老非陈迹,荆渚朱公合比肩。 此去优游益吟咏,枝江集外别成编。 【睢阳五老图】

五人四百有馀岁,俱称分曹与挂冠。 天地至仁难补报,林泉幽致许盘桓。 花朝月夕随时乐,雪鬓霜髯满座寒。 若也睢阳为故事,何妨列向画图看。 【赠应天寺昭净法华】

出俗皆言为息机,性灵净僻似师稀。 前山月落夜吟罢,深院菊荒秋讲归。 溪雾锁窗灯焰短,雪风敲竹磬声微。 会期双阙重相见,应换当年旧衲衣。 【满江红】

无名无利,无荣无辱,无烦无恼。夜灯前、独歌独酌,独吟独笑。又值群山初雪满,又兼明月交光好。便假饶、百岁拟如何,从他老。

知富贵,谁能保。知功业,何时了。算箪瓢金玉,所争多少。一瞬光阴何足道,但思行乐常不早。待春来、携酒殢东风,眠芳草。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图片(7张) 1/1 宋朝宰相 北宋

宋太祖

▪ 范质 ▪ 王溥 ▪ 魏仁浦 ▪ 赵普 ▪ 薛居正 ▪ 沈义伦

宋太宗

▪ 赵普 ▪ 薛居正 ▪ 沈义伦 ▪ 卢多逊 ▪ 宋琪 ▪ 李昉 ▪ 吕蒙正 ▪ 张齐贤 ▪ 吕端

宋真宗

▪ 吕蒙正 ▪ 张齐贤 ▪ 吕端 ▪ 李沆 ▪ 向敏中 ▪ 毕士安 ▪ 寇准 ▪ 王旦 ▪ 王钦若 ▪ 丁谓 ▪ 李迪 ▪ 冯拯

宋仁宗

▪ 王钦若 ▪ 丁谓 ▪ 冯拯 ▪ 王曾 ▪ 李迪 ▪ 张知白 ▪ 张士逊 ▪ 吕夷简 ▪ 王随 ▪ 陈尧佐 ▪ 章得象 ▪ 晏殊 ▪ 杜衍 ▪ 贾昌朝 ▪ 陈执中 ▪ 文彦博 ▪ 宋庠 ▪ 庞籍 ▪ 梁适 ▪ 刘沆 ▪ 韩琦 ▪ 曾公亮 ▪ 富弼

宋英宗

▪ 韩琦 ▪ 曾公亮

宋神宗

▪ 富弼 ▪ 韩琦 ▪ 曾公亮 ▪ 陈旭 ▪ 王安石 ▪ 韩绛 ▪ 吴充 ▪ 王圭 ▪ 蔡确

宋哲宗

▪ 司马光 ▪ 文彦博 ▪ 王圭 ▪ 蔡确 ▪ 韩缜 ▪ 吕公著 ▪ 吕大防 ▪ 范纯仁 ▪ 刘挚 ▪ 苏颂 ▪ 章惇 ▪ 苏辙

宋徽宗

▪ 章惇 ▪ 韩忠彦 ▪ 曾布 ▪ 蔡京 ▪ 赵挺之 ▪ 何执中 ▪ 张商英 ▪ 刘正夫 ▪ 余深 ▪ 王黼 ▪ 李邦彦 ▪ 白时中

宋钦宗

▪ 李邦彦 ▪ 白时中 ▪ 张邦昌 ▪ 吴敏 ▪ 徐处仁 ▪ 唐恪 ▪ 许将 ▪ 欧阳珣 南宋

宋高宗

▪ 李纲 ▪ 黄潜善 ▪ 汪伯彦 ▪ 朱胜非 ▪ 吕颐浩 ▪ 杜充 ▪ 范宗尹 ▪ 赵鼎 ▪ 张浚 ▪ 秦桧 ▪ 万俟卨 ▪ 沈该 ▪ 汤思退 ▪ 陈康伯 ▪ 朱倬

宋孝宗

▪ 张浚 ▪ 汤思退 ▪ 陈康伯 ▪ 朱倬 ▪ 史浩 ▪ 洪适 ▪ 叶颙 ▪ 魏杞 ▪ 蒋芾 ▪ 陈俊卿 ▪ 虞允文 ▪ 梁克家 ▪ 曾怀 ▪ 叶衡 ▪ 赵雄 ▪ 王淮 ▪ 周必大 ▪ 留正

宋光宗

▪ 周必大 ▪ 留正 ▪ 葛邲 ▪ 黄祖舜

宋宁宗

▪ 留正 ▪ 赵汝愚 ▪ 余端礼 ▪ 京镗 ▪ 谢深甫 ▪ 陈自强 ▪ 韩侂胄 ▪ 钱象祖 ▪ 史弥远

宋理宗

▪ 史弥远 ▪ 郑清之 ▪ 乔行简 ▪ 崔与之 ▪ 李宗勉 ▪ 史嵩之 ▪ 范钟 ▪ 杜范 ▪ 游侣 ▪ 赵葵 ▪ 谢方叔 ▪ 吴潜 ▪ 董槐 ▪ 程元凤 ▪ 丁大全 ▪ 贾似道 宋度宗

▪ 贾似道 ▪ 程元凤 ▪ 叶梦鼎 ▪ 江万里 ▪ 马廷鸾

宋恭帝

▪ 贾似道 ▪ 王爚 ▪ 章鉴 ▪ 陈宜中 ▪ 留梦炎 ▪ 吴坚 ▪ 文天祥

宋端宗

▪ 陈宜中 ▪ 李庭芝 ▪ 文天祥 ▪ 黄镛

宋末王

▪ 文天祥 ▪ 陆秀夫

参考资料

1.

杜衍像取自北宋绘《五老图》,耶鲁大学博物馆藏。

2.

杜衍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3.

杜衍全身像取自清任熊绘图,王龄撰赞,蔡照初雕版,清咸丰六年萧山王氏养和堂刻本《於越先贤像传赞》。

4.

上海商务印书馆 .宋史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年 . 5.

贤相杜衍 低调做人

.北青网 [引用日期2013-02-8]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杜衍 杜衍图册 相关人物 纠错

苏舜钦 s 苏舜钦

吕夷简 s 吕夷简

狄青 s :itwind

宋朝贤相杜衍为人低调 留遗言以一枕一席殓葬

中国新闻网

2012-06-28 17:05:36

杜衍是宋仁宗时期最负盛名的贤相之一,资历深,口碑好。庆历七年(1047年),杜衍上书请求挂印退休,得到了宋仁宗的批准。杜衍为政清廉,平时从不营殖私产,退休后,几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只好寄居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的回车院。宋代各地都建有回车院,有的作为官员卸任后等待接任者到来的临时住所,有的作为驿站之用,相当于官员招待所。杜衍在回车院一住就是十年,寄人篱下,吃住简陋,却从无抱怨。杜衍不好酒,即便有客造访,也不过“粟饭一盂,杂以饼饵,他品不过两种”(宋代郑景望《蒙斋笔谈》)。杜衍一向为人低调,退休后的他,更是朴实如田夫野老,有人劝他着居士服,他却说∶“老而退休,哪能以高士自居呀!”

据宋代《萍洲可谈》记载,一次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举行宴会,作为退居二线老领导的杜衍应邀出席。酒席筵前,杜衍戴着居家便帽,穿着深色便装,端坐一隅,不作声响。事也凑巧,河南府太守有事出去一会儿,府里的差役又不认识这位曾经名声显赫的老宰相,这时,门口的差役报本路“运勾”到。当时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河南府隶属京西北路,运勾是京西北路转运使司属官,相当于财政或税务厅领导,官不大,实权大。于是,大家纷纷起身,向这位财神爷打招呼,套近乎。运勾是个年轻人,靠长辈的恩荫当上了转运司官员,典型的“官二代”,他少年得志,职务不大脾气却不小,见一位糟老头既不打躬又不作揖,像钉子一样钉在凳子上不动,不禁火冒三丈,厉声问∶“足下前任甚处?”杜衍头也不抬,轻声回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官二代”顿时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据《宋史·杜衍传》记载,杜衍逝世之前留下遗言,嘱咐儿子们在自己死后不得铺张,仅以一枕一席、低小的坟墓殓葬。虽然位极人臣,他人之将死还如此低调行事,无疑给那些一得志就忘形的人上了很好的一课。

杜祁公杭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从。公一手挟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终不濡。前母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涑水纪闻

石林燕语载之不详

杜祁公少时,客济源。有县令能相人,厚遇之。与县之大姓相里氏议婚不成,祁公亦别娶。久之祁公妻死,令曰:“相里氏女当作国夫人矣。”相里兄弟二人,前却祁公之议者兄也,令召其弟曰:“秀才杜君人材足依也,当以女弟妻之。”议定,其兄尤之,弟曰:“杜君令之重客,令之意其可违?”兄怅然曰:“姑从之,俾教诸儿读书耳。”祁公未成婚,赴试登科,相里氏之兄,厚资往见,公曰:“婚已定议,其敢违?某既出仕,颇忧门下无教儿读书者耳。”相里之兄大惭以归。祁公既娶相里夫人,至从官,以两郊礼,奏异姓恩任相里之弟,后官至员外郎。邵氏闻见录

张文孝公一生未尝作草书,杜祁公一生未尝作真字。避暑录话

又蔡宽夫诗话:公年过七十谢事,始学作草书。按两说不合,须更核。

公尝戒门生曰:“天下惟浙人褊急易动,柔懦少立。”衍自在幕府,至于监司,人尚不信。及为三司副使,累于上前,执奏不移,人始信之。反曰:“杜衍如是,莫非两浙生否?”名臣言行录

滕元发言杜祁公作相,夜召元发作文字,因观其状貌,叹曰:“此骨相穷寒,岂宰相之状也。”徐命左右秉烛,手展书卷,起而观之,见眼有黑光径射纸上,元发默然曰:“杜公之贵者此也。”后与王介甫同作馆职,同夜值,忽见介甫展书烛下,黑光亦径射纸上。因为荆公说祁公之事,言介甫他日必作相,介甫叹曰:“子勿相戏,安石岂愿作宰相哉!”默记

杜正献公、丁文简公为河东宣抚。河阳节度判官杜逊,恭惠之子,上书言事,历诋执政。至恭惠公曰:“至于臣父,亦出遭逢。”谓其非以德选也。进奏院报至,正献戏文简曰:“贤郎亦要牢笼。”文简深衔之。其后二公同在政丄府,人言苏子美进奏院祠神事,正献避嫌不与,文简论以深文,子美坐废为民,从坐者数十人,皆名士大夫也。正献亦罢去。一言之谑,贻祸一时,不可不慎也。后山谈丛

按此条洪容斋辨其误

杜祁公两帅长安,其初多任清俭,宴饮简薄,倡伎不许升厅,服饰粗质,裤至以布为之。及再至,事体皆变,筵会或至夜分,自索歌舞,或系纡裹肚勒帛。父老见公通变,皆曰:“杜侍郎入两地去。”旋踵召知天府,入枢密,遂为相焉。能改斋漫录

杜祁公为人清约,平生非宾客不食羊肉。时朝多恩赐,请求无不从。祁公尤抑幸,所请即封还,其有私谒,上曰:“朕无不可,但这白须老子不肯。”孙公谈圃

公享客多用髹器,客曰:“公为相清贫乃尔耶?”公命侍人尽取白金燕器,陈于前曰:“衍非乏此,雅不好耳。”名臣言行录

贾黯以庆历丙戌廷试第一,往谢杜公。公无他语,独以生事有无为问。贾退谓公门下客曰:“黯以鄙文魁天下,而谢于公。公不问,而独在于生事,岂以黯为无取耶?”公闻之曰:“凡人无生事,虽为显官,亦不能不俯仰,由是进退多轻。今贾君名在第一,则其学问不问可知,其为显官亦不问可知,衍独惧其生事不足,以致进退之轻,而不得行其志焉,何怪之有!”贾为之叹服。能改斋漫录

杜衍资料

衍纸

衍纸学习体会

夏衍杯

衍纸实施方案

衍纸教案

衍纸教学计划

华衍水务

衍纸画教案

春衍散文

杜衍资料
《杜衍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杜衍 资料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