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0:46: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

今天终于把《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看完了,乘脑子里还有点残留的碎片,赶紧写点东西,这是一部好书,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1978年到1991年之前的宏观微观经济做了很全面,客观,详细的论述,不带有太多政治色彩。当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有个想法,这个如果作为大学的教材多好,或者能作为参考资料也不错,当年那些马哲、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也不会那么枯燥了,这些在书中处处体现,而且讲的非常具体生动。

为什么选择看这本书呢?是因为我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为什么是现在这个存在状态?当前的这个宏观微观经济存在状态是从什么状态演变过来的?为什么会走出这种演变路径?这种演变路径所依据的客观经济实际和经济规律又是什么?站在当前我们国家的这种宏微观经济存在状态之下,未来3年到5年我们国家的宏观微观经济的走向又是什么?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朝哪方面推进?基于对当前我们国家宏观微观经济的现状的了解,探讨我们国家宏观微观经济存在哪些问题?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对策?对一般个人而言,在对当前宏观微观经济的了解以及对国家政策的把握的前提下,应该做些什么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俗话说的好“要预测一个事物的未来走势就得抓住事物的现在,要想知道一个事物的现在就必须了解这个事物的历史。”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次网上搜索现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个人简历时,浏览到他在读博士期间与他的老师以及两个同学——我们国家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现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孟晓苏(之前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局长和国家商检局副局长)合著的一本书——《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网上对这本书评价蛮高的。

这本书共8章加最后一个总结,全书共两百二十多页,从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的探讨;经济改革的主线;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资产的管理;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科技投入;农业和农村工业化;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那个时候是因为还没有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叫“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

制滞后,我们改变了提法,我们现在叫做“宏观调控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其实两个叫法意思差不多,只不过我个人觉得宏观调控的内涵比计划更广,宏观调控不仅包括计划,还包括其他很多东西,在这里不做过多的阐释)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经济走向繁荣的道路。最后得出结论“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这本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读经济生活,不像一些作品从社会学或者其他角度解读经济生活时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或者浓厚的政治色彩,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闪亮的地方之一。另外一个闪亮的地方是书中很多观点在当时提出来时,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很激进,很不能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可是站在现在来看这些提法都是符合当时国民经济的客观实际的,其中的很多提法正是我们现在采取的宏观微观政策,所以说人们“接收新思维,新观念要有一个时间过程”,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前瞻性的眼光,“20年前的预测在当今时代全部应验 。

虽然只读了一遍,我自己觉得收获还是不小的。也许我的这些心得体会不那么对,或者显得很肤浅,其中的一些文字还要反复咀嚼。但是不影响这本书是一本好书。我推荐对中国宏观经济感兴趣的朋友,如果有时间可以读读这本书。

首先引用前言中的一段话,介绍下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本书取名“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从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1978)算起,改革至今已超过十二年。在经历两年的整顿治理之后,当前我们正出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究竟怎样才能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怎样才能是我国经济转入良好轨道,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今后的改革与经济发展进行认真思考,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道路。”

“在这个领域内,经济理论界是有争论的。我们所陈述的一系列看法以及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只是众多观点与方案的一种,供决策当局选择。当然,展望今后十年,我们在提出自己的方案及其实施效果时,多少带些经济预测的性质。这是因为,根据我们的看法,只要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得当,九十年代内中国经济的繁荣是可以期待的。”

书中第一章的标题是:经济改革战略的探讨。

这一章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们原来站在什么样的起点上?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终点?即“定位”和“定向”的问题,定位是确定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定向是确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 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

第一章确定了经济改革战略的起点与终点,本章确定从起点到终点的主线是企业改革。

从企业改革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调节的关系,论证了企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主线这一观点,强调企业具有充分活力是价格放开的前提。

第三章 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

在确定企业改革是主线的基础上,明确了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从企业承包制转向股份制。

首先说明了企业承包制的缺陷:企业行为的短期化、承包者与职工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矛盾、承包制之下生产要素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组合受到限制、最大缺陷是政企仍不分。指出股份制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并提出了国营企业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股份制的途径

过去三十年的经济改革,企业改革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点有目共睹不用多说,当然股份制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深化完善。

第四章 国有资产的管理

本章开头第一句指出,发展并壮大公有制基础上的有活力的企业,是与今后的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分不开的。即企业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股份制改革之中、之后,国有资产应如何管理。

本章主要论述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近期、中期、长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源配置需考虑的问题。

其中有一段话:“长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长期,主要不是指时间的远近长短,而是指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而言,从时间上说,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界限,也许在二十一世纪最初十年,也许还要晚些,这要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完善程度和股份制的进展情况而定。”

另外有一段:“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向何处去》一书中,曾对这个问题做过探讨,从长期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在实行股份制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改革,这方面的改革首先反应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企业三者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之中,书中这样写道:

国家财产是全体人民的财产,全体人民的财产应当归全体人民的代表来管理,因此,国家资产管理机构应当设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具体来说,国务院、省市政府管理经济,但不管理国家财产,而人民代表大会下的全民财产委员会管理国家财产,而不管理经济。……”。

最后强调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源配置中应兼顾公平与效率。

第八章 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

总的看法是:“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必须兼用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并使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究竟怎样才能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则是一个有待于经济理论届继续探索的问题,并需要在经济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完善。”

第九章 结束语: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改革不可逆转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建立这些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以代替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深化改革中稳定经济。改革将给人民带来信心,带来希望,我们只能做这种设想,也必须做这种选择。”

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文化是由经济、政治决定的,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开拓了良好的外围环境。胡锦涛总书记在交班过程中的高风亮节、大部制改革、城镇化改革、以及2011年10月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今后在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政治、文化将同时互动改革,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最后用胡锦涛总书记十八大报告的一句发言作为总结吧:“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

《走向浓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

中俄战略关系走向

教案走向战略进攻

跨国公司战略选择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大繁荣读后感

《走向海洋》读后感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