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卖猪肉作文训练

发布时间:2020-03-04 01:32: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时评写作指导与讲评

【作文题目】

2008年12月,天地壹号公司正式与35名研究生签订工作协议。大学生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当保姆究竟是浪费人才还是转变择业观念的体现?对此,各方众说纷纭。

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卖猪肉合情但不合理。金融海啸的恶劣形势下出现这种情形情有可原。但如果都去从事这些与专业不相干的简单劳动,却是“不合理”的。资料显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每年花在大学生身上的钱大约1.3~1.5万元人民币,每个家庭所花费的更多。如果只能去卖猪肉,那么投入的教育资源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但不少签约研究生表示,“无论是什么行业,都必需从基层做起。”而且,在结束3天的卖肉实习后他们表示:“卖猪肉其实很有技术含量,猪肉的切割就可以影响20%的利润。”

针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事实上我年轻时什么都做过,砌过墙,做过下水工。”他还一再强调,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长处的职业就是好的职业,只有转变择业观念才会化解困境。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则时评。

要求:1.先摆出社会现象,再从中提取观点,观点要鲜明、集中。

2.摆事实,讲道理,要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展开分析

3.700字以上

4.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不准使用涂改液

一、审题立意

时评是一种研究性的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新闻或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嘻笑怒骂、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评的写作是话题既定,但如何立意,取决于对材料的发掘。而这种发掘来自于对材料的理解。

(一)抓住核心要素,明确范围角度

新闻主体——大学生

中心事件——金融海啸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不少毕业生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

(二)挖掘材料内容,确定最佳立意

思考:①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思维,要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积累经验,锻炼自己“劳动不分贵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有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这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和人民税收,增加了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也是对学生时间、精力的巨大浪费;高等教育亟需改革。

(三)展开相关联想,进行思辨分析:

思辩的方法:

1.由点到面:把大学生就业放到其个人人生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去考虑

2.由果溯因: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就业思维转换的问题

3.由表挖里:大学生毕业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作为自己职业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4.假设推理:如果所有毕业生都去卖猪肉,如果所有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都要从事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那我们的高等教育难道不是失败的吗?

5.辨证分析:辨证看待大学生毕业生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一方面肯定一些毕业生能转变就业思维,从基层做起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不能浪费国家资源培养高级“猪肉佬”。

二、写作指导 时评写作指导与讲评:大学生卖猪肉

【作文题目】

2008年12月,天地壹号公司正式与35名研究生签订工作协议。大学生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当保姆究竟是浪费人才还是转变择业观念的体现?对此,各方众说纷纭。 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卖猪肉合情但不合理。金融海啸的恶劣形势下出现这种情形情有可原。但如果都去从事这些与专业不相干的简单劳动,却是“不合理”的。资料显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每年花在大学生身上的钱大约1.3~1.5万元人民币,每个家庭所花费的更多。如果只能去卖猪肉,那么投入的教育资源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但不少签约研究生表示,“无论是什么行业,都必需从基层做起。”而且,在结束3天的卖肉实习后他们表示:“卖猪肉其实很有技术含量,猪肉的切割就可以影响20%的利润。” 针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事实上我年轻时什么都做过,砌过墙,做过下水工。”他还一再强调,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长处的职业就是好的职业,只有转变择业观念才会化解困境。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则时评。

要求:1.先摆出社会现象,再从中提取观点,观点要鲜明、集中。 2.摆事实,讲道理,要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展开分析 3.700字以上

4.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不准使用涂改液

一、审题立意

时评是一种研究性的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新闻或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嘻笑怒骂、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评的写作是话题既定,但如何立意,取决于对材料的发掘。而这种发掘来自于对材料的理解。

(一)抓住核心要素,明确范围角度 新闻主体——大学生

中心事件——金融海啸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不少毕业生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

(二)挖掘材料内容,确定最佳立意 思考:①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思维,要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积累经验,锻炼自己“劳动不分贵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有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这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和人民税收,增加了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也是对学生时间、精力的巨大浪费;高等教育亟需改革。

(三)展开相关联想,进行思辨分析: 思辩的方法:

1.由点到面:把大学生就业放到其个人人生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去考虑 2.由果溯因: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就业思维转换的问题

3.由表挖里:大学生毕业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作为自己职业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4.假设推理:如果所有毕业生都去卖猪肉,如果所有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都要从事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那我们的高等教育难道不是失败的吗?

5.辨证分析:辨证看待大学生毕业生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一方面肯定一些毕业生能转变就业思维,从基层做起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不能浪费国家资源培养高级“猪肉佬”。

二、写作指导

一、时评常用的写作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基本模式: 1.引用材料

2.分析材料

3.联系实际说道理

4.做出结论

二、写作指导:

(一)写好标题

标题很重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时评来说更为重要[1] [1] 。好的标题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 ※好题目:

1.猪肉诚可贵,人才价更高 2.读大学是为了卖猪肉 3.人才资源与转变择业观

4.转变错误择业观,创光明前途 5.转变择业观念不等于浪费人才 6.大学生与“猪肉佬”

7.大学应该增设“卖猪肉”专业? 8.大学生卖完猪肉再卖什么? ※不好的题目:

1.论大学生就业观

2.论就业观

3.大学生就业

4.职业与人生

5.适可而止 以上列举不好的题目大致有两类:一是题目太大,不适合一篇短小的时评;二是题目不够明朗,从题目中不易弄清文章的主题。 ※拟好标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采用“拉郎配”形式搭配

可称为“A+B式”,指将两个从未有过搭配的常见词,打破现代汉语语法的搭配界限,让二者结合(并排出现),如:《大学生与“猪肉佬”》 2.给科学术语“重新”下定义

在一些时评中,为突出自己的观点,一些作者会适当地对某些科学术语“重新”下定义。如《转变择业观念不等于浪费人才》 3.由“+A”引申出“-A” “+A”,指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词。“-A”,作者针对该词逆向“造”出来的。如《大学生卖完猪肉再卖什么?》 4.反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如:《大学应该增设“卖猪肉”专业?》、《读大学是为了卖猪肉》 5.化用名句

化用名句在修辞手法中相当常见,在时评标题中也时有出现,可以鼓励学生多尝试。如:《猪肉诚可贵,人才价更高》

(二)用好框架: ※三种框架阐述:

1.引—析—议—联—收

“引”要简洁,析要透彻,议要充分(有理有据),联要紧扣,收要集中 “议”要体现一定层次(并列、对照、层进),论据要精心安排,紧扣材料、观点分析 2.领起—阐理—展开(层进式、并列式、正反式)—升华—总结

3.三板块式:引析材料,形成论点——联系扩展,例析议论——回扣材料,升华总结 1.引析材料,形成论点:(引——评——立) (1)引:忌机械照抄,应针对概括

建议:①引材料宜在开头部份,开篇第一小段可形象导入,但很快就要提及材料 ②引述时要抓住关键,简洁概括。不要停留于照搬原句,可适当转换方式引述 ③可在引的结尾马上点观点

开头:适度描述事件主体,但切忌花大篇幅回顾。应找出事件的主题,针对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近年来,大学生卖猪肉、养猪、擦皮鞋等简单劳动和“低级”工作,许多人认为合情但不合理。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们学习的知识并不能实际的用到这些行业上,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2)评:忌蜻蜓点水,应深入挖掘

建议:①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呈现一定的论述力度(多用:因果句、条件句、假设句、对比句)

②体现激情,形象评析(如:以渲情造势、呼告促进读者共鸣,善用反问、设问、反复、排比、对偶增强气势,加强节奏;以感叹句等将自己代入其中)

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学历,在这些长期被人看作是“无所作为”的行业中,已有了不少优势,再加上这类行业缺乏高学历人才,这对行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不少帮助,那么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在低竞争且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3)立:直接点题,论点明晰

建议:①论点句语言简洁,与文章标题、结尾形成照应,并贯穿全文 ②论点句的表述,或朴实明确,或充满意蕴。

例:我觉得大学生去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首先,大学生这样做就是浪费了国家对他们的投入,也浪费了家庭对他们的付出,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其次,这么高等学历、高水平的青年都要做这些工作的话,那么那些低水平、低学历的中年人怎么办呢?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后者的就业形势,使他们的基业形势更为严峻。 2.联系扩展,例析议论:(联——例——议) (1)联:有过渡句,自然延展

建议:①以对材料的生发议论水到渠成联系②以巧妙的过渡句自然联系

例:大学生下基层,不同于文化大革命的上山下乡,实际上,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冲击我们僵硬和腐朽的观念,不仅仅是就业观的改变,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 (2)例、议:类似举例,分析扣题

建议:①相似联想,类似举例②有小观点,体现层次(并列、对照、层进)③例后有议,议要扣题(回扣论点)

例:如果大学生卖猪肉是浪费,那几万人去头破血流地争几十个公务员名额是不是浪费,与其哀鸿遍野,不如另辟路径。人们没有看到,大学生去卖猪肉,并不一定都是去做苦工,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这个行业,比如先进的管理理念去规范市场,合理地切割去提升利润。以前,什么注水肉、黑心棉总见诸报端,市民也总瞎起哄骂什么商家是多元无耻,孰不知,当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这个行业时,必然也会有新气象。 3.回扣材料,升华总结:(回——升——收) (1)回:回扣材料

建议:可以在每个例子后均回扣材料,也可以全部例子举完后再回扣

例:纵观古今中外,富兰克林,堂堂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无数风光背后,他仅仅是以印刷工出身,他的成就可谓是从印刷中开始的;又如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他年轻时砌过墙,做过下水工,可现在却成为著名高等学府的校长。许许多多成功人士,有几个是从高层做起的呢?当你无法确定你是这不多的人其中之一时,转变观念对你非常重要。 (2)升:总结升华

建议:①上升到一定高度总结②联系现实(社会、个人)升华③辩证分析补充④排比概括总结⑤意蕴分析总结

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才的培养潜力是无限的,而就业岗位是有限的,金融海啸过后的职场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远离了高技术、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但简单的工作也有利于他们进行社会实践,为国家 GDP增长做贡献。从改变观念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反而体现了现今大学生思想更成熟,更实际了,这有利于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从技术革新的角度讲,大学生从事这些工作,有利于这些行业更新换代,提升技术含量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经济发展。 (3)收:形象意蕴

建议:①形象收尾(比喻、意蕴句、排比段等)②情感收尾(感叹句、祈使句、展望) 例:值得思考的是,大学生卖猪肉实属正当职业,何以遭致诟病。中国的孩子从小被教育“劳动最光荣”,但在实际中却被教育“劳动也有三六九等”,这不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吗?更何况人的一生不会只从事一种职业,朱元璋还是出身于乞丐呢!因此,大学生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三、例文借鉴

例文1:仅仅是卖猪肉?没有这么简单!

2008年12月,天地壹号公司正式与35名研究生签订工作协议。大学生做苦力是浪费人才还是转变了择业观念?

古语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不管是卖肉的还是坐办公室的,擦皮鞋的还是搞科研的,都是我们这个宏观社会的一分子。人们对大学生养猪或卖肉感到可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农民做的工作,这是那些没有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人该干的,而那些读书的,学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学生就应该走进政府机关,走进大公司,甚至出国。可见,这是对一种行业的鄙视,这是从封建社会一直保留下来的森严的等级观念。人,要分三六九等,行业自然就有三教九流了。试想,如果没有人去卖肉,那我们岂不是要全心去做和尚,没有环卫工人来清理城市,那我们岂不是生活在烟尘遮天的世界。谁又可曾见到,在被人忽略的岗位,有那么一群人在发光发热。

大学生下基层,不同于文化大革命的上山下乡,实际上,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冲击我们僵硬和腐朽的观念,不仅仅是就业观的改变,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如果大学生卖猪肉是浪费,那几万人去头破血流地争几十个公务员名额是不是浪费,与其哀鸿遍野,不如另辟路径。人们没有看到,大学生去卖猪肉,并不一定都是去做苦工,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这个行业,比如先进的管理理念去规范市场,合理地切割去提升利润。以前,什么注水肉、黑心棉总见诸报端,市民也总瞎起哄骂什么商家是多元无耻,孰不知,当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这个行业时,必然也会有新气象。这是在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成熟的人格,这种对行业结构的调整,想必要比总有工商机关去查压打封好吧,再长远点说,这种更新将带来的是行业的规范,更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一箭多雕,何乐不为。

大学生去卖猪肉,表面上似乎是人才流失,社会倒退,实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这代表即将步入社会这浑水的大学生们,拥有更加成熟和开放的择业观念,他们更加自由,充满活力,他们可以在各个行业大展身手,这难道不是社会不幸吗?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社会和家长们的传统观念已经布满了灰尘,这不是禁锢的理由。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真正发挥出自己的长处,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从中获得乐趣,才是真正的人才利用。 例文2:浪费人才还是转变择业观念?

2008年12月,天地一号公司正式与35名研究生签订了工作协议。大学生养猪、卖猪肉、擦皮鞋、沐足,当保姆究竟是浪费人才还是转变择业观念的体现?当下对此众说纷纭。资料显示,培养一名大学生,国家每年投入的资金约1.3~1.5万人民币,如果大学生都只能去卖猪肉,那么投入的教育资源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卖猪肉合情但不合理。

但我认为在现今金融海啸的恶劣形势下,出现这种情形是情有可原的。现在的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达数万人之多,但一个金融海啸打来,奔流就不多的就业职位就显得更为紧缺了。找到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总比找不到工作要好得多。80年代,许多大学毕业生都是“天之骄子”,毕业就分配到好的单位部门,都手捧铁饭碗,看不起一些私营公司的职位,更不要说卖猪肉了;而现今世易时移,而大学生如果还抱有这种想法的话,其结果必然是“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失业在家”和“毕业即失业”。

当前,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能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转变就业观念就成了毕业生们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有许多人都说大学生卖猪肉是“自降身价”,还有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出,“大学生卖猪肉,做搓澡工是浪费人才”,“这说明知识没有价值”„„ 但我认为,这是对大学生就业的人为管制。最起码,大学生卖猪肉,做搓澡工总比人才闲置,在家“啃老”强吧!如果说大学生卖猪肉是浪费人才,那么让大学生呆在家里什么都不干,着人才就没有浪费吗?

归根结底,这都是传统观念引出的问题,即大学教育培养出的“精英”必须成为社会栋梁,而非普通劳动者。在大多数人看来,去卖猪肉,当搓澡工是大学生失去崇高理想的表现。殊不知,中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大众的“大众教育”。

值得思考的是,大学生卖猪肉实属正当职业,何以遭致诟病。中国的孩子从小被教育“劳动最光荣”,但在实际中却被教育“劳动也有三六九等”,这不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吗?更何况人的一生不会只从事一种职业,朱元璋还是出身于乞丐呢!因此,大学生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例文3:大学应该增设“卖猪肉”专业?近年来,大学生养猪、卖猪肉、沐足、做保姆等新闻不绝于耳。这些原本连只有高中文化的人都不愿意干的工作,这几年却成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争夺的重点。

中国的学费比起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来说虽然非常低,但把它放在CHINA这个发展中国家里,尤其对于低收入家庭、农村困难家庭来说实属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所以有实力进大学的就要拼命读书,考进了大学的就要好好念,出来大学就要找份体面对口高薪的工作,这是国人的共识;养猪、卖猪肉等行业绝不会出现莘莘学子的身影。在这种共同的意识观念下,走出象牙塔的学子都会不停地为自己找对口企业,找不到的在家歇着,父母供着,不会考虑其他出路。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有工作的人失业了,没工作的人“望工兴叹”。学子们开始在找工作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学生说:“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好,过两年吧,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太难,这段时间先在家打打下手。他说的“打打下手”指的是父母的猪肉档帮忙卖肉。“可是据我所知,你学的专业是进入贸易,卖猪肉不是浪费了吗?”一位记者问。“那也没有办法啊,这种情况下找工作都很对口,更何况找不到工作。”这位学生苦笑说,“如果大学增设卖猪肉专业,我回去再念研究生”。 这虽然不过是一句玩笑,却反映出教育体制和人们观念的一种缺失。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好工作是等着你来找的,没有工作是为你量身定做的,青年人要认识这一点。”这在他的公司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公司里至少有2%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们有的是从心理学或物理学等专业毕业的。有的虽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也不是一毕业就找到这份工作的,很多是从推销员、广告派发员、快餐店里的送餐员等“不起眼”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活的。这正是美国人与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不同;中国人认为大学生就该有对口和体面的工作,而美国人则鼓励学生依靠双手吃饭就好,甚至鼓励他们从小职位做起,积累经验。而这又与教育体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国大学学科众多,除了专业研究的学科外有许多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专业,而中国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严重。

如果中国人不改变这种思想和就业观念,恐怕真的要增加“卖猪肉”专业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一、文体常识介绍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写好时评,首先要掌握时评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一)文体概念

顾名思义,时评即时事评论,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 时评通常以时事为评论对象,针对着一件具体的事来评说。所谓“时事”,可以把它理解为有新闻价值的事、公众关注的事,并且是有实效性的事。归根结底,时评是新闻的一种,它和消息、通讯、特写、访谈、图片报道等一样,是“新闻”大家庭中的一员。

(二)时评的文体特点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三)时评的主要表现手法

1、夹叙夹议

时评是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看法,所以,夹叙夹议就成为时评主要的表现手法。

夹叙夹议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先叙后议;还有先议后叙;或是边叙边议;等等。当然,时评是论述文体,所以,叙与论的比例,始终是论为主,论比叙多。从论是叙的关系来看,叙是论之需要,也就是说,时评的论,是基于具体事件的评说,离开这一事件,论说就无法展开。

2、亦理亦情

时评是论述文体,它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 时评“亦理亦情”的手法,首先体现在所评所析更合“情理”。

二、写作要领

写好时评文,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准备好材料

要写好一篇时评文,必须要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这样,写的时候,才能纵横捭阖,意气风发,一气呵成。要取得第一手材料,可以调查走访,去新闻发生地调查事实的真相;也可以调查群众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可以上网搜索获得资料;还可以查阅报刊杂志。获得大批材料后,才能根据自己观点的需要,去粗取精,选用材料,才能做到评论时“真”、“准”、“实”。 第二步,拟好一个标题

时评文的标题,要实在。或高度地概括评论的话题,或一针见血地点明议论的中心、提出作者的见解。常见的拟题方法有: 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杂文报》第1797期,汪金友);

数字法,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2005年3月15日《新闻快报》,张琳等);

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人民日报》2006年12月6日,汪涌豪);

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震撼”贪官?》(《杂文报》第1797期,柏敏);

引用法,直接引用要批驳的观点,并给予否定,这样态度鲜明。如《不可盲目“先就业后择业”》(《中国教育报》6363期,柴葳)。 第三步,拟出写作提纲

时评文是议论文的一种,直接对时事进行议论,有很强的论辩色彩,因此要求逻辑严密。写作前拟好提纲,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保证。 文章的构思,一般大体结构是:“引—点—议—结”。 引,即某一新闻事件或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点,就是点明中心论点,必须要旗帜鲜明。

议,要求联系社会现实,要有务实的文风。议论时,可以掺入作者的情感色彩,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最后结尾要有力,最好给人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需要反驳别人的观点的话,可以先摆出要批驳的对象,然后指出他的漏洞,引例证将其驳倒,再树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正面的议论,使自己的观点深入人心。

三、写作思路

结合例子,归纳时评的写作思路。

1、示例文章分析 [材料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时事评论文章。

“铁腕”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昆明官员听讲座打瞌睡丢官 来源:南方日报

在2月22日晚7时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同时,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局长王亚华向大会作书面检查,并通过呈贡电视台向全县播出。这在呈贡县都是第一次。

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第一排,在睡觉的,你是哪个单位的?站起来!”日前,在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会上,一名听讲时打瞌睡的干部被仇和书记毫不留情地当众点名。

当天,正当主席台上的主讲者侯干云讲到如何发展开发区时,坐在一旁的仇和突然礼貌地对侯干云说“打断一下”,然后将目光转向第一排靠最右边的方向。“上课时怎么要睡觉,你是哪个单位的?”仇和严肃地问。那名干部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支吾了半天不见回答。“你是哪个单位的?”仇和再次追问。该干部只得回答道是呈贡县投资促进局的,但否认自己在睡觉,这个回答顿时引起会场一阵哗然。随后,仇和让他坐下,示意继续讲课。 仇和点名后,会场上所有人再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据《都市时报》)

[示例文章1] “打瞌睡丢官”属“量刑过重”

在2月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交代事实)

(分析:第一部分要写好由头。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以要先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引用时要注意简明扼要。)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会上打瞌睡,就是不被领导点名批评,也应该受到应有的纪律处分,然而,仅仅因为在会场上打了一次瞌睡,就被迫辞职,显属“量刑过重”。(表明观点)从新闻中看,蒋文辉并非被“免职”,而是“主动辞职”,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外交辞令”,等于是给干部一个台阶下。如今,在会场上打瞌睡、溜号、打电话等行为,屡屡见诸报端,有的也只能批评,哪有因为打了瞌睡就主动辞职的?果真有这样的发自内心的自省自觉,那还真是一个好干部了。

即使是主动辞职,从正常的人事任免程序来看,也应该是发文了事,而不应在纪委全体扩大会上“宣读”。“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示众”。蒋文辉之所以会成为因为在会场上打瞌睡而“辞职”的第一人,一则可能是因为撞到了社会舆论的“枪口”上,在大众对会场官员在会场上的不良“表现”深恶痛绝之时,你打瞌睡了,犯了众怒了;二则是因为撞到了领导的“枪口”上——领导一批评,后果真的很严重。 会风透出的是作风,不管是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还是从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来看,整治会风很有必要,然而,对违反纪律的干部从严从重处罚不能过头。无论是从公务员管理条例,还是干部管理条例,还是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上,我们都找不到在会场打瞌睡必须主动辞职,更找不到免职的规定。在依法执法的今天,不管这个典型具有何种警示意义,我们还是要依法、依规办事,不能因为谁“撞到了枪口上”,就一棍子打死。

(分析:文章中间的这两段主要是分析材料。写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写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而且,在评论时要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作到就事论事。) 一句话,该给的处罚一定要给,但绝对不能把“小偷”判成“死刑”!(结论) (分析:得出结论。)

[示例文章2]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冤枉吗?

在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2月23日《都市时报》)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近日在网上引发热议。从网友的留言来看,似乎同情的不少,甚至还有网友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是上级官员在滥用权力。对此,我不敢苟同。 (分析:道出由头,表明观点) 细读报道全文,这位副局长丢官,其实并没有“被勒令辞职”的情节。且看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的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吴庆昆表示,蒋文辉已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并提出辞职”。干部提出辞职,组织予以批准、同意,难道不符合组织程序吗?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难道不应该予以制止和整治? 有网友认为,蒋副局长可能是因“抗灾累得撑不住”,这条理由我看也难以服人。且不说蒋副局长有没有参加抗灾,就是真的因“抗灾累得撑不住”,我想请个假也是情理之中的;再说了,一个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认真听讲反而打瞌睡,似乎也说不过去吧?由此看来,开会打瞌睡丢官并不冤枉。 (分析:谈依据与理由)

当前有一种怪现象,即我们一方面在大声疾呼要雷厉风行地推进“吏治改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同情那些懒散、拖沓的领导干部,甚至为他们打抱不平,这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怪圈”。

(分析:联系实际说理)

在我看来,开会打盹丢官绝非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恰恰是一次对官场潜规则的彻底颠覆!在我的印象中,对官员作风不正、工作失误的追究、问责,常常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不要说是开会、听讲座这样的“芝麻小事”,就是出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在很多地方处理、问责的棍子,也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这样的官场潜规则影响下,久而久之,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也就养成了一种拖沓涣散的工作作风了。

我也假设一下,蒋副局长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面前都敢打瞌睡,在普通百姓面前,他又会是何种表现呢?

(分析:在所评之“事”的基础上发挥,深入剖析) 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希望通过这件事情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引起震动,改变以往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以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区的建设发展中。我想理应如此,人们必须明白,对领导干部严厉管束,绝非小题大做。为政之道,贵在实,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开会打盹丢官的副局根本不值得同情,恰恰相反,如此雷厉风行颠覆官场潜规则的实事和细事,在如今实在是太“珍贵”了! (分析: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2、写作模式归纳

根据例文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的写作模式:

(一)引用材料(选准切入点,简明扼要)1-2自然段,100字

(二)分析材料(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要清晰)2-3自然段,400字

(三)联系实际说道理(搜集典型论据,适当发挥)300字

(四)结论(30-50字)

3、优秀时评寻读

近年来,新闻媒体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闻评论性的节目,具有参考价值,比如,电视媒体上有央视的《焦点访谈》,广东电视台的《社会纵横》、《今日关注》,南方电视台的《今日一线》,凤凰台的《时事辩论会》、《小莉看世界》、《文涛拍案》等等。 另外,《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京报》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香港的《明报》《信报》等报纸也有许多精彩的时评文章。

四、写作实践

1、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写一则时评。 [材料] 韶关南雄市10月5日发生学生溺水意外事故,四名不熟水性的男生为营救一名不慎掉进水库的女生遇难,四遇难者遗体于6日上午被发现并捞起。 2009年10月5日下午5时45分,南雄市乌迳派出所接到群众报案称,有九名学生结伴到乌迳镇孔江水库边游玩,其中女学生李某(16岁,高一学生)不慎掉落水中,同伴中四名男学生见状下水相救,落水女生被救起,但四名男生失踪。据了解,其中三人为高一学生,另一人是广州某技校学生。(见《新快报》2009年10月8日文章《不熟水性勇救女生四男生下水皆遇难》记者陈海生) (参:《舍己救人与见死不救:孰是孰非》

2、根据下面这则材料写一则时评。 [材料]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有因考生迟到而被取消考试资格。一些考生甚至只因迟到一分钟而被拒之门外。许多市民对此议论纷纷,究竟“迟到一分钟,该不该通融”? [范文] 规矩就是没得商量

考场拒绝迟到学生进场考试确实令惋惜和遗憾。然而,类似这类关系到自身“一生命运”的大事,仍不把它当回事的违规现象,在我们的公民中可谓比比皆是。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射击场,是中国夺得金牌最多的地方,但也是中国人最不遵守规矩、给人种下最坏印象的地方,本来为了保证运动员能够集中精力,创造好成绩,组委会规定,场内不准使用手机,当王义夫比赛时,中国记者的手机响了立刻便招来了周围人们的嘘声和全场不满的目光。有外国人轻轻地说:“这是中国手机!”但中国的那些记者仍无动于衷,在陶璐娜决赛时,他们的手机又响了。

2000年暑假,由四川组织的一个赴美英语夏令营一行近300名14-16岁的青少年,到美国波特兰,开始为期三周的美国家庭生活,在受到美国家庭很好接待以后,回国途中在拉斯维加斯停留住酒店时,因有些人不守规矩,在酒店大吵大闹,致使一百多人被人家赶出酒店。在阿拉伯国家,赌博是绝对禁止的,违者是要被杀头的。可是前几天有报道称,60几个在卡塔尔的中国劳务人员却因聚赌而被卡塔尔警察拘捕。中国人在国外不遵守规矩是有名的,被人歧视,看不起也是必然的。 中国超长期的农耕社会,遗留下的坏习气固然是个原因,我想社会整体法制观念的淡漠却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我国制订的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数不胜数,但仔细观察一个,公民遵纪守法又做得怎么样?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仍然是我们国家的通病,单说广州的交通管理,我们一直都在喊广州要成为国际地位经大都市,可是广州交通的混乱在全国却也是很有名的,人行道上开摩托车者有之;单车逆向行走者有之;行人翻越隔离栏者有之,更有甚者,几年前广州市政府便公布法令,市区内禁止汽车鸣笛,违者罚款200元,可现在汽车照鸣不误,也不见有哪个被罚款的!

由于法律缺乏应有的权威和尊严,人们长期把它当作可以随便讨价还价的商品,无怪乎报载5月15日到18日短短四天广州市公安交警部门开出的交通违章罚款1049宗,至今仍有436宗没有主动交缴,竟占受罚的40%这多。对于这种不守规矩的不良惯性,除了执法部门采取某些强制手段之外,像高考这类给违规者影响一生的教训也是很有必要的。我敢肯定那位迟到一分钟的考生经过了这次惨重教训之后,他这一生也许就再也不会重复这个错误了。 (《羊城晚报》)

3、根据自己收集的新闻材料或针对时下某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时评。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0韶关市一模语文试题)

某日,蔡先生存钱时因零钞太多遭到了银行职员的抱怨。次日,蔡先生以多次存入1分钱的方式来“教训”银行。第三天,蔡先生又到银行办理业务,银行职员为了让其知难而退,故意多收了49.5元手续费。此后银行表示道歉,愿退回多收费用,但蔡先生拒绝接受,并到法院起诉银行,要求返还多收费用并赔偿1分钱损失。

对此,有人认为银行服务质量太差,就需要蔡先生这样爱较真的维权斗士;也有人说银行知错能改,应该宽容它;还有人认为银行一错再错,而蔡先生也用极端的方法跟银行“斗气”,浪费了银行和法院的公共资源,给别人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评论话题:2006年12月1日的《常德晚报》上登载的一篇消息——《蜡炬成灰,生命无悔:优秀教师倒在三尺讲台》。

示例作文:

谁为教师的健康埋单

惊悉常德晚报刊载的临澧四中教师唐鸿晓在11月23日猝死讲台的报道,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近些年来,教师积劳成疾以至于英年早逝的报道屡见不鲜:劳累过度猝死讲台的河南青年教师石凌笑,年仅41岁的长沙蛟塘中学教师杨东付倒在讲台上再也没有醒来,29岁的“阳光老师”姚世彬猝死讲台„„。将“老师猝死讲台”这样的字眼“百度”一下,查询结果竟然高达337000条。

为什么会频频发生教师猝死的悲剧?因为不少教师患有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疾病。有一份调查很能说明问题:有34.5%的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病,此外还有更大比例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更可怕的是,除了身体病症外,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调查中发现有58.1%的教师感到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强迫症状,有38.1%的教师处于烦躁之中,33.8%的教师时常失眠或睡眠状态不好,30.6%的教师觉得不安。

是谁夺走了教师的健康?历来,教师被比作蜡烛,只能照亮别人,燃烧自己;被比作春蚕,只能吐尽青丝,奉献自己。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每个领导都希望自己辖区升学率第一,每所学校都希望有充足的生源。于是校与校之间竞争空前激烈。学校每一个量化考核方案的出台,对教师就多了一套“紧箍咒”。加之评价体系的单一,高考指挥棒的魔力。试问哪一个教师能逃出“疲于奔命”的劫数?

蜡烛是人造之物,人们燃它取光,烧尽再取,此是必然;春蚕是生物,丝尽身死,本是一种生命形式。而教师,作为自然属性的人,难道能够无限制地给予,而可以不及时地补给吗?哲人尼采自诩为太阳,能取之不尽,然而最后他也疯了。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教师高速的运转,而不给以身体上的调息,精神上的放松,那么教师这一群体,就会成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病残群体。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这一群体成为一个病残的群体,那我们的下一代会健康吗?

谁夺走了教师的健康,谁就要来为教师的健康埋单。为了我们的孩子,先救救我们的老师们吧!

写作感言:当我看到临澧四中教师唐鸿晓在11月23日猝死讲台的消息,敏锐地感觉到教师的健康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查阅到了许多相关教师健康危机的报道和数据后,我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用那则消息开头,再直接进入议论。议论时先摆出几个教师“猝死讲台”的个例,再用数字法摆出整个教师群体的健康状况,既使读者感到触目惊心,又成为下文议论的有力的论据,然后用“谁夺走了教师的健康”引发评论,评论时用“蜡烛”“春蚕”作类比,用“尼采”作映衬,揭示出“一味地要求教师高速的运转,而不给以身体上的调息,精神上的放松”是损害教师健康的真正原因,最后用“谁夺走了教师的健康,谁就要来为教师的健康埋单”点出观点,发出“为了我们的孩子,先救救我们的老师们吧”的呼吁,结束全文。

文强的堕落令人恐惧

普通人的堕落危害的是少数人,或者只有他自己,而文强这种地方权力精英的堕落,则是以危害大众为前提的,甚至可能把一个地方置于危险的境地。

重庆黑社会最大保护伞文强抖出“猛料”:他曾强奸少女和玩弄女明星。这个在当地黑白通吃并曾手握重权的人物,堕落到这种程度,着实令人深感恐惧。为什么呢?

通过文强的堕落,人们看到了,在当下,少数权力精英究竟可以堕落到何种程度。文强这种典型的权力精英的堕落方式,如果不以侵害大众利益为前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他的堕落令人深感恐惧的原因。

文强作为一个地方的权力精英,他的堕落真是太典型了!一是他大权在握,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能量,也有机会把自己的好恶表演到极致。于财,他身家过亿,该捞的都捞到手了;于亲属,在他的包庇下,弟媳“茁壮成长”为黑老大,自己的赌场就是提款机;于爱好,他不仅强奸少女可以不受法律约束,连玩弄女星也成了家常便饭。所有这一切,哪一件不侵害到大众的权益?二是作为官员,他的地位已经不低,且又在强力部门工作,他人渣式的恶行,大多是在混到了高位之后所为,这尤其令人深怀恐惧。他的堕落,很可能让当地的人们对社会产生某种不信任感:身边还有这样的权力精英吗?产生这类权力精英的土壤还在吗?任何一个人生活在被堕落精英把持的地盘上,只要你稍微知一点情,都不能没有恐惧感。更可怕的是,其他像文强这样堕落的地方权力精英们,地位也不比他低多少,手中的权力还相当大,人数也不少:副局长、分局长、总队长等等。

以普通老百姓的眼光看,能混到文强那个地位,已经是绝大多数人求之不得的了,可他为什么还要那样疯狂,那样没有节制呢?这也许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人与人的境遇差别很大,就很可能不再有相同或接近的道德标准了。记得鲁迅曾经说过,不光国与国之间如此,就是一国之内,其实也大致如此。想想看,一个家资过亿黑白两道通吃的人,一个鱼塘里埋着两千万“闲钱”的人,一个可以强奸少女玩弄女星如履平地的人,他还可能接受和普通百姓一样的道德标准吗?这样的堕落精英把持一方,他就不可能考虑常人的感受,他眼里就不可能再有百姓的福祉。生活在那样的地方,你能不恐惧吗?这说明,一个社会要成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一个总体上和谐的社会,就绝不能容忍社会内部有如此巨大的道德分裂,不能容忍有如此巨大的利益差别,更不能给文强们这么多的堕落机会。

在世俗化的时代里,人们已经不再期待精英们都成为道德楷模,但至少也不该堕落到文强这种程度。像文强这样堕落的地方权力精英,在当地长期身居高位,以精英的姿态顾盼自雄,这其实是我们社会面临的风险之一。

道理很简单,普通人的堕落危害的是少数人,或者只有他自己,而文强这种地方权力精英的堕落,则是以危害大众为前提的,甚至可能把一个地方置于危险的境地。这就是文强的堕落让人深感恐惧的地方。 时评写作指导 【作文题目】

2008年12月,天地壹号公司正式与35名研究生签订工作协议。大学生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当保姆究竟是浪费人才还是转变择业观念的体现?对此,各方众说纷纭。 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卖猪肉合情但不合理。金融海啸的恶劣形势下出现这种情形情有可原。但如果都去从事这些与专业不相干的简单劳动,却是“不合理”的。资料显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每年花在大学生身上的钱大约1.3~1.5万元人民币,每个家庭所花费的更多。如果只能去卖猪肉,那么投入的教育资源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但不少签约研究生表示,“无论是什么行业,都必需从基层做起。”而且,在结束3天的卖肉实习后他们表示:“卖猪肉其实很有技术含量,猪肉的切割就可以影响20%的利润。” 针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事实上我年轻时什么都做过,砌过墙,做过下水工。”他还一再强调,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长处的职业就是好的职业,只有转变择业观念才会化解困境。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则时评。

要求:1.先摆出社会现象,再从中提取观点,观点要鲜明、集中。 2.摆事实,讲道理,要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展开分析 3.800字以上

4.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不准使用涂改液

一、审题立意

时评是一种研究性的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新闻或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嘻笑怒骂、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评的写作是话题既定,但如何立意,取决于对材料的发掘。而这种发掘来自于对材料的理解。

(一)抓住核心要素,明确范围角度 新闻主体——大学生

中心事件——金融海啸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不少毕业生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

(二)挖掘材料内容,确定最佳立意 思考:①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思维,要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积累经验,锻炼自己“劳动不分贵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有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这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和人民税收,增加了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也是对学生时间、精力的巨大浪费;高等教育亟需改革。

(三)展开相关联想,进行思辨分析: 思辩的方法:

1.由点到面:把大学生就业放到其个人人生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去考虑 2.由果溯因: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就业思维转换的问题

3.由表挖里:大学生毕业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作为自己职业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4.假设推理:如果所有毕业生都去卖猪肉,如果所有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都要从事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那我们的高等教育难道不是失败的吗?

5.辨证分析:辨证看待大学生毕业生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一方面肯定一些毕业生能转变就业思维,从基层做起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不能浪费国家资源培养高级“猪肉佬”。

二、写作指导

一、时评常用的写作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基本模式: 1.引用材料

2.分析材料

3.联系实际说道理

4.做出结论

二、写作指导:

(一)写好标题

标题很重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时评来说更为重要[1] [1] 。好的标题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 ※好题目:

1.猪肉诚可贵,人才价更高(叶嘉敏) 2.读大学是为了卖猪肉(谭俊龙)

3.人才资源与转变择业观(蔡学芬)

4.转变错误择业观,创光明前途(胡斯瑶) 5.转变择业观念不等于浪费人才(钟楚欣)6.大学生与“猪肉佬”(钟贤毅)

7.大学应该增设“卖猪肉”专业?(莫丽君)8.大学生卖完猪肉再卖什么?(王思渺) ※不好的题目:

1.论大学生就业观

2.论就业观

3.大学生就业

4.职业与人生 5.适可而止 以上列举不好的题目大致有两类:一是题目太大,不适合一篇短小的时评;二是题目不够明朗,从题目中不易弄清文章的主题。 ※拟好标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采用“拉郎配”形式搭配

可称为“A+B式”,指将两个从未有过搭配的常见词,打破现代汉语语法的搭配界限,让二者结合(并排出现),如:《大学生与“猪肉佬”》 2.给科学术语“重新”下定义

在一些时评中,为突出自己的观点,一些作者会适当地对某些科学术语“重新”下定义。如《转变择业观念不等于浪费人才》 3.由“+A”引申出“-A” “+A”,指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词。“-A”,作者针对该词逆向“造”出来的。如《大学生卖完猪肉再卖什么?》 4.反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如:《大学应该增设“卖猪肉”专业?》、《读大学是为了卖猪肉》 5.化用名句

化用名句在修辞手法中相当常见,在时评标题中也时有出现,可以鼓励学生多尝试。如:《猪肉诚可贵,人才价更高》

(二)用好框架: ※三种框架阐述:

(1)引—析—议—联—收

“引”要简洁,析要透彻,议要充分(有理有据),联要紧扣,收要集中 “议”要体现一定层次(并列、对照、层进),论据要精心安排,紧扣材料、观点分析 (2)领起—阐理—展开(层进式、并列式、正反式)—升华—总结

(3)三板块式:引析材料,形成论点——联系扩展,例析议论——回扣材料,升华总结 1.引析材料,形成论点:(引——评——立) (1)引:忌机械照抄,应针对概括

建议:①引材料宜在开头部份,开篇第一小段可形象导入,但很快就要提及材料 ②引述时要抓住关键,简洁概括。不要停留于照搬原句,可适当转换方式引述 ③可在引的结尾马上点观点

开头:适度描述事件主体,但切忌花大篇幅回顾。应找出事件的主题,针对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近年来,大学生卖猪肉、养猪、擦皮鞋等简单劳动和“低级”工作,许多人认为合情但不合理。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们学习的知识并不能实际的用到这些行业上,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2)评:忌蜻蜓点水,应深入挖掘

建议:①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呈现一定的论述力度(多用:因果句、条件句、假设句、对比句)

②体现激情,形象评析(如:以渲情造势、呼告促进读者共鸣,善用反问、设问、反复、排比、对偶增强气势,加强节奏;以感叹句等将自己代入其中)

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学历,在这些长期被人看作是“无所作为”的行业中,已有了不少优势,再加上这类行业缺乏高学历人才,这对行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不少帮助,那么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在低竞争且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3)立:直接点题,论点明晰

建议:①论点句语言简洁,与文章标题、结尾形成照应,并贯穿全文 ②论点句的表述,或朴实明确,或充满意蕴。

例:我觉得大学生去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首先,大学生这样做就是浪费了国家对他们的投入,也浪费了家庭对他们的付出,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其次,这么高等学历、高水平的青年都要做这些工作的话,那么那些低水平、低学历的中年人怎么办呢?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后者的就业形势,使他们的基业形势更为严峻。 2.联系扩展,例析议论:(联——例——议) (1)联:有过渡句,自然延展

建议:①以对材料的生发议论水到渠成联系②以巧妙的过渡句自然联系

例:大学生下基层,不同于文化大革命的上山下乡,实际上,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冲击我们僵硬和腐朽的观念,不仅仅是就业观的改变,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 (2)例、议:类似举例,分析扣题

建议:①相似联想,类似举例②有小观点,体现层次(并列、对照、层进)③例后有议,议要扣题(回扣论点)

例:如果大学生卖猪肉是浪费,那几万人去头破血流地争几十个公务员名额是不是浪费,与其哀鸿遍野,不如另辟路径。人们没有看到,大学生去卖猪肉,并不一定都是去做苦工,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这个行业,比如先进的管理理念去规范市场,合理地切割去提升利润。以前,什么注水肉、黑心棉总见诸报端,市民也总瞎起哄骂什么商家是多元无耻,孰不知,当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这个行业时,必然也会有新气象。 3.回扣材料,升华总结:(回——升——收) (1)回:回扣材料

建议:可以在每个例子后均回扣材料,也可以全部例子举完后再回扣

例:纵观古今中外,富兰克林,堂堂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无数风光背后,他仅仅是以印刷工出身,他的成就可谓是从印刷中开始的;又如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他年轻时砌过墙,做过下水工,可现在却成为著名高等学府的校长。许许多多成功人士,有几个是从高层做起的呢?当你无法确定你是这不多的人其中之一时,转变观念对你非常重要。 (2)升:总结升华

建议:①上升到一定高度总结②联系现实(社会、个人)升华③辩证分析补充④排比概括总结⑤意蕴分析总结

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才的培养潜力是无限的,而就业岗位是有限的,金融海啸过后的职场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远离了高技术、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但简单的工作也有利于他们进行社会实践,为国家 GDP增长做贡献。从改变观念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反而体现了现今大学生思想更成熟,更实际了,这有利于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从技术革新的角度讲,大学生从事这些工作,有利于这些行业更新换代,提升技术含量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经济发展。 (3)收:形象意蕴

建议:①形象收尾(比喻、意蕴句、排比段等)②情感收尾(感叹句、祈使句、展望) 例:值得思考的是,大学生卖猪肉实属正当职业,何以遭致诟病。中国的孩子从小被教育“劳动最光荣”,但在实际中却被教育“劳动也有三六九等”,这不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吗?更何况人的一生不会只从事一种职业,朱元璋还是出身于乞丐呢!因此,大学生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三、例文借鉴例文1:仅仅是卖猪肉?没有这么简单! 2008年12月,天地壹号公司正式与35名研究生签订工作协议。大学生做苦力是浪费人才还是转变了择业观念?

古语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不管是卖肉的还是坐办公室的,擦皮鞋的还是搞科研的,都是我们这个宏观社会的一分子。人们对大学生养猪或卖肉感到可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农民做的工作,这是那些没有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人该干的,而那些读书的,学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学生就应该走进政府机关,走进大公司,甚至出国。可见,这是对一种行业的鄙视,这是从封建社会一直保留下来的森严的等级观念。人,要分三六九等,行业自然就有三教九流了。试想,如果没有人去卖肉,那我们岂不是要全心去做和尚,没有环卫工人来清理城市,那我们岂不是生活在烟尘遮天的世界。谁又可曾见到,在被人忽略的岗位,有那么一群人在发光发热。

大学生下基层,不同于文化大革命的上山下乡,实际上,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冲击我们僵硬和腐朽的观念,不仅仅是就业观的改变,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如果大学生卖猪肉是浪费,那几万人去头破血流地争几十个公务员名额是不是浪费,与其哀鸿遍野,不如另辟路径。人们没有看到,大学生去卖猪肉,并不一定都是去做苦工,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这个行业,比如先进的管理理念去规范市场,合理地切割去提升利润。以前,什么注水肉、黑心棉总见诸报端,市民也总瞎起哄骂什么商家是多元无耻,孰不知,当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这个行业时,必然也会有新气象。这是在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成熟的人格,这种对行业结构的调整,想必要比总有工商机关去查压打封好吧,再长远点说,这种更新将带来的是行业的规范,更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一箭多雕,何乐不为。

大学生去卖猪肉,表面上似乎是人才流失,社会倒退,实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这代表即将步入社会这浑水的大学生们,拥有更加成熟和开放的择业观念,他们更加自由,充满活力,他们可以在各个行业大展身手,这难道不是社会不幸吗?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社会和家长们的传统观念已经布满了灰尘,这不是禁锢的理由。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真正发挥出自己的长处,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从中获得乐趣,才是真正的人才利用。 例文2:大学应该增设“卖猪肉”专业?近年来,大学生养猪、卖猪肉、沐足、做保姆等新闻不绝于耳。这些原本连只有高中文化的人都不愿意干的工作,这几年却成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争夺的重点。

中国的学费比起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来说虽然非常低,但把它放在CHINA这个发展中国家里,尤其对于低收入家庭、农村困难家庭来说实属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所以有实力进大学的就要拼命读书,考进了大学的就要好好念,出来大学就要找份体面对口高薪的工作,这是国人的共识;养猪、卖猪肉等行业绝不会出现莘莘学子的身影。在这种共同的意识观念下,走出象牙塔的学子都会不停地为自己找对口企业,找不到的在家歇着,父母供着,不会考虑其他出路。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有工作的人失业了,没工作的人“望工兴叹”。学子们开始在找工作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学生说:“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好,过两年吧,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太难,这段时间先在家打打下手。他说的“打打下手”指的是父母的猪肉档帮忙卖肉。“可是据我所知,你学的专业是进入贸易,卖猪肉不是浪费了吗?”一位记者问。“那也没有办法啊,这种情况下找工作都很对口,更何况找不到工作。”这位学生苦笑说,“如果大学增设卖猪肉专业,我回去再念研究生”。 这虽然不过是一句玩笑,却反映出教育体制和人们观念的一种缺失。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好工作是等着你来找的,没有工作是为你量身定做的,青年人要认识这一点。”这在他的公司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公司里至少有2%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们有的是从心理学或物理学等专业毕业的。有的虽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也不是一毕业就找到这份工作的,很多是从推销员、广告派发员、快餐店里的送餐员等“不起眼”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活的。这正是美国人与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不同;中国人认为大学生就该有对口和体面的工作,而美国人则鼓励学生依靠双手吃饭就好,甚至鼓励他们从小职位做起,积累经验。而这又与教育体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国大学学科众多,除了专业研究的学科外有许多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专业,而中国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严重。

如果中国人不改变这种思想和就业观念,恐怕真的要增加“卖猪肉”专业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一、时评常用的写作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基本模式: 1.引用材料

(一)抓住核心要素,明确范围角度 新闻主体——大学生

中心事件——金融海啸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不少毕业生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保姆

(二)挖掘材料内容,确定最佳立意 思考:①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思维,要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积累经验,锻炼自己“劳动不分贵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有选择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这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和人民税收,增加了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也是对学生时间、精力的巨大浪费;高等教育亟需改革。

三、例文借鉴

例文1:仅仅是卖猪肉?没有这么简单!(高一0班李征)

2008年12月,天地壹号公司正式与35名研究生签订工作协议。大学生做苦力是浪费人才还是转变了择业观念?

古语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不管是卖肉的还是坐办公室的,擦皮鞋的还是搞科研的,都是我们这个宏观社会的一分子。人们对大学生养猪或卖肉感到可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农民做的工作,这是那些没有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人该干的,而那些读书的,学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学生就应该走进政府机关,走进大公司,甚至出国。可见,这是对一种行业的鄙视,这是从封建社会一直保留下来的森严的等级观念。人,要分三六九等,行业自然就有三教九流了。试想,如果没有人去卖肉,那我们岂不是要全心去做和尚,没有环卫工人来清理城市,那我们岂不是生活在烟尘遮天的世界。谁又可曾见到,在被人忽略的岗位,有那么一群人在发光发热。

大学生下基层,不同于文化大革命的上山下乡,实际上,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冲击我们僵硬和腐朽的观念,不仅仅是就业观的改变,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如果大学生卖猪肉是浪费,那几万人去头破血流地争几十个公务员名额是不是浪费,与其哀鸿遍野,不如另辟路径。人们没有看到,大学生去卖猪肉,并不一定都是去做苦工,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这个行业,比如先进的管理理念去规范市场,合理地切割去提升利润。以前,什么注水肉、黑心棉总见诸报端,市民也总瞎起哄骂什么商家是多元无耻,孰不知,当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这个行业时,必然也会有新气象。这是在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成熟的人格,这种对行业结构的调整,想必要比总有工商机关去查压打封好吧,再长远点说,这种更新将带来的是行业的规范,更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一箭多雕,何乐不为。

大学生去卖猪肉,表面上似乎是人才流失,社会倒退,实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这代表即将步入社会这浑水的大学生们,拥有更加成熟和开放的择业观念,他们更加自由,充满活力,他们可以在各个行业大展身手,这难道不是社会不幸吗?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社会和家长们的传统观念已经布满了灰尘,这不是禁锢的理由。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真正发挥出自己的长处,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从中获得乐趣,才是真正的人才利用。 例文2:浪费人才还是转变择业观念?(高一8班何芊芊)

2008年12月,天地一号公司正式与35名研究生签订了工作协议。大学生养猪、卖猪肉、擦皮鞋、沐足,当保姆究竟是浪费人才还是转变择业观念的体现?当下对此众说纷纭。资料显示,培养一名大学生,国家每年投入的资金约1.3~1.5万人民币,如果大学生都只能去卖猪肉,那么投入的教育资源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卖猪肉合情但不合理。

但我认为在现今金融海啸的恶劣形势下,出现这种情形是情有可原的。现在的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达数万人之多,但一个金融海啸打来,奔流就不多的就业职位就显得更为紧缺了。找到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总比找不到工作要好得多。80年代,许多大学毕业生都是“天之骄子”,毕业就分配到好的单位部门,都手捧铁饭碗,看不起一些私营公司的职位,更不要说卖猪肉了;而现今世易时移,而大学生如果还抱有这种想法的话,其结果必然是“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失业在家”和“毕业即失业”。

当前,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能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转变就业观念就成了毕业生们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有许多人都说大学生卖猪肉是“自降身价”,还有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出,“大学生卖猪肉,做搓澡工是浪费人才”,“这说明知识没有价值”„„ 但我认为,这是对大学生就业的人为管制。最起码,大学生卖猪肉,做搓澡工总比人才闲置,在家“啃老”强吧!如果说大学生卖猪肉是浪费人才,那么让大学生呆在家里什么都不干,着人才就没有浪费吗?

归根结底,这都是传统观念引出的问题,即大学教育培养出的“精英”必须成为社会栋梁,而非普通劳动者。在大多数人看来,去卖猪肉,当搓澡工是大学生失去崇高理想的表现。殊不知,中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大众的“大众教育”。

值得思考的是,大学生卖猪肉实属正当职业,何以遭致诟病。中国的孩子从小被教育“劳动最光荣”,但在实际中却被教育“劳动也有三六九等”,这不是对教育的莫大讽刺吗?更何况人的一生不会只从事一种职业,朱元璋还是出身于乞丐呢!因此,大学生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例文3:大学应该增设“卖猪肉”专业?(高一9班莫丽君)

近年来,大学生养猪、卖猪肉、沐足、做保姆等新闻不绝于耳。这些原本连只有高中文化的人都不愿意干的工作,这几年却成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争夺的重点。

中国的学费比起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来说虽然非常低,但把它放在CHINA这个发展中国家里,尤其对于低收入家庭、农村困难家庭来说实属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所以有实力进大学的就要拼命读书,考进了大学的就要好好念,出来大学就要找份体面对口高薪的工作,这是国人的共识;养猪、卖猪肉等行业绝不会出现莘莘学子的身影。在这种共同的意识观念下,走出象牙塔的学子都会不停地为自己找对口企业,找不到的在家歇着,父母供着,不会考虑其他出路。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有工作的人失业了,没工作的人“望工兴叹”。学子们开始在找工作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学生说:“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好,过两年吧,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太难,这段时间先在家打打下手。他说的“打打下手”指的是父母的猪肉档帮忙卖肉。“可是据我所知,你学的专业是进入贸易,卖猪肉不是浪费了吗?”一位记者问。“那也没有办法啊,这种情况下找工作都很对口,更何况找不到工作。”这位学生苦笑说,“如果大学增设卖猪肉专业,我回去再念研究生”。 这虽然不过是一句玩笑,却反映出教育体制和人们观念的一种缺失。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好工作是等着你来找的,没有工作是为你量身定做的,青年人要认识这一点。”这在他的公司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公司里至少有2%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们有的是从心理学或物理学等专业毕业的。有的虽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也不是一毕业就找到这份工作的,很多是从推销员、广告派发员、快餐店里的送餐员等“不起眼”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活的。这正是美国人与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不同;中国人认为大学生就该有对口和体面的工作,而美国人则鼓励学生依靠双手吃饭就好,甚至鼓励他们从小职位做起,积累经验。而这又与教育体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国大学学科众多,除了专业研究的学科外有许多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专业,而中国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严重。

如果中国人不改变这种思想和就业观念,恐怕真的要增加“卖猪肉”专业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大学生卖猪肉不是好事 2009年3月9日 09:14

选稿:上官贤来源:东方网作者:周忠麟

昨天,文汇报刊登了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5位大学校长就当下教育热点问题接受了中外记者采访的报道,认为大学生卖猪肉不是坏事。

针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大声呼吁:职业不分贵贱,人们的观念亟待转变。

报纸说,“30余名研究生签约进摊档卖猪肉”,“大学生争当瘦西湖船夫船娘”„„这样的消息正在不断地进入我们的视线。大学生养猪、卖肉、擦皮鞋、当保姆究竟是浪费人才还是转变择业观念的体现?危机之下怎样调整心态找准定位?这些问题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话题。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事实上我年轻时什么都做过,砌过墙,做过下水工。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要学会互相尊重。”他还一再强调,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长处的职业就是好的职业,只有观念的转变才会化解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困境。“大学生卖猪肉、当船工并不是一件坏事,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念在转变。”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也都就此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大学校长由于身份的特殊,谈出这样的想法也不足为奇,但如果让大学生都去干卖肉、掏粪、搓澡、养猪、擦皮鞋、当保姆等工作,这肯定不是好事!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大学生去卖肉、掏粪、搓澡、养猪、擦皮鞋、当保姆是可以的,而且他们肯定比没上过大学的人有“后劲”,说不定还能搞出些发明,成就几个企业家等。工作没有贵贱、没有等级的区别,这和周其凤大声呼吁:职业不分贵贱,人们的观念亟待转变讲的不是一个概念的问题,我们的父母或亲人等都可能从事着卖肉、掏粪、搓澡、养猪、擦皮鞋、当保姆等工作,大学生做这些事情不是好事,这并不等于看不起这些劳动,而是社会要求他们应该去从事更加适合他们的工作。这是因为——

大学生卖猪肉合情但不合理。“合情”,是因为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金融海啸的形势下找工作更难,所以让部分大学生暂时从事些与专业不相干的简单劳动,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5位大学校长都要让大学生去从事卖肉、掏粪、搓澡、养猪、擦皮鞋、当保姆的工作,却是“不合理”的,你们一味提倡大学生什么都可干,那么要你们培养大学生干什么?

资料显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每年花在理工科大学生身上大约1.5万元人民币,而每年花在文科大学生身上大约1.3万元人民币。每个家庭花在大学生身上的学费、住宿费等每年大约要1万元以上,有的光学费每年就超过1万元人民币。这对工薪家庭来说,就是一座“大山”,对农村家庭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

国家、社会、家庭花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是最大化的,而找的工作是和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是只需在工作中摸索学习的,无须教师用4年时间来传授的,也就是说,工作的学习积累是最小化的,于是就形成了大学生人才浪费的最大化,是的,你周其凤年轻时是什么都做过,砌过墙,做过下水工。但如果你早几年进北大,早几年当校长,可能现在北大又会是另外一种面貌。而正因为你砌墙、做下水工浪费了好多年,当你在校长位置上刚悟出些门道,准备让北大提升一个层次时,你却即将要退休了。这不是人才的浪费的最大化吗?与其如此,我们千军万马何必还要去过“独木桥”,你们大学何必还要千里迢迢赶到外地去自主招生呢?

不要在抓不到带鱼、黄鱼,只能吃橡皮鱼的时候,千方百计地说橡皮鱼如何如何的有营养;千万不要在就业暂时困难的时候,千方百计地说大学生卖猪肉不是坏事!你们这样说,间接地催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这对国家的持续发展将造成瓶颈,后遗症也将会显现。若干年后,由于高新科技没有专业人士的接替,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迟缓,社会的发展,不是靠卖肉得以维系的,很多职业是要有“预热”的,有积累的,等到刚明白高新科技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已经过去好几年了。然后接替者又在低层次上重复,这样的话,我们的国家怎能大踏步前进?

大学生卖猪肉也挤压了下一个层次就业群体的就业环境,就业混乱由此而生,这样的社会能和谐吗?

至于个别人由于语言、交际、动手能力等多种因素而不适应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不得已而去从事卖猪肉等工作,那是个案,和我们极力推崇他们去“卖猪肉”是两码事。

【示例一】

我看中国式“垄断”(北京一考生)

在刚刚结束的鹿特丹世乒赛上,中国队表现出色,又包揽了全部金牌,正是国人振奋之际,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知是对国家荣誉的麻木,对他人胜利的嫉妒,还是审美疲劳,他们指指点点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稍稍明智点的,则将自己提到了“理性”的高度,看似忧国忧民,又像杞人忧天,他们眉头颦蹙道:“这不利于世界乒乓事业的发展。”【文章开篇运用描摹性的文字对所给材料进行精炼概述,生动形象(引)】呜呼!于情于理,我个人都不敢苟同。【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反驳,亮明自己的观点(提)】

我要问问那些慷慨者,怎样才能“大家好”呢?难道故意输给人家不成?为了所谓的发展而忘掉根本的体育精神?

我要问问那些理性者,乒乓事业怎么就没发展呢?中国包揽金牌都多少年了,你能说现在就没有乃至产生不出“乒乓大家”?【连用几个一般疑问句和反问句讲道理批驳谬论,论证观点(议)】

当然,中国的这种独揽确有让人深思之处。有人担心,长久的绝对优势会使这个项目的竞争减弱,失去活力。其实,体育上的独揽可以自然地让人想到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垄断。体育不过是近百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运动,比之于那卷帙浩繁、硕果累累的经济学,则略显浅幼。所以,将体育的长影投射到经济活动这面镜子上,也未尝不可。

从资本主义世界的跨国公司到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垄断都不可或缺。美国的饮料行业曾被可口可乐独占鳌头,中国的经济命脉至今也仍被少数国有企业掌控。可是,饮料行业依旧繁荣,中国经济照样腾飞。可见,垄断并没有让竞争消失,不论内部还是外部。内部,你永远不可能消除职工之间的业绩比拼;外部,你永远不可能消灭你的假想敌。所以这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永远没有失去活力的理由。

何其相似,让我们来看看这乒乓作响的小球。于内,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赛事的名额是少之又少,球员们之间的竞争是不言而喻;于外,哪个外国选手没有梦想过,自己会被这样载入史册:第一个打破中国乒乓球项目长期垄断的运动员。所以,永远都有人在虎视眈眈、摩拳擦掌。【讲道理论证观点之后,考生由体育联系到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并回归材料,进一步论证观点,使论述更加深刻(联)】

中国式“垄断”并无过错,何不让我们安享这份荣耀呢?

国人对大小球有一种微妙的情感:对大球充满的是渴望,而对小球则是越来越不屑。殊不知,这渴望源自一种仰人鼻息的自卑,而不屑是因为有掌控一切的自信。他们更不可能知道,这种自信凝结了多少代乒乓英雄们的汗水!【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观点,并指出部分国人扭曲心理的实质(结)】

这是一篇标杆范文。文章之所以被定为标杆范文,除见解独到、议论深刻外,考生运用层进式结构行文,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给阅卷老师以审美愉悦。

一、【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写作提示】 本题属材料作文,它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段文字材料来引发考生的思考,引导考生写思想、写社会、写人生。考生可从陈小姐、司机、警察、车上数十人或事件造成的影响等角度切入来谈自己的认识。

三、【立意】

陈小姐、司机和警察以及事件本身四个角度,可褒可贬,也可辩证地看;对那数十名乘客,则宜贬斥。

陈小姐——要坚决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让一步海阔天空不要因小失大以大局为重 司机——坚持原则规矩方能成方圆/让一步海阔天空不要因小失大以大局为重/原则规定面前要变通

警察——民生无小事,警察责任高/社会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

数十名乘客——爱心的泯灭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何来和谐社会的构建? 事件——原则规定与人性的冲突忍让的美德不能丢 BB车事件引发的多元思考: ①公交车系统是公共服务部门,乘客遇到困难,司机怎能够袖手旁观?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指出,公交车作为体现一个城市文明风貌的窗口,运营时应该以社会效应为重、而不是一味地考虑经济利益。为一元的车费与乘客发生长时间争执、牺牲其他乘客的利益、甚至造成交通困扰,这种做法与体现社会责任感、展示爱心的初衷背道而驰。

②装着熟睡的孩子的BB车算不算行李?其他乘客的利益又该如何保障?多位公交司机认为,1岁的儿童无须购票,小孩睡在BB车里,BB车不必“较真”视为“行李”。广东科德律师事务所的陈震律师认为,据有关的规章,只要乘客携带的物品没有超出一定的重量和体积,均无需购买货票,婴儿车应该是界乎于两者之间,因此才发生争执。他指出,这种情况,作为契约强势的一方应主动放弃利益,让利于消费者,这更符合道义。与此同时,公交车司机因为一元车费,拒绝开车,实际上对车上的其他乘客已经构成了违约,公交公司应该向乘客承担违约责任。

③目前,国内大城市中的警力较为紧张,为1元钱是否值得多次报警、让警方两度出警?王宁教授认为,这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陈震律师认为,纠纷造成了警方多次出警,造成多位乘客行程被耽搁,堵塞了交通,这个社会为此耗费的成本是难以估量,这与双方争议的1元钱相比,是何其的不对称。

四、【存在问题】

1、本次作文突出陋弊不是审题立意,而是文章的写法。据材料要求,最好写成就事论事的评论类或围绕材料展开的感想类文章,但我们同学明显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都写成了机械地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寻找论据论证观点这样“正经八百”的文章,不扣紧材料甚至无视材料,成了“套作”。回想高二时我们做过“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和“厂长通过下棋选大黄小黄做车间主任”的材料,和本次作文“BB车事件”材料如出一辙,奈何执迷不悟地“套作”到底?!

2、对“BB车事件”看法偏颇甚至硬上弓,错误定性,立论不周,犯逻辑错误。如从司机角度提炼出“要打倒黑恶势力”“唯利是图”“凡事不要太执着”,从陈小姐角度提炼出“高唱正义之歌”等观点。

五、【例文】

退一步,海阔天空

乘公交车有乘公交车的规矩,陈小姐对此不满也无可厚非,但为了一元钱,耽误车上数十人的宝贵时间,却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了!

一元钱虽少,却也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公交车的规定是否合理?陈小姐的坚持值得吗?在我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挑最不利的那一个。在面对大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不妨退一步思考,以大局为重,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生活才会充满快乐!

古人常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陈小姐认为公交车的规定不合理时,完全可以先退让一步,而后与公交车交涉并反映意见,采取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而不必牺牲全车人的利益去与司机“对峙”,最终得不偿失。生活不可能处处完善,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完善生活,而不是以“破罐子破摔”的方式,将矛盾上升为死结。

“大成若缺,其用一弊,大盈若冲,其用一穷。”老子的话告诉我们,生活不一定很圆满,一丝的空白与后缺失会给我们增加一股劲——尝试让生活更充盈!面对着生活中的矛盾,退却有时候很重要,它并不是要求我们怯懦,不反抗,而是让我们以更清醒的头脑去选择,以更宽广的心胸去对待,那是一种顾全大局的睿智和胆识!记得清朝康熙年间的官员大老张英曾收到家人投诉与邻居争地的信,然而这位位高权重者却只是哈哈一笑,回信中附诗一首,曰:“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如此胸襟,如此气魄,让家人羞愧的同时也让邻居钦佩。于是双方各让三尺,友好往来,桐城“六尺巷”美名传扬天下!三尺之地映衬出张英的万丈胸襟!何必步步逼紧,让人没有退路的同时也陷自己入困境!各退一步,眼前又何止是海阔天空?

在当今民权高涨的时代,我们要有维权意识。但维权的同时也不能侵权,牺牲别人成全自己是最卑下的做法!在权益观念被淹没之前,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学会退一步思考,为双方都留下一丝余地。这样,和谐社会离我们也就不远了!

退步,是获得双赢的睿智和远见,是顾全大局的果断与胆识!

如此维权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了,但只顾自己的权益而忽视甚至损害他人权益,这样的行为恐怕不叫“维权”,甚至可以说是“侵权”。

司机的要求和拒不开车固然有错,但固执维权的陈小姐更有错!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公民良好素质的体现,但她只为自己的权益,多次报警,使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如此自私,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不应是有素质的人做出的!

维权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难道就不能下车后再解决吗?其实,陈小姐这种只为自己的权益着想的人在社会上并不少见,他们光明正大地打着“维权”的旗子,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不惜“横行霸道”,即使挡住了他人前进的道路也不肯另寻佳径。这样的“维权”不“维”也罢!

悲哉,陈独秀等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宣扬人人平等,号召人们为权利而战斗,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战斗,却忘了告诉国民:维权时也须尊重他人权益,切勿为了个人的权益而损害大家的权益!

无论你的动机是多么的单纯,无论你的目标是多么的高尚、伟大,都没有权利看轻别人的权益,将别人的权益随意践踏,即使你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

维权需要一颗勇敢的心。唯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才能鼓励你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战斗,但维权更需要一颗清醒的心。那位固执的陈小姐,胆子倒是挺大,但不能称之为“勇敢”,只能说是“鲁莽无知”!她缺少一颗清醒的心,缺少对当时情况的清醒认识,更缺少对众人的尊重,更可悲的是,她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是无知的!

处于今天这样的社会,自私而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行为也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欺骗着众人,而我觉得,这样的行为更加失去了人文精神,根本达不到“维权”的目的,更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我们在自己努力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必须保持一颗清醒的心,不妨碍别人实现权益。而且,我们也应为这种行为而奉献出一份力量,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骂官有奖”能否成为善待批评的标杆?

常州一网友去年7月在网上发帖骂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我一直在为这位网友的“骂”局长担心,为他捏了一把汗。想不到,却传来了一条令人欣喜的好消息:今年3月11日,常州市环保局同样通过网络发帖,对这名叫“认真”的网友发动“人肉搜索”。3月15日,网友“认真”来到了常州市环保局,获得了常州市环保局长周斌亲自送上的2000元“网络监督奖”。(《北京青年报》3月18日报道) 局长被网民“骂”了,非但没有打击报复,反而给予奖励,怎不让人为其鼓掌。 “骂”了有奖,表现出这位局长正视问题的实事求是精神,敢于接受批评监督的高姿态。其实,那位网民“骂”局长并不是出于个人恩怨的私愤,也不是对干部的人身攻击,而是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希望环保部门把工作做得更好。也是对环保部门工作缺陷的提醒,这样的“骂”何尝不是一种监督,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没有群众的“骂”声,不知道问题的所在,那才是十分可怕的。

网民“骂”局长是一种善意的关心,善待网民的“骂”更是可贵的责任意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创造条件让群众批评政府。听不得“骂”声、受不了批评,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中干部很可能会自我陶醉、分不清是非。善待群众的“骂”是我们的好传统、好作风,当年毛泽东主席也挨过农民的骂,毛主席非但不怪罪,反而从自身找原因,要求地方干部不要为难骂他的人。领袖都能善待群众的骂,还有什么干部不能接受群众的批评?

群众的批评就是很好的建言,“骂”局长有奖正是这位局长清醒的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希望。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容不得群众的批评、听不得群众的“骂”声,听人说他好便笑容满面,听到个“不”字便老大不高兴,如同捅了马蜂窝,甚至以权代法,网络追捕,跨地抓人,弄得人都不敢提意见、不敢讲真话。

善待“骂”声会让干部耳聪目明,工作有方向,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尊敬。“骂”局长有奖应当成为群众批评政府的一个标杆,成为监督干部的一种常态。(张君明)

1、示例文章分析 [材料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时事评论文章。

“铁腕”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昆明官员听讲座打瞌睡丢官

南方日报新闻时间: 2008年02月24日来源: 南方日报

在2月22日晚7时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同时,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局长王亚华向大会作书面检查,并通过呈贡电视台向全县播出。这在呈贡县都是第一次。

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第一排,在睡觉的,你是哪个单位的?站起来!”日前,在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会上,一名听讲时打瞌睡的干部被仇和书记毫不留情地当众点名。

当天,正当主席台上的主讲者侯干云讲到如何发展开发区时,坐在一旁的仇和突然礼貌地对侯干云说“打断一下”,然后将目光转向第一排靠最右边的方向。“上课时怎么要睡觉,你是哪个单位的?”仇和严肃地问。那名干部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支吾了半天不见回答。“你是哪个单位的?”仇和再次追问。该干部只得回答道是呈贡县投资促进局的,但否认自己在睡觉,这个回答顿时引起会场一阵哗然。随后,仇和让他坐下,示意继续讲课。

仇和点名后,会场上所有人再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据《都市时报》)

[示例文章1] “打瞌睡丢官”属“量刑过重”

在2月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分析:第一部分要写好由头。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以要先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引用时要注意简明扼要。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会上打瞌睡,就是不被领导点名批评,也应该受到应有的纪律处分,然而,仅仅因为在会场上打了一次瞌睡,就被迫辞职,显属“量刑过重”。(表明观点)从新闻中看,蒋文辉并非被“免职”,而是“主动辞职”,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外交辞令”,等于是给干部一个台阶下。如今,在会场上打瞌睡、溜号、打电话等行为,屡屡见诸报端,有的也只能批评,哪有因为打了瞌睡就主动辞职的?果真有这样的发自内心的自省自觉,那还真是一个好干部了。

即使是主动辞职,从正常的人事任免程序来看,也应该是发文了事,而不应在纪委全体扩大会上“宣读”。“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示众”。蒋文辉之所以会成为因为在会场上打瞌睡而“辞职”的第一人,一则可能是因为撞到了社会舆论的“枪口”上,在大众对会场官员在会场上的不良“表现”深恶痛绝之时,你打瞌睡了,犯了众怒了;二则是因为撞到了领导的“枪口”上——领导一批评,后果真的很严重。

会风透出的是作风,不管是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还是从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来看,整治会风很有必要,然而,对违反纪律的干部从严从重处罚不能过头。无论是从公务员管理条例,还是干部管理条例,还是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上,我们都找不到在会场打瞌睡必须主动辞职,更找不到免职的规定。在依法执法的今天,不管这个典型具有何种警示意义,我们还是要依法、依规办事,不能因为谁“撞到了枪口上”,就一棍子打死。

分析:文章中间的这两段主要是分析材料。写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写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而且,在评论时要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作到就事论事。

一句话,该给的处罚一定要给,但绝对不能把“小偷”判成“死刑”!(结论) 分析:得出结论。

三、写作实践:

1、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写一则300字左右的时评。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验中学四位同学大便后没有及时冲厕所,被值日的学生“抓住”,另一个同学在厕所内吐了一口痰,被校长当场“抓获”。按学校规定,这五名学生被劝退转学。学校的依据是每年校方和新入学的学生和家长签订的一份《承诺书》,其中有上厕所后要当即冲洗的规定。(07年8月5日《辽沈晚报》)

附:8月6日《羊城晚报》的评论 治校与治军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实验中学四位同学大便后没有及时冲厕所,被值日学生“抓住”,另一同学在厕所内吐了一口痰,被校长当场“抓获”。

按学校规定,这五名同学被劝退转学。学校的依据是每年校方和新入学的学生和家长签订的一份《承诺书》,其中有上厕所后要当即冲洗的规定。(昨日《辽沈晚报》)

当年孙子为吴王治军,先以操练宫女演示。众女在吴王两个宠姬的率领下,持戟操矛,嘻嘻哈哈,笑作一团,经孙子三令五申而不改,孙子大怒,将两名宠姬斩首,吴王痛心不已。但由此而知孙子确为知兵之人,遂将吴军付与孙子调治。吴以蕞尔小国,后来竟可威服楚越,称霸一时,实有赖于孙子培养的令必行,行必果的军纪。

便后及时冲洗,不随地吐痰„„讲文明、树新风,这都是好规定。但一不留神违反了,就要被劝退,这也太罚不当罪了。治校不是治军,学生犯点小错就就将其一脚踢出门墙之外,有违教化本意。 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管理都喜欢借鉴古代兵法,但许多人不知道,先哲谈兵,慎之又慎,所谓“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若不分行业、不分场合都喜欢把自己打扮一个威严的将军,常常会显得凶恶、愚蠢而滑稽。(8月6日《羊城晚报》)

2、

3、根据自己收集的新闻材料或针对时下某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时评。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供题、指导、点评黄小娟老师)

[范文] “瘾”形杀手

2007级高一(8)林晓龙

当今社会,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现象异常严重,网瘾已成为一种社会“疾病”,且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网瘾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令他们讨厌现实社会,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使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少年走向堕落。

然而,导致网瘾的又是什么?

一方面,网络极具诱惑力。青少年大多数都认为,网络世界很精彩,网络世界很诱人。在里面,他们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以上网便可当将军;也可以随意屠杀,上网便是杀人狂„„游戏的品种不计其数,可充当的角色更是不可胜数。这些游戏满足了青少年的欲望,因为在里面他们体验到了惊险刺激。所以他们无时无刻的泡在里面,渐渐地也就上瘾,陷入网络的泥淖,无法自拔。当然,除游戏外,网上许多不良信息都是青少年成瘾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抗诱惑能力太低。网瘾之所以在青少年的发病率高,是因为青少年正处成长阶段,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所以难以抵御外界的诱惑,极易误入歧途。

另外,许多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是为寻求心灵的寄托。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好的青少年想通过上网缓解学习压力,差的青少年想在网络方面超过成绩好的同学,获得所谓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有些性格内向,有自备干活不尚交往的青少年则因为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在那上面可以产所欲言,没有后顾之忧,不会因为什么而退缩。所以,他们便用网络世界代替现实社会,因为在现实社会里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就这样,好的变坏了,而坏的则更坏,最终网瘾这都堕落了。形势不容乐观啊!但最根溯源,成瘾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素质问题。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人,他也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他不会追求低俗的乐趣,不轻易陷入泥淖,他是具有较强抗诱惑能力的人。

劳凯声教授指出,我们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为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这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何等重要!倘若青少年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他们会浏览不良信息、追求低俗的趣味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人若具有较高道德素质,他不会去做一些有违道德低线的事。虽然上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但道德可以促使一个人不去花费太多的时间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道德可以指引我们追求高级趣味,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一个只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的废物。

可见,预防网瘾,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点评]:题目“‘瘾’形杀手”定得很有艺术,一语双关。即是指看不到的杀手,也指“网瘾”这个杀手。文章抓住当今社会,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现象异常严重,网瘾已成为一种社会“疾病”这一现象进行评论,针对性强。分析了导致青少年网瘾的三个原因。思路清晰,阐述到位。加上劳凯声教授权威发言,很好地解决了问题:预防网瘾,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评议“追星”

2007级高一(8)马明君

“世界因你而美丽——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其中有生物化学家陶一之、著名音乐家谭盾、影星章子怡等10人荣获此荣誉称号。在星光熠熠的北大百年讲堂上,颁奖仪式隆重热烈。在外面,一大堆北大学子大叫章子怡的名字,近乎疯狂。可讽刺的是,一问这些大学生,另外几位科学家的名字却几乎无人知晓。

北大是中国最大的、最著名的学府之一,但在如此享有盛名的学习圣地,却发生了如此讽刺的事——北大学子竟只知道章子怡等明星,而对著名科学家不屑一顾。在我们心目中,北大是一座转眼庄严、肃穆的学府,但这件事,却令我怀疑:这真的是北大吗?

如今,社会中有很多追星族。问起一些中学生来,他们能对自己偶像的生活、行动如数家珍,讲得眉飞色舞,而问起一些科学家,他们却膛目结舌,不知所对。在娱乐新闻里,在那些明星出现的场合,道路的旁边聚集了无数疯狂的所谓“粉丝”,他们高高举着手中的牌子,口中大声喊着心目中偶像的名字,一边长长地伸着自己的手,希望能握到偶像的手,得到偶像的青睐,并且这些粉丝大多都是青少年。有的青少年翘课去听偶像的演唱会,更有甚者有的青少年为了攒足追随偶像的钱,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但真正让我迷惑的是,这些追星族为什么要那么疯狂地追星?是因为明星们那帅气、漂亮的脸蛋吗?还是因为他们贵重的穿着?还是因为他们优雅的举动?许多青少年只是喜欢那些偶像出现在镜头那完美的形象罢了,但你们知道他们的私生活吗?你们知道明星们的性格吗?你们了解明星们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那么一个你不了解的人,值得你去这样花费时间地追随吗?明星也是人,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普通。

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明星也有一定的才华,他们奋斗到今日,也就说明他们有坚韧毅力,那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青少年适宜地欣赏明星是可以的,但那种翘课的行为就不值得提倡。所以,现在青少年热衷追星现象需要正确引导。

[点评]:文章就北京举行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发生北大学子只知道章子怡等明星,而对著名科学家不屑一顾的现象进行评论。接着对这一现象斤年一步分析拓展到社会的追星不良现象。引发人们思考。材料教为丰富,能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生日“PARTY”的思考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2007级高一(7)刘银溶

“洋为中用”这个字眼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已不再新鲜了,什么“圣诞节”、“情人节”也都成为年轻人必过的节日。“生日Party”的火爆程度更是众人皆知的。

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某位同学过生日,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忙操办,并在同学中奔走相告,想参加就每人交20元钱,将购置最美味的糕点共同分享。参加的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都出钱去凑热闹。其实蛋糕也并不美味,众人也为此有些忿忿然。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较深。当时慨叹“冤枉”,现在仔细想来,觉得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它不仅反映出中学生当中存在着“盲目挥霍”的不良倾向,也反映了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不敢纠正错误的胆怯心理。据我观察,Party的参加者大概分属以下三种心理:

第一种,仗着自己有许多钱,追求享乐。他们用钱买到的不仅仅是蛋糕。他们是为了用钱买到别人羡慕的眼光,买到别人络绎不绝的捧场与祝贺,自欺欺人地把自己沉溺其中,来满足虚荣心理。在我的眼里,钱并不算什么,只不过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但在一些人看来,钱的威力实在太大了,致使他们陷入这种虚伪的思想之中。我们说,友谊是最纯真最高贵的东西,是不允许用金钱来交换的。如果你用金链子锁住它,它是会窒息的。

另一种人,他们抱着“还人情”的想法,因为自己的生日别人“破费”了,别人的生日自己就不能袖手旁观,怎么都要意思意思,忍痛出“血本”。就这样,原来朋友之间真诚的感情便被埋没了,流露于表面的虚伪的言辞为自己做了一个令人难以看透的假面具。

第三种人,怀着“用‘生日Party’来搞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煞费心机地讨好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日Party”就是被这些人众星捧月一般地抬到了中学生重要的社交议程中。而一部分诚心诚意愿为其庆祝生日的同学只得望而却步了。你不交钱嘛,当然你就没资格参加;要是不参加生日Party,自然就不够意思;不够意思就是“抠门”、“吝啬”„„这么多的帽子如泰山压顶,让人透不过气来。

说到底,这种“生日Party”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它无形之中助长了相互攀比、高消费的不良风气,也铸成了“没钱寸步难行”的错误思想,掩埋了友谊的深刻含义。

诚然,朋友之间友好的祝福是必要的,它正是表达友情的最好方式之一。我并不反对,我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同学之间交往应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可以在彼此的祝福中,说一句温馨的话语,道一句真诚的忠告;送一个善意的玩笑,画一张自制的卡片,只要能给朋友一个难忘的回忆,一个开心的微笑就足够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是众人都懂的道理。

像众多的风气一样,支持的人多了,就会蔚然成风,而一发不可收拾。既然大部分同学都明白这个道理,何不让我们齐心协力驱走这种歪风邪气,抹去这一隐匿在我们心中的阴影呢?让我们以纯真的友情去战胜沾染了铜臭的错误思想,展示我们新一代中学生的风采吧!

[点评]小作者以自己所熟知的同学开生日“PARTY”为评论对象,引发自己深身的思考。由头简明扼要,然后直接剖析Party的参加者的三种心理。最后还真诚地提出自己看法,为同学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全文很好地提现了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感情真挚、对同学寄予真切的期盼。

(内容来自网络)

2009年2月8日《羊城晚报》消息说,广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副主委温洋认为,大学生一毕业就必须是白领、公务员属于就业观念固化。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不妨转变观念——当当个体户、小商贩。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时评,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1:观念转变带来广阔就业空间题目2:我的择业观题目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为什么人们难以转变就业观念

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受今年金融风暴的影响,可谓雪上加霜。因此不乏有上千硕士去应聘卖猪肉,成群大学生竞聘农民工。加上以前媒体曾报道过大学生去擦皮鞋、搓澡、修指甲等等,不得不说,现在的大学生的确是“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了。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即便是社会有关人员呼吁大学生及人们转变就业观念,但似乎没有多少效果。其实对于大学生卖猪肉或者去干其他事儿,只要自食其力,都是值得赞赏的。之所以现在包括大学生、家长等在内的很多人,就业观念还是没有多大转变,我以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在上大学是一种不公平交易。

以前上大学,大学生和家长也需为之付出高昂成本。但那时大学生少,教学质量有保障,学生确实能学而有术,学有所成,而且就业较易。考上大学往往意味着后顾无忧。所以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很多人觉得物有所值。

而现今,由于高校年年扩招,大学教育质量日益下降,学费高昂,很多学生确实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于是有大学校长呼吁改进大学学风,有家长因为交不起子女的学费而自杀,有毕业生抱怨步入社会后才知道什么也不会。不得不说,现在上大学的确不是一种公平交易。花如此高昂成本,当发现“受骗”时,无论是谁都有类似抱怨,这是人之常情,难怪很多人难以转变就业观念。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的确早已是普通劳动者。但其背后,是因为很多国家把大学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教育,上大学不需多少钱,而作为一种公共福利。虽然有些大学费用并不低,但大多是私立大学,而且这些私立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确实能学有所成,物有所值。可他们的公立大学却不需高昂费用。

对我国来说,上大学的确是一笔大投资,不仅学费高昂,学生也得付出最佳的四年青春时光。如果毕业后去擦皮鞋、卖猪肉、做搓脚工等等,确实是没有体现其价值。从事类似普通行业,也不需一页薄薄的大学毕业纸。

其实,早有不少人认为,大学生应该为大学费用自掏腰包,因为最终受益者是他们自己。同时,也有人指出,大学教育应作为国家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对于前者,现在似乎已不现实。我则更倾向于后者。

我国在教育投入上一直相对不足,学费高是不争事实。如今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题,不是一句“大学生作为高素质普通劳动者”那么简单。我们的相关部门更应反思,深刻吸取教训。而且,无论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最终受益者是国家。试问,当我国出现一批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时,不也意味着国家的“进步”吗?而这批高素质大学生在普通的岗位上为国家服务、贡献时,不意味着更大的财富吗?国家理应为他们“买单”。

因此,既然国家把大学生作为高素质普通劳动者来培养,而且在有时并不能保证大学生高素质的情况下,就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公平交易原则,合理收取费用,甚至为学生费用“买单”。如果收取高昂学费,而学生又没质量保证,又怎去要求人们转变就业观念?就像平时人们买什么东西一样,花了如此的钱(价值),却没有获得相应的使用价值,他们能不抱怨、气愤吗?

“骂官有奖”能否成为善待批评的标杆?

常州一网友去年7月在网上发帖骂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我一直在为这位网友的“骂”局长担心,为他捏了一把汗。想不到,却传来了一条令人欣喜的好消息:今年3月11日,常州市环保局同样通过网络发帖,对这名叫“认真”的网友发动“人肉搜索”。 3月15日,网友“认真”来到了常州市环保局,获得了常州市环保局长周斌亲自送上的2000元“网络监督奖”。(《北京青年报》3月18日报道) 局长被网民“骂”了,非但没有打击报复,反而给予奖励,怎不让人为其鼓掌。 “骂”了有奖,表现出这位局长正视问题的实事求是精神,敢于接受批评监督的高姿态。其实,那位网民“骂”局长并不是出于个人恩怨的私愤,也不是对干部的人身攻击,而是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希望环保部门把工作做得更好。也是对环保部门工作缺陷的提醒,这样的“骂”何尝不是一种监督,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没有群众的“骂”声,不知道问题的所在,那才是十分可怕的。

网民“骂”局长是一种善意的关心,善待网民的“骂”更是可贵的责任意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创造条件让群众批评政府。听不得“骂”声、受不了批评,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中干部很可能会自我陶醉、分不清是非。善待群众的“骂”是我们的好传统、好作风,当年毛泽东主席也挨过农民的骂,毛主席非但不怪罪,反而从自身找原因,要求地方干部不要为难骂他的人。领袖都能善待群众的骂,还有什么干部不能接受群众的批评?

群众的批评就是很好的建言,“骂”局长有奖正是这位局长清醒的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希望。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容不得群众的批评、听不得群众的“骂”声,听人说他好便笑容满面,听到个“不”字便老大不高兴,如同捅了马蜂窝,甚至以权代法,网络追捕,跨地抓人,弄得人都不敢提意见、不敢讲真话。

善待“骂”声会让干部耳聪目明,工作有方向,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尊敬。“骂”局长有奖应当成为群众批评政府的一个标杆,成为监督干部的一种常态。(张君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时事评论文章。

“铁腕”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局长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之后,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此后,会场上再没有人开小差。(据《都市时报》)

[示例文章1] “打瞌睡丢官”属“量刑过重”

在2月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分析:第一部分要写好由头。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以要先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引用时要注意简明扼要。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会上打瞌睡,就是不被领导点名批评,也应该受到应有的纪律处分,然而,仅仅因为在会场上打了一次瞌睡,就被迫辞职,显属“量刑过重”。(表明观点)从新闻中看,蒋文辉并非被“免职”,而是“主动辞职”,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外交辞令”,等于是给干部一个台阶下。如今,在会场上打瞌睡、溜号、打电话等行为,屡屡见诸报端,有的也只能批评,哪有因为打了瞌睡就主动辞职的?果真有这样的发自内心的自省自觉,那还真是一个好干部了。

即使是主动辞职,从正常的人事任免程序来看,也应该是发文了事,而不应在纪委全体扩大会上“宣读”。“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示众”。蒋文辉之所以会成为因为在会场上打瞌睡而“辞职”的第一人,一则可能是因为撞到了社会舆论的“枪口”上,在大众对会场官员在会场上的不良“表现”深恶痛绝之时,你打瞌睡了,犯了众怒了;二则是因为撞到了领导的“枪口”上——领导一批评,后果真的很严重。

会风透出的是作风,不管是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还是从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来看,整治会风很有必要,然而,对违反纪律的干部从严从重处罚不能过头。无论是从公务员管理条例,还是干部管理条例,还是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上,我们都找不到在会场打瞌睡必须主动辞职,更找不到免职的规定。在依法执法的今天,不管这个典型具有何种警示意义,我们还是要依法、依规办事,不能因为谁“撞到了枪口上”,就一棍子打死。

分析:文章中间的这两段主要是分析材料。写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写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而且,在评论时要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作到就事论事。

一句话,该给的处罚一定要给,但绝对不能把“小偷”判成“死刑”!(结论) 分析:得出结论。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冤枉吗?

在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

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2月23日《都市时报》)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近日在网上引发热议。从网友的留言来看,似乎同情的不少,甚至还有网友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是上级官员在滥用权力。对此,我不敢苟同。

分析:道出由头,表明观点

细读报道全文,这位副局长丢官,其实并没有“被勒令辞职”的情节。且看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的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吴庆昆表示,蒋文辉已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并提出辞职”。干部提出辞职,组织予以批准、同意,难道不符合组织程序吗?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难道不应该予以制止和整治?

有网友认为,蒋副局长可能是因“抗灾累得撑不住”,这条理由我看也难以服人。且不说蒋副局长有没有参加抗灾,就是真的因“抗灾累得撑不住”,我想请个假也是情理之中的;再说了,一个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认真听讲反而打瞌睡,似乎也说不过去吧?由此看来,开会打瞌睡丢官并不冤枉。

分析:谈依据与理由

当前有一种怪现象,即我们一方面在大声疾呼要雷厉风行地推进“吏治改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同情那些懒散、拖沓的领导干部,甚至为他们打抱不平,这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怪圈”。

分析:联系实际说理

在我看来,开会打盹丢官绝非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恰恰是一次对官场潜规则的彻底颠覆!在我的印象中,对官员作风不正、工作失误的追究、问责,常常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不要说是开会、听讲座这样的“芝麻小事”,就是出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在很多地方处理、问责的棍子,也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这样的官场潜规则影响下,久而久之,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也就养成了一种拖沓涣散的工作作风了。

我也假设一下,蒋副局长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面前都敢打瞌睡,在普通百姓面前,他又会是何种表现呢?

分析:在所评之“事”的基础上发挥,深入剖析 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希望通过这件事情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引起震动,改变以往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以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区的建设发展中。我想理应如此,人们必须明白,对领导干部严厉管束,绝非小题大做。为政之道,贵在实,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开会打盹丢官的副局根本不值得同情,恰恰相反,如此雷厉风行颠覆官场潜规则的实事和细事,在如今实在是太“珍贵”了!

分析: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练习:训练题:大学生卖猪肉现象之思考

2008年12月,天地壹号公司正式与35名研究生签订工作协议。大学生养猪、卖肉、擦皮鞋、沐足、当保姆究竟是浪费人才还是在难变业的大环境下转变择业观念的体现?对此,各方众说纷纭。

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卖猪肉合情但不合理。金融海啸的恶劣形势下出现这种情形情有可原。但如果都去从事这些与专业不相干的简单劳动,却是“不合理”的。资料显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每年花在大学生身上的钱大约1.3~1.5万元人民币,每个家庭所花费的更多。如果只能去卖猪肉,那么投入的教育资源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但不少签约研究生表示,“无论是什么行业,都必需从基层做起。”而且,在结束3天的卖肉实习后他们表示:“卖猪肉其实很有技术含量,猪肉的切割就可以影响20%的利润。”

针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事实上我年轻时什么都做过,砌过墙,做过下水工。”

他还一再强调,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长处的职业就是好的职业,只有转变择业观念才会化解困境。 格式要求 观点+分析

参考

大学生卖猪肉的这种主动选择,为当前莘莘学子们的就业提供了可鉴的范例。时下,众多大学生为就业难而头痛,尽管这有多方面原因,但不排除一些大学生好高骛远,自以为满腹经纶,看不起低职位的工作,一味地强求自身的学识价值与社会就业价值对等,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的这选择说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改变就业门槛观念,在拚搏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

假如一个社会的教育不能给高学历者提供与他们学历对应的技能和能力,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教育是失败的,起码是优待改进和进步的;假如一个社会不能给高学历人才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环境,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的用人体制也多多少少地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在思考清华博士修车是“不务正业”的同时,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劳动无贵贱,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从个人角度讲,大学生想干什么职业,那是他们个人的私事,也是他们的自由,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不过,他们的举动多少还是有些令人惋惜甚至失望。我个人以为,大学生生选择买猪肉,只是长了自己志气,却将知识颜面扫地,无疑会起到不良影响,引发“读书无用论”的争议,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又何在呢。倘若这样的新闻人物不断出现,必然会葬送了知识的命运与前程,大学生选择买猪肉的新闻还是少些为好。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华盛顿邮报》做了次有趣的实验,请著名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在地铁站卖艺。在43分钟里,贝尔拉了6首名曲。期间1097人经过,只有7人驻足聆听;27人给了钱,但多数是边走边扔给他的。而贝尔的演奏会,票价上百美元,并且总是座无虚席。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价值随位置而改变 生活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要注意路边的风景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它展现的地方 风雅拒绝附庸 街头也会有流水

放慢脚步,欣赏生活的美好

音乐,是那般美好。许多人愿为欣赏贝尔大师的演奏会而付出上百美元,但当贝尔在地铁站卖艺时,却发现能欣赏这美好音乐的人寥寥无几。

生活之中,处处有美好的事物。能否欣赏生活的美好,关键在于是否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人生长途上,不妨时不时地放慢脚步,别让赶路激起的凡尘蒙蔽了那颗慧心,那双慧眼。 苏轼,从乌台诗案起,屡遭小人打压,一贬再贬。可看看他是如何回应的。贬至黄州,他高唱“老夫聊发少年狂,锦帽雕裘,千骑卷平冈”,赏出一阵豪情;贬至惠州,他轻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赏出一脉闲逸;贬至海南,他笑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赏出一番淡然„„无论多偏远,无论多蛮荒,他始终能用那双善于欣赏美好的眼睛,细细打量身边的世界,总能在困逆之间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有了在泥泞中坚持行走的力量,最终昂然傲立在精神世界的巅峰。

海德格尔说:“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那么何谓热爱“生机”,何以热爱“生机”?当生活中的美好总是自然而然地映入你眼帘,总能不容分说地为你欣赏时,你如何不热爱?如何不感到快乐?又何惧无以面对人生的无常?

欣赏生活的美好,这关乎精神,而不仅在于物质。只要热爱生活,拥有良好的心态,盲者一样能“看”到春天的斑斓多彩,聋者一样能“听”到百灵鸟的婉转动听,哑者一样能高“唱”心中的激昂壮阔!既然生活里的美好总是在那里,不会为任何物质情况而改变,那么所有人都应当能触摸到它,欣赏到它。

只是许多时候,人们会被生活的重压搅乱感性的思维,迷失方向;只是许多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心灵的沼泽,举步维艰。有的人认为自己是迫不得已,才“两害取其轻”,选择放弃欣赏美,以求让自己全身心融入“高效率”的工作生活中。孰不知,这么做恰恰是最不该的,因为这背离了自己心灵的快乐,也正是人生最可悲之处——当一个人不再能自如地在生活中欣赏到那些遍地的美好时,使心灵的快乐销声匿迹,那么又何谈幸福?当年海明威和川瑞康成错觉生活已一无可取时,他们选择了死亡,留给世人多少遗憾、反思。

你欣赏,或是不欣赏,生活总在那里,美好总在那里,始终不变。而你若能放慢追名逐利的匆匆脚步,细细欣赏生活的美好,那么你的生活将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路人匆匆而过,却不肯花1秒钟来听约夏·贝尔的演奏 陈荣生何来 编译

2007年一个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朗方广场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他前面的地上,放着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

显然,这是一位街头卖艺人。

没有人知道,这位在地铁里卖艺的小提琴手,是约夏?贝尔,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演奏的是一首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

在约夏?贝尔演奏的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

大约3分钟之后,一位显然是有音乐修养的中年男子,他知道演奏者是一位音乐家,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了几秒钟听了一下,然后急匆匆地继续赶路了。

大约4分钟之后,约夏?贝尔收到了他的第一块美元。一位女士把这块钱丢到帽子里,她没有停留,继续往前走。

6分钟时,一位小伙子倚靠在墙上倾听他演奏,然后看看手表,就又开始往前走。 10分钟时,一位3岁的小男孩停了下来,但他妈妈使劲拉扯着他匆匆忙忙地离去。小男孩停下来又看了一眼小提琴手,但他妈妈使劲地推他,小男孩只好继续往前走,但不停地回头看。其他几个小孩子也是这样,但他们的父母全都硬拉着自己的孩子快速离开。

到了45分钟时,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大约有20人给了钱就继续以平常的步伐离开。约夏?贝尔总共收到了32美元。

要知道,两天前,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那些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其实,约夏·贝尔在地铁里的演奏,是《华盛顿邮报》主办的关于感知、品味和人的优先选择的社会实验的一部分。

【试验目的】 精心策划这样一个试验,《华盛顿邮报》针对的问题是:

一、在平凡的地方、不方便的时刻,我们能够感知到美吗?

二、如果能够感知到的话,我们会停下来欣赏吗?

三、我们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认可天才吗? 【实验预期】

在实验前的准备阶段,《华盛顿邮报》的编辑们紧张地聚在一起讨论:“如果围观者众多,该怎么办?”

根据华盛顿地区的人口以及约夏?贝尔的知名度,很容易做出如下逻辑推导:一定会有不少人认出他来并停留观看,随着人越来越多,其他不明就里的人也会暂停脚步“看这些家伙在看什么”,进而在交通尖峰时间引起出入口堵塞,被赌的人爆发脾气,通知国民警卫队前来„„接着催泪瓦斯、塑料子弹等等齐上„„像暴动一样,说有多恐怖就有多恐怖。

实验开始前,作者走访了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史拉特金(Leonard Slatkin),询问他对实验结果的预期。他说:“即使没被认出来,而被当成一般街头艺人―――但是因为他真的够好,所以我不认为人们不会注意到他。”

史拉特金推测,在1000人里,至少有30―40人能够辨别音乐的好坏;75―100人将停下脚步,花点时间聆听;最后,约夏?贝尔应该至少有150美元的收入。

【实验分析】 结果,编辑们显然忧虑过头,根本就没有那种既惊讶又感动竟然可以在地铁站遇到大师的场面出现。

非但没有人群聚集,连收入,史拉特金都高估了太多! 根据隐藏摄影机与报道记录,45分钟内总收入为32.17美元,扣除事先放入的25美元,大师45分钟只挣了7.17美元。也就是说,其余投钱的25人大部分给的是25分硬币(Quarter),甚至有人只给一美分(Penny,有人评价,这丢给乞丐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与约夏?贝尔平时每分钟1000美元的演奏酬劳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怎么了?难道朗方广场地铁站位在穷乡僻壤吗?还是出入的人没有美学品位?

事实上,朗方广场地铁站位于华盛顿的核心,出入的人大多是中产阶层的公务员,也就是说,多的是戴着响亮头衔的人物:政策分析师、项目管理员、预算审查官员、专家、顾问等等。

针对这个结果,作者询问了美国国家画廊馆长莱特霍伊泽(Mark Leithauser)的意见。他说:“如果我拿一幅抽象画杰作―――假设是埃尔斯沃思?凯利的作品好了,一幅价值500万美元的画―――将它从画框上取下来,走下国家画廊的52个阶梯,穿过雄伟的圆柱来到餐厅。这里刚好在寄卖可可然艺术学校的学生原作。我把价值500万元的画作挂在标价150元的学生作品旁边,即使有眼尖的艺术评论家抬头看到了,也只会说:‘嘿,这幅看起来有点像凯利的喔。请帮我把盐递过来好吗?’”

【实验结果】

没有什么结果,最后的结果只是试验者丢给读者的思考题。 当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用世上最美的乐器来演奏世上最优秀的音乐时,如果我们连停留一会儿倾听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在我们匆匆而过的人生中,我们又错过了多少其它东西呢?

约夏·贝尔

当今乐坛最热门的美国小提琴家,曾因电影《红色小提琴》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声音乐奖,青春阳光的“帅哥”形象,令他被美国著名《人物》杂志评为“全球50大最俊美的人”。

约夏·贝尔的个人才华与实力在小提琴家中称得上数一数二。 2007年,《华盛顿邮报》的专栏记者基因? 温加滕找到他,邀请他参加一项社会试验,在地铁站内“测试”旁观者反应。一向喜欢接受挑战的贝尔答应了。虽然这篇报道获得了2008年的普利策特写奖。不过贝尔过后觉得,路人匆匆而过,却不肯花一秒钟来听他的演奏,多少令他沮丧。

贝尔在美国拥有大量女性乐迷,官网上也贴满了粉丝们与他的合照,论坛上也满是对贝尔俊朗外形的赞叹。不过他自己则说,他宁愿乐迷评价“他的琴拉得真好,可长得太丑了”。

2010年6月,约夏·贝尔曾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

由“大学生卖猪肉擦皮鞋”所想到的

[ 添加日期:2009-04-19 点击率:3917 评论数:0 条]

近来读报,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说在这次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大学生卖猪肉做搓澡工是浪费人才”、“这说明知识没有价值”这样的观点。也难怪代表们会这样说,近几年来,的确出现了一些轰动社会的大学生就业事件,比如重庆四位大学生开创的擦皮鞋店、北大学生开创的北大猪肉店等等。这些都在社会上搅起了不小的争论**。

笔者认为,人大代表所提出的观点对当代大学生有些许“偏见”。他们可能认为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精英,而精英需要成为社会的栋梁,是“劳心者”要去“制人”的人才。殊不知,中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只是高校自身还不愿意承认“大众教育”的本色。国际公认的大众教育的标志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我国早在2002年就已达到这一标准,现在已达到23%。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家、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高投入,以及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渴望,中国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定位依旧是“精英”,从而导致了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冲突。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群体已经发生了质变,但社会对大学的期待未变,这就导致大学生就业的尴尬——高不成低不就。

此时,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大学生和大学教育。我想,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最根本的才是促进国力的提升。国民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高科技人才。我想国民素质的准确内涵是,人人知书达理,具备公德意识,有自律精神,宽容精神,懂得享受生活,最后达到一种丰满的境界。

一个民族的强大并且能够得到世界的尊重,并非只是科技上的先进和经济上的繁盛。这些虽然是基础,是硬实力,但还有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软实力。当然,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很多人给出了相当多的诠释,而国民素质肯定是占首位的。有人讲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当俄罗斯人民排了三天的队还没领到救济粮时,没有一个人插队,这种公德精神让人佩服;还听一个老师说过,苏联解体时,他正在俄罗斯当访问学者,当时的国内形势非常紧迫,在他的大学里教授已经几个月没有发薪金了,但是他们仍然像平时一样准时上课,这种职业操守让人感动。

由此再看我们的大学生,擦皮鞋、卖猪肉并没有违法犯罪,也不违反大学教育的基本精神,而且这些同学从基层干起反而会积累更多的人生经验,以使人生充实丰满,将来还会做出非凡的事业来,更会使人佩服这些人的境界之高,颇有古之贤人风范——“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当代社会多给一点宽容,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进步。

大学生卖猪肉,你怎么看

作文讲评——北大才子卖猪肉

卖猪肉北大毕业生

北大卖猪肉男——陆步轩

“北大学生卖猪肉”也是一种人尽其才

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已经50岁了

高考作文题猜想之状元与卖猪肉男

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出手,再度震惊全国!

现代文阅读训练 卖白菜

北大卖猪肉毕业生:若非卖猪肉,房子都买不起 陆步轩,北京大学,北大卖猪肉毕业生

大学生卖猪肉作文训练
《大学生卖猪肉作文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