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21世纪初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前景

发布时间:2020-03-02 09:39: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1世纪初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前景

主讲人简介:胡乃武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及经济学分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教代会副主席、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会长等职务。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所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总编等职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1978年到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6%,大大高于世界3.2%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97年起我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那么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的成就,世界银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时间就取得其他国家用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那么,21世纪初,比如2010年,2020年乃至于2030年,我们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呢?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明确指出“十五”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要保持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即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7.2%。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作的预测,2000年到2010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5%;2010年到203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6.5%,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由现在居世界第七位上升到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日;到203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了20年的高增长的基础上,在21世纪初还能不能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呢?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在21世纪初继续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从必要方面来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是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有问题的关键。在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每年没有4%的增长速度,就不可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每年没有2%的增长速度,就难以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每年没有1~2%的增长速度,就难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把这三方面的需要加总起来,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需要有7%左右。从可能方面来说,21世纪初,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根据国际经验,正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具体的说,21世纪初,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国际经济前景看好。

这就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美国在90年代已经保持了连续9年的高增长(4%左右),21世纪初,由于美国的经济增长是靠高科技支撑的,所以仍然有较强的发展后劲。据预测,2002年以后,日本经济将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欧盟的经济增长也将逐渐加快,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

2.5%至4%左右。又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加入WTO,从1998年至2010年, GDP的年平均增长率将比不加入WTO提高0.5个到1个百分点。

第二,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从1998年起,提出了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这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的方针,而是长期方针。我国之所以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长期方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以扩大内需为主,符合我国国情;二是,以扩大内需为主,可以减轻国际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加入WTO之后,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四是,我国的经济运行已经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型经济转为需求约束型经济。所以,要加快经济发展,就要扩大内需。

要扩大内需,就应当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在21世纪初,我们仍然具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条件。1999年,财政赤字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8%,低于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1999年,中央债务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2%,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警戒线水平。

第三,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所有制结构,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所以应当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四,通过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是“十五”计划时期的主线,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调整结构经济就难以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五句话: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实施西部大开发,提高城镇化水平。

所谓加强第一产业,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产品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都能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需要相适应,同整个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如何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主要是两条:一是要工业反哺农业;二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我们之所以要“提高第二产业”,是因为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以工业为主导的增长,1995年至1998年,工业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高达76.3%。据预测,在21世纪初,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会大致保持在75-80%,仍然是促进GDP增长的主要因素。

所谓提高第二产业,包括三层含义:一要改造传统产业;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振兴装备工业。

发展第三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有一个明显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整个GDP中比重只有32.8%,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21世纪初,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左右,那么第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应快于GDP的增长,即保持在10%左右是恰当的。

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社会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要经过几十年乃至整个21世纪的艰苦奋斗。今后一个时期应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三是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专门人才;五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和国际经验。

第五,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上,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刚刚结束的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是空前的。20世纪初,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500-600亿元,到20世纪末的1999年,全世界GDP为30万亿美元,增长了50到60倍。20世纪初,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到1999年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万美元,增长了近100倍。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发展呢?决定性的因素是科技进步,现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到80%,而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只有32.8%,到2030年将上升到50%左右。

第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1世纪初,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有以下五个产业,这就是住宅业、旅游业、汽车工业、教育、建筑业。

21世纪初,我国的消费结构将由“吃、穿、用”为主转向“住、行”为主,这就使住宅业、建筑业、汽车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经验也表明,当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时,正处于住宅高消费阶段。我国现在人均GDP仅为850美元,所以在21世纪初将是我国住宅消费的高涨时期。住宅业有很强的产业相关性,可以带动建筑、建材、化工、装饰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仅次于住宅、食品的第三大消费项目,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高,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群体,涉及的行业广、辐射面宽、渗透力强。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投入1元,国民经济相关产业会增加4.3元;旅游业部门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全社会就可以增加5个就业机会。世界旅游业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近一倍。同时,旅游业创汇能力强。1996年,法国国际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13.3%,日本1996国际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10%,我国1996年国际旅游收入也达102亿美元。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性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汽车是世界上唯一的零部件超过一万个、年产量达到几千万辆、保有量达数亿的产品。据测算,工业发展国家在经济增长阶段汽车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达2-4,我国的汽车收入弹性系数

1.94。到2010年,我国汽车需求量将达到500万-650万辆,到那时我国汽车需求量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汽车保有量将达4000万-5000万辆。教育也是21世纪初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指出,从1929-1959年之间,美国教育对经济增长和贡献率达20%,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舒尔茨也指出,教育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3%(《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9期第22页),日本在1955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高达2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当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教育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高达20%左右,高于GDP年均增长率一倍以上。在我国居民储蓄中,为子女上大学的储蓄额占到整个储蓄总额的44%。

建筑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产出总量来看,还是从产业关联度来看,都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发展速度。1980至1998年,我国建筑业的产值增长率高达19.6%,快于GDP增长一倍以上。建筑业同样有比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可以带动建材、冶金、化工、轻工、电子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七,大力发展小型企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大力发展小型企业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一个世界潮流。近二十年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扶植小企业的政策体系。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没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企业的状况如何。

中小型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必须发展中小型企业。美国在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9年的高增长,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美国从80年代以来放松了管制,使大企业失去垄断地位,大量中小企业参与了竞争,从而增强了整个经济的活力。台湾经济在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了很强的抵抗力,靠的就是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小企业的素质和活力。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亏损、职工下岗在很多地方大量存在,但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充分的浙江、福建就很少有这种情况,也说明中小企业的活力。 第八,通过保持国内高的国内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率高达40%左右,投资率高达36%,这也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1世纪初,我国仍能通过保持高储蓄率和投资率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第九,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马克思说过,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由于投入生产的资金量的增加;一是由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据预测,21世纪初,我国的经济增长将主要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第十,通过深入改革、扩大开放来促进经济增长。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也就是说,制度变革仍然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但距离改革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分布过宽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国有企业还没能从制度层面解决其“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的问题;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迟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开始,金融机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所有这些体制性障碍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21世纪初,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才能通过制度变革来促进经济增长。

21世纪初我国急需的16类人才

21世纪初中俄关系展望

《21世纪初教育新理念》读后感(一)

21世纪初中国国内大事记(版)

21世纪初清华大学校长模拟就职演说

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

21世纪初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科技政策的战略选择论文

对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

21世纪初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前景
《21世纪初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前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