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有感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08:25: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有感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实验学校陈银根

新课改的这些年,大家都在苦苦地追问、反思:语文教学,到底以什么为对象、以什么为目的,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本位呢?数学以原理公式为对象,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美术以画画与欣赏为对象,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那么语文呢?它究意以什么为本质特征区别于政治、历史、综合知识等课,借以界定自己的身份呢?如果说语文是百科全书,那么,在这“百”、“全”中什么又是它的珍珠贝,以奠定它在学科海洋中的价值呢?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及相关知识,阅读文本、了解内容、把握大意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那么语文老师是否只具有教识生字、帮助做题的功用呢?或者只在课堂上辛勤耕耘却无功而返但不自知呢?总之无论是什么理由,都会让人对“语文教师”这份职业的专业水准加以怀疑,进而轻视、疏忽与“语文”有关的一切人事。但这终究是不应该也不甘心的!那么我们到底该以什么来触摸、打动学生那纤细、敏感的神经,让他们觉得语文也是智慧的、快乐的,也可从中获得解放感、满足感、提升感呢?怎样做才能使吕叔湘先生很早以前所说的“咄咄怪事”烟销云散呢?太多的问题值得人上下求索,对语文教学究竟“是什么、怎么样”做终极意义的追思,也许会无限接近教学本体,减少实践时的茫然失措或狼奔豕突吧?而王尚文教授的“语感中心论”的提出,仿佛是阴霾中的一剑阳光,拨云散雾,将我们的视野引向寥廓天幕,指引着一颗颗热忱、急切的心努力飞奔向语文教学更高更远处!

那何谓“语感中心说”呢?是指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目的,以言语形式而非言语内容为自己的教学对象,生成语感,发展语言能力。那语感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对言语的敏感与直觉。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在语感锐敏的人心中,“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说不尽的意味。而语感它展开来讲,就是通过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背后的言说,它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味,味外之韵,韵外之神。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的秘诀不外乎“多读多写”,再加“精读精写”,最为大家乐道的是《石头记》中林黛玉教香菱做诗,先让她“熟读王维五言律一百首,杜甫七言律一二百首、李青莲七言绝句一二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再加上呆香菱的“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终做成一首吟月诗,博得大家的赞赏,偿了平生夙愿,得以入海棠诗社。如果说“多”是量的拓宽,“精”就是质的提升。“精”于何?言语形式;香菱“细心揣摩透熟”什么呢?言语形式。舍此难无它途,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作者之表述

通常作者在要表达什么前,内心总存在着一些表达意向,也就是些隐隐约约、模糊不清、不可琢磨的观念“云雾”,类似于常说的灵感。但这灵感、观念、意向如果不试着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将它确定化、清晰化、固定化,它将隐却甚至消失,“泯然众人也”,也就谈不上与读者交流互动,不断建构新的意义了。思想的灵魂必须寄居于言语这个形体,借用王尚文教授的话就是: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比之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是更本质、更关键、更重要的东西。维果茨基也说: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气质只能通过他作品所选用的风格、结构、节奏、句式、词汇、语音等言

形式来落实和表现,否则只能是心中的“庐山云雾”。

二、读者之解读

读者的阅读,从阅读的质量与目的上可分为两类:精读与泛读。泛读只要求了解大致内容,知道情节,一目十行,一日数本,但也会很快淡忘,平时的阅读大多属于此类。这也是许多学生读了很多书,语言能力并无提升的原因所在。而精读时,词句本身乃至它的读音、

组合、结构等都在考虑之列,会细细思量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句话或这篇作品到底要表达什么?也就是说言语形式本身就成为关注的所在,而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或只是当工具手段用,用完了、达到目的了就忘了,丢了,弃之脑后了。精读时,言语形式本身具有本体论的价值和意义,是被直接感知、揣摩的对象,我们这里所要谈的“读者的解读”属于精读范畴。还是拿上节的“教诗学诗”来讲吧。香菱拿回林黛玉给的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拿他这般苦心也没办法”。功夫不负苦心人,她这样细心揣摩,终于悟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中,“直、圆”两个极普通、平常的字眼在此诗句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不平常”来,连宝玉都称他得了“三昧”。试想香菱只以熟读、背诵为准,不从言语形式加以解构,不是“一首一首地读起来”,不是品得连觉也不睡,像“着了魔”,大约也难悟诗之“三昧”,更奢谈苦吟成佳作了。这就生动地说明读者从言语形式出发对作品的解读,如何明显地影响、改变着读者的语感能力,言语水平了。

恩格斯曾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的活动,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目的,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这句话是恰尽其然,但又不尽全然。茫无目的、头绪的事并不少,就是有目的,也有个高低的分别。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想要明确的目的并取得实效,就要从泛读走向精读,将学生的言语活动引向言语形式本身,让他们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揣摩、涵咏、比较、品析“有意味的形式”,把握言语形式本身,并由此走向言语形式的能指。这样所生成的语感能力,又可作用于课外阅读,丰富、拓展他们的语感图式,相互为用,携手并肩地推动语感的“更上一层楼”。再加上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大多是经典范文,言语形式本身就富有多种意味、神韵,创设了多样的氛围、境界,提供了师生英雄用武的可能和平台。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它竭力引导的是学生明确的阅读目的;用心改变的是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让这些“普通的红学爱好者”都成为“红学专家”。

三、教学之目的

前面说过,语文教师如果目的的不明,对象不清,是无法厘定自己的位置,更难谈专业水准问题。现如今这个时代,各类职业高度知识化,且各类知识高度专业化,我们的专业素养将是我们的立身之器,无器不能载道。周一贯先生也曾说过:要使自己具有无可替代性。如果随便就可以做好,哪个都可以代劳,至少你的职业生命难谈价值感。“语感中心说”无疑是我们职业生命的路标,而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感水平则是我们的职业水准的标尺。因此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研修的根本不是案例设计,而是培养自己对文字的敏感与警觉,文本细读是内功,“要像防贼一样防文字”,才能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就像王尚文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学的弊病,病象似在教学,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要从病根出发,才会手到病除,妙手迎春,才能本固己立,源清流洁,达到从言语形式出发,培养学生语感的根本目的。而教材中的文本,恰似河流,里面有鱼、虾、水草、泥砂、砾石等,还有珍珠贝。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慧眼识珠,从中抽离、提取出颗颗“珍珠贝”——有意味的形式,让学生集中所有心思去品味、领悟、鉴赏它的艺术价值及魅力,让自己言语的河流也像珍珠贝一样珠圆玉润。小语巨匠贾志敏老师就从《两个名字》这篇文章中,提取了“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个言语形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化用,提高学生的语感。这样的课堂才具有专业水准,才体现教学的价值。我们能学的是贾老师的教学技巧,但难学的是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说语文教学以培养语感为基本目的,核心目标,那么在教学中实现双赢,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则是更高远的“人文”目标。老师要竭精殚虑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走在学生的发展前头,提升学生的发展层次,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诗意的。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约略阐述了为什么以语感为语文教学目的,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对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言转向言语,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他们的感知、想象、

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他们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大步走向现实社会生活,不断趋近课文作者——真正的人、优秀的人的精神境界,使他们也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

有感于《新课标》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分析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理念之阐释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之我见

有感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有感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