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发言稿

集体备课发言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31 08:33:40 来源:发言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集体备课发言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集体备课发言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册教材包括8个单元,我要说的是第4单元体育主题。

下面我就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部分九个方面研说这一单元。 第一部分,说课标。

我将从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两方面说。 1.课程标准

我重点研说学段目标。目标由五方面组成,分别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在识字写字方面,会认3000个,会写2500个,同时注重培养主动识字和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方面,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习作方面,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口语交际方面,要学会倾听,把握主要内容,表达有条理。综合性学习,结合语文学习,搜集资料,策划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2.内容标准:结合本单元内容说具体目标。

在识字写字方面:

1、认会23个生字。

2、写会30个生字,培养识字兴趣和书写习惯。

阅读方面:

1.朗读课文,理解体育精神;背诵《体育颂》部分段落。 2.学习默读,练习不出声,不指读。

3.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习作方面:围绕单元主题,结合“综合活动”完成相关文案,展示体育的魅力。

口语交际方面:口语交际方面,结合“综合活动”,培养参与讨论、敢于发表看法、认真倾听的习惯。

综合活动方面:结合“综合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体育精神。 第二部分:说教材

我将先后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讲述。

(一)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上有四个显著特点:

1.重视积累,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积累,如引导学生识字、写字,不仅学会认字、写字,而且渗透汉字的文化;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文化精品、背诵经典的古诗文、名家格言,感受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和语言创造力。

2.重视感悟生活的能力。三篇课文都是从孩子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金钥匙”适当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提示和引导。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还有“自检”,培养学生自审能力。

3.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编排,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推进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课文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

4.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教材打通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其他学科的、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查找资料、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

(二)编写体例

北师大版教材不同于人教版,以内容整合,主题单元形式呈现,包括:文本、课后思考题、语文天地。全册教材最后还设计有查字表、认字表、写字表等内容。

以本单元为例:包括单元主题名称、课例(3篇主体课文,在课文后边有生字表,蓝色为多音字,褐色为以前要求会认,黑色有注音的为认字内容,不注音的为写字内容。);课后思考题,一般一道和课文内容有关,一道和课文写法或学习语言有关。《语文天地》“开卷有益”设计了2篇略读课文。并且《语文天地》有固定栏目(如拓展阅读、日积月累、综合实践、习作,金钥匙等)语文天地中的所有内容都和主体课文紧密结合,不能作为单独的内容来处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教学时出现的问题灵活安排,随机组合。

(三)内容结构

六年级上册共8个单元,按内容分为八大块:高尚、美与丑、母亲河、体育、往事、战争、地球家庭、岁寒三友。

第四单元“体育”教材由3篇主体课文和1个《语文天地》组成。 编排的3篇主体课文分别为《体育颂》、《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学弈》,都表现了“体育”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语文天地》除了有字、词句的积累与练习,还安排了对剧本的认识,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再次感受到美。结合单元主题配合相应的阅读、习作、活动等语文实践。“金钥匙”指导学生有效自读,单元小结又一次帮学生梳理了单元知识。

(四)立体整合

横向整合:主体课文虽然体裁不同,抒写事件大小不同,但都是紧紧围绕“美与丑”这一主题。《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中的国内外大家关于美的名言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美的认识。 第三部分: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我将从“识字写字、阅读、活动、习作、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分别叙述。

① 识字写字。2011版课标:更注重培养识字能力、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识字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写字每天都要安排十分钟以上。

②阅读教学。 2011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本单元教学中可少讲多问多读,以读为本、积累语言——如《学弈》、名言可让学生熟读成诵——感悟内容、升华情感。 ③ 活动:本次语文天地安排的活动课其实可以理解为口语交际。(课本剧的排练)2011版课标: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

本单元的活动结合主体课文《足球史话》学习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让全班参与、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考力,观察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

④习作建议:2011版课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结合本单元主题组织学生继续学习写人习作,要求通过两件事体现人物的特点,结构上要求用上总分总来设计,课堂上学生先口头讲述人物故事,再进行练写。

⑤综合性学习:2011版课标:结合语文学习,观察社会,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本单元主要体现为金钥匙,即自读课文方法的归类。

(二)评价建议

(1)充分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

(2)实施评价,应注意多种方式、多元参与、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口头、书面、激励、多元、展示、过程性评价。单元知识与能力评价表、学习态度评价表、喜报、表扬信、习字反馈表、奖章和争章台。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内资源

(1)文本资源:通过阅读其他教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向孩子们推荐图书,利用班级图书角。

(2)多媒体资源:利用教学课件,发挥媒体作用。 2.合理开发课外资源

(1)借助网络资源,学生们可以在校园网站、班级群等媒介上查阅信息,了解他人的生活,正确评判生活中的美与丑。培养审美情趣。

(2)生活资源

关注身边生活,阅读报纸、看电视。

研说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让语文教学更扎实、更高效。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推荐第2篇:集体备课发言稿

《20以内退位减法》-----集体备课发言稿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20以内的数,掌握10以内加、减法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对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教学时怎样切实给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十几减9”这一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掌握好20以内退位减知识的关键。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算法,再通过交流、讨论、反思,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教材例题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猴子卖桃的具体情境。当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并列出算式后,老师启发学生:你有什么方法能算出13-9的得数吗?学生经过观察、思考、交流以后,出现这样几种算法:(1)看着情境图指出从盒子里拿9个还剩1个,再和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是4个。这时学生已将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及时提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明确13-9的算理服务,并根据学生所想所说板书:10-9=1,1+3=4(所以13-9=4)。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进行数学思考和归纳,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2)第二种算法:13-10=3,3+1=4。学生灵活思维,不受定势和经验的束缚,思维富有个性。(3)13可以分成9和4,13-9=4(当有一位学生很不以为然地脱口而出时,我知道,上学期让孩子们天天读20以内进位加法表,现在到了收获阶段。因为只有当学生非常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这种方法才会显得简单。)有了一位同学的提醒和老师的鼓励,接着有几位同学说出了“想加算减”的方法。 (4)看图先拿盒子外面3个,再从盒子里拿掉6个,还剩4个。(老师写下13-3=10,10-6=4,引导学生从感性的思考向数学化思考过渡。)课堂上有部分同学能计算出结果,但是说不清算理或想的过程。其实,学生的潜意识里是有方法的, 只不过一下子还不能清楚地整理。所以这时我们要尊重他们,并且让他们继续想和听,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可能是自己已经想好,也可能是听了其他同学的方法而受到启发,当然个别同学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将直觉的思考进一步理性化。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细心地观察,用心地关注,适时地引导。这样生生、师生交流多种思路,收到多向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较大提高。

有前面十几减9的练习,在教学十几减

8、7时,有1/4的孩子主动运用和喜欢上这种方法,这是思维的又一次提升,所以要好好运用做一做第3题:

8+3=□ 8+9=□ 7+5=□ 11-8=□ 17—8=□ 12—7=□

为了使得本题的效果更好,我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再编几组类似的算式,并让他们把自己的创作在投影下展示和朗读,这样学生既能真正理解上下两题的联系,又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让更多的学生能在计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推荐第3篇:集体备课发言稿

营造研讨氛围,丰富教学内涵

一、前言

我们说,提倡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因为集体备课至少有以下几点主要好处:

1、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不少人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心中常感惴惴,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2、能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教的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而这变化仅靠个人的努力,有时是很艰难而痛苦的。所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钻研的三结合,自然而然地成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之路。集体备课正体现了这种三结合,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4、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而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否则容易流于假、大、空。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二、介绍

我校运作不足两年,数学教研工作方式还显稚嫩,现将其中高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做个汇报。确实是“抛砖引玉”,恳请专家、同行批评、指导。

我校数学备课组是间周四下午开展的一项定时、定点活动。

1、具体集体备课的流程主要有: ①自研教材: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拟订发言稿;

②集体研讨:各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教研组组长、骨干的点拨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③分工主备:在形成共识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单元内容写出详细教案(但教案上留有空白栏——教师自主创意活动),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案;

④修改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⑤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后记,教研组适当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2、另外,我们还将集体备课与听课评课相结合、教学录像观摩相结合,命题研究相结合。

积极在组内开展教研课,教师之间互听课,取长补短。并利用时间组织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总结经验,力求体现在平时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学校还多次聘请省、市、区的专家及特级教师、教研室教研员詹老师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为教师教育理念的确立提供理论基础,使教师即使感受最新,最前沿的课改动态。

总之,我们是在摸索中前行,力求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然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问题一:

由于时间关系,备课组教师往往局限于某一困惑问题的展开讨论、寻求共识。我想这是不够的,或者说这仅仅是“集体备课”的雏形。还没有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问题二:

集体备课实质是同步教学,同一备课组内教学进度力求同步,教学目标、作业设计、检测评估也要尽量统一,使活动中大家有共同语言并获得同类的反馈信息以矫正教学。集体备课将陷于“一人提供教案,大家机械使用”的尴尬局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问题三:

集体备课永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提高过程。它不仅仅需要主讲人积极发言,同时也需要各个教师积极、互动的参与。所以,在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都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自己的见解,拟订好发言内容。换句话说,每个人只有做到了参与者、合作者,才能成为成果的享受者。就某部分而言,我是中心发言人,就另一部分而言,我又是积极的思考者、讨论者。每个人的充分参与是保证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否则,集体备课将陷于“一人提供教案,大家机械使用”的尴尬局面,虽然省时省力,但这种有名无实的集体备课,其效果比单人独备更差,甚而助长了一些人的依赖思想。

推荐第4篇:集体备课发言稿

小学生习作就是教给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要求不能过高,而应注意指导学生积累与储备,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集体备课发言稿。通过听、读、背的途径丰富学生积累,通过改变习作形式、丰富习作内容来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通过习作评价,保持学生习作的浓厚兴趣。真正落实观察、积累、练习、巩固、交流,从而真正实现习作的价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老话题。学生怕作文,上作文课,就像上\"刑场\",学生是抓耳挠腮,左顾右盼。两节课下来,学生的作文读来索然无味,味同嚼蜡,而且大多是千篇1律、人云亦云,一篇文章中能表达自己心声的文字很少。小学生在作文时最感头疼的是苦于无材料可写,因此不少学生的作文材料常常是别人写烂了的题材,或者是依样画葫芦地抄袭别人的作文材料,或者是写自己胡编乱造的内容等等。范文成了他们的\"救命草\",学生的思维显得不活跃。习作1是三年级的第一堂作文课,也是学生生平经历的第一堂作文课,所以显得尤为重要。我设想在两堂课中完成这些内容。第一课时侧重两点:

一、让学生明白作文的宗旨: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事,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情。从三个方面入手,和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1、作文材料从哪儿来?从每个人的生活中来,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写,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平时生活中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及时作好记录,作为以后写作的素材。

2、作文中好词句哪来的?从无字词典与有字词典中来,这就要靠自己平时大量阅读、细心观察、用心积累。

3、作文中的感情哪来的?心中所感,直接抒发。总之要让孩子们知道:作文不是今天才会写的,以前我们写的都是作文,今后我们积累更多、经历更多、感受更多,我们的作文就会写得更好。

二、依托例文,摹仿入手。分析例文《好阿姨》,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要将人写得清楚具体,就要写清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二是帮助学生懂得要讲清楚一件事,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是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可以是时间顺序等等。分析例文《假如我有一只神笔》,让学生了解的就是作文要有想像力,指云为马,看水如玉,都是想像来的。第二课时侧重: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学时要有效地给学生小组交流学习的机会,并指导修改。以名家修改作品的小故事作为范例,激起学生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热情。教会学生从这几方面修改作文:

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

3、修改效果自评: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

4、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培养学生写作文,养成每天读书习惯很重要。在读的过程中,首先加强了语感,熟悉了学过的字词,培养了读书习惯和兴趣,其次扩展了知识。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是例文。比如,写事的文章,要告诉学生哪是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描写用的什么方法。比如:比喻,拟人等。体会用这些写法的好处是什么。还要练习写写。比如比喻句。不练习写而光用嘴说是不行的,练习了,指导了,学生就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比喻句,比喻句起什么作用就掌握了。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训练写作的知识点。例如《西湖》中的几个比喻词:宛如、仿佛、犹如…让他们用不同的比喻词造句,以此来体会其用法不同,表达却差不多,体会祖国丰富的文学语言。仿写片段也很重要。比如《北大荒的秋天》中的\"原野热闹非凡,发言稿《集体备课发言稿》。 \"在教学时,让学生读好,体会总分写法的好处,怎样写出来的。作业就布置练习几个片段。平时他们说话,可以刻意让他们用总说的方法发言,进而应用于口头。让他们体会到,语文不是学来为了写作文,而是生活中交往交流的有力工具。知道学生把学到的句子用到作文中。语文第二单元的课文,语句非常优美,如需要描写天、云、山和水,就可以用到课文中的句子。\"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这些都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写作练习的契机。如《第八次》,布鲁斯王子看蜘蛛结网的一段就有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涉及到详写和略写的知识。\"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心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结成。课文中是略写,可以在课堂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七次里,都发生了什么,具体写出来。学会\"无字词典\"的小练笔师:上节课我我们学习了学会查无字词典,知道了要理解词语的方法。这个暑假一直是高温,好多同学都猫在家里不敢出门了。出示:烈日炎炎

1、你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吗?

2、现在考考大家能不能用爸爸教聪聪的方法来查查无字词典。例举生活中现象:太阳:云:风:马路:车辆行人:树上的知了:庭院里:花:

3、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打草稿。给一个开头:今天的天气热极了。老师要打消学生怕作文的心理,让学生放开胆子去写,少批评,少讲一些规矩要求,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我手写我口,写我思,写我想,不要说一些空话、大话、套话。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做好读书笔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对于写作非常重要。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说过:\"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要让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素材。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就是把自己当天所做、所见、所听、所思、所感的事情记录下来。事情不论大小、好坏,只要觉得有意思都可以写在日记里。写日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学生每写完1篇作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自评自改和互评自改的习惯,对自己满意的词句段可加圈加\"星\",对自己认为有创意的,可点出自己创意的精彩之处,让学生首先感到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愉悦感。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要反复琢磨,认真修改,对优秀处进行欣赏性评价,对有错误或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在文稿上做上记号。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乐\"作文枯燥的写作知识讲解,脱离学生实际的分析,没有指导价值的盲目模仿,都会引起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恶。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如上第一节作文课时,先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可以说说名字的来历,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个性特点或特长爱好,并让他们上台表演一下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跳舞、画画、朗读、弹琴等等,这样,一节课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此时,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题目可以是《一堂有趣的作文课》或《名字的故事》、也可以是《别开生面的自我介绍》、《这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情、动手,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

二、重视观察,指导学生\"会\"作文在活动中,不光是让学生有所乐,重在让他们有所得: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描写的事物往往不够具体和准确,说明的顺序比较混乱。可以在班上开展\"比比谁最美\"的活动。1.准备。在作文之前,老师准备好几件小物品,如小闹钟、布娃娃等,同时叫学生带好各自最喜爱的小\"宝贝\"。2.示范。老师先将物品让学生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观察,注意强调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同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并指出性能作用;如果是能够拆装的物品,最好拆装一遍。3.参与。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四人一组)介绍或拆装自己的小物品。

4、总结。老师根据学生观察和介绍的情况进行总结、补充,引导习作。这样的观察活动简便易行,形象直观,解决了描写和说明中空洞、无序的缺点,学生在听、说、看、想、写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素质。

三、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勤\"作文要使学生的作文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时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学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校会经常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如紧张激烈的体育竞赛、健康活泼的班队活动、庄重严肃的升旗活动、气氛热烈的联欢活动等等,每次活动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让学生自觉养成细心观察、善于积累、勤于练笔的良好写作习惯。鲁迅先生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物的习惯,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捕捉浪花摄取素材,学生的作文不再担心无米下锅,写的内容自然达到言之有物,写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

推荐第5篇:集体备课发言稿

集体备课发言稿

——《詹天佑》教学设计思路

陈敦焱

1本课在课本中的地位

《詹天佑》是一篇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写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的力量。

它被编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组,因此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学习本组课文,通过学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所提高。 我把本课设计为三课时。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将第二课时作为本课文教学的重点。

本篇课文的总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9个生字,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体会事件的背景和环境的描述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2)能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

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启发谈话,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先出示谈话内容“我的偶像”,让学生自由说自己喜欢的偶像。接着出示詹天佑挂图,说他是老师的偶像,你们猜他是谁?(出示课题)说说自己对詹天佑了解多少?讲詹天佑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再出示一些有关詹天佑的资料(出示詹天佑资料:10月15日,张家口市文化广场举行纪念大会暨大型文艺演出。10月15日上午,张家口火车南站举行詹天佑铜像落成揭幕仪式;10月期间,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电视专题片,在河北、北京等省市电视台播放;10月12日开始,“詹天佑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展演周影院将在张家口市大众电拉开帷幕;10月13日,发行1000套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邮品。)学生看完后,我将及时抛出问题:同学们,老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它呢?我们先自由地朗读课文,相信学完了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梳理脉络。这个环节我将对学生做以下几点要求: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中,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些事情?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3.梳理文章脉络:读了课文,请告诉老师,从1905到1909年这四年中,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交流,概括:詹天佑在这四年中主要带领工人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全文可分为四段。并让生说出如何分段和段的大意。

第三个环节是:布置作业。这里我将布置两条作业,一是能正确地、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二是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是教学整篇课文的重要课时,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是: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我设计了以下两大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旧知来导入新课。首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生字,再导

入提问: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段。我先提出两个问题:

1、自由朗读第一段后,想这一

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认为哪个词语最重要?

2、你知道哪句是中心句?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设计这样的问题,是想让学生对詹天佑有一个整体的、总的认识。

(二)学习第

二、三两段。

1、激情引导:刚才,对詹天佑修筑铁路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在修筑铁

路的四年也就是1400多个日子里,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施工现场。(让学生细默读2-6自然段,圈圈画画, 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 让今天的我们深有触动?)

2、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

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3、交流学习体会。预设一:如果学生从当时上社会背景入手,来谈詹天

佑的爱国,我将让2-3名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之后,追问:(1)当清政府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举动可以概括成两个词语是?(阻挠、要挟)

(2)和“阻挠、要挟”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阻挠”的近义词有“阻拦、阻挡、阻止”等,“要挟”的近义词有“威胁、吓唬”等)(3)那么,“阻挠”和“要挟”能不能换成它们的近义词呢?为什么?(不能。因为“阻挠”有耍阴谋、暗中破坏的意思,而其他近义词都表示公开行为;“要挟”是抓住对方的弱点,提出某种条件,企图逼使对方接受,从中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卑鄙、阴险的嘴脸)(4)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者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为什么?(5)当你读

2、3两节的时候,你的心中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愤慨、气愤、激动、担心„„)(6)请你们再读读

2、3两节,把你的感情确

切、真实地表达出来。预设二:如果学生是从京张铁路的地理条件入手,来谈詹天佑的爱国的,我会让学生找出描写环境恶劣的重点语句,再追问:(1)面对这般恶劣的环境,詹天佑是怎样想的?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扣住重点语句,交流体会,如:A、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B、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

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C、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4、那么,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学生从书上找句子回答)然后追问: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遇到这些困难吗?(出示一段关于詹天佑当时遇到种种困难的资料: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3)读完了这段文字,你的心中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4)詹天佑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呢?(对国家的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4、5节)预设三:如果学生是从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来说詹天佑的“杰出”。(1)我将组织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截面示意图,帮助理解用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好处;播放“人”字形路线演示图。通过这样的做法,加深学生对詹天佑的“杰出与创新”才能的理解,理解詹天佑的超群智慧。(2)追问:你们现在还在替詹天佑担心吗?那你现在心中有什么感觉?

(三)顺势小结这节课内容。

第三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京张铁路修筑成功的重大意义。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詹天佑的崇高品质。

3、能体会到写人的文章的一般写作手法。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语言积累,迁移运用。

1、我将激情引发:詹天佑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他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他不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国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让生带感情齐读最后一段)

2、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3、想象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回有怎样的表现?(后面两个问题是为了训练学生

想象和语言表达及知识运用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总结全文,升华情感。这里我设计一个问题: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这个环节的问题也为下面的写话练笔做了铺垫)

第三个环节:寻找规律,归纳写法。我先提个问题: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钱学森》一课,作者是怎样来描写主要人物的?和《詹天佑》一课有什么相同之处?

接着让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最后归纳写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2)事件的背景和环境的描述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烘托的作用。第四个环节:写话:倾诉满腔情怀。为激起学生的情感和写话欲望,我这样激情引导:此后的几年里,詹天佑一直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四处奔走,呕心沥血。在极度紧张的工作中,他病倒了,而且,病势逐渐加重。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病世,享年59岁。面对着将自己的生命化为铁轨的詹天佑,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拿起你的笔,把你对詹天佑的认识和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适当借助于课文中的词句来表达你的情感。

(3)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推荐第6篇:集体备课发言稿

在语文学科的这座“大厦”中,字词是学科基础,段篇是上层建筑,那么句子无疑就是承上启下的中坚。句子方面的学习,是绕不开造句的。在本册书中,共出现两种类型的造句:分别是关联词造句和给定词语造句,以下就是我汇总的本册出现需要造句的关联词语。这些关联词既有承接关系、假设关系,还有表示顺序的关系,虽然种类多,但难度并不大。另外一部分则是给定词语造句。这一部分有些是比较简单的,也有几个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理解文章的时候,弄清词义。

句子方面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缩句扩句。首先说扩句,中年段的考试中,往往需要扩充两处以上,才能拿满分。我总结了一些小方法:

1、扩充的成分大多为形容词

2、扩充的部分应修饰原句中的名词和动词。在本册教材中,也有一些题是针对扩句的训练。比如“把句子写具体”

有时候量词和动词也可以作为扩充句子的成分;利用修辞手法扩句,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我们再来看缩句,缩句就是给句子去掉枝叶,即把一个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保持句子最基本的成分。主要的方法: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

3、找到“的、地、得”,去除“的、地”以及前面的词语,去除“得”以及后面的词语。

4、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虽然在教材中体现的不多,但却是重要的考点之一。常见的修改符号主要有:删除号、对调号、改正号、增添号。每个符号又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句子;把改正号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点,孩子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根据修改符号的不同形状,引导孩子理解每个符号的含义,并加以练习,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最后,在教材中还有针对描写人物的句子这种类型的问题,在整册教材中共出现两次:一是《成长》:找出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二是《倔强小红军》: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把你最喜欢的几句抄下来。两个问题都有将句子抄下来的要求,由此可见,这是让学生进行人物写作方面素材的积累,以期直接运用到写作上去。

推荐第7篇:集体备课发言稿

××小学集体备课研讨会

---一年级数学组发言教师发言稿

一、关于如何能提高集体备课的正对性和实效性我有以下建议:

1、老师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当然,在合作中提倡自主探究,把自己的见解、建议、意见、想法、困惑等摆在桌面上,让大家针对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2、力求从实际出发。在集体研讨中解决老师们在个人初备时提出的实实在在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备课真正成为上好课的基础和保证。

3、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要把参与这项活动当作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的难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参与、主动研究,善于倾听,乐于思考,长于表达,在研究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要以形成的集体教案作为参照,老师们在上面进行切合实际的删改、圈划,创造性的进行使用。

5、在集体研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

二、集体备课最大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三、关于如何有效落实集体备课环节我有以下想法,供大家参考:

1、主备人轮流进行,定时定点召开研讨会。

2、主备人能够精心准备说课,其他老师能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惑进行探讨。

.

推荐第8篇:集体备课发言稿

夯实集体备课,优化小组合作,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非常感谢上级领导给了我们红沙沟中学一个与各位老师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夯实集体备课,优化小组合作,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去年中考,我校各科中考成绩突出,其中,生物获得全市第六名的好成绩,我获得生物教研成果奖,生物组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研组,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离不开我校领导对我们的鼓励和大力支持。

通过对这几年生物中考试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利用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初二生物备课组积极应对,以保证我们生物总复习紧张有序的进行。

下面,我从4个方面汇报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

1、营造研讨氛围,丰富教学内涵

2、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3、优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尊重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营造研讨氛围,丰富教学内涵

现将我校生物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做简单汇报,恳请专家、同行批评、指导。

我校生物备课组是每周二下午第八节开展的一项定时、定点活动。 集体备课的实施过程:

①自研教材: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拟订发言稿;

②集体研讨:各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教研组组长、骨干的点拨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初二下学期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复习学过的知识,因此测试是经常的。我校每次测试的试题都经过我们生物组集体研究、搜索、筛选,最后成题。这样做,虽然老师们耗费的精力多,但学生却在每一次测试中有更大的收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③分工主备:在形成共识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单元内容写出详细教案(但教案上留有空白栏——教师自主创意活动),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案;

④修改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⑤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后反思,教研组适当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另外,我们还将集体备课与听课评课相结合与教学录像观摩相结合与命题研究相结合。

积极在组内开展教研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并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总结经验,力求体现在平时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们这项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行,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力求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一)进行小组结构的优化。

我校改变以往的“帮带式”小组组合为灵活的“平等式”组合,依照小组合作学习的不同内容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既可以是优中差生的等级组合,也可以是全优、全中、全差平级组合,还可以是全男、全女的性别组合,可以是老师的指令组合,还可以是学生的自由式组合。实际上每一次新的组合,学生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管是扮演哪一种角色,学生都是在尽力谋求参与、发展的机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目的。

(二)进行学习内容的优化。

如果单纯从学习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可通过小组学习来完成,但从效率的角度来讲,就必须对小组学习的内容进行优化。

1、具有争议性的,通过小组争议,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2、具有合作性的,通过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解决。例如分工完成某些练习等。这些内容一般都是量大、面广,因时空局限靠单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这样做就能各个击破,能有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优化。

小组学习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才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1、合作式。即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2、争辩式。针对课内出现的一两个矛盾焦点,全班性争辩,学生参与的机会很有限,如果及时把这些能激活学生内部语言的话题放到小组内展开,就能有效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3、交流式。一般安排在学生自学之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自学信息。

4、竞争式。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内个人之间的竞争。

(四)进行学习时机的优化。

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我们做到了以下3点:

1、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潜能才可以完成。对重、难点问题,学生独立学习时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相当数量的中上程度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中下程度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甚至无从下手。学生独立学习完成后,转入小组合作,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和问题的答案就渐渐明朗开来,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确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学生自己自学时,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要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道题,交付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穿针引线的教学形式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正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3、当遇到问题会有多解性时,组织小组议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会有不确定性,多解性,教学中出现这类题时,更确切地说有意识地提出这些问题,发动学生展开争论,训练他们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优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一) 布置形式多样

作业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课堂作业的布置中形式比较随意,这是我们做的两次作业:

这一次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显微镜这一节的重难点(图片展示)

另外还有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图片展示)

(二)重视作业批改矫正

再累也要批改,再忙也要反馈,批改的形式多种多样:全批、面批、集体批等;批语的形式多样:有赞扬性、鼓励性、希望性的,启发性的。这些评语让学生在老师的“话语”中阔步前进。批改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错误,我都及时总结反馈,对知识性的错误我都及时反馈到学生,课堂上重点讲解,进行巩固。比如说刚才的一次作业,这个学生做错了选做题,其实这个题有一半以上学生的都做错了,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会关闭?()

A、雨天过后B、浇水以后C、叶面喷水后D夏季晴天午后

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夏季晴天午后,气温很高,气孔受光照强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关闭,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从而保证植物不因过分失水而死亡;我又让学生联想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这个时间段里,是不是这两个生理过程也受影响了呢?针对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证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会减弱。通过学生讨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知识之间的链接,真正达到了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校在中考中之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我校对优秀学生的大力培养是分不开的。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我校“以情育人,以自身的言行去感化优生”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法如下:

1、在每一次作业或试卷批改过程中,给学生写上一两句鼓励的话语或评语,能让学生从心里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与尊重,以后他们做作业定能认真完成,每次交作业都有一种期待的感觉。

2、每次单元测验或月考后,让他们先自我分析错误点,再与学生共同分析试题的得失,老师从中加以提醒与点拨。在此过程中让优生们多表达自己的审题与解题方法,从中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

3、每次测验后对于进步较快的优生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鼓励,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优生从中体会到“从学习中寻找快乐”的感觉。为了更好培养优生的奉献意识,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组织他们评讲作业、为其他学生答疑、一帮一辅导等,有利于优生得到他人的认可,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应多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的无知,我充分利用表扬的武器,放大学生的优点,给学生积极的评价。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出了学生内心上进的原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培养了更多的优秀学生。

以上是我们在生物中考复习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肯定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推荐第9篇:集体备课发言稿

集体备课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我们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备课组六位老师向大家做个汇报,谈谈我们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的整体理解,对学情的分析,以及对第六课《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解读和教学设想。

第一板块 我们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的整体理解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共安排了四篇文章、一次习作和口语交际、一次回顾与拓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四篇文章中,前两篇是讲读课文,《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生身母亲和祖**亲无限眷恋的感情。后两篇是略读课文,《彩色的翅膀》则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平凡事迹中,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热爱的感情。《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学习汇报会和写演讲稿或读后感的活动,“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安排了相关的内容。另外,本组还安排了一次围绕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采访、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的认识。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自豪,立志报国;三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三个教学目的,前两个侧重内容的理解,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就是侧重人文熏陶;第三个则侧重对表达形式的感悟,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侧重工具掌握。就这二者而言,我们认为不能割裂开来、分成两张皮,而应该巧妙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怎样融合呢?简单说,就是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根本,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体会、感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回头再品味词句,看看作者是使用哪些词句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打动我们的。这样,我们就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全面达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用书建议,我们可以安排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另外,学生还必须在课外利用部分时间完成综合性学习。 第二板块 学情分析

1、我们的学生已经迈入六年级了,接受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少说也有六七年了,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人民、地理等有了初步的浅显的认识。尤其是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学生对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有了直接的感受;在今年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上,学生看到自己祖国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奥林匹克赛场上空冉冉升起,一次次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2、学生对我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还不是十分了解,因为他们今天生活得十分幸福,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被压迫、什么叫被侵略、什么叫侮辱,而且,他们没有远离祖国、远涉重洋的坎坷经历,现在,他们认为出国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所以,他们在对当时历史背景不太清楚的情况之下,理解《詹天佑》《怀念母亲》,是十分困难的。

3、就学习经历而言,在五年级曾经学过一组表现父爱母爱的课文,不过这组课文所表现的父爱母爱都是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现在一般还不能体会出与母亲生死离别、阴阳两隔的痛苦和悲伤,在学习《怀念母亲》一文时存在较大障碍。

4、在五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解词语、句子的学习方法,如: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在本单元学习中,这些方法依然要用到,并要加以巩固。 第三板块 对《怀念母亲》的解读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永远不变的热爱。本文初读平淡无奇,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季老学贯中西,文通古今,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有看法。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为了自传“只写事实”,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劝真”而去“情”,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在表达方法上,有如下几个鲜明特征:

1、直抒胸臆。文章表达对母亲、对祖国的崇敬与挚爱,没有叙述一件具体的事情,而是体现在直截了当的表白中。这种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散文对学生而言,理解与感悟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

2、引用日记。作者为了表达当时最真实的情感,按照自己一贯的主张,没有以自己现在的感受去推测当时的心情,而是在文章中用较大篇幅引用了当时的日记和文章片段,用自己的真情将这些片段串在了一起。

3、前后照应。文章有两组前后照应的地方,一组是开头与结尾,一组是第二自然段和第

六、九自然段。

4、环境烘托。在作者的日记里,作者巧妙地借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自己当时的心境。

5、同时写两位母亲。将亲生母亲和祖**亲同时写进一篇文章,而且结合得那么精巧,在其他文章中很少见。连作者本人也认为: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第四板块 《怀念母亲》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1、以生为本 就是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以读为本 就是用读贯穿全文教学,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

3、读写结合 一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直抒胸臆、前后照应、环境烘托等,二是以文本为依托,借用文章《寻梦》开头结尾,激发学生想象,补写其中片段,进一步在读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设定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们觉得本文值得一抓而且应该抓好的关键词句有:

1、关于怀念亲生母亲的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关于怀念祖**亲的

▲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我们的突破策略有三个:一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欧洲十一年中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始终不断,季老在散文中想把这种情感经历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二是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失去母亲的痛苦;三是补充一些密切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图片】这张照片上的老人是谁?你认识他吗?

2、说说我们学习过季羡林老先生哪些文章?你对季老还有哪些了解?

3、【课件简介季老简历:季羡林,语言文家、文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XX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6岁时被送到在济南的叔叔家开始读私塾,9岁开始学英语,12岁读《左传》、《战国策》、《史记》,15岁学德语,17岁开始发表小说,19岁发表翻译作品,24岁赴德国留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为终身教授。他从读高中时开始创作散文,几十年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万字以上。

季羡林家境贫困,小时候整天跟随着母亲跑前跑后,一有问题便问个没完没了,母亲总是耐心地回答。在于母亲共同生活的6年中,母亲总是把家里最罕见的白面饼子给季羡林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季羡林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就立刻迎养母亲。可是,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这使他感到悔恨万分。季羡林一生写过许许多多怀念母亲的文章。

季羡林热爱祖国,在留德的十年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多灾多难的祖国。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学业期满,几次想返回祖国,报效祖国,可都没有成功。季羡林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 】

你现在对季老又有了怎样的了解?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老的另一篇文章——《怀念母亲》。大家先猜猜,季老在文章里可能写些什么? 【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放声朗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3、读完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做上批注。

4、文中有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明白,做上记号。【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三、检查自读

1、指名接读全文,正音。

2、分小组比赛读全文,教师评价。

3、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全文主要内容:a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b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生身母亲 祖**亲

4、初步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不求深刻,只要是第一感受就可以了,师对学生回答略加评点。】

5、质疑问难

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经过思考后仍不够明白的问题,师稍加梳理,区别对待:有的让学生自己解决;有的当堂解决;有的留待下一节课解决。

四、补充阅读材料 将季老的《赋得永久的悔》下发给每个学生,自由阅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研读对母亲的爱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词句体会: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从这些句子中你首先体会出的是什么? ——尤其是哪几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作者的“痛”? (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泪流不止) ——你对“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是怎么理解的? ——“终天之恨”是一种什么样的恨?你能结合补充材料说说你的理解吗? (我也隐隐约约地立下一个决心:有朝一日,将来长大了,也让母亲吃点“白的”。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没有等到我有能力让母亲吃“白的”,母亲竟舍我而去,留下了我一个终生难补的心灵伤痕,抱恨终天!) ——你还从“数十年如一日”中体会出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个意思? ——指导朗读。

2、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

3、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的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心情?(真想哭)为什么? ——母亲和房东太太怎么一样? ——当时我明白吗?现在呢? ——指导朗读。

4、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为什么会“哭着醒来”? ——作者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你你能想象出来吗? ——比较句子:我仰望蓝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灰天暗示我的心情也是灰暗的、悲痛的;怅望充分表现出我的无可奈何、悲痛;面影说明母亲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到作者在梦中都梦到了什么吗? 【试着写一个片断】 (二)研读对祖国的爱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词句体会:

1、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怎么理解? ——为什么又感到甜蜜?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用“糊”?这里为什么用“糊”?

2、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怀念“异常强烈”?

3、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不能忍耐怎么理解? ——你做什么事有过不能忍耐的经历? ——作者不能忍耐什么?他想怎样做?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一点?

4、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5、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现在还觉得甜蜜吗? ——指导感情朗读。

三、小结升华

1、结合作者简历以及历史背景,简要解释作者滞留欧洲十一年的原因。在作者心中,母亲与祖国已经融在了一起。想到母亲,就会想到祖国;想到祖国,自然也会想到母亲!

2、游子在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自己的祖国。上学期我们学唱了一首《故乡的云》,还有一首歌曲更能打动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播放《白发亲娘》】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表达方法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生字教学。

五、布置作业。

1、读《祖国,我们回来了》。

2、完成同步精练。疑问:我的愿望到底指什么? 思念祖国的甜蜜一直如此吗?

推荐第10篇:集体备课发言稿

集体备课发言稿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它成了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其价值取向就在于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现在许多学校都在提倡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我校组织教师开展了同年级的集体备课活动,因为集体备课有以下几点主要好处:

1、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不少人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心中常感惴惴,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2、能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教的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而这变化仅靠个人的努力,有时是很艰难而痛苦的。所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钻研的三结合,自然而然地成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之路。集体备课正体现了这种三结合,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4、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而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否则容易流于假、大、空。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我校运作不足两年,数学教研工作方式还显稚嫩,现将其中高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做个汇报。确实是“抛砖引玉”,恳请专家、同行批评、指导。 我校数学备课组是间周四下午开展的一项定时、定点活动。

1、具体集体备课的流程主要有:

①自研教材: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拟订发言稿;

②集体研讨:中心发言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教研组组长、骨干的点拨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③分工主备:在形成共识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单元内容写出详细教案(但教案上留有空白栏——教师自主创意活动),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案;

④修改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⑤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后记,教研组适当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2、另外,我们还将集体备课与听课评课相结合、教学录像观摩相结合,命题研究相结合。

积极在组内开展教研课,教师之间互听课,取长补短。并利用时间组织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总结经验,力求体现在平时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学校还多次请市教研室容老师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为教师教育理念的确立提供理论基础,使教师即使感受最新,最前沿的课改动态。总之,我们是在摸索中前行,力求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然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问题一:

由于时间关系,备课组教师往往局限于某一困惑问题的展开讨论、寻求共识。我想这是不够的,或者说这仅仅是“集体备课”的雏形。还没有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问题二:

集体备课实质是同步教学,同一备课组内教学进度力求同步,教学目标、作业设计、检测评估也要尽量统一,使活动中大家有共同语言并获得同类的反馈信息以矫正教学。问题三:

集体备课永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提高过程。它不仅仅需要主讲人积极发言,同时也需要各个教师积极、互动的参与。所以,在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都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自己的见解,拟订好发言内容。换句话说,每个人只有做到了参与者、合作者,才能成为成果的享受者。就某部分而言,我是中心发言人,就另一部分而言,我又是积极的思考者、讨论者。每个人的充分参与是保证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否则,集体备课将陷于“一人提供教案,大家机械使用”的尴尬局面,虽然省时省力,但这种有名无实的集体备课,其效果比单人独备更差,甚而助长了一些人的依赖思想。

第11篇:集体备课发言稿

集体备课发言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教师进修学校的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我准备的备课内容是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本着新目标的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实际来实施的,共分四个课时:第一课时:Section A(1a——2d),第二课时:Section A(Grammar Focus ——3c),第三课时:Section B(1a——1e),第四课时:Section B(2a——3b)& Self Check。 今天我以第一课时为例,第一课时是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常作息习惯为谈论话题,通过练习时间的表达和询问方式,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将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语言、词汇和时间的表达法融入一系列的小任务中,初一的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任务达到交际目的。结合教材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学习用when和what tim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时间的用法能用英语表达正确的时间。

2.技能目标: 学会用频率副词谈论自己日常生活及日常作息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守时习惯。

为了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我打算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组织交际活动进行教学,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和调查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体现任务型活动设计策略,兴趣教学策略。

从简单的时间表达法入手,通过对时间的了解,引入到学生平时熟悉的生活习惯,引出本节的重要话题: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并为学生提供情景反复应用本节新知。 下面我就把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作一下介绍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情境:

1、我先让学生通过翻译短语和句子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试着翻译下列短语和句子。)

(1) 去上学 ______ (2) 起床_______ (3)吃早饭_______(4) 淋浴,洗澡_______ (5) 几点,什么时候_____ _____(6) 在五点整____ ___(7)穿衣____

(8) -你通常几点钟起床? -我通常在五点整起床。

-_____ _____ do you _______ get up? -I usually _____ up _____ five o’clock.(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检查一些简单的新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体验成功的收获,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2、然后利用钟面引起提问,调整不同的时间询问引出新课 调整时钟引出问题,What time is it ?

It’s two o’clock./It’s nine./It’s ten o’clock.并板书。由此引出时间表达法,并讲解并进行练习巩固。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利用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课件图片导入新表达法,I usually get up at six thirty.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并板书。提供标有时间和活动的幻灯图片让学生进行替换操练。

(设计意图:通过操练,让学生掌握新语言表达,巩固新词汇,为下一步小组练习作铺垫。)

4、老师把标有活动的纸条发给各小组,然后在小组内运用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 ? 进行交流,回答的一方必须如实作答。

(设计意图:以纸条的形式操练,目标明确,为学生建立信息沟通,避免了重复使用相同短语进行问答,和自由操练的死角。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5、鼓励学生表演对话,表演结束后老师转述:He usually gets up at six o’clock并板书。然后反问:what time does he usually get up ?引出新的表达法并板书,然后以此方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学习巩固新句型,比较一,二,三人称的异同。)

二、教材操练

1.、利用多媒体展示la部分的插图,让学生完成1a的任务。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让知识再现。)

2.学生对1b的活动进行竞猜,Does Rick usually …? 然后听听力部分,填写2a,2b的句子和表格,并对表格进行“What time does Rick usually get up?问答。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人称一般疑问句的竞猜活动,易化第三人称特殊疑问句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语言学习实践当中。)

三、检测(制作调查表)

发放调查表格,给各小组成员,让学生相互交流并.在全班作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作报告,进一步起巩固新知的作用。是学生灵活运用本节新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巩固提升

1用动词适当形式填空:

1.Jim with me often ______(play)basketball after cla.2.Rick`s family_______(take) a shower every day.3.He ________(eat) rice for breakfast.4.What time _____(do)your father eat breakfast? 5.______your brother _____(run ) in the morning ?

2.按要求做题:

1) Mary takes a shower at 8:00.(变一般疑问句)_____ Mary _____ a shower at 8:00?2) I usually go to bed at 10:00.(变否定句)I _____ usually _____to bed at 10:00.3)LinHai helps his mother with the housework on Sundays.(变否定句) LinHai _____ ______mother with the housework on Sundays.4)We eat breakfast at seven o`clock.(划线提问)

______ ______

do you eat breakfast ? 5) -玛丽通常几点钟吃早饭? -她通常在七点半吃早饭。 -______ ______ _______ Mary usually eats _________ ? -She usually eats breakfast _____ 7:30.(设计意图:通过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习题,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运用肢体语言和提问将所学的时间,短语,表达法进行回顾。

(设计意图:使用肢体语言能召唤学生注意力,锻炼了思维,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印象。)

六、布置作业

1.Practice reading the conversation in Activity 2d .

2.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wordbook .

3.Preveiw the next period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增强实践经验,最终达到英语的交际目的。)

以上是这次集体备课的思路,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还很不成熟,有待于完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提高我的教学效果,我在此对大家深表感谢。

第12篇:11月份集体 备课发言稿

集 体 备 课 发 言 稿

时 间:2012.10.25 地 点:办公厅 主持人:林美者 记录人:

执教者:陈自坚 备课课题:《梯形的认识》 备课过程:

一:由教导主任林美者布置备课。

布置所备课程的教学时间范围(11月1日的教学课程)。 本月备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梯形的认识》 二:备课过程。

1:执教者陈自坚说教学设计。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P63-64)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梯形的正确表象,掌握梯形的特征,并能运用其特征进行识别、分割图形。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识别梯形的上、下底和腰,能作梯形的高;知识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测量、作图、分割、剪拼等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并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略)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用长方形和半透明纸片交叠在一起,形成的是平行四边形,说说它特征;(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图形?怎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操作:把长方形透明胶片盖在三角形上,看看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几边形? 五边形今天我们不做研究。观察你所叠出来的四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发现:“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有一组对边不互相平行”(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把长方形半透明纸片略微转一下方向,再看看现在还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3)请大家把你们刚才叠出来的图形先用笔描一下,然后再把它剪下来,最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看你们剪的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 (4)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那么你们怎么知道“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互相平行呢?”

发现:这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是原来长方形的一组对边,所以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另一组对边是原来三角形的两条边,他们是不平行的。 (5)那么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吗? (6)揭示课题。梯形的认识(板书)

二、引导探索

(一)、认识什么是梯形

1、探一探:梯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做梯形呢? 刚才同学们提炼了很多梯形的特点,那么谁能把这些语言重新整理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

看书P63,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齐读,板书: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些地方是特别重要的。

2、比一比:通过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比较,在对比转化中进而领悟其本质特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异同?

3、练习:我们认识了梯形,那么下面的图形中,那些是梯形?为什么?(电脑演示。)

4、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梯形的影子?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举例)(电脑演示)

(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你们知不知道梯形的四条边分别叫什么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书第63页。 (2)你们都看明白了吗?请一个学生上来对着黑板上的梯形来说说它四条边分别叫什么。(学生边说边板演)

老师出示一个梯形让学生上来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腰。换个方向让学生再上来指一下。

老师手里这个梯形谁再来指指。

(3)你是怎么判断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的呢? 强调: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下底;

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

(4)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拿出一个梯形让对方指出它的各条边的名称。

(三)、认识梯形的高,并在指定的梯形中画高。

(1)梯形中除了我们已经学的上底、下底和腰以外,还有什么?

(2)你们会不会画高呢?请一个学生上来给黑板上的梯形画一条高,其他同学看仔细,看他画的对不对。

除了画这一条以外,还可以画吗?

强调: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上,任意一点到对边所引的垂线;从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都可以作为梯形的高,所以高可以画无数条。

(3)在你刚才剪的那个梯形上画上高。然后给同桌看一下,对不对。

(4)看来大家都已经会画梯形的高了,请大家把练习纸打开,独立做一下练习一,给这些梯形画上高。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谁知道识别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关键是什么?

(四)、动手实验认识特殊的梯形。

(1)认识直角梯形并弄清楚其特征(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谁知道这叫什么梯形?为什么?

(2)认识等腰梯形并知道其特征(两腰相等的梯形)

谁又知道这是什么梯形?为什么?你怎么知道他们是相等的呢? A、可以通过度量

B、引导学生通过对折(沿上、下底的中点连线),同样可以发现梯形的两腰是相等的,进而要求学生观察折痕左右两部分图形完成重合,认识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折以后折痕左右两部分图形能完成重合,说明等腰梯形又是什么图形?它的对称轴在哪里?

(五)小练习(判断用手势表示)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梯形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看你们到底明白了什么?

三、小结。

今天学的梯形与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它们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我们可以怎样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来摆一摆,看哪一组摆的有快有正确。

四、课堂练习

下底不动,上底进行平移以后,还是梯形吗?为什么?

2、怎样剪一刀使其变成一个梯形?为什么?

3、在下图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在下图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

3、把下面的梯形怎样剪一刀,(分割两个图形后)可以拼成一个梯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全课总结。(上面已作梳理,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

五、板书设计:

众教师发言内容(略)

三、本人发言内容

第13篇:集体备课总结发言稿

集体备课中成长 教学反思中超越

随着教育的发展,集体备课已成为我们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解放教师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主要平台,是开展校本培训活动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机制。今天的集体备课,我是尝到了集体备课的甜头。在此,我作为一个参与者,现将今天集体备课活动感悟和反思与大家共同交流: 首先是我的感悟:

第一、集体备课为我们一线的老师提供了难得的“教学蓝本”。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每位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钻研,根据教材特点,书写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案,并在教研活动中通过个人说课、集体研讨、再次修改,集各人教案优点于一体,集体的智慧产生出了较为圆满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拓展思路,通过集体备课,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带给自己的是永久的”营养”。可以说,这次集体备课,我认为收获多多,受益匪浅。

第二、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以往自己备课,有时会思路狭窄或出现知识错误。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第三、集体备课帮我弥补了专业知识的不足,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不断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课备精了,学生学起来就感觉轻松了,教学效果就提高了。

第四、集体备课使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分享。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智慧的力量却是可以无限放大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与同学科、同班级教师探讨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三点是我对今天会议的反思和今后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

1.加强思想认识,端正教研心态。首先我自己要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把握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组织好全乡教师的常识集体备课活动,对于老师方面,其实每一位老师在内心中都期待着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能给自己个人带来益处,使自己在业务上得到提高,可又往往或多或少地抱着“自卑”或“偷懒”

的心理。前者深怕自己的东西太幼稚太肤浅,所以常常与会静听,不发言,少表态;后者总想“偷工减料”,能不沾就甩手。这两种心态都缺少奉献精神,前者少思想交流,后者缺通力协作。因此,我们需要我们教师有一种可贵的心态,那就是学术交流的自由和平等。

2.加强课堂听课是检验集体备课效果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主备人宣读他的备课内容,继而其他老师进行补充和讨论,这是对主备人备课的评价,也是一种课堂外的检验。而一旦形成定稿的集体教案,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对它的评价和检验,因为如果不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也就无从知晓集体备课时所讨论的教法是否真正符合实际,所讨论的学法是否真正让学生受益,所找寻的难点重点的突破口是否真的有效而易懂„„能检验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测验和考试,分数也便成了集体备课质量的唯一依据了。这种将集体备课的评价几乎“命系一线”的做法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活动,你搞你的;课,我上我的。

3、注意课后的总结和反思。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把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案在课堂上得到检验,及时记下成功和不足,进行反思、研究,总结经验,这样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总之,集体备课,作为教科研活动的主要载体,它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平等交流,有利于充分凝聚集体智慧,张扬教师教学个性。在集体备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将会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在集体活动中加以研究解决。相信我们的努力会让我们做得更好!

赵峰

2011年9月

第14篇:10月份 集体备课发言稿

集 体 备 课 发 言 稿

时 间:2012.10.22 地 点:办公厅 主持人:林美者 记录人:

执教者:蔡凤玉 备课课题:《青山不老》 备课过程:

一:由教导主任林美者布置备课。

布置所备课程的教学时间范围(下周时间范围内的教学课程)。 本月备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语文——《青山不老》 二:备课过程。

1:执教者蔡凤玉说教学设计。

课题:《青山不老》

一、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二、学情分析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与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这个奇迹的描写,文字优美,景物可感,适合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

三、教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情。

五、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相关图片资料。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3、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为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五)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老人

小环境──艰苦

2:各教师自由备课、讨论、准备发言资料。 3:众教师自由发言 其他教师发言内容(略)

三:本人发言内容:

创造奇迹

第15篇:4年集体备课发言稿

集体备课发言稿

双丰小学

柳玉今

本周我要讲四年英语第2单元Smell and taste.这课主要讲解询问和描述不同事物的触觉感受。我决定从五个方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想法,希望同行和高校长提出宝贵意见。这五个方面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评价。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基于学情: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主要内容不难,主要是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本单元的核心词汇。

能用形容词sweet和sour对食物的味道进行准确描述。 能用Is it ...or ...? It’s ...进行提问并作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世界。

3、教学重点

词汇:smell, strawberry, or, watermelon, grape 句型: Is it strawberry juice or watermelon juice?

4、教学难点

Is it ...or ...?的变化形式,如:

Are they biscuits or cakes? (or连接名词复数)

Is it a thick book or a thin book? (or连接名词词组)

Is it sweet or sour?(or连接形容词)

二、说教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 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是教法的执行者,但无论教法如何新颖、独特,都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学情、能力、差异等方面,以生为本。

1、任务型教学法:学生通过帮助家人做家务等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层次递进的学习目的。

2、情境教学法:创设帮助老人干家务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场景。

3、交际教学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无时无处不体现交际教学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来辅助教学。

5、活动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在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 独立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自我探究能力。

6、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7、分层教学法:不同学情、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 要求,完成不同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标。

教法的原则:全体学生为主体、有效活动为载体(达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为目标)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教法以培养学生的学法为主,学生的学法又要求教师及时调整教法。

1、自主探究法:在自己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2、旁知学习法:通过观察教师、模仿同伴、跟读录音等借助一些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3、分析归纳法:将自主学习和旁知学习的内容进行加工、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

4、合作学习法: 和同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学法的养成原则:循序渐进、关注细节、恩威并重(达到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养成为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

简笔画、课件、录音、学习单

2、教学步骤

(一)自主学习:

学案前置,学生独立完成。

(二)合作交流:(5 min) 1.小组成员轮流读单词,互帮互学,将共同不会的单词圈出来。

(三)理解运用:

1.模仿例句,同桌两人做问答练习。

A、B组进行计时比赛。展示各种有关图片,跟学生讨论。

(四) 能力展示:(18 min) 1.听Listen and say录音,然后回答问题:Is it strawberry juice or watermelon juice? 2.听录音,模仿朗读。

3.小组成员轮流读课文,互帮互学,找出共同不理解的词汇或表达。4.小组派代表提出疑问,请其他 5.小组同学解答。

6.小组表演课文。到教室前面展示。 (五)拓展提升:(5 min)

说出学习单上题目的答案,并说明原因。 改正学习单的错误。

(六)作业:

(1) 听读短文,并大声模仿,直至流利朗读。 (2) 写出三个选择疑问句。

(七)板书设计:

Unit 2 Smell and taste

grape

strawberry

watermelon

Is it strawberry juice or watermelon juice?

It’s strawberry juice.

五、说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而实施的。根据中段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不是表象上的几句表扬语,而是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成功,感受成就感。教师的评价也不能简单的good带过。评价要及时性;评价要具体性;评价要建设性;评价要实效性。总之,教师的鼓励评价让学生更有信心,教师的建议评价让学生更有针对性,让教学应评价而更完美。

本节课我将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行走、开口说话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增强学生语用能力。今天的五个部分希望高校长和各位同行给予意见,谢谢你们的耐心聆听。同时希望各位同行在听课后给予批评,我也会在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争取更大进步。

第16篇: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辨认形状\"。圆形、星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这六种形状,其中前三种形状的单词要求能听说读写,并初步运用what shape is it?将形状与日常生活用品结合起来进行交际。

教学内容:part b c

设计思路:

本课的课题是shapes 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鉴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我在这堂课中设置了不少同桌协作和动手操作的环节, 以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尽量使所学知识与实际靠拢, 尽可能多的利用实物进行单词和句型的操练。

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的有机结合,本着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能听说读写四个单词(shape, circle, square, star,);能听说读三个单词(diamond, rectangle, tr-ia-ng-le);

2.能运用what shape is it?或what shape is the...? it\'s a/an...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以上单词及句型

2.注意单词shape, rectangle, tr-ia-ng-le的正确发音

教学准备:

六种图形的纸若干、单词卡片、一颗糖、剪刀、一张白纸,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一个打开的盒子。

教学过程:

step1.greetings and free talk

a: t: good …, boys and girls.s: good …, mi…

b: t: hello,girl,do you like singing?/what do you like?

s1:…

t: hello,boy,can you dance?/what can you do?.

s2:…

t:what can i do?i can draw.now i am drawing.i am drawing some shapes.(在黑板上画圆形、菱形、三角形,边画边说)

step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teach:“shape”出示卡片,用she tape帮助发音,开火车读单词,拼写单词。揭示课题:today,we’ll learn unit 9 shapes.(加s)

2.t:if you learn well, i’ll give you a star.teach “star”,用car来帮助发音,开火车读,拼写单词。

3.t: look,this is a magic box.(指板书好的盒子)if you say the order:“what shape ,what shape …”(板书)it’ll give you many nice things.用不同的节奏把what shape这个口令练熟。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并不断操练what shape这个词组,为句子教学做好准备。】

4.t:what shape is the box?(用慢速说两遍,让学生听清句子结构)

you can ask me : what shape is the box?(生问)

s1…s2….s3…..随机奖励学生星形纸。s4…s5…(耳语告知,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声音渐大it’s a square.)

: what shape is the box? t:it’s a square.

teach “square”,用hair帮助发音,开火车读单词。

t:what shape is the box? :it’s a square.

:what shape is the box? t:it’s a square.

5.t: what’s in the box? let’s say the order“what shape ,what shape …”(生不断重复,师在原有的圆形上添画成一个球)look, the magic box gave us a ball.what shape is the ball?

you can ask me : what shape is the ball?(生问)

随机奖励学生星形或正方形纸

teach “circle”,用bird帮助发音,开火车读单词。

t- -t问答句型

group1- group 2, group 2-group3…小组间问答。

6.复习巩固star/square/circle, t show the pa-pe-r, say the word

7. say the order: “what shape ,what shape …”(生不断重复,师在原有的菱形上添画成一个闹钟)t: can you make a question? s1:what shape is the clock? s2…s3…

teach “diamond”,用violin帮助发音,开火车读单词。

t- -t问答句型

work in pairs.check(请若干学生问答句型,随机奖励星形、正方形、圆形、菱形纸,给的过程中教师要边说单词让学生加深印象:the … is for you.)

【设计意图:奖励各种图形纸,一方面激发学习热情,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单词,并为写的练习做好铺垫。】

8.复习巩固star/square/circle/diamond,

follow the teacher , draw and say the rhyme: star,star,it’s a star/ square,square,it’s a square/ circle,circle,it’s a circle/ diamond,diamond,it’s a diamond

t draw say, t say draw

9.简笔画一棵三角形的小树t:look,it’s a little tree.it’s not happy .(添画哭脸) becouse it’s too short .it wants to be a tall tree.let’s help it.we must say the conjuration“tr-ia-ng-le”

t say the word slowly some times, ask some students to say.

train practice: tr-ia-ng-le(随机奖励图形纸)

show the word ,spell it.

在学生说熟的情况下,采用小组说,男女生说,齐说的方式进一步巩固读音,教师边画三角形,使小树“长成”大树。t: look, it’s a tall tree ,it’s happy now.(添画笑脸)

t: what shape is the tree? : it’s a tr-ia-ng-le.

train practice: what shape is the tree? it’s a tr-ia-ng-le.

【设计意图:tr-ia-ng-le学起来有点难度,通过创设帮小树成长的小情境,用“tr-ia-ng-le”作为成长咒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多重感官,较好的突破难点。】

10. say the order: “what shape ,what shape …”

t 悄悄拿糖果在手上,作一从盒内取物的手势:it’s in my hand,what’s this? :it’s a sweet.

you can ask me : :what shape is the sweet?

t:it’s a …it’s a …(故作停顿,集中学生注意力) 板书:angle—tangle

第17篇:五年级集体备课发言稿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白山小学五年级集体备课发言稿游淑琴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意义

1.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2.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3.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动手操作。

数学课中必须尽可能地让学生面临着对自己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生活问题情境,那学生才会感兴趣,这些往往是决定能否让学生真正进行操作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拓宽学生的思维。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有选择的、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

(三)重视操作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上,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尝试,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这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

(四)重视操作活动中的“想”和“说”,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在操作时,要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也就是先把学习知识应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把操作与“想”和“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

(五)在知识的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

学生初步感知了知识或结论后,我借助操作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帮助学生从具体操作中获取知识。

(七)、提供适当的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动手操作实践。

要想搞好动手操作活动,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学习中所需的各种资源,使学生处于一种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自主利用的宽松学习环境之中。教师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肯于集中精力和花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活动。

第18篇: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认识年月日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银泉小学—邬丽芳

一、本课的教学内容

《年月日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这一单元的内容之一。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与他们生活比较接近的时间单位时、分、秒。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 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思想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学习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三、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认识年月日》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2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现在想一想,你们都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我想却能真实地反映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19篇: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Book 6Module5Cloning

Introduction, Reading and Vocabulary

陈慧

一.教材分析

1.内容:本模块以Cloning 为话题,重点就“ Talking about past and present regrets.”及这两个功能项目展开训练。旨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并能就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特点:本模块的话题是生命科学方面的话题,这话题不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位置:本模块是系列选修6中的第五模块,话题是独立的:语法是第一次出现在Grammar.部分。

4.学情:本模块的话题是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降低难度:同时在语法的教学中要用多些时间。

二、课时安排总课时为8课时

三.教材整合与课时教学的具体安排

Period 1Reading( Introduction)

Periods2 &3Reading

Period 4Speaking (Speaking and Everyday English)

Period 5Listening(Listening and Vocabulary)

Period 6Language Study( Function and Grammar)

Period 7Writing

Period 8Extensive Reading

Period.1

这一课时以让学生看图片描述怪物引入这部分恐怖影片背景知识的介绍,学习与模块主题相

关的词汇。本课时设计为一堂阅读课。

第一步:学习本模块的单词。

第二步:在学习本模块的单词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活动3方框中的单词,并完成句子。

第三步:展示一张天池怪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怪物,从而引入课本41页的图片。

第四步:让学生谈论图片,老师问 where does the picture come from?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film? 等问题引入Frankenstein这个话题。.

第五步:让学生阅读活动2中的短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When was the film made?2)Who was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Frankenstein?

3)What is the young man in the picture doing?4)What does the monster look like?

5) What is story about?

第六步: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Gue what i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lm?

2)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onster?

第七步:作业 1) 复习单词。2)预习课文。

Period.2

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阅读课的五项活动,是一堂阅读课。

第一步:词汇的学习。复习本模块的单词,并让学生朗读活动3方框中的单词,回答课本42页的问题。

第二步:让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Have you ever read Frankenstein?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it?

Describe the monster using the words below: huge, human being, lip, monster, ugly, frightening, horror, resemble, wrinkled

第三步:快速阅读Part1.和Part2,并完成相对应的练习。

Scan this part1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1.When Frankenstein studies at university, 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e creates the monster b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 monster is like a human being becau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The scientist decides to destroy his creator because __________________

5.At l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swers: 1.discovers the secrets of how to give life to a lifele matter

2.using bones from a dead body

3.it has learnt to speak, is intelligent and has human emotions

4.the monster murders his brother, his best friend and his wife.

5.the monster disappears into the ice and snow to end his own life.

Part 2: Extract from Frankenstein.

Give the right order.

a.Frankenstein had worked for nearly two years with one aim only to give life to a lifele body.

b.Frankenstein threw himself on the bed in clothes and had terrible dreams.

c.He ran out of the room and hid in the garden, regretting what he had done.

d.The monster opened his eyes and came to the world.

e.His fiancée appeared in his dream.

f.The monster stood by the scientist’s bed, watching him.He wanted to say something.

Answer :Answer: adbefc

第四步:快速阅读Part1.和Part2,并完成活动4的练习。

第五步:让学生第三次阅读活动Part1.和Part2,,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练习。

第六步:让学生讨论活动5的问题:

第七步:作业 课后继续阅读Part1.和Part2,找出课文中的语言点。

Period3

这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言点进行讲解。本课时为一堂精读课。

第一步:,根据下面问题的提示,用第一人称复述Part1.:(Suppose you are the creator.)

1 What did you create? 2.What does the monster look like?

3.What did it ask you to do?4.What did the monster do? 5.What happened in the end?

第二步:对学生和老师找出课文中的语言点进行讲解。(黑体部分为讲解部分 )

1.Using bones from dead bodies, he creature that resembles a human being and gives it life.

2 Lonely and unhappy, he begins to hate his creator, Frankenstein.

3.The scientist chases the creature to the Arctic in order to destroy him, but he dies there.

4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the monster disappears into the ice and snow to end hisown life.

5.It was on a cold November night that I saw my creation for the fist time.

6.But now I had finished, the beauty of the dream vanished, and horror and disgust filled my heart.

7.I wish I had not created this creature, I wish I wa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I wish I would disappear!

8.I rushed out, and for a long time I walked up and down my bedroom.

第三步:根据讲解的语言点进行练习。

第四步:作业 1)复习本课中的语言点单词。2)预习语法。

第20篇:化学集体备课发言稿

化学集体备课发言稿

王瑞

2013-04-01

一、教学目标要求与教学重难点

课题1内容主要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以及盐的命名、种类和用途。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以及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制碱先驱-----候德榜,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几种常见盐的性质及应用。本节重点是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材内容分析及难点突破方法

本课题是从盐的用途认识氯化钠,由此引出粗盐提纯,学习蒸发操作,熟练溶解、过滤操作;认识碳酸盐性质和用途,了解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的检验方法,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会判断酸碱盐之间是否反应,掌握盐的化学性质。

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

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 反应、NaCl与AgNO

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先对盐类进行分类和命名,让学生建立起盐的概念。第二课时介绍常见盐氯化钠的提取,复习过滤的操作,认识蒸发这一实验操作;第三课时继续介绍常见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并掌握鉴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的鉴别方法;第四课时对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探究并总结盐类的性质。

三、教学设计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集体备课发言稿
《集体备课发言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