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庆典致辞

丧礼致辞(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28 06:02:56 来源:庆典致辞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丧礼

丧礼,是人死后死者亲属生前友好哀悼、纪念死者的礼节和处理死者殓葬祭 奠的礼仪。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丧礼的 。民间丧礼,历来沿袭2000多年前奴隶主贵族用的周礼丧制。

厦门传统的丧礼也是渊源于周礼的。民间崇尚古人死后灵魂不死的观念,遵行儒家倡导的孝道,又盛行鬼神迷信。社会风气以大操大办丧事为孝,不如此为不孝;丧家也以为不如此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悲哀,不能表达自己的遵礼尽孝之心和求得逝者灵魂的保佑 。大户人家更借丧事办理之机,眩耀门风,显赫家族 。传统丧礼往往儒道佛三教合流,人鬼神轮番上场,仪式隆重纷繁,色彩斑斓;宗教迷信泛滥成灾,耗费无度,成为厦门第一大陋俗,受到古今有识之士的讥贬抨击。

厦门传统丧礼中的陋俗,解放后屡经破除,直至开放改革之初,才得到根本的扭转 。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厦门人大破封建迷信思想,移风易俗,丧事新办,蔚成风气,思想获得有史以来的大解放。

现代厦门丧礼,奠祭如故,却简朴卫生,朝着更科学更适应社会进步潮流的方向发展。

大街上充满民俗风情的大"出山"已不复见,然而做功德超度的诵经声、精致的彩礼"灵厝"还时而可见,吸引着年轻一代惊异的目光 。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不轻易退出人们的头脑。先行富足的人们,面对财富,还有迷惘思想。但是,在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之间选择了科学和文明的厦门人,是决不会被传统的糟粕永远困惑的 。团此,回顾过去的岁月,对传统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厦门人忌讳说自己亲人的死亡是"死",而是称为"老了"或"过身"。人死而不言死,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厦门人对死的传统观念的留恋。

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中。至亲是不死的。每个死去的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亲人,都是活人的"至亲"。这样,每个死去的人都不死,统统还活着。

那么,死去的是什么?活着的又是什么?

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中,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体,活着的则是死者的灵魂。民间又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灵魂主宰着自己的肉体,不能支配他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着,它离开自己的肉体,能影响甚至支配还活着的人,能给他们带来灾祸,也能给他们带来幸福 。亲人之灵保佑子孙后代。灵魂是令人敬畏的。死者的灵魂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地府,过着和活人没有两样的生活,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钱花,逢年过节还要回到原来的家里到处走走看看 。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起源于远古的原始人类,当今天的现代人还常常为在梦中与死去的亲友相会而心挂震撼的时候,就不难理解远古的原始人类日在梦中会见死者而产生死者灵魂不死的念头了。

灵魂不死的观念不只根扎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中,在中国,在全世界,这种灵魂的信仰和崇拜都是普遍的。只是西洋人以为死者灵魂上了天堂,由上帝供养,吃"大锅饭";而中国人则以为死者在阴间地府的供养,全靠活着的家人供奉 。无人供奉者则成为俄鬼,作祟于人。厦门每年旧历七月的普渡,就是敬供这些无人祭扫的俄鬼,祈求他们不要作祟于己罢了。"灵魂不死"、"阴间地府",现代人听起来,真是神话故事,或者是像"飞碟"、"外星人"一样的现代传闻 。但是,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里,则是千真万确,至少也是应该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的事。死者灵魂既然不死、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了,所以厦门人不称死亡为死,而称为"老了"。在这里,"老"就是"终结"的意思、"老了"意即死者的灵魂结束了它在人问的存在阶段,但是没有绝灭。

在传统的灵魂不死的观念上,佛教、道教起了重大的影响。在厦门人传统观念里,死者的灵魂还得再受摆布,面临着令人诧异的悬殊命运:虔城从佛的死者,灵魂直上西天净土的极乐世界;得道成仙的,则定居仙岛神山,都可享乐;凡人落入阴间地府,一律被押往地狱,接受十殿阎罗王的审判 。依平生善恶判处,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为人;生前有罪恶者,依次过十殿审讯,历尽惨绝人囵的酷刑后,或投生为牲畜,或投入最底层的地狱,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惨不可言 。地狱之说原来自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道教接过此说,对地狱作了更详尽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绘。民间不敢奢望自己的亲人死后能成仙成佛,唯恐

死者灵魂在阴间饱受折磨,无不希望死者灵魂早早免罪投生为人。厦门人说死为"过身",就有祝愿死者灵魂安然投生人性的含意 。"过"即"转移","身"为"身体"或"身孕";厦门话称妇女怀孕为"有身","过身"即灵魂已转世投胎,重新获得新生,不受地狱之苦了。

这不死的鬼魂,恐怖的地狱,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先人,为历久不衰、五彩纷呈的厦门传统丧礼,奠定了信仰基础。

丧礼起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

远古的原始人类在形成灵魂不灭观念之前,不埋葬死者,无礼可言。《孟子?滕文公》篇说;"盖上世尝有下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把死去的亲人的尸体随随便便扔到荒野山沟里。原始人类的灵魂观念形成以后,才埋葬死者,并举行仪式,安抚灵魂,安排死者死后生活,形成丧礼 。我国考古挖掘发现:距今约18000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并随葬石珠、骨坠、有孔鲁牙等装饰品,尸体周围地上撒上红色的赤铁矿粉末 。这是我国最早的葬俗遗址。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葬礼日愈繁琐,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对丧礼作了规范,形成一整套礼仪——周礼之丧制,是帝王将相丧葬之礼 。周朝时,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极重丧礼,发表论述丧礼的著作最多。这些著作分别收辑在儒家论礼的《仪礼》、《礼记》中。这两部书与《周礼》被后世称为"三礼"。"三礼"记载的丧葬制度和论述的各项丧葬礼仪规范,为后世所沿袭 。后世流行的葬前礼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丧礼,基本程式都出于"三礼"。

儒家极重丧礼,同时又提倡孝道。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把"孝"的内容概括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儒家的另一祖师爷孟子甚至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 。"把治丧抬高到比赡养更高的位置,成为衡量孝的最高准绳。

儒家后来被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所独尊,其学说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理论,儒家的道德伦理也成了社会的准则 。儒家将人人应尽的"孝"和统治阶级的

"礼"结合起来,按官家的礼办丧事就成了每个人都要演习的了 。原来民间朴素的灵魂崇拜,变成充满繁褥礼仪的"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表孝心的竞赛。

佛教的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发展了灵魂的"来世"迷信。人们不再只为亲魂在阴间的供养操心尽孝,开始担忧阴间的阎王。判官、小鬼对死者灵魂的虐待、迫害和死者灵魂不能投生人世 。从此隆重的善待死者的丧礼中又增加了侍鬼神的内容。

厦门的传统丧礼沿袭儒家以"孝"为核心的周礼丧制的基本程式,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为基本内容。千百年来,厦门传统丧礼,结合了地方色彩,仪式有所简化,但是事鬼神之风却更强盛了 。灵魂不灭和宗教迷信观念始终支配着人们在丧事中的活动。死者的死亡被当作死者灵魂的生活转折点——阳世生活的结束,阴间生活的开始。面对死者的遗体,人们以人礼待之,孝敬以四季衣裳、丰盛宴席,痛哭惜别,为他送行;对于死者的灵魂,又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设想灵魂在阴间生活的需要,而加以安排,以鬼礼待之,焚烧纸做的奴仆、楼宇巨宅、车马轿、成箱的纸钱…以尽孝心 。这种"视死如生"、"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是厦门传统丧礼的基本原则。

阴间的社会,历来传说和人世一样有种种弊病。人间的包公,传说死后成鬼王,也只管十阎王殿之一。即使最公正严厉的十大地狱的鬼官,也贪赃枉法,更不用说小鬼们的歪心了 。善魂怕吃冤狱,恶魂惧受酷刑,丧家敬奉鬼神,以求保佑死者灵魂早日超生的丧礼,在人一死就举行了,一直贯穿整个丧期。佛教说诵经可以赦减灵魂的罪恶,于是请僧诵经之风盛行 。佛经上一个有功德的佛教徒,曾打入地狱,救受难的母亲,于是请僧人做法事"破地狱"拯救亲魂之风再盛。

厦门传统丧礼,充满了亲人对死者的哀思和慈亲之孝,也充满了愚昧和迷信 。但是,当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先人曾经是这样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希望,我们只能先予宽恕和惋惜——他们确实话得太辛苦了。

人临终的时候,不能继续睡在床上,要移到住屋的正厅,睡在用两条板凳和三块木板临时搭起的"水床"上。夭折者或父母尚健在者或地位卑微的家庭成员(如填房小妾)不能置正厅的,也要移到床前地板的草席上,或把"水床"搭在护后里 。这叫"搬铺"。民间迷信,人若死在床上,则灵魂会被床架困住,不得解脱。"木床"用三块板,取其单数,表示死者的灵魂将单身上路,不会拉一个家庭成员作伴 。灵魂和鬼的观念,在人未死时就在人们的脑子里活现起来了。

搬铺之后,人未断气之前,绝对禁止家属痛哭;抑止不住悲伤者,只能转身掩面抽泣。被搬铺者,知自己时日已到,即吩咐后事。临终时,子孙能齐到者被视为"有福气"。在确定搬铺者已咽气后,亲属才能放声号哭举哀 。这时,家人穿戴的鞋、帽、装饰品都要脱下,妇女更要披头散发,取"散发出千尾"、于孙后嗣兴旺之吉意。华丽的服装要更换为素净的布服 。男子不能理发,直至服丧期满。

死者咽气后,要立即"净厅",即撤走供有祖龛(内置祖先灵位)和神龛(内直神明像)的长第桌,或用布把它们遮盖起来。在正厅拉上布帐子遮住"水床"。在门前摆放供桌,上摆"桌头炯"一对,点燃白色的蜡烛和线香 。来探铺者必先拜,然后入内抚慰丧家。

死者被从头到脚盖上一条中间缝着红绸布的白被单——"水被",头下的枕头被换上了石块。死者脚边点上了白蜡烛或油盏,为他照亮了通往阴间的黑暗的路 。脚边又供上一碗饭,插上一双筷子,这碗饭就叫"脚尾饭"。脚边再置两个纸做的女仆——"脚尾切",负责照料死者 。一个已"上头"(已婚)的家属跪在死者脚边,边号哭,边不断地烧"银仔纸"(阴间用的纸钱),供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用。

大门被斜贴上白色的长纸条,父丧贴左边,母丧贴右边,双亲皆已亡的左右都贴;有的两边都贴成白色的X,以示"失双头",这叫"挂孝"。大门外还摆上一顶半人高的纸轿,供死者乘着去阴间,叫做"过山轿"。轿前轿后都立有纸做的轿夫,旁边放着插着线香的乌糖发糕——"碗糕??",给轿夫作点心 。放置纸轿时,要串上几串"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过山轿"是丧家最显著的标志,又显示死者的性别 。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过山轿"为白色红顶。旁人一看到住家门口摆出了"过山轿",就知道这家有了丧事,同时也知道死者是男性还是女性了 。辗转相告,死者的讣音很快就传开了。

丧家除了贴纸条,置"过山轿"外,还要派人把死讯迅速报告与死者有关的亲属。死者是已婚女性的、一定要报告女方家庭——"外家"。女方代表未到,或到后未作许可,均不可殓葬 。厦门俗语说:"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请外家来。"报告死讯的使者一般走得飞快,行色匆匆,故厦门人戏称赶急走路的人为"报死"。报死者抵达目的地后,不能进人家家门,只能在外呼叫,待人家出门来才报告死讯,随即离开 。死者已出嫁的女儿接讯后,要立即奔丧,在接近家门的街头巷口,要边走边放声大哭,叫着"哭路头"。

丧家亲友见到"过山轿"即知有丧,多会送上银纸,或白纸包的现金。让丧家自购纸钱,资助死者上冥路。丧家答以缠着红丝线的白布块,后改为手帕、红色示吉,巾帕寓"送巾断根",即与死者断线之意 。这种送金银纸钱的礼节。在"过山轿"烧化后就不能再行。

死者初丧,忙碌一阵之后,家人便开始分头张罗各项事宜。孝子孝妇长跪在灵前,向闻讯前来"探铺"的亲友磕头,陪着亲友号哭,不能脱身 。刚遭丧事,孝子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头脑混乱,也不能视事。丧事千头万绪,丧家往往请亲族中一位熟悉古礼,有经验、威信高、身体好、熟悉本家而又信得过的长者代主丧事,凡事由他坐镇指挥,喊起喊落,孝子则依从他的安排 。所以厦门话称一时失去主张的人为"憨孝男",极为形象。在长者安排下,一些人负责登记来探丧的亲友姓名及所给祭礼;一些人带着写有死者姓名、生死年月的字等去请择日师择定入殓的时辰;一些人忙着缝制或租借丧服;一些人去选购"寿板"(棺材);妇女不断折叠纸钱;厨房里不断浇菜煮饭,款待来探望或帮忙的亲友 。这种从举丧开始到"出山",一直不间断的"流水席",虽不丰盛,但要吃掉大量的食品。有的住在近处的亲友带全家老幼一起来连吃数日,丧家不得辞赶 。这种吃丧的陋习,造成丧家很大负担。

灯火必须昼夜通明、这叫点"长明灯",为死者照亮阴间黑暗的路.丧家昼夜守灵。家里猫的脚被绑起来了,以免它跃过死者遗体。民间传说,尸体被猫跳过,会站立起来,见人就抱,一起倒下 。人们忙碌不停。隔天,死者遗体就要人殓。

厦门丧俗,老人死后第二天才入殓纳棺。年轻夭折或死于恶疾者,当日就入殓出葬。

入殓前要"乞求"给死者擦洗遗体。"乞水"由孝男孝女执行。他们往附近溪边或水边,一到水边,扔下两个用红丝线系着的铜钱,说:"用土地公买水!"然后取水,啼哭着回家 。亲属在门口等候,等到他们"乞水"回来,一起啼哭入门。这种"乞水"的风俗与我国西南某些少数民族极为相似,引起社会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乞水"之后,要"乞灰"作铺棺底用。"乞发"由孝男手提竹筐,一个米斗倒盖在竹筐中,到距离自家三户以上的人家的门口,下跪乞求人家的柴草火灰(旧时厦门举炊都用柴草) 。被乞灰的人家将灶里的火灰放在孝男的斗上,丧家答谢以红烛一对。孝男乞得三家不同姓的人家的火灰后,啼哭回家,孝女孝妇在门口啼接。乞来的水倒在磁钵里,请来父母双全的"好命人"为死者洗净 。"好命人"用一双筷子夹着白布,为死者洗头面,梳头,再拭擦全身。但只作拭擦的样子,比划一番而且。一边拭擦,一边不断对死者说好话,告诉死者已为他拭净了,可以去见以前先到阴府的先辈亲人了 。民间相传用"长流水"拭身,可使死者投生乐土。

死者遗体洗净后,即为他穿上"寿衣"。寿衣又称"张老衫仔裤",多在死者生前择"大生肖年"(如龙年等)制下,也有临时赶制或到"寿衣店"购买的 。"寿衣"外套,男性多为长袍,另加马褂、瓜皮帽,女性多为衣裙披风。女性内衣"白布杉仔",有的还是当年结婚穿着过的 。死者常要穿好几套衣服,以"重"计算,每件算一"重",夹衣算二"重"。通常是穿三领(衣)五"重",或正领(衣)七"重",最多的有十三"重"。男性一般着两条裤,问女性三条裙 。"寿衣"忌皮制,俗传穿着动物皮制的衣服,到了地狱,阴官分派投生时,往往被派生为牲畜,故为大忌。

在给死者穿衣之前,要举行"套衫"的仪式。在厅前的院子里放一个竹编的大"加箩",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新竹笠,签上插一枝红春花 。另一个人与孝男面对面站着,将寿衣按内外顺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毕,以麻绳穿入两袖筒,在袖口处扎住,然后孝男抽出双臂,脱出套成的寿衣,置新米筛上,端进正厅,给死者穿上 。竹笠则往屋顶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仪式后,要吃一碗甜汤圆。

"套衫"的习俗,从一般的角度看,是为了给死者换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腾。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来也方便 。但是头戴竹笠,竹椅下又垫着"加箩",却是令人费解。原来,这出于历史上闽南人民反抗清朝残暴压迫统治的传统。头戴竹笠,表示"头不戴清(朝)天";足下垫"加箩",表示"脚不踏清(朝)地"。满清时期的闽南人民,在世时不得不忍受清朝压迫,死后绝不愿灵魂再受压迫、这种强烈的反清情绪,透过"套衫"仪式,才得以发泄 。以后代代相传,直到清朝覆灭之后,仍然沿袭不变,蔚然成俗。

从"乞水"净身到给死者换上寿衣,称为"张穿"。"张穿"意即给死者穿上"张老衫仔裤",古礼称为"小殓"。"小殓"之后,便是死者遗体纳棺的"大殓",俗称"入大厝"。厦俗忌直呼"棺材"两字,而代之以‘大厝"或"寿板",是死者居住处 。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灵魂生活的重大转折点,要举行隆重的告别人世的仪式。

死者人棺大殓之前。要举行"辞生"的祭祀。

"辞上"要备12碗菜肴供祭死者,荤素各6碗。若死者是虚诚信佛者,则12碗全是素菜。祭时由"好命人"或请来的道士(俗称"师公")逐一拿起每一碗菜,口中说着好话,边用筷子夹起菜肴,做出喂食的样子,将12碗菜—一敬献给死者 。"辞生"是死者灵魂辞别人世的最后的盛宴。

祭后请和尚诵经,叫做念"铺前经",多念"往生咒"。

迎接棺材的仪式叫"接板",反之运回棺材叫"接板"。"接板"时,死者全家被披上丧服,列队跪伏在大门外迎接棺材 。棺材运抵后,烧银纸,丧家将白米一包、干柴二把放在棺材上,然后才抬入门,寓"载柴米归来"的富足之意。

"人大后",即死者迁居新住所,是吉事,政棺盖打开时不能号哭。死者全体遗属聚集一堂,乞来的火灰铺在棺底,再铺上金银纸钱或纸屑 。有的还铺上成片成封的"库纸",这也是阴间用的货币。最后放上金银纸一叠,作为枕头,随葬金银玉器一并放入。

死者遗体入棺之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好命人"或"司公"将12Q枚铜钱经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再将铜钱一枚一枚分发给死者的遗属 。这时,"好命人"或"司公"高喊;"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表示死者将财富留给了后代子孙 。获得"手尾钱"的子孙得将铜钱用带子穿过,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带,其他用白带、青带,叫做"结手尾钱",既是带孝,又感激死者将富贵的吉兆传给了自己。

死者遗体入棺时,必由孝男扶头。媳妇女儿扶脚,其他子女扶双手。安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将写有死者姓名、生辰年月的木制神主牌覆在死者身上,并呼死者之名,请其灵附木主,再请出木主 。然后才由工人盖上棺盖,丧家要赠给工人一个"红包"。

盖上棺盖后,要举行"祭棺"仪式,死者亲属按辈分依次跪拜。如棺材要久停待葬的,拜毕,由工人钉钉封棺 。不日即出葬的,则临出葬才封打。

死者遗体入棺大殓之后,门外放置的"过山轿"燃化掉,让死者灵魂乘轿前往阴间报到。这时不能再赠丧家金银纸或送金银纸钱 。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瓶、碗筷、草席等物,要丢弃野外旷地,或再放一把火烧毁。

在"大殓"过程中,僧、道不断敲钟鼓并诵经。

厦门的风俗还有"敲棺材头"和"跳过棺"。若死者父母健在,人殓后,父母持棒敲击棺材头,谴责死者为人子而未尽养老送终之孝 。若死者为女性,其丈夫准备再娶,就要手持雨伞,身背包袱,从棺材上跳过,高喊一声:"我去番边(出洋)。"这样,男人以后再娶,亡妇的阴魂便不会再来计较 。死人就这样好蒙骗,所以厦门又有一句"憨死人"的俗语,用以戏谁轻易就受骗的人。

"大殓"之后,死者亲属必须都正式着丧服,古礼叫做"成服"。也有死者咽气后就着丧服的。

厦门的丧服原依古礼分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分别用粗细生熟不同的麻布制成 。死者家属及其亲友,依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不同而着不同的丧眼,原则上是,关系越亲的,着越粗糙的丧服;越疏远的,着越精细的丧服。

晚清起,五服不行,厦门都以白坯布制丧服,再套麻服于外。外套的麻服只分"大麻"(粗麻布制成)、"二麻"(细麻布,又称"地仔布"制成) 。着"大麻"的,是死者的孝男孝妇及未嫁女。本家晚辈着"二麻"。丧服上,父丧不授缝前襟下摆,母丧不授缝后襟下摆,以示区别。

成套的丧服,除衣服外,还包括"孝鞋"和"头白"、"孝帽"。

孝鞋;孝男的为草鞋,内已编织进麻带;女为布鞋,加缝一小块的"大麻"或"二麻",依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 。外孙的鞋上加维青包布块。

"头白":即死者亲属头上戴的白色孝巾,用白坯布制成。制孝巾时不能用剪刀,必用手撕,撕成方块,再对角一折,折成三角巾,扎在额头上,孝巾围于额头正中处再加缝一小块"大麻"或"二麻"。外孙的"头白",用漂白的细白布(俗称"白西洋")制成,上面加缝一小块青色布 。其他外亲是用"白西洋"布加缝小块红布,不佩头上,而缠在左臂 。不曾戴过孝的小孩,在他们孝巾上的"大麻"、"二麻"或青色布上还要加缝一小块红布,以减丧气。

"孝帽":已婚孝男戴白纸做的两侧高耸的纸帽,两侧垂下麻丝,直到耳边,帽上面再加缠有麻布条的"孝箍",也分"大麻"、"二麻"。女则戴白坯布制成的"甘头"。"甘头"呈长方形,像一只相邻两边豁开的面粉袋,不豁口的窄边罩在头顶,其他部分披在肩上,直垂后腰,大人小孩都戴。

依五服穿戴着丧服的服丧带孝期,与所着丧服相适应,从三个月到三年不等。丧服改革后、服丧期也相应变革。

成服后的丧家,灵堂正式布置起来了,气氛越显得肃穆凝重。在出葬前,来吊丧的亲友要跪拜,灵前设有跪拜用的草垫,上铺红毡,表示对吊客的尊敬。吊客一到,孝帐内的家属放声痛哭,丧家燃香二支,递给吊客 。吊客掀起红毡的一角,露出下面的白垫,表示对丧家的尊重,然后拈香跪拜。丧家要陪拜。拜毕;插香于灵前香炉。晚上,学男要在棺旁铺草守夜,头枕土块,叫做"睡棺材头"或"守棺脚",至少头尾三日 。孝男睡在草上,枕着土块,取古人"哀亲之在草"和"哀亲之在上"之意,叫做"寝苦枕块"。丧家在亲死大殓之后,每日要在灵前敬茶饭,叫做"捧饭",清晨和晚上各一次 。"捧饭"时,孝妇要放声号哭,呼唤死者"起来吃!"叫做"叫醒叫困",视死如生,极尽孝道。

"捧饭"的仪礼

即使在死者葬后,凡有祭祀死者的日子依旧进行,并提前一天或三天就号哭"叫醒叫困",然后"捧饭",直到服丧期满举行"除灵"仪礼时,才不再"捧饭"。所以"除灵"又称"散饭"。

大殓祭棺之后,除夭折或恶疾而死者即下葬外,一般要过"旬"即七日后)落葬,贫者也要二三日至一二周才下葬。"三七"后须择吉日下葬 。富者则搁棺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下葬,形成厦门丧礼中的一大陋俗。

搁棺停柩,一般都出于尽孝的考虑。民间以停柩越久,表示子孙越孝顺。如果老人一死就尽速安葬,会被人视为子孙不孝,草草应付 。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也都要停一段时间。

厦门是商业中心,又是侨乡,出外经商做生意和出洋的人多。为了等待子孙奔丧归家,也要停枢。也有为筹措费用而停柩的。

更有迷信的人,为找吉地好风水而耽误时日,或相信择日师指定的吉日,而久停不葬的。有的大家族、各"房柱"意见分歧,有的相信各自找的择日师选定的不同日子,有的各请风水先生选基地,选中的吉地相去甚远,久争不下,落葬无期 。。

但是,不管什么原因的停枢,一般多停在自家的正厅里。出于特殊原因,不能停柩于家的,则在附近另搭小屋停柩,或寄柩于寺院;停柩的棺木要请工人加以油漆 。油漆棺材多在服丧期内祭祀的日子进行,如"做七"、"百日"等 。油漆要数遍,甚至数十遍,以示孝心,依停柩时间长短和经济能力而定。

厦门的棺木多由六整块的杉木板制成,一头粗大,一头细小。一般多油漆成红色,棺身洒满金色。有的彩绘五彩花鸟人物,棺头写上金字"福"字(死者为男性)或"寿"字(死者为女性),字边加绘蝙蝠图案 。棺尾绘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的图案。

厦门的出葬,俗称"出山"。丧家在"出山"前要提前通知亲友前来送葬。一般多为口头通知,互相转告;也有另发"讣音",书面通知的 。后来的"讣音"发展成为铅字印刷、精心装订成册的,内有讣告、死者遗像、各人悼词等。

接到通知的亲友,视其与死者丧家的交情深厚程度及经济能力,或致以挽联,或致以"轴"。挽联和"轴"都是贴字的一丈左右的布 。挽联贴的字是对句悼辞,挽轴贴的是四字单句,如"乘龙西归"、"瑶池添座"、"登极乐界"、"百世流芳"等,都有致敬者的落款 。后世多以花圈致敬。交情深的亲友,也有雇乐队或雇香亭、花亭前往送葬的。

"出山"之日,亲友到齐,丧家家属披麻戴孝着丧服。送葬的亲友多以白布扎在左臂,后世改用一朵小鲜花或小白纸花戴在胸前。

临近"出山"的时刻,孝妇孝女等丧家妇女手抚棺木痛哭,叫"哭棺材头"。这种号哭要哭到给棺材绑上杠之前才结束 。孝男等跪伏于棺侧痛哭。时刻一到,棺材抬出门,这叫"转棺"。

"转棺"之后,举行俗称"起柴头"的隆重祭典,又称"起车头"、"启灵",即送棺出葬之祭 。在灵前排起供桌,排列着丧家五牲全席,次为女婿的牺牲祭品,其他亲戚的祭品摆在最外面的供桌上,点烛焚香。丧主(孝男头)先三跪九叩地跪拜,接着丧家本家人跪拜 。家祭完毕,丧主钻进供桌底下,向接着跪拜的女婚等外亲跪拜答谢。当这些外亲跪拜时,有司仪者号令祭拜,并代他们读祭文。祭文读完后,外亲也要三跪九叩地行拜,跪伏在地上哭祭 。这时丧主要从供桌下爬出来,跪在他们后面"随拜"。外亲的哭拜,通常因缺乏对死者的真挚情感而哭不出声泪,张嘴干哭,喷出的气息,扬起地上灰尘,一阵阵的,被看热闹的嘻嘻哈哈地称为"喷土粉"。女婿这方除了有被戏称为"喷土粉"的祭拜义务之外,还要在出葬队伍前列打出"灵旌"一幡 。没有女儿的人家,往往要认个干女儿,以享受死后的这种待遇。好在以前的人家,一生就是六个八个儿女,认干女儿为身后计的就不那么多了 。内外亲跪拜之后,丧主继续跪在灵侧答谢其他亲友的祭拜。

"起柴头"的祭拜之后,举行钉棺盖的"封钉"仪式。"封钉"时,死者子孙一齐跪在棺尾端,每钉一钉时都由同族"好命人"念"四句",祝福"点斧":"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居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点中央成巴土,子孙之寿如彭祖 。"每念一句,子孙齐响应"好"!最后一根钉只是象征性地轻轻钉进一点,然后由丧主用牙咬拔出来,这就是"出钉"——"出丁",子孙后嗣将绵延不绝 。如果死者为女性,封钉时则要由"外家"长辈象征性地先敲一下。

这时丧乐队绕钵击出行进节奏,丧家子孙排成长串,在司仪的前导下,绕棺三周,这叫"旋棺"。施罢,孝妇孝女又痛哭号叫着,扑向棺木。

紧接着是"绞棺"。工人将棺木用绳绑在俗称"独龙杠"的长长的木杠上,木杠两端又连着小杠,每端一般由4人或8人抬,共8人或16人 。大家族多出动本族同姓之青壮年抬棺,以之为荣。绑好独龙杠后,罩上棺罩。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宫殿和古装人物,下部垂下绣帘,罩住棺木。棺罩的顶上,吉祥物昂首挺立,男性用麒麟,女性用凤凰;都是栩栩如生的厦门工艺彩扎 。木杠前端上安上了五彩斑斓的彩塑龙头,木杠尾端上龙尾弯翘,象征着死者不死的灵魂,将由吉祥的麒麟兽、凤凰陪伴着乘龙西去,直抵极乐世界。

起行了。先是响起一阵由缓转快的"通鼓"声和凄厉哽咽的唢呐声,随后鼓、钹、吹乐齐鸣,熙熙攘攘的人群为一尊高大的神明闪开大道——"开路神"来了!

走在"出山"行列最前头的纸糊"开路神",身高丈余,面目狰狞威严,负责驱散沿途鬼魅 。为了给纸糊的身躯带上生气而更具威力,在它的肚膛里挂着上一副血淋淋的猪内脏,以血腥镇邪恶。

其后,一位慈眉善眼的老者,以车舆代步,沿途撒放纸钱。给小鬼做买路钱,与"开路神"的威赫相呼应,可谓威恩相加。这纸钱不同于烧化用的纸钱,是土白纸制的圆形纸,中间有一个洞,圆周都凿出波浪形,成叠插在一根小竹棒上,专供"出山"用 。"好命人"不慌不忙地左一张有一张地撒在沿途的街上、过桥处。一条干草扎成的"草龙"走过来了,被点燃的草龙,火烟升腾,这是给死者照亮阴间路的 。接着是一对白色的大"孝灯",写着某府、

某代大父或大母的字样。有子称"三代",有孙称"四代",有曾孙称"五代",都虚增一代 。孝灯之后是写着"万子千孙"和郡号如"延陵"、"颖川"等的示吉大灯。之后,一对长可拖地的木鼓吹,"呜呜"地吼着,为一支红色的"灵旌"开道 。"灵旌"用红布制成,上书死者官衔姓名,由女婿制送,并请有名望的人殿后做"督旌官"。之后是主持葬仪、负责把"后土"的长者,请来给神主牌"点主"的"点主官",都乘轿而行 。群轿过后,是亲友赠送的"挽轴"。"挽轴"都一幅幅地披在长竹竿上,每根竹竿由两个人扛着。接着是送葬的人群队伍 。丧家的招待人员,手拿装着糖果和烟支的黑漆竹篮,在送葬队伍旁边伴行,给迟到的没有佩上小白花的送葬者递上小花,不断地给送葬的人们递上烟糖;根据整个队伍的前进情况,低声指挥身边这段队伍要快走还是慢走;有时还要吆喝路边看热闹拾买路钱的小孩 。"大出山"的送葬行列往往蜿蜒如巨蟒,延伸几条街,其间还有一阵一阵的十音乐队、戏出、香亭(供净香炉的木轿),由丧家雇来,或是亲友出资雇来为丧家助势,在一路香气中,边走边喝边表演 。后世增添了西洋钢管乐队,更是热闹喧天。送葬队列之后是丧家的队列。一阵"鼓 吹"(民乐)吹打,后面是一串不坐人的木轿和焚香的"香亭"(有御封名位和赐物的还有"诰封亭"),有供死者遗像的"像亭"、供死者牌位的"魂亭"和由死者子孙抬着的"纸魂身轿"(里面坐着纸扎的死者"魂身",身边有"金童玉女"陪伴) 。紧随"魂轿"的是诵经的身披袈裟的和尚,随后是"细吹"吹奏着哀怨的调子。盛装的棺木由8人或16人迈着整齐的步伐抬过来了,死者遗属由孝主带头紧跟在棺后,孝主肩杠招魂幡,手执号称"免仔尾"的孝杖沿途哀号,旁边必有两名亲友左右搀扶着 。孝主由于涕泪不能擦拭而低垂着头,任由满面涕泪汇成两行颤悠悠地垂挂下来。其他的孝子学女也沿途号哭,甚至捶胸顿足,越是痛不余 生,越是哭得惨烈,越显示对死者孝心足够。

规模盛大的"出山",往往扛"轴"如云,鼓乐或"戏出"十数阵,围观者万人空巷,争看"热闹"。丧家的邻居、亲友,以前得过死者恩惠的,为感谢死者恩德,往往在出山队伍途经的路上设祭,叫做"摆路祭"。棺木每逢"路祭"必停下来,由抬棺者用杠棒撑起,吹奏鼓乐,孝主向摆祭人跪拜致谢,并赠以白布,同样要缠以红丝线。

子孙众多的丧家,出山时遗属不走在棺材后,而是走在棺材前,由"独龙杠"上的龙头拉出两条白布,遗属走在两条白布中,攀布条而行,颇为"壮观",厦俗称为"拔龙须"。孝主手执"兔子尾",走在中间 。"龙须"的两前端是女婚或孙婿或侄婿,称为"龙目"。"拔龙须"源于古代"执拂"之礼,意即送葬者牵引灵枢到墓地 。厦俗,三代以上人家,老人出山,有条件的就要"拔龙须",以壮观瞻 。"投龙须"出山的队列,棺木以鼓钹民乐殿后,称为"格后吹"。

传统的厦门大"出山",是对死者最后的送别,是生者对死者敬意和怀念的最集中最隆重最淋漓的表达,也是对死者灵魂感情溢泻的祝福 。大"出山"也是家族阵容的大检阅,社会关系的大曝光,展"门风"正其时 。大"出山"中,先后登场亮相的厦门彩扎工艺、各式亭桥、服饰、挽轴、歌仔阵、戏剧、鼓铁、南管、十音、大鼓吹、西洋钢乐等,五彩纷呈,交相辉映,展现厦门灿烂的文化风采和精神向往,令人心驰神往。

灵框和丧家队伍那一片雪白、鲜红、浓绿刚刚走过,鼓钦和弦管的余音犹绕,满街全神贯注的看客终于喘一口大气,走拢过来,感叹,打听,议论 。哪里人围得多就往哪里挤,竖起耳朵,一字不漏地收听着,并随时准备断然地否定他人的误传,一鸣惊人地发表自己精辟的见解和内部秘闻。

最兴奋的莫过街上的小孩,"出山"是他们盛大的节日。忙着看热闹的大人们,眼睛、耳朵都忙不过来了,哪还顾得上他们。他们和伙伴们一起带着小弟弟、小妹妹在人群缝隙间穿来钻去,畅开心扉,专注地看着听着平时难得一现的人间奇观,争抢着地上的小花、糖果纸、甚至还飘忽着的"买路钱"。胆子大的孩子跟在队伍旁边跑,凑近像亭,看看死者的遗像,学着吹鼓手的模样,走在他们旁边比划着,甚至大模大样地混人送葬队伍,走上几步,向送客或招待人员对小花和糖果 。他们大胆顽皮的行动慧来大人的笑驾和伙伴们的无限惊喜。人群散尽之后,街头巷尾兴高采烈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争先恐后炫耀自己的所得和冒险经历,随即玩起"出山"的游戏 。他们轮番模仿出丧队伍中的各式人物,惟妙惟肖极尽夸张,引来小伙伴们的尽情嘻笑。他们成群结队,反复唱着出丧鼓乐的调子——"咿喔咿啊隆咚锵",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他们甚至走出小埕、小巷,游上街面。只在大人、家长的斥骂声中才一哄而散。

幼小的心灵中,欢乐远胜过悲哀,在大人的世界里又何尝不想通过鼓乐来驱除心中的悲哀和不祥?而传统的沿袭继承正是由于这反复的演习观摩,才得以实现。

"出山"的队伍选繁华热闹的马路走。走过同市区后,孝男跪在路边向送葬的亲友叩头拜谢,婉请送客止步,这叫"谢步"。送客送到这里就完成了送别死者的礼仪,就可以取下佩戴的丧花,弃在路上,各自散去 。送葬时要中途离开的送客,也可以随时扔掉丧花而离去。"出山"的队伍在"谢步"之后,大大缩短,行进速度加快。棺木要在太阳下山之前下上。坟穴己事先挖好,墓志铭、墓碑也都早已备好 。墓志铭多由两块尺二红色方砖组成,请有名望的人用笔墨写上死者生平,也有用石料刻字的,然后对台放在穴内棺木尾端底下。墓碑用长方形花岗岩石板刻成,顶顿书本性都望,下书朝代、死者官爵、名谥,及立碑者名分 。墓碑上的字数有讲究,以"生、老、病、死、苦"五手反复,一字字指读碑文,最后一字应该是"生"或"老",这是撰写墓碑碑文时特别加以调整的,如是为吉祥。

棺木到达墓地后,取下棺罩,抬到墓穴前,孝男孝女等分列左右,跪拜,号哭,诀别。和尚或道士在旁诵经。诵经完毕,人葬时,先放墓志铭,然后土工拔下棺木底下的通气木栓,抬棺入穴,盖上灵旌 。孝男将"木主"覆在棺上,请死者魂灵起千附主。孝男盖了第一杯上,然后掩上立碑。

墓旁立有写着"后土"两字的土地公碑,表示敬请土地公看护、棺木埋葬之后,要由点主官先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土地公、并烧金纸,这是必不可少的。

祭过"后土",孝男身背木主于背上,向着太阳的方向跪下,由点主官用朱笔和墨笔"点主"。原有木主上的"神主"两字,主字先写成"王"宇 。这时,点主官先用朱笔在王宇上点红点,红点上用墨笔再点一下,"王"字就变成了"主字。"传说经此一点之后,死者的灵魂就定在木主上了 。厦门的"点主"都是在神主牌或遗像上下先点红笔,再点墨笔。点主官在点主时日中还要念吉祥句:"点天天青,点地地灵,点眼眼明,点耳耳聪,点主子孙兴旺 。"点完朱笔后,即将朱笔朝太阳方向掷去,只留星笔 。丧家在点主后,向点主官拜谢,然后将本主放回装有五谷和格钉的米斗内,米斗放在墓碑前,移过祭"后土"的牲礼,祭坟跪拜,然后烧银纸。

祭墓结束后,将带来的五谷种子撒在坟上,留下一部分带回家,以兆子孙丰收富足。丧主和全体遗属绕募一周,再抬一块墓土放在米斗里。

木主由孝孙捧着,乘轿回家,这叫做"返主",就是把死者灵魂请回家。"返主"时,不能依原路回家,而且在过桥、拐弯时要叫着死者的名字,请它跟着归家 。"返主"时还要不断滴洒从坟地附近汲来的水。木主由在家的妇女在户外路头哭接回家。

从坟地上请回的木主,安放在正厅的临时灵桌上,坟土放在香炉里,桌上摆上祭品和桌头用,点燃香烛,举行安灵仪式 。从坟地上返家的人要依次在本主前点香跪拜。

安灵之后,宴请亲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必是猪肉煮红酒糟,俗称"红槽肉"。参加葬礼的人都以吃"红糟肉"为吉利,所以请吃这种宴席又称"吃红糟肉"。这种古老的习俗延续至今 。现代的人们以"红槽肉宴"答谢亲友对产家的关心帮助,以淡薄哀丧气氛,力丧礼关键阶段划上句号。 棺木下葬的第

一、二天或第七日,丧家要上山巡视,看看坟墓的情况是否正常,死者是否确实已"入土为安",而不是一葬了之 。巡山显示了丧家对死者负责尽孝的情怀。

巡山时,死者遗属都披麻戴孝,备牲礼等祭祀用品,先把"后土",烧金纸;后第坟墓,烧银纸。都要焚香,点烛,上供跪拜 。至此,落葬才确实结束。

有钱人家巡山之后,在墓园建设完成时,还择吉日举行"圆坟"仪式。届时像设山那样,再行条把 。贫困人家落葬、立碑、推土后,不营建墓园,巡山结合圆坟,不另举行"圆坟"仪式。 长眠在寂静的山林,这就是人生的最后旧宿。脱身世俗的喧嚣,来到大自然的怀抱,面对空山新坟,生者几多悲恰,几多感慨,几多缅怀。巡山回坟,完成安葬最后仪礼,同时也是今后果墓的演习。后代子孙每年清明节前后十日内,一定要上墓祭扫,告慰先人。

坟墓周围的地理形势俗称"风水",世俗也有将坟墓称为"风水"的。自汉代以来,阴阳五行之说盛行不衰,"风水"迷信随之而起,厦门也不例外 。世俗以为"风水"选择的得当与否,将对后世子孙人了繁衍、事业发展与否起重大影响。厦门专司此道的人叫做"风水先生"。厦门山多溪乡,风水先生在山水环抱之地,掐指一算,指某处为地脉聚结之点,即是好风水,葬后心家道大发 。有钱人家极迷信风水,往往重金聘请灵验的风水先生选择吉地,作为自家风水。贫困人家有的连棺木都买不起,多选高燥之地 。草草埋葬,也不营建墓地,只尽人子之孝心而已。

人死后,一时找不到好"风水",或各"房柱"(直系分支)各信各自的风水先生而意见不一,常是有钱人家停枢的原因 。有时形势异变,家道败落,任棺木杆烂,枯骨毕露,惨不忍睹。

风水先生也有"失风"的时候,下葬后丧主生意失败,人丁折损,也是常有的事。这时风水先生也毫不慌张,一句"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直叫丧主自认先人没福气 。补救的方法是有的,就是再请风水先生择地重葬。厦门俗话说"九葬九迁,十葬万年",以为改葬次数越多会越好,都出于对"风水"的迷信。

穷人讲不起"风水",连坟墓也十分简陋。最简的是掘地为穴,棺木直接下土,掩士后再堆上土,高出地面,呈龟状,俗称"墓龟"。稍好的,先挖穴,以灰土筑壁,然后下葬 。墓旁立"后土"碑。

有钱人家不但讲究"风水",坟墓也讲究。墓室以砖或石砌成。更有以三合土拌以糯米糖浆捣筑而成,非常坚固。落棺后,加盖木板、石板后,再盖灰土封闭,也是呈元盖状 。墓坟四周有步道环绕,左右和后方堆土,筑成"墓山",以为依托,以砖、灰土砌挡土矮墙。墓碑前以长石板筑成墓桌,供祭祀时摆放香烛祭品 。墓两侧砌起砖石"墓袖",向左右延伸,环抱坟墓。墓前左右立石狮守墓。"后土"(土地公)牌立在墓旁 。墓埕前开凿山塘,碧水滟滟,与墓山相映。 厦门的坟墓有单葬、合葬。合葬的多为夫妻,墓矿中以砖隔开,后殁者葬时不必动及先葬者棺木 。合葬夫妻墓的墓碑上已刻好夫妻姓氏等,已葬者填以朱色,在世者不填失色。

亲亡之后,遗属要服丧持哀一段时间,古称居丧、守孝,厦门称"带孝"。

古礼对居丧期间的服饰、行为以及居丧期的长短有严格规定。服丧期根据遗属与死者的关系亲疏,从三个月到三年不等。子为父母的居丧期为三年。居丧期间,遗属必须着丧胆,不得理发化妆,禁房事和娱乐游戏,不视外事 。孝子还必须搭草屋居住,睡在干草上,头枕土块,叫做"寝苦枕土"。饮食也极为简陋,生活十分清苦。古时多有官吏为父母守丧而辞官的 。古人以居丧思亲尽孝,情义可嘉,然而繁缛的礼仪规定大大影响了丧家的正常生活。

厦门的丧礼中,居丧,从形式到内涵都有很大变化。

"带孝"亦即"戴孝",古礼称着丧服为"戴孝",厦门的"带孝"就是这个意思,但已大大简化 。长期着丧服,妨碍正常的生活,因此厦门人集中丧服上的显著特征,以丧服用布制成"孝布",佩在衣上以替代丧服。"孝布"长约二寸,宽约一寸,以制白丧服的白坯布(俗称"青头布")为底,中嵌粗麻布、细麻布或青布 。遗属按与死者的亲疏关系选佩,基本上与丧服的"头白"一致,一看就知道佩戴者为谁"带孝"。女子又分别以麻、白布、青布条束发,也属又分别以这些布条串起手尾钱挂在手腕 。但是居丧期每逢祭祀,仍然要着丧服,祭毕脱去,只佩"孝布"。这是一项很大的改进。

居丧期普遍缩短为一年,也有三年的,但不论三年或一年,都只有前四十九天或一百天内才比较严格地持哀。男子不理发,女子不化妆,不听戏,不游戏,不行房事,要佩戴"孝布",不能参与他人的红白喜事,不能蒸甜?@、包粽子,不进别人家门,但可以正常做生意、上学 。第四十九日或第一百日的祭祀过后,有的就撤除灵桌,将牌位安放在祖龛旁,同时"换孝",即将"孝布"中嵌的麻布、青布取下,和金银纸一起焚毁,头绳和手尾钱串绳,麻的换白,白的换青,只佩青头"孝布"。关系较疏远的孙辈、侄辈、平辈女婚等,有的四十日就烧掉"孝布",就此除孝,不再"带孝"。一般换孝都在"做百日"时 。已出嫁的女儿,"孝布"不能戴着回家,平时都寄放在香炉旁,称为"寄孝"。"换孝"后的孝布称为"细孝",原来的孝布称为"粗孝",表示逐渐降低悲哀程度 。"换孝"后各项持哀规定实际上已部分解除,特别是百日后。

俗语说:"百日内无应酬,百日外无丧。"可以理发、娱乐等,唯带"孝布"、扎孝绳、手尾钱等,还显著地表示着持哀的情结 。待到死者亡故满周年,居丧期止,才可以全部去除。

死者亡故满周年,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厦门称"做对年"。届时普遍进行"除灵"、"请入龛"和"除孝"。这一天的祭祀过后,将死者牌位和香炉由灵桌移到长案桌祖龛旁,将灵桌撤除,扔到野外 。撤灵桌的最好是属龙和属虎的亲友,这叫"除灵"。死者牌位放入祖龛,与祖先牌位排在一起,今后一同享用祭祀,这叫"入龛"。"入龛"时,从原祭祀死者的香炉取出一撮灰,放人祖龛前的香炉、原来的香炉弃之不用,所以也有将"入龛"一称为"合炉"的 。有的虔诚的佛教信徒,往往嘱咐家人将自己的牌位奉进南普陀寺的功德堂,称为"进主"。也有孤老牌位被族人"进主"的,更有遗属为方便祭祀而将先人牌位"进主"于功德堂的、功德堂宽敞整洁,气氛肃穆 。牌位都安放在玻璃大龛里,伴着寺院的晨钟暮鼓.每日都有人焚香点烛,重大佛事活动日,更有僧侣诵经,这对佛教徒及身后无人奉把者来说,实为清净乐土 。遗属佩戴一年的孝布、头绳等,这时可以全部取下,与金银纸一起焚毁,这叫"除孝"。遗属自此正式结束居丧期,完全恢复正常的生活 。女眷普遍头插"红春"花,可以参与红白喜事的应酬,过年过节可以蒸甜?@和裹粽。

居丧三年的,"做百日",粗孝换细孝;"做对年",再次换孝,将丧志用布由白换青。"做对年",除灵桌后,不立即将牌位"入龛",而暂置祖龛旁的牌位,待"做三年"时再"入龛",同时除孝 。也有"做对年"不除灵桌,直到"做三年"祭祀时才一起举行除灵桌、入龛和除孝的。居丧三年,指的是首尾三年,实际上是24个月 。在死者亡后的第三年"忌日",举行"做三年"祭祀,之后结束居丧期 。为父母带孝的,除孝后往往再用黑头绳束发四个月。

对亡故亲人的祭祀,从他咽气后供"脚尾饭"就开始了。除殓葬时的"辞生"、"起柴头"等重大祭祀之外,还有"捧饭"、"做旬"、"做百日、"做对年"、"做三年"等祭祀,富有人家还延请僧侣为死者"做功德"。居丧期满后,逢死者生日做"生日忌",逝日做"冥忌"。每逢"清明",上墓祭奠;"冬至",搓汤圆祭祀。

"捧饭"又叫"敬饭"、"孝饭",自死者大殓入棺后就开始,每日早晚二次,泡茶做饭,供在灵桌牌位前,请死者享用 。"捧饭"时,要对着牌位号哭,你死者还活着那样,招呼他起床和睡觉,叫做"叫醒叫??。早晨先捧茶再捧饭,晚上先饭后茶 。旧时厦门居民,清晨、夜晚常被凄婉顿挫的号哭声惊醒,多半是丧家在"叫醒叫??"时所为。"子欲养而亲不在",即景生情,哭声十分悲切,时而还伴着生者的诉说 。"捧饭"自大殓后到"做四十九日"或

"做百日"后才结束,叫做"散饭"。之后 。每逢初

一、十五都还要早晚敬茶饭,叫做"孝初

一、十五",直到居丧期满。

"捧饭"时间长,有的丧家不胜负担,捧一段时间后便改用干茶、白米奉祀,跪请死者"自己做",叫做"寄饭"。也有做"头旬"后只在初

一、十五"捧饭"的 。但是,一逢"做百日"、"对年"、"三年",前三日都要恢复捧饭,叫做"起饭"。

"捧饭"是厦门丧礼中"事死如事生"精神最生动形象的体现。生者通过给死者泡茶做饭,灵前的恸哭和"叫醒叫??"、诉说,维系着与死者的精神联系,抒发了心胸的压抑,心情逐日平静,心理渐渐恢复平衡 。这就不难理解,有的丧家平时表现欠佳的媳妇,却常常争做孝饭和棒饭了。但是也有勉强而为之的,那时的哭声就不那么有感染力了。

"做旬"也叫"做七"、"旬等",就是死者死后每七天一次的祭祖,有说根据死者套衫几重而条几旬的,但是厦门普遍要做到"七旬",对高龄或地位显赫的死者最多做到"十三旬"。"做旬"时,以

一、

三、

五、七的单数旬为大旬,

二、

四、六为小旬,只作一般祭祀 。大旬分别由于、女、孙女主祭。头旬及七旬由子主祭,叫做"孝男旬";三句由出嫁女儿主祭,叫做"查某仔旬";五旬由已嫁孙女主祭,叫做"查某孙旬"。

三、五旬,女婿及孙女婿都备

办丰盛的祭品来祭祖,或承担当日的开销。无主的旬祭由丧家自理。

"旬祭"理应是每十天一祭,汉语中的"旬"字就解释作十日,在这里却变成了七天 。原来世俗认为"死人快过日",一句就缩短为七天,头旬过后又缩为六天,做完七旬,用不到四十九日。 "做旬"时,必备丰盛祭品祭拜,必烧大筐的金银纸。富有人家多请僧侣或尼姑为死者诵经。祭祀过后,宴请亲友,特别是帮助办丧事出过大力的人 。做最后一句即"尾旬"时,往往要烧纸"灵厝"给死者灵魂居住。"灵厝"还附有"厝契"即所有权证书,祭读后焚化 。灵厝大小质量不一,差的陡然四壁,家具简陋;高级的有楼台花园,各式家具,奴仆丫环,配备齐全,车马轿、匾额都十分精美。 "做旬"源于封建迷信。世俗相信佛经人生有六道轮转之说,认为人在死后与再投生之际,有所谓"中阴身",呈童子形,寻求生缘 。"中阴身"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续求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投生一处 。世俗又传逢七家祀,请僧侣做佛事,能为死者修福,使其免遭地狱之苦,而投生为人类。

因此"做旬"盛行。北方叫"七七"或"做七",我国南北朝时就有此俗,要做到百日 。唐时盛行做到七旬。

厦门的"做旬",普遍只是祭把。穷苦的人家"做旬",只能薄具祭品,聊表孝心则已。请僧侣诵经,为死者超度的,非富家不能 。这似乎是个进步,实则不然。有钱人家不但大操大办,往往还请僧道为死者"做功德"。

"做功德"是死者子孙感激死者养育之恩而请僧道做的道场法事,民俗认为这样做可以为死者赎生前罪孽,超越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而获得升天或投生人世 。"做功德"多在"做旬"的三旬、五旬、尾旬,也有在做百日、做对年时作的。后来演变为过了这些日子,不论时间长短都可以追做 。厦门是商埠,又是侨乡,做生意、出洋谋生的人多,亲亡多要奔丧,归家后又以为父母"做功德"尽孝为荣耀;不能奔丧,或事业未成功囊中羞涩者,发达之后,无不衣锦还乡,为父母做功德,补偿早年未尽的心愿。

"做功德"之风随着厦门的兴盛而越来越盛。而巳要请僧道做,自己是做不来的。

"做功德"在家中正厅做,也有在寺院做的 。这种法事,耗费巨大,动辄数百、数千知时间长短不一,分三昼夜、二昼夜、半日一夜,最简的也要一夜。

"做功德"要以旧带新,就是为死者本人做功德时,要同时超度先亡的长辈,有的同时超荐(度)数位、十数位前辈之灵,由他(们)带引死者。

"做功德"必须请糊纸店制作精美的纸扎"灵厝",焚化给死者居住。这种纸厝往往又比一般"尾旬"或除灵桌时焚化的纸厝形制大,而且更豪华富丽 。"灵厝"多为闽南民居"大厝"式样,也有楼房庭园式样的。堂外有车、轿和人夫;厝内厅堂匾额高悬,死者纸像端坐堂上,也有仆役伺候 。厅堂、卧室内,精致点的,纸扎床柜、桌椅、被褥、花架、字画等摆设一应齐全,连窗格也有各种花样。纸后内,各处都立有丫环奴仆,听候主人使唤 。"做功德"的纸盾,长一丈左右,高五六尺不等,做工精巧,惟妙惟肖,表现了当时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也展示了厦门纸扎工艺的精湛。

"做功德"必由僧侣或道士来做,这是他们的课业,自家做不来,也不能做。"做功德"要布置神坛。神坛上方悬三宝佛像(请道士做,则悬三清佛像),左右两边悬十殿阎罗像和十八层地狱图,"灵厝"置后壁,灵桌放在灵靥前,上供死者、带荐者的牌位和祭品、香炉、桌头用,或按照受荐者生前形象制成纸的魂身坐像,依次分坐在灵桌前左右排列的交椅上 。魂身旁摆着一箱纸扎"库钱箱",里面叠满成封的"纸钱"。丧家又多请糊纸店糊"二十四孝

山"纸扎,置于厅内大门上。大门两侧饰以出嫁女儿献赠的"金山银山"。

"做功德",由僧道数人或十数人诵经拜忏,有诸神、引魂、拜阎罗、拜药王、洗口愿、拜血盆、打桌头城(破地狱)、牵桩、走放马、劝愿、普施等内容,由僧道根据死者情况及做功德时间长短自行增减 。丧家子孙着丧服同堂伺候,并参加僧道的施法。做功德时,亲戚多备性礼、金银纸等来致敬。每逢人家"做功德",闲人围观聚集,其时,有钱人家经常请梨园、傀儡戏班唱戏,吸引观众 。做功德的前期,和尚、道士绕灵桌诵经,死者亲属跟着转,气氛还称严肃。后期的课业则不然,"打桌头城"时,和尚在叠起的桌上表演各种杂技打斗;"走赦马"时,和尚成队,急切跑动,队形交错变幻,如欢快舞蹈;"弄钹"时,一对饶钹抛上落下,旋转,绝不落地,扣人心弦;"劝愿"时,口念四句,讲故事,说世间无人不死,劝死者安心死去,俏皮话连篇,惹得围观者嘻笑不已 。功德做毕,死者灵魂从地狱获得解脱,众人焚烧灵后、库钱给死者用。僧道还常表演"目连救母"等孝子戏。

"做功德"即是尽孝道的行事,宣泄了人们心中的未尽心愿,欢乐的气氛冲淡了浓浓的哀丧气氛。

厦门"做旬",一般都做到七旬,又称"四十九日"。按迷信的说法,这时死者灵魂已找到投生处,所以这最后一旬的祭祀特别隆重。

"做百日"即死者亡故第一百天的祭祀,与做"四十九日"一样,是大的祭祀。"做百日"是厦门丧礼的一个重要标志 。厦门俗语说:"百日内不应酬,百日外无孝。"丧事期间的一些禁忌,至此大部分解除,丧家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到了死者亡故周年正日,要"做对年",即逝世一周年的祭祀。亡故二周年正日也要祭祀,称为"做三年"(按头尾年算) 。"做对年"和"做三年"时,有的丧家就此除服脱孝,完全恢复正常生活。至此,整个丧期就结束了。

在"做对年"前的第一个正月初三日,丧家要为死者置办新床。新床是用竹、纸扎成精美的古式小纸床 。拜祭之后,连同银纸一起焚化,送给死者,叫做"烧新床",为的是让死者在阴间睡得舒适些。

除灵脱孝之后,每逢死者的生日要祭祀,"做生(日)忌",逢死者的亡故日也要祭把,叫做"冥忌"。届时死者的亲属子孙聚集一堂,上供,焚香,烧纸钱,欢宴而散。

每年的清明节或三月节(农历三月初三日前后十天,死者亲属要备供品上坟祭把。上坟时,先将红漆描红碑字,并给坟墓拔除杂草,然后在坟L放上五彩纸制成的坟纸,用土块石子压住,称为"压墓纸"。"压基纸"时,除了上供焚香点烛祭死者之外,土地公也是不能冷落的,也要在"后土"牌前奉上一份供品,同样焚香点烛,祈求土地公书保庇死者阴宅,只不过焚化纸钱时,要将给死者的纸钱先焚化了,才能烧给土地公的金纸 。世俗认为,如果土地公先得了,它就匆匆忙忙到别的坟上收钱去了,没有心思再留下来听人们祈求保庇死者的话,金纸就白烧了。

每年"清明节"或"三月节"前后十日,是人们一年一度上坟"压墓纸"的日子,也是为死者拾骨再葬的繁忙日子 。世俗认为在这段日子里才适合动工,才不会触犯死者而惹来灾祸。

厦门"拾骨"的风俗源于古代迷信。古人以尸葬为"凶葬",认为骨葬才是"吉葬"。于是,在死者葬后三年或五年、七年,尸体已风化后,死者亲属请土工掘坟开棺,将尸骨捡出,刷拭曝晒,用红丝线串起,放在特制的长鼓形陶瓮"夙金瓮"内 。四肢骨放在两侧,躯干骨居中,头骨在上,呈屈蹲状。掘墓开梅前仍要祭祀,恭请死者恩准,然后请遗骨入瓷。拾骨后,一般择吉日原地再葬,请土工修好坟墓 。祭祀后宴请工人,给了工钱再给红包。葬后数日,仍然再巡山、圆坟、祭祀。

"拾骨"风俗流行于古代越族人分布的福建、台湾、浙江、两广地区,是丧葬习俗的一部分、现代考古挖掘发现,我国远在庆族社会就有了拾骨再葬的先例 。考古研究又表明,当时的人类拾骨再葬是为了部落迁徙或家庭成员会葬的实际需要,后世传为所谓"凶葬"、"吉葬",说尸葬筋肉来化,灵魂会作祟于人,骨葬才能使灵魂升入大千世界,实在是宗教迷信,谬不可言 。君不见历代封建帝王身后,哪个敢言是"凶葬"而还要拥墓开格,拾骨"吉葬"的?!

拾骨葬的迷信与"风水"迷信更是相与为虐。家道败落、生意不振者,往往不从现实找原日,反归罪死人葬的不是地方,另请"风水先生"择地,拾骨易地再葬,以求好风水重振家纲 。如果改葬后,家业仍不见振兴,就一次次地将死人的"夙金瓮"易地重葬,直到满意,而世俗反而臆传为改葬次数越多越好,于是就有了"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 。富家的坟墓往往营造奢华,用工精细,墓室坚固,加上棺木多层油漆,气密性好,尸体常经年未腐朽,世俗称之为"荫尸"。俗称尸未朽而发之,对家人极为不利,拾骨主家弄巧成拙,无不懊悔万分 。消息一传开来,给整个家庭罩上了浓浓阴云,连平地走路都怕摔跤。

传统丧礼的演变,自古已有,形式日趋"简化、进步"。但是建立在灵魂不灭、灵魂崇拜基础上的封建迷信观念则是到解放以后才有了根本的扭转。

"搬铺"的旧习保存依仗,只是下再劳累临终的人,待到死后再行搬铺,仍置于三块板搭成的"水床"上,盖上千古不变的"水被"。现代的人们大多早已忘却了床鬼的禁忌,更多的是为了卫生的考虑。

供"脚尾饭"的习俗尚存,但多见于在旧社会渡过大半辈子的老者。从供不供"脚尾饭"来看,现代社会的丧俗泾渭分明 。祭"脚尾饭"的,较多地保留了传统丧礼的许多做法,鬼神迷信观念不同程度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不供"脚尾饭"的,则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一革到底,采取了全新的现代丧礼做法,不搞祭祀,不烧香烧纸,只设灵堂置遗像,亲友送花圈致敬,佩黑纱致哀,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遗体火化后,骨灰由殡仪馆存入公墓。每逢忌日,亲属聚会,怀念死者;清明上墓,献上鲜花,一样隆重,一样表达了在世人对死者的敬爱和怀念。在社会生活的这一领域里,共和国领导人丧事从简,为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 。电视上简单肃穆的追悼会场面,成了最生动形象的移风易俗的教材。

报丧的"过山轿",60年代中后期就绝迹了、"套衫"的仪式,到50年代已经少见,现代多着三重衣,换衣已不再繁琐 。抗清的传统已成历史故事。

亲友致敬布轴的丧仪,直到民国,仍然保留。民国以后,花圈与布轴并行,布置在灵堂,延续至今。送"银纸钱"的习俗如今还盛行,只不过往往与送花圈、送布轴三者合一,作为帮助丧家办丧的一种表示 。送了钱的,一般不再送轴和花圈,反之亦然 。不过还是要在"出山"前送,过后不能送,进则不吉;自家有丧在身,未过百日不送,连人也不能到;喜事未过四个月,或喜期已定者,一般也不参与应酬,恐丧气冲煞。

停柩陋习民国还时有出现,解放后已基本消亡。一般人家,老人亡故之后,过三两天就"出山"了。现今第二日就"出山",不能耽搁 。殡仪馆设有大、中、小灵堂,还有冷藏库,供丧家在方便的时候举行告别仪式。死人不入厝的习俗依存 。至今还有将不治的亲人接回家中,等候寿终正寝的做法。

隆重的充满民俗风情的大"出山",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期。"起柴头"的祭桌摆到大街上,当时为数不多的汽车还要为之绕道 。送葬的行列一排数里,走过繁华的街道后,方才辞客散去。

披麻戴孝自简化为白孝袍加粗麻衣或细麻衣以后,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期;普遍改着黑布工作服旧束麻丝。至今又渐渐只着日常黑白素色衣裳。草鞋、白布鞋,60年代初起改为黑布鞋 。妇女的"甘头"也消失了。孝服的改变是显著的,但是"青头"孝巾不变,依然触目地标志着服丧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 。随着"放手尾钱"在民国渐渐不行以来,解放后戴手尾钱的也很少见了。服丧期戴"孝"布的习俗延续至今,但迟至对年、百日,早的四十九日,甚至头七就脱孝了 。更多的是出于社交生活的需要,在更衣时随手取下,搁在香炉前,算是寄孝了。所以戴孝布、手尾钱的,时下也鲜见了 。妇女更多的是选用黑、蓝的头绳或人造花饰扎发,代替孝布志哀。 "辞生"的祭祀依然。眼下都是第二日"出山",多在出山以前举行,兼有"起柴头"的性质 。"返主"沿袭至今。神主牌自民国起,渐渐改用遗像。现在多再贴上写有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日的红纸条,镜框上饰以红绸金花。墓地返主、点主,早已改在辞喜时进行 。点主之俗,60年代就少见了,唯有捧主返家时还得长孙辈执行,也不能走原路。安灵依然。有长案桌的家庭已不多见,人们在家中厅堂墙上钉上一个小搁板,供着先人遗像,摆上香炉

烛台、香花鲜果,不时供奉。"捧饭"时"叫醒叫kB"的哭声,60年代后鲜见。但"捧饭"多捧至四十九日或百日,后改为初

一、十五,直至脱孝 。头

七、四十九日、百日、对年、逢"忌日",仍然祭祀,怀念先人的恩德。民间大规模的"做功德"早已罕见,目前多改在寺庙里进行,有的长达数日 。纸厝依然富丽堂皇,焚烧金银纸无数。僧道的迷信表演悄悄地消失了。请僧道到家里历经,超度、告慰亡灵,还时有可见,多在"出山"之后进行。

自古以来,厦门的火葬就和土葬并行。行火葬者多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和出家人,其余多为土葬。解放后,大力宣传推广火葬。

自60年代起,普遍实行火葬,为群众所欣然接受。回族人士,遵民族习惯,仍然土葬。火葬后的骨灰直接由殡仪馆送往公墓存放,每年清明时分,群众纷纷前往祭祀 。殡葬部门经营墓地,火化后的骨灰也有人家购地再葬的。但土地有限,再行骨灰葬的只是少数。

厦门丧俗的进步,显示了厦门人生命观念革命性的转变,这该归功于社会的进步、科学思想的传播。人生苦短,光阴似箭,厦门人正立足于有限的人生,争干福照千秋万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 。只要人生不再有大多的遗憾,宗教迷信将没有多少市场了。

推荐第2篇:蒙古丧礼

蒙古族丧葬习俗

【摘要】:蒙古族的丧葬,大体有火葬、天葬、土葬三种。火葬是将尸体用火烧成灰;天葬不用棺木,将尸体置于蒙古木轮车之上,载之上山,任意让鸟兽啄食;土葬是掩埋于地下。

【关键词】蒙古族 丧礼习俗

1.丧葬礼仪

蒙古族的丧葬,受黄教影响较重,大体有火葬、天葬、土葬三种。火葬是将尸体用火烧成灰;天葬是不用棺木,将尸体置于蒙古木轮车之上,载之上山,任意让鸟兽啄食;土葬是掩埋于地下。

老人病逝后,七个时辰不准移动。据传说,这是盼望有回生的希望。过了七个时辰,就着手准备安葬。如果死者年高望重或家境富裕,也有停放三到七天的。届时请喇嘛给死者念诵经文。人死后的百日之内,妇女取下耳环、头饰,不许穿红绿鲜艳的衣服,女性不准去送葬。百日之内,家中不许办婚嫁喜庆之事,男性要蓄发,不许饮酒,不许参加娱乐活动,路遇亲朋不作交谈,以示哀悼。

天葬是蒙古族的传统葬仪。这种葬式,有时叫明葬、野葬等。死者过了七个时辰之后,由亲属或邻里中的年长者操办,脱掉死者的衣服净身,装入新白布口袋之内,放在特定的地方,俟选定的吉日吉时一到,即由家属放在牛车之上,送到偏僻的荒野里,在规定的地点停车片刻,卸下尸体,头朝北,脚朝南,周围放石头数个做为标记,然后急速返回,归途中不许回头看。至家中,将车扣翻,三天不动。过三日,由家属去放尸体地点查看,若尸体被飞禽吃光了,这就被认为死者亡灵已经升天,进入极乐世界,预示着其子孙将得到吉祥幸福;如果尸体被野兽扯食,认为死者生前做过坏事,杀牲过多,死后用自己的肉还给野兽;如果尸身无损,则认为是死者生前的罪孽尚未消除,预示着对子孙是不祥之兆,于是便要请喇嘛念经,替死者忏悔消除罪孽。然后,再去向遗骸上撒黄油、酒等,等待飞禽来啄食。

火葬蒙古族的火葬与信仰佛教有关,据说人体由四万八千头蛆组成,死后不及时火化,这些蛆便复活而互相残杀,亡灵也不得安宁。王公、喇嘛、贵族、牧主等富有者多采取此种葬仪。在特殊情况下,平民中也有死后采用火葬法的,如妇女难产死亡、非疾病死亡、传染病死亡等,多实行火葬。

火葬的过程是,先将尸身用净水洗净,白布裹体(喇嘛则穿龙古神衣),红巾覆面,装入棺木,停于正房西侧檐下,供祭食品、珠拉(佛灯)、香火,喇嘛诵经,超度亡灵。一般停尸3~5天,晚辈和亲朋守灵,定时举哀。启灵送葬,棺柩用人抬或车载,在指定地点停下来,待喇嘛诵经,祈求内卜达克(土地神)谅解,再用羚角在地上扎个洞,然后将灵柩放在洞上,即用柴火化。如果死者是上层喇嘛,即将尸体置于特制的大锅内的铁篦之上,用油火焚化,用银筷拣出骨灰,装进木盒,筑藏式塔葬于其下。一般身份的人,则把骨灰装木匣子就地深埋,恢复地表原貌而不留坟头(清朝以来也开始留坟头)或将骨灰投入河水。据说,亡灵顺流入海还可以进水晶宫极乐世界。

土葬蒙古人也有土葬和聚族安葬的习惯。这种祖莹,蒙古人称“厚其德”。一经确定为其氏族厚其德的地方,百步以内其他氏族不再去举行殡葬。非正常死亡的人,不得葬于“厚其德”,需另择吉地安葬。

克什克腾旗蒙古族现在仍以土葬为主。人死亡后要把尸体挪放在蒙古包西南哈那(蒙古包的围墙)根儿,夏季用毡子搭凉棚遮阳光挡风,并要有常人守灵。土葬使用的是四方形卧棺,制作棺材要用上好木材,多数用松木板材。出殡有看日子的习惯,请德高望重的喇嘛看《阿拉坦萨布》即全宇宙(殡葬经),选出殡的日子、时辰、方向、地点。选日子出殡意味着顺续吉利。出殡走时,儿女们为把老人的福禄留下,把灌好血的羊胃煮熟摆在盘子里,再放几块奶片,到外边朝着灵车的方向举着盘子呼喊“呼来!呼来!呼来!”

(“呼来”有招福的意思),这样就认为把老人家的福禄留下了。盘子里的羊胃、奶食品,由其家人和近亲属分食,通常不给外人吃。出殡时,用牛车把灵柩送往坟地,故者的儿子扛着玛尼旗(玛尼旗是在四方白布上印写藏经字恩玛尼巴达麦宏)走在灵车的前头,送灵去坟地,不叫妇女去,但过了七天之后,妇女亲属们可去坟地磕头、烧香纸、填土。送灵的车要放在附近,七天以后才可以进营子。

父母故去的儿女们见客人互不问好,一般需禁忌49天或一年,49天内不唱歌、不参加音乐活动,一年之内不参加喜庆活动。特别是百日之内不办喜事,当年春节不拜年。戴孝期女儿、儿媳七天之内不梳头,不戴耳环、头饰,不穿新鲜衣服,男人百日之内不剪头。

2.丧葬礼仪

(1) 入殓

乌盟各旗人将死时,家人必扶之使坐,俗忌卧死。伊盟人死以后,要趁尸体软和的时候,把两臂屈在胸前,双手合什,盘腿而坐,作祈祷之状。蒙语把人死称为“成佛”,就是由此而来。保持这种姿势装进干净的自布口袋,面朝西北而坐。面前摆上灵桌,点起尸灯,燃上黄香,昼夜守护,不使熄灭。还放七个饼子、五枚红枣。饼上不压花纹,面朝下扣过。把缸中的水倒掉,天窗上的顶毡盖下来。门窗堵得严严实实,切忌猫狗闯入,更怕“跳尸”。在鄂尔多斯,则降下禄马风旗(或在玛尼杆上裹以黑布),就像国葬下半旗致哀一样。

(2) 出殡

停尸三天以后出殡的时候,不能从门上抬出。住蒙古包的,要把西南的毡子撩起,把尸体从哈那下面送出来;住板森(房子)的,要从窗户上往出抬。

出院子的时候,也不能从豁口或院门上出,一定要从院墙上架出去,还讲究死人不许落地。山区的人们,直接把死人扶到马背上;平原的人们,直接把死人抬到车上。马背上的死人,一律驮在马外手(右边),头朝前,脸冲外,身体平躺紧贴着马背(有时也用骆驼),就像驮一条口袋一样。里手便真的有一条口袋,装满等量的石头,以便与尸体平衡。这是青海蒙古的作法。有的地方给死人披件衣服,使其坐在马背,活人骑在后面抱着他。送出去以后,这件衣服又拿了回来,必须领口朝下,从外手耷拉下来,表示一个人到了阴间。送过死人的车马,回来以后不能进浩特,马放开让它撒野,三七内不能使用。车要从左向右倒扣在隐蔽的地方,一七内不能使用。乌珠穆沁送葬的车,则要卸掉外手车头,让车轴直接着地,把车“一边倒”半扣过。背过抱过死人的人,就算倒了霉,一月之内不能回家,家人也不让他回去。就那么把死人的毡包打扫干净,在里面孤孤单单住上一个月。 (3) 守孝(1)

死人邀走以后,家人开始守孝。晚辈为长辈守,弟妹为兄姊守,妻子为丈夫守,丈夫却不为妻子守。守孝期限,一

七、三

七、七七不等,最长不超过百日大孝。守孝的人,当官的要去掉顶带花翎,摘掉帽缨子;为民的倘戴度帽,男的要垂下左耳扇,女的要垂下右耳扇。男女一律不扣肩头的纽扣,马蹄袖口要卷起来,腰带要缠在腰上(过去是别着的)。男的不戴图海(一种银饰件)、鼻烟壶袋;女的不戴火镰、鼻烟壶。男女一律穿黑色孝服。作媳妇的去掉头饰,用黑纱包住连垂;姑娘则不辫辫梢,或干脆把头发散开。现在有些牧区老妪,死看不惯披头散发的姑娘,骂日“恶兆头”,原因就在这里。

守孝期间的人,见面从不问好。所以平时人骂不懂礼貌的年轻人:“你家死下人了,见面也不问好!”因为你要一问,别人势必还礼:“您好!”老人死了,自然尴尬不能回答。岂止如此,诸如唱歌跳舞、打闹说笑、坐席吃喜、抽烟喝酒也一律禁绝。一年不能进出两口,预定的婚事必须停办。遇上新年也不过。甚至不能往外借奶汁,不能大把花钱,不能做买卖,男女不能同房等等。从衣着打扮,到往来礼仪,都跟平时相反。

(4)死人不走活人走

清人罗卜桑悫丹的《蒙古风俗鉴》载:人死以后,把他抬到一座生前住过的毡包里,家人则把其余的毡包装到车上,赶着牲畜,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回来了。那毡包也同死人一起扔了。这就是死人不走活人走。《元史·祭祀志》说:“凡帝后有疾危殆,度其不可愈,移居外毡帐房,有不讳,则就殡殓其中。”成吉思汗也享受过这种“待遇”,只不过他后来龙体康复,才没有让养病的毡帐成为他的坟墓。

在古老的乌珠穆沁草原,如今偶尔尚能看到这种风俗的遗迹。那里灵车一启动,人们就一起使劲,把蒙古包反向抬起,里面的人用火钳夹着火,连续三次靠近火撑,同时大叫一声“住啦”,有人便在包内洒些灰水,三日之内将此包迁到新址上去。据说以前死人不走活人走的时候,一定要迁到三个程头(路上走三天)的地方方能落脚。所以后来简化,把火钳向火撑靠近三此,暗示生火三次,在途中走了三日。苏尼特又前进一步,连火钳也不用,只把蒙古包换个地方,就表示搬走了。不过必须在送葬之人出发以后、回来之前这段短暂的时间内,把蒙古包拆卸、搬迁、搭盖的任务完成。

科尔沁草原又有发展:老人死后,用红柳或芦苇绑个假窗户,套在真窗户外面。死人从窗户上往外抬的时候,千万不能碰着真窗户。那假窗户却同死人一起,拉到墓地上烧掉了。这假窗户,显然是一个道具,象征古代入殓死者的蒙古包,所以要同死人一起扔掉。本来还应当“死人不走活人走”的,因为居住了不能搬迁的土房,只好委屈死人让路,这是一种变通的办法。

(5)丧葬的礼俗成了平日的禁忌

丧葬礼俗既然与乎日相反,属于“非常”举措,所以自然成了平日的忌讳。脸向西北坐下,面前摆上桌子供奉,这叫倒供,是蒙古史诗中魔鬼的作法。蒙古人以偶数为吉,奇数为凶,送葬(2)走的必须是奇数,回来是偶数(死者算一人)。春节拜年的饼子,都是

六、

八、十个,红枣二或四枚,只有供奉死人才能用奇数。

锡盟有些地方,大人打骂了孩子,不让孩子把在门上哭。原来从哈那下面往外抬死人的时候,家人们就是“倚门而泣”的。这些礼俗很多,记不胜记,有时不知不觉就犯了。如不能扣碗,因为供奉死者的碗曾经扣过。不能摔瓶子,因为尸体出门(准确地说是出窗户)时要故意摔碎一只瓶子。

注释:

(1)尊亲死后,服满以前,居住在家,断绝娱乐和交际,以示哀思,称“守孝”。

(1)送灵柩下葬

【参考文献】

史左宾,《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丧葬习俗》

推荐第3篇:基督教丧礼

安息後,不用有引魂的儀式,因相信基督徒死後靈魂回歸到他本來注的地方~天家,家裡不用設靈堂,如有設置,純為讓親友有個追思的地方,一般來說基督徒安息後,都會先將遺體移至殯儀館安置好(特殊情況除外),家屬再與牧師及禮儀公司三方面來商討治喪期間及整個安息禮拜的方式與過程。

因每一位基督徒大都有固定的教會聚會,且每間教會都有牧師或專職的長老、弟兄協助,他們在會友蒙主恩召後都會幫忙安排後續事宜,並協助家屬處理,基督徒在親友彌留期或過世時都會先告知教會裡的牧師,因此基督徒親人的安息就比非基督徒的過世,帶給家庭的負擔相對的少了許多,基督教不忌諱死亡,因相信凡事有上帝美好的旨意,也確信與他們的親人天家能相見,且永遠同在。

入殮、告別(安息)禮拜整個過程,約需1小時30分鐘左右,牧師通常會與家屬商量整個禮拜過程如何進行,告別(安息)禮拜內容有敬拜、感恩、追思、安慰、佈道,在安排日期方面,10~14天左右為最佳,不擇日,只選擇大家比較方便來參加的日子,因相信每天都是上帝所賜的好日子,佈置與用品方面以實際需要、實用為原則,節省、不鋪張、不用祭品。墓園方面,多數都安葬於純基督徒墓園,每年省墓,因信仰相同,不看方位、不上香、不燒紙錢、免祭品,全部都以鮮花來追思,較整潔、美觀、莊嚴。

一.對生的認識: (1)人從那裡來:

1.神照自己的形像造人。(創一26)

2.如何造?就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入鼻孔裡,便成為有靈的活人。(創二7) (2)人活著的意義 / 人既從神而來,就要活得像神。 1.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4) 2.一件惡事都不做,並要扶助真理。(林後十三7.8) 3.常常喜樂,彼此相愛。(腓四4.10/13.約十五12) 4.需要有犧牲捨己的精神,如一粒麥子。(約十二23/25)

二.對死的看法:

(一)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傳十二7)

(二)息了世上的勞苦(啟十四13)

(三)復活成為不朽壞

1.如同一粒種子埋在土裡,以後發芽長成樹。(林前十五35/38) 2.享受天國永遠的家鄉,在世如客旅,死後回家鄉。(來十14/16)

三.生與死的關聯:

(一)蓋棺論定在今生 / 照各人的行為審判各人。(羅二6/11)

(二)安然見神死無憾。(彼後三11/14)

1.活人將死放在心上,隨時準備,行事為人對得起神、對得起人。(傳七2;帖前五1/11) 2.因有復活的盼望,就釋放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二14/15)

四.耐心等候得盼望(羅八18.22/25)

不可因有盼望而提早結束生命,基督教堅決反對自殺。 五.喪葬禮儀的意義: 從聖經的觀點,基督教雖然對死後有極大的盼望,但所強調的是把握今生的現在,人既死了,就蓋棺論定;所以,喪禮是為活人,不是為死人,死人已息了世上的勞苦,不會成為神保佑人,也不會成為鬼作弄人。基督教喪禮又稱追思禮拜。

(一)追念故人的美德:孝經提到能佳行美德,才能光宗耀祖,此乃孝之終也,所以藉追念故人美德,也跟隨佳美腳蹤行,可將故人的美德發揚光大,這是孝順的表現。

(二)思想人生的結局:人生自古誰無死,所以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需將這事放在心上,不要太計較利益得失,甚至彼此傷害,藉喪禮讓活人能得智慧的心,去面對死亡的課題。

(三)安慰故人的遺族: 親人離世,難免感傷,但藉喪禮的講道,可以得到安慰,知道人生在世如客旅,將來可以相會在天家;如同移民到國外,雖捨不得,卻不致於過份悲傷,並藉禮拜,求神安慰遺族的心。

(四)激勵在世的親友:藉由喪禮;親友彼此的關懷慰問,能夠化悲慟為力量,以故人的美德為榜樣,從新得到動力,再奔向人生的道路。

六.喪葬儀式: 1.在殯儀館 : 如親人離世,不方便把遺體運回家裡,只好把遺體停在殯儀館的冰櫃保存,等到喪禮當天前一小時入殮。入殮時,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先將遺體清洗、化妝、穿戴整齊,衣服不限幾件,再移到喪禮會場;遺族全體隨待在側,禱告唱詩,同時將遺體放入棺木,蓋上第一層透明壓克力板,等喪禮完畢,瞻仰遺容再完全封棺。 2.在家裡 : 親人斷氣後,取得醫師死亡證明書,停屍客廳,連絡全部遺族到齊後,再入殮。入殮時,由傳道(牧師)主持,唱詩禱告,(程序與在殯儀館相同)。入殮後,有的隨即火化,擇期舉行喪禮,有的將棺木停在家裡,直到喪禮那天再出殯。

七.喪禮:

喪禮時間沒有特定日子,只要大家方便,一般是星期日。 參加入殮,主要對象是故人遺族,也藉此見故人最後一面。

參加喪禮,主要對象範圍較廣,除了故人熟識的親朋好友外,遺族的親朋好友也都參加,所以,喪禮比較隆重,而有一定的禮節。

八.出殯:

喪禮完畢後,隨即出殯,出殯行列順序如下;

教會會旗

『榮歸天家』二人舉的橫旗

單人舉的豎旗,上有勉勵的詞句,約十支 樂隊 花車 靈車 遺族 親友。

一般出殯一段路後,遺族就先向送行的親友辭別,再去安葬。 如果會場離墓地不遠,一般親友會送到墓地,等安葬完畢由原路回來。 九.安葬禮:

(一) 火葬:在火葬場,遺族親友集合,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後,再行火化,將骨灰安置骨灰罐中,再放置於納骨塔中。

(二) 土葬:墓地不看風水,但須乾淨幽雅,表示對故人的尊重。安葬時,不須看特定時辰,由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安葬詩歌),再將棺木放進墓穴中,蓋上塵土,遺族再舖上鮮花。

安葬後,一段時間之後,應為先人揀骨裝甕,再安置納骨塔,沒有特定儀式,對先人表示敬意就可以。

十.結語: 古人云:「慎終追遠」的美德,就是喪事盡其哀禮,緬懷先人佳蹟,以表兒孫對先人之孝,其實基督教的喪禮,雖然沒有拿香祭拜,但也有相同的意義。

推荐第4篇:丧礼答谢词

各位亲朋好友: 你们好!

首先,我代表我的母亲,代表我们全家,向今天参加追悼会的各位伯伯、叔叔、阿姨,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向我父亲作最后的告别。在父亲生病期间,承蒙各位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关怀,多次探望、慰问,给了我们家庭莫大的支持和安慰。作为子女,我们也心存感激。

父亲的突然辞世,我和大家一样,感到特别的震惊和意外,他走时一句话也没有留下。但是他抚养我们成长,培养我们成人,给了我们良好的家风,言传身教,兢兢业业,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爸爸而感到骄傲,同时为失去这样一位爸爸而感到万分悲痛。

父亲走了,但我一定不忘他的教诲,以他为榜样,继承他的优秀品质,努力工作,撑起家里的重担,让酒泉之下的父亲得到安慰!

亲爱的父亲,今天,有这么多关心、深爱、敬重您的亲朋好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来为您送行,相信您不会寂寞,相信您已经深深的领情并感到欣慰。

父亲,安息吧!

最后,我再一次代表我们全家,向各位在百忙中赶来为我们的父亲送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了!

推荐第5篇:丧礼必备

丧礼必备

葬礼的准备工作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和黄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其 主要过程有: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 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 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 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 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 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 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囿年:就是死者一周年。

三年:就是死者第二个周年。三年后,就可以给故者扫墓了。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及冬至、春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

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 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 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 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 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 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 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 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

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 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 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 等。 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 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 果, 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 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

一、下葬时间,按规距是:一个儿的五天,两个子女以上的七天,辈长高寿者九天。

二、报丧

一是给亡人生前所在单位的领导扳丧,孝子前去必须给领导磕头,说明病故缘由、时间、哪天安葬。公婆亡故的,媳妇须亲自回娘家向父母叩头报丧。其他亲戚派侄儿或孙儿报丧。以前有句话说:“报丧的腿。”是因过去交通工具所限,全是派人走路去的。由于时间紧走起路来特别快。另外还要会编一套假话,到那后先不报丧,拐弯说去哪由此路过,待吃过饭后再说实话,否则你如进门就讲,这顿饭就吃不成了。

三、棺木纸扎 以往穷家用柳木棺的多。时下一般用三

五、四六棺。纸扎糊双不糊单。糊纸扎全套的有:一对人、阴宅、金山银山、摇钱树、轿车、红、白马、(一对

)一对人算两样。女性加糊个牛。

四、响器班一般用八人以上,派专人联系。

五、待客、档次、客人多少。烟酒,饭菜等。均按事主身份、想法而定。有的情愿多花些钱让客人满意,不计破费。

六、请厨师。根据就餐人多少,确定厨师人员。

七、租赁餐具恒温棺一杆会等问题,都要一并考虑解决。

写 恳 单

写肯单类似榜示,主要是对忙上的一班人进行分工明责,张榜公布。一般有以下人员组成:总管一人,副总管一至三人,支客二到四人,司仪二人,记帐二至四人、主厨一人、厨师、帮厨二人,保管二人,音响一人,打杂一人,采买一人,盘手四人,供水二人、拾馍二人。指挥车辆一人,管响器班二人,管一杆会二人,看车一人。

要将人员的名字职责一一写到纸上。写恳单用白纸长80公分、宽35公分。写好贴到主房左上角,厨师有菜单:分荤、素、多少盘也要写明不致遗漏。

关 于 成 服

简单来说,成服也就是穿孝,戴孝。旧时的穿孝、戴孝,有着必须严格遵守的礼制。不允许有所差错。所以叫做“成服”。成服最基本的礼即传统的所谓五服之制。乃我国在周秦时代就基本定型的丧服制度。其形式见于丧葬,也是亲族关系远近亲戚的标志,且与礼仪规制的实际权利、义务相联系。就服孝者而言,他与亡者何种关系,应该穿什么样的孝服,孝服穿多长时间,别人一看就能知道服孝者和死者的远近关系

破孝即为撕孝布。撕孝布是按孝子多少而定的,一般是到布铺先予交一部分定金,可拿回一两匹布先用,如用不完可以退回去,最后结清。

撕孝人请本族懂规矩的人,如婶、伯母来撕孝。撕孝前家里人先撕一块对方布,再给人家叩头作为酬谢。

孝 服 孝 帽 的 礼 数

一、儿子儿媳(干儿媳)闺女孝衫八尺,白裤一条,男孝帽一尺半道布五尺,媳妇含干儿媳 ,头孝五尺(布一破二)闺女同。

二、亲叔伯,亲侄,侄女,孝衫七尺半,道布四尺半,孝帽一尺四寸,女的头孝四尺半,一破三。

三、亲叔伯,男孝衣七尺,道布四尺,孝帽一尺。

二、头孝一破三,女的三尺八寸。四 亲孙、亲孙女,孝衣帽同亲侄一样。

五 不出五服的男 孝帽一尺三,女头孝三尺半一破三。 六 曾孙带黄帽,玄孙红帽

七 亲戚,女婿,妻侄,外甥都有孝帽,女头孝三尺半,一破三, 九寸宽,娘家人的孝不分辈,男女都有头孝。

1、儿子的道布五尺,凡父母有一方健在的,应一边长一边短。父母双亡的道布两边一样长。有父左短右长,有母左长右短。

2、亲戚的头孝,均由长媳发给,发一人磕头一个,客多者就跪到

地上发了。但男孝由长子发,也是发给谁给谁磕头。

3、另给大儿媳撕五尺长布,一破二,束腰,背餍食罐用,布归大儿媳。

4、出殡当天媳妇娘家在礼桌上放礼布一块(100尺)两口分开各半,披到身上50尺,事后可做为两条被子里用

孝鞋孝帽与五服

一、孝鞋孝帽,是根据“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服”按现代的意义是指“代”的意思。即与主人的子代关系。五服既五代,三服既三代。五服是指哪些人呢?父、儿不算服,孙为二服,重孙三服,曾孙四服,玄孙五服。 在葬礼中,不同的服含有减孝的意思。退一服减一成孝,儿女糊鞋,为四边毛(布边是毛边的),但父母有一方健在的为三面毛,儿媳同。儿媳娘家有一方健在的应糊两面毛,闺女和媳妇同样,以上孝子都得用白布条帮腿,表示重孝。孙就算二服孝子了 ,孙媳也就减孝了。但爷爷奶奶有一方健在的当一面毛,也就是前脸毛,曾孙应为两面毛。亲侄,媳,亲侄女,和亲孙,同毛脸,再往下五 服之内一律光脸。儿子应穿孝鞋三年,头年白,二,三年灰鞋,闺女鞋孝是:(出门闺女一年孝,在家,闺女随哥嫂)以上应为重孝,民间传说“不糊绝孝”。娘家人的孝布不分辈全是头孝。丈夫死了,妻子应穿孝鞋一年表示夫妻情分。 四代人以下孝帽: 1四代人戴黄帽 2五代人戴红帽 3六代人戴蓝帽 4 七代人戴绿帽

能和七世人同堂者实是罕见。但个别家户也确实真有。

二、新孝式

当前按移风移俗而定,在城市的工作人员,将许多旧礼俗全免了,出殡时只带个小白花,出殡后在左臂上带个现成的(孝)字或黑纱。

棺 木 质 量

从古到今这项事在丧葬中极为重要,首先表示儿女们对老人的孝心,棺木质量好,在地下不腐烂,对死者遗体可延长时日,如果家庭条件可以但买的棺木质量不好,则会受到众人耻笑。虽然国家早已提倡“重养轻葬”但在人们心目中,它占有重要分量,特别是女性死亡的更为重要。有些甥舅关系不和,或 有虐待老人的行为者或病中不及时治疗导致死亡的,在整个丧葬中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 棺木的种类和规格

一、种类:楠、桐、松、柏、椿、柳木、水泥、缸棺、喜棺、苇席。

二、规格:

1、一二三的,即底一寸帮二寸天板三寸厚。

2、二三四的,即底二寸帮三寸天板四寸。

3、三四五的,即底三帮四天板五寸,俗称三五板。

4、四五六的,即底四帮五天板六寸,也叫四六板。

此外,三五板四六板有两种:即足三

五、足四六的。还有勉三五勉四六的。还有净边净缝(不带疤)的等等,此类棺木因质量好而身价较贵。

5、上三独

和四独棺:天板两帮是一块板制作的,统称三独,四独板一般不叫用,俗称绝户板,“那怕你再富有,底版还是两拼为宜,如非用此板,也须在此板前中用锯锯个牙。

6、棺木的规格大小。内径前底宽57公分 上

宽42公分 高60公分

宽35公分 上

宽30公分

高35公分。底口长1米7——1.75。 上口长1米8——1.85米。

棺木不论大小内径宽窄都是一样的。所谓二

四、三

五、四六都是按棺材版的厚度而言的。后边的板少于前头的厚度。一般做棺木必须达到长度两米四,(匠尺七尺三寸)俗说:七尺三走遍天。

三、柏木棺 柏木的性能,民间传说:“柏木棺材石榴木裹”,柏木用独板的很少,原因是柏木生长缓慢,木质细腻,坚韧,其他木质根本就不能和它拼合,唯石榴木与它相吻合,因而柏木头细,都是用多个圆心制作的,但必须用石榴木八吊绽住,这样永久不崩裂了。

四、楠木棺 楠木性坚硬无比,极难制作。一代名将许世友去世后用的就是楠木棺,详情另文记载。

五、石棺 古代西部三区的一种棺葬形式。在摘星台博物馆有藏品陈列。在淇县云梦山南侧有一具石棺露天摆放,传说这是孙膑老祖之棺。

六、水泥棺 水泥棺在六十年代初曾流行一时,它的形状,和木棺一个样,那时均因经济拮据之故,后来再没人用了。

七,缸棺 缸棺是用两口水缸对到一起的,将死者装入掩埋。

八、喜棺 喜棺(也叫做喜货)做好之后,安放在闲房之内,上贴红纸写上喜字,一旦老人谢世,随时用上。

九、苇席 用苇席卷起来掩埋的,也称软埋。大多发生在生活困难的时代,死去的人比较孤独和贫困,没有儿女和近门亲属,多由街坊邻居帮助办理后事的情况下,用苇席一卷抬到公共地方埋葬。

入 殓

第十一章

入殓 祭奠和迎主

第一节 入 殓

一、裱棺木,裱棺木须找一位有经验的老者指挥。裱时先将棺木放在院内,将棺内杂物清除,再用松香掺沥青灌入四周缝隙处及棺木底部(这样防止炎热的天气尸体漏汤.入土后可防腐),然后用箩将青灰筛入棺内,再筛一层石灰,是久后一旦起坟时可辨认的记号。棺木四壁裱白纸或白布,唯天板不裱。裱完后铺上白纸或白布以表示整洁,参与的人员应予封礼、多少不限,表示谢意。

二、安放棺木,父母双亡可放主房在正中间,如父母一方健在的可稍微偏一点。

家中未婚儿女,非正常死亡的,如车祸,溺水,天灾等。可在自己门外设灵,但不能入穴,可在自家坟地的一角寄埋。

三、备好入殓用品

1、事先将死者的旧衣服准备到手边,剪掉,安放尸体时将衣服塞到亡人两

边以为牢固尸体之用。亡人安放棺内后,左手应握打狗饼,右手握一包麸皮。打狗饼,是防恶犬拦路,麸皮是过蚂蚁山时备用的。

2、订七彩线,七彩线应订在天板右前角,用小钉钉上挂红.黄.蓝.白.黑.粉.绿.七彩线。长为20公分,俗说人死后要升天,是通过此线才能爬上天梯的。

3、垫背钱,棺木放好后,入殓前,准备好垫背钱,(即硬币)男性七枚。俩侧各三枚,中间一枚。女性是四角各一,中间一枚,共五枚。有的男性垫背钱数量达120枚。这说明男者社交较广,须要多方应酬,女性爱节俭,故尔少些。主要是到冥府有饿死鬼闹事,扔给它们一些,便于顺利通过。

四、入殓

1、入殓在丧葬中极为重要,(入殓亦称大殓)一般都是夜深人静时入殓,或夜十二点前后,过去都是三天或五天夜间入殓。这也是根据季节情况来定,为了安全起见早入殓为佳。

2、移动草舖(包括恒温棺)为便于入殓,可先将草舖向右侧移动,然后将棺木抬起放在草舖的左侧,下边用四块整砖支起,便于手抬。

3、入殓分工,由长子一手拿草纸捂住嘴下巴抱头,二儿托双脚,没二儿侄儿也可以。儿侄女婿托腰将亡人放正,亡者放入棺内、头枕到事先备好的元宝枕和记迷枕上,将草铺抬到别处。然后,剪断拌脚绳,取出噙口钱,放在棺内(拌脚绳有的是钉口前剪断)。

4、固定尸体,将死者的旧衣服剪掉扣子,不用带毛、皮衣服,将尸体四周塞紧,要防止出殡时摇动。最后盖上被子。一切就绪后将棺木抬到长板凳上放正。

5、净面:由长媳或闺女操办,先备一个小瓷碗洗刷干净,倒上半碗水,由长媳用七个棉花球沾水擦洗七窍,口喊:爹(娘)给您净面哩,边擦边念:擦擦眼睛明光光,擦擦耳朵听四方,擦擦鼻子闻香香。擦擦嘴吃好东西多喝水,擦擦脸子孙大小都喜欢。另有些地方是由儿子先净面然后媳妇、闺女轮流净面,净完面后将碗内剩余的水喝掉,是不让亡人把财富带走。

祭 奠

一、瞻仰遗容:瞻仰遗容一般在钉口前进行,事先由总管将进行步骤当众说明(切记看时不能哭怕把眼泪掉入棺内),这是最后与亲人诀别,要求自始至终气氛严肃,以排队方式由死者长子领头,直系亲属及亲朋好友瞻仰,先男后女,环行一周结束,然后盖上天板,钉口。

二、上述工作结束,开始烧纸,恸哭,特别是出门的闺女。用手指拍着棺木真是鼻一把泪一把痛不欲生,哭呀,喊呀,儿乎休克。多少人劝说,拉也拉不走,真所谓生死离别之痛。还有些从外地赶回来的儿女,进门就放声大哭了,到了跟前念叨着:爹(娘)我来迟了,您咋走的恁快呀,这些肺腑之言,痛哭

流涕景象使人潸然泪下,真是骨肉情深呀。

三、留口与钉口,留口多半是死者的子女远在他乡工作,因路途遥远,他回来后还要看一下老人遗容,因而留口。钉口是阴阳两界分开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阴阳断绝关系的形式。钉了口永远也别想见到亲人的遗容了,因而痛哭不己。订口过去是打好稠浆(用绿豆面浆)将棺口上层抹上浆然后盖天板,钉口,钉一 下儿女喊爹(娘)躲(钉)哩,实质上是怕亡者的灵魂受到伤害。入殓的过程,由总管统一指挥,但事先要开个分工负责会。交代注意事项,任何人都不能说话或互相叫名字。

四、丁忧,按过去的习俗,自己爹娘逝世以后,儿子身穿孝服就在坟地搭个草庵,安个锅灶,吃住均在坟前,有事也不能离开,此谓之丁忧。在过去封建时代的官吏,父母去世后都要离职回家守孝三年。此习俗就是告诉我们,要知道婴儿降生后,父母的辛苦。做娘的身体非常虚弱,月子期间,穿着棉衣,绑着裤腿,头上用头巾缠着,屙屎,尿尿,都不敢出门,无论冬夏悉心关照,父亲则拼命苦干挣钱,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可见生儿育儿的艰辛,丁忧三年是回报爹娘的恩德一种传统礼俗。

五、接三迎三,三天是整个丧葬中的第一高潮,这一天,本族内亲及亲朋厚友都要前来吊唁的,这天中午人员很多,还须备好酒菜,有条件的最好让客人坐桌吃饭,特别是娘家人、单位领导、好友均要额外招待好。这一天所有的人均是十二点前赶来,交过礼金,问儿天出门,并在灵前跪拜后就走了。

三天也叫迎三送,要提前作准备。由总管会同事主研究来客人数确定饭菜,酒烟及灵前陪吊人员,礼桌人员,支客,司仪等工作人员统一指挥,以免混乱。

民间传言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到阴曹地府里去了,或者他的灵魂要被神佛的使者金童玉女迎接去了。淇县习俗,三天必将一对纸人金童玉女糊好,放在供桌两边,他们是迎亡人灵魂的。金童手持的纸条文曰“金童前引路,玉女纸条:玉女随后跟”。人们都希望亲人死去后升天,但这必须是生前有功德的人,否则是不能如愿的。

搭 灵 棚

灵棚必须与三天的先天下午搭好,一般用帆布蓬或塑料布在院子正中搭,但也有租赁的,但是先天搭好。在桌楼前放方桌一张,摆上供品,第一排是干鲜果五盘 橘子,香蕉,梨,饼干,苹果,第二排五碗底放馇,面上放过油上色的肉片,金针或青菜叶,这项活由主厨操办,但须封礼,多少不限。最后一排是五盘高桩馍,再后安放亡人相片,框上用黑绣球黑纱遮盖:桌楼内放亡人位码。

一、灵位码式样 (父亡)

供奉先考*公讳**府君之灵位 孤子**泣奠 (母亡)

供奉先妣*氏讳*太君之灵位 哀子,**泣奠 三 破土码,挽联。

二、破土码:

供奉土地之神位,另有写破土大吉大利(格式用前)

三、子女挽联式样

严父早逝恩未报,慈母谢世恨终天。

养育父恩深似海,生身母情重如山,父亡横批逝父何持,想见音容空有泪,欲听教诲杏无声,母亡横批,无母何枯,注:书写挽联及灵位码必须封礼,五十元,一盒烟。

四、花圈联写法

儿女献花圈上联:沉痛哀念恩父(慈母)亲大人千古, 儿**泣血敬挽

外甥上联哀念舅父(母)大人千古,下联外甥(甥媳)敬挽。死者单位送的花圈:上联**同志千古 ,下联单位名敬挽。

五、司仪 司仪的职责主要是为来客喊礼,要求声音要洪亮严肃低沉,客人上礼后站在灵前吆喝:“有客,”然后指引来客站在适当位置继续喊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毕又高喊:“孝子谢客。”陪孝人原地向来客磕一个头,表示谢意。司仪将客人送到门口,回头接下一批客人。另有至亲朋友磕头,磕到三个趴下哭并悲伤太重时,支客应上前搀起,礼客然后再磕一个头,这叫“神三鬼四”。进门的女客一般进内屋哭泣,以示哀念。

一、食盒,顾名思义,就是放食品的盒子。内放肉食和糕点一类的高档食肴。我县境内,小村子根本没有,他的形状高一米二四圆形,四扇,每扇有木工雕刻的戏曲图案,最底层有三条腿支撑。腿上刻老虎俗称“老虎腿”,每扇两端都有食品。装好后路远的是四个人的两班倒,两旁有两个带插,中间用一条扁担穿上,前后两个人抬好。食盒全部用油漆漆的,漆得起明发亮。当时官方人物和有两顷地以上大户才用食盒。

东南乡大李庄有一户用食盒,自己的老姑娘病逝,丧葬当天除五服内,本姓远门也都去了,食盒里装满了一桌宴席,八个肉碗,中间贴了个红纸黑字(奠)上面挂了一把酒壶,头前开道,以下是人挑供,挑里一头是25个白馍、这一头是五小碗。供菜碗底是青菜,面上蒙个鸡蛋饼,上面用烧纸盖上,食盒领头,供挑后行。排为一个长队,另有轿车两辆,前辆坐娘家舅们,后一辆是女人。这个浩荡队伍达六十多人。车供到丧者村头停下。 这时总管,长辈人,孝子,响器班,一起出迎,到街头总管站上首,孝子头顶托盘,跪在地上,总管示意,燃放火鞭响器吹奏迎宾曲约三分钟,事主长辈、从孝子头顶的条盘中,拿出谢贴,大舅接到后,向后示意。他们按顺序排一长队,这时总管,孝

子,响器班,吹奏进家。

二、摆供祭奠,娘家的食盒是两人抬的。事主派两人将食盒接过来抬到灵前开盒取出供品。八大碗摆放在供桌上,还要将酒壶灌满,酒由娘家大舅执壶在灵位前浇奠然后以四叩祭拜。奠后,再以磕头哭祭,供挑也是事先联系好的,这里接了供挑,进行哭祭。女客们今天也是外奠内祭,这种祭奠方式,说明娘家有人。

三、娘家人坐官桌。先让大家洗手净面,然后坐桌。(过去六个人为一桌)开席前两桌并在一起,进行上菜。

四、一色席啥叫一色席;

1、烧素烩,这碗叫头炮菜,也是诸菜之中的代表作,籍以显示厨师技艺,另外让你品尝,蒸、炒、烹各种味道。

2、方肉,上笼蒸的。

3、条肉(同上)。

4、红烧丸(过油炸过的丸子搁汤)。

5、小苏肉,碎肉加粉芡先炸后搁汤。

6、腐卤肉(熟肉上碗用豆腐乳清蒸的)。

7、虾米白菜汤。

8、鸡蛋汤。上述八碗俗称一色席。

汤菜上齐后,管事的问娘家人还加啥菜?回称随戏头道菜吧,就是还要烧素烩。随戏指再来一次,盘菜为六荤六素(荤菜含鱼或鸡)。

五、酒是用大麦自制的,但不论冬夏,都是用川子(筛酒),川子是锡制做的。酒倒入后在煤火中加热再喝。用馍“塞杠”,每人发一块对方白布,塞杠乃地方的土话,杠也就是馍。在吃饭时由你自便。将馍肉带回家去。但有一条规定:每人只能夹三个馍,用白布包好带回。为啥只叫夹三个馍呢,意思别忘了三周年还来呀。

六、孝子看菜:娘家人吃到一半时,副总管领孝子到席间高喊:孝子看菜哩,连谢礼都有了,孝子磕一个头离去。

七、饭后给娘家人的车封礼,亡人安葬后娘家人就直接回家了 .

迎主也叫请老祖,一般先由亡者长子持迎主码到坟上给老祖烧纸祈祷,邀请各位老祖请您回家热闹哩。迎主还要请响器班,一是让大家知道某某死了,在主要街道游走,表示儿女们的孝心,虽说花了些钱却显得风光。

一、祖先码式样

供奉先考某某宗亲之神位。 孝男某某敬奠。

祖先码带回安放在房子正中,贴到墙上,他在家还要吃三顿饭,当天晚上次日早、午、按时供香饭,出殡时将祖先码带到坟地烧掉。

二、请杠会

迎主必须用轿杠会来抬,三十年代是下帖子,上书: 农历某月某日定用

轿杠一台

抬工多少人 某某村某某启。

以前的轿杠会是管个吃喝,仅收一两元折旧费。因为他们抬着轿杠在广众之中得意洋洋,随着乐工的节奏,头左右晃动,感到自豪,四平八稳的抬着也乐在其中。轿杠会是用两根轿杠左右绑在桌子两边,桌上放五盘

干鲜菜,盘子下面要用绸面糊固定上,以防晃动。正中放灵位码,亡人照片,桌楼由上到下全用细铁丝绑结实。桌楼上用的小电灯,攀成花样。看起来一明一晃引人注目。

三、转街与路祭

儿女们手扶轿杆,亲属尾随,副总管带队,响器班吹奏,在十字路口祭奠,以前是当地市面人买一把火鞭等轿杠会到达后,用一条长凳横在路中,将火鞭和路祭人名单交给领队副总管,放火鞭。白毡铺好后,奠客慢条斯理的行二十四叩礼,乐工籍以大显吹奏技艺,扔笛子,扔手镲好不热闹。这几个人加上儿女、亲戚祭奠须两个钟头,围观者越聚越多,三眼冲两班齐鸣,显示这家人丁旺盛和子女们的孝心。回来后以酒菜酬谢乐工,饭后又开始吹奏,一般在深夜结束。

四、挑杆人与炮手

挑杆人用一根长竹竿.上端帮个叉子,以防桌楼碰到电线上面而备的,遇有不测,可用叉子往上举,使桌楼顺利通过。炮手以前是两个人走在行列两侧,三眼冲扛在肩上冲高三尺二寸(生铁铸成上端有三个孔,下部有药捻,将火药装上,用铁丁打实,在药捻上点燃)另有点炮高手,手急眼快三眼齐发的通通通三响,当前是以两响炮取代,转一圈须花二至三百元之多。

五、迁坟

立碑

迁坟,亡人入土以后,如果因情况需要迁坟的,必须在三年以后为佳。特殊情况例外。 立碑,亡人入土以后,儿女门想为父母立碑,最好在一年后立碑较适合。

六、寄埋

1、凡年满三,四十岁的男女,父母双方健在的,他死亡后只能在自家坟地的一角寄埋。

2、女性四十岁以上病故的可以,不是四十岁者不能寄埋。

七、搁

搁葬,一般是由女人早亡,男人去世后,亡故女人迁来骨梓和男人埋在一起。男的娶有两个以上女人的,顺搁葬。事先通知娘家人,说明哪一天出殡、娘家人要准备供品,先一天早早的就到坟上上供焚香。这件事结束后,女的没有后代的一般就不再来往了。

冷丧和检骨榇

所谓冷丧就是现代意义的迁坟。其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早吃早饭,死者儿女身着孝服,带上供品,破土码灵位码和检骨榇的应用什物。带一块三四米见方的布,能支起一个简易的布蓬,以遮盖被打开的坟墓。传统认为骨榇是怕见阳光的。坟前摆上小供桌,放供品,五盘干鲜果、将死者的灵魂码放正中。

副总管及打墓人在坟前,燃放鞭炮,再点破土码。孝子在墓四周中间 各挖一钎土,给挖墓人磕个头就开始挖土了,这时孝子祝祷说:“娘,给你老人家翻身哩。”迁坟中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一、打墓人应严肃认真的工作,听从总管的指挥以免出现纰漏。露棺木后,动作要谨慎

缓慢。死者刚过十来年的,棺木尚好比较省劲儿。其次是三十多年了,露出的棺木已塌陷到骨榇上了,必须先取出棺盖碎木。但骨榇均已错位,把骨榇收起将土除净,按照部位一一放入小棺材内。

二、小棺材内铺两张红纸,另用粉纸用剪刀剪成上衣样,绿纸剪成下衣样盖到骨榇上,再用一条棉被盖上掖好,怕骨榇摇动。一切就绪后两人抬起,孝子尾随缓步回家。

三、冷丧安放一般是停放在门右面、糊纸扎、黄牛一个,一对人,阴宅,摇钱树。搭个布蓬将冷丧安放好,放亡人遗像。亡人姓氏码,小供桌上放供品点燃常明灯,吃饭时由儿女盛些饭供到桌上,殡埋先天晚上十二点后响器班吹奏闹天鵞。须给响器班封礼,十元,二十元均可,此钱应归闺女承担。闺女还要给老人做九顿饭烧九遍纸,这一夜闺女多者轮换值班。

四、冷丧棺上必须盖张大红纸,现在是买块红绸子,长两米五,宽两米,覆盖到棺材上。因为红色是暖色,象征热量,冷热融合一起.她们又能重新重合葬不是件大喜事吗。

出殡前的准备

第十二章

第一节 出殡前的准备

旧时代的规距是异常复杂的,目前已多不适用。但规距又是具有传承性的,现将近代的一般礼仪规距表述如下。

一、仪葬:就是将纸扎、帐布、分成两排,人各拿一样,出殡时举起(每人都得封礼)

二、将老盆放在灵柩前边,老盆下搁一块砖。

三、将柳杆放在灵车上。

四、抬灵柩人员在街前待命。

五、将男女孝子前后顺序安排好。

六、把烧纸篮内的轱轮钱装好。

七、扛材头,材头即棺材前面那一部分,在抬棺材的众人中,负责抬(扛)材头的人最辛苦也最重要。因此,材头上放一瓶酒两盒烟,礼钱十块钱,以示慰问。放两条麻袋是抬棺材时垫背用的。

八、掺孝子的人员都要安排就绪。

出殡前一天的安排

一、早上,安排抬重的人员。在我县,称抬棺为抬重。有十六人抬和二十四人抬。一般是在先天晚上由管事的领孝子到各家各户给人家磕个头,肯求抬重的人员帮忙,也叫“央会”。农村多年的习惯是,谁家有了白事上门求助,一般是不能拒绝的,要风雨无阻的去。这是一个很好的习俗,因为,无论谁家都会有事需要帮忙的。

二、“一杠会”目前每一个村都有一套专用抬灵柩的架杠,有一位好管事的保管。用过封给二至五元的礼钱,再用白布包两盒烟,因为谁家也要用它。

三、请乐工,也叫老响,也称响器班。过去农村对乐工轻视,就在街上吃饭,唯吹“闹天鹅”时才能进家。

四、请风水先定穴位“下盘”,四个方向定木撅,定几时下葬。墓坑深不超过一

米三十公分,浅的一米一十公分。长两米八十公分。过去请风水先封礼最贵,一般须二百斤小麦(一石),现在须一百至三百元钱。

出殡当天的准备

一、打墓必须是当天九时前挖好。以前是四个人去挖,十一点家里派人给打墓的送点饭。一瓶酒、大盆凉拌菜,八个馍头,四盒烟。但饭必须吃完,不准往回带。目前是由一杆会包了。孝子领着他们到坟地点燃破土码,用铁钎按事先划定的穴位。四角中间各挖一钎土。再给打墓的磕个头就开始挖了。

二、看墓人,以前是外甥看墓。为啥看墓,主要怕别有用心的人往墓坑内仍啥东西。看墓的不等墓坑打好就到地里了,中午带点东西就地用餐,直到灵柩到地才算完成任务。

三、暖房是长媳与闺女身着孝服,手拎篮子,内装麦秸及在家切好并用油煎过的馍片。四角中间各放一块,其用意:驱赶邪气,避免邪气寒冷之意。另一种是坟地远者,乘灵柩车到达后停下由长媳,闺女(方法同上)暖房,然后,灵车进坟下葬。

四、铺草、灵柩一出门,就派人(一般是个理智不清的人),拤到十字路口烧了。据说这草亡人到阴间还要铺的,在广众之下烧,是怕有些游荡小鬼来争夺此草。

五、出殡前“奠”的顺序。一般是女婿头顶孝帽先行祭奠,这时,响器班细吹细打,大女婿健步走到奠席正中,立正站好,双手并拢握拳由下往上作揖。然后,先跪右腿,再跪左腿,两腿并好后挺直身子后少停,开始磕头,连磕三个。第三个头磕完后要爬在地上哭叫:我的爹(娘)呀!重复若干声。这时,支客上前搀起时,再磕一个头起身站正向灵柩作一个揖,转身向其他奠客作揖退回原位。接下来,由二女婿三女婿等按部就班一一进行。对于女婿来说,此系礼仪传统,多是作给人看的 ,人们多有计较,因此,不可急燥马虎。

女婿奠完,外甥、表侄同上。接 下来,从小辈到同辈,邻里街坊等。服务人员一般是三鞠躬。最后,总管大声问道:还有奠客没有?如无人应,总管最后祭奠。奠毕摔老盆起灵。

下葬

一、调正向口,一杠会用粗绳将棺木和架杆缠到一块,慢慢往下放落入墓中,这时由本族长者或子女看看向口是否正,确定后,餍食罐和莲花盆放在棺材前边台子上,所有男女孝子的哀杖,麻套,一律仍入坟坑。

二、长子填土,埋土之前,由长子拿铣先在墓坑四角和中间天板上各填一铣土,然后磕头请会,一杆会人员开始填土封墓。墓封好后,再用架杆(两头各一人,中间一人将土由下往上滚,四周两边均推的整齐。随后花圈插到墓两旁,上面压上纸。压纸的规距,墓里一人,压一溜纸,墓里两

人压两溜纸,然后烧纸。烧纸篮用完了,丢到地里就不要了。

三、拔柳桩,事先准备好一根较粗大的柳树枝,封土掩埋时把柳树桩埋在棺木前方。基本埋好后是由长子站在柳木桩前倒背双手轻轻拔三下,柳桩成活后,日后上坟大老远就可看到这个墓踪影了,五六年柳桩已绿树成荫了。亡者可在此乘凉。关于柳桩淇县均为光棍,卫辉尚乐村一带,一看柳桩就能知道这家有几个儿子,原因是在选柳桩时亡者有几个儿子柳桩就有几根杈,所以一看就清楚了。

四、长媳抓富土。坟墓封好后长媳在坟四周各抓一把土,将孝服脱下装入不回头,不与他人说话乘车回家,将土倒在门后,意味着常吃常有。

五、烧纸划十字和划圈诸事结束后,民间流传的话“趁老坟烧纸”也就是老闺女借机会给自己的爹娘烧纸,首先在坟前划个大半圈,圈的开口向着坟头,纸在圈里烧,此意是怕其他鬼抢走金银。男的划个十字,再烧纸。说名这钱定过了。任何游荡鬼不能动。有的在坟上点纸,痛哭流涕诉说衷肠等不一而足,难以言表。

六、烧回头纸,长子走出一百步时再回来烧纸谓之烧回头纸,孝子亲属离开前由总管组织大家,集体行三鞠躬礼结束,孝子们脱掉孝服乘车回家。

七、翻刀,卫辉人兴翻刀,亡人安葬后孝子等人将要回家时,在自家门口放一吧菜刀,谁过时翻一下刀,直到坟里的人来齐后,才将刀收回。翻刀是说和亡魂“一刀两断”了,他的阴魂再不往家来了,晚辈应当按忌日去祈祷。

八、酬谢问题。事后饭菜有剩余的,近邻每家端一碗菜两个馍,

本族长辈在此事中跑前跑后,多费心机,应送些肉丸子,再掂一瓶酒一条烟。总管要特别酬谢。过事后由事主亲自登门送上两瓶酒两条烟一只烧鸡,总管几天全是在哭声中和悲痛的气愤中度过的,尤其是入殓时一两点才回到家里, 的确太辛苦了,受点酬谢礼所当然,上述习俗因地域差别各有不同,是否妥当仅做参考。

九、出门的闺女要上八桌供。殡埋时一桌供,三个周年三桌供,计四桌供,三

七、五

七、近

七、百日各一桌供,共八桌。

推荐第6篇:丧礼晚宴答谢词

丧礼晚宴答谢词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

晚上好!

今晚,我们郭家兄妹郭定文、郭雨帆、郭雨梅共同在此举行答谢晚宴,我受他们的委托讲几句话。

今天上午 11 时 6 分,我们敬爱的父亲郭启光的骨灰已安葬于东山公墓,他老人家入土为安,含笑九泉了。人生虽短暂,人间处处真情在。我们三姊妹 向郭老 先生生病和住院治疗期间及去世以后给予他和我们全家关心、帮助、支持、理解和同情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这份情谊,情真意切,厚重万分,我们将永远铭记,珍藏心间。

我们敬爱的父亲从此永别了,他的儿孙们定将化悲伤为力量,牢记家训,继承遗志,传承精神,勤奋工作,不懈奋斗,报效社会。我们将以建设和谐家庭和和谐郭(国)家的实际行动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人生很短暂,你我共珍惜。最后,我们三姊妹真诚地祝愿大家保重身体、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家庭和睦、善待他人、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真诚地祝愿大家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刻,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真诚地祝愿大家像生命之树永远常绿,像生命之花永远绚丽多彩!

再次感谢大家!请大家用餐!

尊敬的各位亲友:

今天是我母亲下葬的日子。

老人家的大半生,都是在动荡和焦虑中度过。她的婚姻也很不幸,追求进步的丈夫抛弃了她,她被迫带着两个孩子改嫁。那个时期,她为孩子的命运担忧,前思后想睡不着觉,视力急剧下降。

母亲带我和妹妹改嫁后,碰到了命中的贵人——我们的父亲。从此,她和智慧、好强、包容的丈夫一起,经营起这个一穷二白的家。

那个时候,父亲为了多挣点钱,常年在外奔波做活,母亲承担起照顾一家人的重担。她既要出工,还要照顾我们几个孩子。在我的记忆力,她是变着法子供我们吃饱,能吃的都吃了。最艰难的时候,把玉米芯煮成糊糊。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最后一个端起碗,看那个还没吃够,她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倒一些给孩子,她常常开水就剩馍吃几口了事。

那个时候,没有男劳力的家庭,被人瞧不起,分粮食的时候,母亲总是躲到角落。拿到少得可怜的粮食,她愁眉不展,会忍不住念叨出声:娃们正在长身体,这怎么能吃一年啊?她不止一次点着我的额头说:你啥时候能长大挣工分啊?咱家就能多分点吃的。

她和父亲一起,精打细算,想过上让人尊敬的日子,先后两次盖房,第一次盖房的时候,母亲拿出了外祖父外祖母分给她的四十几块银元——地主家庭唯一的遗产。

在父亲包活、建电石厂和造纸厂的日子里,她整天操心。盖造纸厂资金紧张的时候,她发愁,产品销售不畅的时候,她睡不着觉。等父亲盖起让十里八乡羡慕的一院房子时,她眉头才真正舒展了。

母亲教我认字识数,等我会写一百个汉字后,把我送进学校。她很想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大学,有自己美好的前程。

她无时无刻不在操所有人的心,上学,工作,成家,住房,孩子。那个孩子的人生状况都让她挂念。

有时她会说,我啥时才能享你们的福啊?等我们有了自己的事业,有能力孝敬的时候,母亲的身体却出了问题:先是胃病,吃不成东西,然后是高血压,不能动弹,又是白内障,看不清东西,最后是肾病,全身无力。在最后这几年,母亲受尽了病痛的折磨。

母亲的病当然与劳累有关,但导致她郁郁寡欢的重要因素是一生所受的创伤。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亲人们身心遭到重创,相继离世:外祖母担惊受怕早逝,外祖父被当局折磨死,大姨小姨中年暴亡,大舅舅也走了。这一切使她非常悲伤,时常忧愁不展。父亲精心陪伴,二弟媳妇绿侠悉心照料,弟弟妹妹们争相孝顺,孙子膝前承欢,还是拉不住她。9月12日,母亲心力衰竭,突然深度昏迷,七天后撒手西归。

母亲活了七十三岁,历经磨难,和我们的父亲一起,把五个孩子拉扯成人,在为我们提供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人穷志不短,一切靠自己。

我们觉得母亲是幸福的,因为有我们刚强、开朗的父亲,他给予她活下去的勇气,照顾她,尽其所能给予她最好的生活,我们不敢想象,还有谁会带给她这样好的命运。在母亲弥留之际,父亲一边为她擦脸上沁出来的汗,一边自言自语:你到底舍不得啥啊?走了就解脱了,不用受罪了。我们要说,母亲最放不下的就是您!母亲老说,走在前头的享福,她享了您的福,她担心您在世上受罪。在此,我代表妹妹弟弟们向母亲的在天之灵保证:我们一定尽全力伺候好父亲,让他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您就放心走吧。

在我心里,生父只是给我生命的人,继父才是给我人生的真正的父亲。今天,我要给父亲深深地鞠一躬!

我能读到大学毕业,除了父母的供养,老师的教育,还有弟弟妹妹的牺牲。母亲病了,妹妹中断了自己的求学,未能上成高中,二弟新科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母亲在世时常说,你要对得起你爹,照顾好弟弟妹妹们。我会尽力做的,母亲,你就放心吧。

母亲,安息吧!

推荐第7篇:丧礼慰问信范本

丧礼慰问信范本

引言:丧礼慰问信首先写明标题,如“慰问信”等,标题应居中,在第一行,字体大于正文字号。接下来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三篇丧礼慰问信范本,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1篇】丧礼慰问信

xxx同志:

惊闻令尊逝世,不胜沉痛!

我代表xxx集团公司向令尊表示深深的哀悼!向您及您的家属致以最深切的慰问!对您在令尊逝世期间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使命责任感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望逝者亲属、友人节哀顺变!

集团公司总经理:xxx

xx年xx月xx日

【第2篇】丧礼慰问信

各位x·xx空难罹难者亲属:

20xx年x月xx日,我公司xxxx号飞机执行xxxx(xxxx)航班任务,在飞临xx机场准备降落的过程中,于xx时xx分失事坠入海中。机上旅客xx人、机组xx人全部遇难。

对这次空难事件,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大连市政府领导迅速组织抢救,调查空难原因,组织善后工作。国务院及国家机关有关部门,xx省委、省政府领导已于凌晨3点赶赴xx。xx航空公司更是全力以赴,以对旅客高度负责的精神,竭尽全力处理善后工作。对这次意外空难,我们感到十分沉痛。虽然空难原因尚未查明,但空难给罹难者及其家属造成的不幸难以挽回。在此,请允许我们以承运人的身份,向罹难旅客表示沉痛的哀悼,向罹难者亲属表示深切的慰问!我们将本着对旅客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向国家x·xx空难处置领导小组提供情况,尽心竭力的做好善后工作。

望你们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xx航空公司

20xx年x月x日

【第3篇】丧礼慰问信

xx阁下:

惊悉xx(先生或其它称呼)逝世,我谨代表x国政府及x国人民向阁下并通过阁下xx的家属对xx的逝世表示诚挚的慰问。

xx,曾领导贵国人民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国家,深受人民爱戴。xx生前多次访问我国,为x国和x国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为世界和平事业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逝世,是贵国人民的一大损失,也是世界和平事业的一大损失,他的名字将永载于世界和平事业的史册!在此,我们分担你们的悲痛。

xxx永远活在x国和x国两国人民的心中。

慰问人:xxx

xx年x月x日

推荐第8篇:丧礼司仪主持词

丧礼司仪主持词 主持词种类

主持词种类主持词大体上可分为会议主持词、文艺演出晚会主持词、赛事活动主持词、节庆活动主持词、婚庆礼仪主持词等。 会议主持词

一、代表性会议主持词

二、工作性会议主持词

三、专题性会议主持词

四、联席性会议主持词

五、纪念性会议主持词

六、学术性会议主持词

七、总结表彰会主持词

八、其他会议主持词 晚会主持词

一、春节文艺晚会主持词

二、三八妇女节晚会主持词

三、五四青年节晚会主持词

四、六一晚会主持词

五、七一晚会主持词

六、八一晚会主持词

七、教师节晚会主持词

八、国庆晚会主持词

九、重阳节晚会主持词

十、迎新晚会主持词

一、元旦晚会主持词

二、慈善募捐活动主持词

三、迎新生晚会主持词

四、校园晚会主持词

五、联欢晚会主持词

六、联谊晚会主持词

七、文艺汇演主持词

八、文艺演出主持词 节庆主持词

一、庆典活动主持词

二、节日纪念活动主持词

三、艺术节主持词 赛事主持词

一、文艺比赛活动主持词

二、体育比赛活动主诗词

三、知识竞赛主持词

四、演讲比赛主持词

五、其他比赛活动主持词 礼仪主持词

一、婚庆主持词

二、开业主持词

三、乔迁新居主诗词

四、寿辰(生日)活动主持词

五、升学宴活动主诗词

六、同学聚会主诗词

七、迎送答谢活动主持词

八、追悼会主持词

石家庄松鹤殡仪服务公司竭诚为广大丧户提供遗体穿衣,殡仪指导,葬礼主持,联系车辆等一条龙全程服务。各种殡葬用品,祭奠用品,全套陪葬纸活制品,高中低档寿衣,骨灰盒厂价直销30元起。 在价格方面,本店将根据丧户的要求,提供不同葬礼的价格参考,所有殡葬用品均名吗标价。在承办葬礼中,本店只收取丧葬用品的费用,在殡仪馆发生的相关费用由丧户家属亲自结清,绝不向丧户提出一个承包价,虚报高价,赚取与殡仪馆发生实际费用的差价,切实维护好丧户的利益,努力打造殡葬行业的诚信服务品牌,真正做到让丧户省心,省力,省钱。葬礼司仪主持词。

推荐第9篇:7 中国传统丧礼

中国传统丧礼

中国传统丧礼

丧礼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在古代为凶礼之一。《周礼•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儒家礼经所记丧礼制度,主要是为士以上的统治集团成员制定的,但其影响则远远超出这一范围,而且大体上被后世所沿袭,两千多年来一直对历代的传统丧礼起着指导作用。如唐代的《开元礼》、宋代的《政和礼》、《明会典》以及对士大夫阶层影响较大的

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所记载丧礼制度,无不以儒家礼经所记载的丧礼制度为范本而略加变通。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就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总的说来,程序都很复杂,名目有

五、六十种之多,真称得上是繁文缛节。

初终(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一定要居于適寝,也就是正寝、正室。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并“属纩以俟绝气”, 纩是丝棉新絮,质地很轻,把它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叫属纩。直到亲人去世,诸子及兄弟、亲戚、侍者放声痛哭。这在习俗中称为“初终”。初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没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在正庭中临时铺设板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如果在床上死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此外,还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报丧:老人在咽气以后,家人命赴派人向死者的上级、亲属和朋友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后来赴写作讣,以丧主的名义用书面形式发出,称为讣告、讣文。丧主一般是死者的儿子,由长子领头,父

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母或父已先卒,又逢父或母之丧,则称孤哀子。如长子早死,则以长孙居前,称承重孙。妇女不能主丧。讣告的写法有一定的格式,要写明死者的姓名、履历,生卒年月日时及出殡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人在死亡后的第二天,要正式穿着入棺的寿衣,称小殓,在我国古代诸侯五日小殓,天子七日小殓。小殓要为亡者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小殓再过一天,举行入棺仪式,称为大殓。大殓得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已经盛殓尸体之棺称柩,停柩称殡,大殓礼毕,称既殡。大殓后不再设燎。由于小殓、大殓时丧主夫妇要不停地哭,称举哀。这样哭一直哭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精力,为了使丧事得以继续进行,宾客来时,可以由人代哭。

守铺: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这叫做“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在我国有些地方守铺时是坐在草铺上的,因此也叫“坐草铺”。

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

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认为是不吉利的。

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亲友接到讣告后即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叫做唁。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升天,但如果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

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到天上。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到天上;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到天上。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就是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孝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 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

烧掉;另一项礼仪是“摔瓦”,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孝子盆”、“丧盆子”,也有地方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是: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则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 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形如铜币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在起杠后,遇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跑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 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去世之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

总之,丧礼是从点点滴滴与死者亲身接触,为死者妥贴安排的过程,切实付出爱与关怀的行动,更藉由扎实地爱与关怀,弥缝生者心灵的创伤,帮助生者走出痛苦的阴影!贯串丧礼全程的丧服制度,更是丧礼中最精致的部分。同时经由阶段性的变除,让生者学习妥善安顿哀情,恢复平衡,更由于大力伸张亲亲之情,积极开拓尊尊之义,严加区分长幼人伦,明定君臣相交以义的伦理,而达到凝聚宗族感情,建立人伦秩序与巩固社会政治的作用。

推荐第10篇:教会丧礼协议书

教会主持丧礼协议书

一·主内葬礼原则:表明信仰立场,安慰丧者家人,破除遗风陋俗,不沾封建迷信,高举十架救恩,主张节俭庄重,要求分别为圣,不铺张不浪费,荣神益人。

【圣经】——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7:2】

二·主内葬礼协议:

1·丧礼由教会义务承担,不收取任何费用。 2·丧礼由教会安排,家人要密切配合。 3·

4·不带孝布,不放鞭炮,不扎花圈,不烧纸钱。

5·不行跪拜之礼,不看阴宅,不掉方向,棺木平衡为准。 6·不放柏枝,不放勤口钱,不放阴间钱。 7· 8·

9·不纪念一

七、三

七、五七等七七日期。

15·在办理过程中间,本家及亲属不能左右教会安排,必须完全顺服,否则教会不予办理。 16·在葬礼进行当中,若发现有世俗掺杂,教会肢体将全体撤退,终止办理。后果由引起事端人负责。 17·故者家属若要求用圣乐的,需出乐队人员坐车路费和乐器使用修理费500元或者因情况而定,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上不封顶。

18·教会葬礼规章望主内同工同道认真学习领会,贯彻执行,故者家属要将此内容提前告知自己的亲戚朋友,清楚明白,免得中途打岔。

以上协议若乙方同意,教会实施办理,否则免谈。

第11篇:丧礼慰问信的写作

慰问信是常见应用文种之一,它是以政府、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向在某方面做出特殊贡献或者遇到意外损失、遭受巨大灾害的集体或个人表示关切致意、深切问候或者同情的一种书信。所以丧礼慰问信主要是指以政府、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向与其有一定关系的死者(国家主要领导或国际知名人士,单位内部成员,亲朋好友)所在的国家(或国家领导人)组织(单位)或死者家属表示哀悼及深切问候的一种书信。

丧礼慰问信能体现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现组织的温暖和同志之间的深情厚谊。一封好的慰问信,常常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能够使死者家属或相关方面尽快从死者给其带来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进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丧礼慰问信可以寄给死者的家属;如果死者是某一单位的领导,友好单位所发出的慰问信可以寄给死者家属,也可寄给死者生前所在的单位(或领导);如果死者是国家领导人或国际知名人士,友好国家所发出的慰问信大多数寄给死者生前所在国家的现任主要领导人,这种情况一般表现为唁电或其它信函形式。除此之外,慰问信也可以在报刊上刊登或在广播、电视中播放。

丧礼慰问信的写法。

丧礼慰问信首先写明标题,如“慰问信”等,标题应居中,在第一行,字体大于正文字号。然后另起一行顶格写明接收慰问信的领导、单位或个人礼称,如“某某阁下”、“某某朋友(同志、先生或女士)”,根据情况,也可以是其它称呼。

丧礼慰问信的正文一般写以下内容:

1、简要写明慰问信的背景或原因。如“在贵国正在积极开展……的情况下,惊闻某某逝世……”再如“某某同志(先生、女士或朋友)在某某(做什么工作等)时不幸过世”,接着表示哀悼或慰问的话语。如“表示深深的哀悼”,“致以亲切的慰问”等。

2、概括叙写对方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或战胜困难、舍已为人、不怕牺牲的可贵品德和高尚风格。若是国际知名人士,也可叙写其为两国友谊所做的突出贡献。然后可对死者生前的功绩作以简要评价,然后向对方表示慰问和学习。

3、表达心愿或提出要求、希望。写慰问信应注意的事项是:首先,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向死者家属或其它有关方面表示悲痛的心情。其次,要写得真诚,文字朴实、简练,并注意语气的运用,使收信人真正得到鼓舞和安慰,让死者家属能从死者带来的悲痛中尽快解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生活或工作。

例一:周恩来同志致柯棣华大夫家属的慰问信

慰问信

亲爱的朋友:

我谨代表第十八集团军和中国共产党,为柯棣华大夫的逝世,向你们致以最深挚的悲悼。柯大夫曾予华北敌后五台区最需帮助的军民以无可比拟的贡献。柯棣华大夫系于一九三八年受印度国民大会之命,参加其所派遣的印度医疗队,去到延安,于一九三九年进入华北游击区。他在华北曾经住过许多地方,最后定居于五台区,成为白求恩大夫事业的继承者,担任国际和平医院院长,直到逝世。他的中国同志都爱他、尊敬他。为了在抗日游击根据地中之最高贵的任务,为了给伤病战士以兄弟般的友爱,他曾救活了许多抵抗日寇侵入自己祖国的战士的生命,还帮助了许多人免于残废。我们受惠于他的极多,使我们永不能忘。

柯大夫曾是中印两大民族友爱的象征,是印度人民积极参加及时反对日本黩武主义和世界法西斯主义的共同战斗的模范。他的名字将永存于他所服务终生的两大民族之间。

我们在全体爱自由的人类的共同损失中,分担你们的悲痛。

谨致热烈的敬礼!

周恩来

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二日

第12篇:哀谢丧礼邀请函

公 元 二 一 三 年 十 一月二日谨启 孝 子 媳 略O备一薄三酌年,十聊一表月谢十意五日 。(古九月十三日、星期五)上午十一时在人民大厦餐厅家父因君病不 :幸辞世,承蒙众亲友哀枉驾吊唁 ,谢吾 悲痛之余不胜感激。兹定于二 XXX O

XXX

第13篇: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

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

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人文学院11级对外汉语班李冬冬201103415;摘要: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

一、丧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宗教文化不同;

2、伦理文化不同;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3.颜色文化不同;4.礼物文化不同;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在作为西方文

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

人文学院 11级对外汉语班 李冬冬 2011034159 摘要: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礼仪形式,又具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中美丧葬礼俗的对比分析,文章认为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中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仍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伦理、颜色、礼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究其根源,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 关键词:丧葬文化 ; 中西文化 ; 差异

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从中美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

一、丧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宗教文化不同。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根据宗教礼仪,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从它的丧葬仪式可以看到他们的宗教传统。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所描绘的李瓶儿葬礼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装敛、报丧、成服、大敛、出殡等等;但其中又杂以众多佛、道习俗,如请阴阳生批书、置七星板、钉长命钉等是道教习俗;而念倒头经、做七七斋则是佛教习俗。更为有趣的是做七七斋时,首七由和尚念经,二七由道士作法事,三七是和尚念经,四七为喇嘛念经,五七又是道士作法事,六七不念经,七七又由女尼诵经,真是鱼龙混杂,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宗教信仰文化。

2、伦理文化不同。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置之而塞于天地,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 “民之本教曰孝”,而且总括一切德行,所有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因此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形成了“重孝”的观

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简办丧事便会被视作“不孝”,会招致舆论的谴责,损害个人乃至家族名誉。丧葬礼仪中的繁多的礼节都表现了儒家的孝义。西方的伦理道德观,用著名的伦理学专家黄建中的话来说就是:远西伦理是宗教伦理、个人本位、利权平等、崇尚亲爱等。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伦理价值观称为“重个人”的价值观。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崇尚自我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地突现出来。在西方的丧葬礼仪中,除重视的对上帝的尊崇外,没有中国的那种浓重的“孝悌”思想,不是重殓厚葬,而是简丧薄葬,重在安葬灵魂。因此在丧葬礼仪中没有了中国的那些繁文缛节。

3.颜色文化不同。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色。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色,而中国则采用白色。美国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人们需要黑色文化来摆脱恐惧(死亡的恐惧)并将它形象化和实在化,这是人们潜在的需要。在中国,丧礼则以白色示悼念。据说,这是受了佛教的影响,由此,人们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做“白喜事”。因此,死者脸上的面衣是白色的,孝子的孝服是白色的,丧停的房间窗户镜子等都要用白色来遮封,祭幛也是白色的棉布等,整个丧葬是以白色为主色调。西方国家白色则用于与丧葬完不同气氛的新人的婚礼上,新娘身披白色的婚纱,寓意纯情圣洁。现在随着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颜色观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人们接受、引进异质文化,从而更加丰富充实本土文化的内容。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圣洁;以前在中国却是孝服的颜色,可现在,青年人拍婚纱照,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也不再有人会大惊失色。红色在西方人传统观念中是与血腥、淫秽联系起来的,可现在他们身着中国传统的红色唐装时,同样的喜盈满面。可以预言,随着汉英语言相互接触、汉英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渐深入,颜色词的这种联想义和象征义的趋同现象将会日益增加,并交互叠合。

4.礼物文化不同。赠送礼物在受传统文化影响下,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礼物交换与赠送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根据各民族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赠送礼物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在特殊情境下的(婚、葬礼等)礼物具有了社会功能。西方国家的葬礼上,亲戚朋友悼念死者,鲜花必不可少,参加葬礼的人,一般都要为死者献唐菖蒲花或白色的百合花,以表示哀悼。在中国,丧礼是没有人送鲜花的,一般要送的是白色的祭幛,用以表示哀伤。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在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时期,社会文明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对人为操作的崇尚。他们心目中早早就建立起了这样一个信念:生活中没有什么会先天赋予,一切必须靠人为的进取和造就。人应该努力去揭示世界真相。他们作为个体的人在环境面前是自主的,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能独立影响环境。他们的主创精神使“个人本位”思想得以产生而巩固。东西方文化中生死观的差异很明显,在生死教育方面也就相对有差别,表现为:

一、讨论死亡时的心态不同。西方文化下讨论死与讨论生的心态一样,不会引起明显的心理冲突,也不会有教唆自杀的嫌疑。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甚至在日常谈话中尤其是和长辈交谈忌讳提及死亡所,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 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地接受。谈论死总会或多或少引起心理冲突、带有恐惧感,给人一种不吉祥的感觉。这种差异就造成我们开展生死教育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容易,西方国家进行生死教育可以直接面对死亡,探讨死亡,死亡教育可以直接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而在我国,还必须考虑到传统文化的禁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更多地从生的方面去揭示生的意义、死的意义,让学生从生的方面去理解生死的自然过程。

二、生命价值的核心不同。西方文化中生命价值的核心是责任,因此生的意义在于尽责,牺牲的意义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安乐死就是失去责任能力和生命的尊严后采取的对死的坦然态度。中国文化中生命价值的核心在于忠效,包括对皇权的忠效和对信念的忠效,为忠效而死是一种忘我的死。所以西方国家的生死教育传递一种信念:个人对生死负责,中国进行的人生观教育则是强化一种政治信仰和抽象的价值观,青少年学生难以在这样的教育中体验到与生死有关的情绪,在生命成长中感到诸多困惑。所以,生死教育应从生命的历程,从生死的具体问题出发,由此而进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才可能具有实效性。中华文化发生的初原期,农业生产劳动始终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世世代代以农为主的民族,客观上便生活于对自然给定性的绝对依赖中,在内心深处相信惟有自然的给予才能给人带来幸福,因此对天意的顺从居主导地位。“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信奉的经典。作为个体的人面对环境是不自主的,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无法独立影响环境,只能凭借给定的关联安身立命。传统文化中强大的宿命论色彩明显与这种观念一脉相承,这也为迷信提供了有效基础。伦理人际关系走向极端,忠孝礼义、三从四德均展示了天人合一思想上的中华文化的负面因素。

结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最终在于: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补,使得现代的丧葬礼仪相互之间越来越接近,从而进一步达到真正的“中西合璧”。

参考文献

[1]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在中国这样一个古往今来从未放弃过文化自觉的国度里,

如今的社会转型显然更是将我们、或是作为个人或是作为国家

推到了新一轮的文化选择面前。当今时代,这个文化选择对我

们来说早已不仅仅是面对自身传统,而且更是面对他者,主要是

面对西方的一种文化自觉。毋庸讳言,近百年中国社会的演替

一直置身于这样的选择中。如今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不同于以往

的地方在于:中西文化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在我们这里已

越来越不是各自界限分明的铁板两块,而是已相当程度地成了

融合在一起的两种不同文化。这就使得面对西方文化的自觉选

择越来越从原来的由西方引进怎样的文化转变成了使现实中怎

样的中西融合脱颖而出的问题。

早在1697年,当时在欧洲具有很大社会影响的德国大哲学

家莱布尼茨从传教士那里对中华文化有所了解后曾历史性地首

次呼吁:位于欧亚大陆两极的欧洲和中国在文化上应该伸开双

臂,协同合作,共同创造出人类最富理智的生活,并且强调,这种

共同创造不会自发出现,必须由人去促成。1三百余年后的今天,

中西文化经过不断的冲突和交融,在其外显的很多方面已达到

了难以分离的融合,尤其在中国,以致不少文化保护主义者提出

了应对的问题,这就使得新时期的文化自觉具有了一个给定的

中西语境问题。我们的日常语言尽管还在一如既往地将A身文

化和外来之西方文化理所当然地分而论之,但在文化显出生气

的现实层面,两者早已程度不等地从出于特定的中西语境,离开 这个语境已没有什么单一的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可言。在我们

当今现实生活中,单一的自身文化或外来文化已越来越不复存

在,我们所面对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现实中已相当程度地经受了

西方文化的冲刷,同样,进入我们眼帘的西方文化也已多多少少

地经历了某种东方化的转向,更不要说那些业已进入我们生活

的西方文化了。这个给定的中西语境无疑要求我们,在言说或

考察中西文化时,不能再固守脑中的二分视野而置现时实际变

化于不顾,一味专注于两者各自单一的特性,进而由此去寻找其

间的同或异,而必须从中西文化的交接面人手去谈各自的特点

和意义。惟有从这个交接面切入的东西才是在这两种文化的遭

际中能够碰出反响的东西,也就是能够进入各自现实的东西,不

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否则,尽管我们所谈论的中西文化往

往会在静态的知识层面无懈可击,而与动态的实际却又会永远

隔着一层。这样,我们所欲求的文化自觉最终就会找不到现实

的切入点,而仅流于文化人满足单一认知心理的话题。

以现实凸现的中西语境为切入点,就要求我们在言说中西

文化时紧紧扣住二者的相关性。相关并非单纯的相近,而是指

相互间能引发或是积极或是消极之直接反应的东西。鉴于二者

根基深处的异质性这个相关就往往表现为逆向的冲撞,而恰恰

这逆向的冲撞才引发了互补性交融。

具体来说,我们在置身于中西语境看西方文化时,就要把关

注点调向西方文化中或是直接或是间接地关涉到中国的那些部 分或方面。迄今,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单个载体形态如哲学、政

治、经济、艺术等确已了解不少,但真正在中国现实中留下痕迹

的显然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不管理智上的了解达到何种程

度,其在现实中能够引起反响的部分只会是其中与现实具有某

种相关性的东西。所以,置身中西语境就是要在对西方文化的

关注中,紧扣其中关涉到中国的部分。这既可以是西方文化史

中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文化作出反响的部分,也可以是当今直

接与中国现实发生关联的部分。

同样,置身中西语境在观照自身文化时就要专注于其中与

外来文化显出对应性的部分,这种对应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

反面的。如今,延续到我们现实中的传统文化就是原有文化中

与外来之西方文化具有对应性的部分经过近百年的相互激荡和

冲刷被留存下来的,现实的这个自发整合是永不停息的。抓住

了其间的中西语境在审视自身文化时就会紧扣其中经历了西方

文化洗礼的东西,紧扣其中具有现实生气的部分。惟有如此,所

谈的自身文化才是具有现实活力的,才是我们必须关注和把

握的。

在当今这样一个中西文化已越来越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二

分之组成部分的时代,文化自觉显然不能失落这个中西语境,否

则所获得的认识就会只成为满足一时认知心理的知识游戏,而

不具备或很难具备走进现实的切入口。数十年前,跨文化研究,

不同文化比较曾在西方学界风靡了好一阵子,但由于这种跨文 化方法在其刚刚起步阶段不免流于单纯的比较而不久便让好多

人扫兴而去,因为这样比较出来的结果往往在知识层面令人刮

目相看,而于实际生活却显不出多少亲和的生机。单纯比较所

言说的文化往往流于梳理出的东西,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走离文

化本身的现实形态。当今西方世界,外来文化的渗入尽管从没

有停止过,但居主导地位的绝对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这就

给贴近现实的文化比较带来了很大困难。而在我们中国情形则

不同,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渗入不仅已无与伦比地在

现实生活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且还直接地成了现实的组成部

分。对我们来说,跨文化视野与其说是新认知心理的产物,不如

说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给定性所要求的。我们的文化自觉要

具有真正的实际活力,已不能再将中西作为两个单纯的孤立体

看待,而必须切人其间的交接面,关注其间的间性特质。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文化自觉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应关注

的问题,它关涉到每个个人。诚然,个人对某种文化的获得经常

会自发地发生,因而,个人的文化自觉问题往往被忽视,以致在

日常生活中,成功时往往忘却了身上所带有之文化的功劳,失败

时自然也忘却了身上所带有之文化的不足。在一个越来越追求

高效益,越来越不能原谅过失的时代,不仅社会要有文化自觉的

运作,个人也应有越来越自觉的文化选择。

本书依托作者对西方文化十年有余的亲身感受,力图以相

关性视界,追寻中西文化中影响当今中国文化走向自觉的诸要 素。笔者以为,这个对二分视野的扬弃,不仅更加切合中国文化

发展的现实实际,而且鉴于其相关性方法还更能提供现实所需

的洞察。

第14篇: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

浅论中西方丧礼文化差异

人文学院 11级对外汉语班 李冬冬 2011034159 摘要: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礼仪形式,又具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中美丧葬礼俗的对比分析,文章认为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中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仍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伦理、颜色、礼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究其根源,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 关键词:丧葬文化 ; 中西文化 ; 差异

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从中美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

一、丧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宗教文化不同。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根据宗教礼仪,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从它的丧葬仪式可以看到他们的宗教传统。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所描绘的李瓶儿葬礼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装敛、报丧、成服、大敛、出殡等等;但其中又杂以众多佛、道习俗,如请阴阳生批书、置七星板、钉长命钉等是道教习俗;而念倒头经、做七七斋则是佛教习俗。更为有趣的是做七七斋时,首七由和尚念经,二七由道士作法事,三七是和尚念经,四七为喇嘛念经,五七又是道士作法事,六七不念经,七七又由女尼诵经,真是鱼龙混杂,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宗教信仰文化。

2、伦理文化不同。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置之而塞于天地,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 “民之本教曰孝”,而且总括一切德行,所有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因此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形成了“重孝”的观

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简办丧事便会被视作“不孝”,会招致舆论的谴责,损害个人乃至家族名誉。丧葬礼仪中的繁多的礼节都表现了儒家的孝义。西方的伦理道德观,用著名的伦理学专家黄建中的话来说就是:远西伦理是宗教伦理、个人本位、利权平等、崇尚亲爱等。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伦理价值观称为“重个人”的价值观。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崇尚自我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地突现出来。在西方的丧葬礼仪中,除重视的对上帝的尊崇外,没有中国的那种浓重的“孝悌”思想,不是重殓厚葬,而是简丧薄葬,重在安葬灵魂。因此在丧葬礼仪中没有了中国的那些繁文缛节。

3.颜色文化不同。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色。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色,而中国则采用白色。美国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人们需要黑色文化来摆脱恐惧(死亡的恐惧)并将它形象化和实在化,这是人们潜在的需要。在中国,丧礼则以白色示悼念。据说,这是受了佛教的影响,由此,人们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做“白喜事”。因此,死者脸上的面衣是白色的,孝子的孝服是白色的,丧停的房间窗户镜子等都要用白色来遮封,祭幛也是白色的棉布等,整个丧葬是以白色为主色调。西方国家白色则用于与丧葬完不同气氛的新人的婚礼上,新娘身披白色的婚纱,寓意纯情圣洁。现在随着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颜色观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人们接受、引进异质文化,从而更加丰富充实本土文化的内容。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圣洁;以前在中国却是孝服的颜色,可现在,青年人拍婚纱照,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也不再有人会大惊失色。红色在西方人传统观念中是与血腥、淫秽联系起来的,可现在他们身着中国传统的红色唐装时,同样的喜盈满面。可以预言,随着汉英语言相互接触、汉英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渐深入,颜色词的这种联想义和象征义的趋同现象将会日益增加,并交互叠合。 4.礼物文化不同。赠送礼物在受传统文化影响下,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礼物交换与赠送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根据各民族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赠送礼物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在特殊情境下的(婚、葬礼等)礼物具有了社会功能。西方国家的葬礼上,亲戚朋友悼念死者,鲜花必不可少,参加葬礼的人,一般都要为死者献唐菖蒲花或白色的百合花,以表示哀悼。在中国,丧礼是没有人送鲜花的,一般要送的是白色的祭幛,用以表示哀伤。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在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时期,社会文明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对人为操作的崇尚。他们心目中早早就建立起了这样一个信念:生活中没有什么会先天赋予,一切必须靠人为的进取和造就。人应该努力去揭示世界真相。他们作为个体的人在环境面前是自主的,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能独立影响环境。他们的主创精神使“个人本位”思想得以产生而巩固。东西方文化中生死观的差异很明显,在生死教育方面也就相对有差别,表现为:

一、讨论死亡时的心态不同。西方文化下讨论死与讨论生的心态一样,不会引起明显的心理冲突,也不会有教唆自杀的嫌疑。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甚至在日常谈话中尤其是和长辈交谈忌讳提及死亡所,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

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地接受。谈论死总会或多或少引起心理冲突、带有恐惧感,给人一种不吉祥的感觉。这种差异就造成我们开展生死教育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容易,西方国家进行生死教育可以直接面对死亡,探讨死亡,死亡教育可以直接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而在我国,还必须考虑到传统文化的禁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更多地从生的方面去揭示生的意义、死的意义,让学生从生的方面去理解生死的自然过程。

二、生命价值的核心不同。西方文化中生命价值的核心是责任,因此生的意义在于尽责,牺牲的意义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安乐死就是失去责任能力和生命的尊严后采取的对死的坦然态度。中国文化中生命价值的核心在于忠效,包括对皇权的忠效和对信念的忠效,为忠效而死是一种忘我的死。所以西方国家的生死教育传递一种信念:个人对生死负责,中国进行的人生观教育则是强化一种政治信仰和抽象的价值观,青少年学生难以在这样的教育中体验到与生死有关的情绪,在生命成长中感到诸多困惑。所以,生死教育应从生命的历程,从生死的具体问题出发,由此而进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才可能具有实效性。中华文化发生的初原期,农业生产劳动始终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世世代代以农为主的民族,客观上便生活于对自然给定性的绝对依赖中,在内心深处相信惟有自然的给予才能给人带来幸福,因此对天意的顺从居主导地位。“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信奉的经典。作为个体的人面对环境是不自主的,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无法独立影响环境,只能凭借给定的关联安身立命。传统文化中强大的宿命论色彩明显与这种观念一脉相承,这也为迷信提供了有效基础。伦理人际关系走向极端,忠孝礼义、三从四德均展示了天人合一思想上的中华文化的负面因素。

结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最终在于: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补,使得现代的丧葬礼仪相互之间越来越接近,从而进一步达到真正的“中西合璧”。

参考文献

[1]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15篇: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仪式。有关葬礼的风俗习惯,各地各族大不相同,受宗教信仰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自远古时代我国产生过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鸟葬)、崖葬、悬棺葬、塔葬、海葬、树葬、花葬等多种形式。现今中国汉族人民中,主要存在土葬和火葬两种葬礼风俗。

中国自古便流行土葬,因传统,死后要留全尸,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土葬,《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中国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虽有各式各样风俗习惯的产生,但土葬仍是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中国人主要的丧葬方式。通常人死后亲属会将死者生前惯用的物品与死者一同埋葬,并同时附加上一些饰品等,目的是为了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富足,这为后世留存下了大量的文物,土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礼仪宏大而繁琐,远古时期人类丧葬极为简单,不建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仅仅是简单的尸体埋葬,这从远古时期出土的墓葬非常简陋可以看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形成了独特的土葬礼仪,商代盛行厚葬,不仅殉葬品奢侈,并迫使大量奴隶殉葬。西周时,墓葬大小、棺椁层数、随葬品的种类及多省,都按礼制作了规定。战国中晚期,又产生了以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制度,秦始皇陵于即位后即开始营建,规模巨大。汉代盛兴选择风水的墓地之说,以人殉葬之俗语基本废止,随藜(lí)则以陶器、漆器为主。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渐演变为薄葬。自春秋时开始,出现在墓上封土建坟丘的习俗,汉代以下普遍行之。土葬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礼厚葬。“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要求的葬礼规模足够宏大。汉族人民重视土葬,实行土葬,与悠久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儒家思想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入土为安这种传统的土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村地区土葬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障碍。封建社会,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雄伟的墓体及其它附属建筑、各种贵重的陪葬品、宏大的仪式,无不彰显着墓主的高贵与威严,极大地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实行土葬,以棺盛尸,掘土为墓,埋棺其中,堆坟立碑。殡葬仪式繁杂,规模盛大,并有浓厚迷信色彩。丧葬仪式程序大致如下: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寿衣(丧服)多采用中国传统服装。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cuò),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的尸体,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道士、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招魂、超渡、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家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抑或重阳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远古时代火葬并不盛行,因《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厚葬才是孝顺,反倒是边疆少数民族很早就有火葬,中国兴起火葬的观念还在佛教传入之后。”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中国开始出现有火葬,佛教称荼毗。教徒并流行把尸体摆成打坐的姿势后火葬。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赵匡胤曾诏回;“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三月,下令禁止火葬:“近代以来,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但火葬仍旧流行,朱熹在《朱子文集》卷一十四《跋向伯元遗戒》说:“自佛法入中国,上自朝廷,下达闾巷,治丧礼者,一用其法。”“荼毗火葬法”在宋代大为流行,例如《水浒》第25回中武大郎和51回中沧州知府的小儿子死后均在棺材内火葬。至南宋朝廷仍禁民间火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监登闻鼓院范同上奏,说“方今火葬之惨,日益炽甚”,建议朝廷拨地令贫民葬亲。理学兴盛之后,火葬逐渐衰落。元朝规定土著汉人一律土葬。

明清之际中国仍禁止火葬,但仍无法完全根除火葬的习俗,据明嘉靖《尤溪县志·地理卷·谣俗》记载,“普通民众去逝,尸体积柴而焚之”,吴县通济寺设焚化亭,供民间火葬。清初允许火葬,清兵入关前,满州风俗也是实行火葬,例如努尔哈赤去世后为火化,称为“宝宫”的骨灰坛葬在福陵,入关后的初期,顺治帝、其爱妃董鄂氏以及孝康章皇后也是火葬,但此后开始限制火葬而鼓励土葬。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清朝颁布丧葬条例。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引《永康县志》说浙江永康县有八弊俗,其一就是火葬。《大清律》后来规定:“其从尊长遗言,将尸体烧化或置水中,杖一百”;“若私自火葬或水葬父母,按杀人罪论死刑”;“旗人、蒙古丧葬,概不许火化”。但清朝的佛教僧尼,一部分信徒,以及寺庙收葬的流浪死者仍然在寺庙里火葬。另外,传染性疾病的死者或客死异乡者,在不便运灵柩回乡等情况下,火葬也是较好的遗体处理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节省土地资源等原因,一贯倡导火葬。在城市中普遍实行火葬,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火葬比例不断提高,超过半数的逝者选择了火葬作为遗体处理方式,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比例。

葬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组成部分,能够非常深刻地体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研究它有助于研究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风民情,随着民族融和的不断深入,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可能会慢慢消失,葬礼的风俗将会渐渐统一走向简洁,科学。

第16篇:丧礼文化的意义

如果把一个生命的诞生比喻为春天的开始的话,那么,死亡便是相当于一年中的岁末。正如岁末的节日--年节被作为四季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一样,关于死亡的仪礼也是人生仪式中最为隆重的仪礼,因此,可以说死亡是人生最盛大的节日,而葬礼则是这个节日的曲目。

纵观传统葬礼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丧葬礼仪在理论上具备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割断死人与生者的联系,把死者的灵魂打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免得亡灵回来作祟;二是设想一个美妙的灵魂世界,这种美妙的构想既可以把亡灵吸引过去,同时也给生人带来对未来彼岸世界的希望。这是就葬礼的普遍功能而言的。而具体到中国传统丧礼,更加突出对活人的作用。与其他文明形态的丧礼相比,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死亡礼俗有着更为特殊的品性。

一、孝义的延续

在汉文化葬礼的发展过程中,葬礼的内涵逐渐突出孝的主题。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排场的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同时,中国人贱野羞瘠、慎终追远的传统,也使丧礼更加庄严肃穆。民间的丧葬习俗同人们普遍的信仰与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丧葬仪式也体现了这种价值观。

不能尽孝,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就等于精神支柱的崩塌。中国这个千年礼仪之邦,对于人生的这一最终环节,素来十分重视。在孟子的理想社会图景中,有一项内容,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憾”。送死,是说后辈送前辈,在孟子心中将之提高到与养生一样的地位。同时,送死也是顺死,是较为安详平和的死,像中国人经常说的“喜丧”指的就是顺死。死有不及成年而亡的,是为夭亡,有遭受横祸而亡的,是为横死;有寿终正寝的,有终于故土的,也有客死他乡的……人有幸有不幸因此,在华夏文明丧葬传统中,生者不但不与死者割断联系,相反却以各种方式极力保持和死者的联系,这在民间葬礼的很多习俗中有很多表现。比如,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中极为强调血脉延续的意义,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河南孟县民间的丧礼中即有这样的习俗:尸体入棺后,要给死者盖上大红被子,然后从被子的尾端横剪一条交给儿媳,据说这可以传后代、续香火。

丧礼中的孝道还有很多表现,比如在山东,民间丧礼中的“圆坟”习俗,圆坟在葬礼后两三天举行,黄县民间把圆坟又叫“送衣坟”。送衣坟就是死者家属把圆坟的东西赠送给已出嫁的闺女。圆坟之后,娘家给闺女一个白柳条篓子,内装大麻、镜子、蜡烛和菜之类的物品。闺女带回婆家后,立即把早已准备好的供菜、包子和面鱼等五种东西送回娘家。据说,姐妹之间谁先送回娘家,谁就能过上好日子,这其中也体现了孝义必有好报的观念。

兄弟民族中也有类似的风俗。在彝族的丧礼中,舅家必要赶来送丧,舅家一到,死者的女儿不论出嫁的也好,未出嫁的也好,边向舅家敬酒边哭边唱:“阿舅啊,……请把遗物交给女儿,见到遗物如见面,永远不忘母恩情。”阿舅看到外甥女讨遗物,就一边安慰一边把死者的遗物分给外甥女。已出嫁的姑娘便将遗物带回夫家中,未出嫁的女儿则把遗物作为自己以后出嫁的嫁妆品。

这类民俗事项目的都在于与死者亡灵保持和建立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表面上是活人在向亡灵祈求保佑,其实这种意愿的抒发是虚无的,而真实的情况是活人为了能长久地尽孝道,阐扬自己的孝心,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以求得心理和精神的平衡、满足。静静躺在那里的死人,“享受”着活人的祭拜,成为活人净化心灵的工具和媒介。整个的死亡礼俗,表面上是把鬼魂送入阴间,为死者饯行,实质是活人在寻求一种平素难以获取的精神寄托和安慰。尤其是那些往日对死者有过过节和非礼行为的人,更是希图通过兢兢业业的丧礼行为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消除内心的不安,并达到一种品格的升华。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关于服丧行孝的实质在于:理智上是清醒的,承认人死不可复生,也没有什么灵魂鬼神,但感情上必须非常痛苦,并通过种种言行宣泄出来,这才是行孝的本意之所在。每个人或许无法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可是,人可以选择的是自己的心灵世界。我们都会老去,慎终追远,通过一定的仪式追念先人,生命因为孝意而延续。

二、社会关系的重组

人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因此,一个人的死亡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它对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活着的人同样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奉行一定的丧葬仪式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生与死同样璀璨绚烂而又庄重严肃。

一个人死亡之后,他的家庭以及村庄中原有的人际之间的固定关系将失去某些平衡,特别是重要人物之死更是如此。因此,活着的人必须适应这种情况,重新调整各自的位置与角色。比如,在中国农村非常普遍的“摔盆”习俗。并不是所有的孝子贤孙都能够得到“摔盆”的资格,按照风俗,只有长子才能尽此礼仪,而在独子的家庭中,更是绝对不能够让女性“摔盆”。这其中固然有香火观念的成分,但其更为实际的意义在于“摔盆”重新厘定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它所确定的是新的家庭秩序,长子作为家庭的代表必须通过此种仪式加以确定,男性后代的继承权也因为这一仪式得到乡土社会的认同。

丧礼是极为复杂的仪礼。事实上,整个丧葬表现社会关系的意义大于个人的情感意义。比如山西民间一般以为,“人活六十已够本”,这个年龄已儿孙满堂,不算枉活一世。凡是60岁以后老死或病终的,一般来说都算是寿终正寝了,女性则称为“寿终内寝”,中国古俗忌讳死于偏房寝室。正厅、正寝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死于正寝是正常的,在这里咽气也是幸福的。

在一定程度上,葬礼的主角与其说是死者,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那些生者。在葬礼上,共食共餐,奏乐唱戏,体现了家属、亲戚朋友恢复正常状态的意义,也代表了生者的面子、体面与孝心。葬礼确定了新的家族秩序和社会秩序。

三、认同世俗生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死亡是人都会有的一个结局。可以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就意味着生命的死亡的开始。所以,在关于葬礼的研究中,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价值,更准确地说是葬礼中体现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传统儒家讲“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人对于死亡似乎讳莫如深。但在孔孟的语录中,我们又分明可以找到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言论,从儒家的角度,华夏文明的葬礼更重的是作为礼仪的孝道,而中国传统民间的葬礼从本质上讲是在修补和重建一种社会秩序。这两点,很多研究者注意到了,但同时他们也指出,中国传统的丧礼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的确,我们单纯从死亡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往往集中于老庄,庄子对于儒家的繁文缛节进行批评,他讲究“坐忘”、“齐物”,这的确是一种境界很高的生命哲学。但这并不表明,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葬礼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思索。恰恰相反,儒家的厚葬,民间习俗中将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器物用于陪葬,恰恰表明了一种朴素的人生价值观:世俗的生活是可贵的。“事死如事生”发展到极致当然会造成物质财富的浪费、甚至封建迷信的播衍,但在传统葬礼习俗中,人们所表现的对世俗生活的热爱,我们不能说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导向,这种生命导向通过葬礼习俗中的器物陪葬得以体现,是传统中国人对生命意义的一种基本体悟。

中国传统葬礼具有鲜明的延续孝道、构建社会秩序和认同世俗生活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中国传统葬礼不是立足于死人,而是立足于活人;不是立足于死后世界,而是立足于现实世界;中国的一切传统丧仪、丧俗的功能不是要生者为死者服务,而是要死者无从拒绝地为生者服务。尽管葬礼是生者和死者的对话,但这种对话是单向的,完全是活人建构起来的话语系统。葬礼过程弥漫哀痛之情,亲人由悲而泣,但也存在着表演的因素。这才是死亡礼俗的根本功能。

第17篇:丧礼慰问信写法格式及

丧礼慰问信主要是指以政府、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向与其有一定关系的死者(国家主要领导或国际知名人士,单位内部成员,亲朋好友)所在的国家(或国家领导人)组织(单位)或死者家属表示哀悼及深切问候的一种书信。

丧礼慰问信能体现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现组织的暖和和同道之间的深情厚谊。一封好的慰问信,经常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能够使死者家属或相干方面尽快从死者给其带来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化悲痛为气力,进而更好地展开工作。

丧礼慰问信可以寄给死者的家属;假如死者是某一单位的领导,友好单位所发出的慰问信可以寄给死者家属,也可寄给死者生前所在的单位(或领导);假如死者是国家领导人或国际知名人士,友好国家所发出的慰问信大多数寄给死者生前所在国家的现任主要领导人,这类情况一般表现为唁电或其它信函情势。除此以外,慰问信也能够在报刊上刊登或在广播、电视中播放。

丧礼慰问信的写法:

丧礼慰问信首先写明标题,如慰问信等,标题应居中,在第一行,字体大于正文字号。然后另起一行顶格写明接收慰问信的领导、单位或个人礼称,如某某阁下、某某朋友(同道、先生或女士),根据情况,也能够是其它称呼。

丧礼慰问信的正文一般写以下内容:

1、扼要写明慰问信的背景或缘由。如在贵国正在积极展开的情况下,惊闻某某逝世再如某某同道(先生、女士或朋友)在某某(做甚么工作等)时不幸过世,接着表示哀悼或慰问的话语。如表示深深的哀悼,致以亲切的慰问等。

2、概括叙写对方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或克服困难、舍已为人、不怕牺牲的宝贵品德和高尚风格。若是国际知名人士,也可叙写其为两国友谊所做的突出贡献。然后可对死者生前的功绩作以扼要评价,然后向对方表示慰问和学习。

3、表达心愿或提出要求、希看。写慰问信应留意的事项是:首先,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向死者家属或其它有关方面表示悲痛的心情。其次,要写得真诚,文字朴实、简练,并留意语气的应用,使收信人真正得到鼓舞和安慰,让死者家属能从死者带来的悲痛中尽快解脱出来,化悲痛为气力,努力学习、生活或工作。

丧礼慰问信范文:

丧礼慰问信范文一:周恩来同道致柯棣华大夫家属的慰问信

慰问信

亲爱的朋友:

我谨代表第十八团体军和中国我党,为柯棣华大夫的逝世,向你们致以最深厚的悲悼。柯大夫曾予华北敌后五台区最需帮助的军民以无可相比的贡献。柯棣华大夫系于一九三八年受印度国民大会之命,参加其所派遣的印度医疗队,往到延安,于一九三九年进进华北游击区。他在华北曾住过很多地方,最后定居于五台区,成为白求恩大夫事业的继续者,担任国际和平医院院长,直到逝世。他的中国同道都爱他、尊敬他。为了在抗日游击根据地中之最高贵的任务,为了给伤病战士以兄弟般的友爱,他曾救活了很多抵抗日寇侵进自己祖国的战士的生命,还帮助了很多人免于残废。我们沾恩于他的极多,使我们永不能忘。

第18篇:丧礼常用名词解(推荐)

丧礼常用名词解

寿衣 俗称“老衣”。多在老人健在时缝制。制寿衣颇有讲究,首先要选在农历年闰月(取“润德润泽”之意),用料忌“洋布”,兴用土布丝绸,不能用缎子,因“缎”谐“断”,有断子之意。也忌皮衣毛料,布料也只能用直纹,不用斜纹,“斜”谐“邪”,亡人穿了斜纹布,给后代留下邪气。用绸子最好,“绸子”谐音“稠子”,可福佑后代多子多孙。颜色忌黄色,其它颜色即可,也有讲究内衣穿红色,传说人死后到阴间“剥衣亭”剥起衣裳来,剥到了红色,以为剥出了血,就不会再剥了。数量是

五、

七、九件,忌讳双数,除一套棉衣外,其余皆为单衣、夹衣。衣袖要长,遮住手为好。做好的寿衣,须在老人生前试穿。

寿材 俗称“棺材”“棺木”“房”“房木”“材木”。在老人健在时制成的称“活寿”。选料柏木为上(但要掺一点杉木)。松木次之,最下者为白杨木,选时也同做寿衣。做寿材之日,老人要亲自执斧象征性地砍几下,烧香化楮,子女向老人和木匠叩头敬酒,叫做“破木”。古代棺材的豪华与否,依老人生前的身份地位而定。寿材的样式颇多,历史上曾有过方形、圆形、孤形、船形、罐形、床形等形状。后来用长方形,名堂很多,如“薄皮子”“卷棚子”“一部书”“重底重盖”“三底两盖”“五底三盖”“棺椁套材”等。寿材的木活完工后要油漆彩绘(柏木棺材一般用清漆或桐油),以红为主,有“上五彩”“中五彩”“下五彩”之说,图案有“北斗七星”“莲花送子”“回头望子”“五福捧寿”“暗八仙”“前蟒后鹤”等。彩画好的寿材,搁在预先准备好的地方,再不能随便移动,定要放在干燥处,越干越好。

因为“棺材”谐言“官财”,是升官发财之意,所以做寿材在民间认为是一桩大喜事。棺材是吉利之物,连梦见棺材都寓意着鸿运来临,大吉大利。

讨寿 旧时,有的地方请木匠做寿材所剩的木头、木脑、及材皮、刨花全归木匠,但主人有意向木匠请求留一点木料给孩子做一些小家什,寓意着给孩子留一些福、寿,这种风俗称“讨寿”。有的地方专门在做寿材时请木工做擀面杖(其它时候不能做擀杖),这也称“讨寿”。擀杖做好后,就用此杖擀面条,给老人和木匠献上“长寿面”。

奔丧 老人病情严重,卧床不起,俗称“害老病”。要准备好寿衣、寿材。儿女们要守护在老人身边。并要告知亲友前来看望。病笃弥留之际,大都情依依,意涟涟,思念儿女,牵挂亲人,亲属不论在何方都得设法赶到,力争在病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前赶到,这是民间古老而又持久的风俗,俗称“奔丧”。民间舆论:死者的子女若不能在老人临终前赶回见上一面便被认为不孝。老人病笃,儿孙们列于老人床前聆听他(她)最后遗嘱,看着他最后断气,被称为是老人最大的福气。以为这是人难得的“善终”。

穿衣 老人临终时,亲人们要给剃头(男)、梳头(女)、洗脸、整容、剪指甲。咽气之前必须把“老衣”穿好。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阴间还是无衣。

引路鸡 也叫“引魂鸡”。是病人弥留之际,由长子手持一鸡(男公鸡,女母鸡)守在身旁,病人咽气时,将鸡头伸到将亡人口边捏死,谓之“接气”。然后把鸡除毛洗净供在灵堂上。

倒头纸 也叫“落头纸”,就是人咽气后,赶紧在头前烧几张纸钱。认为人一时也离不开钱,死了也一样,忙烧落头纸,就是及时地给亡人送钱,让他使用方便。紧接着在庄墙的水窗眼处烧“开路纸”,也叫“买路纸”。

停尸 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停于堂屋后墙下正中,身下衬板,板下铺砂。亲人们守候左右,看着他安祥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苫脸纸 在咽气后,入殓前,忌死者脸部暴露,通常要在吊唁亲人齐后,马上在死者的脸上盖上一张白色遮面纸。说明人已经回归阴间,不应该再见天日。对遮面纸民间有多种说法,有说:死人不遮脸,他在暗中数房椽,对家人不吉利。有说:如果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以抢救复生。有说:人死后脸色变得难看,怕亲人看见伤感受吓。有说:为保护脸面干净,遮尘挡土,让亡人安息。遮面纸不能随便揭过,直到入殓时用扇子将遮面纸扇掉,忌手揭,民间认为手揭遮面纸是对亡人的莫大侮辱。

噙口钱 也叫“含口钱”。就是人刚咽气时,赶紧把拴有红线(防此钱掉在肚内)的一枚钱放在口内,接着轻轻捋合口眼。体现了“缘生事死,不忍露其口”,就是不让死者张着嘴,饿着肚子去阴间受罪。另外有一说法:没有“噙口钱”,死者转世时就变成了哑吧。而在入殓时一定要把噙口钱取出,否则会将家中的财产和财运被死者带走。

灵堂 亡人停尸后,在前面摆一张桌子,用木椽围着供桌搭一个棚子,除前面全用白纸围严,纸棚后面正中供奉标志亡人灵柩的灵牌和遗像,桌上摆上钱纸、茶饭、点心、果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点上白烛,尤其是要将引路鸡除毛洗净用一双筷子插在一碗夹生米饭上,碗上还插油炸钱串(钱串数稍多于亡人寿数)。“引魂幡”也立在桌上。桌前糊上白纸裙,桌裙脚侧放一小盆,内盛点凉水,这盆称“孝子盆”,供孝子烧纸和来宾祭奠烧纸灰。靠供桌边(亡人脚的一面)挂一大帐幔,内铺麦草,俗称“草铺”。孝子卧草铺昼夜守灵。正所谓“守孝不离方寸地”。这个过程也叫“围灵”。

长明灯 又称“脚头灯”“照冥灯”“长命灯”。此俗传由《白蛇传》的故事而来。有的地方将灯置于头端,大多地方置灯于脚底。民间对“长明灯”非常重视,传说是此灯为亡人照路,若灯熄灭一次,亡人在阴间要跌一跤。为了亲人的灵魂少受痛苦,顺顺当当地赴地府报到,活着的人必须看好冥路灯。此灯从停尸时点着直到出殡时熄灭。

绊脚 死者在入殡前,双脚和双手是用麻纰或白纸绳拴住的,一种说法是防止死者的游魂乱跑,闯入阳宅,危害活人,另一说法是停尸最忌猫狗临近,否则会出现“炸尸”,就是尸体直立而起,一直朝前走去,遇见什么就死死抱住不放。这些传说无非是利用警吓来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精心守灵柩,以尽孝心而已。到入殓时,一定要放开脚手,否则死者到了阴间就无法走路。

报丧 人历尽沧桑,走完了漫长的人生之路,告别亲人,奔赴黄泉,是一生最后的一件大事。当地俗规:人断气后,须尽快将此事告知亲友、邻人,这叫“报丧”。孝子报丧不能直入其门,只能在庄外诉说,同时要跪拜恭请。有的地方孝子在报丧时,无论长幼,见了谁都要磕头,俗话说:“孝子头,满街流。”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报丧中,首先要安排人去舅家(男丧)、娘家(女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程是否妥当。娘舅家来人了,孝子全到门外跪下,嚎哭迎接。他们看了死者,会有意地提出一些额外要求,俗称“争白”,俗规认为“争白”对亡人有利,此时由庄间人象征性地调解一下,才能得到他们的谅解,接着丧事按原计划进行。

哭丧 哭丧从广义来说,包括了悲哭之高声,也不可能做出捶胸顿足之表演。故风俗意义上的哭丧是狭义的,它指的是为应风俗所需之哭。有这样一个传说:原来,汉族民间俗信人死之后必经十殿阎君审过。相传早先坐审第一殿的阎君是包龙图,他心地十分慈悲,只要听见新死人的家属哭得十分悲哀,他的心就软了,不管此人寿数已到,便赐他还阳,久而久之,人们得知哭丧一着很灵验,人一死便放声高哭悲嚎,不会哭就请能者哭,哭得悲伤哭得响,死人又复活了。人间从此死人越来越少,此事被凶恶的五殿阎君知道了,有一日当包龙图睡熟之机,自已坐到第一殿上,从那后任凭死人亲眷如何哭叫,五殿阎君从不发善心,死人也再没有还阳过。但由于时间一长,哭丧嚎叫已经成为人间风俗,也就代代相沿不曾更改。

忌哭 亲人去世毕竟是件痛苦哀伤的事情,死者的亲人往往放声大哭来表达自己痛悼不已的心情。然而,哀悼也是有节制的,不能因为过分悲哀而伤害生者。在哀悼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可以哭,应该哭,什么时候不能哭,禁忌哭,都是有一定的惯例规定的。民间有“泪不洒尸”的讲究,认为在死者穿衣服的过程中是不能啼哭的,否则对自已不利。在为死者穿上寿衣之前,禁忌亲属嚎啕大哭,否则不吉利。《礼记·丧大记》中规定:“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门见人不哭。”还有在埋葬过程中,在祭奠酒食或诵读祭文时禁忌哭泣,在送殡返回的路上,禁忌哭泣,尤其是进入自家大门后更是禁声。

白事忙 “白事”也就是民间对丧事的俗称。老人逝世,家里惊天动地,也惊动了邻里左右,全村上下。紧接着不仅是家中至亲,而是整个家族,整个村寨的乡亲都开始进入办丧事的繁忙事务中。这就是民间俗称的“白事忙”。

地方俗规:一家有人逝世,全村上下,族内人员,不论辈份,不分大小,不讲年老年幼均应自觉到场尽责尽心,同族三代以内的下辈人全穿白带孝,陪灵致哀。为丧事有条不紊地进行,要设一套指挥机构、执行机构,分设“外柜”“里柜”“厨事”等部门。特请一位精明能干,精通办丧事务的人当任“总理”,以总指挥的身份统帅整个丧礼过程,将繁忙有序的丧礼办得善始善终。

孝服 也叫“丧服”“孝衫”。由于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不同,丧服和居丧期各不相同,按老规矩将孝服严分五等,即“五服”。儿女为父母戴孝或妻为夫戴孝,都是用最粗的麻布做孝衣,不缝边,服期三年,称谓“斩衰”;若夫为妻服丧,孙为祖父母服丧用粗麻布制衣,缝边,服期一年,称谓“齐衰”;下按亲疏不等,设“大功”“小功”“缌麻”,如为堂兄服丧,谓“大功”,丧服用较细的麻布做成,服期九月;如为伯叔祖父服丧,谓“小功”,服期五月。“缌麻”为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服期为三月。

成服 本地习俗:与“出纸”“出告”同时进行。“出纸”因亡人年龄和子孙的前程而有“五道圈”“七道圈”“九道圈”之别。“出告”也就是“出告牌”,即“讣告”,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日时及“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白纸上贴在木板上。

成服礼是丧仪中绝对不可缺而且严肃隆重的一环。成服时,全体孝子穿白戴孝,拄着哭丧棒,真是满院一片白。此时一定要有娘、舅家的人在场。女婿、外甥及至亲全部参加,吹唢呐、奏鼓乐,全体孝子在灵前磕头点纸后,由长子头顶孝子盆,身背告牌,所有孝子拄丧棒,哭退到大门以外,把告牌放在显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烧纸磕头。孝子越多,阵容越庞大,也就是越体面,人们借此来显示死者儿孙满堂,家族人丁旺盛,所以民间对成服之礼非常重视。孝子在告牌前磕头烧纸,也就是向天地人神宣告,家里老人逝世,亲朋可以来吊唁。接着回到灵前烧纸磕头进行献饭礼。成服完毕。

披麻戴孝 传说是起自南宋年间,秦桧诬陷岳飞谋反,下十二道金牌招其回京被囚。由于岳飞宁折不弯,忍受百般折磨而不屈招。秦桧指使走狗万俟禼和罗汝楫变着法儿折磨岳飞,他们先将岳飞浑身上下打得皮开肉绽,再用麻皮缠在岳飞血肉模糊的身上。过几天提审过堂,岳飞还是忍痛无招。便将身上的麻皮层层剥下。由于麻皮已与血肉长在一起,剥麻皮就如割人皮一样,痛得岳飞死去活来,最后秦桧无法使岳飞屈招承认。便在**亭暗暗用麻绳勒死了岳飞。

岳飞被害的真相传到民间,百姓面对奸臣当道的朝廷,颠倒黑白的世道,恨得咬牙切齿而又不敢直言。为了揭穿秦桧谋害忠良的罪行,悼念民族英雄岳飞,人们在死人出殡时就身披麻衣,并把麻皮拧成麻绳,搭在脖子上。将岳飞披麻受酷刑公诸于世,将秦桧的罪行揭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样,岳飞被害的事实传遍全国,人人皆知。此后,披麻戴孝的习俗也就承传为习了。

守丧 也叫“坐草铺”,孝子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接应来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昼夜不离,一直守到出殡。孝子,特别是亲生子女在守丧期间,不洗脸,不剃头,靸着鞋,不坐凳,不吸烟,见人低头,不食荤腥,寝苫枕块,更不能乱开玩笑,嬉皮笑脸,女人不可涂脂抹粉。

纸火 是用于丧葬的冥具,根据古代的随葬品演变而来。纸火的品名有:庄园、房屋、车、马、驴、金银斗、孝幡、锞幡、对幡、童男、童女、花篮、花圈等。纸火的式样和种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也相继出现了电视、电话、电脑、手机等。

铺寒 是亡人在棺材里铺盖的小型褥被,用红色绸作面,白纱布为里装棉缝制而成。讲究“儿铺女盖”,多少不限,但一不能太多,二,绝对是单数。

入殓 又称“入柩”“落材”“盛殓”,有的地方叫“归大屋”。人死后三日,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尸体移进棺材里。在《礼记·问丧》中对“三日而殓”陈述得相当具体,大意为:孝子的父亲或母亲死了,悲哀心堵,所以跪爬伏地而哭喊,好像将能复活似的,怎么可以剥夺孝子的这个心愿而径行入殓呢!所以说死了三天才入殓,是为了等待亲人的复活。三天不活,也就不会活了。孝子盼望亡亲复活的心愿,也就更为减弱了;而远方的亲戚也可以赶到了,家中办丧事的一切准备也可以完成了,所以圣人为此就决定三日入殓作为丧礼中的一项制度。至今民间一直沿用这一礼俗。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永别,所以这个礼仪十分隆重,众亲友涕泪哭别,而且对于入殓时辰,在场人员以及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切不可有丝毫马虎。入殓时,全体孝子参加,邻亲帮忙,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

先由女儿在棺材里筛上草木灰(小灰)铺上麻,交叉放香,铺钱纸斜角,三行(比死者的岁数稍多几张),最后铺上铺寒褥。同时整饰尸相,用酒净面,包衾布,由长子捧头,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尸体与棺壁之间,用纸钱挤紧,防止晃动,最后盖上铺寒被。一切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一旦盖了,就再不能揭开)。接着孝子点纸磕头,痛哭举哀。

开墓 也叫“打坟”“打墓”。民间旧俗十分重视坟地选择,许多人都喜欢健在时选择好安葬的地方,并做好“坟圹”也叫“寿圹”。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俗话说:“入土为安。”先请来阴阳先生,由长男主孝陪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地理风水,来龙去脉,相生相克,参照九宫八卦,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定穴之后,栽木桩,用木犁勾坟,在穴位处置谷草九根分三段,阴阳手抓活鸡,长子跪在穴前,手执弓箭,阴阳念念有词,每斩一次草,孝子背身向后射一箭,斩三次,射三箭,这叫“斩草破土”。

打坟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打坟也有许多讲究:阴阳先生定好的穴位,木桩,开挖线,任何人不得移动或修改。自吉时破土动工,必须在下墓前一日临黑完工,要留守墓人。

打坟期间,孝子要亲自送饮食、烟、酒到坟地,请打坟人员食用,还要做到“以跪伴食,不命不起,直至食终”的礼节。

守墓人一直待到灵柩到墓茔,孝子、甥婿等“观墓”,给穴内撒钱酬谢土工,守墓人将钱收拾完毕,最后清理墓穴中的脚手印,俗称“扫堂”。

吊丧 也称“开吊”,俗称“烧纸”。一般在出殡先一天举行,这是汉族丧俗礼仪中最讲究最排场的仪式。现代城市多以“追悼会”的形式代之,却也不乏风俗中悲切隆重气氛。况且农村仍行吊丧礼,均在灵堂前举行。香烟缭绕,弥漫堂间,棺材停正寝,遗像挂堂中,孝幔、孝联、孝幡,把灵堂装点得一片肃穆。

亲戚朋友以及同村上下都要前来烧纸,献花圈,送挽幛。孝子披麻戴孝,手拄丧棒,在执事人的扶持和哀乐声中“接纸”“迎幛”,举哀痛哭,吊客在灵堂前烧香化楮,磕头奠茶酒,行祭拜。礼毕,“总理”要接待来宾入席用餐。在吊客出门时,一般执事送出门,孝子不出门。正所谓“不迎不送丧家礼,或往或来吊客情”。

出殡 俗叫“发丧”“起丧”“起灵”“送丧”。本地习俗:发丧一般都在早晨,具体时间由阴阳先生推定。孝子、亲友先吃发丧饭,起灵之前先由吹手吹奏一阵,这时将丧礼推向高潮,死尸奔向阴间,亲眷的悲痛哀伤,将每个人的心绷得紧紧的。孝子在灵前烧纸磕头后,退到大门外依次排列跪地。邻人便把灵柩抬到大门外两条长凳上,在灵柩两侧绑上木椽作为抬杠,准备八抬(简单的有四人抬),孝子起身扯纤(用粗白布数丈分两股系于棺前,由众孝子肩搭手挽扯到坟地),其他亲朋掌上纸火。

一切准备停当,响炮奏哀乐,孝子哭声震动,灵柩抬起,长子在前,一手搭着“引魂幡”,一手抱着“灵牌”,低头弯腰在灵前缓缓行进,谓之“发引”。

送丧 也叫“送葬”,送葬队伍清素壮观,悲壮而气派,似是“仙气”弥漫,一派庄严悲壮的声势。

本地送丧时棺材头在后,死者面朝前俗谓他已走完了人生道路到达归宿终点,让他面朝大路,在吹打鼓乐声中,亲人送别直奔阴间。

进行途中,队列的顺序是,鼓乐队在前,接着是纸火队。孝子纤引着灵柩,送葬的亲朋友人随后。队伍中专门有人在前面撒、烧纸钱,遇桥梁路口、单位、村庄要放炮,亲朋好友还有献馔读文的,称之为“路祭”。所经人家,预先点火门前,一是为逝者送行,二是驱鬼避邪。

下葬 人是最有感情的,更重血脉亲情的系累,总以为亲人亡故之后仍然与活着的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仍能影响、干预生者的祸福。所以对丧事的重视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尤其是对下葬这一节更为慎重。

灵柩到墓茔,先绕墓地转一圈,有的地方要举行“悬棺点主”和祭“后土”的礼仪。待吉时一到,便将灵柩吊入墓穴,由阴阳先生用罗盘搭正方位,盖上铭旌,将灵牌放于棺盖,将墓志砖置于明堂之位。孝子、孝孙背着身子向穴刨土三下,意为孝家掩埋,娘、舅家也要填几锨土,以作最后告别,之后由送丧者掩埋。但铁锨放在地下,让接任者自取,意寓这事不能传承。

在墓穴将要填满之前,在墓穴前后阴阳所钉木桩之处立两根椽以定中心,坟堆整好后,两人两头执两椽从坟堆两边向上同时刮三下,丢开椽。再将孝子所柱丧棒收起来按辈份插在坟堆下边。

纸钱纸火全部摆好,请娘、舅家点纸,孝子同时也点,乐工奏乐,孝家痛哭举哀。纸化完后,孝子在众人的劝导下,止哭起来,再磕头致谢众人。接着孝子抢先回到家门,跪于门首等乡邻,再向送葬亲邻磕头致谢。

门前早预放一盆,内盛清水,盆口置一把菜刀,所有人都要在此盆中象征性地洗手,并用刀对双手各刮三下,意为洗手不干此事。

进门后,由乡亲邻人、女婿外甥、孝子按次序上香行礼,请乐工奏乐以谢来宾。阴阳先生要“刷扫”庄院,在各房内墙贴上“避邪”符,各房门上贴上“封门符”。接着孝家请来宾入席用餐。席毕,在“总理”的主持下,孝子在先人牌位前向阴阳先生、乐工行跪拜礼,且将事先准备好的钱摆在小碟内,放入盘子,孝子跪着顶盘子于头上,送到阴阳先生、乐工面前,他们象征性地退一点收起,喝三杯酒辞去。然后,来宾也相继辞去。至此,葬礼正式结束。

第19篇:基督徒对丧礼与丧事

基督徒对丧礼与丧事

一、丧礼的意义:

丧礼为追念故人,安慰丧家遗族(启十四3;帖前四13-18),并藉以提醒一般送殡者对死之警觉,使他思念人生的结局而相信救主而行的礼仪。

二、丧礼的目的: 教会丧礼目的有五:

1.荣耀真神——在丧礼中,我们为死者感谢赞美神,因为他是赐人生命、恩典、使人复活的神。

2.安慰家人及亲友——藉着丧礼的内容,使亲人在悲伤哀恸中得着安慰及力量。

3.激励参加丧礼的人——使家人及亲友对生命与死亡,得着正确的认识。使福音再次进入人心。

4.引导未信的遗族及其亲友——使他们认识真神,领受福音,跟随前辈,悔改归主。

5.发挥团契的功能——使参加者与死者的家人同忧同乐,充分发挥主内团契的爱。

既然知道这五个目的,则举行丧礼就应该做到下列七点:

1.丧礼必须把死亡真实的意义告诉人。

2.丧礼必须使人了解神的爱、神的临近、和神对人的关心。

3.丧礼必须说出每个人在神眼中的价值。

4.丧礼必须承认因死亡所带来的忧戚感受,而不用外表的美感去掩盖内心的忧愁。

5.丧礼必须见证出基督教信仰是一种力量。

6.丧礼必须使人记忆过去与死者的情谊。

7.丧礼必须使参加者重新向神决志。

不要忘记一点就是:基督徒丧礼的中心是神。因此不应在丧礼中高举人(包括死者在内)。我们常常看见在丧礼中,以死者为中心,神变成了点缀品,那不是基督徒的丧礼。

三、丧事来临时

1.信徒遇有亲人亡故时,当立即联络教会负责人或长执、传道,他们会主动到丧家帮助办理丧事,安慰遗族。

2.与教会商议丧葬日期后,即时印制“讣闻”(或称讣告、讣音),发送亲戚朋友。“丧礼仪节表”则按教会指导与安排办理之。(讣闻举例详见第十部分内容,仪节表则参考赞美诗后页附录)。

3.丧家门上用白纸书写“安息”、“丧中”、“丧宅”,不宜书写“忌中”、“严制”、“慈制”、“守制”等等世俗用语。

4.按神定命,人人皆有一死,基督徒之盼望在永生天家;是故,当节哀顺变,不可过分忧伤而伤害身心,但也不可在丧宅嘻笑。

5.丧礼应力求庄重严肃,办丧事不必铺张浪费。

6.丧礼不可与世俗合办(林后6:14),以免搀杂世俗异端。

7.不可随从世俗,择日出殡;或迷信风水,择地看方位埋葬。

8.住会堂附近的信徒离世时,可在会堂举行丧礼,但棺木不可抬入会堂内之聚会场所。

9.信徒家庭有未信者离世,或信徒离世而家族未信,是否愿意由教会为其办理丧礼,由家属自己决定。若请教会协助办理丧事,务必遵照教会方式与规矩方可。但有未信者或犯罪除名者离世,要求教会办理丧礼时,不得使用会旗或含有得救标示之字句的联轴旗帜。

10.教会为丧家举行丧礼时,一切费用由丧家自行负责。

11.基督徒离世,乃真神召回乐园安息,并无“畏惧冲犯邪鬼”之禁忌(林后6:17-18)。倘若未信主之邻舍要求挂红布或贴红布以作识别时(让奔丧亲友不致跑错丧家),则当让步以敦亲睦邻为要,或许日后能侍机为主作见证而带领归真。

12.印丧礼仪节表时尤当注意,应将“***教会”字印于第一页第一行,以荣主名;第二行印“故灵胞○○○弟兄(或姊妹)丧礼”,下印日期、时间、地点。第二页印仪节程序与工作人员。第三页印诗词时,最上

面应印“赞美诗”三字,下印第几首,题目为何。印“故人略历”时,勿忘记载信主经过与蒙恩概要。

13.举行丧礼遗族务要参加,得让亲人会最后一面。若丧礼之后安葬,则入殓与丧礼同时举行。

14.丧礼若在殡仪馆举行,丧礼开始前卅分钟,遗族当与职务人员(传道或长执)同往停尸间,遗族代表签名后,即将遗体领出来,送至丧礼场礼案后边,简单举行入殓礼,遗族届时可瞻仰遗容,亲视入殓。

15.丧礼完毕后,遗族可先退席排列站于出口,向瞻仰遗容后走出来之来宾朋友答礼,以表感谢。

16.丧礼仪节中,有“遗族致谢词”一项,当由丧家推派一人为代表,向教会工作人员、亲戚朋友致感谢之意。

17.若当地政府统一要求火葬,基督徒要响应政府号召,移风易俗。

四、丧礼中当注意的事项

1.丧礼场之布置,按照本会“圣工指南”图表行之。

2.丧礼日,教会当派人到丧家或礼场,帮助设置礼场。

3.承办丧事之葬仪社若备有整套设备即可租用之;否则,教会应制丧礼用旗帜一支,白布联轴数面,以备布置礼场及出殡时之用。必要时,风琴及扩音机可携往使用。

4.故人的遗像不可悬挂于正中使人行礼,应悬挂于礼场左侧。出殡时,可悬挂遣像于棺木车上。

5.丧礼中,不可朗读吊词。

6.少用锣鼓乐排阵,亦不可仿效世俗唱“哭调”。

7.棺木须放在礼场礼案的后面,或丧礼场的一角(或路旁)。

8.入殓及安葬时,可唱诗与悟性祷告;除了唱191首“我家在天”或302首“安葬”外,并可按需要选用第185首至202首“思慕天家”之诗歌。

9.参加丧礼,应着正派端庄朴素的服饰,亦不可随意谈笑,说话当谨慎。

10.信徒若要向丧家送慰问金时,可书写“赙仪”,不可书写“香奠”,不可用印有莲花的礼囊。

11.如要送花圈,不可写“奠”,可写“安息乐园”、“荣归天家”、“我家在天”、“荣归天国”、“安然去世”、“永享安息”等;抬头写“故○○○安息”,左下写“○○○敬挽(或敬慰)”。

12.出殡行列,应事先安排顺序、路程、及领队若干名,维持秩序与交通。如当地老人会参加,应与老人会协商安排出殡队伍。

13.送葬者宜佩带有十字架记号之布条或纸条。

14.一般情况下,信徒离世只许本堂点送花圈一面。特别困难者,教会可酌情予经济上帮补。

15.会众送葬,到市街或村外即可解散,不必全部送到墓地;至于安葬地必须派人负责指导,也不必仿照世俗,于安葬后再整队伍送回程(未信者有以此引魂归家设神位之说法)。

16.当邻舍有人去世时,按其习俗要为我们钉红布或贴红纸,信徒届时当婉拒之;告诉他们信耶稣有真神保佑,没有任何禁忌。若已挂上时,当将之取下,以表明信主后“耶稣已叫我们真自由了。” (约8:34-36)。

17.参加未信者之世俗丧礼,不可向死者之遗体或相片敬拜、叩头、烧香、敬礼,可站立低头默祷,追思故人之美德及亲情,以表哀伤。即使是未信亲人之丧礼,亦当谨守教规,保守圣洁;平日若能对亲友表现基督徒之爱心、信心、热心、宽容,日后未信之亲友必能谅解。

第20篇:彝良基督教丧礼议程(推荐)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基督教两会杨正才整理资料

余邦友弟兄蒙召丧礼追思

议程

一、总管安排后,牧师到台上主持。

二、蒙召余邦友弟兄的家属站在前面。

三、牧师报告余邦友弟兄追思礼拜开始,请会众起立默哀三分钟。

四、唱诗:颂主圣歌216首。

五、祈祷。(主礼牧师随口祷告)

慈悲的天父,今天,我们在这里,要为余邦友弟兄献上祷告。他已经走完了世上的路程,我们深信,由主耶稣基督救赎的大功,凡一切相信主、接受主,照主真理而行的人,他的灵魂必蒙主救赎,在天家得享安息。正如主所教导我们的:“从今以后,在主面前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所以,求安慰人心的主安慰我们,更安慰余邦友的老母亲,和他的姐妹,使他们内心的力量刚强起来,更好的奔走前面的路程。这都是靠着我主耶稣基督宝贵的圣名祷告,阿门!

六、读经:

(主礼牧师读有关丧礼的经文)

七、讲道:(讲安慰丧家、勉励众人的道)

八、余邦友的家属讲:他在世的好事。

第1页

基督教两会杨正才资料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基督教两会杨正才整理资料

九、唱诗:(可唱死者生前喜欢唱的诗歌)(省)

十、祷告。(主礼牧师随口祷告,也可读下面的祷告文) 慈悲的天父,我们将主的小孩余邦友的灵魂交托主,使他的灵魂进入光明快乐的所在,列于圣徒的团契之中。我们深信,当主耶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你必将他们带来与我们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将永远与主同在。求主使我们仍活在世上的人,信仰坚固,常常竭力多作主工。这样,我们将来也能蒙主召唤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我们所预备的国,求主圣灵常常感动我们。这都是靠着我主耶稣基督的圣名求。阿卯! 十

一、家属致谢词。

十二、唱诗。新编赞美诗194首《再相会歌》。 十

三、祝福。(主礼牧师祝福)

愿主赐福给你们,保护你们。愿主使他的脸光照你们,赐恩给你们,愿主向你们仰脸,赐给你们的平安。阿们!

彝良县基督教两会副会长:杨正才

2012年3月1日

第2页

基督教两会杨正才资料

丧礼致辞
《丧礼致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