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专题发言

数学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14 08:36:18 来源:专题发言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数学课标解读

数学新课标学习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基本理念“三句”变 “两句”, “6条”改 “5条” 。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双基”变 “四基”

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张磊

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语文、外语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示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报表分析等。因此,加强数学阅读的教育研究,具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数学阅读有较强的教育功能。

首先,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上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

其次,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很多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讲解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习题,仅把教科书当成了习题集。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是造成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第三,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

第四,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教学理论探索。

推荐第2篇:数学课标试题

第四小学“学课标、学教材”

数学模拟测试题A(课标部分)

一、填空题

1.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 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3.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 过程 和 结果 ,激励 学生学习和改进 教师教学 。应建立 目标多元、方法多样 的评价体系。

5.《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6.《标准》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 经历、体验、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7.《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8.“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

算,?;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

9.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一般包括和。

10.“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和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

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

二、简答题

1.奈曼旗在推进课改过程中,建立了全旗中小学主体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名称是什么?

2.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三、分析说明题

1、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谈谈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体会,并举例说明。

第四小学“学课标、学教材”

数学模拟测试题B(课标部分)

一、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C

A、成绩B、目的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

A、一B、二C、三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A 组织者 合作者B组织者 引导者C 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 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 被动的 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 ABC)。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创新性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A、建立数感B、符号意识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二、填空题。(45%)

2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的 几何直观 与推理能力。

7了解随机现象。

8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本活动经验。

10、决问题的能力。

1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25%)

1、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

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推荐第3篇:数学课标读后感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作者:蒲千军时间:2012-08-01 13:05:

32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在这学期将要结束下学年将要开始之

际,我有幸在泸县二中外国语学校参加了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会,在教育部领导,“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与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专家带领我们全面完整地学习了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使我进一步认识到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

指明了新的方向。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较之于2001年版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提法相比:出发点不变:人人、不同的人,也就是每一个人;并且更加关注人与人的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人的发展,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体现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数学教育中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

个性,促成发展的多样性,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质上应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提倡一种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所谓“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是使学生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各个知识层次、知识水平的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待优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待优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待优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适应社会发展新变化,体现与世俱进2011版新课程标准适应社会发展新变化,体现与世俱进新精神。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前言》增加了对数学课程性质的表述。把数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

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具体的变化为;变化之一:把以前的“双基”改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变化之二:针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化之三:针对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变化之四:对于情感态度的培养,进一步明确“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化之五:针对学科精神的培养,明确提出“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这些新的变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与世俱进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需要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领悟,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地、正做到把数学教育与时代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三、加强数学运算,培养运算能力 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各个学段中,运算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花费较

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掌握关于各种运算的知识及技能,并发展运算能力。《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通过计算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运算。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称为运算技能。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称为运算能力。运算的正确、灵活、合理和简捷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运算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在实施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善于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使运算符合算理,合理简捷。换言之,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

四、加强数学模型思想培养模型思想是此次新增的核心概念。这次随着“模型思想”的列入,我们会看到关于数学模型的相关提法会在《标准》的多个部分出现。特别的,模型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更是会与目标、内容紧密关联。应对《标准》中模型思想的含义及要求准确理解,并把这要求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1)对数学建模的认识所谓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征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所

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中,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函数、不等式,及各种图表、图形等都是数学模型。《标准》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这一过程进一步简化为这样三个环节: 首先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这说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数学建模的起点。然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在这一步中,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等数学活动,完成模式抽象,得到模型。这是建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后,通过模型去求出结果,并用此结果去解释、讨论它在现实问题中的意义。显然,数学建模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培养而不只是知识、技能,更有思想、方法,也有经验积累,其情感态度(如兴趣、自信心、科学态度等)也会得到培养。(2)《标准》中模型思想的含义及要求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体现了《标准》中模型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学生在过程中理解、

一、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推荐第4篇:版数学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2011年版数学课标心得体会

北舞渡一中

王淑敏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2011年版的数学课标,通过阅读与研究,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更增长了许多智慧。

新版课标中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这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获益,人人成长的教育。我感受到了新课标对于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要求教育工作者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发展。

新版课标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更加全面、科学。“双基”变为“四基”,在原实验课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样全面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

新版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从实验课标中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而当前教育中学生急需提高的素质,因为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体现。

新版课标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数学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学习的程度,特别是对学生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做了具体的描述。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实施。

对于教师而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奇妙有趣的事情。评价一节课的好坏要从多维度来考评,将我们观课的重心更多地下移到学生身上。毕竟在孩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时侯经历过程与收获结果相比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今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具有独立的人格,善于思考,并拥有自主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人。我们要重视自主学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要着力提高学

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要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今后,我还要反复的研读新版课程标准,相信在更加深刻全面的学习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课标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对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小学数学课标学习体会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最近,再次认真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对《课标》有了进一步认识,深刻领悟到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不断更新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

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们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四、改变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五、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但要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践行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研究课标,我对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一、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那么,要想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要深入到数学的“灵魂深处。”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一总体目标贯穿于小学和初中,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同时,也能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一一对应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演绎推理思想、变换思想、统计与概率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例如,人们在面对数学问题,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能或不易解决该问题时,往往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转化形式,把它归结为能够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原问题得到解决,把这种思想方法称为化归(转化)思想。 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呈现一个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然而,人们在学习数学、理解和掌握数学的过程中,却经常通过把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把繁难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从而逐步学会解决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因此,化归既是一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时,化归思想也是攻克各种复杂问题的法宝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该是一个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初步学会大知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初步学会对已有知识经验质疑和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进行发散性思维,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算法多样化、思考问题的策略化)。初步掌握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多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和利用图表整理数据,获取信息的方法。具有抓住现实生活的本质,进行数学抽象与概括的经历与经验。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以及转化的思维策略。

二、重视过程、贯穿始终

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是通过教学过程展开的。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过程,突出重点。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过程,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整体性的,包含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过程,也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样也是整体性的,包括体验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数学的表达和交流,积累经验,提升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三、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之一是建立数学的感悟、数学的直观。

数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与建构等都是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思考、抽象、预测、推理、反思等过程,逐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意会、感悟,并能积累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去。这些经验是教师没有办法“教”给学生的,必须由学生通过经历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获得,在“做”中获得的。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需要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中积累起来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学生从数学课堂上的“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等数学活动中可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只是教学的起点,它还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同学交流等过程中去粗取精、反思、抽象、概括,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

2、设计有效地数学活动。

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这是设计有效地数学活动的前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让老师装内容的空容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及学习的活动经验会对数学活动产生影响。

什么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很容易造成的错觉就是,“活动”就要动手实践、就要合作、就要小组讨论,其实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活动本身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数学活动首先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到底要不要动手实践、要不要小组合作、要不要同学交流都是形式上的保证,如何能够通过这项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理解,对数学在实际中应用的理解,这是最重要的。数学建模,数学探究都是很好的数学活动,有时,一道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也是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教学中,要根据学段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地数学活动”。例如,在实际情境中——加油站,进行量的分析,寻找有用的函数关系;犹如,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也可以设计出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猜测、验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认识函数、认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而是通过这样的过程,积累如何去发现、如何去研究的经验。

3、“综合与实践活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整的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这种活动可以是一项统计调查、也可以设计一种春游方案,也可以是论证与探究数学的结论,这样的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学生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也较为复杂。

在学习“统计”这一章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分小组开展一项统计调查活动。要完成一次统计调查活动,学生需要制定调查方案,包括如何确定调查问题、如何编制调查问卷、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如何得到统计结论并对统计结论进行解释等问题。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小组成员之间不断的分享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只有亲自参与统计调查活动,才能体会到统计结论会受到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分析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统计活动是一个逐渐改进和完善,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通过参加这些统计活动,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的统计观念。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数学学习中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占有重要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标准》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了四个部分,“综合与实践”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这是《标准》的一个特色。这个部分反映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改革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较新的内容。理解和把握这个领域,对于数学课程的发展和数学教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 “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五、数学教学应该关注全体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学生的智力发展会有差异,情感态度的发展也会有差异。数学教学不但应该关注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应该关注全体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数学不应成为一个筛子,将所谓“不聪明”的学生淘汰,将“聪明”的学生留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每一个身心发育正常的学生都应该能够学好数学。

数学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下面的现象:在师生互动的交流探索中,一部分反应较快或者预习较好的学生,很快就正确回答了问题,从而左右了课程进度,使许多同学失缺了本来可以得到的成功的体验,并且可能打击了不少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应该在师生互动中顾及大多数学生,让更多的同学有发言的机会,应该及时发现那些实际上尚未搞懂的学生,让难以跟上课程进度的同学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这不仅是为了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是为了关注全体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对于学得较差的学生,要及早发现并给予适当的个别辅导,要更多地与他们接触,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多设计一些启发的层次,逐步地锻炼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带领他们一点一滴地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真正学懂学会,迅速赶上来。

对于学得较好的学生,也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发展,一方面用恰当的词语表扬他们,一方面鼓励他们帮助那些尚有困惑的同学;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单独向他们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进行个性化教学。

关注全体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就是通过教师的多方努力,不是仅仅让一部分学生,而是要让全体学生的情感态度都向正面发展,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推荐第6篇: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假期里,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谈点体会。

一、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

二、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三、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通过这次对《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相信我将不会感到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

2012年8月20日

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12年8月20日

推荐第7篇: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

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 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

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篇2: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

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篇3: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今年暑假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深深体新方法,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化。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

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寒假对《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上好每节课。

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

找。教师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

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推荐第8篇:数学课标培训讲稿

同研读、共提升

——2011版数学课标解读

今天与大家分享两部分内容:

一、修订课标的背景。

二、修订的内容。

一、修订的背景

在了解课标修订的背景之前,首先我们先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叫课程标准?它的全称叫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清楚了课标这个概念后,我们不难看出课标不是上线,而是底线。它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不折不扣的执行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第一份出台是1960年,来自美国,中国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起步于1998年,到2001年完成共进行了24稿的修改,2001年所使用的是第25稿,在三年时间里进行了25次大的修订,才被我们使用。现在使用的是第25稿后的数次修改,这次修改起源于2007年,这次修改与上次不一样了,第一次我们是“拿来主义”,有85%是翻译过来的,很多地方读不懂,读不顺,而这次参与课标制定的是本土的教师,所以我们会感觉到课标读起来很好理解。目前我们使用的是2011版课标,为什么叫“2011版课标”呢?是因为课标是在2011年最后一个月,12月的最后几天由北京师范大学印刷的,所以叫2011版课标。新课标是从2012年9月开始使用的。这两个时间大家要清楚。

这次课标的修订,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 为基本理念;重要的是以课程改革实施10年来的经验为基础。

课标的修订坚持体现国家利益,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使得《课标》的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这次的新课标读完后,大家能看的懂、读明白,不像前课标读完后要解读);使得《课标》的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课标》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这次淡化了教学评价,而强化了学习评价);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而完善《课标》,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

通过对修订背景的了解,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三个依据和四个原则——

依据三个方面:规划纲要、课改纲要、十年经验 

坚持四条原则:两个坚持、尊重过去、力求完善、促进发展

二、修订的内容有这么四个变化  第一个是整体结构的变化

2001版课标分为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版课标仍为四部分:只是把“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而且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部分,

2 改为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1)重新撰写“前言”

修改了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增加了“数学课程的性质”,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在提高公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将原来分散在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整合成了一个实施建议,整合后的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

行为动词和相关的同义词的解释统一列入附录

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

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索”等  “案例”也统一列入附录中

 案例增加了详细的说明和解答,使案例能够更好地发挥对课程内容的含义的阐释,以及对教师实施过程的指导。对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这样大大减少了《课标》正文的篇幅。

第二个是教育理念的变化

首先是对 “数学观”的描述的变化

3  2001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2011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想重点说一下数学素养。 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具体说,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在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三个特点。

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强调定义(界定概念),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

在观察问题时,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关系,由局部联想到全局;

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数学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

再就是课程基本理念由“三句”变“两句”

基本理念反映出我们对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应具有的基本认识和观念、态度,它是制定

4 和实施数学课程的指导思想。《课标》中的每一部份内容都要贯穿基本理念的思想和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自觉地以基本理念为指导树立起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2001版课标对基本理念的描述有“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2011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首先我们看第一句: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这句话的主体是“人人”,即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仅仅指少数人。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这句话的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它表明,我们所倡导的数学课程观的核心理念是超越学科逻辑自身而在数学育人上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第二句话: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

5 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数学教育中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促成发展的多样性。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质上应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

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大众教育,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自主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要求做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3)“6条”变“5条”

2001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 2011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将原来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活动”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并做了进一步阐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也是课标对数学教学本质的基本看法,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教师从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

6 者和合作者。这种角色转变是对我们教师教学技能和素养的挑战,也应该成为我们专业发展的目标。此外,将原来的第2条对数学的认识的表述放到理念之前,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培养良好习惯、掌握恰当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的主导性的发挥,要面向全体,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学习评价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尽管每堂数学课有每堂课的既定目标,也有各自的重心所在,但就整体来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什

7 么?课标也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引发数学思考”。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四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4)核心概念“6个”变“10个”

将6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发展为10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它们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也就是核心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在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有机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们来依次看这10个核心概念。 ①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都有助于形成数感。

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数感。

②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

8 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

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其次是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为什么把符号感改为符号意识呢?

符号感与数感都用“感”,“感”的表述过多。符号感主要的不是潜意识、直觉。符号感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进行数学活动。“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题。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以只能用“意识”。

③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若干特点 (1)从感知强成份到感知弱成份

强弱具有相对性,特殊性 (2)从认识单一要素到认识要素关系 (3)从熟悉标准图形到熟悉变式图形 (4)从直观辨认图形到语言描述特征

9 (5)从使用日常语言到使用几何语言

(6)从形成二维空间观念到三维空间观念 怎样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1)观察:有序观察,选择对象,变换角度 (2)操作:学会画图,动手操作,自我释疑 (3)变式:变化形状,变化位置,变化大小 (4)辨析: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精确分化 (5)结合:形象与语言结合,数与形结合 ④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⑤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⑥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

10 算途径解决问题。合理选择算法正确运算估算过程中的合理判断,传统的“简便运算”适度保留,发挥它的训练功能。

⑦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进行的全过程,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其中的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学生较多接触和学习的是合情推理,第三学段则必须加强演绎推理的教学。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合情推理包括分类、归纳、类比、联想、猜测等。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

数学中的合情推理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说:“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合情推理中的归纳推理

直径1厘米的圆周长约3.14厘米, 直径2厘米的圆周长约6.28厘米,

11 直径3厘米的圆周长约9.42厘米, 直径4厘米的圆周长约12.57厘米,

……

从中发现规律: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 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2.合情推理中的类比推理 平面几何

立体几何

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推导圆面积的方法:

把圆若干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推导圆柱体体积的方法:

把圆柱体底面分成相等的扇形后纵剖,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圆面积S=πr2 圆柱体体积V=πr2h 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⑧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⑨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

12 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⑩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三个是课程目标的变化

2001版:总目标的四个具体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2011版:总目标的四个具体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问题解决”这一短语与“解决问题”不完全相同,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应该具备的能力。它包括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确提出发展“四基”

13 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过去的数学课程非常强调“双基”,即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2011版课标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条,成为“四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也是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为“双基”仅仅涉及“知识与技能”目标。新增加的两条则还涉及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为某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中“以本为本”,见物不见人;而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新增加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就直接与人相关,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因为仅有“双基”还难以培养创新性人才,“双基”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基础,但创新性人才不能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知识和技能来培养,思维训练和积累经验等也十分重要。“四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基”不是简单的叠加与混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数学思想则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思想的教学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因势利导,画龙点睛,避免生硬牵强和长篇大论。数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与过程。

这里想说对基本数学思想的理解

14 

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内涵十分丰富。 

为什么不说“思想方法”?为的是以免冲淡“思想”,降低层次。

为什么强调“基本”?数学思想很多,择其重点。

《标准》中“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

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模型的思想。

人类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结论,数学科学得以发展;通过数学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又反过来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

数学抽象的思想有: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

数学推理的思想有: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式化思想;转换与化归的思想;联想与类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

数学模型的思想有: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

那什么是数学方法呢?

在用数学思想解决具体问题时,会形成程序化的操作,就构成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具有层次性,较高层次的有:演绎推理的方法,

15 合情推理的方法,变量替换的方法等价变形的方法,分类讨论的方法等。

较低层次的有分析法,综合法,穷举法,反证法,构造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递推法,消元法,降幂法,换元法,配方法,列表法,图象法等。

理解了基本思想,我们再来看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 

“活动经验”与“活动”密不可分,要有“动”——手动、口动和脑动。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包括与数学课程相联系的学生实践活动;既包括生活、生产中实际进行的活动,也包括课程教学中特意设计的活动。

“活动经验”与“经验”密不可分。学生要把活动中的经历、体会总结上升为“经验”。既可以是活动当时的经验,也可以是延时反思的经验;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可以是受别人启发得出的经验;既可以是从一次活动中得到的经验,也可以是从多次活动中逐渐积累得到的经验。这些经验必须实现内化,才可以认为学生获得了“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应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发展性、多样性等特征。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细化为下面四种:

直接的活动经验,间接的活动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和思考的活动经验。

直接的活动经验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联系的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如购买物品、校园设计等。

16 

间接的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构建的模型中所获得的数学经验,如鸡兔同笼、顺水行舟等。

设计的活动经验是学生从教师特意设计的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如随机摸球、地面拼图等。

思考的活动经验是通过分析、归纳等思考获得的数学经验,如预测结果、探究成因等。

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经过独立思考,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等,才有可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标准》中设置 “综合与实践”的课程内容,强调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明确提出培养“四能”

2011版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把原有“两能”转化成“四能”。在原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出发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些情境,经常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

“发现问题”,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关系或者空间形式

17 的某些联系,或者找到数量关系或者空间形式的某些矛盾,并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

“提出问题”: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把找到的联系或者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地以问题的形态表述出来。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言,其中的“已知”和“未知”都是清楚的,需要的是利用已有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模型,采用恰当的思路和方法得到问题的答案。 

对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言,其中的“已知”和“未知”都是不清楚的,所以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可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必须的。这是“课标”的一个新发展,同时对于数学教学是较高层次上的要求。

此次修订增加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是对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

第四个是课程内容的变化 (1)首先是四大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版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版课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据北京教育学院张丹老师说,其并无本质变化,只是数学家更倾向于用“几何”这个词,这样突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象及其体系。而“实践与

18 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更突出了“综合”、“过程”,重过程是本次课标修订一大特色。

(2)课程内容的总体变化 

微调: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

大调: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 内容结构没有变化

第一学段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 

第二学段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探索规律”。

图形与几何 内容结构稍有变化

将“图形与变换” 修改为“图形与运动”。

第一、二学段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运动、图形与位置

图形的运动包括轴对称、平移、旋转、图形的缩小与放大、图案的欣赏与设计

统计与概率 内容结构较大调整

层次性更加明确。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一学段内容减少,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第二学段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两部分。

综合与实践 内容做了较大修改。

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强调“综合

19 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 数与代数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增加了认识小括号。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20 ●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1 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统计内容主要变化:

● 第一学段与前课标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 第二学段与前课标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第一学段:

①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②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③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22 第二学段:

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

综合与实践的变化: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的修订呈现四大变化——

整体结构 教育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2011版课标的主要内容(七个方面)

1.课标的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23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2.课标的四大目标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3.课标的四大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4.课标的五大理念

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5.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6.课标的四大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课标的八十二大实例

第一学段22个;第二学段24个;第三学段36个。 最后我想用四句话来代表我学习课标的感受:

手中有课标、心中装课标、行中见课标、有困难,找课标。

24

推荐第9篇:数学课标试题[推荐]

数学课程标准测试卷

一、填空(26分)

1、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教师是学习的()、()与()。

3、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计算、()、()等活动过程。

4、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能”包括()、()。

5、数学的基本思想就两个:一个是(),一个是()。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四大领域;

7、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和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和创新意识。

二、判断(4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数学课程目标包括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过程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结果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

述。„„„„„„„„„„„„„„„„„„„„„„„„„ ()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4、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选择(10分)

1、“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次。

A、一B、二C、三D、四

2、《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如下例题:

你是否喜欢数学?如果用5,4,3,2,1分别代表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之间的5种程度,你选哪个数?说明理由。如果小明选择2,说明什么?如果小立比较喜欢数学,他最可能选几?

该例题的编制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会用数来表示事务,并能进行交流,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哪种数学观念?()

A、符号感B、数感C、统计观念D、空间观念

3、()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

A、文本资源B、社会教育资源

C、信息技术资源D、生成性资源

4、第一学段在百以内加减法口算学习结束后课标中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是()。

A、8~10题/分B、2~3题/分C、1~2题/分D、3~4题/分

5、根据评价的目的合理设计试题的类型,为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设计()

A、探索规律的问题B、阅读分析的问题

C、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D、开放性问题

6、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属于()

A、正、反比例B、探索规律C、数的认识D、式与方程

7、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A、运算结果估计B、变化规律C、图形描述 D、理解运算的算理

8、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属于()内容。

A、图形的认识B、图形的运动C、测量D、图形与位置

9、教材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其他学科现实。

A、知识现实B、元认知现实C、数学现实D、应用现实

10、《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大方面。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几何直观D、运算能力

四、简答(24分)

1、简述模型思想的意义?

2、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四个关系是什么?

3、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中,“图形与位置”的内容有哪些?

4、第一学段中“数学思考”的目标有哪些?

五、论述(36分)

1、请为下面教学内容(见附录1:苏教版五下《圆》)制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要具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统一;行为主体、行为环境、行为表现和行为程度清晰可辨;课堂教学可观察、易操作、能评价”。

2、实施建议中“统计与概率”的实例38:对全班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教学设计时,你认为可以关注哪些要点?

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试举一个“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的例子。

附录一:

推荐第10篇: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为期两天的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教材的编排特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 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这样,能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3.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听了专家的精彩的讲解,我深受启发:在课堂教学中,学会了更好地设计教学,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如何上好各种类型的课,怎样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通过讲解与交谈,我体会到,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既然是科学,就要按规律办事,改革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要讲究艺术性,尽量上好每一节课。另外要加强说课和评课,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11篇:小学数学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李家庄小学 赵鹏程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轮小学数学培训中,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第12篇:版聋校数学课标

291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和工具,数学既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听觉障碍既严重影响聋生的语言发展,又严重影响聋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给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因此,如何发挥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过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因势利导地培养聋生的数学素养,是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必要性和聋生认知特点的双重考虑,特制订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聋生数学素养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等学科特性。数学课程能使聋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聋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为聋生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环境和更好地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聋校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聋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体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292 现教育公平。既要面向全体聋生,又要适应聋生个性的发展,促使每个聋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聋生人人获得适合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聋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聋校数学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要吸收聋教育的研究成果、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聋生实际,有利于聋生体验、理解、思考、探索与交流。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以满足不同聋生的学习需求。

3.聋校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充分利用聋生视觉优势,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注重培养聋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耐心、理智的数学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毅力。聋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聋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 证等活动过程。

聋校教师教学应以聋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聋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要针对聋生的学习特点,整合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为聋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聋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聋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聋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聋生积极思考,引导聋生自主探索,鼓励聋生合作交流,使聋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聋校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聋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聋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按照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评价既要关注聋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聋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聋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及语言表达、沟通交往等潜能的发展,帮助聋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 第一部分 前言 │ 293 5.聋校数学课程的实施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凸显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注重实效。要有利于克服沟通交流障碍,有利于创设最少受限制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聋生数学学习和潜能开发。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聋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作为聋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聋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聋校数学课程的设计,要根据数学课程的性质以及聋生脑神经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认知特点,通过学段划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设定,来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帮助聋生形成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发展聋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聋生数学素养。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本标准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聋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 年级)。

(二)课程目标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行为动词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聋校义务

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294 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 在于培养聋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聋生的问题意 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聋生的活动经验,提高聋生解决现实问题的 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 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 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整理调查 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并进行简单的判断与预测;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聋生主动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是帮助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活动中,聋生将综合运用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 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帮助聋生发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和运算能力,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聋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聋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聋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 │ 第一部分 前言 │ 295 直观可以帮助聋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聋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聋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聋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聋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聋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296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聋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

·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经历探究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参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297 数学思考

·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 学会独立思考,初步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 初步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 初步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排除障碍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乐 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自信心。 ·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聋生受到适合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聋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技能的学习应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元、角、分等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知识和技 续表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298 能。

3.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初步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初步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 尝试解决。

2.初步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 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第二学段(4~6 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量;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2.经历认识和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299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4.初步学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2.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引导和帮助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提问、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第三学段(7~9 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数与符号的过程,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有理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2.掌握圆、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了解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和轴对称;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00 处理技能;通过数据分析,能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 数学思考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模型的思想,初步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通过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4.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3.会用多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理解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初步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01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知道各数位的名称,了解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其他形式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1)。

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会进行交流(参见例2)。

(二) 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3)。

2.能熟练地口算20 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02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4)。 6.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简单表达自己的计算思路(参见例5)。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4.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3.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4.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5.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直观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参见例6)。

(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 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7)。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3

三、统计与概率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进行简单描述(参见例8)。

四、综合与实践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参见例9)。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参见例10)。 3.在教师指导下,经历观察、实践操作等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 容。

第二学段(4~6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会进行估计。3.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知道2,3,5 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 ~ 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 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 以内两个自然数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 ~ 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 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会比较两个小数的 大小。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04 8.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并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会读、写分数。

(二) 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 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 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5.会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6.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 数量、路程=速度× 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

11、例12)。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吨,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了解24 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 + 2 = 5,2x - x = 3), 了解方程的作用。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5 4.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五) 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参见例13)。

二、图形与几何

(一) 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直线。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周角与平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4.结合生活情境, 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8.能根据具体事物、照 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 开图。

(二)测量

1.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 45°,60°,90°角。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分米

2、米2,知道千米

2、公顷,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参见例14)。

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能初步估计给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06 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5.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

3、分米

3、厘米

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3、1 厘米3 以及1 升、1 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初步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15)。

(三)图形的运动

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16)。

2.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参见例

17、例18)。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2.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3.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4.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体验有些事件的发│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7 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能和同伴交流想法(参见例19)。

四、综合与实践

1.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参见例20),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在给定目标和教师指导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实践和应用,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学段(7~9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分数、百分数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2)能比较分数的大小。

(3)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能解决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08 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会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会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参见例21)。 (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2)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 5.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 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参见例22)。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3)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5)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参见 例23)。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解集;会用数 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9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5.会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6.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 数的表达式。

7.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8.会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 y=kx+b(k ≠ 0),体会并了解k > 0 和k < 0 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9.理解正比例函数。

10.会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24)。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认识扇形,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图形的性质 1.点、线、面、角

(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10 和点等。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3)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6)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7)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 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

(1)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理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7)理解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9)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三角形 (1)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 三角形的稳定性。

(2)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理解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 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4)了解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了解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了解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11 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体验并知道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三)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了解它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 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 轴的对称图形。

(3)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图形的旋转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了解它的基本 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 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了解它的基本性质:成中心 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图形的平移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了解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5.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四)图形与位置

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12

(五)图形与坐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 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4.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认识扇形统计图,能用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参见例25)。

3.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4.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参见例26)。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

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26)。

四、综合与实践 1.结合实际情境,在教师指导下,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经历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13 2.主动参与活动过程,积极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了解所学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 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14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聋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聋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聋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学段,教师要根据聋生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指导聋生通过对实物和具体的数学对象(如数、图形等)的观察、演示、操作、模拟等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并取得具体的结论。

第二学段,教师要从聋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指导聋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聋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学习。 第三学段,教师要满足聋生学习和发展需要,注重对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积极创设有助于聋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聋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索、推理、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聋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聋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聋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聋生的学习潜能,鼓励聋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聋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聋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15 教学活动,使每个聋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教学活动要注重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满足每个聋生的特殊发展需要,受到适合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 要使聋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聋校的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 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在长期 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 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 聋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 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聋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基 本经验,帮助聋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 学习习惯。

(二)注重聋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聋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1.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聋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聋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聋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聋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聋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聋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聋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聋生厘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聋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聋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16 还要使聋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聋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了解相应的算理。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注意训练的适度与实效,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训练。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聋生的实际,分层次逐步加以落实。

(三)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教师要引导聋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一定的数学思想。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等。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聋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

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聋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会分类,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聋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聋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 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贴近聋生实际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聋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聋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聋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要引导聋生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如何与同伴合作交流,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17 果的价值。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引导聋生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 验。

(四)重视聋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聋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聋生为本”的理念,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 1.聋生是学习的主体。

聋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聋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聋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2.处理好聋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聋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聋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聋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聋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聋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聋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聋生的思考,使聋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3.教师是聋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为聋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聋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聋生积极思考,激发聋生求知求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聋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特别要关注聋生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聋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18 教师与聋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每个聋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聋生共同探索,与聋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五)关注聋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程目标,教师要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聋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聋生探索,鼓励聋生创新? 如何引导聋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聋生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聋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聋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聋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聋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聋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理解、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聋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数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用本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

(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聋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聋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聋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聋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重视聋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19 教师应该根据学段目标,结合不同学段聋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聋生参与的方式,聋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聋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聋生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更多适合聋生特点的且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聋生,由扶到放,启发和引导聋生进入角色,让聋生逐步参与。组织好聋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整个活动过程,要鼓励引导聋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聋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七)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的关系。

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严重滞后,对思维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语言教育也应贯穿于聋校数学教学的始终。聋校数学教学中对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的语言训练,不应过分强调缺陷补偿。数学本身具有独特的语言体系,它有“文字兼数字与符号的结构”。聋生不仅需要一般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数学中的文字,而且需要特殊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数学中的数与符号。因此教师既要培养提高聋生一般文字的阅读能力,更要帮助聋生提高对数与符号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概念教学,重视关键词与符号的讲述,逐渐丰富聋生数学语言词汇。通过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使聋生掌握数学语言句法结构。教师教学语言要简练规范,具有条理性,同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为聋生提供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机会,让聋生多看、多听、多说、多写数学语句,多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克服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达和转换障碍;通过发展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0 促进聋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进而更大程度地开发聋生潜能。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聋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思维训练贯穿于聋校数学教学的始终。聋生由于听力损伤而导致的语言发展障碍,给抽象思维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聋生在思维过程中,常常在分析事物时缺乏条理性和全面性,在进行比较时难以确定两个事物中的可比因素,在推理时混淆事物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区别,在判断时忽略必要的根据。聋生往往习惯并依赖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的发展上经常出现一定程度的迟缓和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聋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特点,通过动作思维促进聋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设计一些合适的数学活动,提供具体形象的事物或直观的教具、学具,引导聋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促进聋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借助手语、辅具等支持,利用几何直观,运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引导聋生经历从具体事物(情境)到数学符号(结论)的抽象过程,帮助聋生更好地发展抽象思维,积累思维活动经验,逐步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思考问题。 3.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由于聋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显著,因此,聋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差异的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聋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聋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辅具,组织聋生观察、思考、操作、实验、猜测、验证等,启发聋生积极思考,引导聋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聋生自主探索;让聋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面向全体聋生与关注聋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聋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要关注聋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聋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聋生的听力程度、语言能力、智能水平、学习态度和习惯等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聋生的数学水平,实施分层教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1 学、分类指导,推进个别化教学,努力使每个聋生实现其发展目标。分层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展开、巩固练习的安排等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要求和聋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分层”与“分类”, 满足不同层次聋生的学习需求。个别化教学是根据聋生的听障程度及学习基础,有针对性进行个别教学和指导的教学形式,是照顾聋生个体差异的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教学和辅导过程中,要针对聋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好认知提前准备,设计好符合不同聋生学习认知水平的内容、提问和练习,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聋生的学习需求。 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导聋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要及时评估聋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短期目标。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聋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聋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5.“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聋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6.使用教材和创设学习情境的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 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与聋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聋生感兴趣的 学习情境,让聋生在观察、演示、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实践等学习活 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2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第一学段,教师要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例如,对实物、图形的观察比较,教具的示范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数学游戏活动等,让聋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初步建立感知表象,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渐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如两个同学一组做猜数游戏)。

在第

二、三学段,教师要让聋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操作、猜测、交流、评议、反思等学习活动,逐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让聋生寻找大量的实物、模型,引导聋生认真观察,发现特点,指导聋生制作、拆拼图形,在学习活动中启发聋生讨论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聋生的空间观念。

7.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聋校数学课程的实施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进入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平台,凸显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聋生克服沟通交流障碍,创设限制最少的数学教学环境,促使聋生语言发展和潜能开发。有条件的聋校都应使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暂时没有这种条件的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具和使用聋生学习辅具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在聋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聋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允许聋生使用计算器,鼓励聋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实现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例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聋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等等。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聋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聋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只能起到辅助聋生学习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代替聋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3 生能够参与的实践活动,也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代替聋生的直观想象和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同时,各地区、各学校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聋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聋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针对每个学段聋生的学习特点,结合个别化教学计划,全面评价聋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聋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聋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按照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 ①,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聋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了解聋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个别化教学计划,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一)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

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考查聋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中的表现。在对聋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对聋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依据“经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聋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聋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例如,表1 是对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① 差异性评价是以承认和尊重个体间差异为前提,以促进聋生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个别化教学计划,对聋生个体的学习进程及身心变化进行的评价。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4 表1 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

学习内容速度要求20 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6~10 题/ 分钟 百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口算2~4 题/ 分钟 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笔算2~3 题/ 分钟 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笔算1~2 题/ 分钟

教师要结合个别化教学计划,允许聋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学段目标。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聋生采取“延迟评价” ①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这样可以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尊重聋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突出反映聋生的纵向发展。使这部分聋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教师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注意考查聋生能否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选择与探索适当、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例如,在第二学段,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活动,评价聋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用长为50 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达到最大?

在对聋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聋生能否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 第二,聋生能否列举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通过列表等形式将其进行有序排列; 第三,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聋生能否发现长和宽变化时,面积的变 ① 延迟评价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5 化规律,并猜测问题的结果; 第四,对猜测的结果给予验证;

第五,鼓励聋生发现和提出一般性问题,如猜想当长和宽的变化不限于整厘米数时,面积何时最大。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聋生的不同水平。例如,设计下面的问题:

(1)找出三个满足条件的长方形,记录下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并依据长或宽的长短有序地排列出来。

(2)观察排列的结果,探索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面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3)列举满足条件的长和宽的所有可能结果,验证猜测。

(4)猜想:如果不限制长方形的长和宽为整厘米数,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 教师可以预设目标:对于第二学段的聋生,能够完成第(1)(2)题就达到基本要求,对于能完成第(3)(4)题的聋生,则给予进一步的肯定。聋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所不同,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 情感态度的评价

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 情感态度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注重考查和记录聋生在不同阶段情感态度的状况和发生的变化。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评价表(表2),记录、整理和分析聋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每个学期至少应记录1 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或调整评价的具体内容。 表2 参与数学活动情况的评价表 学生姓名: 时间: 活动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表现 参与活动 思考问题 与他人合作 表达与交流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6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计聋生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价表,记录聋生情感态度的情况,用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反馈和指导。

(四)注重对聋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聋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聋生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根据个别化教学计划,在评价聋生每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对聋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聋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评价时应注意记录、保留和分析聋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就。 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课堂观察表(表3)用于记录聋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积累起来,以便综合了解聋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变化情况。观察表中的项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调整,随时记录聋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每天记录几位同学的表现,保证每学期对每位同学有3 ~ 5 次的记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记录某些同学的特殊表现,如提出或回答问题具有独特性的同学、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或在某方面需要改进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对于聋生平时数学学习的表现,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具体的了解。 表3 课堂观察表

上课时间: 科目: 内容: 学生 项目

王涛李明陈虎 课堂参与 提出或回答问题 合作与交流 课堂练习知识技能的掌握 独立思考 其他

说明:记录时,可以用3 表示优,2 表示良,1 表示一般,等等。

建立数学成长记录是各学段聋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聋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成长记录中的材料应让聋生自主选择,并与教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7 师共同确定。例如,聋生可以利用成长记录袋收集以下资料,以反映自己的 数学学习过程与取得的进步。 (1)最满意的作业、小制作。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收集的有关资料。 (3)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 (4)单元知识总结。 (5)探究性活动的记录。 (6)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 ……

建立数学成长记录可以使聋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有利于培养聋生的自信心,也可为教师全面了解聋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教师要引导聋生适时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例如,实现了哪些学习目标、获得了哪些进步、自己作品的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等,并组织聋生在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课程目标和个别化教学计划,教师在评价中要充分关注每个聋生的认知结构、个体差异和学习目标,保护聋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赏识、表扬和鼓励,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使评价成为鼓励不同层次聋生学习数学的催化剂。按照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个别化教学目标是评价的前提和标准,个体内差异及变化是评价的重点。对每个聋生的评价,只要其达到个别化教学计划所预设的要求,就应给予肯定,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积极的发展。 对聋生学习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聋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聋生自我评价、聋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聋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例如,每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聋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电子文本等)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等。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结对聋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组织聋生将自己的学习小结在班级展示交流,通过这种形式总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8 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及聋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聋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态度,从作业中了解聋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从探究活动中了解聋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成长记录中了解聋生的发展变化。

(六)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或百分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聋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聋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聋生的发展。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更多地关注聋生的进步,关注聋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等。

在主观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聋生,但不能根据分数排列名次。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在评语中应使用鼓励性语言,客观地、全面地描述聋生的学习状况。

例如,下面是对某同学第二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学习的书面评语: 王小明同学,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你通过 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数据,知道如何求平均数,了解统计图的特点, 制作的统计图很出色,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但你在使用语言解释统计结果方 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继续努力,小明! 评定等级:B。

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实际上也是教师与聋生的一次情感交流。聋生 阅读这一评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自己 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教师要注意分析全班聋生评价的结果及随时间出现的变化,从中了解自 己教学的成绩和问题,分析、反思教学过程中影响聋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第13篇: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3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

我们数学组教师在课余时间学习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新课标我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数学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它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我们要在具体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课时的教学设计

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授课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首先要当好组织者。把机会交给学生,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这样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并提高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用学生感兴趣教学因素,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营造教学情境

结合当前课改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

20xx年xx月xx日,我们一行7人到兴福中学参加由县教研室组织的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会。上午听了两节课,一是兴福中学的韩翠华老师的试卷讲评,最大特点是变式题的运用。这种方法非常实用,它能对学生所出现的错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做此种类型题的思路也开阔了,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二是博兴实验中学的韩冰老师的阅读理解专题,例题典型,讲解透彻,讲练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类比和转化,并且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简记。下午,老师们进行了交流讨论。这次教师培训,令我豁然开朗。从精彩的讲课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3

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学生以及初中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听了他们的讲解,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14篇:再读数学课标,浅谈心得体会

再读数学课标,浅谈心得体会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研读了几次新课标后,并上网参阅了有关方面的解读,新课标的轮廓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与 2001 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 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 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 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 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 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 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 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 的基本素养。 基本理念“三句 三句”变 两句 两句”,

三、基本理念 三句 变“两句 , “6 条”改“5 条” 。

改 2001 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 同的发展。 2011 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 条”改“5 条”: 改 :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 6 条改为 5 条,将 2001 年版的第 2 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 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 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 年版: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 —现代信息技术 2011 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双基”变 四基 四基”

五、“双基 变“四基

2001 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 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 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 年版: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 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新课标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再读数学课标,浅谈心得体会

新村镇逸夫小学 陈惠娟

第15篇:学习小学数学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 转变教学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体会 2014年 10月份,很荣幸有机会到西南大学参加国培计划(2014)云南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培训。这期间聆听了宋乃庆教授(原西南大学校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与思考》的讲座。通过本次宋乃庆教授的讲解,结合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感觉本次新课标不管是从理念、内容角度来看,还是从具体实施角度看,都有非常大的变化,同时引领我们的教学观随之改变。

一、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

(一) 新课标修改的关注点

理念、核心概念、四基、四能、内容标准、教学和自主学习、数学文化

(二)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1.前言2.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学段目标内容结构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行为动词的分类实例

3.课程内容4.实施建议5.附录

二、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一)课程理念:改变与发展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

作用。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过程性与情感性目标

课标原文: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活动:教师教学和自主学习、探究相结合。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新课标的结构体系

(一)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的整体实现,是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2.课程内容:内容的选择方面注重数学的结果、数学的形成过程、蕴含的思想方法。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理解、思考探索; 内容的组织处理好三个关系:

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内容的呈现方面要求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二)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呈现结构

课程目标——目标呈现的结构总目标★总体阐述★具体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课程目标学段目标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 2.课程目标动词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

3.课程目标总体阐述从“双基”即(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到“四基”即(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本思想内容包括:

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审美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变中有不变思想符号化思想有限无限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逐步逼近思想演绎思想化归思想运筹思想公理化思想……简化思想量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优化思想统计思想……简洁思想统一思想和谐思想对称思想…… (4)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数学学习活动

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操作性经验:通过眼、耳、口、手等对现实素材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为操作性经验,如堆积积木、折纸等获得的经验;

反思性经验:通过对思维材料的内隐思考而获得的经验为思考型经验,如推理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等。 3.课程内容包括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标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4.新课标对十个核心概念进行解读

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 、模型思想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四、新课标的地位

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内的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国家的法定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的基础。

 研读《课程标准》,应该避免“重内容部分,轻理念部分”的情况。

 “课标”的地位和重要性高于出版的教材。

五、反复研读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一)“两句话”的启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启示: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是歧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放慢脚步,聆听花开的声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二)、新课标转变了课堂教学

1、新课标在继续保留和强调了“双基”基础上,还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更符合数学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由 “双基”教学变化到新版的“四基”教学,明确了教什么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使之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美,发现数学的奥妙。

3、“两能”到“四能”的变化,则明确了如何教的问题。新课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而且更应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考,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发展思维。

4、新标准中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设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新课标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倡导新的教学方式

、从创设情境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

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从自主探究入手,激发智慧火花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从动手体验入手,享受学习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而数学里的理论知识同样来源于实践。儿童是天生的体验和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多是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和实践来获取的。 、从评价激励入手,强化成功意识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中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课件的制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数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数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连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转

变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经验与客观事实出发,明确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第16篇:数学课标学习PPT摘要

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若干关键词)

专题一标准的基本理念

理念分共五条进行论述: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条说明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阐述内容的三个基点: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层意思处理好几个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对这几种关系认识是有所侧重,前面加红的地方,这些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第三层强调了层次性与多样性。

第三条论述了教与学活动。

第一自然段说明了在教育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0个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怎样进行数感的培养?

重视低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如何培养符号意识?

在各学段紧密结合概念、命题、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结合现实情境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

如何从数学上理解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两者都建立在图的基础上。实物到图形,图形到实物,是两者重要的载体。重视基本图形。图形的运动。空间不仅限于几何的范围,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内容。几何直观能够把难得数学问题变得容易一些。

如何培养几何直观?

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养成画图习惯。重视变换——让图形动起来 。学会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认识数学。掌握、运用一些基本图形解决问题。

参考问题:选择10个核心词中的两个,用教学中的案例谈谈在日常教学中你的理解和实施策略?

一、“课程目标”的意义是什么?

1.三个“应该达成的目标”

(1)数学课程应该达成的目标

(2)学生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

(3)教师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

2.四个“围绕课程目标来进行”

(1)教材编写要围绕课程目标来进行

(2)教师教学要围绕课程目标来进行

(3)学生学习要围绕课程目标来进行

(4)学习评价要围绕课程目标来进行

二、“课程目标”表述的结构是怎样的?

1.两个大标题:总目标;学段目标

2.“总目标”分三大块阐述

(1)“总目标”的三句话

(2)具体目标的四个方面

(3)四个方面的关系

3.“学段目标”分三大块阐述

(1)第一学段(按四个方面表述)

(2)第二学段(按四个方面表述)

(3)第三学段(按四个方面表述)

三、“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三句话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获得“四基” )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能力 )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态度)

“双基”为什么要发展为“四基”?

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新增加的两条则还涉及三维目标中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为某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中见物不见人;而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新增加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就直接与人相关,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因为,虽然“双基”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基础,但创新性人才不能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思维训练和积累经验等也十分重要。这就是新增加的“两基”。 “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由“数学抽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等。

由“数学推理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理化思想,转换化归的思想,联想类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等。

由“数学建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等。

数学的基本方法有:演绎推理的方法、合情推理的方法、变量替换的方法、等价变形的方法、分情况讨论的方法等。

下一层次的数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分析法、综合法、穷举法、反证法、构造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递推法、消元法、降幂法、换元法、配方法、列表法、图像法等。

数学方法不同于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往往是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深刻的、一般的、内在的、概括的;而“数学方法”往往是操作的、局部的、特殊的、表象的、具体的、程序的、技巧的。数学思想常常通过数学方法去体现;数学方法又常常反映了某种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教师在讲授数学方法时应该努力反映和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细化为下面两组,四种:

直接的活动经验,间接的活动经验;教师设计的活动经验,学生思考的活动经验。

四、“课程目标”的具体目标

“四个方面”的内涵是什么?

(1) 知识技能方面: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如何才算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方法、技能,学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其结论的本质,并且会运用;学生应该了解这些数学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学生应该感悟、体会、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并且能够与后续学习中有关的部分相联系。

(2)数学思考方面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关于数学思考,有两个“关系”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合作探索与独立思考的关系,二是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

(3)问题解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既包括学会倾听,也包括学会表达,还包括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听懂别人的思路,补充或者修正别人的思路;一方面要准确、简明地表述自己的思路,以及从别人对自己思路的评论中吸取正确的成分,改善自己的思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4)情感态度方面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17篇:数学课代表发言稿

数学课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首先感谢各位家长来参加我们家长会。

随着时光的飞逝,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我是数学课代表刘鹏举,本次家长会我代表五年级二班全体师生,总结班级最近的学习情况:

这半个学期,担任学习委员的我从同学们平时学习方面的情况总结出了几项优点和缺点。

首先,让我来说说同学们的优点吧!

一、大部分同学上课认真,不开小差,遵守课堂纪律。其中在这一项表现好的同学有:陈丹、

这些同学不仅上课认真听讲,还勤于思考,积极发言;

二、同学们作业字迹工整,不潦草。这点做得好的同学有:陈智宇

,他们还做到作业独立完成,不抄袭;

三、部分同学下课后自觉阅读有益的书籍,增强自己的知识量。有自觉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的同学是:

四、许多同学在只有班干部管理而没有老师在的自习课上,做到安静,不吵闹,自觉,认真地进行自我学习,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完成后,安静看书。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有:

,这些同学自习安静,不吵闹,听从班干部的指挥;

五、当别的同学都在活动,休息的时候,

等这些同学主动找老师补习,他们通过补习,把不懂的问题都给解决了。所以这次期中考试,这些同学的成绩比以前进步了。

六、

以上是我们班的同学的优点和许多积极学习的同学,但是我们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缺点。 一,有些同学有时上课趴桌台睡觉,不听课;

二,部分同学上课插嘴,打断老师的话,这些同学不仅妨碍老师上课,还打扰了其他正认真听讲的同学。

三,一些同学在自习课上不能做到安静,不能服从班干部的管理,不自觉看书、做作业,学习。

四、

五、

上面所讲的都是有关这半个学期来,我所发现的我们班学习方面的各种情况。我希望各位家长

第18篇:数学课听课发言稿

在大河坎小学听了三节数学课的感想

上次在大河坎小学听了熊丽莎等三位教师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编码》、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再认识

(一)》、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三节课,总体上我个人感觉为:准备充分,教师教学基本功厚实,有着很强地通过这节课出彩的主观愿望,但效果并不太好。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一课选材并不典型,有着浓厚的生活实践经验色彩,所以怎么上可能给人的感觉就这样;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再认识

(一)》一课,教师煞费苦心,用了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认识整体量与部分量,但关键时刻就是不能画龙点睛地点出——分数就是表示部分量与整体量的关系。四年级数学上册《编码》一课,教师讲解身份证编码过细过深,而忽视本节课的重点是怎样合理编码,讲的太多,学生尝试应用的太少,仓促结课,未能达成教学目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年级《分数再认识

(一)》数学课上,教师在导入新课部分问了这样一个问题:3/4可以怎么说?其可能目的是想提问:举例说明3/4。但由于无问题缺乏合理表述,学生无法回答。听完三节课后直接散会,教研室领导没有总结发言,所以结合我们课题组今年的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课堂提问研究》,我来谈一谈数学提问的技巧,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提问用语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数学语言具有严谨、简洁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提问既要符合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语要做到严谨、简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8和9》时,主题图中呈现8棵树,9盆花,8个小朋友和1位教师正在给花浇水的一个情境,教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从图上你搜集了那些信息?”这时,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只有极个别学生犹犹豫豫的举起了手。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用语也不严谨。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根本不了解“信息”一词的含义,进而不能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将其问法改成“图上有些什么,每一种有多少”,相信学生能够回答。

二、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

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时:“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当学生的思维产生“模糊”时,及时提问。

所谓思维“模糊”,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模糊”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加减小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先计算2+1.4得3.4,再从被减数5中减去3.4,结果在退位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得2.4。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存在着片面性,有些模糊不清。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适时引问: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2.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加减小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好的提问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同时教师也能在学生的回答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率,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只有重视课堂提问,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我的发言结束。

第19篇:数学课家长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我是五年级四班的班班主任,唐群老师。

首先,对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表示忠心的感谢!召开这次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一下学生在校及在家的情况,以便老师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家长能够更好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与成材。我希望也相信,我们的家长会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圆满的成功!

二、班上情况

我们班共有学生43人。男生25人,女生18人。认识4个多月以来,初步形成了默契的师生合作关系,整个班级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师生之间的良好融洽关系,都在积极地推动大家的思想、学习和能力等向前进步。班委会大多数班干认真负责,以身作则。

三、班上荣誉

一学期的辛苦换来了累累硕果。我班在学校寻找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获二等奖;在元旦文艺汇演中获三等奖;邓继科同学在学校举行的三跳比赛中获两个二等奖;在镇举行的三跳比赛中获两个二等奖的王寅同学在北碚区“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比赛中荣获优秀奖;钱红艳、王寅、张雪、杨欣谚、王欢、曾勇、刘恒利、王年八名同学被评为班级学习小标兵;王欢、钱红艳、李兰、戴婷婷、周杨五名同学被评为班级劳动小标兵;钱红艳同学被评为班级文纪小标兵。所取得的成绩与同学的努力和家长支持、关心是分不开的。

四、工作思想及目标

我的工作思想是:一切以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不求荣誉,只求提高。能够让学生锻炼的,尽量让其锻炼。在学习方面,不以成绩论英雄,着眼于学生的自身比较。

具体目标是:做人与学习双丰收,最关键是学生的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个别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实际上就是学习习惯差了一点,在校的表现如:迟到, 早读到校后不能立即抓紧时间早读,上课听讲认真程度不高,课后作业没有保证真正弄明白。未复习,在家的表现如:下午放学回家不能及时完成家庭作业,周日等放假期间不能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劳动观念不强等。对此,我们老师会更进一步加强引导,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每次下午放学回家后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每次放假在家的学习安排,也及时与子女交谈学习情况和近段的一些努力(每周一次),如果说因为工作忙等原因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倘若哪天发生不良的后果,作为家长也推托不了任何责任,还要承受一些心灵上的痛苦。

五、几点建议

下面我向各位家长谈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加强沟通。我们的任课老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工作态度和作风也比较过硬。认真负责,兢兢业业, 精心设计着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次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耐心地解答学生的每一个疑难问题,我们不怕学生的万万次请教,就担心学生不来问一次。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关注考试成绩。不以成绩论英雄,您的子女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思想好、能力高,您的子女学习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思想差、能力低。现在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并且成就一番事业。

第20篇:语文课标解读

语文课标解读

十年课改,对课改怎么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本次课程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包括我们小学语文改革也是如此。语文教学在成长、语文教学在进步。成绩没时间多谈。但是我们也有遗憾,我最大的遗憾,至今广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的教学负担仍然很重。我们的付出和我们取得的成效还不成正比,师生的幸福指数不高。

几经修订课程标准,终于在去年12月28日颁布了。这个课标坚持了2001年实验稿课标的一些内容,也更加强调了一些方面。强调的这几点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说,强调加强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这是中央的精神,必须要贯彻。所以课标中有大段这样的论述。

比如加强了识字写字。这是由于教育部在调查中发现课改以来中小学生词汇量下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的书写情况比较差,所以强调加强识字写字。

再比如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个原因是原本的语文课程设计是存在缺陷的,比较重视阅读而忽视表达,口头、书面的表达训练。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都能看出孰轻孰重。还有其它原因。这就导致了国民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

所以课标一些大的变化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有原因的。 我们学习课程标准,提出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增强课程标准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有人甚至说是语文教学领域的宪法,是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依据。我们每一位小语人都要增强课程标准意识。不要向某些名师学习,他们头脑中没有课程标准,他们想用什么上就用什么上,想上多长时间就上多长时间。我们要自觉用2011课标指导我们的教学,自觉地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规范我们的教学,减少随意性。克服在有些问题上不达标,有些问题超标的情况。

比如,低年级识字、写字、学词的目标不够落实,而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模仿中高年级,把分析课文内容当作主要内容的情况,分析课文成了教学重点。课程标准讲得很清楚,识字写字时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做的几件基本事是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积累语言。在理解上,课标没有提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而有理解词句,从文本当中学习提取简单信息的要求。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和高年级几乎没有区别。重点抓篇章的理解,而且主要是分析整篇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要着重培养对文本作出解释和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中年级前期要加强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段意、理清段序、揣摩一段话写法的能力,

这样才能顺利过渡到高年级教学。

部分题材、体裁,习惯性地采用单一的分析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重得意而轻得言。按照课标要求,高年级不仅要抓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抓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里还指出,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学会阅读诗歌,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也就是告诉我们老师,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方法。

总之,在把握年段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这是我们的前提。

二、进一步加强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都把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小学应该怎么做,应该清楚了。

低年级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识字写字为重点。在整个教学中,对识字写字学词,无论我们怎么安排,要从时间、环节、指导、练习上予以保证。低年级一定要打牢识字写字学词的基础。大学中学出现的问题在于小学,小学又主要由低年级负责。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要体现认写分开的识字原则。要求认和要求写的字应该要求不同、教法不同。识字要重视复习巩固的工作,写字要加强指导。指导要具体,教师要做示范。低年级教师一定要写一笔规范字,甚至是漂亮的字。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我们的孩子学得太苦了,炼狱式的苦练。要注意调动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让他们快快乐乐的学习。教低年级的儿童,就不能向教中年级、高年级一个样。不要只在内容、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要想想怎样使孩子更喜欢识字、更喜欢读文。

中年级要继续加强识字写字学习教学,要体现由扶到放,重在点拨。还要加强词语教学,重视词语的理解、辨析、积累和运用。因为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口头和书面表达运用的是词,而不是字。老师要经常做好词语的辨析,使学生具有足够的用语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词汇。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掌握尽可能多的能灵活运用的词汇。

高年级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写字的指导也是一样。高年级的写字指导不能低段化。高年级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的效果。

课标在第21页明确提出第

一、第

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进行练字,要做到天天练。在教学中怎么贯彻10分钟写字?我认为不同年段是有区别的。年级都要增强练字的意识,增强书写的质量,但是各年级有区别。低年级主要是利用田字格指导学生写字、写词,要有具体的指导、扎实的训练。中年级除了练习书写字词以外,也包括练习书写句子和段落。另外一些随堂小练笔所用的时间也应该属于这10分钟之内。不是10分钟就是一

个一个写字。高年级在书写练习过程当中,更侧重练习句子和段,还要做到行款整齐。比如低年级用田字格,中年级用方格,高年级用条格。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总之,加强书写的练习,提高书写质量要从低年级贯穿到高年级。

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的指导,课标从第一学段讲到第四学段。还不够重视。中高年级老师要经常提醒,让每个孩子都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习惯。

在识字写字过程中,各个年段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加强识字方法的指导,注重习惯的培养。

三、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课标在前言中就提到了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又提到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运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课标修订者是有他们的用意的。

运用是学的终极目的。运用是本、运用是根,运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运用才能接地气。当然运用和理解不是对立的。我认为运用应该包含理解,他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语,而不是过去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中的“运用”。

在当前,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助于扭转语文教学重阅读、轻表达的倾向,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听说读写的实践都是运用。学习、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中全面落实。难道识字写字中没有运用吗?要在所有语文课程内容中全面落实。

我谈在阅读中加强学习运用谈几点想法:

1、理解是运用的基础

通过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也是对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促进。

比如,低年级要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准确的能力,中年级要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高年级在对文本评价过程中培养富于个性活力的、运用母语进行评论的、积极的语用能力。这是《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话。

2、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往更多的关注内容,有时注重一下涵义,对形式关注不够。阅读教学应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不仅如此,还要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通过这个得言。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记关注内容、有关注表达形式、文章的写法,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低年级重点抓好的词语、好的句式,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引导他们学习迁移和运用。低年级主要是词语和句式。

中年级重点要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表达的时候要学习运用。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鲜明生动。在理解段意、理清段序、了解写法的基础上,

可以引导学生写段话

高年级要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特点的表达。

3、指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

从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出发,改变以往不分文体、千篇1律的教学模式。在教给学生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同时,关注基本的表达方法。怎么记事、怎么写人。

4、适当增加结合阅读的练笔

随堂练笔不是多多益善,不要为练笔而练笔。要自然、贴切,形式多样。 低年级可以用上一两个好词、常用句式写句子、写话。还有复述、创编故事,都是很好的形式。

中高年级形式更加可以丰富多样。比如可以安排结合文本内容的练笔,还有结合文本写法的练习,还有续写、扩写、缩写、改写。

防止练笔模式化,或者流于形式。防止学生在练笔中写假话、空话、成人话,责任不在学生,往往是老师提出的要求不当造成的。

四、进一步体现训练过程,加强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

1、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是学生和老师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在整个阅读教学当中,我们老师要“让学”,要保证学生阅读、思考、交流、练习的时间和空间,要有一定的训练的量,要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按照叶圣陶当年的说法,阅读教学就是三段式,自学、指导、讨论。我建议老师们减少头绪,内容要精简、环节要简约,要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读后有自己的体验的理解,让学生经历自己读通、读懂、读会、会读的过程。做到陶行知当年提出的六个解放。

我们和学生的关系,就是我们帮助学生学习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老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注重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 低年级一定要保护儿童的天性,体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孩子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体验中学习,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中年级教学要形成“场”,吸引住孩子专注的学。 可以思考这些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的指导策略,主要是低年级。

2、理解词句的指导策略,主要是低年级。

3、在朗读指导中培养初步语感的策略,特别是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中词语中间的停顿的策略,

4、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方法策略,低中年级考虑

5、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用整合的、有挑战的问题引导师生、生生和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方法策略。

6、读懂一段话的方法策略,主要是中年级。

7、借助图画阅读,展开想象的阅读策略。

8、利用阅读期待,比如猜想、推测等方法进行阅读的策略。中高年级。

9、用画结构图的方法理清文章段落或文章条理的策略。

10、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策略。

11、借助朗读,理清内容,体会情感的方法策略,以读代讲

12、利用学习提示、自学提纲、作业单等引导默读思考,合作交流的策略

13、阅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指导策略。

14、指导略读文章粗知大意的方法策略。

15、指导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提取信息的方法策略。

16、利用即时评价,辨明正误,指导、引导学生阅读,点拨读法的方法策略。

还要提醒大家,要加强朗读、默读的训练。朗读训练要分年段、有层次,老师的范读要自然,防止矫揉造作。

中高年级要加大默读训练的比重,课上要动静结合,通过默读培养学生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0月份的语文新六能大赛的课要体现以下四点:

年段目标要吃准;识字写字要培根;语用能力要加强;阅读教学要创新。

一要体现课标精神,做到刚才谈到的四个加强,二要做到“实”与“活”。要从惯常的阅读教学中突围,呈现出个性化的、高效的语文课堂的面貌。

落实到行动上具体贯彻执行我要讲四个坚持

四个强调

四条建议 附: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

一、四个“坚持”

1.坚持2001年课标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理念

2001年课标实验稿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在2011年版中都坚持了。

其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里对语文素养讲的更清楚了。语文素养包括以往强调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但是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许多要素的融合,除此还包括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思想道德、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是这些要素的集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致力于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发挥好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陶冶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程在这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认识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要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就要一定让学生亲身参加语文实践,让学生自己进行听、说、读、写等等的语文实践活动。3.遵循和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识字和写字中要注意辨析(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才不会写错用错。要加强对词语的积累、理解、辨析的

教学,另外汉字记录下来的文化典籍,文学名著、诗词歌赋非常多,浩如烟海,可读可背的精品汗牛充栋。我们要加强积累,要多读多背多记。这些都体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

其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讲的是教和学的方式的变革,这是这次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问题,改变以往“三个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要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这一学习方式基础是“自主”,在落实自主的基础上适当落实合作探究的学习,这种合作探究一定要有效,不能流于形式。

其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改变以往语文课程的封闭、孤立、凝固、僵化的问题,这涉及到语文课程体系和体制的改革。我们最终要建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

2.坚持“三个纬度”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文性); 第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工具性); 第三,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愿景和努力实现的重要方面。崔峦先生比对了大陆学生与港澳台地区及澳大利亚学生的差距,来说明我们的教育要把学生教的越来越聪明,而不是越来越愚笨。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2001年版课程标准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除了要读语文教科书以外,至少要读145万字的要求。这次课程标准重申要坚持推进阅读,提出了低年级要抓兴趣,使孩子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中年级抓习惯,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包括从阅读材料中找到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出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A、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B、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C、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我们已经发现语文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阅读独大,阅读的课时在语文课时中占了60%—70%,其中明显的问题是读重写清。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新课标在前言里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讲到语文课程性质的时候,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讲到课程基本理念的时候,讲到教学建议的时候反反复复强调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薄薄的一本课程标准33次讲到“运用”,是这部课程标准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在我们对课标的

学习实践中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新课标把低年级的识字写字量降低了,

1、2年级识字量由十年前课标的1800个减到1600个,写字量由原来1000个减到800个。为什么各减少200个?是为了减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好的体现幼小衔接。当然减下来的量要加到中高年级,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并没有减少。在新版课程标准中阐明了识字写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

在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两个表。第一个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按音序列出300个字和17个部首。还有一个附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收录3500个常用字,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九年完成的任务。其中字表一2500个常用字是小学阶段完成的,字表二是小学初中共同完成的。这本课标本来就不厚,这两个字表占了很大的篇幅。说明对识字写字的重视,把字量、字种、字序都在课标中体现出来。针对小学生写字质量滑坡,写字姿势不正确,没有好的写字习惯,这次课标中非常明确的提出:“

一、

二、三学段,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低年级就是要形成工工整整的写字基础,中年级可以写词语句子,高年级可以摘抄段落,不仅如此,中高年级课堂的小练笔和课堂的其他书写作业都应视为这十分钟的练习内容。尤其强调了学生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的质量。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没有说的这么具体,说明我们国人的写字质量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3.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语文的“文”很多时候是文化、文字、文学,放大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做文章,绝对不能割裂,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的这么好。既得意又得言,得意就是内容意思,得言就是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千万不能加政治尾巴。今后的语文课教学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4.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重申,小学六年要背诵诗文160篇(段),其中要背诵古诗词75首,这个数字比原来有所增加,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一学段五万字,第二学段四十万字,第三学段一百万字,共一百四十五万字。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内得方法,课外求发展,这是许多成功人士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老师不仅要上好语文课还要把孩子引上多读书多实践多积累的自主发展之路。

三、四个“加强”

1.加强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首先我们应该教好汉语拼音,依据课程标准里汉语拼音的三个功能,帮助识字、帮助正音、帮助学习普通话,汉语拼音能

帮助学生准确拼读音节,因此课标不主张、不提倡直呼音节,第二汉语拼音在书写方面的要求是: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这个书写是抄写而非默写,因为默写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今后各级测试不应该出现给汉字,给词语,给句子注音的题型,因为这样的题学生必须要会默写音节,就超标了。可以反过来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低年级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代替。到高年级要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一个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占有的词汇量的多少。

2.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运用。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在口头表达方面低年级我们要培养学生会听、爱说、敢问,在写的方面要鼓励孩子有写的愿望,写他们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中年级在口头表达方面我们要培养孩子听能把握主要内容,说能主动和别人沟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的方面按课标要求是自由表达,是片段训练。不讲究开头结尾,只要把一个意思讲清楚就可以。既可以写写实的内容又可以写想象的内容。高年级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听要能抓住要点,说能够主动大方的和别人交流,说清楚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还能在稍作准备的情况下做一两分钟的发言。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写常用的应用文。

例文1:7岁学生的作文,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 【原文: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例文2:天空是棋盘,星星是棋子,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下棋,月亮婆婆输了,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赢了,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3.加强儿童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儿童阅读要进课堂,给时间、给机会。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怎么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第一是“让学”(让学生自己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叶圣陶先生讲,要做到两个“自能”: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讲。第二要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到高年级可以评价文本的内容,评价文本的语言,评价文本里的人物,评价文本的写法,总之是他自己读后的感受和见解。

最后崔峦先生从课标编者的角度向全体语文教师提出:希望通过六年的小学学习,使我们的小学生达到“五个一”:其一,写一手好字;其二,能读会写一篇好文章;其三,有一副好口才;其四,养成一种好习惯;其五,有一颗博爱的心。如果我们把孩子培养具备这“五个一”,我们老师功德无量。

学段100万字,共145万字。

数学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稿
《数学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