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专题发言

物理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09 08:32:27 来源:专题发言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物理课标考试

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

1.物理学是研究 (物质相互作用)和 (运动规律) 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3.评价应(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情况,为 ( 改进教学 ) 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5.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办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6.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 一致)。

7.物理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

8.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9.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10.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工作者原理和科学方法。

11.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 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13.在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4.学校实验室应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1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_知识与技能)_,经历基本的_(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_(科学精神)_的熏陶。

16.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7.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

18.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

19.因材施教的基本手段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 学习任务 )和要求。

20.(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 是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

21.简述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评价体系。

22.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 答: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23.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答: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4.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5.请列举你身边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答:教科书、教师教学图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等。

26.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答:学生学习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

27.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8.在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应注意哪些方面问题?

答: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惟一的评价方式;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一应俱全的标准化。

29.音像资源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哪几点?

答: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发展的实况录像;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收集课堂上难以见到的实验录像资料。

30.简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的含义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提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论述题:

31.结合你的教学,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答 :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对于每一个发展中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则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建构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过程评价、技能考核、书面测试三种形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发展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综合评价。

(一)定性评价。

1.老师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 、自学能力 、创造精神、情感体验以及学生最近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还要向学生提出殷切的期望(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达成力所能及的近期目标。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运用激励性语言,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

2.小组互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学生的学习态度 、自控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 、主动参与精神 、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互学能力 、创造精神、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要挖掘该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培养互学精神和自信心),指明学生在学习方面有待改进的地方(改进学习方法)。

3.学生自评。从能否遵守课堂纪律、能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活动、是否主动承担班级和小组的任务、有没有经常发现或提出问题、能否经常靠自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否注意并吸取别的同学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是否经常得到教师的关注、自己的观点是否经常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常感到快乐、以及自己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最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中肯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4.家长评价。从文明礼貌习惯、劳动能力及习惯、自我控制能力、自强自立意识、生活习惯及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定量评价

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评价,评价的内容有三个方面:过程评价,技能测试,书面测试。

总之,学生的素质评价应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进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智力、能力、体力的支持,促使学生健康、持续、全面的发展。

32.请结合日常教学,谈谈如何开发实验室资源?

答:

(1).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想做实验的同学自行完成实验;或者他们自己制定了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器材问题,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帮助。

(2).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另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实验器材,充分挖掘其实验功能,做到一物多用。充分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做到废物利用。

(3).开辟家庭实验室。过去的实验室阵地,主要局限于校内,但是现有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也已满足不了新课程背景下数量繁多、形式多变、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有的探究性实验和调查必须到校外尤其是家庭才能完成。因此开辟家庭实验室也是很有必要的。

(4).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通过教具自制,用于演示某种物理现象,用于辅助教学,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33.在教学中,如何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体现我校多彩育人的办学目标? 答: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对于新事物很感兴趣,也很容易接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收获时,能对取得进步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加其自信心,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时也会因畏难而退缩,使其自信心受到伤害,影响到今后的学习。所以为了保护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教师应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设计艺术,吸取不同教材的长处,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加工,使绝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不是很吃力、能学会,生活中用处很大。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双基、淡化重难点,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不搞接受式学习、不搞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把教学重点放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上,放到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广度上。多选一些充满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的教学材料,将生产、生活科技中的现实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应用化;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有用;多举一些密切联系环境、宇宙、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具有时代感的事例,多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探究课题组织探究活动。

另外,初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所以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对于后进生,要肯定其已取得的成绩,帮助其研究出适合自己学习方法,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也能体会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必要时可以适当降低知识难度要求,不求深和透,只求能在其心灵深处播下萌发创新和灵感的种子就行,目的是有效的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

34.请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答:(1)、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可加强实验的可见性,降低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例如;判断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中,可以把一种测电笔(五金商品有售)内部的小灯泡连接部分拆下来,用两根导线连接,把要判断的物体放在导线两端;如果灯亮说明是导体,如果灯熄灭,说明是绝缘体。现象很明显,学生很感兴趣。实验后再把测电笔修好。

(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可加强实验的趣味性。例如:磁体对电流的作用,可以把磁体放入小孩的玩具,圆形人泡沫中,使其浮于水面,泡沫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内(超市里用来装汤圆的冷冻盒内装水,盒放在一金属板上,接通电源,可清楚地看到磁铁朝一个方向运动。如果改变电源两极,磁铁运动的方向也随之改变。

(3)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加强实验的探究性。例如,探究声音的产生,可以给学生提供泡沫小球、扬声器、鼓、笛子、纸、水等器材,让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实验,使学生感到科学探究就在身边,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加强实验的开放性 。例如:用身边可乐瓶做的一些实验。

1、凸透镜成像,将透明的可乐瓶装满水,把铅笔放在可乐瓶的一侧,学生在另一侧观察,发现笔大了。说明凸透镜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惯性现象,取一可乐瓶放在桌边,下面压有一长纸条,快速将纸条抽出,发现可乐瓶不动,说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在可乐瓶中装半瓶水,当由静止向前运动时瓶内水向后倾斜。当向前运动的可乐瓶突然静止时,瓶内水向前倾斜。说明一切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3、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关系,将两个可乐瓶装满水,一个可乐瓶竖直放在桌面上,另一个可乐瓶平躺在桌面上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它们作匀速直线运动,发现拉平躺的可乐瓶的拉力小。说明用运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少摩擦;

4、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在一个可乐瓶中装满热开水,然后到掉热开水并迅速拧上瓶盖,在瓶外泼上一些冷水,发现瓶子变瘪。间接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5、浮力产生的原因,取一小可乐瓶,剪去下半部分,做成漏斗的形状,第一次瓶口拧上瓶盖向里灌水,乒乓球上浮。第二次不拧瓶盖,向瓶内灌满水,发现乒乓球不上浮。因为乒乓球只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没有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所以乒乓球不上浮。

在具体运用身边之物加强实验教学时,要注意所设计的实验必须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里特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常见事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能突出基本科学原理的、切实可行的实验,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35.怎样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答 :1.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学习动机

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对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穿插各章节知识点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白学有所用,从而培养学习物理的情感和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十分重要。

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2.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师可以改课前预习为课堂阅读,逐步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每节课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本,让他们对本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这更能让学生抓住教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每一次机会强调书本的重要性。

再次,部分学生觉得难度大的习题,很有可能是书上某个知识点的变式,遇到这种情况应在讲评时回归书本知识,以此来养成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

3.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发现问题的契机

爱思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4.巧设课堂“空白”,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物理课注重的是思维的训练,而思维的训练更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巧妙设置“空白”,给学生以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常进行这样的锻炼,必能使学生养成思维的良好习惯。

5.讲台让贤,给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恰当的时候闭嘴,把课堂还给学生。

比如:阅读课本时,让读懂的学生上黑板讲解;

比如,鼓励课后思考问题的一题多解,并且把讲台作为他们PK的舞台,让不同见解的同学充分发挥。

希望通过我们不同方式的锻炼,有一天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育目的。

推荐第2篇:语文课标解读

语文课标解读

十年课改,对课改怎么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本次课程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包括我们小学语文改革也是如此。语文教学在成长、语文教学在进步。成绩没时间多谈。但是我们也有遗憾,我最大的遗憾,至今广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的教学负担仍然很重。我们的付出和我们取得的成效还不成正比,师生的幸福指数不高。

几经修订课程标准,终于在去年12月28日颁布了。这个课标坚持了2001年实验稿课标的一些内容,也更加强调了一些方面。强调的这几点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说,强调加强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这是中央的精神,必须要贯彻。所以课标中有大段这样的论述。

比如加强了识字写字。这是由于教育部在调查中发现课改以来中小学生词汇量下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的书写情况比较差,所以强调加强识字写字。

再比如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个原因是原本的语文课程设计是存在缺陷的,比较重视阅读而忽视表达,口头、书面的表达训练。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都能看出孰轻孰重。还有其它原因。这就导致了国民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

所以课标一些大的变化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有原因的。 我们学习课程标准,提出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增强课程标准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有人甚至说是语文教学领域的宪法,是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依据。我们每一位小语人都要增强课程标准意识。不要向某些名师学习,他们头脑中没有课程标准,他们想用什么上就用什么上,想上多长时间就上多长时间。我们要自觉用2011课标指导我们的教学,自觉地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规范我们的教学,减少随意性。克服在有些问题上不达标,有些问题超标的情况。

比如,低年级识字、写字、学词的目标不够落实,而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模仿中高年级,把分析课文内容当作主要内容的情况,分析课文成了教学重点。课程标准讲得很清楚,识字写字时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做的几件基本事是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积累语言。在理解上,课标没有提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而有理解词句,从文本当中学习提取简单信息的要求。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和高年级几乎没有区别。重点抓篇章的理解,而且主要是分析整篇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要着重培养对文本作出解释和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中年级前期要加强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段意、理清段序、揣摩一段话写法的能力,

这样才能顺利过渡到高年级教学。

部分题材、体裁,习惯性地采用单一的分析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重得意而轻得言。按照课标要求,高年级不仅要抓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抓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里还指出,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学会阅读诗歌,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也就是告诉我们老师,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方法。

总之,在把握年段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这是我们的前提。

二、进一步加强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都把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小学应该怎么做,应该清楚了。

低年级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识字写字为重点。在整个教学中,对识字写字学词,无论我们怎么安排,要从时间、环节、指导、练习上予以保证。低年级一定要打牢识字写字学词的基础。大学中学出现的问题在于小学,小学又主要由低年级负责。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要体现认写分开的识字原则。要求认和要求写的字应该要求不同、教法不同。识字要重视复习巩固的工作,写字要加强指导。指导要具体,教师要做示范。低年级教师一定要写一笔规范字,甚至是漂亮的字。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我们的孩子学得太苦了,炼狱式的苦练。要注意调动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让他们快快乐乐的学习。教低年级的儿童,就不能向教中年级、高年级一个样。不要只在内容、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要想想怎样使孩子更喜欢识字、更喜欢读文。

中年级要继续加强识字写字学习教学,要体现由扶到放,重在点拨。还要加强词语教学,重视词语的理解、辨析、积累和运用。因为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口头和书面表达运用的是词,而不是字。老师要经常做好词语的辨析,使学生具有足够的用语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词汇。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掌握尽可能多的能灵活运用的词汇。

高年级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写字的指导也是一样。高年级的写字指导不能低段化。高年级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的效果。

课标在第21页明确提出第

一、第

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进行练字,要做到天天练。在教学中怎么贯彻10分钟写字?我认为不同年段是有区别的。年级都要增强练字的意识,增强书写的质量,但是各年级有区别。低年级主要是利用田字格指导学生写字、写词,要有具体的指导、扎实的训练。中年级除了练习书写字词以外,也包括练习书写句子和段落。另外一些随堂小练笔所用的时间也应该属于这10分钟之内。不是10分钟就是一

个一个写字。高年级在书写练习过程当中,更侧重练习句子和段,还要做到行款整齐。比如低年级用田字格,中年级用方格,高年级用条格。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总之,加强书写的练习,提高书写质量要从低年级贯穿到高年级。

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的指导,课标从第一学段讲到第四学段。还不够重视。中高年级老师要经常提醒,让每个孩子都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习惯。

在识字写字过程中,各个年段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加强识字方法的指导,注重习惯的培养。

三、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课标在前言中就提到了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又提到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运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课标修订者是有他们的用意的。

运用是学的终极目的。运用是本、运用是根,运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运用才能接地气。当然运用和理解不是对立的。我认为运用应该包含理解,他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语,而不是过去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中的“运用”。

在当前,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助于扭转语文教学重阅读、轻表达的倾向,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听说读写的实践都是运用。学习、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中全面落实。难道识字写字中没有运用吗?要在所有语文课程内容中全面落实。

我谈在阅读中加强学习运用谈几点想法:

1、理解是运用的基础

通过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也是对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促进。

比如,低年级要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准确的能力,中年级要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高年级在对文本评价过程中培养富于个性活力的、运用母语进行评论的、积极的语用能力。这是《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话。

2、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往更多的关注内容,有时注重一下涵义,对形式关注不够。阅读教学应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不仅如此,还要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通过这个得言。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记关注内容、有关注表达形式、文章的写法,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低年级重点抓好的词语、好的句式,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引导他们学习迁移和运用。低年级主要是词语和句式。

中年级重点要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表达的时候要学习运用。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鲜明生动。在理解段意、理清段序、了解写法的基础上,

可以引导学生写段话

高年级要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特点的表达。

3、指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

从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出发,改变以往不分文体、千篇1律的教学模式。在教给学生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同时,关注基本的表达方法。怎么记事、怎么写人。

4、适当增加结合阅读的练笔

随堂练笔不是多多益善,不要为练笔而练笔。要自然、贴切,形式多样。 低年级可以用上一两个好词、常用句式写句子、写话。还有复述、创编故事,都是很好的形式。

中高年级形式更加可以丰富多样。比如可以安排结合文本内容的练笔,还有结合文本写法的练习,还有续写、扩写、缩写、改写。

防止练笔模式化,或者流于形式。防止学生在练笔中写假话、空话、成人话,责任不在学生,往往是老师提出的要求不当造成的。

四、进一步体现训练过程,加强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

1、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是学生和老师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在整个阅读教学当中,我们老师要“让学”,要保证学生阅读、思考、交流、练习的时间和空间,要有一定的训练的量,要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按照叶圣陶当年的说法,阅读教学就是三段式,自学、指导、讨论。我建议老师们减少头绪,内容要精简、环节要简约,要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读后有自己的体验的理解,让学生经历自己读通、读懂、读会、会读的过程。做到陶行知当年提出的六个解放。

我们和学生的关系,就是我们帮助学生学习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老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注重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 低年级一定要保护儿童的天性,体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孩子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体验中学习,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中年级教学要形成“场”,吸引住孩子专注的学。 可以思考这些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的指导策略,主要是低年级。

2、理解词句的指导策略,主要是低年级。

3、在朗读指导中培养初步语感的策略,特别是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中词语中间的停顿的策略,

4、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方法策略,低中年级考虑

5、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用整合的、有挑战的问题引导师生、生生和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方法策略。

6、读懂一段话的方法策略,主要是中年级。

7、借助图画阅读,展开想象的阅读策略。

8、利用阅读期待,比如猜想、推测等方法进行阅读的策略。中高年级。

9、用画结构图的方法理清文章段落或文章条理的策略。

10、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策略。

11、借助朗读,理清内容,体会情感的方法策略,以读代讲

12、利用学习提示、自学提纲、作业单等引导默读思考,合作交流的策略

13、阅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指导策略。

14、指导略读文章粗知大意的方法策略。

15、指导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提取信息的方法策略。

16、利用即时评价,辨明正误,指导、引导学生阅读,点拨读法的方法策略。

还要提醒大家,要加强朗读、默读的训练。朗读训练要分年段、有层次,老师的范读要自然,防止矫揉造作。

中高年级要加大默读训练的比重,课上要动静结合,通过默读培养学生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0月份的语文新六能大赛的课要体现以下四点:

年段目标要吃准;识字写字要培根;语用能力要加强;阅读教学要创新。

一要体现课标精神,做到刚才谈到的四个加强,二要做到“实”与“活”。要从惯常的阅读教学中突围,呈现出个性化的、高效的语文课堂的面貌。

落实到行动上具体贯彻执行我要讲四个坚持

四个强调

四条建议 附: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

一、四个“坚持”

1.坚持2001年课标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理念

2001年课标实验稿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在2011年版中都坚持了。

其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里对语文素养讲的更清楚了。语文素养包括以往强调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但是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许多要素的融合,除此还包括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思想道德、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是这些要素的集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致力于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发挥好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陶冶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程在这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认识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要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就要一定让学生亲身参加语文实践,让学生自己进行听、说、读、写等等的语文实践活动。3.遵循和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识字和写字中要注意辨析(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才不会写错用错。要加强对词语的积累、理解、辨析的

教学,另外汉字记录下来的文化典籍,文学名著、诗词歌赋非常多,浩如烟海,可读可背的精品汗牛充栋。我们要加强积累,要多读多背多记。这些都体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

其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讲的是教和学的方式的变革,这是这次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问题,改变以往“三个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要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这一学习方式基础是“自主”,在落实自主的基础上适当落实合作探究的学习,这种合作探究一定要有效,不能流于形式。

其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改变以往语文课程的封闭、孤立、凝固、僵化的问题,这涉及到语文课程体系和体制的改革。我们最终要建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

2.坚持“三个纬度”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文性); 第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工具性); 第三,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愿景和努力实现的重要方面。崔峦先生比对了大陆学生与港澳台地区及澳大利亚学生的差距,来说明我们的教育要把学生教的越来越聪明,而不是越来越愚笨。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2001年版课程标准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除了要读语文教科书以外,至少要读145万字的要求。这次课程标准重申要坚持推进阅读,提出了低年级要抓兴趣,使孩子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中年级抓习惯,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包括从阅读材料中找到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出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A、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B、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C、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我们已经发现语文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阅读独大,阅读的课时在语文课时中占了60%—70%,其中明显的问题是读重写清。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新课标在前言里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讲到语文课程性质的时候,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讲到课程基本理念的时候,讲到教学建议的时候反反复复强调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薄薄的一本课程标准33次讲到“运用”,是这部课程标准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在我们对课标的

学习实践中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新课标把低年级的识字写字量降低了,

1、2年级识字量由十年前课标的1800个减到1600个,写字量由原来1000个减到800个。为什么各减少200个?是为了减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好的体现幼小衔接。当然减下来的量要加到中高年级,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并没有减少。在新版课程标准中阐明了识字写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

在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两个表。第一个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按音序列出300个字和17个部首。还有一个附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收录3500个常用字,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九年完成的任务。其中字表一2500个常用字是小学阶段完成的,字表二是小学初中共同完成的。这本课标本来就不厚,这两个字表占了很大的篇幅。说明对识字写字的重视,把字量、字种、字序都在课标中体现出来。针对小学生写字质量滑坡,写字姿势不正确,没有好的写字习惯,这次课标中非常明确的提出:“

一、

二、三学段,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低年级就是要形成工工整整的写字基础,中年级可以写词语句子,高年级可以摘抄段落,不仅如此,中高年级课堂的小练笔和课堂的其他书写作业都应视为这十分钟的练习内容。尤其强调了学生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的质量。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没有说的这么具体,说明我们国人的写字质量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3.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语文的“文”很多时候是文化、文字、文学,放大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做文章,绝对不能割裂,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的这么好。既得意又得言,得意就是内容意思,得言就是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千万不能加政治尾巴。今后的语文课教学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4.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重申,小学六年要背诵诗文160篇(段),其中要背诵古诗词75首,这个数字比原来有所增加,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一学段五万字,第二学段四十万字,第三学段一百万字,共一百四十五万字。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内得方法,课外求发展,这是许多成功人士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老师不仅要上好语文课还要把孩子引上多读书多实践多积累的自主发展之路。

三、四个“加强”

1.加强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首先我们应该教好汉语拼音,依据课程标准里汉语拼音的三个功能,帮助识字、帮助正音、帮助学习普通话,汉语拼音能

帮助学生准确拼读音节,因此课标不主张、不提倡直呼音节,第二汉语拼音在书写方面的要求是: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这个书写是抄写而非默写,因为默写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今后各级测试不应该出现给汉字,给词语,给句子注音的题型,因为这样的题学生必须要会默写音节,就超标了。可以反过来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低年级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代替。到高年级要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一个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占有的词汇量的多少。

2.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运用。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在口头表达方面低年级我们要培养学生会听、爱说、敢问,在写的方面要鼓励孩子有写的愿望,写他们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中年级在口头表达方面我们要培养孩子听能把握主要内容,说能主动和别人沟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的方面按课标要求是自由表达,是片段训练。不讲究开头结尾,只要把一个意思讲清楚就可以。既可以写写实的内容又可以写想象的内容。高年级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听要能抓住要点,说能够主动大方的和别人交流,说清楚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还能在稍作准备的情况下做一两分钟的发言。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写常用的应用文。

例文1:7岁学生的作文,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 【原文: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例文2:天空是棋盘,星星是棋子,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下棋,月亮婆婆输了,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赢了,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3.加强儿童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儿童阅读要进课堂,给时间、给机会。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怎么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第一是“让学”(让学生自己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叶圣陶先生讲,要做到两个“自能”: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讲。第二要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到高年级可以评价文本的内容,评价文本的语言,评价文本里的人物,评价文本的写法,总之是他自己读后的感受和见解。

最后崔峦先生从课标编者的角度向全体语文教师提出:希望通过六年的小学学习,使我们的小学生达到“五个一”:其一,写一手好字;其二,能读会写一篇好文章;其三,有一副好口才;其四,养成一种好习惯;其五,有一颗博爱的心。如果我们把孩子培养具备这“五个一”,我们老师功德无量。

学段100万字,共145万字。

推荐第3篇:数学课标解读

数学新课标学习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基本理念“三句”变 “两句”, “6条”改 “5条” 。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双基”变 “四基”

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张磊

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语文、外语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示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报表分析等。因此,加强数学阅读的教育研究,具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数学阅读有较强的教育功能。

首先,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上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

其次,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很多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讲解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习题,仅把教科书当成了习题集。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是造成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第三,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

第四,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教学理论探索。

推荐第4篇:作文课标解读

第一部分:“课标”内容

一、总目标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学段(3---4年级)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第三学段(5---6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三、教学建议 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提,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部分:课标中的几个问题之解读

一、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写作教学怎样贴近学生的实际?

第一,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少写或不写让学生无话可说的命题作文。教材中的作文练习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就写,远离学生的实际的可以不写。(北京 武琼:提倡学生写日记,日记写得好的学生可以不写课文中的作文。)

第二,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两点。 第三,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针对小学生不懂孝敬父母的现状,在班内开展“听爸爸妈妈把我养大的故事”“爸爸妈妈,请让我来关心你帮助你”等活动。

【案例】 早上,于永正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把一块吃剩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于是即兴设计了这样的写作练习: 师:今天,我发现一位小朋友把一块吃剩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出示一个只咬了一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应该怎么办?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 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位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 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很多处理意见,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 生:(齐答)当面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比较好。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

(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二、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标准。第一,倡导“我手写我扣,我手写我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创意作文;恐龙蛋孵化出克林顿;小路热烈地奔向大路。)第二,倡导“从自己的生活写起”。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把“厚积薄发”的道理讲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案例】 《于老师印象》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要边看边想;说的时候要大胆,实事求是,不要有什么顾虑。----先看于老师有多大年纪? 生:我看,于老师今年40多岁。 师:多多少?

生:四十三四岁。

师:猜,就是想。你们应当把我和认识的人加以比较。从外表看,我和你认识的哪些人差不多?由他们来推断我的年纪。 „„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我四十三四岁,比我的实际年龄小得多。但他这么说,必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积极思考,正确的答案可能马上出来。所以,我告诉大家,我上课的时候,最喜欢发言发错的同学!谁说错一次,记特等功一次,他们是有功之臣! 生:于老师今年大约50岁。

师:大约一词用得有分寸,因为这毕竟是估计。告诉大家,他猜的和我的实际年龄相差一点。 (说着伸出一个指头)

生:于老师今年51岁。

师:再看看于老师的长相,这是重点,(边说边用手指指自己的面部,众笑)先从脸型说起。 生:于老师长方脸,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 师:慢!请看准。记住:要实事求是,说真话。

生:一双小眼睛藏在眼镜后面。眼睛虽然近视了,但很有神,流露出一种亲切慈祥的目光。 生:于老师高鼻梁,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 师:嘴大这个特点你是看出来了,还有什么特点?

生:(迟迟疑疑地)您的嘴角好像有点歪。

师:这位同学做到实事求是了,只是有点不好意思说。没有关系,不是“好像”,就是有点歪。我年轻时得过面部神经麻痹,留下了后遗症,嘴角有点歪。

三、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的宇宙》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老师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首先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放得开,能够纵横驰骋,然后再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学想象等方面的训练。同时,想象不是凭空编造,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以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大量、广泛阅读富有想象色彩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以开阔视野;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增加体验,所有这一切,都是写想象作文的基础。

【案例】梁长红关于新思维作文教学的自述:

在一堂作文指导课上,我首先问学生谁害怕作文,大多数学生举手,原因是感到无话可说。我又问谁喜欢写真人真事呢?谁喜欢写想象中的事物?有的说都喜欢,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后者(说明有些学生还是愿意想象的)。我问:“有的同学虽然愿意想象,但是作文为什么还写不好的呢?”学生回答不出。我告诉学生:“这就是想象力不丰富造成的,我们今天来进行新思维作文训练,就是要求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写想象中的事物。“ 教师拿出一部电话机和一只书包放在讲桌上,并出示训练提示语:桌上一部断了线的电话机和一只倾斜的书包。

师:看到桌上一部断了线的电话机和一只倾斜的书包,你们都想到了什么?看谁善于想象。 (学生都很兴奋)

生:我想,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我想,这件事肯定发生在家里。

生:我想,很可能是发生了一场家庭小**。

师:同学们想象得不错,但是每个人家里发生的事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看谁善于想象,想象出不同的人和事?

生: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里,发现门被撬开,屋里有个小偷,我赶快打电话报警,可小偷把电话插头扯掉了,接着发生了可怕的事。

生:爸爸不关心我的学习,天天去大麻将。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电话铃响了,又是叫爸爸打麻将,我气的把电话插头扯掉了。后来爸爸知道了这件事,却蛮不讲理地打了我一顿。 生:我的作文在报刊上发表了,天天有外地的小朋友打电话和我交朋友。可是妈妈怕耽误我的学习,就把电话插头拔掉了,后来我再三和妈妈说不会影响学习,妈妈才同意。我很高兴。 师:同学们真是不简单,能想象出这么多不同的人和事。但还有一些学生不敢发言。我们不但要善于想象,乐于想象,还要大胆想象,不要害怕。刚才有几个同学发言没有提到倾斜的书包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没有发言的学生要大胆,说出与众不同的想象。

在我的鼓励下,原来不敢发言的学生也都勇敢发言了,想象得也比较合理。我对学生的想象充分肯定。接着我说:“写这篇作文没有题目怎么办?你们还要结合自己想象的内容,给这次作文想个恰如其分的题目,好吗?”学生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分别想出了《烦恼的日子》《误会》《醒来吧!爸爸》《喜事》《没完的结局》等各部相同的题目。

四、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五、提倡学生自主拟提,少写命题作文。

推荐第5篇:课标解读

对运算能力的理解与培养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一直将运算作为主要内容,运算能力是我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数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有别于《标准(试验稿)》,这次《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运算能力”。

一、如何理解运算能力

新课标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来解决问题。”

运算的正确、灵活、合理和简洁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

(一)要保证运算的正确

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是进行数学运算的依据。数学运算的实质就是根据这些运算的依据,从已知数据及算式中推导出结果。在这样的推导、运算的过程中,如果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掌握不扎实,即出现数学运算中的知识性错误,运算结果的正确性必然受到影响。这也是小学生运算能力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例如:计算200+20÷10,错误的解法:220÷10=22。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算式中既有乘除又有加减,要先计算乘除、后计算加减。又如:一个矩形的花坛,长为4米,宽为3米,求其周长。错误的解法:4×2+3=11或4+3×2=10,出现该错误的原因在于对于矩形的周长公式掌握不牢固。

(二)理解算理

在适度的训练、逐步熟悉的基础上,对运算的基础知识不仅“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清楚地意识到实施运算中的算理。算理从字面理解,即为运算的原理或者道理,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解决“为什么算”的问题。学生

只有理解了计算中的道理,才能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地、迅速地运算。在深入理解运算法则、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法则、公式的使用条件、特例、变式,从多个角度解释法则和公式、理解多个法则公式间的内部联系。

以16×4运算的道理为例,首先使得学生明白16×4表示4个16是多少;其次引导学生思考运算的原理:16是由1个10和6个1组成的,可以将16×4与以前学习的乘法运算结合起来,先算4个10是多少,再算4个6 是多少,最后将两次运算的结果相加,即为16×4的结果。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三)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

在实施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善于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使运算符合算理,合理简洁。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出现在运算过程中是十分普遍的,一题多解体现了运算的灵活性,多题一解体现了运算的普适性。一题多解是激活解法的核心,目的并不在于“解法的多样化”,而在于思维的“多层次”,在于学生从众多的解法中比较反思、分析出解法的优劣,最终能够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

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是运算能力的特征之一。估算已经成为衡量个体数学计算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充分重视估算。估算指的是个体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必作准确计算,并会灵活使用。

小学生运用估算策略评价计算答案的合理性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需要用到估算策略(以及动手操作、心算和计算器)来进行整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此以后的分数和小数的运算中,学生需要估计分数和小数运算的

答案。进行估算需要经过符合逻辑的思考,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学生需要掌握估算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策略。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计算中,养成看到题目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学会利用有关法则、定律进行计算,注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时要按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运算,不盲目简算;还要仔细检查,看有无错抄、漏抄、算错现象。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也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准确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注意算法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正确计算。

(二)基础计算要过关

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他们的基础都是“20以内的加减法” 。实践表明“笔算的错误”大部分是由于“20以内的加减法”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特别是,如果学生没有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受到影响。学生必须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灵活应用乘法口诀,这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如果基础都不熟练,计算起来肯定错误百出,速度也会很慢。

(三)注重计算策略的教学

小学数学的重点不仅仅只是交给学生正确、基本的计算程序,教师更应该

使学生掌握一系列的解题策略。包括加倍、补偿、分割、重新组合等。例如,解决8+7=?的问题,可以采用加倍策略:8+7=8+8-1;凑“5”策略:8+7=5+3+5+2;凑“10”策略:8+7=8+2+5.使用凑“5”策略,凑“10”策略的好处在于:学生对于“整

五、整十”数比较熟悉,而且也有利于简化计算。在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些策略解决个位数计算的基础上,还可以将这些策略应用于两位数、三位数的加减法运算中,例如:43 + 25 = (40+20) +(3+5),324-86=324-100+14等。

(四)理解算理,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

计算的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也就是为什么这样计算。算理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的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它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算理为了算法提供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

如两位数笔算加法运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一。”规定了两位数竖式加法的写法、算法和计算的先后顺序。期中“相同数位对齐”“各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理论依据是“计算的位值制原则,不同位置上的数字计数单位不同,相同单位的数字才能相加。为什么要从个位加起,从十位加起不可以吗?其实对于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从十位加起更简便。而对于两位数进位加法若从十位加起,“进一”后需要十位上再加一,容易出现错误。为减少学生计算错误,才规定“从个位加起”。因此,“计数的位值制原则”和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是两位数加法的算理,而“从个位加起”只是一种人为规定。同样小数的加法法则:解决小数加减问题时,学生必须先

将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因为相同的单位才能进行计算,因此加数与加数,被减数与减数的各个单位必须对齐。

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强调算理的教学,但并不等于每种算法都要让学生把算理表达出来,对于有的算理,小学生是难以表述的,只要让学生能意识到它就可以。二是通常不需要在计算教学中把算理提出来进行专门的教学,而是把它蕴藏在计算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计算中明确这样算的道理。

(五)向学生传授灵活的估算策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1.要求学生使用首位数进行计算,然后再调整答案

一个简单有效的估计策略是先用首位数估计值来替代每个数(其他数位用零代替),然后再计算。得到的结果会给出精确答案的正确大小,然后再计算,以调整第一个估计值,接着注意第二位数字。例如:748+436+192.估计方法是700+400+100=1200,为其他剩余数字再加200,大约是1400,。请注意这些数字的传统程序是先将其四舍五入到最近的百位数:700+400+200=1300.2.培养学生先灵活使用四舍五入法则,然后再计算

对于许多运算来说,在实施运算之前就对数字进行四舍五入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不能被严格的四舍五入规则限制住,要使选择的近似数尽量同具体运算形成“补偿”(一个向上取整,另一个则向下,或者向同一个方向取整)和(或)“兼容”(产生能在可视范围内进行计算的数字)。正如上面例子所表明的,这种类型的四舍五入经常在首位策略的调整阶段中使用。例:852×65。可计算900×60,即大约是54000,或者计算800×70,即大约是56000。我们也可将两个数字都向下取整,然后再把答案向上取整,从而可以得出结论,认为精确答案在48000和63000之间,约为55000。

如: 852×65,可以把852向上取整900,65向下取整60.也可以反过来把

852向下取整800,65向上取整70。

推荐第6篇:高中物理课标考纲说明综合试题

高中物理课标考纲说明综合试题

15、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物理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

一、选择题

1、物理新课程教学应运用以什么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A.启发式教学B.讲授式C.讨论式D.探究式

2、STS教育中,STS三个字母不包括那一项 ()A.科学B.技术C.社会D.生活

3、课标是哪几部分构成的 ()

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活动探究E.实施建议

4、新课程目标分为几个目标:()

A. 2个B.、3个C、4个D、5个

5、高中物理新课标中规定学生必需完成几个必修学分的任务()

A、4学分B、5学分C、6学分D、7学分

6、在新课程标准中高中物理共分成多少个模块()

A、6个B、8个C、10个D、12个

7、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必修1和必修2共占几个学分()

A、2学分B、4学分C、6学分D、8学分

8、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是:()

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重点与难点

9、在实验专题中学生应完成不同难度的实验,原则上实验数量不少于几个()A、6个B、8个C、10个D、12个

10、高考必考的模块有下列哪些模块()

A、必修1必修2B、选修3-

1、3-2C、选修3-3D、选修3-4E、选修3-5

11、高中新课程由哪三个层次构成()

A.学习领域B.科目C.单元D.模块E.章节

12、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A、课程目的B、课程结构C、课程内容D、课程实施E、实验设计

二、填空题

13关于课程性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14、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16、高中物理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强调,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7、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注重

三、简答题

18、科学探索的七大要素是什么

19、高中物理的知识水平包含几个层面

20体验要求的目标层次分为几个层面

四、论述题

21、试论述新课标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推荐第7篇:监标发言

监 标 发 言

本次招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有关的法律法规,由北京联合大学委托中国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对信息化建设-财务网络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我受北京联合大学委托对此次开标进行监督。

至投标截止时间,投标单位对本项目共递交了份投标文件。2012年9月5日上午9:00(北京时间),由中国建筑设计咨询公司主持准时开标。经检查,各投标单位投标文件密封良好。开标时按投标次序唱标,唱标无误。

监标人:

2012年9月5日

推荐第8篇:高中地理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产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结果,即贯彻了旧教材人地关系的主题,又体现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突出和强化了人地关系为原则选择内容,形成一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的主线,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性。

课程内容设置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 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材不是教学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要实现由“教材本位”向“标准本位”的转型。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以“科学原理与方法——认识与分析问题——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为主线,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注重吸收新技术和新成果,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多种地理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教材应当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体例和个案,更新教材的表达方式。要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重点包括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学会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如何获取地理信息。必修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连续性和相对完整性,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状况。 ◆ 《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重自然和人文的联系与融合。 ◆ 《地理Ⅱ》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内涵。

◆ 《地理Ⅲ》以区域为载体,选举典型案例,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最后阐述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发展步伐。 教材体系分析如下: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1.宇宙中的地球 2.大气 3.陆地和海洋

4.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5.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6.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7.人类的活动与地域联系

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必修Ⅰ

我们研究的地理环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叠加了人类活动深刻烙印的地理环境。以阐述自然地理为主,分析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和特征,注重综合分析和演化机制;不是单独地研讨自然地理环境,更注重人地关系的演变机制和发展变化。

一、宇宙中的地球

本单元从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阐述地球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并对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概括和简单描述。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从重“现象”过渡到重“原理”,更多的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特色目标。强调通过课堂活动,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达到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与旧教材相比,在知识的能力要求上降低了许多。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按照旧教材的体系在给学生讲解知识和处理问题,而忽视了问题的探究,忽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也就很难进行。从知识要点的角度来看,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站在新的角度来看待难点问题,对知识点进行了大胆的删减和弱化。更多的侧重了对时间计算、昼夜更替和四季形成原因的分析上,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对光照图的观察和实验,从而形成对地球运动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能够加以应用。

综上所述,在第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强调对学生空间思维概念的培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适当的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进行必要的总结。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本单元是承接第一单元,更加详细的对地球各个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行描述。重点描述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基本原理和能量交换。例如:岩石圈中岩石的种类和相互转化;内外力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本单元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实习和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大气圈和水圈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规律和原理,并在学习中总结和理解这些基本规律和原理,最后将知识升华到一定得高度,回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地理学习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旧教材相比,更加体现出新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高,更多的体现出新时代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上。让地理生活化并不是一句空话。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对自然地理的各自然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单元就着重体现出各个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上来。从地质历史时期说起,到现在的自然环境,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把前面没有涉及到的土壤圈放在这里作为例证。运用生物圈植被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理解各要素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环境观。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单元作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承接部分,在教材处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举例来说明人地关系,主要阐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明白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人类来服务,并重点从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三个方面来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让学生直观的对人地关系有一些了解,结合本地所存在的资源开发或是自然灾害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在能力要求上,体现在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地理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必修Ⅱ 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研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人类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探讨区域产业联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以人文地理为主,在许多地方采取典型分析的表述方式,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树立科学的地理发展观。

一、人口与环境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将人口与环境的内容限定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的范围内,即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与老教材相比,本单元增加了大量的“活动”、“探究”和“典型案例”,在讲述核心的基础知识后将某些内容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城市与环境

承接上一个单元,在讲述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以后,通过不同人口的地域分布和迁移的特点,对城市的发展、性质、规模和空间组织等都产生了影响。与第一单元不同的是本单元侧重的是地域分布(区位因素、空间结构等),因此更具有地理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资料,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交流感想,讨论城市的变化,对比不同地区城市的差异,对城市的发展形成系统的认识,并能够结合自己所在城市的特征,灵活的对知识加以应用与拓展。

三、区域产业活动

本单元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产业活动联系着人类社会和环境,产业活动中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三个方面是人类最主要的产业活动,也是教材中研究的重点,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交通运输的发展,都是紧紧扣住“人地如何协调发展”这一主线,为第四单元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本单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涉及自然地理的很多知识,又涉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充分强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的案例教学,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单元是在学完高中地理必修Ⅰ、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作了一个总结,使学生在理论上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为学生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学习必修Ⅲ的区域地理奠定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突出地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突出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必修Ⅲ

本书是在学习必修Ⅰ、Ⅱ的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地理原理与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着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在科学认识区域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等,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前两章以区域地理为主,强调合理认识区域,了解区域的地理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后一章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列举许多实例,阐述地理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功能,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本单元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阐述,概括区域地理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半方法,为学生在第二单元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持。

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单元选取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问题,所选取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对学生发展自己生产能力有启示和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一个区域,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个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哪些是优势条件?哪些是劣势条件?那么在这个区域的发展中,如果你是这个区域的负责人的话,应当制定怎样的发展策略。优势怎么利用,劣势怎么解决?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点拨。

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的分支,是地理科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更多的是了解层次,能够简单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地图与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遥感相片的判读,手持GPS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讲授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多联系实际。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生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自然灾害发生演化机制与防灾减灾对策;环境生态保护与自然灾害治理。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需要控制不合理的产业活动来减轻自然灾害。 选修Ⅵ

关于环境的基本知识;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列举环境问题案例,尤其是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阐述,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 总述

教材本不应该姓“教”而应该姓“学”,教材是为学生的学而编的,因此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他们学习的需要出发,使地理教学富有趣味、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够看得懂、学得会、做得来。总之,归结为一句话“地理教材的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材不是教学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要实现由“教材本位”向“标准本位”的转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重视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侧重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学习。讲求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深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来。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将不再有遗憾。

推荐第9篇:课标解读工作总结

溱水路小学课标解读工作总结

根据市教研室关于课标解读的工作精神及安排,我校积极开展课标解读工作。在教导处的精心组织下,课标解读工作开展顺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投身课标解读

为了搞好我校的课标解读工作,我们多次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在樊校长的带领下,集中学习了市教研室有关课标解读的文件,使每个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透彻的领会了课标解读的精神。各学科教研组长及时传达市教研室关于课标解读的具体安排要求。教导处两次组织课标解读工作的大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课标解读方案。通过学习,从任课教师到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把课标解读工作作为本学期校本教研活动的重点工作来做。各教研组、备课组能够积极行动,积极开展活动。

1、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我们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努力学习《课程标准》及解读等教学理论,从而丰富更新自己的头脑。我们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标准,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

2、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标解读的显著特征。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继续确定了“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的学习

1 模式。在教学中努力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解读以来,老师们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小组合作学习正走向实效。

二、备课组分工明确,任务具体,确保课标解读顺利进行

为了更好的完成课标解读工作,使每个教师在解读教材课标的过程中提高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我校教师的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教导处的指导下,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根据自己学科特点将本学期教材的解读内容进行了分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任务。如语文学科每个教师解读一个单元,英语学科按单元分配,数学每个教师解读几个章节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解读任务。有不少教师在完成学校分给的任务的同时,还互相帮助,相互探讨解读的策略。

三、人人参与,共同成长,确保课标解读的实效性

各备课组能够按照学校课标解读的要求,把教材解读工作与集体备课融为一体进行,是我校的传统的教材分析变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以课文确定主备人,人人有任务,人人钻研课标和教材。先个人解读,后集体讨论,解惑释疑,确定结果,形成教案。主备人在集体说课前先说自己的研读思路,然后每个成员针对解读内容,说出自己的意见,讨论教法、学法实施策略是否恰当,对解读出来的困惑和问题,再进行集体讨论,由本组的骨干教师或经验丰富的老师做总结指导,达成共识,形成初步的材料。解读以来,老师们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小组合作学习正走向实

2 效。

四、吃透教材,把握教法,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课标教材解读的目的是为了促使老师更好的把握教材,吃准课标这个“度”,使老师更有效的备好课,上好课。在课标解读过程中,不少老师能够以解读成果指导备课上课,并以学校教学擂台赛为平台上好一节公开课,提高了上课的质量和层次。

1、深入钻研教材,备好每一堂课。能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拟定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写比较实用性的教案,教案中体现学法的指导。

2、努力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因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精心设计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力求每一次练习都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如,语文办手抄小报、数学到超市调查商品售货状况等。

4、做好学科培优转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习能力相

3 对好的学生注重他们在更深层次上的学习和探究;对于学习能力相对困难的学生,从基础知识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再一次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促使他们可以逐渐跟上其他同学的脚步。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通过老师的不懈努力,同学们在探究问题、预习、解决问题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后进生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能自觉完成作业,考试不及格的人数也逐渐减少。

五、积极反思,善于发现,确保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授课后及时记载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能够比较真实地从教法的选择、教师的备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加以分析,寻找问题出在哪里,并能提出今后的改革措施。从而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备课组教研中积极发言,在教学目标,教材处理,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在学校的教研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六、课标解读的困惑。

1、课标解读需要专家引领和指导。

2、解读成果书写形式需要进一步规范。

推荐第10篇:解读课标讲稿

2011年岁末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的19个新课程标准悄然出笼,这意味着从2012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将陆续使用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

义务教育新课标新在哪,把我学习的结果与大家分享一下,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以语文教学为例

要求会写字的数量减少

此次语文新课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低年级会写字数量要求减少。“旧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写字要求为800—1000字,三四年级学生会写2000个汉字。而在“新课标”中,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字要求维持不变,但对小学生的写字要求则大为降低。其中,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写字要求降至800字,三四年级学生写字要求降至1600个。

要求会写毛笔字

根据“旧课标”的要求,小学一到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而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则提出了“兼修毛笔”的新要求。“新课标”明确,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准备一桶水,或者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写字应该从我们老师自身练起,针对市里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我们申报了李博老师先期书法培训,预计近期将有具体的内容安排,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在下学期全体老师中开展写字基本功专项训练)

背诵篇目数量增加

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而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则有136篇。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则增加了14篇。 (为更好地做到初小衔接,我校今年分年段开展的国学背诵,也是为了达到加大知识积累,减轻未来学生的课业负担的目的)

具体解读“新课标” 突出时代性,增删有原则

增,突出时代性

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反映科技进步新成果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除此之外,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

删,合理安排课程容量 课程标准修订后,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德育敢为先,能力成亮点

亮点1 母语教育循序渐进

依据小学阶段不同年龄学生语言发展特点和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情况调查结果,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写字量做了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调整之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亮点2突出传统文化教育

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等内容

亮点3 “坚持能力为重”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一直很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比较弱,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能力为重”,新课标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整,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

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

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于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要求每位学科教师在本学期放假前,先学习领会本年段的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家要把它分章节记录在学习笔记上。 推荐一本书 作者简介

郑杰校长是上海原北郊中学的校长,上海市“十大”读书成材标兵,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现任上海师大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方略教育研究所所长,现代教育理论家、实践家。

郑杰校长的见解是独到的。他的理念在自己朴素的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如“淡泊名利的人就一定要把名利先拿到手”,“能把差生培养成材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学校”。他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事例,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管理、自己行走的路。

本次我们学校还为每位教师精选了教育书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愿我们在教育的书籍中重拾教育的快乐,在读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11篇:《课标解读》读后感

修身正己,传承文化,识字先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决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中学转为小学时,我先读的第一本书便是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历读弥新,常让我感觉收获满满。暑期又读了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又让自己对小学阶段的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对应《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版也是从“识字写字、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对课标进行全面的诠释。对比旧的课程标准,我觉得变化最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识字写字教学方面。

“小学阶段,每天的语文课都要用10分钟的时间专门练习写字。这恐怕在以后的评优课上会成为一个硬性指标”。看到第40页的这一句话,我心里陡然一惊!这无疑是给不善识字写字教学工作的我带来的最大挑战。多年高学段教学经历,让我不再擅长如何教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识字写字了。面对这个“迎头而上”的考验,我有幸自己有很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思维。毕竟,“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能力。因此,我顺着 “明其要,察其变,得其法,成一言”的思路,写下了“修身正己,识字先行”八个汉字,作为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的题目。

明其要

重视汉字是关乎中华民族兴旺繁衍的头等大事。 我们不会忘记,举世瞩目、无与伦比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宏伟画卷,也忘不了凝聚中华汉字文化思想内涵的“和”字。我们不会忘记,春节到来,大家欢聚一堂,挥毫泼墨,书写春联,红红火火,一片吉祥光景,好不温馨。这一切,无不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外国人来中国看的不是高楼大厦、汽车洋房,他们更愿意逛一逛中国的名胜古迹,更愿意舞弄笔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切,无不是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感召。

我们习惯了在电脑和手机里“直接拿来”的生活方式,于是乎,我们做事不再讲认真踏实,只看重结果。一旦离开了手机、电脑,大脑一片空白,内心就会浮躁和焦虑,试想:如果中小学生乃至全民都不会写字了,那将会怎样?我想汉字丢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也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脉也就断了,五千年的文明无法传承,中华文化不复存焉,文化之不存,国将不国,后果不堪!

所以,在大力践行“中国梦”号召的当前,学好汉字、用好汉字、宣传汉字文化,是关系到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凝聚力乃至民族兴旺繁衍的头等大事!且对于个人来讲,识字练字的过程也是诚心静气,提高涵养的过程,如此以来,方能更好的修身齐家,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察其变

在这里,我所说的“察其变”不仅指课标新旧不同之变,也指汉字在今天与过去对比,重视程度及书写优劣程度大相径庭之变。先说后者之变。

1、“双姿”不正确、笔顺不分、书写不认真,卷面不整洁等情况在当前中小学中普遍存在。汉字书写“荒漠化”严重。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眼睛的近视率也明显偏高。

2、学校和家长重视不够。由于与考试不挂钩汉字书写在有些学校和家长眼里被严重忽视。成年人“书写减少、依赖电脑、提笔忘字、书写失忆”。(当然,在我们省实验小学情况有很大好转,因为,我们每个老师都必过三笔字,学校专门开设有硬笔和软笔书法课。)

再说课标之变。

1、“适当降低识字、写字量的标准。2011版语文课标适当降低了第

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有“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有“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

2、新增了两个字表。即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了依据。

其中,基本字表,收录了300个字,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基本字,就是或者独立成字,或者参与构字,是构成汉字这座大厦的基础。练好基本字,事半功倍。

常用字表收录3500个汉字,主要是根据它们在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出现的频率和汉字教学的需要而编制的。其中,字表一包含2500个汉字,要求小学毕业的时候要全部会写。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常用字表可以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尤其在复习阶段,带着学生做一些相关字的归类和游戏,寻找汉字学习的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学习。

3、关注学生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在第

一、第二学段,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4、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不同。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特别提到了减轻学生负担。

得其法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练字是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必由之路,文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知晓了其重要性,最重要的还要在教学中掌握高效的方法,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既会用,又能举一反三自己学到更多的字。虽然说“教无定法”,但在教的过程中,也一定是“教必有法”。

一、善其事,利其器 教师时刻准备:

1、听课学习,积极主动去想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听课;

2、读书学习,如《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说文解字》等;

3、系统学习,利用网络书籍等进行专题学习。

二、博观约积,不拘一格

《标准》对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第二点要求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因此,我觉得我们要不拘一格教识字。我们可以贴近生活,生活化地识字;可以创设情境,情趣化地识字;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识字;还需要解除束缚,开放性地识字。下面具体介绍如下:

1、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识字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与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留有自由识字的空间,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有许多识字方法。如:

(1)加一加。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已经学过的熟字,拼凑在一起,成为新的字。如,门+耳=闻。

(2)减一减。与加一加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中去掉某一部件。如,学“乌”字,学生从“鸟”字得到启示,说“鸟”字去掉一点就是“乌”。 (3)换一换。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换熟字的部首来变成生字。如,清,换“三点水”为“米”,就成“精”;换“三点水”为“日”,就成“晴”。

(4)说一说。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字的意思。如,“信”字,一学生说:“‘信’就是有一个人,他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寄出去。”形和义结合在一起,说得多棒啊!

(5)演一演。如《小猴子下山》一课生字中有“看、着”两字,学生容易混淆。老师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分辨清楚。有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孙悟空把手放在眼睛上(目)就是‘看’。”并做出模仿动作,非常形象,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再问“着”字,已有不少学生把两个指头伸到头上去了。

(6)画一画。汉字源于图画,一些看似平常的字,稍加一点工,就会变的生动有趣。如“休”字,学生先画了一棵树,有在左边画上了个人,边画边说:“一个人走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

2、解除束缚,开放性地识字

一提起识字,我们总是习惯地想到课本、课堂、学校,这些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了,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汉字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拓宽途径,走开放识字之路。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2)利用电视媒体识字。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联播、儿童故事片、动画片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注意认读字幕,不懂的问家长。如此,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出现的字,不断地看,不断地听,不断地问,在不知不觉间,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

(3)利用商业资源识字。生活在商业化的信息社会里的学生,每天都要面临铺天盖地的广告、商标、招牌,可要求学生利用家长带他们上街、旅游、活动等机会,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那个店叫什么名字,柜台上的商品叫什么,达到认读的目的。一次可能记不住,但次数多了,与那些字见面的频率也高了,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很多字。

(4)利用电脑功能识字。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利用电脑识字已成为现实。用电脑识字好处很多:可以熟记字音,巩固字形,积累字词。

当学生既有识字能力,又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有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方法,学生等于插上了翅膀,在识字的王国里展翅飞翔,我们教师的教学总结起来也便有了一家之言。

“明其要,察其变,得其法,成一言”,这便是我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的一点感悟。请老师批评指正。 身

正 己,识 字 先 行

-----《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高翔飞 2017年8月 修

第12篇:课标自我解读

课标自我解读

王吉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 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新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各国学校音乐教育顺应这一教育改革的大潮,也不再局限于音乐学科内部某些方面的小修小改,而是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综观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特征:

1.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价值。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

2.制订音乐课程标准。为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确保音乐课程的地位,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制订或重新制订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994年美国制订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套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产生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此外,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或《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 3.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做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

4.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目前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像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文化。

5.不同音乐教学体系走向融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多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继创立并得到推广普及:包括奥尔夫教学法(德国)、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瑞士)、等。这些教学法体系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它们往往是强调音乐教学的某一方面,解决的只是一些局部问题,因此,在普及推广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局限性。

为此,上述各种教学法体系都在努力完善自身,正是这种自我完善导致了不同教学法之间寻求互补、走向融合的趋势。它们都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等等。这些教学思想无疑将是今后音乐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爱心相伴 共同成长

大窑中学

王吉朋

记得有这样一首诗:我是一个老师,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的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

我今天选择了教育,当了教师,就应拥有一份爱的艺术,那就是宽容、鼓励、提醒,我们的工作就像绵绵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 ,都会让我们的学生倍受鼓舞,获得无穷的信心。细细回味,我在教育战线上已度过了十三个春秋,微笑过、哭泣过,也感动过、彷徨过,在不断地总结分析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宝典------那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这颗爱心与我相伴,和学生共同成长。

十三年前,怀揣着美丽的梦想,我踏上这条充满阳光的希望之旅。漫漫长路,一路走来,虽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但更多的时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十三年的辛勤耕耘,十三年的默默守望,使我深深地喜爱着教师这一平凡而充实的职业。十三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感悟,特别是在大窑中学全员班主任制的环境中,做为一名年轻班主任,既要有严师的风范,又要有慈父的情怀,既要关注班级中特殊的学生心理发展,又要把自己的爱心播撒在全班每个孩子的心上。 我深知对学生的爱发自内心,才能尊重学生,宽容学生。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教育了一个用砖头砸同学的男孩子,分别奖励他的守时、尊重人、有正义感和知错就改的品质,使学生非常感动,对我也产生了很大的启发。面对学生的错误,陶先生用他的真挚的爱感染着学生,用他宽广的胸怀教育着学生。现在当我的学生犯错时,我会诚恳地指出;帮他们分析原因,是思想上的疏忽,还是长期以来的习惯;是因为身体的不适还是家里的小麻烦,我都要尽全力的帮他们解开心结,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把他们当成和我们平等的朋友,把宽容融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上,融入到我们的举手投足间,镶嵌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中,让爱的清风在整个班集体中飘荡。

我深知,一句简单的鼓励,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因为它包含着浓浓的师情。记得开学初的时候,我所教的班课堂气氛特别沉闷,他们习惯了老师讲学生背,不需要动脑的教学模式,为了改变这种环境,我发动同学精心准备了一场班级歌手大赛,比赛结束后,我拿出了自己为选手们准备的证书,以全班的名义颁发给他们,并做了简短的鼓励性的总结,没想到发生了让我十分惊喜的一幕,很多没有参赛的同学都主动要求上台演唱,他们的表现同样得到了我和同学的认可和鼓励。从那以后,我每天早上都会听到他们欢快的歌声,音乐课上也能看到他们积极思考、踊跃的参与。简单的鼓励,让他们丢掉了自卑,找到了自信,找到了青春的活力。

我更懂得,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不断的提醒自己,要走下“高高的”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未来,用真挚的爱心引导孩子的方向。

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让我拥有无穷的力量,战胜了生活中、教学中的各种困难,也战胜了自己的退缩和懒惰;对学生的热爱使我兢兢业业,在三尺讲台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青春。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这正是教师一生的写照。最后我想以汪国真的两句诗献给所有的老师并感谢一直陪我一同成长的学生们: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进你的时候, 我愿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进你的时候, 我愿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第13篇:一堂物理课

一堂物理课

说道科学我就想起那堂难忘的物理课。

上课铃刚响起,物理老师便抱着一盒东西走进了教室。“行大礼”后,老师从盒子里拿出一个音叉和一个小锤子。接着老师让我们翻开书,又对我们说 :“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音叉的秘密。”

“实验的材料有音叉、小锤子、乒乓球,还有你们的小脑袋。”全班哄笑。刚开始,老师用小锤子敲了一下音叉,只听见“咚——”的一声。老师问:“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只见一位同学说:“音叉是被小锤子敲打才响起来的,且音叉发出了声音。”老师笑笑说:“嗯,答的很好。”接着,老师又敲了一下音叉,而后老师又让一位同学触摸一下音叉。老师问:“什么感觉呢?”同学说:“麻麻的。”老师又补充说:“刚才同学觉得麻麻的,是因为音叉在震动。”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反过来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但是我们没有看到音叉在震动,那我们如何看到音叉在震动呢?——所以我们要借助乒乓球。”

然后,老师将一根线穿进乒乓球里。拿着那根线,又将音叉敲了一下,音叉靠近乒乓球,只见乒乓球一次又一次地被音叉弹开。“看出来了吗?因为音叉振动所以乒乓球被弹开了。”

很快,就下课了,将东西收了便走了,可是我依然沉靜在刚才的试验中。

如果没有科学,那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事情呢?科学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所以,我们因当热爱科学,但你如果不去挖掘科学中的奥秘,不去实践,你将永远不会得到科学的幸福,永远不能享受科学的奇妙。

朱蕊慈

第14篇:物理课教案

物理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重点: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课前准备:学生弹簧秤 勾码 教者:洋思中学唐月华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目标: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几个实验。 (学生演示)甲:把一小球直接丢开 乙:把小球水平方向扔出 丙:把小球水平方向斜向上抛 丁:把小球竖直向上抛

师:有没有发现最终出现什么现象? 生:最终都落到地上

师:为什么呢?好,学了本节课内容,大家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学习>。(板书)

学习目标是(投影)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3、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二、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请认真自学P122—123本节内宾,边看边要求做好实验,在表中填数据,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思考:(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你是怎样确定重力大小的?它跟物体质量有什么关系?

2、学生看书、实验。师巡视,适时指出实验中的问题。如实验前弹簧秤调零,实验时弹簧秤的拿法。

3、检测点评:〈指名回答思考题〉 第1题:生答后板书。

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追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第2题:指名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汇报实验结果,归纳结论: 可能有下列表述方法:

物体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相同的。 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追问:谁能用字母式来表达?

指名板演。 =g或G=mg其中g=9.8N/kg表示什么? 师述:在地球附近,质量的1kg的物体所受重力平均为9.8N。粗略计算时用10N。 练习:

1、质量为5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 N。

2、重9.8N的物体质量为 kg。

三、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请认真看书P124的内容,边看边划出重点词句,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画出重力示意图。

2、学生自学

3、检测

出示检测题(投影) 画出下列物体的重力示意图。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4、评点:①指名更正。

②他们画得是否准呢?谁能想办法检测?若学生想不出,提醒:可用实验的方法。 归纳板书:

重力 作用点:重心

方 向:竖直向下

四、作业:口答:

1、质量为2kg的铅球被推出后,在空中受 力的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 ,作用点在,大小是 ,方 向 。

2、一只母鸡受到的重力可能是( ) A、1N B、20N C、50N D、500N

3、分析、讨论为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

4、判断:物体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互相平行的。()

5、研究与讨论: 1)节后想想议议的内容。

2)若地球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突然消失,将会出现什么情景?

6、课本节后练习

课后实践:做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水平的水平仪。

第15篇:周树标发言

2012年颍上县中新家电有限责任公司代理产品春季沟通会 首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非常感谢各公司领导及各兄弟客户的到来,此次沟通会想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几件事情:

一:奥克斯空调的政策解析

二:目前公司发展现状及下步规划(公司员工联系表)

①.各部门职能

1.总经办 探讨思想,发展规划,合理管理,上游,社会对接,带好头,做好后盾。

2,财务对接,采用ERP系统,电子单对账与政策结算,家电下乡,税票开具等财务支持; 3,业务部门进行物流,产品,业务知识等等的对接,目前配备6名业务人员和3辆货车; 4,广宣部门进行合理费用的反投入,进行终端建设,形象宣传,销售指导,作为客户销售的推进剂;

5,售后服务部,首先向上游公司报修,我公司售后做梯队保障,自身加强学习,再给予客户做培训指导,兄弟客户所作出的售后努力公司一定给予合理的售后费用补贴,所有的关键在于第一时间解决用户困难,让用户感觉我们的服务将是做好的。

6, 电子商务平台,电子交流,网站逐步建立,网络销售共同体,新型购物模式推广。 ②分解顾虑(有人顾虑中新家电人太多养不活,影响公司导致倒闭,有人顾虑中新家电,人太多开支大,肯定要求的批发利润大,乡镇客户利润薄等等):以人文本是公司的宗旨,事情都是靠人去做的,大家看到背景布上面的这句话:“一握中新手,永远是朋友”,这是我们公司的副总徐锁同志,也是我们公安交警部门的中层领导提炼出来的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公司的所有员工,上游公司,合作客户,是朋友,是兄弟关系,所有业绩,利润是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创造出来的,由我们共享。公司目前按由零到微利润运作(作为我本人相当于给自己的公司打工,拿取合理的工资即可,公司的销售包括批发,零售店及小区团购工程,电子商务等创造的毛利润都将参与各项开支及分销客户的反投入),中新家电起步三年,贷款2万零售小家电做起,一步步发展综合家电零售,批发,下步加入小区团购工程,电子商务等(09年销售额100万,毛利25万,10年销售额380万,毛利45万,11年销售额880万,毛利110万,综合纯利润为0,12年计划销售额1600万,毛利200万,纯利10-20万);本着做事业的方向前进:找到适合自己实际的产品,我们创造尽量大的销量反馈给上游公司,争取生产厂家给予最大的支持;中新家电公司将做到代理质量好,售后有保障,发展性强,利润大的产品,起到费用结算,物流,推广,售后,电子商务,一定的社会资源平台,为乡镇兄弟客户充当利润保障后盾,同时为自己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兄弟客户强大了,中新家电公司也就强大了,也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与认可,分析上述说明本人观点:我们与别人有差距不要紧,关键是承认差距,找出不足,同时找出自己的最大优势加以发挥,逐步缩小与榜样者的比例,思路决定出路,合理合情的设想规划叫理想,盲目夸大的设想是幻想,与自己相比,今天能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只要我们的思想比别人先进一点点,总有一天可以赶上和超越别人;我猜想了一下成功者应该具备三句话,先进的战略性思维,顺境中运用正确的战术方案,逆境中的跳跃速度。简析逆境中的跳跃速度,如前两句都做到了,但是遇到困惑了,有的人瞬间解决,有的人需要十分钟,十天,十年,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解决就停止了,其他的也就滞后了,我相信我与大家的心是想通的,我们资源共享,思维共融,我们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括思想在内的综合实力是我们的任何一个独立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团结起来,创造一个整体的奇迹,同时也就创造了我们个体的奇迹。

我本来打算让所有员工上来给上游公司及兄弟客户鞠躬,表示感谢,现在想来与大家都是兄弟了,就让我自己代表中新家电公司三鞠躬感谢你们,一并感谢我的员工兄弟们,谢谢你们。同时吃好,喝好,休息好!

第16篇:品社课标解读

(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解读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品德课教学要回归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力,让课程实施植根与儿童的生活。此次课标修订没有在总体框架结构上做大的调整,而是在保持大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做具体内容和表述上的微调。修订后的新课标改动的出发点就是:以儿童和儿童的生活为根本出发点。

一、课程的基本特征增加了“综合性”

课标2011版在继续坚持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基本特征的同时,增加了“综合性”。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体现儿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内在整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把儿童的品德和创造能力基于儿童的生活探究与体验而紧密融为一体;儿童的学习体现其生活体验、道德体验、知识建构、思考探究、社会参与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教育内容正在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术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由内容知识向方法性知识转化。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原课程标准中“学会做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修改为“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更具体)

2、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3、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4、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四个方面架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轴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增加了动手能力的要求

将“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增加了“动手”的要求,因为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我国儿童在“动手”方面一直比较欠缺,增加“动手”要求也更有针对性。这样既强调动脑也强调动手,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的儿童,进一步突出本课程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质。

四、品德与生活教材特点

1.教材取材于儿童生活事件,反映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

(1)站在学生的立场,用儿童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的心灵来体会,用儿童的头脑来思考,梳理学生从一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根据这些来确定单元和主题,然后把单元和主题与课程标准有机结合。 (2)既反映儿童生活,又引导儿童生活,具体而言:立足于今天的生活,珍视今天生活的价值;立足于普遍的生活事件,挖掘其教育意义;立足于儿童的生活,重视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联系。

2、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儿童成长服务,同时注意提供可拓展的空间。(1)课本是发到学生手中的,是面向学生,直接与儿童对话的,应该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用儿童的色彩来描绘。

(2)兼顾“教”与“学”。教材的每一个活动,或几乎每一个页面,都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提给学生的,也是为方便教师组织教学而准备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3)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上,我们强调拓展性,注意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避免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规定教师的教学。

3、把现代科技意识与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结合起来,注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1)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过“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题设计时将科学知识、安全知识、健康知识、环保知识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提高能力。

(2)注意历史文化传统教育。道德教育,有较强的历史继承性。尤其是一些社会公德,是人们千百年生活实践的总结。尽管我们身处快速变化的科技时代,但古老的道德生活智慧仍然能给我们启迪。

4、强调活动性,鼓励创造性。

(1)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观念和习惯,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2)儿童的道德生活需要创造,也充满了创造。为儿童服务的教材应该鼓励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材要为儿童的道德创造留下空间。

五、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感体验,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六.强调了三条重要的方向性的教学建议,

即:“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在课程实施中,由于对课程本质理解的不深入,背离课程的核心价值,而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价值错误、方向偏差的情况,出现了忽视儿童、“教”为中心、活动严重形式化等现象。因此,将这三条增加为教学的原则性建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

七、教学评价、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

在评价的理念上,提出了“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

在评价的实施上,将评价的特点、方法与本课程特结合起来,克服了空洞、泛泛而谈的问题,更加有操作性、指导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

1、结构框架: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2)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2、教材倾向: 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如:体验妈妈怀孕的感受,帮妈妈洗脚等。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3、教材内容:

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而,教材也是开放的,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4、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5、教材衔接 :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品德与生活》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与《品德与生活》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6、地方特色: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较,2011年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要作了以下修订:

1.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

新版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同时,增加了关于课程特征的阐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2.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

课程内容修改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适当降低了难度,并且对各年段(中、高)内容做出区分度的说明。

3.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

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等内容

第17篇:小学低年级阅读课标解读

一、课标中的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可概括提炼:乐趣

过程

工具

浸染

积累

二、如何让课标接地气:

(一)、强调阅读的兴趣(课标1 4 7条)

关于兴趣,“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1、课内阅读: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孩来说,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更依赖于多种多样的阅读形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用“演一演”、“比一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的

1

个人感比赛读的效果最好。特别是男女的比赛,一听孩子们都等大了眼睛。发动群众斗群众效果最好,当年的红小兵不就是这样的狂热吗?

2、课外阅读:贴合学生的生活,兼顾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化+人文性+科学性+三结合的完美阅读 嘲笑丑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像孩子一样可爱——《小猪唏哩呼噜》 我们拥有一颗心——《乌丢丢的奇遇》 天真快乐的乐趣——《爱丽丝漫游奇境》 神奇校车系列

《博物》杂志等

课外阅读评价和激励要及时跟进(1)读书手册(2)阅读交流课(3)读书小明星的评选(4)书香家庭(5)家庭快乐读书会

(二)学会阅读需要一个过程: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1、教师提示——学生朗读——教师评价(提示式) 学生朗读——师生讨论——学生再读。(商讨式)

2 我们的策略;保证读书时间。扩大朗读训练面。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

2

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3、、默读:教学需要从有到强,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低年段强调的是“学习”,学习的方法与标准是什么?眼睛看,心里想,不出声,不指读。“眼睛看,心里想”强调的是注意力要集中;“不出声”就是不发出声音,不唇读;“不指读”就是只用眼睛看,不用手指指着所读的内容。低年段训练默读的操作策略是什么?就是注意循序渐进,可以先轻声带读,然后进入不出声的默读,再带目的的眼脑并用地读,还要辅之以划划、圈圈、点点、写写的的动笔活动,不断提高默读效果。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训练默读,我建议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渗透,到下学期逐步加强。刚开始训练时所选的文章宜简单而浅显,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后,逐步增加难度。

1、注意:

我成功,我快乐

形式只是工具,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而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过把瘾,最快乐: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

感情非技巧:纯粹靠朗读技巧读出来的感情只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硬生生的东西不能叫感情

阅读即积累:特级教师张庆老师有个巧妙的比喻,他说学语文好象是“布云彩”,“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修订大纲明确要求:“还

3

要重视语言积累”。朗读是积累的前提,熟读才能成诵;朗读是积累的方法之一。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朗读,形象与声音最终以词的形式定格于大脑皮层中。朗读,既积累语言本身,又积累语言的构造与表现方式。

(三)强调工具性的特征:(课标3 6条)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课标中对语文的定位第一句就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交际?交际就是一个双向的交流,听懂别人的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会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理解词句的意思是低年级语用的重要训练点,在这里提供了两种方法,联系生活和联系上下文,似乎还需要加上查字典。必须注意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朗读中孩子就已经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因此考察学生理解的最好方式是让孩子用这个词语说句话,二不是说说他的意思。我们遇到孩子说,我知道但我说不出来。(高校长孩子的例子“吹面不寒杨柳风”)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其实 是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师举例“小兔崽子”) 借助插图有趣的开展阅读:

1、借助插图,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识字1)

2、借助插图,训练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1 秋天)“有的落到水

4

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做伞”

3、借助插图,展开情节。(我选我)

教师如果无视插图的存在,没有充分发掘并运用这些插图在教学中的重要功能,那么,编者精心设计和编制的教学资源就会在我们身边白白流失,那就是我们的教学失误。所以,老师们要根据自己许多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为我所用,把插图用好,用足,用活,让学生进入情境,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重视浸染的作用:(4 5 7条)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语文不是讲会的,这是母语教学,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的。50万字的阅读从哪里来?要充分的利用手边的资料,《自读课本》《乐园》中的阅读,共读的数目,个人的阅读„„关键是营造一个乐于阅读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的阅读环境。

阅读的时间哪里来?每节课前,每篇课文后,家庭阅读„„只要真正喜欢阅读,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总能挤出来的。

(五)突出积累的成果: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充分利用我们的早读,把早读时间作为我们积累的最优阵地。 积累的内容包括:经典的浅显的古诗词,

成语

格言警句,优秀的童谣

儿歌,还有现代诗。不要重古薄近,不要重中轻外,要

5

兼容并蓄。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因此最需要的是自己重新编写一部适合自己学生的《经典诵读》的材料。

检测:同位互查

小组检查

家长督促检测

教师抽查

建立星级达标体系

6

第18篇:识字教学课标解读

识字教学课标解读、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辅导要点

课程标准学习

基本理念:

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总目标: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建议: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本标准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

一、第

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第19篇:第六单元课标解读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设置公理的必要性

2.关注现实.并通过具体例子定义.命题.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3.会证明两平行线线平行的有关判定定理。两平行线平行的有关性质定理。三角形内角和

定力及其推论.

4.体会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正确定性.出步树立步步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推理论证能

力。

5.感受公理化方法是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一.本单元的分解时目标各是什么?

第一课时

1.初步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法,举反例推理方法。

2.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第二课时

1,3时定义。命题。其他命题的含义。含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和学体会公理化思想。

第三单元

1.今根据‘圆位角和时。西边线平行,园弯内角互补两边平行线.内错角时.两边线平行.并

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

第四课时

1进一步理解和总结证明的步奏.格式证明方法.

2体会互相思维过程.

第五单元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第六单元

1理解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两个推论及其证明.

内容解读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相关内容;

1“两直角平行”同位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内错角相等

2 三角形内角“180°”

本单元主要内容:两直线平行的有关性质.

三.本单元的列题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课时3的例题重点:利用同旁内角互补证平行.

课时4的例题重点:利用平行证互补.

课时5的重点:怎样证明三角形内角和.

课时6的重点:利用外角证明两角大小.

四.平行线形质和平行线判定的区别是什么?

平行线性质是:已知两直线平行证出结论.

平行线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推出角直线平行.

第20篇:高中物理课标培训 专题三第二讲(定稿)(推荐)

专题三第二讲: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下)

专家介绍:廖伯琴教授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物理教学探讨》主编

杜明荣博士 河南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高忠明博士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

邓磊 博士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物理教学探讨》编辑

邓老师: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大家再次走进远程研修课堂!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讨论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这一讲当中,我们将讨论的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及如何进行评价的预测。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杜老师:关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有很多的讨论,但是讨论的结果没有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的直接,这里有一个对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有50.8%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的教学方式;30.5%的学生喜欢引发讨论交流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有12%的学生表示喜欢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邓老师:我这里有一份资料,资料显示的调查结果和刚才杜老师呈现的调查结果内容比较相似,其中有一个这样的题目:你是怎样学习物理的?说出你的真实的做法而非你的想法。其中,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认为听课、复习笔记,学习公式,做练习以及看课本是他们真实的做法;只有10%的学生认为,与实际经验相联系,围绕课程内容广泛阅读是他们真实的做法。该研究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有人向你请教如何学习物理,你会给他什么建议?听课、复习笔记、学习公式和做练习是25%的人所给出的建议;另外,有25%的人给出了寻求对问题的理解——明了原理是怎样起作用的,与其他同学讨论;36%的同学建议与现实世界相联系,阅读与内容相关的书籍。从这些数据我们看到了,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问题解决,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学习物理,而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以复习、做练习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物理的。

廖老师:但是你刚刚的调查结果,即前面一个结果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物理的时候,大部分是用做笔记,听课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的,所以这两者是矛盾的。

邓老师:对学生来说,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和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从调查上显示是完全不相同的。 高老师:刚才你们所展示的调查实际上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另外还有一项调查是通过学校校长和教师来调查学生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这一项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随年级的提升有所变化。比如这一项调查显示:在小学,有79%的学生主要是以被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初中阶段,这个比例达到90%;实际上,从教师和校长角度上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被动学习。

廖老师:对。从刚才杜老师显示的结果说明,学生学习更喜欢用实验的方式、讨论交流的方式来学习。但是,从刚刚高老师呈现的结果来看,真正学生采用的方式,即真实的学习物理的方式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这个也与我们上一讲所说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一定的关联。一般的中学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更侧重知识技能,这是由诸多因素导致其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由于他们的教学目的更侧重知识技能,这就势必影响他们选择教学方式,因此才有现在我们大家所说的学生们真正学习的方式大部分都是传授式。实际上,我们要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除传授式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些教学方式,比如说探究式。传授式和探究式各具功能,而且对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有不同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条件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用传授式,也可以用探究式,或者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或者合作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等等。那么,这也和我们课标里强调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是一致的。

高老师:对。但是我们从实验区所了解情况看,事实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廖老师:这个转变是逐步的,因为老师教学积累了很多经验,继承好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要做些调整。比如说,以前不太注重的探究式,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老师也意识到了探究教学的重要性,也要逐渐地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这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积累,一定的总结才能逐步到位。所以,实验区在用探究式教学上正在逐步地向前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

杜老师:我想这种转变应该是一种渐变过程,它是由传授式向探究式转变的过程中,可能是以传授式为主,加入了很多探究的思想,就是在传授式教学里也有一些启发,实验以及提升学生参与意识的操作,对传授式应该是一个促进或者说是改进的方式。

廖老师:对。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强调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不仅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这样的理念,而且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也应该有这样的理念。老师无论是在进行传授式的课,还是进行探究式的课,都应该注重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逐步走进物理学的内容。其实在课改之前,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在用这样的方法,他们认为,这不是课程改革带来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他们以前就在采用这样方法了,我认为他们说的很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在以前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把这些优秀老师的做法作为一条理念放在我们的课标里,就是提倡所有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都要注重这个理念的体现。

高老师:实际上,对传授式教学或讲授方式教学来说,只要能够真正地把学生调动起来,许多内容还是适合这种方式的。

廖老师:对。传授式教学也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一些知识、概念、定律这样的内容,其信息量比较大,而且在展开知识点的层次、逻辑的时候,效率比较高。

高老师:所以说,也不能完全抛弃了传授式,而一味地追求探究式,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功能。 廖老师: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绝对不能抛弃传授式,一味强调探究式。但是,在实验区,有的老师或者非实验区少数老师有这样的误解,觉得课程改革来了,以前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用了,需要每节课都去探究,甚至每个内容都要探究,这也是不对的,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显然对我们完成教学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如果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话,是不可能的。

杜老师:我想廖老师所说的就是课标中所提到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廖老师:是这样的理念。

邓老师:刚才大家讨论了传授式和探究式教学法的优劣所在。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传统的以讲授和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信息背景,也就是说,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聚焦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上去,从时间的组织上、空间的组织上说,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教学行为。虽然它存在一定的劣势,这个劣势即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也许学生认为所学习到的内容是枯燥的,而老师没有给予这些内容关注,导致了老师苦教,而学生没有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

廖老师:传授式除了你说了被动式,还有主动的,主动建构意义。传授式本身也有被动传授式也有主动传授式。探究式也是一样的,有主动探究,也有被动探究。

邓老师:那可不可以给我们举一些具体的案例,就传统的以讲授和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

高老师:是这样的。对传授式教学来说,如果应用得当,完全可以转换成主动的学习方式,而不一定就是被动的。比如,在传授式教学导入的时候,以提问学生的方式,从问题入手,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这就由被动变为主动了。

廖老师:对。除了以问题导入之外,常见的传授式导入方式也有复习旧课,“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的旧课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模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新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而且是中学老师常用的导入方式。

杜老师:不管是传授式还是探究式,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课就应该是成功的。那么在新课引入的时候,除了刚才两位老师说的“温故而知新”以及提问等引入方式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导入方式,比如说以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设疑提问,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那样追问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再有,可以采取课堂辩论的方式来引入新课,比如说,在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堂课的时候,有些老师是这样做的:一上课就让同学辩论,例如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个问题提出后,课堂马上非常活跃,通过一番唇枪舌战,学生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会非常感兴趣,接下来的新课也就水到渠成。除了这个方式之外,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还有其它的一些引入方式,比如说通过诗歌分析引入。如有的老师在讲述参考系,或运动描述这节课,在讲参考系的时候,老师先来一段诗歌,他分析电影《闪闪红星》里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然后问“青山怎么会走呢?”对这个诗歌的分析就引来了参考系的教学,这样问题即引入了;比如说在讲光的衍射以及声音的衍射的区分,就是光的衍射不明显,而声音的衍射到处可见,或者说在讲声音的传播、声音的衍射这里,先展示一首唐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学生对物理老师上台写唐诗有疑问,老师即分析前两句的意境“空山不见人,人哪儿去了?没有人啊,有人,人被山挡住了,不见了。但闻人语响,为什么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山能挡住人,为什么没有挡住人的声音呢?”这就引出了声音的衍射现象。这就是说,在老师的教学实践当中,有很多的引入方式。 廖老师:你刚刚说到以诗歌导入。我们的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老师也力图把物理学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力图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中的做法也有牵强之处,感觉“揉合”的不太好。我曾经在海南听过一次课,个人觉得这堂物理课真的把诗歌融入物理课堂融入的非常美,这堂课讲的是万有引力定律。刚开始上课用的是视频,展示了神秘太空,星球运转,同时音乐起,老师富有激情地朗诵一首诗,当时的课堂非常安静,画面很美,音乐很美,诗歌也很美,我当时很震撼,物理学和诗歌以及音乐融合的那么好。接下来,老师的讲述其实是传授课,但是由于有了这样很美妙的导入,学生们完全融入了美的气氛中,后面的课也非常成功。这是我见过把物理学和其它学科交融的很好的一堂课。这也是一个导入。

杜老师:这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即“物理与社会,物理与人文,物理与科技,自然等融合”的理念。

高老师:正如上面两位老师所说的一样,不管用什么方式导入。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会积极投入、参与。只要能参与,后面的教学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廖老师:对。像我们刚刚谈到的这些事例,在课改之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样的理念有所体现一样,其实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在采用我们刚刚说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中,除了我上面所说的理念之外,比如学科渗透,学科融合等等也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中有所强调,而且我们之前谈的是传授课教学中相应的一些导入,而这样的导入在探究教学中也是相似的,只是重点有所不同:可能前面的导入更多的是为了引出知识,而探究课的导入更多在于怎么引出探究活动。

高老师:对探究课来讲,导入新课最多的是引起学生的疑惑。对于这种现象,需要知道其本质及出现的惊异现象,与平时不一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这其实还是我们刚才谈到的让学生参与。

邓老师:我这里有一份数据,事实上和几位的描述,应该来说没有问题,它体现的是学生认为最能符合自己学习兴趣的、最能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的三种新课导入的方式,分别是联系实际。这里的联系实际就是生活常识或者说是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引入,有17%的学生认为这是很好的方式;第二个是以故事的方式。这里的故事包括科学史,物理学史或者说物理名人轶事、趣闻引入,大概占到18%;第三个就是实验方式引入,大概也是18%。这三种方式加起来大概有60%的学生认为这三种方式是很好的新课导入方式,这个也和你们刚才所说的传统的讲授和新课改的探究方式联系的比较紧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探究为主的新课导入需要和生活联系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产生疑问,这里的疑问就是和他以前的经验产生的矛盾,这里的矛盾和学生所认为的联系生活实际比较紧密。同时,刚才我们说探究需要做实验,虽然说探究不仅仅是做实验本身,它包括动手,包括动脑,但是实验也是探究的某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而另外一种,即故事或轶事就和刚才杜老师引用的那些诗歌联系在一起,让人感觉物理很美,物理很有意思。同时想到刚才您说的那个,我们可以引用那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反映,这些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其实物理的引入“引人入胜”的地方非常多。

廖老师:正像你刚刚说的,一类导入是烘托气氛,营造一种氛围、情境;另一类就是制造认知冲突,让他觉得已有的经验和现在的现象发生矛盾,发生认知冲突,这时学生就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杜老师:提到认知冲突,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新课程中加入了伯努利方程这节课,一老师在讲方程的时候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用一个倒扣的漏斗,在漏斗的下方放一乒乓球,他问学生“松手以后,乒乓球会掉下来吗?”学生说“会”。一松手,“啪”的一声,果然掉下来了。为什么?因为重力嘛,老师说“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然后他又说“我对着漏斗吹气”。

廖老师:它应该掉的更快,设想应该掉的更快。

杜老师:对。这时候老师松手后,球会掉下来吗?学生说“掉的更快,因为不仅仅有重力的作用,还有吹气的作用”,结果老师吹气之后再松手,乒乓球反而不掉下来了。这给学生一个认知冲突,学生急想探究。老师就会引入:“学了今天的伯努利方程,大家就知道了”。 邓老师:在这种情况下确实能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接下来的正题开始了,那么请高老师谈谈传授教学中,您是怎么做的;请杜老师谈谈探究性教学中您是怎么做的。

高老师:好的,在传授课里老师在导入完新课之后,仍然想办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但是究竟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里面还是以问题作为线索串起来,让学生始终不脱离这条主线,从问题开始,采取什么方式,得出结论,虽然从表面看是由教师主导,但是学生也把积极思维,这也是一种主动的方式。

杜老师:在探究课中,问题的提出相当于新课的导入这个环节。提出了问题就开始提出问题的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是合作交流,最后对探究的成果进行分享。

廖老师:通常,在传授课上,老师比较清楚怎样进行,他的概念和规律是怎样一环扣一环展开的,而且老师是主动的。他希望通过他的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形成合力,就达到效果了。但在探究课中,常常教师的行为是隐含的,而且在设计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也没有像传授课那么明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特别是探究性教学,要注意每一步的设计目的是什么,一个一个的活动往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这些都应该有一系列的预设。比如我看见过的一个实例,他刚开始通过多媒体引入,通过视频,导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运动速度。他这节课最主要的目的是探究速度的变化。在这节课里,他特别强调收集数据的能力。他的设计是这样的,在导入之后就开始了探究活动,把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器材收集数据。这些数据用来证明物体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这个活动是不同组用不同的器材,而且他们的结果也可以共享,其中探究之一是,一个大球从斜面滚下来,探究其运动过程中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这期间需要收集数据,其中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记录数据,另一个使球从顶端运动到底端。记录球运动的时间和斜面的长度。算出平均速度就可以证明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了变化。但是不论是球掉下来还是滚下来,记录时间的孩子一直按着表不停,这样测得的时间显然是无效的、不准确的,但这两个小孩不知道仍然这样测时间。这样的数据无效,结果也就无效。这样的过程反应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错,这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估计出学生可能的错误,而且要很好的把这些错误的资源作为及时的课程资源。给学生一个反馈,这样的探究课就很有效了,这就是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课设计时应该注意的,比如学生在什么地方可能出问题,是否可以作为我们及时的课程资源。

高老师:在科学探究中并不是把学生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己做,老师要关注和监控他们,对易于出错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地指导,才能引导他进行探究。

廖老师:05年我参加了中美基础教育论坛,一位全美理科教学协会执行主席谈到:他长期以来一直探究科学探究在中学的实施。他的结果是这样的:小学阶段老师的指导应该多一些,到了初中和高中,随着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老师的指导就灵活一些了,这当然也跟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关,你希望学生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你的学生本身的探究水平有多少。你对学生的开放程度有一个预设,什么地方给予指导,何时让他们自己思考,都应该注意的。

高老师:其实科学探究里边的这几项分别设计在不同的实验探究中,并不是在一个实验里边,或一个实验探究里边就要把这几项都解决掉。

邓老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过程设计,现在我们讨论如何进行结尾的设计了。 高老师: 对传授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往往对本节课所教的内容采取总结或小结。而这种总结或小结的方式很多,比方说,可以以老师总结的方式一,二 三„,写在黑板上。现在老师们为了要同学们有更多的总结,采取要同学们总结,布置下去,然后要一位同学展示他的总结;另外一种就是把本节课的结论进行扩展,例如这个物理结论或定律会有怎样的运用呢?那么同学们可以把这些结论的运用做一些调查或考察。这样把学生思维带到了他的家里去,从而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邓老师:我看到有些学生拿着老师给学习单的这种学习方式。要学生填今天我学习了什么,还想学习什么,这个学习单就要学生自己去填写我学到了什么和还想学什么,这个可能在心理学上属于元认知监控的训练。这种方式应该算是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

高老师:自我总结,就如廖老师所说的自我评价,评价之后还需要什么,可能这节课的结尾就是下节课的开始。

杜老师:我想一个事情要想完美的话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一个精彩的过程,当然还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刚才高老师对传授课讲了很多精彩的结尾。对于探究课不仅要设计好探究的各个环节,对结尾的环节也应该有设计。对于结尾的探究活动,应该也类似于传授课一样有一个总结和提高。这个总结可能是学生探究成果的一种交流,在探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可以扩展一步,或者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或者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高老师:对,比方说,在探究过程中某一个物理量取决于三个变量因素。而这节课由于时间或者实验器材的影响。这节课只探究了两个因素的影响,那么另一个因素可以在总结课时要学生课下找资料,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同学之间的交流。进行一种思想上的一种探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总结方式。

廖老师:通常老师擅长于传授课的总结,然后对知识点有一个梳理,但对于探究课而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老师们在进行探究课时容易出现这样一个倾向:我们在探究,然后有不少的活动。但这些活动进行完了之后,这节课也就完了。没有结论,那么这样的课,学生们也就不知所措,学生们也不知道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只知道很好玩,那么这样的课效率可能就不是很高。因此,对于科学探究课而言,对于结尾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关于结尾的预设。比如刚才我谈到的探究斜面上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那两个学生明显的操作有误。当时老师的处理没有及时的反馈就完了。当时我跟老师交流,问他们下节课你们干什么呢。下节课可能就是新课。这可能就是没有对探究课进行结尾。而这种探究课的结尾是很重要的。这个老师应该把这节探究课出现的问题,或者观察到的问题梳理出来,然后告诉同学们,哪些操作是对的,哪些是有误的。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错的。这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反馈。否则,学生操作完了,也不知道对与错。那么下次可能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和我们传授课是相似的,传授课,比如让学生上来做一道题,老师会及时的给“√”或者“×”。让学生们知道错在哪里,对在哪里。这和探究课是一样的,探究课有很多活动,有很多操作,这样我们在探究课的设计目标中,我们就应该明白在操作过程中哪些能力得到培养。但是呢,可能冒出新的问题。在结尾的时候,探究课与传授课一样有一个总结。让学生们知道下次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这次课我们哪些表现很好。这样他才知道朝哪些方面发展。所以探究课的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当然它也可像传授课那样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

高老师: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说,某一个物理问题,有些老师是采取老师讲过了,然后要学生探究,或者先探究了,下节课再按传授课的思路讲授。这样时间必然是不够用的。所以要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还要清晰这些结论。因为结果也是探究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不能只顾探究过程,忽视其结论。 廖老师:探究活动它实现的课程目标是多维的,比如说,我们进行一个探究活动希望在知识技能上达到什么目的。就如刚才谈到的探究斜面上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它牵涉到平均速度的计算,这个在知识技能上是巩固与加强。然后才有过程与方法方面,你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在他的那次课里,更加强调数据的处理。这样可以检测一下,学生在数据处理方面真真学到了什么。还有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课里有什么发展。比方说,我刚才举例的那节课有老师说这样的操作不合理,我说为什么不合理呢,跟他们有个交流,他们说有一组,让一个物体从三楼自由下落。而他们说,三楼的旁边有同学在上课。而且从三楼下来也不安全。可能这节课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安全操作,还有怎样照顾他人。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的渗透。所以,探究性教学,这三个目标都能很好的融合进来。 邓老师:刚才的讨论告诉我们,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无定法。你的教学效果是怎样,学生理解你的用意,还是没有理解你的用意。在教学设计时,你一定要考虑教学的评价问题。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教学预设评价的问题。

高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基本的环节,前期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那么学生所达到我们设计的程度怎么样,是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好好考虑。而在传授课里,有些老师通过给出一些错例来判断对错。还有就是给出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分析。通过这些预设,通过学生来给教师反馈。这就知道教学效果怎样,从而达到检测,评估的作用。假如这个目标已经落实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过度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预想目的没有达到,就应该想办法调整教学目标。这就可能你所预设的与实际存在有冲突。这就涉及到如何调节或调整我们制定的教学计划。

杜老师:我想教学预设评价的问题不应只在教学过程的结束阶段,而应该在教学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应该有。其实,教学的初始、过程、结束都应该有预设评价。只是在各阶段的目的可能不同而已。教学初始阶段的评价可能是涉及到学生是否具备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及情感态度方面是否具有准备好下一步的学习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就是监控教学,以便获得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调控教学计划、进度、教学方法。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可能课堂评测就是一个教学阶段的评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就已经预设了。

高老师:其实老师们在教学评价方面已经积累许多很多经验,评价方式也很多,我们并不一定都要采取一问一答,通过给学生一张纸来做题。实际上,老师能从学生的各种表情上观察出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情况。从所观察得到的信息,就能调控教学过程。这些已经渗透到了它的教学经验里面。成为了一种教学习惯或者说是一种教学智慧。

廖老师: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不把这些写在教案里,但可以传授给新教师。像杜老师谈到的探究性课,高老师谈到传授性的课要求在不同的阶段,都要有不同的评价预设。无论在哪个阶段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观察的,有提问的,有练习的。像我们的探究同样也可以有这样的预设,有了这样的预设老师们就知道怎样往下走,怎样调整。这些可能在教学实际中需要不断调整,但在我们进行教学预想时要考虑到在哪些方面有一定的评价或调整,等等。

邓老师:刚才我们讨论了评价预设。我们发现这对老师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把我们的新课引入、教学过程、教学预设整合起来,来探讨一下应该怎么做。

杜老师:下面是福州泉州实验区的案例,首先感谢泉州实验区的老师们和学生提供这个很好的案例。内容是新课程平抛运动中的内容。请看录像。

高老师: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到这位老师在新课引入中想了不少办法,生动的视频,美妙的语句很快使学生进入状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引入都需要视频,其实有些实例如果学生熟悉的话,完全可以通过转述的办法呈现出来。因为视频的引入可能在一些学校是不易实现的,特别是条件不太好的地区和农村学校。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导入。

杜老师:高老师的意思是可以通过转述的方式来来描述引入新课的情景。这种方式确实比较省事,不需要器材,不需要做实验。尽管这种方式很节约,但从效果上来看还是没有做实验那样好。 高老师:我的意思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课都不可以通过转述的方法,能用的话还是可以的。

邓老师:高老师的意思是能用语言描述的就用语言描述,不必用图像、视频的方式来引入。但用语言描述的东西特别多,什么都可以。通过语言让学生去构想,勾勒情景。但是如果直接给学生在他们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能使他们很容易进入问题情景,从而对物理产生兴趣,因为这让他感觉物理就在他的身边,从生活走向物理。

廖老师:刚才你们说的就是根据我们的条件和对象来选择导入的方式。刚才我们看到的实例就是一个视频,而且这个视频是他们学校所拍摄的。但是高老师刚才所说的,我们也可以用描述的方法,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比方说农村的孩子没有铅球,没有这些器材,也可以用扔石头的活动等等。学生体验抛出去的角度,力度与高度,轨迹的大致定性的关系。导入是多种多样的,就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选择哪种。 杜老师:刚才这段教学视频首先通过引入新课程,定义相关概念,如射程、射高。然后又把课堂导入时所放的喷水的那段实验再次播放。这两次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新课导入,引起兴趣;第二次是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再看视频。

邓老师:其实这个老师的教学方式我觉得是一种探究性教学方式,我曾经看到国外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它有共同的特点。其特点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抛铅球的情景,再介绍相关概念如射程,射高,然后要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个过程。老师提出一个射程、射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可能就要猜想与假设。于是一个探究活动开始了。

廖老师:刚才老师通过视频引入,再给出相关概念如射高、射程。让学生讨论射程、射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视频现象进一步的发展。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对一些因素影响射程已经形成假设。它可能与初速度,抛射角有关、还与空气阻力有关,这些回答是很到位的。看到这里我有一个疑惑。一是单从视频来看,学生是很难判断与初速度有关的,

二、在这个视频里几乎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只有视频的形象,单从些现象得出这些结论,这个设计还是很不容易的。

高老师:学生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体验,通过看这个视频就调动了学生们平常的体验,比方说扔出去的篮球,踢出去的足球。结合这些实例,能想出与这些因素有关系。特别是能想到与空气的阻力有关。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杜老师:刚才这个实例是首先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入新课,然后界定了相关概念,如射程、射高,再提出射程、射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然后又把喷水的那段视频再次播放,接下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就是探究射程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再看教学实例。

(教学视频)

高老师:通过视频可以看出,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假设,提出不同的验证方法。射程可能与初速度、抛射角、空气阻力有关的假设。这位老师是通过分两组分别验证他们之间的关系。分别检验之后,就能得出结论。

杜老师: 我认为他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还是比较到位。设计很巧妙。射程可能与初速度、抛射角有关,那么抛射的初速度是通过瓶子的高度来控制或改变喷水的初速度。

邓老师:但是我想给老师一点建议,我感觉这节课是一个老师操作比较少,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探究课,但是老师对学生的任务分工的关注还是不够。老师要求学生用实验探究检验假设和结论,但是对学生的具体分工不清,使得有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流于形式。

高老师:这节课提出的假设有三个,但实际上只检验了两个,抛射角和初速度。空气阻力是在当时条件下是很难办到的。 廖老师:在他的实验里是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主要探究的是射程、射高与初速度,出射角有关。从课程标准来看,这位老师的教学活动来源于物理2的第二个主题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在这个主题下,有这样的相关条目: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接下来有一个样例: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在教学大纲中,对平抛、上抛、下抛、斜抛都有明确要求,但是特别强调不对斜抛做要求。在课程标准里,我们对这一点比较灵活,更强调对运动与分解的掌握。只要掌握了这样的方法,不管是平抛、斜抛都可以分解在这两个方面。而且在课程标准里,关于这条条目,我们没有硬性要求用探究性实验来完成,可以用传授式的教法,因此这位老师用探究式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条目是值得鼓励的。另外,这位老师对他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器材做了准备和制作。这位老师告诉我,讲这节课,他制作了15套实验器材。在这一点上,用简易器材来完成这个实验的做法是值得推广的。还有,从这节课里我们还是看出了探究的意味。探究抛射的初速度是通过瓶子的高度来改变的,用量角器来改变抛射角,可以反映抛射角与射程的关系。在这种实验中,学生的操作量和思考量是足够的,只有真正进入探究过程中才能完成。通过我们的观察,在这节课里,学生的探究激情还是有的,而且探究活动进行得很顺利。以上这些都是我认为这位老师在科学探究课里涉及到比较好的地方。最后,这位老师还有对评价的预设,有一些习题和问题。也通过观察学生们的表情流露,由此判断下一步的探究活动该怎样进行。通过这个实例告诉我们,在实验探究的时候要有探究目标,在这个探究目标下有相应探究过程,后边还应有一定的教学结果。由于时间的关系,关于教学结果就不再播放了。

邓老师:各位老师,在这一讲中,我们讨论了如何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有关以及教学的情景有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到今天为止,三个专题已经结束,接下来还有七个系列专题,欢迎各位继续学习。即使我们对十个专题的学习结束了,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还没有结束,我们的学习还在路上。如果老师们有什么问题和心得体会,可以通过新思考物理网的在线交流或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谢谢大家!

物理课标解读专题发言
《物理课标解读专题发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