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气压带风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15:2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2.1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手工图加深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圈环流教具 学生手工制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大家好!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咱们今天上一节火星情报课,首先进行一下分工,全班班长和地理课代表为火星情报高级特工,其他班委和课代表为初级特工,没有任何职务的同学为初级特工,咱们班一共有九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情报分局,今天的火星情报课的探究课题是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工作流程是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中级特工找出大气环流概念特点和成因局长进行会议讲话局长布置任务,各情报局独立完成各情报局任务成果展示火星特工工作考核。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师:进行第一个环节,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有哪位特工来帮助我们一起来回顾? 生:初级特工XXX A地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中形成高压,B地受冷,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气流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师:非常好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热力环流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中极特工找概念,所有特工读书33页第一段文字。一分钟后由中极特工回答大气环流概念特点以及成因。

生:中极特工特工XXX 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特点:全球性,有规律的

原因: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师:找的非常对。

下面进行第三个环节,局长讲话。

- 12 -

推荐第2篇:气压带风带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该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部分内容。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等过程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讲述本部分教材的在高中地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该部分内容是大气环境的第二课时,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部分热力环流和风知识的具体应用和迁移,也是学习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并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的要求注意到,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而对三圈环流中高空形势不做要求。结合上述内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以学生为主体,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2)能够联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阐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地理技能。

②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图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关系图,增强学生空间感知与思维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①阅读太阳直射点与气压带风带移动变化规律图,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一下几个内容: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是(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首先这两点是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也对接下来的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对气候影响作出了铺垫,具有迁移性。

2、教学难点则是三圈环流的形成机理

难点:因为该部分的内容较为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知较远,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节主要运用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和引导法。由于本部分的知识点不多,思维量大,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图示,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引起学生注意力,加强内容间的联系。

对难点三圈环流的突破,则应考虑到“课标”未深入作出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需通过绘图法,进行演示,让学生进行感知即可。

而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图文转化,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增强感知。同时要注重前后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全面理解掌握。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具体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说有关在二战时期,日本放飞氢气球炸弹炸美国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发学生们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讲授新课】

在讲新课之前,我讲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一看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二也能更好地过度到今天所讲的知识。 下面就是我要讲的本节课新的知识: (1)单圈环流

我将抛出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仅考虑赤道和极点两地的热力因素差异,那这时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北半球的大气运动情况。请同学思考后回答,引导其讲述单圈环流的概念。 (2)三圈环流

并继续提问: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考虑热力因素差异和地转偏向力,这时大气环流的情况又是怎样?让学生思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展现,通过步展示,先用图示讲解低纬环流的具体内容。进而讲述高、中纬的环流,引出三圈环流的概念。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分析风带的形成。最后,让学生参考图2-32用逆向思维绘制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这样能利于学生对前部分知识的消化、理解,其培养知识应用能力。最后总结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并通过提问: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承转:地球自转同时也在公转,自转产生了三圈环流,那大公转对三圈环流有何影响呢?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结果。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养成探究精神。并通过这种方式学会认识复杂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也利于学生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或同学之间讨论完成后面的活动内容,巩固自己所学过的知识。 【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课后温习所学知识。

这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下面就是我讲课环节了。

推荐第3篇: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2.2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说明)

————袁记飞作业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读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1.叙述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在图上标出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位置,并描述其分布规律。 3.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确定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学习内容:

复习旧知识,导出新课: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及热力环流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进行新课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通过学生自学探究学习知识,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验证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自学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二、单圈环流

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依此

鉴定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假设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太阳直射赤道,形成单圈环流。 画图:

三、三圈环流

通过假设条件,从简单入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大气环流,然后逐步去除假设条件,由浅入深,让学生研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最后各小组推选成员上台展示,依此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当考虑地球自转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小组活动】

用地球仪和硬纸条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画图标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四、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通过学生读图探究,研究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并分析原因,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判断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读图2.11,讨论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形成原因。 【合作探究】

【课后练习】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来巩固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效果。

右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面为低纬信风带

2.若甲、乙分别为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则此季节 A.全球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C.亚热带大陆西岸干热少雨

B.亚洲高压处于强盛时期 D.我国山区泥石流、滑坡频发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D.甲、乙之间近地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3.北半球信风带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4.以北极为中心吹向四周的盛行风为

A.逆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B.顺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C.逆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D.顺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5.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7.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A.极地地区

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

D.赤道地区

8.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9.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简图中的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极地高气压带

B.②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③东北信风带

D.④多雨带

B.乙点位于30°N D.②盛行西南风

6.如图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推荐第4篇:第六节 气压带与风带

第六节 气压带与风带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

3、了解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和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法、案例教学法、黑板略图法、问题导学法、小组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世界上的气候多种多样,沙漠与绿洲并存、海洋与高山同在、森林于荒漠共处,不同地方的气候孕育了不同的种族,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那么,如此多样的气候是怎么形成的呢?学习今天的课程,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环节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33,今天来学习第二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是的,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大气环流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单圈环流】

我们先来复习前面所学的大气环流,假设A、C两点受冷,B点受热,此时应该形成怎样的热力环流,请A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学生绘图:(同学黑板画图) 教师讲解:这位同学画的很好,我们一起再来复习总结一下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我们将受热点变成赤道,两极变成受冷点,这个时候会形成怎样的热力环流呢?我们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如果单就北半球来说,这里只存在一个圈,所以我们把这种大气环流也称作“单圈环流”。(ppt展示) 【三圈环流】

理想状态下赤道与两极之间形成单圈环流,那么加入地球的自转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自转了会对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阅读P34-35页图片和文字来思考一下。 教师讲解: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 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

(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 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通过三圈环流的分析,我们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ppt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 教师提问:公转对气压带风带影响? 同学归纳:略。

教师总结: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由此我们来总结一下气压带与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规律。 规律:(如ppt所示)

6月22日——北移 北半球(夏季):向高纬移动

南半球(冬季):向低纬移动

12月22日——南移 北半球(冬季):向低纬移动

南半球(夏季):向高纬移动

环节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结合P40页

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

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 (ppt展示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教师讲解: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异。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表格总结气压中心的分布,ppt展示)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我们再来看风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打乱了原来的气压带分布的格局,气压带的变化引起了风带的变化。我们来阅读P38“东亚季风图”,对照大气环流示意图,你们发现东南亚和东亚在两幅图(季风图和大气环流示意图)中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教师提问:季风环流风向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异同。(ppt表格填空)

环节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我们已经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问题。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注意: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基本了解全球气候类型图(ppt讲解)之后,我们来看一下这样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请同学们阅读P39的案例,分为三个小组来讨论三种气候。 小组讨论:三种典型气候类型。 讨论结果:略。

教师总结:ppt延伸视角,讲解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和分布举例。

环节4:活动 课本P39页活动,读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年内哥月气温和降水量图,由此延伸出全球主要类型气候,带同学们了解并掌握各类气候的特征、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ppt展示)

环节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和分布、东亚季风,简要说明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够思考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七、板书设计

第六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2、单圈环流

3、三圈环流

4、气压还和风带分布

5、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一月份和七月份气压中心分布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三、气压大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不同气候的形成

2、影响气候的因素

3、了解世界气候类型

4、几种典型气候

5、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推荐第5篇: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 ●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影像资料:《郭川航海30天:无风带的挣扎》(播放至1分30秒) 提问:郭川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无风带”指哪里?什么原因造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第一课时 学生复习旧知:热力环流。(对照学案上给出的图形,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并描述形成过程。

根据a、b两地冷热状况,画出热力环流

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纠正。 [讲授新课]

如果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全球范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

一、单圈环流

学生提前制模型,完成导学案,课堂上上台展示。

学生分析、讲解(内容包括开成单圈环流的前提、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 学生讲解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并鼓励表扬学生。并补充如下内容。

师:大家回答都很勇跃积极,内容表述准确,说明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高空和近地面,我在地球表面的南北极点、赤道附近画了一个人,头顶示意是高空,脚底示意近地面。此时,由于赤道附近的近地面受热,赤道附近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高压;南北极附近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在高空空气就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空气就由两级流向赤道。左右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看对方是不是画对了,如果都知道怎么画了,你们给书上33页的图

2、9标一标箭头的方向。生:-------- 师;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如果单就北半球来说,这里只存在一个圈,所以我们把这种大气环流也称作“单圈环流”。请同学们把“单圈环流”这四个字标注在图

2、9的旁边。[板书]:单圈环流(理想模型) 生:------- 师:标注好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样的单圈环流会不会一直存在?

生:--------- 师:有的同学说会一直存在,有的同学说不会一直存在,到底会不会呢?请看33页活动的第一自然段,一起来大声朗读----- 生:------- 师:那这样的单圈环流到底会不会一直存在呢? 生:不会。

师:这次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了,是的,这样的单圈环流是不会一直存在的。请同学们将刚刚朗读的勾画出来,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要形成单圈环流的话,有三个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在这里,老师想和你们分享一下这个思维方法:要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我们首先是把它理想化,因为理想化的事物比较简单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然后再逐渐的给其施加真实的外界因素影响,使其逐渐的还原成为一个复杂的现实的事物。

接下来,我们将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逐步的还原,首先给其增加地球自转这个现实因素。

[板书]

二、三圈环流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自转了会对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生:------- 师: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回忆一下前面我们是学过的三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在高空,由于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由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 第二个知识: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第三个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右偏在南半球左偏,简称为“南左北右”。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比如说,北半球近地面的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东北风;北半球近地面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西南风;南半球反之。 生:-------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课件上这幅图,先来理解低纬环流圈的形成。 教师课件展示如下图: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低压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高压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被迫下沉30。N(北纬30度形成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赤道低气压带) 教师对照图片解释。(这部分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不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需要教师讲解)

现在假设地表均一和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在南北纬5度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注意这是一个气压带,是有一定范围的。

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南风)。受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请同学们以30°为中心标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北风,(请同学们标注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之为东北信风。(请同学们画东北风,标注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在赤道地区辅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请同学们标注低纬度环流圈)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图,加强理解记忆。

明白了低纬环流圈的内容之后,我们来学习中纬和高纬环流圈的内容。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讨论并展示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学生展示之后教师补充讲解。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是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请同学们画北风、东北风,标注极地东风)

较冷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称之为极锋。(请同学们观察图

2、10极锋的画法、副极地上升气流,在这里不展开讲解) 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请同学们画气流向南向北)从而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请同学们标注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流到高空即向南向北流走,致使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请同学们画并标注副极地低气压带)

师:都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就半球而言,存在“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一共有三个圈,我们称之为“三圈环流”。请同学们标注好“三圈环流”。

再看到我们本节课标题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所以三圈环流的过程我们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我们要求掌握的是三圈环流形成的结果,即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大家数一下,在北半球一共有多少个气压带和风带? 生:四带三风。

师:在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是使地球向左偏转,所形成风带的方向与北半球相反,但气压带却与北半球相似。请同学们快速的将南半球的“四带三风”画出来---- 生:------ 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大风带:南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极地东风带。我们将其简称为“七风六带”。

[板书]: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七风六带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七风六带”,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它们分布的规律。如果以赤道为中心的话,将南北半球对折的话,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是可以重合的。

师:就得出了第一个规律——南北对称。板书:南北对称 得到这个规律,我们只要记住了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按照对称性原则就可以记住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从赤道向北,气压带分别出现了“低气压带”“高气压带”“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可以看出气压带出现的高低高低相见分布的;并且除了赤道与极地是“正”的意外,北纬30°附近与北纬60°附近都是“副”的,区别在于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注意不是“副赤道”,北纬60°附近是“副极地”。总之可以归纳为: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板书]: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赤道向北,依次出现“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可以归纳出第三个规律——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板书: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师:补充:如果不好记忆风带的风向的话,可以先把高低气压带先记住,然后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然后“南左北右”,最后也可以判断出风带的风向。根据这三个规律,你们再试着去记忆一下这“七风六带”。

请同学们将填图册拿出来,背着书把“七风六带”填写上去,并标注好风带的风向。 生:--------- 师:现在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加上,只假设地表均一,大气环流在“7带6风”的基础上受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的影响,到底气压带和风带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板书:假设地表均一 生:------------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图

2、11,先请同学们找到0°纬线,它是变动的吗? 生:不是。

师:那太阳直射点、气压带和风带是变动的吗? 生:是。

师:我们只选择赤道附近进行分析,请同学们看到b图,此时是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的是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中部与赤道重合;再请同学们看a图,此时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低压气压带的南部与赤道吻合,相对于春秋分日来说,整个赤道低气压带出现了北移,由于整个的“七带六风”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整个气压带和风带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北移。

按照同样的分析方法,谁来分析一下冬至日的情况?

生:c图,此时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低压气压带的北部与赤道吻合,相对于春秋分日来说,整个赤道低气压带出现了南移,由于整个的“七带六风”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整个气压带和风带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南移。

[板书]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师:很好,请同学们看到书上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 生: 师:由于南半球的冬夏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所以请同学们在后面在补充一句话:就南半球而言,相对于春秋分日,夏季(12/22)南移冬季(

6、22)北移。板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课堂小结

课堂延伸

师:现在还剩下一个假设条件,即假设地表不均一,如果我们把这个假设也将其还原,即地表均一,此时要考虑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又会发生怎样的复杂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 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单圈环流(理想模式)

二 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三圈环流----(结果)----“七带六风”

规律:

1、南北对称;

2、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3、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三 假设地表均一

气压带与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反思:

1 三圈环流一直都是自然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此理论是一个统计学理论,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缺陷,所以课标并没有要求掌握其形成的过程,而要求掌握其形成的结果——“气压带和风带”。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弱化这个难点,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强化“七风六带”这个重点上面。

除此,课本的第一自然段对大气环流的介绍与本节课“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关系不大,所以我选择了省略该内容,可以在后面讲解“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时注意提及。

2 整个第二节的它有一个内在的思维过程的在里面,即先理想化模型再逐渐的将其归于现实。这是本节内容内在的联系,也是一个很好学习的方法,于是,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很有意识的在安排这个思路。

3 本来这节课我是想用PPT进行教学的,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看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由于担心学生自己画图耽搁时间,再加上本身对课堂驾驭能力的限制,没有尝试使用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真是一个遗憾。 4 由于这节课知识的理论性很强,我没有更加深入的分析学情,导致没找到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的完美结合点。这样下来,整堂课虽然有学生在动手,但缺少学生和谐欢快的氛围,下次一定要注意。

5 讲这样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幽默感。比如说,在讲解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时候如果采用情景式教学那就很好了,恰当的用一些“江湖道义”等串联起来的情景教学肯定会增加课堂的幽默感。

推荐第6篇: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教案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案

南阳市八中

张园园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中相应于这部分内容的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对本条标准的理解应把握以下方面。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地球表面均匀的理想模式。我们可以把假想由简入繁的提出,更有助于学生于理解。使学生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的风带。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在学习本堂课内容之前已经在前面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思考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指导他们合作画出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并能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2、了解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3、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画图和对大气运动图的理解能力。

5、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深入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方法

1、分小组活动探究法。

2、用多媒体PPT课件直观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热力环流”,提问学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问:全球表面冷热也不均匀,会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吗?引入今天所学新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教学环节

1、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左右,由学生代表描述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最后教师用PPT课件展示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2、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阅读教材P50—51内容,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大气运动,并指出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尤其是让学生把下理解的内容用图的形成表达出来,所以给的时间会略长,大约十分钟左右。

学生经过自学教材和组内合作画出了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分别由小组代表到黑板上画出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大气运动状况,并用语言描述所画大气的运动情况,指出近地面风带和气压带。然后由其它同学提出质疑并给予补充纠正。最后老师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重点进行引导讲解。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

老师用PPT课件换一种图为学生呈现三圈环流及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近地面所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3、指导学生阅读P50第

二、三段,理解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判断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成因。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区分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4、提出问题:高压(下沉)、低压(上升)、风(高纬到低纬)、风(低纬到高纬)天气是睛朗还是阴雨?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思考这些问题。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5、练习检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P52活动2(填表)

推荐第7篇: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地 理 教 案

设计科目:高中地理

选自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授课类型:新课 授课时间:40分钟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

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动态形成过程及分布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

2、演示法:播放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动画,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谈话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所学、新课导入

教师:大气时刻在运动,而大气的运动形式复杂多样,其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它发生的区域可以是小尺度的区域,比如说由于大气稀薄程度和湿度不同导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形成的山谷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海陆风【幻灯片展示山谷风和海陆风】,当然热力环流也可以发生在大尺度的区域,那么就全球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气压带、风带。 【幻灯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教师: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什么是大气环流,同学们用1分钟时间预习一下教材33页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讲解】我们把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长期的平均状态。由于不同纬度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形成热力环流,促进全球大气的不断运动、输送和热量交换。

(过渡)假设地球不自转,而且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那么在地球表面能否形成热力环流呢?

教师:首先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板书)

(二)、单圈环流 【播放幻灯片】

学生:赤道受热多、极地受热少。 【播放幻灯片】

教师:很好,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之间移动,那么赤道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相对较热,极地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相对较冷,那么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热力环流。 【播放幻灯片】

【讲解】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因此,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边讲解边播放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动画) 【小结】赤道温度高,极地温度低,进而会形成单圈环流

(过渡)同学们想一想, 现实中,单圈环流能否维持?如果考虑地球自转,单圈环流会怎样变化?

学生: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转。 (板书)

(三)、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教师:对的,通过对前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会产生地转偏向力,那么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高空大气的流向与等压线平行【播放幻灯片】。那我们现在就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性质均一,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单圈环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首先通过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来了解一下它的形成过程。 【播放幻灯片】

【讲解】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赤道和北纬5°之间的近地面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北逐渐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边讲解边播放北半球低纬环流的形成动画)

教师: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自己回顾一下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板书)

2、中纬环流

3、髙纬环流

(过渡)这是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那么中纬和高纬又是怎样的呢,现在以北半球为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幻灯片】

【讲解】我们首先把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一起回顾一下,赤道及其两侧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那么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区的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而赤道地区上升的气流,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赤道地区上空的气流向北流,最终在北纬30度的上空堆积,然后被迫下沉,在北纬30度的近地面堆积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在近地面形成了东北信风,构成了低纬环流,而向北的一支气流(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我们把它称为盛行西风。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堆积,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东北风,我们把它称为极地东风。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从北纬30°到北纬60°之间的中纬环流和从北纬60°到极地的高纬环流。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后向南北方流走,所以在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那么在北半球就形成了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和东北信风带。(边播放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动画边讲解)

教师:现在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自己回顾模拟一下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板书)

(四)气压带和风带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

教师:同样在南半球也存在三圈环流,只是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由北向南依次说一下。

学生: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播放幻灯片】

【幻灯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

教师:很好,就全球而言,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板书)

3、成因

4、天气状况

5、分布规律

【知识拓展】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 学生:不同。

教师:对的,他们的成因是不一样的,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受热不均,是热力原因造成的,而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气流的堆积下沉和爬升的动力原因造成的。

【知识拓展】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低气压气流上升、多阴雨;高气压气流下沉、晴朗少雨

教师:不错,你给出的解释很合理,在低气压控制下,气流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云降雨,而在高气压控制下,气流下沉,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少雨。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1)、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且高低气压相间分布;相邻两个气压带之间为风带,风向总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高压带均为下沉气流,晴天为主;低压带均为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 【小结】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产生三圈环流

(过渡)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之一是太阳直射赤道,但实际上太阳直射点会随着季节南北移动,那相对应的气压带、风带是否也会有所移动?具体是怎样的呢?

(板书)

(五)、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播放幻灯片】

【讲解】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发生南北移动,那么相对应的气压带和风带也会在一年内发生周期性变化,从春分到夏至,气压带和风带向北大约移动10°,从夏至到秋分又向南移动10°,秋分到冬至继续向南移动10°,冬至到第二年春分向北移动10°,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它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同步的,冬至到夏至北移,夏至到冬至南移。(边播放动画边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并总结规律)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课后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否掉,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二)、单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

3、高纬环流

(四)、气压带和风带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

3、成因

4、天气状况

5、分布规律

(五)、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推荐第8篇: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请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

二、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思考

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三、自主学习内容(导学单) 第一板块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第二板块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备用: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

备用: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备用: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

备用: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第三板块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第四板块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四、教学成果展示

1、请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对板块一到四的问题发表本组的想法

2、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本组问题答案)

五、总结点评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启发引导学生完善答案,掌握知识点。

推荐第9篇:高中地理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过程和方法: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 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

三、教学方法、教具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动画、地球仪

四、课型与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师)对,这是大气的运动产生的。究竟全球的大气是怎样的运动的呢?我们本节课一起来学习学习。

【组织复习】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热力环流。 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小结】赤道地区受热空气上升,使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两极地区冷却空气下沉,使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差,从而形成单圈环流。

单圈环流是在假设情景1:①地球表面均匀②不考虑地球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样的热力环流能维持很久吗?

假设情景2:①地球表面均匀②地球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高空状态下的风将向右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

【提问】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 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讲解】(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 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板书】

一、单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

【学生活动】南半球同样也有。请大家结合教材完成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并让学生去黑板上写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讲解】综上所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分别请南北半球的代表上台来展示他们制 作的模型。

【归纳总结】结合图归纳出三圈环流的规律: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对称; 气压带:零三六九,低高低高;风带:南左北右,有信西东。

【课堂小结】地表均匀的,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在赤道---------单圈环流; 地表均匀的,地球自转着,太阳直射在赤道---------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绘图、板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将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规律,化解了知识难点。

2、本节课在教法设计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演示,使学生得到启发,自主发现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规律及其影响,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完成了课准要求。

3、从学法上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牢固掌握本节知识,通过让学生阅读、观察、讨论、合作探究、表达、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新知进行思考、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板书】

一、单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

【学生活动】南半球同样也有。请大家结合教材完成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并让学生去黑板上写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讲解】综上所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分别请南北半球的代表上台来展示他们制 作的模型。 【归纳总结】结合图归纳出三圈环流的规律: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对称; 气压带:零三六九,低高低高;风带:南左北右,有信西东。

【课堂小结】地表均匀的,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在赤道---------单圈环流; 地表均匀的,地球自转着,太阳直射在赤道---------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绘图、板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将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规律,化解了知识难点。

2、本节课在教法设计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演示,使学生得到启发,自主发现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规律及其影响,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完成了课准要求。

3、从学法上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牢固掌握本节知识,通过让学生阅读、观察、讨论、合作探究、表达、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新知进行思考、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推荐第10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高中一年级

必修一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一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本节内容新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目标分解如下: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 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共分3部分的内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用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例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流与风的相关内容,而本节内容以此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能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推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再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相关知识进行演示,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A(冷) B(热) A(冷) B(热)

2、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A地是极地,B地是赤道,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导学1: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能不能想像一下在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学生讨论并结合教材P36第一段内容回答: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活动探究] 请结合教材内容和有关示意图探究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完成导学2~导学4。

导学2:假设大气在物质均

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且地球不运动。请思考以下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上升、下沉),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极地垂直方向下沉 ,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注:热力作用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大气在赤道与极地之间水平方向的近地面和高空作水平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4)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下图

(一)。

(图一)

(图二)

导学3: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运动;但地球作自转运动,太阳直射赤道。请思考: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

(二)。

(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 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9)请结合你所完成的图

(二),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变式拓展]

(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学设计的最佳途径, 通过对本节课的实践教学,一些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设想,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学法设计上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并能够深刻的理解本节知识,教师对学法的设计是探究推理法和观察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气压带的形成、风带的分布,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和分布位置,而是提示学生考虑风的受力情况,绘制风带,再让学生对照全球大气环流分布图填充风带的名称,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记忆深刻,并获得成就感。

第11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临洮中学地理教研组

杜宝林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第一课时主要讲授“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教具准备】

课本、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边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找学生来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图。)

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然后就有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太阳辐射能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的情况下,高低纬度间的大气运动情况。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二、讲授新课

1、大气环流 1)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作用

促进了不同纬度间、海陆间的水汽和热量交换,调节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2、单圈环流:

(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教材P33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小结: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因高低纬度得到太阳辐射不同赤道和两极之间产生热量差异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单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

承转:教师提出问题,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到底全球的大气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板画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4、气压带和风带

在板画全球的大气运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分析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让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 出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同时,学生对照课本34页三圈环流的图,规律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实在归纳不出来,就将规律呈现出来部分字句,让学生填空,然后详细说明)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三、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2.2.气压带和风带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第12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问题背景】

高一地理上册内容抽象、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高一地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这是地理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教学的视野,打破旧观念,不断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科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思想、世界观、认知方式)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的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需要促进动机的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肢体语言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

2.设问贯穿始终:以设问设景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不同形式的设问作为教学的方式;

3.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全球环流图,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可以举一反三;

4.拓展延伸,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5.多媒体的使用,形象的动画设计,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因此我们既要运用前一节的内容作为基础,又要帮助学生将比较抽象的大气运动变成可以看得见可表演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设计思路:设问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设计思路:由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画出单圈环流,然后引导学生推出单圈环流存在的假设条件。

假设:(1)地球不自转

(2)地表均一

那现在我们来将假设条件一一否定,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否定假设条件一:地球会自转,那么

(1)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流圈。(3)高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师]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那么我请一位同学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相应的标出气压带和风带。

(学生画图时提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北半球是不是相同的。)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幅图对不对,(点评后继续进行)。那么大家看完整的环流图,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板书]3.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

[师]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二)引导学生记忆理解7个气压带和风带

自行绘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在此过程中请注意: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请同学们想一想: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上升区与下沉区的降雨量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流上升区为多雨带,下沉区为少雨带,为以后的天气和气候作准备)

二、游戏

好,我们已对三圈环流作了一个系统的学习,现在我们再以此为基础作一个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大家都知道高压处为下沉气流,低压处为上升气流,高压你就站立低压你就蹲。

三、设计思路

1.先进行几个简单的,然后再把难度加大,只说纬度。

2.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表演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四、联系实际

联系至此,我们完全能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案例一: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有没有同学主动来帮老师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日本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起彼伏。回答得非常好!

案例二:日本的核泄漏会不会影响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理由?

会,因为日本和美国都处在西风带上。

综上,本节课我们先讲了单圈环流,并分析了在加入地球运动因素之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三圈环流),这节课有一定的难度,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认真总结消化。

【教学后记】

“三圈环流”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仅学生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老师在这一章节的准备上也是煞费苦心。因为它不仅抽象,且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前后联系紧密,可谓环环相扣。关键是要考虑怎么样能找到一种最简单、又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教给学生这部分知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性、发散性思维也不容小视,同时,理论学习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对当堂课的知识,最好能当堂检验,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补充完善。教师在讲解低纬环流、中、高纬环流、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时,应该融系统讲解、作图示意、提问引导等为一体,尽可能放慢语速,并通过语音变化达到强化作用。

第13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一、考纲对该节的要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对考纲的解读

识记: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季风的形成

应用:运用气压带、风带、季风等知识解释气候的形成、分布及特点

三、对课时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优点:

①课时设计突出了本节的三大重点: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②讲解中特别关注的知识点: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③运用规律巧计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利用示意图解释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④本节讲解中指导学生判读等温线,复习了等值线的特征和等值线判读技巧,同时也讲解了等温线与其它等值线的区别。

⑤教学素材丰富:有图片、声音、视频等,讲解中拓宽了教学内容,大量收集资料,通过整合资源丰富。

不足:

①课时设计重点在知识的传授。

②在深入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降水特征分析上,虽重视探究,循序渐进,但感觉不够干脆,较为啰嗦和重复。

③在学习中,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本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设置了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任务。但由于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所以还有学生不知所措,学到的内容不能形成完整体系。

第14篇: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气温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带:

(南北纬

30°之间,

T最冷月>15℃)

1、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º之间

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2、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南、北纬10º~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南、北纬10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等地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

4、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

南、北回归线~30

º大陆内部和西岸

非洲北部地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交替控制

亚热带

南北纬30°~40°间

T最冷月>0℃)

1、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南、北纬25º~至35º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

2、地中海气候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º~40º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岸,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西南等地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

温带

(南北纬40°~60°之间

T最冷月>0℃)

1、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纬35º~55º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

2、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南、北纬40º~60º之间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3、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及岛屿

西欧、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新西兰

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60°附近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冬长严寒,夏暖短促,降水少且集中夏季

南、北纬50º~70º之间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

寒带(北纬60°~90°T最热月

1、苔原气候

全年严寒,

降水少

分布在极地附近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地处高纬,太阳高度较小、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2、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

分布在极地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纬度高,太阳高度极小,

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高山气候

垂直变化明显

分布中、低纬度的高大山地和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地

地势高,地势起伏大

二、气候类型的及判断

(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上图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见下表: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1.判断所属南北半球

气温变化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

南半球

2.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热)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气温<15℃

寒带气候

3.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

节分配

多雨型(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2000mm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年降水量>1500mm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000mm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1000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800mm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年降水量300—1000mm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

年降水量<250mm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2.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

气候类型

相似点

不同点

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终年高温(>15℃)

降水: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雨季降水量更集中更多(7月份降水突破600mm)

热带草原气候

相对降水量较少(若能从气温上判断该地是南半球,则必是热带草原气候无疑,因为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相对冷干(雨热同期)

最冷月均温(关键)>0℃

温带季风气候

最冷月均温<0℃,雨季较短

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水总量有时相当

最冷月均温(关键)>0℃,各月降水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关键)<0℃,降水各月不一,一般集中在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

气温冬冷夏热、降水状况都是夏季相对较多

均温低于0℃的月份少,有明显的雨季,年降水量相对较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

均温低于0℃的月份多,一般无明显的雨季,年降水量相对较少

3.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及其原因

气候大类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1、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2、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

3、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

中美洲的东北部

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位置偏高

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热带草原气候

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

地势较高,气温随之下降,降水也减少(改变了大气环流状况),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非洲西南部沿岸

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阻挡。

秘鲁沿岸

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

索马里沿岸

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塔尔沙漠

西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

降水少;人为原因:古代对植被的破坏。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不显著

海陆热力差异:北美大陆东部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地区那样明显。

气团和锋:北美大陆上南北属性不同的气团交绥,气旋活动频繁,季风环流遭到抑制而减弱。

地中海气候

澳大利亚东南部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

温带海洋气候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洋流和海陆轮廓因素:由于欧洲西部的海陆轮廓更有利于沿岸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深入。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比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

地形因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

温带季风气候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作用(迎风坡)

温带大陆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

尽管这里东西距海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该地处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山脉东侧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

4.气压带,风带,洋流和气候类型随纬度的分布

5、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比较项目

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性质

暖湿

湿热

源地

太平洋

印度洋

强弱

(较冬季风)弱

(较冬季风)强

风向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性质

干冷

干暖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亚洲内陆

强弱

(较夏季风)强

(较夏季风)弱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第15篇:006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空气受热上升

2.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都是偏北风

解析:1.B 2.C 第1题,图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北上,堆积下沉形成的。第2题,地球上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气压带中有的是由于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有的是由热力因素形成的,但在其中的低气压带地区多阴雨天气,而高气压区多为晴朗天气。

下图为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B.空气堆积下沉 D.空气受冷下沉

3.图中表示信风带的代号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4.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是(

) A.①和④

C.③和④

B.②和③ D.②和④

解析:3.B 4.C 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回答5~6题。

A.①②

C.③⑤

B.②⑤ D.③⑥

5.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6.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5.C 6.D 第5题,图中的③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右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 B.②为高空南风

C.③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 D.④为东南信风

8.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非洲西南部炎热干燥 B.巴西高原绿草如茵

C.大陆上等温线(相对同纬度海洋)向北凸出 D.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 解析:7.A 8.C 第7题,①为赤道位置,该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②为高空中的西风,③处大气受重力作用而下沉,④为北半球的信风,应为东北信风,故A选项正确。第8题,③处下沉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可知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故北半球为夏季,在此季节,非洲西南部温和多雨;巴西高原一片枯黄;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应在冬季,故C选项正确。

9.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A.a

C.c

B.b D.d 解析:选C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气压带、风带向南移。读图,a图中气压带向北移,A错。b图中风向错,应由高压吹向低压,B错。c图中气压带南移,位于南半球,风向向左偏,C对。d图中气压带没有南移,D错。

10.德干高原1月份的风向是(

) A.西南风

C.西北风

B.东北风 D.东南风

解析:选B 德干高原是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东北季风。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

2.空气上升或流向较高纬度,水汽易遇冷凝结产生降水。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和风带有(

) A.abe

C.ade

B.bcd D.cde 解析:1.D 2.C 第1题,c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为东北信风带,北侧为中纬西风带(西南风)。第2题,空气上升的气压带是a、e,流向较高纬度的是d风带。

下图为北半球夏季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带风向的是(

)

解析:3.B 4.A 第3题,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处于30°N~40°N之间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4题,图中D带应为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C.西南风

B.西北风 D.东北风

6.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5.A 6.C 第5题,从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北偏西,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同时,结合气压中心的位置也可看出,M为亚洲低压,因此判断应为夏季,夏季东亚盛行东南季风。第6题,A选项的表达存在理论性错误,空气冷却下沉应形成高压,而图中M地为低压;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是副热带高压脊,此高压由动力原因形成,故B错;此时副热带高压脊已影响到我国南方地区,故应为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读世界部分区域某月等压线(气压单位:hPa),回答7~8题。

7.图示月份可能是(

) A.1月

C.7月

8.a地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C.西北风

B.东南风 D.西南风 B.4月 D.10月

解析:7.A 8.D 第7题,由图示等压线可知,澳大利亚处在低气压控制下,印度洋处在高气压控制下,是南半球的夏季,A项正确。第8题,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吹西南风。

二、综合题

9.读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偏________(北或南),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________季。

(2)此季节N地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此季节N地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

(3)M地盛行______风,此季节,该地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______(快或慢),南亚风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北纬30°以北,可判断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第(2)、(3)题,M地盛行东南季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形成季风气候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N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第(4)题,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其成因是: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答案:(1)北 夏 (2)炎热干燥 副热带高气压带 (3)东南 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慢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第16篇: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关于本课时的课程标准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依据课标的要求,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为以后“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关于形成过程,教材的表述空间感较强,而学生的立体空间分析能力较弱,因此本节主要通过提问和借助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推理探究的方法突破“过程”这个难点,继而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移动规律。

【设计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多媒体演示,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设计过程】

第一环节:课堂导入

1、复习回顾热力环流和风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日本大地震核泄漏事件” 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推理。

引导学生推理出理想状态(地球不自转)下,地球的大气环流状况,并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发现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

第三环节:引导探究,推理发现过程,总结规律。

1、以北半球为例,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展示形成的三圈环流。

2、以北半球为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纬度带近地面风向的画法,而后由学生绘制南半球的气压带、近地面风向,老师简介风带的命名。

3、看图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并识记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名称。

4、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动画演示,发现总结规律。第四环节:巩固检测,评价提升。

对应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设置练习题,评价提升。 【设计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条件:a.地表性质均一,b.太阳直射赤道,c地球不自转

一、假设abc,则单圈环流

二、假设只ab,则三圈环流

分布规律:7压6风,风压相间,南北对称

3低4高,相间分布

三、

假设只a,则季节移动

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17篇:《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目标分解如下:

1 .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 . 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 . 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共分 3 部分的内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使用 3 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在北半球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用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例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共 3 课时,本课时内容:三圈环流的成因推导与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四、本课时教学方法

1 . 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活动; 2 . 模拟演示与板图相结合; 3 . 学生绘图训练。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2 、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 A 地是极地, B 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教材 P36 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小结: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因高低纬度得到太阳辐射不同产生的热量差异,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单圈环流。

3 、三圈环流的形成

承转:教师提出问题,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到底全球的大气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上图可在黑板板图,也直接印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教材 P37 文字读图分析,或让学生制作成立体模型,加深认识。教师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以讲析北半球低纬环流作为解疑析难的突破口,讲清低纬环流的成因后,便可轻易完成三圈环流的讲解。之后把视角重点放在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

4 、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让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 1 )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 7 个风带。

( 2 )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 6 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5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利用复合投影片可以轻松演示移动情况,并读 P39 图 2.11 。

6 、非纸笔作业布置

• 利用硬纸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 P38 活动)

• 利用透明胶片制作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复合片)

第18篇: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六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回顾

师:给三分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板书及画图)请同学帮我完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对图进行讲解)在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暖气流在高空由南风逐渐向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北纬30度附近偏转成西风,导致堆积效应,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在南半球,则左偏形成东南信风带。由副高流向更高纬度的一支气流,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最终偏转成西风,称为盛行西风带。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向左为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为东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度左右相遇,相对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高空,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气流流向副高高空,向北的气流流向极地高空。

引入新课

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大家还记得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是?

生:气温和降水

师:对,热量和水分是不是就对应着气温和降水啊,所以气压带和风带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

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那它到底是怎样影响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画图】一个地方的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这时候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汽就容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低压控制下的天气就多雨;如果空气下沉,近地面会形成(高压),气温会?(越来越高)水汽就容易蒸发不形成降水,所以高压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晴朗,总结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就是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雨,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少雨 那么现在请同学根据这个知识来完成书本52页第一个表中的信息。(叫人回答) 师:(解释)在低气压处,气流上升,易形成降雨,在高气压处,气流下沉,少雨多晴朗天气,在高纬地区气温较低,低纬地区气温比较高,根据这个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 师:大家现在思考一个问题: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和从高纬吹向低纬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暖湿;冷干)

师:(解释)由于从低纬吹来的风流经的地区比较温暖湿润,携带的气流就比较湿热,同样的从高纬吹来的风流经的地区较冷,较干,所以携带的气流就比较冷干我们具体来看几个风带(ppt)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书本52页第二个表(叫生回答)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六风七带”控制下的气候特点。 【板书:

1、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点】

师:上节课我们还学到气压带风带是会发生季节性的移动对吧,那这样一个特点会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呢?(会)大家看到书本52页的第一题,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会给南北纬10度至20度之间和南北纬30度至40度之间的大陆西部带来什么影响?

【板书:

2、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师: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南北纬10度至20度大致是受赤道低气压控制,气候怎样(暖湿)那么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南亚,这个区域被东北信风带控制,气候干燥。我们就将这个南北纬10度至20度之间范围的气候类型称为热带草原气候。试着分析南北纬30度至40度之间的大陆西部的气候

生: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气候温暖湿润

师:没错,分析的很对,我们将南北纬30度至40度之间的大陆西部的气候称为地中海气候。

二、气压带、风带与大气活动中心

师:之前我们在讲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条件,那就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然而事实是地球表面凹凸不平,海陆相间分布,那么对全球的带和风带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气压带和风带与大气活动中心。

【板书:

(二)气压带和风带与大气活动中心】

先来复习我们在热力环流中提到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板书: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热低压,海洋升温慢冷高压。冬季陆地降温快冷高压,海洋降温慢热低压。我们全球陆地面积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啊?(北半球)对,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北半球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板书:

2、北半球气压分布】

首先我们来分析北半球夏季气压分布,大家首先判断七月陆地和海洋应该哪个是高压哪个是低压呀?(陆地低压。海洋高压) 对,再来看这张全球7月份海平面等压面的分布图,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图例,紫色越深,表示气压越大,黄色越深表示气压较小,很明显海洋气压要高吧。那么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直接的看到北半球有几个颜色比较深的区域?(一个是亚洲印度半岛北部的低压中心,还有是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以及北大西洋的高压中心)

我们将这些气压中心分别命名为印度低压,北太平洋海域夏威夷群岛的夏威夷高压以及北大西洋海域亚速尔群岛附近的亚速尔高压,都是根据它所处的位置来命名,很好记吧。

师:老师这里将北纬30度标出了,如果我们将全球气压带也在这张图上表示的话,同学们告诉我这几个气压中心都位于哪个气压带的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对,那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气压带,它的纬度位置大致是位于北纬30度以北吧,为什么会偏北呢?(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看南半球气压带分布,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在南纬30度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师:没错,综合前面我们的所学,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七月份大陆升温快,形成的印度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副高留在了海洋上,形成了三个气压中心,分别是印度低压(996百帕),亚速尔高压以及夏威夷高压(1026)【最好在黑板画图】 师:在1月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首先我们肯定可以确定陆地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吧。具体观察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以发现亚欧大陆西伯利亚一带形成高压中心,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形成了低压中心。我们同样根据所在位置对这几个气压中心命名,位于亚洲的叫做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的是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的是冰岛高压 师:大家观察图,在这种情况下,被切断的是哪个气压带? 生:副极地低气压带

师:是的,冬季大陆比海洋降温快,大陆形成冷高压,切断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北纬60度以南了对吧,为什么啊?(冬季气压带南移)是的。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过程

1月份亚洲大陆降温快形成亚洲高压(1036),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得低压保留在海洋上,于是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1000),大西洋形成冰岛低压【板书画图】

同样我们也可以来看南半球,也没有形成这种特殊气压中心,南纬30度以南大致呈纬向分布吧

师:那现在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在亚欧大陆形成特殊的高低压,而不是在美洲等其他大陆

生: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大陆性质强,东部的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海洋性质显著,海陆性质的差别更明显

师:对,非常棒,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形成的高低压中心相当于造成了水平方向气压差异吧,那会产生气流运动叫什么啊(风)是的,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师:现在大家观察这两副图,此时的季节是什么时候?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生:冬季,大陆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夏季,大陆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

师:再来看,东亚的冬季,夏季的风向如何? 生:(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师:南亚的冬季,夏季的风向呢? 生:(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师: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季节的不同,那么这个区域的风向也不相同,我们可以将这种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书上有说它是大气环流的重要表现形式,大气环流呢就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三圈环流也属于大气环流的一种。

【板书:

1、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它主要的活动范围是东亚和南亚。

师:想一想东亚形成季风的原因是什么? 生:海陆热力差异

师:【板书画图】是的,由于东亚位于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的边缘地带,欧亚大陆和北太平洋之间的气压差异非常大,因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在冬季太平洋降温慢形成热低压,(刚刚学过的是什么?阿留申低压,对,而且赤道地区还有赤道低气压带)大陆形成冷高压,风的方向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所以形成了由陆地吹向海洋的西北风,在夏季陆地增温快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形成冷高压,于是形成了由海洋吹向陆地的东南风

师:那么南亚的季风的形成还是与东亚的形成原因一致吗?首先来看冬季,南亚同样受到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了东北风,那夏季呢?北半球印度洋面积很小,显然是不足以形成一个高压中心的吧?那这个西南风是如何形成的呢?仔细观察南亚地区夏季赤道以南,以北的风向变化,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试着解释其原因 师:之前学过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是怎么变化的? 生: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师:好的,夏季的时候,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怎么移动(向北),也就是说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会越过赤道,会发生什么变化? 【画图】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南左北右赤不偏,此风的风向变成哪个方向的风(西南风),于是夏季南亚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所以夏季南亚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我们可以来小结一下(ppt)(叫人回答)

师:好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大气的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ppt总结) 还有时间的话讲解学法大视野上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点

2、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成因

2、气压分布

A、北半球(画图) B、南半球——带状

(三)气压带、风带季风移动与季风环流

1、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分布

A、东亚 B、南亚

(附图)

第19篇: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

学 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专 业:地理科学

姓 名:邹 延

学 号:20110514741

时间:2014.06.2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授课人:邹 延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式:启发讲授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现实,设计案例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研讨相互启发、归纳形成规律性认识,并在以上活动过程中,体验、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该指导思想符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建构规律和建构注意理论。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是: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对课标进行拆分,重点实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的影响。本节课就是以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为例分析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以及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分布和特征的影响。

三、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在讲授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联系实际的应用,是各级考试中对三圈环流分布知识考查的切入点。所以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的差异选取重点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和地中海气候进行气候分布和气候特征描述的细致讲解,意在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分析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关系的方法。

学生情况:

本节课是气压带风带的第三课时,是在学习气压带风带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之后联系实际,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的一节课,由于学生还未养成地理学科学习习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稍显不足,气压带风带分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很难建立。所以复习引入新课,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是初中阶段重点,时间间隔比较久,所以也要在本课之前强化训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全球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类型”部分的学习,说出各种气压带、风带 控制下各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能够说出在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下各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能够说出各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各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重点:

1.难点:世界各种气候类型成因;

2.重点: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候特征以及分布规律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了解到大气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2.2.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

师: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述清楚。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我们首先来一起学习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板书)

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板书)

(一)热带雨林气候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前面2节课所学习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思考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终年高温。

师:对,由于赤道地区受太阳辐射强,所以终年高温。那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

生: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师:是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那么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盛行上升气流。 师:多什么样的天气? 生:多阴雨天气。

师: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完整的描述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气候特征?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

(投影)伊基托斯——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幅伊基托斯的气温和降水直方图,读出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值。

生:年平均气温在26 ℃左右,年降水量丰富。

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该地区最低月平均气温都在25 ℃以上,说明当地终年高温,全年皆夏,而且年降水量丰富,大都在2000mm以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呢请大家看这幅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图?

(投影)热带雨林气候世界分布图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板书)

(二)热带沙漠气候

师: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一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只受单一的环流控制?(教师引导)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气流下沉。

师: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生:终年高温少雨。

师:这种气候叫热带沙漠气候。

(投影)开罗——热带沙漠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由于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形成了全年高温少雨的气候特征。 师: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 (投影)热带沙漠气候的世界分布图

生: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西亚阿拉伯半岛、印度河流域、墨西哥、西南非洲、澳大利亚的中西部、智利北部和秘鲁等地区。

(板书)

(三)温带海洋性气候

师:终年在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下,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投影)伦敦——温带海洋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请大家观察这幅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我们一起来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情况。 师:我们首先分析它的气温情况,从气温曲线我们可以看该地区一年的最低气温在不低于0℃,最高气温不高于25℃.说明该地气温怎么样? 生:温和

师:很好,该地气温年较差较小,气候温和。下面请同学们。读出它的降水值。 生:60°左右。

师: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该地区终年湿润,年降水量在700~1000 mm,气温年较差小。

师:这种气候叫温带海洋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由于全年受西风控制,所以形成了全年温和,降水均匀的气候特征,也可以描述为:冬不冷、夏不热,全年降水均匀。温带海洋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 (投影)温带海洋气候的世界分布

生:主要分布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

(过渡)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会带来风带和气压带的南北移动,这样就会有一些地区夏季受某环流的影响,而冬季又会受另一种环流的影响,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探讨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板书)

二、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板书)

(一)热带草原气候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

(动画演示)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师: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因为离赤道较近,故全年高温。请大家看图思考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师:(带领学生分析)夏季赤道低气压会移动到这儿并控制这个地区,会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会控制这个地区,降水稀少。 师:这就是热带草原气候。

(投影)——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请同学们依照前面三个气候的方法看图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 生:全年高温,夏半年降水多,冬半年干燥。

师:正确。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两季。请找出它的主要分布的地区。 (投影)热带草原气候的世界分布。 生: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板书)

(二)地中海气候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

师:很好。再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已标示风带和气压带),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请同学们自己思考分析

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西风带南移并影响这一地带,暖湿多雨。这种气候在哪儿最典型? 生:地中海沿岸地带。 师:很好。这就是地中海气候。请看图回答,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投影)地中海气候世界分布图

生:地中海沿岸地带、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周围和帕斯周围。 师:有哪些代表性的城市?

生: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墨尔本、帕斯、好望角、开普敦等。

师:这是唯一一种夏干冬湿的气候类型,大家要认真理解记忆。

承转: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结课]

补充其他气候类型(结合课件展示)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道:在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有三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请同学们要特别注意: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只有地中海气候。 我们也分析了其他因素形成的气候类型。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七、板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一)热带雨林气候

(二)热带沙漠气候

(三)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两种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一)热带草原气候

(二)地中海气候

八、教学反思

1、优点:本堂课内容体系完整,课堂上详细讲解的几个气候类型具有代表性,充分利用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地区气温与降水直方图讲解各种气候的成因和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缺点:在讲解气候成因是未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讨气候成因。

第20篇: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板书

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

2、移动状况

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

三圈环流图以及气压带风带图、题目以及答案、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地理课堂,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 (1)、什么是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它的具体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画一幅图来展示一下:(手绘图)

(画完了图和学生一起回顾)

由于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得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综上所述,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问)风是怎样形成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有近地面和高空两处大气作水平运动,即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

(问)近地面的风和高空中的风分别受那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除了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外,还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标题板书)

我们知道: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之一:三圈环流。至于季风环流,我们下节课再讲。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板书) 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即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那么,地球表面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绘图),此时,因为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而在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1)、单圈环流

在南半球也一样。在高空,大气由赤道向南极运动,在近地面,空气由极地向赤道地区运动。(绘图)

以上情况的出现,只局限于地球不动、地表均匀,形成的是单圈环流。但实际上地球是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的,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我们把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考虑进去,大气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现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大气运动的情况。 (2)、三圈环流(板书) 首先要了解低纬环流和信风带的形成。 (1)、低纬环流和信风带

画图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根据我们课前复习的热力环流知识来看待三圈环流:

赤道地区温度高,形成上升的暖气流(画箭头①),极地地区温度低,形成下沉气流(画箭头⑩)。由于赤道地区形成上升气流,使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在同一水平面上南北的气压较小,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由于赤道附近气流上升并向外流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称为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 称为盛行西风带。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称为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由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流相对运动,所以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成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之一(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称为中纬环流。 (2)、中纬环流和西风带(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和东风带(板书)

由此可看出,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区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带,并盛行不同方向的风。

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题目:

①低纬环流圈形成的纬度范围;

②在北纬30°和赤道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 ③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④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纬度范围分别为多少?

⑤在北纬30°~60°和北纬60°~90°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是什么?

⑥在北纬60°与北纬9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题目的答案

①赤道和北纬30°之间。

②信风带:在近地面,空气则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同理,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与东南信风带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两个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南北半球的两个信风带。

③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北纬30°地区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④中纬环流形成于北纬30°~60°,高纬环流形成于北纬60°~90°。

⑤在北纬30°~60°盛行从副热带高气压吹来的西南风,形成西风带;在60°~90°盛行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

⑥因为在北纬60°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所以容易产生降水。北纬90°因为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容易产生降水。

同样的,在南半球也存在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展示图片)。有:副热带高气压、副极地低气压和极地高气压,并且形成了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可以发现:南北半球的风带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是不同的。 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差异,导致低纬信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在中、高纬环流圈中,由于受不同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几个气压带和风带?)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它们分别是:7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在上述的七个气压带中,它们的成因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不一样,又有什么区别呢?比如说: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上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是在地球自转但不公转、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形成的。实际上,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公转,地表也不均一,所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是怎么变化的呢?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板书)

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所以在实际中,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由此才产生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那么,

(提问)气压带风带是怎么移动的呢?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我们之前学了太阳的回归运动,下面考一考同学们:

(提问)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吗?

不会。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就没有了季节移动。

读教材P51“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图2-3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我们前面讲的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同时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但是,在地球上地表是不均匀的,地球表面既有海洋,也有陆地,它们的地形和地势也不一样。如果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的影响,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运动又会变成怎样呢?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坐的各位有多少人会游泳?

在夏天,你们去河里或者水库游泳,岸上的气温高还是水里的气温高?冬天呢? 这是为什么?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地表岩石等的比热容大,比热容大的,它升温或者降温就比较慢,比热容小的升温或者降温就比较快。那么,在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低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得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同学们现在看到屏幕上的图片:

(展示图片)

七月份,从海平面等压线图可以看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亚洲、非洲和北美洲,其中,以亚洲低压(又称为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气压和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气压。

为什么在亚洲表现的最为突出呢? 因为在北半球,亚洲和欧洲大陆连在一起称为亚欧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而亚洲东面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所以在亚洲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一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气压和大西洋上的冰岛低气压。

我们在来看看南半球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什么特征? 块状分布!

冬夏季节,海陆上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也随着季节改变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的影响。具体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在讲解!还有几分钟,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擦掉附板书)

课堂小结 由于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且较抽象,希望同学们要注意及时巩固,以便更好地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气压带风带教案模板
《气压带风带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