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26:1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业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抗体

2、超敏反应

3、人工主动免疫

4、人工自动免疫

5、消毒

6、灭菌

7、无菌

8、无菌操作

9、中间宿主

10、感染阶段

二、简答题

1、简述抗原的概念、特性及分类(根据抗原性能)。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哪些?

3、免疫应答根据效应机制可以分为哪几类?其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4、简述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的超敏反应?简述其发生机制。

6、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7、简述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和致病性(致病机制和所致疾病);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哪些?

8、简述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9、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10、简述病毒的结构、基本特性、感染途径和感染类型。

11、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12、简述HBV(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13、简述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4、简述狂犬病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

15、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防治原则。

推荐第2篇:教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优秀)

中学生物教学资料 11.关于补体,正确的是:C.是非特异性免疫的抗微生物物质。

1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胞是:A.CTL细胞。25.NK细胞表面的特有标志是:C.CD56.

26.抗原提呈细胞不包括:37.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的细胞52.与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直接相是

E.中性粒细胞 关的是

E HLA抗原 38.能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53.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有久收缩的生物活性介质是

关的是 B.抗原-抗体复合物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 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C环境因素。

2.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错误的是:C 抗原决定基只能刺激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 3.不属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是:A水、空气和食物。

4.家庭成员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称为:B.同种异体抗原。5.正常机体不会对下列物质发生免疫应答:D.胚胎期机体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

6.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B.Fab段。

7.以下哪项不是免疫球蛋白的功能:D.与抗原结合后直接杀伤抗原。8.在机体黏膜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的Ig是:B.IgM。

9.相对分子量最大的和结合抗原数目最多的Ig是:B.IgM。

10.可穿过胎盘的Ig是:A.IgG。

路途经比较,错误的是:A.激活物质相同。

13.具有免疫粘附作用的补体成分为:A.C3b、C4b 14.经典途径中激活不提能力最强的Ig是:B.经典途径。

15.在感染晚期发挥溶菌作用的激活途径是:B经典途径。

16.细胞因子的特点不包括:B.特异性。

17.不表达HLA-I类分子的细胞是:E.神经细胞。18.多次接受输血的病人所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下列哪种抗体有关:E.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的HLA抗体。

19.与强直性脊椎炎相关联的HLA分子是:A.HLA-B27。

20.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B.同种异型抗原。21.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B.骨髓。 22.T细胞主要分布于淋巴结的:D.深皮质区。 23.T细胞表面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受体是:B.TCR。

24.能特异性杀伤细胞的细

E.肥大细胞。

27.B细胞作为APC可通过BCR直接识别结合:C.可溶性抗原。

28.可诱导B细胞活化第一信号的产生的是:E.BCR-Iga/IgB复合受体与抗原间的相互作用

29.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是:E.lgG和lgM类抗体均显著升高

30.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MHC限制的是:

D.NK细胞与肿瘤细胞 31.内源性抗原是指

D.在APC内产生或形成的抗原 32.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28的配体是APC表面的 B.B7(CD80)

33.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是 D.CD8+CTL细胞

34.CD4+效应Thl细胞通过下列那种作用产生免疫效应

E.释放IL-2,IFN-r,TNF-B等细胞因子

35.CD8+效应CTL细胞的作用特点是

E.可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36.引起I型超敏反应早期相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是 A.组胺 B.白三烯 39.脱敏治疗可用于 D.血清过敏症 40.化工产品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的是

E.接触性皮炎 41.与Ⅱ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

E.CD4+效应Thl细胞 42.主要表现为血管炎的超敏反应是

C.Ⅲ型超敏反应 43.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D.新生儿溶血症 44.Ⅲ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 E.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侵润 45.发生机制不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是

E.特应性皮炎 46.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称为 B.自然主动免疫 47.下列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宿主的疫苗是

C.卡介苗 48.下列疾病不能用抗毒素进行

紧急预防或特异性治疗的是 E.脑膜炎 49.下列生物制品中为活疫苗的是

C.麻疹疫苗 50.临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免疫抑制剂和抗炎剂是 A.糖皮质激素 51.试验动物新生期切除胸腺后,淋巴结内 A.深皮质区缺乏T细胞 54.测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B.OT试验 55.患者,男,30岁,受到多种细菌感染,并发现缺乏C3成分,该患由补体介导的功能将不会受到影响的是 E.以上均不对 56.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D.微米 57.细菌粘附细胞的解构是: E.菌毛 58.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A肽聚糖 59.细菌的休眠体是: B.芽胞 60.关于质粒,错误的是: C.质粒丢失后,细胞不能生存 61.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A.二分裂 62.大多数细菌的分裂倍增时间(代时)是:

C.20-30min 63.若要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培养细菌至: B对数期 64.关于热原质,错误的是: A.是细菌分泌的外毒素 65.对粪便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应选择: C.选择培养基 66.SARS流行期间,教室内喷洒过过氧乙酸的做法被称为: E.消毒

67.一般用于手术室、病房、实验室的空气消毒,常采用: B.紫外线消毒法

68.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为: E.灭菌

69.可以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是:

D.高压蒸汽灭菌法

70.对牛奶和酒类进行消毒,常采用:

E.巴氏灭菌法

71.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 C.破伤风痉挛毒素

72.外毒素的特点不包括: B.作用没有选择性

73.关于内毒素,错误的是: D.抗原性强

74.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不包括:E注射疫苗后

75.正常菌群的作用不包括: E.合成抗生素

7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一般呈局限化,是因为它们具有: D.凝固酶

77.关于肺炎链球菌,正确的是: A.产生自溶酶

78.A族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不包括:E.肠毒素

79.淋病奈瑟菌感染一般不引起: B.腹膜炎

80.关于脑膜炎奈瑟菌感染,错误的是:

E.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81.卫生细菌学检测指标之一为:A.大肠菌群数

82.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原是:

A.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83.胃癌的发生与何种病原体有关:B.幽门螺杆菌

84.粪便标本在镜下观察到“鱼群样穿梭”的细菌,可疑为: C.霍乱弧菌

85.引起霍乱病人出现剧烈腹泻和呕吐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E.外毒素

86能够使肌肉强直收缩的毒素是:D.破伤风痉挛毒素

87.抑制胆碱能 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是: C.A族链球菌

88.毒性最强的毒素是: C.肉毒毒素

89.引起气性坏疽的病原体是: E.产气荚膜梭菌

90.可以起感染免疫的细菌: D.结核分歧杆菌

91.结核分歧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D.菌体成分

92.结核分歧杆菌在罗氏培养基上出现菜花样菌落需要的时间是: D.4周

93.培养结核分歧杆菌的适宜培养基是:B.罗氏培养基

94抗酸染色阳性的细菌是: C.结核分歧杆菌

95.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的最小微生物是: D.支原体

96.有独立发育周期的病原体是:B.衣原体

97.沙眼的病原体是: D衣原体

98.可以引起反复隐状和再发性疾病的病原体是: E梅毒螺旋体

99.不引起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是:E.立克次体

100.病毒的测量单位是:E.nm 101.病毒的基本结构是: D.核心+包膜

102.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A.复制

103.病毒的感染的传播途径: E.以上都是

104.疯牛病的病原体是: C.朊粒

105.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物质是:C.血凝素

106.不影响流感病毒变异是: E.基质蛋白

107.经垂直传播常引起胎儿畸形的病原体是: B.风疹病毒

108.能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病毒是:E.麻疹病毒

109.需要每年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是:A.流感

110.我国计划免疫使用的脊髓灰质疫苗是: B.减毒活疫苗

111.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四肢迟缓性麻痹,是因为损伤了 D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112.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之一是:C.柯萨奇病毒

113.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是: B.轮状病毒A组

114.具有乙肝特异性免疫力的指标是: B.抗-HBs

115.提示HBV在体内活跃复制的指标是: C.HbeAg

116.Dane颗粒是指感染HBV患者血清中的: A.大球形颗粒

117.能够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病毒感染是: A.HBV

118.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病毒是:B.HBV

119.以蚊为传播媒介的病毒是: C.登革病毒

120.子弹型病毒是: E.狂犬病病毒

12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致病病毒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22.狂犬病的潜伏期是: C.3-8周

123.引起生殖器疱疹的病毒是: B.单纯疱疹病毒-2

124.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 A.终宿主

125.寄生虫对宿主的机械损伤,除外:B.夺取营养 126.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有: E.既有地方性,又有季节性。 127.寄生虫病的传染源,除外 A.感染的中间宿主

128寄生虫侵入人体后能继续发育或反之的阶段是: C.感染阶段

129.似引蛔线虫的感染阶段是: A.含蚴卵

130..似引蛔线虫对人体主要危害是:D.并发症

131.诊断似引蛔线虫感染最适合的方法:

B.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132.似引蛔线虫的感染途径是:A.经口

133.下列不是由似引蛔线虫引起的:

E全身性肌肉酸痛

134.诊断鞭虫感染最适合方法是: E.集卵

135.鞭虫的感染途径是: A.经口

136.虫卵两端有透明栓的寄生虫为:

B.毛首鞭形线虫

137.蠕形住肠线虫感染的试验诊断方法是: D.透明胶纸法

138.蛲虫卵的典型形态 A无色透明,不规则的椭圆形一侧扁平,一侧稍凸

139.华支睾吸虫的寄生部位是: D.肝胆管。

140.布氏姜片吸虫的感染阶段是: C.囊蚴。

141.感染后可以表现全生性寄生虫病的吸虫是;C.卫氏并殖吸虫。

142.人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的方式是:

E.生食或半食石蟹、喇蛄。 143.以虫卵作为主要致病阶段的是:

B日本血吸虫。

144.人感染猪囊虫病的倾入途径、致病原因是:

A.经口食入、猪囊尾蚴。

145.链状带绦虫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阶段是 C.囊尾蚴。

146细粒棘球绦虫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阶段是 D.似囊尾蚴。

147.棘球蚴在人体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B.肝

148.引起人脑部病变的寄生虫是:

B.链状带绦虫囊尾蚴 149.医学原虫是指:

A.寄生于人体并能致病的原虫 150.溶组织阿米巴的主要感染方式是; B.经口

151.确诊阿米巴痢疾的主要依据是:

C.粪便中查到吞噬有红细胞的滋养体

152.可引起严重的腹泻有称作旅游者腹泻的原虫是:

B.蓝氏贾地鞭毛虫

153.可引起滴虫 性阴道炎和尿

道炎的原虫是

C.阴道毛滴虫

154.疟原虫的主要传播途径

是:

B.蚊虫叮咬后,子孢子随唾液进

入人体

155.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

阶段

A.红细胞内期

156.除了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

胞外,造成贫血的原因还有:

A.脾功能亢进

157.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部

位:

A.红细胞和肝细胞

158.寄生于人体,有致畸形作用

的原虫是:

B.弓形虫

159.蚊可传播的疾病为

A.流行性乙型脑炎

160.口器为舔吸式的昆虫是

B.蝇

161.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间

接危害不包括:

A.过敏反应

162.可传播黑热病的昆虫是:

B.白蛉

163.属于蛛形纲的节肢动物是:

E.蜱

1.外科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B.活体组织检查

2.下列不属于病理学研究范畴的是

E.疾病的治疗

3.关于动物实验,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用于人体

4.器官病理学的概念提出人是 A.Morgani 5.细胞病理学创立于 D.19世纪中叶

6.下列病变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的是: C.发育不全

7.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常致

B.全身性萎缩

8.肉眼观察脑标本表面,脑萎缩特征性改变是:

A.脑沟加深、脑回变窄 9体积增大的肾萎缩鉴于 D.严重的肾盂积水。

10.下述不属于化生的是: E.成前卫细胞变为纤维细胞 11.气球样变的细胞最常见于: B.肝

12.细胞质内的脂肪可被下列染色染成红色的是: B.苏丹III染色 13.H.E染色时,组织中沉积的钙盐呈

A.蓝色粗颗粒状、

14.最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 C.肝

15.细胞内玻璃样变性常发生于:

B.肾小管上皮细胞

16.液化性坏死常发生于: E.脑 17.内脏器官(如肺胀)的坏死组织经自然管道排除后留下的空腔称为: D.空洞

18.最能代表细胞坏死的三种改变是:

E.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9.凝固性坏死的组织学特点是:

C.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

20.以下疾病的特征性病变属于干酪样坏死的是: C.结核

21.下列细胞中再生能力最强的是:

D.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

22.下列细胞属于稳定细胞的是: D.肝细胞

23.随着肉芽组织演变为瘢痕组织可见到:

B.胶原纤维的数量逐渐增多 24.下列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的是: A.心肌细胞

25.一期愈合应具备的条件是: A.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

26.心衰细胞见于

A.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27.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C.肝脾及胃肠通道

28.左心衰竭时发生淤血的部位是: C.脾

29.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时可引起下列脏器淤血的是: C.脾

30.“槟榔” 肝是指: B.肝慢性淤血

31.血液流入组织内并局限化称为: B.血肿

32.微循环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是: C.漏出性出血

33.下列属于漏出性出血的是: 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血液从心腔或血管内流出体外称为: C.外出血

35.血液从心腔或血管内流出,并积聚于体腔内称为: D.体腔积血

36.微循环小血管内的血栓属于:

D.透明血栓

37.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 B.血栓机化

38.下述血栓结局中错误的是: B.排出

39.与凝血块的机构相同血栓的部分是: D.血栓尾

40.下述有关血栓的叙述错误的是:

C.左心房内血流快不可能形成血栓

41.引起肺动脉血栓栓子主要来自:

D.下肢深静脉

42.栓子运行一般: E.顺血流运行

43.胸部肿瘤手术时最应注意防止:

C.气体栓塞

44.脑动脉血栓栓塞的病人其血栓栓子来源最常见: E.左心房附壁血栓 45.最常见的栓子是: A.血栓拴子

46.下列脏器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是: B.肠

47.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 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

48.脾动脉分支完全阻塞可以起脾:

B.贫血性梗死

49.梗死最常见原因: A.血栓形成

50.脑组织梗死属于: E.液化性坏死

51.渗出的最早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

A.小动脉短暂痉挛吧,血流减少 52.引起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的最主要机制为: E.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53.炎症过程中不利于机体的损害性反应有: D.血流停滞

54.下列关于纤维素性炎症的叙述最正确的是:

B.其好发部位是浆膜、粘膜和肺 55.假膜性炎是指: E.粘膜的纤维素性炎

56.下列疾病的病变是以变质性炎为主的是: C.病毒性肝炎

57.以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一般为: E.化脓性炎

58.肉芽肿是指:

D.巨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呈局部浸润和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59.炎症的概念下列更符合的是:

D.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的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 60.最常见的致炎因子为: A.生物性因子

61.能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有: A.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62.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使: D.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63.急性炎症局部肿胀的主要原因是:

A.充血及渗出 64.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取决于:

C.肿瘤的实质

65.交界性肿瘤是指: A.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

66.下列形态的肿块中癌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B.火山口状溃疡

67.下列不符合肿瘤性生长的是:

D.增生过程中需致癌因素持续存在

68.下列疾病不是真性肿瘤的是: D.动脉瘤

69.肿瘤的异型性是指:

D.肿瘤实质与起源组织在形态上的差异

70.女性,55岁,乳腺癌患者,已婚,检查见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无疼痛,应首先考虑为

D.淋巴结内有肿瘤转移

71.肿瘤的异型性主要反映了:、D.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72.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

D.膨胀性、外生性生长

73.血道转移的确切依据是: E.在远隔器官形成同一类型肿瘤

74肉瘤的肉眼特点为:

C.多呈结节状,质软、切面淡粉红色似鲜鱼肉状 75.下列肿瘤中,属于良性的是: E.神经鞘瘤 76.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 E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和丢失比例

77.上皮不典型增生是指: D.细胞异型性增生,可累及全层 78.良性肿瘤对机体影响主要取决于::

D.肿瘤发生的部位

79.癌和肉瘤的镜下区别是: A.实质与间质的关系 80.癌的镜下特点为: E.实质细胞形成巢,间质围绕周围

81.下列肿瘤是由上皮组织发生而来的是: C.乳头肿瘤

82.下列最符合畸胎瘤的特性的是:

C.由三个胚叶组成

83.下列不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的是:

A.5-羟色胺

84.下列是肿瘤抑制基因的是: D.rb基因

85.以下不属于物理致癌因素的是: A.红外线

86.染料工人发生职业性膀胱癌与下列物质有关的是: A.芳香胺类

87.患者,男性,52岁。腹胀,隐痛,乏力,消瘦,食欲下降4个月,最好的检查办法是: A.穿刺活检

88.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泡沫细胞来源于: D.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 89.动脉瘤是指:

B.动脉血管壁局限性异常扩张 90.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有以下特征,除外:

B.镜下主要为大量胆固醇结晶 91.下列不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技法改变的是:

A.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持续走高

9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最常累及的部位是: A.左冠状动脉前支降

93.心肌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为:

B.左心室前壁

94.对临床诊断心肌梗死最有帮助的生化改变是: D.血CPK升高

95.右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梗死区域为:

B.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

96.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最多发生于:

E.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

97.高血压时心脏产生的向心性肥大指:

A.左心室心肌肥厚而心腔不扩张

98.恶性高血压病病变特点是: A.细动脉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99.原发性高血压最常受损的血管是:

D.全身细、小动脉

100.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D.基底节、内囊

101.高血压病细动脉硬化的主要改变是: D.管壁玻璃样变

102.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累及的心瓣膜是: A.二尖瓣

103.风湿性心内膜炎心瓣膜上的赘生物常发生于: B.二尖瓣的闭锁缘

104.风湿性心包炎病变的炎症性质为: C渗出性炎

105.关于风湿性心内膜炎的记述正确的是:

E.瓣膜上的赘生物主要由血小板及纤维素组成

106.风湿病变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其中最严重的器官是: A.心脏

107.二尖瓣狭窄时,早期代偿性变化表现为:

A.左心房代偿性肥大 108.最常见的心瓣膜病 A.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

109.慢性心瓣膜病一般不会出现

E.瓣膜断裂、穿孔

110.下列选项中与心瓣膜关闭不全无关的是

B.瓣膜根部粘连

111.二尖瓣狭窄可继发以下病变除了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12.能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是

E.肺炎链球菌 113.关于大叶性肺炎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病变多累及一个肺大叶

114.下列属于大叶性肺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是

C.咳铁锈色痰

115.下列病变能反映大叶性肺炎的本质的是

B.纤维素性炎 116下列叙述不符合大叶性肺炎的是

A.肺泡壁纤维样坏死 117.下列叙述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A.病变多局限于一个小叶

118.下列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D.纤维蛋素性炎

119.下列病变能反映小叶性肺炎的本质的是 C.化脓性炎症 120.下列叙述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E.肺实变明显

121.下列关于小叶性肺炎正确的是

B.坠积性肺炎为小叶性肺炎

122.下列不符合小细胞肺癌的特点的是

C.多发生于肺的周边部

123.关于中央型肺癌的特点,应除外

C.多为腺癌

124.下列组织学类型的肺癌最常见的是

A.鳞状细胞癌

125.下列关于肺腺癌的发生部位说法正确的是 B.周围型多见 126.痰涂片阳性检出率最高的肺癌是 D.鳞状细胞癌

127.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合并症是

D.出血

128.下列关于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变及结局说法错误的是 E.少数可恶变

129.十二指肠溃疡最好发于 C.十二指肠球部

130.胃消化性溃疡不易愈合的局部因素主要是

E.溃疡底部增殖性动脉内膜炎 131.消化性溃疡最好发生于 C.十二指肠球部

132.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变特点是

A.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轻微 133.下列肝炎肝脏重量减轻最为明显的是B.急性重型肝炎 134.既有大片状肝细胞的坏死,又有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见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135下列属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特点的是

B.广泛肝细胞胞质疏松化、气球样变

136.病毒性肝炎基本病理变化一般不包括 B.脂肪变性

推荐第3篇: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已经趋于多样化,而多变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成果。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本研究对课前准备以及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专业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内容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复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极大的教学难度,而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记忆困难,容易遗忘的现象,最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快教学模式转变的速度,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展开工作,以便将复杂抽象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简单化和具体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相关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形象化的教学模式,该种方式可以将复杂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变的简单易懂。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与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医学类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育教学方法:

(一)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在实际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医学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开展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式,从而革新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模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并重视实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主动思考能力,培养出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共同发展的医学生。伴随着教学模式的革新,医学职业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搭建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引进先进教学设备仪器,重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践演练基地的建设,从而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与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增加学生实践实训,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结合例子进行说明:菌种分离纯培养实验前准备阶段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培养基理论知识并掌握实验重点,以便实验过程中运用培养基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以及接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以及相关书籍搜索实验资料,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及制作有趣的微课进行免疫学教育教学,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观看,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

(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教学制度的不断改善,医学免疫教学应当重视理论创新,紧跟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根据现有的免疫学教学课程大纲我们发现,免疫学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该课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于此,医学免疫教育教学理论应当不断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结合医学专业的发展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免疫学重点内容的教学,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免疫学教学内容时应当紧密结合临床中常用的免疫学技术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免疫学发展的重点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比如:通过血型测定实验、早早孕测定技术等这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免疫学基础临床应用的实践技能。

(三)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伴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革新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实际的免疫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免疫学知识理论课以及实践训练课堂应当采用评价制度对学生能力进行评定,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制定免疫学考核评定体系,重视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出勤率、学习讨论、实验操作等进行评定,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操作成绩以及在操作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从而有效提高免疫学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对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来说目前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教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LBL,以课堂学习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PBL,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CBL。对于医学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课堂理论知识帮助学习,在此过程中LBL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当重视发挥LBL模式教学优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教育教学课堂准备阶段,通常通过引导式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对于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通常结合比喻式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展示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美国著名神经病学教学教授Barrows创立了PBL教育教?W方法。该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知识问题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PBL教育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第一,PBL教育教学模式重点在于问题的学习与解决,大部分学生重心在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上,忽视了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第二,PBL教育教学模式强调问题的学习,当学生对于问题认识不足时会影响教育教学效率;第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PBL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上述分析问题,我们结合兴趣小组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兴趣小组对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可以任意提问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存在的问题记录总结,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CBL是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互动式于一身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内容与重点给予学生病例材料,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病例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对于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及学习能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质量。

推荐第4篇: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计划

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2014----2015上半年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计划

何兆福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现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所带的课程具体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阐述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的基本内容。本教材的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免疫学基础和人体寄生虫三大部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此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生物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2、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熟悉免疫学知识在实际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4、建立无菌观念,学会常用病原生物标本检查的操作技能。

5、具有良好的急诊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修养。

6、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时间分配

第一章 微生物概述

2学时 第二章

细菌概论

10学时 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6学时 第四章 临床免疫

5学时

第五章 常见病原菌

4学时 第六章

病毒概述

2学时 第七章 常见病毒

4学时 第八章 其他微生物

2学时 第九章

人体寄生虫概述

2学时 第十章

常见人体寄生虫

4学时

三、教学思路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启发学生逻辑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态度,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平时测验、实验、见习及考试等方法进行综合考核,来评价学生学业的成绩。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扎实要求自己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能熟练的运用到课堂中。

推荐第5篇: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标准是(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 B.芽孢被完全消灭 C.鞭毛蛋白变性 D.细胞壁被破坏

2.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孢

3.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

A.呼吸道传染 B.粪口途径 C.虫媒叮咬 D.接触传染

4.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D.脾脏

5.真菌的繁殖方式不包括(

A.出芽 B.形成菌丝 C.产生孢子 D.复制

6.细菌个体的繁殖方式是(

A.有性繁殖 B.菌丝断裂 C.细胞出芽 D.无性二分裂

7.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是(

A.主动免疫 B.自然主动免疫 C.被动免疫 D.自然被动免疫

8.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多在细菌裂解后释放

C.可制备成类毒素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

9.正常情况下机体无菌的部位是(

A.外耳道 B.皮肤表面 C.眼结膜 D.血液内

10.外科辅料使用前宜采用的灭菌方法是(

A.干烤 B.紫外线照射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焚烧

11.阴道滴虫的致病作用在于(

A.机械损伤作用 B.免疫病理作用 C.毒性作用 D.改变阴道环境的PH

12.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A.蚊 B.螨 C.人虱 D.鼠虱

13.导致人类传染病最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是(

A.病毒 B.细菌 C.衣原体 D.真菌

14.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A.二分裂法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复制方式

15.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应用(

A.抗生素 B.抗毒素 C.类毒素 D.细菌素

16.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有(

A.活疫苗 B.抗毒素 C.类毒素 D.外毒素

17.决定病毒具有感染性的是(

A.血凝素 B.衣壳 C.核酸 D.包膜

18.下列细菌繁殖速度最慢的是(

A.链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破伤风芽胞梭菌 D.结核分枝杆菌

19.肺炎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荚膜 D.菌毛

20.引起肾盂肾炎最常见的细菌是(

A.变形杆菌 B.葡萄球菌 C.大肠埃希菌 D.真菌

21.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病毒 B.衣原体 C.放线菌 D.支原体

22.异嗜性抗原属于(

A.完全抗原 B.共同抗原 C.自身抗原 D.半抗原

23.免疫稳定功能异常可引起(

A.反复感染 B.肿瘤发生 C.免疫耐受性 D.自身免疫性疾病

24.数量最多的免疫器官是(

A.肾脏 B.胸腺 C.淋巴结 D.骨髓

25.中枢免疫器官是(

A.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B.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D.是人体的神经系统

26.预防超敏反应的皮内试验,阳性结果是(

A.红晕大于5厘米 B.红晕大于2厘米 C.红晕大于1厘米 D.红晕大于0.5厘米

27.属于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

A.药物过敏性休克 B.接触性皮炎 C.输血反应 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28.在体内不能增殖的疫苗是(

A.活疫苗 B.类毒素 C.死疫苗 D.抗毒素

29.伤寒的并发症常发生在(

A.病程第1周 B.病程第2周 C.病程第2—3周 D.病程第4周

30.破伤风梭菌主要引起(

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血症

3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传播方式是(

A.病毒经皮肤传播B.病毒经 呼吸道传播

C.病毒经消化道传播 D.病毒经血液传播

32.区别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是(

A.临床症状 B.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C.肝功能检查 D.潜伏期短

33.梅毒的主要传染方式是(

A.性接触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虫媒传播 D.消化道传播

34.下列与原发性肝癌发病有关的是(

A.灰黄霉素 B.黄褐霉素 C.青霉素 D.黄曲霉毒素

35.放线菌常用于(

A.制造抗生素 B.食品生产 C.农业生产 D.遗传工程

36.由内源性真菌引起的是(

A.致病性真菌感染B.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C.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D.真菌中毒症

37.对人致病的病毒形态多数为下列哪种(

A.杆形 B.球形 C.砖形 D.蝌蚪形

38.引起大叶性肺炎的病原菌是(

A.军团菌 B.肺炎支原体 C.肺炎衣原体 D.肺炎链球菌

39诊断伤寒可用( )

A.肥达反应 B.抗O试验 C.血浆凝固酶试验 D.外斐试验

40.我国城市饮水卫生标准是(

A.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10个B.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C.1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5个D.1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0个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微生物:

2.消毒:

3.免疫:

4.抗原:

5.菌落: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有( )、( )、( )。

2.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污染的( )或( )经口传播。

3.病毒的增殖周期包括( )、( )、( )、( )和( )五个阶段。

四.判断题(共10分)

1、病毒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真核细胞型细胞核分化程度较原核细胞型高。()

3、B细胞可以对抗原进行识别并产生免疫应答。()

4、外毒素的毒性比内毒素的毒性弱。()

5、IgM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一类抗体。()

6、免疫应答其结局对机体总是有益的。()

7、青霉素皮试属于I型超敏反应。()

8、人工主动免疫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

9、细菌培养基按其物理性状可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三类。()

10、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五.简答题(共15分)

1.乙肝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如何预防病毒性乙肝?(5分)

2.革兰氏染色的临床意义有哪些?(5分)

3.人被动物咬伤后,应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5分)

六、论述题(10分)

某男青年因为病情需要长期注射抗生素治疗,不幸成为HIV病毒的感染者,在不知情饿情况下传给了共同生活的妻子,更不幸的是怀孕并产下一个携带HIV病毒的女婴,请分析HIV病毒所致疾病的名称,分析这一家人成为病毒携带者的

传播方式,并说明如何预防此病?

4.效应性T细胞主要包括()和()两个亚群。

5.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是(),其识别的抗原无需()细胞进行加工处理。

6.细菌的基本结构有( )、( )、( )和( )。

7.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可讲细菌分成()和()两个细菌。

推荐第6篇: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推荐第7篇: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使用) 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编写 2012年9月

目 录

(医学寄生虫学部分)

总论……………………………………………………………………6 第一章 医学线虫……………………………………………………7 第二章 医学吸虫……………………………………………………9 第三章 医学绦虫……………………………………………………11 第四章 医学原虫……………………………………………………13 第五章 医学节肢动物………………………………………………16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24学时)

教学内容 总论

第一章 医学线虫 第二章 医学吸虫 第三章 医学绦虫 第四章 医学原虫 第五章 医学节肢动物 合计

总 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全世界与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状况及危害性。2.

熟悉寄生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治原则。

3.

掌握寄生虫,宿主,生活史等基本概念;掌握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的概念;掌握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寄生虫病的名称;掌握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二、主要内容

1.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研究范围。

2.寄生的概念;寄生虫的类型(体外、体内、专性、兼性、长期、暂时、机会性寄生虫);宿主类型(终末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

理论课学时 3 4 5 3 6 3 24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4.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对社会经济与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寄生虫病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5.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影响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寄生虫病的防治基本原则。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寄生及宿主的概念,宿主的类别,体现寄生虫免疫的特点的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现象,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流行的基本环节及影响流行的因素,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一章 线虫

目的要求

1.了解蛔虫、蛲虫、鞭虫、钩虫、丝虫成虫形态结构,所致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掌握蛔虫、蛲虫、鞭虫、钩虫虫卵的形态特征及相关的鉴别要点。

3.掌握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的生活史(主要是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及感染方式)与致病的关系、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病原学诊断方法),防治原则。4.掌握两种主要丝虫微丝蚴形态及鉴别要点、生活史中成虫的寄生部位、人体感染过程、微丝蚴夜现周期性及致病作用;掌握丝虫感染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5.掌握旋毛虫幼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及与致病的关系、感染方式及诊断方法  主要内容

1.线虫概述,线虫主要形态特征(虫体外形、雌雄虫区别、生殖系统基本结构、虫卵基本结构),生理特征(虫卵孵化、幼虫发育、幼虫蜕皮、成虫取食与代谢),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生物源性),主要线虫种类有蛔虫、鞭虫、钩虫、蛲虫、丝虫、旋毛虫等(注意学名和俗名的对应)。

2.蛔虫雌雄成虫的形态,虫卵详细结构(受精卵、未受精卵、感染期卵的区别),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感染性蛔虫卵的发育过程、幼虫移行、成虫寿命、产卵量、卵的抵抗力),人的感染蛔虫的方式与途径,致病作用,常用检查方法(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等),广泛流行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3.鞭虫成虫的形态特征,虫卵形态结构,生活史特点(成虫寄生部位、人的感染方式与途径),致病作用,常用检查方法(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等),防治方法。

4.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成虫形态结构 (大小、外形、口囊及交合伞的区别)、虫卵特征,生活史 (成虫寄生部位、虫卵在土壤内的发育、人的感染方式与途径、幼虫在体内移行)、致病作用 (钩蚴性皮炎、肺部炎症、成虫引起的钩虫性贫血,重点是钩虫性贫血的机理),常用检查方法(饱和盐水浮聚法等),流行因素(两种钩虫在我国的地区分布不同)与防治方法。

5.蛲虫的成虫与虫卵特征,生活史(寄生部位、产卵位置、虫卵发育时间短的特点),肛门-口-手的特殊感染方式,致病特点,常用检查方法(透明胶纸法等),反复感染的流行特点与相应的防治方法。

6.旋毛虫成虫、幼虫囊包形态,生活史特点(成虫、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生活史完成需要换宿主),人感染旋毛虫的方式,致病作用的严重性,常用检查方法(肌肉活组织压片检查),流行因素与防治方法。

7.寄生人体的丝虫种类、地区分布, 重点是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丝虫致病作用(急性期与慢性期的临床症状),检查微丝蚴的病原学方法。  教学方法

讲授。

 重点、难点

重点:蛔虫、钩虫、蛲虫,鞭虫虫卵的形态特征,旋毛虫囊包形态,上述线虫对人的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及感染方式,重要致病作用,最佳病原学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难点:钩虫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蛲虫的重复感染与异位感染。

第二章 医学吸虫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常见人体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血吸虫等)所致疾病的流行因素与流行特点。(宋体四号)

2.熟悉上述吸虫的生活史、成虫形态结构。

3.掌握常见人体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血吸虫等)虫卵的形态特点,成虫的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及感染方式,致病作用与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方法(病原学诊断为主),防治措施。

二、主要内容

1.吸虫概论,吸虫的外形特征(体表、吸盘)及主要内部结构(盲管型消化系统、雌雄同体的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生活史基本过程(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童虫、成虫)、生活史特点(幼体繁殖、宿主转换与世代交替),主要吸虫(注意学名和俗名的对应):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血吸虫。

2.肝吸虫成虫主要结构(形状、口腹吸盘位置与大小、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虫卵的结构特征(形状、颜色、大小、卵盖、内含毛蚴),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间宿主的名称、对人的感染阶段与感染方式),致病作用(成虫致病为主),实验诊断方法(粪检查虫卵),流行因素(重要的是食生鱼的习惯)与防治措施。

3.鉴别两种肺吸虫(卫氏与斯氏)成虫的主要结构(形状、口腹吸盘位置与大小、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并列特点)、虫卵的结构特征(形状、颜色、大小、卵盖、内含物),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间宿主的名称、对人的感染阶段与感染方式、童虫在终宿主体内移行),致病作用(卫氏肺吸虫以成虫致病为主,斯氏肺吸虫由童虫致病),实验诊断方法(查痰、查粪、活检皮下包块),流行因素(重要的是食生蟹或喇蛄的习惯)与防治方法。

4.寄生人体的血吸虫种类与流行地区(以我国流行的日本血吸虫为主要内容)。日本血吸虫成虫主要结构(雌雄异体、形状、口腹吸盘位置与大小、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成熟虫卵、未成熟虫卵与死亡虫卵的结构特征(形状、颜色、大小、卵盖、内含物),生活史(成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血管内、卵如何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过程、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间宿主的名称、对人的感染阶段与感染方式),致病作用(主要是虫卵所致),实验诊断方法(针对急性期、慢性期、晚期病人的不同病原学与免疫学检查方法),流行因素(重要的是接触疫水)与综合防治措施(治疗病人与病畜、管粪、管水、灭螺)。

5.姜片虫成虫主要结构(形状、口腹吸盘位置与大小、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虫卵的结构特征(形状、颜色、最大的吸虫卵、卵盖、内含物),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间宿主的名称、对人的感染阶段与感染方式),致病作用(成虫致病为主),实验诊断方法(粪检查虫卵),流行因素(重要的是食生的菱角等水生植物)与防治措施。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少量相关视频。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肝吸虫、肺吸虫、血吸虫成虫与虫卵的结构特征,鉴别要点。对人的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及感染方式,致病作用及致病机理,诊断方法。重点掌握日本血吸虫。

2.教学难点 幼体繁殖的概念,吸虫生活史的共性及特点。

第三章 医学绦虫

1.了解常见人体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等)所致疾病的流行因素与流行特点。

2.熟悉常见人体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等)的生活史过程。

3.掌握常见人体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等)成虫、幼虫和虫卵的结构特征,对人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与途径、致病作用,实验室诊断方法(病原学诊断为主),防治措施。

二、主要内容

1.绦虫概述,成虫外形(带状、分节)与节片构成(头节、颈节、幼节、成节、孕节),寄生人体的圆叶目绦虫与假叶目绦虫的形态与生活史主要区别(虫卵、中绦期幼虫结构特征、中间宿主),常见绦虫(注意学名和俗名的对应):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等。

2.猪带绦虫成虫,头节、成节、孕节、囊尾蚴、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成虫与囊尾蚴寄生部位、中间宿主、囊尾蚴与虫卵均可为感染阶段、多种感染方式),致病作用(猪带绦虫病与猪囊尾蚴病),病原诊断方法(孕节压片法等),流行因素(生食猪肉、猪的饲养方法)与预防方法(治疗病人、不食生猪肉、加强猪肉检疫)。牛带绦虫成虫头节、成节、孕节结构,生活史(中间宿主与感染阶段),致病作用(只有成虫致病),注意牛带绦虫与猪带绦虫比较。

4.细粒棘球绦虫成虫、棘球蚴的结构特征,生活史(虫卵为感染阶段,人为中间宿主,棘球蚴寄生人的主要部位),致病作用与部位有关,诊断(免疫学诊断与B超、CT等影像学诊断),流行特点与地区,预防方法。

5.曼氏迭宫绦虫成虫、裂头蚴、虫卵的主要形态特征,生活史(裂头蚴感染人的方式、寄生部位,人可作为转续宿主、中间宿主、终末宿主,),裂头蚴的致病作用,及裂头蚴病的预防方法。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少量相关视频。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讲解猪带绦虫成虫与囊尾蚴、细粒棘球绦虫的结构特征,对人的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及感染方式,致病作用及致病机理,诊断方法。

2.教学难点 中绦期的概念,囊状蚴与实体蚴的区别,曼氏迭宫绦虫的生活史。

第四章 医学原虫学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常见寄生人体原虫的流行病学情况。了解利什曼原虫感染阶段与感染方式,致病作用,实验诊断方法。

2.熟悉常见寄生人体原虫的生活史过程。

3.掌握常见寄生人体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疟原虫、弓形虫等)与病原学诊断有关的形态特征,对人的感染,致病作用,实验诊断方法,防治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医学原虫概论,原虫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原虫主要形态特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原虫生理特性(一个细胞完成全部生理功能,包括运动、营养、代谢、繁殖等,重点在繁殖的各种方式),三种生活史类型(人际传播型、人兽传播型、媒介昆虫传播型),原虫致病特点(增殖致病、扩散致病、机会致病),主要医学原虫(注意种名与俗名的对应):溶组织内阿米巴、利什曼原虫、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疟原虫、弓形虫等。

2.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伪足、内外胞质、泡状细胞核、)与包囊(形状、1-4个核、糖原泡、棒状的拟染色体)主要形态结构,生活史基本过程(四核包囊-小滋养体-包囊),感染阶段与方式,致病作用(肠内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与致病机理(虫株毒力、滋养体侵袭、宿主的免疫状态和伴有的其他细菌感染),病原学诊断(急性期查滋养体与慢性期包囊的方法)。阿米巴痢疾的流行因素与防治方法。根据溶组织内阿米巴,比较结肠内阿米巴与致病型自由生活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以及致病的特点。

3.寄生人体的利什曼原虫种类,生活史基本过程(在人体内无鞭毛体、在白蛉体内前鞭毛体的发育),感染阶段与感染方式,致病作用(内脏型、皮肤型、淋巴结型黑热病),实验诊断方法(骨髓穿刺法为主)。

4.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滋养体和包囊形态结构(鞭毛、细胞核),生活史过程,感染阶段与感染方式(水源性疾病),致病作用(旅游者腹泻,脂性腹泻),诊断方法(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不同方法),预防方法。

5.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仅有滋养体,感染阶段、致病阶段和传播阶段都是滋养体,直接和间接方式传播,致病作用(引起阴道炎、尿道炎等性传播疾病),诊断方法(生理盐水涂片法等),预防方法(注意性伴侣的治疗)。

6.寄生人体的疟原虫种类,我国以间日疟原虫为主。生活史过程(人体内与蚊体内的发育繁殖过程),红内期主要形态特征,感染阶段(子孢子的两型)与感染方式(按蚊作传播媒介),致病作用(潜伏期,疟疾发作,再燃与复发,贫血,脾肿大,凶险型疟疾,疟疾性肾病),诊断方法(薄血膜法,厚血膜法,免疫学方法),流行因素与地区,防治方法(现症资料、预防复发、预防感染的治疗方法及常用药物),疟疾的免疫机理与预防疟疾的疫苗。比较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的红内期形态、生活史及致病作用。

7.弓形虫生活史的多种形态(滋养体、包囊、假包囊、卵囊),滋养体主要形态特征,生活史主要特点(在人和其他脊椎动物间传播,多种阶段可以感染人),感染阶段与感染方式,致病作用(先天性与免疫低下者的机会性弓形虫病),诊断方法(涂片染色,免疫学方法),流行特点,预防方法。

三、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PPT演示。课堂提问与总结相结合。

四、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猪痢疾阿米巴、阴道毛滴虫、疟原虫、弓形虫对人的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及感染方式,致病作用及致病机理,诊断方法。

第五章 医学节肢动物学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医学节肢动物的防治原则与方法。2.熟悉医学节肢动物发育过程与生态习性。

3.掌握重要医学节肢动物(蚊、蝇、蚤、虱、蜱、螨)的主要形态特征,传病方式与传播的病原体。

二、主要内容 1.医学节肢动物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发育过程的变态特性,对人的危害(昆虫病,虫媒病),重点是医学节肢动物的传病方式(机械性与生物性传播)。昆虫纲主要虫种:蚊、蝇、虱、蚤、白蛉;蛛形纲的主要虫种:硬蜱、软蜱、疥螨、蠕形螨、尘螨。重点是蚊、蝇、疥螨、蠕形螨。

2.蚊(卵、幼虫、蛹、成蚊)的变态发育过程与生态习性(滋生地、栖息地、食性与生殖营养周期、季节消长、越冬)。传播疾病的三属蚊(按蚊、库蚊、伊蚊)卵、幼虫、成虫的鉴别,主要蚊种名称,重点是各种蚊媒传播的疾病名称及其病原体,灭蚊的主要措施(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尤其是灭蚊的新方法、新药物)。

3.蝇、蛆的主要形态特征,生活史阶段(卵、蛆、蛹、成蝇)及生态习性(幼虫滋生地、成蝇食性、活动与栖息场所、季节消长与越冬),重点是传播疾病的生活习性。常见蝇种(家蝇、麻蝇、绿蝇、大头金绳、丽绳)的主要鉴别特征。

4.蚤、虱(人虱、耻阴虱)的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史阶段,传播的疾病名称及病原体。

5.硬蜱与软蜱的主要形态区别,蜱所致疾病与传播的疾病。疥螨、蠕形螨、尘螨的主要形态特征,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方法。

三、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PPT演示。课堂提问与总结相结合。

四、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医学媒介节肢动物的致病方式,蚊、蝇、虱、蚤、传病方式与传播的病原体。疥螨、蠕形螨诊断与防治方法。

目 录

(微生物学部分)

绪论……………………………………………………………………22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3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24 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24 第四章 噬菌体…………………………………………………………25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6 第六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27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28 第八章 球菌……………………………………………………………28 第九章 肠杆菌科………………………………………………………29 第十章 弧菌属…………………………………………………………30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31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属…………………………………………………32 第十三章 其他细菌……………………………………………………33 第十四章 支原体………………………………………………………34 第十五章 立克次体……………………………………………………35 第十六章 衣原体………………………………………………………35 第十七章 螺旋体………………………………………………………36 第十八章 真菌学概述…………………………………………………37 第十九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37 第二十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38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38 第二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39 第二十三章 呼吸道病毒………………………………………………40 第十四章 肠道病毒……………………………………………………41 第二十五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42 第二十六章 肝炎病毒…………………………………………………42 第二十七章 虫媒病毒…………………………………………………43 第二十八章 出血热病毒………………………………………………44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45 第三十章 逆转录病毒…………………………………………………46 第三十一章 其他病毒 朊粒…………………………………………46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36学时)

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 第四章 噬菌体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八章 球菌 第九章 肠杆菌科 第十章 弧菌属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属

理论课学时 0.5 2.5 1.5 自学 0.5 1.5 2.5 自学 2.5 2.5 0.5 1.5 1 第十三章 其他细菌 第十四章 支原体 第十五章 立克次体 第十六章 衣原体 第十七章 螺旋体 第十八章 真菌学概述 第十九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二十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二十三章 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四章 肠道病毒 第二十五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二十六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七章 虫媒病毒 第二十八章 出血热病毒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第三十章 逆转录病毒 第三十一章 其他病毒 朊粒 合计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 0.5 0.5 1 1 0.5 0.5 2.5 2.5 自学 2 1 0.5 2 0.5 0.5 1 1 0.5 36 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按结构组成分类,医学上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2.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况。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的定义

2.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3.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4.医学微生物学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微生物的定义,按结构组成分类,医学上常见微生物种类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测量单位,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异及意义,L型细菌的含义及特性,质粒的概念,细菌特殊结构的含义及功能。

2.熟悉革兰染色的方法、结果判定和意义。

3.了解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中介体的作用,核糖体的组成和功能,细菌形态学检测的方法,革兰染色的原理。

二、主要内容

1.细菌的形态、大小及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3.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鞭毛、荚膜、菌毛 4.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革兰染色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的基本形态、测量单位,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异及意义,L型细菌的含义及特性,质粒的概念,细菌特殊结构的含义及功能。

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细菌的生化反应(糖发酵、吲哚、H2.S试验)的原理及意义,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

2.熟悉细菌按气体环境不同所分的种类,厌氧菌厌氧生长的机制,细菌个体生长的方式和速度,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3.了解细菌的营养类型和营养物质,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生物氧化的类型,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分类原则和命名方式。

二、主要内容

1.细菌的营养类型及生长繁殖条件

2.细菌的代谢产物分解性代谢产物,合成性代谢产物 3.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规律 4.细菌的人工培养 5.细菌分类和命名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细菌的生化反应(糖发酵、吲哚、硫化氢试验)的原理及意义,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 第三章 消毒灭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干烤法、高压蒸气灭菌法)的条件。

2.了解防腐、无菌的概念,其它常用消毒灭菌法的条件,化学消毒剂的应用。

二、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

2.物理消毒灭菌法

3.化学消毒灭菌法

4.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自学

四、重点、难点

重点:消毒、灭菌的概念,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第四章 噬菌体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细菌、前噬菌体的概念,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2.了解噬菌体的应用。

二、主要内容 1.噬菌体的概念

2.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关系 3.噬菌体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细菌、前噬菌体的概念,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周期。

难点: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周期。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质粒的主要特性及医学上常见的质粒,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主要方式(转化、转导、接合和溶原性转换)。

2.熟悉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细菌的遗传物质。

3.了解细菌基因突变的规律,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二、主要内容

1.细菌变异的表现

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3.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4.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质粒的主要特性及医学上常见的质粒,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主要方式。 难点: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主要方式。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感染、毒力的概念,侵袭力的组成、带菌者的概念及意义,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特性。

2.熟悉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机体对胞外菌、胞内菌和外毒素感染的免疫。

3.了解感染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二、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 2.细菌的致病机制 3.宿主的免疫性 4.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内感染、毒力的概念,侵袭力的组成,带菌者的概念及意义,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特性。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死疫苗和活疫苗的优缺点。

2.熟悉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和概念。

3.了解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二、主要内容

1.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 2.人工主动免疫 3.人工被动免疫 4.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

三、教学方法 自学

四、重点、难点

重点:活疫苗与死疫苗的比较。

第八章 球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的形态染色性,葡萄球菌A蛋白,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链球菌的培养特性、主要致病物质,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的培养特性及抵抗力。

2.熟悉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所致疾病,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和分类,A群链球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肺炎球菌的培养特性、致病性。

3.了解葡萄球菌的免疫性和防治原则,其它群链球菌所致疾病,链球菌的免疫性和防治原则,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二、主要内容

1.葡萄球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链球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肺炎球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奈瑟菌属: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三、教学方法 讲授、PBL教学

四、重点、难点

重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的形态染色性,主要致病物质。

难点:葡萄球菌A蛋白

第九章 肠杆菌科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大肠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5.组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所致疾病,志贺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沙门菌属的生化反应特点、抗原构造及分类,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标本采集与肠热症病程关系,肥达试验的原理、结果分析与意义。

2.熟悉志贺菌抗原构造及分类,抵抗力,所致疾病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3.沙门菌属的免疫性、带菌者的检查及特异性防治。 4.了解大肠杆菌在卫生学上的意义,志贺菌的防治原则。

二、主要内容

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2.大肠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大肠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5.组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所致疾病,志贺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法。沙门菌属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标本采集与肠热症病程关系,肥达试验的原理、结果分析及意义,带菌者的检查。 难点:志贺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试验的结果分析。 第十章 弧菌属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霍乱弧菌的两种生物学类型及所致疾病。 2.熟悉霍乱弧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 3.了解弧菌的致病性、培养特性、防治原则。

二、主要内容

1.霍乱弧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霍乱弧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性,两种生物学类型及所致疾病。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一、目的要求

1.破伤风梭菌的芽胞特征,致病条件,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杆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

2.熟悉厌氧菌的种类,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性,致病性,破伤风梭菌的抵抗力。

3.了解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气性坏疽的防治原则,厌氧菌的分布,常见无芽胞厌氧菌及所致疾病。

二、主要内容

1.厌氧菌的种类及分布

2.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

3.产气荚膜梭菌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致病性,防治原则 4.常见无芽胞厌氧菌及防治原则。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特征、所致疾病。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防治原则。

难点: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制。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属

一、目的要求

1.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特征,变异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和用途,结核病的防治原则。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特性、抵抗力。

3.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麻风杆菌。

二、主要内容

1.结核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麻风分枝杆菌

三、教学方法 讲授、PBL教学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特征,变异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和用途。 2.难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性。 第十三章 其他细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白喉杆菌的形态特征,特异性预防原则。掌握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特性。

2.熟悉白喉杆菌的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 3.了解白喉杆菌的致病机制及过程。

二、主要内容

1.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军团菌的特性 3.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白喉杆菌的形态特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特异性预防。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特性和致病性。

难点:白喉毒素的致病机制。 第十四章 支原体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支原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所引起的主要疾病。各种疾病的传播方式。 2.熟悉支原体的培养特性,常用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了解其致病机理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主要内容

1.概述、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2.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支原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所引起的主要疾病。 第十五章 立克次体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立克次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所引起的主要疾病。各种疾病的传播方式。 2.熟悉常用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了解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主要内容 1.概述

2.生物学特性

3.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4.微生物学检查 5.防治原则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立克次体的形态结构及所引起的主要疾病,各种疾病的传播方式。 难点:立克次体的抗原组成。 第十六章 衣原体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衣原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发育周期,所引起的主要疾病。各种疾病的传播方式。

2.熟悉常用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了解其致病机理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主要内容 1.概述

2.生物学特性 3.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4.微生物学检查 5.防治原则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衣原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发育周期,所引起的主要疾病,各种疾病的传播方式。

2.难点:衣原体的发育周期。

第十七章 螺旋体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所引起的主要疾病,各种疾病的传播方式,钩端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

2.熟悉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了解其致病机理与免疫性,了解其它螺旋体。

二、主要内容 1.概述

2.钩端螺旋体生特性物学、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梅毒螺旋体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其它螺旋体的主要特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1.重点: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所引起的主要疾病,各种疾病的传播方式。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

2.难点: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 真菌学概述 第十九 主要致病性真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疾病。

2.熟悉真菌的培养特性,致病性。

3.了解真菌的抵抗力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了解其它病原性真菌。

二、主要内容

1.概述、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2.常见病原性真菌 3.防治原则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疾病。 难点:真菌的致病性。 第二十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概念、主要特性,病毒大小的测量单位,病毒的结构及功能。 2.熟悉病毒增殖周期的基本过程。

3.了解病毒的形态及分类、核酸与蛋白质,培养,病毒的遗传变异。

二、主要内容 1.概述

2.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3.病毒的结构及功能 4.病毒的增殖

5.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6.病毒的分类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概念、主要特性,病毒大小的测量单位,病毒的结构及功能。 难点:病毒增殖周期。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垂直传播的含义,病毒的感染类型,掌握干扰素的定义,抗病毒作用特点。

2.熟悉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3.了解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了解其它抗病毒免疫的作用。

二、主要内容

1.病毒的传播方式。 2.病毒的感染类型。 3.病毒的致病机制。 4.抗病毒免疫。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垂直传播的含义,病毒的感染类型,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特点。 难点:病毒细胞水平的致病机制。 第二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一、目的要求

熟悉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预防,了解抗病毒治疗。

二、主要内容

1.病毒感染的诊断 2.抗病毒治疗 3.病毒感染的预防

三、教学方法 自学

四、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难点:病毒的分离培养。 第二十三章 呼吸道病毒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流感病毒的结构及功能、分型与变异。

2.熟悉流感病毒所致疾病与免疫性,麻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 3.特异性预防。

4.了解流感病毒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麻疹病毒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呼吸道病毒。

二、主要内容

1.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病致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麻疹病毒生物学特性、病致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其他呼吸道病毒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流感病毒的结构、分型与变异。麻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特异性预防。

难点:流感病毒的结构及分型。 第二十四章 肠道病毒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2.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柯萨奇、埃可病毒所致疾病,致病特性。 3.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其它肠道病毒的致病特点。

二、主要内容

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2.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3.柯萨奇、埃可病毒致病特性、所致疾病 4.其他肠道病毒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难点:柯萨奇、埃可病毒致病特性,所致疾病。 第二十五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一、目的要求

1.熟悉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掌握所致疾病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2.了解引起人类胃肠炎的其它病毒。

二、主要内容

1.常见的人类胃肠炎病毒 2.轮状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轮状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第二十六章 肝炎病毒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组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血清学检测的指标及临床意义,防治原则。

2.熟悉甲肝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防治原则,微生物学检查,熟悉乙肝病毒的致病机理,熟悉丙、丁、戊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传播途径。

3.了解甲肝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主要内容

1.甲肝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乙肝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丙、丁、戊肝炎病毒的主要特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组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血清学检测的指标及临床意义,防治原则。甲肝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丙、丁、戊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传播途径。

难点: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组成,致病机制。 第二十七章 虫媒病毒

一、目的要求

1.熟悉乙型脑炎病毒的结构特点、流行环节。

2.了解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了解登革病毒的主要特性。

二、主要内容

1.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特性、流行环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登革病毒的主要特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乙型脑炎病毒的结构特点、流行环节。 第二十八章 出血热病毒

一、目的要求

1.熟悉汉坦病毒的主要特性,流行环节、致病性。 2.了解微生物学检测查,防治原则。

二、主要内容

汉坦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汉坦病毒的主要特性,流行环节、致病性。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特点。

2.熟悉疱疹病毒的共性,巨细胞病毒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熟悉EB病毒所致疾病、检查方法。

3.了解疱疹病毒的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二、主要内容 1.疱疹病毒的共性

2.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特点、免疫性、防治原则 3.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4.EB病毒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三、教学方法 讲授、PBL教学

四、重点、难点

重点:疱疹病毒的共性。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特点。 难点:疱疹病毒的致病特点。 第三十章 逆转录病毒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方式、损伤细胞、所致疾病。

2.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变异,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3.了解人类免疫陷病毒致病机制, 人类嗜T细胞病毒。

二、主要内容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主要特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PBL教学

四、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方式、损伤细胞、所致疾病。 难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第三十一章 其他病毒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狂犬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防治原则。阮粒的含义,致病性。 2.熟悉微生物检查中的包涵体检查。

3.了解狂犬病毒的致病性,阮粒的生物学特性,人乳头瘤病毒。

二、主要内容

1.狂犬病毒形态结构特点、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阮粒的含义,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人乳头瘤病毒的主要特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

四、重点、难点

重点:狂犬病毒的形态结构,防治原则。阮粒的含义,致病性。

推荐第8篇:临床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事迹材料

临床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事迹材料

临床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是一支具有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貌的团队:教职工共9人,其中女职工8人(女职工比例为89%),具有高级职称者占6人,成员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者4人)。

该集体是一个成员政治素质高,乐于奉献,具有良好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团队。团队成员立足本职,大力弘扬“四自”精神,积极参与“创先争优、巾帼建功”、“素质提升”等活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发挥女性作用,彰显女性力量。

高校教师承载着传播与创造人类文明的神圣责任与使命,团队成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修身立德、在拓展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科学研究方面积极进行探索改革。

在教学方面:该团队成员始终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团队成员经常广泛研读教育和专业理论书籍,潜心钻研,严谨笃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用心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向教学要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要求,积极进行实验探索改革。成员获得首届来华留学生讲课比赛三等奖;成员连续荣获2015年度、2014年度、2013年度、2012年度、2011年度潍坊医学院教学奖一等奖;荣获2015-2016学年、2014-2015学年、2013-2014学年、2012-2013学年、2011-2012学年潍坊医学院优秀教师;团队主持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主持省厅级教学课题5项;主编与参编15部教材;发表20多篇教学论文,多篇论文获省高教、省医学会优秀教学论文奖。2016年由微生物师资牵头,联合免疫、形态学实验室举办的临床医学院第三届综合实验技能竞赛经过在学校PPT汇报,与会专家评审,荣获潍坊医学院实验竞赛一等奖。2016年度多位团队成员的课成为学校的优质观摩课;

在科研方面:团队紧跟本领域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形势,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凝练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近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现巨细胞病毒早期感染与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连续发现新的致病菌,并已完成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鉴定工作;隐孢子虫致病免疫机制以及治疗药物的研究,为临床治疗隐孢子虫病提供理论依据;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进展的研究,揭示胃癌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设计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治肿瘤的转移;在结核病治疗领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利用减毒分枝杆菌作为靶向载体,运载治疗性基因对细胞内吞噬的TB进行靶向杀伤的可行性,在对细胞内寄生菌的基因治疗与免疫治疗领域开辟了新的方法;研发了减毒分枝杆菌靶向载体携载Lysin/Holin的治疗性活疫苗。近年来,近年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厅级项目9项;发表国内外论文近50篇,其中20余篇文章被SCI收录;申报了二项国家发明专利。

大学生课外指导方面: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要求,课外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积极、悉心耐心、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2016年度指导的6组大学生入围了潍坊医学院科技创新大赛名单,其中3组同学被推荐进入2016年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网上评审名单,1组同学经过网评进入了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决赛名单,并且荣获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5项;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发表文章10余篇;指导大学生获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高等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的教育责任任重而道远。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团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脚踏实地、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严谨笃学、勇于探索,切实承担起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9篇:病原生物学病例讨论第二部分

病原生物学病例讨论第二部分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1 病例一

张某,男,47岁,山西清徐县人,农民。因经常咳嗽以及咳血痰近4个月,大便有时呈黑便,消瘦一个月余入院治疗。经当地卫生院检查先后拟诊为“支气管炎”“缺铁性贫血,胃癌?”治疗2个月余终不见好转。平素身体健康,无生食史,但有吸烟史。

胃镜检查:食管

正常,胃部至胃窦部可见散在出血点,新旧交替;粘膜表面发现有大量约0.5~1.0 cm 淡红色的寄生虫吸附,活检取出活虫10条,在出血点周围的炎症处取出活组织2块送病理检查。

体检及化验:贫血外貌,血色素105g/L,红细胞计数2.6×10 /L(260万/mm),白细胞计数1.04×10 /L(10400/mm ),出凝血时间正常,大便黑褐色,隐血“+++ ”,红细胞“+”,涂片发现少许某寄生虫虫卵。腹软有明显压痛,肝胆未及。

1. 解释本病例中所有的症状和体征。

2. 胃镜检查的结果中可提供哪些重要线索?病理检查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 3. 诊断为肠道寄生虫病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应该确诊为哪种肠道寄生虫病? 4. 卫生院拟诊为“缺铁性贫血、胃癌”有何依据?

病例二

吴××,男,28岁,因腹痛,腹泻5天就诊。

病史:患者于一个月前外出旅游,曾在当地饮食摊就餐多次。 5天前,患者突感右下腹疼痛,腹泻,大便每日10余次,为脓血粘液便,量大,腥臭,伴明显里急后重感,曾自行口服黄连素止泻,腹泻无好转。患者自觉乏力,无发热。小便正常,睡眠尚可。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腹泻史,无药物过敏史。

体检:T36.9℃, P 86次/分,R 20次/分,Bp 120/80mmHg,无皮疹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咽(-),心肺(-),腹平软,右下腹轻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肝脾未触及,腹水征(-),肠鸣音稍活跃,下肢不肿。

化验:大便常规为粘液脓血便,镜下红细胞数增高,有时可见堆积成团,明显高于白细胞。粪便涂片检查,发现具有活动性的滋养体,尿常规(-)。

问题:

1.根据上述病史,写出诊断及诊断依据。

2.写出该病与常见的菌痢的主要鉴别诊断(列出两者的主要鉴别点)。 3.写出该病的治疗原则。

2 10

31

23病例三

周XX,女性,70岁,农民,安徽霍邱人。因纳差、乏力、上腹不适、反复黑便2月于2007-08-02入院。上腹不适多于进食后缓解,黑便多为成形黑便,每日一到二次。

外院病历显示:大便隐血阳性,HB:51g/L,胃镜示浅表-萎缩性胃炎,经抑酸、止血处理后上腹部不适好转,但血红蛋白下降至36g/L。

年轻时喜食生米。既往曾因“贫血”在当地医院就诊,予驱虫治疗,具体不详。否认其他病史。

体格检查:T:36.4o C P: 80次/分,R:20次/分,BP:110/60mmhg,贫血貌,其他无明显阳性体征。

2007-08-03

12血常规:HB:38g/L,RBC:2.05 ×10/L,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66.8fl(正常值:93.28fl)。

粪常规:黄色,隐血阳性。

肝功能:总蛋白:57g/L,白蛋白:32g/L,余正常。乙肝两对半、甲肝抗体、戊肝抗体均为阴性,CEA、AFP、Ca199均阴性。

初步诊断:下消化道出血

诊断依据: 外院胃镜未见出血病灶 出血原因:① 下消化道肿瘤

② 下消化道血管病变

③ 炎症性肠病 2007-08-06 肠镜

回肠末端见多条长约5-10mm白色线状虫体,活动,回盲瓣局部粘膜红肿。 病理:(回盲瓣)肠粘膜慢性炎,间质内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007-08-07 胃镜

食管未见异常,胃粘膜贫血相,十二指肠球部未见溃疡,降部见数条白色线状虫体,性状同肠镜下所见。

2007-08-09粪便找到钩虫卵,未查见其他虫卵及阿米巴原虫。 入院后予抑酸、止血、输血治疗。 2007-08-07开始驱虫治疗

甲苯咪唑:0.2 一日两次,口服。同时予铁剂、维生素C治疗贫血。 治疗结果:患者纳差、乏力明显改善 2007-08-13复查血常规:

HB:66g/L,RBC:2.95*1012/L,MCV:75.6fl,网织红细胞:1.90%。 2007-08-14 胃镜复查:十二指肠降部未见寄生虫。

问题:

1.该病例在外院治疗有什么教训可吸取? 2.为什么该病例初步诊断是“下消化道出血”? 3.为什么肠镜检查时会在回肠未端显示有钩虫寄生?

3 病例四

A 3-year-old girl was brought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of a general hospital following a 3-week history of nausea, poor appetite, and abdominal pain.She had not had any bowel movements for the last 2 days.The patient was of Mexican origin and had recently moved from Mexico with her mother to South Texas.

PHYSICAL EXAMINATION VS: T 37℃, P 110/min, R20/min, BP 102/54mmHg PE :Young child in moderate distre due to abdominal pain.Abdomen was distended and mildly tender.

LABORATORY STUDIES Blood Hematocrit: 38% WBC: 4500/μL Differential: 62% PMNs, 23% lymphs, 12% eosinophils(eosinophilia) Serum chemistries: Normal

Imaging X-rays of her abdomen were consistent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Diagnostic Work-Up Table 49-1 lists the likely causes of ill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Intestinal worm infection was considered based on clinical features and x-ray evidence.Diagnosis is confirmed by identification of ova and parasites by microscopy of trichrome- or iodine-stained concentrated fecal specimens.

TABLE49-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Inclusion (consideration) Appendicitis Intestinal helminth infection Ascaris lumbricoides

Schistosoma spp

Taenia spp

Trichuris trichiura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from volvulus

Rationale: Abdominal symptoms with eosinophilia have a relatively limited differential, mainly parasitic infection.The various causes can be reliably determined only through stool examination for ova and parasites.Noninfectious causes may also cause similar symptoms but will not demonstrate eosinophilia.

COURSE 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and put on intravenous hydration.Stool examination revealed characteristic nematode eggs.

4 病例五

A 36-year-old man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a general hospital with a 10-day history of intermittent diarrhea and tenesmus, with blood and mucus visible in the stool.

He had just returned from a working trip to India, where he had visited a rural town in the last week of his trip.

PYSICAL EXAMINATION VS: T 38.8℃, P 96/min, R 16/min, BP 130/80 mmHg PE: Ill-appearing male in mild distre; abdominal exam revealed mild diffuse tenderne, and rectal exam was positive for blood. LABORATORY STUDIES Blood Hematocrit: 44% WBC: 11,600/μL Differential: 72% PMNs, 20% lymphs Serum chemistries: Normal Imaging Sigmoid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multiple small hemorrhagic areas with ulcers.

Diagnostic Work-up Table 46-1 lists the likely causes of ill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A clinical diagnosis of dysentery was considered.Investigational approach may include  Enteric (bacterial) cultures  Stool antigen test for amebic agent  Microscopic (ova and parasite) examination Table 46-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Inclusion (consideration) Dysentery syndrome:

Entamoeba histolytica Enteri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Salmonella spp

Shigella dysenteriae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Rationale: The dysentery syndrome can be caused by multiple pathogens, and stool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definitively diagnose them.However, epidemiology (history of exposure) can be helpful.E.coli (amebic dysentery) and S.dysenteriae (bacillary dysentery), two of the most common colonic ulcerative diseases, are much more comm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n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and recent travel history should be obtained to rule out these diseases.IBD should always be considered, although after infectious etiologies have been ruled out.

5 COURSE 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or observation.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his stool showed many WBCs and RBCs.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fixed and stained stool specimens subsequently revealed a significant pathogen.

食源性感染寄生虫 病例六

张××,男,40岁,吉林人,湖北省襄樊市某汽车制造厂工人。二周前感觉胃肠不适,近几天发现眼脸部肿胀,并逐发展为脸部肌肉有肿胀感,全身肌肉酸痛,发烧。三天前在厂医院就治,服用黄连素和克感敏3天,不见症状缓解。近日因全身肌肉酸痛加剧,吞咽困难,体温明显升高而入院治疗。

询问病史中发现,在感觉胃肠不适前几天与同事在一饭店吃过火锅,食入猪、牛、羊等,在吃火锅的同事中也有人出现类似症状。

体检:体温在38oC~39.5oC之间,咽喉部无炎症,心率90次/分左右,无杂音,肺部(—)。腹软,肝不肿大、无明显压痛。四肢肌肉和脸部肌肉有明显压痛,但未见有包块。

化验:血常规WBC 19200,中性粒细胞50%,淋巴细胞32%,嗜酸性粒细胞18%。尿常规正常,粪检未查见虫卵。

问题:

1.根据上述病史、体检及化验结果,你怀疑患者是什么病? 2.要确诊此病,你认为还应当作哪些检查?

3.可采取什么治疗方法缓解病情,以进一步确诊疾病?

6 病例七

患者刘某,男,50岁,浙江义乌县防疫站医师。病人主诉是:因间歇性咳嗽1个月余伴右侧胸痛1周,加重3d为,于1996年5月2日急诊入院。住院后发热1天、咳嗽气促胸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初诊为右胸膜炎,经抗感染、海群生治疗病情好转。6月初突然痰中带血丝、伴有盗汗,发现胸腔有胸水,施胸腔穿刺术,抽出淡黄色液体300ml,胸水涂片检出抗酸分枝杆菌,结核菌PCR检测阳性。既往史从事血吸虫病、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体分离工作20年;有食腌蟹、腌虾等习惯。

给予吡喹酮4800mg,辅以口服异烟肼、乙胺丁醇并肌注链霉素半个月,病情缓解,体症消失而出院。

1.根据本病人的症状,考虑产生病症的主要疾病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本病例突然发现胸腔有积水,提示哪些疾病的可能性较大? 3.本病患者从事的工作可以高度怀疑可能的是那种寄生虫病? 4.该病人住院半月出院,在疾病治疗上应还须注意什么问题?

病例八

患者黄某,男性,29岁,湖南韶山人。以畏寒,发热伴乏力1周为主诉入院。患者于1周前因饮少量啤酒后感到上腹部不适,饱胀感;当晚出现畏寒、发热,体温达38℃,无咳嗽、胸痛及咯血等症状。住院后以上呼吸道感染进行对症治疗而无效。血象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0.33,患者于10年前患甲肝已治愈,入院后给予抗炎抗过敏治疗,初步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炎,急性肝炎”而转入解放军某医院肝炎科。

患者转入肝炎科后行静脉点滴促进肝细胞生长因子,口服保肝类药物等,二周后复查功能仍为异常,疑为某寄生虫病。追问病史,患者喜爱钓鱼和下河捕鱼,但从未曾生食过鱼。作华支睾吸虫皮实检查为(+),粪检(直接涂片法)中未查见华支睾吸虫虫卵。口服吡喹酮2周后食酸性粒细胞数和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1.此病例最终证实属于哪种寄生虫病?是怎样感染本病的? 2.为什么在粪便中查不到华支睾虫虫卵?有几种可能性?

3.华支睾吸虫病和肝炎的症状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在诊断上如何鉴别?

7 病例九

李某,大学在读学生,在某年十一月发现大便中带有白色物,大小呈指节样,见有多节相连或单节样,有时白色节片样物是破裂的,也有完整的单节片有微蠕动。该患者从粪便中取出白色节片后去医院就诊。

询问病史:患者在当年七月曾随父母去西双版纳旅游,自述在旅游中没有食过生猪肉。但吃过“云南过桥米线”,在傣族旅游区吃过猪肉的菜肴。猪肉菜肴为肉糜样,发白,由当地的麻椒类的作料和盐、味精等搅拌而成,口感麻、辣、香、鲜。

体格检查:颈软,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血压均正常;腹软,无压痛和包块。 粪便检查:见有带绦虫卵,对粪便中白色节片检查后,发现节片两侧呈分枝状。 诊断:猪带绦虫感染

治疗:经吡喹酮20mg/kg•d,Tid×3d 治疗,驱出大量大小不等白色节片。 问题:

1.该患者可能从哪些途径感染猪带绦虫的? 2.该患者经吡喹酮治疗后,如何确定驱虫疗效? 3.用什么药物驱虫可较好的确定驱虫效果? 4.该患者驱出成虫后还应注意什么问题?

病例十

陈××,女,28岁,江西人,南昌市郊务农。婚后二年,近来停经一个多月,身感不适,估计有身孕,在江西某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就诊。经产科医生检查确诊其已怀孕约二个月,然后,用在清学方法检测了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弓形虫抗体,结果:风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抗体均阴性,弓形虫IgG阳性。

时隔半月,该孕妇第二次去该妇幼保健院就医。

体格检查:颈软,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耳根部位也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心、肺、血压均正常。

X线检查:未见胎儿有钙化样病灶。

医生告知:孕妇有弓形虫感染,弓形虫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并影响胎儿的发育,造成畸胎或脑组织发育异常等。建议作人流终止妊娠。

问题:

请你进一步从诊断、治疗和监测方面提出你的意见。

8 组织内寄生虫 病例十一

徐××,男,50岁,上海人,上海市某公司经理,因高烧入某市级医院治疗。患者入院前三天才从南非返沪,自述在南非工作了三个月,在刚到南非时服用过疟疾预防药。在离开南非前患者已有不规则发热,自服退热片无效。在入院当天曾在某区中心医院按普通感冒就治过,使用过头孢类抗菌素。入院后每天都有不规则发热,头痛症状明显并逐渐加重,入院前四天体温在37oC~39.8oC,检测颅内压有些增高。入院后血检结果也未检测到疟原虫,但考虑其才从南非回来,有疟原虫感染的可能,除使用抗菌素和对症治疗外,也使用了氯喹和伯氨喹啉等抗疟药,但未见症状有所缓解。入院第6天上午,病人症状明显加重,出现昏迷。同时再次进行血检,结果在血中检获有疟原虫,经防疫部门鉴定,血片中疟原虫满视野为恶性疟原虫。入院第7天晚上,患者被诊断为脑型疟抢救无效而死亡。

问题:

1.此患者在进入疟区工作时在疟疾预防存在什么错误?

2.医院在对此患者的疾病诊断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3.根据此患者在南非工作期间感染疟疾,在治疗方面应使用哪种抗疟更合理? 病例十二

陈××,女,62岁,内蒙古二连市的居民。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当地诊断为“脑积水”,于7个月前,行侧脑室腔分流术,术后病情好转,但一个月后症状复发。

体检:双下肢肌张力增高, 双侧眼底可见视乳头水肿, 考虑脑室端已堵塞。

MRI(核磁共振检测)表现: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张,侧脑室周围可见异常阴影信号,

三、四脑室无明显改变。仔细读片后发现,双侧侧脑室体部清晰可见囊壁,囊壁光滑,且部分与脑室壁重叠的囊性病变,脑室内壁可见阴影信号, 提示有颗粒状物体。右侧囊性病变占位大小约7cm×3cm×2.5cm,左侧约6cm×2.5cm×2.5cm。

手术及病理:术中可见双侧侧脑室内巨大囊肿,通过扩大的室间孔相连,呈哑铃形,囊壁乳白色半透明,与脑室壁无粘连,囊液淡黄色透明、约40ml,分流管脑室端位于囊外,引流孔已全部堵塞,与脑室壁粘连。

问题:

1.该患者被诊断为脑棘球蚴病,请写出诊断依据。 2.进一步如何治疗?

3.请写出该患者感染此病的感染方式可能有哪些?

9 病例十三

患者王××,男,37岁,武汉市郊县农民。因持续高热18天,伴有咳嗽和腹泻,外院诊治无效。发病30天后,于9月15日入院治疗。

体检:体温39.7℃,血压15.0/10.5 kPa。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右肋下触及肝边缘,左肋下缘2 cm触及脾脏、质中等、无压痛。血白细胞3.2×109/L,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增高;肥达氏反应:O凝集素1∶80,H凝集素1∶160;三次粪便直接涂片检查均阴性。入院后给予抗菌素治疗,环丙沙星0.4 g/d,静脉滴注1周,高热持续不退。改为吡喹酮治疗,用药后第4天发热缓解,出院。随访2周,病人无发热。

问题:

1.此病人可能患的什么寄生虫病?写出诊断依据。 2.进一步确诊该寄生虫病可用什么实验诊断? 3.分析该患者临床症状产生的病理学依据。

病例十四

A 28-year-old Hispanic man was brought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a general hospital for severe headaches and two generalized seizures.He had first noticed headaches, which had been getting more frequent, several weeks before.He denied fever or chills.The patient was a recent immigrant from Mexico.There was no previous history of seizures.

PHYSICAL EXAMINATION VS: T 37℃ , P 83/min, R 14/min,BP 136/80 mm Hg PE: Young male in moderate distre due to headache; neurologic exam was normal.

LABORATORY STUDIES Blood Hematocrit: 45% WBC: 7200/μL

Differential: 52% PMNs, 23% lymphs, 12% eosinophils Blood gases: Normal Serum chemistries: Normal

Imaging A CT scan of his brain revealed an intracranial calcified cyst, and further imaging with MRI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similar lesions, some with a scolex visible (Fig.64-1).

Diagnostic Work-Up Table 64-1 lists the likely causes of ill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The presumptive diagnosis

10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clinical picture and epidemiologic information.The likelihood of exposure during foreign travel, and characteristic findings on CT or MRI scans, are adjuncts to clinical diagnosis.Lumbar puncture and 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 are an eential beginning of investigation.Microbiologic investigation may include.Gram stain and acid-fast stain of CFS Cultures of CSF and blood for bacteria, fungi, mycobacteria Antibody detection (e.g., immunoblot aay of IgG in serum or CSF specific for the invasive stage of a parasite) In failed tests above

Cryptococcal antigen in CSF and serum

CSF VDRL

Serologic tests for others included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able 64-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Inclusion (consideration) Brain absce Craniopharyngioma Cryptococcal meningoencephalitis Medulloblastoma Neurocysticercosis Toxoplasmosis Tuberculoma

Rationale: Intracerebral ma lesions have many poible causes (common ones are listed above).Homogeneous maes may be malignancies, and ring enhancement is claically aociated with brain absce.Cystic maes may be malignant, but they are also claically aociated with neurocysticercosis.Other infectious causes of intracerebral maes include toxoplasmosis, tuberculoma, and cryptococcoses.

COURSE 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or observation and diagnostic investigation.A lumbar puncture was performed.The CSF analysis revealed a WBC count of 35/ , with lymphocytic and eosinophilic pleocytosis, slightly elevated protein (62 mg/dL), and a normal glucose level.A positive serologic investigation specific for a parasite yielded the diagnosis .

11 病例十五

患者李某,男,36岁,上海市浦东人,汽车司机,家中饲养以只从青海来的狼犬。因持续咳嗽半年余,间断咳血痰3个月。于1998年4月以“双飞阴影待查,先天性肺囊肿带排除”入院治疗。体检:心律齐,腹平软,肝肾正常。左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双肺未闻及干啰音和湿啰音。胸部X线片:友肺下野外带可见6.5×4.5cm的阴影,左下肺内内带可见7cm×7.5cm及9cm×7.5cm大小阴影,双侧阴影均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一致,阴影周围清晰,未见钙化及浸润性病灶。病人入院后痰量增加,办左侧胸痛和低热。经抗炎药治疗,肺部病灶无改变。后经B超定位下行左侧经费内包块穿刺抽去少许液体。穿刺液内查到棘球蚴的原头节,经包虫皮试和ELISA试验均为强阳性,诊断为肺棘球蚴病;即行左下肺切除术。术后给予阿苯达唑600mg/d治疗,口服一年,随访至今健康。 1.上述症状中哪些与包虫病有关?

2.包虫病是如何感染人体的?应该怎样预防?

3.包虫病多流行于西北地区,上海出生和生长且从未去过牧区的居民是真阳怎样感染包虫病的?

病例十六

A 49-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high fever and chills, jaundice, and upper abdominal pain for 3 days.The patient was a recent immigrant from Argentina.One year before, she first noticed a sensation of fullne in the right upper quadrant of her abdomen.Her part medical history was unremarkable.In her country of origin, she had been, healthy and active, working in the field and breeding and raising sheepdogs.

PHYSICAL EXAMINATION VS: T 39.5℃, P 112/min, R 18/min, BP 102/60 mmHg PE: The patient appeared acutely ill and was obviously jaundiced.Right upper quadrant abdominal tenderne was noted.

LABORATORY STUDIED Blood Hematocrit: 34% WBC: 22, 400/μl Differential: 55% PMNs, 20% bands, 12% lymphs, 8% eosinophils Serum chemistries: alkaline phosphatase 340 U/L; bilirubin 4.3

12 Imaging A CT scan of the liver demonstrated a large multiloculated cyst with bile duct dilation (Fig.51-1).

Diagnostic Work-Up Table 51-1 lists the likely causes of the woman’s ill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A clinical diagnosis of hepatic hydatid cyst (tapeworm) disease was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imaging studies (CT scans of liver).Serologic tests specific for a tapeworm mat include.ELISA to detect IgG in patient’s serum (screening) Immunoblot aay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TABLE 51-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Inclusion (consideration) Cholanditis Hydatid cyst (tapeworm) disease Liver absce Viral hepatitis

Rationale: Clinical diagnosis is difficult; the history of exposure is helpful.The symptoms are suggestive of biliary tract infection, which may have many causes.Vital hepatitis would not produce lesions seen in the CT scan.The more common causes are listed above.Hydatid cyst is a poibility when appropriate epidemiology is present.

COURSE Given the patient’s clinical status, she was taken to the operating room.The liver lesion was completely removed surgically, and the biliary obstruction was relieved.The patient received an antihelminthic drug postsurgery.An ELISA and subsequent immunoblot test for antibodies against a tapeworm confirmed the specific etiology.

病例十七

A 9-year-old boy was brought to the hospital by his parents with complaints of repeating intense chills and daily high fever for 4 days.The parents said that when his fevers would abate,he would become drenched in sweat and feel exhausted and drained.The parents also reported diarrhea, nausea, and abdominal pain.On the days of admiion the patient was noted to be lethargic and difficult to arouse.A generalized seizure was witne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The family had im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from West Africa 3 weeks before the onset of the current illne.

PHYSICAL EXAMINATION VS: T 40℃ , P 140/min, R 28/min,BP 82/40 mm Hg PE: Thin male minimally responsive to verbal commands.Pupils were reactive and neck was supple.Conjunctiva was pale, and abdominal exam showed hepatosplenomegaly.

LABORATORY STUDIES Blood Hematocrit: 18%

13 WBC: 16300/μL

Differential: 50% PMNs, 15% lymphs, 20%bands.Platelets: 42000/μL Blood gases: pH7.28, Pco230mmHg, Po2mmHg Serum chemistries: Glucose 40mg/dL,BUN45mg/dL, AST240U/L,ALT310U/L, LDH820U/L, creating2.6mg/Dl.l

Imaging Head CT was unremarkable.

Diagnostic Work-Up Table 79-1 lists the likely causes of ill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Investigational approach for specific microbiologic diagnosis may include Lumbar puncture and CFS examination to rule out bacterial meningitis.

Blood cultures to detect blood-borne bacteria

Thick and thin smear for blood-borne parasites

In failed diagnosis, virus-specific serology for the listed infections.

Table 79-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Inclusion (consideration) African trypanosomiasis Aspetic meningitis Babesiosis Bacterial meningitis Dengue fever Leptospirosis Malaria Typhoid fever

Rationale: A diagnosis shouble be aggreively sought in patients who present with sever It is always important to rule out bacterial meningitis initially.Epidemiology is important for a patient to determine the poible history of exposure in an area endemic for a variety of infections.Typhoid fever and parastic infections are geographically limited, so a good history of travel is important as well.Babesiosis is found in the northeastern and upper Midwestern U.S., and leptospirosis is aociated with animal exposure.Dengue, malaria, and trypanosomiasis are all endemic in Africa, with the latter two infections typically causing periodic fever.

COURSE 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and requir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impending respiratory failure.Lumbar puncture was performed, which was normal.Blood cultures were drawn and were negative for biood-borne pathogens.Based on the given history of travel,thick and thin blood smears were performed and yielded a diagnosis.

病例十八

14 A 30 year-old white women was brought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a local hospital with a 2-week history of progreively severe headache, nausea, and vomiting; several seizures had occurred over the past 2 days.She had been HIV positive for 3 years and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AIDS a year before the current espisode.She had been on HIV therapy, but was currently failing her regimen.She was also on aerosolized pentamidine because of a bactrim allergy.Her brother, who brought her to the ED, could not recall any history of seizures.

PHYSICAL EXAMINATION VS: T 38℃ , P 86/min, R 14/min,BP 104/70 mm Hg PE: She was in moderate distre due to the headache bnt was able to answer questions.Mild right-sided weakne was apparent on exam.

LABORATORY STUDIES Blood Hematocrit: 34% WBC: 7400/μL

Differential: normal.CD4+ counts: 62/μL Blood gases: Normal Serum chemistries: Normal

Imaging Head MRI revealed ring-enhancing lesions in the left parietal lobe and right frontal lobe(Fig.63-1).

Diagnostic Work-Up Table 63-1 lists the likely causes of ill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A clinical diagnosis of encephalitis was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evidence of brain lesions.Investigational approach may include.Cultures of blood and CSF for bacteria an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Serology.A significantly high titer of IgG specific for Toxoplasma gondii in a single serum may support the diagnosis of Toxoplasma encephalitis.In failed investigation, the following tests can be undertaken:

Histology of brain biopsy

Detection of genetic material by PCR in CSF and biospy

Table 63-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Inclusion (consideration)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Listeria monocytogene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Nocardia asteroides Primary CNS lymphoma Progre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JC virus

15 Toxoplasma gondii

Rationale: Focal brain lesions are due to only a few causes in patients with AIDS.T.gondii and CNS lymphoma-the most common causes-can usually be differentiated basdd on lab and radiologic findings, although clinically, they may manifest similarly.The first three organisms are more likely to cause meningitis, as opposed to ma lsions with neurologic deficits.The other causes are much le common, and they may or may not exhibit ring enhancement.PMLdoes not usually cause ma lesions.

COURSE 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or further evaluation and lab investigation.L umbar puncture revealed normal opening preure, and CSF examination showed WBCs 45/μL, protein 78 mg/μl glucose 64 mg/μl.Bacterial, fungal, and viral cultures of CSF were all negative.Based on results of a positron emiion tomography(PET) scan and serology tests, the the patient was empirically started on therapy.

病例十九

A 41-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a 4-month history of worsening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nausea, and vomiting with blood.His abdominal pain was mainly in his right upper quadrant.The man had recently im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from Kenya.

PHYSICAL EXAMINATION VS: T 37℃, P 110/min, R16/min, BP 136/80mmHg PE :An ill-appearing male in mild distre due to abdominal pain; enlargement of the liver and spleen, with mild tenderne, was noted.

LABORATORY STUDIES Blood Hematocrit: 32% WBC: 9400/μL Differential: 54% PMNs, 20% lymphs, 18% eosinophils Serum chemistries: AST 78 U/L, ALT 92 U/L, bilirubin 3.2 μmol/L, albumin 3.1 g/dL

Imaging Abdominal ultrasound showed enlarged liver and spleen with evidence of portal hypertension.

Diagnostic Work-Up Table 52-1 lists the likely causes of the man’s ill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Diarrheal stool specimens may be positive for blood.Routine enteric investigation may be a good start to rule out enteric bacterial causes of diarrhea; however, further investigation for specific microbiologic diagnosis may include  Blood culture.Can aid in ruling out typhoid fever or other blood-borne agents that cause febrile illne

16  Ova and parasite examination of stool

TABLE 52-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Inclusion (consideration) Dysentery syndrome

Entamoeba histolytica

Shigella dysenteriae

Infectious gastroenteritis (Salmonella)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chistosomiasis Typhoid fever Viral hepatitis

Rationale: In a person from a superendemic area, infectious gastroenteritis must always be considered.Diarrhea is very common and is not very useful by itself for narrowing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Other symptoms, such as hepatosplenomegaly, are helpful because most common causes of diarrhea do not lead to this complication.Schitosomiasis is one of the cause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t is very common in endemic areas.Typhoid fever is always a consid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fever and abdominal pain who have recently bee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Acute viral hepatiti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patients who have fever and right-upper-quadrant pain, although hematemesis would not be expected.

COURSE Stool specimens and blood cultures were obtained.The patient was started on appropriate empirical therepy.Characteristic fluke egg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concentrated stool after trichrome-staining.

病例二十

A 42-year-old man presented to a clinic with complaints of 3 weeks of worsening diarrhea, abdominal pain, and fevers.He had noticed an itchy rash over his buttocks and groin area for the past 2 weeks.A 15-lb weight lo was also noted.

A month before his symptoms started, he had returned from a 3-month trip to El Salvador, where he worked in a rural area.

PYSICAL EXAMINATION VS: T 38.8℃, P 84/min, R 16/min, BP 112/62 mmHg PE: An erythematous maculopapular rash was present on his groin and buttock area. LABORATORY STUDIES Blood Hematocrit: 43% WBC: 10,200/μL

17 Differential: 52% PMNs, 15% lymphs, 24% eosinophils Serum chemistries: Normal Imaging No imaging studies were done

Diagnostic Work-up Table 50-1 lists the likely causes of ill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Stool should be examined for leukocytes.Investigational approach may include  Enteric (bacterial) cultures  Microscopic (ova and parasite) examination  Toxin testing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 In failed investigation, colonic biopsy and histopathology to differentiate idiopathic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 disease

Table 50-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Inclusion (consideration) Amebic dysentery Bacillary dysentery Clostridium difficile colitis Crohn disease Helminth infection Hookworms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Ascaris lumbricoides Trichuris trichiura

Rationale: The unique feature regarding this case is the significant degree of eosinophilia.This limits the differential eentially to parasitic infections.Other etiologies can also be considered if initial work-up is negative, although these would be rare in the presence eosinophilia.Noninfectious causes may be considered if infection has been ruled out.

COURSE 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A stool sample was sent to the state public health laboratory, where ova and parasite examination revealed nematode larvae.ETIOLOGY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strongyloidiasis)

推荐第10篇:病原与动物检疫

1、质粒:细菌含有染色体外的DNA,称为质粒,质粒主要携带一些非生命所必需的基因,质粒随细菌复制而复制。

2、细菌的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特定寄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具有细菌种的特征。

3、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病理生理现象的总和。

4、疫点:疫点是指染病动物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染疫畜所地的畜养殖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5、动物检疫: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或阻断动物疫病的发生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1、动物检疫的方法有哪些?

流行病学诊断法、临床诊断法、病理学诊断法、病原学诊断法、免疫学诊断法:血清学实验和变态反应

2、动物检疫的程序?

审批和报检抽样检查现场检疫隔离检疫实验室检疫签证与处理对外出证

3、引起传染的因素?

病原微生物、易感动物、适当的传染途径、外环境的影响

4、病原菌的毒力主要有哪些因素构成?

病原菌的毒力主要由:侵袭力(荚膜、酶等构成)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构成。

菌毛、荚膜及其他表面物质:抗吞噬、体液免疫、内化作用

酶类:透明质酸酶、纤维蛋白酶、胶原酶、凝固酶、卵磷脂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外毒素:多种细菌产生、不耐热、活性高、具特异性、毒力强、抗原性强、脱毒后成“类毒素”

内毒素:耐热、毒力弱、抗原性弱、为LPS

5、补体结合反应的机制?

补体结合反应是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无特异性,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引起反应。如果补体与绵羊红细胞、溶血素的复合物结合,就会出现溶血现象,如果与细菌及相应抗体复合物结合,就会出现溶菌现象。

6、病毒的基本特征?

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病毒是严格的细菌内寄生微生物,没有完整的代谢系统,不能独立生长和繁殖。

病毒无核糖体(rRNA)和转移RNA(tRNA),也无合成蛋白质所需的酶。

病毒不能长大,不经分裂生殖。

病毒对一般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均不敏感。

多数病毒对干扰素敏感。

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从而诱发潜伏性感染。

7、炭疽的检疫方法?

Ascoli氏沉淀反应:阿(Ascoli)氏热沉淀试验。将病兽皮革或尸体组织切碎后,加水煮沸过滤。取滤液滴加于小管内的免疫血清上,室温或37摄氏度放置十分钟后,如见两液体接触面出现白色沉淀环,即为阳性,证明滤液中由炭疽杆菌的多糖质抗原。此法可对腐败尸体及皮革惊醒追补诊断,但特异性不高,可以出现假阳性反应。

8、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作用有哪些?

夺取宿主营养

(1)直接摄取宿主肠道中的营养物质

(2)吸取宿主的血液

(3)消化吞食宿主的组织细胞

机械性损伤

(1)损伤宿主的组织器官

(2)堵塞宿主的腔道

(3)压迫组织器官

(4)血液中的寄生虫破坏大量的RBC,引起贫血

毒素作用

寄生虫生活期间排除的代谢产物、排泄物和分泌物,虫体、虫卵死亡崩解时的产物,都对宿主产生毒害作用,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

引入其他病原体,引起继发性感染

第11篇: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一章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常用的其他染色法及用途 染色方法 用途

特殊结构染色法 采用不同染色方法如荚膜染色、鞭毛染色等对微生物各种特殊结构染色,使菌体

与特殊结构表现不同染色性,拥有鉴别。这些方法适用于细菌或真菌的荚膜、细

菌的鞭毛、芽胞和异染颗粒染色检查 墨汁负染色法 染色后,背景呈黑色,菌体呈蓝色,荚膜不着色,为一层透明空圈包绕在菌体周

围。用于观察细菌、真菌的荚膜结构 抗酸染色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染成红色为抗酸性细菌,蓝色

为非抗酸菌,主要用于分枝杆菌属检查 革兰染色法 经革兰染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染成紫色的细菌称革兰阳性菌,能被酒精脱色而

让复染剂染成红色的细菌称革兰阴性菌。用于帮助鉴别细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药物治疗,可指导临床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荧光染色 多用于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学检查 姬姆萨染色 多用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染色检查 镀银染色 用于螺旋体的形态检查 乳酸酚棉蓝染色 用于多细胞真菌检查

微生物家族按其结构和组成分三类 微生物类型 微生物类群名称 生物界名称 生命三域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类病毒和阮病毒等 病毒界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古菌等 古菌域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可次 原核生物界

体、螺旋体等 细菌域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原核生物界

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等) 真菌界

植物界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

微生物各个生长时期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生长时期 特征 实际意义 迟缓期 细胞变大,但不分裂,细胞内RNA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对 通过缩短迟缓期,可

外界环境变化敏感 以提高生产效率 对数期 细胞生长繁殖迅速,酶系活跃,代谢旺盛,细胞的形态、大小、染 研究细菌生物学性状

色性典型,对抗生素敏感 和药敏试验最佳期 稳定期 新繁殖的细胞与死亡细胞数目相等,菌体产量达到最高,开始形 获取微生物代谢产物

成芽胞,毒素、抗生素等产生 的最佳时期 衰亡期 死亡细胞数目超过新生细胞,细胞形态多样,形成的芽胞成熟 有利于保藏菌种

不同培养基上细菌生长现象及意义

按物理性状分类 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现象 主要用途平板 菌落 分离培养,用于鉴别 固体培养基 斜板 菌落 纯培养,用于保存菌体 半固体培养基 有鞭毛菌呈扩散生长 鉴别细菌动力

无鞭毛菌沿穿刺线生长 液体培养基 混浊生长 保存菌种

菌膜生长 增菌

沉淀生长

第三章 微生物的分布与控制 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落 部位 微生物种类 皮肤 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类白喉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白假丝酵母菌等 口腔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乳杆菌、梭杆菌、优杆菌、类白喉杆菌、螺旋体、

放线菌、白假丝酵母菌等 鼻咽腔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拟杆菌、

梭杆菌、真菌等 肠道

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类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

优杆菌、梭杆菌、破伤风梭菌、白假丝酵母菌等 尿道 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类杆菌、梭杆菌、变形杆菌、耻垢分枝杆菌等 阴道 奈瑟菌、类白喉棒状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梭杆菌、双歧杆菌、白假丝酵母菌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歧杆菌等 眼结膜 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棒状杆菌、不动杆菌等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划分与标准

分类

标准

四类

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三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

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有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二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

间传播的微生物

一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分级

处理对象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

(BSL—1)

因子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

(BSL—2)

人、动植物或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具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直接接触或气溶胶使人传染上

(BSL—3)

严重甚至是致命疾病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

(BSL—4)

明或未知的、高度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干热与湿热消毒灭菌的主要区别

主要区别点

湿

热 导热介质

空气

水或蒸汽

适用对象

金属、玻璃与其他畏湿耐高温不畏焦化

棉织品、水液等不畏湿耐高温物品

物品

作用温度

高(160~180℃)

低(60~134℃) 作用时间

长(1~5小时)

短(3~60分钟)

常用的方法

干烤、烧灼、焚烧等

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消毒法、间

歇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等

第12篇:试谈强化实验教学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一)

试谈强化实验教学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一)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为了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包含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2门相关学科,是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川。实验课是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们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现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强化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各个环节,采用经典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并用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单调的演示验证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作风 每次实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有菌观念”,养成“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及时纠正错误,规范实验操作,实验课上一定要强调“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强调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实验报告中抄袭实验讲义,编造实验结果,不讲求实事求是的现象要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同时也和未获得预期结果的学生一起探讨原因,营造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在实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精敬业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科研及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强化技能训练

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培养和态度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等。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细动作,细致的观察力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都极为重要。通常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涉及实验设计、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报告书写等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1明确实验目的首先向学生阐述实验目的,鼓励其亲自动手,独立操作。

4.2将社会实践融人到实验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常见病原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进行相关实验诊断和检测。如学生应用透明胶带法自行检查蠕形蜡感染;应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蠕虫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自身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原、抗体进行检测。因为这些实验都是检测自己的感染情况,所以学生实验操作都非常认真,实验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术,又深刻体会了实验技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实验兴趣。

第13篇:生物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关于小池塘大世界的生物学教案

试讲人:刘伟

小池塘 大世界

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

(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

1.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

(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 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 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

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 (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

(5)分析教材P.152图V-1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

1 小学六年级下册关于小池塘大世界的生物学教案

试讲人:刘伟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 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 2.“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如:

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植物→吃草籽的鸟→鹰 植物→兔→鹰

小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如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根据我们知道的人类的生物学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3.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 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入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读书P.154~155,讨论: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这种平衡关系会不会被破坏?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

2 小学六年级下册关于小池塘大世界的生物学教案

试讲人:刘伟

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4.本课小结: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非生物因素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这一规律,树立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

第14篇: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案网络资源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案

课程说明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概况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以及有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和规律以及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相互关系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2、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过程及其调节和产生的效应与抗原入侵机体后引起的生理性、病理性免疫应答;以及抗感染免疫、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等有关方面诸多知识;熟悉免疫学防治原则和检测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观察不同的材料,进行各项操作,分析实验结果,训练每个学生掌握研究微生物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及分析机体免疫功能与疾病发作、合理用药之间关系。

3、课程体系 医学免疫学可分为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个部分。基础免疫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抗原物质;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③免疫应答过程及其调节和产生的效应;④免疫学防治原则和检测方法。临床免疫学是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与人体健康或疾病密切相关的各种免疫现象的一个分支学科。内容主要包括:①抗感染免疫;②超敏反应;③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④免疫缺陷;⑤肿瘤免疫;⑥移植免疫等。本教材以基础免疫学为主,临床免疫学部分仅介绍超敏反应。

微生物学有许多分支,如普通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

4、选修课及相关知识介绍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药学、预防、护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以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有关课程的学习和开设为基础的。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电镜、色谱、免疫标记、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在微生物形态结构的研究方面已进入超微结构、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基因结构功能、致病的物质基础以及诊断方法,使人类对微生物的活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免疫标记技术、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技术的应用,使实验室检测方法向着快速、准确、微量、高度灵敏的方向发展。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已有了多种减毒或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人工自动免疫用生物制剂。

5、教学媒体

面授辅导为主,辅以IP课件、电子课件演示、网上辅导答疑、网上实践、实验教学等。

二、教学环节

1、课堂教学:面授辅导45学时

2、作业及其评改:每月一次,全批全改,有评语、有得分。

3、媒体辅导:IP课件或电子教案辅导,网上辅导,在线答疑,E-mail邮寄问题。

4、问题讨论: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或网上交互式讨论。

三、考核说明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卷面分数:卷面分数为100分,占总成绩的80%即80分。

3、平时作业和阶段测试:

平时作业1次/月,每次满分25分,一学期共4次,共计100分,占总成绩的5%即5分。阶段测试安排在期中,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10%即10分。

4、实验操作:共4次,占总成绩的5%即5分。

5、本科试卷的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概 述 【学习建议】

这部分内容概括性地介绍了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功能、以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它主要回答了什么是免疫?免疫有哪些功能?免疫功能异常时会出现什么病变?免疫系统有哪些物质组成?同时还简单介绍了免疫学与医学免疫学的研究范畴和免疫学的发展概况。

学习这部分内容,需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免疫学的发展概况。

免疫 基本概念:

免疫防御 抗感染 免疫缺陷 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

清除体内衰亡变性细胞

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

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肿瘤、病毒持续感染

免疫器官―中枢:骨髓、胸腺、法氏囊

外周: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医学免疫学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其它免疫细胞 抗原 免疫应答

免疫学应用 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内容提要】

一、免疫

(一)基本概念

(二)功能

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二、免疫学与医学免疫学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1.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新兴学科。免疫学起始于微生物学的抗感染免疫,现已广泛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

2.医学免疫学: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对人体有利的和不利的效应和机制、以及利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3.医学免疫学研究范畴:

(1)基础免疫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方面: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②抗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③抗原物质和机体免疫系统作用发生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调节及其效应;④免疫学技术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应用。

(2)临床免疫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抗感染免疫、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等。

三、免疫学的发展概况

【概念简释】

1.免疫: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外界入侵的 “非己”性抗原物质、自身突变和损伤的细胞,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机体识别和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免疫保护功能。正常情况下,可抵御外来致病菌的入侵,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弱或缺如则为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3.免疫自稳: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正常细胞保持免疫耐受,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则导致自身免疫病。

4.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生理保护功能。若此功能失调,有可能导致发生肿瘤和病毒的持续感染。

【重点】

一、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三、基础免疫学的研究范畴。【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入空内)

1.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 2.免疫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免疫功能失调可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二、问答题

1.什么叫免疫?免疫功能正常和异常时各产生何种效应?

2.基础免疫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2.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3.免疫缺陷导致感染、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

二、问答题

1.什么叫免疫?免疫功能正常和异常时各产生何种效应?

答:免疫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外界入侵的 \"非己\"性抗原物质、自身突变和损伤的细胞,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功能正常时可发挥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表现出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免疫功能异常可分为免疫应答过强、过弱或缺乏,表现为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导致感染或发生肿瘤等病理效应。

2.基础免疫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答:基础免疫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抗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

(3)免疫应答过程、规律、调控和效应。

(4)免疫学技术应用。 学习辅导:第一讲 一.课程介绍

根据高等护理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学制特点和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药学专业(专科)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本课程分为两篇。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主要讲授基础免疫学的内容;第二篇为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和其它微生物三部分。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领域,并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和交叉学科。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则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为两部分: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生理功能及调节;引起超敏反应的基本机制及防治原则;了解免疫学与疾病的关系及免疫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免疫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以及消毒、灭菌方法等内容。

三、学习方法指导

学员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但最好能参加学校组织的面授辅导课,并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若实在没有充裕的时间听完全课程,可利用媒体自学、参加网上答疑、网上辅导。同时,认真完成作业并按时参加实验教学活动;此外,学员还应在每月的作业完成及教师讲评后,结合自身学习情况重新复习所学知识,并对尚不十分清楚的内容整理后,通过网络或电话等通讯方式向老师询问清楚。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概述

一、免疫:指机体识别和清除\"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功能稳定

的机能。

正常--保护机体;异常--破坏机体

二、功能:

(一)免疫防御

1、生理性作用: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如:完整皮肤可以阻止任何细菌的入侵。

2、病理性作用:破坏机体细胞正常功能。如:机体对花粉清除中引起的过敏反应。

(二)免疫稳定

1、生理性作用:维持机体自身细胞数量及功能的稳定。例:衰老的红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体外。

2、病理性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

例:由于自身白细胞发生变异,被吞噬细胞清除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

(三)免疫监视

1、生理性作用:监视癌变细胞的繁殖、增生。换句话讲:癌细胞常有而癌症不常有。

2、病理性作用:癌细胞大量繁殖。例: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肿瘤即会出现。 第一章 免疫器官

一、免疫系统:是执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物质基础,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集合体。

二、免疫系统组成: §1 中枢免疫器官

一、定义:免疫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二、组成: §2 外周免疫器官

一、定义:免疫细胞定居和繁殖的场所

二、组成:脾、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三、功能:

若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进入机体,淋巴结可滤过并清除这些有害物质,具体可表现为防御性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如有害物质超出淋巴结防御功能,病原菌可沿淋巴管向全身蔓延。

第二章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如T、B细胞。 §1 淋巴细胞

一、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一)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

(二)T细胞的表面标志

1、T细胞的表面抗原

⑴ HLA抗原:即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对T细胞的激活和产生免疫效应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⑵ 白细胞分化抗原:即利用分化群抗体所鉴定的抗原。如:CD

2、CD

3、CD

4、CD8等

2、T细胞的表面受体 ⑴ 抗原受体:TCR ⑵ 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可形成玫瑰花环,用于T细胞鉴别。

⑶ 有丝分裂原受体

①有丝分裂原:一些能非特异性刺激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②举例: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和美洲商陆素。 ⑷ 白细胞介素受体

①白细胞介素: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组能够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②白细胞介素受体举例:IL-1R,IL-2R,IL-3R等。

3、T细胞亚群 ⑴ CD4+T细胞:

①TH细胞(辅助型):辅助抗原传递给B细胞。 ②TD细胞(迟发型):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 ⑵ CD8+T细胞:

①TC细胞(细胞毒型):分泌细胞毒素分解靶细胞。 ②TS细胞(抑制型):避免出现过激的应答反应。

二、B淋巴细胞

(一)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发育

(二)B细胞的表面标志

1、B细胞表面抗原

⑴ HLA抗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⑵ 白细胞分化抗原(CD抗原):CD

19、CD20、CD80等

2、B细胞表面受体 ⑴ 抗原受体:BCR或SmIg ⑵ 抗体IgG FC段受体:可引起ADCC效应。

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素作用,K细胞表面有抗体IgG FC段受体,当带有抗原的IgG FC与K细胞结合后触发其发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称ADCC效应。 ⑶ 补体受体:有补体C3b的受体,趋化作用。

⑷ 有丝分裂原受体:如细菌脂多糖、葡萄球菌A蛋白和美洲商陆素。

⑸ 白细胞介素受体:如,IL-1,IL-2,IL-4等。

三、第三群淋巴细胞:是一大类无典型T、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和特征的淋巴细胞。

(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其表面没有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杀伤靶细胞不需抗原预先致敏,也不受MHC限制。可以非特异性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需在IL-2诱导作用下,才能发挥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

§3 单核吞噬细胞

一、组成:

前单核细胞(骨髓)、单核细胞(外周血)和巨噬细胞(组织)。

二、单核吞噬细胞表面标志

(一)表面抗原:MHC-I类及MHC-II类抗原分子

(二)表面受体:多为非特异性,即不管抗原是什么。如补体C3b受体,IgG的FC 受体

三、单核吞噬细胞的主要免疫学功能

(一)吞噬杀伤作用:如细菌、机体衰老细胞等。

(二)递呈抗原信息:启动免疫应答作用(见图一)。

(三)抗肿瘤作用:被激活后能有效杀伤肿瘤等靶细胞。

(四)分泌生物活性介质:如IL-1促进体液免疫的进行。§4 其它免疫细胞

一、中性粒细胞:主要发挥吞噬作用的细胞。

二、嗜酸性粒细胞:阻止I型超敏反应的持续发生。

三、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引起I型超敏反应。

四、红细胞:携带和运输氧分子;发挥免疫粘附作用(C3b受体)。

图一 吞噬细胞对抗原信息递呈过程

第二讲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1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一、定义:

(一)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二)抗体(Ab):指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B细胞合成与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二、区别: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并不都是抗体。如:骨髓瘤蛋白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抗体活性。 §2 免疫球蛋白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区

二、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

§3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一、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二、可以激活补体

三、可与许多细胞表面Fc受体发生结合

(一)调理促吞噬作用:如IgG促进吞噬细胞发挥吞噬功能

(二)介导过敏反应:如IgE与肥大细胞结合介导Ⅰ型过敏反应

(三)ADCC效应:IgGFc段与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上Fc段受体结合,使其发挥ADCC效应

四、穿过胎盘:IgG是唯一可穿过胎盘的抗体

五、免疫调节作用:负反馈性调节等 §4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一、同种型:

(一)定义:指同一种属所有正常个体Ig分子共同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决定簇在Ig分子恒定区,具种属特异性。

(二)举例:IgM、IgG、IgA、IgD、IgE

二、同种异型:

(一)定义: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同一类型Ig,由于重链或轻链恒定区内一个或数个氨基酸不同而表现的抗原性差异。其决定簇在Ig分子恒定区。

(二)举例:人类ABO血型抗原。

三、独特型:指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V区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决定簇在Ig分子可变区。 §5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

一、IgG

(一) 特性

1、存在形式:单体,占血清Ig总量的3/4。

2、合成时期:婴儿出生后三个月开始合成。

3、半衰期:23天,是所有抗体中半衰期最长的。

(二) 生物活性

1、是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如抗细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

2、是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参与者。

3、是唯一可以穿过胎盘的抗体,是新生儿抗感染重要因素。

4、具有调理吞噬作用和介导ADCC效应的功能。

二、IgM

(一)特性

1、存在形式:五聚体,占血清Ig总量的10%,是分子量最大抗体。

2、合成时期:胎儿晚期已能合成。

3、半衰期:5天,所以若血清中特异性IgM类抗体含量增加,表明有近期感染。

(三) 生物活性

1、是高效能的抗菌抗体,是B细胞SmIg成分之一。

2、激活补体传统途径,只需一个IgM分子。

3、中和毒素或病毒,但不能介导ADCC效应。

4、ABO血型天然抗体。

三、IgA

(一) 特性:

1、存在形式:单聚体(血清型)和双聚体(分泌型);其中分泌型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及初乳等分泌液中。

2、合成时期:婴儿在出生4~6个月才能合成IgA。

(二) 生物活性

1、是机体局部粘膜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分泌型IgA)。

2、具有中和毒素作用(血清型IgA)。

3、辅助婴儿抵抗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初乳中含分泌型IgA)。

四、IgD

(一) 特性

1、存在形式:单聚体,仅占血清Ig总量的1%。

2、合成时期:较晚。

(二) 生物活性

1、成熟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

2、血清中IgD的功能尚不清楚。

五、IgE

(一) 特性

1、存在形式:单聚体,仅占血清Ig总量的0.002%。

2、合成时期:最晚合成的抗体。

(三) 生物活性

1、引发Ⅰ型过敏反应。

2、抗寄生虫的主要抗体。§6 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用抗原免疫动物后获得的免疫血清(抗血清)为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McAb)

(一)定义:指由一株B淋巴细胞杂交瘤增生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高度均

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二) 应用:

1、克服交叉反应,提高免疫学试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2、用于亲和层析,可分离、纯化含量极低的可溶性抗原。

3、用作生物导弹,携带抗肿瘤药物抵达靶器官发挥作用。第四章 补体系统

(学习本章内容请参阅教材中P38~45图示) §1 概述

一、补体系统

(一)定义: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

(二)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C1~C9及B、D、P因子等

2、补体的调控成分:C1抑制剂、H因子、I因子等

3、补体的各种受体:C1q、C3a、C4a、C4b等受体

(三)激活方式

1、经典途径(C.P)

2、旁路途径 (A.P) §2 补体固有成分和补体系统的激活

一、补体固有成分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组成

(二)理化特性

1、对热不稳定:通常56℃作用30min即被灭活。

2、对理化因素敏感:如UV、酒精等均能破坏补体。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请参照P43图4-9)

(一)经典激活途径

1、激活前提:AgAb复合物的形成。

2、激活过程:

⑴识别阶段:在激活物及Ca2+参与下C1被活化成具有酯酶活性的C1,其次,在Mg2+参与下酶解C

4、C2产生C4b、C4a和C2b、C2a。

⑵活化阶段:被酶解的C4b、C2b结合成C4b2b--C3转化酶,C3转化酶将C3分解为C3a、C3b与C4b2b结合成C4b2b3b--C5转化酶。

⑶膜攻击阶段:在C5转化酶作用下,C5被裂解为C5a和C5b,C5b依次与C

6、C

7、C

8、C9结合成C5b6789--膜攻击复合体(MAC)。细胞膜发生严重损伤,胞浆内容物外漏,导致细胞最终溶解、破坏。

(二)旁路激活途径

1、激活前提: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2、激活过程:

⑴识别阶段:体液中某些蛋白水解酶能有限的微弱裂解C3,产生少量C3a和C3b片段。当激活物出现后,在Mg2+参与下C3b与B因子(C3激活剂前体)结合形成C3bB复合物。 ⑵活化阶段:D因子(B因子转化酶原)在激活物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D因子,可使C3bB中的B裂解为Ba和Bb,而形成C3bBb--C3转化酶。C3bBb极不稳定,与P因子(备解素)结合成C3bBb(P)稳定性提高,使C3大量分解为C3b,产生的C3b一方面与B因子构成更多的C3转化酶,另一方面可进一步与C3bBb结合形成C3bnBb复合物--C5转化酶。

⑶膜攻击阶段:C3bnBb也不稳定与P因子结合成稳定的C5转化酶C3bnBb(P),其后与C.P途径一致最终形成C5b6789--膜攻击复合体(MAC),细胞完全裂解。 §3 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

一、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作用:C4b2b中的C2b、C3bBb中的Bb及C5b等性质都不稳定,极易衰变,导致C3转化酶、C5转化酶失活,从而影响膜攻击复合体的形成。

二、体液中可溶性调节分子的作用

(一)C1INH:C1酯酶抑制物使C1酯酶失活,从而抑制C

4、C2活化。

(二)I因子:C3b 灭活因子,使C3b、C4b被裂解、灭活。

(三) H因子:C3b灭活促进因子,加速I因子对C3b的灭活。

(四) S蛋白:MAC抑制因子,阻止C5b6789的生成。§4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一)溶菌作用:细菌进入体内后,若产生抗体则激活C.P途径;如没产生抗体(G-菌)则刺激A.P途径溶菌。

(二)溶解细胞:若自身细胞发生变异,激活补体则细胞将被溶解。

二、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一)促进中和:抗体与病毒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可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进入,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二)溶解病毒:某些病毒可直接激活补体。

三、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

(一)调理作用:吞噬细胞上有C3b、C4b的受体,所以相当一座桥梁把细菌或免疫复合物与吞噬细胞连在一起,称补体的调理作用。

(二)免疫粘附作用:红细胞和血小板上也有C3b、C4b的受体,当它携带细菌或免疫复合物与红细胞和血小板连在一起,就会形成更大的免疫复合物,易被游走的吞噬细胞所捕捉到。

四、炎症介质作用

(一)激肽样作用:C2a能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称其为补体激肽。

(二)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可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脱颗粒,引起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现象。

(三)趋化作用:C3a、C5a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补体激活的区域移动,增强炎症反应。第三讲 第六章 抗 原 §1 概述

一、定义

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二、特性

(一)免疫原性: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性质。

(二)反应原性:指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 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三、分类

(一)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称 为完全抗原。

(二)半抗原:本身不具有免疫原性,仅有免疫反应性的抗 原称为半抗原。也就是说半抗原单独存在时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与大分子蛋白质(也称为载体)结合在一起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此时的半抗原相当于完全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半抗原的抗体,半抗原可单独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不依赖载体的存在。

§2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分子大小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通常在 10000以上,一般说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这是因为大分子有机物结构较稳定,在机体内不易被破坏与清除,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使淋巴细胞得到持久的刺激,有利于免疫应答的发生。但不能绝对化,比如明胶分子量为100,000dal(10万道尔顿),却没有抗原性。

二、化学组成与结构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还需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化学组成中以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免疫原性才较强;如以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的蛋白质,其分子量无论多大,而免疫原性却很弱。这是因为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复杂的物质,其稳定性好,在体内存留时间长,故免疫原性就较强。

三、异物性

(一)异物:非己的物质。(二)分类

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

2、同种异体物质:如组织相容性抗原、血型抗原等。

3、改变和隐藏的自身物质:主要包括在外伤、感染、电离辐射或药物作用下,组织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和释放入血的隐藏的自身抗原,如甲状腺球蛋白、眼晶体蛋白等。(三)特性

1、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宿主自身物质和非己异物。

2、凡在胚胎期未与相应淋巴细胞克隆接触过的物质,均可被免疫细胞视为异物,并对其产生免疫应答。

3、异物性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如种系关系越远,其化学组成和组织结构差异性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四、其他因素

(一)遗传因素:包括机体的年龄、生理状态以及个体发育等与抗原的免疫原性有关因素。

(二)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使用等因素都可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

一般非消化道途径抗原性较口服为大。 §3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一、抗原决定簇

(一)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称为抗原决定簇。

(二)抗原结合价: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三)作用:是抗原分子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相应抗体或效应 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四)分类(因其位置不同)

功能性抗原决定簇与隐蔽性抗原决定簇。

(五)特性: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排列及空间结构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一)共同抗原:在不同抗原分子上出现的同一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决定簇;带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互称共同抗原。

(二)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两种抗原(共同抗原)结合发生的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4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

(一) 异种抗原: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如微生物或异种血清。

(二) 同种异体抗原:指来自同种生物而基因型不同的个 体的抗原物质。如HLA抗原。

(三) 自身抗原:指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结构 成分。如自身变异细胞。

二、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必须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因T细胞是在胸腺成熟,故称此类抗原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或T细胞依赖性抗原。

(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能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称为胸腺非依赖性抗原。第四讲

一、复习上次课内容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抗体、补体和抗原三章,这三章内容是医学免疫学部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内容。下面做一简单回顾: 抗体(Ab) 定义:指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B细胞合成与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激活补体;结合细胞;穿过胎盘和粘膜。 抗原(Ag)

定义: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分子和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又称表位。 补体系统

定义: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

功能:溶菌和溶解细胞;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调理和免疫黏附;炎症介质作用。

二、本次课内容 第五章 细胞因子

(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及分类名称)

(一)概念:

细胞因子(CK):是一类重要的分泌型免疫分子,是由活化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和名称

1、根据来源分类

分淋巴因子(淋巴细胞分泌)和单核因子(单核吞噬细胞分泌)

2、根据功能分类: (1)、白细胞介素(IL)

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

(2)、干扰素(IFN)

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宿主细胞产生的干扰病毒复制、阻断病毒感染的物质。分3种其中IFN-α、β以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为主,也称I型干扰素。IFN-γ以免疫调节作用为主,也称为II型干扰素。

(3)、肿瘤坏死因子(TNF)

是一类可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两者均有抗肿瘤、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作用。

(4)、集落刺激因子(CSF)

是指可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根据作用不同,集落刺激因子又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干细胞生成因子(SCF)、多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等。 (5)、生长因子(GF)

一类可刺激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掌握MHC概念)

(一)概念

1、组织相容性抗原或移植抗原

在人或同种不同品系动物个体间进行组织器官移植时,可因二者组织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存在差异而发生排斥反应。这种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或移植抗原。

2、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

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简称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

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人类的称为HLA复合体。

(二)MHC的主要功能

1、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器官或细胞移植时,同种异体内MHC-I类和Ⅱ类抗原可作为非己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

2、抗原提呈作用:在巨噬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内,MHC-I类和Ⅱ类分子可与非己抗原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或Ⅱ类分子复合体,表达于巨噬细胞或其它抗原提呈细胞表面,递呈给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3、MHC限制性:CD8+Tc淋巴细胞与靶细胞的互相作用受MHC-I类分子限制。CD4+Th细胞的激活受MHC-II类分子限制。

第八章 免疫应答

(掌握免疫应答、免疫耐受概念;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抗体产生规律)

(一)概

1、基本概念

(1)免疫应答:指机体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过程。 (2)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2、免疫应答过程

(1)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启动活化。

(2)反应阶段: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参与下,活化、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或发挥特异性细胞杀伤作用,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的过程。

3、免疫应答分类

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细胞免疫(T细胞介导)

(二)胸腺依赖性抗原引起B细胞应答的过程

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或B细胞必须将吞噬的抗原加工处理成抗原肽并和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由CD4+Th细胞识别,激活Th细胞。活化的Th细胞又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反过来作用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使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L-

1、IL-12,进一步促进T、B淋巴细胞的活化。活化B细胞表面也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接受来自Th细胞、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的辅助作用,进入分化、增殖阶段,即反应阶段。在反应阶段,CD4+Th细胞在细胞因子IL-4的作用下分化为CD4+Th2细胞,产生大量IL-

4、

5、

6、10,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合成分泌各种特异性抗体,发挥各种体液免疫效应,即效应阶段。(教科书中有关于免疫应答过程的图例,学生可参考学习。在这个应答过程中最主要是记住几个关键性的细胞或分子,如吞噬细胞、MHC-II类分子、Th细胞、细胞因子、B淋巴细胞、抗体等,记住他们就等于记住了应答过程。)

(三)抗体产生的规律

1、初次应答:潜伏期长;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血清抗体以IgM分子为主,IgG出现较晚。

2、再次应答: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则抗体产生的潜伏期短;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长。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IgG类抗体则出现相对较快,且含量较初次应答时显著升高。

(四)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在感应阶段活化的CD4+Th细胞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并在细胞表面表达IL-

2、4受体。巨噬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及活化CD4+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可分泌IL-

1、IL-12。活化CD4+Th细胞接受以IL-12为主的细胞因子作用后分化为CD4+Th1细胞,又称炎性T细胞,可产生大量IL-2和IFN-γ等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引起局部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1)、杀伤T细胞(Tc,或CTL)的激活: CTL前体细胞通过其表面TCR识别APC或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表面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获得活化的第一信号。在Th细胞辅助作用下被激活。激活的CTL可表达IL-12受体,在IL-12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致敏Tc细胞,即效应细胞毒T细胞。

(2)、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 激活的CTL可释放一系列细胞毒素,引起靶细胞的损伤。这种细胞毒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并且受MHC-I类分子限制。CTL还可迅速诱导靶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第九章 超敏反应

(掌握超敏反应概念、分类及各型机制)

(一)概念 超敏反应: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二)分类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三)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Ⅰ型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胃肠炎、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Ⅱ型机制:自身组织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IgG、IgM)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等。

Ⅲ型机制: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主要IgG、IgM)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引起以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如血清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Ⅳ型机制:(1)T细胞致敏:抗原经APC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II类或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Th细胞和Tc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成熟为效应T细胞,即炎性T细胞(Th1细胞)和致敏Tc细胞。 (2)致敏T细胞产生效应: 当致敏T细胞再次遇到相应抗原刺激后,炎性T细胞可通过释放TNF-β、IFN-γ和IL-2等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引起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致敏Tc细胞则通过释放穿孔素和蛋白酶,直接破坏抗原特异性的靶细胞,引起组织坏死。如某些病毒、寄生虫、染料、油漆、农药、化妆品、磺胺、青霉素等引起的接触性皮炎、传染性过敏反应等。

三、课后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类同种异体抗原主要包括()和()。

2、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和T细胞介导的()。

3、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是();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是()和()。

4、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为()、()和()三个阶段。

5、抗原提呈细胞和Th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受()限制。

6、超敏反应分为IV型。根据其特点,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II型又称为();III型又称为();IV型又称为()。

二、填空题

1、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

A.IgM抗体显著升高 B.产生快,维持时间长 C.潜伏期长

D.浓度低 E.亲和力低

2、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 A.胸腺 B.骨髓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血液

3、具有免疫记忆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NK细胞 C.肥大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淋巴细胞

4、初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

A.潜伏期短 B.抗体亲和力高 C.抗体维持时间短 D.抗体含量高 E.以IgG为主

三、简答题

1、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2、超敏反应的类型和临床常见疾病。第五讲

一、复习上次课内容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MHC、免疫应答和超敏反应三章,这三章内容是前几章所学内容的综合应用,也是医学免疫学部分最终要阐述的问题。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定义: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人类的称为HLA复合体。 功能:引起移植排斥反应、抗原提呈作用、MHC限制性。

免疫应答

定义:指机体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过程。 过程: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分类: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细胞免疫(T细胞介导)

抗体产生的规律:

1、初次应答:潜伏期长;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抗体以IgM为主,IgG出现较晚。

2、再次应答:潜伏期短;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长。IgG含量显著升高,IgM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超敏反应

定义: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分类: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本次课内容 第十章 免疫学应用

(掌握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概念及其区别)

(一)、概念:

人工自动免疫:是指给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的特异性抵抗力。

人工被动免疫:是直接给机体注入免疫应答产物如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主要用于紧急预防和免疫治疗。

(二)、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区别及常用制剂 区别点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物 抗原:疫苗、类毒素 免疫效应物质:抗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出现时间 慢,1~4周后产生 快,立即发挥效应 免疫力维持时间 长,数月~数年 短,2~3周 用途 主要用于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常用制剂 卡介苗(活)、麻疹疫苗(活)、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活)、乙型肝炎疫苗(亚单位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死)、狂犬疫苗(死)、白百破三联疫苗(类毒素) 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肉毒抗毒素、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学部分 概念:

微生物: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在适当环境中可生长繁殖,并发生遗传、变异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

病原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或人体内的一小部分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科学。 第十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基本形态、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构造的区别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医学意义)

(一)、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形。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三)、G+与G-菌的细胞壁结构及特点: 区别点 革兰氏阳性(G+) 革兰氏阴性(G-)

组成 肽聚糖和磷壁酸

肽聚糖和脂蛋白、外膜、脂多糖 四肽链的连接方式 五肽桥 肽键 肽聚糖的含量 50层左右 1-2层

敏感物质 溶菌酶、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EDTA+溶菌酶 致病性 膜磷壁酸(表面抗原) 内毒素(脂多糖LPS) 革兰氏染色 紫色 红色

(四)、细菌的特殊构造和生物学意义

(1)芽胞:是某些革兰阳性菌在外界不利环境中所形成的菌体内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医学意义①灭菌指标②鉴别细菌③传染源,如破伤风。

(2)菌毛:某些细菌菌体表面由蛋白质构成的极其纤细且短直而多的丝状物。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结构,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如痢疾杆菌。性菌毛是细菌传递遗传物质的结构。

(3)荚膜:某些细菌在营养状况好时分泌的包绕在细胞表面的粘液状物质。医学意义①增强抵抗力②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③用于细菌鉴定。

(4)鞭毛:某些弧菌、螺菌、和部分杆菌细胞壁表面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医学意义①构成细菌的H抗原②用于细菌的鉴定③某些细菌鞭毛可帮助细菌黏附,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第十二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一)、人工培养细菌需提供的条件

1、营养物质:水、碳源(糖)、氮源(氨基酸)、无机盐类等。

2、合适的酸碱度: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pH7.2~7.6。

3、合适的温度:多数病原菌一般最适生长温度为37℃。

4、气体环境: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根据细菌对氧气需求的不同分为:

(1)专性需氧菌:必须在有氧条件下生存,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

(2)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存,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等。

(3)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

(4)微需氧菌: 只能在含低氧压的条件下可以生长,如空肠弯曲菌。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和速度

1、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分裂法。

2、繁殖速度:细菌由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所需时间称为代时。多数细菌如大肠杆菌在最合适的条件下生长时,代时仅需20~30分钟。单个细菌经人工培养18~24h可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称为菌落。

(三)、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细菌生长曲线

1、迟缓期:细菌接种到培养基内1~4h内,细菌的数量不增加,但代谢旺盛。

2、对数生长期:细菌数量呈指数上升,形态均一,是研究细菌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一般可持续10小时左右。

3、稳定期:细菌的生长速度逐渐下降,部分细菌开始死亡。细菌总数虽然稍有增加,但活菌数开始下降。是收获细菌各种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

4、衰亡期:细菌大量死亡,活菌数迅速减少。细菌的形态显著改变,甚至有些细菌发生自溶。

(四)、细菌合成代谢产物与医学意义

1、与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毒素、侵袭性酶、热原质。

2、与细菌鉴定有关的代谢产物:细菌素、色素。

3、可供人体利用的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

三、课后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和()。

2、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和()。

3、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和()。

4、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和()四期。

(二)单项选择题

1.可成为某些外源性感染传染源的细菌特殊构造是 ()

A.菌毛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质粒

2.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特殊构造是() A.菌毛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性菌毛

3.可黏附细胞的细菌结构是() A.菌毛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中介体

4.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物质是 ()

A.肽聚糖 B.磷壁酸 C.四肽侧链 D.脂多糖 E.五肽桥 5.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的物质是 ()

A.肽聚糖 B.磷壁酸 C.四肽侧链 D.脂多糖 E.外膜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人工自动免疫:

2、人工被动免疫:

3、类毒素:

4、芽胞:

(四)简答题

1、简述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2、简述G+和G-菌细胞壁差异及其致病性成分。第六讲

一、复习上次课内容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免疫学应用、细菌形态与结构和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三章,这几章内容是细菌学部分基础知识,也是重点章节。 免疫学应用

人工自动免疫:是指给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的特异性抵抗力。

人工被动免疫:是直接给机体注入免疫应答产物如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主要用于紧急预防和免疫治疗。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形 G+与G-菌的细胞壁结构及特点:

区别点 革兰氏阳性(G+) 革兰氏阴性(G-) 组成 肽聚糖和磷壁酸 肽聚糖和脂蛋白、外膜、脂多糖 四肽链的连接方式 五肽桥 肽键 肽聚糖的含量 50层左右 1-2层

敏感物质 溶菌酶、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EDTA+溶菌酶 致病性 膜磷壁酸(表面抗原) 内毒素(脂多糖LPS) 革兰氏染色 紫色 红色

细菌的特殊构造:芽胞、菌毛、鞭毛、荚膜。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人工培养细菌需提供的条件:营养物质、合适的酸碱度、合适的温度、适当的气体环境:

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二、本次课内容

第十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掌握参与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种类、噬菌体和质粒的概念)

(一)概念:

1、遗传: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2、变异:子代较亲代某些性状发生改变的现象称变异。

3、噬菌体:一类寄生在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细胞中的病毒。

4、质粒:是独立于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双股环状DNA组成。质粒控制细菌非生命必需的遗传性状,并可自行复制、传代、通过转换、接合和转导方式在细菌间转移。

5、毒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可在宿主菌细胞 内增殖并造成宿主菌裂解的 噬菌体。

6、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在宿主菌细胞内增殖,而是将自身DNA与宿主菌DNA整合,使宿主菌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噬菌体。

图1.毒性噬菌体裂解细菌

7、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菌DNA上的温和噬菌体DNA称前噬菌体。

(二)参与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

1、细菌的核质:由裸露的双股DNA盘绕组成,编码细菌生命必须的遗传性状。

2、细菌的质粒:根据功能分致育性质粒(F质粒),可编码性菌毛;耐药性质粒(R质粒),可编码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3、噬菌体:根据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是否立即裂解宿主菌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三)、常见细菌变异现象及实际意义

1、形态结构变异:L型变异(细胞壁缺陷型细菌)、H-O变异(鞭毛有无)、荚膜变异、芽胞变异等。

2、菌落变异:S-R变异(细菌的菌落由光滑型(S型)变为粗糙型(R型))

3、毒力变异:

1)、毒力减低:人工诱导细菌发生毒力减低变异可用于制备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

2)、毒力增强:细菌增强致病性,如溶原性白喉杆菌产生白喉毒素

4、耐药性变异:临床治疗应选择敏感抗生素。

图1.细菌接合 第十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

(掌握细菌毒力的概念,构成细菌侵袭力的因素,细菌内外毒素的特性及区别,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一)概念:

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细菌毒力:是表示细菌致病性强弱的概念。细菌毒力由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隐性感染:虽感染了病原菌,但由于入侵的细菌数量少、毒力弱、而机体抵抗力强,因此感染未对机体造成明显损害,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白喉杆菌、脑膜炎球菌等都可引起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感染了较多数量和毒力较强的病原菌而机体抵抗力又较弱时,机体组织细胞受到较严重损害,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并出现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毒血症:细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到达并作用于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定的中毒表现。如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菌血症:病原菌由入侵局部生长后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一过性或间断性地通过血流播散到体内合适的组织器官中进一步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可引起菌血症。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肝脾肿大、中毒性休克等。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等。

第15篇:医学免疫学实验教案

《医学免疫学》课程实验教案

实 验 一

实验名称: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 计划学时:4 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人T淋巴细胞形成E-花环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熟悉T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方法。

实验仪器、试剂:淋巴细胞分层液(Ficou)、1%绵羊红细胞、肝素抗凝人血、无钙镁Hanks液、水平离心机、0.8%戊二醛、37℃水浴箱、显微镜、其他。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体外测定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的方法有多种,以玫瑰花环试验最为简易常用,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关系。人周围血液中T淋巴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与绵羊红细胞相遇时,在其周围形成花环样细胞团,凡能结合三个以上绵羊红细胞者称为E攻瑰花环形成细胞。正常人的花环形成率为50~70%,大致可以代表周围血中T细胞的百分数。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操作方法:

1、取肝素抗凝血1~2ml,用分层液分出淋巴细胞并洗涤,用Hanks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2.5×106ml。

2、取小试管加入l ml淋巴细胞悬液及1%羊红细胞0.l ml,混匀置37℃水浴箱5分钟。

3、800~1000 r/min低速离心5分钟,放4℃冰箱2小时。

4、轻轻旋转试管使团块混匀,加2滴0.8%戊二醛液,摇匀,室温静置10分钟,使E花环固定。

5、取悬液一滴放于载玻片上,将稀释的瑞氏染液加入玻片上染色3分钟。

6、弃去染液,待干后油镜观察,计数200个淋巴细胞中形成花环的细胞效,算出百分率。

实验现象与数据:

1、淋巴细胞染成深蓝色,羊红细胞染成淡红色。

2、每个淋巴细胞上粘附三个以上羊红细胞者即为玫瑰花环形成细胞。

结果分析与结论:共计200个T淋巴细胞,算出形成花环细胞占全细胞数的百分率。正常人的花环形成率为50~70%,大致可以代表周围血中T细胞的百分数。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注意事项:1.离心时注意使用800~1000r/min低速离心。

2.要轻轻旋转试管使团块混匀,以防形成的花环散开。

思考与创新:

实 验二

实验名称: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淋巴细胞转化现象的试验方法和原理。

2.熟悉淋巴母细胞形态学观察方法。实验仪器、试剂:

1、正常人淋巴细胞(用分层液分出)。

2、培养液:0.5%水解乳蛋白Hanks氏液(含20%小牛血清和青霉素100单位/ml、链霉素100微克/ml)。用5.6%NaHCO3调整PH至7.2~7.4。

3、植物血凝素(PHA),姬姆萨染液。

4、青霉素小瓶、吸管、载玻片、显微镜、离心机、恒温箱等。

实验对象: 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 T淋巴细胞受到特异性抗原或非特异性抗原(PHA、PWM和ConA)刺激均能使细胞发生转化。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常被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可从周围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也可采用全血试验。

操作方法:

1、制备细胞悬液:用培养液将淋巴细胞稀释成2×l06/ml,细胞悬液。

2、分装:向两个小瓶中各加2ml,细胞悬液,一瓶加PHA 0.1ml(100单位),另瓶不加作对照。

3、37℃培养72小时。离心沉淀,用Hanks液洗两次。

4、用沉淀推成血片,加姬姆萨染液栗色,镜下观察计数200个以上淋巴细胞,算出转化率。实验现象与数据:

1、成热的淋巴细胞:与外周血中小淋巴细胞形态一致、直径6~8微米,核染色质网密、无核仁、胞浆略大于核贡轻度嗜碱性。

2、过度型淋巴细胞:直径10一20微米核质密,但有明显核仁。

3、淋巴母细胞,细胞增大,形态不规则,直径20~30微米,核也增大,染色质网纤细有核仁1~2个,胞浆扩大,强嗜碱性可见数个空泡及颗粒。

4、网状细胞样母细胞:细胞增,形态不规则,核淡染有1一2个大小不规则的核仁,胞浆扩大、含空泡,嗜碱性不强有透明感。用姬姆萨染色后,计算200个淋巴细胞中转化为母细胞的细胞数(包括过渡型、母细胞和分裂相淋巴细胞),依转比的百分率判定T淋巴细胞的功能。 结果分析与结论:对照管转化率1%左右,加PHA之管转化主约为70%左右。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常被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

注意事项: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三

实验名称: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性粒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实验的操作过程

2、掌握瑞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及吞噬百分率的计算

实验仪器、试剂:葡萄球菌培养液 抗凝剂 载玻片 瑞氏染液 水浴箱 离心机 注射器 止血带 消毒药水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中性粒细胞具有非特异性的吞噬功能。 操作方法:

1.采血:取人静脉血2毫升,放入含肝素的小试管中,混匀,防止凝血。2.菌液制备:取葡萄球菌液,加生理盐水离心洗涤2~3次(2000r/min, 5~10min),

7去上清,留沉淀加入生理盐水,用比浊法配制到适宜浓度(1×10 个/ml)。 3.混合温浴:将制备好的菌液0.5毫升加入到抗凝的人静脉血中轻轻混匀,置于37℃水浴箱中水浴30分钟(每10分钟轻摇匀一次)。

4.吸取混合悬液点在玻片上,制成血涂片,干燥后进行瑞氏染色,油镜下观察。实验现象与数据: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呈蓝色,被吞噬的葡萄球菌呈蓝(紫)色,计数200个中性粒细胞,并计算吞噬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分析与结论:吞噬率=吞噬细菌中性粒细胞/200个中性粒细胞 ×100% 注意事项:1.菌液配备时注意无菌操作。

2.注意静脉血和菌液应按一定体积比混合,血﹕菌=5﹕1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四

实验名称:凝集反应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2、熟悉凝集反应的原理、方法和分类。

实验仪器、试剂:

1、妊娠诊断血清(抗——HCG血清)。

2、妊娠诊断抗原(吸附有HCG的免疫微球)。

3、待检尿、正常尿、生理盐水、吸管、试管、玻片等。

实验原理:

凝集反应是完整的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凝集物的现象。参与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协同凝集试验、抗球蛋白试验等。本实验介绍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不出现凝集。如把可溶性抗原吸附在载体微球上,成为人工免疫微球,再与抗体结合即出现凝集,此称间接凝集反应。由于载体微球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微球上少量抗原存在就足以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这种反应的敏感性比沉淀反应高得多。如先使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充分结合,再加入有关的免疫微球。因抗体已被抗原结合,不再出现免疫微球的凝集现象。这一试验称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可溶性抗原,在妊娠尿中含量显著增高。如尿中有此抗原存在与相应抗体(抗一HCG)结合后,加入吸附HCG的免疫微球时,不出现凝集现象,呈均匀乳液,如尿中无HCG存在,没有抗原与抗体结合,再加入相应的免疫微球时,即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即凝集未被抑制)。 操作方法:

1、取一洁净玻片,用蜡笔划分

1、2两格。(图1)

待检尿

正常尿

1、阳性结果

2、阴性结果

2、加被检尿滴于1格内,加正常尿滴于2格内。

3、每滴尿中各加抗——HCG血清1滴摇匀或用牙签混匀。

4、再于各滴中加(HCG乳胶抗原。HCG兔疫微球)1滴;混匀,继续摇动2~3分钟,肉眼观察结果。 实验现象与数据:

妊娠尿滴呈均匀乳状,无凝集现象(阳性)。正常尿滴出现明显凝集颗粒(阴性)。 结果分析与数据: 思考与创新:

实验八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沉淀反应的原理。

2、熟悉双向琼脂扩散、单向琼脂扩散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仪器、试剂: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抗体:甲胎蛋白诊断血清。

2、抗原:肝癌病人甲胎蛋白阳性血清或正常人胚胎组织浸出液,待检血清。

3、1%生理盐水琼脂、载玻片、打孔器、毛细管等。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1、3%生理盐水琼脂。

2、抗体:免抗人毛Ig抗体血清。

3、抗原:待检人血清、IgG参考抗原。

4、塑料板、吸管、打孔器。

实验对象:实验同学 实验原理: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利用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对应孔中各自向四周进行扩散,如抗原抗体相对应,两者在比例适当处,就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线。若同时具有几种抗原抗体系统,因各自的扩散速度不同,可在琼脂中出现多条沉淀线。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单扩散实验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先将一定量抗体混合于琼脂中,倾注于平板上。凝固后打孔。加入待测抗原。如抗原与抗体一致时,抗原向孔四周扩散,与孔周围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呈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直径大小与抗原浓度成正比。如先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则未知标本中的抗原含量,即可从标准曲线中求出。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查标本中各种Ig与血清中各种补体成分的测定。 操作方法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将1%生理盐水琼脂加热溶化。

2、制备琼脂板:取洁净载片一片,放一水平台上,将溶化的2·5m1琼脂趁热用吸管注于玻片上,使其自然流成平面,琼脂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去掉孔中的琼脂。

3、加样:中央孔中加入甲胎蛋白(AFP)诊断血清,

1、4孔加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2、

3、

5、6孔加待检血清。加血清至满勿外溢。不可有气泡。

4、加样后,将掠脂板放入有一定湿度带盖容器中,置37℃温箱,24小时观察结果。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1、制备含抗IgG抗体的琼脂板:溶化的3%琼脂、待冷至56℃时吸取1.5ml琼脂与等量适当稀释的抗IgG抗体混合均匀。倾注于水平放置的塑料板上,制成厚薄均匀的琼脂板。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二排,每排5孔、孔距8—10mm,孔要圆整光滑。

图示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模式

2、加样:用微量加样器加样。

(1) 第一排五孔分别加入不同浓度(20、

25、50、100、200倍)的参考IgG抗原10μl。

(2)第二排五孔,同法加1:50待检血清10μl, 3将琼脂板平放于保持一定湿度的带盖容器内,37℃温箱放置24小时观察结果。 实验现象与数据: 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

1、4孔为阳性对照孔(加已知阳性标本),与中央孔间出现乳白色沉淀线。

2、其余各孔与中央孔如出现沉淀线,且一端与阳性对照沉淀线相吻合者为阳性。证明该份血清含有甲胎蛋白。如两条沉淀线相交,表明二者抗原性不同,出现的沉淀线另一种抗原抗体反应,不能判定阳性。

3、如待检孔与中央抗体孔间未出现沉淀线为阳性,证明待检血清中没有甲胎蛋白。

图示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

2、6孔:吻合沉淀线(阳性)。5孔:交叉沉淀线(阴性)。 3孔:无沉淀线(阴性)。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血清标本中IgG含量的测定。

1、以各稀释度标准抗原孔沉淀环直径为横座标,相应孔中IgG含量为纵座标在半对数座标纸上作图,画出标准曲线。

2、依待检血清标本孔沉淀直径,查标准曲线,将查得的唾G含量乘以标本的稀释倍数,即为血清中IgG的含量。注意事项: 思考与创新:

实 验 九

实验名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计划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2、熟悉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实验仪器、试剂:

1、1%鸡红细胞悬液、瑞氏染液。

2、6%可溶性淀粉肉汤 肉汤培养液100ml加入可溶性淀粉6g,混匀后煮沸灭菌备用。。

3、解剖小器械一套、无菌注射器、显微镜。

实验动物:小白鼠 实验原理: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大颗粒异物的特性,通常选用鸡红细胞作为吞噬颗粒,将其注入小鼠腹腔中,腹腔中巨噬细胞则将鸡红细胞吞入。取小鼠腹腔液涂片、染色后可见鸡红细胞被吞噬的现象,计数100个吞噬细胞中吞噬鸡红细胞的细胞数可判断其吞噬功能。 操作方法:

1、于验前3天,小白鼠腹腔内注射6%可溶性淀粉肉汤1ml。

2、试验当天于每只小鼠腹腔内注射0.5ml 1%鸡红细胞悬液,并轻揉腹部。

3、注射后30min,将小鼠处死、取腹腔液涂片并行瑞氏染色。

4、油镜观察涂片。实验现象与数据:

镜下可见吞噬细胞细胞核呈蓝色,被吞噬的鸡红细胞胞浆呈红色,而核则然成蓝色(鸡红细胞有细胞核)。计数100个吞噬细胞,并计算吞噬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分析与结论:

吞噬率=(吞噬鸡红细胞阳性细胞/100个巨噬细胞)×100% 吞噬率与试验前腹腔刺激产生吞噬细胞、吞噬的时间等有关。 注意事项:

1、小白鼠腹腔注射时注意不要刺伤内脏。

2、如小鼠腹腔液过少时,可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

3、被吞噬的鸡红细胞时间过长可被消化,时间过短则尚未被吞噬,因此必须掌握好时间。思考与创新:

第16篇:免疫学与生物药物学

2010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公共选修课《免疫学与生物药物学》每周六7~8节8T07多媒体教室学生评教意见及改进建议(附心得体会等)

发回电子邮箱:ericmapes@yeah.net 课程名:《免疫学与生物药物学》 课程号:045016 课序号:1 课程班别名:045016 选课人数:200 学生姓名:郑玉莹

在教学班:每周六7~8节8T07多媒体教室 学生学号:2010011121 所在院系:林学院

专业班级: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10级1班 入学年月:2010.9.3 电子邮箱:1464698710@qq.com 个人网页(没有可不填写): 个人手机:15114831635 固定电话:15114831635 测评教师:张德礼 职称: 教 授

担任课程:《免疫学与生物药物学》 所属院: 动物医学院 研究室: 病毒免疫与生物信息 所属系: 预防兽医学

课程组: 兽医微生物学与病毒学

1 测评项目及成绩:

1 .备课精心充分,板书规范,能按时上下课; 优秀 5分 良好 4分 中等 3分 尚可 2分 较差 1分

2 .有教学进程表并及时发给学生,按教学日历组织教学; 优秀 10分 良好 8分 中等 6分 尚可 4分 较差 2分

3 .按教学执行计划(课表)规定的学时授课,不随意增减学时数; 优秀 10分 良好 8分 中等 6分 尚可 4分 较差 2分

4 .按教学执行计划或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环节,不随意增减; 优秀 10分 良好 8分 中等 6分 尚可 4分 较差 2分

5 .授课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时间支配得当; 优秀 10分 良好 8分 中等 6分

2 尚可 4分 较差 2分

6 .教学内容先进,及时介绍学科新动态、新发展、新成果; 优秀 5分 良好 4分 中等 3分 尚可 2分 较差 1分

7 .教学内容系统、连贯,重点难点突出; 优秀 10分 良好 8分 中等 6分 尚可 4分 较差 2分

8 .教学方法得当,讲解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利于掌握; 优秀 5分 良好 4分 中等 3分 尚可 2分 较差 1分

9 .善于启发思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 优秀 5分 良好 4分 中等 3分 尚可 2分 较差 1分

10 .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学效果好; 优秀 5分 良好 4分

3 中等 3分 尚可 2分 较差 1分

11 .安排足够的课外辅导、答疑时间,认真解答学生问题; 优秀 5分 良好 4分 中等 3分 尚可 2分 较差 1分

12 .认真批改和讲解作业,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籍; 优秀 5分 良好 4分 中等 3分 尚可 2分 较差 1分

13 .相互沟通,真诚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优秀 5分 良好 4分 中等 3分 尚可 2分 较差 1分

14 .课堂仪表整洁大方,为人师表,严肃认真,严格要求学生; 优秀 5分 良好 4分 中等 3分 尚可 2分 较差 1分

15 .你对此教师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 优秀 5分

4 良好 4分 中等 3分 尚可 2分 较差 1分

总体评价成绩100分

具体评价意见:老师非常尽职尽责,但有时听课有点困难,可能这门课程本来就很难。

具体改进建议:老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资料,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些关于这门课程的知识,不至于在上课的时候满脑子的问号。

学习心得体会:虽然这门课程有些难,而且上课时总是有一些地方听不懂,但是课上只要认真的听老师讲课,我们就不会一无所获。

西农公选课科研创新构想(书面报告)和综述性评论(结课论文摘要)提交 (口头报告得分71~78者可以提交,79~84者需要提交,85~100者必须提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公共选修课科研创新构想书面报告

标题: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检测基因芯片

正文:采用PCR扩增制备TGEV的靶基因并进行纯化,对基因芯片的最佳靶基因点样质量浓度、探针质量浓度、杂交温度、杂交时间进行筛选,选择构建检测芯片的最适靶基因,进行基因芯片探针最佳标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质粒PCR扩增和采用异丙醇沉淀纯化的靶基因质量好,基因芯片最佳靶基因点样质量浓度为200mg/L,最佳探针质量浓度为3 000 μg/L,预杂交时间为1 h,杂交时间为3~6 h,杂交温度为48℃,以S、S

3、sM、M、N、ORF

7、POL等7个靶基因为构建TGEV检测芯片的最适靶基因,确定了多重PCR扩增标记TGEV探钟的最佳体系,Cy3-dCTP标记浓度为2.5 μmol/L,构建的TGEV检测芯片与标记的混合探针杂交效果好.参考文献:中国兽医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 2009 29(2)

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公共选修课综述性评论结课论文摘要

中文标题:兽医免疫学与免疫应答

英文标题: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e response 中文摘要:兽医免疫学是研究动物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免疫应答的产物和免疫现象的免疫学分支学科。免疫应答作为一种生理功能,无论是应答,还是耐受,都是在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的控制下进行的。 免疫应答调节主要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免疫攻击,造成细胞破坏,功能丧失,就会发生自身免疫病;如果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产生适度的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反应过低可造严重感染,反应过强则发生过敏反应)。

英文摘要:Veterinary immunology is study animals immune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e immune response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 the product of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immune phenomenon immunological branch discipline.Immune response as a kind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whether response, or tolerance, it is in the body\'s immune adjustment mechanism under control.Immune response regulation is mainly refers to the immune response proce, all sorts of immune cell and immune molecules to promote each other and inhibition, form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gene network structure, an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immune system, complete to antigens of recognition and response.Immune adjustment mechanism is to maintain the body\'s inner environment stable key: if immune adjustment function abnormality, to oneself composition produce strong immune attack, causing cell destruction, function is lost, there will be an autoimmune disease, If on the outside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nfection cannot produce appropriate reaction, also can cause to the body harm (response can be made low severe infection, reaction overpowered is an anaphylactic reaction). 6

中文关键词:兽医 免疫 免疫应答

英文关键词:veterinary immunology immune response 参考文献: 中国兽医学报

第17篇:职高生物学教案

绪 论

【考试内容及要求】

1、掌握生物学的七个基本特征

2、掌握生物学研究对象

3、了解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体都具有严整的结构

也就是说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物质基础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结构基础--------细胞

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

化、生态的

、都具有应激性 应激性:在新陈代谢基础上,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都有生长、发育、生殖现象、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二、生物学研究的对象(生物)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科学。

三、生物科学的发展方向

1、微观方面: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探索生命本质

2、宏观方面:生态学的发展正为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章 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节 植物和动物

【考试内容及要求】

1、了解生物的分类

2、掌握植物、动物的分类

3、掌握孢子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分类

4、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点

5、了解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6、熟悉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的生殖过程

7、掌握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特点及主要类群

8、熟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的常见种类及特点

一、植物

1、分类(掌握)

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

(1)孢子植物

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有单细胞(衣藻)的,也有多细胞的,但结构都很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苔藓植物的结构也很简单,有些有茎叶的分化,没有根。

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疏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葫芦藓为例讲述孢子植物的生殖过程(熟悉)

葫芦藓雄枝和雌枝的顶端,分别生有多细胞的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雄性生殖器官里能够产生带鞭毛的精子。精子在有水的条件下,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其中的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进一步发育,形成一个长有长柄的葫芦状结构。葫芦状结构里面有大量的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它脱离母体后,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萌发并且长成一株新的具有茎和叶的葫芦藓。

(2)种子植物

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常见的裸子植物

松,杉,柏,银杏,苏铁等

常见的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的生殖过程

借助花粉的传播,将精子传送到裸子植物的雌球花或被子植物花的柱头上,精子通过花粉管进入胚珠,与里面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受精卵发育成胚,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植物的受精过程完全脱离了对水的依赖。

二、动物

1、分类

根据动物的身体里面有无脊椎组成的脊柱,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型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2、特点及常见种类

(1)无脊椎动物

①原生动物门

十分微小,结构简单,是单细胞动物,所有生理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例如:草履虫、绿眼虫、变形虫。

②腔肠动物门

大多谁生活在海水里,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有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构成,体腔内有一个大的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具有最原始的神经网。是低等多细胞动物。例如:海葵、珊瑚、水螅。

③扁形动物门

大多数都是寄生的,身体呈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可以明显的分出背腹和前后,有口无肛门。例如:猪肉绦虫、血吸虫、涡虫(营自由生活)

④线性动物门

大多数寄生在人动植物的体内,身体呈线形或长圆形,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比较完全,有口有肛门。例如:蛔虫、蛲虫、钩虫、小麦线虫。

⑤环节动物门

大多数生活在土壤淡水和海水中,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个体节内都有一个膨大的神经节,每个神经节都发出神经,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部分。链状神经系统比水螅的神经网更集中更复杂。因此,环节动物对刺激的反应比 腔肠动物的更灵敏而且准确。身体内部出现了体腔。例如:蚯蚓、水蛭、沙蚕。 ⑥软体动物门

身体柔软,身体表面通常有起保护作用的贝壳,贝壳里有一层外套膜。 例如:河蚌、乌贼、蜗牛、扇贝

⑦节肢动物门

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并分成几个部分,体表覆盖着一层坚硬的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持体内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例如:虾、蟹、蜘蛛、蜱、螨、蜈蚣等。是动物界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个门。

(2)脊椎动物

①鱼纲

终身都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用鳃呼吸;流线型的身体,有利于在水中游泳;体表一般都有鳞片覆盖,鳞片的表面有一层黏滑的液体,,可以保护身体,并且减少游泳时的阻力。心脏是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只有一条循环路线,鱼类在水中产卵和精子,在体外完成受精。

②两栖纲

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一般用肺呼吸,但是肺的结构比较简单,皮肤起辅助呼吸的作用。成体的心脏有两个心房一个心室,有两条血液循环路线。变温动物。水中产卵和精子。例如:青蛙和蟾蜍

③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心室有不完全的隔膜,变温动物。体内受精,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后借助太阳辐射发育成新个体。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例如:蛇、壁虎、蜥蜴、龟、鳖

④鸟纲

鸟类是适于空中飞翔的脊椎动物,其形态结构很适于飞行生活,前肢演化成翼,翼上有大型的正羽,适于飞翔。身体呈纺锤形,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体表有羽毛覆盖,除有飞翔功能外,还可以保持体温。长骨中空,充满空气。肺发达,

有气囊,双重呼吸。有喙无齿,心脏有四个腔,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温恒定,卵生。有筑巢孵卵的育雏行为。例如:乌鸦、麻雀、鸽、喜鹊、鹰 ⑤哺乳纲

体表被毛,体毛有保温作用。有门齿、臼齿、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把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大脑发达,用肺呼吸,心脏有四个腔,恒温动物。体内受精,胎生哺乳。例如:家鼠、松鼠、蝙蝠、狼、猴

第二节 细菌、真菌、病毒

【考试内容及要求】

1、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一、细菌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细菌的个体很小,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都是单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正真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有分散的液泡。有些有鞭毛和荚膜。

2、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

大多数是异养,腐生细菌和寄生细菌。有些也是自养的,如紫细菌。 靠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方面

工业上用醋酸杆菌制醋,乳酸杆菌制乳酸。腐生细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提高土壤肥力。生活在人体的大肠杆菌能够为人类提供维生素k。在医药卫生方面利用细菌菌苗来防治疾病。在农业生产上,防治农业害虫。 有害方面

少数种类的细菌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某些细菌能够使人和动物患病,在发酵工业中,常常会因为生产设备中污染了杂菌而停产。在日常生活中,腐生细菌会导致食物腐败变质。

二、真菌

1、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少数是单细胞的,如酵母菌。大多数是多细胞的,包括丝状真菌和大型真菌。

酵母菌:单细胞个体,真核细胞,有大液泡,能够进行出芽生殖,也能进行孢子

生殖。

主要分布在含糖量比较高和偏酸性的环境中。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将糖类分解

并且释放出

养;能够产

长的菌丝。

2 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较多的能量。 发酵:酵母菌的缺氧的条件下,将糖类物质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较少的能量。 霉菌:丝状真菌的统称。常见种类有根霉,青霉,曲霉。 蘑菇:大型真菌。 真菌特征: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体内不含叶绿素,营养方式是异生孢子,用孢子进行繁殖。除酵母菌外都是多细胞的个体,都具有细、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工业上利用真菌发酵生产柠檬酸,利用某些霉菌制作酱菜,使食物

独具风味,农业上利用某些真菌来防治害虫。比如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玉米螟。

纺织品发霉

瘟病。

1 立生活,只

物质和细胞

有些真菌是名贵的中药材,如灵芝,茯苓,冬虫夏草。 不利的一面:有些真菌能使人患病,如甲癣、足癣。有些真菌使食品变质。农作物果蔬等的疾病大多数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如小麦锈病稻

三、病毒、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没有细胞结构,通常由一个核酸核心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有寄生在其它生物的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特征。利用寄主细胞的器合成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和核酸,然后进一步装配成许多子代细胞。

2、病毒的类型极其与人类的关系

根据寄主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植物病毒、脊椎动物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微

病毒防治农

生物病毒(噬菌体) 大部分病毒多人类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数是有利的,比如利用微生物业害虫 第三节 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 【考试内容及要求】

1、了解生态多样性的价值

2、掌握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

3、熟悉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

2 是其中不可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 ①野生植物是重要的药物来源 ②野生生物的总要的工业原料 ③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④生物多样性具有美学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一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

缺少的组成成分。

3、潜在使用价值

4具有巨大

1 2、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的潜在使用价值。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一、物种丰富

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三、经济物种丰富

四、生态系统多样、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新疆虎,野马早已绝迹,毛脉蕨等多种野生植物也早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

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濒临灭绝。

3 区原有物种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第

一、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二、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三、环境污染

四、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使这些地的生存受到威胁。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

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

2 难以找到配

植物园、水

充,为将要

3 来,进行保护和管理。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 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由于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就地保护的补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左后机会。、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1

2

3 4胞中的存

第二章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 生命的物质基础、掌握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概念及种类、掌握基本元素、主要元素、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熟悉各种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在细在形式及其功能

5、了解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及对动物、人的作用

6、掌握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

2 4 h、o、n、

p

5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最基本元素:c、基本元素:c、h、o、n、主要元素:c、h、o、n、p、s、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s、k、ca、mg、微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例如fe、mn、zn、

cu、b、mo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

2 1 种化学元素

2 相差很大。

、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如:mg------叶绿素、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缺b导致“花而不实”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没有一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含量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是具有差异性的。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水

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蛋白质 占细胞干重比重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质 自由水 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

(一)水 结合水 少数的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在一

(二)无机盐、存在形式:离子状态、功能 (1)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缺钙导致抽筋,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平衡、渗透压

(三)糖类

2 素是植物

3、元素组成c、h、o、分类和存在 (1)单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果糖、半乳糖 (2)二糖:其中蔗糖和麦芽糖为植物特有,乳糖为动物特有 (3)多糖:其中淀粉为植物的储能物质,糖元是动物储能物质,纤维特有、功能------主要的能源物质

(四)脂质

1、元素组成:c、h、o(n、p)

2、种类及作用 细胞,同时把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最终运

(1)脂肪:主要储能物质,维持体温,润滑,缓冲

(2)类脂:主要是磷脂,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3)固醇: 性激素、胆固醇、维生素d

(五)蛋白质

1、元素组成:c、h、o、n

2、组成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3、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通式表明: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 h

基 (-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

nh2—c—cooh

|

r

4 h

原子上,r基不同,氨基酸的种类就不同。、蛋白质的形成方式--------脱水缩合

二肽: h?n?c?c?oh|r1|h|o||h h?nc?c?oh|r2|h|o||

脱水 缩合 h

h?n?c?c?n?c?c?oh||r1

氨基酸就叫几肽。

肽键 |h|o||h|h|o||r2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蛋白质的相关计算(通过做题和问老师或同学搞懂) 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的总和(氨基酸数ⅹ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失水分子量总和(失水数ⅹ18)

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原因是①氨基酸种类和氨基酸的数目不同②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③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5、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脱水缩合 折叠盘曲

氨基酸肽链蛋白质

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多条肽链、

6、蛋白质的功能

(六)核酸

1、组成元素:c、h、o、n、p

一分子五碳糖

2、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

一分子磷酸

3、种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基本单位是脱氧

核苷酸

核糖核酸(rna):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4、功能: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有极重要的作

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1、必需氨基酸

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包括:甲硫氨酸(蛋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白氨酸)、异亮氨酸(异白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

2、非必需氨基酸

能够在人体内合成的氨基酸,包括丝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天门冬氨酸、天冬门酰胺、组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精氨酸。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

1、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可溶性糖中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能被苏丹ⅲ溶液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能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

2、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材料的选择

(1)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量较高的生物

组织或器官,而且还必须是组织的颜色较浅,或接近于白色。经实验

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2) 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脂肪的种子(花生种子),

水浸泡的时间不能过长,且徒手切片要成功。

(3) 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植物材料常

3 naoh溶

造成

试管底

用的是大豆,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注意事项 (1)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0.1g/ml的液)和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 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2) 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应先加试剂a(0.1g/ml的naoh溶液)2ml,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试剂b(0.01g/ml的cuso4溶液)3—4滴。 (3) 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中,对试管中的溶液进行加热时,

部不要触及烧杯底部,另外,试管口不要朝着实验者,以免沸腾的溶

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以免试

3—4

(4) 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若用鸡蛋清做实验材料,必须稀释,验后黏住试管,不易洗刷。 (5) 在鉴定脂肪实验中,若用花生种子做实验材料,必须提前浸泡小时,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太软,切下 的薄片不易成形,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第二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考试内容及要求】

1、掌握细胞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化学组成;功能;物质通过细胞膜出入的三种方式(被动运输、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的分布与功能。

细胞核:结构与功能

细胞壁:分布、化学组成、功能

3、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掌握临时装片的方法

5、熟悉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分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上镶嵌或贯穿蛋白质

2粘连作用

3 疫等有密切的关系。

1(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支架,其、细胞膜外表由蛋白质与多糖形成的糖蛋白,具有识别、润滑、保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细胞膜的重要功能: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2、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方式

甘油、乙

进出红细

需载体和能量

(1) 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无需载体和能量 例如 co

2、o

2、醇、苯, (2) 协助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 例如葡萄糖胞的细胞膜 (3) 主动运输:无机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低浓度到高浓度,

(三)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一)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中存在各种细胞器

(二)细胞器

1.线粒体:双层膜,其中含少量dna,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代谢旺盛部位的细胞线粒体含量多

2.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双层膜,其中有基质和基粒片层囊状结构,基质中含少量dna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基粒上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

3.内质网:有滑面内质网和糙面内质网两种,与蛋白质、脂质、糖类合成有关,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4.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5.高尔基体:与分泌物合成有关,蛋白质的加工场所,植物有丝分裂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是动植物细胞都具有但是功能不同的细胞器。

6.中心体:动物与低等植物特有,由两个相互的垂直的中心粒构成,与动物有丝分裂有关,在有丝分裂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7.液泡:植物细胞特有,其中含有色素和各种化合物,与渗透作用有关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核的结构---核膜、核仁、染色质,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二)细胞核的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三)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1.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大肠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2.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3.原核生物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组成的肽聚糖,而真核生物的是纤维素和果胶

4.原核生物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实验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一、取镜和安放

1、打开镜箱,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坐,取出显微镜

2、把显微镜安放在实验台上(显微镜距试验台边缘7cm左右),略偏左(目的是便于左眼观察物象,右眼看着绘图),然后查看是否安好了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之间要保持2cm的距离)。

2、转动遮光器,让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左眼看着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同时画图),缓慢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白亮的视野为止。

三、在低倍镜下观察

1、把永久装片或永久切片放在在舞台上,标本部分要对准通光孔的中心,装片或切片两端用压片夹压住。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地下降,指导物镜接近装片时为止

3、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到物象时为止。

4、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四、在高倍镜下观察

1、高倍镜的放大区域位于低倍显微镜视野的中心。所以,先要把标本中需要放大的部分轻轻移动到视野中心。

2、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一般情况下稍微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看到物象。然后,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如果视野太暗,可以使用反光镜的凹面。

五、显微镜的存放

实验结束后,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并且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在显微镜下物体放大的倍数等于目镜的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

【实验三】观察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目的要求: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然后用滴管在载玻片的

1、

中央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侧撕去一小块透明的表皮,将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3、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洋葱鳞片叶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4、先将没有染色的临时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为了观察清楚,可以用滴管吸取染液(红墨水或稀碘液),滴一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

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再把装片放

到高倍镜下观察。

第三节 细胞的分裂

【考试内容及要求】

1、掌握细胞分裂的三种形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2、掌握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

3、熟悉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4、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区别

5、掌握无丝分裂的概念

6、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技术

7、熟悉绘制生物图的方法

8、了解无丝分裂的过程

一、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是一个细胞周期。

(一)有丝分裂过程(学会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的分析)

1.间期:蛋白质的合成,dna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染色体在细胞内散乱分布

3.间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平面,是观察细胞和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内染色体数增倍,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

(二)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1.前期纺锤体形成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是直接从两极发出纺锤丝,而动物细胞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末期细胞质分裂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是形成细胞板将一个细胞分隔为两个细胞,而动物细胞是细胞从中央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二、无丝分裂

概念: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变化的细胞分裂方式。

过程:细胞核先延长,从核中部向内凹进,缢裂成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

【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技术,熟悉绘制生物图的方法)

一、实验原理

植物的分生组织(如根尖分生区、茎生长点等)细胞,能够通过有丝分裂增加其数目。依据植物细胞分裂周期中各个时期细胞中染色质或染色体的形态、数目、位置变化,确定该细胞所处的时期。为了看清楚染色体或染色质,要用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染色,便于观察。

二、实验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至1—5cm

2、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制作

(1)解离

剪0.5至1厘米长的根尖两三条,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出现小气泡时停止加热。这是根尖变得透明酥软,用镊子尖端按压伸长区部位,压扁,不能压烂。使根尖组织细胞分散开来。

(2)漂洗

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漂洗约10min

(3) 染色

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龙胆紫的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溶液(或醋酸洋红)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且用

1 到

(4) 制片 用镊子将染好色的洋葱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破。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上一片载玻片。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这样就可以使细胞分散开来。

三、、观察洋葱的有丝分裂 低倍镜 把制作成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慢慢移动装片,要求找分生区细胞,它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

2、高倍镜观察

找到分生区细胞后,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

直到看清楚细胞的物象为止。

3、仔细观察,可先找出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出前期、后期、末 期的细胞。注意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4、在一个视野里,往往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细胞。如果是这样,可以慢慢地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分生细胞中寻找。

第四节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考试内容及要求】

1、掌握细胞分化的概念

2、了解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

3、了解癌细胞形成的原因,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特点,细胞衰老的表现

一、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分化的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和细胞。

分裂与分化:分裂是细胞的繁殖过程,通过细胞的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生物体呈现生长现象。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物体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细胞癌变

癌细胞的特征:(1)无限分裂(2)形态结构发生变化(3)糖蛋白减少

三、细胞衰老特征:(1)水分减少(2)酶活性降低(3)色素沉积(4)呼吸速度减慢(5)细胞通透性改变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 酶与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考试内容及要求】

1、掌握新陈代谢的概念

2、掌握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

3、了解酶工程

4、掌握atp的结构式的简写及a、p、~代表的意义

5、了解atp在新陈代谢中释放能量的过程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

的转变过程。

一、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1

2 化学反应。

酶缺乏或不

、酶的概念: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蛋白质和rna)、酶的特性 (1 )高效性:比一般无机催化剂效率高107—1013倍 (2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 )多样性 (5) 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 h(应用) 酶与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过程是及其复杂的,它包括生物体内部的而这些化学反应顺利而迅速地进行,是因为生物体内有酶。生物体内

足就要发生代谢紊乱。

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在作用

1、atp的生理功能--------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2、atp的全称:三磷酸腺苷

3、atp的结构简式:a-p~p~p

a:腺苷

p:磷酸基团

~:高能磷酸键,其中储存着大量能量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1) 原因:atp中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也容易形成 (2 )转化简式

合成 水解

adp+pi+能量 ——→

atp, atp ——→ adp+pi+能量, 合成酶 水解酶

两个反应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生命活动。

5、atp的形成途径

人和动物: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考试内容及要求】

1、掌握渗透作用的概念和进行渗透作用的条件

第18篇:动物生物学教案

动物生物学教案 (2000字)

课程

课程编号:120103-0 总学时:34 周学时: 2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

开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2学期

使用教材:动物生物学 (许崇任 程红 编)

授课教师姓名:董赛红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荐生物的分类教案荐高中生物荐初二

物荐高中生物全册教案集(全)

(精选范文)

(精选范文) 套教案册

案[1] 全下

第19篇:高中生物学教案

高中生物学教案

作者:吕梁学院

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

李娟平授课内容: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授课班级:

5、6班

教师:李娟平

授课日期:2015年5月 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代谢的概念;掌握酶的作用和本质;理解酶的特性。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形成严谨的实验科学态度。

二、

二、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

三、

三、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四、

五、

四、教学指导

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许多实例都来源于生活甚至我们自身。为了实现以上的学习目标,同学们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并尝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最后掌握本节的学习内容,达到本节知识与生活实例的融会贯通。

六、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上的“问题探讨”,并对提出的三个讨论问题加以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2、新授:

1)酶的作用和本质:

A.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B.实验原理: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三价铁离子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催化_______________分解成_______和_______。

目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了解酶与普通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的差别。 材料选择:新鲜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卫生香,火柴,试管,试管架,滴管,大烧杯,温度计。 思考:(1)为什么要用到温度计和卫生香?

(2)能否用火柴或酒精灯替代卫生香?

方法步骤: 试管号

过氧化氢溶液

实验处理

过氧化氢 分解速度 (气泡多少)

点燃的卫生香检测

结果分析

1 2ml 无 __________ 无助燃性

__________ 2 2ml 90°C水浴加热 __________ 有助燃性 __________

3 2ml 滴加3.5%的FeCl3溶液

__________ 助燃性较强

__________ 4 2ml 滴加20%的肝脏研磨液2滴

__________ 助燃性最强

__________ 思考:(1)在细胞内是否也能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

(2)3号和4号试管没有经过加热也产生了大量气泡,这说明了什么?

(3)3号与4号试管相比哪支试管中的反应速率快?这说明了什么?

C.活化能:分子从__________转变为容易方式化学反应的__________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D.酶的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__________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E.酶的概念: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F.酶的本质:有机物(大多数是__________,少数是__________)。

2)酶的特性:

A.酶的特性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影响酶的反应速率的因素:

(1)温度:在一定范围内,酶的催化效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_______。使酶的活性最强、催化效率最高的温度称为_____________。 (2)pH值(酸碱度):不同的酶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是__________。偏酸偏碱会使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酶自身浓度:酶的自身浓度对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

(4)底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酶的催化效率随着底物浓度的上升而_________,但超过该范围后,酶的催化效率将_________________。

六、达标练习(当堂完成)

1、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

A.淀粉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麦芽糖酶

2、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常常需要去掉细胞壁,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可用于去除细胞壁?(

A.蛋白酶

B.纤维素酶

C.盐酸

D.淀粉酶

3、在人体和高等植物体内,pH由4上升到10的过程中,酶的催化效率将(

A.先升后降

B.不断上升

C.不断下降

D.先降后升

4、(2011年晋城高二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酶洗衣粉就是将酶直接加到洗衣粉中

B.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蔗糖酶

C.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D.普通洗衣粉只是缺少酶,不会污染环境

5、酶的本质是____________,其中大多数是_______________,少数是_______________。

第20篇:初中生物学教案

生物科学杨艳梅 200907010076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内容多,又有一个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经过精心备课,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的结构;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尝试用徒手切片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难点: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结构。

3.教学用具:

新鲜绿叶[至少12片],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4.教学过程:

4.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导入:植物吸收的那么多水都到那里去了?引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4.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强调安全。4.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辅导。强调将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与永久切片对照观察。

4.4集体讨论:保卫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学生自由回答或者指名回答。

4.5教师小结:保卫细胞呈半月形,靠近气孔的一侧壁厚,远离气孔一侧的壁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当太阳升起温度升高时,气孔张开,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阳光灼伤。同时,随着水分的散失,使水向上运输的动力增大,促进植物根部吸水,使植物能够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当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时大多数气孔也关闭了。

4.6小组讨论:(1)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2)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4.7指小组回答两个讨论题。

4.8课堂练习:判断正误(1)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水分,这是一种浪费。(2)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 (3)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这主要是蒸腾作用拉动的。

4.9结束语:本节课我们研究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作用,希望大家课后进一步探究:空气流动会影响蒸腾作用吗?叶片正面的气孔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模板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