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人文地理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36:4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文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基本资料:地图册)

方法论:1.阅读地理图册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培养空间意识。2.掌握答题模式.3.总结新题和错题,学会答题模版。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政策 计算题:甲国2013年出生25万人,死亡30万人。现有人口1.2亿人。请问甲国2013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请问甲国有可能是哪个国家?A韩国B日本C南非D巴西

二、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

我国人口迁移

三、人口合理容量

1.认识几个概念

(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指导学生看书,总结归纳):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大;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少。

2.人口极限问题。悲观论与乐观论。大大超过/100亿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的空间结构

1.问题导入: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呈分散状。 2.由此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 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3.意义:由图形判断典型城市(画图展示城市:重庆) 4.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5.根据各种因素判断各种功能分区的位置(地形,风向,河流,人文环境,交通,土地价格) 6.折线图。(通过不同时间人口密度判断各功能区的划分)

7.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 —— 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9.不同等级住宅区的形成因素。I收入 —— 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 ——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 ——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10.城市的合理规划

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卫生防护带 11.规划题

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 。划分依据:人口规模

2.世界上不少国家把2000人或5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称为城市,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为2万人。我国规定:人口大于100万:特大城市;50~1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20万以下:小城市;5000~2万人:一般叫镇或小城镇。国际上一般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墨西哥、北京、上海等。

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

4.上海市只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什么上海市能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呢?(海陆位置,地形,农业,工业基础,交通:海陆兼具,文化和教育......)

城市化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 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 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3.城市化原因(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

(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20)

6、城市化率基本规律: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7、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但同时在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中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这种衰退在城市的“内城区”(inner city)显得特别明显,而乡村地区人口却比以前增加。

原因:指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

解决城市化问题

1.环境问题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解决办法:(以上海市为例,讲解解决的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

3.控制城市规模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推荐第2篇: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环境是相对于自然地理而言,包括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高中人文地理主要研究1:人口(主要是人口增长类型,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及人口变化的影响及对策);2:城市(主要是研究的城市的整体布局与规划包括住宅区商业区与工业区等的区域规划):3:交通(常考交通方式及路线的选择重点是公路及铁路路线的选择);4:经济(农业经济占很大的比重,学习重点是全球范围内-但侧重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地中海-等五种农业类型特点及其分布和对某一地区农业类型的分析判定,国内农业经济主要研究东北,新疆,西南等几个特色地区。至于商业经济,一般只研究商业网点的选择);5:资源(大致了解中国重要资源大致分布,重点是水,煤,气,油等的开发利用,此处常涉及交通,污染的治理和可持续发展);6:环境(重点是荒漠化,泥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影响与治理);7:文化(简单提一下文化景观及其分类,基本不考);8:旅游(重点是景点的开发与维护,观景技巧及时机,旅游路线等).........高中学的有点遗忘,只能帮到这了

推荐第3篇:人文地理

1.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2.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规律,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人文地理学是区域科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4.世界古代地理学奠基者、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和卡尔·李特尔(德国)。我国近代地理学先驱:张相文、竺可桢等。李旭旦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的口号。德国拉采尔,人文地理学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可以说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杜能创立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市场区位理论。5.文化:人类劳动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结构:①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②制度文化(又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③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6.人文地理学研究的5大基本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7.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①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的文化区。(特征: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②功能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特征:功能中心位置明确,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及边界的界限确切。)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形成机制方面的差异,两者是不相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③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特征:无功能中心,无明确的边界线,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8.文化扩散:①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扩散速度不同)【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②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空间上的不连续,扩散速度快)9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10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11人口:指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1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有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13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14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时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15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一般被看做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16人口迁移: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18文化(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是文化现象综合体。【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索尔/苏尔主张已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19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20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过程选择课题 → 制定研究计划 → 资料收集和整理 → 实地考察 → 分析研究 → 成果总结。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2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阶段,地区)。(1)高,极高,极低,高位静止阶段,原始部落(2)高高低,早期扩张阶段,少量名族(3)高低高,后期扩张阶段,印度(中国大部分)、大部分非洲(4)低低低,低位静止阶段,美、日(5)极低低极低,(负增长)减退阶段,西、北欧、俄罗斯。22 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理论【兰迪的“三个序列”(基础)①(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②(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③(现代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诺特斯坦“人口转变”(完善)把兰迪的“第三序列”又分为“三个阶段”。①人口高增长②人口的过渡增长阶段③人口低增长阶段。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①高位静止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长处于静止;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③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下降,人口扩张到最快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降至最低并平衡,人口增长处于新静止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23工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1)经济快速发展,农业进步与工业化促使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2)工作条件改善3)公共卫生、个人卫生、医疗进步4)社会改良、进步。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重视。工业革命前期(18c中后期——19c中期)人口出生率增加的原因:1)经济水平提升,物质条件满足,早婚人数增加2)劳动门槛很低,童工现象增加工业革命中期,人口出生率缓慢下降到大幅下降的原因:1)死亡率的下降导致出生率的下降2)抚养孩子的成本提高3)城市化的发展,观念变化。工业化发展依靠的变化: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24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25.拉文斯坦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 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26人口迁移的机制:(内力:经济因素;外力:环境、军事、政治、宗教等)1)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钱。2)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1947年印巴分治使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因为印度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信奉伊斯兰教。3)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因洪涝、地震、火山等环境灾变引起大规模移民的现象。27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亚、墨西哥28人种即人类的种族: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划分种族的标志: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形、血型、指纹等。世界种族划分:黄色种族群、白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必要时加上棕色种族群)。地理人种:亚洲地理人种(蒙古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高加索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尼格罗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南北美洲的土著)、印度地理人种(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群)、澳大利亚地理人种。29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

畴。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种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30 民俗:即民族的风俗习惯,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的特点:内涵特征: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外延特征:传承性、变异性。31 传统农业(生计农业)的基本特征:①是一种生计农业,产品剩余量不大,依靠体力、畜力、简单器械、传统经验等进行生产②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③农业人口比量大,农业社会发展慢。32 现代农业包括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商品农业)基本特征:①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②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农业人口比重低③大量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④农场规模大⑤与其它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农业社会化程度高“农工商一体化”。33主要粮食作物:小麦(首要地位):分布于27~57°N和25~40°S之间。①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②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③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④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水稻:温度较高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玉米(玉米王国-美):北美和欧洲。棉花的分布:亚热带作物,生长于20°~40°N地区。①亚洲中部、东部、东南部②美国南部。糖类作物分布:①甘蔗: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需要高温环境。主要分布在35°N~35°S之间。甘蔗大国有: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等。②甜菜:适合温凉的气候,以中温带地区种植最广泛。主要分布在:40°~60°N之间的广大温带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饮料作物分布:目前世界上三大饮料主要是茶、可可、咖啡。①茶:亚热带常绿植物,分布比较广。在42°N以南至33°S以北。印度是世界上生产茶最多的国家。②可可: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产于非洲;③咖啡(咖啡王国-巴西):主要产于拉丁美洲。哥伦比亚位居第二,以优质软咖啡闻名于世。34影响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三个)运费、工资、集聚。(或者五个:原料、燃料费用,劳动力成本、运费以及集聚等)。35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基本特点:①需求不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世界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这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产也就不会上升,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此外,技术的提高也会导致某些产品的需求下降。②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得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③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市场有限,竞争激烈;组成经济集团,加强竞争。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可是市场有限,遇到市场激烈的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往往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彼此减少或取消贸易的障碍,增加彼此的供需,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在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强大经济集体,不仅促进自身繁荣,而且加强与对手的竞争。④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往往在于资源与劳动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经验。利用资源与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36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主基本特点:①美国保持其领先地位.美国是超级经济强国。二战后,美国GDP总值占世界GDP总量曾经超过50%。目前始终保持在20-30%的水平。2007年美国GDP总量13.7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25.8%。A.领先的科技水平。B.优越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在美国GDP中所占的比重约75%,从业人员的比重80%左右。C.两次世界大战中受益一战使美国变为资本输出国,债权国,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二战使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D.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利益:美国海外投资在全球名列第一。2007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一。E.美国政府创造了一套在现代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模式:通过法律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保护竞争,健全市场制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谋求社会公正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美国将努力维持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②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③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加强.东亚合作形式包括:A.“10+3”,即东盟与中、日、韩的对话与合作;B.“10”,即东盟自身的发展与合作;C.“10+1”,即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D.“3”,即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④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由其它力量影响。37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部分。38.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39.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主要是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①城市中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位置好,会吸引城市内各方向的顾客。商业区位最好。市中心商业较发达,会吸收其他服务部门。中心区位的集聚力,推动人、物、服务向中心集聚。②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导致人们的心理作用);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①经济条件。原来城市中心商业区由于周围原高级住宅区富有阶级转向郊区,经济效益下降。由集聚力带来高地价、高工资、高消费,中心地区高成本与负担,企业选择搬迁。一些在中心区的服务业随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形成城市分散化过程(或郊区化过程)。②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市中心开始衰落,富有阶级空出的居住区被低收入者所填补。城市中心声望下降,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声望提高,增强吸引力,加速城市的分散化过程)40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一般类型的乡村1)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指导,大方块形团聚状。2)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3)半集聚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村落沿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村落。活动型村落: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牧区房屋为帐篷式,可拆迁。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茅草棚,极易搭建。上述两种村落规模很小,甚至单户成村。特殊类型:1).美国单户型: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聚落出现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2)集体农场型:非自然形成,建立聚落时做了规划,各种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集镇。3)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农场的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41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城市体系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则—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2)首位城市法则42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43语言的传播和扩散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外延性和连续性2)距离衰减性3)层序性和阶层性4)复合性5)竞争性和同化性6)演化性。43语言的传播和环境1)自然因素的影响2)社会人文因素影响(行政区划、经济条件、人口迁移)。44语言扩散及其结果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形成新的语言6)多语言国家出现。45宗教: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人类社会。46 语言的本质属性: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体现社会性;②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体现交际性;③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体现工具性。④语言是符号系统。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47语言的传播的影响要素:自然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在自然地理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好,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①行政区划的影响,②经济条件的影响③人口迁移的影响。48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抪(交流和传教、有组织的传教)、领土竞争和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49宗教与政治: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与衰退往往决定着文化地理界限的进退,在各类文化现象中,宗教对于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响造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也更明显。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1)神权政治。在神权政治中,宗教组织是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2)政府与宗教。宗教组织有时给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的工具,反过来又受到政府的保护。(3)民族与宗教。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常常影响着一个民族在政治归属上的合与分,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50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信徒众多)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伊斯兰教(扩展迅速

最快)分布亚非欧美洲,佛教(最早出现)分布东亚及东南亚。中国本土宗教:道教51.旅游业: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旅游构成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其中的旅游活动)。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1.同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发达国家;2.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西欧——地中海、北美——加勒比海、东北亚——东南亚;3.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分散与集中。52.旅游与环境的关系:①独立关系。各自发展,没有接触和干扰。一般不会持续太长时间。②冲突关系。冲突关系会刺激和促进旅游目的地采取措施。③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a.工业和贸易的发展激发对于公园和野外空间的需求。b.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是最大的利用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最小的环境退化。c.旅游观光极大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质量。d.保持人与环境协调对人类的进步发展非常重要。e.自然环境、人类遗址、历史遗迹的保护使旅游业得到了经济效益。53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或政治区、政治空间组织。政治地理结构:①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地理基础,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②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技、国民士气、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是政治地理单元中相对活跃的因素。54国家:是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55领土:是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地理结构,是一国活动,尤其是一国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的结构性因素。形状有坚实型,延伸型,狭长型,分离型,穿孔型,飞地型。形状的意义:具有重要的政治地理意义,坚实型国家便于管理和控制;延伸型国家延伸部分一般难于管理和控制;狭长型及分离型国家多因联系不便而使国家管理及防务较为困难;穿孔型及飞地型国家也因两国关系容易产生摩擦而给国家外交造成麻烦。56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或国家实力。57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1)领土空间: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领土面积: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2)自然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国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成为衡量 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3)人口规模: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资源数量、经济技术水平及政府能力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对国家权力的作用。

4)经济水平:国家权力最重要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经济水平是一国建设现代化国防及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根本保证。战争对武器装备的消耗和对社会财富的破坏,决定了胜利往往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5)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6)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其他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使其成为国家实力发展的驱动器,科学技术是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7)国民士气:最不稳定、最难以捉摸,国民士气的权力意义表现在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个无形因素,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士气的形式决定着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

8)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政治性质,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政府的机构和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几个方面。58国家的基本特征(四要素):①拥有确定的领土;②具有一定数量定居人口;③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职能的政府;④拥有主权。国家权力要素: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府的质量。59 综合国力构成(“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1.国际贡献能力的构成要素:①基础实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科技实力;②政策能力:财政实力、对外活动的积极性、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2.生存能力的构成要素: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实力、防卫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3.强制能力的构成要素:军事实力、战略物质和技术、经济实力、外交能力。60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1)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政治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2)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61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1)马汉大的“海权论“(意大利杜黑的“空权论”)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4)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61 环境知觉:人们在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地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或称心象)。特点:①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②地理物象具有动态性。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包括直接和间接活动空间范围。心理图谱: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剌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象。62人文地理学(当前人类)面临三个最重要的问题: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②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包括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③全球化与本土化,包括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63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①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资源破坏严重、矿产资源的消耗剧增。②人口的迅速增长引起的环境问题: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造成污染酸雨现象;沙尘暴天气;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水体污染加剧。人口的迅速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64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内涵:①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②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③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④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⑤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推荐第4篇:人文地理

名词解释

1、人地关系: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认识人地系统,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

2、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3、土地适宜性: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4、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5、村落:村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相对于城市(或城镇)的一种聚集类型。与城市相比较,村落具有人口、建筑密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职能水平低,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的特征。在我国,村落地域是指建制镇以下的地域,村落由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构成。

6、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自给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生产分配和消耗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

7、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城市职能类型是强调从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角度来划分城市类型方法。一方面,城市从周围区域得到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另一方面,城市向周围区域提供商品和服务,带动区域的发展。

9、物质文化:指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它是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工而成的人为创造物,物质文化体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应劳动工具盒劳动者的工艺技术相结合的程度。

10、行为文化(社会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和他人、个体和群体之关系的文化产物,它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

11、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和观念指导下的行为规范等。

12、文化整合:指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填空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调

查(2)比较与分类(3)类比、归纳与演绎(4)分析与综合(5)应用“老三论”和“新三论”

2、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1)强烈的地

域性(2)明显的阶段性

3、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1)无明显的

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3)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4)分布集中

4、聚落的类型:城市、村落

5、城市空间扩散的类型:传染扩散、等

级扩散、新区位扩散

6、工业经济分为哪些类型?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基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

7、全球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中心城市化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8、村落的布局类型

主轴型村落、子母型村落、串珠型村落、均衡型村落、星点型村落

9、文化的组成部分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社会文化)

三、简答题

1、分析与综合的具体使用的方法

(1)因果分析法,寻求人文现象间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2)综合分析法,全面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是分析的基本形式

(3)区域分析法,通过区域划分揭示人文现象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对比认识区域特征

(4)地理统计法,分析各种统计数据所反映的人文地理意义

(5)历史地理法,采用历史学的分析方法,以认识人文现象的继承性、演变性和序列性 (6)技术经济论证法,采用经济学的分析法,根据技术的可能性和生产要求,提出几种布局方案,根据一定的经济指标,选择其中相对优秀的方案

(7)计量地理法,采用此法使复杂的地理资料改变为适当的符号和数字

(8)行为地理法采用此法,把人的心理因素引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探索人文现象的影响

(9)遥感判读法,利用遥感技术提供的卫星图像对判读资料进行分析

2、“新三论”包括的内容

(1)突变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诸如灾害、政治和经济等突变现象对突发事象的预测

(2) 协同论用于研究有序系统的形成,如建立良性生态农业系统、环境保护中的生态平衡系统等

(3)耗散结构理论,特别适用于研究动态的人地系统的演化问题

3、人地系统中的“地”有什么属性? (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 (3)制约性和可变性 (4)有限的稳定性 (5)层次性和复杂性 (6)整体性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和变化受环境影响,表现出具有

一定的地域范围、一定的空间规模及其影响的区域。离开地域性就失去了地理性,离开了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人文现象主要受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地理学科,是以人和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

(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人文地理学科属于交叉学科多门学科相互联系、渗透的特点反映了本学科的综合性,随着学科发展,学科综合性特点将会不断深化d.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人文现象日益复杂多样,人类活动也不断变化,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人文现象的发展使得学科具有复杂性

5、城市职能分类与方法有哪些?

根据城市职能相似性差异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指标体系对城市进行分类,方法有: (1)一般描述分类方法 (2) 统计描述分类方法 (3)统计分析分类方法 (4)城市经济基础分类方法 (5)多变量分类方法

6、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 (2)城市与区域产业一体化

(3)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 (4)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5)建立低碳城镇

推荐第5篇:人文地理总结

1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学、区域性、综合性。

3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4研究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5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人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6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7形式文化区概念——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的文化区。

特征—— 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

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

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文化现象:语言、宗教、心理等

.

8功能文化区

概念——指某种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都有中心,

功能中心位置是明确的,

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

国家、城市、农场、教区、学区等

9乡土文化区

• 概念——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 特征——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上的文化

10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区的迁移与扩散。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推荐第6篇:人文地理论文

安徽省涡阳县花沟镇人文地理研究报告

2010级地理科学一班尹志强 学号:170210002 花沟镇一个名不见转的地方,提到他很多人都会很陌生。既然如此就让他自我介绍一下吧。

Hello,大家好!俺的名字上面说了,俺叫花沟镇,属于我们国家的三级行政单位的一级,隶属于老子故里道德之乡涡阳县,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约14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147个自然村,人口近6万人,耕地面积82.9平方公里,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一个资源大镇,工业强镇。

名称来历

据说俺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涡阳大旱、涡标河里鱼虾死尽,水沟里反而长满鲜花,鲜花满沟,故而名曰花沟。虽是传说,但花沟有花确实不假!有大片的牡丹、芍药。到开放季节则满镇飘香甚是喜人。

现在大家对我有一个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吧!下面我再从地理位置交通、气候地貌、河流植被、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宗教、饮食节庆及建筑景观等方面再做一个具体的介绍。

地理位置及交通

俺大致位于北纬33度、东经119度附近,东于城西镇接壤、西接标里镇、南靠公吉寺北连陈大镇,位于交通要冲,目前已建成棋盘式街道9条、而且在涡标河、古芡河上矗立的四座大桥与303省道相通,“村村通”工程业已实施,水泥路面约40公里,大部分村庄柏油路林立,往各个乡镇、县城异常方便。

气候地貌

俺地处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年均温约14.6摄氏度、无霜期200多天、年降水量约800毫米、光水热资源丰富,全境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耕地面积80多平方公里,适于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花生、芝麻、高粱等农作物的生长。

河流植被

俺境内有涡标河、古芡河,涡标河属于涡河的支流,也是淮河的二级支流,径流量夏季大、河流汛期也出现在夏季,冬季有结冰现象,在以前是俺的儿女们饮水灌溉的主要供给对象,而今由于各处都挖有机井灌溉比以前方便多了,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其作为饮用的历史使命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植被多为温带落叶落叶林,以杨树、泡桐树为主,温带果树颇多,有桃树、梨树、葡萄树等。

经济

集镇区域范围内,设有服装、电器、商品、菜市、农资、饮食服务等八大专业市场,经营有序,市场繁荣,购销两旺。街区内涡标河、古芡河上四座大桥,把花沟集内商业区和工业区连在一起,出行极为方便。目前,集镇区域面积达4平方公里,集镇非农业人员近万人。花沟集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秩序井然、设施齐全。“十一五”期间,我镇建成环镇公路,同时建起四个居民小区,2个专业市场,2个开发区。目前,外商投资的企业有2家,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年产值16000万元。此外,个私企业的发展也异常迅速,大型加工面粉企业就有5家,产品销往全国。其中,丰华面业有限公司、亚和祥面业公司投资近1000万元,是涡阳的规模个私企业,两个厂的设备、产值、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水泥预制厂8家,建材厂10家,养殖已成规模,规模养殖厂15家,年产值近千万元。农业生产方面,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耕作、区域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全镇7万亩耕地基本达到沟、井、田、林、路、涵六位一体的高效农田。作物熟制两年三熟,秋冬季节多种植小麦,夏秋以大豆玉米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花沟镇煤炭资源丰富且种类多样,煤炭储量约34415.9万吨、又有焦煤、气煤、肥煤等优质煤种。我省“861”项目投资25亿元,年产量达400万吨的花沟信湖煤矿正在筹建中,花沟西煤矿也已纳入建设计划。两个煤矿的开采,无疑将给花沟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教育医疗卫生宗教

我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基本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可以满足莘莘学子就近就学的需要。初级中学有信辛中学。花沟中心中学等。另外教育硬件建设投资200万元,标准教室420平方米,宿舍130平方米,基本可以满足学生们求学、生活、娱乐的需要。中心卫生院建设投资70万元,新增床位22个,新建村级卫生室5个,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境内多信仰天主教、有多座天主教堂,由于境内有少数回民,故也有伊斯兰教信徒,也有不少的道教徒。境内可谓百花齐放,宗教信仰不受干涉,人人享有独立自主的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

饮食节庆

勤劳朴实的花沟人在饮食方面可谓别具一格。由于在北方大地人们主要以面食为主,其主要品种有锅饼、馒头、菜馍、面条等,其实做法很多,做出来的样式不拘一格。人们用小麦可以做出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东西,例如:麦窖就让很多人不知其为何物。上文提到面条,说到面条就不得不提干扣面啦,下面我们着重说说这个特色饮食。

干扣面是涡阳的一种独具风味的面食。同样也为花沟人民所喜欢。在涡阳,其概念已不单单是一种食品,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甚或是一个地方的地域符号之一了。

干扣面的历史众说纷纭,但它的鲜美可口、独具风味却是众口一辞的。在这个淮北平原上稍嫌偏僻的县城,不论是在人流滚滚的大街,还是偏僻幽静的小巷,走上不远几步,就可以看到一家干扣面馆。面馆的门面除了几个大字招牌外,并没有什么广告。但人没到店里,那干扣面特有的面香就扑鼻而来;进到店面,但见碗中的葱丝姜蒜,盆里的辣椒调油,篮里的狗肉,都飘着勾人食欲的异香。因了习俗与口味的不同,诸多人不吃狗肉,说真的,狗肉干扣面两者搅和在一起,狗肉还真是沾上了干扣面的光鲜。

当一盆清香滑腻的豆芽汤、两只鲜嫩淌黄的荷包蛋端上桌来,一碗用红色辣椒油搅拌的干扣面呈放在面前,顿令食客口舌生津,狼吞虎咽起来。时有外地人不理解,为什么一碗普普通通的干扣面,怎么令人吃的那么谗,喝的那么贫,更不理解对干扣面,当地人为什么总是那么的情有独钟„„是的,饮食文化总是打上强烈的地域特色,就象广东人喜欢吃糖,四川人喜欢吃辣,山西人喜欢吃醋一样,涡阳人就是喜欢吃干扣面。这等福气,非他乡可以受用。干扣面,已成为涡阳人饮食生活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花沟人更为喜欢。那么在节庆方面除了我们汉族都有的端午、中秋、除夕元宵以外,他还有一年一度的花会。在每年农历的二月份,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此日家家户户都蜂拥到街上沾点喜气。该日街上有吹的、打的、敲的、舞的,甚是热闹,非眼观不能详述也!

建筑景观

由于人民衣食丰盈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二层小楼房,均统一样式,无特色可叙!但并非一无是处。四处统一的居民小区整齐划

一、远远看去也是一道风景!部分村庄还保留青砖白瓦房、泥草房也不失为一道风景。

俺自己说了那么多,你们对俺想必也有了了解,那么对俺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百家争鸣

教师说:该地小学、初中教育还行,基础设施初步健全,但似乎幼儿教育,高中教育缺失!不妨承办一所高级中学可以让广大学子有更健全的受教育的机会。还可以发展一下幼儿教育,以满足学龄前儿童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经济学家说:该地工业初具规模、农业业已部分机械化,但大部分农产品仍处于初级产品阶段、缺乏深加工,故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另外由于该区煤炭资源丰富且煤质优良,可以对该区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改变原有单一出产原煤的经营模式、发展多种经营,还可建设坑口电站、变煤为电。该地果树缺少集中管理、不成规模、供销模式落后,故可以包由一人或多人承包,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在此方面不乏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环境学家说:该区虽属农村,但居民生活垃圾排放很不合乎规范,导致涡标河杂草丛生,更由于人类捕鱼多采用电击、下药等恶劣方式,导致鱼虾急剧减少几近灭绝,还有面粉厂粉尘污染严重曾导致多起火灾。故该区应加强环保力度、增强人们环保意识、防范粉尘污染可能引起的火灾,切莫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旅游学家说:该区距离县城较近,可以开发几条旅游线路,天静宫一日游,捻军纪念馆,新四军独立师纪念馆等旅游线路。

城市规划师说:随着涡阳县城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向西、向南的扩大,花沟镇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且勤劳朴实的花沟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积极发展各项事业,努力创造稳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打造花沟镇的美好未来。

推荐第7篇:人文地理论文

《人文地理学》公选课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焦作和十堰的城市转型与思考姓名:刘蔚学号:311101010218专业班级:--------------------------- 论文成绩:评分人:郜智方

□9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8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75: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60: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占有资料较少,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不及格:不予评论。

[摘要] 河南省焦作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实现转型的例子,她的发展也引起全国的思考。作为以前的煤炭城市,今天的焦作市以其丰富秀丽的旅游资源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不但打造了世界地质公园、焦作山水(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等)、太极拳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品牌,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树立了焦作崭新的对外形象。我是2011年从湖北十堰来到焦作上大学的,焦作的发展也引起了我对家乡发展的思考。十堰也有自己的三张名片,“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她的发展也经历了自己的痛苦和转型。两座城市有着她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她们的转型发展之路将带给我们无穷的思考。

[关键词]焦作 十堰 转型 思考

一、焦作和十堰的地理对比

焦作市,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东临新乡市,西临济源市,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焦作是一个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的城市。它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又是新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的中心地带,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境内有焦枝、焦太、新焦、侯月四条铁路,河南省第一条城际铁路——郑焦铁路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投入使用。拥有郑焦晋、新焦济、济洛、焦温等高速公路,地方高速公路与国家干线高速公路,交通四通八达。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经110°47′、北纬32°39′;属广义的秦岭巴山,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堰城区1192平方公里,人口约54万。现辖2区5县1市,面积2.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2万。境内苍山似海莽莽起伏,吞入云霄气势恢弘;汉江东奔水横贯,堵河北奔入汉江。东怀武当山,边界接襄阳;南靠神农架,边界接林区;西连巴山脉,边界接陕渝;北系秦岭脉,边界接豫陕。境内襄渝铁路运输通往全国各地,20

9、316国道纵横联接东西南北,高速公路直达武汉、西安,人来人往四面八方。在鄂豫陕渝接界区,十堰居中集汇辐射,南来北往东奔西走,交流周边互相受益。

二、焦作和十堰的转型发展对比

焦作市是依靠矿物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它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是矿藏十分丰富,有矿产资源4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等20多种。随着近几十年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加快,焦作市的矿物资源已将近枯竭,因此,城市转型是焦作面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就这一点,焦作政府做得非常的好,他们将焦作规划成了一个典型的21世纪旅游城市,使焦作的这种现象让许多以矿业起家的城市争相效仿。所谓“焦作现象”是指河南焦作市以发展自然山水旅游,代替将要枯竭的煤炭资源开发,实现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并取得成功的现象。“焦作现象”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通过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焦作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性变化,不但打造了世界地质公园、焦作山水(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等)、太极拳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品牌,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现了城市转型,树立了焦作崭新的对外形象。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驰名中外的\"东风车\"的故乡,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拥有千亿元的制造业存量资产和年产8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东风公司十堰基地现有各类专业厂28家,年产东风系列商用车40多万辆。十堰是全国唯一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可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可为重、中、轻、轿、微、农及专用车生产系列化配套零件。中国(十堰)汽配城已经成为全国占地面积最大(400亩)、入驻汽配经销商最多(2000家)、实现销售收入最高(2008年突破100亿元)的汽配交易市场,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汽配市场第三大价格信息平台。十堰是“中国第

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但是在2003年9月,东风公司总部迁往武汉;2006年6月,东风有限也将总部迁至武汉。至此,东风两大总部均迁出了十堰。东风汽车的外迁,给了十堰沉重的一击。“废都”论也被人提出。有媒体在报道中这样描述当时东风总部搬迁后的十堰,“过去找个席位都难的酒店门前,车少人稀了;一直需求旺盛的楼盘交易,日渐冷落了;商场里,零售额箭头朝下,一些原本走俏的商品,忽然间无人问津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废都”的阴霾一直笼罩着十堰人民,十堰的经济发展该何去何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闪耀全球。十堰是世界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东风商用车公司总部所在地。十堰再次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十堰的旅游产业也逐渐成为全市主要的经济来源。

三、焦作和十堰转型发展带给我的思考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太极了,焦作自称是太极故里,最开始让我还有点难以接受,因为从小只听过我们十堰的武当太极。后来慢慢了解,陈氏太极拳,原为陈家沟拳术,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术,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武当太极,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太极、两仪、无极,等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太极体系。主要包含有太极拳、太极剑、两仪拳、无极功,据说是太极始祖张三丰所创。两个不同的城市有着相同的文化名片,虽然都叫太极,但是二者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区别。在以前关于太极发源地两座城市之间也有过争论。焦作已成功举办多次太极拳交流大赛,同样十堰也连续承办了两次世界传统武术节。依托太极这一载体,二者都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焦作市地处河南省的西北部,而十堰地处湖北省的西北部,二者都是自己省份的边缘城市,都起着贯穿南北的作用,焦作紧接着山西的晋城,十堰连着陕西的西安,二者在地理区位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依靠着自己的资源,两座城市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谁都无法小看外来投资的好处,因此不管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还是“废都”,都需要依托自己的地理优势,利用自己的地理资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发展道路。这样的转型发展对于城市来说无疑是好的,不管如何,能利用自己的地理区位优势进行转型发展自己让我们看到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和灵活。

课程结语:人文地理这门课其实很有意思,他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不仅仅是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课程,让我对自己呆的地方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课程的时间很短暂,学完这门课,我突然有种一种想多出去走走的想法,多出去看看,领略一下大山大水的情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更多地是在实践中学到的。

推荐第8篇:人文地理实习

人文地理实习

一、实习目的

人文地理实习是地理科学开设的野外实践课,其目的是将学习过的人文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初步掌握人文地理现象的野外观察、资料收集整理方法,分析人文地理现象的范围,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目的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书本知识,锻炼野外工作的基本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人文现象的空间特点,发现人文地理规律做基础工作;第三,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研究兴趣和科学探险精神!

二、实习要求

1.观察襄阳市地理空间格局,了解襄阳市城镇空间扩展的历史过程,功能分区,分析城镇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襄阳市城镇发展的空间趋势。

2.观察襄阳市交通格局以及产业布局,分析襄阳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经济、文化、城市化等角度分析襄阳市的历史和现状,探讨未来发展思路。

3.考查襄阳市古城墙,北街,习家池,真武山和广德寺,古隆中,分析襄阳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探讨襄阳市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4.考察汉江,崔家营等水利枢纽,分析汉江流域襄阳段水资源利用现状,探讨水环境发展路径!

5.考查襄阳市乡村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文化资源、旅游资

源、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探讨襄阳市未来发展趋势!

三、实习内容

1.城市地理学2.文化地理学3.旅游地理学4.经济地理学5.人口地理学6.土地利用

四、时间安排

2011年11月28日

五、实习考核

实习考核分为实习日志和个人实习报告两部分进行,比例分别为30%,70%。

1.个人实习日志每个学生结束后,将记录实习过程的日志上交。要求:实习日志至少两篇,总字数原则上不低于2000字

2.个人实习报告每个学生根据考察和个人兴趣,确定一个人文地理调研主题,并完成调研报告,报告总字数原则上不低于3000字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

推荐第9篇:人文地理调查

采访时间:3月18日

采访地点:湖师门口

采访人:胡凯,严秀英(提问)余思,孔宇(记录)

采访对象:买油炸鸡排的姐姐

Q:一晚上赚多少钱?

A:呵呵呵,哎呀,差不多300,多吧

Q:一个月收入多少?

A:5000左右

3

Q:白天是否从事其他职业

A:没,就带带孩子,准备晚上卖的

4

Q:是否住在附近

A:啊

5

Q:受教育程度

A:理工毕业的

6

Q:在此做生意的原因

A:老公在这,孩子也在这上学,比较熟悉

7

Q:在此摆摊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校方的态度 A:还好吧,给了钱都给方便了

8

Q:为什么不租门面?

A:没地方啊,你们学校周围好窄

9

Q:看来你们生意不错啊

A:谢谢

10

Q:家庭情况

A:就我老公跟我孩子,婆婆没一起住,老公在鄂州开了个小馆子

推荐第10篇:人文地理学习方法

浅谈人文地理复习策略地理知识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和区域地理,而人文地理是高考试题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很多,答题时不太容易把握住要点,且试题分数比重越来越大,经常容易失分,所以人文地理常常关系到地理或文综考试的成败,因此有必要谈谈人文地理复习策略。1.抓核心,构建知识体系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人文地理是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区位、地域类型及可持续发展,而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该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突出,能够有效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所以学会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复习设计的角度而言,重在一个理清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优化,能力的升华。

2.掌握人文规律和原理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点等布局原理;区域合作与竞争关系原理、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原理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现象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进行分析。如一个工业区形成之初的主导因素,会随着工业区的发展壮大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前的区位优势,可能变成工业区继续发展的劣势,而一些新的区位优势又会不断显现出来,“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体现了这一方面。

4.剖析典型案例,进行发散性思维,做到举一反三

许多人文地理试题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所以试题往往不限于书本知识、不限制考生的思维,而是任由考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应结合课本中对某一具体案例的分析,去思考实际问题,并且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掌握一定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在学过了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之后,要联系我国的牧业,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对我国放牧业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5.对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提炼信息

一般而言,高考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切不可轻易放过,对于总量较多的文字,也应认真阅读,找出这段信息到底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其中哪些信息是解题必不可少的,甚至于本身就是试题答案;还要注意题中的关键字或隐含信息;其次要正确地进行图文转换,对于题目所给出的各种图示信息,要能够结合图名、图例、图中所标注的文字等获取有效的信息。

6.强化训练

通过人文地理练习整理知识体系、进行强化训练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选取高考原题和好的模拟试题进行训练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当然人文地理练习最好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情境,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会贯通。

第11篇:人文地理第一章

1、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

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

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

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

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

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

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

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苏尔: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

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

(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

技术分析法;

(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

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

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

第12篇:人文地理期中考

人文地理期中考试

一.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答: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文化的形成都发生于一定的地域中,这个地域的地理条件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如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里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盆地、黄河中游及渭河谷地以及南美的印加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热带非洲的古文化等,均位于地理环境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原因是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人们只有在能够生产超过生活最低需要的基本物资之后,才能有余力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样的地理环境为这些古文化源地形成提够了可能性。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不

难想象在有金属的地方,人们是不可能越出石器文化的界限的;在没有一定植被区系和动物区系的地方,人们是从猎狩走向游牧民族也是不可能的。如波利尼西亚群岛多由珊瑚礁组成,没有金属矿藏,这里土著人借助于石器生活了几千年。另外,欧洲文明的发展与其处于东西发贸易的主要地理位置也有一定的关联。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1)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而使它们的生产发展不同。尤其在生产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所表现出的无数变化和等级构成的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地域特征。如同样的谷物种植区,东亚和中亚以种植青稞和薯类为主,欧洲以麦类为主;在麦类中又有的地区以黑麦为主,有的地区以燕麦为主。

(2)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影响。

这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流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如中国文明产生于农耕社会,水热同期的优越气候条件和大河河谷的肥沃土壤条件,使人们形成一种求稳、求安定的心理。欧洲文明的祖先发源于古希腊半岛。半岛上无大河,也无大平原,山岭交错,陆上交通不便;而距海很近,促使航海业发展。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古希腊的山区和平原居民以放牧、果类、和麦类生产为主,沿海一带居民则多从事工商业,这样航海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二.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价值。

答:人文地理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识

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指导和参与社会实践。

1.人文地理研究各国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是一门基础学

科,通过人文地理学习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掌握当今世界和我国人文现象分布特征及发展演化规律,是他们充分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进而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地之间的关系将更加错综复杂,矛盾也越加尖刻。为了在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环境不致遭到破坏,人文地理学将会为解决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区域开发与管理所碰到的难题提供理论基础。

3.当前,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课题,需要人文地理学

者去参与研究,如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城镇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人文地理工作者课参与的实践项目很多,涉及范围很广;如发展战略、规划、地域开发和整治等是当前人文地理学工作者参与实践的主题。

三.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答:一般认为,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

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1.客观因素:早期的人口迁移是人类对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环

境的选择,如人类由早期的居住的热带地区逐步向温带、寒温带深林地区迁移,或者为了躲避自然灾害、瘟疫而出现的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2.主观因素:

(1)经济原因,经济目的趋使成千上万人离开家乡来到新大陆

开辟新天地,创造新财富。如经商,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迁移。

(2)政治原因,开发不发达地区 如美国的西进运动,我国

的西部大开发,或者战争迫使迁移,还有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也会带动部分人口迁移,民族融合政策也会带动人口小范围迁移。

(3)文化原因,主要是指外出求学,旅游观光而引起的人口

迁移。

四.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

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答:1990年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有了更多的对中国实际

问题的研究,由此使中国特色人文地理学更具有国际性。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必须:

1.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研究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问题,把解决人文地理学的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推

动社会和学科发展。

2.根据中国国情在研究过程中适当借鉴外国先进研究成果,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五.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

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是因为它既有社会科

学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

2.人文地理社会性体现:

(1)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

理科学。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期历史性上。各地

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如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移、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传承、聚落的形成与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观点,要

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第13篇:会人文地理

会人文地理,解自然密码

————思与进

当我么踏足于这片土地的时候,我们就该意识到„„是谁与我们共同生活,是谁让这片大地充满生机,是谁让生命多姿多彩„„人类作为怎样的角色生存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生存这个游戏的规则,只有了解规则才是不败的本钱„„

纵观历史,我们看到了在我们眼前跪下的羚羊,我们看到了血红色的港湾,我们看到了价值不菲的白色貂皮披肩,我们看到了淹没一切的熊熊大火„„我们没看到的是那为了肚中孩子的“经典”中的残忍、遗憾,我们没看到为了纪念18岁的荒谬,我们没看到金钱与美丽之下的血腥,我们没看到正真的损失„„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 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曾几何时,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从大学生的伤熊事件到愚人们的疯狂捕猎,人类是否也将要把枪口对准自己?切记,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曾几何时,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炮火对植被的破坏,核辐射对生命的摧残,尽管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已经散去了半个多世纪,可那里依然还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见,和平是全人类绿色环保的重要前提。如今穿越原始丛林,再到非洲马拉大草原„„ 追寻生命的足迹 ,与自然的热爱者一起留心它们的生活„„我看到了豹子妈妈为小豹子所做的一切,甚至比人类的母亲还伟大,还辛苦,在恶劣环境下的动物母亲或许生了四个孩子可一个都养不大,如今还面临人类的捕杀,所以有的动物濒临灭绝。但是人类总是看不到他们与我们的关系,就是应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可以生存的如此之好。现在我们该做的是多关心关心它们,体会它们存在的美好„„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与我们同在这片土地,人类和它们就像家人一样的关系,我们应像家人一样对待他们„„

第14篇:人文地理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柳州的四大特色文化初探

[摘 要]柳州是一个已有2100百年悠长历史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以“柳江人”遗址、柳宗元治政业绩、刘三姐传说、奇石构成了柳州市的四大特色 文化即古人类文化、柳宗元文化、刘三姐(山歌)文化和奇石文化。

[关键词]柳州;古人类文化;柳宗元文化;刘三姐文化;奇石文化 引言

崛起于柳江之滨的柳州,是一座四代古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

柳州是南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在柳州任刺史, 留下了后人敬仰的治政业绩。这里又是汉、壮、瑶、侗、苗、回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正因为柳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柳州文化源远流长,下面介绍其四大特色文化,即古人类文化、柳宗元文化、刘三姐文化和奇石文化:

一、古人类文化

1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柳江人”遗址在人类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柳江人”是一九五八年九月间被发现的。当时,新兴农场的工人在挖掘通天岩里的堆积物作肥料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完整的人的头盖骨,接着又发现人类的一些上体骨和肢骨化石,化石的石化程度较大,可见它们是新人阶段较早的人类遗骸。

经研究发现,“柳江人”明显地具有原始蒙古人种的特征,正是在分化和形成种的蒙古人种类型。这表明广西地区很有可能是蒙古人种的发源地的一部分。\"日本人可能源于中国柳江,就是说日本人和柳江人可能同宗共祖\"。日本东京大学人类学教授植厚和朗先生这样撰文说:柳州拥有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时石器时代晚期长达5万年的史前文化,留下柳江人、白莲洞、鲤鱼嘴人等古人类的生活痕迹。

从通天岩、白莲洞以及柳江沿岸古人类遗址,可以得知,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生息在柳江河畔,它们以辛勤劳动开创了柳州的历史。而柳州的古人类文化也为人类更好的了解古人做出了重大贡献。

2

二、柳宗元文化

“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当代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的这句诗,道出了柳宗元与柳州、柳州人民的深情厚谊。

唐宪宗元 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遭受排斥和打击,被派任柳州刺史(地方军政最高长官)。元和十四年,卒于任上。在任四年间,柳宗元传播儒学,动以礼法,改革弊政,解放奴婢,并带领柳州人开荒挖井,发展生产,对于促进当地的生产、帮助人民解决生计问题,起到了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人留下了千古传 诵的治政美誉。

(一) 柳宗元在柳州的主要政绩 1.修复孔庙,兴办文教

元和十年七月柳宗元到柳州,十月修复孔庙。秦汉时期,柳州地区和中央政府联系还比较松散,柳州经济、文化跟内地相比落后了一大截。《庙碑》说:“今夫子代千秋有余载,其教始于行,至于是邦,人去其陋,而本于儒。”儒家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变了某些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修复孔庙,兴办文教对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有较大的作用,由于柳宗元重视文教,使柳州涌现了一批文化人士。对于以后柳州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韩愈说:“柳侯为州,„„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

2.废除奴俗,释放奴婢

3 唐代对奴婢的占有和买卖有详细严格的法律规定,蓄奴和贩奴都是合法的,政府和私人都可以占有奴婢。柳宗元在柳州碰上良人质债为奴的社会问题,韩愈《罗池庙碑》说:柳州贫穷百姓(良人)“以男女相质(钱),久不得赎,尽没为(奴)隶”。柳宗元到柳州,同情百姓无辜沦为永世奴婢的痛苦,凭一股改革锐气,行使刺史之权,“革其乡法”,解除了当地被高利贷剥削而沉沦的老百姓的奴婢枷锁,恢复了他们良人的身份。

3.破除迷信,去鬼息杀。

柳州是百越民族聚居地,这里盛行一种用鸡骨占卜、祀鬼杀牲的陋俗。人们生病不求医,而是请巫师来求神问卦。这种迷信恶俗曾使柳州地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六蓄不旺。柳宗元到任柳州时,柳州还存在“信祥而易杀,傲化而偭仁”的社会问题。要改变它很不容易。用封建礼法去限制,老百姓往往不听;用法律去约束,他们就逃避。柳宗元看到佛教“浮图是神而语大,可因而入焉。” 于是,为了破除这种恶俗,柳宗元便提倡佛教,宣扬生死轮回来劝说人们不要滥杀牲畜,有病要寻医问药,使当地杀牲祀鬼之风有所改变。

4.开荒凿井,劝农生产

在古代,井是重要的生活设施。《易经》说:“改邑而不改井。”柳宗元在柳州,见当地河岸险峻,用水困难。柳宗元为了解决人们用水困难,自己筹一些钱,再利用一部分地方经费,亲自带领民工进行勘测,利用科学方法,在城北开凿了水井。解决了柳人生活上的一大困难。“柳井”被誉为惠民政策。

(二)柳州人民对柳宗元的纪念

柳宗元于公元819 年病逝于柳州任上。一千多年来,柳州人民一直怀念他,缅怀他的功绩,至今仍有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罗池、柑香堂等纪念景物,成为柳州最富胜名的名胜古迹。

柳州罗池庙碑:韩愈撰文,沈传师书写。碑文记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和死后成神的传说、

柳宗元衣冠墓:柳侯祠后东侧,松柏拥翠,肃穆幽静。柳宗元逝世后,遗骸 4 运回长安,柳州人于是便在柳宗元灵枢停放处,葬下他衣冠作墓来怀念他。

柑香堂:柳宗元曾在城西北隅“手种黄柑二百株”,并作诗刻石。后人因此在城西建柑香堂以纪念。北宋阳朔县令陶弼有诗云“柳子才名甲有唐,谪官分得荔支乡。罗池水尽黄柑死,独有空碑在画堂。”

柳宗元离开我们虽有一千多年了,但他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柳州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相信柳宗元文化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三、刘三姐(山歌)文化

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它有着深厚的民歌传统。“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歇。”可见山歌已成为壮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壮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俗称“歌圩”。所谓歌圩,意思是野外坡地的集会。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女孩子三五成群,男青年四六结队,他们相互对唱,一唱一答,从白天唱到晚上,从晚上唱到天明,有时几天几夜,歌声不绝。

山歌文化以刘三姐为代表,壮族人人会唱歌,是因为有刘三姐这位歌仙。人说:三姐骑鱼上青天,留下山歌万万千;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一) 壮族山歌的形式与特点

5 1.壮族山歌的形式

壮族的民歌不仅形式多样,体裁多种,而且韵律结构也非常独特,主要有欢、加、西、比、沦五种形式,还有勒脚歌和排歌等。

“欢”是壮族民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歌体,主要流行于广西中西部壮族地区。主要特点是在韵律上腰脚韵或头脚韵互押。如一首五言凹句欢,是头脚韵体。“欢”短小精悍,旋律优美,便于吟唱。

“西”也是壮族地区流行较广的一种歌体,主要流行于广西南部壮族地区。“西”在韵律上最大的要求是押脚韵,一般是厌一平,一韵到底。“西”形式比“欢”自由,比较易于掌握,长歌较多。

“加”是另种壮族民歌体。“加”的韵律是脚韵,通常唱完第一句之后,接着以“姣媚”,“姣炼”等作为全歌的定韵。民间流传的刘三姐唱的歌,多是这种歌体,叫人赞不绝口。

2.壮族山歌的特点

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古人虽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得来一个字,拧断几根须”等句以及“推敲”的典故来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但同样有曹植七步作成名诗的“快手”敏才。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不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正如清代闵叙说:‘壮人生于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词者。’”

(二)刘三姐文化的本质特征

6 1.心里信仰

刘三姐是广西各族共同认可的具有超人智慧、异常能干的“歌仙”。她能以歌之力量战胜强权,以正压邪,以善制恶,以美胜丑,这是劳动人民传统文化心理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刘三姐是劳动人民的象征。对祖先的崇拜目的就是要人们凝聚在一起,共同奋斗,克服困难,共同前进。

2.思维方式

闻捷曾对刘三姐歌词做过这样概括:朴素而不单调,瑰丽而不堆砌,明朗而不浅露,含蓄而不晦涩。歌词大量表现为以比兴取喻,从中窥见其思维方式犹如受苦时对美好的追求,劳累时对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仅从汉语角度看其善于设喻、巧于谋篇的歌词就可体察到刘三姐文化思维上的特点:隐喻、直觉、富有哲理。这种思维自身的形式使语言与世界相通。歌,不仅是柳州人民的俗尚,也寄托着他们的审美消趣。

3.价值观念

刘三姐在与地主的智斗中咏唱:“三姐生来脾气怪,只爱山歌不爱财。”山歌指代精神,财指代物质。按理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刘三姐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表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体现了人们群众的淳朴与正义。

四、奇石文化

俗话说不到北京不知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钱少,不到海南不知身体不好,不到柳州不懂石头之妙。

有着两千一百年建成史的柳州市及周边地区,奇石资源极为丰富,数量大、品种多、质地佳,已为中外赏石界所公认。 至今,柳州已形成了以柳侯公园盆景园奇石馆、箭盘山奇石园八桂奇石馆、鱼峰公园石玩精品馆,以及柳州奇石城、柳州赏石市场、中华石都、马鞍山奇石市场等为主的国内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奇石交易市场和奇石专业馆场,使柳州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奇石集散地和交易场所,并被誉为“中华石都”,声名享誉世界。

(一)柳州奇石文化溯源

7 柳州的奇石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甚至白莲洞原始柳州人时代。一方面,由于大自然的独特赋予为柳州奇石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南方人类的发祥地,柳江人、白莲洞人在这里演义了人类近五万年的远古历史,也为柳州积淀了丰厚的史前文化,从而孕育了早期的柳州奇石文化;同时,以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为代表的古代文人士大夫,首开了柳州奇石文化之先河 ,对柳州奇石在海内外赏石界占据极其崇高的地位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柳州奇石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柳州地处亚热带岩溶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溶地形广泛分布,在流水的溶蚀、切割、堆积等作用下,形成了广泛的溶蚀谷、峰林、残丘、剥蚀台地、堆积盆地和河谷平原等。正是喀斯特地貌这一自然条件造就了柳州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光和洞穴景观, 同时,柳州地区区域河流属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有融江、柳江、黔江、红水河、浔江等,河岸高、多弯曲、险滩多、落差大、水流湍急,因而,境内不但石山奇特秀美,岩洞瑰丽神奇,而且泉水幽深碧绿,江流弯曲明净,形成了“拔地奇峰画卷开”的山水特点,为各种奇石的形成和发育创造了独特的优越条件。柳州地区所辖两市九县,凡流经柳州地区的河流都盛产石。

2.柳州奇石文化的孕育得益于远古人类的丰富遗留

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史与奇石文化的历史一样,彼此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交融,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奇石文化发展的痕迹和影子,而从奇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触摸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烙印。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人类最早使的工具就是石头。而石器时代更是人类依赖石头的一个巅峰。因此,人类拜石、爱石、藏石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是一种文化的持续或传承。 3.与石结缘的城市记忆为柳州奇石文化的繁荣推波助澜

谈到柳州奇石,今天能誉满天下,这与柳宗元为柳州奇石开创先河以及真知灼见的品评,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柳宗元集》篇中有《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文中记载龙璧山,\"其下多秀石,可砚\"。这篇是柳宗元游龙璧山采石做 8 砚的记述(大约在元和十三年前后)。从《刘禹锡集》篇中首题为《谢柳子厚寄叠石砚》诗里,得知柳宗元采龙璧石制砚,赠与广东连州的刘禹锡。诗云\"当年同砚席,寄此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又叠翠云。烟岚余斐炜,水墨两氛氲。好与陶贞白,松窗与写紫文。\"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刘禹锡对\"龙璧柳砚\"的高度赞赏。

柳宗元所采的龙璧叠石,即在柳州市下游的龙璧山下板滩处。龙璧山即柳州八景之一的\"龙璧回澜\"。叠石,俗称叠层石、千层石,属墨石类的砂积页岩,硬度3至3.5度,其色纯黑生光,层理有序而自然。其形多见于山形景、平原景及层次错落犹如壮观的蓬莱仙境。不论其形多变,而每件奇石均有大小不同、深浅各异的圆形砚池。这便是子厚所云\"其下多秀石,可砚\"的叠层石。

明代的徐霞客,游柳州山川之时,亦采集些柳州奇石,晚年在家,后因病卧榻不起,却常握奇石于掌中,直至与世长辞。徐霞客对柳州奇石可谓忠贞不渝,确是催人泪下。

(二)柳州奇石的分类

柳州为世人所喜爱的奇石很多,按大类分主要有:水石(水冲石)、土石、山石、洞石、岩石、化石及混成石等七大类:且水冲石分布很广,以大化、来宾、合山、三江、龙胜、百色、天峨等地方居多,按产地细分则有五十多种,在此仅按产地分类对一些主要石种作些介绍。

1.柳砚石

产于柳州市龙壁山下和柳江河中,质地坚硬细润,通体呈青黑色,具有古朴沧桑感,是柳州最具代表性的石种之一。

2.来宾石(俗称水冲石) 产于柳州地区来宾县境内的红水河中。石质坚实,多以黑、黄、青灰色为主色调;由于湍流亘古冲蚀、砂石磨砺,表面细润光洁,石形富于变化,具有象形、景观、抽象、奇巧等不同类形,且品类繁多,其中以纹石较为珍贵。

9 3.彩陶石

因表面有一层罕见的天然彩釉而得名,产于柳州地区合山市马鞍村的红水河河段,故又名马鞍石。形色质纹俱佳,尤以绿彩陶最为珍贵;而绿质黄釉具有唐三彩之神韵;一石二色的鸳鸯石亦独具特色;黑彩陶石质细滑,润泽感佳;此外,尚有浅蓝色、青灰色、古铜色的等等。均为珍稀石种之一。

4.大湾石

产于柳州地区来宾县大湾乡的大湾石小品,石体虽小,然却精巧别致、精妙、绝伦。便于随身携带,手上把玩。质地细滑光润,色纹丰富,以纯正老气的棕黄色最具代表性。石形千姿百态,有的象形状物,有的如珠如玉,不少藏石家对此石种情独钟,视为“掌上明珠”。

5.天峨石

产于柳州近效天峨县境内的红水河段,外形多呈卵状。质地细滑光洁,色彩或斑斓陆离,或素洁雅致;纹理或平或凹或凸,自成天趣。似版画,如浮雕,图纹形象奇逸古的拙,意境深远,为天然图文石中的佼佼者.

(三)柳州的赏石理念

10 柳州的赏石理念是不拘一格,是丰富多彩的。

米芾、苏东坡创立的瘦、漏、皱、奇、丑等赏石标准,是传统赏石理论的精髓。柳州人说:“石头已不是原来的石头,已经成为了一件石玩,一个器物,一件可观可赏的器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石玩脱胎换骨越彻底,越具有观赏性,也越有玩味。柳州人认为,石玩可称得上最古的古董,但在实际上,把石玩当作古董是指那些象古董一样有玩味的,色泽苍古皮质老道的、在形态上与某些赏见的古董相似的古玩。玩质地、玩宝气、玩奇巧、玩拙味也是柳州人的赏识理念.

(四)奇石文化的意义

柳州人历来秉性刚毅而不惧风雨,质朴纯良又不拒变化,从人格本质上说,他们尤其效仿一种真实的硬度,一种内在的坚强。这么说他们所要推崇的,岂不就是一种“奇石”精神? 所谓“奇石”精神,当然不只有刚、坚、纯、硬等等质体性内涵,更多则在激发人的奇志与奇情,以至呈现非凡的奇迹.凭着这种精神,这里不仅拼出了世界公认的“体操王子”及一批奥运冠军,而且崛起了一代又一代改革开放的“弄潮儿”,终使柳州成为群英荟萃、演绎时代大剧的舞台。因有这种精神,柳州人似乎特别富有“铁石与火”的创造智慧和激情,把钢铁、汽车、水泥、工程机械等等“坚硬”事业不断做大做强。

许多年来,柳州人一直热衷于“石文化”,绝不是简单地“玩物”。所谓玩石以砺志,采石以修身,藏石以蓄德,赏石以养性—这人石之间互涵互动的真谛,柳州人真是心领神会:这既是一种道德力量的昭示,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认定,当然,也还有一种审美意识的觉醒。

11 结束语

柳州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又是祖国南疆一座风景秀丽的古城。柳州的历史文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相信在柳州人民的传承下,柳州各种特色文化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萧泽昌,张益桂.柳州史话[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2] 戴义开.柳宗元·柳州[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3] 潘琦.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4] 刘通柳州奇石的分类与特色 [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09).[5] 陆文清.论柳州奇石文化的成因及其溯源[J ] .柳州师专学报,2009,(01).[6] 程朗.柳宗元与柳州文化[J ] .柳州师专学报,2003,(01).[7] 刘明文.奇石与柳州[J].当代广西, 2005, (23) .

http://baike.baidu.com/view/830902.htm http://www.daodoc.com/show_news.asp?id=495 http://cn.bytravel.cn/art/zzm/zzmgygxlsj/ http://cn.bytravel.cn/art/lzl/lzlsyg/ http://cn.bytravel.cn/art/lzw/lzwh/ http://cn.bytravel.cn/art/lzq/lzqs/ http://cn.bytravel.cn/art/lzd/lzdln/

第15篇:人文地理试卷

2013合肥工业大学人文地理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文化整合

2、七通一平

3、走西口

4、人口构成

5、迁移农业

二、简答题

1、原始宗教的特点有哪些

2、谈谈你对宅男宅女现象的认识

3、简述汉语的极大方言区

4、建树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信仰

5、观看了日本老龄化社会的短片,你认为有哪些举措值得我们借鉴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美利坚民族的认识

2、学习了神农氏以及尧舜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16篇:人文地理论述题

1、人文地理学研究主体: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口、资源、环境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

2、多元文化导致观念碰撞,促进人们思索、探求。

多元文化导致多元文明,丰富人类文化、遗产。

多元文化导致竞争,促进人类社会前进、发展。

案例: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现状发展及影响进行分析

3、南方以山地、丘陵为主,地理环境复杂,相互分割成各自独立的地理单元,在交通条件不便的古代及近代,更难于进行对外语言交流,形成了众多的方言。

4、(1)从影响人口移动的原因看,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很多,有经济得、社会得、政治得、自然环境的以及个人心理上的等。但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迁入地和迁出地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

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流动,这主要是由于东西部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差异所决定的。

历史原因,东部开发条件较好,历史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东移南迁趋势,明清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利用其区域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于中西部。

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方面,东部优于中西部,更适宜人类生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沿海政策地倾斜,使中国东部经济发展呈现高速发展

(2)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从人口移动地年龄构成看,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从人口文化教育结构看,主要是由低文化素质的普通民工和高层知识分子(升学、调职等原因)两类;因此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性别结构女性比例高、留守儿童教育和老人赡养问题、土地利用不足,以及人才流失,经济结构恶性化发展等问题,大大阻碍了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当然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人口的迁出,有利于缓和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

(3)对策措施:

国家的宏观调控,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更注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通过政策倾斜,促进西部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环境、人才政策)、三支一扶(支农支医支教扶贫)

政府为人才回流创造合适的条件。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有效实现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5、特点:(1)绝对数量大;(2)发展速度快;(3)人口老化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4)耦合性。原因: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龄构成的定盘星,人口寿命的延长。对策:(1)突出老年人的精神价值;(2)发展老年产业;(3)加强积累,奠定基础;细化老龄程度,抓住发展机遇;(4)完善构成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自养、家庭养老、社会养老);(5)加强技术投入,加快产业调整,以技术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6)培养专门老年护理人才;

(7)延长退休年龄;(8)关注老龄妇女。

6、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副某个区域的人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②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门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o③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来讲,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着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自动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人口已远远超

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使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这才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7、落后地区人口流出规模(年);流动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学历 迁出原因;流向。

8、早期城市发展,多从防卫出发而选择城市的区位,再利用河流方面、海洋方面及制高点及隘口。

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从城市与水运、陆运及海上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分析。 城市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地质、地形、气候、水资源及生物环境方面分析。

9、多核心城市出现的原因是城市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的特殊需求,所以在空间上呈现出这种特殊的空间地域结构。

城市发展初期,一般有一个主要的中心商业区,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伴随着空间扩展,随着城市运输网的拓展、工业区和各种专门服务区如大学、研究中心、新的居住小区等的发展,城市会出现新的、次一级的商业中心或者外围工业中心等,城市空间模式由单核心逐渐向多核心发展。

在住宅区空间分布上,易达性所吸引的商业、工业或贫民,,本身便有排斥高级住宅的倾向。因为高级住宅的区位因素之一便是要远离这些有碍环境的土地利用。介于两者之间的市中级住宅区。

多核心城市空间模式仍然基于地租理论,各种土地利用布局具有较大弹性,在空间规划上更自由。

但多核心模式

在城市规划发展中

10、(1)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积极意义: a 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b积累资金,回笼货币,促进财富再分配; c扩大劳动就业;d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和综合发展;e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

消极作用: a外汇漏损会削弱旅游业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b欠发达地区若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旅游配套设施投资巨大,对区域经济难以起到拉动作用。

(2)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旅游与环境的独立关系、冲突关系。过度旅游对环境的破坏;旅游对环境保护的促进。

(3)旅游对区域社会的影响:示范效应、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恨、旅游与社会道德、旅游与语言、旅游与宗教、旅游与健康

11、

优势及机遇

(1)资源优势

自然旅游资源方面,西部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纵跨多个纬度带,各类地形兼备,江河湖泊众多,气候环境多样,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及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西部地区的宗教胜地、神秘文化、雕绘艺术和传统工艺,展现了东方古国的文明风采,它们都具有古老、珍稀的特点和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和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中国旅游资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50个少数民族的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地都在西部地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也都在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形 成西部地区的文化优势及持久的吸引力。

(2)市场比较优势

入境市场方面,西部入境旅游市场虽然已经有一定发展,入境旅游增长速度很快,但目前规模依然很小,这一方面反映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与其拥有的资源优势极不相称,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旅游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西部旅游魅力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不断提升,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空间会迅速扩大。

(3)政策比较优势

1999年6月,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对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999年7月,国家旅游局组织西部旅游考察研究,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

优先在西部地区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在国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旅游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开发西部旅游;加强对西部旅游的宣传推介,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开发客源市场;加大对西部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旅游教育培训、旅游规划、行业规范的指导、支持力度等。有利的政策成为西部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 挑战:西部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旅游过渡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凸现。 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西部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宝库,旅游的发展可能会对西部传统文化及文化多样性的保存提出了挑战。

对西部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从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分析。

12、资源问题:土地退化、水污染、物种灭绝,动植物资源危机、资源消耗日趋扩大。

措施:(1)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发展生态产业。(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a、人类消费生活从纯物质消费转向知识和智慧含量高的物质消费;b、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人类生活从奢侈、浪费转向简朴;c、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3)加强国际立法和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共赢。(4)加快知识经济的步伐,保护资源与环境

13、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可从中国的人口现状及政策、中国的环境现状及政策、中国的资源现状及政策分析。 以人文本,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第17篇:贵州人文地理

1、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北方有北京周口店文化,南方古文化的代表是贵州的黔西观音洞文化

2、贵州被列为1993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壹的文化遗址是盘县大洞

3、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壹的赫章可乐最具特色的墓葬是套头葬

4、“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句话出自哪本史书? 《史记》

5、汉代在西南地区设了很多郡,今贵州地属哪个郡?郡

6、贵州学者到中原求学回来后“首开南中之学”的尹珍,生活在哪个时代?

东汉

7、“黔驴技穷”壹语出自柳宗元《黔之驴》壹文,文中所说的“黔驴”是贵州产的吗?你的根据是什么?不是贵州产;根据是柳宗元文中云“黔无驴”

8、现今贵州发现的最大宋墓杨粲墓在哪个县?

遵义

9、宋代的播州是今天的哪个地区?

遵义

10、宋代时贵州较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的主要物产是什么?

11、“贵州”这壹名称始于何代?

宋代

12、西南几大驿道干线在贵州的交汇,始于哪个朝代?

元代

13、贵州建省始于公元何年?

1413年

14、明代移民开发贵州的主要方式是?

卫所移民

15、贵州建省的主要原因是?

战略地位重要

16、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主要形成于何地?

贵州修文龙场

17、屯堡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移民?

汉族移民

18、明代的卫所属于什么性质?

军政合壹组织

19、贵州现在的省界是哪个时代最后确立的?

清代雍正年间

20、清代贵州开采的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是?

铅锌

21、清代在贵州发生的壹次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

咸同起义

22、晚清贵州发生了多次教案,最着名的三大教案是?

青岩教案、开州教案、遵义教案

23、贵州明清两代出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三个状元,三个状元是曹维城、赵以炯、夏同和,请指出其中的文状元、武状元。赵以炯、夏同和是文状元,曹维城是武状元。

24、贵州近代出现的第壹张报纸是?

《黔报》

25、中国最早出现的钢铁厂是?

青溪铁厂

26、贵阳文通书局开办的时间仅次于全国哪个着名书局?

商务印书馆

27、清末贵州巡抚林绍年首次派出151人出国留学,到的是哪个国家?

日本

28、清代贵州文化名人周渔璜参加编纂的壹部重要着作是?

康熙字典

29、清末时任贵州学政,后创办南开大学的严修,在贵州创办的第壹所新学是?

贵州经世学堂

30、贵州第壹个电报局是在何地?

毕节

31、在新文化运动中,北京成立了“少年中国会”,贵州成立了“少年贵州会”,哪壹个先成立?

少年贵州会

32、贵州人中被章士钊称为“西南两大儒”的是谁?

郑珍、莫友芝

33、贵州黎庶昌最早介绍的西方文明着作是?

《西洋杂志》

34、20世纪30年代,最早进入贵州境内的是哪壹支红军?

红七军

35、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是何年何月何日召开的?

1935.1.15—17

36、1934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转战黔东,召开黔东特区第壹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在何地? 沿河

37、遵义会议后,被称为毛泽东军事指挥“得意之笔”的战役是?

四渡赤水

38、红军在遵义期间,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书记是?

林青

39、贵州籍革命先驱中,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壹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是谁?

邓恩铭

40、1927年与贺龙壹起参加南昌起义,介绍贺龙入党的周逸群,是贵州哪里人?

铜仁人

41、红军时期参加开辟洪湖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边区、川陕边区的贵州思南人红军将领是谁?

旷继勋

42、1936年2月,红

二、红六军团是在什么地方建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贵州大方

43、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在进入贵州后,决定放弃向湘西前进,改向贵州黔北进军的政治局会议,是什么会议? 黎平会议

44、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开展革命斗争,足迹遍及全省多少个县?

67个

45、贵州现确定为革命老区的有多少个县市区?

33个

46、1945年随毛泽东、周恩来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中共代表中的贵州人是谁? 王若飞

47、日本入侵贵州的“黔南事变”,发生在哪壹年?

1944

48、抗日战争期间迁到贵州遵义的大学是?

浙江大学

49、贵州第壹条公路起止地点是?

贵阳到黄果树

50、1915年茅台酒在哪个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51、贵州省会贵阳是什么时间解放的?

1949.11

52、最早通车到贵阳的是哪壹条铁路?

黔桂

53、“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只要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加强团结,努力工作,那么,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这句话是中央哪位领导同志视察贵州时说的?

周恩来

54、“壹定要进壹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结束时的讲话,请问这次视察是在什么时候?

2005年2月

55、明代诗人在诗中写到:“梵净实为群龙祖,平地突起凌苍穹。”请问梵净山位于我省哪几个县的交界处? 江口、印江、松桃

56、贵州的河流中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有多少条?

984

57、目前,贵州分别有几个生态博物馆、几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几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有4个生态博物馆、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58、具有现代化水准的龙洞堡机场,是哪壹年建成的?

1997年

59、贵州恢复、改建和新建的支线机场有哪些?

铜仁大兴、黎平、荔波、兴义、安顺等

60、为推进区域合作,实现省区之间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我省近年新加入的区域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什么?

“泛珠三角区域(简称9+2)合作与发展论坛”

61、贵州实施“西电东送”工程中,水电开发主要在哪个流域?

乌江

62、贵州通江达海大通道是由哪几条高等级公路组成的?

由遵义到崇溪河(遵崇路)、贵阳到遵义(贵遵路)、贵阳到广西新寨(贵新路)三条高等级公路组成

63、贵州按全国总体部署,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这里所说的“两江”是哪“两江”? 长江、珠江

64、有哪几条铁路干线在贵阳形成“铁十字交叉”?

黔桂、川黔、贵昆、湘黔、株六复线

65、现在又有哪几条铁路在贵州什么地方形成了第二个“铁十字交叉”?

贵昆、内昆、水柏,在六盘水市水城编组站交会

66、贵州现有的高等级公路中,哪壹条是最早建成的?

贵黄

67、我国正在修建壹条经过贵州的南方国道主干线,是从哪里到哪里?

从上海到云南瑞丽

68、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黔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发展,所提出的“两基”是指什么?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69、贵州的信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其中程控电话、长途传输数字化、移动电话网、互联网等标志通讯现代化,是从哪个年代开始的?

20世纪90年代

70、西部大开发5年多,贵州为“西电东送”作出重要贡献,新增装机容量500多万千瓦,超过以前多少年的装机总量?

50年

71、贵州省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百万的有?

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

7

2、贵州省总面积多少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百分之几?

1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1.8%

73、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的超过110多矿种。其中最具优势的有哪三种?

煤、铝矾土、磷

74、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获得我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现在是什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嫦娥”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

75、贵州有哪两个城市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遵义、镇远

7

6、贵州省有哪几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王若飞故居

7

7、请说出3个以上贵州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茂兰、草海、赤水桫椤、习水、雷公山、麻阳河

7

8、请说出5个以上贵州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黄果树、龙宫、红枫湖、织金洞、舞阳河、赤水、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九龙洞、黎平侗乡、斗篷山、九洞天

79、由遵义杂技团、贵州省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杂技主题晚会《依依山水情》,入选哪壹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2002—2003年度

80、贵州省电视剧制作中心创作的电视剧《遵义会议》曾获得国家级什么奖项?

全国“五个壹工程”奖、飞天奖

8

1、《好花红》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布依族

8

2、《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苗族

8

3、《芦虹高原》(也叫《芦虹高原之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彝族

8

4、《摘菜调》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汉族

8

5、《蝉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侗族

86、着名歌曲《桂花开放幸福来》的编词、编曲是谁?

编词崔永昌、编曲罗宗贤

8

7、着名歌曲《读书郎》诞生于我省何地? A.贵阳 B.安顺 C.遵义

答案:B

88、芦笙是我省的壹种具有世界影响的民间吹管乐器,除苗族外,侗族用芦笙吗?A、用 B、不用 答:A

89、“八音坐唱”和“小打音乐”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品种?

布依族

90、贵州的主要地方剧种有哪些?请答出其中两种。

贵州花灯剧、黔剧、侗戏、布依戏等

91、由省黔剧团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什么?

《秦娘美》、《奢香夫人》

9

2、我省创作的歌曲连续五届获全国“五个壹工程”奖,请举出其中三首。

《最亮的星,最好的人》、《高原,我的家》、《种下壹千九百九十九棵团圆树》、《踩鼓》、《苗女绣花》

9

3、由省花灯团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什么?

《七妹与蛇郎》

94、我省第壹部拍成电影艺术片的民族舞剧叫什么?

《蔓萝花》

95、湘黔铁路修建过程中,产生了壹首广为传唱的群众歌曲,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铁路修到苗家寨》

96、用贵州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着名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的是我国的哪壹位着名作曲家? A、陈刚 B、朱践耳

答:B

97、“泡木筒”是什么地方、什么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镇宁,仡佬族

98、仡佬族历史上长期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处于不安定的状况,若发现官家或外族来袭,他们便用歌声通知族人。请问:这种歌叫什么?

报信歌

99、薅草锣鼓(又叫打闹)主要在哪些民族中流行?

主要在土家族、仡佬族中流行

100、《浪哨歌》属于哪个民族的歌种?

布依族

第18篇:人文地理调查报告

九江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农民的市民化是当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非常关注的焦点与热点议题,也是21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从目前我国城市农民市民化的对象来看,有两类群体逐步被纳入到了政府的视野之中:一是城市郊区的失地农民,二是长期移居在城市的农民工群体。这两类群体都是改革开放和城市扩张的产物,也是城市未来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新社会群体。因而本次对九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查,具有贴合时政的重要意义。本次调查对62名居住在九江市的农业转移人口进行访谈,主要从农民市民化的动力机制、途径、限制因素,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城市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调查。

1.调查时间:2013年7月8日 2.调查地点:九江市区 3.调查人: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第五小组: 第六小组:

4.调查方式:分小组进行访谈

5.调查内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途径、限制因素,不同年龄人群(青壮年和老年)对城市生产生活的满意度及存在问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力

经过此次访谈,整理结果后发现,九江市的农民市民化人口主要来自周边县乡村的农民,还有部分外省市人口。他们在九江定居至少2年以上,现在他们在九江主要从事的工作:长期移居的农民工群体——从事相关城市建设工作;企业

职工;私营小店老板;事业单位职工等等。同时对他们转移到九江市的动因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归纳得出如图1所示的原因:

252015105040.00%35.00%30.00%20.00%15.00%10.00%5.00%0.00%高用量往导资征质向引灾害工被育活策多地教生政位宅高市原住地岗地更业农求就追对城避百分比系列1系列225.00%人数

图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力因素

本次调查,把促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因素分为两大类:主动动力因素和被动动力因素。

被动动力因子:①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空间的横向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村逐步变为城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农民的耕地、房屋用地转变成城市建设或者工业建设用地,因而促使大量农民被动的向城市转移;②在此次随机调查访谈中发现,有个别受访者是因为洪水、干旱、土地污染等环境原因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转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农民工。

主动动力因子:①城市是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便利的交通、优越的教育资源、更多更优的的就业岗位和较高的工资水平极具吸引力,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极化作用,利用强烈的凝聚力把周边的农民纳入到城市人口范围中。总体来说,这些农村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得农民为了追求更高生活平台,主动向农村转移,这样就形成了城市的拉力;②政府政策具有行为的导向作用,特别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民有序的向城市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譬如政府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逐步完善,保障城市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都对农民市民化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近年来政府着力解决农民工工资安全保障、农民工

子女城市教育、农民工户籍等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城市谋生活;③城市的经济稳步发展,即经济因素,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动力。

(二)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途径

在了解了促使农民市民化的动力机制后,我们进一步对其转移途径进行了调查,经过信息整理,我们整理出了以下几种途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途径

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相一致,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途径主要是就业与工作分配,占所调查对象的38.71%。其次为买/长期租房定居,联姻或随迁也占一定比例。其他途径有升学、参军。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同年龄及性别的转移途径有些许差别,男性其主要转移途径是:在城市到找稳定工作或创业,租房住,然后结婚买房,实现市民化。女性其转移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与原本城市市民结婚转变成市民,二是与上男性的途径一致。同时青年人和老年人的途径也存在差别在调查的老年中,有比例较大的一部份是追随城市子女生活而在近年定居于城市的,另一部份则是通过早年城市就业/创业定居于城市。青年人中相对大部分的是通过在城市找工作、参军升学等转移到城市。青年人转移的动因主要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提升,考大学或者参军改变原本的生活状态,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从而转移到城市。

以上的转移路径中,不仅道路狭窄, 而且竞争异常激烈, 一般的农民实际上是很难走通。因此,在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下, 除了极少部分农民能够转变为市

民,其他大部分都是属于“城市农民”。

(三)农业人口转移城市的困难因素

此次调查,我们重点还关注了农民转移到城市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阻力因素,经过整合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如表1所示是阻碍农民实现转移的因素:

表1 农业人口转移城市所遇困难因素

户籍问题 房价高,消费高 起步难,社会认可率低 无困难 总计

频数 26 17 14 5 62

频率 41.9 27.4 22.6 8.1 100 在转移过程中,势必遇到各种阻力,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各种政策措施执行不到位等等,诸多因素导致农民在转移过程中遇到阻碍。经过此次调查,在限制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的因素中,41.7%的人遇到的是户籍问题。有受访者表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户口办理难,需要花钱买”。同时,城市高消费水平及高物价,尤其是高房价,以及城市工作生活起步难,社会认可率低都阻碍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四)转移后回农村意愿

在受访者中,我们针对转移人群回乡的意愿进行调查,其中大多数人表示没有回农村生产生活的意愿,而愿意回到农村中的人数也占有一定比例,部分受访者表示虽然有回到农村的意愿,但由于家庭、事业、教育等方面都已融入城市,而在农村已无土地等原因而无法回到农村。 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居住于城市的农民工进行深入的访谈,我们发现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生活没有保障,但是他们大部分还是愿意留在城市继续生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别,农村落后的经济和生存环境。相较城市而言,他们在农村的生活更加困难,所以他们仍然选择留在城市。

而另一部也许会返回农村的农民,则表示城市生活压力太大,消费水平各方面的难以维济,所以他们选择在城市工作一定时间,积累到一定的积蓄后,返回农村生活。

图3 转移人口返回农村意愿

三、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产生活的满意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也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到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产生活的满意度。

1614121086420满意一般不满意

图4 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

青壮年老年总体看来,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上水平,受访者中感觉“一般”和“满意”的人占大多数。相比青壮年大多数对城市生活满意的一般,大多数老年人对城市生活感到满意,这与青壮年和老年的的生活阅历和个人诉求不同有关。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整理,归纳出城市中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1、收入不及物价上涨速度: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城市收入水平较低,但物价水平较高,虽然城市收入水平较之过去与农村都有所提高,但增长速度远不及物价上涨速度。其中一个表现是城市中的高房价,这成为了农业转移人口在适应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一大压力。

2、交通拥挤,规划欠合理:城市人口集聚,尤其是私家汽车的普及,形成城市交通压力,造成交通拥挤堵塞。而红绿灯时间与数量上的设计不合理、交警缺乏、停车场不足都加剧了这一问题。

3、社会保障不全面广泛,教育费用高: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青壮年都提到了老人看病、社保、子女上学等问题,表现为农村转移人口农业人口医疗、教育费用都高于城市人口,以及缺乏对这一群体的低保等社会保障。这都给这部分人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

4、环境卫生质量有待提高: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都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满意度。其中卫生问题,如垃圾随意堆放也较为普遍。

5、社会歧视,沟通困难:这一问题在青壮年群体中较为突出。工作上,城市人对于农村人存在歧视与戒备心理,不利于其事业发展;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人际关系不和谐。

四、转移后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人口转移后在农村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剩下的劳动力大多是老弱妇童,像有疾病、文化素质低和其它有劳动能力缺陷的人等。 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导致因地荒芜,无人耕种,粮食生产产量不稳定,目前在农村据初步估计,除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外,大约摞荒的耕地在10—15%,做“应付田”在30—40%以上。农业新技术推广步缓慢,使粮食产量整体呈下滑趋势。

2、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现代农业步伐缓慢。涌向城镇的劳动力,大多是青壮年,有文化,有一定的劳动生产技能,有经营管理能力和有经济头脑的人。而在农村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正需要像上述外出涌向城镇的人,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现代化水平低、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开发步伐就更缓慢。

3、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宏伟蓝图的实现。要建设“生产

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能、有知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则这些新农民却向城镇转移了,从而延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农业人口转移后在城镇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增加了城市本已处于“饱和状态”的就业压力,就业、再就业矛盾越来越尖锐,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估计,每年毕业的应届博士生、硕士生、大、中专学生、高职和技校学生有2000万以上,加之全国累计失业人员达数千万人。就业压力越大,这样“僧多粥少”的现实问题不可能在近期内解决。

2、不利于建设现代文明新型环保城市。现代的新型城市大多是卫生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人居环境范例城市等,这都要求环境优雅,生态文明,不出现乱张贴、乱倾倒生活垃圾和不随地吐痰现象等。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和争做“文明市民”的熏陶,带有农村的不讲文明举止,不讲卫生、不讲“形象设计”,给国际大都市、现代化城市、新型城镇的文明、生态秩序井然、规范整洁不产生出和谐和共振现象 。

3、不利于维护好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进城中的农民文化素质与城里人相比,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法规知识少,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有的无事可做,无岗可争,就去参与赌博、寻畔滋事、打架斗殴、形成什么“帮派”甚至参与到黑社会中去,有的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盗窃、抢劫、行骗等,有的进城农村劳动力已成为一个城市的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4、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如住房、医疗卫生、上学、餐饮、日常工作品的供给等矛盾突出,给本已“饱和”的城市增大了容量,处于临界状态,还随时可能引发“爆炸”。

五、对城市管理者的建议

针对相关以上调查总结农业转移人口所引发的问题特别提出几点相关对策,使得在转移过程减少阻力。

1、政府必须抓住改革机遇,努力搞好经济,改善市民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加强环境建设;切切实实解决百姓切身关心的住房问题、看病问题以及孩子上学入托问题、就业问题等政府应该积极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城市居民所拥有的相同的各种社会权利, 包括居住权、受教育

权、社会保障权等市 民的基本权利;下定决心,明确目标,落实规划,抓住机遇,加大力度,群策群力,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城市社会应该为农民市民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接纳环境, 主动与新市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帮助其尽早完成向新角色的转变;从农民自身来看, 户籍的转变只是是市民化的 开始, 而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等方面自觉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再社会化过程才是新生活的关键。

3、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合理引导人口迁移。面对迁移人口的增加和人口流动加快的大趋势,政府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制度创新,消除人口迁移中的不合理因素,使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动。

4、完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小城镇化发展道路。通过研究发现,农民愿意迁移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是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他们从农村迁移出去的主要因素之一。使得小城镇成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地区。

第19篇:人文地理调查报告

青岛市各种人文要素

发展调查报告

姓 名 孙宗耀 专业班级 资 源 111 学 号 201103055 指导教师 刘 敏 日 期 2013 年 1 月 8 日

目 录

一、基本信息介绍

„„„„„„„„„„„„ 1

二、调查目的

„„„„„„„„„„„„ 1

三、调查结果(主要内容)„„„„„„„„„„„„ 1

(一)青岛市城市规划展览厅 „„„„„„„„„„„„ 1

(二)青岛港考察实习„„„„„„„„„„„„ 2

总结(感受与建议) „„„„„„„„„„„„ 3

(三)青岛市文化街体育街调查„„„„„„„„„„„„ 3

总结(感受与建议) „„„„„„„„„„„„ 5

(四)青岛市宗教环境调查 „„„„„„„„„„„„ 5

总结(感受与建议) „„„„„„„„„„„„ 7

(五)青岛市商业调查

„„„„„„„„„„„„ 7

总结(感受与建议) „„„„„„„„„„„„ 8 (六) 青岛市人口状况调查 „„„„„„„„„„„„ 8

总结(感受与建议) „„„„„„„„„„„„ 8

(七)青岛市工业及农业发展状况调查„„„„„„„„„„ 8

总结(感受与建议) „„„„„„„„„„„„ 9

四、总结与体会

„„„„„„„„„„„„ 9

青岛市各种人文要素的发展调查

一、基本信息介绍

1、调查时间:

2012年12月20日——2012年12月31日

2、调查范围:

青岛市城市规划展览厅、青岛港、青岛市市北文化街调查、体育街调查、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湛山寺、清真寺、华楼宫等。

二、调查目的

1)调查青岛市产生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城市产生的主要因素,判断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预测城市发展趋势,确定城市职能。

调查青岛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所在经济区与周围城市的联系,城市在地区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城市的规模和行政级别等。

调查青岛市城市职能的演替,城市中心及地域范围的变化,城市人口及结构的变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文遗迹等。

2)调查青岛市城市地域结构及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划分的历史演变和目前的土地利用功能区分布特征。

3)调查港口的发展历史、码头的分布及功能、港口吞吐、货物的种类及数量、腹地范围、集装箱班轮航线等情况。调查分析青岛港对青岛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4)调查宗教对青岛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调查各种宗教景观(如教堂、道观)对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的作用。

5)调查青岛市的商业中心中山路、台东、李村等,分析青岛市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极其沿革,分析商业中心等级结构的合理程度。

三、调查结果(主要内容)

(一)青岛市城市规划展览厅

在实习之初,我们希望通过参观城市规划厅从整体上了解青岛市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及城市历史,以便我们了解青岛市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从而分析在不同阶段影响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更深一步可以分析青岛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周围城市之间的联系等,但是,当我们赶到青岛市城市规划馆的所在地——五四广场时并没有找到规划馆,询问周围群众,有的说已经搬迁了,有的也说在市政府里,我们还询问了市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也不清楚,最后只好无奈结束该项实习。

据我们调查分析,青岛市的发展主要有自然和历史两方面的因

素。青岛市宜人的自然环境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带动了青岛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早期列强的侵占,为青岛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使青岛的发展思想比较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目前青岛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向国际大都市靠拢,但是,青岛的发展不能脱离周边环境,一定要与周边城市合作,实现经济圈共同发展。青岛位于沿海地区,海洋资源丰富,海港优良,未来的发展应该主要面向于海外地区,如果能够结合周边城市共同发展,那么,青岛势必会成为该经济区的核心城市。2008年奥运会期间,青岛有成为帆船比赛项目的赛场,这更是为青岛的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目前,正

青岛市政府及 在建设中的青岛地铁,为青岛市内各地区的联系提供了很大的便捷。

五四广场

(二)青岛港考察实习

据资料显示,青岛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青岛沿海居民已经开始出海打渔或航行。到了秦汉时期,秦始皇四次巡海,三次到琅琊(即现在的胶南),并下令扩建琅琊港,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开辟了由琅琊通向日本的国际航线。汉武帝曾七次巡海,数次到达琅琊,并开辟了由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经朝鲜半岛通往日本的海上航线。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现在的胶州市临近胶州湾地区)是当时北方重要的港口,而且是宋代北方惟一设有市舶司的港口,它是宋代北方通高丽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金口、青岛口(现在的市区沿海区域)等港湾发展成为当时区域性的海上贸易中心,并最终促进了青岛港的开辟和发展。

青岛港是著名的天然良港,是中国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拥有集装箱、矿石、原油和煤炭码头,有通往450多个港口的97条国际航线,每月有419个国际航班发往世界各地。2008年,青岛港全年吞吐量突破3亿吨大关,达到30029万吨,同比增长13.31%。 集装箱吞吐量达1037万标箱,列世界集装箱大港第10位。(此两段文字节选于航运资讯网)

首先我们来到了老港区,老港区在新港区建成之前,是青岛港的核心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进港轮船数量和等级的提高,老港区已不满足发展需求,据老师介绍,青岛港沙盘截图

目前老港区的货物主要为内货,即大宗货物,主要分为煤、油、矿、箱、粮五大类,每天都有发往日本和韩国的航班。在六号码头也就是万国码头,我们还看到了将要出口的卷钢。另外,在码头上,老师还特意向我们介绍了那110个旗杆,是为了几年建港110周年所建立的。6号码头是以前通往国内的航班,像通往大连、上海的船都有,但是随着铁路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它逐渐失去了作用,现在只有通往韩国的新金桥号和通往日本的理想之国号这两艘船每周会有三班在这里停靠。在车上,我们还看到了等待装箱的货垛。据介绍,集装箱按规格分为两种,一种是20英尺箱,也被称为标准箱,另一种则是40英尺箱,而按照用途来分,可以分为杂货箱、冷藏箱、灌装箱和框架箱。像20英尺箱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因为从2002年以后,所以的外贸箱都放置于黄岛,老港区只有一些内贸箱和散杂货物。老港区港沙盘截图 由于位于市区中间,还受到地基和水深的限制,没有发展的空间,无法将大货箱存放与此。灌装箱主要用于运输易碎品,最初灌装箱用来运输青岛啤酒实现了一亿瓶没有碎,现在已经完成了十亿瓶没有碎。在前往3号码头的路上,我们看到了用来放置粮食的罐子,主要为大豆、大麦、小麦,主要进口于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等国家。另外,我们还看到了跨越钟,走时相当准确,是和卫星同步的,它的三个支架代表了老港区、新港区和油港区三大港区,并且它具有秒针,意味着青岛港已经进入了秒的时代,只争朝夕,分秒必争。而三号码头属于青岛的北海舰队,2009年的海军建军60周年的军事演习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刘少奇同志的骨灰也是从这里出发撒向大海的。老港区的门机和桥吊的规模都比较小,门机一般

10、5米宽,桥吊的高度也不高。

随后我们来到了大楼的23楼参观青岛港历史馆,并观看了青岛港的沙盘,了解了青岛港的发展历程。青岛港属于铺梯式码头,占地面积3.2平方千米,老港区最大水深14.5米,所以轮船只能由小船拖进港区。为了扩大生产促进发展,青岛港于2007年起开始兴建新港区,水下平均深度为12.5米,根据涨潮情况,最深可达20米。另外,青岛港将部分地区转给中国石化进行合作,形成了油港区。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还介绍了青岛港的诸多品牌形象,比如我们所熟悉的许振超和他的“无声响作业”.另外,孙波一次次刷新铁矿石卸船世界纪录形成了“孙波效率”,并且使二十万吨级的大矿船接踵而至,青岛港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矿石接卸港,接卸量占整个中国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在过去,老码头工人是社会最底层的,他们对于青岛港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打下了江山,非常辛苦,现在的码头工人被称为金蓝领。所以我们要尊敬爱戴老年人,老人好港口好,老人安港口安。而退休职工也得到了很好的医疗、生活保障,并且港内

设有老年大学和老年鼓乐队来丰富老人们的生活。

之后,我们经过跨海大桥到达了新港区。在新港区,我们看到了规模比老港区大好多的门机和桥吊,那里的桥吊最多桥吊可以将集装箱叠放至五层。老师介绍到,货船靠岸时,并不是直接驶入港内就行了,而是要停在距离港口一定距离的海面上,然后工作人员会利用拖船,在检查过相关手续之后将轮船拖到港内。老师介绍说,一个一般大小的货轮,可以容纳上万个标准箱(20英尺箱)。然后我们到达了主要存放铁矿石的亿吨公司,我们可以看到一堆堆各种颜色的铁矿石被堆放成规则的形状。由于这些铁矿石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以他们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总结(感受与建议):青岛港是青岛甚至整个山东半岛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它的发展受到地形和水深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老港区是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存在必然是有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港区已经不能满足每日的吞吐量需求,所以,新港区的建成弥补了老港区的不足。然而,青岛港毕竟是一块内凹的港口,区域有限,船只无法直接停靠到岸,只能借助小型拖船引导轮船入港,如果能解决这一问题,相信青岛港的发展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其实青岛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把眼光局限于自身,还可以与周围城市合作,寻求共同发展。比如,日照港的地下水深较深,而且港口宽阔,如果双方相互合作,互相弥补不足,对双方的发展都是很有利的(注:我的家乡是日照,所以对日照港口的情况比较了解)。

(三)青岛市文化街体育街调查 青岛市将许多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商店集中到一条街或者一个区域,形成了许多特色街。

首先我们来到了体育街,在体育街,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各样的体育服装、体育器械店,而且,体育文化已经充斥到了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像地面上的井盖、墙上的涂鸦、

体育街处处充满了 各种雕塑等,都有体育元

体育元素 素。在体育街,还有一个国家社区体育健身示范工程,该工程内的体育场地几乎具有了居民日常健身的所有设施,不仅有规范的羽毛球场和常见健身器材,还有小朋友使用的体育器械。值得一提的是,在体育场地区,各种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场地旁边的人行道被铺上了塑胶,形成了塑胶跑道,供居民日常健身使用。

结束了体育街的考察实习,我们来到了不远的文化街。与体育街相比,文化街的规模要更大一些,也更规范些。文化街的店铺外观比较整齐划一,管理比较规范,还画出了专门的书画古玩城。因为接近元旦,各家店铺门前都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使文化街更加具有浓厚的中国味。在两侧的人行道出,还有不少商贩摆起了地摊,地摊上的商品更是种类繁多,有各种玉器、手工木制品、文房四宝等,甚至还有上世纪中期的各种杂志报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眼花缭乱,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体育街相似的是,文化街的小角落里也充斥着文化元素,比如花园里的景观石上,都雕刻着诗句。

总结(感受与建议):体育节和文化街等特色街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具有特色的商店为居民购买体育或者文化用品提供了便捷,而且,像文化街这种特色街为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提供了可能。但是,在我看来,这两种街道存在的共同缺点是缺少有效的管理与整治。无论是在体育街还是文化街,都有各种各样的车辆穿梭于其中,街道上车辆随意停放现象严重,给原本整洁美观的特色街减了不少印象分。还有一点就是,街道上各种垃圾随意丢弃,部分地段还有污水横流的现象,大煞特色街的风景。因此,我给出的建议是,特色街两端应设路障,阻止机动车辆进入,并且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街道的干净整洁,这样不仅能提高特色街的整体形象,还能充分发挥特色街对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更能对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便捷。

(四)青岛市宗教环境调查

为了调查青岛市宗教发展情况以及宗教对青岛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我们先后到了几种具有特色的教堂、道观和寺庙,下面就对我们的调查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来到了清和路的基督教堂,因为刚刚过完圣诞节,节日的气氛在这个具有特色的小院中还没有散去。我们刚刚踏进小院的大门,便受到了那些基督教徒的热情欢迎。我们说明来意之后,一位姓牟的大叔向我们介绍了基督教在青岛的发展。他说,在*之后,青岛市的宗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1980年改革开放之后,基督教徒的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目前为止总人数已经超过了十几万。基督教的信仰比较自由,目前的基督教徒中,中年人占主要部分,大学生、博士生、大学教授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今年的平安夜聚会中,教堂特意为大学生预留了一百多个座位,这些大学生中,多数是来自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的。牟先生还说,为了给青年团体组织有特色的活动,他们清河路基督教堂还特意在每周的星期五晚上六点半到八点半组织了青年聚会,在聚会上,青年信徒们可以一起查圣经或者唱赞美诗。在教堂内,我还发现了他们具有人性化的一点:放置圣经和唱诗歌的书架上,有些圣经的字体是被放大的,以给年纪较大视力不好的老人使用。在这里,基督教徒给我的印象是热情而虔诚的,他们之间互称兄弟姐妹,面容上流露着喜悦之色,牟先生说,在他看来,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信仰基督教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置公安局和法院了,因为人人都会自律,都不会犯罪了。另外,他们还介绍,其实信奉基督教,并不是要求你每天都有来教堂祈祷,祈祷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什么时间做都行。比如,在等车的时候,与其抱怨汽车晚点,倒不如虔诚的向主祷告,心中有主,主便会保佑你。在调查的最后,我向他们询问能否允许我拍照,他们听后很热情的为我打开了圣诞树上的彩灯,这一热情的举动让我甚是感动,最后,当我们离开时,还得到了他们真挚的祝福。

离开清和路基督教堂之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浙江路的圣弥厄尔天主教大教堂。下车后不就,我们从很远就看到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当我们转过街角,真正走到它面前时,我被它庄严的气势给震慑到了。抬头仰望,肃然的感觉油然而生。建筑物的高达,导致在拍照时都很难找到一个角度把它完整的拍下来。和基督教堂门前川流不息的人群相比,天主教教堂门可罗雀,只有少数几个游客在拍照留念。因为教堂内部正在装修无法参观,我就对周围的建筑进行了观察。以天主教教堂为中心,这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德国建筑群,周围建筑收到教堂建筑风格的影响,都带有德国建筑的特色。而这一片区域,在冬天的环境下,显现出一种德国的异域风情。

青岛市的清真寺位于辽阳西路附近,独具特点的圆顶式建筑在山间树木中特别显眼。清真寺的装修风格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比较现代的。门口的维族人民摆设的摊点,让人恍惚间会觉得仿佛自己已置身于西域地区之中,而广场一旁的喷绘宣传海报则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在清真寺内的一个小型展览厅内,我看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的剪影,还有独具特色的青岛清真寺礼拜时间表。虽然看不懂上面奇怪的文字,但是从照片上他们那些幸福的笑脸上,我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民族和宗教的热爱与信仰。清真寺内还有表扬长期以来支持清真寺发展的社会好心人士的功德榜。与基督教的温馨和天主教的庄严相比,清真寺给人一种异域的神秘感,而通往清真寺的玩弯弯曲曲的山路更是让清真寺多了一些神秘气息。

华楼宫属于道观,由道人刘志坚创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有老君、玉皇、关帝三殿。建筑面积278余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华楼宫的最著名景点是元代大学士赵世延创作的一个石碑,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碑”,周围风景秀丽,四面环山,俨然耸立,极为壮观。华楼宫给人的整体感受就是道家的仙风道骨,环境宜人,让人来到之后就能遗忘心中的琐事。

宗教调查的最后一站我们设在了湛山寺。湛山寺属于佛教寺院,一进入湛山寺大门,便可以看到一群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寺内的香火味也特别浓郁,让我们觉得仿佛置身传说中的仙境。湛山寺的各个殿堂的布局是有一定讲究的,等级分明,位置明确。首先,入门之后第一个殿堂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弥勒佛,天王殿的右边是地藏殿,左边是观音殿;上了一个台阶之后,便看到了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大雄殿的左边是观音殿,这个观音殿与刚才那个相比,要宏伟了很多。穿过第二层,到达第三层时,便可以看到三圣殿了,三圣殿里面的三圣为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再向上走,便可以到达一个小院,正对方向是卧佛殿,殿堂里面有一尊被玻璃密封的佛像,佛像是横卧着的,姿态从容,给人一种安逸和谐的感觉。卧佛殿的左侧是觉贤大师纪念堂,对面是湛山寺佛学院。沿着卧佛殿往右侧走,不远就到达了藏经楼,同时也是佛学院的图书馆。在湛山寺,我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是,寺院内的灯柱都写着佛语;第二个是,在部分殿堂的一侧,摆放着不少供游客随意所取得许愿符等物品。另外,在寺院内的一些宣传栏内,同样展示着寺院的发展历程,向大家传播佛文化。出了寺院,在寺院一侧我们还发现了小雷音寺,并且,位于寺院大门之内的派出所警点外墙上,同样绘着具有佛文化的图画。

总结(感受与建议):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岛宗教环境。在我们所走访的这几种宗教中,各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环境,他们传播自己宗教文化的方式也都有所差异。在我看来,宗教文化要想健康发展,长远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扬长避短,利用现代化方法来传播文化,比如,湛山寺的宣传栏和佛学院就是很好的方式。另外,宗教最主要的作用是给人们一个信仰,一个精神的依靠,所以,宗教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和纯粹,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功利化,世俗化。再者,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会包容和理解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尊敬他们的民族信仰,不能歧视,这样才能保证各民族、各宗教的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文化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所提供的环境中,吸收不同的元素,推动我们的文化多元化的健康发展。

(五)青岛市商业调查

为了了解商业对城市发展起到的作用,我们来到了台东和中山路商业街。对比之后发现,台东的商业店铺与中山路相比,规模较小,多数适合中低消费人群,以小吃店或者小型服装店、日用百货店居多,而中山路的商业街,虽然道路不是很宽阔,但是两侧的店铺规模都较大,属于中上层消费水平。许多名品名店都分布与此,更有一些老店面,并且种类繁多,涵盖各种行业的商店。台东商业街的形成主要在于人口的高度集中,而且价格不高的小商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并且集中的店铺为消费者购物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中山路商业街的形成,有很大一方面在于德国的早期侵占,使该地区较为繁荣,为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总结(感受与建议):我们所调查的两个商业街,目前所存在的共同弊端都是道路的不发达,这一弊端影响了商业的发展规模,拥挤的交通阻挡了人们开阔的视野。在我看来,如果可以的话,不妨把商业街内部改成步行街,四周通车,这样既能解决交通拥挤的现象,还能为顾客的安全提供保障,使商业街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改变目前的混乱状况。而且,随着车辆的减少,商业界内的空间得以扩大,使得商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六) 青岛市人口状况调查 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来青岛就业和创业,而流动人口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建设和美化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条条越铺越宽的柏油马路,这一些城市所特有的景观都离不开外来人口。据青岛市公安部门2006年发布一个统计数据显示,青岛市的外来人口保有总量已达130余万,名列全省第一。近几年,青岛的外来人口以每年15%-20%的比例增长。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当自己的收入稳定,生活条件有所好专之后,都会将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子女接到青岛。来自20017年青岛市教育局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6月,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新市民子女6.06万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47%,其中市内四区学生2.88万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1.01%。换言之,在市内四区百余所初中和小学中,5个学生中就有1个是新市民子女。而根据市内四区目前粗略统计,新市民子女学生人数继续增加,到2008年已接近3万人,逾20所小学新市民子女超过半数。但是,由于流动人口增加较快,其子女在青岛借读就学,给青岛市各级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开支和借读就学压力。而流动人口子女在青岛借读,也遇到各种困难。特别是来自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个体经商、务工人员,不少人属于弱势群体,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保证每一个流动人口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不仅关系着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全体儿童少年教育平等的权利,同时也关系着青岛市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大局。青岛市外来人口主要居住于城乡结合部,这些地区的房价不是很高,而且还为有一技之长的零工(比如泥瓦匠)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此段文字中的数据来自青岛市教育科研网和腾讯网)

总结(感受与建议):外来人口的涌入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而一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态度势必会影响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虽然青岛的城市化已经很明显了,但其周边地区,比如即墨、李沧、胶南等地区还是需要城市化的。如果青岛对待外来人口不能采取正确的对待方法,将会减慢城市化的步伐。青岛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线城市,更应该把眼光放长远,让外来人口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并且结合周边城市,形成经济圈,带动青岛更好更快的发展。另外,青岛在广泛接纳外来人口的同时,务必要解决好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保证外来人口同样可以享受到城市人口的待遇。

(七)青岛市工业及农业发展状况调查

青岛市的工业有许多著名品牌,比如海尔,海信等等,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大企业。那么,青岛市现在的工业区在哪呢?假如把这个问题放到20年前,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回答出来,无非是市北、四方、沧口。青岛啤酒、颐中卷烟、橡胶六厂、铸造机械撑起了市北工业的脊梁;捷能汽轮机、海晶化工、国棉五厂、纺机公司让四方的工业毫不逊色;青岛钢铁、红星化工、青岛碱业、国棉八厂让李沧成为青岛工业的摇篮。但把这个问题放到今天,这又成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20年的时间变化太大。于是有了这样一个观点:从区域工业发展的态势来看,青岛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区,而从个体工业产业分布来看,青岛到处都有工业区。

说青岛已经没有严格意义的工业区,是因为市北、四方的工业区已经名不副实,而李沧的工业区正在进行调整。作为市北工业集大成者的内蒙古路、华阳路一线曾经汇聚了青岛当时制造业的近20家工厂,而在今天除了被复活的鸡牌味精和已经开始搬迁的颐中卷烟之外,其他都已经改头换面,连老牌企业橡胶六厂的一部分厂房也被改造成了金狮100的客房和海博家具的卖场。而四方区已经不再具备上下班时间几万名产业工人奔走在街头的火热场面,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工人的后代选择去市南区的写字楼里当白领。与此形成鲜明对应的则是胶南、胶州、平度、即墨、莱西等郊区市工业的崛起。在民营经济崛起和城市工业外迁的浪潮下,青岛下属的五市几乎都开始发展自己的工业,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巨头。胶南的明月海藻、星火纺机,胶州的东方铁塔,平度的宏泰铜业,即墨的即发集团、红领服饰……从个别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状态来看,在今天乃至未来的一段时间,它们都不会太逊色。今天的工业区已经不同于上世纪,那时,一提工业必然联想到烟尘滚滚的场面,而今天的工业更多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它们没有污染、没有上万名的工人,但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却并不弱,甚至百人工厂就可以创造过亿的产值,这才是今天工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追究青岛有没有核心工业区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因为我们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在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奉献一处环保的工业环境,如何实现工业和人们的和谐发展与促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与青岛的工业区没有明确范围相比,农业则主要在郊区发展,而且青岛的部分农产品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比如胶东大白菜。但是,由于青岛没有大范围的平坦地区,所以农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加上青岛地区的用水本身就紧张,更不可能将大量水用来农业生产,所以农业的大范围生产是很难实现的。在我看来,青岛市的农业生产不应该局限于传统农业,要学会与市场相结合,举例来说,青岛和韩国距离很近,韩国的传统食品泡菜的原材料就是白菜,所以,如果青岛的菜农能和韩国的市场联系,了解韩国对白菜的需求量,适当增加或者减少白菜的种植并调整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量,便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且不会造成过度生产。

四、总结与体会

通过为期两周的实习,我了解了影响城市发展和人文环境形成的各种因素,基本上课本上提到的因素都能了解一遍,这为我们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而且通过实地考察,当我们置身于各种环境时,能够切身的感受到不同环境的差异。另外,在实习期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不同的文化相遇时,相互包容,共同发展是最好的方法;当不同元素相遇时,求同存异是最好的结局。对于自己实习的体会,我觉得,提前做好准备,合理安排时间,设计好正确的实习路线,能够大大提高效率。

第20篇:人文地理 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思考题

一、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一人地关系论为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人-地”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重量级人物有哪些?其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1) 人文地理学奠基:卡尔•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将人作为重点核心,用区域核心,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 (2) 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著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

(3)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主张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 (4) 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施吕特尔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确定研究课题 (2)指定研究计划 (3)收集、整理资料 (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5)分析研究

(6)研究总结成果评价

4.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的方法论

①经验主义方法论: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

②实证主义方法论: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 ③人本主义方法论: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深讨 ④结构主义方法论:可观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或然论:也称可能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人地协调论:也叫和谐论,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内容很丰富,归结起来就是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二、文化地理

1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它的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包括景观构成的主体,即人文因素。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① 区位论 ②行为论 ③文化景观论 ④人地关系论 3文化区的类型:大体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4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文化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5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环境感知: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其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为环境感知。

例如:对待水旱灾害,不同的文化集团对相同的自然灾害往往有不同的反应。还如在移民身上也反映得比较明显。等。

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文化扩散:可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①扩展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②迁移扩散: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一.种族与民族的区别

种族: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属于生物学范畴,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二.世界范围内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2.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 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5.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 三.世界种族的划分及其分布

四大种群、12个种族 1.白色种族群

特征:皮肤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 分3组: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度种族

分布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从毛里塔尼亚到索马里的北非地区以及西亚南亚地区 2。黄色种群

特征:皮肤黄色,毛发黑直,眼褐色

分3组:蒙古族、美洲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

分布在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 3。黑色种族群

特征:皮肤黑棕色,头发黑且呈羊毛卷状,唇厚

分2组: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

分布较广,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 4.棕色种族群

特征:肤色深,儿童头发有时是红色甚至是亚麻色,毛发卷曲

分4组: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种族、密克罗尼西亚种族

分布在太平洋及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岛等 四.民俗的类型

1) 物质民俗: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交通运输民俗。 2) 社会民俗:节日民俗,岁时民俗

3) 礼仪民俗: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 4) 精神民俗:巫术及其民俗、宗教、信仰民俗、民间禁忌。 5) 口承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传承,民间艺术传承 五。地理人种

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六。民俗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七。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 八.理解民俗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自然条件差异导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所以民俗形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九.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 自然因素

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的分布的影响就愈重要、愈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雨量来实现的,人口大都分布的气候较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人口分布多趋于低平地区,其原因是气温和气压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直接制约着人们的生理机能,人大都分布在平原上。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除了做水源,还是重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所以文明古国大都在大河的两岸。 能源矿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早期交通不发达,工厂云集于煤田区,成为人口稠密区。 2.社会经济因素: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口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大,有时短时间内便可改变人口分布的状况。

十.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1) 按地理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2) 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十一。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基本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2.绝大多数人生活在陆地的小部分地区上

3.北半球人口占多数,南半球人口占少数,主要集中在20~60N之间 4.海岸线向内地200km范围内集中世界一半人口 5.海拔500m以下集中80%人口

6.亚洲人口最多,亚欧两洲占全世界72.5%大洋洲人口最少 中国人口分布基本规律

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 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 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 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黑河腾冲线

十二。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增长的特点:①极低的人口密度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③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农业革命期间增长的特点: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发达地区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居高不下。 十三。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死亡率基本恒定,出生率下降,尽管人口增长率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

十四。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模式

发展中国家有加速型,过度型,滞后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之上,人口转变历时长。

十五。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十六。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机制

十七。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宗教,战争)

人口构成:指按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理等特征划分后的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是反映某一地区范围内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 人口迁移: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 :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五、农业

1、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1) 埃及:埃及主要

2、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特点:

1) 在土地上挖出坑穴,放进根、物进行轮种,“刀耕火种”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2) 多种植物杂处

3) 主要是种植物的土地“迁移” 区域分布:

① 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 ②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 ③亚洲的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3、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一、旱作农业 ②水稻农业 ③地中海农业 ④游牧业 比较特点:东方传统农业

4、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品率高(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②劳动力少(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③单产高(机械,化肥,高产种子)④生产规模大 (现代农场)⑤社会化程度高(农工商一体化)

地域类型

种植园

主要是指热带地区出现的新型的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的集约化农场。

谷物农业

主要是小麦其次有玉米 水稻,主要分布在温度较高的南部,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

乳品业

在距离市场较近,交通方便且有适宜青饲料种植的地理环境 市场园艺

是为市场提过花果蔬菜的农业

大牧业

规模大 牧工放牧分布于美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阿根廷 南非的干旱地区

5、举例说明其分布农业起源的主要理论。

1宗教活动说认为:农业的起源是由宗教活动引起的。 2“垃圾堆”理论。

3气候变更说。这是一些欧洲科学家的观点,他们强调气候变更在农业起源中的作用。 4生态关系说。由于许多原始文化所发掘出的墓葬中,人体、植物种子和日常生活用具,常常伴随在一起。这对于研究农业的起源,又提供了另外一类的佐证。

6、观光农业的概念及景观。

概念: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观光农业园区景观: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它是由园区内的产业设施、建筑、道路、水系、公共空间等多种元素综合构成,其景观所反映的不是各构成元素的独立效果,而是相关元素组成的复合效应。

六、工业

1、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

2、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区有哪些。

①北美工业带 :新英格兰区,中大西洋工业区,摩霍克河谷区,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太湖西岸工业区,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东南工业区,海湾工业区,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 ②欧洲工业带: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③中央工业区,伏尔加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库兹涅茨克工业区 ④日本工业带 ⑤其他国家工业区: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拉美工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

3、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①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 ②资源条件 ③能源条件 ④市场条件 ⑤劳动力条件 ⑥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⑦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4、工业分布的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钢铁工业的变化 ②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 ③汽车制造业的变化 ④电子信息工业

5、简述二战以来,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①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②工业生产能力过剩 ③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大,可是市场有限,在产品销售中遭遇刺激的市场竞争。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会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6、主要的工业区位论有哪些?

①韦伯工业区位论 ②中心地理论 ③

七、城市

1、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装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概念涉及四方面的含义: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 卅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城市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也称城市系统)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1、西方城市中相对单一的经济组织结构,在城市中企业具有核心的地位(经过工业社会的缓慢而内生的过程),而东方城市是双体系或多体系共同作用的,既有现代企业,也有家庭经济(由前工业社会嫁接进工业社会之中,也反映了工业革命的不彻底性或工业革命的影响只限于经济领域)。

2、政府管制的差异。在西方,传统的市民社会和自中世纪开始孕育的社会(城市)自治,表现在政府作用上,坚持了政府有限论。东方社会承接了封建体系,全能政府,而且革命后获得独立(政权)的国度,政府具有救世主及神的地位。

3、社会结构也不同。在西方,家庭妇女的存在使居住能够与就业真正分离,也是郊迁化的基础。

3、简述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交通、文化、经济的关系(以具体城市为例)。(P212-)

(1)城市区位与环境(看书)

4、简述城市地域结构主要模式。(P220)

城市内部的地域模型有三种:

(1)同心圆模型

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该模型分5个同心圆带。第一带是中心商务第二带是过渡带,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第五带是通勤带。

(2)扇形模型

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城市中住房租金是按扇形分布的。

(3)多核模型

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的。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的需要。

3个模型各自的重点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动力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形态。

5、简述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P218)

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1)集聚力。是由两方面引起的:①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②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2)离散力。是由经济条件方面和社会条件方面引起的。

(3)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6、什么是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表现在哪些方面。(P223)

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 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网)

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

其次,城市景观往往与著名的建筑物相联系,该建筑也就成为该城市的标志与特征;

第三是城市的格局。

第四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

7、如何认识当代世界、中国的城市化特征?(P210-211)

(1)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2)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8、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类型。(P222)

1.等级规模法则;2.首位城市法则; 3.农村聚落体系。

八、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1.我国汉语根据语言特点划分的七大方言是哪些?

① 北方方言 ②吴方言 ③湘方言 ④赣语 ⑤客家方言 ⑥粤方言 ⑦闽方言 2.世界七大语系是哪些?

①印欧语系 ②汉-藏语系 ③闪-含语系 ④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⑤非洲语言 ⑥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⑦其他语言 (书上分为十大语系,但是介绍了七种包括其他语言。百度百科中这样分到:一印欧语系 二汉藏语系 三阿尔泰语系 四闪含语系 五德拉维达语系 六高加索语系 七乌拉尔语系)

3.什么是语言谱系分类法? 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 4.汉字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

特点:①以象形为基础,以会意、指事和形声为构造新字的手段,以转注和假借来丰富文字体系的巨大文字体系。 ②汉字字形为块状,是从词符文字过度到词素文字的典型。 ③一个汉字可以表示一个单词素的词,也可以表示多词素词中的一个词素。

九、宗教

1.概念:宗教:①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②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族宗教: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其信仰对象常为本民族的始祖或守护神 伊斯兰教:为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种神教。

佛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了佛教。

基督教:基督教为奉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的教派。

道教:创立者:张道陵 发源地:瓦屋山 分布区:

教义:生道合一,长生久视

2.分析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主要教义、分布区及主要的宗教景观。(1)佛教

起源: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了佛教。 主要教义:人生判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不在外部世界,而由个人的“惑”“业”所致。

分布区:中国,朝鲜,日本,越南,蒙古,俄罗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除东南亚之外欧美各国近代也有佛教流传。 主要宗教景观:佛堂,佛主 (2)基督教

起源:于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

主要教义: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

分布区:在世界上信奉者最多,信徒遍及各大洲。 主要宗教景观:基督教堂 (3)伊斯兰教

起源: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

主要教义:除安拉以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信死后与末日审判;信一切都由安拉前定。 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守礼拜与斋戒制度,行善并为“安拉之道”征战。 分布区:

宗教景观:清真寺

3.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①移民,宗教范围扩展的一个明显途径是通过移民实现的。 ②传抪,分为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 ③领土竞争,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的时候,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

十、旅游

1 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有那几种?

① 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经济发达同时旅游也发达的国家,例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挪威等

② 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又与主要客源国相毗邻,形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的关系,如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 ③ 客源地与目的地分散与集中:有的目的地的客源来自四面八方,如北京的游客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

2 讨论感知环境是否是旅游地的宣传促销的理论基础

3 以实例分析旅游对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的影响

A、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担心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冲击;B、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对落后地区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一些有争议的都市价值观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C、社会道德:色情、犯罪、赌博被认为是旅游业带来的灾难。D、宗教:宗教圣地为迎合旅游业而发展,失去其宗教意义,把旅游接待看作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D、语言:语言的使用直接反映该国的文化力量,是衡量国际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的(1)经济方面:A、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无形的出口产品、零散的综合产品,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B、旅游与经济发展: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C、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D、劳动密集性的行业;E、旅游税收:增加外汇收入和各种税收;F、调整

一、

二、三产业经济结构;G、消极影响: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可以引起通货膨胀、抬升土地价格。(2)环境方面:A、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独立关系、冲突关系、共生关系;B、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植物、动物、水质量、大气质量、地质;C、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a风景区: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b、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良好、造型美观、位置适中的宾馆是城市环境的一种财富,但造成城市用地紧张。(3)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尺度,但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E、健康:有助于公共健康设施的改善,也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旅游者把疾病带到所到之处或受旅游地疾病的影响。(4)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A、促进文化的变更和交流;B、引起传统文化形式(工艺品)的复兴或倒退。

1

48、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政治

1 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主要看看第十一章的第二节) 2 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P322-324)

答:(一 政治地理现象: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二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具有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利益单元,尤其是国家单元,成为了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利益实体,所属的政治地理单元的政治组织或集团对其拥有绝对的支配权;

三 政治地理结构:政治空间结构 政治实力结构

四 政治地理过程:政治扩散 政治整合 政治分离 主权的变化) 政治与政治地理主要包括: (1)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政治地理现象几乎无处不在;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

政治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虽然地理环境是相对稳定的,但一旦被赋予政治含义而形成政治地理现象,就会变得极不稳定。 (2)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级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成为政治地理单元。 (3)政治地理结构

① 政治空间结构 (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每一空间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 政治实力结构 (由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每一权力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实力及有效的使用他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4)政治地理过程

①政治扩散 ②政治整合 ③政治分离 ④主权的变化 3 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

答:[ 一 领土空间 1 地理位置:首先 ,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其次,与自然地理位置一样,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最后,由国家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的安全影响更为直接;2 领土面积:首先 领土规模本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次 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如人口和自然资源的规模; 二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自然源泉;

三 人口规模 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 四 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 五 军事力量 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 六 科学技术 七 国民士气 八 政府的质量] 国家权力要素: (1)领土空间 由国家领土位置、大小、形状等决定的领土空间要素是国家权力稳定的因素。 ①地理位置

首先,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 其次,与自然地理位置一样,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 第三,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②领土面积

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

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自然源泉”。

(3)人口规模 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 (4)经济水平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 (5)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

(6)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实力的意义在于它对领土、资源、经济及军事等实力要素的直接影响上。

①首先,交通、通讯及导弹技术的进步,极大的削弱了距离的障碍。 ②随着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资源的经济、政治、军事含义。 ③军事技术的进步,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④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及不断进步,使工业优势越来越向拥有更高科技水平的国家倾斜。

(7)国民士气 最不稳定,但十分重要。

①首先,它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个无形因素。

②其次,它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士气的形式决定着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 (8)政府的质量 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 ①政治性质

②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 ③政府的机构和效能

④ 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4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 欧洲的殖民扩张

二 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 三 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 四 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5全球政治地理的主要学说有哪些?谁提出来的? 一 马汉的“海权论”

二 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三 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四 柯恩的“多级世界”模型 五 布热津斯基的夸欧亚安全体系

6概念:国家的基本特征、政治地理过程.国家的基本特征:1 拥有确定的领土 2 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 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驶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 4拥有主权

政治地理过程: 1 政治扩散 2 政治整合 3 政治分离 4 主权的变化行为地理 十

二、行为地理学

1、概念

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地理物象: 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直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2、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与联系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环境知觉和环境感觉一样都是由于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起的认识过程,但环境感觉只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而环境知觉则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认知不仅包对环境信息刺激的直接反映认识过程,也包括依靠间接环境信息刺激的更一般的认识过程。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的基础上建立的,强调以往感知过的环境刺激再现大脑的再认识。知觉和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制。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信息的处理与评价不能直接影响人类的外在行为活动。

3、人类日常行为空间有哪些空间范围和特点

(1)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这样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2)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购物时间与购物距离往往是固定不变的,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3) 交际与闲暇活到的行为空间:邻里、同事有人之间的交际活动随距离的增加,交际次数减少;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则较少受距离的限制。时间较长、距离较远的交际活动大多又与旅游活动有关。

人文地理教案模板
《人文地理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