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物理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46:57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试讲教案物理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试讲教案模板:自由落体运动,供各位阅读与参考。

物理试讲教案模板: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 ,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 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

2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

10m/s

2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课后习题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练习(1)至(4)题

推荐第2篇:面试试讲教案

必修1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2.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涵义

(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5)理解纸币的涵义及优点

(6)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2.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板书)

(一)商品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1.商品的涵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教师活动: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我们在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该商品应是我们所需要的,其次是该商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可以用成语概括为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板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的有关知识。

(二)货币(板书) 1.货币的产生(板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1)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2)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3)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4)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

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我们可得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教师活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假设一下,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每个月工资2000元。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2000元,说说你的打算?

【学生答1】交给父母。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 【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

【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

【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

【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用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问题】 如果你准备用工资去市场购物的话,那么你到市场买什么?大概花多少钱?

【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1400元。

【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标价3000元,你怎么办?

【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如果有信用卡,现在就可以先透支1600元,下个月再还钱„„

老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

(1)2000元作为财富保存起来是货币的贮藏手段。

(2)购买股票,300元买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货币的流通手段,需要现实的货币。

(3)标价3000元是标明笔记本电脑价值大小,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4)工资2000元、透支16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是货币的支付手段。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越来越大,慢慢超出了国界,这时货币产生了另一种职能,即世界货币。 3.货币的职能(板书) (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A.含义 B.价格 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金银为什么能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学生讨论。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2流通手段:A.含义 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 C.现实的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活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教师活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2)货币的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大家可以看书,自己了解一下。

教学过渡:既然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三)纸币(板书)

1.纸币产生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铸币出现了,后来又产生了纸币。由于纸币制造成本低、便于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教师活动: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2.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板书) 3.纸币的发行量

教师活动: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钱不值钱”了,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想买东西,可手上没钱,造成通货紧缩。这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4.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页的相关链接,说明假币有什么危害,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归纳: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四)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快乐、健康、自由、亲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钱无法真正买来的。

教师活动: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邪恶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我们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当你有钱的时候,不能任意的挥霍,凡事要有“度”,要用钱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五)电子货币(板书)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量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付款方式?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推荐第3篇:面试试讲教案万能

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下面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将对这一部分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各位面试有所帮助!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 3.巩固练习

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 4.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以上内容仅供各位备考之用。这一模板并不是固定不变,大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灵活应用,尽量多点实践,将理论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临危不乱,以最佳状态去应试

推荐第4篇: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

(一)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一)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二)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二)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三)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三)

姓名:李双男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黑龙江富锦市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三)

姓名:张皓禹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二)

姓名:张皓禹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试讲教案

(一)

姓名:张皓禹

工作单位:农学院资环系12-1

户籍所在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申请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日期:2016年5月14号

推荐第5篇: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材料]

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目录

《浮力》 ......................................................2 《欧姆定律》 ..................................................6 《电功》 .....................................................10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7 《运动的快慢》 ...............................................21 《变阻器》 ...................................................27 《电磁感应现象》 .............................................31

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

-1-

《浮力》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2-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

-3- 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

-4- 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4.布置作业:1.2.3.

-5-

《欧姆定律》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

-6- 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7-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8-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9-

《电功》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选学),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解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和能量转化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且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并能结合欧姆定律的公式)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通过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能量转化情况,培养学生概括、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0- (1)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2)渗透能量守恒定律,认识宏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在变化中总量不变的和谐。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一组钩码)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认识到电能在这个过程中转化为了其他形式的能量,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电脑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通过电脑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利用实物投影方式并下发了几个电能表给各小组学生,让他们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弄清铭牌上各项指标的含义。并动画模拟了一个电能表工作时的情况,配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电能表,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11- 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练习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电脑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3.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1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13-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2)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3)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2)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1)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2)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14- (3)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

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15-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2)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三)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16-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响度、音调、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乐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但也颇具特色。

(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刻度尺,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又如利用叩诊、听漏等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

(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物理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通过实验,找出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通过对比,区别声音的不同。

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17- (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用人耳感知声音特性之间的区别;

二、学法点拨

响度、音调、音色是表示声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三种特性的区别是学习的难点。除了从意义上区分外,还应通过实际声音感受它们的区别,通过实验探究它们的不同。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学习,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多,不仅有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的强弱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

(1)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2)在家里听到有人说话,马上就能判断出这是爸爸声音还是妈妈的声音„„ (3)提出问题: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区分不同的声音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强弱

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①演示实验1:做课本图2-12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塑料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塑料球被弹开的幅度。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

②演示实验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声和大声喊“啊„„”,看手的感觉。 ③演示实验3:将喇叭放在离肥皂膜不同距离处,观察肥皂膜的振动情况。

-18- ④让学生自己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是振幅,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声音的响度跟振幅和离开声源的距离有关。

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18和图2-19,使学生认识振幅,了解声音的响度单位:分贝,了解各种不同物体发声的分贝数。

2.声音的高低

(1)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在学生回答男同学声音粗(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后,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

(3)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否有关? ②设计和进行实验:如图2-20所示,将一把学生用刻度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刻度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讨论:比较两种情况下刻度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④教师讲解: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因此,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⑷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不同人的音调和音乐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调的音调。阅读图2-23,了解各种动物发出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

⑸提出问题:我们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与我们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3.声音的品质

(1)演示: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说出所听到的乐器名称,其他学生补充。

(2)演示:让全体学生闭上眼,找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说一句话,让学生找说话人。

-19- (3)提出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对的?在学生回答“各种乐器的声音不同”“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同”后,指出不同乐器、不同的人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是不同的。

(4)告诉学生什么是音色。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又叫音品。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5)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利用音色知识的现象。如挑选西瓜、购买陶瓷制品、“闻其声而知其人”等。

4.乐音的三要素

告诉学生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声。让学生知道乐音的三个特性,也叫做乐音三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

(三)小结

在小结中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去复述,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四)作业布置

1.将课本本节内容再仔细阅读一遍,如有问题记录下来,下节课提出来讨论。2.完成课后的“自我评价与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调查有关乐音三要素利用方面的内容。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由于本人准备不足,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20-

《运动的快慢》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1-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22-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23- 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 ,v = 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 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24-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 km/h=____m/s (2)5 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25-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26-

《变阻器》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材分析

(一)该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变阻器》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上节电阻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后面“欧姆定律”的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电学实验占重要地位,学好变阻器,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必要的准备。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熟悉常用的滑动变动器的结构,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②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探究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由于变阻器的部件比较多,接线柱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又是动态变化的,而课本一下子就提到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装置,对初二学生来说,在变阻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点较高,学生难于接受。根据学生以上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难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二、教材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提出“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已有观察、对生产技术的已有感性认识

-27-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进而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最后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主动获得对科学的理解,达到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模式。

三、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约4分钟)

采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具体做法是:教师出示调光台灯实物,并当堂演示调光台灯亮度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投影)

①这种台灯与其它的台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调节旋钮,台灯的亮度有什么变化? ③它能够改变亮度的原理是怎样的?

(“导入”中创设了物理情景,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变阻器原理的学习:(约16分钟)

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启发学生猜想:调光台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实验探究 学生会根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三个因素(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去猜想,其中不排除有其它的想法。教师将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实验小组,启发学生设计出以下3种类型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改变导体的材料):如图所示,在A、B间分别接入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如铜丝和铅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方案二(改变横截面积):如图所示,在A、B间改变导线横截面积(分别接入1根笔芯与2根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28- 方案三(改变长度):如图所示,在A、B间(有鄂鱼夹)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来源。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作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交流评价 让完成以上3种不同类型的小组相互交流,并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较方便地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调光台灯,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台灯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变阻器(板书)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

(三)正确使用变阻器的学习(约20分钟) ①变阻器结构的学习(约3分钟)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然后打出投影: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板书)

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

(该部分内容简单,让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决,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法和讲授法。) ②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我们在此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提出问题 (投影)

-29- 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法? 实验探究 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交流评价 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出:(并板书) 使用: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 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估”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四、板书

板书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的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加深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便于学生笔记和复习,易于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2.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3.符号: 4.使用: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的

电阻总是很小。

-30-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电磁感应现象》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奥斯特的发现说明了电能产生磁,而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磁能产生电,从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使电能的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为发电机的制造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为升入高中学习电磁感应定律奠定了基础。

重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那些因素有关。 动卷式话筒的原理 难点:法电机的结构原理。

关键: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边学边试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动卷式话筒的和发电机的结构原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法拉第的事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探索真理的精神。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边设疑,边讨论,启发诱导,指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1.通过猜想、讨论、答疑、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培养顽强意志,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31-

四、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学习提纲,归纳实验结论,讨论练习。学生实验操作歩骤、探究的问题,印刷在纸上课前发放在课桌上,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1.设疑引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奥斯特的发现”它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能生磁,电流和磁场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让学生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六、板书:

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2.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

师问:根据实验目的,本试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通断必须有开关等。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实验方案,将矩形线圈,电流表,开关,导线连入闭合电路,矩形线圈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引导学生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礠,反过来,我们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

(1)投影学习提纲

按课本图14—41装置,利用矩形线圈的一条边作为直导体做如下实验: a.闭合开关,让导体在蹄形永久磁铁中不动;让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导体在磁场中前后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b.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2)学生实验研究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边学边实验,边看书边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思考讨论

-32-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投影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a.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导体中有电流产生? b.通过观察实验和自学课文,你能否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有哪几条? (4)在学生讨论和答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33-

推荐第6篇: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总结

1、电场线

2、或门电路

3、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简谐运动,弹簧振子

5、焦耳定律

6、电势差与电势能的关系

7、盖—吕萨克定律。

8、点电荷的电场(为什么用F比Q来定义电场强度,以点电荷为圆心,r为半径的球面上电场强度相等的,对不对?

9、平均速度

10、离心运动

11、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形成的物理学史、牛顿的微积分证明两个球体之间的球心距)

12、磁通量

1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

14、毛细现象、表面张力(选修3-3)

15、第一宇宙速度(材料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推导,环绕周期的推导,提问:还有哪种方法可以推出第一宇宙速度,G的数值,G的单位推导)

16、机械能守恒定律

17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18库仑定律(扭秤实验) 19平均速度

20饱和气体和压力的关系

21、向心力(提问: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v、W、T、f

22、单摆回复力

23、电容器电容

24、力的图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 25磁感线 26动能定理

27、电阻定理(学科问:那节思考与讨论)

【试讲题】

1、讲课内容:给出质谱仪的图片及介绍(仅大致文字介绍,不给出相关计算公式),要求对质谱仪工作原理进行讲解,导出核质比关系 面试题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资料:人教版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相互作用力”部分(应该是)

2、课题: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提供了线速度的定义公式,要讲清线速度方向,提供了磨砂轮的火星飞出和下雨天转动雨伞雨滴飞出方向的图片等。总之内容提供的比较全,但量少,要自己添加一些设计撑满10分钟还是挺费劲的。{建议平时对每一节课,要认真构思}

3、摩擦力。

4、力的分解合成。

5、磁通量。

6、电流计改装成电压表。【给了原理,电路图和一道例题,电流计和电压表有什么区别?】

7、功。

8、功率与FV的关系。

9、万有引力。

10、三相电{转子和定子的区别}。

11、力的分解合成。【力的分解方法: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评委问题:为何要分解力?草图画的不美观】

12、惯性。{为什么m越大,惯性越大?}

13、原子结构发现史讲解。

14、线速度。

15、并联电路的特点。【给出了实验电路图,图中并联了很多电阻,用了省略号省去了要连的电阻,应该上成一节实验课的】

16、等势面。【纸张内容:等势面定义;用等高线来对比;用重力做功来比喻电场力做功】

17、多用电表。

18、手摇发电机【交流电。要求:举生活中应用实例,板书】

19、牛顿第二定律。【纸上有:内容,公式 F=ma,国际单位制推出K为什么等于1?】 20、滑动摩擦力

21、自由落体运动

推荐第7篇:试讲+面试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讲+面试)

拿上以上三个证(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外加毕业证、身份证、体检合格证、申请表,就可以去认定了。认定的时候教委会安排说课--也就是“试讲+面试”。认定的时候你要选好级别和科目了。说课30分钟,分为试讲15分钟和面试15分钟。如何在教师认定考试中出奇制胜?

首先,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还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其次、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当然,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最后,要有板书,板书就是你的教课大纲,是有始有终的,最后别忘了布置作业。(如果对粉笔字不自信、或者无要求板书,可以减少板书或者不板书)。最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通常是可以加分的,也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试讲时不允许呈现,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试讲完成以后还会有提问,基本上都是涉及到如何安排你所教的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如果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该如何等等。不要慌张,首先肯定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予以适当的重复和肯定,与此同时思考应对的策略。回答的时候最好能有一个提纲,分几点来说明你的观点,显得层次鲜明,逻辑性强。点到即可,除非特别自信,不要过于展开。

推荐第8篇:高一必修一教案 试讲 物理

试讲内容

1.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问题

1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2.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分析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例1:到底哪些物体可看成质点?

1、研究雄鹰飞翔的距离

2、研究雄鹰飞翔的姿态

3、研究刘翔跨栏的动作

4、研究刘翔跨栏时间

5、研究地球自转

6、研究地球公转 例2:下列物体能否看成质点

1、书本经过A点所用时间

2、研究书本移动距离

3、火车过桥时间

二、参考系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

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例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例2.坐在美丽的校园内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与诗句里的描述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例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_________ A.可以任意选取 B.是一定的

例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_______ A.一定不同 B.可能不同 C.一定相同

总结: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应该弄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比较才有意义!参考系选择得当就会使问题研究变的简洁、方便!比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发射时,主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作参考系,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时,为了研究的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考系。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选地球作参考系最方便。再如,初中有这一问题,有一队伍正在匀速前进,通讯员从队尾匀速行至队首,再从队首行至队尾,求时间。这一问题我们选择队伍作参考系就非常方便。因此,选择参考系是研究问题的关键之一。

三、坐标系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x=5m。

学生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可以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此时可以用(x,y)表示物体的位置。 坐标系

坐标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坐标位置标示:XA=3m,XB=-2m 例1:如右图所示,某人从学校门口A处开始散步,先向南走了50m到达B处,再向东走了100m到达C处,最后又向北走了150m到达D处,则A、B、C、D各点的位置如何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在生活中能够简单表明意思的,但严格地说是不准确的,对于上述问题有下面的解决方式:

可以A点位坐标原点,向东为x轴正向,向北为y轴正向,则各点坐标分别为:A(0,0)、B(0,-50m)、C(100m,-50m)、D(100m、100m)

练习

1.下列物体能看做质点的是

) A.沿着斜面下滑的木块

B。研究斜面上的木块是下滑还是翻滚 C。电扇的叶片

D。自转中的地球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很大,一定不能看做质点

B。原子核很小,一定能看做质点

C。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中,有时可看做质点,有时则不可看做质点

D。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无实际意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必须选定参考系 B。参考系必须选择地面

C。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所得出的关于物体运动的结论是相同的

D。选取不同的参考系,所得出的关于物体运动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4.诗句“满眼**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为(

)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推荐第9篇:韶关教师招聘物理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理解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能够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斜面实验和气垫导轨实验,初步具备“实验+推想”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学习的各式各样的运动,提出问题:运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状况?从而导出课题——牛顿第一定律(板书)。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教师介绍亚里士多德,并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先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用力推货物货物会被推动,停止用力后货物不会运动等,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次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错误观点会延续两千年。学生思考后明确亚里士多德未考虑摩擦力的作用。

(二)理想实验

教师介绍是伽利略首先把摩擦力考虑到这一问题中,由此引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2)先安排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

问题一:伽利略“如没有摩擦阻力,小球将永远滚下去”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二:理想实验是如何设计的? 问题三:这一实验是怎样说明了伽利略的思想? 教师通过PPT播放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讲解伽利略的实验过程,并总结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讲解时注重介绍伽利略的“实验+推想”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3)教师补充笛卡儿对伽利略的实验结论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是保持在直线上的运动。

(三)惯性定律

(1)介绍牛顿的工作,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出惯性的概念: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运动状态的性质。

用汽车刹车后还会滑行一段距离;坐公交停车时人会往前倾,启动时人会往后倾等例子说明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环节三:巩固提高

利用惯性定律解答:为什么踢出去的足球在在空中仅受重力却会往前运动,为什么最后又会停止运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共同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梳理本节课知识。 作业:思考如果生活中没有惯性,会发生怎样的状况。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辅导员面试试讲

辅导员岗位试讲试题

一、试讲试题

背景材料1:2017年8月2日,教育类媒体“芥末堆”爆出东北大学学生李文星因在求职APP“Bo直聘”上找工作,误进一家天津传销组织,最终死亡。2017年8月6日,天津警方已查明李文星被诱骗入传销组织,5名涉案人员已被抓获刑拘。

背景材料2:2017年8月15日,湖南钟祥警方向媒体披露了一起陷传销溺亡案有关情况,即湖南长沙南方职业学院20岁大二女生林华蓉应学长之邀,2017年7月12日被骗到了湖北钟祥的传销窝点。2017年8月4日,3个人陪着林华蓉步行到距租住地约5公里远的直河边,期间曾对林华蓉有言语上的侮辱,最终林华蓉跳河溺亡,从骗入传销组织到溺亡仅有24天时间。

请根据上述背景材料,结合辅导员工作,阐述召开主题班会的方案,时间6分钟,主题班会题目自拟。阐述主题班会方案时可以借助PPT、音视频等形式辅助讲解,讲解过程中要求目的鲜明,做到分析判断准确、过程安排合理、方式方法多样。

1 / 1

第11篇:面试试讲自我介绍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老师:能参加今天的面试,并向各位考官和评委老师学习,我很高兴。同时通过这次面试也可以把我自己展现给大家,希望你们能记住我,下面我简单介绍我的基本情况。

我叫***,今年**岁。毕业于**。我性格活泼开朗,大方热情,乐于助人,平时喜欢阅读、看书和上网流览信息。我曾经在**学校参加过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严格按照正式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进行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我深入学生,和他们相处融洽,和他们一起布置文明教室,开主题班会,组织大家开展篮球赛,参与诗歌朗诵比赛等,学习了语文教学的各种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中学语文教学技巧,也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找到了自己的管理班级的一套方法。同时,在实习当中,身边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天真、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勤奋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乐趣和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名教师的决心,成为一名教师也成了我的愿望。

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为了成为一名教师,我在自己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参与各种活动,广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有专长,做到除擅长写作和打排球外,还会唱、会说、会讲。“学高仅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使自己具有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养。

如果,我通过了面试,成为该校教师队伍中的成员,我将继续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发挥自身所长,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决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我叫XXX,是一名XX大学XX系XX届毕业生。经过四年的认真学习和不懈努力,我已具备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实际能力,现在正准备以高昂的热情与所学的知识投入到社会之中,服务于教育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的个人箴言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相信,在我参加工作后,一定能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请领导老师给我机会,谢谢!

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一)

各位考官好,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参加面试,有机会向各位考官请教和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希望通过这次面试能够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希望大家记住我.我叫....,今年..岁.汉族,法学本科.我平时喜欢看书和上网浏览信息.我的性格比较开朗,随和.能关系周围的任何事,和亲人朋友能够和睦相处,并且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以前在检察院实习过,所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外地求学的四年中,我养成了坚强的性格,这种性格使我克服了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积极进去.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是我多年以来的强烈愿望.如果我有机会被录用的话,我想,我一定能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我也认识到,人和工作的关系是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我认为我有能力也有信心做好这份工作.公务员是一个神圣而高尚的职业,它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它存

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也是我对公务员认知的最好诠释.所以,这份工作能够实现我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希望大家能够认可我,给我这个机会!

第12篇:小学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桂林山水)

小学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如画,风景秀美。山有奇山,水有秀水,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都会受到触动,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么?(板书:桂林山水)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的美丽山水吧!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页,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把你认为优美的词句画下来,好好体会。

师: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哪位同学知道“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生:“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师:回答的很好,(板书:甲天下)“甲”就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下面找位同学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生:“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好,请坐。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然作者荡舟漓江,为什么要先写大海和西湖呢?

生:写大海和西湖是和漓江水作对比,更加突出了漓江水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作者先写大海、西湖是为了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美,那么漓江水有多美呢?(板书:水)请大家接着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

师:哪位同学找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这位同学你说。

生:静、清、绿。(板书:静、清、绿)

师:找的非常准确,你把这句话带着感情读一读,让大家体会一下漓江水的美。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读的很好。这句当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生:用到了排比和比喻。

师:回答的很正确,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同时用到了比喻来突出了漓江水的绿。把漓江的水比作了什么?对,无瑕的翡翠。(板书:翡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翡翠的意思?

生:非常绿的玉。

师:对,那么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板书:无瑕)

生:没有斑点的玉。

师:“瑕”是玉上的斑点,“无瑕的翡翠”就是没有斑点的玉,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比喻漓江的水,更加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在这句话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没学过的标点符号:分号“;”。板书:分号,“;”),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在感受美丽的漓江水的同时,领悟一下分号的用法。

生:“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同学们读的越来越好了,看样已经感受到了漓江水的美丽。这一段中最后一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看到一道道水纹,才感觉得到船在前进,说明了漓江水的“静“。

师:回答的很好。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读的同时,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字词,看看这一段的句式,写作方法和第二自然段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完了么?好,先来回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这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相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这位同学你说。

生:这一段的开始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写到了泰山,香山,然后突出了桂林山的与众不同。在描写山的特点的时候,同样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师:回答的真棒,不仅很好的回答了老师的提问,还回答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同学们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带着感情齐声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板书:奇、秀、险)

生:“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想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水,桂林的山,在读这两段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生甲:我也想去那看一看。

生乙:写的很美,读的时候,仿佛我们已经在桂林游玩似的。

师:概括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感受就是如临其境,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山水水写的活灵活现,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上几句话呢?拿出你们的练习本,看着课本中的插图用“像……像……像……”写上一段话。

师:同学们写的都很不错,我来读一下这位同学写的句子,“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有的像美丽的仙女,有的像拿着拐杖的老翁,有的像献桃的猴子。”这位同学写的很好,我们要学会这样的描写方法,在今后的写作当中加以利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完了么?谁来说说最后一段描绘了什么?

生:描绘了桂林山水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师:这一段即写了山,也写了水,山水交相辉映,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同学们,这一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板书:画中游)

生:首尾呼应。

师:对,我们快速的浏览一下全文,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这篇文章是用什么结构安排材料的?这位同学你说。

生:“总—分—总”的结构方法。

师:对,课文开头写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第

二、三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桂林的水,桂林的山,文章最后写了荡舟在山水间的感受。全文用了“总—分—总”(板书:总,分,总)的结构描绘了桂林的山水。同学们,桂林的山水美不美?

生:美!

师: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啊!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发布于 2017-09-17

第13篇: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美术试讲教案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美术试讲教案:中国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重点:

1.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二、学生讲解,对比欣赏

1.学生阅读本组作品介绍,并讨论总结其风格特点。

2.请每组推选解说员,讲解本类作品特点,本组同学作补充,逐个进行。3.教师同时投影展示图片。

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有装饰趣味。

桃花坞年画: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是信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风筝的著名产地。

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动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它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善。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所以,民间玩具中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在造型上,往往突出虎的双目和利齿,以表现其威武、避邪的一面,同时,虎身上又饰以吉祥花草,表现出吉祥的一面。

刺绣: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三、欣赏拓展,实践操作 1.教师投影剪纸过程 2.学生自创剪纸作品

3.评价学生们的解说、协作和创作能力

四、本课小结

民间美术的成果,充实、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陶冶影响着民族的性情,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习性。民间美术是与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习俗紧密相联的,其多数是对自身的美化,对生产生活物品的美化,对生存环境的美化。因而,它有利于社会发展。在今天,了解这一文化形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五、布置课后思考题

想想你的家乡有什么民间美术品种,它有哪些艺术特色?

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为篮、盘、席、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

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剪纸:是最大众化的一种美术样式。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在我国,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很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于我国各地和各民簇的风俗习惯不同,剪纸的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上我国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为其特点,南方则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为其风格。剪纸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是表达人们吉祥、美好的寓意。

4.根据学生讲解,总结民间美术的三个特点(板书)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在这一环节中需对民间美术的各种类的起源、发展、风格、作用,作一概括讲叙。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版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

第14篇: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相结合。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

不错,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不知其真名实姓,也不会识字作文。但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专门写了篇文章叫《阿长和》,那么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兴趣来读一读吗?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

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解决生字词。(将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完成。)

疮疤(chuāngbā)诘问(jié)惧惮(dàn)霹雳(pīlì)玑(jī)

震悚(sǒng) 骇(hài)掳(lǔ) 孀(shuāng) 懿(yì)惶急(huáng)

渴慕(mù)

脐(qǐ)

絮说(xù)

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

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懿:(书面语)德行美好。

掳去:把人抢走。

惶急:恐惧的意思。 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

1 粗拙:粗糙,低劣。

玑:不圆的珠子。

多音字: ①恶 ②模 ③薄 ④折

形似字: 灸——炙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3)文章可以怎样划分层次?

(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就文中要点难点进行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1)(点拨提示内容):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关于这点,制造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留待课堂小结时回顾解决。

板书主要内容。 问题(2)(点拨提示内容):

以感情线索为依托,将文章内容层层展开。由感情找出相对应的材料,出材料中找出长妈妈相应的性格特征。

板书主要内容。

问题(3)(点拨提示内容):

第一部分(第1-18段):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阿长”)与“我”有关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钝,不无缺点,但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护孩子)的性格。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第1-2段),第二层(第3-5段),第三层(第6-12段),第四层(第13-18段)。

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9-21段),第二层(第22-26段),第三层(第27-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对“我的保姆”长妈妈平凡、不幸、默默无闻的一生,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悼念。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问题(1)说的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的回顾和解决,对本节课堂进行小结。悬念的解决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和做最后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2

五、板书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检查作业情况。

主要通过解决课后习题三学习、体会文中买《山海经》部分,特别是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要求学生就自习时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详写“买《山海经》”一事?

(2)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3)提高思考:指导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和体会鲁迅先生“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风格。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给我们塑造一个完美的长妈妈形象?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问题一(点拨提示内容):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详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现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详写,其他事略写,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理应详写。

问题二(点拨提示内容):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

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

3 旨。

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问题三(点拨提示内容):这一训练是想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描写较为复杂的人物性格,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这种“不虚美”“不隐恶”,写出来的人物更让人信服,更真实,真实才感人。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参看课堂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故乡教学设计

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

4

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

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复习小说知识:

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

⑴、划分文章的结构。

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 "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⑵、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 "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 (对比的描写方法)

(一):润土

1、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教师小结: ⑴、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 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 睛

5 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 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⑵、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 “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⑶、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 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⑷、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 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4、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类似的对比还有 ⑴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⑵家乡景物的对比

【作业布置】:分析小说中杨二嫂和家乡景物的对比

【板书设计】:

【课后记载】:

9、故乡

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

6 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2、小说的要素是:

3、故事情节分为

4、《故乡》选自《

,作者

,写于

,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

革命。

5、小说按

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 明确:

1、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

2、人物、情节、环境。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呐喊》,鲁迅,1921年,辛亥。

5、时间,"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二、新课讲授:

1、分析杨二嫂的形象:年轻时的杨二嫂与中年的杨二嫂的对比 教师小结:

年轻时:年轻美丽,人称“豆腐西施”,因她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中年:“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

通过对比,突出了杨二嫂的可悲、可怜、可气、可恨。年青时的美,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美貌不再时,她把任何东西都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

2、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明确:通过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杨二嫂形象。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3、环境对比(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

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 ) 以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

7 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小结: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

三、分析议论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研读发现,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故乡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变化,下来我们总结一下:(见板书)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阅读后解决两个难点 。

第一:理解“新生活”的含义 。

明确: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 。 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 膜的生活 。

第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

明确: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 , 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十分重视实践意义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20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画上人物的话,要画上谁合适呢?根据小说想像一下 。

明确:宏儿、水生,因为鲁迅有寄希望于下一代的想法,他认为宏儿和 水生应该过一种新的生活,所以对新生活展望的画面上要画上这两个人物 。

【作业布置】:

1、课后研讨与练习。

2、《名师伴读》第9课

【板书设计】:

8

【课后记载】:

第10课《风筝》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 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9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10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读写结合,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通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学习

、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思考: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全文最后一段)

、积累字词

字音:

宕(

沁(

头昏脑眩(

惮(

踱(

棹(

归省(

行(

)辈

撺掇(

凫(

水撮(

桕(

楫(

旺相(

词义;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惮:怕、畏惧。

絮叨:翻来复去的说。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委实:实在。

依稀:隐隐约约。 宛转:笛声曲折、动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渴睡:很想睡觉。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犯上:触犯长辈。犯:冒犯。上:长辈或尊者。

宽慰:宽解安慰。宽:使宽心。

怠慢:冷淡,招待,接待不周。

底细:人或事物的根源,内情。

疏疏朗朗: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文中指人很少,稀稀落落。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梳理情节,理清脉络

梳理全文情节脉络:

平桥乐土(1——3)

盼望社戏(4——9)

月下行船(10—16)

头看戏(17—21段)

午夜归航(22—30段)

偷豆余波(31——39)11

四>、概括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导入

二、深入探究

1、“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讨论并归纳: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 因为:

⑴ 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⑵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⑶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2、思考:作者认为社戏如何?真的这戏就很好看吗?豆就很好吃吗?找出文中描写看社戏的段落,看看这戏是不是很好看。(在梳理情节脉络的基础上知道理由)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 明确:首先缘于我当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心理,二是因为那里景美(自 然美),最关键的是人美(人性美),同时,缘于我当时的独特的心理——看社戏是我最盼望的,是我焦躁、失落、伤心之后得以实现的愿望。

3、作者是怎样描写“我”看戏前的心理的? 明确: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然后是猜:“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进而“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写进了我的失落与伤心,小伙伴们高兴地讲戏,却“只要我不开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渲染:母亲的为难,外祖母的察觉都突出了我当时的伤心之情。

(3)、正是这样,当所有的难题解决了以后,我能够去看戏了,我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愉悦、喜悦之情。

二、评析美点

【景美】:

.江南水乡独具魅力: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横笛,宛转,悠扬)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表现了自己陶醉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之中)

b.学习这部分时还可注意以下内容:

*“朦胧”在句子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交融,晕染之意,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12 *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 的心情。

c.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

d.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f.结论:那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无边的豆麦,悠扬的笛声,仙境般的戏台•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人美】:主要以双喜、阿发、六一公公为代表

双喜:聪明能干,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个孩子王。

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 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

六一公公:朴实善良,热情厚道,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对别人却又那么慷大方。

C.结论:他们的办事能力,劳动本领,真挚的感情令人敬佩。

三、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写作特色)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文章情节

13

2、通过评析人物的相关语句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

3、对小说的内容有自己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

边读边议,读和议作为课堂的主体。窥见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出对人物的的评判。议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展开想象,改变故事结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每到星期五我们就特别的高兴,因为我们就要放假回家了,我们想念那份亲情,今天我们来走进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家中,看看他们一家人之间的亲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

二、掌握作者资料

1.收集作者资料并记忆

要求:作者,主要作品,链接:世界三大小说之王

2.展示收集情况

(1)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2)主要作品:《羊脂球》、《一生》、《漂亮朋友》、《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对文章有初步感受

1、解决字词障碍

投影:

栈桥(zhàn)

牡蛎(1ì)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1án lǚ):(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如:于勒罪有应得,开始他行为不正,好吃懒做,所以后来他饱受生活之苦;菲利普夫妇太无情,不认自己的弟弟;于勒太可怜了,他自己的亲人都不愿与他相认;若瑟夫让我心里稍微暖暖的,只有他有同情心„„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情节1、我发现同学们无论评价谁都和于勒有关,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学生找,展示: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14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学生讨论:

请同学说说他们对于勒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态度发生变化?按时间顺序。

3、明确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4、教师小结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我们发现对于勒的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钱,这让我想起了一副对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5、学生试拟横批,初探文章主题。参考: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法

莫泊桑《羊脂球》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透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1、文章涉及到菲利普夫妇,船长,二姐夫,“我”这些人物,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并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学生朗读人物相关语句时,注意要符合人物性格,教师归结:

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爱慕虚荣、贪婪、自私 相关语句:

15 (1)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4)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学生说到这句话时,思考一下父亲为什么“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学生可能会回答怕二女婿听见而给二女儿退婚,从这里也可以体会到二女婿是个贪财,唯利是图的人。

船长:冷漠、好心

相关语句: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 二姐夫:唯利是图

相关语句: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善良、有同情心

相关语句:

(1)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2)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学生说到这句话时,思考一下,“我”反复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学生可能会回答:对于勒的同情,对父母行为的不满,为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2、文章中为什么还要设计“我”若瑟夫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与菲利普夫妇形成对比,反衬菲利普夫妇的性格。 教师引导学生,作者对菲利普夫妇、船长、二姐夫的为人是不满的,那么“我”就是作者对社会的希望。

二、探究文章主旨

1、同学们,你们觉得于勒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 (5)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 (6)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这归根于那个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

2、那么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学生会回答: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师引导:作者所希望社会中的人应该像谁一样?(若瑟夫)那么本文还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16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很多时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他在文中的作用。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烘托我们一家去旅行时快乐的心情。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烘托了我们一家人失望、沮丧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明确: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七年级(上)朱自清《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7

1、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2).反复朗读,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状物抓住特征,在景物描写中抒情。

四、教具:录音机、电脑白板、课件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春光景象中:唐代的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吧。(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及教学目标)。

、解题(课件出示).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作者朱自清

(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

、整体感知:

1、盼春: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让我们共同来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录音机播放)

2、寻春:

(3)、问:春天在哪里呢?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下面请同学们从所学过的古诗词中去寻找春天吧。(生回答出诗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问:“能不能告诉老师这诗句写春天的什么景物呢?”

“是小草”。

(5)、问:“写草怎么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草旺盛的生命力。

3、绘春:

(6)、(我们找到了春天,那么的美丽,那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那美丽的春景)(放课文录音朗诵),领会作者感情基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

(7)、分小组诵读课文后,师点拨:本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分层次写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课件出示)

春草图——草报春 3 春花图——花争春 4 春风图——风唱春 5 春雨图——雨润春 6 迎春图——人迎春 7

4、游春:.

大家齐诵读课文,再遨游美好的春天吧!要求:

18 (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作者热爱赞美的感情。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课件出示)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

根据上面的归纳,我们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研习课文(课件出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课外延伸: 仿照课文结尾句子

春天还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装扮人生;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用画笔绘出五彩的世界。

、课堂小结

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2、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 板书设计](课件出示).

19 春

(散文)朱自清

思路: 中心:

一.盼春 春天终于来了 (总领全文)

二、绘春

春草: 软、青 春天

春花: 多、艳 充满

春风: 轻、柔 活力

春雨: 密、轻盈 希望

三、游春: 快乐、信心 力量。

六.教后反思:

我在朱自清《春》教学中任务完成好,但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读处理过于粗糙,如能做细化些更好: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压制了学生积极的情感。

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所以一定要细心。

[设计简说]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作于 1938 年 11 月 17 日,其时正值国难当头,艾青怀着对家乡、土地、民族的爱,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他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意象——土地,来为时代呐喊。 “ 土地 ” 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 ── 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这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培养爱国情操的极好教材。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诵读,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聆听呼唤,读出 情感

课间播放歌曲《祖国之恋》:

在爱里 ,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 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

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

20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

纵然我仆倒在地,一颗心依然托举着你。

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1 .从刚才的歌曲中,你听出歌者心底怎样的呼唤?(对祖国的热爱)

是的,故国、故乡、故土,与我们每一个人血脉相连,也是我们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 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向饱经沧桑,多灾多难的祖国唱了一首深情的恋歌。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你初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怀着怎样的爱?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说到“深沉”、“炽热”、“真挚”、“执着”等词)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学情预估: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教师可适当补充:悲壮的时代氛围触动了诗人艾青的情绪,于是在《我爱这土地》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说明: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

“假如 我 是一只 鸟,/我也应该用 嘶哑 的喉咙 歌唱 。”

请注意,在这里,诗人用了 “嘶哑”这个形容词,而我们都知道,鸟儿鸣唱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的,珠圆玉润的。由“嘶哑”这个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学情预估:有些学生不一定能快速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啼血的杜鹃,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这忧患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的执著的爱。)

朗读这两句(注意重音位置),体味诗人的忧患诗情和执著的爱。

2.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库存”里搜索一下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相关诗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

21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 “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播放朗读录音)。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3.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同桌交流后明确(多媒体出示关键词句):

这 被 暴风雨 所打击着的 土地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悲愤 的 河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激怒 的 风

来自林间的无比 温柔 的 黎明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 “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讨论)

(学情预估:这是整个学习活动中最有难度的环节,学生说的大多比较零碎,教师可以通过板书进行整理、提升。)

土地 „„ 饱受蹂躏的国土 喉咙嘶哑的鸟 河流 „„ 满腔郁结的悲愤

歌唱 风 „„ 不屈不挠的反抗

“我” 黎明 „„ 独立自由的曙光

好,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所以这些地方要读重音。(指定几名学生朗读,作简要点评)

(说明:教学时不一定要用“意象”这个概念,看各自教学的积累,也可以用“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这个说法,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 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 死 了,连羽毛 也腐烂在 土地 里面。”

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 ──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学情预估:学生会各抒己见,教师提供艾青的创作谈:“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 !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是一种悲壮而凄绝的爱,是一种高贵而纯洁的爱。)

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探讨:“死”、“连羽毛也”“土地”这些词也是重点强调的,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读重音,否则就显生硬了。那么该怎样处理呢?

讨论后明确: 我们可以这样: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压低、拉长,同样达到了强调的效果。而且,轻重缓急处理不同,诗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教师范读,同学跟读、体会,语调要深情、殷切。

2.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 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 我 对这 土地爱 得深沉„

22 „”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学情预估: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教师补充: “ 深沉 ” 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那么,怎样朗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涌动着的激情呢?

学生试读,揣摩,交流:

要像歌唱家那样,在隔开一行,作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吸够气,蓄足势,最终唱出最高的一个音符。(范读、齐读)

3.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方面: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对称、押韵等;但更主要的是内在的节奏,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 炽烈

悲愤 憧憬

忧患 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通过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表现出来。处理好停顿,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

同学们交流朗读节奏的划分,明确后开始诵读,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切磋。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说明: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是诗情的秩序。请学生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读出韵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

1.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就是土地。请大家欣赏艾青同期创作的另一首土地情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见材料1)

学习小组从情感基调、意象内涵、节奏韵律等角度交流读这首诗的感受。

(学情预估: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生应该能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内涵和韵味。能理解 “土地 ” 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 ── 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这种爱,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教师可以提供钱理群的评析——“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是献给中国农民的。)

2.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多媒体展示若干诗句)

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学情预估: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冰雪并没有封锁住母亲美丽的容颜,但历史不会忘记那刺骨寒冷的岁月„„;当神舟再度飞天,中华续写辉煌的时刻„„还可以提供舒婷的《土地情诗》作为仿写参考。 )

(说明:读诗的目的是指导学习,指导生活,仿写诗句,就是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累筛选,升华情感,建构起人文底蕴。)

小结: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假如,我是一只鸟„„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舒婷《土地情诗》„„

23 背景音乐《祖国之恋》响起,师生齐诵一首首爱国诗歌,结束本课。

[点评]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常教常新的诗歌,其情感内涵就是对祖国的热爱。诗言志,歌咏情。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从歌曲《祖国之恋》导入,有利于感情基调的把握,更容易引发共鸣。而且,这样开宗明义点出爱国之情,也是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创设情境。

设计以朗读为主是深得短诗教学之三味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是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特点的准确总结。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思想意蕴。通过师生的美读加速实现感染熏陶,从而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去领悟诗人的心声,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设计走出偏重理性分析的挖掘式阅读,回到了诗性的阅读上来。精彩之处是“情绪对接”的设计, 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强化,将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与诗歌的情感基调相连,并付诸实践,使语文学习充满着生活和生命的气息。利用多媒体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入境入情的理解把握,但又不是仅仅停留在悦耳悦目的视听欣赏层面上,或者进行泛泛的讨论,而是引领学生“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整个操作的落脚点还在语言,这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第10课《风筝》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24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习。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5

第15篇:初中物理教师资格面试试讲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师资格面试越来越近,一篇优秀的教案对面试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特为考生献上初中物理教师资格面试试讲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并且能够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理清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联系及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为今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打好基础。

情意、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感.教学方法

实例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教学难点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快速浏览上面的信息,并且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学生:B运动的快,运行相同的距离,B用时短。 问题2:比较C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学生:C运动的快,在相同时间内,C运行的距离长

通过以上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 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 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 那我们如何比较B和C的运动快慢

学生: 计算它们的速度大小。

老师提问:那具体如何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呢?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同时板书) 新课教授:

一、速度

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阅读教材,同桌之间可以交流,同学们自主完成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包含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等内容,一会儿请同学来回答。

1定义:位移s与 发生这段位移所经历的时间t的比值。 V=S/t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 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 3.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注:对于一个物理概念的讲解,一般是讲定义、表达式、物理意义、以及其单位、(方向)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问题:F1方程式赛车,在100s内运行了13公里路。那么每秒运行全少公里? 回答:每秒0.13公里

那汽车是否在每秒内都跑0.13公里呢? 答:否,因为汽车有个加速阶段,开始阶段跑的慢 ,后期跑的快。

老师总结:对于F1赛车,我们不会关注其某一秒的速度,更全的是需要粗略了解其在某一赛段的运动快慢,这时候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0.13公里每秒的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学生根据速度的概念,归纳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1平均速度

1)在变速直线运动里,运动物体的位移和运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V表示

2)老师对平均速度概念进行以下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F1方程式赛车,在100s内的平均速度是0.13km/s,是否说明他在前50秒或后50s内或其它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0.13km/s。

学生回答:不是,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需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老师总结:这位同学说的非常正确,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需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物体在某一个时间段或某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那我们如果想要精确知道某一个时刻的速度,就需要学习另一个和速度相关的概念瞬时速度。同学通过看书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来自主学习完成瞬时速度的学习,主要包含定义、意义、方向。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老师总结:

(3)对于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t趋于0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V=S/t ,t趋于0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致) 问题:同学们思考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学生:平均速度是指某一段时间或者某一段位移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指某一时刻的速度。

教师总结:平均速度是过程量,瞬时速度是状态量

三、速率:

老师提问:速率和速度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速率指的是速度的大小,是标量,速度是矢量

老师总结:速度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那么速率也就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同学们 思考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的定义。

学生答: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平均速率:平均速度的大小叫平均速率,

教师总结:这位同学回答对了一部分,对于平均速率的定义,同学们需要注意: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巩固提高:

【例题】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小结:通过提问同学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 一:速度 V= S/T 二: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1 定义 2 物理意义 三:速率 1平均速率 2瞬时速率 教学反思

第16篇:试讲教案

专题一: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小结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近几次课程的任务是对高考语文中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做一个总结性地学习。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重点学习其中的六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用法十分多样化,容易混淆,同学们需要重点区分记忆)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cuī 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拔出佩剑击碎了它。这里“而”表示撞的结果,可以不译。】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 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3、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翻译的时候,“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1、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1、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3、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第17篇:试讲教案

试讲一: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教育在当代社会是关系到每个人,涉及到方方面面,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基础,而且,教育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以教育是复杂的,教育管理学也同样是复杂的。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如何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社会环境和教育管理,教育内部矛盾实务方方面面的关系。

教育管理学的内容,可以分成两个维度:管理职能维和教育、教学业务维。 那么,教育管理学有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层次来认识它。 一是,教育事业的管理,二是,教育组织的管理,三是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这三者之间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的关系。

第一个层面,教育事业的管理就是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从宏观上对教育的管理。它包括几个方面:

其一,大政方针政策,方向性的,也就是我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国教育的方针,那么我国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教育方针,什么样的教育是科教兴国。

其二,制定发展规划,

其三,解决问题。1,提高认识,找出矛盾。2,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3,制定教育管理的法规,依法进行教育管理,4,解决教育不平衡发展问题,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社会因素,使教育存在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教育不平等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它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5,办学主体,如何从政府全权负责到以政府为主,社会有效参与上来。

第二个层面,教育组织的管理,从三个方面来讲

其一,教育组织也要制定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就是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不同类型的大学,985学校制定的是科学研究型,而100名左右的一般制定的是教育科研学校。

其二,教育组织有了方向,目标,也要制定发展规划,规划和设计学校的未来。

其三,达到即定目标要具体的实施,1,学校的组织建设,学校组织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管理要考虑文化、科学、教育的特点。2,学校秩序的维护。3,学校的合理配置。4,形成学校物质的文化。

第三个层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管理者素质高可提高管理的效率。

管理者提高管理的效率就是要有影响力场,执行力度强,所制定的方针制度都能够有效执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管理者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那么,就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概念能力,也就是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或原则。

2、决策的能力。3,沟通和协调能力。4,组织实施能力。5,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除了这些,学校管理者还应把自己培养成权变型的管理者,不同的组织类型需要不同的类型的管理者,学校和教育组织因其自身的特点,而需要的是权变型管理者。

试讲二:关于教育管理现代化

上一节我们讲的是管理的现代化,朱容基总理是这样定义,把它三个方面:它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是指要抛弃那种狭隘的思想,解放思想,逐渐树立起经济效益的观点、科学观点、民主观点、法制观点以及有效性观点。

那么组织的现代化指管理组织机构和体制要集中化、专业化、协作化、整体化,形成矩阵的结构、多维网络的结构。

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指,要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那么,教育管理现代化也要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

教育管理现代化我国从

3、40年代就开始有这样的思想了,比如说罗延光先生所提出的,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思想,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有这样的一个思想。那么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现代化始终在发展着,比如说,解放后我们提出一“两条腿走路”“勤俭办学”等这样的方针政策,90年提出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产生一个转变,那么,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化的要求也产生了转变。

近代的教育管理现代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也就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从思想的方面,要求学校重视从功能管理到效能管理,从功能管理管理方面,以前,我们学校只注重实现教书育人这样的一个目的,而效能管理,是指,我们要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挥更好的教书育人的这样一个目的,是为了重点体现效能的效率。

第二个思想方面的转变是说对教师员工的激励机制,从以前的监督检查机制转变成奖励机制,激励机制,检查和监督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发展,人需要培养他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激励机制,更好的发挥教职工的能动性。

第三个思想的转变,从以前教育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入全面的思想,教育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虽然能起到很大的规范作用,但教育它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些事情需要进行全面的处理和管理,那么在现代的教育管理下,应该加入全面的思想。

第二个方面,从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也是要求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具有合作,整体,协作这样的一些要求,那么在早期,学校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各自独立的现象,甚至出现内耗,教育管理现代化就要求学校应该把各个部门之间联系起来,做成一个整体,更好的发挥效力,当局部利益和整体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么局部利益应该服从整体。

那么,第三个方面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从以前的以行政为主转变到以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中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为教育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提供了基础,所以说,我们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以这些技术手段方法为基础,转向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发展,也就是我们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视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进行预测、评价、测量、诊断,为教育管理的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提供科学根据。

那么这三个层次就是我们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试讲三: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明晰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的权力和所负职责。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第一次1958年-1959年,主要是中央从全权负责放权给地方,中央负责方针、政策、规划,办好直接管理的学校。地方负责中学、职业教育等和部分高校,新建高校等。这次改革,中央放权给地方,由于缺乏教育发展的宏观控制,产生了地方盲目发展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这次放权放得太大了,所以有了第二次改革,从1961-1963年,中央收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过分集中,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必须放权,1985年,《中共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第三次教育改革,概括为三个方面,:中央放权给地方,教育领导部分放权给学校。政府放权给社会。

一、中央放权给地方,主要是将基础教育交给地方。

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加大县级政府对教育经费、教师管理和校长任免的权力,这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到2006年,已有96%的县实现“两基”。

高等教育,中央集中办好一批学校111所,985工程,211工程

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部门与学校的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直接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规划服务、政策指导等进行宏观管理,而学校在人、财、物上有更大的自主权,使学校能形成符合社会建设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

三、政府主导与社会资源利用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需求多层次,这样完全由国家包揽办学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所以,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等、因此,民办学校的比例不断增加,并且成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一股力量。

三次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中央与地方,管理部门与教育组织之间的权力,责任更加明晰,中央和管理部门放权后,各级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大幅提高,管理部门的规划政策指导逐渐形成,法规确定下来。

但是,改革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放权后,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造成盲目发展。

2、再次对基础教育重视不足,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不公现象等。

那么,是否是放权不对呢,显然不是,放权是大势所趋,但放权后,要加强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内容:

1、是方向调控,也就是指挥棒。

2、是进程调控,从整体上确定人才需求的总量和构成比例,从而确定各类大学,各专业的编制。3,是活动调控,规定招生方式、分配原则等。

宏观调控有5种手段:

1、计划,制定各种计划,指导教育发展方向。

2、法律,给下放的权力保驾护航和划框框。

3、监督手段。

4、经济手段。把教育经费投入到更需要的方向上,更加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5,在某些时候还是要有必要的行政管理。通过以上的几种加强宏观调控手段,使教育管理放权后能达到教育行政改革的预期目标和目的。

第18篇:试讲教案

讲课人:普江婷 学生:七年级 课时;20分钟

一、教学目标;

课题: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

1、通过欣赏了解西方传统绘画的总体风格,掌握欣赏写实性绘画作品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初步了解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3、提高学生对外国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 运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4、学习伟大艺术家们的勤奋、刻苦和钻研的精神,领悟这些艺术大师们的情感和心灵的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西方各种题材的油画作品在不同方面体现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西方传统绘画的图片 (教师)多媒体设备、西方传统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互相问好,查看学生准备情况 (2)课件演示两幅油画作品:

《蒙娜丽莎》达芬奇——写实(传统具象绘画) 《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抽象(现代抽象绘画)

老师问:请哪位同学根据题材、绘画语言、绘画风格三方面分析两幅作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回答:一幅写实,一幅抽象。

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研究的“传统具象绘画”。(引出课题)(板书)

(3)播放课件,进一步欣赏作品 ①、欣赏《阿尔诺菲尼夫妇像》

这是一幅描绘贵族阶层结婚场面的作品。具有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双重特征,室内坏境和每一个细节的描绘都狠真实。

② 欣赏《蒙娜丽莎》 我想这幅画是大家在熟悉不过得了,偶尔每个人总会提起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想应该没有谁会不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吧?有谁不知道吗?大家一起说是谁吧?那下面就请同学简单的赏析一下这幅画吧。 学生自由发挥

老师小结

:根据三方面分析:a色彩:明暗渐进法;

b构图:三角形(金字塔),更稳定; c题材:肖像,是人非神。

老师总结: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死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他的作品《蒙娜.丽莎》是为一个叫佐贡多的富有商人的年轻美貌的妻子蒙娜.丽莎或叫拉.佐贡多绘一幅肖像。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蒙娜.丽莎梦幻般的肖像与她周围梦的世界,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天才创造,这解答了为何《蒙娜.丽莎》这幅肖像会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使人难以忘怀的一幅肖像的问题。

这幅画画家用色彩和敏感的对比表现出蒙娜丽莎脸上那若隐若现的朦胧光线以及脸部和手部的模糊轮廓,让人物形象变得那么自然而优美,那眼神中露出的忧伤和嘴角的一丝微笑,又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她的笑被称为“永恒的微笑”,其中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③、欣赏作品《雅典学院》

作者运用了焦点透视的方法,表现出一个气势宏伟的场景,空间效果逼真,仿佛能使人能走进画中。画面正中描绘的是欧洲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比哦啊哦请自信而冷静,其他人物都是古希腊以来各个方面著名的学者,有50多人,以此歌颂人类的智慧和对真理的追求.④、欣赏静物作品《水果蓝》

此画不仅精确的描绘出了水果和篮子的形态、色泽和质感,还将水果上的斑点与枯萎的叶子描绘得达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从中能够清除地看到西方绘画的高度写实技巧。 ⑤、欣赏作品《读信的妇女》

对室内的空间感和光线、氛围的真实描写,是这幅画突出之处,细节的真实更是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⑥、欣赏《干草车》和《拾穗者》

这幅作品从题材上看,都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的写照,没有进行夸张变形。 ⑦、欣赏作品《马拉之死》

马拉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因革命工作染上严重皮肤病,晚上必须泡在浴缸中才能工作,女保皇派分子利用这一时机,将他刺死在浴缸之中,画面每个细节的描写都是为了歌颂资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质服务的,整个构图十分简洁,重点突出人物。

⑷、欣赏完作品后,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答案:追求视觉的真实效果,注重作品的题材内容 ⑸、巩固学过的内容

《蒙娜丽莎》

肖像画 《阿尔诺菲尼夫妇像》

风俗画 《水果蓝》

静物画 《马拉之死》

历史绘画 《干草车》和《拾穗者》

现实主义绘画

(6)、介绍西方绘画: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风俗画、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历史画等画种。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也是西方绘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风俗画是用当时社会风俗及日常生活做题材的绘画;

五、课堂总结

东方和西方绘画有不同的传统和不同的样式风格,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我们初步和欣赏了西方传统绘画,了解到画家通过明暗、色彩、透视、解剖等造型因素,把眼中见到的自然物象真实地描绘出来。不仅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西方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作业:

回顾我们今天欣赏作品的过程,大家可以思考一些问题,课后大家可以使用以下词句作为开头,写出两三点收获。 我学到了„„ 我惊讶的是„„ 我再次发现„„

第19篇:试讲教案

活动时间:2012年6月7日 活动名称:科学—探索 活动内容:认识我的小手

活动目标:

1、观察自己的小手,初步了解手的功用。

2、愿意说小手的儿歌,对手指游戏感兴趣。

3、培养幼儿正确洗手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使幼儿了解手的功用,鼓励其多用自己的小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正确洗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图片(手)、课本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谜语导入)

一样东西人人有,一只左来一只右,吃饭、穿衣全靠它,它是我

的好朋友。(手)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手)每个人都有

几只手呢?(两只手)

2、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细观察你们的小手是由什么构

成的呢?(引导其探索和发现手的各部位名称:手指甲、手指头、手掌、手背);每只小手有几个手指头呢?(5个);那么两只手的构成部分一样吗?(一样,手都是由:手指甲、手指头、手掌、手背构成。)

3、说手指头儿歌。(1个指头按电钮,2个指头拣豆豆,3个指头解扣扣,4个指头提兜兜,5个指头握一起,攥起拳头有劲头。)

4、小朋友们初步认识了自己的小手,那么你们知道自己的小手会做什么呢?(弹钢琴、扶杯子/碗、拿勺子/毛巾、背书包、穿衣服、擦桌子、扫地、端椅子、玩玩具、按电钮等等,鼓励宝宝多动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5、小朋友们看看老师两个大拇指上的表情是什么呢?(笑脸、苦脸)为什么其中一个表情是哭脸呢?(引导其观察和发现: 笑脸的大拇指是干净的,而哭脸的大拇指是脏的。)

6、小朋友们,当我们小手有脏的污渍的时候,我们要怎样正确洗手才能把小手洗的白白的呢?(引导其: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完玩具要洗手;要勤剪指甲等等。记住“洗手六步骤”,要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

三、结束部分

活动反思: 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用“洗手六步骤”来洗一次手,要在生活中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小朋友们回到家里可以将正确的洗手步骤教给爸爸妈妈,让家人都养成一个好的洗手习惯。在家里要多多发挥你们小手的作用,做些了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做一名能干的好宝宝。

第20篇: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小学生写作——心理描写

导语: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作文的一个小部分,情绪心理描写。 【提问】:1.如果学校有联欢晚会,老师举荐你去表演诗朗诵,这个时候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心跳?脸红?紧张的心砰砰的跳

2.如果你不小心打破了爷爷的花瓶,吃晚饭的时候爷爷问是谁打破了他的花瓶,这时候你心里有什么反应呢?

不安?害怕?惴惴不安

3.大家都喝过绿茶吧,如果今天你买的那瓶绿茶,揭开该中奖了,你获得了免费去香港迪士尼乐园玩的机会,你又会有什么反应呢?

高兴?开心?只是简单的高兴和开心吗?那种想跳起来的高兴

情绪心理描写,简单来说,就是把你的情绪,心理活动,比如说你心里想些什么,或者你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你的心里反应。甚至身体的反映都写出来。如刚才所说的,会不会心跳加速?会不会紧张的手心出汗?会不会开心的不知道说些什么?等等等等,我们今天来简单的学一学怎么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内容:

其实很简单,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不管是心里的活动,还是身体上的变化,从我们的笔下写出来,就是文章了。只不过说,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口语中,口头上的表达随便的写下来,要经过我们大脑的加工,变成符合逻辑的,比较正式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联系这三种情绪的描写:紧张,惴惴不安和喜悦 紧张:大家说一说,大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紧张?。。。。。。。、

紧张的反应大概有以下几种:心跳加速,说话说不出话,手心出汗,脸红,耳朵热,耳朵红

逐一来说,心跳加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表示声音的“砰砰的跳个不停”【启发孩子自己说】

说不出话时,我们可以用“嗓子像被紧张的手捏住一样,说不出话来”

手心出汗时,我们可以用“手中仿佛窝着一颗烤熟了的地瓜,不停地出汗”

脸红,耳朵热,耳朵红,可以用“红的像傍晚的火烧云一样” 惴惴不安。喜悦

物理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物理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