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03:0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文言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言文大全

第一册

1、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画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册

4、《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村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6、《所 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第三册

8、《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9、《山行》杜牡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0、《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1、《赠汪伦》 李白

1 / 7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四册

12、《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4、《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5、《绝句》 杜甫

两个黄莺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五册

16、《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8、《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9、《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 / 7

第六册

20、《咏 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1、《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2、《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23、《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第七册

24、《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5、《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八册

3 / 7

28、《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9、《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30、《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1、《乡村四月》 [宋]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32、《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33、《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九册

34、《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5、《秋思》 宋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成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36、《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4 / 7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37、《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十册

38、《牧 童》 [唐]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39、《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40、《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第十一册

41、《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5 / 7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44、天净沙·秋 [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4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第十二册

46、《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7、《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8、《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49、《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50、《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51、《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5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6 / 7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53、《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54、《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小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沿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56、学弈《孟子·告子》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57、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7 / 7

推荐第2篇:小学语文文言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文言文说课稿模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____》是沪教版___年级___册第__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____的著名代表作。+简单介绍文章+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注意替换)之情。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抱我课文,从而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五)朗读课文,课堂总结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推荐第3篇:《小学文言文》

《小学文言文》

一.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小学文言文》

二、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î,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注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小学文言文》

三、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9、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小学文言文》

四、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3.相谓:互相商议。

4.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6.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6.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7.安能:怎么能;哪能。 7.为:给;替

8.遂:于是;就。 8.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9.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0.终:最终、最后。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小学文言文》

五、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 7.曰:说。 8.北人:北方人。 9.以:用来。 10.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1.仕:(仕途)在„„做官。 12.啖:吃。

13.并壳:连同皮壳。14.啖:食用,此可指吃。 15..何:哪里。

16.识:知道。17.答:回答。

18.护:掩饰。

19.短:缺点,短处。20.席:酒席

21.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护其短处 ,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小学文言文》

六、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字词

更:改变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昔:从前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返\"通“反”,是通假字,意为“反而,反倒”。

推荐第4篇:小学文言文

小学文言文大全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回答者: m梦幻伊雪e | 一级 | 2010-7-10 13:54

1.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

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第二个贤为名词。事:为„„做事,事奉。

【译文】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

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比喻以至诚之心做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语出《孟子·离娄下》。语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引自《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推荐第5篇:《小学文言文》

《小学文言文》

1.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 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2.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î,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注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是:这。

所以:用来。 焉:在那里。

处:安顿。

复:再,又。

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小学文言文》

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 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3、揠(yà)——拔。

5、谓:对„说

2、长(zhǎng)——生长,成长。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9、趋——快步走。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3、寡:少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4、耘苗:给苗锄草

16、益:好处。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小学文言文》

4.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相谓:互相商议。

4.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6.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6.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7.为:给;替

7.安能:怎么能;哪能。 8.遂:于是;就。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8.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9.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7.成:完成。

15.引:拿起。

18.余:剩余。

21.为:给,替。

16.且:准备。 19.足:脚。 足:画脚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0.亡:丢失,失去。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小学文言文》

5.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5.或:有的人。 8.以:用来。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7.北人:北方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7.曰:说。9.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并壳:连同皮壳。 15.识:知道。

10.仕:(仕途)在„„做官。 11.啖:吃。

13.啖:食用,此可指吃。14..何:哪里。 16.答:回答。

19.席:酒席

17.护:掩饰。

18.短:缺点,短处。

20.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护其短处 ,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6.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字词 更:改变

缘:因为

闻已:听罢 空:空口 昔:从前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小学文言文》

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返\"通“反”,是通假字,意为“反而,反倒”。

推荐第6篇:小学文言文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明,把杨氏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便叫孩子出来。孩子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回答:“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词句与词语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甚:非常。诣:拜见。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曰:说

(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之:助词,相当于“的”子:儿子把它连接起来.

整个意思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朗读方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朗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hong)鹄(hu)/之将至,思/援弓檄(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1)弈:下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虽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天鹅。 (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15)之:他,指前一个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为:谓,说。 (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本文道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朗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译文】

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编为《论语》,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本文写了两个孩子的天真可爱,写了孔子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欣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钟子期死,伯牙摔破了琴,拉断了弦,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他的知音。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朗读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推荐第7篇:文言文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针对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学生的三怕)分模块一一解决,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将语文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

(2)较复杂的现代文阅读

(3)写作

本课具体任务:学会阅读文言文

1、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它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散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括策、诗、词、曲、赋等多种文体。

2、文言文分类:

(1),叙事性文言文【例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论语》《两小儿辩日》《晏子使楚》、】 (2),写景类文言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 (3),传记性文言文【《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 (4),议论性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5),特殊文体:说【《马说》《爱莲说》】表【《出师表》】铭【《陋室铭》】

3、如何阅读文言文:

一、首先要读懂

(1)通读,注意古今读音的不同。(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古汉语词典。)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判断实词、虚词的特殊用法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包括:名、动、形、数、量、代词。

a、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字可以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通假字有三种:同音通假、音进通假、变音通假。判断方法:通假字读音与被通假字读音相同,一般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古今异义:由于时代变迁出现的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通常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延伸三种。判断方法,根据语境。

c、一词多义: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甚至分属不同词类。判断方式:语境。 d、词类活用: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应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最常见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

虚词: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等。

如:之、以、而、其、则、乃、然、于、为、焉、乎等。 (3)特殊句式:按照一定模式来组织的句子。

A、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做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是”。

B、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被”字表示,而是借用其他介词来表示,如:“于,受……于”、“为,为……所”等。也有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一般是句中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意思。

C、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D、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以求语言简洁。 E、固定结构:“得无……乎、如……何、奈……何、是故、所以、孰若、若夫、然则、不亦……乎?”等。

二、在读懂的基础上欣赏 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有利于文学常识的提高 2)、结合自身情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陶冶升华的过程

3、如何记忆背诵:多度,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诗词同样受用】

实战操练: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 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字词解释: 止,通“只”,只有。 缀,这里指紧跟、跟随。 投以骨,即“投之以骨”,也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投扔给狼。 从,跟从。 并,一起。 故,旧、原来。 窘(jiǒng),困窘,处境危急。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积薪,堆积柴草。 苫(shàn)蔽,覆盖、遮蔽。 乃,于是、就。 弛(chí),放松,这里指卸下。 眈眈(dān dān),注视的样子。 少(shǎo)时,一会儿。 犬,像狗似的。 坐,蹲坐。 久,很久;之,没有实在意义。 瞑(míng),闭眼。 暇(xiá),空闲。 暴,突然。 毙,杀死。 洞,打洞。 其,指柴堆。 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 尻(kāo),屁股。 股,大腿。 寐(mâi),睡觉。 盖,原来。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①?” 父怒曰:“吾之子敏②而且多能③,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④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⑤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节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

注释:①曷:何,怎能。克:胜任。②敏:灵敏,聪明。③多能:多种本领。④妄言:乱说,造谣。⑤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译文: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他又不教他们。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是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有很多本领,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艾子说:“也不必考验别的事,只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情愿担当诬蔑不实的罪名。”富人把儿子找来问这件事。儿子笑嘻嘻地说:“我岂能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父亲听了,立刻凄怆悲伤地改变了面容说:“你的愚笨可算是达到极点了!那米不是从田里取来的吗?” 艾子叹道:“不是这样的父亲,是生不出这样的儿子来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 ②其二子甚愚( ) ③吾当妄言之罪( ) ④每以布囊取来(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②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3、你觉得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都有哪些错误?

4、艾子说:“非其父不生其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

1、①积累 ②很 ③承担,担当 ④从

2、①您的孩子虽然很好,却不了解社会上的事务,以后怎么能胜任家务呢? ②只问您的孩子“所吃的米是从哪儿来的”;如果他们知道这个问题,我愿意承担造谣的罪责。

3、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两条错误:一是不教育他们,使他们不通世务;二是护短,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4、从字面上看,艾子是在讽刺富人本人也不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而实际上,这句话还揭示了父子一脉相传的剥削阶级本质。

学以致用(文言文作文)

智士程济小传 (2007年高考作文,成都考生)

程济,陕西朝邑人,少与同窗高翔言志,翔言:“愿为忠臣。”济曰:“愿为智士。”建文初,济出仕,上本言燕王有反意,人皆不信。明年果反,人皆信服。建文特升为翰林院编修。北兵素悍,南兵节节败退。 建文四年六月,京城破,帝欲自尽,济劝之,乃削发为僧,济扮作道士,由宫中秘道出。二人乃以师徒称之。燕王入城,召素有名望者草诏以服众,时高翔在京任监察御史,与方孝孺同被召, 二人严词以拒,王怒杀之,诛其亲族。而名士重臣,如状元胡广,学士解缙,编修杨荣、杨溥等,皆降之。济闻之,叹曰:“高君果遂生平之志。”燕王百计寻帝,二人乃往云南投西平侯沐晟。 至云南,幸沐晟忠义,藏二人于隐蔽处。 后沐晟卒,帝问济:“沐晟以死,靠山失,如何?”济曰:“人心难测,此地不可再留。”乃隐于大理穷荒。 后帝静极思动,与济出游,路上闻燕王暴卒于榆木川,洪熙继位。帝访问确真,乃释然曰: “从此可以无忧矣。”又十月,洪熙又亡,宣德登基,帝愈放心,与济一僧一道,遍游天下。 十年后,宣德崩,正统即位,因其年幼,用杨荣、杨溥、杨士奇主政,时人称为“三杨阁老”。帝谓济:“当日杨荣、杨溥与卿同为编修,今日权倾天下。以卿才智,若肯改节,今日首辅之位,舍卿其谁!”济曰:“荣华富贵岂弟子所愿?求长伴师身旁,此生足矣。”帝颇有感慨。 一日,帝问济:“我今年老,可归否?”济曰:“朝代已换,天下久定,人已老,恩怨全消,何不归?”帝乃至云南布政司堂言:“吾建文帝也,今年老欲归,汝等可写本奏上。”众官本上,旨下:进京辨认。 至京师,朝廷遣建文旧臣吴亮往辨,亮见帝,大哭,不能仰视。入内,恐难以取信,自缢以明。正统感悟,命迎入大内,济见帝得入宫,乃飘然而去。入内,正统以孙儿礼拜之,因不便称呼,乃称太上老佛。后帝寿至八十九岁而崩,敕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龙潭,无坟无树。 异史氏曰:一子错,满盘输。人的每一步对一生都很重要。建文纯仁至孝,惜靖难初错用李景隆、耿炳文,军事失利。又因燕王为叔,处处忍让,是徒惜仁名而遂至失国,流亡一生。燕王甘冒大险,起兵反叛,侥幸获胜,然大肆屠杀忠臣,兴文字狱,凶暴过甚,是以后人多同情建文而贬斥燕王,真可谓不以成败论英雄,公道本自在人心。胡广以状元之才名重于世,降燕姑且不论,据顾炎武考证其《五经大全》全系杂抄他人著作而成,是文章品行俱不佳,无可取也。解缙素无劣行,丧名降燕,终于狱中,为士林所不齿,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程济追随建文近四十载,矢志不渝,委曲全主,终致主归骨,比之介子推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称智士,真无愧矣,可谓俯仰一生无所愧,从来不作剧新文。

【点评】 故事新编已不新鲜,文言文写作亦不新鲜,而用文言文创作故事新编,则属另辟溪径。作者的文言文功底比较扎实,遣词造句像模像样,若即若离地记叙出燕王朱棣弑君篡位的故事,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一步决定一生。结尾模仿《聊斋志异》的笔法,直接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点评,评价中肯,颇有见地,既收束全文,又点明话题,这是文章最大的亮点。

推荐第8篇:文言文教案

一对二《文言文》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巩固重点字词(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

2、通译全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的运笔和构思;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认准字形、读对字音。准确背诵默写。

2.准确全面掌握课文注释,注意特殊用法。准确、流畅的翻译句子。 3.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学会拓展思考,利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阅读中的问题。作者的运笔和构思;了解诗歌创作中的象征笔法。

三、学习重点:

一词多义的记忆注意归纳整理,记忆不要分散。 词类活用要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整体记忆,不死记硬背。

1、虚词

父利其然(代词,这样)也

泯然(„„的样子)众人矣(语气词)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指诗) 问女何(什么)所思 见往事耳(罢了)

蒙乃(于是,就)始就学

妇拍而(连词,表并列,相当“又”)呜之 此不为(是)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认为)汝多知乎其(其中)一犬坐于前 投以(把,介词)骨

盖(原来)以(用)诱敌

意将隧入 以(连词,表目的,相当“来)攻其后也 2.一词多义

书:未尝识书具

然:父利其然也 即书诗四句

泯然众人矣 自:并自为其名

贤: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也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观:传一乡秀才观之

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闻:余闻之也久

绝:以为妙绝(副词,极)

不能称前时之闻

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是:当是时(介词,这) 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奇。) 父利其然(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利。)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去北方。) 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孔子东游(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而日中时远也(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4.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5.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满坐寂然

孰为汝多知乎

止有剩骨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 (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

推荐第9篇:文言文(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

一、导入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学好文言文对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在苏教版教材中共选入古诗文104篇,其中文言文(不包括古诗)共有36篇,其中包括4篇诵读欣赏和2篇专题中的文章,占教材总篇目的七分之一强,数量的多再加上内容的难,就使得文言文的学习成为中学语文学习的一个拦路虎。但其实它并不难,因为它毕竟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只要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么这扇古老的城门自然会为我们而开,今天我们就来寻找这把打开大门的钥匙。

二、点击中考

1、中考分值

在统计的2009年96家中考试卷中。10分以下的只有北京燕山、怀柔,湖北的荆州、孝感等7家,其他各家正常分值在12分―16分,最高分值是兰州,为22(课内14课外8分)分。内容以一条课内加一条课外居多;纯课内的有27家;纯课外只有13家。课内外阅读内容之间有联系的居多,但也有几家内容间并没有联系,比如盐城卷,两篇古文几乎没有相似点。

2、考点要求

1)、正确诵读古代诗文,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3)、理解常用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具有一定的直译或意译浅易文言语句的能力。 5)、理解选文思想感情,了解选文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中考题型分析

题型一:划分句子节奏(选择题)

题型二:解释文中加点实词(多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的词) 题型三:一词多义(虚词)选择题居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不同)的一项。” 题型四:翻译句子

题型五: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主旨,分析表达技巧,分析寓意、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启示等。

题型六:比较文章的内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

4、链接中考(2009年襄樊卷)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三、课内文言文

1、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出发,谈谈自己在学习文言文的困惑和心得。

2、教师小结:课内文言文复习要旨 1)、文言节奏宜长、宜整忌短忌碎

文言文中划分句子节奏,应该找那些比较长的句子,划分时不宜过碎,两处最适宜,关键要知道哪地方不能划。 2)、文言实词宜常见常用忌生僻难懂

文言文实词复习时应该着重复习在文言文中常见常用的,易混淆的而不要在那些生僻难懂、不常用的词上花功夫。 3)、文言实词宜关注重点忌主次不分

文言文实词复习时应该着重复习一些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现在是双音节词而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4)、文言虚词宜灵活运用忌生搬硬套

文言虚词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句子内容,而不能死记硬背几个用法然后去生搬硬套。 5)、文言译句宜一一对应忌意译大概 翻译句子时应该尽量用直译,争取做到一一对应,尤其是一些重点的实词必须都落到实处。而不能只用意译把句子的大概意思翻译出来就行。

6)、文言译句宜古今对照忌语句不通

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尤其对于一些特殊句式应该学会调换,语句通顺是翻译句子最起码的要求。

7)、文言译句宜补换留删忌文白不清

翻译句子时注意这几个字,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换: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留: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

2 接用,不用翻译。而不能使得句子中有文言文有白话文,文白不清。

3、实战演练 1)09盐城卷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沈复《幼时记趣》) ..C、予观夫巴陵胜状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绍兴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腰白玉之环( )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句子: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四、课外文言文

1、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出发,谈谈自己在做课外文言文的困惑和心得。

2、教师总结要旨:

1)、初读借注释

对于课外文言文,一定要借助注释阅读,往往在通读全文后再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如果遇到没有注释但是又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暂时跳过,不需要追求每个词每个句子都搞得很清楚。可以借助上下文试着揣测其内容含义。

2)、解词重联系

中考中课外文言文中考察的词应该都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所以一定要把这个词和曾经学过的词作比较,并选择正确的义项。

1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2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09盐城)[乙]梁君○

3公孙袭下车抚矢曰: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4之,曰:5,乃雨。年,卜○‘必以人祠○’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3 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

6!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1梁君:即魏国国君。○2彀gòu弓:拉开弓。○3御:车夫。○4卜:占卜,古时注释:○5祠:祭祀。○6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迷信活动。○

1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3分)

(1)白雁群骇____________ (虎大骇,) . (2)言未卒____________ (卒用其人,卒中往往语) .(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_(广故数言欲亡,故逐之,扶苏以数谏故) .3)、译句比结构

翻译句子时,注意句子的格式,是特殊句式的如疑问句、反问句、倒装句就要调整句子结构。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前置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定语后置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状语后置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比况结构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反问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动句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介宾短语后置 4)、内容靠梳理

要学会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梳理信息,做到提取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

(09绍兴市卷)南霁云①威武不能屈[唐]韩愈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⑤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⑥。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⑦!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1、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 、箭射浮图、。(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 5)、人物找描写

对于一些写人的课外文言文,分析人物形象是常见的题型,如何能够准确地分析出人物形 4 象呢?抓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文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试分析上文中南霁云的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动作描写: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视死如归,勇猛不屈,顽强勇敢、忠诚爱国 6)、启示看全文

一些短小精辟的小文言文是近年来的流行,这一类文章往往要求你说出从中获得的启示或寓意,对于这种题型应该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总结出的启示应该是源于文本但是又高于文本,可从正面也可从反面总结,但要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有着指导意义的。

(09湖州卷)昔有长者子①

,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⑧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释】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

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

售:卖出去。

直:通“值”。

1、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7)、中心抓议论

题目中如果涉及文章寓意、主旨那就要着重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09德州)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3、实战演练:

五、文言文比较阅读

小结:比较的内容有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作品写作特色;同一种表达技巧;

【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

①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甲、乙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2、请结合甲、丙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二、(09浙江台州)

(二)(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

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六:点击中考

(09台州)钟 繇①

⑦⑧ 6 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⑦,最妙者八分⑧。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o):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如厕:到厕所去。⑦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⑧八分:汉字书体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⑪诞惜不与(

⑫及诞死 (

) ..⑬遂得之 (

⑭皆书象之 (

) ..2.理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A、或以钱币乞之 B、皆以美于徐公 ..C、卷石底以出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文章写了钟繇痴迷学书的哪些表现?请作简要概括。(3分)

答:

例二:(09赤峰卷)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②③ 7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推荐第10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标准教案

一、文言文两则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讨论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谁学下棋?

♀\怎么学下棋?

♀\学得结果怎么样?

♀\《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

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4)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5)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现代与说出两则寓言的意思。

3,说出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九、附板书:

文言文两则

学奕

1、二人学奕 师从奕秋

2、一人 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然后成功

3、另一人 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失败

总结,条件相同,但结果不同,得到道理:学习之理贵在专心。

两小儿辩日

1、起因:两小儿辩斗

2、观点相反:一儿 日始出近日中远

另一儿 日初出远 日中近

3、理由:一儿 近大远小

另一儿 远凉近热

4、结果:孔子不能决

总结:善于观察,有理有据

十、教学后记:

文言文和白话文相比,在遣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的短句,流利地朗读,使学生首先遇到的问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第11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完整教案

一、

文言文两则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背诵课文。

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第二课时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文言文两则 学奕

1、二人学奕 师从奕秋

2、一人 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然后成功

3、另一人 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失败

总结,条件相同,但结果不同,得到道理:学习之理贵在专心。

两小儿辩日

1、起因:两小儿辩斗

2、观点相反:一儿 日始出近日中远

另一儿 日初出远 日中近

3、理由:一儿 近大远小

另一儿 远凉近热

4、结果:孔子不能决 总结:善于观察,有理有据

第12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一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 .其父( , “ 诣 ” 的意思是 ;为 .设果( ,是 为 设果;儿应 .(声答曰 .( 。

2、“ 惠 ” 通 假 字 是 ( , “ 甚 聪 惠 ” 是 说 杨 氏 子 , 从 文 中 “ ”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 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 .琴( 斩尽杀绝 .( 绝 .处逢生(美妙绝 .伦( 绝 .大多数( 悬崖绝 .壁(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 .鼓琴( 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心怀不善 .( 多愁善 .感( 善 .始善终( 英勇善 .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4、成语 的知音,从 “

5、人们常用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的故事感叹:。

6、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三 《学弈》

弈秋,通国之 _______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 ______之矣。 这是其智弗若与? 曰:__________。

1、理解词语意思。诲:惟:援:俱:

2、“ 之 ” 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 “ 之 ” 的意思。 ①通国之 .善弈者也。 ( ②一人虽听之 .。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④虽与之 .俱学。 (

3、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朗读停顿是(: A、使 \\弈秋 \\诲二人 \\弈。 B、使 \\弈秋 \\诲 \\二人弈。 C、使弈秋 \\诲 \\二人 \\弈。

4、理解句子的意思。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曰:非然也。

5、回答问题

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曰:“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故 去人近:及日中: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孩辩斗的原因 一儿认为原因是: 一儿认为原因是:

第13篇: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设计

(一)作家作品(略)

(二)背诵默写(略)

(三)课文思路:

《伤仲永》仲永5岁时天资过人

十二、三岁时资质平平叙事

20岁时,泯然众人了

最后文章展开议论:一个神童的消失是因为后天努力才是成材的关键。指出才能衰退的原因,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木兰诗》

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沙场——十年征战——凯旋归来——辞官还乡——欢聚一堂——高度赞美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学有所成——结友而别

《口技》

一、表演前: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二、表演中: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四个场景:梦中惊醒,复又入睡,失火,救火)(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狼》遇狼——惧狼——御狼——毙狼——议狼

(四)中心思想: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恃,惟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层楼,才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木兰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和爱国精神。木兰是一个女英雄,文章既体现她的英雄气概,还体现她的儿女情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由机灵活泼,热爱亲人、孝顺父母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孙权劝学》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简练而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启发我们要重视学习。

《口技》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形式,体现了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 两小儿辩日》记叙一场不能解决的辩斗,告诉人们:学无止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穷尽知识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狼》记叙了狼和人的一场较量,揭示了狼贪婪、狡诈、凶狠、阴险的本性,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和勇敢,告诉人们:对狼一样的坏人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五)解释画线词语(D)。

1、伤仲永。________

2、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________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________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5、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

6、余闻之也久。________

7、从先人还家„_________

8、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

9、复到舅家问焉_______、_______

10、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1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

12、卒之为众人 ______

13、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______

14、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

1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

16、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

17、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

18、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

19、蒙乃始就学。_____、_______ 20、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 _

2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_____

22、肃遂拜孟母________

23、会宾客大宴„_______

24、施八尺屏障_____

2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_______、_____

26、夫叱大儿声____

27、众妙毕备。________

28、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____、____

2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____。30、虽人有百手„_________

31、不能指其一端________

32、于是宾客„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___、____、____

35、孔子东游„问其故。____

36、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

37、„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_____38、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_

39、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 40、途中两狼,缀行甚远。_______

4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_______

4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______、______

4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

4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_______、_________

45、少时,一狼径去_______、________

46、目似瞑,意暇甚。______

4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______

48、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________ 50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_______

51、盖以诱敌______、______

52、狼已黠矣,而顷刻两毙____________

5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

54、止增笑耳___________

(六)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中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受之于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9、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0、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1、两小而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14、虽人有百手„„一处也。

1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8、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七)课内问题思考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2、学习《伤仲永》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实际谈谈。

3、《孙权劝学》写了一个什么故事,通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借助想象,说说吕蒙会怎样学习?

5、《孙权劝学》包含了一句名言、成语。请写出来。

6、《口技》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样描述有什么效果?

7、《口技》前后两次把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有什么好处?

8、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9、《夸父逐日》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10、读《两小儿辩日》,分别找出两小儿各自所持的观点和理由?

11、《两小儿辩日》讲述了什么问题,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14篇: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过分析归纳一定的记忆方法。

2、能借助课文中学过的文言实词,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与练习加深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精选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外文言片断,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及练习,巩固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教学难点:

课外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的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 我们在复习文言文时发现, 同一个词,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其意义也会有不同。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二)大家是否发现,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果我们 能动动脑,找些方法来记忆,那不就省许多力?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 务就是巧记一词多义。

1、教师以“信”为例,进行示范。(1)师:我们归纳出“信”在课文中主要有三种含义:①言语真实,不虚伪(本 义) ②信用 ③相信 那我们怎么记住呢?可以造一句有意义的句子来记。

(2)出示“信”的例句:自古以来,“言语真实,不虚伪”是一种美德,所以做人要有“信用”,只有讲信用,别人才会“相信、信任”你。 (3)成语巩固: 请说出下列成语中“信”的含义: ①信口开河 ②信口雌黄 ③信手拈来 ④信以为真 ⑤背信弃义 ⑥言而无信

2、学生以“故”为例,进行练习。(1)、归纳出“故”的几种含义: ①缘故,原因(本义)1.意外的事情:事~。变~。 2.原因:缘~。原~。3.有心,存心:~意。~杀(有意谋杀)。4.老,旧,过去的,原来的:~事(a.旧事,成例;b.有连贯性的比较完整的事情,比较适合于口头讲述,“事”读轻声)。~人。~乡。~土(故乡)。~园(故乡)。~居。5.朋友,友情:亲~。6.死亡(指人):~去。7.所以,因此:~此。~而。8.古同“顾”,反而。(2)学生造句,分析评价。 (3)成语巩固:说出下列成语”故”的含义。 ① 一见如故 ⑤欲擒故纵 ②明知故犯 ⑥非亲非故 ③故弄玄虚 ⑦平白无故 ④革故鼎新 ⑧不经世故 ②旧的 ③故意 ④所以

3、师:其实,除了刚才的联想造句法,成语助记法之外外,还有很多方法,比 如拼音归类法、话题记忆法等。关键是同学们要开动脑筋。

(三)巩固训练 师:我们记住实词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课内的文言语段,更要能借助课文中 学过的多义实词, 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为进一步的答题奠定基础。

阅读语段一: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 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

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 俟者, 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 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 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要求:

1、找出语段中的学过的一词多义词语,并解释。

2、找出疑难之处,根据上下文已知的内容进行推测。

3、翻译文言文,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组织成完整的语句回答。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1)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2)故人来,方与之食( . . (3)恐其自食其言也( ) (4)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⑵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 (由学生归纳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一般步骤) 方 法:

1、通读全文,借助课内,整体感知。

2、圈出疑难,结合语境,上下推导。

3、看清题目,明确指向,认真思考。

4、斟词酌句,语意完整,细心答题。

(四)根据方法,按语段一地要求完成语段二。交流。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 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 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布置作业。根据连云港市中考文言文考纲,任选上面一篇选文,自我命题,自我解答, 下节课交流。 板书:

文言文复习---- 一词多义

1、通读全文,借助课内,整体感知。

2、圈出疑难,结合语境,上下推导。

3、看清题目,明确指向,认真思考。

4、斟词酌句,语意完整,细心答题。

第15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课时:3课时

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

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形旁为 石 ,意思为 石阶 (4)径造庐访成

形旁为走

意思为 到

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上 入 下 米 ,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左 目 右 間 ,意思为 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 “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 责, 意思为___________

“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

“顿”字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7)“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 (8)“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匈” (9)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三)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

,词义为 友好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词义为认为„„奇异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词义为

往,到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

, 词义为

嘱咐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05年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 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考湖北卷)

联想: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只是

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

联想:严惩不贷

〖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 : 宽恕、宽免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推断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怙”对“恃”, 词义为 依仗、凭借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用” ,词义为 被任用

(3)文过饰非

(“过”与“非”同义)“文”对“饰” ,词义为 掩饰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对“愈”

词义为

更加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对“择”

词义为

选择,选拔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推断练习】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行将为人所并(将)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

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接待)

(六)语法结构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_______(2004湖南)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2005年高考浙江卷)

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7、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一样,等同

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8、(08广东)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

(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 倾斜 )

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 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2005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 “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07浙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

第3课时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2004年全国Ⅱ卷)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3、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08天津卷) (篡:劫夺。贼:杀害。——主要依据对应互译法推断)

4、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08全国Ⅱ)

(檄:下令。喻:开导。——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均可,互为辅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天一传(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至性

至性:纯厚的本性

B.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自若:和平常一样

C.州县望风内附

附:逃跑

D.间出逆战

间:有时

6.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3分)

①躬畚土筑垣以居

②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

③率壮士驰数十里

④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

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

⑥我不死,祸且族矣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

B.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

C.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

D.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5.C(附:归附)。

6.B(①说明其勤劳,③说明其勇敢,⑥说明其重情)。7.C(“烧杀抢掠”是狼兵所为,天一去抵抗的也是狼兵)。

8.(1)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在通顺翻译出大意前提下,关注得分点,以下同。“淋漓、蛇伏和敝盖”各1分);(2)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已而、援兵、登陴和怠”各1分);(3)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经无法挽回,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为、遽和属”各1分)。

第16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及古文中的重点段和名言警句。

2、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

3、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大意,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基本内容。

4、理解文中的写作技法和主旨。复习重点:

完成背诵默写,梳理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文言知识,学会翻译课文。 复习难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文言文篇目较多,有不少是经典名篇,教师应从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中选取重点让学生学习,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核心问题设计:

你知道复习一篇文言文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入手进行梳理? 复习时数: 四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范围:《桃花源记》、《陋室铭》 复习过程:

一、背诵这两篇古文

二、复习《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 黄发垂髫 不复出焉 落英缤纷 怡然 无论魏晋 甚异之 具答之 延至其家 豁然开朗 咸来问讯 处处志之 俨然 率妻子邑人 欣然前往 阡陌交通 绝境 无问津者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后遂无问津者。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三、复习《 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有龙则灵。 无丝竹之乱耳。 斯是陋室 无案牍之劳形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第二课时 复习范围:《爱莲说》《大道之行也》 复习过程:

一、复习《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宜乎众矣。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复习《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8、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二)、译句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三、背诵这两篇课文

第三课时 复习范围:《三峡》《短文两篇》

一、复习《三峡》

(一)、解释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3

2、夏水襄陵

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 冲刷

8、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

11、良多趣味 良:真,实在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曰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三)、翻译重点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二、复习《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曰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竞跃:争着跳跃, 欲:将要。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三)、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 之美。 山水相映

4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 之美。 色彩配合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曰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之美 晨昏变化

三、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到。 遂:于是。 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第四课时 复习范围《观潮》《湖心亭看雪》

一、复习《观潮》

(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自既望以至十八曰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略: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曰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答案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三)、阅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答案

1、解释下列词语

(1)既望 (1)农历十六

(2)既而 (2)不久

2、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请用原文回答:

(1) 写“形“的句子是 (1) 仅如银线

(2) 写“色”的句子是 (2)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 写“声”的句子是 (3) 如雷霆,震撼激射

5

(4) 写“势”的句子是 (4) 吞天沃曰,势极雄豪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二、复习《湖心亭看雪》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是曰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二)、译句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曰,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三)、回答问题 答案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第17篇: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一)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文言文阅读

(一)

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此项今年轮空)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分析: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5个,即: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 1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 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 D )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冲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题型分析: 1.从阅读选材的选择上看,其文段一般是“正史”中的纪传性文段,文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一般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主弦律。如1994年对何子平勤政忠孝的记叙,1995年对郑善果母教子秉公执法的记叙,1996年对郭永刚直抗上、执法爱民的记叙,1997年对权善才被飞骑诬陷的记叙,1998年对李若水忠君爱国、义无反顾的记叙,1999年对苏琼办事讲究艺术的记叙,2000年春季高考对韦仁约不碌碌保妻子事迹的记叙,2000年对胡威清正廉洁的记叙,2001年关心百姓疾苦的徐久思,2002年廉洁自律的李广等。

2.从阅读长度看,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一般在500字左右,超过600字或不足400字的文段一般不选。

3.从命题数量上看,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经过了由多到少的过程:1994年至1997年每个阅读文段命8个小题,1998每个阅读文段命7个小题,1999年至2001年,每个阅读文段命6个小题,2002年5个小题,1个翻译题。

4.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阅读题采用笔答题的方式,命题数量与分值作了相应的调整。从考查角度看,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一般设两个小题,文言语句的理解一般命一个小题,对文意的分析综合命两个小题,每个小题一般占3分,一道文言翻译主观题(内含2小题),5分,共18分。

5.从题型设计看,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越来越灵活和越来越开放的趋向,单纯的识记和再现性的题目越来越少,涉及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比重正逐渐增大。 误答原因:

文言文阅读题的误答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平时文言文阅读量不足,文言底蕴薄弱,基本词汇识记寥寥,以致在应试中不能读懂原文,找不到正确答案。

2.平时做题轻阅读,重做题,急功近利,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阅读文言语段与做题本来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阅读是基础,没有深入细致的研读,就根本谈不上做题。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把重心放在了做题上。由于阅读投入不足,理解浅薄,做题中只是跟着感觉走,以致把题做错。

3.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常发挥。有的考生平时在做题中正答率不高,又不能找出失误的原因,因而产生了厌读的心态,失去了做题的自信心,影响了正常思维,自身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掘。

4.不能科学运用应试技巧。近年来,有些文言文阅读题除用语境法做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法,如“代入法”、“排除法”“互训法”“组词法”等,这些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帮助考生准确快捷地做出答案,提高答题效率。可是有的考生把平时的训练与考试分割开来,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有关的应试技巧。 备考方法

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掌握常见古今词义的差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不要孤立地背诵文言虚词的字典意义。

3.掌握六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特,或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要注意在具体文言语句的理解中学习文言句式和用法特点,不要死背定义和概念。

4.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要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风格和语序有着很大差别,翻译

- 4(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7)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 .(9)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 )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可至极邪? ..4.且

①副词,将要 ②副词,姑且,暂且 ③连词,表选择,“还是” ④连词,表让步,“尚且” ⑤连词,表转折 ⑥连词,表递进 ⑦连词,表并列

(1)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 ) .(2)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内 《烛之武退秦师》(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6)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 .5.所

①量词,“座,所” ②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③名词,位置,恰当的位置 ④名词,住处,住所 ⑤助词,“为……所”表被动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陈涉世家》( ) .(2)各得其所( ) .(3)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4)失其所与,不知 .6.为

①wèi介词,向,对 ②wèi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当”“等到” ③wèi介词,替,给 ④wéi动词,是 ⑤wéi介词,“为……所”表被动 ⑥wèi介词,表目的,“为了” ⑦wéi助词,与“奚”“何”等疑问代词搭配,表疑问语气

⑧wéi动词,做,干 ⑨wéi动词,以为,认为 ⑩wéi动词,做为 ⑾wéi动词,成为,变成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为学》( ) 《过秦论》(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触龙说赵太后》( )

《五人墓碑记》( )

《西都赋》( ) 《烛之武退秦师》( )

《鸿门宴》( ) 《愚公移山》( ) 《鸿门宴》( ) 《滕王阁序》( ) 《孔雀东南飞》( )

《逍遥游》( )

(7)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战国策》( )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卒相与为欢,为刎颈之交 .(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鸿门宴》( )

《鸿门宴》( )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 .(9)孰为汝多知乎? .

《两小儿辩日》( )

《桃花源记》( )

(10)为其来时,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

- 6714.者

①数词后,“个”“样” ②判断句中,“者”“也”相呼应 ③时间词后,起语气助词的作用,不译 ④动词、形容词后构成“者”字结构 ⑤与疑问代词搭配,构成疑问句式

(1)得道者多助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2)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烛之武退秦师》( )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4)陈胜者,阳城人也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5.之

①指示代词,放在表复数的词前 ②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中心语之间,“的” ③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⑤指示代词,这,此 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⑦动词,到,往 ⑧音节助词,凑足音节 ⑨第三人称代词

(1)然后驱而之善 《齐桓晋文之事》( ) .(2)故民从之也轻 《齐桓晋文之事》( ) .(3)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

《过秦论》( ) (4)有宁越、徐尚……之属为之谋 .(5)弈秋,通国之善弈者 .(7)何陋之有? .(8)马之千里者 .

(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孰几乎 .

《赤壁之战》( ) 《陈涉世家》( ) 《鸿门宴》( )

《弈秋》( )

《庄暴见孟子》( )

《陋室铭》( ) 《马说》( )

《孟子·离娄上》( ) (9)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试题答案】

1.

6、

2、

8、

7、

1、

5、

4、3 2.

1、

4、

2、

3、

7、

6、5 3.

4、

3、

5、

6、

7、

10、

9、

8、

1、2 4.

7、

6、

1、

4、

5、

2、3 5.

4、

3、

1、

2、5 6.

8、

10、

11、

3、

4、

5、

7、

1、

9、

2、6 7.

5、

4、

6、

1、

3、2 8.

2、

3、

5、

4、1 9.

3、

8、

11、

12、

7、

6、

9、

4、10(或3)、

1、

2、

5、13 10.

5、

3、

4、

2、

6、1 11.

5、

1、

6、

3、

2、

7、4 12.

5、

6、

2、

7、

4、

3、1 13.

6、

3、

4、

2、

5、1 14.

4、

3、

1、

2、5 15.

7、

9、

5、

1、

2、

3、

4、

6、8

第18篇:语文文言文虚词

语文文言文虚词.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1、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副词,仅,只)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连词,只是,不过)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连词,只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连词,假如)

2、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副词,只,只有)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语助词,希望)

3、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徒然,白白的)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仅仅)

4、直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副词,只是)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副词,竟然)

5、第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副词,只)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海瑞传》)。(副词,但是,只是)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大泽乡起义》)。(副词,即使。“借第令”三词同义)

阴使人至郗所曰:“第举兵!”(《史记》)(副词,尽管。)

6、独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仅,只)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副词,唯独)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难道)

7、特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副词,特地,特此)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仅)

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副词,只,仅)

8、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以前,往昔)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副词,刚才)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连词,假如,假使) 9、诚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实在,确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副词,果真,如果) 10、固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记王忠肃公敖事》)(副词,一定,必定)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副词,本来)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副词,确实,诚然)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副词,到底,究竟)

11、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副词,必须,一定要)

王必无人,臣愿捧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果真,如果)

12、顾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但是)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副词,难道)

13、见

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被)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代词,我)

14、相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互相)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代词,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代词,我) 15莫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副词,不要)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师》)。(代词,没有谁)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副词,不)

16、微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偷偷的,暗暗的)

味苦而微辛。(副词,稍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动词,没有)

17、每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副词,每次)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副词,常常)

18、幸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幸而)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希望)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幸运的)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特地

第19篇:语文文言文 《朝三暮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4.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寓言《朝三暮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文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

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3、出示生字词拼读。

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5、说明“曰”“皆”“然则”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6、齐读课文。

(二)练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如何断句。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④生竞读;点评。

三、精读课文,尝试翻译。

1、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生交流,师检测)

3、说故事(翻译)

四、发挥才智,探究寓意。

(一)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

(二)猴翁一天内喂给猕猴的橡子总数有变化吗?

(三)那么“众狙”为何“皆悦”呢?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四)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多角度) (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五、多读寓言,积累智慧。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布置作业

背诵《朝三暮四》。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 2.了解“朝三暮四”的寓意,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积累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在学过的成语中,找出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1)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利用字典自学生字。

(2)写字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匀称,美观。 2.朗读指导

文言文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读的时候可能有困难,教师要先范读、领读,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文言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注意断句。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3.阅读教学

(1)狙公赋芧。赋:给。芧:橡实,橡子。曰:说。这句的意思是:狙公给(猴子)橡实(吃)。

(2)朝三而暮四。朝:早晨。暮:晚上。这句的意思是:早晨(给猴子)三个(橡实吃),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吃)。

(3)众狙皆怒。众:许多。皆:都、全。猴子们都不高兴了。

(4)然则朝四而暮三。然则:古汉语虚词,“然”表示“如此”,“然则”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就”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那么就早晨(给你们)四个橡实,晚上(给你们)三个橡实。众狙皆悦。悦:高兴。这句的意思是:猴子们都很高兴。 4.活动提示 (1)朗读。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教师要先范读,领读再让学生自读,直至读熟。会背诵。 (2)思考与交流。

“悦”的意思是高兴。回答这个题目时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只要意思对,可以各抒己见。 (3)拓展与运用。

这段文字中的“朝三暮四”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意思不同。这段文字之中的“朝三暮四”是临时凑在一起的短语,就是早晨做三件事,晚上做四件事,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已经凝结成一个成语,而且意思已经固定下来了。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人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4)积累。

设计这道题,目的是复现学生以前学过的成语,并从中找出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了解它们的内容,了解它们的寓意。我们学过的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如: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南辕北辙、愚公移山、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不要求学生全找出来,能找出几个,了解寓言故事内容,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即可。

背诵课文。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比较短,学生有能力背下来。积累一点文言文。

5.课时安排:建议本课用1~2课时。相关资料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学说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连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等尤为后世传诵。

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养猴子的人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对猴子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第20篇:小升初语文——文言文

小升初复习资料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1.正音读文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

①要读音正确。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有通假字、多音字,课文注释中对这些字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②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通过诵读来实现。

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说。

3、陋室/铭。

4、爱莲/说。

5、出师/表。

6、马/说。

7、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2.读注解词3.串讲文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要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首诗的意思弄清楚,串讲

1 全诗、全文。

4.体会情感(道理)

在理解全首诗和整篇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言文中讲明的道理等。 5.熟读成诵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wèi);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每空2分,共4分) ⑪夸父逐日(

)⑫夸父与日逐走(

) 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每空1分,共2分)

⑪(

)饮于河、渭。⑫(

)渴,欲得饮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夸父与日逐走”,他胜利了吗?为什么?(3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1.一词多义。 例如,“说”读shuō时,有当说、说明的意思。“说”读shuì时,当游说、劝说讲,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说”读yuè时,当高兴讲,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古今意义不同。 ①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比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用的就是不得志、不显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

3 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 3.“补”,就是增补。 ⑪加字组词法解词

例如:“必细察其纹理”

“细”

”; “察”

”; “必细察其纹理”

⑫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即换字法解词 例如:“昂首观之”

“昂”

”; “首”

”。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

4 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文言文字词总结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

5 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7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8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9 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谬矣,矣:语气词,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小升初择校必考文言文

(一)

1、《《陈元方侯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君(对他的尊称) 【诗词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

11 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①舍: 家.② 嬉: 游戏. 所以: 用来. ③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 ④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 ⑤贾人: 商贩. ⑥衒卖:沿街叫卖.⑦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⑧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12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干枯。⑾耘苗:给苗锄草 ⑿非徒——非但。徒,只是。 (13)益:好处。 4、《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13 “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注释]①祠(cí)——春祭。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③相谓——互相商量。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⑤固——本来。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⑦遂——就。⑧亡——失去。

翻译: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後,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就归他所得。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

14 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说罢,就喝起酒来。

英文: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5、《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

注释 :1.并:连同。2.去:去除。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15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9.北人:北方人。10.以:用来。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17.识:见过,见识

翻译: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寓意: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省略成分: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

16 清热也。

6、《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之,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注释:①食:食物

②闻已:听罢

③益:增加 ④更:改变 ⑤空:空口 ⑥口爽:口味败坏

⑦返是通假字,同反,反而的意思。 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7、《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u)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 过于江上:经过江边。故:缘故 ;

善:擅长;

岂:难道 ;

这:的人 ;

方引:正带着,牵着。;方,正在。

遽急:立即。

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 悖:违反常理,错误。

引:带着,抱着。

翻译: 有个人经过江边,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含义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18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