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08:2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政治教育制度

政治教育制度

1、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 想和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加强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落实实践“三个代表”为内容,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保证民兵队伍的高度统一和稳定,加强对民兵的政治教育,切实提高政治素质。

2、武装部每年对基干民兵进行四次不同形式的政治教育,每年对普通民兵进行两次政治教育。

3、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国防教育活动,加强民兵的国防观念。

请示汇报制度

1、请示汇报的范围,有关民兵预备役工作、兵役工作和武装部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以及上级规定需要请示的事项,均应及时请示汇报,遇有重大情况和突发事件应立即报告。

2、武装部应经常向上级武装部请示汇报工作,对上级人武部下达的工作任务应及时提出贯彻落实意见,汇报进展情况。

3、对所属民兵连的请示,应及时研究落实,不得无故拖延。

4、请示可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一事一报,汇报可分综合和专题,定期和不定期。请示汇报时,要做到及时、准确、简明扼要。

民兵役预备人员管理制度

1、民兵预备役人员是国家战争动员的骨干力量,应时刻做好应征准备。

2、适龄青年应积极踊跃地参加民兵组织,转业、退伍军人必须服预备役。民兵、预备役人员应自觉服从军事机关的领导管理,一切行为置于组织的纪律约束之中。

3、武装部应对入选的基干民兵对象组织政审,合格后方可入队,并进行基本常识教育。同时,结合民兵整组等组织教育,做好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

4、民兵预备役人员应积极投身到“三个文明”建设中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时发挥模范先锋作用。

5、普通民兵连以上干部、基干民兵排以上干部外出超过五天的应主动请假归来后及时销假并及时向上级人武部汇报。

6、武装部和民兵连要定期与所属人员联系搞好民兵请销假手续登记,准确掌握人员流动情况,确保一有任务能随时召回。

征兵工作制度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征兵工作以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征兵命令和上级武装部征兵通知以及有关法律、政策、规定为依据,确保征兵任务完成,确保兵员质量,确保廉洁征兵。

三、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武装部部长任副组长,各单位主管为成员的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武装部,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四、征集对象和范围。凡户籍在本公司的城镇户口的青年,具备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

五、征集年龄。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

六、征集条件。政治条件,按照上级《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和有关规定执行。体格条件认真进行目测,及时向上级反映有关情况。

七、征集办法。公司适龄青年必须在武装部登记,经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合格的,报经上级征兵办公室批准入伍。

八、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征兵政策宣传,为征兵工作创造良好社会氛围,有效地激发广大适龄青年参军的积极性。

九、严格依法征兵,不断提高征兵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十、落实征兵责任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把好预征对象的第一关口,落实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

十一、廉洁征兵。征兵实行统一领导,纪委对廉洁征兵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对违纪者严厉惩处。

国防教育制度

一、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乡国防教育的具体实施,做好检查指导督促工作。

二、把国防教育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解决国防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每半年召开一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和总结国防教育工作,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

四、组织职工开展国防理论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五、抓好形势教育,增强紧迫性和重要性,维护国家安全。

会议制度

为了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实施正确有效的指导,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特制定会议制度如下:

一、会议安排,武装部会议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民兵连长会议每季一至二次。

二、会议准备,会议召开前与会人员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前期工作汇报,后期工作安排,需要提出研究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三、会议决定的事项,全体民兵干部都要积极努力,抓好落实。

四、研究决定和部署阶段的武装工作会议,应由武装部长主持。

推荐第2篇:美国的政治结构与选举制度

美国的政治结构和选举制度

研1302 刘帅 13121432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

美国的国家组织是依据三权分立与联邦制度这两大政治思想而制定,当初在起草宪法时因恐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某一部门将危害人民的自由,因而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独立,互相制衡,以避免政府滥权,根据宪法:立法机关是参议院与众议院并设的二院制议会;司法机关以联邦最高法院为首下设11个控诉法院,95个地方法院及4个特别法庭;行政机关是以由人民直接选举的总统为最高行政首长,并以副总统辅之,下设几个行政部门。政府的权力有联邦政府、州政府之分,宪法起草人根据政府必须接近百姓才不致剥夺人民自由的原则,将有关各州自治权保留给州政府,各州政府本身拥有立法、司法、行政诸权限,联邦政府的权力系以一州政府无法单独行使者为限,如课税、财政、国防、外交、货币银行、出入境管理、对外贸易、国民福利和邮政,以及科学艺术的发展援助等。

1三权分立

(1)行政 美国政府是由12个部门及根据法律设立之60余独立机关组成。

美国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政府最高行政首长,陆海空等各军种之最高司令官, 总统的任期是4年, 期间除了受到议会之弹劾, 不会因受反对势力而去职。 期满后可以连任一期。

依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条第一款,总统须年满35岁,居住美国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通常被解释为是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为美国公民。美国官职中唯正副总统两职具“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的任职要件。

(2)司法

美国的司法权力,赋予一个最高法院,以及国会可以随时制定及设立的次等法院。司法机关的职责是,对向国会的立法提出异议或要求予以解释的司法案件作出裁决,以及审理涉及触犯联邦法的刑事案。在涉及宪法的诉案中,联邦法院具有超越州法的上诉管辖权。联邦法院还负责审理涉及一个州以上的或关系到一个州以上公民的案件,以及涉外案件。

(3)立法

根据美国宪法第一条, 联邦政府将所有立法权力赋予参议院及众议院组成的国会。

美利坚合众国众议院为美国国会两院之一。美国各州在众议院中拥有的席位比例以人口为基准,但至少会有一名议员。院内议员总数经法律明定为435名。众议员任期两年,无连任限制。众议院议长由议员选举产生,传统上为多数党之领导人。然而多数党领袖另由该多数党于院内之第二重要议员担任。据美国总统继位条例,众议院议长继任总统之顺序仅次于兼任参议院议长的副总统,为政坛上第三重要的领袖人物。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是美国国会的两院之一。美国每一州于联邦参议院中均有两位议员作为代表,与各州人口无关。所以全院员额为100名议员。参议员任期六年,相互交错,故每隔两年改选约三分之一的席位。美国副总统任参议院议长,无参议员资格;且除非是为了在表决平手时打破僵局,不得投票。 2联邦制度

1776-1787年的美国为邦联制国家。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改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在建立统一的联邦政权的基础上,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等。不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

3政党制度

美国立国之时,开国元勋华盛顿等人力主摈弃政党歧见,所以当时并无政党之争。可是建国不久就出现了两个资产阶级政党:一个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另一个是以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党。后来,这两个派别几经分化、改组,直至南北战争前正式建立民主党和共和党;以后它们轮流执政,正式形成了两党制度。

民主党于1791年建党,当时由部分种植园主、农民和某些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资本家组成。曾名共和党和民主共和党。1828改称现名。1933-195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和杜鲁门先后任总统,民主党连续执政20年,是该党最兴旺发达时期。

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当时主要由反对扩大奴隶制的北方工商业的资本家组成。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均为共和党执政。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意识形态上无差别,那么,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在意识形态上有没有区别?事实上它们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区别。它们都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只是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共和党

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它反对扩大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物方面的预算开支,但却主张扩大国防预算开支。而民主党赞成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控制企业活动。

4选举制度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首先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正、副总统。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各级选举一般都由两党包办。为了保证两党的统治地位,一般实行单名选区制和多数代表制。

从选举过程看美国的总统选举有严格的程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前期竞选准备到正式大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实质性的选举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党内预选。在总统选举年的2至6月,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各州由普通党员直接选举出席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于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明确表示支持哪位总统候选人,因此,预选结果就能清楚地知道各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从某种意义上讲,总统预选也就是普通党员直接选举本党总统候选人的过程。

第二阶段,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选举年的

7、8月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本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事实上,在各州的预选过程中,总统候选人的优势已基本明确,全国代表大会不过是为选举的优胜者履行一下正式手续而已。

第三阶段,展开竞选。总统选举年的9至11月份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的竞选阶段,总统竞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竞选中两党候选人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手段为自己拉选票,为最后竞选成功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总统大选。总统选举年的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是美国总统大选日,这一天,各州选民到指定的选票站选举总统选举人。

从选举方式看美国的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制度,属于间接选举。

许多人认为,美国总统是在总统大选日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其实不然,美国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制,即由选民选出总统选举人,再由总统选举人选出总统。由于选民在推举选举人时,已经明确表示选某一总统候选人的选举人,因此,美国总统虽为间接选举,却有直接选举的意义。

另外,总统选举人制度作为美国总统选举中的一项独特的制度,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诸如,各州选举人的数目同本州在国会里的议员人数相等,一些大州议员人数多,选举人数目也就多;选举人的选举实行“胜者得全票制度”,就是说,如果某党获得一个州的多数选举人票,则该党就获得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

等等。

从阶级本质看美国的总统选举是典型的金钱选举,体现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性质。

金钱是进入白宫的钥匙,这从近几十来美国当选总统的情况和历届总统竞选的费用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从竞选费用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总统的竞选费用急剧增加。1964年美国总统竞选费用为2亿美元,1968年是3亿美元,1972年为4亿美元,1976年达到5.4亿美元,1980年高达10亿美元,1996年达到创记录的11.4亿美元。美国总统竞选费用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总统候选人个人拥有雄厚的财力;二是政府补助;三是来自大财团和社会各界的捐款。虽然美国的《竞选运动资助法》规定,个人直接给总统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500美元,团体捐款不得超过1000美元,但一些大财团通过各种途径钻法律的空子,为自己所支持的候选人提供资金,与总统候选人进行“金钱与政策”的交易。难怪有人说美国的总统选举是“钱举”。

从思想取向层面来看美国两大政党分别代表两种差别极大的政治哲学:民主党--自由主义;共和党--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含义,即使在美国也有不下几十种定义。一般说来,美国当代的自由主义理论推崇革新、容忍与社会平等,主张观念、制度和法律应随社会环境之改变而变迁;而保守主义思想则强调文化延续性,注重传统价值、社会稳定与宗教之作用。

在具体政治领域,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最大分歧莫过于“大政府”与“小政府”之争。保守主义理论从维护个人自由这个基点出发,坚信政府权力之扩大即意味著个人自由之缩小。这种理论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社会问题的涉入必定会危及美国文明的根基-个人自由。更有甚者,保守主义理论还认为联邦政府的社会福利、高开支、高税收、及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等政策均不同程度的造成或深化了美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生产率下降,通货膨胀,中上阶级收入减少,商企界投资热情不高,懒人依赖政府救济等等。

与此相反,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贫富不均、高失业与一系列其它问题,而高度发达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改变美国社会不平等现象,如种族歧视,妇女权益得不到足够保护等。因此,自由主义理论深信,美国社会的急迫问题不是个人权利受到侵犯,而是社会不平等没有得到纠正。同时,自由主义理论还认为,美国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如此之严重,如此之深刻,非得政府出面参与解决不可。换言之,自由主义理论坚信政府权力不是造成美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原因,而是消除这些问题之重要手段。

由于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对大、小政府持不同意见,近几十年间,共和党和民主党在诸如拨款、税收、政府调控经济、民权保障、枪支管制、环境保护等问

题上明争暗斗,针锋相对。美国两大政党关于政府权力大小之分歧在大选年显得最为突出。

民主党与共和党,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关于大、小政府的争执实际上已经延续了一个世纪。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兴起的所谓“镀金年代”里,共和党占尽上风,政府对经济放手不管,任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形式自由发展,这个时期国会所通过的几个“反托拉斯法”也只不过是虚晃一枪。二十世纪初叶美国兴起“进步主义”运动,试图解决伴之工业化、城市化而来的种种社会弊病,如政治腐败、商企巨子垄断豪夺、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工作日长,农民生计维艰等。“进步主义”是一个改良主义运动,它的理论基础是刚诞生不久的美国哲学--实用主义。这个哲学流派的集大成者约翰·杜威开美国现代自由主义先河,明确主张利用政府力量帮助消除社会弊病。由此而进,美国现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关于大、小政府之争的帷幕正式拉开,政权之争。

推荐第3篇:××局政治学习教育制度

××省××局政治学习教育制度

为加强省局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保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完成,制定省局政治学习教育制度。

一、学习教育内容

1、政治理论。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重要文件、重大会议精神、领导讲话及报刊重要文章的学习教育。

2、法律法规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普法活动。

3、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开展党的宗旨、奋斗目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教育。

4、法律和纪律。开展国家法律法规,党纪、政纪和中央、省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的学习教育。

二、学习教育基本方式

1、机关党委、纪委根据上级党组织、省局党组和领导的部署要求,制定机关年度政治学习教育计划。各支部根据机关党委学习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2、采取机关统一组织学习与各支部组织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干部职工个人自学相结合,辅导讲座、学习实践、典型引路、体会交流、网上学习、参观走访等多种方式。

3、集体学习辅导由机关党委负责组织考勤,各支部组织学习要由专人负责考勤,并做好记录。每个干部要有学习笔记,每年至少有一篇学习体会文章。

三、学习教育时间

1、全局政治业务学习时间每月不少于2天,全年不少于24天。每周由各支部安排半天学习。

2、学习教育时间包括全局集中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对于全局性的教育活动,要由省局有关部门集中组织。除根据形势任务要求集中组织的教育活动外,全局一般每季度请专家学者作一次学习辅导讲座,每半年请局领导上一次党课。

四、考试考核

1、机关党委每年组织一次机关干部政治学习考试,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并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依据之一。

2、考核采取定期抽查的形式,每半年对各党支部学习纪录做一次检查,及时通报各支部学习、讨论情况,定期组织学习体会交流会和学习论文评比活动,考核结果作为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的依据。

推荐第4篇:日本的政治结构

第一节 日本政治结构主要特点 日本近代政治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环节,是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的探索过程。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制度,重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为了加强和确保天皇“万世一系”的统治,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天皇,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直接统帅军队;由天皇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内阁,内阁在法律上对天皇负责;日本帝国议会由世袭的贵族院和选举产生的众议院组成,对天皇起咨议作用。“明治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立法权和行政权依然掌握在天皇手中。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国土狭窄、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日本大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国际资本主义间的矛盾使国内阶级矛盾更加突出,和日本的军阀政治相联系,通过1932年的5.15事件和1936年的2.26事件日本彻底军国主义化。日本为了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策划并制造了1931年的9.18事变和1937年的7.7事变,使日本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终于爆发了太平洋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处于美国占领之下,天皇的战争责任勿庸置疑,但美国为了远东争霸的需要保留了天皇。1947年日本制定了新宪法,建立了议会君主制的现代天皇制。天皇原有的权力被剥夺殆尽,不再有统帅军队、缔结条约、决定立法的权力。天皇的实际职能与英王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英王是法律上明确的世袭国家元首,是一切权力之源。而日本宪法明确主权在民,天皇只是国民整体的象征,没有明确规定他是国家元首。 战后日本新宪法确立了以下两点: 1,确立了议会民主制 宪法抛弃了以天皇为中心的近代天皇制度,而仿效欧美建立了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确立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资本主义宪政民主原则。对君主和议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换位——原帝国议会只起对天皇协助和咨询作用,天皇垄断一切权力;新宪法规定由民选的议会行使立法和监督之权,内阁向议会负责。 2,放弃战争 宪法第9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决不以武力威吓或以武力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据此,战前所有的军事机构均被撤销。但朝鲜战争后,美国中止日本“非军事化”的政策。1954年日本组建了陆海空自卫队,以后军力不断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国主义有所抬头,军事大国野心时有表现。军费开支突破GNP1%限额,现在仅次于美国。 依新宪法建立的政治结构成为日本宪政民主的主要载体。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日本特有的政治结构。其特征为: 一,议会内阁制 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政体。其特点为议会中心、内阁(首脑)集权、“议”“行”相容、议会内阁互相制约。 1) 议会中心 根据日本内阁制原则,哪个政党执党,取决于其在议会拥有多数议席或能结盟凑足多数。所以政党活动首先而且主要围绕争夺国会议席进行。只有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政党才能组阁,否则就沦为在野党。政党发挥的影响力也取决于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 2) 内阁(首脑)集权 议会是政治舞台的中心,但只议政表态,实际的问题,要政府解决,政府的权力又集中在内阁乃至首相手中。日本首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集中权力,取决于执政党能否在选举中获得稳定多数及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相当微妙和复杂。如果首相是党内最大派系的领袖,便可以象英国首相一样大权独揽,甚至在下野后仍可以操纵大权。比如田中角荣控制了自民党内被称为“田中集团”的最大派系,因“洛克希德”案下野后仍控制日本政治多年。20世纪80年代,自民党副总裁金丸信是自民党的实权派,首相的当选必须得到他的同意。所以首相如果没有最大派系为依托,便不可能长期稳定执政,重要决议都要看别人的脸色。

3)“议”“行”相容 日本内阁制政体的形式是“议行合一”,但“议”谁都可以“议”,在“行”上只是由议会极少数人控制。这部分人就是内阁成员,他们既是议员又是行政上层首脑。“议”“行”相容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议和行必须保持最低限度的一致,否则不是议会被解散,就是政府下台。“议”“行”的一致还取决于执政党在议会有无优势(在特定情况下,未获得议会多数的政党也可以组成少数党政府),有多大优势,能否保持这种优势。自民党在93年以后都是和别的小党组成联合政府,如果照顾不到小党的利益,就会产生政府下台的危机,所以自民党不易推行自己的政策。 4)议会内阁相互制约 日本议会对内阁的制约主要体现在监督政府的活动,特别是在必要时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当然,内阁反过来也可解散议会。若是前者,议员还可以照当;若是后者,议会和内阁要重新组成。议会要政府下台,政府就要议会解散;所以双方互相制衡,都不能轻举妄动。 二,一极多党的政党制度 战后民主化促进了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战后日本保持了一极多党政党体制。自民党得到美国的支持,是日本最大的保守政党。从1955年成立以来就把持政权,除自民党外,还有社会党(1995年更名为社民党)、公明党、共产党、民社党,在93年后出现了民主党、自由党、保守党。自民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控制政权,是因为它在国会占有多数的席位,每每强行通过法案,如1960年岸信介内阁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92年6月的联合国维持和平法,都是在强行将反对党议员驱逐出会场,或强行中断委员会辩论而进行表决的情况下通过的。1993年,自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导致政党分裂,虽然很快和在野党组阁重新执政,但在议会的议席数一直不能超过半数。因此象以前一样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是不可能了。1996年实行小选区制后,有利于多党两极制的实现但现在尚无这种苗头,所以很可能走向意大利式的不稳定的一极多党制。 同样施行议院内阁制的英国政党体制为两极多党政党制,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另外还有11个小党如绿党等。在小选区制下,小的政党一直无法与两大政党竞争。 三,多级单轨的司法系统 日本不同于欧美的双轨制组织方式,采用单轨制。日本在全国只有一个单独统一的法院系统,只是根据审级的需要划分为三至五个层级,在较低的审级根据地域设置若干同级法院。日本的法院系统分为四级:简易裁判所,地方裁判所和家庭裁判所、高等裁判所、最高裁判所;真正按法律程序审理诉讼案件的只有后面三级裁判所。而同是议院内阁制的英国,以上院为最高审级,以下便分为民事法院(包括郡法院,高等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包括治安法院,刑事法院)两套系统,而美国拥有联邦和州两套司法系统,各州的实体法和诉讼程序都是不同的。 第二节 日本选举制度和政党战略 一,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的过渡 1, 中选区制 日本的选举制度1996年以前是中选区制,由全国130个选举区按人口比例分别选举3—6名议员。投票采用非移让式制度, 候选人超过当选票数时剩余选票不许移让给同党其他候选人,世界上只有日本执行这种选举制度。冰岛和芬兰是可移让式中选区制。日本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到期全部改选;候选人登记时众议院议员和参议院地方选区议员要交纳10万日元的保证金。在达不到法定得票数时,保证金将被没收。 这种选举制度下政党在候选人间必须分配选票。要在众议院占过半数,政党必须保证每个选区有两名以上候选人当选。日本同一政党候选人之间必须展开竞争,保证在一个选区不产生一人独揽的局面,否则另外的候选人就要败给别的政党的候选人。日本政党96年前的选举战略是选择中间投票点偏左或偏右的位置,比如图2.1的L点和M点,以分得选票,这就造成选票分散,小党林立。为自民党的特别利益供与提供了温床,自民党的个人后援会战略也有了用武之地。

图2.1 投票 人数

O L X M R 候选人立场 A政党 B政党 图2.1 的纵轴表示选民所偏好的政党或候选人立场(或议题、政策)的频率分布。横轴表示政党或候选人的立场(或议题、政策)。X点为群众信誉高,大多数选民支持的政策。从X向左和X点向右支持率逐渐减少。如果每个选民都投票,并且对最接近选民的最偏好位置的政党投赞成票,那末两党竞争的结果是两党都采取中间投票点的政策。在图2.1中如果A政党担心失去位于横轴点L左侧的那部分选民的支持,他将他的政策订在L点上;如果B政党为了争取横轴左侧选民的支持,他也把政策立场从M点移到L点;结果A政党获得O至L之间的选民的支持,B政党虽然失去了M点以右的选民的支持,但却获得L至M之间的选民的支持。所以两党竞争的结果必将是两党都把政策调整到X点。 但真正能否当选,还取决于政党的政策实现能力,****、丑闻等损害国民利益的事情也是决定因素,并不是只靠政党的政策公约。这和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相矛盾,但为了选举成功,政党又不得不这样做。同时,资本主义选举存在用金钱收买投票人的现象,使选民意志得不到反映。 大的政党也允许候选人之间的政策差异,但这会给党的政策带来危害,候选人之间在政策上的互相攻 会导致选票分散。日本自民党采取的选举政策是对选举人的单独利益供与。与其在意识形态上争夺不如向特定集团提供单独利益。在中间投票点左右两侧寻找政策点以区分同党候选人的战略虽然缓和了同事相残,使分票结果容易掌握,但这种结构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之上,使社会要素资源的分配集中在特定的利益集团,有组织性的选民占优势,而没有组织的选民则维护不了自身的利益。使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保护生产者,远远偏离中间投票点,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了社会成本。这也是日本经济衰退的一大原因。 ‘候选人本位’的选举战略在日本的人际社会中需要组建个人后援会。六十年代大多数选民住在农村,80%的选举区也在农村,自民党的社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战前日本农村存在町村和部落二重结构。町村是国家行政的末梢,以部落为单位展开。每个部落的自治机构部落会承担了大部分町村的行政职能,部落会以部落内地主和上层农民为主导。因而战前的保守政党就以部落会为基础组成农村选举地盘。战后农地改革使地主和富农的领导权利大大衰落,但并没有消失。 自民党议员利用农村的村社组织和农协建立个人后援会。个人后援会是议员在自己选区建立的办事处,为得到选票自民党议员搞来道路、桥梁、隧道、河川、铁道、开垦等多种公共土木工程,使当地居民受益,同时在同党候选人间分配选票。而且后援会活动进入选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便选民对议员有父母官的亲切感。国会议员出资援助体育大会、妇女协会、老人协会、相扑大会、马拉松等,这些组织定期举行旅行、聚餐等活动,有时和别的国会议员一起举行新年会。自民党的国会议员为追求更大的当选率,一个月要参加几次葬礼、结婚典礼和毕业典礼等。据说前首相田中角荣在每天早晨必定翻阅地方报纸的婚丧版,决定是否参加或致辞。1961年加入个人后援会的会员总数,估计在全国超过1000万人,所以自民党想使这些潜在的党员成为在册党员。但个人后援会均属于中央的某一派阀,是以支持个人为目的,所以议员们一般不会把他们的金钱和血汗的结晶交给党。 个人的忠诚心是构筑自民党个人后援会的中心,后援会组织的成员和议员的个人关系在竞选中起到关键作用。自民党议员的40%是二世议员。从父亲、义父和党指导者那里承继的后援会组织,对候选人非常有利,也由于可继承性,使投资后援会组织成为有利可图的行为。 但也不是所有国家都受这种战略的影响。1830年到1880年英国中选举区制下政党选举主要依靠政党政策纲领,而不是公共开支的诱导战略。在这几十年间,英国随着选举区规模的扩大,减少了几人区选区。结果,政党根据中间投票点的意图选取政策,最后证明这比个别收买选举人的政策更加有利。选区越大,利益诱导的费用就越大。覆盖的区域越大,必须获得的支持者票数也增加。

内阁制政府制度使执政党易于控制政府资源,自民党议员在候选人本位的选举战略下充分利用其优势,把政府预算等公共资源用于供给地方的利益集团,这是赤裸裸的****,但这是中选举区制的结果,是资产阶级获得利益的手段。 自民党议员可以在规制、预算、租税政策上帮助当地的业者。50-60年代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经济结构,第

二、第三产业占人口的51.7% 。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国家采取保护市场的政策。在开发的初级阶段,经济市场的扩大需要公共设施的建设,货物的运输要求有贯通日本的铁道和公路。自民党在制定预算分配上,倾向生产者集团,开始提供低息贷款、大笔公共投资、辅助金、补助金。自民党为了保护农村的利益,实行米价保护、农产品市场保护,提供财政补助,同时下放权力,把原政府管辖的事务下放到“农协”。 这种政治时常超越经济规律,按政治需要进行。 自民党候选人可以选择在中小企业政策和零售业政策上支持选区的业者。同党别的候选人可以选择在农业、运输、电气通信、建设等政策上支持选区的业者,也以此分配选票。 企业为了获得政府的政策照顾时常向自民党献金。贡献资金的生产者,可以取得预算、税制、经济规制等方面的额外利益。这产生的问题是消费者的损失大于产业界得到的利益。对产业的保护使日本商品的价格昂贵,品质却不断下降,在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问题相对轻一些。但纺织、流通、建筑、银行等部门的保护政策使日本的总体竞争实力大受影响,这些损失一般通过股票下跌、雇佣条件的恶化、服务的低劣转嫁给消费者。所以,城市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希望自由竞争的体制。同时此结构在人际关系上耗费资源。人际关系是不产生任何价值的,所以这浪费了日本的社会资源,提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 2,选民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随着选民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日本的选举制度由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过渡。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展,日本选民开始涌入城市,农村也变成了小城镇。开始阶段也发生了城市人口过密、交通拥挤、大气污染、犯罪率增加等问题。这时,渐渐成为城市人的农民在选举中占选民的大部分。 农林渔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60年到1970年由33%锐减到19%。而工薪生活者则由19%上升到27%,产业工人由25%上升到32%。自营工商业者由20%减少到18%。到20世纪末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6%,第二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0%-40%,而第三产业占总人口的50%-60%。 自民党议员的票源地盘变成两重结构。第一,发生动摇而收缩的传统地盘。一般以利益为本位加以改组和加强。第二,因城市和大众化而从传统的社会网脱落的浮动地盘。据时事通讯社的调查,1960年回答“没有支持的政党”者为7.2%,而在1972年超过20%。 另外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生活方式开始向同一水平划一,因职业、年龄、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生活方式的特征和差别也在逐渐消失。以自家的生活水平属于“中中”的中流意识增强,1958年为37%,1964年增加到50%,1973年达到60%,加上“中下”和“中上”意识的人,由1961年的76%增加到1970年的90%,在巨大变动中自民党在大选中的相对得票率由1958年的57.8%下降到1969年的47.6%。 向日益无党派化和生活中等化的选民层传播信息并把他们动员起来的最大武器是大众传媒。自民党的统治变成了二元的结构:一个是扎根于利益分配体系的党内派阀政治,另一个是对大众社会的大众传媒政治。生活的中等化产生的是无党派化。 到1975年末,全部选区的65%已经都市化了,组织囊括大量选举人的个人后援会越来越困难了。都市投票人比农村投票人对自民党的特别利益供给政策更加迟钝,个人后援会在城市也不能象在农村一样对分票产生巨大作用。随着日本人向都市的移动,自民党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小选区制。都市居民有相对高的学历和移动率,他们通常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比起要求政府保护的农民和中、小企业经营者,都市选举人更重视自由竞争的市场政策。七十年代以后经济保护随着凯恩斯主义的退潮而渐渐不得人心,城市中产阶级的呼声日渐高涨,以靠向产业界为中心的特别利益供与遭到了城市居民的反对。

日本的政府保护政策,使国外的生产商不能打入日本市场,所以他们鼓动本国政府对日本施加压力。对日本的出口商采取贸易报复政策,这使日本的出口商对日本的非市场化非常烦恼。所以日本的大出口商要求政府改变保护本国产业的经济政策。这对自民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农民和商店业是坚固的支持基盘,但又不能丢弃献金的主要来源地大企业。城市中小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经济保护而大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实力,参与国际争夺开始倾向自由竞争的政策,中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这种政策也是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二.小选区制的实施 显然,90年代开始的经济萧条打击了日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日本存在一种使统治者阶层利益最大化的产权结构,而非社会总产值最大化的产权结构。比如日本的金融业一直在政府的保护下,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受到政府行政命令的控制。日本银行的储蓄金是受政府全额保护的,同时业务也受大藏省的管理,在这种机制下,银行的股东没有风险意识,存款人也没有风险意识,所以银行职员的工作脱离风险控制机制,这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主要起因。而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可以使自民党议员索要政治献金和其他好处。在中选区制下,对金融的管理也成为自民党议员分配选票的手段,并由此产生了金融族议员,金融规制和其他经济规制符合自民党议员和日本富有者的最大利益。但显然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对不良债权的处理需要政府缓和规制,国内的阶级矛盾也需要调整。在这个背景下,小选区制得以出台。 1993年国会决议改革选举制度,实行小选区和比例代表并立制, 1996年10月首次在新选举制度下选举产生了国会。在小选区实行多数当选制,获得有效票数最多者当选,但必须获得总票数的六分之一以上。在比例代表区被重复推荐者的候选人若同时当选,则以小选区为先;具体操作是把全国分为300个小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一名众议员,余下的200个议席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北海道、东北、北关东、南关东等11个比例区。2000年,自民党通过方案把众议院比例代表区议员减少20名,在比例代表区以选区为单位政党提交候选人名薄,并以选区为单位计算选票,各政党根据得票率分配议席,确定各党的议席总数。具体人选由各政党在选举前所排定的名单顺序确定。 1996年日本实行小选区和比例代表并立制后,废除了在一个选区必须选举多个议员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个政党的候选人只有一人当选,在同党候选人之间不必分配选票。候选人以政策作为竞争的手段。只有提出中间政策的候选人才可以当选。所以,城市中产阶级的政策取向可以反映到政治决策过程中。但问题是每个候选人为了当选而提出靠向中间位置的政策公约,使每个候选人的政策基本相同,选民无法有别的选择。这时只有靠候选人自身的经济实力、守信、人品来决定谁当选。这样,当地的名门望族就会更容易当选。当前的日本政坛甚至出现了电视、电影界明星当选议员的情况,日本电视台也哀叹说日本的议员是先当选后学习。同时这种选举制度使大的政党处于有利地位。在选举中采用的多数规则要求选票多数就可以当选,存在几个候选人时可能20%-30%的得票就可以当选。这样,议员不能真正代表当地选民的利益。 冷战结束后,日本****势力和国际****势力相勾结,开始了新一轮的右倾运动。小泽一郎等人努力推进小选区制。在小选区制,选举采用赢者通吃的方式,自民党是大型政党所以占尽优势。同时,右翼小政党面临联合组建大政党与自民党竞争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占社会支持率30%上下的左翼就会土崩瓦解。要麽作为一个小政党出现,要麽和右翼政党联合,可能还有执政的机会。日本政党制的两极化也是推进小选区制的势力希望看到的。自民党一党独裁造成日本政坛****丑闻屡屡发生,连带关系左右自民党人事。所以,财界也希望日本政权交替,保护自己的利益。

第三节 一极多党与自民党的组织结构 一,一极多党的政党体制 1,自民党一党独裁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盟国为使日本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实行了解散财阀、农地改革、组建工会、整肃战犯等措施。1947年日本国新宪法规定:国民有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议会由国民选举,政府形式采用三权分立。由此促使政党纷纷成立。日本现代政党制度作为日本宪政民主制的重要载体开始形成。 日本现在主要有六个政党:自民党、民主党、自由党、保守党、社民党、共产党。日本的政党是议会党团,在社会上并不发展政党组织,在竞选时,政党公认候选人,这样,候选人就以政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竞选。 代表日本经营者利益的保守政党自由党和进步党在45年11月成立,进步党是战前民政党的复活,集中了民政党的干部,而自由党是战时受压制的鸠山一郎为首的政友会的变形,但盟军总部对它们的保守性质很厌恶。随着工会运动和农****动的发展,西尾、平野和水谷等战前工人运动、农运、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动家复出组织了日本社会党,但分成左、右两派。右派社会党主张劳资调合,是中道性质。盟军总部正是看到了这个中道性质,在47年,组建了片山社会党内阁。 但随着美苏冷战的发展,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在远东堡垒的作用日趋突出,盟军总部开始支持保守政党。自由党政权的成立和之后的自由党与民主党的联合,都是在盟军总部的谋划下完成的。1955年,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成立自民党,在大选后组建了自民党政权。到1993年的38年间自民党一直独揽政权。55年体制下,社会党和自民党占议会总议席的90%以上,自社两党议员比例为2:1。所以,这是不对称的多党一极政党体制。自民党长期执政是美国、财界的支持,社会党的低落、劳工运动的低迷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 财界作为自民党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和自民党保持了密切的关系,自民党政权在自民党成立初期,财界就提供了10亿日元资金 。财界一直向自民党提供巨额献金。1989年自民党总收入中的308亿日元,其中47%是财界提供的。 在60年代开始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越南战争的爆发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转型。重化学工业代替农业、简单机械行业成为日本经济的基础。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0%以上,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巩固了自民党的统治。而自民党控制政府资源供应给各利益集团,使自民党保持了议会多数。 社会党在55年体制下完成了统一,但党内派阀长期斗争,在工会发生分裂后,于1960年,西尾末广在“总同盟工会”和“全农”的支持下,从社会党分裂出去,成立了民社党。社会党的群众基础主要集中于“总评工会”,不能实现自民党式的大众化,所以一直不能掌握政权。 60年代日本工会开始春季斗争运动,但随着日本外向经济的发展,工会运动转入劳资协调,金属劳协、国际金属工人联合会日本协议会、钢铁劳联否定阶级斗争主张产业民主化,总评会员数开始减少,运动走入死胡同。工会运动的分裂使社会党基础瓦解,而右翼工会却发展起来,支持民社党的总盟工会会员超过177万人,中立劳联103万人,社会党在1972年,1976年大选中的相对得票率21%左右,议席率24%上下。 1976—1993年出现多党化趋势,公明党、民社党、共产党、社民联等政党影响有所扩大,自民党和社会党的力量进一步削弱,日本的政党体制转为一极多党制。自民党在93年的分裂使其丧失议会多数,沦为在野党。标志了55年体制的终结。 1994年自民党卷土重来,组成社会党、自民党、新党魁党联合政府。在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解体,日本经济的衰退,日本政坛走向保守化。代表左翼的社会党(现为社民党)在短暂的执政期间基本上执行自民党的政策,因而力量大减,失去了选民的信任,不再能阻止自民党的政策。而共产党对政局没有影响。现在的自民党、保守党、公明党联合政府属右翼,小泉纯一郎上台1年,两次参拜靖国神社。在内心中,日本国民是没有认真地考虑它与亚洲国家的关系,这和冷战后国际****潮流相结合,成为日本政坛右倾化的基础。

2,政党结构 在日本政党的组织中,有明显的国会中心主义,党的组织以国会选举和制定法案为中心。日本的内阁制政体决定了政党在组织上要有全面的控制,党大会下一般由总裁控制党的内部事务,这有东方的集权主义倾向。集权主义的政治体制就需要集权主义的组织,只有这样的组织才会在日本生存下去。在2001年的竞选中,电视广告和各政党总裁的招贴画引人注目,在小选区制的今天,集权性的政党组织依然需要,但不能说议员会被迫服从党的领导,也不能用日本的共同体文化来解释。议员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才组成政党的。议员们为了在日本的中选区、小选区、议院内阁制等环境下赢得竞选,必须组织强大的政党。而强大的政党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人,议员们必须把自己的一定利益贡献出来,形成一个强大的集团,由党的中央干部管理和协调各议员的利益。但如果认为议员在政党中和政府中没有发言权是不对的。日本议员委托党的干部处理日常的事物,在强大的政党下,议员权力被削弱,但日本议员的权利比美国议员权利要大,因为多数党会控制政府并对司法机构有强大的影响力。而美国是议会、总统分立。正是议会、行政和司法的密切关系,反而使日本的议员要放弃一些权利以取得政党的胜利。在日本的政党结构中委托—代理 的一些问题是明显的。议员在委托一些执政和管理党务的干部时首先面临逆向选择问题,选哪一个总裁、干事长才符合党全体议员的利益,在干部当选后,又如何防止道德风险,防止干部滥用职权,也是必须考虑的。在讨论党的中央集团之前,党的派阀组织作为更小的结构也常影响政党的政策决定,影响政党的前途。 二,自民党的派阀 自民党的组织构造是日本政党中的典型,而派阀在自民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适应选举制度和内阁制,自民党必须建立强大的党组织,这些议员组成派阀,团结在派阀领袖周围,为自己的利益而形成一定的组织。在一个强大的政党里,权力是必须集中的,而对权力的争夺,使议员们团结起来,在争夺权力时,可能会损害党的利益。但派阀之间存在凝聚力,这种力量就是为了控制议会、控制政府对议员的压力。所以,自民党的派阀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党的力量。而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两个问题也可以解决。比如,委托—代理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就是对谁能胜任某个工作不能了解,从而损害了集团的利益。派阀的相互竞争使议员们各展其能,对议员的选拔和培养也由派阀担任,同时,派阀间的竞争反映了各方的利益,使双方的信息传达到党中央,派阀在中选举区的分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派阀在小选举区下会渐渐消失,因为在小选区制下,派阀对分票没有作用,但内阁制的存在为派阀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只要权力必须集中在几个议员手中,派阀就不会消失,日本式的自由竞争就必不可少。 1, 派阀历史 政党的派阀首先在自由党和宪政会这2个政党中产生出来。1900年长州元老伊藤博文就任政友会总裁时,参加这个政党的多数议员出身于山口县。在党内伊藤和同乡的政治家结成了明显的地域性派阀。 战后自由党和民主党在1955年合并时就已经存在派阀。1955年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时,自由党有吉田茂、绪方竹虎、大野伴睦率领的3个集团。民主党有鸠山一郎、岸信介、三木武吉和新进党的集团。所以,自民党最初由11个派阀组成。1956年和1960年石井派因2度首相选举失利而解散。藤山爱一郎在1960年、1964年、1966年总裁选举中失败。失去了所有的财产,所属议员最后去了福田赳夫派。到1978年,小派阀已经全部灭亡了。 早在1955年自民党新总裁石桥湛山和干事长三木武夫提出限制内部斗争一致对外的提案。1977年自民党终于有了实际行动,在总裁选举中引入预备选举,自民党员的投票变为更加重要。1978年举行了新党规下的最初预备选举,大平正芳和福田赳夫在预备选举中都投入巨额资金,收集地方选票。最后大平在预备选举中获胜。一年之后,1979年9月,大平不顾福田派、中曾根派、三木派的反对,解散众议院实行总选举。大平的目标是在选举中取得大胜,巩固在党内的地盘。但是1979年10月的选举和预想的完全相反,自民党以惨败告终。实际上,自民党获得有史以来最低的248个议席,在和新自由俱乐部联立后才勉强过半数。福田开始活动让大平辞职。1980年5月,福田派联合3派(三木派、中川派、中曾根派)采取共同行动支持社会党提出的大平内阁不信任案,最后社会党的不信任案意外得到通过。但大平拒绝总辞职而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事态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是:大平首相因意外的总选举而突发心脏病猝死。对自民党来说幸运的是大平的死得到了“同情票”,自民党再次获得了议会多数。自民党一直消灭不了派阀分裂活动。

2,派阀机能 派阀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挖掘新人,在党内的派阀竞争中派阀的领袖为了巩固在党内的地盘,会寻找在选举中最有可能获胜的候选人。在选举时要获得党的公认,派阀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在党干部的公认名单中,一般优先派阀成员。选举中派阀领袖向候选人提供资金援助。 制造反乱的自民党议员一般也交由派阀领袖惩罚。不遵守党的决议会成为政治生涯的障碍。无视这种纪律的议员会受到惩罚。比如,1987年对营业税投票中鸠山邦夫投了反对票。他所属的派阀领袖竹下登推迟了他担任政务次官一年。 自民党议员在各阶段的获胜都依赖于所属派阀在选举、阀务、资金面的支持。派阀干部们把党的竞选资金掌握在自己手中,支付给中选举区中的候选人。最重要的是在中选举区中互相竞争的候选人加入到不同的派阀组织中去,成为重要的分票手段。派阀作为日本政治的特殊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作为后发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依然存在各种封建的残余,存在落后的方面,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 派阀在自民党内是中间组织,在选举区是基本竞争单位。派阀的存在是中选区分散党中央政权的方法,由于党内候选人的竞争,党中央不能保持过于强大的力量,否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作为当选的前提--党的公认、财政支援、人事管理等,一般由派阀领袖提供。作为回报派阀所属议员帮助领袖竞选党首。中选区下,派阀竞争使自民党维持了在议会过半数的地位。 派阀的存在也产生相当的弊害。向自民党献金的企业必须支付更多的金钱。为了自民党取得选举的成功,支持者团体付出了巨大的财富。 三.自民党的中央组织 各个政党都有一定的党纲,在党纲中规定了党的组织形态,一般分为党的中央机构和党的地方机构。在党的中央机构中一般分为政策制定机构、地方机构的管理机构、国会对策机构、议员总会、党纪委员会等。 图3.1 自民党本部机构图 外交部会 党纪委员会 环境部会 选举对策委员会 社会部会 财政部会 政务调查会 交通部会 人事局 文教部会等 党大会 总裁 干事长 名薄管理室 总务局 地方组织总局 全国组织委员会 副总裁 地方议会总局 总务会 团体对策总局 注:此图为简图 小选举区的导入、议院内阁制、选民的多样化,这些决定了政党在维持强大的党中央时必须能适应选民的变化。在野党在政策上越来越走中间投票点的路线,在野党为了在日本政坛竞争,也维持了强大的中央集团,党纪律也很严格。在对选民的争夺战斗中,自民党的政策决定权渐渐由政调会、总务会向内阁转移。为了笼络大多数选民,强有力的首脑是各党争相推出的战略。美国是总统直选,议会多数党不控制行政和司法部门。所以,强大的党中央就不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日本政党中央干部的领导作用是选举胜利和执政顺利的重要保证。但为了解决自己的当选问题,一般议员是需要强有力的党干部的,在委托—代理理论中,有一个问题是道德风险问题,理性的个人有其自身的利益,他们会为了自己的贪欲损害集体的利益,为了使党干部的行为不损害议员自身的利益,议员会采用一些方法来控制党干部。 议员控制党干部的第一个方法是支付高额的工资。使他们对未来收入有期待感。从而使他们私自动用党的资金的机会成本提高。第二个方法是只从稳定的选举区选拔干部。稳定选区选举出的政治家有把选举地盘让渡给子女的倾向,所以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较高,这就缓和了滥用权力的行为。自民党统治干部的第三个方法是频繁更替指导部的职务,这种方法的效果比第一和第二种方法差,从直观来看,让党干部转任各种工作会减少他在一个领域中构筑势力的可能性。但党的工作需要实行力,因此,这是种费用很高的方法。 当自民党一般议员和派阀按自己的意图分别行动时,就会面临‘囚徒困境’ 一样的情况。他们可能采取自灭性的行动。所以,自民党议员把重要的党运营的权力交给了超派阀的党干部。党中央会约束一般议员的行为,代表自民党全体的利益。

自民党议员建立一定的制度结构,使党干部按议员的利益行事。议会内阁制决定自民党必须有强大的中央领导机构,这个机构解决3个问题。1)作为执政党容易发生过度的财政支出,党的中央干部可以抑制这种倾向。2)为了取得中选区、小选区竞选的胜利制定党的政策。3)贯彻党的方针,控制行政和法院系统。由于自民党控制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所以议员可以向支持集团分配特别利益,如果没有党中央干部的制约,一般议员会随意分配政府预算。 要获得中选区、小选区竞选的胜利,议员的自身信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强有力的党组织中,党的政策公约和信用可以帮助议员当选。自民党议员必须依赖党干部,党干部是从在任议员中任职期最长,选举失败可能性最小的议员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党干部有信守的动机,并掌握强制一般议员信守公约的权利,自民党必须维持党的信誉吸引选举资金。 在日本,‘无所属’的政治家(不属于任何党派)很难为献金者提供单独利益,也不能保证维持长久的政治公约,所以很难筹集竞选资金。而政党是维持长期信誉的实体组织。因此政党比‘无所属’的政治家在私人利益供与上更有实力和信用度。 政党是阶级的代表,是政治生活的基础。政党在所有问题上结成最小获胜联盟 ,减少了交易费用。政党是为了赢得议会多数而结成的基本竞争单位。从组成联合的成员偏差性减少的角度看 ,政治家负担的成本随着交涉费用的减少而减少。 自民党的派阀只是部分解决了集体产生的问题。派阀消除不了恒久联合产生的交易费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达到在国会过半数的派阀。因此自民党议员把超派阀的诸权限委托给党的干部。 自民党一般议员委托党中央干部统治全党,同时授予他们一定的行动权限。一般议员有时必须接受违反自己利益的制约。不接受这种制约会导致别的议员‘免费乘车’ 。党干部为了取得工资额以上的收入(如金钱,权限),有利用党的集团资源牟利的动机,如果一般议员没有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就会使自己的个人利益受损。自民党的议员在控制党中央干部时也使党的组织更有效力、更强大,党干部在选举获胜中有重要作用,但为了全体议员的利益他们也要接受严格的监督。 第四节 日本的立法结构和政府外监督组织的影响 一,立法结构 日本国宪法规定了国民主义,以国民的意志决定国家政治。为了体现国民民主主义精神,规定以国民选举产生的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的立法活动由国会负责。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为了体现内阁制政体,确立了众议院优先的原则。参议院只是监督众议院的立法,在众议院解散时,暂时担当立法工作。由于参议院的性质,100名议员的选举采取了全国选区的比例代表制,另外150人从中选区选出。以有效监督众议院的立法,但60年代以后,党派政治在参议院盛行,发挥不了监督的作用。近来日本国民缩小参议院的呼声日益高涨,所以日本的国会以众议院为立法主体。 也许是汲取军国主义的教训,日本实行众议院优先的制度,但在某种意义上,牺牲了三权分立的相互制衡的效果。在议院和内阁的关系上,内阁相对保持了一定的权限,国会在质询政策时,内阁成员必须参加,回答提问,这分为书面回答和口头回答两种。国会答辩采取向社会转播的形式,让广大人民可以看到这些答辩。众议院还独享提出内阁不信任案的权力,只有众议院有权提出内阁不信任案,而参议院没有此权,这也是内阁制下,众议院优先的表现。当不信任案通过后,内阁必须辞职。同时首相也有权解散众议院,让选民重新选举议员直接表达自己对政府政策的观点。但首相无权解散参议院,这也是参议院监督立法的性质决定的。在众议院解散期间由参议院负责立法权和紧急对策权。众议院重新组成后,内阁必须总辞职。 在立法的过程中,内阁是立法主体。在日本议院内阁制下,自民党一党独裁的政党体制直接决定立法的过程,因为自民党控制议会多数,同时由自民党组阁,所以内阁制定的大多数法案可以在议会通过。而在野党在议会中占不到多数,缺乏阻止自民党的手段。由内阁立法就渐渐成为惯例。

推荐第5篇:DNA结构与复制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简析: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高中生物教材第二册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以及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关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知道了染色体(Chromosome )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以及前面所讲的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些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且,本节内容是遗传变异这一章的理论基础知识,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以后的生物知识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生物的变异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DNA分子的结构以及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碱基组成,DNA分子的复制特点 理解:(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DNA立体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有个大体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探讨,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2)通过提问让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如DNA分子的基本元素组成,3种基本组成物质,基本结构单位,以及化学结构等。在复习提问的基础上,再结合课本中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的图解,使学生明确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它们聚合形成多核苷酸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及特点,以及DNA复制的过程 (2)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学会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DNA的碱基组成,DNA复制的过程、条件和特点的相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DNA的碱基组成以及DNA复制的过程、条件和特点,才能理解和掌握基因的表达、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因为这些内容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接下来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演示—归纳”教学模式,讨论法、比较法、研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1.演示法:讲授DNA双螺旋结构时,首先让学生观察DNA立体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有个大体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法,给学生展示DNA复制过程的动画,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和总结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对DNA复制的特点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4.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五、学法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在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培养兴趣,强化思维,反复练习。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如DNA分子的基本元素组成,3种基本组成物质,基本结构单位,以及化学结构等。让学生观察DNA立体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有个大体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让学生积极讨论。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通过上面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在复习提问的基础上,再结合课本中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的图解,使学生明确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它们聚合形成多核苷酸链。

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2)通过学生对双螺旋结构的空间认识,鼓励学生对双螺旋结构的特点进行讨论并总结,教师再得出结论:双链等长,所含物质组成相同;在数目上,A=T,C=G;嘌呤数=嘧啶数;(A+G)/(T+C)=1;A+T不等于C+G。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之间以两个氢键相连,G与C之间以3个氢键相连。

(3)学生积极讨论完之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11页关于DNA复制过程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什么是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简述子链形成过程。

让学生充分回答上述问题之后,教师播放多媒体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动态图解,归纳出复制三点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合成互补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DNA的这种复制方式即半保留复制,DNA复制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对DNA分子结构特点,DNA复制过程及复制特点进行小结,强化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

4、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复学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提纲式板书。在其中,注重了重、难点的突出,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层次、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 DNA分子的结构

(1)分析核苷酸的结构,理解核苷酸、核酸的种类

构成核苷酸的五碳糖有两种(RNA中的是核糖、DNA中的是脱氧核糖),碱基共5种(RNA有A、U、G、C四种,DNA有A、T、G、C四种),所以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各4种共有8种;

(2)DNA的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表格归纳法)

(二)DNA分子的复制(表格归纳法)

5.布置作业:

例、如果将大肠杆菌的 DNA分子用 标记,然后将大肠杆菌移入培养基上连续培养。从分析得知,第一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与亲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若连续培养三代,此时,含标记的DNA分子约占大肠杆菌DNA分子总量的多少?其原因是多少?

【解析】

解题时,可用下图表示双链DNA分子复制过程:从图解可知,第二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是以亲代的DNA分子中两条母链分别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而成的。第二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总量中,含标记的为 (即 );第三代应为 (即 )。 【答案】

以亲代D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而成;25%;因 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进一巩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

在作业的布置中,我严格遵循“重质量、轻负担”的指导思想。不搞题海战术,精心设计习题,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主要设计了两种题型:选择题和填空题,并把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两部分,基础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针对的是中等以下的学生;提高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针对的是中等以上的学生。这样做既照顾了整体,又兼顾了部分优秀群体学生,很好地巩固了课上所复习的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 教学策略的选用

1、教学中要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教学模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理想。

2、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研究性学习。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第6篇:教案分析《结构与稳定性》

教案分析《1.2结构与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稳定的概念以及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结构稳定性的认识。培养创新品质,提高审美意识。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位置,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教学资源

不倒翁、积木、熟鸡蛋、军棋橡皮泥等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结构的基本知识,对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而结构是无处不在的,(观看幻灯片:德国森林螺旋城、加拿大栖息地、美国篮子大厦等)仔细观察这些结构,请同学们回忆下什么是结构? 生:结构是指事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生:从力学角度来说,结构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态和大小改变的力。

(播放2008年暴雪的图片资料)

2.新课授予 ①结构的稳定性

师:这是一种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在暴雪没有来临时它是稳定的,后来它为什么会翻倒呢?

(给些时间让学生想,说)指出:这是因应当这些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的。

师:那么,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呢?

幻灯片: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师:同样暴雪的破坏下,为什么有一些树、房子或广告牌等被刮倒,而其它的却稳如泰山一点都不受暴雪影响呢? 生:结构不同,稳定性不同

[分析]学生看到这个现象后都感到有些“蠢蠢欲动”,想去提高这个结构的稳定性!指出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引导并指出提高稳定性可以减少损失,同时让学生增加人文关怀意识和自身保护意识。

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实验归纳阶段

A.因素一:重心位置的高低

(过渡)师:既然结构的稳定性被打破后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案例分析1 (实物展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幻灯片)

生:重心位置很低,落在与地面接触点上,所以不倒。 (演示实验)P15小试验“探究结构的重心与稳定性的关系”

过程:

1、用手扳动不倒翁的头部,试一试不倒翁不倾倒的最大倾角。(90度)

2、在不倒翁的脖子上挂一只用细绳穿起的铁环,逐渐增加铁环的个数,直到它翻倒。

问1:为什么不倒翁会倾倒?

答:原来不倒翁的重心很低,重心落在支撑面积内,稳定性很强,所以即使倾倒的角度很大仍然会恢复,加了铁环后,重心偏离了支撑面积,稳定性变弱了,只要稍微倾斜一些就倒了。

问2:不倒翁的倾倒与在它脖子上挂铁环的方法有没有关系?

答:有关系,只有把铁环增加在某一側,使重心不落在支撑面内,才可能倾倒。 所以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板书] 重心位置的高低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那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还有那些利用重心增加稳定性的事例。 (观看幻灯片)独脚桌的独脚和台面是如何设计的?为何这样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独脚桌的独脚是用密度较大石头做成的,台面也是密度较大的材料做成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茶几的重心。 落地灯和落地扇的重心很低,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B.因素二:支撑面的大小

我们知道了重心位置的高低能影响结构的稳定性,那还有什么因素呢?我们再看看这个实验。 案例分析2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手拿一熟鸡蛋,让学生不借助其它任何物体,将它在桌面上。开始立不起来,教师提示可以对鸡蛋可以进行一点处理。让学生动脑筋把鸡蛋立起来

(学生很快找到方法)

师:为了鸡蛋竖立起来,我们将鸡蛋轻轻打破,支撑面积增大,鸡蛋的稳定性也随之增加。那接触面的大小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吗?

师:不准确,因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是支撑面的大小?那支撑面与接触面有什么区别呢?

师:(观看幻灯片)支撑面和接触面的区别:接触面是物体与地面接触形成的面。支撑面是物体与地面接触形成支撑点的连线与地面的构成的面。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请你说说图1~3中那个椅子最稳定?对支撑面而言,说说在图1~3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 师:我们得到结论,

[板书]支撑面的大小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案例分析3 师:分析自行车的支撑面的哪一区域?

生:双脚支撑的自行车是:支撑脚与地面形成的接触点和前轮与地面的接触点连线构成的区域。单脚支撑自行车的支撑面是:前、后轮与地面接触点和支撑脚与地面形成的接触点连线构成的区域。

师:单脚自行车的稳定程度取决于单脚支撑架的倾斜度,在一定范围内,支撑架与地面的夹角越小(自行车越斜),三角形的支撑面积越大,自行车的重心越容易落在三角形内,稳定性相对更好。 课堂练习:分析摩托车停放时的稳定性。

师:我们分析了静态自行车是如何保持稳定的,那我们再来探究下“自行车在运动中为什么不会倒?”

师: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一个物体要有三个支撑点才能稳定,如果只有两个就会倒下。但是,自行车在骑起来时,却只有两个支撑点,为什么不会倒下呢?

答:一个旋转物体的旋转轴所指的方向在不受外力影响时,是不会改变的。轮子转得越快,越不容易倒。因为车轴有一股保持水平的力量。另外,人在反复练习后,掌握了随时平衡车体的能力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课外小知识:陀螺效应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结构通过扩大支撑面积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案例分析4(学生动手,自主探究)

(进行演示实验)拿出纸片,让学生不借助其它任何物体,将纸片立起来? 提示:在可改变形状的情况下,纸片可以怎样立起来

教师根据学生所展现的方法中的一种立起纸片(如折成状),并画出它们的几何形状,引导学生分析明白结构的形状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师:我们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大支撑面积,使得它的稳定性得到改变。

C.因素三:结构的形状

我们知道了重心位置的高低、支撑面积的大小都能影响结构的稳定性,那还有什么因素呢?我们再看看这个实验。 案例分析5 马上行动:人们利用梯子可以登高。请分析A字形梯载人时能稳定的原因,如果没有梯子中间的拉杆将会怎么样?

答:如果没有梯子中间的拉杆,梯子的支撑脚与地面的位置不能固定。梯子增加了拉杆,拉杆与梯子的两边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从而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

[板书]形状也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师:结构的形状不同,其稳定性也不同。由于三角形是框架结构最基本的形状之一,结实、稳定、材料最少。故工程结构中的桁架都是有三角形组成的。(播放幻灯片,展示一些建筑和桥梁的桁架结构,让学生观察。) 问:照相机的支撑架为什么用三角架支撑?

答:照相机的支撑架常使用三角架而不用其他形状,是因为三角支架与地面有三个接触点,形成的三角结构使照相机的支撑架更容易稳定。

D.结构的稳定的基本条件

师:我们详细介绍了三种影响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大家仔细想想,还有其它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吗?

师:为什么有些结构看上去倾斜不稳,可实际是稳定的呢?如:比萨斜塔 答:它重心所在的点的垂线落在结构的地面范围,所以不会倒塌。 [板书]结构稳定的条件是“重心所在的点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 师:结构的稳定性除了上述所说的因素有关之外,还和材料等因素有关。 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是相互关联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讨论结构的稳定性。

E.结构稳定性的应用

师:结构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方面人们利用稳定的结构抵抗外力、承受负载,另一方面又利用不稳定的结构实现某些功能。如跷跷板、生活中利用不稳定的结构实现一定功能的事例。

师:在地震多发地区,人们将啤酒瓶之类的物体倒置在地上,利用这一不稳定的结构实现预报地震的功能。(介绍欹器)

师:请列举生活中利用不稳定的结构实现一定功能的事例。 答:振动器、地震仪、多米诺骨牌等

3.教师总结

(1)、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支撑面的大小、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的形状等

(3)、静态结构稳定的基本条件——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支撑面内。 (4)、结构稳定性的应用 4.课后练习

(观看幻灯片)观察学校的篮球架,并思考篮球架要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怎样做?

生:在底座上加些比较重的重物。

生:增大底座与地面的接触面,可以使重心所在的点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

教师点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没有这么去做。那是因为假如这样,运动员很容易撞到支架上去。这样忽略了人机关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观看2008年雪灾资料和教师演示不倒翁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上好课的热情。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案例采取情景导入——知识构建——合作探究——能力拓展——总结提高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比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但由于时间所限,学生的分组试验——探究结构的形状与稳定性的关系时间不够充裕,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结论的得出。

推荐第7篇:绘画结构与透视 教案

题: 绘画结构与透视

时:一课时

型:绘画基础类

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致力于提高初学者对石膏头像素描的认识,增强实际的作画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一段时间学习使学生懂得素描:静物、石膏写生的意义。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作画步骤、和技巧。为上好其他绘画专业课奠定造型基础。 1.知识和技能目标:提高初学者对石膏头像素描的认识,增强实际的作画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学习作品,让学生实践作画,最终熟悉素描基本绘画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和分析,透视现象和原理。

教学难点: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示范法、参观法、图片展示法,谈话法。

2.学法:通过欣赏、学习基本技能掌握方法。

教具准备:

教具---写生台、衬布、静物、石膏几何体若干、范画、印刷画页、画册。

学具准备:素描纸、中华绘图铅笔、HB、B、2B、4B、削笔刀、橡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师生互致问好

二:引入新课:(2分钟)以范画、印刷画页、画册等让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向学生设问:为什么纸面是平的,画的画看起来确却是有立体感有空间感呢?为什么两个实物看起来一样大在画面中确前后不一样大呢?为什么是白色石膏而画面中我们用了大量的深色灰色?

三:讲授新课:(25分钟)

(一):素描的基本概念

1:在绘画艺术中素描是指一切所有的单色绘画。

2:素描基本分为线素描和光影素描 ,线造型素描 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西方绘画也很讲究线的运用,但其特点和中国绘画有很大的区别

①:线素描着重表现形体的形状和结构

②.:光影素描表现形体受光后所产生的形态,立体空间关系等。

(二)基本透视原理

1平行透视,2成角透视,3倾斜透视,4圆透视,5投影透视,6倒影透视(这里利用板书、画透视图来说明基本原理,更详细的内容应在透视学理论课上解决)。

(三).写生中的光影、黑、白、灰色调规律及画面中的表现

没有光,事物无法呈现视觉形象,有光就有影,光和影构成的明暗关系成为色调深浅变化的依据,光影素描本源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她把物象各个转折面以不同角度接受光源,形成了深浅不同的色阶,分为:亮

色调---直接受光部分;灰色调---侧面受光部分,较弱的亮部,明暗交界线,受光与背光的交界地带;反光物体的背光部分接受邻近物体的反射形成,投影物体遮挡光线的部分称为“五调”。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也有“石分三面”之说,阴、阳、背向,归纳出物象空间立体的表现规律。写实绘画的写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照相机式的无个性写实是不存在的,无论多麽忠实的写实愿望,最终都只是一种绘画效果的转换,而转换方式的依据既是观擦方法,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态度,指引着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而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角度又引导着视知觉在对物象中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效果。使绘画变得丰富多彩,如以线带调子式、体面式、结构式、光影式等。

(四)素描造型的基本要素

1、形与体既物体的平面形状,体既物体的体积。

2、形体与体面---体面既物体外表的面向。体面的方向、性质、大小、衔接、连接。三个以上的体面汇聚交接成尖角,凸起为“高点”或骨点,凹下去的为“低点”或“伏点”。

3、线与面

相生相依的关系。

4、结构与形体 结构是形体的内在本质,形体是结构的外部呈现。

5、光影调子。

四:课堂总结:(7分钟)通过这节课我们对素描的基础了解,我们有了绘画入门基础知识,对绘画技能有了初步的了解。

五:作业布置(练习):

1.静物的布置主要注意几点:

(1)选择静物主题明确,内容搭配符合逻辑状态。

(2)物体大小形状搭配得当,富于变化而又和谐。

(3)物体的造型体积与表面质感富于变化避免雷同。

(4)物体的固有色应注意黑白灰色调的距离和节奏。

(5)以顶侧自然光为宜。 2.画一组石膏静物

课题

板书设计

(一):素描的基本概念 ①:表现形体的形状和结构

②.:立体空间关系等。

(二)基本透视原理

1平行透视,2成角透视,3倾斜透视,4圆透视,5投影透视,6倒影透视

(三).写生中的光影、黑、白、灰色调规律及画面中的表现

(四)素描造型的基本要术

推荐第8篇:经济与政治教案

吉林电大桦甸市分校附设中专

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 案)

主讲人:张丽

2010年4月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掌握价值规律

◆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 教学难点:

◆自觉运用价值规律 ◆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教学时数: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一、商品和货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价格和价值规律

在经济生活中,商品价格总在不断变动,不仅不同商品的价格不同,就是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价格也不尽相同;而且商品的价格不会无限上涨,也不会无限下降,似乎有规律可循。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 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

市场上商品的价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它们的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其次,价格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时间、地域、文化等。

供求影响商品的价格。

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短缺会造成该商品紧俏难买,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当某个商品供过于求时,过剩造成商品的积压,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被称为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三、消费和消费观

(一)不同的消费行为

消费方式主要分为钱贷两清的消费和信贷消费。消费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首要因素,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商品价格、消费心理等也是影响消费的因素。

(二)常见的消费心理

2 影响人们消费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求同心理

2、求名心理

3、求实心理

(三)科学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当消费。

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商品。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都是不可取的,应该适度消费。

2、统筹兼顾,合理消费。

消费者应处理好消费和积累、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处理好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的关系,使消费既能满足现实需求,保证身心健康,又能兼顾长远需要,促进全面发展。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消费者应该选择绿色产品,注意垃圾的处置,注重环保,节约资源。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人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应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第二课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一)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

人们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由企业提供的。企业从市场上购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商品,同时也源源不断的向市场输送自己生产的商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的含义和类型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商品的经济组织。

按所有制形式划分,我国的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按组织形式划分,我国企业主要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占据着支配地位,大中型企业通常采取这种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三)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销售收入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即产出与投入之比。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具体生产经营中,主要方法有:

第一、面向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4 第

二、创新技术,推动企业集约型发展。

第三、提高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第四、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中的劳动者

(一) 劳动模范显身手

劳动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企业中的劳动者包括管理者、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等,他们的工作岗位有所区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能有所作为,都应受到尊重。

(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第一、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第三、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保证。

(三)成为高素质劳动者

要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确立职业理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培养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第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第五、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心理素质。

5 第三课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一、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 多元的家庭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主要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

(二)个人的收入和分配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也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坚持效率原则,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结合起来,就是要按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打破平均主义,激励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多劳动、多积累。

坚持公平原则,就好似要防止分配不公,比卖弄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

二、依法纳税

6

(一)个人纳税面面观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无偿取得财产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最直接的形式,也是征收面积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税收有不同的种类,根据征税对象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取得各项收入征收的一种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三)确立纳税人意识

纳税人是税发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不仅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而且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三、投资理财

(一)安全方便的储蓄

储蓄是指将货币存入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当存款到期或储户随时提取时,由金融机构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活动。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

7 限

(二)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证券

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

证券是一种稳健的投资工具,通常有利率固定、风险较小的特点。根据发行者不同,我国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三)冷暖相知的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工具。商业保险一般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教学重点:

8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难点:

◆坚持科学发展观

◆面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自主创业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四课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图例分析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9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还必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是因为:

一、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和市场两种基本手段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但两者地位并不等同,市场的调节作用实际上是价值在起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计划是对市场失灵的校正和补充。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表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市场

10 经济。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实行强有力调控的市场经济。

(二)遵循市场规则 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要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良好的微观经济秩序。一方面,要求企业与居民自觉遵循市场规则;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经济的规则主要包括:资源交易,平等竞争,诚实守信,等价有偿。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国建设小康社会

(一)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面小康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我国设计了实现现代化分三步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1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目标:

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三、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明显增加,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第四、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一)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等内容。

(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包括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经济中要坚持资源节约与

12 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第六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一)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

通过30多年对外开放,我国逐步成为开放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大国。

(二)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贸易

改革开放强,我国处于半封闭状态,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很小。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30年。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走出去”的规模将越来越大、范围将越来越广,并将与“引进来”共同构成支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两大支柱。

二、面对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技术、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3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和社会发挥在那的客观要求。

首先,对外开放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其次,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对外开放。

组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三)增强风险意识

在经济全气话过程中,我们要提高风险意识,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收益的同时,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全面增强自我保护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是要正确面对全球化。

二是积极参与全球化。

三是在全球化中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第三单元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4 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八课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一)从农民工中产生人大代表谈起

根据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草案的有关规定,2008年我国首次在不断壮大的农民工队伍中产生全国人大代表。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利都来自人民、属于人民,这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15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 三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相适应。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抱住那个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从我国民主政治的实践谈起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中,是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

(二)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16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协调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17 教学重点:

◆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人民政府服务人民

◆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教学难点:

◆公民如何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九课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一、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一) 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利机关代表和被选举为国家权利机关代表的权利。

第二、政治自由。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18 第

三、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权利。

(二)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有多种合法的途径和方式。

一、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二、通过人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行使监督权。

第三、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村务公开栏、民主日、监督箱等新形式、新方法,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

二、人民政府服务人民

(一) 感受服务型政府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必然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二)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政治职能: 2.经济职能: 3.文化职能 4.公共服务职能

(三)监督政府权利的行使

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公民监督政府权利的行使,也是在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公民监督政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批评、建议、举报、信访、行政复议、申诉、行政诉讼、民主评议、民主测评。

第十课 履行义务 承担责任

一、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一)体味公民政治性义务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在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

(二)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

政治性义务,指的是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性义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0 第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第二、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三、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履行政治性义务的意义

公民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不仅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有利于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广泛充分地实现。

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有利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第四、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政治生活是人民重要的生活领域。选举投票、两会召开、听证会、媒体监督、国际交流、评议政府工作、公益活动等,这些都是政治生活的表现。

(一)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政治意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政治参与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公民的一种责

21 任,公民应当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族共同繁荣,这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第十一课 关注国际社会 维护国家利益 进入新的世纪,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更加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一)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采取更为积极的外交政策,更为深入地、全方位地参与、融入国际社会。

(二)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历来注重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定亲疏。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依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作出判断,根据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的福祉来决定自己的立场,

22 不盲从、不屈服于任何势力。

在国际经贸往来中,中国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任何国家在对外交往中,都必须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这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国家安全。

二、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一)感悟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比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在这些问题中,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是两个,这就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3

(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是争取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加快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第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第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第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第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4

教学重点:

◆教育是兴邦之本

◆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意义 ◆和谐社会总要求

教学难点:

◆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 ◆参与建设和谐社会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

25

一、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

(一)共享人民满意教育的阳光

(二)教育是兴邦之本

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二、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

三、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的必然要求。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二、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一)民生新蓝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生活的新图

26 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病有所医

建议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为保障人民健康,国家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通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全民医保;通过医疗救助温暖贫困人口,救助范围包括城市低保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户。

(三)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的各个部分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构成的统一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

第十三课 建设和谐文化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透过奥运看文化

(二)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文化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有着根本的区别。文化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还有腐朽反动的、低俗的文化。

27

(三)建设和谐文化

我国新时期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其次,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

再次,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谁在“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 的任务事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十四课 构建和谐社会

一、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28

(一)“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二、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一)最新最美的画卷

描绘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29

(二)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人人参与建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首先要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其次要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理性行为。第三,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用于奉献、用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

30

推荐第9篇:安全教育制度与措施

安全生产责任制

工程名称:中油宁夏贺兰培训中心培训楼施工单位:宁夏第五建筑公司三分公司编制:

审核:

批准:

宁建五公司三分公司施工工地安全责任书

中油宁夏贺兰培训中心综合楼项目部

为了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自治区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本着目标清楚对各班组施工现场生产管理有关事项制定责任书。

一、各班组服从各级主管部门和安监部门及甲方的安全审查任务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杜绝违章作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管理目标制定以下安全管理目标。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59-99十项检查内容,严格管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各项内容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不低于60%。

三、安全生产指标

根据公司年度安全生产指标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以下安全生产责任指标。

1、死亡为零指标。

2、重伤为零指标。

3、轻伤负伤率为0.8‰人次。

4、安全教育培训率为100%

施工员安全目标责任书

1 认真执行上级的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对所管辖的班组的安全生产负责直接领导责任。

2、认真执行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操作规程,针对生产任务特点,向班组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履行签字手续,并对规程、措施、交底要求执行情况经常检查,随时纠正违章作业。

3、经常检查所管辖的班组作业环境及设备的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对重点特殊部位施工,必须检查作业人员及各种设备、设施技术状况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严格执行技术交底,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并监督执行,做到不违章作业。

4、定期不定期组织所辖班组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接受安全部门或人员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解决所提出不安全问题。

5、发生因工伤亡及未遂事故要保护现场,立即上报。

6、违反以上规定每一项者,每一次扣发工资50-200元。

7、对项目部目标不能实现或无正当理由延误工期质量罚施工员1500-2000元,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者,奖励1000-2000元。

项目经理: 施工员:

安全员安全目标责任书

1、经常对个人进行安全文明教育,工地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安全员是第一责任人。

2、对现场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随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做到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3、对工人安全帽的佩戴,架子工高空作业的安全带要有明确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的制度,按程序操作。

4、对现场脚手架的搭设、机具设备的使用,临时用电的管理要按时检查,并履行签字手续,并配发相应防护用具。

5、对安全工作必须有技术交底且有文字记录。

6、如违反以上每一条者,罚款50-200元。

7、以上规定由项目经理、安全员具体落实,由公司技术人员和项目部施工员、质检员互相监督执行。

项目经理:

安全员:

班组长安全目标责任书

1、对本班组人员经常进行“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教育,落实本班组的“三检”制度工作,杜绝重大质量事故发生。

2、经常组织班组人员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监督班组人员正确使用个人劳保用品,不断提高自保能力。

3、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作好班前讲话,不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并且认真作好新工人的岗位教育。

4、经常检查班组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上报领导。

5、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按技术交底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6、发生因工伤事故及未遂事故,保护好现场,立即上报有关领导。

7、对违反上述每一条规定者,罚款200-500元以项次计算。

8、对本班组影响目标实现或无正当理由延误工期者罚款500-1000元。

项目经理:

班组长:

工人的安全责任制

工程名称:中油宁夏贺兰培训中心综合楼

施工单位:宁夏第五建筑公司第三分公司

编制

审核

批准:

工人的安全责任制

一、认真学习和掌握本工种的安全操作工程及有关方面的安全知识和法规,努力提高安全技术,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任何情况下,不违章冒险蛮干。

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安全设施和工具,爱好安全标志服从分配,坚守岗位,不开动他人的操作机械,电气设备,不无证进行特殊作业。

三、随时检查工作岗位的环境和使用的工具,材料电气机械设备,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或上报,积极提高防止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改进劳动条件和合理化的建议。

四、发生事故和未遂事故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同时有权威级报告安全生产的一切情况,任何人不得打击报告或扣压合理意见,遇有严重人身危险而无措施保证的作业,有权杜绝施工并随时报告或越级报告有关部门。

五、对新工人要进行安全教育并积极传授安全生产技术,维护一切安全设施和护具,做到正确使用,不得随意拆改。

六、在工作中要时时刻刻注意安全第一的思想,工作中千万不能麻痹大意要集中精力工作。

安全教育制度与措施

工程名称;中油宁夏贺兰培训中心综合楼 施工单位:宁夏第五建筑公司第三分公司

制:

核:

准:

安全教育制度

一、安全教育制度 为了保证安全生产,使职工熟悉和自觉遵守安全生产中的各项章程,特制度以下制度:

1、凡新吸收或调换工作的工人,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准入位操作。

2、特殊工种工人应参加主管部门办的培训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要结合安全合同,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技术知识理论考核,并建立考核成绩档案。

4、认真接受安全教育活动,并牢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5、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有:

(1)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安全上岗的方针、政策、法令和规定。

(2)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3)机电及各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4)施工生产中危险区域和安全工作中的经验教育以及预防措施。 (5)尘毒的危害和防护。

(6)执行入队教育,现场教育,岗位教育等三级安全教育。

二、安全生产教育

安全生产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使企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懂得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科学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自觉的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令和规章制度。

1、安全生产教育规定

(1)企业对新进场工人的调换工种的职工,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发给证书方准上岗。 (2)电工、焊工、架子工、机械工及起重工、打桩机和各种机制车辆司机等特殊工人除进行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经过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教育,经考核合格发证后,方准独立操作,每年还要进行一次复审,对从事有尘毒危害作业的工人,要进行尘毒危害和防治知识教育。 (3)要定期培训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和安全干部,其中施工队长、工长、班组长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劳动部规定厂长、经理需经培训、考核、取得《安全管理资格证书》,凭对本企业实施安全卫生管理。

(4)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施工和调换工作岗位时,要对操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操作和新教育,未经教育不得上岗操作。

三、新工人三级安全教育

三级教育是企业必须坚持的安全生产基本教育制度。新工人(新招收的合同工、临时工、学徒工、农民工及实习和代培人员)都必须接受公司、项目部班组的三级教育。

三级教育一般由安全、教育和劳资等部门配合组织进行。新工人经教育考核合格者才准许近生产岗位土;不合格者必须补课、补考。新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情况,要建立档案。并填写三级教育卡,新工人工作后一个阶段还应进行重复性的安全再教育,以加深对安全的感性、理性认识。

四、三级教育的内容

1、公司进行安全知识、法规、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是: (1)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2)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法制观念。

(3)施工生产过程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纪律。 (4)安全生产形势、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故应吸取的教训。 (5)发生事故后如何抢救伤员、排险、保护现场和及时报告。

2、项目部进行现场规章制度和遵章守纪教育,主要内容是: (1)项目部施工生产特点及施工生产安全基本知识。

(2)项目部安全生产制度,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 (3)各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4)机械设备、电气安全及高处作业等安全基础知识。

(5)防火、防毒、防尘、防爆知识及紧急情况安全处置和安全疏散知识。

(6)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及防护用具、用品使用的基本知识。

3、班组安全生产教育由班组长主持进行,或由班组安全员及指定技术熟练,重视安全生产的老工人讲解,进行本工种岗位安全操作及班组安全制度、纪律教育,主要内容是: (1)本班组作业特点及安全操作规程。 (2)班组安全活动制度及纪律。

(3)爱护和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装置(设施)及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4)本岗位易发生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对策。 (5)本岗位的作业环境及使用机械设备、工具的安全要求。

安全教育制度

为了保证安全生产,使全公司职工熟悉和自觉遵守安全生产中的各项章程,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凡新招收或调换工种的工人,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准入位操作。

二、特殊工种工人应参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公司办的培训班,经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

三、对工人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技术招生理论考核,并建立考核成绩档案。

三级安全教育措施

一、新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1)公司教育内容

(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纪律、(2)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3)对职工讲解一般性的安全知识。 (4)了解施工现场特点。 2)“三宝”、“四口”的防护

(1)安全帽、安全网、安全带的使用。

(2)预留洞口、楼梯口、门窗洞口、通道口必须按规范进行防护。

(3)临边防护栏杆必须设两道,第一道高度为0.3米,第二道为1.2米。

二、项目部的教育内容

(1)介绍本工程概况和现场指定的各项管理制度。

(2)现场防火、防触电、防坠落的安全防护知识。

(3)严禁非电工人员私自接线,非机械共私自开动各种机械。

(4)学习各种机械的安全操作规章。

三、班组教育内容

(1)本班组作业特点及安全操作规程。

(2)班组安全活动之及纪律。

(3)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罩及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4)本岗位的作业环境及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的安全要求

安全教育计划

一、安全教育是贯彻“三大规程”和“五项规定”提高职工安全生产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主要方法,为此安排实施各种教育活动。

二、职工每年在冬闲时期进行一次集中的安全教育考核。

三、职工在进行施工现场后,由工地负责人组织一次集中考核,主要内容:1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2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后果及处罚○○办法。3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一般常识和要求。4现场指定的各种管理○○制度的实施。

四、建立班前安全教育制度,及时填写班组安全活动记录,使我们的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五、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考核持证上岗,每年冬闲组织学习考核。

现场教育制度

一、积极宣传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

二、协助领导组织安全活动和检查,指定并修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三、组织职工经常性的讲解进入工地后的“三宝”使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四、工程负责人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到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并对提出的隐患定人、定措施、定时间进行整改验收。

五、施工队每隔2-3天开会,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六、工长、安全员充分利用下雨时,组织工人学习安全知识和高空作业中容易发生事故的预防措施。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1、宣传安全生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大意义,使每个职工都能时刻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2、宣传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关系,使职工懂得不重视安全生产会带给企业,劳动者本人以及社会家庭带来的损失与不幸。

3、采用黑板报、宣传画等多种形势的安全活动宣传安全生产。

4、宣传安全生产经验,树立搞好安全生产的信心,克服“事故难免论”。

5、教育职工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使职工认识到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

6、宣传“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动员全体职工人人重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7、教育职工克服麻痹思想,克服重视主体工程,重视高空危险工程,忽视一般工程的错误倾向。

适时安全教育内容

1、普及安全法律知识,增强安全法制观念,严格按章办事,领导不违章指挥,工人不违章作业。

2、季节性安全教育,如冬雨季施工安全教育。

3、节假日加班职工的安全教育。

4、突击赶任务情况的安全教育。

公司安全教育内容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能只顾干活不顾安全。

二、对新进场的工人和调换工种的职工,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发给证书上岗。

三、严格履行劳务用工手续,严禁未成年人进入施工队,作好本队人员岗位安全操作培训,作好班前安全技术交底。

四、教育工人遵守劳动安全纪律,管理人员做到不违章指挥,制止违章作业。

五、项目工程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要组织上岗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六、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进入施工现场戴好安全帽,高处作业挂好安全带,使用手持电动工具穿好绝缘鞋,戴好绝缘手套。

七、非机电设备操作人员,不得随意动用机电设备,机电设备发生故障,应立即向领导报告。

八、施工现场的脚手架、防护栏杆、安全标牌不得擅自拆动。需要拆动的要经工地施工负责人同意。

九、距离地面3米以上作业层要有防护栏杆,挡板或安全网。安全网要定期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严禁使用。

十、电工、焊工、起重工、信号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考核合格后发给操作证,方可独立作业。

一、电气设备和线路必须绝缘良好,电路不得和金属物绑在一起,各种电动机具必须按规定做到一机、一闸、一保护,遇有临时停电休息时必须拉闸加锁。

二、高空作业所用材料要堆放平稳,工具应放入工具袋内,上下传递物件禁止抛掷。

三、施工现场发生工伤事故后,应救护受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认真保护好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不得破坏。

施工队(项目部)安全教育内容

1、参加施工的工人,要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在操作中,应坚守工作岗位。严禁酒后作业。

2、电工、焊工、机械工、起重工等特种作业人员。

3、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措施。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禁止穿拖鞋或光脚。在设有防护设施的高空(3米以上)悬崖和边坡施工,必须系安全带。

4、施工现场的脚手架,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告牌,不得擅自拆动。需要拆动的,要经施工负责人同意。

5、严禁在施工现场醺酒、玩耍。

6、非机电操作人员,不得随意动用机电设备。

7、不准在高空向下抛扔架板、钢筋、建筑垃圾等物品。

8、施工现场“四口”,必须作好安全防护措施,不加安全防护设施不得施工。

9、认真学习本工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10、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工人在工作中如发现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操作。

班组安全教育内容

一、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要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积极 参加安全活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

三、必须熟悉施工要求,作业环境,认真执行安全交底。

四、对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接受任务,提出整改要求。

五、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互相关照,制止他人违章行为。

六、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进入施工现场戴好安全帽,高处作业挂好安全带,使用手持电动工具穿好绝缘鞋,戴好绝缘手套。

七、维护生产现场的一切防护设施,不得任意拆改,如脚手架、护身栏、孔洞防护等,若必须改动时,须经有关人员批准。

八、机电设备非操作人员不得随意动用,机电操作人员发现故障,不得拆动,报告机电修理人员处理。

现场教育制度

一、积极贯彻宣传上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二、协助领导组织安全活动和检查,制定或修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三、组织职工经常性的讲解,进入工地后的“三宝”利用,施工现场的公司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四、该工程负责人定期不定期组织各组人员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并对提出的隐患定人,定措施,定时间进行整改验收。

五、该施工队每隔2-3天进行开会,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六、现场主工长,安全员充分利用下雨时,组织广大职工学习安全知识和高处作业中容易发生事故的预防措施。

安全教育计划

一、安全教育是贯彻“三大规程”和“五项规定”提高职工安全生产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主要方法,为此各级领导和安全管理部门要安排实施各种教育活动。

二、我队职工每年在冬闲时期进行一次集中的安全教育考核。

三、职工在进入施工现场后,由工地负责人组织一次集中性的安全教育,并填写本人签字的安全教育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1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2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后果及处罚办法。3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一般常识和要求,○4现场制度的各种管理制度的实施。

四、建立班前安全教育制度,及时填写班组安全活动记录,使我们的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五、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考核持证上岗,每年冬闲应由教育科组织学习考核。

六、尘毒的危害和防护。

三级安全教育措施

一、新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1)公司教育内容

(1)本单位施工过程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纪律。 (2)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3)对职工讲解一般性的安全知识。 (4)了解本现场施工特点。

2)“三宝”、“四口”的防护

(1)安全帽、安全带的佩戴,安全网的利用。

(2)预留洞、楼梯口、门窗洞口、通道口必须按规范进行防护。 (3)临边防护栏杆必须设两道,其第一道高度为30cm第二道为1.2m。 (4)安全生产的奖罚制度。

(5)高层作业的自我防护。

二、项目部的教育内容

(1)介绍本工程概况和现场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

(2)现场防火、防触电、防坠落的安全防护知识。

(3)严禁非电工人员私自接线,非机械工私自开动各种机械。 (4)学习各种机械的安全操作规程。

三、班组教育内容

(1)本班组作业特点及安全操作规程。

(2)班组安全活动制度及纪律。

(3)正确使用安全防护护罩及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4)本岗位的作业环境及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的安全要求。

施工机具安全技术

工程名称:中油宁夏贺兰培训中心综合楼施工单位:宁夏第五建筑公司第三分公司

编制:

审核: 批准: 管理措施

推荐第10篇:教育制度

前言:

江苏卫视播出的科学类真人秀《最强大脑》引起了多方的兴趣和关注。在各领域专家探究解密思维科学之谜时,我们也为人类思维的高深莫测倍感惊奇。这天才汇集的挑战中,选手的表现可能引发社会热议。这便让人联想到中国战队的李云龙。他的故事将作为我们分析国内最突出的行政问题——教育制度的实例。

简介:

在第十期《最强大脑》的中意对抗赛,第三组的记忆对抗比赛节目中出现了一个“状况”,意大利的十二岁男孩安德烈在给全场报出自己的记忆结果的同时,同为十二岁的中国男孩李云龙表情由震惊到绝望,最后痛哭,情绪几近失控,原因是因为他听到对方报出的结果与自己不符,认为自己输掉了比赛,与此同时现场的嘉宾和观众也不吝自己的掌声,纷纷给予他鼓励和安慰,父亲上台的安抚,使他得以平复情绪继续录制比赛。然而后面的比赛情节出现反转,李云龙的记忆结果不仅没错,并且因为记忆用时更少,使他赢得了比赛。

但是,他的脆弱的举动却引发了社会对教育体制的思考。显而易见,其行为可以理解在其父高压式教育之下,其心理变得不堪一击。中国的教育制度,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偏向于追求胜利、荣誉和物质。

中国在很早以前便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成功减少了中小学课业负担,当然也成功激发了各种培训班队伍的壮大;高等教育领域宣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在社会大众的共同

注视之下,“一考定终身”依旧微笑着走在高考这个“希望的田野”上;暂且不谈各种改革试点,毕竟让实践来检验就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因此,虽然改革,只是改革成效尚如沧海一粟,何来乐观之谈?综合近年来改革政策,一个深奥的规律已经跃然而立:目前为止的所谓的改革,只是换一种无效的方式让如今的不堪继续变本加厉!

问题:

1、从学生个人角度分析:

1)学生的意识动机出现严重偏差,他们将学习当成追求功名利禄的手段和途径,试图取得一切领域的成功来证明自身的能力。

2)学生的心理变得极其脆弱,一丝一毫的挫败都极有可能对其心理产生打击。

3)沉重的学业负担对学生在身体上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的创新意识被逐渐淡化,更多情况下,他们是一种固定思维模式的被灌输者,这种教育机制不需要他们创新,也不会要求他们创新,思维的固化将是这种教育的永恒主题。

2、从家庭角度分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尝试各种形式,使孩子谋求全面发展,以便应付未来的激烈竞争,来自父母的压力更是该教育制度之下的产物。

3、从社会角度分析:

然而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是受到了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李

云龙的父亲也无奈的表示“中国人生存,真的越来越难,等李云龙长大,如果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任何社会背景、地位优势,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变得更强大,以后的路才会平坦更多。社会上对孩子成绩的看重、补习班的泛滥、压力越来越大的升学考试等现象,使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尤为看重;可是这样“厚此薄彼”,忽视了孩子其他素质的培养,以后的路如何“平坦”呢?

4、从历史角度分析:

中国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由此延续了千年的制度已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埋下无法磨灭的影响,历朝历代上至统治者下至文儒书生无不推崇这样的选拔制度,这个传统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父母,就差“光宗耀祖”的地步罢了。

原因:

之所以会造成如此优秀的孩子在心理承受方面比较脆弱,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说得再严重些,培养出来的这些不健全“人才”是家庭、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共同影响导致的。

1.家庭: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我认为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1) 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 教育方式专权独断,不顾孩子感受。

部分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被孩子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并且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3) 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

2.社会: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其观念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上衡量好孩子的标准是“成绩好”、“听话”“无个性”等等。那些成绩好的、循规蹈矩的孩子往往受到更多的嘉奖和夸赞,得到大人们的宠爱;而成绩差的、不听话的孩子则会受到批评,甚至惩罚。再加上社会的一些“成功导向”、“完美导向”等观念,使得许多学生过分注重成功的结果,且越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的定位越高。从而形成这样一种趋势:只要成绩好就会被认可。

3.学校: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加工厂”,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强调选拔功能,始终把应试教育与升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力求锻造“驯服听话、考试高分”的标准。而老师也因受教学业绩的压力,只能顺应应试教育,不敢放手实施素质教育。

4.政治、经济、文化:要说以上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因素,那么,政治、经济、文化则属于间接因素 政治上有高考相关政策在指挥高考,以致对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迫使其对高分趋之若鹜。经济上,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基础教育由地方财政负担,职业教育、培训主要依靠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其他经费来源有限。经费的不足不利于全面培养全方位人才。文化上,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影响,一些观念深入人心,比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以致人们存在只有学习好才有出路的观念。

第11篇:金属的结构与结晶 教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

【复习提问】1.何谓金属的力学性能?金属的力学性能包括哪些?

2.何谓金属的工艺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新课】(2课时)

第二章 金属的结构与结晶

【基本要求】1.了解金属的晶体结构;

2.掌握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重点】1.有关金属结构的基本概念:晶面、晶向、晶体、晶格、单晶体、

多晶体,金属晶格的三种常见类型。 2.金属结晶的基本过程。

3.晶粒的概念及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难点】

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及其对金属性能的影响(选讲)。

§2-1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所谓晶体是指其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呈规则排列的物体。

(晶体内的原子之所以在空间是规则排列,主要是由于各原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排斥力相平衡的结果。)原子在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

非晶体:在物质内部,凡原子呈无序堆积状态的(如普通玻璃、松香、树脂等)。 非晶体的原子则是无规律、无次序地堆积在一起的。

二、晶体结构的概念 1.晶格和晶胞

晶格:把点阵中的结点假想用一系列平行直线连接起来构成空间格子称为晶格。 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晶格中各种方位的原子面称为“晶面”,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2.晶面和晶向

晶面:点阵中的结点所构成的平面。 晶向:点阵中的结点所组成的直线。

由于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性,可以用晶胞来描述其排列特征。

(阵点(结点):把原子(离子或分子)抽象为规则排列于空间的几何点,称为阵点或结点。点阵:阵点(或结点)在空间的排列方式称晶体

- 1

图2-6

面心立方晶格

(三)密排六方晶格

由12个原子构成的简单六方晶体,且在上下两个六方面心还各有一个原子,而且简单六方体中心还有3个原子。

属于这种晶格的金属有铍(Be)、Mg、Zn、

镉(Cd)等。

图2-7 密排六方晶格

§2-2纯金属的结晶

结晶的基本概念:一切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称为凝固,如凝固后形成晶体结构,则称为结晶。金属在固态下通常都是晶体,所以金属自液态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金属的结晶。

一、纯金属的冷却曲线及过冷度

实际结晶温度的测定:(冷却曲线)

- 3

图2-14 过冷度对晶粒大小的影响

过冷度大,ΔF大,结晶驱动力大,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大,且N的增加比G增加得快,提高了N与G的比值,晶粒变细,但过冷度过大,对晶粒细化不利,结晶发生困难。见图2-14。

2)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合金,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

3)振动处理:

四、金属晶体结构的缺陷

晶体缺陷:晶体中出现的各种不规则的原子堆积现象。 1. 空位、间隙原子和置代原子

晶体中的空位、间隙原子、杂质原子都是点缺陷。

图2-15 点缺陷示意图

2. 位错可认为是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的位错

局部滑移而造成。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交界线即为位错线。

- 5

第12篇:《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教案

《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教案

授课人:严 巧

课程:服装结构设计

课题: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 教学目标:

㈠教学知识点:①了解男女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的关系

②掌握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知识及制图规范(工具、号型、符号等) ③熟记服装成品规格与服装号型系列

㈡能力训练要求: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结构设计的创新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德育渗透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③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以及严谨的工作习惯

教学重点:①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知识及制图规范(工具、号型、符号等)

②服装成品规格与服装号型系列 教学难点:男女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提问法、实例讲解法、实训项目导向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1:1比例的衣身原型、袖原型、裙原型以及裤原型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启发提问和服装系统工程演示) ①多媒体演示服装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个流程;

②提出问题:服装从款式图到成品需要有哪些必需的环节?(设计—打板—材料—裁剪—缝纫—收尾—完成)

而其中反映服装款式效果的最关节的一环又是什么?(打板)

③服装打板是根据设计师的意图在纸样上将服装分解成衣片,绘制成结构图(纸样),包括身,袖,领等。纸样经过校验后放在面料上,按照纸样的轮廓裁剪成衣片,将衣片进行缝纫后做出成衣。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服装结构设计。

2、讲授新课:(多媒体教学手段、实例讲解)

多媒体课件,讲解①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知识及制图规范(工具、号型、符号等)

※服装结构设计方法【

1、平面构成法

2、立体构成法】

※制图图线【

1、粗实线

2、细实线

3、虚线

4、点画线

5、双点画线】

※制图符号【

1、等分(表示该段距离平均等分)

2、等长(表示两线段长度相等)

3、等量(表示两个以上部位等量)

4、省缝(表示这一部位需缝去)

5、裥位(表示这一部位有规则折叠)】

※制图代号【B,W,H,BL,WL,HL,BP,N,L,S,AH】

※制图规则【

1、先作衣身后作部件

2、先作大片后作小片

3、先作前片后作后片】 ※制图要求【制图比例,字体标注,图纸布局,尺寸标注】 ※制图工具【样板纸,尺,笔,剪刀,钻子】 ②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1比例的衣身原型、袖原型、裙原型以及裤原型,请四位同学做模特把4张原型图分别对应上身、胳膊及下身,向学生说明人体部位与服装结构线的关系。观看多媒体图示加深印象。(

1、躯干与衣片结构线

2、上肢与袖片的结构线

3、下肢与裙、裤片的结构线)

③人体体型测量与服装号型

3、分组完成实训任务-----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法、实训项目导向法)

将全班学生5人一组,分为若干组,(学生分组时,好、中、差搭配),进行默画记忆,在绘图纸上按比例绘出衣身原型、袖原型、裙原型以及裤原型,并注明各部位的服装结构线名称。

4、课堂总结

[提问]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 ①男女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的关系

②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知识及制图规范(工具、号型、符号等) ③服装成品规格与服装号型系列

5、课后作业

1、服装结构设计有几类方法?它们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2、各种制图符号代表什么意义?熟记制图代号。

3、熟记服装结构线。

并预习下节课——《下装结构设计》

第13篇:独体字与上下结构 写字教案

独体字与上下结构

——写字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与上下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则。 2.正确、规范地书写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独体字与上下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撇折、撇点等笔画的写法,激发学习兴趣。师:还记得撇折、撇点等笔画的写法要点吗?

生:撇折的写法要点是短撇连短提,折处要顿笔,提画略上斜。 生:撇点的写法要点是撇点张开,折处不顿,点画要长。

二、学习独体字的书写规则 1.介绍独体字的书写规则

师:独体字,笔画一般较少,书写时应注意笔画均匀,长横要平,长竖要正,字形要端正。

2.(课件出示汉字)自 午 长

3.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

生:书写“自”时字形稍窄、略小。

生:横画要均匀。

生:写“午”这个字时横要平,中间的竖长、居中、直而正。

生:“长”这个字字形较长,横稍向上斜,竖提长而正。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三、学习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规则 1.介绍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规则

师: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应注意上下对正,互相靠拢,横画排列均匀紧凑,不能写得太长。

2.(课件出示汉字)春 星 草

3.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

生: “春”这个字上部横较短,撇捺长而伸展。

生:“春”下面的“日”形状窄,要向上靠拢。

生:“星”下面的“日”比较小,两竖要内斜,“生”的中竖直而正,底横长而平。 生:书写“草”字时要注意 “日”形状小,而且比较较长,两竖要内斜。生:草字头要扁,“十”横要长,竖梢短居中。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教学反思:独体字,笔画一般较少,书写时应注意笔画均匀,长横要平,长竖要正,字形要端正,而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写得上窄下宽或下窄上宽。

(李芳)

第14篇: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78章

《建筑力学与结构》 教案

任课老师:杨维英

第七章: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内容提要: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类型及各自的受力特点

学习目标:理解单向板肋形楼盖,双向板肋形楼盖的受力特点和构造

理解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式楼梯,梁式楼梯的构造要求

了解装配式楼盖的结构布置,预制梁板的形式及连接的构造要求 课前熟悉钢筋混凝土楼盖的分类:

按形式分:单向板肋形楼盖、双向板肋形楼盖、井式楼盖、密肋楼盖和无梁楼盖 按施工分: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

7.1现浇肋形楼盖

7.11受力特点

板一般四边均有支承,板上的荷载通过双向受弯传到四边支承的构件上。但当区格板的长边l1与短边l2之比较大时,板上的荷载主要沿短边方向传递到支承构件上,而沿长边方向传递的荷载较小,可忽略不计。

《混凝土规范》规定,当l2/l1≤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当2.0

单向板肋形楼盖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双向板肋形楼盖较单向板受力好、板的刚度好,但构造较复杂、施工不够方便。

7.12单向板肋形楼盖

7.121结构平面布置(掌握结构平面布置方案)

在实际工程中,单向板、次梁、主梁的常用跨度为:单向板1.7~2.5m,一般不宜超过3m;次梁4~6m;主梁5~8m。

单向板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方案通常有以下三种:

(1) 主梁横向布置,次梁纵向布置 (2)主梁纵向布置,次梁横向布置 (3)只布置次梁,不布置主梁 7.122板的构造

(1)板厚:单向板板厚一般取l0/35~l0/40,悬臂板可取l0/10~l0/12 (2)板中受力钢筋:板中受力钢筋有板面承受负弯矩的板面负筋和板底承受正弯矩的受力钢筋,选择板内正、负钢筋时,一般宜使它们的间距相同而直径不同,但直径不宜多于两种。

连续单向板中受力钢筋的配筋方式有弯起式和分离式两种

(3)板中构造钢筋(重点):分布钢筋;与主梁垂直的附加负筋;与承重砌体墙垂直的附加负筋;板角附加短钢筋

熟记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的种类和伸入支座的要求

图7.6 墙边和角部附加负筋

7.123次梁的构造

次梁的截面高度一般为跨度的1/15~1/20,梁宽为梁高的1/3~1/2。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一般为0.6%~1.5%。位于次梁下部的纵向钢筋除弯起外应全部伸入支座 次梁的一般构造要求与第3章受弯构件的配筋构造相同 7.124主梁的构造

主梁的截面高度一般为跨度的1/8~1/12,梁宽为梁高的1/3~1/2。主梁的一般构造要求与次梁相同。

次梁与主梁相交处,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有可能在主梁上产生斜裂缝而引起局部破坏,所以,在主梁与次梁的交接处应设置附加横向钢筋。

图7.9 附加横向钢筋布置

7.1.3 双向板肋形楼盖

(1) 双向板的受力特点 :双向板沿两个方向弯曲和传递荷载,即两个方向共同受力,所以两个方向均需配置受力钢筋

(2) 板底板面裂缝形状:板底中部裂缝沿45°角向板的四角扩展,板顶面四角产生环状裂缝

(3) 厚度:双向板的板厚不宜小于80mm。为满足板的刚度要求,简支板板厚应≥l01/45,连续板应≥l01/50 (4) 支撑梁的受力特点:沿短跨方向的支承梁承受板面传来的三角形荷载,沿长跨方向的支承梁承受板面传来的梯形荷载。 7.2 装配式楼盖

7.2.1 结构平面布置方案 :

(1)横墙承重(2)纵墙承重(3)纵横墙承重(4)内框架承重 7.2.2 预制板的形式 :

常用的预制板有实心板、空心板、槽形板、T形板、夹心板

7.2.3 预制梁

一般混合结构房屋中的楼盖梁往往是简支梁或带悬挑的简支梁,也常采用连续梁 7.2.4 装配式楼盖的连接

(1)板与板的连接(2)板与墙或板与梁的连接(3)梁与墙的连接(4)对于抗震设防区的多层砌体房屋,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7.3 钢筋混凝土楼梯(重点)

1.现浇板式楼梯

形式及适用范围:由踏步板、平台板和平台梁组成,一般用于跨度在3m以内的小跨度楼梯较为经济。板式楼梯的下表面平整,施工支模方便,外观也较轻巧,但斜板较厚(为楼段板水平长度的1/25~1/30),当跨度较大时,材料用量较多。

受力特点:板式楼梯斜板承受均布面荷载作用,两端支承在平台梁上;平台板承受均布面荷载作用,两端支承在平台梁或墙上;平台梁承受楼梯斜板和平台板传来的均布线荷载作用,并传至墙体,由墙体再传给建筑物的基础。平台梁计算简图:见书上图7.29

板式楼梯的配筋:见书上图7.26 2.现浇梁式楼梯

形式及适用范围:由在斜板两侧或中间设置的斜梁、踏步板、平台板和平台梁组成。用于梯段较长时较为经济,但梁式楼梯的支模及施工均较板式楼梯复杂,且外观也显得笨重。 受力特点:梁式楼梯的平台梁承受斜梁传来的集中荷载和平台板传来的均布荷载及平台梁自重。平台梁一般按简支梁计算

平台梁计算简图:见书上图7.32 梁式楼梯斜梁的配筋见书上图7.31 3.装配式楼梯的构造

常用的装配式楼梯有悬臂式楼梯、板式楼梯、小型分件装配式楼梯等。装配式楼梯一般各地均编有通用图,可根据制作、运输、吊装等条件选用。

作业布置:课后思考题7.2,7.3,7.6

第八章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内容提要:介绍钢筋混凝土多层及高层房屋的结构体系,以及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受力特点、构造要求和抗震措施。

学习目标:了解钢筋混凝土多层及高层房屋的常用结构体系的特点及适用高度; 理解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受力特点、构造要求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和抗震构造措施。

课前:掌握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的定义;

结构内力,位移与高度的关系

8.1 常用结构体系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常用结构体系可分为四种类型: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各有不同的适用高度和优缺点。

8.1.1 框架结构体系

概念:采用梁、柱组成的框架体系作为建筑竖向承重结构,并同时承受水平荷载

优点: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做成需要较大空间的会议室、餐厅、办公室及工业车间、实验室等,加隔墙后,也可做成小房间 缺点: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水平位移大

适用层数:6~15层,非地震区也可建到15~20层。 8.1.2 剪力墙结构体系

概念:将房屋的内、外墙都做成实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优点:整体性好,刚度大,在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很小。 缺点:剪力墙间距太小,平面布置不灵活,结构自重较大 适用层数:10~50层

8.1.3 框架-剪力墙体系

概念:在框架中设置一些剪力墙,就成了框架-剪力墙(简称框-剪)体系

优点:结构总体刚度加大,侧移减小。同时,通过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通过变形协调,使各种变形趋于均匀,改善了纯框架或纯剪力墙结构中上部和下部层间变形相差较大的缺点

适用层数:15~25层,一般不宜超过30层

8.1.4 简体体系

概念:由筒体为主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8.2 框架结构

8.2.1 框架结构类型

(1)全现浇框架

优点;整体性及抗震性能好,预埋铁件少,较其他形式的框架节省钢材等。

缺点:模板消耗量大,现场湿作业多,施工周期长,在寒冷地区冬季施工困难等。 (2)装配式框架

优点:构件质量容易保证,并可节约大量模板,改善施工条件,加快施工进度,

缺点:结构整体性差,节点预埋件多,总用钢量较全现浇框架多,施工需要大型运输和拼装机械,在地震区不宜采用。

(3)装配整体式框架

优点:保证了节点的刚性,提高了框架的整体性,省去了大部分预埋铁件,节点用钢量减少 缺点:增加了现场浇筑混凝土量

(4)半现浇框架

优点:全现浇简单,而整体受力性能比全装配优越。梁、柱现浇,节点构造简单,整体性较好;而楼板预制,又比全现浇框架节约模板,省去了现场支模的麻烦

8.2.2 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框架结构承受的荷载包括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及楼(屋)面活荷载,一般为分布荷载,有时有集中荷载。水平荷载主要为风荷载。

在高层框架结构中,竖向荷载的作用与多层建筑相似,柱内轴力随层增加而增加,而水平荷载的内力和位移则将成为控制因素。

侧移由2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移由柱和梁的弯曲变形产生;第二部分侧移由柱的轴向变形产生

框架抗侧刚度主要取决于梁、柱的截面尺寸。通常梁柱截面惯性较小,侧向变形较大,所以称框架结构为柔性结构。

竖向活荷载具有不确定性。梁、柱的内力将随竖向活荷载的位置而变化。风荷载也具有不确定性,梁、柱可能受到反号的弯矩作用,所以框架柱一般采用对称配筋。 8.2.3 现浇框架节点构造

具体有四点要求,见书上164页

8.3 剪力墙结构

了解几点要求: (1) 为保证墙体的稳定及浇灌混凝土的质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楼层净高的1/25,也不应小于140mm。 (2) (3) (4) 采用装配式楼板时,楼板搁置不能切断或过多削弱剪力墙沿高度的连续性,剪力墙至少应有60%面积与上层相连。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混凝土不宜低于C20级

剪力墙上开洞时,洞口边缘必须配置钢筋,必要时应配斜筋以抵抗洞口角部的应力集中。

熟读书上166页的图8.12 剪力墙截面的配筋形式和图8.13洞口配筋

8.4 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介

8.4.1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

剪力墙的变形以弯曲型为主,框架的变形以剪切型为主。在框-剪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由楼盖连接起来而共同变形。

剪力墙负担大部分水平力;另外,框架和剪力墙分担水平力的比例,房屋上部、下部是变化的。在房屋下部,由于剪力墙变形增大,框架变形减小,使得下部剪力墙担负更多剪力,而框架下部担负的剪力较少。在上部,情况恰好相反,剪力墙担负外载减小,而框架担负剪力增大。

8.4.2 框架-剪力墙的构造要求

(1)剪力墙是主要的抗侧力构件,承担着大部分剪力,因此构造上应加强。

(2)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也不应小于h/20(h为层高)。 (3)剪力墙墙板的竖向和水平方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并至少采用双排布置。

(4)剪力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端柱组成边框。 (5)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

(6)剪力墙洞口上、下两边的水平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根直径12mm的钢筋,钢筋截面面积分别不宜小于洞口截断面的水平分布钢筋总截面面积的1/2。

(7)当剪力墙墙面开有非连续小洞口,且在整体计算中不考虑其影响时,应将洞口处被截断的分布筋量分别集中配置在洞口上、下和左、右两边,且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穿过连系梁的管道宜预埋套管,洞口上、下的有效高度不宜小于梁高的1/3,且不宜小于200mm,洞口处宜配置补强钢筋, 熟读书上168页图8.16 洞口补强配筋示意

8.5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措施

8.5.1 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及其破坏作用 地震是指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工程活动以及火山爆发、地壳的运动所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破坏的主要表现有:1)地表破坏现象;2)房屋结构破坏 8.5.1.2 地震震级和烈度 掌握几个定义

(1)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图表确定。震级用M表示。

(2)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 (3)震中烈度:震中区的烈度

并了解表8.1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内容 8.5.1.3 建筑地震设防 (1)抗震设防的依据

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称为基本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取基本烈度。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3)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防标准是指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具体的4个标准见书上170页

(4)抗震设防的目的(重点)

抗震设防的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个基本水准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8.5.1.4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所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

(1)场地和地基的要求

(2)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3)结构体系的要求

8.5.2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措施

8.5.2.1 震害特点

(1)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震害

①结构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的薄弱楼层

②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

③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较为普遍

④防震缝的震害也很普遍

(2)高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震害

①设有抗震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②连系梁和墙肢底层的破坏是抗震墙的主要震害

具体的震害特点见书上172页 8.5.2.2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房屋的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2)抗震等级

①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震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

②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③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④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表8.3确定抗震等级 (3)防震缝

①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最小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②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用①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①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70mm。

③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4) 抗撞墙

(5)纵向钢筋锚固和连接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的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法,

一、二级框架柱的各部位及三级框架柱的底层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也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三级框架柱的其他部位和四级框架柱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 (6)箍筋的要求

箍筋末端应作135°的弯钩,弯钩的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高层建筑中尚不应小于75mm 8.5.2.3 抗震构造措施

(1)框架结构的抗震措施

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2)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

二、三级不应大于0.3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置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

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8.9 (详见P177)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4)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剪跨比宜大于2;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5)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宜对称配置;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6)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①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

②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③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高。一般情况下,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8.12 (详见P178)采用。 7)框架梁、柱纵向钢筋在节点核心区的锚固和搭接

(2)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抗震墙的厚度,

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

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

2)抗震墙竖、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不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小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抗震墙结构,

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表8.14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

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4)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如图8.21所示。 5)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宜按图8.21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并宜符合表8.15 (详见P182)的要求。

6)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箍筋应沿全高加密。 7)

一、二级抗震墙跨高比不大于2且墙厚不小于200mm的连系梁,除普通箍筋外宜另设斜向交叉构造钢筋。

8)顶层连系梁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

(3)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①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16,抗震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端柱组成的边框;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应满足框架结构柱的抗震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②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并应双排布置,拉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③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对框架和抗震墙的有关要求。

作业布置:思考题8.1~8.10

第15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前言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

2、对当代世界经济、世界政治、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

3、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进行分类介绍和分析

4、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进行重点分析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1、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

3、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

4、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三、学习和研究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学习和研究本课程要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理论为指南,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国家观、民族观、战争与和平理论、历史发展的‘合力论’、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思想,以及阶级分析的方法。

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

第一节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一、世界经济的构成

(一)、世界经济的含义: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二)、世界经济的形成

(三)、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

1、国家主体 (1)、按社会制度划分,大体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2)、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非国家主体 (1)、企业 (2)、跨国公司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性经济组织 (4)、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经济组织

(四)、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战后初期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含义: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

(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措施和步骤

1、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GATT)。

3、对西欧、日本等盟国提供经济援助和支持。

4、推出“第四点计划”,拉拢和控制亚、非、拉国家。

5、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出现

四、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经济格局

(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更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进程

(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三)、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速扩展

1、欧洲联盟

2、北美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合组织

第二节 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加速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含义: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日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当代才出现的新事物,而是自资本来到世间后便开始产生的一种扩张的表现

(三)、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同步的

(四)、经济全球化在生产、消费、经济体制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所体现

(五)、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它是一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2、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贸易、金融的迅速发展

(一)、生产力迅速发展,国际分工更加深化

(二)、世界贸易迅速增长

(三)、国际金融发展迅速

三、经济信息化与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加快

(一)、经济信息化

(二)、经济体制市场化

三、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一)、综合国力的含义: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

(二)、世界各国具体的措施

1、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2、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3、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

4、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焦点。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更加拉大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

二、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一)、人口问题

(二)、粮食问题

(三)、能源问题

(四)、水资源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章 当代世界经济

第一节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当代世界政治的构成与世界政治格局

(一)、世界政治的含义

(二)、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1、主要是国家

2、非国家行为主体 (1)、国际组织 (2)、跨国公司 (3)、政党 (4)、民族解放组织 (5)、宗教等

(三)、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

(四)、世界政治格局的类型

1、单极格局(一元格局)

2、两极格局

3、两极多元化格局

4、多极格局

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对峙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

1、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1)、“杜鲁门主义”出笼 (2)、实施“马歇尔计划”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4)、“第四点计划”的提出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实施“莫洛托夫计划” (2)、成立工人党、共产党情报局 (3)、签订条约确立政治同盟关系 (4)、成立经互会 (5)、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三)、两大阵营的对峙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4、意识形态

三、两极政治格局的动摇

(一)、第三世界崛起

(二)、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三)、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四、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

(一)、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结束。

(二)、1989年东欧各国形势剧变。

(三)、1990年10月3日东德并入西德,意味着将欧洲一分为二的雅尔塔体制的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

(四)、1991年7月1日华约正式解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格局彻底结束。

(五)、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第二节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含义

(二)、经济多元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

(三)、当今世界力量对比逐渐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政治多极化

二、阻碍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一)、霸权主义

(二)、强权政治

三、未来的多极化格局不是列强争霸的重演

(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构成了有利于新的多极化发展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政治多极化健康发展重要保证。

(三)、未来多极化的构成不会也不能仅限于现今的某个大国或某些大国。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发展经济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首要目标

3、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深

4、大国之间在国际安全上积极合作

(二)、动荡因素仍然很多

1、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3、一些地区性军备竞赛加剧

4、国际恐怖主义猖獗,恶性暴力事件频繁发生

二、大国关系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

(一)、当前大国关系重大变化的体现

1、大国之间的首脑外交空前活跃

2、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和加强战略伙伴关系

(二)、冷战后大国之间关系不断调整的特点

1、不针对第三国、不结盟、不对抗

2、冷战后大国关系的目标是在战略高度上建立平等、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关系新模式

3、大国关系中的合作、协调与矛盾、竞争仍将同步发展,大国关系仍将具有两面性和复杂性

4、具有连锁互动的特性

(三)、冷战后大国之间关系不断调整的原因

1、日益扩大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各大国在全球、区域层次上国家利益的交叉与汇合,是大国伙伴关系变动的根本原因

2、大国关系的调整都着眼于21世纪。各大国都争先恐后地构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积极迎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寻求在未来国际关系中的最佳位置

3、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要抛弃冷战思维,摆脱敌视对抗,树立新观念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

4、大国间相互借重、相互利用以达到各自目的,是推动各种伙伴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强化

(一)、国际组织的类型

(二)、联合国的宗旨

(三)、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四)、冷战后,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1、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2、在推动非殖民化进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3、加强协调,推动和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4、联合国还是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的有效场所,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协力解决各种共同关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中心

四、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一)、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依据与重心

(二)、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各种层次的经济外交空前活跃

五、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含义

(二)、在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中,恐怖主义尤其引人注意

第三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增长及其原因

(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经历

1、恢复阶段(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

2、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3、“滞胀”阶段(1973-1982年)

4、调整阶段(1983-冷战结束)

5、结构性转变时期(冷战结束至今)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和发展特点

1、在世界经济的许多方面占居主导地位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

3、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

4、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变化

(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

1、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

2、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

3、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和经济协调的加强。

4、对第三世界廉价原材料的掠夺

5、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6、同社会主义国家竞争的推动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

(一)、调整了产权关系

(二)、调整了劳资关系

(三)、调整了分配关系

(四)、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化

(五)、在各种国际经济活动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联系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模式

(一)、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

(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三)、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

(四)、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

(一)、现实困难

1、经济周期停滞和经济危机的痼疾

2、失业率居高不下

3、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扩大

(二)、深层矛盾

1、个别企业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一)、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1、议会制度

2、行政制度

3、司法制度

4、政党制度

5、选举制度

(二)、政体的主要类型

1、君主立宪制

2、民主共和制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

(一)、政治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

(三)、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

(四)、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

(五)、政党的纲领和政策趋向中庸

(六)、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在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作用加强

(七)、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行政权力膨胀

(八)、主流政治思潮和非主流政治思潮出现了新的特点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及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

(一)、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

(二)、政治冷淡主义突出

(三)、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四)、两极分化

(五)、种族问题突出

(六)、精神和信仰危机

(七)、社会犯罪

(八)、极右翼势力抬头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实质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中一致和协调是主要的

(二)、其它发达国家对美国的霸道行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批评和斗争

(三)、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和变化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

1、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

2、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

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1、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

2、卡特时期(1977—1981年)

(三)、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

1、里根时期(1981—1989年)

2、布什时期(1989—1992年)

3、克林顿时期(1993—2000年)

4、小布什时期(2001年—

三、西欧的对外政策

(一)、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

(二)、60年代联合与自主的倾向增强

(三)、70年代到80年代末期,西欧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增强

(四)、冷战结束后,欧洲联盟力争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四、日本的对外政策

(一)、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

(三)、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

(四)、80年代后,谋求政治大国步伐加快

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1、联盟关系

2、合作关系

3、竞争关系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意义

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及其标志

(一)、第三世界的含义

(二)、“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1、1952年法国学者索维首次提出第三世界的概念

2、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

3、1974年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会议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

(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四)、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

1、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

2、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

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促使世界格局演变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二)、维护世界和平的支柱和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

(三)、第三世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市场

(四)、第三世界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

(一)、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1、发展的准备阶段(1945—1955年)

2、起飞阶段(1956—1965年)

3、高速增长阶段(1966—1973年)

4、开展石油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阶段(1973—1980年)

5、停滞阶段(1981—1989年)

6、持续增长阶段(1990—1997年)

7、调整阶段(1998年-现在)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的成就

1、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获得高速增长

2、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进出口结构有所变化,对外贸易额有较大的增长

4、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5、民族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自主性不断增强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二)、进口替代战略

(三)、出口导向战略

(四)、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一)、战略调整

(二)、结构调整

(三)、体制改革

(四)、对外开放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债务问题

(二)、粮食问题

(三)、人口问题

(四)、环境问题

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一)、国家宏观调控必须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二)、必须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三)、必须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四)、必须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五)、必须把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稳定相统一

(六)、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相适应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进步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

(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

1、共和制政体 (1)、议会共和制 (2)、总统共和制

2、君主制政体 (1)、议会君主制 (2)、绝对君主制 (3)、二元君主制

3、军人政权

4、政教合一神权政体

5、部落酋长制政体

6、党政合一制

(二)、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

1、一党制

2、一党优势制

3、两党制

4、多党制

5、无党制

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思潮

(一)、民族主义

(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定及其因素

(一)、民族问题

(二)、宗教问题

(三)、政治派别和政治权力的问题

(四)、专制独裁统治

(五)、外国的干涉及国际的影响问题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对外关系

一、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南北关系

(一)、南北关系的由来与发展

(二)、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特点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南南合作

(一)、南南合作的主要形式

1、建立了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2、贸易合作

3、货币金融合作

4、劳务和技术合作

(二)、南南合作的意义

1、发展民族经济

2、实现经济独立

3、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一)、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二)、发展中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联合反帝、反霸的主要和基本的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三)、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其巨大贡献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突出发展

1、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发展速度比较快 (2)、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在政治上,各国废除了旧的剥削制度,建立了具有本国特点的无产阶级政权,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3、社会主义国家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进步与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1、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人类社会进步力量

2、对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世界民主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4、促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5、社会主义是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二)、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动因与实质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动因

1、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苏联模式阻碍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动因

2、东欧国家想摆脱苏联的控制也是一条重要动因

3、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和在苏联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4、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及其领导人洞察到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促使其改革的动因

(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经历的阶段

1、尝试阶段(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

2、深入发展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中)

3、全面改革并遭受挫折阶段(70年代中-80年代末)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调整

(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

1、朝鲜

2、越南

3、老挝

4、古巴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和教训

(一)、东欧剧变的原因

1、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2、各国执政党建设存在严重问题,经济、政治政策失误,是东欧剧变的内在原因

3、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关系的不正常和戈尔巴乔夫调整东欧政策对东欧剧变产生了深远与直接的影响

4、西方多年来对东欧进行和平渗透,以及在1989年东欧剧变中的推波助澜是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

(二)、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

1、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动摇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是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

2、苏联党长期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苏联长期实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庞大的军费开支与援外开支使得国家经济不堪重负,也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新的国际形势下,西方国家加强了“和平演变”攻势,是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外部因素

(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必须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

3、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监督

4、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

5、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活动高度警惕

二、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一)、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曲折,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局部失败,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展

(三)、苏东剧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四)、在经历了挫折和磨难之后,只要我们能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必将使社会主义更加成熟和充满活力,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课题

(一)、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和机遇

(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二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三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四)、苏联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第四个重大挑战和机遇

(五)、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的自身改革带来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第六章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一、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前景

(一)、经济转轨的方式

1、激进的休克疗法

2、渐进的经济转轨

(二)、经济转型付出巨大代价的原因

1、认识上的失误

2、各国政策失误造成的管理混乱和失控

3、长期积存下来的结构性障碍

4、政治制度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时并进,政局动荡多变

1、西方承诺迟迟不兑现

(三)、经济转轨仍面临许多问题

1、各国制度建设滞后

2、市场机制不健全

3、基础设施薄弱

4、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2、政府宏观调控不力

二、东欧国家政治转轨与社会政治发展趋势

(一)、政治转轨的几个阶段

1、多党制建立阶段(1989~1992年)

2、多党议会民主框架形成阶段(1993~1995年)

3、多党议会民主制巩固和完善阶段(1996年至今)

(二)、存在的政治社会问题

1、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加剧

2、贪污腐化、社会犯罪问题严重

3、人民的政治热情趋于冷淡,政府威信降低

三、东欧国家外交政策调整与外交关系走向

(一)、战略目标西移,东欧国家普遍把“回归欧洲”作为首要的政治和外交目标

(二)、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保持正常国家关系,中东欧国家之间加强区域合作

(三)、加强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关系

四、独联体与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概况

(一)、独联体与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概况

(二)、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演变

1、成立之初,各成员国存在着强烈的“独”的倾向

2、自1993年以来,独联体内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联”的趋势

(三)、独联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虽签订了大量的协定,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却寥寥无几

2、如何实行一体化,各国存在很大分歧

3、在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中矛盾多,且俄罗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独联体其它成员国对俄罗斯存在着戒备心理

第二节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一)、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轨

1、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2、通过经济自由化,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

3、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造

(二)、经济一波三折,逐步走向恢复

(三)、普京政府振兴经济的基本构想和政策

二、俄罗斯的政治转轨与社会政治状况

(一)、确立以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

(二)、进入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政治

1、采取措施进一步改革和加强联邦制

2、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

3、重点惩治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的非法行为,使国家政权重新“国有化”

4、重拳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

三、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关系

(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演变

1、“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破产

2、“双头鹰”外交政策的出台

3、普京外交政策的特点

(二)、俄罗斯的对外关系

1、俄罗斯不断巩固与独联体的关系

2、外交重点在欧洲

3、重视改善俄与美国的关系

4、俄罗斯不断发展与亚太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第七章 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一、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对外关系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期:联苏反美,结成反帝统一战线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二)、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期:“两个拳头打人”

(三)、从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一条线”战略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一)、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1、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

2、中国调整了“一条线”战略,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内容,即真正不结盟的方针

3、中国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

(二)、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1、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取得巨大发展,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最稳定的时期

2、中美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3、中国同西欧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后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4、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断加强

第二节 中国对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一)、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

(一)、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

(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三)、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出发点是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五、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战略问题的思想

(二)、关于中国永远不称霸,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

(三)、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思想

(四)、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

(五)、关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领土争端的思想

(七)、关于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思想

(八)、关于新旧格局转换时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思想

六、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

(一)、全面把握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时代主题的判断,高举和平和发展两面旗帜

(二)、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全方位地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四)、把握科技革命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六)、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七)、致力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谋求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一)、新中国的成立,是战后雅尔塔体制中唯一一个不是由美苏安排的大事件,粉碎了美苏控制中国的阴谋

(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三)、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促进并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四)、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

二、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与作用的扩大

(一)、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三)、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经验;在政治上,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多边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积极而主要的作用

三、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机遇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和平就是发展的最大机遇

2、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我们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提供了重要条件

3、国内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内部保障

4、高新技术革命和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

(二)、中国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在不断发展,世界和平还面临着威胁

2、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势必面临激烈的来自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实力方面的竞争压力

3、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对立将会使中国同西 15

方国家的关系面临一定的困难

4、从国内来看,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仍然是基本国情

5、至今,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

第八章 当今时代主题和建立国际新秩序

第一节 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一)、时代主题的含义

(二)、20世纪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重大发展

(一)、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认识和概括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

2、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期

(二)、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具有坚实的客观依据

1、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3、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4、美苏两个大国谁也没有完成战争的准备

(三)、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高度概括了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特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2、为我国制定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第二节 当今世界两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一)、危害世界和平的因素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引起当代战争的主要因素

2、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历史纠葛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局部战争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

3、特定的政治及战略需要也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

(一)、当代战争的性质和特点

(三)、维护世界和平的途径

1、要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要真正停止军备竞赛,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

3、倡导以和平方式政治解决一切国际争端,消除世界“热点”地区的冲突

(四)、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景

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一)、当今世界,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困境

(二)、在当今世界所有的发展问题中,核心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2、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是障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3、军备竞赛、地区冲突及局部战争也严重牵制和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四)、谋求世界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

1、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谋求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2、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缩短南北差距,是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3、加强南南合作是谋求共同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4、谋求世界共同发展,关键是需要各国搞好自身的发展

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一)、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

1、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2、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进行发展

3、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1、促进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2、没有发展就不能有真正的世界和平,和平不可能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

第三节 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

一、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

(一)、国际秩序的含义

(二)、国际旧秩序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威斯特伐利亚秩序(1648—1815年) 第二阶段:维也纳秩序(1815—1918年) 第三阶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45年) 第四阶段:“雅尔塔体制”(1945—1991年)

(三)、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特征

1、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

2、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3、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4、以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控制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四)、国际政治旧秩序的特征

3、划分势力范围,建立军事集团

4、联合国成了超级大国手中的工具

5、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肆意践踏他国主权

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一)、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二)、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三)、美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四)、日本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五)、欧洲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第16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By丘钟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特制订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与任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学习,达到认识和把握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基本趋势和特点的目的,学会分析国际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主要内容本书

从世界总体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演变的进程,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从世界主要力量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以及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一国国内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同世界问题相联系,本书适应这一需要,为读者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十个章节。前三章对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和综合的分析。后面七章从世界各主要国家力量和国际组织的视角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进行研究。 (二)各章节教学要求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话趋势的并行发展 掌握“新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建立及其演变阶段 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掌握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明确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和表现 第三章 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了解时代主题的转变以及认识和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意义

理解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以及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相互关系

掌握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极其实质

明确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第四章 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及其新变化和新特点 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实质以及美国政治的新变化 掌握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发展和演变 明确小布什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外政策 第五章 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 了解西欧一体化的背景与原因 理解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掌握冷战后欧洲政治经济格局重组的内容 明确西欧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 第六章 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了解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特别是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动荡与右倾化趋势 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创造的经济奇迹及日本经济的转折 掌握冷战时期日本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演变 明确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对外战略

第七章 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与俄罗斯的重建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与苏联模式的弊端 理解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教训 掌握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发展

明确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和对外关系 第八章 艰难奋进中的发展中国家

了解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以及第三世界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理解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

掌握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所进行的改革 明确冷战后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当前南北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第九章 中国对外关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 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掌握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明确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十章 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 了解国际组织的概念、分类和历史

理解有关联合过改革的分歧,联合国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掌握对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作用和地位的评价 明确其他重要国际组织的概况 三.媒体资源介绍

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媒体,采用文字教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多种形式。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主编李淑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本教材包含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按照学科体系编写,科学严谨、实用性强、循序渐进、通俗易懂、适于自学、体现远距离教育的特点。这门课现实性、综合性、政策性、理论性都很强,在学习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紧扣国际关系的最新变化,分析有关各方的对外政策,努力做出科学的回答,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音像资源

是对文字教材内容的进一步阐释和必要补充,主要用于解决学生自学较为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归纳、概括、提示或解释的问题,一般采取重点讲授或重点辅导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四.课程教学平台介绍

教学平台是指教学活动得以在上展开的虚拟的或实体的教学环境。 本课程的教学平台有三类: 1.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包括网上教学辅导、网上作业、网上测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多种服务在内的综合教学服务支持系统。它能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服务。

2.音像制品教学平台。 3.面授辅导平台。 五.课程教学模式

1.设计原则: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需要,充分发挥各种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实现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模式构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包括VCD)等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开展个体化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面授辅导、网络教学、网上讨论板、电子信箱(E一MAIL)、电话和双向视频系统等教学手段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预定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节等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性实施方案。

1.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本课程操作性极强的特点,各分校在实施教学时,应从实际教学效果出发,相应地采用以下教学组织形式:

(1) 个别化自主学习;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及选课要求。每个学生在入学后,必须在教师指 导下根据要求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在学习计划中写明学习的主要方式和过程。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的,为保证开放教育试点的正常进行,省电大和市电大为每一门课程都配备了至少两种以上的教学媒体,并通过这两种以上的教学媒体提供学习资源。因此,参加开放教育试点专业学习的学生必须通过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学习,即除了阅读文字教材外,还应通过收听(看)音像教材(包括课件和直播课堂)、上网学习(包括收看IP课)、参加网上讨论、利用电话或电子信箱与辅导教师进行学习等。学生是否综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自学要纳入对学生的形成性考核。

(2) 小组学习、协作学习;小组学习是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一种有利形式,学生应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协作式学习。学生参加学习小组活动情况纳入形成性考核内容。

(3) 集中学习;除自主学习多种媒体教材外,学生必须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辅导,通过辅导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是否参加辅导情况要纳入对学生的形成性考核。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本课程可采用的教学手段有两类: (1)传统手段;

(2)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3.教学方式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可采用讲练式,模拟式,角色扮演等方式。 4.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学生自学、重点讲解、课堂讨论等。 六.课程教、学、考一体化设计 (一)教与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理论教学之外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各项基本技能。一般情况下,安排总学时的25%左右为自学时间、技能操作训练时间,总学时的50%左右为教学辅导时间;总学时的25%左右时间用于形成性考核作业、自测、复习等环节。

(二)教与学方式建议与要求

1.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具备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自己确定学习方式、自己管理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对个别化自主学习者,各分校应要求: (1) 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2) 从个人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地点;

(3)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进行自学,并参与集中辅导,有安排有计划地参与实习考察;

(4) 积极参加网上答疑等交互式教学活动;

(5) 遵守学习纪律,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形成性考核; (6) 填好个人学习日志,及时进行学习小结。

2.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通过交互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于本课程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完全自学很难达到预定教学目的,协作学习是比较适合学习者选择的方式。各分校应要求通过协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做到: (1) 组建学习小组,确定活动方式,制定小组学习计划;

(2) 按计划采取在线或非在线方式,实时或非实时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 (3) 按时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 (4)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3.集中学习。集中学习主要解决带共同性的学习问题,方式有面授辅导、集中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学习指南:由安徽电大开展网上教学,地方电大面授辅导,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媒体手段的使用;

2、面授辅导:由地方电大组织,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辅导与答疑;

3、函授辅导:安徽电大本课程的辅导文章

4、平时作业:4-----5次

5、网上教学: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学习重点、教学辅导、平时作业、直播课堂、参考资料等;

6、考核:本课程期末考核为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以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为依据。

(五)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有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形式,获得学分的合格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构成,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

1、形成性考核。

下发的“形成性考核册”,由辅导教师批改。教师必须做到全批全改。 学生必须完成形成性考核作业,不完成形考作业或形考作业不及格的,不能参加本课程的终结性考核。

2、终结性考核

考试卷面成绩按滿分折合为70分计入总成绩。

七、《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活动安排表(200

7、10-200

8、1) 周次

导学内容、方式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建议

备注

第三周

(10月6日)

导学课:调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重点介绍课程资源、课程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方法、网上学习资源的查询和使用等。重点演示如何登录中央电大、省电大网站查询学习资源和参加网上讨论以及如何参加网上形考改革试点工作。 并串讲第一章绪论内容

1、根据教师讲解和演示进行实际的网上操作,尽快掌握网上学习技能。

2、自学教材绪论,并就绪论相关问题进行串讲。

3、了解第一次作业要求,并做好有关准备工作。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第五周(10月14日)

第二章内容串讲课: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复习当堂课内容;

2、查看第二章课件

3、预习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和第二章的内容结合起来预习,布置第一次作业。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10月21日)

网上答疑(19:00-21:00)

就当前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趋势进行讨论

学生以小组形式全部参加

第七周

(11月4日)

第第三章内容串课: 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复习当堂课内容

2、完成第一次作业;布置第二次作业

3、预习第四章内容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第八周(11月11日)

网上答疑(晚7:00---9:00)

针对本门课程所讲的内容进行网上答疑。

1、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

第九周(11月18日)

串讲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1、预习教材第五章内容;

2、复习当堂课内容,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完成第二次作业;布置第三次作业。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12月2日)

网上期中测试

第12周(12月9日)

课程网上讨论答疑(晚7:00---9:00)

针对本门课程所讲的内容进行网上答疑。

1、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

第13周(12月16日)

1、串讲教材第五章重难点内容,第五章 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

2、串讲教材第六章内容: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1、复习当堂课内容。

2、阅读有关日本的资料

3、完成第三次作业;布置第四次作业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第14周(12月23日)

网上答疑(19:00---21:00)

针对本门课程所讲的内容进行网上答疑。

1、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

第15周(12月29日)

串讲教材第七章内容第七章 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与俄罗斯的重建

1、复习当堂课内容。预习教材第八章内容。

3、完成第四次作业

4、布置第五次作业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第16周(2008年1月5日)

课程网上讨论答疑(19:00---21:00)

针对本门课程所讲的内容进行网上答疑。

1、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

第十七周(1月13日)

1、串讲教材第八周、第九章十章内容;总复习:

2、对全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准备迎考

1、艰难奋进中的发展中国家

2、预习教材第九章内容。

3、完成第五次作业。

学生以小组形式全部参加。

第十八周(1月20日)

网上答疑(6月26号晚7:00-9:00)

针对本门课程全部内容进行网上答疑。并就课程的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进行回答

学生全部参加

第17篇: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昌 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科目: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王军义班级:时间:

教 案 本

2015中医康复保健 中职检验1 中职检验2 中职口腔修复工艺 2016.9——12月

2015 2015 2015

1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 (第一讲) 商品的交换

周次:2 时间:2016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商品与货币的发展;商品的价格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商品、货币的含义、产生

(二)商品价格变动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1、什么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3、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直接影响价格

2、气候、时间等因素间接影响价格

四、学习思考题:

从你喜欢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动认识商品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邢思等《共话时政社会热点通俗读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2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第二讲) 商品的消费

周次: 3 时间:2016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价值规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能力目标: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健康的消费观念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春节压岁钱大比拼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对人们生活影响

3、价值规律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三、丰富多彩的消费

(一)常见的消费方式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活动平台] 聚焦学生名牌消费

目标: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积极、健康的消费习惯。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良好消费行为或不良消费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同学中存在的这种消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上课进行表演,坚持正确消费观,反对错误消费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四、学习思考题:

班级春节压岁钱消费调查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人民出版社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3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二课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周次: 4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了解企业及企业经济效益;劳动者在企业中作用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企业的含义;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能力目标:公司的含义;企业怎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发展,企业的优胜劣汰;劳动者的就业观和提高素质的途径。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企业提高自己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和该如何做才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成功的因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2.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的生产发展

利用多媒体列举几家公司和事业单位,判断它们是不是企业,为什么? 1.企业的类型、

2.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二、企业的经营发展

教师活动:多媒体列举几种知名品牌手机,让学生选择。

三、新时代的劳动者

四、学习思考题:

对假期见习打工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一次分析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洪向华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华出版社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4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三课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周次:5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案例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我国的分配制度;收入公平问题;国家税收;个人投资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税收的种类和特征;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识别股票、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和含义。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概括出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有利,;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投资观念。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二)存款储蓄 ;我国的商业银行;股票、债券、保险。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裂变过程

1、我国的分配制度

(1)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兼顾效率与公平:公平含义 收入公平问题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

(1)收税的特征及种类 (2)税收的性质(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4)税收的种类

四、学习思考题:

从父母处了解家庭近几年的收入,父母进行了那些投资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5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四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周次: 6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市场经济。

2.能力目标: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认识和体会中国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特点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特征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视频《新闻》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思考:

1、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就是要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这里,教师简单介绍国有经济。可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说明这一点。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3.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是什么?

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作为市场经济一般性,不管哪种社会制度,只要有市场经济存在,这种一般的特征也就必然存在。

三、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2)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2.国家的宏观调控

思考:

1、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思考题:

1.有人认为,在现阶段,所有非劳动收入都属于剥削收入。这种看法正确吗? 2.我国水价的思考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6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周次: 7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小康社会含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协调发展。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资料一:过去五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

资料二:2013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效益较好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资料三:2006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资料四:2005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意义 播放资料六:视频:绿色小康路。请学生思考: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林昌村,一个算不上富裕的村庄,在仅仅二年的时间里,村容村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林昌村在发展中树立和认真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四、学习思考题: 网上学习了解中国小康社会发展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洪向华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华出版社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7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六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周次: 8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理解对外开放的意义,我国对外开放的渠道。 2.能力目标:理解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关系。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的基本国策

(二)经济全球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一)案例聚焦:

资料一:过去三十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 资料二:海尔的国际化之路。 思考园地:

1. 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2.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渠道是什么?你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吗? 3. 请查找资料,看看我国还有那些“走出去”的知名企业?

(二)视频:中国2002年加入WTO的现场录像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金融危机和全球化的关系? 2.我们是否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

四、学习思考题:

为何说加入WTO是柄“双刃剑”?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8

第三单元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七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周次:9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能力目标:为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认识我国政治制度。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请同学们讲一讲国徽的含义?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到大会制度 视频:“人大的会议”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案例:第一次政协会议的图片会议讲解:多党合作的内容 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要区别***和西方的多党制。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视频:“魅力新疆”讲解:制度的基本内容。

根据我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民族关系,民族分布情况做出的制度选择。

四、学习思考题:

了解2014年中国两会理解人大制度为何是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9

第三单元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八课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周次: 10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人民民主、政治文明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能力目标:党的领导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如何完善我国的民主制度

(二)如何完善民主制度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资料二:视频“关注民生” 资料三:了解婚姻法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过程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永葆活力。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材料四;视频“草根民主”谈一谈感受?活动

党的领导与人民党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四、学习思考题:

以四人一组编制一份法制小报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2014年中国两会相关报道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10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第九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周次: 11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维护国家利益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民主权利的相关知识,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能力目标: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更好地融入社会政治生活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了解民主权利的相关知识

(二)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职责。 事例一:广西高中生发现的雅虎网站地图问题。 事例二:奥运志愿者

事例三:中学生在荷兰参加国际活动时要求会场悬挂中国国旗

(一)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问题:以上的案例公民在行使什么权利?你知道我国公民还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吗? 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

(二)人民政府服务人民

视频:《温家宝总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华南虎事件:监督政府权利的使用。

四、学习思考题:

试从当今信息社会下谈公民对政府监督的意义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张伟 《经济政治 职业生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11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第十课 履行义务 承担责任

周次:12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公民义务 公民责任 国际利益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做到自觉参与政治生活,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了解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情况,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当今是吉恩的主题

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自觉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视频:《奥运冠军颁奖仪式》《轮椅上最美丽的火炬手金晶》

一、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1.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哪些? 2.金晶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3.履行政治性义务的意义是什么?

二、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案例:高考听证会问题:你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有什么看法?我们身边的政治生活都有哪些?作为一名中职生你曾经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三、我国的政府

(一)政府的涵义及性质

1、政府的涵义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是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的总和。

2、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接受监督的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是透明的政府。

(二)政府的职能

1、经济调节。

2、市场监管

工商在全国各地严查查三鹿奶粉/打击走私贩私/卫生下乡服务农村百姓/服务下乡支持农业/政府服务热线12345

四、学习思考题:

说出自己曾经行使过得一项权利。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张伟 《经济政治 职业生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12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第十一课 关注国际社会 维护国家利益

周次:13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公民义务 公民责任 国际利益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做到自觉参与政治生活,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了解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情况,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当今是吉恩的主题

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自觉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视频:《奥运冠军颁奖仪式》《轮椅上最美丽的火炬手金晶》

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1、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国际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由许多成员组成,有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其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主权国家的含义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窃据。在中国政府和世界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努力下,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10月25日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的舞台上。

二、谱写和平发展新篇章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2.出当今世界面临哪些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和平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3.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六方会谈的视频

四、学习思考题:

关注一个有关国际利益的事件,并发表你的看法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张伟 《经济政治 职业生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版

(二)网络 新闻 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13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

周次:14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惠民举措 社会保障体系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政府的惠民措施,我国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恩社会,立足本职工作奉献社会的道德目标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视频《希望工程》《暴利药价之芦笋片》《许仙买房》

(一)聚焦生活

1、以上的视频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哪些现象?

中国社会面对的问题:民生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劳动保障。(救护车一响,一头牲畜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农活白干;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

2、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中采取了那些措施? 学有所教:教育 病有所医:医疗 老有所养:社会保障

(二)提炼升华 视频:《新医改一年变化》《房地产市场改革》

问题:关注民生问题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献计献策(学生活动)

四、学习思考题:

了解国家关于医疗保障方面的惠民举措。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和谐十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精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两会词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华网 人民网等

六、课后分析小结:

14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三课 建设和谐文化

周次: 15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章节: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核心价值体系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二)正确对待不同文化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一)聚焦生活:视频《中国话》《孔子学院》《感动中国》

1、孔子代表着什么文化、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和谐文化?

3、中国要立足于世界之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力?

(二)提炼升华 多媒体案例:《北大精神》《企业文化》 1.文化的类型?

2。你对网络文化的看法 3.感动中国任务评选的意义

(三)学生活动:校园文化

四、学习思考题:

你心中的班级校园是什么样的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和谐十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精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两会词解:社会保障并轨》新华网 人民网等

六、课后分析小结:

15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四课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周次:16 时间: 节次: 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 ,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科学发展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2.能力目标:培养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

(一)聚焦生活:视频《感动中国》

(二)思考园地

1、我们应该怎样参加和谐社会建设?

2、什么是和谐社会?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什么是“以人为本”?

(三)提炼升华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2.感动中国任务评选的意义

(四)学生活动:我们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四、学习思考题:

你心中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和谐十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精解》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两会词解:社会保障并轨》新华网 人民网等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18篇:教案:议论文结构

教案:议 论 文 的 结 构

一、教学过程: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社论、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开幕词、闭幕词、讲话稿、杂文等都属于议论文体。

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

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要素。这些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所谓的结构布局是指通过某种合理的论证方式把论点、论据有机地组合起来。

3、议论文的整体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凤头

分析问题(本论)------猪肚

解决问题(结论)------豹尾

4、应试作文常见的结构: 提出论点

举例论证,分析说理

再举例论证,分析说理

重提论点,结论

[例文评析]

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一位台湾女作家,在她的散文中,写了这样的句子:“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一位大陆评论家说:“这样写很好,用的是美文笔法,善用通感,讲究炼字,刻意经营。”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的女儿4岁时就“通感”过。冬天里我时常晒被子,晚上睡觉时女儿说:“妈妈,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撇开母女亲情不说,平心而论,我觉得女儿的话说得比散文家更生动些。记得一位大画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不知什么缘故,有不少孩子长大了反而变蠢了呢!

[例文评析]

自然才是美

一位台湾女作家在她的散文中这样写道:“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无独有偶,一个小女孩也这样告诉她的妈妈:“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味道的。”小女孩的话和女作家的话意思相近,可是小女孩的话却要生动得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女孩是非常自然地说出这句话的。她说话的时候,无须考虑要讲究语言的修辞;女作家则不然,她要刻意雕琢语言,而过分的雕琢反失却自然。可见,自然才是美。

当今青年学子中,象那位台湾女作家那样刻意为文的并不少,其作品矫揉造作有余,清新自然不足。尤其在华丽文风盛行的风气下,不少的人竞相追求一种飘浮、朦胧的意境。结果,朦胧过度,反成晦涩,令人不知所云。我曾在《大学生》上看见过这样一首诗:“明月高悬/孤星冷照/离开了你/我的世界/只剩下/一根冷冷的弦”。这就是典型的“为赋新词强说愁”。除了把读者弄得一头雾水之外,还给读者心中平添一股怒气:这也叫诗?!

追求纯朴自然是我国诗文家的传统。李白曾经说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他也是不赞同刻意为文的。不只李白,还有清代的袁枚,他主张“性灵说”,也认为文章贵在自然,不能有空泛的话。中国近代有“才女”之称的张爱玲,她的小说《金锁记》就由于过分讲究技巧而招致许多文学家的批评。著名文学家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这样写道:“技巧将是张女士的最大的敌人。”看来,刻意雕饰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文章贵在自然。

第19篇:教案 左右结构

汉字书写教案(左右结构)

汉字书写教案(左右结构)

一、教学目的:

1.强化学生正确书写习惯的培养,通过对左右结构的字的归类分析,让学生了解汉字中左右结构字的结字规律。

2.体验书写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左右结构的字搭配技巧的掌握。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谦让、相互包容明白谦让是我们祖国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

左右结构的字各自成形又穿插呼应的把握。

老师讲《虞世南画腹学书》的故事。投影出示书法家的照片及他的字。虞世南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很受唐太宗的赏识,被唐太宗任命为自己的书法老师。传说虞世南学习书法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不仅白天用笔在纸上练习,就是夜晚睡在被窝里,也常常不停止练字,大家猜猜看他在被窝里怎么练的呢?原来他是用指头当笔,肚皮当纸,默默地比画着,直到进入梦乡。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啊?

师生小结:人人都可以把字练好,但练就一手好字并没有捷径,需要我们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书写姿势及执笔方法

2、字形的回顾

3、通过对字形的理解,引出在书写汉字结构时要注意什么?

(二)出示三组字:

a、村、联 b、扶、河 c、刚、部

1、请学生说说间架比例上的细微差别

师):左右结构的字是汉字最常见的结构的字体之一。当书写一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些字的间架比例呢?有没有基本规律可循呢? a、村、联 间架比例特点:左右相等 b、扶、河 间架比例特点:左窄右宽 c、刚、部 间架比例特点:左宽右窄

2、(师)小结:左右结构字的间架结构特点和书写规律 重点讲解左宽右窄的字 刚、部

五、练写

1、请学生当场书写。(发练字纸,要求临写模仿)(伴写)

2、教师边巡视边重复书写要领。此时幻灯片上打出的也是要领的那句话。

3、展示优秀习作。(投影仪)

4、四人一组讨论列举其他左右结构字并书写。看哪一组列举最多。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在今后练字时碰到多左右结构的汉字,要仔细观摩,我们除了要把握好汉字的结构是否是左右结构,还要体会汉字的间架比例,正确书写。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做好每一次作业,练字时多用心揣摩、观察,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进步,练就一手好字、真正拥有硬笔书法才艺。

第20篇:左右结构教案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宽右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要求写得正确、匀称、美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3.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感受文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4.引导学生懂得礼让,与同学和谐相处。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教学,学会左右结构的字的写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写字准备

很高兴我们每周的写字课时间又到了。练字前,首先让我们按《坐姿十二字》做好写字准备:头正身直, 臂开足安,

心静气缓

前面我们练写了不少部首,著名书法大师启功先生说:写好字的关键是结构。这节课我们就从字的结构入手来练写钢笔字。

二、观察生字发现规律

(一)出示汉字:椅

(二)锁定目标,引导观察。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它们都是左右结构)还有吗?(前四个字左窄右宽,后四个字左宽右窄)

师: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就找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看来想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这些字,有决心写好吗?我们先来看左窄右宽的字(板书题目)

(一)练习左窄右宽的字 1.出示“椅”

师:我们一起来看“椅”这个字,怎样写才能做到左窄右宽呢?

(左边的木字旁要写窄一点,横要写短一点,木字的一捺变成一点,右边的奇要与左边的木注意避就和交错,同时注意右边的字要舒展,这样整个字结构才好看。你们看这两个部分就像一个瘦子和一个胖子走到一起,左边瘦子苗条些,右边胖子粗壮些,两个人又不能分开,所以要互相谦让,互相照应。)

2.师

同学们读帖读得真认真,为了便于大家记住左窄右宽的字的书写注意点,老师编了一首儿歌,谁来把它读一读? 出示儿歌:体形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

①指名读②自己练习读一读③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④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一遍

3.下面就请大家心里默念着儿歌看老师写这个字,大家伸出右手书空。教师范写“椅”

4.师:能把椅字写好吗?(能)拿出作业纸先描红再写两个。写字时注意正确的握笔和写字姿势。(学生描红并仿写)。

5.师生评议,选择一好一差进行评议。老师拿红笔适当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宽窄比例不当,缺少“避就”和“交错”。 )

6.师:写字时注意到大小匀称,字体端正,卷面整洁,这样就显得美观。请大家根据你的收获把剩下的两个椅字写一写。

7.学生写字。

8.师:写的字与前面的相比有进步吗?在你认为写得好的字上打上五角星。 9.出示 “掺”“城”“性”

师:这三个字也是左窄右宽的,谁来说说他们在书写时分别应该注意些什么?

指名说。

师:能根据大家说的注意点把这几个字写好吗?拿出作业纸,每个字描红一边,仿写两个。

师生评议,老师拿红笔适当纠错。

10.师: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更好看了吗?把分别写两个。 师:同桌互相评一下,在写得好的字上打上五角星。

(二)练习左宽右窄的字

1.师:左窄右宽的字大家写得很棒,他们有一个兄弟就是左宽右窄的字,还有左宽右窄的。老师把刚才的儿歌改编了一下就变成了写这类字的注意点了,谁来把它读一读。

出示儿歌:体型宽,左边站,笔画多,要紧凑。右边窄,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显美观。请大家对照儿歌看看“判”字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左边的半要写得宽一点,撇是竖撇,右边的立刀旁要写得窄一点,左右两边要紧凑)

2.师:看老师写一写,大家伸出右手书空。(师范写)

师:能写好吗?在作业纸上描红一遍,仿写两个。 写字时注意正确的握笔和写字姿势。(学生描红并仿写)。

3.师生评议,选择一好一差进行评议。老师拿红笔适当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左右不紧,短竖与竖钩距离太大;撇画太斜,左右分离 )

4.师:请大家根据你的收获把剩下的两个判字写一写。 5.学生写字。

6.师:写的字与前面的相比有进步吗?在你认为写得好的字上打上五角星。 7.出示 “剑”“粼”“戳”

师:这三个字也是左宽右窄的,谁来说说他们在书写时分别应该注意些什么?指名说。

师:能根据大家说的注意点把这几个字写好吗?拿出作业纸,每个字描红一遍,仿写两个。

师生评议,老师拿红笔适当纠错。

10.师: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更好看了吗?再分别写两个。 师:同桌互相评一下,在写得好的字上打上五角星。

11.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在写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字时,两边笔画的多少与宽窄有什么关系?

(笔画多的一边字就宽) 三.练写一段话

1.老师这里有几幅硬笔书写作品请大家认真欣赏。(欣赏书法作品) 2.这几幅作品写得怎样?想写出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吗?是的,老师相信每个同学也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写得一手好字。

上星期六到我们学校作报告的江苏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执行主席王惠松先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写字。中国人应该写好中国字。 师: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这话说得真好,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练字,我们一定能写一手正确、规范、美观的字。老师也要和你们一起共同进步!

最后请大家从作业纸背面的两段内容中选择一段书写,注意书写作品时注意字的摆布,字与字之间要有一定间距,尽量做到上下对齐,在内容的下面落款。

学生写一段话,播放音乐。

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教案模板
《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