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画树教师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14:0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童心童画教案——树真好

树真好

活动目标:

1.感受人与大树间的亲密情感。

2.能合理布局画面,表现树与人之间的快乐场景。3.能知道树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阅读绘本《爱心树》。 物质材料准备:油画棒、水粉。 活动过程:

一、图片体验:

1.看看图片,说说人和树之间能做些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图中人的心情如何?

二、游戏体验:

1.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样的大树?它是什么形状的? 2.你和大树玩过什么样的游戏?讲给大家听一听。

3.分小组说说你和大树间有趣的故事吧!(每讲一个故事就会得到一棵漂亮的小树。

三、故事体验:深情朗诵教材中的故事。

四、绘画体验:

1.想想你将种上几棵大树?把它们种在哪里? 2.快快画出你和大树游戏的故事吧!

五、评价展示:

你觉得谁的作品最精彩,就帮他在树下种上一棵小草吧!

推荐第2篇:童心童画教案——五 彩 树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关心身边事物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鼓励幼儿大胆使用红、黄、绿、紫等颜料 活动准备

观察秋天的树并用自己的手掌和树叶相对照 汉字图片卡和汉字卡 活动过程

一、启发幼儿

讲故事“树妈妈和页宝宝”后问幼儿:“大树妈妈的孩子是谁?秋天到了它们都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红颜色的树叶是谁家的孩子?黄颜色树叶是谁家的孩子?绿色树叶是谁家的孩子?还有什么 颜色的树宝宝呢?我们的小手像不像树叶宝宝呢?

二、幼儿绘画

注意提醒幼儿颜料不往下流了再往纸上印

三、幼儿讲述

请拓印好的幼儿把大树妈妈的许多漂亮树叶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围在妈妈的身边高兴吗?

四、汉字认读 出示汉字图片卡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有哪些颜料的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认读其中汉字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在共同的兴趣、相同情感的背景下一起观察、互学。孩子们从互动中找到了群体合作的意识和位子,通过观察了解树有高、有矮、有大、有小、有颜色的不同。所以用手指去点印他们喜欢的树叶(颜色)个别孩子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描述了所绘画树的可爱和感触,投入这个活动不论从开始贯彻到作画和最后的讲述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感觉孩子绘画的颜色单一了点,这可能和老师提供的材料有关,如果几个人一组就可以避免,其效果会更好。

推荐第3篇:童心童画教案——树的一家

树的一家

活动目标

1、感受生命的成长和延续。

2、知道树的成长过程。

3、能绘画记录树的成长过程。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了解树的成长过程。

2、水彩笔、蜡笔。活动过程

一、图片体验

1、图片上有些什么?你发现了树宝宝的秘密了吗?

2、树的一家都长什么样子呢?

3、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游戏体验

1、树宝宝一天天的成大,你知道它是怎么长大的吗?

2、我们一起来模仿树宝宝长大的样子吧!

三、故事体验

1、老师带来了一段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树宝宝是怎么长大的?

3、树苗苗对它的一家都说了什么呢?

四、绘画体验

我们一起把树宝宝长大的过程画下来吧!

五、评价

说一说,你的树宝宝是怎样长大的?它长大了是什么样子的呢?

附故事:

森林里住着树宝宝的一家。有一天,苗弟弟对树姐姐说:“树姐姐,我什么时候才能长你这么大呢?”树姐姐回答说:“喝喝水,晒晒太阳,就能长我这么大了!”树姐姐问树妈妈:“我什么时候才能长成跟你这么大呢?”树妈妈回答说:“喝喝水,晒晒太阳,就能长我这么大了!”于是,树妈妈又问树爷爷:“树爷爷,我什么时候才能长您这么大呢?”树爷爷回答说:“喝喝水,晒晒太阳,就能长我这么大了!”树苗苗一天天长大,变成了树姐姐,变成了树妈妈,变成了树爷爷,胡子一把把,望着身边的树苗弟弟,树姐姐和树妈妈,理解了什么是长大!

推荐第4篇:小学美术教案 用水墨来画树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 七 册 第 三 单元 有韵味的水墨画 课题名称: 用水墨来画树 教学类别: 中国画

课时建议:约1—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树枝的结构及穿插变化规律,初步掌握水墨画以线造型的方法,用干湿浓淡笔墨表现树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与尝试的过程中,学习画树的基本方法以及表现树的前后层次(树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墨画表现树的独特方法,感受水墨画墨色浓淡效果的美,提升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教学重点:树枝结构的穿插表现

教学难点:浓淡笔墨的层次性

教学准备:

学具: 毛笔、宣纸、墨汁、国画颜料、调色盘等 教具: 同上、相关资料、范画、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了解树枝的结构及穿插规律,能用中锋和侧锋以及浓墨、淡墨等技法画树

拓展层面:能运用浓淡墨色画出树的前后关系和虚实变化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了解

1、通过课件欣赏一组中国山水画

2、了解树的生长规律和画家画树的规律——“树分四枝”。讨论: ① 为什么要分四枝? ② 如何分四枝?

3、教师出示树枝模型,让学生了解不同角度的树枝会产生相互穿插

二、欣赏与体验

1、欣赏明代画家董其昌的作品

讨论交流: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表现树的前后关系?

2、教师演示用中锋和侧锋画树的方法:先用中锋和侧锋画树干和主干,再添画小枝,最后画树叶。在行笔过程中,运笔有顿挫,注意树枝的相互穿插

3、学生尝试练习:你画一颗树,并交流感受,体验画树的乐趣

三、示范与练习

1、教师示范画一组有前后虚实关系的树

小结:用浓墨表现的树看上去近,淡墨则远,有浓有淡才有变化。还可用彩墨渲染树叶

2、作业要求:运用浓淡笔墨画出前后几棵树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与交流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1、展示学生作品

2、学生自评:交流画树时的感受,说说画得最满意的地方

3、学生互评:说说同学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4、评价内容:

① 能否运用中锋和侧锋画出一棵树 ② 能否表现出树枝的穿插 ③ 画面中浓淡墨色的运用是否合理,能否表现远近、虚实

推荐第5篇:《1. 我来画棵家庭树》教案

《我来画棵家庭树》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孩子认识家庭,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2、知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认识自己的社会关系。

3、培养孩子关爱家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自己的家庭,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认识自己的社会关系。

教学难点

懂得家庭中亲属关系的称谓。

教学方法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欣赏音乐,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及一家人的图片。

2、说一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我们的“家庭树”(出示课题)。

(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9-21页,之后,把你们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

(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目标的整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互动学习

(一)画画我的家庭树。

1、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个家庭,是你天天生活着的小家庭,其实我们还有一个大家庭呢!除了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我们还有许多亲戚!比如我家的亲戚有外婆、外公、叔叔、等等。那你有哪些亲戚?

(指名学生自由说一说)

2、看来我们的家庭成员很多,就像一棵大树那么茂盛,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这个大家庭称作“家庭树”了。今天我们说来画画我们的“家庭树”(出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把大树已经设计好了,今天你能把你知道的亲戚包括你的家人画到这棵大树上吗或者把他们的称谓写到这棵大树上吗?

(2)学生动手画一画或者写一写。

(3)展示作品,评一评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家庭树。请别的学生给他点评一下。

3、理关系:同学们,你们来看看我的家庭树是什么样的?(多媒体播放)这么多的称谓写在一团了,有点乱。下面我们一起来理一理。你能有什么好方法把他们的关系理出来。(生自由回答)

我也有个好主意,我们可以把爸爸这边的亲戚归为一类,妈妈这边的亲戚也归作一类这样是不是很清楚。

(1)师生共同理一理爸爸这方的亲戚,填一填家庭树。 (2)小组合作理一理妈妈这边的亲戚。 (3)反馈,全班交流。

(二)对儿歌,认识亲属称谓。

1、下面老师要进行一个小测验,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把他们的关系搞清楚了。爸爸的爸爸叫( ),伯伯的妻子叫( ), 爸爸的妈妈叫( ),伯伯的孩子叫( ), 爸爸的兄弟叫( ),姑姑的丈夫叫( ), 爸爸的姐姐叫( ),姑姑的孩子叫( )。 (1)师生合作:谁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师: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生: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指名同学挑战)

(2)同桌间相互考一考(抽几组试一试)

2、你能像刚才一样,把妈妈的这边的亲戚编入儿歌吗?同桌试一试。妈妈的妈妈叫( ),妈妈的叫( ),妈妈的爸爸叫( ),妈妈的叫( )。 (1)编一编。

(2)反馈。(抽几组试一试)

三、延展学习

1、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棵家庭树,比一比谁的家庭树设计得最有特色,而且把家里的关系也整理得比较清楚。

2、教师小结: 家是爱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怀抱。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亲相爱,让爱永远住在家里,相信我们这棵家庭树一定会更加生机勃勃!请你把这棵家庭树放在家里,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感受这份幸福。我相信,在你的真心祝福下,你的家一定会越来越温馨、可爱。

推荐第6篇:《画》教案

《画》

教学目标

1.认识“远、色、近”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生字。 2.知道“远近”,“有无”“去来”是反义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导入:

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给同学出个谜语? 我也来给大家出几个谜语,学生猜谜语。

引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

2.(出示课件)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一幅山水画) 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板书山、水、花、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二、初读今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播放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中。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或请组员帮忙,多读几遍。然后圈画出本课的生字,每人读给组员听一遍,小组合作读。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并交流识字方法,先小组讨论,再汇报。(加一加,熟字加偏旁,认识偏旁走之)

4.识字游戏。

四、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小组合作读诗,一人读一句,再互相评价。

2、教师指导:①“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②“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当怎么读呢?

③“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④“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和它打个招吸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4,读着读着,我们发现诗里有几对反义词,你找到了吗?

你还会说哪些反义词,小组合作一起说说练习纸第二题。

5.填词背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闭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五、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人、火、”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

推荐第7篇:画 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1、《画》教案

一年四班 兰芸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会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了解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远-近有-无 去-来;会正确书写4个生字(人、火、文、六)。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三、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你们是不是还牢牢记在脑海里呢?好,现在请大家看到黑板上来,你们还记得《猜一猜》这首谜语诗吗,大家一起用最美妙的声音背一背吧!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上到下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可是啊,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你们想不想看啊?好,请大家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 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请学生齐读课题《画》

3、故事激趣

讲述小伙伴——小鸟想要带大家去它的森林乐园玩,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随小鸟的步伐跋山涉水,进行新知学习。

师:同学们,今天有位小伙伴想带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去它的森林乐园玩,你们想不想去啊?(出示小鸟动画)

三、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挑战一:克服困难,通过大瀑布,装满11桶水(进行11个生字的学习指导)

师: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块大瀑布,不过没关系,小鸟告诉我们一个小秘诀,只要大家装满11桶水,瀑布就会自动打开一扇门洞,你们想不想挑战下啊?好,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59页,自己先读一下课文,昨天预习的生字多读几遍。(小老师带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从而学习新的生字词。)

(2)、比比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请学生找找生字词中的后鼻音,翘舌音,前鼻音,整体认读音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区分汉字的读音)

(3)、让学生谈谈记忆汉字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猜谜语),教学新偏旁——走之旁、竖心旁

师:(出示谜语)三人在日下郊游——谜底:春

(4)、开火车读去调生字,小组竞赛(获胜的小组加上小树叶) (5)、挑战二:射苹果

师:非常棒,小鸟带着我们打开了门洞,你们想不想看看门洞里面有什么东西啊?好,我们一起用力推开门洞!

进入小鸟的苹果乐园,进行游戏大挑战“射苹果”。

师:拿出你们的小工具(小手)当苹果从果树上掉下来的时候,请你们瞄准小苹果,射中它,看谁射中的苹果最多?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

师:哇!小朋友们真棒,现在它请来了它的小伙伴,唱起了动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小鸟的声音。(播放鸟叫声)

小朋友们的声音是不是比小鸟的歌声还悦耳呢?好,现在我们一起用最美妙的声音读读我们今天的课文。(小鸟展示读书要求:坐端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节奏,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

师:你们真会读书,老师把笑脸送给你们!

四、指导生字书写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1、复习笔画笔顺“横、竖、撇、捺”

2、学习生字“人、火”(师讲述书写生字时要注意的格位)如:火第一笔点在左上格,第二笔撇在右上格,第三笔撇从竖中线撇下来

3、让学生给生字组词

五、总结: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小鸟的森林乐园,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充满了勃勃生机,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诗歌。

六、作业布置

回家练习书写,人、火,并试着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画

山 水 花 鸟

厦门市集美区李林小学

2013年11月5日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画》教学反思

姓名:兰芸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以故事激趣的教学方式,创设了森林乐园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比较高,课堂氛围比较浓厚,整体环节比较紧凑。但是,在生字教读上,学生的竞赛热情比较高,开火车读生字词的时候,学生速度比较快,因此有些生字词的拼读比较不到位,前后鼻音没有及时的纠正。读文时间比较短,读诗的节奏较慢。在今后教学中,我将注意把握课文朗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对课文进行认知学习,生字拼读上,改善学生生词拼读含糊的特点,提高课堂生字学习效率,从而更加保质保量地完成语文教学。

推荐第8篇:画 教案

画 教案

教学目标:

一、

通过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帮助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和语感、乐感的培养。

二、

感受2/4拍子的强弱规律,认识2/4拍子的节奏规律。

教学重点:

最后一句乐句的:“rit符号,听出和唱出渐慢和渐弱的效果。

教学难点:

唱好一字多音的地方,也可随机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来发现新的难点并解决。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热身活动:全班一起背古诗两三首。(同学们,你们刚才朗诵得真好听,那时你们读出来的,可是你们听过唱出来的古诗吗?让我们来一起听听下面的音乐,唱出来的古诗。、、、、、刚才的音乐旋律美不美?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

二、

欣赏伴奏音乐,学生听后说出感受。(同学们可以跟着音乐做适合的动作、、、、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音乐旋律美不美?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是的,非常优美,宁静、抒情、动听,其实这是我国的一首古曲《春江花夜月》的旋律,它也,配上歌词就更好听了。、、、)

三、

欣赏范唱音乐,说说出自哪一首诗。(相信同学们已经听出是哪一首诗了。原来古诗除了能读出来,还可以唱出来。)

四、

学生谈听到歌词后的感受。(请同学们再听一次音乐,不要打开书,也不要唱,听听唱歌词时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看谁的小耳朵最尖、最灵敏)(同学们,你们有注意到最后一句吗?让我们来重听一次最后那一句音乐、、、、这种唱法叫渐慢渐弱,用拉丁字母“rit”表示,以后我们唱歌遇到这个标记就要怎么唱啊?、、、、、、)

五、

认识2/4拍子,感受其强弱规律。(接下来我们再听音乐,请同学们找出这首歌的强弱规律,并拍出来、、、)(同学们的耳朵和小手真棒,都能听出来,也能拍出来了,表扬你们自己。)

六、

学唱歌词,解决难点“一字多音“的唱法。(现在我们来学唱这手歌,同学们可以边听边学唱。)(你们觉得哪里最难唱,告诉老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

七、

运用:将学过的古诗套进本曲旋律来唱。(我们已经会有感情地唱《画》了,大家注意一下,古诗“画”每一句是几个字,那我们可部可以也选一些五个字的古诗套进去唱呢?同学们自己试一下。、、)(有哪位同学准备好了吗?请你来、、、、好听吗?老师也来唱、、、、)

八、

身体动作表现音乐(我们学习了用朗读和唱的方法来表现音乐,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可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和小乐器伴奏表现音乐)(你们见过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吗?让老师来模仿、、、)

九、

小乐器伴奏表现音乐(请请到的同学自己到台上选乐器,选要快,还要互让,不能抢、、、)(另外叫两位同学来学古人朗读、、、)

十、

整合:(全班朗读一次,音乐响起,没表演的同学唱,其他的表演和演奏,让老师们听听是唱的同学唱得好还是演奏的好还是乐器伴奏好。)

一、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什么?

推荐第9篇:《画》教案

《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了解诗意。

二、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意。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老师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

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随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一)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景色美和诗句的韵律美。)

(二)识字

、你们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

2、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来练习读。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

3、()自读课文,同桌合作认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认识2个新偏旁。)

(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5、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小老师领读(注意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春”是前鼻音。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6、认读带拼音的生字,随机认识2个偏旁。(齐读,开火车读)

7、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

(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应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三、读诗想象,体会感情

(一)朗读

、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你们顺利过关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二)感悟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

2、结合图,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的。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哪一句。)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演示“山”的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的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展示画,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4、多种方式练习朗读。(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

(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另外,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三)背诵

给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背诵。

(四)表演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

如:远远地看画中的山,念第一句;贴近画侧耳听,念第二句;想象春天过去了,夏天也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但这画中的花儿还是开着的,念第三句;到画前驱赶鸟儿,念第四句。

先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齐表演。

(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乐在其中。)

四、巩固字词,课外延伸()

、找朋友游戏: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卡片上的词说一两句话。(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

2、读句子,找生字。

3、猜谜语。(月亮、熊猫、日、鹅、雨、风。)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一起认识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朗读并背诵了课文,有些小朋友还进行了表演,还有些小朋友没有展示自己读书呢,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六、作业

(1)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

(2)请教家长,或者看书、上网等方法查找谜语,开展猜谜语竞赛活动。

七、板书设计:

山、水、花、鸟

推荐第10篇:画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案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2、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案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梅花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拿出几枝盛开的腊梅,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观赏后的感受。

2、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赞美梅花的诗??《梅花》。板书课题。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梅 墙 数 寒 独 遥 暗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墙 :第五笔是 “竖”

遥: 熟字“摇”去掉提手旁,换上走之底,就是“遥远”的“遥”。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字意

数:几

凌:冒着,顶着。

寒:严寒,(交待出这是冬季)。

遥:远。

为:因为。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墙角数枝梅:墙角边有几枝梅花。

凌寒独自开: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遥知不是雪:远远看过去知道那并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梅花。

为有暗香来: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随风飘过来。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学生进行朗读,而后评议。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写一写生字:教师读生字,三个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大家评议三个同学书写情况,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2、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

1、诗人通过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1)让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梅花不怕寒冷,在百花早已凋零的时候,勇敢地绽开笑脸,斗雪傲霜。从“凌寒独自开”这句看出来;诗人还赞扬了梅花的美丽,像雪一样洁白,从“遥知不是雪” 这句看出来;另外,诗中还对梅花的品格进行了高度赞扬,写出了梅花的香味清雅不俗,从“为有暗香来” 这句看出来。)

2、教师小结:梅花洁白美丽,芳香独特,而且不争春斗艳,在寒冷的冬季,不畏严寒,竞相开放,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作者运用恰当的笔墨描绘了百花凋零,唯梅独放的美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三、欣赏古诗

1、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喜欢哪句?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

2、师生共同欣赏,参加交流活动。

3、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实践尝试

1、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学生在音乐声中做画)

2、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把梅花图贴在展示板上,大家共同欣赏。)

第11篇:《画》教案

《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4、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忄”“辶”等偏旁。

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知道“远”与“近”,“有”与“无”等反义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2、重点是认字和朗读练习。难点是理解诗与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我们今天还要一起学习一首诗,它也是个谜语,相信经过学习,你们也能够猜出这个它的谜底。

二、看图

1、指导学生按由远到近的顺序看图,学生认真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山 水 花 鸟)

三、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广播范读古诗。(课件展示古诗)

2、学生试读古诗,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画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3、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认字。

4、游戏“找苹果”,认识生字。

四、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谈话:刚才,生字宝宝这一关已经过了。可是,生字宝宝很淘气,又回到谜语里面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朗读全诗。

(1)找一找意思相反的词。

(2)谁能再说几个自己知道的反义词。

3、细读古诗,解决质疑。

(1)为什么人走近了听,还是听不到水声?

(2)春天开的花,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谢? (3)为什么人走近了,鸟没飞走?

五、

(1)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书写。 (2)教师巡视学生书写,纠正书写错误。 (3)背诵古诗练习(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六、小结。

这首小诗写出了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却很有深意。回去后,请大家找一找别的谜语,说给家长听,让他们也猜一猜。

板书:

远——近有——无 去——来

第12篇: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远、色”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这首诗是讲的一幅山水画。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对古诗的热爱

教 学重、难点:

1、诗的朗读

2、诗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设计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学生观察课本图画

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看到图画上有什么板书“山、水、花、鸟” 山、水、花、鸟

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

二、读诗。初读借助拼音解决生字。

1.学生自读诗句,对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学教读。 3.全班齐读

4、开火车读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春、近、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学生中平舌翘舌、前后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6、识字方法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三、写字指导,练习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 “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四、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给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相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会不惊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鲜艳之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如果学生说出是“画”,则肯定学生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画”;若学生说“照片”,也肯定学生“照片也是图画的一种形式”。)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第13篇:《画》教案

《画》

山峰小学:吴任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出示课件,看图学习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a、示“远”和“近”两个词,请第一桌和最后一桌的一位小朋友站起来。问: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

b、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如:谁家离学校远,谁家离学校近?等。

2、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叫反义词。诗中还有几组反义词,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3、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三、正确书写生字。

四、板书设计

2017年9月

第14篇:《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这一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句是怎样讲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弄清诗句和画的联系。 3.学会8个生字和两个新的偏旁,士字头,竖心旁。知道有和无,远和近,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2.了解诗句是怎样讲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弄清诗句和画的联系。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两个新的偏旁。 4.背诵、默写诗句。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8个生字和两个偏旁,士字头和竖心旁。

(二)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三)观察插图,知道图上都画了什么。

(四)使学生熟读诗句。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8个生字和两个新的偏旁。

(二)知道来和去,有和无,远和近是意思相反的词。

(三)熟读诗句。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老师说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同学们,学完今天这一课,你就会知道谜底是什么啦。板书课题。

(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上的插图,看图上都画有什么? 1.先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观察。

2.再请学生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说的时候引导学生按顺序说,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顺序都可以。

学生回答,图上画有山、水、花、鸟。或者,图上有鸟、花、水、山,那么这首诗又是怎样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老师读,边在诗句中标出8个生字。

(四)自学8个生字。1.读准字音:

刚才同学们在诗句中标出了这8个生字,现在你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它们的字音。

(1)先让学生自己拼读。 (2)然后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 2.学习两个新的偏旁: (1)出示拼音,让学生拼读。 (2)示出这两个偏旁。

老师出示这两个偏旁,请同学们边认真看,边数着笔画,并注意笔顺。 士:一十士,3笔写成,上边横长,下边横短,是解放军战士的士,不要写成“土”。

忄: ,3笔写成,第一笔点,往撇的方向点。

3.自学生字。 (1)先让学生自己识记,识记时联系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形,理解字义。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字形,理解字义的。 (3)向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记住字形,理解字义的。 ①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 远:熟字“元”加走之旁。近:熟字“斤”加走之旁。 还:熟字“不”加走之旁。

把这三个联系起来记,都是走之旁,而另一部分(熟字)是表音的,如“远”“近”是形声字。

联系诗句的意思,“远看”“近听”知道“远”和“近。”都是表示距离的,远和近是意思相反的词,比如我的家离学校比较近,离天安门广场比较远。教室里的桌子第一排离黑板近,后边的离黑板较远。

远和近是比较而言的。

听:熟字“斤”加口字旁。你告诉别人你听见了吗,并要说话,所以口字旁。还可以和“近”比较起来记字形,都是熟字“斤”加了不同的偏旁。

惊:熟字“京”加竖心旁。形声字,左旁表义类右旁表声。惊:是表示心里害怕、吃惊,震惊。所以用竖心旁。鸟一受惊就要飞走了,不惊就是不害怕,不惊慌,所以不飞走。

惊:惊慌,吃惊,受惊,惊慌失措。 ②结构相同的字能合起来一块记。 色:上下结构,上边: 绿色,黄色,脸色,神色。

声:上下结构,上边士字头,下面

,和尾巴的“巴”字一笔不同。

下面是尾巴的“巴”字。颜色,比如红色,声音,声音大,声音小,你听见老师说话的声音了吗?

③熟字换一笔。

无:熟字“天”的最后一笔捺换或竖弯钩。无:是没有的意思,所以和有是意思相反的词。结合诗句“无声”就是没有声音。

(4)巩固。抽读卡片,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朗读诗句。

1.学完生字以后,让学生自己小声读一读诗句,能够读通顺、连贯。 2.指导适当停顿,读出诗的韵味。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老师要范读,再让学生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六)指导书写生字。

1.先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格中每笔每部分的占格情况。 2.在田格中描生字。 3.指导书写。

惊:左边写得窄一点,但是上下要齐。 声:上面占格小一些,下面稍大。

听:右边“斤”第一笔是横撇,不要写成竖撇。

(七)作业。1.书写生字。 2.熟读诗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二)理解诗句是怎样讲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弄清诗句和画的关系。

(三)进一步观察插图,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

(四)背诵、默写诗句。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讲诗句的意思。

(二)理解诗句是怎样讲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弄清诗句和画的关系。

(三)背诵诗句。

三、教学难点

(一)弄清诗句和画的联系。

(二)指导背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生字并组成词语:(一字至少组三词) 远(远方)(很远)(远看) 色(颜色)(红色)(色彩)近(很近)(近看)(近处) 听(听见)(听话)(听课) 无(无有)(无声)(无奇不有) 声(声音)(声响)(歌声) 还(还在)(还有)(还是) 惊(惊慌)(吃惊)(惊讶) 2.说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 远—(近) 无—(有)

(二)读课文,进一步指导学生看图。

1.老师以前讲过,观察一幅图上都有什么,应当怎样观察。(让学生回答) ①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体会整幅图所表达的意思。 ②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 ③按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顺序观察。 ④由近及远或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

2.再看这幅图,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回答了图上画的什么,有的同学是按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回答的,有的同学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回答的。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那么,现在老师让你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课文诗句边对照插图,读一句对照一句,然后老师让你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这幅图上都画了什么?(这样培养学生图文对照,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叙述图意)。

先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对照插图,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最后指名回答,学生会答道,图上画有山、水、花、鸟。 同学们,那诗句里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

(三)逐句学习理解诗句。1.学习前两句。 (1)小声读这两句诗句。 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 ①哪儿的什么怎么样?

②找到这两句诗中相对应的词。

(2)指名读这两句诗句,再让学生回答。

①在回答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第一句是写用眼去“看”,第二句是用耳去“听”。

②一方面引导学生看图上的山,水怎么样;另一方面,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山,水应当怎样。

同学们请你认真看图,远处的山,山色如何?(山上绿得是那么鲜,那么艳。)你们联系实际想一想,如果你站得很远,去远望山景时,会看得那么清晰吗?(不会,那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看图,水流从那么高的山间直流下来,会发出什么声音?肯定会哗哗地特别响,那么诗句中却说,走近了听,听不见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说一说。

(3)指导朗读。

“看,有色;听,无声”要读重音。 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看远处的山,山色是那么清楚,走近了听水的声音,却一点也听不见。 让学生知道,本首诗是谜语,谜底就是这幅画,诗句说的是这幅画中的景色,所以和实际想象的是不一致的。

(5)小结学习方法。

刚才学这两句话时,首先让同学们边读诗句,边对照书中的插图,再想一想诗句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然后联系实际想想,应当是什么样的景色,而诗句为什么这么说,找到诗句与画的联系,我们按这种学习方法,学习后两句诗。

2.学习后两句。用刚才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 (1)先自学,边读这对照图。

(2)小组内学习,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 (3)指名汇报:谈你怎样理解这两句的。

①“春去”的意思是,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在”意思是,花还是开得那么艳,那么美。

②“人来”当人走过来的时候。

“鸟不惊”就是鸟不惊慌,没有飞走,还很安然地站在花枝上。 ③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春天已经过去了,可是花儿照样盛开着;当人们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儿的时候,鸟儿不害怕,并不飞走。

让学生回答的时候,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 ④联系实际想一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儿随之就会谢了,当人们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时,鸟儿肯定会受惊而飞走的。)

⑤找到诗句和画的联系,因为诗句是写的这幅画中的景色。图上粉红色的花标志着:春天到了,粉红色的花儿盛开了,鸟儿站在花枝上是那么安闲。

(4)朗读这两句诗。

去,还在,来,不惊几个词要读重音。 师范读,指名读。

(四)再次读全文,看插图。1.齐读全诗。 2.看插图。

同学们,当这幅画挂在这里,一年四季不论你什么时候看它,它依然是山色那么绿得可爱,面对飞流直下的水花,听不到水声,花儿始终开得那么艳,不论有什么动静可鸟儿安闲自在地站在枝头,永不离去。这就是这幅画的美景,作者用诗句把它描写得那么真切。

3.再读诗句:在诗句中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远—近,无—有,来—去。

(六)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1.读全诗,再想一想,四句诗中每一句分别写画中的什么? ①山,②水,③花,④鸟。

2.你再读诗句,分别看一看山、水、花、鸟各怎么样呢? 山——有色

水——无声

花——还在

鸟——不惊

3.请同学们按照诗句中描写山,水,花,鸟的顺序和特点练习快速背诗句。 投影出示:山有色, 水无声, 花还在, 鸟不惊

提醒同学们背诵。

先自己试背,后再提示指名背诵。 4.再看老师的提示,指名背诵。 出示:山、水、花、鸟。让学生背诵。 出示:山、水、花、鸟。让学生背诵。 5.看插图练习背诵。

老师用教鞭指着画中的山、水、花、鸟,提示同学们背诵。

(七)指导默写。

同学们,在背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默写这首诗。 1.默写比赛:

每组选四名代表,老师把黑板划分成几块,每组占一块,每组的四个人,接力棒式,每人写一句,带标点符号,看哪组写得又对又快为优胜,老师奖励小红旗,其他同学当裁判。

2.自己在田格本上默写一遍。 【板书设计】

第15篇:山西教师招聘《画蘑菇》教案

山西《画蘑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蘑菇的基本画法,提升表现蘑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与实践,学生能够掌握蘑菇表现的常见方法,并且能灵活运用表现独具特色的蘑菇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蘑菇的造型美与色彩美,提高对植物的情感表达,养成热爱生活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蘑菇的基本表现方法,理解前后之间的阻挡与穿插的表现。 【教学难点】

表现独具个性的蘑菇作品。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几种蘑菇实物

四、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实物导入,教师出示蘑菇实物,请同学们辨认不同的蘑菇,从名称、造型灯方面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画蘑菇。 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 (一)感知不同种类蘑菇色彩与造型特点 1.感知蘑菇的色彩

①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种类的蘑菇色彩斑斓,有五颜六色的,也有纯色的。

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刚才看到的这些不同种类的蘑菇分别都有什么样的特点?谁能说说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表现它们?”

山西教师招聘网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种类的蘑菇特点不一,有细细长长的,有矮小粗壮的。在表现蘑菇时可以运用长短线条结合,注意疏密穿插。颜色丰富,色彩效果适合用彩色去表现。

2.体验表现的乐趣

出示任务:尝试运用手中的工具表现一个简单蘑菇造型。 (二)欣赏、讨论表现蘑菇时的线条的疏密与穿插

1.刚才已经表现了单个的蘑菇,接下来再来尝试画一下一组蘑菇。

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我们在表现单个蘑菇时会发现线条容易控制,画面也可以有很多的创造性,但是我们在表现一组蘑菇时会发现线条不那么容易控制,画面也不好控制了,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单个的蘑菇只有一个,所以在表现中不需要思考它与其他蘑菇之间的前后关系,没有太多的造型上的差异,也没有长短线条、粗细线条的对比,同时还没有前后之间的疏密穿插,所以画起来比较简单。表现一组蘑菇时这些都是需要去思考与表现的。

2.老师继续讲解整组蘑菇的表现方法。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谁来跟大家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去表现一整组蘑菇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表现蘑菇要从蘑菇的形状开始,同时注意画面的整体构图,色彩的穿插等。

活动二:示范操作,实践练习(一)教师演示

边展示PPT边继续讲解,板书提示。我们在表现一组蘑菇时需要根据蘑菇与蘑菇之间的大小,长短,粗细以及颜色的深浅去表达。接下来老师演示蘑菇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画,讲解要领:

①首先在构图的时候需要顾及到所有的蘑菇 ②其次要比较准确把各种蘑菇的造型表现出来

③再次要注意运用一些有趣的线条加强它们彼此间的对比

山西教师招聘网

④最后是画面整体的调整 (二)课堂练习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完成一幅充满创意的蘑菇作品,同时要注意线条的长短、疏密、穿插、遮挡等。(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一)学生展示交流

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绘画思路和方法。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从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表现等方面交流评议。 3.教师总结评议。 (二)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的花蘑菇的思路,布置家庭作业。

五、板书设计

通过山西教师招聘网可以了解到2017年山西教师招聘当前的考试动态,一般山西教师招聘有笔试和面试两个重要环节,笔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面试以试讲、说课等形式考察。

山西教师招聘网

山西教师招聘网

第16篇:树 教案

树的故事 教案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读书吗?那你们一定读了很多的课外书吧!老师带来了一些关于课外书的图片,比一比,看你能不能说出相对应的书名?

(预设:当出现树的图片时,学生会停一会儿,老师会说:图片上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树?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嫩芽初露的树,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这是一棵硕果累累的树,这是一棵枝叶枯黄的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树”,走进一棵树的故事。(板书:树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课文主要讲一个男孩向苹果树一次次提要求,而树总是尽力满足他的事。)

3、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出:大树总在不断的给予着,想办法满足男孩一次次的索取。

4、走进树的世界,发现树甜蜜的爱

为什么树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给男孩?树和男孩之间有着一段怎样的感情?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小结:树枝粗壮,树叶繁茂,果实累累,这正是树最繁茂的时期。

3、“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玩”拓展说话。师:他会来这里玩些什么呢? (1)采集树叶 (2)爬树 (3)荡秋千 (4)吃苹果 (5)捉迷藏

5、小结:和树在一起,小男孩是那样快活,大树给有了孩子的陪伴,他也十分的幸福!

三、再读文本

1、播放多媒体课件。(再现故事情节)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把“树的故事”中的两名主角请到了现场,想不想听一听他们的对话?

边听边思考,树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 开始,它是一棵很大的树,树上还长着苹果。后来,苹果没有了;树枝也砍了;最后树干也锯了,只剩下一个枯老的根。 2.激情渲染、质疑过渡:

教师:同学们,一棵那么充满生命力的树,没有了苹果,没有了枝叶,没有了树干,只剩下枯老的一息尚存的树根了!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找出课文中男孩的话,仔细的读一读你就会明白的? 四 学习男孩的话

1.出示男孩的话:生读。

教师:读了男孩的话,你知道树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了吗? 具体说一说? 学生:

教师:因为要玩具所以摘光了苹果。这样说,继续。 学生:

2.发现“索取”。

我们先来看一下男孩和树前三次见面时的情景。我请三个同学来当男孩,分别读男孩的前三次的话,看看谁读得好。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从男孩的话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男孩总是在不断地要求。

教师:是呀,从玩具到木船总是在不断的要求。换个说法就是在不断地(索取)。 教师:小结。同学们从男孩的话中,发现了他总是在不断地索取。这是我们在男孩话中的第一个发现。同学们可真会学习! 3.发现“我”字,体会“自私”。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在男孩的话中有一个字出现的次数特别多,是哪个字?

学生:“我”

教师:对,是我。激情启发:你看,我想,我要,帮我,给我,(上扬),你体会出了什么?

学生:男孩心里只想着自己,没有想别人。 教师:你还体会出什么? 学生:男孩很自私。

教师:这个词用得真准确。具体谈谈。怎么个自私法? 学生:心里只想着自己的要求,不顾及树的感受。

教师:心里只想着自己,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这就是自私呀。

教师:同学们,从这一个个的“我“字中我们体会到了男孩的自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大家越来越会读书了。 4.总结男孩:

男孩为了给自己( ),就把( )。 男孩为了给自己( ),就把( )。 男孩为了给自己( ),就把( )。 这真是一个( )男孩!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学习前三次见面时男孩说的话中,发现了男孩的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断索取。 五 学习树的话 1.奉献。 教师:面对这样的男孩,树又是怎样做的呢?自己读读课文前三次见面时树的做法,看看从中你能自己体会出什么?

教师:出示树的话,从树的做法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学生:树每次都满足了男孩的要求。

教师:是呀,面对男孩的不断的索取,总是在不断的满足,换个更准确的词语,不断的奉献。板书:奉献。

学生:树总是为了满足男孩的要求不断的奉献着自己。

教师:同学们体会得多好呀,让我们给她赞扬的掌声吧。在大声给同学们说一遍。男孩是在索取,而树是在----刚才用了一个词非常好,树是在“奉献”。板书:奉献 教师:请看大屏幕,当男孩想要-------------时,树奉献了-------------------当男孩想要————时,树奉献了——-—— 逐个下去不用举手回答。 课件:这真是一棵( )的树啊!

教师:小结:是呀,失去树干对一棵树几乎意味着失去生命呀,他也在所不惜,明明知道,还要奉献,这真是一棵无私奉献的树啊!

2.理解“一起玩”,体会默默不图回报。

教师:同学们,咱们再来看树的话,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学生:树非常想和男孩一起玩,我是从两个“和我一起玩吧”体会出来的? 教师:你真会读书,注意到了这两个“和你一起玩吧”。除了想和男孩玩的迫 切,大家还能体会出什么 学生:

教师:和我一起玩吧是树的要求,与男孩的要求相比,你体会出了什么?

学生:树的要求只有一个,男孩的要求却有很多; 树的要求很低,而男孩的要求却很高。

教师:是呀,从玩具到木船,要求又多又高,树为了满足男孩的这些要求, 倾其所有,面对着这一息尚存地枯老的树根 面对着树的唯一的一个小小的要求,男孩却一次也(没有满足)。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那个男孩,我很想问问你,你为什么不满足树这唯一的小小的请求呀。(学生体验,进入角色)师生互动: 教师:你为什么不满足树这唯一的小小的请求呀? 学生:我很忙没有时间陪她玩

教师:可是你忙,怎么还有时间划船悠闲呀,。 学生: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能陪树玩。

教师:有时把我放在了第一位,把自己的事放在第一位,树为你奉献了一生啊,你就不能先放下手中的事,陪他一会吗。(学生:能。像你这样就好了,学生:不能。你就是课文那个冷酷的无情的男孩呀,做法的一样呀,生活中你愿意做这样地孩子吗?)

学生:我已经长大了不能光玩呀。

教师:树并没有要求光陪他玩呀,哪怕是一下会儿,也行呀,可是你也没有陪他呀?

学生:我已经长大了,有我自己的生活了。

教师:你的心里只有你自己,对奉献了一生的树,没有一点的感激回报之 情。这样的男孩,你愿做吗?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没有任何的理由可以不满足树这小小的唯一的要求。可男孩就是(没有满足树)真是(自私、冷酷、无情呀)所以树就一直过着寂寞难过的生活。

六 学习两个“泪”

教师:过渡:许多年过去了,男孩终于又回来了。同学们看着,这就是男孩

与树第四次见面时的情境。在这一部分中,有两个“泪”字,看看他们的含义一样吗?请同学们用心地默读课文,读完以后同位两个交流一下,是怎样理解这两个“泪的”? 学生:默读交流 1.第一个“泪”

教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泪,这个泪,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伤心的泪。(为什么?)因为树觉着自己什么也不能再给男孩了,觉着很伤心。

教师:伤心地眼泪,你能试着把他读出来吗?学生朗读。

教师:树一息尚存,再想想父母说话时的感觉。真抱歉,读——学生朗读。 教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泪的?

学生:歉意的眼泪,觉着不能在满足男孩的要求了。 学生:内疚的泪等。

教师:同学们,树为了自己不再能为男孩奉献而歉意、内疚、伤心,这种心情怎样朗读,自己试着读一读吧?指名读、齐读。 2.第二个“泪”

教师:这个“泪”,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高兴,因为有了陪伴;满足了,又能奉献了等。

教师:是呀,树一生的等待,一生的奉献就为这一刻,这幸福的的一刻。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教师: „„再读这半句。 教师:他仿佛在说-------你说

学生:孩子,你终于来陪伴我啦,谢谢你„„ 学生:孩子,你也老了,做在我这儿歇歇吧„„ 3.朗读

教师:咱们一起再来读读第四次见面时的情境吧。树,谁来读,男孩?他仿 佛在说,你,你,你,我来读旁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用心感受这幸福而又酸楚的一刻吧

师:亲爱的孩子,此时你就是这个男孩,坐在这个枯老的树根上,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对不起,大树,我不该这样对你。

生:大树,真抱歉,你给了我这样多,我却从没想过你的感受。 生:我多想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好好陪着你。

七、升华文本主旨

师:亲爱的孩子们,这个故事是美国艺术天才谢尔·西夫斯汀的绘本作品,这部作品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打动了许许多多人。

1、本文作者江江在改编这个故事时,这样写道: 一生读:(课件出示文章后三段)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长大后,离开他们„„只有在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才回家。

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

如果树是我们的父母,那么,孩子们,我们是不是那个小男孩呢?父母对我们倾注爱心,我们应该对父母行孝心。

2、同学们,父母养育之恩,他们不图回报。但是,我们要懂得感恩,懂得讲孝道。 出示“孝”。读课件。

3、下面我们就一起分享《二十四孝》里面的两个故事:黄香温席、王祥卧冰求鲤鱼。生读,你读了之后,想到了什么?

4、古语有一句话“家贫知孝子”,一个6岁的孩子是如何用幼小的肩膀支撑起一个家庭。出示课件。生自读。

5、同学们,行孝心不论古今,古有黄香温席,王祥卧冰求鲤,今有黄凤孝心少年,动物界尚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的人生本能,更何况现在正幸福生活的我们呢?

父母就是我们眼中的大树,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为我们遮风挡雨,无私付出。作为的子女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填写爱心卡)

6、汇报,配乐展示(播放歌曲播放《四德歌》)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回报哪些无私关爱我们的人。(板书: 感恩父母 孝行天下)

八、作业布置

1、把这两个故事说给父母听,并和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为父母洗洗脚、捶捶背„„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用实际行动回报亲恩。

板书:

相机板书:男孩 要钱 要房子 要船 要歇脚 自私自利

树 给果实 给树枝 给树干 给树墩 无私奉献

感恩父母 孝行天下

第17篇:《树》教案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树》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树防风作用。

2、情感目标:让幼儿萌发要多种树,爱护树木的情感。活动准备:

1)垫子:利用垫子作为幼儿旅游的交通工具——魔术毯,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种树材料:用卡纸做的小树、水壶各若干

3)多媒体教具:森林的画面(鸟叫、小兔)、一棵没有树叶的树及光秃秃的山坡、一场被大风袭击的情景(树倒了,房屋也倒塌了)

2、知识方面

(一)情景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旅游,好吗。

教师:怎么去呢?瞧,我们一起坐上魔术毯去旅游吧,准备好了的嘛,出发咯!

(二)说一说树的作用,让幼儿对树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森林的画面。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了这个画面上。给幼儿一个森林的情景。

1、我们来到了哪里? 森林里会有什么?

2、你喜欢树吗?为什么?(中找出树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让幼儿对树的知识有一个粗浅的了解。为突破重难点埋下伏笔。)

3、这里的树真多啊,我们继续一起去旅游,还会看见什么?(这样,既对这一环节一个小结,又顺势转入下一个环节。

(三)了解树的防风作用

1、对一棵树的猜想

多媒体画面上出现了一棵没有叶子的大树及光秃秃的山坡。与第一组的画面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对比。借此刺激了幼儿的神经,记忆留下了轨迹。

师:“来,猜猜看这棵树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去想关于这棵树为什么长的这么大却没有树叶,这一大片的山坡为什么只有一棵树,而没有其他植物?)

师: “我们一起来问问树妈妈,这里怎么了?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2、观看大风袭击树林、房屋的情景

我让树妈妈来告诉小朋友,这里发生的事情:一场被大风袭击的情景。 了解了由于树被人类砍伐,越来越少,就抵挡不了大风的袭击。树被大风吹到,房屋也被风吹到了,

3、提问,让幼儿加深了树的防风作用 为了让幼儿加深对树的防风作用,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师:树为什么变少了?大风来了,树怎么了,房屋怎么了?

师: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事?由于树被人类砍伐,越来越少,就抵挡不了大风的袭击。树被大风吹到,房屋也被风吹到了。最后,我给了幼儿一个问题:树有什么用?为教学的目标树的防风作用的解决打下了基础。

4、游戏:一起来种树

教师:“那我们小朋友可以做些什么呢?”那 “我们小朋友可以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在征求幼儿的意见,以幼儿的主观想法做为我们要做的事。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接着我们一起来种树。

5、一年后的今天

这时,多媒体上出现了“现在是2015年,现在是2015年”原来我们坐上的魔术毯通过时间隧道来到了2015年。一片茂密的树林,忽然,大风来了,但是树林抵挡了大风的袭击。小朋友欢呼了,高兴了,他们种的树抵挡了大风,他们成功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他们也深深的明白了树的作用,并产生了要一起爱护树木,保护树木的情感。突破了重难点,完成了教学的目标。

(四)活动的延伸------做环保小标记

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能进一步得到升华,付与行动,在区角活动或课后让幼儿一起做环保小标记,增加幼儿的环保意识,也是加深幼儿对活动的理解。

活动亮点

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是:神奇的森林旅行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始终在游戏中活动。体现了《纲要》的精神。视觉的反差的冲击力,刺激了幼儿的神经系统,激发了幼儿的思维。总之,这是一次快乐的活动,层层深入,步步引导。让幼儿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掌握知识。

第18篇:〈树〉教案

诗情画意——树

一、课程类型:造型·表现

二、教学对象:初一年级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树的结构及几种中国画的造型表现。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中国画中树的几种基本画法,提高学生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③情感目标: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体验用笔的情趣,感受中国山水画的一种意境。

四、教学重点:认识树的基本结构,学会集中树的基本造型表现。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笔墨体现各种不同造型的树。

五、教具:多媒体设备、画册、墨、宣纸、碟子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碟子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在平时生活中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树

中国画中树的表现形式,与现实生活中的树进行对比。

引出本课的主题,怎样画树。

2、①提问:树有很多种类,但其组成部分是一样的,那么大家知道树有几个组

成部分么?

小结:

(树干、树枝、树叶、树根)

②那么要画一棵树,大家知道先画什么后什么吗?学生回答(树干、树枝、

树叶)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分别动手来画一画

Ⅰ.画树干(临摹书本16页)

Ⅱ.画好树干,让我们来练习一下树枝,树枝有很多种,有向上生长的和向下生长的, 可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鹿角法”和“蟹爪法”)

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临摹书17页,展示《芥子园画谱》49页,画的时候注意用墨的浓淡) Ⅲ.画了树干,树枝,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树叶的表现方法。

( 让学生描绘树叶的各种形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叶和夹叶)

点染法:胡椒法、梅花点与鼠足点、松叶点、介字点与个字点 双勾法:三角形、圆形、菱形

Ⅳ.展示山水画作品,说明树有远近之分,在表现上也是不同的,如松树的画法(书17)(学生可动手画一画)

展示《芥子园画谱87-90页》

3、回过头来再看一下现实中的树与国画中的树。

我们动手画树之前,大家知道首先要干什么吗?(学生回答)

小结:深入观察树的结构,要多想想,在脑海中构思好要画的基本构图。(中国画的精髓就是笔随意走,一气呵成。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印象动手画一棵或几棵组成的树。(注意要先思考,再动笔)(在学生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点评)

4、总结:创作一幅作品时思考很重要,也就是注意观察,做到多想想、多画,

可见想比画更重要,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树。

5、作业: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树的生长规律及特点,可作一些记录。

第19篇:幼儿园中班沙画活动秋天的树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秋天树叶的变化,巩固幼儿对秋天的认识。

2.学习用沙画的技能表现秋天的树,初步培养幼儿对沙画的兴趣。

3.培养幼儿耐心、细心的作业态度和良好性格。

活动准备:

1.范画秋天的梧桐树、枫树、银杏树各一张。

2.春夏秋冬树木变化的电脑课件。

3.每人一把剪刀;红、绿、黄、咖啡色沙子各一袋;将白纸贴在废旧纸板上,人手一张。

4.每组四种颜色标记盘。

活动过程:

1.欣赏春、夏、秋、冬树木变化的动画情景,让幼儿辨别秋天的树,并说出秋天的特征。

2.教师出示沙画秋天的梧桐树、枫树、银杏树,让幼儿说出名称及其异同,激发幼儿对沙画的兴趣。

3.教师讲解沙画操作技能并交代每一步骤。

教师:这张枫叶沙画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在老师事先准备的废旧纸板上画出枫叶剪下来,撕开另一面的双面胶后平放在白纸上(记住有双面胶的一面朝上);接着选好沙子的颜色备用。首先倒适量的沙子,用食指把它们抹匀,然后把多下来的沙子倒在相应的颜色标记盘里,这样桌子就干净了。待会儿老师请小朋友来做小树叶,做好后把小树叶送给大树妈妈。相信你们只要细心、认真,一定能做好。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教师边指导边巡视,提示幼儿将沙子倒在相应的颜色标记盘里。

(2)教师根据幼儿沙画情况,让能力较强的幼儿选两种或三种沙子制作树叶,使叶子的变化更明显,如绿叶变黄,黄叶变咖啡色。

5.师生共同布置秋天的树。

教师:小朋友做的树叶真棒,就像真的树叶一样,大树妈妈可高兴了。现在请小树叶们一起来把大树妈妈打扮得更漂亮吧!

评析:教师将孩子们的作业布置成一幅美丽的秋天的树林,并伴有鼓励、赞美的语言,让孩子们享受作业成功后的愉快感、自豪感,师生共享快乐。

6.师生围着大树妈妈表演小树叶歌曲结束。

教师:今天在小朋友的帮助下,这些大树变得更漂亮了,我们一起来围着大树妈妈扮演小树叶吧!

第20篇:《用线条画树》教学反思

让学生感受线条的无穷魅力

--------- 《用线条画树》教学反思

汤荣华

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画家笔下的线条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以及对所表现物象的理解。纵观中外美术史,人类最早的绘画作品——岩画、壁画,如最近发现的维尔奥纳石窟、夏朗德省石窟、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壁画均以线造型。中国绘画中“十八描”充分体现了线条的多样性与表现力,中国书法更是把线条的魅力发挥到极至。有的线条流畅舒缓,如行云流水;有的线条刚强有力,如铁划银钩;有的线条潇洒奔放,自由快乐;有的线条秀丽妩媚,婀娜多姿,线条的表现力之强由此可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教材第六册《画中的线条》一课,其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线条的作用力和表现力,学习运用对比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充分地感受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无穷魅力。面对一些充满童趣和稚气的孩子,那么如何通过该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线条的无穷魅力呢?

一、重视艺术学科整合 , 发挥音乐感染作用 , 让学生认识线条的作用力

传统艺术课程内容的组织是按学科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体系纵向结构安排的,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学科内容过于分化,综合式艺术教育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科上的广泛应用,因此跨学科的综合欣赏,已成为必然。特别是美术、音乐课的综合,两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演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依据《美术课程新标准》和新教材,在美术、音乐综合欣赏教学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具体说,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相适合的音乐曲目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在该课导入时,我播放了两段音乐让学生欣赏,一段是慷慨激昂的《黄河颂》,另一段是《春江花月夜》,这两段音乐非常有代表性,一段是象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一段是平缓如小溪流水,学生自然会产生心理共鸣及心理上的期待 , 老师为什么放这两首歌曲。这时提出问题 , 你们听过两段音乐后,在你脑海里展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很快地能感受黄河的气势等,有的学生马上抢着说 , 看到了雄奇壮丽的山河,看到了英勇抗敌的战士,看到了五星红旗冉冉生起;还有的同学说看到了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 , 学生自然沉醉在这个虚拟的场景,沉醉于这春江花月夜。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写一篇高水平的作文,有的说画一幅绝美的图画,紧接着老师问,如果要你画一幅画,你怎么来表现?有的说可以用线条、有的说用圆滑的曲线、有的说用坚挺的折线、有的说用粗细不同的交叉线。此时,教师加以引导,就会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不同的线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的作用。

二、运用对比观察方法,注重学生自主体验 , 让学生感受线条的表现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的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流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落到实处,很重要一点是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引导学生敢想敢说。特别是农村学校的部分学生,胆怯内向、缺乏自信,不愿发言表述自己的见解。针对这种现象,我把课本的内容列成许多问答题或选择题,运用对比观察方法,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发言方式,为学生充分感受线条的表现力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于是,我先出示了三幅古代绘画作品:《放牧图》、《黄河逆流》、《八十七神仙卷》,这三幅作品均为我国古代绘画中的经典之作。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三幅作品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场面?你好像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三幅作品中的线条有哪些不同?你又想到了什么?用这 3 幅作品对比欣赏,可以使学生很快感受到线条在画中的作用。在课前还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比较作品的线条种类、线条特点、作品内涵、画家心情。

通过以上对比观察、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感情。

三、大力弘扬学生个性,倡导学生自主创新 , 尝试线条的表现力

线条画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运用线条这一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活动。在孩子们有了线条的充分认识和感受后,就要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线条把他们看见的、知道的、听过的事物,通过运用线条来表现在画面上,这时他们的全部精力放在构思故事内容,捕捉有趣的场面,抒发自己的情感上。只要教师抓住时机,稍加点拔,一张张充满童趣的儿童画就诞生了。如:我要求学生用线条把《我们的新县城》描绘出来,就引导学生先思考我的家乡在什么位置?有的说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附近,有些什么美景最能吸引你?同学们七嘴八舌,有森林公园、有宽广的马路、公路两旁的绿化带,高大的楼房、有人们休闲的长宁广场、桔苑广场,还有高峡平湖风光……怎么样去表现这些最能吸引你的景物呢?学生的思维已经打开了,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可以用横线、竖线把县城分成几个部分,用粗细不同的直线画出高矮不同的房屋、用动感的曲线画出宽广的马路和行驶的汽车、用大量的直线表现高峡平湖……也可以用密集的线条画森林公园。这样,一幅美丽壮观的新县城图就清晰地展现我们的面前,学生从中感受到线条的无穷魅力。

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教学中可以通过语言的提示、摸不同质感的物体(粗糙的树干、丝绸)等各种感官上的刺激设计一些练习,要求学生画出有情感的线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如“刚强有力的线条”、“温柔的线条”、“奔放的线条”、“平静的线条”、“烦躁的线条”、“潇洒的线条”、“犹豫的线条”等等。

画树教师教案模板
《画树教师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