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警察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14:06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星星警察教案

小班绘本阅读《星星警察》(早期阅读) 时间:2016年5月19日 班级:小三班 园所:马鼻中心幼儿园 执教:陈缘清

活动目标:

1.欣赏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能大胆地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2.感受星星警察战胜偷米小老鼠的有趣情节,初步体验“正义”之情。 活动准备:

1.PPT。

2.幼儿活动操作材料《星星警察》(图画书)。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引导语:星星的本领可大了,晚上小偷出来干坏事,都逃不过星星的眼睛。(出示封面)老师带来的一本书,叫作《星星警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通过讲述熟悉故事内容。

读图1,你看到了谁?它在做什么?夜里,公鸡正在睡觉。听,谁来了?【播放老鼠叫声】

读图2,小老鼠是什么表情?(得意)小老鼠得意的在做什么?小老鼠从公鸡家偷走了一袋米。

读图3,原来是小老鼠偷偷的从大公鸡家拿走了一袋大米。小老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怎么发现的?小老鼠背着米,高兴的唱起歌。

读图4:你们猜猜歌声会传到哪里?小老鼠的歌声被谁听到了?(星星警察)星星警察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生气?

读图5:看到小老鼠得意地背着偷来的东西,星星警察是怎么做的?“站住,不许动,不许偷人家的东西。”星星警察大声说

读图6:小老鼠听到星星警察说的话怎么样了?

读图7:星星警察把米袋送回公鸡家,公鸡为什么没冇反应?(正睡得香) 读图8:天亮了,公鸡前去感谢星星警察,仰望天空,可是星星警察不见了。为什么天亮了星星警察就不见啦?仰望天空,公鸡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3.幼儿自主看图讲述。

(1)引导幼儿翻看图画书,按照画面完整地讲述故事。 (2)你们喜欢星星警察吗?为什么?

推荐第2篇:警察的着装教案

警察的着装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警察的着装

教学目标;1,了解交警,武警,民警三类警察的着装,掌握三类着装的区别,能够通过着装区别交警,武警,民警。

2,让学生经历辨别三类警察服装的过程,通过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生活的态度,热爱警察职业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着装区分三类警察。 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两课时 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同学们,我们上一节生活课学习了《军人的着装》,并学会了通过他们着装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种类的军人,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记住。 (出示ppt)指名回答。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海军陆军空军都是军人,并保卫我们的祖国,还有一类职业,和军人相似,他们的职责是维护我们祖国的治安,他们就是警察,不同类型的警察穿着也是不同

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警察的着装》 二, 新授

1初步认识交警武警民警。

提问:在你地生活中你知道哪几类警察?

放映ppt图片,认识三类警察,并齐读两遍交警武警民警的名称。

2 区别三类警察着装的不同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通过他们着装的不同来区分出他们是那类警察吗?

放映ppt,引导同学指出不同之处,教师总结。 三,巩固练习

放映三类警察的图片,要求同学根据着装的不同辨认出三类警察。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指出分别指出三类警察。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警察的着装>,并且我们可以通过警察着装的不同来区分三类警察.同学们可以在生活中去发现,并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你遇见的警察是那一类。 五

板书

第二课

警察的着装 交警

白色帽子

反光衣

武警

深橄榄绿衣服

袖口裤缝金色装饰带

民警

藏蓝色衣服

腰带

警察的着装(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复习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警察的着装》,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有没有记牢。出示ppt图片。(指名回答) 二, 新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警察的着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认为三类警察的职责是什么? 1 认识三类警察的职责 三

巩固

1 问一问

在马路上,有人闯红灯了,请问是哪种警 察叔叔来管呢?

如果你发现有一个小偷偷了你家的东西,你要找哪位警察叔叔呢?

2 讲一讲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亲爱的武警叔叔们奔赴现场,奋身救援,积极的参与救灾,解救了在灾难中的同胞 四

小结

交警、民警、武警都是警察,他们共同维护社会治安。

推荐第3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

执教人:曹娟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警察的职责是什么?(学生答)那么赞美诗呢?赞美诗是国外的一种宗教音乐,它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这两个概念是风马牛不相及,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他俩放在一块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研读一下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三、作者介绍

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的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留下数百篇短篇小说,其中《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是享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也是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短篇小说经典之作。 《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幽默小说。

三: 小说结构

1.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情节分析(发展部分)

为了实现冬居计划,苏比采用了那些手段和方法?结果如何? 第一次:进高档酒店 被拒之门外

第二次:砸商店橱窗 被认为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第三次:取消饭馆饱餐一顿不给钱 被摔在人行道上

第四次:调戏年轻女子 反被女子缠住要他请喝啤酒 第五次: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 第六次:偷伞 反被认为是伞的主人-

五、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我想请几位同学到台上来表演一下。提示:表演时注意体会人物的感情和心理变化,把握语气和节奏。(剧稿)

旁白:冬天近在咫尺了,索比越冬的抱负并不算高,他梦寐以求的只要在葫芦岛监狱带三个月就足够了。整整三个月,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而且不受北风和警察的侵扰。而为了得到这一切,他只需要去扰乱一番社会治安就足够了。

苏比:也许我该去大吃一顿,让我去冬宫的路上感到饱食的快乐。对,是霸王餐。

旁白:苏比来到了不怎么堂皇的饭店门前开始了他的计划。这样的饭店迎合胃口大而钱包少的吃客。苏比随意地坐下。

苏比:现在你去叫警察来,老子身上一个仔也没有,别让大爷久等啊 侍者:哦,先生。对你这样的人不需要警察,关门上猛哥。 旁白:苏比揉了揉揍疼的耳朵离开了大街。看起来靠吃霸王餐走向垂涎三尺岛上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要进监狱还得另打主意。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苏比捡起块鹅卵石向玻璃窗砸去,人们从拐角处跑来,领头的便是个巡警。苏比一动也不动站在原地,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

警察:肇事者,哪去了?

苏比:你不认为这事与我有关吗?

警察:当然不,我想只有傻瓜才在作案之后与警察交谈呢?哎那边那个说你呢

旁白:一个年轻女子站在橱窗前衣着简朴颇讨人喜欢,认真的看着橱窗里陈列的东西。很显然苏比的计划是扮演一个下流讨厌的小流氓。苏比整理了下衣裳,一点点向女子靠近。年轻女子挪动了几步。苏比大胆地挨到她的身边,把帽子一举。 苏比:啊哈,贝蒂丽娅,我的小甜心。跟我去逛逛。

女郎:当然啊,朋友!只要你肯请我喝杯啤酒。要不是那警察老盯着我早就招呼你了。 旁白:苏比一口气跑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也许是某种可怕的魔法制住了他,是他免除了被捕,这念头使他心惊肉跳。但是,当他看见一个警察在灯火通明的剧院门前大模大样地巡逻时,他立刻捞起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 苏比:哎,我还得扰乱一下治安。Music let,go 周杰伦 金发女郎:警察先生, 警察乙:什么事?

金发女郎:我想你应该制止一下,这个地方太吵了

警察乙:这些都是周杰伦的粉丝,今天晚上在学术报告厅有周杰伦的演唱会。虽然有点吵,但我们上级有指示,让他们吵吧‘

旁白:苏比听到这一切。怏怏不乐地停止了白费力气的吵闹。难道就永远没有警察对他下手了吗?在他的梦幻中,那岛屿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世外桃源了。 旁白:苏比看见雪茄店里一个衣冠楚楚的人对着火头点烟,那人进店时将绸伞靠在门口。苏比跨进店门,拿起绸伞,漫不经心地退了出去。雪茄人匆匆追了出去。 “我的伞”偷伞人

苏比:哎,伞。为什么不叫警察同志?没错,我拿了你的伞!你为什么不叫警察?那边就有一个。

偷伞人:当然。。。。嗯。。。。是啊,你知道有时候发生误会是不可避免的。。。。。。。。这伞是我早上在一家饭店里捡的。。。。。。要是你认出来这是你的。。。。。。。我希望你别。。。。。。 苏比:当然是我的

旁白:苏比往东走,穿过一条因为翻修高低不平的马路。

苏比:上帝啊这些该死的警察到底有没有王法。一心想进监狱,他们总把我当国王。笨蛋,一群笨蛋,该死的笨蛋。可爱的布莱克威尔岛,你在哪儿啊

旁白: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街道,这儿的灯光暗淡,嘈杂声若有若无。他顺着街往麦迪生广场走去,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的一条长凳,但回家的本能还是把它带到那儿。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苏比停住了,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教堂,风琴师在练习星期天的赞美诗。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铁栏杆前的苏比的心弦。上帝啊,当我生活中拥有玫瑰、母爱、雄心、朋友,纯洁的灵魂,洁白的衣领时,我是那样熟悉赞美诗。然而,现在我已堕落了。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还有这可耻的人生构成了我的全部生活。我不能这样,我要战胜那已经驾驭我的恶魔,时间还早,还年轻。我要换回当年的雄心壮志把他实现了。就在明天我要到繁华的商业区去找事做。记得当年有个皮货进口商,想让我做他的司机。明天我要找到他,接下这个差事,我要做一个煊赫一时的人,我要------ 警察甲:你在这干什么? 苏比:没干什么,听赞美诗。 警察:那你跟我来。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六、刚才同学们在表演时都是结合着人物的身份和心理表演的,尤其是本文的主人公苏比。那么对于这个人物形象你是如何评价的?

析:苏比是一个好逸恶劳,懒作,但有自尊心,上进心尚未泯灭的青年形象。

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析:美国是一个势利、冷漠无情,执法者玩忽职守,恃强凌弱、践踏人权,色情泛滥,上流社会道貌岸然品质低下的社会.这是富人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穷人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有的是监狱, 小人物无奈的辛酸。故事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苦涩的笑。然而可笑的东西只是浮在表面,沉淀在更深处的是一种悲哀,一种社会的悲哀!

八、当苏比在刻意做坏事想进监狱时,警察却没有理睬他;当他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送进监狱,你如何理解这种结尾?

析:这样的结局安排新颖别致,给人以奇峰突起之感。这“不合常情”的精妙构思,正是作者的成功之笔。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

九、作业

课文有许多空白之处,留给读者去思考,下面请同学们思考:

苏比从监狱出来后会怎样?

要求:想象丰富,合情合理

推荐第4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导入】

师: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会拿起电话拨打 生:110 师:也就是我们有困难的时候会找„„ 生:警察

屏显示 警察: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师:题目中还有三个字“赞美诗”,对于这三个字,西方是这么解释的 屏显示: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师:把这两个词语加在一起,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屏显:警察+赞美诗=? 生:天堂

师:警察+赞美诗究竟是不是人间天堂呢,让我们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一探究竟吧。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两个,我们来大声朗读一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欣赏“欧•亨利式” 结尾的妙处。

2、品读文本,涵咏语言,体会作者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屏显:英国文学理论家福斯特打过一个比方,他说: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但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从这两句话中同学比对一下有哪个地方不同? 生:伤心

师:对,伤心是一个过程,我们知道,小说的过程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拿出几分种的时间速读文本,找找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

【诵读文本,把握情节】

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插入幻灯片) 开端:苏比为安然过冬,打算怎样才能进监狱过冬。 发展:苏比到处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入狱的目的

高潮:苏比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突然被捕 结局:苏比入狱三个月。

师:苏比决心重新做人,突然被捕入狱的结局和《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辛勤劳作十年终于还完买钻石项链欠下的债,但最后她的朋友告诉她: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局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出乎意料。

师: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每篇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局不仅出乎意料,还合乎情理。那么结局合乎情理吗,这里先打个问号,随着文本深入的探究,我们再慢慢解决。

【品读文本,涵咏语言】

我们知道,再精美的情节设计也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插入幻灯片)下面请同学们品读文本,找出你认为寓意最深的语段或者句子,进行赏析 (找完后,四人一组,交流阅读体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倾听、点拨

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我们分享一下阅读体验吧 同学们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1)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枯叶比作名片,将“霜冻”拟人化称为“杰克•弗洛斯特”,生动形象地写出凄清、寒冷的环境,暗示苏比的冬居计划已经刻不容缓了。 (2)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监狱比作是冬季寓所,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苏比的悲惨生活处境,蕴含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辛酸。

“好客”运用反语的手法,意在说明每天到监狱过冬的人数之多,说得幽默轻松,反映的却是许多人无家可归的现实。

(3)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 “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意为“靠自己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里夸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也说明过冬问题在苏比眼里是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语句中饱含着辛酸。

这几位同学都是从修辞的角度对语言文字进行赏析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品味语言之窗,还有哪位同学交流一下。

(4)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

作者借“金钱”的“钱”和姓“钱”的“钱”同字同音的说笑的方式表达“苏比身无分文”的意思。语调看似轻松,实际上充满着贫困的无奈。

(5)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 运用反语的手法,霜冻对穷人是 “无情”的,这里却说成“很客气”;霜冻到来之前先刮北风,这是对穷人的“警告”,这里却说成“打招呼”。反语更强调了穷汉苏比面临着即刻到来的严冬威胁。

这几位同学不仅抓住了修辞还分析了表达效果,谁再分享一下。 (6)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

用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用“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代指喝着葡萄酒,穿着蚕丝衣服的上层社会,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

(7)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 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当时苏比被摔在地的狼狈模样,下层人物在让人发笑的同时,深深地蕴含着一种令人心碎的心酸。 (8)“用不着惊动警察老爷,”侍者说,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眼睛红得像鸡尾酒里浸泡的樱桃。

比喻的手法,既符合饭店这样的环境,又从侍者的声音和外貌上写侍者的反映。

(9)总数既不能大得让饭店柜上发狠报复,这顿牙祭又能让他去冬宫的旅途上无牵无挂,心满意足。

苏比本来是去进监狱服刑的,却说是“去冬宫的旅途”“无牵无挂”“心满意足”,给人轻松、潇洒的感觉,让人想象不到苏比是去坐牢的,而象是去旅行。

师:同学们赏析了这么多,哪位同学总结一下欧·亨利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 生:幽默风趣

师:现在我们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欧•亨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叙述故事难道仅仅是为了博得大家一笑吗?

【拓展研究】

师:要理解作者真正的用意,就要了解作者个人的情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同学们请集体诵读一下大屏幕内容。(插入幻灯片)小说社会背景:个人生活状况: 生齐读

师:深读过作者作品的每一位读者都会说,什么地方有幽默,什么地方就会有作者的深意,请结合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状况,同学们讨论一下:作者的深意在于何处? 生讨论

师:找一主题反映社会背景。让人读时声调应低沉点。

师:回过头来,老师再问你们,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那么它是不是合乎情理的呢? 生:合乎情理。 师:在我们的细细品味之下,一个出于社会低层的伟人“为了面包而写作”的形象跃然眼前。 现在老师再问你们一句:警察+赞美诗,在当时的生活背景下,在作者个人生活状况下,它到底等不等于人间天堂?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 生:是人间地狱。

推荐第5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

欧亨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2、欣赏小说的结局

3、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2教学过程:

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透过苏比这样一个流浪汉,从一个底层人物的经历来进一步地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

一、理清小说结构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小说的情节,并明确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进监狱,屡次犯罪,却无从入狱。 第三部分: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听赞美诗,决意从善,却被抓入狱。

二、开端

1、在小说的开端,主要人物出场了,他的生活现状是什么样的?

躺在广场的长凳上,靠报纸取暖。衣食无着,居无定所,一个可怜的流浪汉。

2、他为什么“在长凳上辗转反侧”?有什么打算?

“冬天迫在眉睫”。严冬迫近,为了“抵御寒冬”,他想去“布莱克维尔岛监狱”。

三、发展

1、苏比为进监狱过冬干了哪几件事?

分角色朗读6-38段,其余同学把事情概括在旁边并划分层次

苏比的行为结果

想骗吃骗喝被推出店外

砸玻璃被认为非肇事者

饱餐一顿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调戏女子被女子缠住

大吵大闹被认为是大学生

偷雨伞被认为伞的主人

4、苏比在街上有意作出一连串的恶行,为什么没有被捕?苏比的六次奇遇反映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1.他作恶的对象也是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风俗败坏,

虚伪的外表,丑恶的心灵。)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对比读第

9、18段)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第二家:侍者认为不用惊动警察,两位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以貌取人,贫富悬殊,社会混乱,法律形同虚设,警察不干正事,沦为富人的仆人)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却都宽容了他,说明什么?

说明警察糊涂,是非不分,治安混乱

四、高潮、结局

1、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苏比为了进监狱过冬,可能会干出更加恶劣的事情,加大犯罪的力度,最终成功入狱。那么小说是不是按照这一思路写下去的?

2、找出有关苏比心理描写的段落,梳理苏比的心理活动。

齐读

41、

42、

43回忆美好的过去——憎恶堕落的现实——决心弃恶从善。

3、就在苏比弃恶从善,打算重新做人的时候,警察的手拍了过来,以“闲荡”的罪名逮捕了苏比。第二天,苏比被判处到布莱克威尔岛上,三个月。

这样的结局可谓是出乎意料之外。

比较三种结局

弃恶从善,被捕入狱——作恶无用,冬天过去——加大力度,进入监狱

第三种结局不可信。第一种结局最有批判的力度。苏比屡次作恶,却无从入狱;改过自新却反倒被捕,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小说的结局揭示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本质——是一个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当时的美国社会不仅是“纵恶”,而且还要“除善”。

辩论

四、作业

1、把辩论整理成一个议论的片段

2、续写小说。《苏比在狱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分析环境描写

1、开头

2、结尾

三、分析人物形象

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1、不去慈善机构

2、所作的恶事和其中的态度。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⑵苏比调戏女子的举动,你怎样理解?

在街头调戏妇女的行为,并非他品质恶劣,而是他自投罗网的一种能够无奈的办法,苏比不是\\\'下流、讨厌的流氓\\\',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6.通过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结合苏比谈谈你看到了美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在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还认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果衣衫破烂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3、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1.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不是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苏比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2.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早年:良好的品德和操行--高傲:不愿意去慈善机构,付出精神和人格\\\'屈辱\\\'--生活所迫,沦为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流浪汉---为找冬居场所,干坏事--赞美诗乐音的感召,唤起心里难过深处从善的愿望,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

作者这样刻画他的心理状态合情合理。符合他的性格发展逻辑。

四、题目理解

五、语言特点

推荐第6篇:警察长棍教案

长警棍的使用技术

课 目: 长警棍的使用 教 官: 学 时: 120分钟

Ⅰ教学提要 ●教学对象:全省市级警务实战教官68人。

●教学目标:使受训民警熟练掌握长棍攻防技能,为一线实战任务中保护自身安全、打击违法犯罪提供有力保障

●教学内容:

1、长棍的戒备姿势;

2、长棍的攻防技术;

3、长棍的实战运用。

●教学要求:认真学习、刻苦训练、积极思考、总结完善。 ●教官分工:主讲教官1名:负责教学内容的教案编写、课堂教学的组织、讲解和演示、现场实训的讲解和组织、对学员训练情况的总结讲评。

辅助教官2名:负责教学场地布置、器材保障、学员热身活动、情况显示员,并配合主讲教官讲解示范及组织训练和纠错。

●教学重点:

1、长棍攻防的动作路径。

2、长棍攻防的主要部位。

3、长棍攻防的协调发力。

●教学难点:

1、实战运用中攻防时机的把握。

2、实战运用中距离感和时间差的把握。

3、攻击动作结束后的快速回防、戒备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理论提示、讲解示范、组织练习、检查验收、小结讲评。 ●教时安排:

第一阶段:理论提示(10分钟)。 案例导入(10分钟)。

第二阶段:讲解示范(20分钟)。

1、长棍使用的戒备姿势(4分钟)

2、长棍使用的攻防技术及重点难点(16分钟)。

第三阶段:现场施训(85分钟)。

准备活动(5分钟)。

1、长棍戒备姿势练习(2分钟)

2、长棍点击练习(10分钟)

3、长棍戳击练习(10分钟)。

4、长棍劈击练习(10分钟)。

5、长棍挑击练习(10分钟)。

6、长棍扫击练习(10分钟)。

7、长棍截击练习(10分钟)

8、长棍的实战运用(18分钟)

第四阶段:总结讲评(5分钟)

●场地器材:教学场地为宿舍楼下操场,器材为长警棍69根、盾牌10块、海绵棍34根。

Ⅱ教学进程

●教学准备:

1、准备场地和器材。

2、集合站队进入场地。

3、宣布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理论提示(10分钟)。

观看视频案例:介绍在2015年5月2日黑龙江庆安县火车站内发生枪击事件,但在民警李乐斌开枪之前曾使用长棍试图制服歹徒,可惜没成功,而且长棍还被歹徒抢走,最后迫不得已使用武器。通过案例讨论引出什么时候使用长棍?怎样使用长棍?民警李乐斌的长棍击打技术存在哪些问题? 第二阶段:讲解示范(20分钟)

(一)高姿戒备(2分钟)

1.动作要领

侧身戒备姿势站立,双手虎口向前持棍,左手(前手)握住棍身中段稍高在前,右手(后手)握住棍端在后(右手握把距棍端一拳为佳)。身体重心稍后移,右脚(后脚)向侧后移动一脚距离,两膝微弯,呈高马步站立,目视前方,棍头指向目标。

2.动作要点

(1)身体重心稍后移,两膝保持一定弯曲,便于移动; (2)两肘内收,抵髋持棍; (3)棍的上端略于肩平,指向目标。 3.实战应用

利用长警棍的棍身长度制造安全距离,便于快速拦截及点击目标,同时给对方施加强烈的压迫感,起到震慑效果。

(二)低姿戒备(2分钟) 1.动作要领

侧身戒备姿势站立,双手虎口向下持棍,左手(前手)握住棍身中段在下,右手(后手)握住棍端在上,身体重心稍后移,右脚(后脚)向侧后移动一脚距离,成高马步站立,目视前方,棍头指向地面。

2.动作要点

(1)右手握把距棍端一拳位置; (2)身体重心稍后移;

(3)两眼不脱离目标,棍头指向地面。 3.实战应用

两眼直视目标,棍身靠近身体,体前做好攻击的预收准备,以便移动和选择合适角度进行击打。

(三)点击(3分钟)

1.动作要领

持棍高姿戒备站立,原地或左脚(前脚)上步,左手(前手)前伸并抖动棍身,身体随之前倾,右手上提前送,利用棍柔韧弹性,用棍的前端击打对方头部、手臂等部位,击打后利用棍的弹性,迅速收回棍呈高姿戒备(低姿戒备)。

2.动作要点

(1)利用棍的柔韧性抖动敲打;

(2)拧腰发力,前手前伸下压并制动,形成爆发用力,将棍的前端弹击而出; (3)拧腰、抖臂(前手臂)、抵腰(后手臂)协调发力 3.实战应用

利用长棍的棍身长度,实施远距离干扰性及防御性打击。

(四)戳击(2分钟)

1.动作要领

低姿戒备站立(或高姿戒备站立,持棍回收下拉),原地或左脚(前脚)向前跨步,身体前倾下压,左手斜上提,右手旋棍随上步而前伸,将棍的前端戳击对方的裆腹部,击打后迅速回棍呈戒备姿势。

2.动作要点

(1)含胸、转腰、俯身、跨步、伸臂,协调一致形成前冲力; (2)在戳击接触击打部位的瞬间,手腕、肘肩、腰腹及腿关节紧锁发力;

(3)击打后,手臂、上体及前脚依次回收,还原戒备姿势。 3.实战应用

利用长棍的棍身长度,实施远距离直线击打,避免近身发生危险。

(五)劈击(2分钟)

1.动作要领

持棍低姿戒备站立(或高姿戒备站立,持棍回收下拉),以左手虎口为轴心,右手为动力,引棍由后向前挥棍,原地或右前跨步时压胯转腰,斜向或正向劈击对方手臂、头部及颈部,击打后迅速回棍呈戒备姿势。

2.动作要点

(1)引棍后拉时,略扭转身体,并以左手为轴心转动棍身; (2)转腰、前手前伸下压、后手回提三者协同发力,由后向前挥棍;

(3)挥棍劈击时,留住身体重心,以便击打后,能快速回收还原戒备姿势,准备第二次击打。

3.实战应用

利用长棍的棍身长度,实施远距离弧线打击,避免近身发生危险

(六)挑击(2分钟)

1.动作要领

持棍低姿戒备站立(或高姿戒备站立,持棍回收下拉),左手右侧上提,右手旋棍下压,原地或右前跨步时压胯转腰向斜上挑棍,挑击对方大腿部位、腹部或裆部,击打后迅速回棍呈戒备姿势。

2.动作要点

(1)利用蹬地转腰,带动左手的上提和右手的下压; (2)利用转腰发力,击打后快速回收还原呈戒备姿势,以便第二次击打。

3.实战应用

利用长棍的棍身长度及棍前端下置的隐蔽性,实施远距离对目标低位的突然打击,有效性高;同时,也为第二次的连续击打,创造条件。

(七)扫击(3分钟) 1.动作要领

持棍低姿戒备站立(或高姿戒备站立,持棍回收下拉),原地或右前跨步时压胯转腰侧向扫棍,扫击对方的大、小腿或者脚踝部,击打后迅速回棍呈戒备姿势。

2.动作要点 (1)转腰压胯要充分; (2)跨步下蹲要协调;

(3)利用蹬地转腰的发力,以后收为轴心,带动棍身旋转扫击,力达棍的前端。

3.实战应用

利用长棍的棍身长度,实施远距离大面的打击,避免近身发生危险。

(八)截击(4分钟)

1.动作要领 (1)左截击(2分钟)

持棍高姿戒备站立(或低姿戒备站立),左跨步侧闪的同时,左手持棍向右侧挥动(如果低姿戒备,左手需提棍左上扬,再向右挥动),右手旋棍下压,压胯转腰挥棍,做横向截打;打击后,迅速回棍呈戒备姿势。 (2)右截击(2分钟)

持棍高姿戒备站立(或低姿戒备站立),右跨步侧闪的同时,左向转腰,左手持棍屈臂回拉,带动棍身向左侧挥动(如果低姿戒备,左手需提棍右上扬,再屈臂回拉,带动棍身向左侧挥动),右手旋棍下压,重心稍后移,挺胯拧腰挑棍截打,打击后,迅速回棍呈戒备姿势。

2.动作要点

(1)利用脚步移动制造出棍发力的时机;

(2)利用转腰发力,右手旋棍下压,推促左手持棍横向挥击; (3)击打对方的手臂部位。 3.实战应用

利用长棍的棍身长度,实施远距离的拦击阻挡,避免近身发生危险。

第三阶段:现场施训(85分钟)

1、准备活动(10分钟)。

2、长棍攻防技能的模仿空击练习(20分钟)。

3、两两配对,利用棍、盾的实物击打练习。(10分钟)

4、针对出棍时机、距离感和时间差的掌握上。利用步伐移动,结合击打动作练习。(10分钟)

5、单个动作击打,配手还击。快速攻防转换练习。(10分钟)

6、多个配手持盾一字长蛇队形,组合动作流水练习, “挑击+戳击”、“劈击+戳击”…………。 (15分钟)

7、评比竞赛、检查验收。(10分钟)

8、易犯错误及解决方法:

发力不够协调:多做,可原地徒手拧腰转胯练习。 引棍现象:多提醒,配手回击诱导。 回防过慢:配手回击诱导。

●教终小结:

1、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强调。

2、对学员训练表现进行小结。

3、布置下阶段教学内容,提醒做好预习。

4、检查装备,指出不足,组织带回。

Ⅲ 教学总结

●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学习和训练,使每名参训学员掌握了长棍的

使用技能,提高了实际处控能力。

●教学过程的把握: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案例导入激发学员的训练热

情,实训训练中通过基础训练的指导和纠错,使学员熟练掌握长棍的攻防动作要领,增加学员实战应用的信心。

●教学的其他情况:在本课教学中,存在少部分学员对长棍击打动作

要领掌握不扎实现象,及时督促课后补习。

推荐第7篇:《警察职业道德》课程教案

《警察职业道德》课程教案

教学设计:本章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

二、警察职业道德修养;

三、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警察职业道德修养的关系。

授课内容概要:

第八章 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品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通过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能够使人民警察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培养道德理想人格,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民警察更好地实现职业道德理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研究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

(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1、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涵义: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民警察实施系统地教育影响,使人民警察具备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品质,自觉地践行其道德义务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实现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向人民警察个人品德的转化,提高人民警察的道德觉悟和水平,培养人民警察队伍的良好的道德风尚,从而形成人民警察良好的道德品质。

2、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起点具有多端性。提高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认识是整个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前提和起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都必须而且只能从解释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等开始。

第二,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进程具有重复性。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民警察坚定的道德信念和相应的行为习惯。因此,它比起其他单纯的知识教育、健身教育以至审美教育来说,要更艰巨和更复杂。没有连贯的、反复的教育,是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或是不能巩固其良好效果的。

第三,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在整个人民警察职业教育中,更要注重实践,必须适应当时社会实践的客观情况和客观要求,必须注重引导人民警察真正按照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要求去履行应尽的义务。

第四,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具有渐进性。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品质,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是可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来培养和改变的,但决不能认为,一经教育就立即显现出重大的变化。荀况提出的“积善成德”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具体说来,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人民警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塑造优秀的人民警察,传授业务知识,增加工作能力、警体技能等,这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意义,教育肩负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塑造良好的品德。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使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人民警察内在品质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为人民警察提供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规范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人民警察提供必要的职业道德实践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使人民警察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第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人民警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地位和宗旨,有利于人民警察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人民警察充分认识公安工作的宗旨,建立起人民警察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在工作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他们分忧解愁。只有这样,才能密切警民关系,完成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任务。

(三)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过程:

1、内容: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既包括职业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教育,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范畴的教育,也包括人民警察的敬业教育、乐业教育和勤业教育。所谓敬业教育,就是教育人民警察认识本职业在社会生产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对本职工作做到专心、认真、负责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所谓乐业教育,就是教育人民警察热爱本职工作,认识到做好本职工作是光荣的和幸福的,树立起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热爱本职工作出发,进一步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以从事自己的职业为快乐。

所谓勤业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民警察勤于人民公安事业,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

2、过程:开展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依据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品质的构成对人民警察开展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第一,提高警察的职业道德认识。第二,陶冶警察的职业道德情感。第三,锻炼警察的职业道德意志。第四,确立警察的职业道德信念。第五,养成警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人民警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不断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认识,培养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坚定职业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这几个环节在人民警察道德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循环往复,推动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

(四)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1、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第一,目标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时期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信念,这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理想目标。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同时,要立足现实,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状况出发,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特点,提出、制定符合现阶段人民警察思想特点和水平,既有普遍性,又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能为广大民警接受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以此来引导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二,正面引导的原则。人民警察在形成职业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既存在积极因素,又存在消极因素。因此,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必须坚持正面引导,启发自觉,促使人民警察依*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直接向人民警察明确指出前进的方向,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启发人民警察明辨是非,形成明确的职业道德认识。

第三,注重实践的原则。进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从观念到观念,从理论到理论,搞空洞说教,必须要与实践密切结合。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人民警察如果不掌握正确的理论,不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那么就不会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判断能力,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理智的道德行为。人民警察只有在提高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将理论认识引向实践活动,没有正确的认识作指导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甚至是错误的。

第四,长善救失的原则。就是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每一个人民警察个体都有优点和缺点,要一分为二地教育和启发他们,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第五,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要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个性的人民警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由于每一个人民警察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以及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的个性便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要根据警察对象的不同,充分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每一个人民警察的具体情况出发,有的放失,因人施教。

第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就是各方面对人民警察的教育影响要步调一致,前后一贯,坚持到底,以使人民警察的道德面貌向着职业道德教育所要求的目标方向发展。人民警察处于一个内外部交织的道德环境中,内部环境是指人民警察队伍内部的舆论、习惯和价值导向,外部环境是指社会舆论、习惯和道德价值导向以及家庭等的各方面影响。如果各方面的影响一致就会形成一个合力,从而加强教育力量。

2、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一,理论灌输的方法。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它的具体的、直接的任务,是培养人民警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正面教育与必要的奖惩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教育与必要的奖惩结合起来,既能使人民警察充分认识到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又能更进一步使他们看到行为后果,感受到遵守与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道德奖惩是善恶价值的现实化,即社会对善行加以褒扬,对恶行加以惩罚。

第三,典型示范的方法。人民警察的工作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职业,因此,警察个体非常仰慕、向往、追求具有高尚道德的理想人格。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根据人民警察的这种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例,启发、激励、诱导人民警察自觉地、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义务。典型人物是抽象的警察职业道德原则的具体化、人格化,它来自现实生活,是有血有肉的警察形象,广大人民警察看得见,学得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四,舆论扬抑的方法。就是要利用社会或集体的道德舆论,肯定或否定在人民警察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道德言行,促使人民警察控制和调节自己道德行为的教育方法。

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的方法。要使人民警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使警察队伍成为群众信任的好队伍,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使每一个人民警察在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教育和引导。

二、警察职业道德修养:

(一)警察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1、修养的含义和由来:

修养的由来:“修养”一词由来已久。我在古代汉语中,“修”有修饰、整治、修正等含义,“养”有抚育、存养等含义,“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自省、修养,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种磨砺、陶冶人性的基本方式。中国古代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非常强调人的修养。然而“修养”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则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其出现之前,修养思想早已被提出并且得到各主要思想派儒、法、墨、道、释家的认同。孔子是最早提出修养思想的人。他提出并使用了“修德”“克己、”“正身”、“修己”等反映修养思想的概念。这些修养思想,对后来修养概念的形成直到了开启先河的作用。孔子还把修养与政治联系起来,不仅强调“修己以敬”,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情,而且强调“修己以安百姓”,认为只有修养成高尚的品德,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在修养思想及其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孟子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承上启下,既继承了孔子的修己、正身、克己等思想,又将这些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了“修身”和“养性”这两个概念。“修身”、“养性”就是后来出现的“修养”概念的本义。荀子在《荀子》一书中,专设“修身”一章,系统地阐发了儒家对修养美德的看法。儒家在经典著作《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其中,“修身”是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这“八条目”体现的就是由个体修养到社会理想实现的过程。在儒家看来 , 修身(也称为正身、诚身、洁身、澡身),就是以自身为对象,像加工玉器一样去琢磨,努力使自身成为一个无瑕之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墨家也非常强调“修身”,《墨子》一书中“修身”、“可染”等章,其内容主要都是讲修身的。道家也有“修德之类”的思想,老子把修身看作是一个道德提高与普及的过程,主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 丰足 )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五十四章》)。 在修养思想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儒家的修养思想影响最大,而且以一贯之。到了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之一程颐,把上述思想特别是孟子的“修身”和“养性”思想融会到一起,明确提出“修养”的概念。从此,这一概念一直延续下来。 含义:从修养这一概念提出的演变过程来看,主要是指修身养性即道德修养,是指一个人在政治、道德、学识、技艺、待人处世等方面,自觉进行学习、磨练、涵育和陶冶所下的功夫,以及经过长久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素质。而所谓自我修养,则主要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修养”表现在外,其实质在内,行为规范的优劣,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基本道德素养的高低是分不开的;对世界的认识,对艺术的鉴赏又是一个人自然体系是否完备、用什么眼光看世界的鲜明反映。说的动听与否未必重要。“修养”从那里来?来自思考,来自求知。总之,一个人为了发展、完善自己,总要在真、善、美,德、智、体,知、情、意、行等方面有所追求。

“修养”一词在今天的生活中具有广泛性。它可以指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学术、技艺等方面的勤奋学习和自觉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能力、思想品质、学术见解,还包括一个人在待人处世过程中的风度、仪表、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特性和丰富内涵。

总之所谓修养,是指人们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所自觉付出的努力和在思想、精神、学术、技术等文化领域已达到的实际水平。换句话说,修养就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要求的基础上,依*自己的努力,自觉针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需要,以真善美为目标,以发展、完善自己为契机的一种文化的自我调整、自我充实、自我提高活动及其结果。其中,思想品德仍居核心、基础地位。

2、警察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警察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民警察个人在职业活动实践中依照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形成高尚的警德和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的活动过程。

3、警察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我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以及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能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要求。而人民警察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人民警察自身进行学习、反省、评价、选择、约束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二)警察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良好修养是一个人立身建功之宝,古往今来,有识之士都是十分注意自身修养的。有修养的人有清清楚楚的是非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哪些是要坚决反对的。对于一个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注重自身修养不仅仅是个人品德问题,而且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每名干部,都应通过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控意识,增强自控能力,自觉做到政治上把握住方向,感情上把握住原则,行动上把握分寸,生活上把握住小节。这样,自己的命运就会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 儒家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从“修身”做起,所以他们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我并不认为修身有如此之大的作用,因为社会经济的决定力量大大超过道德的教化力量。但是,我也不认为因此就可以放弃道德教化的努力,否定自我修养的必要。人不应沦为单纯的经济动物。把自己变成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奴隶;人应当用自己创造的物质经济成果来为净化人的生活环境,提升人的道德品格服务。修养将使人自觉到这一点。物质文明越发达,精神文明就越重要,自我修养也就越不可缺少。人民警察,做为社会公正和秩序的捍卫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更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第一,警察职业道德修养是形成和提高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品质的必由之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作为约束人民警察的行为准则,与法律和纪律不同。法律和纪律需要外在强制力的约束和支持来维持,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虽然也是由权力机关制定的,但它的实施仅*权力强制是不行的,还必须依*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民警察的内心信念来维持。 第二,警察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人民警察队伍战斗力的必要条件。人民警察队伍战斗力包括人民警察的数量与质量、公安工作的决策、公安装备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在这诸多因素中,关键的因素是人民警察的质量,而在警察的质量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又是人民警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见,人民警察的道德素质是构成人民警察队伍战斗力的核心因素。而人民警察由于职业的需要,经常接触社会的阴暗面,同时又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是一支既高度统一又高度分散的战斗队伍,它要求整个队伍团结一致,共同完成任务。 第三,警察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人民警察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较好地完成公安工作任务,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 总之,我们人民警察,也必须首先从加强修养,也就是加强党性修养做起,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堂堂正正,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有可能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有所建树,有所成就。

(三)警察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警察职业道德既然是一种职业道德,那么,它就如同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品质一样,其构成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概而言之,即:知、情、意、行四个字。要形成和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为警者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这些基本要素。就是说,警察职业道德品质修养应当包括道德认识的修养;道德情感的修养;道德意志的修养;道德行为的修养。我们一定通过这些修养把社会道德要求、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其自身的道德品质。

1、警察职业道德意识修养。警察职业道德意识修养,主要是指人民警察在职业生活中,通过学习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逐步了解人民警察的各项职业道德要求,坚定职业信念,把握职业行为准则的过程。警察职业道德意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行为的方向,它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形成的根据,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行为的认识基础。

2、警察职业道德情感修养。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情感主要包括职业责任感、良心感、正义感、荣誉感和幸福感等等。

3、警察职业道德意志修养。意志是指意念和志向。人的意念大可由主观意识决定,其志向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树立意志心要正确地判断自己和外界环境,根据个人的价值取向确定志向。警察职业道德意志修养,主要就是培养人民警察在履行职责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

4、警察职业道德行为修养。它包括两个方面,这就是我们教材所讲的警察职业道德关系修养和警察的言行举止修养。

5、警察职业道德关系修养,主要是指人民警察在履行职责行为以及在社会公共场合中与他人交往中的行为方面的修养。

6、警察的言行举止修养。言谈举止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人民警察的言行举止直接反映着其自身素质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也直接反映出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品质和精神状态。人民警察言谈举止的修养,是人民警察陶冶职业道德情感,磨练职业道德意志,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四)警察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职业实践。指在为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地服好务、做好事的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修养。这种修养的过程,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道德境界就是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修养之所以必须经过实践这一途径,原因在于:第一,人民警察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来源于实践,只能在职业实践的斗争中,才能得到改造和提高。第二,人民警察在职业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是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道德本身就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言行不一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修养不能脱离职业道德的实践活动。 言行不一是儒家修养论中最为人所不齿的。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就是怕自己在行动上做不到。又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羞耻。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在修养中做到言行一致。一个人立志固然要宏大,但如果他只是一位言而不行的人,那就反而不如那些立志虽不宏大,却能说一点就做到一点的人。第三,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公安事业的发展。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样,人民警察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品质,也完全是为了人民警察职业实践。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促进实践发展。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人民警察,其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质量,一定会发生巨大变化,其工作效率一定会因此而提高。通过实践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和锻炼,培养出一批批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民警察典型,并普遍地提高全体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境界,就一定会极大地推动公安事业的发展。

(五)人们警察职业道德修养方法: 一个人的良好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自我修养才能获得和保持的,其自身素质并不因职位的升迁而随即提高,更不因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升华,始终保持其良好品质是一个自我改造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更必须注意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锻炼,以不断改造和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警察职业道德修养和其他职业道德修养一样,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主要的修养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主要修养方法有:

1、学习。学习是人民警察自觉地、理智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认识的活动,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前提和指导。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同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 学习、传承,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代代传承,并不断获得新知,推动时代的前进。一个人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生的整个历程并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对人们提出的客观要求。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学习就已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不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一切进步。学习的作用又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还能使人更好地吸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使人更好地传承自己的民族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始终把学习、传承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说,过去的学习往往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可以是一个人或某些人的事情,那么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习早已超出了个人的范围,而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文明与进步。那么,我们要怎样加强学习和传承呢?首先要强化学习意识,要自觉做到想学、真学、能学。每个阶段确定一个学习目标,制订一个学习计划,保证安排出一定的学习时间。第二要会学。要善于把握“真知”、“真谛”,努力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经验、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第三要善于挤时间学。要自觉克服“工作忙,没时间学”的想法,在学习问题上同样“绝不找借口”。第四要重视知识更新。强化继续学习的理念,既自觉地增长知识,又不断地更新知识、创新学习,才能做好传承和发展。

2、自省。“内省”和“慎独”,都是中国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修养方法。自省即内省,是人民警察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职业道德的自我检查的道德修养方法,也就是他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表现的品德是否合乎职业道德的自我检查,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职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之自我检查。 修养的基础是内心对话,人在这种对话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辩护士和法官。自省是自我修养的起点和前提,自省是指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我国古人十分重视修养中“内省”的功夫。人首先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反省,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事应当做、什么事不该做。一个人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没有错误是不可能的,但重要的是要不断增强自我省察、自我克治的能力,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提高自己遵守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自觉性。

3、自律。职业道德自律是人民警察在职业道德活动中自己为自己立法,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民警察在理性、良知的指导下对现实和职业道德关系的自我约定,是道德主体对行为的一种自由自主的选择。自我修养,贵在自觉。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影响是不可少的,但其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最终要取决于个人有没有高度的自觉性。因为人不同于其他的动物,人有自觉的能动性,而且随着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这种自觉能动性日渐增强。人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人从一开始对于外部影响就不是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有取舍的。如果说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外力的推动下,也不可能去“强记”一点知识的话,若没有自觉修养的强烈愿望和要求,那就根本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自我修养。所以,人民警察进行自我修养,首先必须有这种自觉的要求,有了自觉的要求,才可能对自我欲望和冲动加以有效克制和调节,使行为符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所体现的也就是人生修养的自律准则。

4、积善。修养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学习和积累过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能专心一志、持之以恒地去做,否则是达不到修养目的的。人民警察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积善,就是要精心地保持自己的良好职业道德行为,持续地培养自己身上已有的良好的道德,经过点点滴滴的长期积累,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如果平时不检点,不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积累,而幻想有朝一日突然成为职业道德楷模,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每个人民警察在职业道德修养中,都要以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要求自己做到凡是符合职业道德的,就努力践行;凡是违背职业道德的,就坚决与之斗争。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会达到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

5、慎独。如果说,“内省”是为警者的修养方法和良心的表现形态之一,那么,“慎独”就不仅是一种修养方法,而且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或独处,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环境、条件和可能的时候,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不做不道德的事情。在道德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在人前或公众面前,尚能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坏事,那是因为他们害怕舆论谴责,怕丢掉乌纱帽;而当他们在人后、无人在场的时候,做些不符道德规范的事情却处之泰然,不会感到丝毫内疚。“慎独”作为警察职业道德的修养方法之一,体现着为警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作为道德境界,它体现着为警者内在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坚定性。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都能够把握住自身的言行,并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道德信念始终不渝地贯彻于自己一切言行的全过程;使道德行为和习惯持之以恒地伴随着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以及一切日常活动。就是说,人民警察要使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服从理智,服从意志,并能克制不良动机,克制不良情绪,始终保持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做一个有理智,有涵养,善于控制自己、管理自己的领导者。用慎独的方法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就是要使人民警察提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做到防微杜渐。警察的职业点多线长面广、相对分散、且经常接触社会的阴暗面,这就更要注意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我控制,严格要求,防微杜渐。

三、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都是人民警察重要的职业道德活动形式,在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哲学上讲的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的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事物变化的外因,而我们自身所进行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因。所以,相比较而言,我们既要重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教育,更要重视警察职业道德的修养。

推荐第8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

目标(一)、(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作者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乡镇医师家庭,从小受教育少,一生经历曲折而丰富,是个多产的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俄国的契诃夫《套中人》、并称为“欧美短篇小说三大家”。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三、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第1-5自然段: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发展(第6-38自然段: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第39-47自然段: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第48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分析开端部分

1、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思考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这里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小说发生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

明确:

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3、那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还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反侧”,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明确:“海豹皮大衣”反衬苏比生活的窘迫,“长凳上辗转反侧”点明了主人公生活的贫困与无奈,这些描写不仅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凄清寒冷的自然环境,还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揭示下文苏比6次为非作歹的原因,展示了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显示了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这句话不仅是点明季节和环境也点明了小说的社会环境。

4、那么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有什么打算呢?

明确: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

5、这个想法正常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明确:这个想法是相当荒谬的,是反常的。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

6、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

明确:“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个人的历史。”这句话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他是不会去做的。

五、分析发展部分

1、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比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

明确:

苏比的行为

愿望或打算

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

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

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

想借此被捕

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

想借此被捕

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

想借调戏年轻女子被捕

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罪”被捕

警察没有理睬

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

要被偷者喊警察

捡者把伞让给了他

2、这些情节,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巧合致使苏比的入狱计划不能实现,怎样理解这些巧合?

明确:

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苏比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这反映了美国社会世风日下、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也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现状。

六、分析高潮和结局部分

1、在苏比听到赞美诗,心灵发生转变时,作者也用了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看着皎洁的月光,宁静的街道,听着教堂悠扬的乐声,苏比感到一切显得古朴、亲切、可爱,在这宁静而空灵的气氛中,他回想起儿时得到母爱和纯真,唤醒了他的雄心和自尊,唤起了他对纯洁生活的回忆,他顿然醒悟,决心重新做人,通过景物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紧扣小说的主题。也就是景物描写是为人物和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这与课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一致的。

2、苏比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准备重新做人,却被莫名其妙地送进监狱,为什么?

明确:这个结局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之外,这个结局也是与上面6种行为一样充满了巧合,那么,这些巧合是否是偶然的呢?

“巧合”是小说的常用手法。巧合是事情的偶然,偶然有的反映事情的必然,有的则并不反映必然,上面几例巧合应属于后者。苏比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也是一种巧合,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如果是在“街心公园长凳上”,就不可能被捕了。但这一偶然却反映了事情的必然,因为看见教堂,听见赞美诗乐声才会引发忏悔之意,而教堂周围又是不允许衣冠不整的流浪汉凝神注目的。所以警察得出现又是必然的。

3、那么你认为苏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课文这样的结尾安排做何评价?

让学生充分阅读、讨论之后再做答:

(1)苏比是性格复杂的流浪汉形象

不能简单说他是坏人:他故意作恶,犯些轻罪,都不是出自本意,他多年浪迹街头,并没有真正沦为乞丐、小偷、骗子或其他社会渣滓。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能幡然悔悟,要跳出泥坑,表明他良知未

泯,有向善的一面。

也不能说他是好人: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他的一连串的恶行也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

(2) 可让学生各抒己见

七、布置作业:

小说既反映社会现实又超出社会现实,你认为本篇小说的结局合理吗?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运用想象,写一篇短文评价结尾。

参考:巧妙结局 令人回味

——评《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

《警察和赞美诗》花大量笔墨描写苏比想尽种种办法进监狱,结果六次恶作剧都不能如愿以偿。而当他在教堂的赞美诗中受到感化,灵魂开始复苏时,作者笔锋一转,只简简单单一句“那你跟我来”,让苏比轻松地进了监狱。从构思方面看,作者匠心独运,使情节曲折多变,扑朔迷离,引人爱读;从主题上看,反映苏比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表面上苏比终于如愿,其实已非他所愿了,从而更能意味深长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有悖现实的写法

——评《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

赞美诗在小说中被着意描写,反映了作者美化宗教、寄希望于宗教的思想,有其社会局

限性。苏比在走投无路时,受了宗教的感化,决心重新做人。这突出地美化了宗教,而且写得很不现实。苏比当时正处于痛苦之中,赞美诗怎能轻易唤醒他?实在显得突然。作者憎恨不公平的社会,却在一定程度上把改造社会、改造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上,认识不到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改变现状。当然,作者希望宗教给世间带来公正、幸福的愿望是善良的。

赞美诗的利与弊

——评《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

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的最后一个部分,有关教堂的环境和赞美诗的音乐的描写,一改上文的风趣、幽默的笔调,用严肃、抒情的语言来写,显示出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有其利亦有其弊。主人公苏比三番五次恶作剧都无法达到目的,但在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时,却出乎意料地被捕入狱。小说从侧面把国家机器——警察对人民是非不分揭露得淋漓尽致,使结局既庄严而又富于戏剧性。这是其利。于此同时也把教化提到一定的高度,渲染了宗教的教化作用,带有一定的局限。这是其弊。

推荐第9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

(二)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曲折、巧妙地情节安排

三、教学难点

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竞争奖励法、分析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天堂——科技发达、经济富庶、军事强大、自由民主 地狱——???

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看看为什么会说美国是地狱。 作者介绍

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的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hē)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留下数百篇短篇小说,其中《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等是享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也是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短篇小说经典之作。《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幽默小说。 知识回顾

1、世界三大小说巨匠

欧·亨利(美国)——《警察与赞美诗》 契诃夫(俄国)——《装在套子里的人》 莫泊桑(法国)——《项链》

2、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开端、发张、高潮、结局)、环境描写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课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明确:小说讲述的是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前,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却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的戏剧经历。

2、按照归纳的小说大意归纳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在讲什么? 明确:开端——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策划着冬居的计划。

发展——苏比多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高潮——苏比决心从新做人,突然被捕。

结局——被判入狱三个月。

3、文章在开端部分提到苏比的冬居计划,苏比的冬居计划究竟是什么? 明确:他的冬居计划是在布莱克韦尔岛的监狱里呆三个月。

4、为什么苏比会想去监狱过冬?(原文回答)

明确:在监狱里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而且不受“北风”和警察的侵扰。

5、为了实现自己的冬居计划,苏比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结果?(分小组讨论,每组一个故事,回答的好的给相应实物奖励。

明确:(1).走进豪华饭店想饱餐一顿,想白吃让侍者把他交到警察手里, 因裤子破被推倒行人道上连门都没进去。

(2).用石块砸窗玻璃 想让巡警抓住, 警察追赶搭车的人,连旁证都算不上。

(3).想进普通餐馆白吃一顿, 想让店侍者叫警察挨顿揍,被“叉”在行人道上。

(4).装流氓调戏女子, 想让女子找警察, 被妓女纠缠,撒腿就走。

(5).扮醉鬼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 ,被误以为是大学生,警察不管。

(6).偷雨伞,想让主人叫警察,被误以为是伞的主人。

6、苏比六次犯事都没能被抓进监狱,从中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一次:揭露了美国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社会因素

第二次:揭露美国警察愚蠢无知,是非不分。——警察因素

第三次:揭露美国一般人怕警察给自己招麻烦。——警察因素

第四次:揭露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社会因素

第五次:揭露“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警察因素

第六次: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的现象。 ——社会因素

推荐第10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国社会黑暗的现实。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家境贫寒,3岁丧母,后寄人篱下。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1891年在休斯顿创办了《反对传统者》等杂志,兼任编辑,还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钱被盗,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狱中就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是一位多产作家。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1904)、短篇小说《四万年》(1906)、《西部之声》(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印度的泰戈尔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四大家\\\'。

二、关于《警察和赞美诗》 1.故事梗概: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

《警察和赞美诗》是他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品写到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2..写作背景

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衰落的时候,美国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南北战争之后)引起文学的变化,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它出现在美国资本主义日趋腐朽的阶段,即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时代。当时社会贫富对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时期一些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从自身的阶层出发,一方面,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人民对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存有幻想,提出种种改良措施。可是当帝国主义的浊流来到时,他们又怀着悲观绝望的情绪探索个人的命运和归宿。然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也引起较大震动,使美国作家群体分化,一些来自下层而又倾向进步的作家,受到工人运动的影响,经历了思想探索的过程,为社会主义理想所吸引,参加了工人运动,开始创作一些较先进的文学作品。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残酷的本性,控诉了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内容丰富,揭露深刻,手法多样,是美国文坛上不可少的一支生力军,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三、分析课文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书比为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事情。

第三部分: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准备到麦迪生广场露宿,在赞美诗感召下,幡然醒悟,却被逮捕。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一)朗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段,思考:

1.\\\'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的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说明了什么? 苏比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体味他当时的处境---衣服破烂、食不果腹、冻饿交加,无安身之所,在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在寒冬的风里蜷曲着身体靠报纸御寒流浪汉形象

2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思考: 1.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比喻:把\\\'枯叶\\\'比作\\\'名片\\\';把树叶的飘落比作打招呼\\\'\\\';把广场比作\\\'露天公寓\\\';把北风比作\\\'门公\\\'。

借代:以\\\'杰可弗罗斯特\\\'代称\\\'霜冻\\\';以\\\'老住户\\\'、\\\'房客们\\\'代称\\\'流浪汉们\\\'。

拟人:\\\'打招呼\\\',\\\'递给\\\'。 2.解释加点词语指代的对象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三)阅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思考: 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到布莱克威尔监狱过冬.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北\\\'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不可取的。

3.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克威尔岛真的是天堂? 在苏比看来,这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纠缠不清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事实上我们仍可感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监狱的冷酷,严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这里用的是反语)

三、讲析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事情。

阅读这一段思考:苏比为进监狱过冬干了哪些违法的事情?结果如何? 苏比的行为 结果 想骗吃骗喝 被推出店外 砸玻璃 被认为非肇事者 饱餐一顿 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调戏女子 被女子缠住 大吵大闹 被认为是大学生 偷雨伞 被认为伞的主人

苏比在街上有意作出一连串的恶行,都没有实现其被捕、进监狱的目的,说明什么?

1.他作恶的对象也是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说明什么?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第二家:侍者认为不用惊动警察,两位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没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却都宽容了他,说明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4.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行为越来越恶劣说明什么?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5.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⑵苏比调戏女子的举动,你怎样理解?

在街头调戏妇女的行为,并非他品质恶劣,而是他自投罗网的一种能够无奈的办法,苏比不是\\\'下流、讨厌的流氓\\\',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6.通过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结合苏比谈谈你看到了美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在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还认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果衣衫破烂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6.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钮扣直笑。 铜钮扣:指代警察。

⑵连个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的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然乎又弹去衣服上的尘土,北部仿佛只是一个绯色的梦。

比喻

⑶\\\'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用的什么修辞方法?

借代。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这是作者的诙谐说法,意思是美酒、华丽的衣服和上流人士。原生质,原泛指细胞内的物质,这里指人

⑷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拟人

作业: 1.练习册第一题(解释加点字指代对象)

2.课后第二题(理解小说留给我们的\\\'空白\\\')、第三题(说明苏比性格特征)

3.课后第五题、练习册104页第五题(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略) 2.联系课文句子说明苏比的性格特征(略)

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幽静的地段、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光辉、静穆的明月………--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2.苏比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定\\\'把自己拉出泥坑,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说明苏比是怎样的人?这样安排是否合乎情理?

苏比毕竟是一个能够自知的人,他早年有良好的品德和操行,他性格高傲,只是在被生存危机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只是后来沦为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的流浪汉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赞美诗的感化下,从善意识被唤醒,而决定自食其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作者这样刻画合情合理,符合人物发展逻辑的。

3.\\\'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下决心甘心做一个好样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的把它实现。\\\'。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四个\\\'他要\\\'是排比,\\\'泥坑\\\'是比喻。

4..当苏比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逮捕了他,说明了什么?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5.小说结构上别出心裁,结尾完全出人意料,这样的构思是否符合逻辑?这样构思的好处是什么?

在这个是非颠倒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是符合社会生活逻辑的。这样写突出了苏比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

6.你对文题\\\'警察与赞美诗\\\'是如何理解的?

标题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警察\\\'、\\\'赞美诗\\\'都是主人公苏比在小说中所追求的事务,然而两者又是矛盾的,因为他们各自代指的是\\\'监狱\\\'和\\\'自新\\\'。苏比在幡然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被判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往监狱。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三、分析小说艺术风格:

(一)、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1.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不是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苏比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2.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早年:良好的品德和操行--高傲:不愿意去慈善机构,付出精神和人格\\\'屈辱\\\'--生活所迫,沦为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流浪汉---为找冬居场所,干坏事--赞美诗乐音的感召,唤起心里难过深处从善的愿望,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

作者这样刻画他的心理状态合情合理。符合他的性格发展逻辑。

(二)细腻生动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集中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1.情节曲折,为塑造人物服务。

冬季来临 骗吃、砸橱窗 和谐氛围 无端被捕

制定计划 白吃、调戏妇女 听赞美诗 监狱度日 扰乱治安偷窃 重新开始生活 入狱三月

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社会现实: 是非混淆、善恶颠倒

2.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欧·亨利小说的结局常常出人意料之外,使人惊叹不已。

(四)、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1)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不仅表现在一些细节描写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方面,有时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联系整篇作品,又会让人觉得这种夸张十分符合生活逻辑。

人物形象的诙谐、幽默:苏比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作者却以幽默的笔调写他。\\\'在幽默讽刺中隐藏着无可奈何的悲哀、强颜欢笑下包含着辛酸的眼泪\\\'。苏比明明处于无路可走的悲惨境地,作者却写因其他乐观、诙谐的性情而常常自我解嘲。如他动不动就称自己\\\'大爷\\\'等等。

(2)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欧·亨利常用出奇制胜的结尾使人惊叹不止,不得不佩服他的匠心独运。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实则合乎情理:苏比为非作歹六次,并没有进监狱,当他幡然醒悟时,却被抓,看似矛盾而实则顺理成章的结局,让人在忍俊不禁的笑声中体会出一种说不出的苦涩。

(3)含泪的笑。欧·亨利常以其辛辣俏皮的讽刺使读者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立即会让人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悲剧感,即\\\'含泪的笑\\\'。使读者的情绪在悲喜之间激荡,酸甜苦辣,感触至深。

这篇文章\\\'含泪的笑\\\'是指将下层人们的辛酸揉入逗趣的笑料,在苦笑中感受下层人民的苦难。

(4)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渲染出悲剧的喜剧情调。

例如:把麦迪生广场比喻成\\\'露天公寓\\\'。把霜冻拟人化,说它将名片(飘落的枯叶)由\\\'门公\\\'(老北风)交给露宿的流浪汉。

再如:把被侍者摔到人行道的苏比描写成\\\'像木匠去打开一把折尺\\\',\\\'一届一届的撑起来\\\'。这些都是令人发笑,有催人落泪的。

四、结合今天讲的课文,思考讨论:

1.怎样看待苏比这个人,他算不算一个坏人?

2.赞美诗能否净化人的灵魂,你是怎样理解赞美诗对苏比的感化作用的?

3.有人说:美国是自由的天堂,你能就小说中的某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五、作业: 1.课后第四题。

2.练习册103页第

三、四题。

第11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 教学难点:

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在自读前做一道特殊的数学题。)

已知条件:

①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②警察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③赞美诗 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问:警察┼赞美诗═?

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

二、作者介绍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出生于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当过牧牛人、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后因一笔银行短款,为避免审讯,流亡到国外。为探视生病的妻子而被捕入狱。后在狱中为给女儿买礼物而用欧·亨利为笔名发表小说。他的作品风格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支称;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尾常常出人意外。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黄雀在后》等,这些作品为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三、快速阅读课文,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可笑的故事,主人公苏比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开始为进入她的冬季寓所——监狱而努力,使尽各种方法想让警察逮捕他,钧为获得成功。正当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音乐的感化,决定放弃过去的生活,重新开始时,却被警察抓了起来。“如愿”被送到监狱里。

四、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1.故事开端: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五、学生通过精读课文,深入了解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真实状况。

1.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有什么打算呢?

明确: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

2.这个想法正常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明确:这个想法是相当荒谬的,是反常的。首先,是因为他在冬季生活无着,这正是美国社会的残酷,这种想法是社会最下层劳动大众无奈的选择。其次,像苏比这种人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但他平日却游手好闲,面临冬天威胁,认为最佳的选择是进监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做出种种恶行,丑化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这种反常的行为还植根于资本主义好逸恶劳的社会心态。

3.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去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

明确: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他是不会去做的。

4.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比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

明确:手段结果所反映的社会风尚1 到豪华餐馆白吃因衣着寒酸而被侍者拒之门外势利、冷漠无情2 砸商店玻璃橱窗巡警对苏比的认罪不予理会执法者玩忽职守

3 到普通饭馆白吃被揍一顿恃强凌弱、践踏人权4 调戏妇女在警察眼皮底下被妓女缠住色情泛滥

5 在剧院门前“扰乱治安” 警察以大学生庆祝胜利为由予以宽容执法者玩忽职守

6 偷伞并侮辱伞主人伞主人因心虚而不敢报警社会风尚差,品质低下。 7 在教堂前听赞美诗被抓执法者玩忽职守

5.但事实很会捉弄人,他想进监狱却没有被捕,而当他想重新做人了却被捉进了监狱,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欧·亨利式的结尾”)

明确: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小说的结尾,笔峰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变化,苏比进了监狱。作者正是用这种反差强烈,出人意料的结局来展现社会现实。既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擅长的欧·亨利手法。

6.这样看来,警察+赞美诗=?

讨论明确 人间地狱。

作者在于描写一个真实的“人间地狱”,却用了一个蕴涵着“人间天堂”寓意的标题,为什么? 讨论明确:这正是作者幽默讽刺手法的高超运用,作者通过这种精巧的艺术构思,对揭示小说的主题有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分析小说的语言

一是夸张。例如: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这里夸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反过来也说明过冬问题在苏比眼里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语句中饱含着辛酸。

二是调侃。也就是说笑,讲“风凉话”。例如: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后二句本可说“他身无分文”,但却以说笑的方式表达这层意思:钱大爷无缘和他相识。语调看似轻松,实际上充满着贫困的无奈。

三是反语。也就是说反话。例如:杰克(霜冻)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霜冻对穷人是“无情”的,这里却说成“很客气”;霜冻到来之前先刮北风,这是对穷人的“警告”,这里却说成“打招呼”。反语更强调了穷汉苏比面临着即刻到来的严冬威胁。

七、结尾“留白”艺术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点明最后苏比的命运,这样的结尾在小说中被称为是“留白”,象我们学过的〈〈项链〉〉就是如此。这样的好处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那么现在就希望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来给小说续尾。可怜的苏比他最后怎样了呢?听到宣判三个月后,苏比的心理会怎样呢? 其实,文章就是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心中有了自己的苏比,这不就是最完美的结局吗?

八、课后作业

1、人们常说欧亨利的小说是“含泪的微笑”,请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2、课外阅读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

附板书一

手段结果社会风尚

1 到豪华餐馆白吃因衣着寒酸而被侍者拒之门外势利、冷漠无情2 砸商店玻璃橱窗巡警对苏比的认罪不予理会执法者玩忽职守

3 到普通饭馆白吃被揍一顿恃强凌弱、践踏人权4 调戏妇女在警察眼皮底下被妓女缠住色情泛滥

5 在剧院门前“扰乱治安” 警察以大学生庆祝胜利为由予以宽容执法者玩忽职守

6 偷伞并侮辱伞主人伞主人因心虚而不敢报警社会风尚差,品质低下。 7 在教堂前听赞美诗被抓执法者玩忽职守

板书二

欧﹒亨利手法的的艺术特色:

1、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

2、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欧﹒亨利式的结局)

3、含泪的笑

4、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渲染出悲剧的喜剧情调

第12篇:小班星星警察教案

小班早期阅读:星星警察

执教者:陈莹

活动目标:

1.欣赏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能大胆地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2.感受星星警察战胜偷米小老鼠的有趣情节,初步体验“正义”之情。 活动准备:PPT.音乐.若干贴有老鼠,星星图案的牌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宝贝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到一个好朋友家里做客,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通过讲述、表演熟悉故事内容。

1、观察图片,设置悬念。

画面上有谁,它们在做什么?小公鸡家的米袋怎么会在星星手里呢?

2、观察图片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⑴听,谁来了?【播放老鼠叫声】

⑵咦~米袋怎么会在这里?到底是谁偷走了米袋? ⑶如果现在你是小老鼠,你要去偷东西,你会怎么做?刚才你们偷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⑷原来是小老鼠偷偷的从大公鸡家拿走了一袋大米。小老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怎么发现的?【出示音符】

3、观察图⑤,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激发幼儿的正义感。

⑴小老鼠的表情是怎么样的?星星的表情是怎样的?为什么生气?星星会对小老鼠说什么?【录音】

⑵听见星星警察的话小老鼠会怎么样? ⑶你们喜欢小老鼠吗?为什么?

4、教师扮演大公鸡,幼儿自由与大公鸡互动。

第二天大公鸡起床时,发现自己的米撒了一地,可是米袋还在旁边。它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幼儿自由地与大公鸡互动,说说在大公鸡睡觉时小老鼠与星星警察之间发生的事。

5、观察图片⑧. 如果你是大公鸡会想要做什么?可是星星警察到哪里去了?怎么样才能找到他呢?

三、在音乐中,活动自然结束。

你们喜欢星星警察吗?我们唱首歌送给他吧!

第13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3、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作者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乡镇医师家庭,从小受教育少,一生经历曲折而丰富,是个多产的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俄国的契诃夫《套中人》、并称为“欧美短篇小说三大家”。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三、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第1-5自然段: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发展(第6-38自然段: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第39-47自然段: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第48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分析开端部分

1、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思考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1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这里的环境描写点明了小说发生的季节是哪一个季节?

明确: 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3、那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还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反侧”,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明确:“海豹皮大衣”反衬苏比生活的窘迫,“长凳上辗转反侧”点明了主人公生活的贫困与无奈,这些描写不仅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凄清寒冷的自然环境,还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揭示下文苏比6次为非作歹的原因,展示了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显示了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这句话不仅是点明季节和环境也点明了小说的社会环境。

4、那么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有什么打算呢? 明确: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

5、这个想法正常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明确:这个想法是相当荒谬的,是反常的。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

6、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

明确:“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个人的历史。”这句话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他是不会去做的。

五、分析发展部分

1、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比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 明确:

苏比的行为 愿望或打算 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 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 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 想借此被捕 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 想借此被捕 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 想借调戏年轻女子被捕 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罪”被捕 察没有理睬 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 要被偷者喊警察 捡者把伞让给了他

2、这些情节,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巧合致使苏比的入狱计划不能实现,怎样理解这些巧合?

明确: 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苏比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

2 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这反映了美国社会世风日下、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也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现状。

六、分析高潮和结局部分

1、在苏比听到赞美诗,心灵发生转变时,作者也用了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看着皎洁的月光,宁静的街道,听着教堂悠扬的乐声,苏比感到一切显得古朴、亲切、可爱,在这宁静而空灵的气氛中,他回想起儿时得到母爱和纯真,唤醒了他的雄心和自尊,唤起了他对纯洁生活的回忆,他顿然醒悟,决心重新做人,通过景物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紧扣小说的主题。也就是景物描写是为人物和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这与课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一致的。

2、苏比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准备重新做人,却被莫名其妙地送进监狱,为什么? 明确:这个结局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之外,这个结局也是与上面6种行为一样充满了巧合,那么,这些巧合是否是偶然的呢?

“巧合”是小说的常用手法。巧合是事情的偶然,偶然有的反映事情的必然,有的则并不反映必然,上面几例巧合应属于后者。苏比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也是一种巧合,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如果是在“街心公园长凳上”,就不可能被捕了。但这一偶然却反映了事情的必然,因为看见教堂,听见赞美诗乐声才会引发忏悔之意,而教堂周围又是不允许衣冠不整的流浪汉凝神注目的。所以警察得出现又是必然的。

3、那么你认为苏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课文这样的结尾安排做何评价? (1)苏比是性格复杂的流浪汉形象

不能简单说他是坏人:他故意作恶,犯些轻罪,都不是出自本意,他多年浪迹街头,并没有真正沦为乞丐、小偷、骗子或其他社会渣滓。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能幡然悔悟,要跳出泥坑,表明他良知未泯,有向善的一面。

也不能说他是好人: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俗,他的一连串的恶行也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 (2) 可让学生各抒己见

七、布置作业:

小说既反映社会现实又超出社会现实,你认为本篇小说的结局合理吗?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运用想象,写一篇短文评价结尾。

参考:

一、巧妙结局 令人回味 ——评《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

《警察和赞美诗》花大量笔墨描写苏比想尽种种办法进监狱,结果六次恶作剧都不能如愿以偿。而当他在教堂的赞美诗中受到感化,灵魂开始复苏时,作者笔锋一转,只简简

3 单单一句“那你跟我来”,让苏比轻松地进了监狱。从构思方面看,作者匠心独运,使情节曲折多变,扑朔迷离,引人爱读;从主题上看,反映苏比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表面上苏比终于如愿,其实已非他所愿了,从而更能意味深长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二、有悖现实的写法——评《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

赞美诗在小说中被着意描写,反映了作者美化宗教、寄希望于宗教的思想,有其社会局。

限性。苏比在走投无路时,受了宗教的感化,决心重新做人。这突出地美化了宗教,而且写得很不现实。苏比当时正处于痛苦之中,赞美诗怎能轻易唤醒他?实在显得突然。作者憎恨不公平的社会,却在一定程度上把改造社会、改造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上,认识不到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改变现状。当然,作者希望宗教给世间带来公正、幸福的愿望是善良的。

三、赞美诗的利与弊——评《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

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的最后一个部分,有关教堂的环境和赞美诗的音乐的描写,一改上文的风趣、幽默的笔调,用严肃、抒情的语言来写,显示出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有其利亦有其弊。主人公苏比三番五次恶作剧都无法达到目的,但在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时,却出乎意料地被捕入狱。小说从侧面把国家机器——警察对人民是非不分揭露得淋漓尽致,使结局既庄严而又富于戏剧性。这是其利。于此同时也把教化提到一定的高度,渲染了宗教的教化作用,带有一定的局限。这是其弊。

第14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设计思想

以《警察与赞美诗》为教学的载体,激“活”学生联想思维,让学生设身体验,迸发创造性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设计三个环节“创设情景、学会质疑”“联想思维、学会解疑”“拓展训练、学会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国社会黑暗的现实,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祖国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

层进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学会质疑 创设情景 追求“警察”(“警察”代指监狱)警察不理他。 (多媒体显示)流浪汉苏比 追求“赞美诗”(“赞美诗”代指自新)被捕入狱。 同学能破译这个怪圈现象吗?请熟悉作品。 提示:

自诩为世界强国和文明的美国,并非是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幸福的天堂国家。相反垄断资本的发展,使工人失业、流浪,贫困潦倒。而少数人生活奢侈,极度享乐,造成美国成为世界上贫富间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

美国是一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

(师)一篇名著,被大家破译出多种看法,不仅表现你们独特的认知水平,也体现你们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轻松随意的进入了老师有意创设的训练平台) (师)今天,我们走进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直观美国社会窥一斑而识全豹。 二:联想思维、学会解疑 宣布目的

1.了解人物形象刻画的真实性、生动性,做到评论作品实事求是。2.体会作品幽默的艺术风格。 3.实践中学会创造性阅读

(从因知上的两个层次,到训练方法的确定,让学生进入规定的情景,知己知彼) 联想思维

1.对文章情节的思路进行探究 (提示) 1——5.(开端)介绍主人公苏比出场及他的冬居计划。 6.——38.(发展与高潮)苏比故意犯罪实施他的冬居计划。

39.——41(结局)苏比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抓进了监狱。2.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阅读小说开端部分1——5,寻找作品留给读者空白处,发散思维。(同座互相边问边答相关问题)(教师巡视,收集主要问题,投影显示,集体释疑) A.流浪汉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提示)

岛上的监狱里去过冬。

B.苏比不接受慈善机构施舍,选择监狱说明了什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

苏比为了度过冬天的寒冷(没有北风和警察老爷),宁可去监狱。暗示了监狱之外是怎样的悲惨世界。

接受慈善机构施舍,苏比必须付出精神上的屈辱,苏比宁可去监狱,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暗示了慈善机构对穷人的做法是多么的不人道。 C.苏比眼中的精神屈辱指什么? (提示)

具体指:押去洗澡,吃饭先交代个人历史。

D.划出开端部分的比喻和比拟句子,感悟作者的艺术风格。(见文) (提示)

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渲染了悲剧的喜剧效果。 点评:

其实刚才同学们不同的解读,就是围绕联想思维,层层递进的结果。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指出:读者披文入情,意在思也。古人尚且懂得思的重要,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激发思维抄一条美丽的小路,去寻找作品中独好的风景吧! 学会解疑

(小说发展部分6.——38) 多媒体投影:

1.苏比实施的冬居计划目的是去监狱,但采用的何种手段和方法?是否成功?为什么。(提示)

手段和方法 是否成功 为什么

百老汇豪华餐馆想白吃,好让警察抓去。 被人推到人行道上。 社会因素 用石块砸玻璃,借此被捕。

结果警察错把别人当犯人,并向他致敬。 警察因素 小饭馆白吃一顿。 让侍者摔倒在人行道上。 社会因素 借机街上调戏妇女落入法网。 却碰上的是妓女。 社会因素

街上吵闹,想扰乱治安。 结果警察错把他当狂欢的大学生。 警察因素 店中偷伞。 被偷者是小偷。 社会因素

2.如果按照“人穷志短”的说法,可以说苏比正是被贫穷逼到不知羞耻的地步,但作者并没用“人穷志短”去解释苏比的行为。文中那些内容可以反映出来? (提示)

“他性情灵魂高傲,不愿付出精神上的屈辱”;“认为法律比救济仁慈。” 以上句子说明他的灵魂深处还有强烈的自尊心,他故意犯罪的背后是一种不可欺的傲骨表现。所以作者读者同情他。 3.苏比怎会落到这个地步? (提示)

当时黑暗的社会把一个性格倔强的人推向深渊,毁了一个正直的青年。这就是作者塑造苏比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4..小说的特点之一是有典型的环境。环境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从苏比故意犯罪的几件事中折射出当时美国是个怎样的社会? (提示)

社会制度腐朽,道德虚伪。贫困悬殊。列宁曾经说;“美国成为贫富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我们从中看到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点评:

大家想象丰富,说得出彩,有新意更有广度和深度。令我开了眼界,感悟到学生的文化底蕴。 (小说结局部分39-41)

5..熟读39-41语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描绘那些景物?(月光、街道、灯光、赞美诗音乐) ②苏比怎样的心情?(灵魂里起了奇妙的变化这段意境)

③这段意境有什么作用?(为人物内心服务,突出苏比灵魂净化的过程) 6.如何理解“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 (提示)

即弃旧图新,重新做人。如同琴声一样,高尚、圣洁。 点评:

由此联想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许多青年满怀成功的希望,跨入社会大门,结果碰得头破血流,破灭希望,损害才智,以至和苏比一样坠落的生活。 三:拓展训练、学会创新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显然阅读需要我们进行创新,这样的立意高人一筹,别开生面。这样的思路可谓抄上一条美丽的小路,觅得独好的风景。

下面请探究: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按常理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然而作品却安排苏比被警察被判入狱。这样的结局是给人遗憾呢还是一种艺术的成功? (举行辩论) 正方:成功说。(以理服人) 反方:遗憾说。 (提示)

震撼人心。反映社会冷酷现实,具有真实感。 悲剧的审美效应。

情节大起大落,曲折,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世称欧.亨利结局。 点评:

从大家的踊跃发言中,我高兴地看到同学基本上学会了创造性的阅读。面对“结局”问题的争论,有的从作品的表象上去探究,有的从作品的内涵上去感悟,不但有人从正面论证,还有从反面破析,而且都能讲到点上。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看来,今天我们的收获匪浅。同学们积极动脑、动口,充分展示了创造精神和个性风采,我为大家鼓掌和骄傲! (打开学生的思路,检验学习的成果,执教者期待的目的) 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欧.亨利的作品发人深省,警察和赞美诗相比,看出警察和法律对苏比这样的下层人是不公平的、不公正的。而赞美诗却对人起感化作用,鼓舞人从善向上。

请结合以上的辩论,用50字左右试评欧.亨利的结尾。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思维延伸,进一步巩固课堂上训练的实效) 教学反思:

在二期课改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更需要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是交往中的引领,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

第15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20160620

雷雨

课 时:

共3课时 课 型: 新 授

执 笔 人: 苏 洪 瑞 审 核 人: 葛 晓 磊 于 晓 授课时间: 2016年6月20日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国社会黑暗的现实。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家境贫寒,3岁丧母,后寄人篱下。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1891年在休斯顿创办了《反对传统者》等杂志,兼任编辑,还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钱被盗,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狱中就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是一位多产作家。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1904)、短篇小说《四万年》(1906)、《西部之声》(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印度的泰戈尔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四大家”。

【自学指导】

关于《警察和赞美诗》

1.故事梗概: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

《警察和赞美诗》是他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品写到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2..写作背景

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衰落的时候,美国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南北战争之后)引起文学的变化,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它出现在美国资本主义日趋腐朽的阶段,即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时代。当时社会贫富对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时期一些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从自身的阶层出发,一方面,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人民对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存有幻想,提出种种改良措施。可是当帝国主义的浊流来到时,他们又怀着悲观绝望的情绪探索个人的命运和归宿。然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也引起较大震动,使美国作家群体分化,一些来自下层而又倾向进步的作家,受到工人运动的影响,经历了思想探索的过程,为社会主义理想所吸引,参加了工

1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20160620

人运动,开始创作一些较先进的文学作品。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残酷的本性,控诉了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内容丰富,揭露深刻,手法多样,是美国文坛上不可少的一支生力军,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重难点探究】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书比为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事情。

第三部分: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准备到麦迪生广场露宿,在赞美诗感召下,幡然醒悟,却被逮捕。

【随堂训练】

见导学案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1.《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自学指导】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一)朗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段,思考:

1.“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的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说明了什么? 苏比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体味他当时的处境---衣服破烂、食不果腹、冻饿交加,无安身之所,在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在寒冬的风里蜷曲着身体靠报纸御寒流浪汉形象

2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思考:

1.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比喻:把“枯叶”比作“名片”;把“树叶的飘落比作“打招呼”;把“广场比作“露天公寓”;把“北风比作“门公”。

借代:以“杰可弗罗斯特”代称“霜冻”;以“老住户”、“房客们”代称“流浪汉们”。 拟人:“打招呼”,“递给”。 2.解释加点词语指代的对象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三)阅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思考: 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到布莱克威尔监狱过冬.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20160620

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不可取的。 3.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克威尔岛真的是天堂?

在苏比看来,这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纠缠不清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事实上我们仍可感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监狱的冷酷,严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这里用的是反语)

【重难点探究】

讲析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事情。 阅读这一段思考:苏比为进监狱过冬干了哪些违法的事情?结果如何? 苏比的行为 结果

想骗吃骗喝 被推出店外 砸玻璃 被认为非肇事者 饱餐一顿 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调戏女子 被女子缠住 大吵大闹 被认为是大学生 偷雨伞 被认为伞的主人

苏比在街上有意作出一连串的恶行,都没有实现其被捕、进监狱的目的,说明什么? 1.他作恶的对象也是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说明什么?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第二家:侍者认为不用惊动警察,两位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没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却都宽容了他,说明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4.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行为越来越恶劣说明什么?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5.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⑵苏比调戏女子的举动,你怎样理解?

在街头调戏妇女的行为,并非他品质恶劣,而是他自投罗网的一种能够无奈的办法,苏比不是“下流、讨厌的流氓”,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6.通过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结合苏比谈谈你看到了美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在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还认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果衣衫破烂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7.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钮扣直笑。 铜钮扣:指代警察。

⑵连个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的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起来,

3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20160620

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然乎又弹去衣服上的尘土,北部仿佛只是一个绯色的梦。 比喻

⑶“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用的什么修辞方法?

借代。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这是作者的诙谐说法,意思是美酒、华丽的衣服和上流人士。原生质,原泛指细胞内的物质,这里指人

⑷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拟人

【随堂训练】

见导学案

【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自学指导】

一、复习提问: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联系课文句子说明苏比的性格特征。

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幽静的地段、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光辉、静穆的明月„„„--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2.苏比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定“把自己拉出泥坑,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说明苏比是怎样的人?这样安排是否合乎情理?

苏比毕竟是一个能够自知的人,他早年有良好的品德和操行,他性格高傲,只是在被生存危机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只是后来沦为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的流浪汉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赞美诗的感化下,从善意识被唤醒,而决定自食其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作者这样刻画合情合理,符合人物发展逻辑的。

3.“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下决心甘心做一个好样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的把它实现。”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四个“他要”是排比,“泥坑”\'是比喻。

4..当苏比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逮捕了他,说明了什么?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5.小说结构上别出心裁,结尾完全出人意料,这样的构思是否符合逻辑?这样构思的好处是什么?

在这个是非颠倒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是符合社会生活逻辑的。这样写突出了苏比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

6.你对文题“警察与赞美诗”是如何理解的?

标题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警察”、“赞美诗”都是主人公苏比在小说中所追求的事务,然而两者又是矛盾的,因为他们各自代指的是“监狱”和“自新”。苏比在幡然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被判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往监狱。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重难点探究】

一、分析小说艺术风格:

(一)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1.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不是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苏比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2.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4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20160620

早年:良好的品德和操行--高傲:不愿意去慈善机构,付出精神和人格“屈辱”--生活所迫,沦为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流浪汉---为找冬居场所,干坏事--赞美诗乐音的感召,唤起心里难过深处从善的愿望,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

作者这样刻画他的心理状态合情合理。符合他的性格发展逻辑。

(二)细腻生动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集中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1.情节曲折,为塑造人物服务。

冬季来临 骗吃、砸橱窗 和谐氛围 无端被捕 制定计划 白吃、调戏妇女 听赞美诗

监狱度日 扰乱治安偷窃 重新开始生活 入狱三月 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社会现实: 是非混淆、善恶颠倒

2.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欧·亨利小说的结局常常出人意料之外,使人惊叹不已。

(四)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1)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不仅表现在一些细节描写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方面,有时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联系整篇作品,又会让人觉得这种夸张十分符合生活逻辑。

人物形象的诙谐、幽默:苏比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作者却以幽默的笔调写他。“在幽默讽刺中隐藏着无可奈何的悲哀、强颜欢笑下包含着辛酸的眼泪”。苏比明明处于无路可走的悲惨境地,作者却写因其他乐观、诙谐的性情而常常自我解嘲。如他动不动就称自己“大爷”等等。

(2)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欧·亨利常用出奇制胜的结尾使人惊叹不止,不得不佩服他的匠心独运。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实则合乎情理:苏比为非作歹六次,并没有进监狱,当他幡然醒悟时,却被抓,看似矛盾而实则顺理成章的结局,让人在忍俊不禁的笑声中体会出一种说不出的苦涩。

(3)含泪的笑。欧·亨利常以其辛辣俏皮的讽刺使读者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立即会让人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悲剧感,即“含泪的笑”。使读者的情绪在悲喜之间激荡,酸甜苦辣,感触至深。

这篇文章“含泪的笑”是指将下层人们的辛酸揉入逗趣的笑料,在苦笑中感受下层人民的苦难。 (4)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渲染出悲剧的喜剧情调。

例如:把麦迪生广场比喻成“露天公寓”。把霜冻拟人化,说它将名片(飘落的枯叶)由“门公”(老北风)交给露宿的流浪汉。

再如:把被侍者摔到人行道的苏比描写成“像木匠去打开一把折尺”,“一届一届的撑起来”。这些都是令人发笑,有催人落泪的。

【随堂训练】

见导学案

【课堂小结】

结合今天讲的课文,思考讨论:

1.怎样看待苏比这个人,他算不算一个坏人?

2.赞美诗能否净化人的灵魂,你是怎样理解赞美诗对苏比的感化作用的?

3.有人说:美国是自由的天堂,你能就小说中的某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第16篇:警察

司法警察制度发展与建立

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检察机关的最高组织机构,为了切实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有效推动检察工作的全面开展,于2003年初制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实施,对于检察机关规范和完善检察官职业道德标准,提高检察官职业道德素质,维护检察官和人民检察院的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是为人民检察院以检察业务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的一个重要岗位,而司法警察工作的性质和职责决定了其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素质,整体推进司法警察工作的有效途径,对确保司法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更好为检察中心工作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是现行人民警察序列中的一个独立警种,是国家司法机关担负特定任务的警察。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任务是:通过行使职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检察工作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妨碍检察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必须十分注重职业道德的建设,这是司法警察的职业性质和职责任务决定的,属于司法职业道德的范畴,是职业

11 道德的一种。司法警察职业道德,是检察机关的形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司法警察职业道德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因素。司法警察职业活动是代表国家进行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司法警察应该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倡者、维护者,是群众的道德榜样。树立高尚的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并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标准推广到工作以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和业余生活中去,通过司法警察的职业行为和道德情操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可以带动广大群众增强道德意识,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尚的提高。

培养和树立高尚的司法警察职业道德,能使司法警察牢固树立忠于法律的信念,在司法警察职业活动中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廉洁奉公,不枉不纵,提高法律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尊严,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

我院自配备司法警察以来,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多方借鉴,在极短的时间里积极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管理有方、装备精良的司法警察队伍,在各项检察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司法警察规范化建设与高检院的要求仍存有差距,如何进一步推进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法警工作向更加规范的道路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院党组从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的高度,始终把法警工

22 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组为切实抓好高检院《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贯彻落实,确立了主管领导具体抓,法警大队全力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此项体制的确立,较好地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使法警工作得到了可靠的组织和领导保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人人关心法警工作的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个别科室或少数同志对司法警察的地位和作用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究其原因,一是各级对司法警察职能宣传不够、理解不深,执行不自觉。二是法警部门面对科室多、涉及面较广的工作特点,工作主动性发挥不是很好。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才能使法警工作向更加规范的道路发展迈进。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司法警察职责的宣传,增强其他科室、检察干警对司法警察工作内容、性质及作用的了解和理解,为规范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法警队主动与其他科室多交流、多沟通,在实践中总结规范用警的套路和检警一体化的办案方法和体制;再次是以加强法警队伍规范化建设为目标,着力抓好队伍的教育管理,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法警形象。

二、着眼“队伍素质良好”,加大教育训练力度,努力推进法警队伍建设的规范化进程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中明确要求,司法警察要基本熟悉法警职责,懂检察业务,懂办案程序,会使用枪械具、会擒拿术、会微机操作。这就说明法警大队不同于其他业务部门,它

33 是检察机关的一支武装力量,要保证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必须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作风。因此我们要认清形势与任务,结合法警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和按需施教的原则,加大教育训练的力度,抓好业务培训,抓好技能训练,通过抓训练促进管理,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抓好政策法规、条例条令和检察业务知识的学习

司法警察不仅要有过硬的岗位技能,还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法警大队可组织干警开展以法律知识为内容的比武竞赛活动,着重组织干警进行法律知识、检察业务的学习。要注重把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纳入工作的重点,实现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如学历培训方面,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要积极为干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争取进行第二学历的学习;在业务知识学习方面,采取知识讲座、观看录象、业务竞赛,定时间、定内容、定指标、考效果等形式组织大家学习业务知识。并且和本人的岗位目标量化考核挂钩,以检验学习成果。

(二)谋求过硬抓好技能训练

具有良好的体能和技能是对司法警察的基本要求,目前,各级司法警察队伍中,转业军人、武警多,具有基本素质好的特点,可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之长处,根据所训的内容不同,让他们既当学员,又当教员,互帮互学,互相提高。在训练内容上,可把队列、长跑、微机操作作为技能训练的基础科目,把手枪射击、擒拿格斗、车辆驾驶和处置突发事件等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既抓住训练基础又突出训练重

44 点。训练的时间安排应做到科学合理,保证训练与执行警务两不误。组训方式要灵活多样,有分有合,因人施训,做到寓训于乐,提高训练效果。

(三)开展岗位技能练兵活动,在履行法警职能的实践中求提高

法警在执行职务时,一般都是2人以上编组行动,可根据任务的需要进行新老、强弱搭配,科学编组,以老带新,以强补弱,使新者、弱者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院法警大队2010年执行传唤20次26人次,执行看管33次116人次,执行搜查8次18人次,参与追逃8次2人次,押解10次14人次,送达法律文书61份,参与提审75人次,维护群众来访场所秩序和安全6次。通过这些工作,不但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全院的工作大局,而且法警通过干中学,学中干,可从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在实践中提高司法警察的业务素质、执法水平有利因素。

三、强化制度管理,保证法警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稳步发展

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履行法警职责的根本保证,也是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标志,我们必须根据法警工作的性质和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完善或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证法警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稳步发展。

一是要完善勤政廉政制度,建立目标量化管理考评制度,形成检查督导机制,细化测评标准。同时要注重协调好内外关系,使科室之间、检警之间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完成检察工作。为了加强与其他科室的配合,法警大队可制定征求意

55 见表,把其他科室反馈回来的意见,认真总结归纳,定期和业务部门进行座谈,了解工作中的情况,制定改进措施,把制约工作开展的不良因素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健全日常工作制度。目前,我院法警大队的制度建设应该是比较完善和规范的,但在完善安全办案机制方面还要加强。如传唤、看管、提讯、换押、执行强制措施等工作容易出现安全的问题,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发生犯罪嫌疑人自残、自杀、逃跑等重大责任事故,我们除严格遵守执行职务规则外,建立了交接班制度,履行执行警务交接登记手续,加强请示报告。交接班采用书面签字形式交接,干警应在交接班会上把执行警务的情况和当中遇到及发现的问题反映出来,以便相互知情,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拟制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定人、定车、定装具,人员变动要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要求人人熟悉预案,适时进行演练,确保能够快速、有效地调剂人员,处置情况,做到忙而不乱,应付自如。

三是强化内务管理制度。法警大队必须严格履行用警手续,实行警力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使用,合理调配使用警力,遇有重大派警任务,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报告、反馈有关信息。严格警、戒具的管理,认真履行借还手续,形成保管、使用、借用,保养等一系列的规范化管理,做到安全保管、正确使用,防止和杜绝发生丢失或违章操作等问题。完善着装规定,严格按照要求佩戴标志,自觉维护司法警察良好形象。加强对办公区域的管理,室内办公用具摆放、衣物鞋帽放置统

一、整洁;柜内文件资料种类齐全,放置有序,统一规范。

66

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全面实现法警队伍规范化建设的新目标

法警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克服主观局限性,认真调研,找出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使法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司法警察的警务工作,主要是保护现场、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提解、押送、看管、送达法律文书、执行死刑临场监督和其他职责等,这些工作大多是依照有关程序法的规定,进行规范性的运作。因为,按照“一熟二懂三会”的要求,司法警察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熟悉与警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操作程序办事,保持严谨细致,克服粗疏马虎和随意性,并使之形成一种职业修养和职业习惯。司法警察没有决定权,在履行职务中往往是根据检察官的指令行事,为保障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司法警察应充分尊重检察官对案件的决定权,不得随意发表对案件处理的看法,更不得泄露具体案情。同时应注意在诉讼程序上与检察官协调配合,在完成送达、保护、押解、搜查等工作时,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效率,按照程序法的规定和检察官安排时间、要求,及时、有效、谨慎的完成有关保障工作。法警大队要结合本院案件的特点,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做法,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本着提高效率,扎实工作,力争尽早实现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所提出的各项要求为目的,从法警的职责、现状及发展等方面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从而提出新的观点和对策。如,加强作风建设是抓基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风是世界观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作风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

77 全国检察机关正在深入开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找准本单位及个人存在的问题,制定好整改措施,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和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努力建设一流警队,服务检察工作。

8 8

潘集区人民检察院法警大队 二O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第17篇:电教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一. 有学过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入

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在墙上一片藤叶,用生命挽救了苏珊,体现了下层人身上的相濡以沫的人性光辉。回顾欧·亨利小说的特点

含泪的微笑,欧·亨利式结尾,语言诙谐幽默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及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2、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三、检查预习情况做填空题

(一)初读测试。

(1)作者______是美国世纪初期短篇小说作家。他和______是美国共享盛名的幽默作家。

(2)小说描写了流浪汉______的一段“奇特”遭遇。

(3)苏比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后,做出了______次恶行,以求落入法网,每次的结果如何?

(4)苏比由堕落转向新生,重新做个好人的催化剂是______。 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苏比为什么被捕,判了______月的刑,罪名是什么?

(6)小说通过流浪汉______的这段“奇特”遭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____________。

(7) 小说从结构上,可分为______部分。

四、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故事开端(1-6)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策划着冬居的计划。

故事发展(7-38)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故事高潮(39-46)良心发现,突然被捕。

故事结局(47)被判三个月。

五、根据情节复述故事

小说写的是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六、填表格,哪六次恶行及结果

七、从这里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1、作恶对象是什么人

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这个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风气日下。 第一家:作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楔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个转身,悄悄而迅速地把他打发到到人行道上。

第二家:侍者认为不用惊动警察,两位侍者干净利落,他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在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

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没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2、警察看到了却宽容了他,说明了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在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如果衣衫破烂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八. 苏比幡然醒悟的催化剂是什么?是否让人觉得突兀?

找前文的铺垫,从而分析人物形象

有铺垫的,交代他早年——高傲、先前有良好的品德和德行,曾经是一个纯洁无暇的少年

早年高傲:第五自然段——他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所作的布施。在苏比眼里,法律比救济仁慈得多。——不愿意去慈善机构,付出精神和人格“屈辱”

良好的品德和操行——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暇的思想与衣领

苏比是一个能够自知的人,早年有良好的品德和操行,性格高傲,只是

在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当 “法律的客人”,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赞美诗的感召下,从善意识被唤醒。

九、人物形象

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不是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苏比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十、结局有何特点?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作恶不被抓,从善反受捕

十一、苏比被抓是偶然还是必然?

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作者就此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恰好”没有去报告警察,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而“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正是美国的社会现状。

十二、探讨小说的主题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都具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事件,充分地暴露了社会的黑暗、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的本质。

十三含泪的微笑含义

在幽默讽刺中隐藏着无可奈何的悲哀,强颜欢笑下包含着心酸的眼泪。

十四、“含泪的微笑”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1、人物形象的诙谐、幽默:苏比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作者却以幽默的笔调写他。苏比明明处于无路可走的悲惨境地,作者却写因其他乐观、诙谐的性情而常常自我解嘲。如他动不动就称自己“大爷”等等。

这篇文章“含泪的笑”是指将下层人们的辛酸揉入逗趣的笑料,在苦笑中感受下层人民的苦难。

2、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渲染出悲剧的喜剧情调。

例如:把麦迪生广场比喻成“露天公寓”。把霜冻拟人化,说它将名片(飘落的枯叶)由“门公”(老北风)交给露宿的流浪汉。

再如:把被侍者摔到人行道的苏比描写成“像木匠去打开一把折尺”,“一届一届的撑起来”。这些都是令人发笑,有催人落泪的。

十五、作业

1、课文有许多空白处,留给读者去思考,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写课文。苏比被判刑后„„

2、苏比的堕落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 对你有何启示?

·把握改变机遇的机遇

·珍惜青春

·人生价值取向

·无论环境如何,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18篇:课文《警察抓坏蛋》教案

活动目标:

1、探索各种爬的方法,学习匍匐前进。

2、学习看标记活动,遵守活动秩序。

3、知道警察是保护老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激发幼儿尊敬警察叔叔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区域设置:

膝盖离地爬匍匐前进

前进后退曲线爬

2、音乐、“小偷”图片、“黄金”图片

3、红绿标记线各四条

4、坏蛋藏身图4张

5、各分队标记

活动过程:

一、进场

1、在音乐伴奏下指导幼儿进行走、跑、跳、蹲、扭动身体、钻、爬等基本动作训练。

2、情景导入:“我们的小脚累了,让它们休息一下吧。”幼儿自由地在教师身边坐下。

二、谈话

1、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警察帽子,这是什么?警察是干什么的?你们愿意做警察吗?

2、做警察可不容易啊,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还要有非常的聪明的脑袋。说说看你有什么本领?

三、探索活动

1、幼儿探索各种爬的方法。

(1)教:“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本领,那就是爬。大家一起来爬爬看,你会怎样爬呢?

(2)集中。请个别幼儿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爬的,集体练习膝盖离地爬、前进后退、曲线爬,重点练习匍匐前进。

2、警察出去捉坏蛋会遇到很多的危险,因为坏蛋非常的狡猾,因此老师设置了很多的障碍来让大家练习。

现在有四个区,

1号区地上都是小地雷,怎样爬才能不碰到它们呢?

2号区是一座上坡怎样爬才能安全地上坡下坡呢?

3号区是小山洞怎样爬才能安全地通过呢?

4号区是铁丝网怎样才能不碰到铁丝网顺利通过呢?

3、请幼儿自选一个区探索爬法。

4、介绍自己的探索结果,并将标记插在相应的区域上。

四、分区域练习。

要求:绿线开始,红线结束。

小队长负责,要求队员认真训练。

听到哨声,队长带领队员更换区域练习。

5、幼儿选择区域进行活动,教师在各区域巡视,对有困难的幼儿进行帮助,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一段时间后吹哨,幼儿更换区域,如此往复,让幼儿在每个区域进行尝试。

6、游戏:警察抓坏蛋。

(1)刚才指挥官接到命令,有一群小偷在银行偷了许多的金子,正逃到“滑梯城堡”,希望小警察赶去抓住他们并找回被偷的金子。去城堡的路线是依次经过(1)、(2)、(3)、(4)个障碍。

(2)开始游戏:幼儿分四组鱼贯式依次通过障碍。

(3)抓坏蛋

每队一张抓坏蛋的线路图,根据线路图找到要抓的坏蛋和财宝。

第19篇:警察和赞美诗教案[材料]

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作者欧亨利,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语言丰富又朴实含蓄。 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 》《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幽默小说。

三、学生口述故事梗概

四、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一)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苏贝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贝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贝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贝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贝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贝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贝被判入狱三个月。

(二)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贝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 明确:

苏贝的行为 愿望或打算 结果

1 走进豪华饭店想饱餐一顿 想白吃让侍者把他交到警察手里 因裤子破被推倒行人道上连门都没进去

2 用石块砸窗玻璃 想让巡警抓住 警察追赶搭车的人,连旁证都算不上 3 想进普通餐馆白吃一顿 想让店侍者叫警察 挨顿揍,被“叉”在行人道上 4 装流氓调戏女子 想让女子找警察 被妓女纠缠,撒腿就走 5 扮醉鬼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 被误以为是大学生,警察不管 6 偷雨伞 想让主人叫警察 被误以为是伞的主人

(三)苏贝六次进监不成,每次描写都是尖锐的揭露,讨论分析一下揭露了什么?

第一次:揭露了美国贫富悬殊,等级森严。 第二次:揭露美国警察武断愚蠢,是非不分。 第三次:揭露美国一般人怕警察给自己招麻烦。 第四次:揭露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 第五次:揭露“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 第六次: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

(四)但事实很会捉弄人,他想进监狱却没有被捕,而当他想重新做人了却被捉进了监狱,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结局正好说明了小说的题目“警察与赞美诗”,这是两个矛盾的事物,作者却把他们放在一起。标题中的“警察”代指“监狱”,“赞美诗”代指“自新”,这两种事物都是主人公所追求的,而两者又是矛盾的,作者屡次追求“监狱”得不到,转而追求“自新”而又未能实现,被送入监狱,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小说的结局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实质——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深刻揭露了美国社会是一个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社会。作者正是用这种反差强烈,出人意料的结局来展现社会现实。

(五)小说情节安排有何特点?

明确: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这正是欧亨利笔法的体现。

五、主题美

1.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伪本质?

(①触犯法律与乞求救济的对比:触犯法律——进监狱,不愁食宿,避免纠缠;乞求救济——进慈善机构,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②为非作歹与虔诚向善的对比:为非作歹——被认为司空见惯,难进监狱;虔诚向善——被认为有碍风化,立即入狱。归纳:是非颠倒,善恶混淆。以上分析让学生思索、归纳并试作简明的板书。)

2、概括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流浪汉苏贝的一段“奇特”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的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精神痛苦。

六、人物形象

1.思考:苏贝是怎样一个人?

总结: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心里反常,行为卑劣,好逸恶劳,投机取巧,但内心深处还有良知,有悔过自新的愿望和要求。 2.思考:他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他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是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 3.思考:怎样看待这一人物?

对于苏贝这个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来评价。他为了过冬,不是去积极寻找工作,而是想到了不用付出劳动却不愁吃住的监狱,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丑化自己的人格,做出种种坏事,这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当然,作者也特意指出,他“性格高傲”,瞧不起那些以慈善为名的、替地方上的寄食者准备的布施,反映出他堕落行为的背后有一种不可欺侮的傲骨。特别是小说的最后,苏贝被教堂里传来的赞美诗所吸引,回忆起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决心重新做人。总之,他是一个不幸的流浪汉,他不幸的生活和反常的心理、行为

是社会带给他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无论就其遭遇或心理而言,都是为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这个人的态度应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七、作业布置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点明最后苏贝的命运,这样的结尾在小说中被称为是“留白”,象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项链〉〉就是如此。这样的好处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那么现在就希望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来给小说续尾。我给出几个题目,请大家选择。

1. 假设苏贝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重新做人的情况怎样?

2. 苏贝的“冬居计划”的六次事件中,假设有一次获得成功了他的情况会如何?

八、板书

故事情节

苏贝的行为

愿望或打算

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

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

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

想借此被捕

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

想借此被捕 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小流氓

想借调戏年轻女子被捕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罪”被捕

警察没有理睬

6.苏贝跨进烟店拿伞

要被偷者喊警察

捡者把伞让给了他

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心里反常,行为卑劣,好逸恶劳,投机取巧,但内心深处还有良知,有悔过自新的愿望和要求。

第20篇:教案《小警察 出早操》

园本课程《小警察,出早操》

活动目标: 1.喜欢说儿歌。

2.根据指令做动作,发展倾听能力。活动准备:

警察出操的片段,儿歌《小警察 出早操》。 活动过程:

1.播放警察出操的片段,请幼儿欣赏警察出操的动作。2.出示《小警察 出早操》儿歌,与幼儿一起说儿歌。 小警察 出早操 一二一,一二一, 小警察,出早操, 一二一,一二一, 立正站好敬个礼。

3.请幼儿一边说儿歌,一边模仿警察做齐步走、立正和敬礼的动作。

4.教师说出指令,例如“小警察,转个圈”、“小警察,请蹲下”等,请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5.教师可让幼儿重复说儿歌,并分组进行听指令做动作的比赛,看谁的动作最敏捷、最正确。

警察教案模板
《警察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