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6: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警察与赞美诗

欧亨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2、欣赏小说的结局

3、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2教学过程:

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透过苏比这样一个流浪汉,从一个底层人物的经历来进一步地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

一、理清小说结构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小说的情节,并明确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进监狱,屡次犯罪,却无从入狱。 第三部分: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听赞美诗,决意从善,却被抓入狱。

二、开端

1、在小说的开端,主要人物出场了,他的生活现状是什么样的?

躺在广场的长凳上,靠报纸取暖。衣食无着,居无定所,一个可怜的流浪汉。

2、他为什么“在长凳上辗转反侧”?有什么打算?

“冬天迫在眉睫”。严冬迫近,为了“抵御寒冬”,他想去“布莱克维尔岛监狱”。

三、发展

1、苏比为进监狱过冬干了哪几件事?

分角色朗读6-38段,其余同学把事情概括在旁边并划分层次

苏比的行为结果

想骗吃骗喝被推出店外

砸玻璃被认为非肇事者

饱餐一顿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调戏女子被女子缠住

大吵大闹被认为是大学生

偷雨伞被认为伞的主人

4、苏比在街上有意作出一连串的恶行,为什么没有被捕?苏比的六次奇遇反映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1.他作恶的对象也是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风俗败坏,

虚伪的外表,丑恶的心灵。)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对比读第

9、18段)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第二家:侍者认为不用惊动警察,两位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以貌取人,贫富悬殊,社会混乱,法律形同虚设,警察不干正事,沦为富人的仆人)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却都宽容了他,说明什么?

说明警察糊涂,是非不分,治安混乱

四、高潮、结局

1、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苏比为了进监狱过冬,可能会干出更加恶劣的事情,加大犯罪的力度,最终成功入狱。那么小说是不是按照这一思路写下去的?

2、找出有关苏比心理描写的段落,梳理苏比的心理活动。

齐读

41、

42、

43回忆美好的过去——憎恶堕落的现实——决心弃恶从善。

3、就在苏比弃恶从善,打算重新做人的时候,警察的手拍了过来,以“闲荡”的罪名逮捕了苏比。第二天,苏比被判处到布莱克威尔岛上,三个月。

这样的结局可谓是出乎意料之外。

比较三种结局

弃恶从善,被捕入狱——作恶无用,冬天过去——加大力度,进入监狱

第三种结局不可信。第一种结局最有批判的力度。苏比屡次作恶,却无从入狱;改过自新却反倒被捕,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小说的结局揭示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本质——是一个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当时的美国社会不仅是“纵恶”,而且还要“除善”。

辩论

四、作业

1、把辩论整理成一个议论的片段

2、续写小说。《苏比在狱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分析环境描写

1、开头

2、结尾

三、分析人物形象

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1、不去慈善机构

2、所作的恶事和其中的态度。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⑵苏比调戏女子的举动,你怎样理解?

在街头调戏妇女的行为,并非他品质恶劣,而是他自投罗网的一种能够无奈的办法,苏比不是\\\'下流、讨厌的流氓\\\',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6.通过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结合苏比谈谈你看到了美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在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还认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果衣衫破烂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3、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1.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不是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苏比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2.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早年:良好的品德和操行--高傲:不愿意去慈善机构,付出精神和人格\\\'屈辱\\\'--生活所迫,沦为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流浪汉---为找冬居场所,干坏事--赞美诗乐音的感召,唤起心里难过深处从善的愿望,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

作者这样刻画他的心理状态合情合理。符合他的性格发展逻辑。

四、题目理解

五、语言特点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