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谜语教案导入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7:55:3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谜语导入

谜语导入、就题质疑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一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刮风就下雨。”猜出来了吗?

2、书写“阳”,拿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写阳字

3、当太遇到阳,阳就要怎么读?(轻声)跟老师读一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四个太阳》。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都是什么样的?这四个太阳都有什么用?)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小声地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注意读课文时要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谁来说说这是四个什么颜色的太阳?

3、你喜欢哪一个太阳呢?把他所在的段落找出来,自己读一读罢。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A、绿色的太阳

1、文中哪一段写了绿绿的太阳,大声的读一读。

2、学“街”

(1)这段文字有个生字宝宝,大家一起喊出他的名字吧。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的? (3)你能用它组组词吗?

3、提到夏天,你想到了什么?

5、现在呢?

6、是呀,看到这绿绿的太阳,小花觉得清凉,小草觉得清凉,还有谁也觉得清凉?

7、对了,在炎热的夏天,有了这个绿绿的太阳。(出示课文第一段话)高山上的树会说( ),田野里的庄稼觉得( ),街道上的人们想( ),校园里的小朋友也会说( )

8、真是到处一片清凉啊!

9、你能从你的朗读中让老师体会到夏天的清凉吗?先自己试试(指名读,同桌互读)

10、跟老师合作把清凉送给大家吧。

11、完成填空

我画了个( )的太阳,挂在( )的天空,( )、(

)、( )、( ),到处一片( )。

12、指名填,集体读,集体背诵。同学们,其实背书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词句,你一定能成功的。

B、金黄色的太阳

1、喜欢金黄色太阳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板书丰收)

2、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去朗读这段。

3、这段有三个生字宝宝,跟老师认识认识。(出示熟、伙伴) (1)谁来说说熟的反义词 (2)用伙伴造句。

4、果园里,果子熟了。到处都弥漫着香甜的气味。那到底是哪些果子熟了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吗?

果园里,果子熟了,有( )、( )、(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从颜色、味道、形状等方面来说)

6、请女生带我们一起走进那金色的秋天去感受那丰收的喜悦吧! C、红色的太阳

过渡:金色的秋天很快就过去了,随后来的是猛烈的北风和满天的大雪(课件出示冬季图),在这寒冷的冬天,你有什么感觉?(引导理解冻僵)

1、小明画了一个怎样的太阳送给寒冬呢?

2、出示:红红的太阳升起

3、现在是什么感觉?

4、老师也想通过朗读让大家暖和暖和,该怎样读?谁来教我?

5、生自由练读,师学读

6、结合老师出的填空题,用刚才教你们的办法背背课文。我画了个( )的太阳,照亮( ),阳光( )着小朋友的手和脸。

7、指名背、男女赛背 D、彩色的太阳

过渡:小画家给夏天送去了凉爽,给秋天送去了丰收,给冬天送去了温暖,那它给春天送去了什么呢?

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提供句式: 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 , 变成了 色。

小画家画了个多彩的太阳送给春天,是他给春天带来了万紫千红,就让我们跟随音乐,去感受春天。(边放音乐边读,你觉的春天怎么样?你能用以前学过的词来赞美春天吗?)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回大地、百鸟争鸣、百花齐放、泉水丁冬„„)

春天真美啊?就让我们沐浴着彩色的阳光去感受这迷人的春天吧!自己练习读读。

小结:是啊,这位小男孩真是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充满了爱心的小朋友,让我们带上自己的爱心,一起来个配乐朗诵吧!会做动作的也请你做做动作!

五、拓展

1、(播放《种太阳》)静静的听听这首歌,说说看唱了什么?

2、其实每位同学都有种太阳的愿望,就请你把心中的太阳播种到卡纸上,将你心中的话以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吧!

3、出示句式:我画了个 太阳,送给

,让他

(生写诗)

展示学生作品。(投影)

4、就让我们将温暖的种子洒遍大地,让所有的生灵都能幸福健康!

推荐第2篇:谜语导入

(一) 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谜语

远看玛瑙紫溜溜,近看珍珠圆溜溜, 掐它一把水溜溜, 咬它一口酸溜溜。

(打一水果)

2.揭示谜底“葡萄”进而引出课题《葡萄沟》,相机指导“沟”的正确写法,生在课本中描红。

3.课件出示葡萄沟的图片,质疑:葡萄沟在哪里?课文是怎么介绍葡萄沟的?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结合课件,掌握生词,学习第一自然 1.质疑:葡萄沟在哪里?(出示课件)

相机指导“新疆”“吐鲁番”两个生词的读音,借助课件了解葡萄沟的地理位置。 2. 质疑:那里出产什么?人们最喜爱的水果是什么?

(三)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描写葡萄园的呢?谁来读课文第二段? 2.课件出示梯田的图片,相机指导“山坡”“梯田”的读音,让学生理解葡萄与梯田的关系。

3.赶快登上山坡,用你们的慧眼仔细瞧瞧这里的葡萄生长的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枝叶,也可能会说葡萄可以按顺序学习) (1)让大家一起画图理解“茂密”。

(2)这山坡上茂密的葡萄架就像什么?教师用手势表演让大家感悟出是“凉棚”)老师只画了一个凉棚,难道只有这一个棚吗?(让学生发现句中的“一个个”,并说说自己的理解)赶快钻进去感觉如何?(引导学生创造“凉快”、“凉爽”、“舒服”等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4.快抬头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读书上的句子,看看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

(1)用图片,让孩子到前面认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并让孩子“挂”在葡萄架下(教师已经画出茂密的葡萄架) (2)实物演示“一大串”,同时悟出“一大串一大串”之意。 (3)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种类这么多,而且水灵灵的,像一个个玛瑙,晶莹剔透,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4)练习仿说 池塘里的金鱼„„

(5)课件出示图片相机理解“维吾尔族”,教师扮演维吾尔族老乡与生聊天,让学生理解“热情好客”。

(6)多么热情的老乡呀,非要带咱们去阴房看看,一起来看看阴房是什么样。(出示课件)相机指导读准“碉堡”。他 “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

9、观察、品尝葡萄干。(让学生观察、品尝后发表意见,把感受到的讲讲。根据学生的感悟书:色鲜味甜)哪

推荐第3篇:英语教案导入(谜语)

Riddles(I)

1.What is smaller than an insect\'s mouth? 2.What season is the most dangerous one?

3.What’s too much for me, just right for two, but nothing at all for three? 4.On what day of a year do soldiers start wars in history? 5.How many feet are in a yard?

6.What person tries to make others smile most of the time? 7.From what number can one take half and leave nothing?

8.What has hands but no feet, a face but no eyes, tells but does not talk? 9.How many months have 28 days? 10.Which horses have six legs? Keys(I)

1.Anything it eats.

2.Autumn.Because it is also FALL.3.A secret.

4.March fourth.When a war breaks out, they\'ll have to march forth.5.It depends on how many people are standing in it.6.A photographer.7.The number 8.

8.Take away the upper half and 0 is left.8.A clock.

9.All of them.Each month has its 28th day.10.All horses have forelegs(four legs) in front and two in back, so they all have six legs

Riddles (II)

11.Why don\'t babies need glaes?

12.What do you drop when you need it and take back when you don\'t? 13.What\'s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monkey and a flea(跳蚤)? 14.What is black when it is clean and white when it is dirty? 15.What 5-letter word has six left when you take 2 letters away? 16.What is the center of gravity?

17.What never asks questions but always gets answers? 18.When Columbus discovered America, where did he stand? 19.What is \"four feet on four feet waiting for four feet?

20.When the boy fell into the water, what\'s the first thing he did? Keys(II)

11.Because they like bottles better.12.An anchor.(锚)

13.A monkey can have fleas, but a flea can\'t have monkeys.14.A blackboard.15.Sixty.16.The letter V.17.A doorbell.18.On his feet.

19.A cat on a chair waiting for a mouse.20.He got wet first.

推荐第4篇:教案导入

、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

1、2 难点:目标

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

1、2 难点:目标

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

1、2 难点:目标

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25.《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

一、咏雪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三、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四、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是什么人物? 为什么称“谢太傅”? •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 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4、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是哪句话?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短短十五个字,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5、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谢太傅:谢安

胡儿:谢朗

兄女:谢道韫(yùn)

左将军:王凝之

6、下列人物是什么关系?

1.谢安是谢朗和谢道韫的叔叔 2.王羲之是王凝之的父亲 3.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

7.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东晋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安。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才女。

五、质疑探究

1、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

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后来作诗的才气被称为“咏絮才” 《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这样。其中“咏絮才”指林黛玉。

2、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cén)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j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六、拓展迁移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七、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课后作业

1、每人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咏雪诗,并背诵下来。

2、背诵《咏雪》。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遍,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选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3.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们是什么关系? 陈太丘

陈寔(shí) 元方

陈纪

陈寔的长子

四、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补出文中缺少的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聪敏过人。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2) 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聪敏过人。

6、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1)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2)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7、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十则》的哪句话?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信用

五、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地比喻,凝练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推荐第5篇:谜语教案

1 / 3

谜语教案

棋盘山中学综合实践指导教师

綦金海

教学目的:

1、了解谜语的起源。

2、了解谜语的构成及分类。

3、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4、学习谜格

5、试制谜语

6、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培养同学缜密思维习惯。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故事)

二、学习新课

1、简述谜语的起源:

谜语指暗射文字、事物让人根据字面说出答案的隐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叟辞”或“隐语”。 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自 魏 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怪术》:“﹝梵僧难陀﹞时时预言人凶衰,皆谜语,事过方晓。” 清·陈维崧 《采桑子·送李云田之吴门迎侍儿扫镜》词:“谜语应猜,庄语非诙”。

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著作。谜语就这样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2、谜语定义

3、谜语构成

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 谜面:

谜面是灯谜的主要部分,是猜谜时以隐语的形式表达描绘形象、性质、功能等特征,供人们猜射的说明文字。

如,有这么一条民间谜语:大姐树上叫,二姐吓一跳,三姐拿砍刀,四姐点灯照。(猜四种昆虫)。这四句就是谜面(谜底:蝉、蚂蚱、螳螂、萤火虫)。来看看灯谜的谜面:三市尺不是米。(打一字);凤头虎尾。(打一字)这样的谜面就是要写出来,因为谜底得反复琢磨。头一个谜底是“来”,因为三市尺是“一米”,“一”、“米”上下一合,是“来”字。第二个谜底是“几”字,因为凤字“头”和“虎”字的“尾”,正好斗是“几”字。

还有一些灯谜的谜面不是文字,而是由图形、实物、符号、数字、字母、印章、音像、动作等组成。不论谜面采用哪种形式,都应该简洁明快,隐喻得当,富于巧思。

谜目:

谜目是给谜底限定的范围,给人指明猜射的方向。如“猜一字”,就是限定

2 / 3

谜底只能是一个字,不能是别的东西,也不能多余一个字。即使猜别的东西也能扣合谜面,仍算没有猜中。

谜目附在谜面的后边,比如“打一字”。一般谜目规定的谜底是一个,也有的是两个或者几个。比如:客满(打字二)。谜目规定了谜底有两个。用会意法来猜,谜底就是“促”、“侈”。客满,表示人已经足够了,“人”“足”合成“促”;也可以表示人已经非常多了,“人”“多”合成“侈”。 谜底:

谜底就是谜面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如果谜底字数较多,制谜者就不容易制出好谜,猜谜语者也不好猜中。有趣的是,有些灯谜的谜底和谜面互相调换以后,还能成谜。比如:泵(打成语一)。泵是一种机械,有气泵、水泵等。“泵”字“石”在上,“水”在下,用会意法猜出谜底: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是个成语。反过来,用“水落石出”做谜面(打一字),它的谜底就是“泵”。

一般说来,灯谜的谜底应专一。一则好的灯谜,应该而且之能有一个谜底,不应该有两个或者更多的谜底。

3、谜语分类

一般地讲,谜语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事物谜,就是常说的谜语;另一类叫文义谜,也就是常说的灯谜。还有几类特殊谜语,一是带谜格的谜语,需按谜格要求去猜,否则会猜错。这种谜较有难度,需学习谜格知识,再去猜。二是花色谜,它五花八门、新奇绝妙,猜起来趣味无穷、开心得很。诸如射覆谜、画谜、印章谜、象棋谜、外文谜、数字谜、故事谜、谜语故事等等,均可列入花色谜内。 (1)事物谜

也叫做民间谜语,儿童谜语。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事物谜的谜底大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和“物”。比如动物、植物、各种器具、用品、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它常常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比如:

猜字: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不是你我,有土能种谷物。(谜底:也。) 猜动物: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有尾无毛,有翅难飞。(谜底:鱼。) 猜植物:有丝没有蚕,有洞没有虫,有伞没有人,有巢没有蜂。

(谜底:莲藕。) (2)文义谜

文义谜也叫灯谜。它的谜底是表达任何一种意义的文字。所以谜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单字、各种词语、词组、短句等等。 请看下面的一些文义谜:

庄稼人(打作家名一)谜底:田汉。

以德服人(打辽宁省地名一)谜底:抚顺。 谜格知识:(教师讲解、学生理解、领会) 曹娥格:

曹娥格是猜谜语中最常见的谜格之一,别名:碑阴格。格名最早出现在《韵鹤轩笔谈》,书中云:“灯谜有十八格,曹娥格为最古,次莫如增损格,增损即离合也”。格规:此格规定谜面必须为四个字或者是八个字,谜底为两个字或者是四个字。格法:扣合时将谜底的每个字按左右各拆分为两个字,再把拆开的字与谜面两个字对一个字,互相对应进行扣合。

举例: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篇》中记载了曹操和杨修共同猜曹娥碑阴所刻“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个字的故事。“黄绢、幼妇、外孙、齏臼”扣“绝妙好辞”四字。谜底的“绝”字左右分开成“色糸(丝)”两字,会意“黄绢”;“妙”

3 / 3

字左右分开成“少女”两字,会意“幼妇”;“好”字左右分开成“女子”,两字会意外孙;“辞”字左右分开 成“受辛”两字,会意“齑臼”(齑臼,是研姜蒜类辛味的器具)。谜格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和谜的拆字扣合方法而得名。 蝇头格谜:

谜底规定在两字或两字以上,应将谜底的第一字上下分开作两个字读,连下文读,即能扣合谜面。

例如: 俱往矣→打一三字会议用语→全通过、植树者→打一二字名词→亲人、

老骥伏枥→打一物理名词→重心、每晚休息→打一毛泽东词句→多少事、单刀赴会→打一词牌名→《大江东去》、次子发怒→打一中医名词→元气、你知我知→打一三字口语→天晓得、独酌尽余杯→打一三字新词语→大包干、利用太阳热→打一《红楼梦》人名→智能、夜夜盼郎归→打一国名→多巴哥、独自游过江→打一四川地名→大渡河。吾羞见江东父老→打一《红楼梦》人名→翠云。

碎锦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将谜底字分拆作二字或三四字读。又名堆金格、碎金格、破镜格、积玉格。

肺腑之言→打一二字新词→信息;双鱼拆散→打一古美人名→盼盼;呱呱坠地→打一字→族;鹦鹉学舌→打一二字新词→信访、一诺千金→打一金融名词→信贷;后羿射日→打一唐人名→张旭;维尴维蛇→打一古美人名→好好;八千子弟兵→打一字→翠、夜夜论箭法→打一二字礼貌语→多谢;共二十位→打一中药名→杏仁;万岁爷祈雨→打一乐器名→沙球;沧海变桑田→打一香烟名→泉城;沧海变桑田→打一韩国城市名→汉城;水土保持法→打一山东地名→潍坊;往来无白丁→打一《论语》句→问管仲

卷帘格谜:谜底限定在三个字或三个字以上。谜底要从下而上倒过来读,如同帘子卷上又放下一样。

制怒→打一气象名词→气压中心;工人→打一成语→天作之合;草稿→打一成语→文过饰非;岛屿→打一海名→地中海、灯罩→打一生物名词→光合作用;丧偶→打一成语→人情世故;张衡→打一成语→等量齐观;夹注→打一成语→字里行间、鲁夫→打一词牌→汉东山;入谜→打一书名→《隐形人》;稻穗香→打一干果名→花生米、你说好→打一国名→安道尔;看日出→打一礼貌用语→明天见 读书日→打一学科名→天文学;蜂采蜜→打一戏曲名→《花为媒》;小外孙→打一影片名→《苗家儿女》;惊回首→打一成语→后顾之忧;文必正→打一成语→杂乱无章;救生衣→打一成语→人浮于事;找根据→打一成语→实事求是、半露脸→打一成语→面目全非;东施效颦→打一服装名→女西装;

秋千格谜:谜底限为二字,猜时应将谜底倒读。又名千秋格、颉颃格、转珠格等。 诈降→打一常用名词→服装;效颦→打一常用名词→美学;化妆→打一形容词→容易;溜号→打一新词语→走私、押田→打一学科名→地质;一体→打一数学名词→体积;千里→打一数学名词→重合;点头→打一数学名词→首数、登梯→打一数学名词→阶乘;离婚→打一物理学名词→绝缘;复赛→打一物理学名词→比重;水声→打一物理学名词→音波、录音→打一物理学名词→声呐;枯泉→打一物理学名词→光源;冻疮→打一医学名词→伤寒;储粮→打一医学名词→食积 东北→打一中医穴位名→外关;独白→打一中医穴位名→百会;

三·课堂游戏

就学过的谜格:小组猜谜比赛(学生活动、老师指点) 四·小结

推荐第6篇:《开天辟地》导入教案

《开天辟地》课堂导入教案

方丽丽

一、教材解析: 《开天辟地》是教科版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盘古的孕育以及他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课文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显得十分生动精彩。本课教学将以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标对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为出发点,多方面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开天辟地》是一个古老美丽的传奇神话,讲述了一个伟大神奇的盘古形象,千百年来,一直感动和感染着华夏子孙。本课的导入的设置就是想通过孩子们的好奇天性,在感受故事神奇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设计目标:

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全面调动孩子的好奇之心,解析神话故事的产生分类,从而引出创世神话的《开天辟地》,并通过对课文的提前预习,让孩子找出本文的中心句,“盘古的一切都献给了他亲手开辟的世界。”从而引出从盘古生前死后为世界所做出的贡献来达到提纲挈领的导入学习的效果。

四、导入设计过程:

(一)、出示一组关于星空、高山、大地、河流的图片,配以音乐《四月之春》,教师伴着优美的音乐娓娓叙述,亲爱的同学们,每当我们仰望璀璨的星空、登临巍峨的高山、俯视苍茫广漠的大地、遥望奔流不息的河流时,我们可曾想过,这些天地之间神奇的万物来自何方?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祖先,不过很快他们就利用他们丰富的想象编织成了一个个神奇多彩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文学的源头------神话故事。

(二)、出示神话故事的图片,出示神话故事的定义以及神话故事的分类。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让孩子们说说他们所知道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三)引出《开天辟地》,是啊神话故事真是浩如烟海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精彩的一个——《开天辟地》。板书课题。

推荐第7篇:课程导入教案

教学内容:课程导入 目的要求:

1、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开设的意义和要求;

2、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3、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教法教具: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提高毕业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毕业设计水平、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基础

毕业设计概念 毕业设计过程 选题方法技巧 毕业设计开题

毕业设计类型

学术理论研究型 信息系统开发型 局域网络组建型 网站规划设计型 Flash动画型平面设计型

毕业论文与答辩

论文写作内容 论文排版技术 论文装订顺序 论文写作技巧 答辩目的意义 论文答辩准备

三、介绍教材情况:

1、本教材选用21世纪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规划教材《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唐红亮主编,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出版,2008年2月第二版。

2、教材图片:

3、教材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高等学校如何抓好毕业设计,大学生如何开展毕业设计”这一主旨,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着手实施、毕业论文的写作、毕业答辩的过程与技巧、成绩评定等多环节规划内容,并以实例的形式分步详细地指导毕业课题的设计。

本书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读者的反馈信息,在内容、形式、逻辑结构等各方面进行了修订,为大学生们开展毕业设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构思及富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

本书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例题丰富,即学即用。可作为各类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材,也可供从事项目开发人员学习和参考。

配套光盘中不仅列出了书中所有毕设相关文档的电子稿及课题开发的源程序,还附赠了精心收集的作者所在院校近4年来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成果,供读者学习与参考。

4、教材目录结构:

第1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第2章课题选取与毕业设计(论文)开题

第3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一——学术、理论研究型课题 笫4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二——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题 第5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三——计算机网络组建课题 第6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四——动态网站规划与设计课题 第7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五——游戏开发与动画技术设计课题 第8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六——多媒体设计课题 第9章毕业论文撰写方法

第10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要点

五、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1、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2、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未按时完成者影响毕业。

3、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按指导教师要求认真修改完善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4、毕业生实习后因特殊情况不能返校者,应通过其它方式与指导教师联系,不要影响毕业论文的完成。

推荐第8篇:牛顿第二定律导入教案

一.教学内容:

光的折射 二.教学环节:讲解

三.技能训练目标:

1.普通话准确、简洁、流畅、连贯,吐字清晰,无语病、无口头禅; 2.讲解能与直观的板书、演示、提问相结合;讲解时注意促使学生参与;

3.问题的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陈述准确、清楚;四.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开始了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那么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回想一下,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生: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生:力是加速度产生的原因

师:实际上,我们研究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力和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

师:人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力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发现运动的原因是不是要力来维持呢? 生:不是

师:那牛顿第一定律是怎么说的呢?

生: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师: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一定律的前一句话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性质------惯性,后面一句话说明什么呢? (同学思考)

师:直到外力为止,外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运动的原因。那么,这就是说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对不对呢? 生:对

师:我们知道,惯性是用什么来量度呢? 生:质量的大小

师: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那质量的大小又能够表明什么呢? (同学思考)

师:表明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的大小,这样看来加速度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师:我们来看看,加速度的改变意味着运动状态的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意味着物体有力的作用。那猜想一下,加速度与力之间有关系吗?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师: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好,我们再来看,质量表示的是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意味着可用加速度来描述。可见,力与质量对加速度都有影响,由此我们自然可以想到加速度与力有关系,跟质量有关系。那么这三者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a与F、m的定量关系。 五.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a运动状态的改变力F

a运动状态改变的难m易

推荐第9篇:小学英语课新知识导入方法小学英语动物谜语

小学英语课新知识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如何有效地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愉快地学习英语,愉快地收获果实,新知识的导入尤为重要,同时它也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和难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如果新知识导入得好,那么将会事半功倍。

一、研究背景

(一)新知导入现状分析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是每一节课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不重视新知的导入,方法单一,有些教师甚至直接呈现新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难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些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新知导入的重要性,但是导入过程生硬,为导入而导入。在对我校英语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仅有14%的教师经常精心设计新知导入方法。多数教师偶尔精心设计这一环节,也有个别老师新知导入时非常随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思维不活跃等课堂现象。因此,反思课堂教学的新知导入,立足课堂实践,尝试、探索、研究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目标追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协调统一。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示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英语课堂教学中新知导入环节的呈现,对整堂课的定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导入策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梳理,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发展。

从新知导入的现状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从不同的角度,找到新知导入的不同策略,丰富新知教学的知识呈现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这将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形成与发展,而且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当然,这需要提高教师分析教材,综合使用教材的能力。

二、概念界定

导入:原指不同场景的衔接、切换、迁移的契机或突破口。 新知导入:是指在英语新授课教学中,朝着知识呈现方向进行或发展的过程。是进行新授课的过渡过程。

新知导入方法:是指在英语新授课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尝试“新知导入”的不同方式方法,使教学情景、新旧知识的转换、思维形成经过,朝着新知方向进行或发展的方法。

三、实施策略

(一)故事式。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注意。”故事导入法的魅力正在于此。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它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故事为新知识的切入的方法,并以故事的发展情节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仿佛置身于情景之中,学习的效果很好。例如牛津教材4A What does he do? He’s a fireman.这一页,教师编了这样一个故事: Ben is a little boy.He’s only five years old.Today is Saturday.His parents are working.He’s at home alone.He sees a (教师取出一个打火机).He plays with it.What happened? Fire.It’s dangerous.Can we play with fire.故事扣人心弦,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始学习fire, fireman, fire engine, call 119等很多单词和知识,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教师结合故事,告诉学生玩火是危险的,适时地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牛津英语2A In Winter 时,教师先在多媒体中出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画面,她是这样导入的:T: It’s in winter.It’s cold.This is a little girl.She is poor.She is selling matches.But she is hungry.She is very cold.What does she need? 从而引出新授单词:scarf, glove等。在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中,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整个学习过程不会感到疲倦。同时,也让学生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中,明白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培养学生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

(二)图画式。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画,常常能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视线。课堂图画的形式主要有挂图、图片、简笔画等。小小的图画教具,非常直观,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在教学新句型:Is it an apple? 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了一张超市的背景图,并用了好几张水果的图片反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来辨认并很自然地导入Is it an apple? 在学生初步掌握新句型后,教师又让学生手持各种水果小图片,请自己的同伴用Is it „?的句型,猜一猜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从而巩固操练了新句型。用图片代替实物,更加方便、切实,也避免了实物的单一性。又如:在5B Changes 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过去式。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新的语法时感觉困难、枯燥的问题,就借助了图片辅助教学。教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想象一下,再添一笔它会变成什么。学生很有兴致,发挥想象,各抒己见,在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后,教师就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添了一笔,圆圈成了一个苹果,并引出It was a circle.Now it is an apple.让学生一边看图形、想图片,一边学,把复杂难懂的过去式很简单地呈现出来,以画促学,以学优画,并在画的同时辅以手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并且增强了记忆,效果很好。在这一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邀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画,从而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作画,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感悟新知识。

(三)谜语、游戏式。猜谜、游戏式导入法就是在呈现新知识前组织生动有趣的英语猜谜活动或英语游戏,通过游戏复习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小学生生性活泼,对谜语、游戏充满了兴趣。每当有游戏和谜语时,他们表现得兴奋异常,兴趣盎然,趁势切入新知识。如牛津英语3B Animals I like.What do you like? I like monkeys.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谜面:It is an animal.It’s lovely.It has a long tail.It can climb the trees.It’s naughty.It likes bananas.What is it? 学生猜谜语的同时教师已经有效地切入了新知识。再如:在教授1B Postman and policeman一课时,教师在猜谜游戏中这样导入新句型:Is he a „? 的。

师:Now, let’s play a gueing game.He has got a green bag.He has got a bicycle.What is he? 生:He is a postman.师:He has got a motorcycle.He is cool.What is he? 生:He is a policeman.师:He has got a fire engine.He is brave.What is he? 生:He is a fireman.师:Oh, sorry.Is he a fireman? 生:No.当学生猜到第三个职业fireman时,教师在揭示谜底的过程中,故意出示错误的图片,并自然地向学生提出了问题:Oh, sorry.Is he a fireman? 有趣的游戏,为语言的运用创设了真实的运用情境,体现了新句型:Is he a „? 的功能。学生真实地初步感知了新句型,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自然进入到语言的操练阶段。

(四)谈话、对话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对话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也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沟通,它能缩小师生间的距离,运用对话适时切入主题和新知识,也是新知导入的有效方式。如3B summer 教师在和学生聊有关spring 的话题中,复习了spring 之后问学生Do you like spring? Why? 之后,又说I like spring.But do you know what season I like best? 在学生的猜测之后教师说:“I like ‘夏天’ best.I like summer best.Because I like to eat ice cream in summer.”从而导入新知识summer。通过接近生活的聊天式对话,成功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再如: 1BPostman and policeman的教学中,拓展词汇basketball player的学习就是用谈话的方式导入的。 师:Have you got an idol? 生:Yes.师:Who is your idol? 生1:Zhou Jielun is my idol.He is a singer.He is cool.生2:Li Yong is my idol.He is a host.He is smart.师:Who is my idol? 生3:Cai Yilin? 师:No.He is Yaoming.He is very tall.He is a basketball player.偶像是小学生喜闻乐“说”的一个话题,因此,教师先让学生谈论他们感兴趣的偶像话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说的欲望。又通过猜猜教师的偶像是谁,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出拓展词组basketball player。虽然这个词组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学起来难度很大,但因为通过导入,学生兴趣浓厚,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五)生活情景式。学生英语的学习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运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生活的点点滴滴,创造一些情景,适时地切入新知识的教学。如教学happy 和sad时,教师特意穿一件漂亮新衣服,吸引学生的注意,并高兴地告诉他们:I am happy.I have a new cloth.I am wearing it.很自然就理解和导入了新的知识。再如:学习牛津英语4B A busy family 时,教师以家庭成员中——母亲忙碌的一天为本课贯穿始终的主题,她拍摄了自己母亲做家务的录像,通过录像来引出动词词组:

师: What time is it? 生:It’s seven.

师:What is my mother doing? Oh, she is making the bed.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了动词词组:make the bed,之后教师继续请学生观看她母亲拖地板、洗碗等生活录像片断。从而引出其他动词词组。教师利用自己母亲做家务的录像片断,在真实情景中自然引出了本课的新授内容。使学生感到课堂中所学的内容就是自己身边时常能看到的事物和经历的情景。教师最后让学生说说母亲节将为自己的妈妈准备什么礼物时,不少同学都能灵活地运用本课所学的新知识,提出要自己make the bed等等来帮助妈妈做家务。可见,这种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使语言的学习变得更为自然有效。

(六)动作式。动作是课堂中的有形语言之一,它所传递的是可视信息,使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不再仅仅依靠听觉渠道,而且还得到了视觉渠道坚实的支持,使教学信息传递、交流、接受、加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立体化状态,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时候,有些知识是很难单纯用言语来表达的,且很难理解。为此,充分利用人体的特征,运用body language 导入新知识效果很佳。如在教学1A Give me a ruler, please.时,教师眼睛看着,并且手指着学生桌上的尺,对他说:Give me a ruler, please.学生很容易就明白老师是要向他借尺的意图。并自然地会把东西给老师。教师借助于动作,导入了新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如:在牛津英语1B Unit 5, Let’s act 中,教学Listen to me.时,我先把手指放在嘴唇上“嘘!”再指着耳朵说:Listen to me.学生通过教师的两个动作,能够非常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并有部分学生学着老师的动作试着说了起来。

(七)儿歌、歌曲式。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儿童心理特征来讲,学生在唱歌时,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感到松弛、愉快、满足的同时,产生兴奋情绪。因此,将唱歌这种形式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人的心理机制表明,大脑左半球善于处理言词、数理、逻辑类的信息;右半球是记忆、识别文字和音乐旋律并进行模仿的中枢。[1][3]在英语教学中,很好地利用唱歌这种形式也就是将大脑的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功能与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功能合二为一,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在歌曲中导入新知识时,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在牛津英语1B Farmer and fisherman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引出新单词farmer的。师:Now, Goofy is a postman.But he wants to change his job.He is not a postman.What is he now? Ok, let’s sing a song.Then we will know what he is.接着教师播放歌曲《Bingo》,“There was a farmer had a farm, and Bingo was his name„”歌曲播放完毕后,教师接着说:“There is a farmer.So you know Goofy is a farmer, too.”学生歌曲唱完,新单词也就引出了,歌曲与画面交融,使学生记忆深刻。英语自身富有音乐节奏,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常常通过一些或是生动有趣,或是优美动听的儿歌来引出新知。如在牛津英语1B Postman and policeman的教学中,通过改编第一学期所学的儿歌My father is coming.为The milkman is coming.来引出新单词milkman的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琅琅上口,又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学生愿学又易掌握。

(八)多媒体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而且正在迅速发展之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新知导入中,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教学fat这个单词时,教师在多媒体中,出示了一张卡通人物的图,然后很神秘地对学生说:”I am super.I can play a magic.I can make him fat.Look!” 随着教师点击鼠标,卡通人物,由瘦一点一点变为胖。此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跟着老师喊:”Fat! Fat! Fat!” 由此导入单词的教学,学生趣味盎然。了。

四、取得的效果

(一)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情感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良好的导入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课堂教学更具有艺术性。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新知导入环节调动起来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充满趣味的猜谜游戏,都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习不再枯燥,而是生动的有趣的”。良好的学习情感是学好知识的基石,是一堂成功的课的奠基。

(二)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构建了愉悦的教学情境,创设了宽松、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如:三年级A班,原本英语课上学生发言面窄、气氛沉闷,导致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英语教师针对这一现象,不断改进导入方法,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时刻充满信心。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热烈讨论、大胆交流,学习成绩也上了一个台阶。可见,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的运用,能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提高了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导入环节,就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把握、分析都得到了提高,培养了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能力。如:在牛津英语1B, Unit 4 Postman and policeman一课中,教师一开始以自己的偶像姚明导入拓展词汇:basketball player,再从姚明的公益挂广告导入新单词:policeman,然后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处理,使姚明变换工作,从而引出新单词:postman和fireman.同时在单词教学中穿插了句型:Is he a „?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而是自行整合,灵活处理教材。使整堂课一气呵成,学生思维活跃,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四)丰富了英语课堂新知导入的方法

实践中,尝试了不同方式方法的新知导入,积累了成功与失败,在不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面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时,可以选择最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之初,教师的导入有时还有些单

一、生硬、不自然,较多地使用陈述式或是提问式的导入方法,但是通过交流与讨论,不断改进,新知导入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现在,在教师的每一节常态课中,每一个新知识的导入都力求自然、恰当、有所变化。

五、研究后的思考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许多不同的新知导入方法,在采用各种新知导入方法时,我们还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首先,教师在有意导入新知识时要做到无痕迹,体现一种流畅,一种自然的美,不能为导入而到导入。如教学Animals I like.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叫声,猜谜语的方法复习已学的动物词汇,然后借助于一定的肢体语言并结合语言的描述再以谜语的形式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新的学习中去了,在激活旧知的同时无痕迹地导入新知。

其次,新知识在导入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思维出发,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那个桃子,使学生的思维不出现裂痕,没有不自然的突然跳跃。就如上面的例子中,学生复习原先的单词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谜语活动,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此时导入新的知识,学生不会觉得很突然,且能顺着教师的引导自然地进入新的知识的学习。

第三,新知识的导入要体现语言表达的真实性、工具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交际,新知导入要强调体现语言的功能性和工具性,在真实的情景中导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为更好地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如教学Is this your pen?时,教师在复习已学的文具用品时,出示了自己的空笔袋,然后向学生借文具,当借了几样时发现搞不清是谁的了,此时很自然地问学生Is this your pen?来寻找主人,切入新知识,使学生了解到原来问某一东西是否是对方的时候,可以问:Is this your„? 那么在以后,他捡倒橡皮之类的东西,就学会了用Is this your rubber?来寻找物主了,学为所用。 任何一种新知识的导入方法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只有根据教材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师自身的实际,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新知识的切入方法,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有效的新知识的切入的方法做些适当的记录和反思,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及时地写下来。另外,多听课,多学习,从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去挖掘你所需要的素材,并使之转化成为你的一种技能,一种方法。这将是我们进一步放眼英语课堂,实践新课程的新起点!

推荐第10篇:故乡教案的导入

导入

1、阿长与《山海经》

师:大家听过“美女蛇”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在哪儿听的?谁讲的?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

师:很好,我们曾听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那今天,在我和长妈妈之间,因为《山海经》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去体会一下儿童世界的“爱恨情仇”

2、孤独之旅

师:同学们,你们好吗? 生:愕然。。。好!

师:可是,老师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生:满脸的疑惑。。。。。。

师:老师看了今天交上来的作业,我觉得很孤独。我发现你们都不能理解老师,作业还有人没及时完成,老师觉得很迷茫、好无助,不知道该怎么提高你们的的语文。我挣扎了很久,才决定在这里跟你们沟通一下,或许你们还不能体会老师的孤独。接下来,我们一起开启孤独之旅,去体会,去收获!

第11篇:《谜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谜语》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⒈知道洗衣机、电冰箱、电话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点猜出谜底。

⒉学会12个生字。理解“谜语、池塘、波浪、衣赏、水果、耳朵、嘴巴、鼻子、眼睛”等词语的意思。

⒊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谜语”只是课文的题裁。“谜语”教学不能只是猜出谜底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仍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经分析推理,抓住事物的特点,既猜出谜底,又提高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放大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习第一则谜语。知道洗衣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点猜出谜底。

⒉学会12个生字,理解第一则谜语的词语。

⒊能背诵第一则谜语。

㈡教学过程

⒈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知道哪些谜语?能说出来让大家猜猜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三则谜语。出示课题。

教学”谜”字。重点分析字形结构。指导书写笔顺。(左中右结构。笔顺:讠——米——辶)

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要求:轻声自由读,遇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词义。边读边想,看看图画,猜猜谜底。

检查自学情况。正音:池塘热爱耳衣裳眼睛叮铃铃

分析字形。“裳、嘴、鼻”比划较多,运用部件结构分析方法记住字形。书写时重点指导各部分大小比例及间架。

“睛”的左边是“目”(眼睛也叫目)不是“日”。“替”字课文中的意思是“代”。

⒊讲读第一则谜语。

⑴指名读第一则谜语,试猜谜底。

⑵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谜底是洗衣机的?

指导看图,讨论。(因为洗衣机的外形就像一只又长又方的箱子。不过它不是木箱。不过它不是木箱、皮箱、纸板箱,而是用铁和塑料做成的。)

出示板书:长方一只箱

(因为洗衣机装的圆筒就像个圆圆的池塘,里面的水是清清的。)

出示板书:水清像池塘

(因为洗衣机插上电源就能转动,用不着风。)

出示板书:替人洗衣裳

(所以我猜一定是洗衣机。)

⑶朗读课文。(用引读法)

师:洗衣机就像生:又长又方一个箱,

师:里面的水是生:水儿清清像池塘。

师:插上电源生:没有风尔起波浪。

师:洗衣机能生:能替人们洗衣裳。

⑷小结。

猜谜语,要根据谜语说的事物的特点,想想日常生活中,哪一样东西是符合这些特点的才能猜出谜底。第一则谜语中说的正是洗衣机的特点,所以你们猜对了。

⑸指导背诵第一则谜语。

(个别读、集体读、同座互读互背。)

⑹复习巩固生字词。

(认读生字卡片,看拼音读词语,看田字格中的字,分析字形——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偏旁?)

如:池、波——都与水有关;塘——指泥塘,与土有关。

⑺猜字谜。

①--老常会动脑,毛巾换衣裳。(裳)

②--左手拍了九下球,四滴汗珠往下流。(热)

③--太阳出来红艳艳,上面站着两个男子汉。(替)

⒋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⑵第

一、第二段。背颂第一则谜语。

⒌课外作业

⑴听写生字、词一遍。

⑵读读

二、三两则谜语,猜猜谜底,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第二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习第

二、第三则谜语。知道电冰箱、电话机的一些特点,能根据这些特色猜出谜底。

⒉能背诵课文。

㈡教学过程

⒈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用投影核对订正。)

背诵第一则谜语。(同座互相检查。)

⒉学习第二则谜语。

⑴指读第二则谜语,猜猜谜底,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⑵提供句式,让学生看图自由练说,指名练说,师生共同评议。

因为:电冰箱就像„„

电冰箱里面放着„„

电冰箱能制冷„„

所以„„

⑶理解”制冷”。——就是用电使冰箱里的温度降低,食物冷藏不会变质。齐读:外面热来里面凉。理解”水果”。你知道哪些是水果?

⑷朗读第二则谜语。(用引读法)

师:电冰箱就像生:小小一座房,有门没有窗。

师:电冰箱里面生:鱼肉水果样样都有。

师:电冰箱能制冷生:外面热来里面凉。

师:所以生:这是电冰箱。

⑸小结。

这就是电冰箱的形状和作用。你们能抓住这些特点来猜,所以猜对了 ⒊学习第三则谜语。

⑴同座互相猜,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⑵提供句式练说。 因为:

电话机铃响了“丁铃铃”的 电话机一头能听一头能说 听说的一头像耳朵 说话的一头像嘴巴 只能听和说不能看和闻 有耳朵有嘴巴没鼻子没眼睛 所以我猜是电话机。

⒋指导朗读和背诵

二、三两则谜语。(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指名背。) ⒌课堂作业。

⑴完成课堂作业本⑵第

三、第四题。⑵背诵

二、三两则谜语。⑶说一个谜语给同学们猜。 ⒍课外作业。

a组:抓住某一事物的特色,自编谜语一则给同学们猜。

b组:收集1——3则谜语给同学们猜。

第12篇:幼儿园教案水果谜语

水果谜语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猜谜活动,初步感受猜谜的快乐。 2.巩固对某些水果特征的感知。 活动准备

1.香蕉、菠萝、哈密瓜、苹果、桔子、草莓等各种水果,水果粘纸若干。 2.录音机,热烈欢快的乐曲。 活动过程 1.产生兴趣。

——今天,有一群水果宝宝来我们这儿做客。他们是谁呢? ——逐一出示水果,摆放在桌子上,引导幼儿向水果问好。

——水果宝宝准备了许多小礼物,他们想请小朋友猜个谜语,猜对了,就把这些礼物送给大家。 2.学习猜谜。

——教师说谜面: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坐一起,少时喜欢穿绿衣,老来都穿黄衣裳。 ——逐步分解谜语,引导幼儿学习猜谜的方法。

“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坐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这种水果不是单个的,是几个连在一起的) “少时喜欢穿绿衣”是什么意思? (这种水果没有成熟的时候是绿色的) “老来都穿黄衣裳”是什么意思? (这种水果成熟时就成黄颜色的了)

——小结:每句话都告诉我们与这个水果有关的一个特征,把所有的这些特征合起来,我们就知道是什么水果了。 ——请幼儿从桌上的水果中找出这种水果。猜对了就把香蕉粘纸送给幼儿,粘贴在他们的衣服上或额头上。 ——教师说谜面:红果子,麻点子,咬一口,甜丝丝。 ——与幼儿一起分析谜面。

“红果子”告诉我们什么? (果子是红红的)

“麻点子”告诉我们什么? (上面有一粒粒像芝麻一样的东西) “咬一口,甜丝丝”告诉我们什么? (味道是甜甜的) ——请幼儿猜谜,并把这种水果从桌上的水果中挑选出来。 ——教师把粘纸礼物送给幼儿,鼓励幼儿学说谜语。 3.跳水果邀请舞。

——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粘纸贴在额头上,扮演水果娃娃。

——在节奏感强、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教师当邀请者做邀请动作,请幼儿到场地中央欢快地舞蹈,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

活动建议

1.教师可根据水果的特点自编谜语,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猜谜活动。 2.小班幼儿猜谜有一定难度,可降低难度,请幼儿从几个不同的水果中挑选出谜语中所说的那种水果,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哈密瓜 荔枝

个子大,橄榄形, 脱了红袍子, 果皮有黄也有青, 是个白胖子, 上面印着小网纹, 去了白胖子, 吃到嘴里笑吟吟。 剩个黑圆子。

香蕉 草莓

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坐一起,少时喜欢穿绿衣,老来都穿黄衣裳。 红果子, 麻点子, 咬一口, 甜丝丝。

第13篇:31 两个谜语 教案

31 两个谜语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8个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这些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摹“都、也、西”3个字,了解笔顺,认识笔画“横撇弯钩”。 2. 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3. 课上做一做猜谜语的游戏或自编谜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猜谜兴趣。 【教学重点】

能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教学难点】

激发猜谜兴趣,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谜语,生字、词语卡片,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预习】读生字、跟录音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2个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这些生字。2.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教学重点】

能借助拼音读准2个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这些生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猜个谜语。板书:谜语(看清楚老师是怎么写的) 师:为什么这两个字都是言字旁?

2、师讲述谜语:有个老公公,整天热烘烘,晚上落在西,早上出在东。生交流谜底。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有三个谜语呢!小朋友,你们想猜吗? 补全课题:31 两个谜语(齐读课题)

【说明】

“谜语”二字虽然不属于生字范围,但是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看清笔画、笔顺,为以后的写字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形声字,了解带有言字旁与语言有关。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观看媒体,并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中的谜语有哪些?

3、师出示相关谜面:“白天出现,晚上不见。又红又圆,照亮地面。”

“一个球,圆溜溜,雨天不见晴天有。”

“早晨跳出东海面,傍晚休息下西山。

夏天我们躲着它,冬天人人都喜欢。”

4.自学谜语中的生字新词:“圆溜溜、出现、都喜欢、西山、它”

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5.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读生字、新词。(区别:“圆”与“园”、“它”与“他”、“她”) (2) 指名分读谜面。

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顿读,不拖调。

6.多种形式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6个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这些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摹“都、也、西”3个字,了解笔顺,认识笔画“横撇弯钩”。 2.课上做一做猜谜语的游戏或自编谜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猜谜兴趣。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拼音读准6个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这些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摹“都、也、西”3个字,了解笔顺,认识笔画“横撇弯钩”。 2.课上做一做猜谜语的游戏或自编谜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猜谜兴趣。 【教学难点】

课上做一做猜谜语的游戏或自编谜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猜谜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字词。1.自由读谜面,猜猜谜底。

2.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交流。

【说明】

由于太阳是学生熟知的事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认知,加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谈谈太阳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随机学习生字:说、这、也、们、同、手

(区别“同、问” ; 强调“们”轻声 ; )

猜字谜:有水可养鱼,有土可种地,有人不是你和我。(谜底:也) 3.男女生分读谜面。

师:小朋友,你们瞧!这三个谜语谜底一样,可谜面却不同,它抓住了太阳的特征的几个方面来描述。

你们能读读谜面,说说太阳的特征吗?(同桌互说,指名说)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选择你喜欢的谜语背一背。

四、复习巩固,积累运用。

1.做“摘苹果”游戏,复习生字、新词、句子。出示词语:手足情深、同学们、现在、圆满„„

dòng 出示句子:圆溜溜不是球,红通通不是果,它来暖洋洋,它走黑洞洞。读一读,猜一猜。 2.出示词语:白天——晚上 找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

(早晨——傍晚;夏天——冬天;雨天——晴天;东——西)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玩“对对子”游戏。(句式:“我说„„”,“我对„„”。)

3、师:小朋友,你们能抓住某一样事物的显著特征来编谜语吗?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五、学习笔画,写写练练。1.复习已学过笔画:横钩,竖钩 2.学习笔画:横撇弯钩

师范写,生书空

3.学习描写“都、邮”

小组内交流笔顺、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生写字,师巡视指导。

【附板书】

31 两个谜语

谜底

太阳

抓住特点

第14篇:趣味数学;;数学谜语教案

数学谜语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猜谜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

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 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猜谜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是一种非常有趣有益的智力活动,猜谜语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听了谜语以后,就会动脑筋想:这说的是什么东西呢?“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大家觉得是不是呢?今天我们就来猜谜语!

二: 小组合作:

(一)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先看几个简单例子: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八分之七。(打一成语)

“八分之七”用数学符号写出来,把数字7写在分数线上面,8写在分数线下面,谜底是成语“七上八下”。

在上面这些谜语里,用一些很简单的数学知识,对谜语的文字作出新的理解,可以帮助猜出答案。

另外一类谜语,谜底是数学名词。还是来看几个例子:

4.七六五四三二一。(打一数学名词)

平常报数目,是从小到大顺着数,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现在他说“七六五四三二一”,是从大到小,倒过来数了,所以谜底是“倒数”。

5.讨价还价。(打一数学名词)

买东西讨价还价,要经过反复协商,才能达成双方都同意的钱数。这种协商钱数的过程,可以戏称为“商数”。谜底是商数。

(二)

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今天我们见到的谜语都与数学有关,被我们称为数学谜语,根据谜面和谜底的不同,数学谜语有不同的分类。同学们不妨一猜,可在紧张学习之余博得一乐,还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请同学们在说谜底的时候,将你的猜谜思路和过程有条理地向大家展示。 1.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

“你盼着我”,是你在等候我;“我盼着你”,是我在等候你。两人互相等候,可谓“相等”。谜底是相等。

2.成绩是多少?(打二数学名词)

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

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三;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四;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

第15篇:语文教案导入语 (800字)

导入语

《鸟的天堂》导入语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七根火柴》导入语

导语:在我们的城市里,很少用火柴了,我们只要拧一下旋钮,煤气燃起来了;摁一下键,打火机出火苗了。火柴,成了少见的稀罕物,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可是,在1934年到1936年间的长征途中,它是个与生命相关的重要东西。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七根火柴》。

《谁是最可爱的人》导入语

教师自编一段导语,深情地引导学生回忆1998年的特大洪灾发生后,人民解放军战士是如何奋不顾身投入抗洪救灾的情景,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了多少舍己救人的英雄,具体可举高建成式的典型例子。教师深情地赞颂:“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愧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那么,老一代最可爱的人是谁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这样导入课文以后,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有条件的学校可放映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的有关部分,将视听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描述变为直观生动的画面,从而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情动于中。 看完录像后,教师还可指出本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因为文中所写的志愿军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也因为作者怀着对志愿军战士无比崇敬爱戴的感情写作此文。从此,我国人民就以“最可爱的人”誉称人民解放军战士。 《爱莲说》导入语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爱莲说》,顾名思义是一篇与莲花有关的课文,觉得莲花美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能够感受到花美的人,心一定也是很美的,下面就请大家带着你们美丽的心先来观赏几幅莲花图。(欣赏多媒体) 莲花美吗?其实莲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文人墨客,还写下过许多颂莲的名句,大家能回想起来吗?我觉得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最后一课》导入语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

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第16篇:《落花生》导入设计教学教案

师:谁愿意上来写自己的名字?

(学生上黑板写自己的名字,孙老师请学生各自介绍自己名字的意思。)

师:老师这儿也有个名字,(板书:落华生)谁来猜猜这名字包含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猜测之后——)

师:大家联系预习的课文想想。

生(恍然大悟):这名字是由“落花生”中变来的。

师:(把“华”字改为“花”字。

第17篇:Unit 4 课堂导入教案

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课堂导入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我教七年级一班和二班,学生通过三个预备单元和三个正式单元的学习,对于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及回答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可能出现一些表达方面的问题,比如系动词和名词单复数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谈论物品位置(Things around the house)为话题,要求学生学会方位介词on, in, under, behind等的用法。题材颇具现代气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内容丰富,词汇量大,通过描述物品位置、找寻物品、设置理想化居室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做中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而本节课在这个单元中对于物品方位的初步认知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问答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表达单复数物品简单的方位。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本着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用品的认知以及物品方位表达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单复数物品的简单方位,牢记新名词:table、bed、bookcase、sofa、chair等,掌握名词单复数及人称代词they的用法,并熟练运用介词in, on, under和方位表达法:使学生学会基本句型\"Where’s my book? It’s under the chair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小组对话、讨论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会整齐摆放自己物品和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新单词、演示物品方位和任务的布置以及练习的展示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扩大课堂容量。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策略,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表达物品的位置。

四、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课文中所涉及的或学生常见的学习、生活用品、家具或有关的教学幻灯片,设计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预习新单词:听录音机,模仿跟读新单词;准备与本课有关的学习用品实物,看谁记得快、准。及思考如何表示物体的方位。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物品的新名词:table、bed、bookcase、sofa、chair (2)熟练运用介词in, on, under。 (3)熟练运用where问句及其回答。

(4)掌握名词单复数及人称代词they的用法。 2.能力目标:

(1)学会用英语询问自己的和他人的物品的具体位置。 (2)学会用英语准确描述物品的具体位置。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整齐摆放自己物品的生活习惯。

(2)通过小组对话、讨论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学习策略: (1) 交际策略: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能把语言材料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2)资源策略:学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如词典,书等来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

六、教学重点:

1.方位介词in, on, under的用法。 2.Where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 3.新单词bed, table, bookcase„.

七、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where问句找到物品的位置。 2.能够准确运用方位介词描述物品所在位置。

八、教学方法:实施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九、课时安俳:

十、教学用具: A tape recorder powerpoint Period 1 (Section A 1a~1c) 教师寄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Warming up: students play a chant This is a pen.These are pens.That is a book Those are books It’s a key They’re keys Step 2: New words learning(目的是检查课前预习案情况)

1.Show the students the pictures of rooms then let them read Bedroom Bed(s) schoolbag Sitting room Table chairs sofa Study Table chairs books bookcase 2.students can read and write the words: where、table、bed、chair, on、under、Bookcase、sofa (1)、个人自渎,记忆本课单词。 (2)、小组互相检查单词读的情况。

(3)、小组内竞赛,看谁记得快、准,并展示(默写)

桌子_______ 床________ 椅子________ 书包________沙发________在„里面___ __书架________ 他(她,它)们_____

3、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SectionA 1a)_____first the students do it by themselves,then discus in group ,finally check in cla 课堂探究(小组合作) Step 3: Presentation.(1)Show the pictures of a box and a book teach ″in, on, under″ Present ″1.T: Where is my cat? S: It’s here. T: Oh, it’s on/in /under the box (2)Then look at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to show the other things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in/on/under and teach ″where’s=where is (3)″Next look at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Show some pencils and books to the students and present ″Where are/where’re„? They’re„.”(Where are=where’re)

For example: Where are the books? They’re on/in /under the table Step 4: Practice(运用方位介词in、on、under及 where\'s „?/where are „?及其答语,自由交际,表述物品的正确位置)。 Teacher show many pictures to .Practice the structures For example: Pairwork : 1 T: Where is my schoolbag? S: It’s on the table 2.S: Where’s my pencil? S:It’s in the schoolbag 3.S:Where’s the„? S:It’s „

3.T: Where are my keys ? S: They’re on the chair(红色的地方老师要强调,单数要用is复数要用are) Group work: 1.show the picture ,let them practise the structures 2.Look for things.The students hide and look for the things in groups.They can give the others some clues.For example: This is my book..Where’s the/my„? It’s on the desk.These are my books .Where are the/my„? They’re on/in/under the„ Step 5 exercise(学以致用,用is/are填空 ) (先个人独立完成,然后小组检查,并展示)

第18篇:日语发音导入课程教案

导入课教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日语的基础,也是最最重要的部分,发音。就像我们的拼音一样,日语中我们称之为50音图。

一、五十音图(平假名)

首先介绍最常用的5个最常用的平假名,也是大家最常听到的5个。

あ い う え お 这5个发音是一行。

‘あ’看上去像是一个武术高手施展了一个扫堂腿,敌人肯定被扫得冷落花流水,啊的一声倒下去啦,所以读a。

‘い’通汉字‘以’,也念i,所以很好记的。

‘う’表示你发音时的样子,上嘴唇倾斜,下巴朝上撅,就发出了u。 ‘え’通汉字‘元’,读音稍微改变了一些,成了e。

‘お’是一个人帽子被风吹走了,他急了,嗷嗷叫着去追帽子,所以读o。 要求学生念,和写,注意笔顺,还有抽同学起来念。

然后教完了あ行以后,我们要学习的あ段,什么是あ段,顾名思义,他就是像我们拼音中一样,带a这个音的发音。

あ か さ た な は ま や ら わ 这个就是あ段的发音,一共10个。

‘か’各位应该比较熟悉吧?在漫画中经常会出现这个字,表示卡卡的声音,这个假名应该记起来不难,再说,力量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索的,发ka也让人感到有力。 ‘さ’通‘杀’,仔细看的话,像一把匕首刺入了一个人的脖子,杀人啦,所以是sa。 ‘た’这个平假名通汉字‘他’,读ta。

‘な’这个平假名不太好写,但是记起来却不难。仔细看,上面的十字和点中间形成了一个小缺口,下面的那个东西好像一个人在指向那个缺口,想像一下警匪片中,警察追捕坏人,但是拐了一个弯儿坏人不见了,一个警察扫视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了一个缺口,伸手一指,大声说:长官,哪儿!所以这个假名就读na 了。

‘は’这个平假名左边是一个人在翩翩起舞,右边是站成一条线的围观的人,有人跳舞给大家看,大家当然高兴啦,每个人都笑哈哈。读ha。 ‘ま’通‘马’,是一个人骑在马背上的俯视图,读ma。 ‘や’通‘丫’,写起来有点像中文的也,读ya。

‘ら’这个假名相当好笑,你看那个人低着头蹲那儿在干什么呢?拉屎呗,那这个假名就是la了。

‘わ’表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突然裙子被大风给卷起来了,你看了发出就wa的一声叫出来了。

い き し ち に ひ み い り い

这个是い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き’是一把刀子在刻东西,已经刻了一点了,刻就是ki了。 ‘し’这个平假名像是一只喝饮料的吸管,所以念xi。

‘ち’这个平假名很像是七,虽然下面多了一些零碎,但也是七,你把它看成七就成了,很好记,读音是qi。

‘に’通汉字‘你’,所以读ni。

‘ひ’是一个人在微笑的笑脸,虽然有些夸张,但还是能看出是在:)来,笑的有点大,所以

出声了,嘿嘿的笑,读hi。

‘み’看仔细了,左边那个小圈,还有点下垂,明显是一个大头的mimi。忍忍吧,为了记住这个假名,它就是个大mimi啦,读mi。

‘り’也是一个容易记忆的假名,两个人立在哪儿,自然就是li了。

教完这两段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日语中的自己我介绍

A:はじめまして。 B:はじめまして。

A:わたしは __です。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 B:__です。こちらこそ よろしく。

把这个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自我介绍的练习

顺便交给他们一些日本人在做自我介绍时的一些礼节,比如鞠躬。

う く す つ ぬ ふ む ゆ る う

这个是う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く’很容易记,你把嘴的角度调整成‘く’的样子,是不是自然而然就发出了ku音呢。 ’す’ 这个平假名看起来像挂在竹竿上的丝线,所以念si。 ’つ’ 看起来像个在吃东西的嘴巴,所以发cu。 ‘ぬ’通汉字‘奴’,非常好记,读nu。

‘ふ’充分展现了一个大丈夫的形象,就是上面的大头很小,下面的小头却很大,哈哈,好猛啊,是个大丈夫。读fu。

‘む’像一头牛,正在mu,mu叫着呢。

‘ゆ’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幼女的‘幼’的草写,一看到它,就是yu了。

‘る’表示的是发音时的口型,先发‘L’音,此时你的舌头是向上翘的,‘る’的上半部分就是代表向上的舌头,下面是一个大圈加一个小圈,代表你发’U’音的时候,你的口型由大变小。所以你看到‘る’这个假名,自然而然就把它读出来了。

え け せ て ね へ め え れ え

这个是え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け’是一扇门,门锁被打开了,门自然就开了,读ke。 ‘せ’这个平假名是一只手在往口袋里面塞东西呢,念se。 ‘て’这个平假名引人注目的是下面那个半圆,像什么呢?像是孕妇的大肚子,看来是怀胎了,所以读te。

‘ね’的左边是一个小孩,瘦小柔弱,母亲在喂奶给自己的孩子,所以是ne。 ‘へ’这个平假名让人想起了大海上的波涛,读he。 ‘め’很像‘女’字,发音为me。

‘れ’我看着像礼品的‘礼’,当有人提着礼品来了,你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冲人家喊,来来来,所以见了礼,你就喊le。

教完了这两段以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日语中的数字

れい、いち、に、さん、よん、ご、ろく、なな、はち、きゅう、じゅう。

A:おいくつですか。 B:__才です。

除了这个对话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报自己的电话号码,然后问其他同学他的号码。

お こ そ と の ほ も よ ろ を

这个是お段的发音,也是10个。

‘こ’是你读ko时的嘴型,嘴分得很开。

‘そ’这个平假名,讲了一个女人不守妇道的故事,这个女人啊,很不像话,下面露着肚子,好不风骚,所以念so。

‘と’是一个男人正跪在那里费力的脱裤子,所以读to。

‘の’这个假名我不想多讲了,这个是极其常见的一个日语假名,是‘的’的意思,读音是no。 ‘ほ’呢,还是大家在看一个人在跳舞,不过这次舞者在头上顶了一个盘子跳,这可是真功夫,有水平,大家都给她叫好,所以你见了也要叫ho。

‘も’一眼看上去就像是汉字‘毛’,日本人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一毛不拔,就狠狠心拔了一毛,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很好记,你看成毛就可以了。

‘よ’这个假名我看了一眼就记住了,因为它的样子就像一把钥匙,读yo就很自然了。

‘ろ’也是发音时的口型,上面是发‘L’时的口型,下面嘴大张着,这是在发‘O’呢,所以一看到‘ろ’你就张嘴发lo。

‘を’这个假名呢,代表比较刺激的事情,才会嗷嗷叫。‘を’好像一个人去游泳,先把一只脚放到水池里试一试水温,wo,好凉。

最后还有一个假名ん不要忘记

‘ん’很像汉字‘人’,发n的音,是一个鼻音。

二、浊音

有か、さ、た、は四行是有浊音的。 が ぎ ぐ げ ご ざ じ ず ぜ ぞ だ ぢ づ で ど ば び ぶ べ ぼ

三、半浊音

只有は行是有半浊音的。 ぱ ぴ ぷ ぺ ぽ

四、拗音

や、ゆ、よ这行和い段的连用。

比如把一个写假的地方画上一个方格子,那么小や、ゆ、よ只占这个格子的4分之一。

きゃ、きゅ、きょ ぎゃ、ぎゅ、ぎょ しゃ、しゅ、しょ

等等,但是い没有拗音。 例: じゆう

じゅ

五、长音

例:

おばさん

おばあさん おじさん

おじいさん

六、促音

例:

はち

はっち きて

きって

七、拨音

ん的发音,重鼻音。 例:

てき

てんき

布置回家作业,50音图每个抄5边。 熟背50音图。

第19篇:微格教案——导入(修改后)

“用字母表示数”微格教案

第一环节:导入

第一阶段:初步感知阶段

活动形式:在黑板上出示一组题(题目是课本的导入内容)学生自行回答,教师再进行指导,导入。

提问1: 下面的题目,你们会做吗?看谁做得又快又准(教师微笑,表示鼓励)

提问2: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那么,(教师停顿,与学生眼神交流)在用字母表示数时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主训练项目:导入技能、课堂组织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语言技能 细节展示: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是聪明的孩子,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做一做黑板上的题,好吗?下面的题目,你们会做吗?看谁做得又快又准(停顿,课堂组织技能:营造良好学习的氛围) 预设生:好

师:第一组题题谁会做呢?并告诉老师为什么这么做?

预设生:第一小题等于15,因为前面的数都是最上面的数字等于下面两个数相加。

师:非常棒,做得又快又准,第一小题,因为前面的数都是最上面的数字等于下面两个数相加,9加3等于12,8加6等于14,理所当然5加10等于15,所以小正方形里应该填15。回答得又完整,声音又响亮。

预设生:第二小题等于8,因为

2、

4、

6、

8、10 师:第二小题中的这一组数,是从2开始到12结束的偶数排列,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预设生:同意。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非常的强,那么第二组题呢?谁会算得更准呢?(面带微笑)

预设生:第一小题等于4,因为三个四相加等于12,第二小题等于3,根据乘法口诀3乘5等于15。

师:非常棒,这位同学回答得也很准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发现呢?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强化技能:目的性强) 预设生1:图形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 预设生2:字母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同学们都非常踊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黑板上的字母可以用来表示一定的数字,对不对?(与学生眼神交流,流露鼓励之情) 预设生:对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那么,(教师停顿,与学生眼神交流)在用字母表示数时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用字母表示数(放慢语速,让学生听清题目)(提问技能: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第20篇:秋天的雨教案导入

《秋天的雨》

第二课时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词语,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美景。你们想欣赏吗?(播放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跟同桌交流,回答老师的问题。“是谁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是谁给柿子、苹果、菠萝穿上了美丽的衣裳?是谁吹起了金色的喇叭,告诉我们秋天来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一课《秋天的雨》吧!(板书课题)

谜语教案导入模板
《谜语教案导入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