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面试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3:34:5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化学面试试讲题目

1.认识原子核;2.同位素; 3.溶液浓度的计算; 4.碱金属; 5.氧化还原反应; 6.葡萄糖果糖的结构; 7.浓硫酸的性质; 8.烷烃结构式及其表示; 9.甲烷的性质; 10.酯化反应; 11.共价键; 12.离子反应的概念; 13.气体的摩尔体积; 14.加成聚合反应; 15.现代科学中的化学; 16.萃取; 17.核素; 18.氢键;

19.碳原子见连接的多样性;20.苯;

21.从铝矿中提取铝;22.不同类型的晶体;

推荐第2篇:下半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

2015年下半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

离子反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 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 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 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 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 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 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 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 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 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 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

4、KNO

3、NH4Cl的电离方程式。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 (2)氯化铁溶液 (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六、说板书设计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水溶液、熔融状态 2.电解质的电离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推荐第3篇: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高 三 化 学 组

1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一)浓硫酸的性质

目的:认识浓硫酸的一些特性。

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量筒、验温器、酒精灯、玻璃棒。

浓硫酸、玻璃绒(或石棉绒)、硫酸铜晶体、脱脂棉花、铜片、锌粒、木炭、硫粉、蓝色石蕊试纸。

原理:纯净浓硫酸的溶解热在20℃时为43.6千焦,所以与水混和时有大量的热释出,它的一系列水化物H2SO4·H2O、H2SO4·2H2O和H2SO4·4H2O都很稳定,是很好的吸水剂。浓硫酸还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

准备和操作:

1.浓硫酸的密度展示一瓶纯净的浓硫酸,它是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把一瓶浓硫酸放在托盘天平的一边,把同样大小的两只瓶子盛水一瓶半放在另一边,发现一瓶浓硫酸比一瓶半水还重。98%浓硫酸的密度为1.84克/毫升。 2浓硫酸的溶解热将一支长约80厘米、厚壁细孔玻璃管的一端封闭后,吹成薄壁圆柱形成玻璃球。球内充满红色酒精溶液作为验温器。在一只500毫升烧杯里盛水200毫升,放入验温器后,慢慢注入100毫升浓硫酸,边加边用验温器搅拌。可以看到验温器玻璃管里红色的酒精液柱逐渐上升,表示浓硫酸溶于水有大量的热放出。

在一支小试管里盛98%的浓硫酸3毫升。取黄豆大小的玻璃绒(或石棉绒)吸足水后投入试管中。浓硫酸跟水相遇即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而爆溅,并发出“嘶嘶”的声音。此实验说明稀释浓硫酸必须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3.浓硫酸的吸水性往盛有3毫升98%浓硫酸的试管里投入少量硫酸铜晶体小颗粒,静置片刻。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即变成白色无水硫酸铜,表示它的5个结晶水已被浓硫酸所吸收。

4.浓硫酸的脱水性往一支盛有3毫升98%浓硫酸的试管里投入黄豆大小的脱脂棉花一小块,用玻璃棒搅拌后微微加热,棉花即炭化变成黑色的絮状物。5.浓硫酸跟金属的反应在一支试管里加铜片两小片,注入8∶3的浓硫酸2毫升,不发生反应。将试管微微加热,铜片开始变成黑色,生成硫化亚铜,并有硫酸铜生成。继续加热到沸腾,黑色物消失,溶液变成蓝绿色,这是因为硫化亚铜被继续氧化成硫化铜,直至全部转变成硫酸铜,同时放出二氧化硫。

2 浓硫酸跟活泼金属反应也没有氢气产生。在另一支试管里加入锌粒两小颗,注入浓硫酸2毫升,并不发生反应。微微加热试管,闻到有二氧化硫的气味。继续加热,试管中液体变成浑浊。进一步加热,闻到有硫化氢臭味。

Zn+2H2SO4(浓)

ZnSO4+SO2↑2H2O

3Zn+4H2SO4(浓)

3ZnSO4+S↓+4H2O

4Zn+5H2SO4(浓)4ZnSO4+H2S↑+4H2O 6.浓硫酸跟非金属的反应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木炭一小块和少量硫粉,各加入浓硫酸2毫升。振荡,不见有反应发生。小心加热到沸腾,这两支试管里都有二氧化硫气体产生。可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检验。

C+2H2SO4(浓)

CO2↑+SO2↑+2H2O

S+2H2SO4(浓)

3SO2↑+2H2O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目的:认识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

用品:试管、试管架、试管夹、滴管、量筒。稀硫酸、硫酸钠、亚硫酸钠、碳酸钠、磷酸钠、氯化钡。

原理: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能生成硫酸钡沉淀,它不溶于酸,而许多不溶于水的钡盐如碳酸钡、亚硫酸钡、磷酸钡等能溶于盐酸,所以用可溶性钡盐和盐酸可以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准备和操作:

1.钡盐的生成在五支试管里分别盛稀硫酸、硫酸钠、亚硫酸钠、碳酸钠和磷酸钠溶液各3毫升,分别滴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振荡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它们分别是硫酸钡、亚硫酸钡、碳酸钡和磷酸钡。

2.硫酸钡的鉴别待这些试管中的沉淀沉降后,倾去上面的液体,各加入浓盐酸2毫

升,振荡。发现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中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解,其它三支试管里的沉淀都溶解了。

3 注意事项

1.必须把沉淀上面的液体倾去,否则盐酸被冲稀,沉淀的溶解现象就不明显。2.亚硫酸盐如果保存不妥,会有部分被氧化成硫酸盐,这样生成的沉淀中含有硫酸钡,就不会全部被溶解了。

3.也可以用稀硝酸来鉴别硫酸钡①。

(三)氨的制取和性质

目的:认识实验室内用强碱与铵盐反应制取氨的方法;了解氨的主要性质。 用品:圆底烧瓶(150ml)、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干燥塔、集气瓶、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表面皿、玻璃钟罩、玻璃筒、石棉网、铂丝、贮气瓶。

氯化铵、消石灰、氢氧化钠、生石灰、棉花、酚酞试剂、浓氨水、浓盐酸。 原理:以强碱作用于任何铵盐的水溶液或固体,都能发生下列反应:

NH4++OH-NH3↑+H2O 将混和物加热,氨即挥发出来。氨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氨不与空气反应,但在纯氧中能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能跟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氨跟酸化合能生成盐。

准备:

1.制备碱石灰先称取新鲜的生石灰8克,放在研钵里研细。迅速称取固体氢氧化钠3克,称好后立即埋入已研细的生石灰内,充分混和并研成粉末,即得碱石灰,制备好后要放入密闭的容器或干燥器内。

2.装置氨发生器将氯化铵2克和消石灰5克混和均匀后平铺在试管的底部,装置如图7-77。

4 操作:

1.氨的制取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混和物,即有氨气发生。因氨比空气轻,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为了防止氨气扩散到瓶外,在集气瓶口塞一些疏松的棉花。用玻璃棒蘸一些液盐酸放在瓶口处,如有白烟生成,表示氨气已收集满。

(四)铵盐的化学性质

目的:认识铵盐的一些化学性质。

用品:玻璃管、双曲管、酒精排灯、酒精喷灯、酒精灯、玻璃棒、坩埚。 氯化铵、pH试纸、硫酸铵、硝酸铵、氢氧化钠、铜片。

原理:固态铵盐加热时极易分解成氨和酸。如果组成铵盐的酸是挥发性的,氨与酸一齐挥发,如果酸是非挥发性的,则仅有氨逸出。如果组成铵盐的酸有强氧化性的,则分解出来的氨有一部分被氧化为氮和氮的氧化物。铵盐和碱作用,氨即挥发出来。

准备:

1.制备长试管取一支长约30厘米、内径约2厘米的玻璃管,把它的一端在酒精喷灯上熔封起来,制成一支特长的试管备用。

2.弯制双曲管取一支长约35厘米、内径约1.5厘米的玻璃管,在酒精喷灯上先弯成夹角约120°、一臂长约12厘米、另一臂长约23厘米的曲管。再把12厘米长的一臂在6厘米处向相反方向弯成约120°角,即成。

操作:

1.铵盐受热分解在长试管里盛氯化铵2克,用酒精排灯在试管底部加热。不久氯化铵即开始分解,一部分氨和氯化氢气体从试管口逸出,另一部分在试管口附近内壁上又重新结合生成氯化铵固体。

5 为了观察分解产物,这个实验可以用曲管进行。在一支双曲管中部盛氯化铵2克,两端各放湿润的pH试纸一条,然后用酒精排灯加热氯化铵(图7-88)。一分钟后,上端的pH试纸变成黛绿色,pH约为8;下端的pH试纸变成桔红色,pH约为6。这是因为氨的密度较小,扩散速度较快,先从向上的一端逸出。氯化铵的密度较大,容易从向下的一端逸出的缘故。这个实验如果用石蕊试纸则不易鉴别。

加热分解硫酸铵,在试管口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显现碱性反应。加热分解硝酸铵时,用量要少,因为生成的硝酸对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

5NH4NO3=4N2+9H2O+2HNO3

2.铵盐跟碱的反应在一支试管里盛少量氯化铵固体,加氢氧化钠溶液1毫升,在火焰上加热,用手掌在管口扇动,可以闻到强烈的氨味。这是铵盐的特殊反应。 3.铵盐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在坩埚内盛氯化铵晶体一小堆。将光洁的铜片在火焰上灼烧到表面上产生黑色的氧化铜薄层后,立即插入氯化铵晶体里,即见有白烟发生,这是升华的氯化铵(氯化铵在520℃时升华)。拿出铜片,黑色的氧化铜已去除,仍变为紫红色的铜。这是氯化铵受热分解后生成的氨的还原反应。

2NH3+3CuO

3Cu+N2↑+3H2O 这个实验说明在金属焊接上用氯化铵作焊药以除去金属表面上氧化物薄层的作用。

(五)铵根离子的检验

目的:掌握检验铵根离子的方法。

用品:烧杯、表面皿、量筒、天平、砝码、玻璃棒、试剂瓶、滴管。 碘化汞、碘化钾、氢氧化钾、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消石灰。 原理:以强碱作用于任何铵盐的水溶液或固体,会发生下列反应:

NH4++OH-NH3↑+H2O 这是铵盐和碱的特有反应,可检验铵根离子,当铵离子很少时就要用铵试剂检验,它是碘汞化钾(K2HgI4)的碱溶液,跟铵离子反应会生成黄色沉淀,铵离子多时,生成红棕色沉淀。

准备:把11.5克碘化汞和8克碘化钾溶于水中,配成50毫升溶液。加5%氢氧化钾50毫升,混和均匀,静置过夜。待微红色的沉淀下降后,倾出清液,就是铵试剂,贮于棕色瓶中备用。

6 操作:

1.用碱检验铵根离子在三支试管里分别盛氯化铵、硫酸铵和碳酸氢铵溶液各3毫升,各加入氢氧化钠1毫升,振荡后加热,可以嗅到有强烈的氨味。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检验,有白色的浓烟发生。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红色变成蓝色。

取碳铵(碳酸氢铵)、硫铵(硫酸铵)或氯铵(氯化铵)少许放在手掌中,加少量消石灰,混和后搓几下,可以闻到有强烈的氨味。这是检验铵态氮肥最简易的方法。

2.用铵试剂检验铵根离子在试管里盛水2毫升,加氯化铵溶液1滴,摇匀。再滴加铵试剂1~2滴,振荡,立即出现红棕色沉淀。

(六)过氧化钠的性质

目的:认识过氧化钠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用品:玻璃棒、蒸发皿、滴管、球形干燥管。过氧化钠、酚酞、硫粉、盐酸、石灰石。

原理:过氧化钠中含有过氧离子(O2-2),它具有不稳定性和氧化性。这些性质可以通过它跟水、硫和二氧化碳等实验表现出来。

操作:

1.过氧化钠跟水的反应 在一支干燥的试管里放入一小匙过氧化钠,向试管里滴入3毫升水,待有较多的气体放出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向管口,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反应完毕,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呈碱性。

2.过氧化钠跟硫的反应往蒸发皿里加入1~2克过氧化钠,再加入等体积的硫粉,用玻璃棒轻轻地混和均匀并堆成小丘状。将蒸发皿置于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铁圈内,用长滴管向混和物上滴1~2滴水后迅速离开。混和物猛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火花和烟雾。

3.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 在平底烧瓶里放几块小石灰石,干燥管底部垫上一薄层石棉绒,也可用玻璃绒,再加入1~2厘米厚过氧化钠,要装得疏松些。如图8-8装置。向烧瓶里注入2N盐酸20毫升,迅速将放有过氧化钠的干燥管连同单孔塞装在烧瓶上。

手摸干燥管球部,待感觉到发热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向管口,检验所放出的气体。反应完毕后取出干燥管中的固体,加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如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按二氧化碳气体检验方法进行)证明固体中另一生成物是碳酸钠。

7

注意事项:

1.用保存完好的过氧化钠(市售品是淡黄色小颗粒状固体),如发现已变质(呈白色),则不能再用。

2.在混和过氧化钠和硫粉时,动作要轻而迅速,以防爆炸或过氧化钠吸湿引起燃烧。

3.在制取二氧化碳时,稀盐酸的浓度以2N为宜。因二氧化碳的产气速度与产气量受盐酸浓度控制。 4.过氧化钠不要事先装好,以防变质。

其它实验方法:

1.将钠块放入坩埚中加热制取过氧化钠,用刚制得的产物跟水反应,实验效果更好。

2.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可用大试管代替烧瓶,用半截试管加上带短玻璃管的单孔塞代替干燥管。

(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目的: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并学会鉴别它们的方法。 用品:试管、小烧杯、酒精灯。无水碳酸钠、碳酸氢钠、澄清石灰水。 原理:碳酸钠很稳定,加热到熔点(857℃)以上才缓慢地分解。碳酸氢钠却不很稳定,在150℃左右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温度越高分解越快。

2NaHCO

3Na2CO3+H2O+CO2↑

利用它们热稳定性的差异,可以鉴别这两种物质。

8 操作:在两支干燥的试管里各放入约占试管容积1/6的无水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按图8-9装置两套仪器,并往烧杯里倒入半杯澄清的石灰水。同时开始加热,不久盛碳酸氢钠的试管口处有水珠出现,导管口有连续的气泡冒出,澄清的石灰水变成浑浊。盛碳酸钠的试管内,除刚加热时因空气受热而从导管口逸出几个气泡外,没有变化。实验终止时先移去烧杯后再熄灭酒精灯。

(八)碱金属化合物的焰色反应

目的:认识焰色反应并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碱金属离子的方法。 用品:酒精灯。铂丝、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钾、蓝色钴玻璃。

原理:当金属(或它的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原子中的电子就被激发,在从较高能级(激发态)跳回低能级时会放出能量,这些能量以一定波长的光的形式发射出来。原子的结构不同,发出光的波长就不同,焰色也各异。

操作:把铂丝的一端熔入玻璃棒,另一端弯成环状,平时保存在试管内(如图8—10所示)。使用时先用浓盐酸浸渍铂丝,再用蒸馏水冲净,在酒精灯无色火焰中灼烧,观察火焰是否有颜色。如果火焰显色,则应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火焰不再显色为止,这表示铂丝已洁净。

用洁净的铂丝分别蘸取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钾溶液,放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再用洁净的铂丝分别对蘸些水后粘上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钾粉末,放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9

注意事项:

1.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隔着蓝色钴玻璃去观察。因蓝色钴玻璃可以滤去灯焰本身和钠杂质所产生的黄色光。

2.钠的焰色反应灵敏度很高,因此盐酸、蒸馏水以及其它试剂中的微量钠都有反应,必须要求火焰的黄色显著,才能确定钠的存在。

3.应将沾有试剂的铂丝放在煤气灯氧化焰上灼烧。其它实验方法:

1.如果没有铂丝,可用废灯泡中的电极丝或300瓦的电热丝(镍铬丝)。2.最好用煤气灯,火焰近于无色。酒精喷灯、酒精灯也可以,但酒精要纯。 3.预先削好六支铅笔,露出的铅笔芯(石墨)顶端要削成平铲状。在酒精喷灯上灼烧,烧尽铅笔芯表面的有机物。冷却后分别蘸取锂盐、钠盐和钾盐的溶液或固体粉末,放在火焰上灼烧。

4.在烧杯中燃烧酒精,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化合物的粉末撒在火焰上。5.在透明胶片上用水基彩色笔均匀地涂上天蓝色,或用天蓝色染料配成溶液泡胶片晾干,都可代替蓝色钴玻璃。

10

推荐第4篇:高中化学钠教案

广西北海合浦西场中学 廖志航

课题1:钠教案

一、教材分析:

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 广西北海合浦西场中学 廖志航

六、教法:

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 实验 观察 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

广西北海合浦西场中学 廖志航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a.4Na+O2====2Na2O(白色固体)

△ b.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点燃 [板书]c.2Na+Cl2====2NaCl d.2Na+S====Na2S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由刚才Na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可知,Na与H2O反应生成了碱,那么,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2—4]用空塑料瓶和带有大头针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②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

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广西北海合浦西场中学 廖志航

[布置作业]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2.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火? 3.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及现象。

[板书设计]

推荐第5篇:高中化学金属钠教案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了解钠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实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

难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三、实验准备

实验用品:小烧杯、小刀、玻璃片、滤纸、镊子、酚酞、水、钠。

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五、实验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通过理论课上我们对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学习,已经对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本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将会让大家与金属钠有深度的熟悉。

【实验探究】 出示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样品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钠与煤油不反应) 【实验探究】 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同学观察并说出现象,以及能得到哪些结论?)

结论: 钠质软,银白色。

【实验探究】向一只盛有水的水槽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切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现象,教师归纳) 浮 钠浮在水面上, 小于水的密度;

熔 钠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 ,熔点低; 游 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有气体产生; 响 水面上有嘶嘶的声音;有气体产生; 红 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NaOH。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讨论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法等,总结如下: 1.物理性质: 色状: 银白色固体;熔点低;硬度小,质软;密度 小于水而大于煤油。 2.化学性质: 金属钠与水反应方程式 2Na + 2H2O==2NaOH+ H2

推荐第6篇: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能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重新认识酸碱盐,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探究物质奥秘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

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中学的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连有小灯泡和电源的两个金属片插入不同溶液中,发现有的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有的则不能,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呢? 【学生回答】氯化钠溶液,烧碱溶液,盐酸溶液……都可以使小灯泡发光。 【提出问题】为什么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一起来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以NaCl溶液为例,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导电? 【提出问题】NaCl晶体由哪些粒子构成? 【学生回答】Cl-和Na+。

【提出问题】NaCl晶体加入水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将NaCl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Cl-和Na+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NaCl=Cl-+Na+

(教师结合上图、学生回答进行讲解,示意图可以通过大屏幕呈现或者让学生看教材也可以。) 2.酸、碱、盐的电离

【提出问题】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

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 【学生回答】HCl、HNO

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HCl、HNO

3、H2SO4都能电离出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提出问题】试着写出NaOH、Ca(OH)

2、Ba(OH)

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学生回答】NaOH、Ca(OH)

2、Ba(OH)

2、KOH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Ca(OH)2=Ca2++2OH- Ba(OH)2=Ba2++2OH- KOH=K++OH-

NaOH、Ca(OH)

2、Ba(OH)

2、KOH都能电离出O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小组活动】列举常见的盐,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 【学生回答】

小组回答①:根据CuSO

4、NaNO

3、MgCl2等的电离方程式,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错误答案,该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铵根离子当做金属阳离子对待。) 小组回答②:(NH4)2SO

4、NH4Cl也是盐,但是电离出的阳离子不是金属阳离子。

小组回答③:盐能电离出的阳离子有金属阳离子、也有铵根离子,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酸根离子。

……

【教师总结】由此可知盐是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

4、Na2CO

3、NaHCO3是不是盐,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如何书写?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解析:Na2SO

4、Na2CO

3、NaHCO3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SO42- Na2CO3=2Na++CO32- NaHCO3=Na++HCO32-

教师需要讲解NaHCO3属于酸式盐,电离时,电离成金属阳离子和酸式酸根离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思考NaHSO4的电离方程式该如何书写?酸式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有什么规律没有?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略)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推荐第7篇:高中化学《乙烯》教案

“实验—探究”模式教学设计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 乙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重要性质和重要用途。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认识有机物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过程和方法:

1.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勤于思考,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运用观察实验的手段获取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享受到化学世界的乐趣。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烯的加成反应。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中心的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都知道:如果说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就是工业的血液。我们从煤和石油中可以获取两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从煤中我们可以得到苯,从石油中我们可以得到乙烯,乙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议席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设问:石油中能否得到乙烯? [科学探究] 石蜡高温裂化

提问:烷烃如甲烷遇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会褪色吗?利用课本P61装置图进行实验时,石蜡油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试管中,溶液不褪色,能说明生成的气体一定是甲烷吗?如褪色,说明生成的气体一定不是甲烷吗?是否含有甲烷等烷烃呢?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是否需要检验气体的纯度?石蜡油分解的气体燃烧时现象与甲烷等烷烃燃烧的现象是否相同?

[投影] 实验现象:生成的气体能使溴水和高锰酸钾褪色,燃烧时火焰明亮而带有黑烟

讲解:我们以前学了饱和烷烃的性质,知道它不能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通过我们的探究实验,可以看到分解出的气体能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生成了不饱和结构的烃。不饱和烃就是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烃。其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就叫做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它的结构与性质。 [板书]

一、乙烯的结构

[多媒体动画展示] 乙烯的球辊模型(立体图) 提问:乙烯的空间构型是怎么样的? 学生 :平面型

[学生活动]课本P61学与问,写出乙烯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及结构简式。 [多媒体展示] 分子式:

C2H4

结构式:

结构简式:

CH2=CH2 空间构型:

平面型

师:乙烯有那些性质呢?我们先把它制备出来,了解一下它的物理性质。 [学生小组实验]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讨论:①制取乙烯时为什么要先把无水乙醇倒入烧瓶,并在不断摇动烧瓶的情况下将浓硫酸分批加入;

②加热过程中为什么反应混合物颜色逐渐加深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 ③排水法直接集到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收集的乙烯气体纯吗?有哪些副产物产生?

[学生活动]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板书]

二、乙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乙烯是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是1.25 g/L,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

[小组实验]乙烯的可燃性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实验现象 [板书] 2.乙烯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可燃性

师: 产生黑烟是因为含碳量高,燃烧不充分;火焰明亮是碳微粒受灼热而发光 ②被氧化剂氧化

[小组实验]乙烯使高锰酸钾褪色

讨论:做乙烯性质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纯净的乙烯?杂质气体(如SO

2、CO

2、醚、醛)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猛酸钾溶液褪色吗?采用什么方法可排除杂质气体的干扰?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经过讨论辩析,学生对乙烯气体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再把甲烷和乙烯两种气体性质进行对比,小结出乙烯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师:由于乙烯的不饱和结构,容易被氧化剂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演示实验]乙烯使溴水褪色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 [板书](2)加成反应

[Flash动画演示]乙烯与溴单质的加成历程

[课堂练习][板书](3)加聚反应

[Flash动画演示]乙烯的加聚历程

[师]乙烯有哪些用途呢?其实在课本P60思考与交流上讲得很清楚,除此之外,植物生长的每个过程都会产生乙烯,因此乙烯还是植物生长的催熟剂。 [板书]

3、乙烯的用途

设问:乙烯的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都反映了它的不饱和性即“C=C”,由乙烯的化学性质,我们能否得出乙炔的化学性质呢?

学生活动回答:乙炔也是不饱和的烃,因此它的性质和乙烯是相似的,都能使溴水和高锰酸钾褪色,都能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

课堂反馈: ①设计一个实验,怎样从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中提纯甲烷?②现有两瓶无色气体,怎样用实验验证哪一瓶装的是甲烷、乙烯?最后布置课外思考题:怎样鉴别一种食品包装袋是聚乙烯塑料?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了乙烯的性质,重点讲解了它的化学性质。由于乙烯具有C=C,使得它的性质不同其他的饱和烃。这也是烷烃和烯烃性质上最大的区别。

课后作业:课堂检测乙烯部分

[教学反思] 本教案是以实验作为探究问题的手段,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的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推荐第8篇: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

澜沧二中

杨杭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学会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能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汽车尾气排放中含有NO合CO,这两种气体严重污染环境。从理论讲NO与CO反应可以生成N2玉与CO2,但是为什么气体排放的尾气中依然含有NO和CO?(因为该反应在没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相当慢。)再如工业上由N2与H2合成NH3,需要在高温,高压,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所以研究化学反应的条件对日常生活、工农业合材料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化学反应的条件应从连方面着手:一个是反应的快慢,即化学反应速率问题,一个是化学反应的程度,即化学平衡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平衡中的化学反应速率。 【板书】第二章: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讲述】今天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什么?第二件事:如何表示。第三件事:怎样用。 【板书】

一、是什么

二、如何表示

三、怎样用 【讲述】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件事:是什么。我们知道,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下面我们做个实验:

【演示实验2-1】在2支装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10mL 1mol/L盐酸和10mL 1mol/L醋酸。观察现象。

【讲述】我们看到,在加入盐酸的试管中,大理石与盐酸迅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在加入醋酸的试管里,反应则比较缓慢,只有少量气泡产生。我们都知道爆炸反应瞬间就能完成,而一般的塑料降解,需要几年才能完成。你看,这些反应的快慢不同,那么为了能准确表示反应的快慢及便于科学研究,引入了化学反应速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9页的内容。找出化学反应速率是什么。

(3分钟后)

【提问】现在,我们石否解决了第一件事?

【追问】请同学们告诉我“化学反应速率是什么?”

【板书】是用来衡量反应快慢程度的一个量。

【讲述】下面我们来做第二件事;如何表示。课本中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是如何描述的? 【板书】vAcAt

单位:mol/(L·s)或mol/(L·min) 【讲述】现在我们完成了第二件事,接下来我们来做第三件事,怎样用。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 【板书或投影】例题、向一个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2mol SO2和1mol O2.在一定条件下,2s末,测得容器内有0.8mol SO2,求2s内SO2,O2,SO3的平均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比。 解:

2SO2 + O2 2SO3 起始浓度(mol/L)

2 1

2 变化的浓度(mol/L) 2-0.8 (2-0.8)/2 2-0.8 vSO2vO2vSO32mol/L0.8mol/L2s2mol/L0.8mol/L22s2mol/L0.8mol/L2s0.6mol/(Ls)0.3mol/(Ls) 0.6mol/(Ls)vSO2:vO2:vSO32:1:2

答:2s内SO2,O2,SO3的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为0.6mol/(L.s)、0.3 mol/(L.s)、0.6 mol/(L.s)平均反应速率比vSO:vO:vSO2:1:2

223【讲解】启发引导学生应用严谨的求解格式解出答案,指出理解合求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几点注意。

【板书】

1、求得的反应速率都是正数没有负数;

2、求得的反应速率都是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

3、不同物质表示的同一反应速率,其数值不一定相等,其数值比等于化学反应计量数比

【提问】同学们是否解决了第三件事?

(解决了?真的解决了?那我们来作些练习检验下大家)

【练习】教材33页

一、1.2.3。

【讲述】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反应快慢的,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这是由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那么化学反应速率对于某一反应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不是,因为其他因素如: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会使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反应速率,那么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呢?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课后作业】预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一、是什么: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反应快慢程度的一个量。

二、如何表示:vA

三、怎样用:

1、求得的反应速率都是正数没有负数;

2、求得的反应速率都是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

3、不同物质表示的同一反应速率,其数值不一定相等,其数值比等于化学反应计量数比。

cAt 单位:mol/(L·s)或mol/(L·min)

推荐第9篇:高中化学平衡常数 教案(版)

第三节 第五课时平衡常数 教案

高二化学

【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的应用 【教学重点】平衡常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应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的条件?

一、化学平衡的特征——平衡常数I2(g) + H2(g) 2HI(g)序号起始时浓度mol/L698.6Kc0(H2)12340.010670.011350.011340c0(I2)0.011960.0090440.0075100c0(HI)000[H2]0.0018310.003560.004565平衡时浓度mol/L698.6K[I2]0.0031290.001250.00073780.001141[HI]0.017670.015590.013540.008410平衡时[HI]2[H2][I2]54.554.654.4554.330.010690.001141[HI]2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出平衡时的值,并分析其中规律。[H2][I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c2(HI)(1)温度不变时,c(H2)c(I2)为常数用K表示;(2)常数K与反应的起始浓度大小无关;(3)常数K与正向建立还是逆向建立平衡无关即与平衡建立的过程无关。其它平衡体系的数据进行分析,都有类似的关系。对于反应: aA+ bBcc(C)cd(D)Kac(A)cb(B)cC+ dD在一定温度时,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练习:试写出下列反应的浓度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2SO2(g)+O2(g) 2SO3C(s)+H2O(g) CO(g)+H2(g)c(CO)c(H2)c2(SO3)KK2c(H2O)c(SO2)c(O2)催化剂注意:反应中的固体或纯溶剂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

(1)平衡常数K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由K随温度的变化可推断正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 增大;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K 减少;(2)平衡常数K值的大小,可推断反应进行的程度。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K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3)反应的平衡常数与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一般来说,反应的平衡常数KC≥105,认为正反应进行得较完全;KC≤10-5则认为这个反应的正反应很难进行(逆反应较完全)。

例如:不同温度时,反应:H2(g)+I2(g) 2HI(g),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温度浓度平衡常数623K66 .9698K54.4763K45.9△通过改变温度,平衡常数大小的变化趋势可以判断上可逆反应的正方向是放热反应.二、与平衡常数有关的计算对于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关系,在计算中注意:(1)反应物:平衡浓度=初始浓度-转化浓度;反应物A: [A]=c0(A) -△c(A)(2)生成物:平衡浓度=初始浓度+转化浓度生成物D: [D] = c0(D) +△c(D)(3)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c(A):△c(D)=a:d

三、平衡转化率用平衡常数来表示反应的限度有时不够直观,常用平衡转化率α来表示反应限度。对于可逆反应: mA(g)+nB(g) pC(g)+qD(g)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该条件最大转化率)可表示:A的初始浓度A的平衡浓度100%A的初始浓度c(A)[A]0100%c0(A)A初始的物质的量A的平衡物质的量(A)%100%A初始的物质的量n始n平100%n始(A)%

(1)已知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求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例1:对于反应2SO2(g)+ O2(g) 2SO3(g) ,若在一定温度下,将0.1mol的SO2(g)和0.06mol O2(g)注入一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当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容器中有0.088mol的SO3(g)试求在该温度下(1)此反应的平衡常数。(2)求SO2(g)和O2(g)的平衡转化率。注:温度一定时,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虽然一定,但不同的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可能不同。不能脱离具体的反应物谈平衡转化率。

(2)已知平衡转化率和初始浓度求平衡常数例2:反应SO2(g)+ NO2(g) SO3(g)+NO(g) ,若在一定温度下,将物质的量浓度均为2mol/L的SO2(g)和NO2(g)注入一密闭容器中,当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容器中SO2(g)的转化率为60%,试求:在该温度下。(1)此反应的浓度平衡常数。(2)若SO2(g) 的初始浓度均增大到3mol/L,则SO2转化率变为多少?

【实践练习】

练习2:已知某温度下反应:2NO2(g) N2O4(g) 若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的NO2(g),达平衡时NO2的转化率为50%,求该温度下反应的浓度平衡常数。若温度不变,当NO2的初始为2mol/L时,NO2的转化率为多少。练习:对于反应2SO2(g)+ O2(g) 2SO3(g) ,若在一定温度下,将初始浓度为0.4mol/L的SO2(g)和1.0mol /LO2(g)混合注入一密闭容器中,当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容器中SO2(g)的转化率为80%,试求在该温度下(1)此反应的平衡常数。(2)求SO2(g)、O2(g)、SO3(g)的平衡浓度。

例3:在2L的容器中充入1mol CO和1mol H2O(g),发生反应:CO(g)+H2O(g) CO2(g)+H2(g) 800℃时反应达平衡,若k=1.求:(1)CO的平衡浓度和转化率。(2)若温度不变,上容器中充入的是1mol CO和2mol H2O(g),CO和H2O(g),的平衡浓度和转化率是多少。(3)若温度不变,上容器中充入的是1mol CO和4mol H2O(g),CO和H2O(g),的平衡浓度和转化率是多少。(4)若温度不变,要使CO的转化率达到90%,在题干的条件下还要充入H2O(g) 物质的量为多少。

推荐第10篇:高中化学 原子结构复习教案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学法指导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也能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本章学习重点是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和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离子键和共价键。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和同位素的考点,常以重大科技成果为题材,寓教于考,突出教育性与实践性。近几年的命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关于原子的组成及各粒子的关系;

2.分子、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数的比较;

3.已知同位素质量数和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求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

4.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试题大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模式也较为稳定。由于原子结构的发现源于物理学中α粒子的运动实验,无疑,原子结构成了理化学科间综合的素材。预计这一知识会成为“3+X”综合测试命题的依据。

1.原子的组成和三种微粒间的关系

A 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电荷数: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子云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很小,带负电荷;②运动的空间范围小(直径约为10-10 m);③高速运动。

(2)电子云的概念:原子核外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是没有确定的轨道的,就好像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这种“带负电荷的云雾”称之为电子云。电子云密集(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多)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多;反之,电子云稀疏(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少)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 1最外层电子数 4

得失电子趋势 较易失 较易得

元素的性质 金属性 非金属性

(2)阳离子:Mg2+、Na+、Al3+、NH4+、H3O+

(3)阴离子:N3-、O2-、F-、OH-、NH2-。

2.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 H

(2)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

(3)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Be、Mg、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l。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1。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S :

(9)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掌握了上述一些结构特点及规律可以迅速推断元素及其原子序数等。

第11篇:如何写高中化学的教案?

可是还没开始,问题就先出现了。

在写教案之前,我先看了一遍的书,整理了一下书中的知识内容。我看的是现在人教版的必修一中的第一章。(说实话,仅仅是看现在的教科书,上面的东西实在是少。虽然说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各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应试教育中的硬把知识塞给学生,但我还是觉得教材上的内容有点少,达不到我们的目的。)所以我又参考了几本资料,整理了一章的知识内容。

有了这些,剩下的就是设计了,如何设计一节生动的课堂,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我认为最难的一部分,而问题也在这里出现了:

首先,我发现我整理出来的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点多,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只要把关键的一些东西教给学生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相关联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或是在以后的习题课上再讲。那么在这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关键的东西呢?什么样的内容是可以起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目的?如何来筛选这些知识内容?

其次,这些知识特别散,很难穿到一起,这样讲给学生的话,如何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呢?我上学的时候就是特别讨厌教师死板的一个点一个点的罗列知识,然后让学生记下来,背下来,所以我希望我的课堂是可以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就像是参加一个自己喜欢的活动一样。所以主要的内容筛选出来,但是如何能把这些内容以新颖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这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

嗯,今天就先说这些吧,希望大家来讨论哦,期待您的指正!

第12篇: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经验分享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经验分享

本人于2016年5月22日参加了陕西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的面试,由于之前看到了关于面试流程的一些分享,受益匪浅,觉得要将这种分享精神传递下去。现将本人参加的面试流程分享给大家。

按照准考证的候考时间来到考场,接着进入侯考室,在侯考室还可以看书看手机之类的。老师按照分组点名,点名后确认个人信息并签名,进入抽题室,抽取试题。接着进入备课室写教案,此时课本、资料、手机就不看了,备课时间大约15-20分钟。备完课,会有工作人员带领去面试的教室。面试时,会随机出两道结构化面试试题(我会另外整理),回答完毕后就可以开始讲课了。讲课时间10分钟左右,一般讲到5-7分钟,就可以考虑收尾了,后面老师会根据讲课内容进行提问,回答完毕后,记得擦掉板书,谢谢老师,离场。

本人的一点小小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3篇: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经验贴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经验贴

原创。今天刚考完教师资格证面试,在面试前在网上找了众多资料,感觉非常少,最后看见一个文库中的经验贴,感觉很有帮助,于是希望自己也能写一份,帮助以后要考的人。

我考的是上海高中化学。用的是人教版教材。

一、带好准考证和身份证即可,手表也可以带一个。

二、关于服装问题,正装可穿可不穿,今天很多面试的人都是穿的便装,我是穿的牛仔裙去面试,最好是穿有领子的服装,比如衬衫都可以,穿的要正常一点,不要太花哨。

三、考试流程是这样的:先进入一个候考室,领取号码,得知自己的考试教室,在候考室中会等待较长时间,我大概从8点40等到了9点35左右,这个阶段包是在自己手里的,可以和周围人聊聊天也可以自己带资料看,不过考前看资料太影响心情造成紧张情绪,看大家心理承受能力了,我今天就和一个华师大的研究生聊了很久,感觉整个人挺放松的后来,在候考室只是准备工作,听老师指导即可以,这时候是没有考题的。

之后由老师带领进入一个教室,按在候考室领取的号码就坐。他会发给你试题、草稿纸、备课纸。在20分钟内备完课,备课纸上应有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授课流程、小结、板书,即教师资格证笔试学科知识最后一道题。在他说时间到了之后就不可以动笔了。所以还是建议带一下手表,控制一下时间。

然后进入自己的考试教室。到达教室时,应等前一轮面试的同学出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再进入。我今天先敲了下门,然后老师说你等一下,在门口等了一会她指示我进去,然后再进去。她会让你给她身份证,教案以及他发给你的试题是可以拿在手里讲的!!!

之后就开始面试。5分钟的结构化面试-10分钟的试讲-5分钟的答辩。 他提问我的题目是,如果有学生给你起绰号怎么办?第二个问题是鼓励塑造人,批评毁灭人,你怎么看? 试讲,我抽到的是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答辩他问的是AgCl为什么不溶于HNO3以及除了Zn置换CuSO4你还能讲出另外一个金属置换金属的反应么?

结构化面试中,他在中途打断了我一下,这时候也别紧张,考的就心理能力。在试讲的时候,口齿清楚,要有模拟下面有学生的场景。当时有一个老师盯着我看,别被她盯慌了就好。记得一定要有小结!至于答辩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还有一些同学抽到的是乙醇、Na的性质、乙炔等,反正好好复习,祝大家成功!

第14篇: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化学

2012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化学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文《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 练 提问 讨论 归纳 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

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氧化剂 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 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 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 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 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第15篇:高中化学

2、通过对比教师“培训”和“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分析继续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培训”和“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培训讲求时效性;培训的目的是将现有工作做得更好;培训注重技能。教育针对各年龄层次;教学注重长期性;教育的目的是准备从事新的工作;教育侧重认知和态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我们说“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后来变成了“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缸水”。再后来,人们认识到老师只有固定量的水是不够的,应该有涓涓不断的细流才行。这句话虽然几经变化,但是不论怎么变,它都只说明了一个问题:要当一名好老师,就应该有丰富的知识。然而,知识是发展的,是常新的。作为老师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更新知识和积累知识。俗话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广大教师更应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继续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有利素质教育的实施。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要适应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一专多能。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改革,进行创新,不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手段上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能用计算机等进行多媒体教学。然而,想要掌握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的老师就只能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不段给自己“充电”

二、参加继续教育,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利用多种继续教育方式进行的教材培训、听课、专家讲座等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了解教材,学习一些好的教学模式和崭新的教育理念。2010年我参加继续教育,在他们那里,我学到了许多原来没有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三、使教师获得了教学反馈和合作反思的机会。

同一学科,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在一起共同摸索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们在相互合作中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和改进策略,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技术。

四、继续教育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平庸的教师给孩子奉送真理,而优秀的教师却让孩子发现真理。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一门教育艺术,比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更难。作为教师,不下苦功钻研、借鉴和吸收是不行的。继续教育为老师不断地学习、借鉴,从多方面吸收别人先进地教育经验和教育艺术提供了平台。综上所述,继续教育不仅对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继续教育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第16篇:最新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题目

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

高中化学《酯化反应》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酯化反应》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厨师在炒菜尤其是烧鱼时都喜欢加些酒和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过程产生了具有浓郁香味乙酸乙酯。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酯化反应

【演示实验】视频演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实验过程。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乙酸与乙醇反应的实验中①实验条件是什么?(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②实验现象是什么?(实验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不溶于水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微观演示】乙酸与乙醇反应中各分子的变化过程。

【学生归纳】乙酸脱掉羟基,乙醇脱掉氢,再结合生成乙酸乙酯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介绍】乙酸乙酯是乙醇分子中的乙氧基(CH3CH2O-)取代了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OH)的生成物。像这种醇和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学生练习】乙酸与正丙醇生成的酯叫乙酸丙酯,甲酸与乙醇的反应生成甲酸乙酯。 【发现规律】酸与醇生成的酯叫做某酸某酯。 (2)官能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信息提示”部分,归纳什么是官能团。并举例说明。

【讨论作答】一些基团反映了一类有机物的共同特性,叫做官能团。例如:甲醇和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乙酸和高级脂肪酸的官能团是羧基,甲醛、乙醛的官能团是醛基。

【归纳总结】官能团一般是指能决定这个物质特殊性质的基团。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总结常见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及性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教学重难点是什么?【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学生第一次接触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反应类型,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酯化反应。乙酸乙酯是乙醇分子中的乙氧基(CH3CH2O—)取代了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OH)的生成物,即乙醇分子和乙酸分子间脱去一个水分子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内容也比较抽象,因此设置难点是酯化反应的机理。

2.酯化反应生成的水分子里的氧原子是由醇提供还是酸提供?在科学上怎样给予肯定?【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酸提供的。可以用同位素示踪法:用含氧的同位素18O的乙醇与乙酸反应,可发现所生成的乙酸乙酯分子里含有18O原子;同样用用含氧的同位素18O的乙酸与乙醇反应,发现所生成的乙酸乙酯分子里没有18O原子。

高中化学《电解》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电解》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复习导入】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初步理解电池、电极、电解质溶液。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电源,学生观察两极现象。(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得出结论】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小组讨论】(1)通电前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2)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3)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 【视频演示】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

【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得出结论】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为电解池。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NaOH溶液或H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整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列成表格。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会判断两极所发生反应的类型;能独立地正确书写几种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简要说明电解的原理。【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高中化学《乙烯的性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乙烯的性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境创设】生活中很多水果有催熟的功能,因为成熟的水果能释放具有催熟功能的乙烯,图片展示常见塑料制品,介绍塑料制品和乙烯有关。提问:乙烯是一种什么物质?其结构和性质如何? (二)新课教学 1.乙烯的结构认知

【展示模型】展示乙烷、乙烯的球棍模型,将模型分给学习小组观察。 得出结论:①乙烯分子中有碳碳双键;②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回忆书写乙烷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进一步书写乙烯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

2.乙烯化学性质的探究 【学生实验】

①把乙烯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把乙烯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教师总结:①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其褪色;②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发生加成反应,写出乙烯加成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师讲解】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的碳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学生活动】由一名学生上讲台用模型演示乙烯分子和溴分子发生加成反应的过程,归纳总结加成反应的规律。 (三)巩固提高

【学生练习】写出乙烯与氢气、氯气、氯化氢、水等分子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乙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加聚反应的特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写出乙烯的电子式。【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乙烯的电子式为:。

2.怎么给烯烃命名?【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中学阶段的烯烃命名主要采用系统命名法,基本要点是:(1)首先,选择含有双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按主链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命名为某烯。(2)给主链编号时从距离双键最近的一端开始,侧链视为取代基,双键的位次须标明,用两个双键碳原子位次较小的一个表示,放在烯烃名称的前面。

在大学阶段还会涉及到顺反命名,把两个双键碳原子上所连的四个基团按原子序数进行排序,优先基团在双键同一侧的称为顺式,在双键异侧的称为反式。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化学反应的本质,学生回答之后提出假设:要是可以计算反应有“多少”粒子参加反应,我们是不是可以控制反应呢?是否可定量的要求多少粒子参加反应?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微观粒子,跟前面例子中的大米、绿豆等,在计量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可能通过数数目,得到具体的多少。提出新问题:称量粒子质量可以吗?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引入本节课《物质的量》。

(二)情景设置 新课讲授 1.物质的量

教师讲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概念、单位和符号。说明物质的量是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阿伏伽德罗常数

答辩题目解析

1.阿伏伽德罗常数有单位吗,它的定义是什么?【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有单位,单位是每摩尔(/mol)。

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

2.你觉得化学课程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哪些,请列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生活实例导入法:我们经常会给学生强调,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因此,很多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是化学老师的好素材;比如在讲解盐类的水解的知识的时候可以“纯碱不是碱”或者“纯碱为什么可以去油污”来导入。

故事导入法:任何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而言都避免不了有一丝枯燥乏味,如果能在平时积累和化学学习有关的小故事,在故事中设置问题情境,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探索欲。

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奇妙的化学实验想象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化学,引起求知欲望,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高中化学《萃取》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萃取》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粘了油渍,常常用汽油擦洗,你知道为什么吗? 【引入新课】这是利用了萃取原理,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时,我们用分液漏斗。 环节二:讲授新课

【展示讲解】分液漏斗的构造与使用原理(斗体,盖在斗体上口的斗盖,斗体的下口安装一三通结构的活塞,活塞的两通分别与两下管连接。) 【演示讲解】实验1-4: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使用前要验漏②振荡时要及时放气③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流下。

【提出问题】请尝试归纳什么是萃取、什么是分液? 【得出结论】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环节三:巩固提升

【实验探究】给出药品:苯、溴水、蒸馏水、酒精,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萃取溴单质、汇报现象和结论,讨论萃取剂的选取标准。

【得出结论】选取萃取剂的标准为:萃取剂与原溶液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萃取剂与原溶液无反应。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容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时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作业】请尝试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解释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了萃取原理? 板书设计

萃取

1.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步骤:装液→震荡→静置→分液。

2.分液: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3.萃取剂的选择标准:

(1)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不反应; (2)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大于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3)溶质不与萃取剂发生反应。 答辩题目解析:

1.请问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萃取的操作方法。本课首先教师通过直观出示分液漏斗,对分液漏斗的组成进行系统介绍,再此基础之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对于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如分液的方法等加以重点强调,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实验表格的填写,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萃取以及分液的概念。在系统完整的操作理论指导下,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药品及仪器设计实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再次进行巡视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萃取的操作方法。

2.碘和四氯化碳能用分液漏斗分离吗?【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碘能溶于四氯化碳中。 高中化学《气体摩尔体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气体摩尔体积》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复习公式N/NA=n=m/M,再一次明确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同时考虑另外一个宏观物理量——体积。提出新问题:如何建立V与n之间的关系呢?引入新课《气体摩尔体积》。

(二)情境创设 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请学生根据摩尔质量的知识从理论上试着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ppt上给出气体摩尔体积的相关知识。

2.学生对课前计算结果和课上的实验的观察,从中归纳结论。

①观察课前对l mol物质体积的计算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②通过课前对电解一定量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比,结合课堂上对实验的观察,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得出结论:同温同压时,l mol的气体——体积大,不同气体体积大致相同。固、液体——体积小,不同物质体积各不相同。对于气体,同温同压时:物质的量相同时体积也相同。

3.结合刚刚得出的结论提问:为什么在同温同压时,相同物质的量的不同气体,体积却大致相同?请小组内总结,从微观粒子角度考虑,决定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进行讲解: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①粒子数目(相同);②紧密排列时取决于粒子大小(固体和液体);③离子间距离很大时取决于粒子间距(气体)。并及时强调,气体分子间距离取决于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所以才会出现,分子数相同(即物质的量相同)时体积也相同。

4.通过数据进行讲解和得出结论:

0℃,101 kPa(标准状况),l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即此时,气体摩尔体积Vm=22.4 L。 提示学生从微观粒子角度考虑,并将模型中的小球换成大小不一的,进行展示,依据模型理解。通过模型中大小不一的小球帮助学生理解相同条件下,不同气体的Vm相同的本质原因。

(三)巩固提升

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当堂课学到的知识。布置作业:课下总结物质的量n与质量、粒子数、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能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②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③能进行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判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气体摩尔体积;②通过制作模型和动画演示理解各因素如何影响气体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进一步体会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②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取决于什么?【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大小相同。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滴水生火”魔术。

教师表演化学小魔术:“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开始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第一滴水。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用水点着了火呢?”

引入新课:这是因为灯芯里有金属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钠的性质,进而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1:钠的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存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强调钠的取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用镊子夹取小块钠,用滤纸把表面的煤油吸干;剩余的钠放回原试剂瓶中等。) 提出问题:“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表述现象、归纳性质。 实验探究2: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提出问题:“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实验过程: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表述现象、归纳性质。(活泼性、熔点) 讲解: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会生成氧气,温度达到了棉花的着火点,棉花就燃烧起来了。教师强调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学生书写钠与氧气分别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探究3:钠与水的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向一支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有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表述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解:实验现象可以归纳成五个字“浮、熔、游、响、红”,得出相应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深化理解 请学生说一说钠非常活泼的原因。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作业:查阅资料并思考若金属钠燃烧应该如何灭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说明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以“滴水生火”的实验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教学环节,对于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我采用直观展示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出其物理性质为:银白色固体,密度小,质软硬度小等。对于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分别通过探究实验

2、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及结果讨论,总结出:钠与氧气及水反应的事实。在巩固提高环节,教师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认知为出发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微观上分析金属钠性质活泼的原因;为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随机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并预留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

2.如果金属钠燃烧,应该如何灭火? 【参考答案】

如果金属钠燃烧,应该用泥土或沙子盖灭,不能用水或干粉灭火器。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均能生成氧气。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如何导入新课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 【参考答案】

本节课开始,我展示了魔术实验,采用了实验导入的方式。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急于想了解本节知识的大概内容,想知道有哪些有趣的实验,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在观察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好看、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的开始,可由教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巧布疑阵、设置悬念,就会使学生学习时明确目的、增强动机,起到“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

2.在醇生成烯烃的消去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浓硫酸的作用是作催化剂和脱水剂。

高中化学《氨气的性质》

高中化学《气体摩尔体积》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P55页图3-29,第ⅥA族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符合前面所学规律,但H2O的沸点却反常,这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导入本节课《氢键的形成》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5页内容,回答:因为氢键的原因,导致水的沸点反常。 教师提问:氢键是不是化学键呢?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学生回答:氢键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教师提问:氢键是如何形成的呢?给学生资料“氢键的成因”供学生参考讨论。

学生回答:当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以共价键相结合时,由于H—X键具有强极性,这时H相对带上较强的正电荷,而X相对带上较强的负电荷。当氢原子以其唯一的一个电子与X成键后,就变成无内层电子、半径极小的核。其正电场强度很大,以至当另一HX分子的X原子以其孤对电子向H靠近时,不但很少受到电子之间的排斥,反而互相吸引,抵达一定平衡距离即形成氢键。

教师提问:那么电负性大的原子X都有哪些呢? 学生通过课本寻找得到答案:N、O、F。

教师提问:总结起来,你们能不能总结出氢键的定义? 学生回答: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与H核之间的很强的作用叫氢键。通常我们可以把氢键看做一种比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教师提问:化学键都有各自的表示方法,那么氢键应该如何表示呢?再仔细看一下课本,我找学生来板演。 学生板演:X—H···Y 教师总结:这位同学写的很对,你们是不是也写对了呢? 教师追问:那么问题来了,“X—H···Y”中X和Y可以是一样的吗? 学生回答:可以,比如刚才说的水中,就是O—H···O。

教师总结:很好,“X—H···Y”中X和Y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不同。

教师提问:既然氢键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那么氢键的存在对物质的性质会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氢键的存在可以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对物质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水和乙醇能以任意比例互溶。 教师总结补充:在极性溶剂中,如果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就会促进分子间的结合,导致溶解度增大。例如:由于乙醇分子与水分子间能形成不同分子间的氢键,故乙醇与水能以任意比互溶。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高中化学《气体摩尔体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气体摩尔体积》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复习公式N/NA=n=m/M,再一次明确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同时考虑另外一个宏观物理量——体积。提出新问题:如何建立V与n之间的关系呢?引入新课《气体摩尔体积》。

(二)情境创设 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请学生根据摩尔质量的知识从理论上试着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ppt上给出气体摩尔体积的相关知识。

2.学生对课前计算结果和课上的实验的观察,从中归纳结论。

①观察课前对l mol物质体积的计算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②通过课前对电解一定量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比,结合课堂上对实验的观察,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得出结论:同温同压时,l mol的气体——体积大,不同气体体积大致相同。固、液体——体积小,不同物质体积各不相同。对于气体,同温同压时:物质的量相同时体积也相同。

3.结合刚刚得出的结论提问:为什么在同温同压时,相同物质的量的不同气体,体积却大致相同?请小组内总结,从微观粒子角度考虑,决定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进行讲解: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①粒子数目(相同);②紧密排列时取决于粒子大小(固体和液体);③离子间距离很大时取决于粒子间距(气体)。并及时强调,气体分子间距离取决于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所以才会出现,分子数相同(即物质的量相同)时体积也相同。

4.通过数据进行讲解和得出结论:

0℃,101 kPa(标准状况),l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即此时,气体摩尔体积Vm=22.4 L。 提示学生从微观粒子角度考虑,并将模型中的小球换成大小不一的,进行展示,依据模型理解。通过模型中大小不一的小球帮助学生理解相同条件下,不同气体的Vm相同的本质原因。

(三)巩固提升

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当堂课学到的知识。布置作业:课下总结物质的量n与质量、粒子数、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能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②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③能进行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判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气体摩尔体积;②通过制作模型和动画演示理解各因素如何影响气体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进一步体会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②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取决于什么? 【参考答案】

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大小相同。

高中化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面包的标签。请学生观察保质期。

导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我们知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面包的保质期长短不同,那么温度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除了温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呢?我们这节课就初步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实验探究,新课讲授

展示图片:请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同金属单质(镁、铝、锌、铁)与稀盐酸的反应。

提问: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金属单质与稀盐酸反应,它们的快慢并不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结论: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请大家阅读教材上的【实验2-5】的实验方案,思考一下实验方案的缺陷,改进一下实验的方案并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结论:催化剂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师补充:并不是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增大化学反应的速率,有的催化剂能减小某些反应的反应速率。能增大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做该反应的正催化剂,减小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做该反应的负催化剂。

请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 (1)铁矿石炼铁时要粉碎成矿粒。

(2)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把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 (3)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得出结论: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物的浓度等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 作业:调查生产生活中改变外界因素调节反应速率的实例,并用化学知识解释。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反应物的浓度。

2.用本节课知识解释为什么食物要放在温度低的地方? 【参考答案】

食物腐败实质就是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温度低,化学反应速率较低,食物不易腐败。

高中化学《明矾的净水作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明矾的净水作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实验展示,激趣导入

多媒体视频展示明矾净水的实验:

取适量研磨细的明矾粉末加入到盛有河水的一个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教师设疑:这种白色物质明矾是什么?它是如何起到净化水的作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明矾的净水作用。 教师板书课题“明矾的净水作用”。

第17篇: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

篇1: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三章单元教学设计 ---《金属及其化合物》

班级:09级化学四班

姓名:连莉莉

学号:40907201 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的地位

金属及其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2、本章教材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初步理解了从实验学化学的思想,巩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习了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具有实验探究基本技能,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为本章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但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铁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多加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

2、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三维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三、课程目标

1、了解钠、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初步认识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重要意义。

3、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4、以金属知识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通过比较、归纳等,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5、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以活泼金属钠,较活泼金属铝、铁,不活泼金属铜为代表,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并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方法。

②以mgo、fe2o

3、cuo为代表,了解金属氧化物的主要理化性质和主要用途。

巩固药品取用等基础实验操作。

③以铁的氢氧化物和al(oh)3为代表,了解金属氢氧化物的制法、性质和用

途。 ④以al2o

3、al(oh)3为代表,了解两性物质的特点。以kal(so4)2 为代表,

使学生掌握复盐的组成特点。

⑤掌握试管实验等基础实验操作及焰色反应操作。

⑥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特点,使学生掌握酸式盐的组成特点。 ⑦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⑧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初步了解实验观察方法。②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同时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比较法。

③通过对几个实验的探究,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④通过观察比较部分合金的的组成及性能,了解部分合金的用途及其如何正确的选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图表分析、联系生活等多渠道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②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钠跟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③通过对金属钠、镁、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④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如何正确使用金属及如何爱护金属资源。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

1、重点

①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②钠的化合物及镁、铝的性质。

③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性质,fe2+、fe3+ 的转化。

④知道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

2、难点

①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②钠的化合物及镁、铝的性质。

③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性质,fe2+、fe3+ 的转化。

④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

六、教学策略

节次 探究主题 主要内容

篇2:高中化学必修一_第三章第一节_金属及其化合物_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三章第一节 金属及其化合物 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铝的物理性质;

(2)掌握铝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反应; (3)总结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熟悉一些实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铝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铝与强碱水溶液的反应四.实验设计

教师演示实验 1.铝粉的燃烧 2.铝热反应 学生实验 1.加热铝片 2.铝与酸的反应 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铝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教师应根据生活中的有关铝的物质启发学生归纳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有关铝的简单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篇3: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总结与练习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

1了解地壳中金属元素含量、金属的存在状态、金属的化学共性。

2了解na的保存、na常温下在空气中的变化,掌握加热条件下na与o2的反应,na与水的反应。

3了解fe与al分别与o2的反应,al2o3的保护作用,掌握al与naoh溶液的反应。 4了解金属氧化物的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金属氧化物溶于水的规律、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al(oh)3的两性。

5掌握na2co

3、nahco3的性质,了解na2co

3、nahco

3、kal(so4)2的用途。6掌握铁盐、亚铁盐的检验方法,fe2+、fe3+的性质和相互转化 7了解常见合金的性能及用途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提高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培养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金属知识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通过比较归纳等,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一般方法。 3学会用焰色反应判断某些金属元素的存在 4学会选择金属材料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初步认识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重要意义。

2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积极提出问题,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

第一讲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7.73%,第二位fe:4.75%。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原因:金属元素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性质活泼。 【思考与交流】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根据初中所学内容填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存放方法。

钠一般存放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1:na和o2反应

(1) 常温下

【实验探究1】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切面的颜色变化银白色逐渐变暗(2)钠的燃烧。

【实验探究2】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描述实验现象:金属先熔化,

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反应可表示为: 2na + o2 na2o2 (颜色:淡黄色固体) 注意:①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②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防止干扰观察现象,③未用完的钠块全部放回原试剂瓶中。

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o3 【实验探究1】 用坩埚钳钳住一块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实验现象 逐渐熔化,失去光泽,但不滴落

原因: 铝的熔点 为665℃ 氧化铝的熔点 为2050℃ ,铝表面的致密氧化膜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落下。

【实验探究2】 用坩埚钳钳住一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实验现象: 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 磨去氧化膜的铝片在空气中很快又形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归纳小结】 ①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易进行(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金属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就说明金在加热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②金属和氧气反应一般生成普通氧化物,例mgo al2o3 cuo,但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fe3o4。

③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有的疏松,不能保存内层金属,如铁;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有的致密,可以保存内层金属镁、铝。 第二课时

二、金属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 na和烧杯里的水作用:

现象:反应剧烈,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迅速游动,嘶嘶作响,溶液变红。 .....(2)现象分析

化学反应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oh+h2↑ 【思考讨论】

①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不能,因能和水反应。应用细砂) ②为什么能将钠保存在煤油中?能否保存在汽油或ccl4中?(钠容易被氧气氧化而变质,必须将钠隔绝空气保存;钠不与煤油发生化学反应;钠的密度比煤油大,能够有效隔绝空气。不能保存在汽油中,因汽油易挥发,使钠暴露在空气中,发生火灾。不能保存在ccl4中因钠的密度小于ccl4的密度)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写出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观察到现象:反应剧烈,钠熔成小球,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嘶嘶作响,溶液中同时出现蓝色沉淀。2na+2h 2 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

2、铁和水反应

铁不能和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和水蒸气反应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见课本p50(引导学生从水蒸气的产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反应) 【实验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 fe3o4+4h2↑ 现象: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探究】(1)取2支小试管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

观察现象。

(2)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两支试管口,观察现象。

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都能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h2 3+ 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离子方程式:2al+6h+=2al+3h2↑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2oh+2h2o=2alo2+3h2↑

【思考讨论】

1、在上述实验中,为什么铝片放入盐酸和naoh溶液中,不立即产生气泡?

2、由上述实验还能得出哪种物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1)、原因:铝片表面上的al2o3先和盐酸和naoh溶液中,所以不立即产生气泡(2)、物质名称:al2o3 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运用

一、回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公式

二、理解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与物质的量之比的含义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比如在下面的那个反应中,na和h2o以及产物naoh、h2是按2:2:2:1的比例进行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分子数之比为:2:2:2:1 2na + 2h2o == 2naoh +h2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2 2 1 扩大na倍 1.204×1024 1.204×1024 1.204×1024 6.02×1023 物质的量之比2mol 2mol 2mol1mol 质量之比 4g 32g 36g 从上面一系列的比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

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还等于在相同条件下各气体的体积之比。

计算时同种物质各种量(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的单位要统一。即上下单位要一致

三、物质的量在方程式中的运用 例题讲解 例1见课本p52页

例2实验室用60g含 caco3 80%的大理石与足量12mol/l浓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求:①参加反应浓盐酸的体积。②生成co2的体积(标况下)。

分析思路:把参加反应caco3转化为物质的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求题目

所求。(注意解题格式) 解n(caco3)? m(caco3)??(caco3)m(caco3)?60g?80% 100g/mol ?0.48mol caco3(s) +2hcl== cacl2+ h2o + co21mol2 mol22.4 l 0.48mol 12mol/l×v [hcl(aq)] v (co2) v [hcl(aq)]=0.08 lv v(co2)=10.752 l 答:参加反应浓盐酸体积为0.08l,生成co2的体积在标况下10.75 l。

例3.用8.7 g mno2与100 g 36.5﹪的浓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产生cl2 在标况下的体积是多少?未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是多少?被氧化的hcl物质的量是多少? 分析思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当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已知时,首先须判断何者过量,然后根据不过量的物质来进行计算。

解: mno△

2 + 4hcl(浓) ======mncl2 +cl2↑+2h2o 1 mol4 mol 22.4 l 8.7g%87g?mol?1 ?0.1mol 100g?36.536.5g?mol?1 ?1mol v(cl2) 因为:1mol×0.1mol<4mol×1mol

所以,反应物hcl过量,应根据mno2的物质的量0.1 mol计算: 消耗hcl为: n1(hcl)= 0.1mol?4mol 1mol ?0.4mol 剩余hcl为:

n2(hcl)=1mol-0.4mol=0.6mol 剩余hcl的质量为: m(hcl)=n2(hcl)·m(hcl) =0.6 mol×36.5 g·mol-1

=21.9 g

v(cl2)= 0.1mol?22.4l 1mol ?2.24l 被氧化的hcl物质的量:因参加反应的盐酸一半被氧化所以n(被氧化hcl)=0.4mol/2=0.2mol 答:消耗hcl 0.4 mol,产生cl2 2.24 l,未参加反应的hcl为21.9 g,被氧化的hcl物质的量是0.2mol。

第二讲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一课时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请同学回顾钠在常温下和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及产物的差异?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篇4: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教案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

1了解地壳中金属元素含量、金属的存在状态、金属的化学共性。

2了解fe与al分别与o2的反应,al2o3的保护作用,掌握al与naoh溶液的反应。。 3了解常见合金的性能及用途

第一讲 《金属的化学性质》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7.73%,第二位:4.75%。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原因:金属元素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性质活泼。 【思考与交流】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na和o2反应 (1) 常温下

【实验探究1】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切面的颜色变化银白色逐渐变暗 (颜色:白色固体) (2)钠的燃烧。

【实验探究2】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描述实验现象:金属先熔化,反应可表示为: 2na + o2(颜色:淡黄

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色固体)

注意:①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②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防止干扰观察现象,③未用完的钠块全部放回原试剂瓶中。

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o3 【实验探究1】 用坩埚钳钳住一块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实验现象 逐渐熔化,失去光泽,但不滴落

【实验探究2】 用坩埚钳钳住一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实验现象: 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 磨去氧化膜的铝片在空气中很快又形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归纳小结】 ①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易进行(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金属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就说明金在加热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②金属和氧气反应一般生成普通氧化物,例mgo al2o3 cuo,但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fe3o4。

③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有的疏松,不能保存内层金属,如铁;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有的致密,可以保存内层金属镁、铝。

二、金属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 na和烧杯里的水作用:

现象:反应剧烈,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迅速游动,嘶嘶作响,溶液变红。

.....【思考讨论】

①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不能,因能和水反应。应用细砂)

②为什么能将钠保存在煤油中?能否保存在汽油或ccl4中?(钠容易被氧气氧化而变质,必须将钠隔绝空气保存;钠不与煤油发生化学反应;钠的密度比煤油大,能够有效隔 222++oh-2 绝空气。不能保存在汽油中,因汽油易挥发,使钠暴露在空气中,发生火灾。不能保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写出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观察到现象:反应剧烈,钠熔成小球,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嘶嘶作响,溶液中同

2、铁和水反应

铁不能和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和水蒸气反应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见课本p50(引导学生从水蒸气的产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 ) 【实验探究】现象: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探究】(1)取2支小试管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现象。

(2)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两支试管口,观察现象。

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都能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3+ --【思考讨论】

1、在上述实验中,为什么铝片放入盐酸和naoh溶液中,不立即产生气泡?

2、由上述实验还能得出哪种物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1(2)、物质名称:23 第二讲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请同学回顾钠在常温下和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及产物的差异?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na + o22o(白色固体;钠表面变暗)

2na + o2o2(淡黄色固体;火焰呈黄色)

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思考1】na2o是一种碱性氧化物,其化学性质与氧化钙类似,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你能列举出其主要的化学性质吗?

(1)【演示实验3-5】na2o2和水反应

实验现象 所得结论 有大量气泡产生 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气体 带火星木条复燃 有氧气产生 试管外壁温度升高 反应放热

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有碱生成,na2o2氧化性应强 na2o2也是氧化物,但它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因还生成了o2 (2)na2o2和co2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 【思考讨论】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2与co2反应,找出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氧化钠极易与水、二氧化碳反应在实验室里应如何保存它呢? 隔绝空气、远离易燃物、密封保存。

3过氧化钠为什么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归纳与整理】 钠的氧化物

(1)【实验探究】na2co3和nahco3在水中的溶解性

篇5:高一化学教案 金属及其化合物(1) 第四讲 章末测试与总结

复习目标:

1、掌握金属单质的共性(物理性质)和金属化学性质;

2、掌握na2o、na2o2、na2co3、nahco

3、fe(oh)

3、al(oh)3等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

性质; 1.铝

工业

制法 2. 2 hal hno3 fe2 电解 h2o alo(熔) 2 3- + 3. h+ oh- al(oh)34.氯化铝和偏铝酸钠 h2oalcl3 -3h4oh- 4h+al(oh)3 h+oh-

二、掌握有关铁的转化关系

2+3+ fe、fe、fe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用如下大铁三角关系图说明。 fe

2、

i2 hno

3、(强氧化剂) (较弱氧化剂) sh2so4(浓) h+ co 等 cu2+等

、(还原剂) fe、zn、cu、h2s、ki等 fe2+ fe3+ cl

2、o

2、hno

3、h2so4(浓)、kmno4(h+等

(强氧化剂) h2o naalo2 【例1】(2002年全国高考19题)如图所示已知:①甲、乙、丙、丁均为前三周期元 (1)甲是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

(2)甲与丙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解析:(1)由②得知,甲必为短周期中的负三价元素n或p,又由常见反应知甲只能为 n。由③得知,乙必为短周期负二价元素,只有0符合。(乙为s时,分别与丙、丁反应比不为1:2)(2)丙、丁也可互换。均符合题意。1)当丙为mg时,丁为h2。2)当丙为h2时,则丁为mg。

答案:(1)甲是n2,乙是o2。(2)n2+ +3mg mg3n2(或n2+3h22nh3);(3) o2+2h2=2h2o(或2mg+o2=2mgo)。

【例2】(2001广东高考试题)将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氧化物溶于100ml硫酸,而后逐滴加

入1.0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当加入的氢氧化钠的体积v1=50ml时,开始有沉淀析出,且沉淀量随氢氧化钠的加入量逐渐增加.当氢氧化钠的体积v2=650ml时,沉淀量达到最大值,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时,沉淀量逐渐减小.当时,沉淀量不再改变. (1)最初加入的50ml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2)计算所用硫酸的浓度.

(3)试判断两种氧化物各是什么,并计算其物质的量.

分析: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及两性氧化物的性质等基础化

学知识和简单的推理计算能力和思维的整体性.从题目中可以得知这两种化合物都为金属氧化物,溶于酸后加入氢氧化钠50ml才开始有沉淀析出,证明硫酸是过量的.这部分氢氧化钠是来中和过量的硫酸的。当又滴入600ml氢氧化钠时金属离子完全沉淀,再加入100ml氢氧化钠时有一种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恰好被溶解完,可判断该氢氧化物为氢氧化铝且物质的量为0.1mol,则氧化铝为0.05mol.所以另一种氧化物也为0.05mol,溶于酸后产生的金属离子完全沉淀时也消耗0.3mol的氢氧化钠.由此可以推出其化合价为+3价,必为三氧化二铁。

解答:

(1)中和过量的硫酸

-+(2)沉淀量最大时所用oh的物质的量与100ml强酸中h的物质的量相等, -++n(oh)=1.00mol/l×0.650l=0.650mol,故n(h)也为0.650mol,故n(h)也为0.650mol,硫

酸的浓度为3.25mol/l。

-(3)由题意知,其中一种氧化物为al2o3,根据al(oh)3+oh=alo2+2h2,该反应用去的 n(naoh)=1.00mol/l×(0.750-0.650)l=0.100mol故al(oh)3为0.100mol,而al2o3为 3+-0.0500mol根据al+3oh=al(oh)3,生成al(oh)3用去0.300molnaoh。而生成另一种氢氧化物

也用去0.300molnaoh,且已知两种氧化物的物质的量相等,故另一种氧化物也是三价金属的氧化物,且不溶于过量碱溶液中,可知其为fe2o3。fe2o3的物质的量为0.0500mol 点悟:本题的易错点是将50ml氢氧化钠中和的硫酸当作100ml硫酸中的全部硫酸,求

出了硫酸的浓度为0.5mol/l.根据氧化物不溶于氢氧化钠认为是氧化镁或氧化铁的确定缺乏说服力,没有任何说明直接得出结论.在作题目时要言之有据.

【例3】 (2004年全国理综ⅲ,26)粉末状试样a是由等物质的量的mgo和fe2o3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①取适量a进行铝热反应,产物中有单质b生成;②另取20 g a全部溶于0.15l6.0 mol·l?1盐酸中,得溶液c;③将①中得到的单质b和溶液c反应,放出 l.12 l(标况)气体,同时生成溶液d,还残留有固体物质b;④用kscn溶液检验时,溶液d不变色。

请填空: (1)①中引发铝热反应的实验操作是 ,产物中的单质b是。 (2)②中所发生的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③中所发生的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2+(4)若溶液d的体积仍视为0.15 l,则该溶液中c(mg)为__________, c(fe)为

__________。

【巧解思路】设试样a中mgo、fe2o3的物质的量依次为x、y。由题意有如下变化关系:

因为所加hcl中的氢原子全部进入h2o和h2中,所以,据氢元素守恒有: 1n(h2o)=n(hcl)-2n (h2)]=0.4mol; 2 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两种金属氧化物中,所以,据氧元素守恒有: n(h2o)= n(mgo)+3n (fe2o3),即0.4mol=x+3x,解得x=0.1mol;

又因为hcl中的氯原子最终全部进入溶液d的mgcl2和fecl2中,所以,根据氯元素守恒

有:

n(hcl)=2n(mgcl2) +2n(fecl2),即0.9mol=2×0.1mol+2y,解得y=0.35mol. 0.1mol0.35mol2+-12+-1因此, d溶液中c(mg)= =0.67mol·l;c(fe) =2.3mol·l。 0.15 l 0.15 l 【例4】(2003年广东高考题)取一定量的na2co

3、nahco3和na2so4固体的混合物与

-1250ml1.00mol·l过量盐酸反应,生成2.016l co(标准状况),然后加入500ml0.100mol·l2 -1-1ba(oh)2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为2.33 g,溶液中过量的碱用10.0ml1.00mol·l盐酸恰好完全中和。计算混合物中各物质的质量。

【巧解思路】本题涉及的反应方程式有四个: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 2-2++-+hcl==nacl+h2o+co2↑;so4+ba==baso4↓;h+oh==h2o。按常规思路需分步进行计

算,非常繁琐。而运用元素守恒关系则可不必写方程式而快速作答:

设 na2co

3、nahco3和na2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z。

题中2.33g 沉淀应该为baso4(物质的量为0.01mol),而反应中加入的ba(oh)2为0.5l 2+2-×0.100mol/l=0.05mol,所以,ba有剩余(过量0.05mol-0.01mol=0.04mol),so4反应

2-完全,因此,原来so4物质的量为0.01mol,即z=0.01mol,na2so4的质量为1.42g。 2.016l 据碳元素守恒有 x+y=n(co2)=-1??① 22.4l·mol因为最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和bacl2,其中含bacl20.04mol。

据钠元素守恒可知:n(nacl)=2n(na2co3)+n(nahco3)+2n(na2so4)=(2x+y+2z)mol 据氯元素守恒又有n(nacl)+2n(bacl2)=n(hcl)即

-1-12x+y+2z+0.04mol×2=0.25l×1.00mol·l+0.01l×1.00mol·l=0.26mol 整理得 2x+y=0.16 ??②

解①②联立方程组得 x=0.07mol,y=0.02mol 所以,na2co

3、nahco3的质量分别为0.07mol×106g/mol=7.42g、0.02mol×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所用材料不属于合金的是 a.家用的铝窗b.建筑用的钢筋

c.铸造用的黄铜 d.温度计用的水银

2.国际上推广使用中国铁锅,这是因为铁锅

a.是单质 b.含碳,属混合物 c.化学性质活泼d.易使食物中含人体所需的铁

元素

3.下列物质中,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a.碳酸钠 b.氢氧化铝 c.氧化钙 d.碳酸钙 4.下面有关na2co3 与nahco3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2co3遇少量酸可转化为nahco3 b.在水中的溶解度na2co3比nahco3大

c.与同浓度的硫酸反应时,na2co3比nahco3剧烈 d.nahco3能与naoh反应,而na2co3不能 5.只能用焰色反应实验区分的是

a.nacl和na2co3b.kcl和nacl c.kcl和k2co3 d.钠和钾 6.为了检验某fecl2溶液是否变质,可向溶液中加入 a.naoh溶液b.铁片 c.kscn溶液d.石蕊溶液

7.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色、淡黄色、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②fecl3溶液滴入kscn溶液;③无水硫酸铜放入医用酒精中。 a.②①③b.③②①c.③①② d.①②③

8.(2006全国ⅱ,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3+-+a 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4nh3·h2o=alo2+4nh4+2h2o 2+--b 澄清石灰水与少量苏打溶液混合:ca+oh+hco3=caco3↓+h2o +2+c 碳酸钙溶于醋酸:caco3+2h=ca+co2↑+h2o 2+3+-d 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2fe+cl2=2fe+2cl 2-9.向明矾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当so4沉淀完全时,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 3+-a.al(oh)3和al b.al(oh)3和alo2 -c.全部为al(oh)3 d.全部为alo2 +2+2+3+10.某溶液中有nh

4、mg、fe和al四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微热并搅拌,再加入过量盐酸,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是

+2+2+3+a.nh4 b.mgc.fe d.al 11.mg、al、fe三种金属分别跟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盐酸反应时,放出的氢气质量相等,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相等b.三种金属均过量

c.三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三种金属的质量比为12:9:28 12.将铁屑溶于过量的盐酸后,在加入下列物质后,会有三价铁生成的是 a.硫酸 b.氯水 c.硝酸锌d.氯化铜

13.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铝

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

a.naoh b.nh3-h2o c.agno3 d.bacl2 14.在无色透明的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2+—2—+3+—-a.na、mg、mno

4、so4 b.nh

4、al、no

3、cl ++—2++—-c.k、na、alo、no3 d.mg、k、hco

3、oh ①h2 ②co ③co和h2 ④hcooch3 ⑤hooc-cooh a、全部 b.仅④⑤c、仅①②③ d.除⑤以外

16.在下面图中横坐标为向一定量的某溶液中加入某物质的量,纵坐标为生成沉淀的量. 符合向含少量naoh的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cl的图象是

二、填空题(本题含5小题。共43分)

17.(13分)红砖是用粘土高温烧结而成,因其颜色呈红色或棕红色而得名,常用作建

筑材料

(1)根据红砖的颜色、猜测其可能含有的成份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检验你的猜测是否正确,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简要地写出各步操作过程以及

最后的实验分析和结论,涉及化学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实验用品任取,该实验分几步自已决定,不必写实验装置中的仪器安装)

实验步骤:① 用铁锤敲碎红砖,取小块磨成粉末。

实验分析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砖曾对我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你是认为应继续使用或 者是禁止使用红砖?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分)在长期载人太空飞行的宇航器中,每个宇航员平均每天需要消耗0.9kg氧气,

呼出1.0kg二氧化碳。为了能保持飞船坐舱内空气成分的稳定,有科学家提出“金属过氧化物处理系统”,即不断把舱内的空气通过盛有金属过氧化物(以过氧化钠为例)的容器,并把处理后的气体充入座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①;② 。

第18篇:高中化学 离子反应专题三教案

离子反应专题

(三)

学习目标

1、离子共存,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碱)性、无色透明、pH=

1、甲基橙呈红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2、定性中有定量,如“由水电离出的H+或OH-浓度为1×10-amol/L的溶液中,(a可以大于7或小于7)……”等。

三、判断溶液中离子共存的规律

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便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1) 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2)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HSO3-、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3)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与CH3COO-、CO32-、S2-、SO32-等生成弱酸;OH-与NH4+、Cu2+、Fe3+等生成弱碱或沉淀;H+与OH-生成水,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4)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等)因在溶液中(特别是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5)形成配合物:如Fe3+与SCN-反应生成配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⑴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肯定无有色离子。如Cu2+(蓝色)、Fe3+(棕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红色)等都有颜色,若无色溶液则说明这些离子不存在。 ⑵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 ⑶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起反应的离子

⑷与水反应的离子,如O2-、N3-、P3-等在水溶液中不存在。

一、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点拨:

1.看物质能否被拆成离子。

在溶液中不能被拆成离子的有:单质,气体;氧化物;难溶物(如:BaSO

4、BaCO

3、CaCO

3、AgCl、Mg(OH)

2、Al(OH)3、Fe(OH) 3、Fe(OH)2、Cu(OH) 2 等);弱电解质其包括弱酸(如:CH3COOH、H2CO

3、H2SiO

3、H2S、H2SO

3、H3PO

4、HClO、HF等),弱碱(如:NH3•H2O、Fe(OH) 3、Cu(OH) 2 等)和其它物质:(如:Pb(CH3COO)

2、HgCI

2、H2O等);微溶物(如:CaSO4、AgSO4、Ca(OH)2 等)作为反应物若是浑浊的和作为生成物;还有特殊的物质如:浓硫酸 。

2.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例如稀盐酸中加入铁片的离子方程式为:2Fe + 6H+ == 2Fe3+ + 3H2↑ (错误) 分析:稀盐酸的氧化性是由H+引起的,H+的氧化性不是很强只能将Fe氧化为Fe2+而不是Fe3+,因此这个离子方程式不符和客观事实,所以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Fe + 2H+ == Fe2+ + H2↑(正确)

3.看“==”“

” “↑”“↓”等运用是否正确。

”而且生成物不能有气体符号 对于盐的单水解因为水解程度小,要用可逆号““↑”和沉淀符号“↓”;但对于盐的双水解因为离子相互促进使水解趋向于完全,这时要用“==”而且生成物要用相应的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对于生成胶体的反应,由于离子水解完全要用“==”但生成的胶体没有发生聚沉不能有沉淀符号 “↓”。

4.看质量、电荷是否守恒,若是氧化还原反应还要看电子是否守恒。

即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均应相等。氧化还原反应还应看转移的电子个数是否相等。

例如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2+ + Cl2== Fe3+ + 2Cl— (错误) 分析:Fe2+确实被Cl2氧化为Fe3+,Cl2自身被还原为Cl—,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没变而且相等,质量确实守恒但是反应前后电荷总数不相等及电荷不守恒,所以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 + Cl2 == 2Fe3+ + 2Cl— (正确) 5.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例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Ba2+ + SO42— + H+ + OH—== BaSO4↓ + H2O(错误) 分析:可以看出该离子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没变而且相等及质量确实守恒,而且该离子反应前后电荷总数相等及电荷也守恒。但稀硫酸是二元强酸,氢氧化钡是二元强碱,反应前后H+、OH—、H2O的配比错误,它们的系数应该的为2。所以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Ba2+ + SO42— + 2H+ + 2OH—== BaSO4↓ + 2H2O(正确)[来源:学科网ZXXK] 6.看反应物用量的要求。

它包括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以及滴加顺序等对离子方程式的影响。 如往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AlCl3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 + 3 OH—==Al(OH)3↓(错误) 可以看出该离子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没变而且相等及质量确实守恒,而且该离子反应前后电荷总数相等及电荷也守恒。但没有注意到反应物的用量问题,由于AlCl3溶液只有几滴,所以相当于AlCl3溶液的用量为少量,所以应该以AlCl3溶液的用量来写离子方程式及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 + 4 OH—==AlO2— + 2H2O(正确) 【典题训练1】(2010·江苏高考·T3·2分)下列离子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 A.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氯化钠: 2Cl+ 2H2O

Cl2↑+ H2↑+2OH

—B.用氢氧化钠溶液出去铝表面的氧化膜:Al2O3+2OH=2AlO—2+ H2O C.用稀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氮:2OH+2NO2= NO—3+NO↑+H2O

—D.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CO23+2CH3COOH=2CH3COO+CO2↑+ H2O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注重审题能力和不能改写成离子的物质的考查。

【思路点拨】注意反应的物质是什么、哪些物质能改写成离子,哪些物质不能改写成离子。

【规范解答】选B。

A项,电解熔融氯化钠,没有水,A项错;B项,铝表面的氧化膜为氧化铝,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项正确;C项,反应方程式为:2NO2+2NaOH=NaNO2+ NaNO3+H2O,离子方程式

— 为:2NO2+2OH-—= NO—3+NO2+H2O,C项错;D项,水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碳酸钙不能改写成离子形式

第19篇:高中化学专题一教案 [1500字]

教学内容

1、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即熔化为液态)状态下能导电(即电离)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中还是熔融状态下均以分子形式存在,因而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注:酸、碱、盐大多是电解质

(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2)、酸、碱和盐大多是电解质;大部分气体(co

2、so

2、nh3等)和大多有机物(蔗糖、酒精等)为非电

解质。

(3)、是否为电解质与溶解度无关,如baso

4、caco3等难溶物质是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 电离方程式书写的方法: (1)左边:化学式 中间:等号 右边:阳离子,阴离子——离子所带的电荷与相应的化合价相同,原子团不能拆开写,如oh-,so42-等加号连接它们。

(2)阴、阳离子前面配上系数——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 (3)检验“=”两边是否守恒(质量、电荷)

3、三种分散系的区别

胶体的性质

一、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物理方法)

二、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

4、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一、原则: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易分离: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易分离易复

原:被提纯物质要容易复原。

二、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1)物理方法:过滤、结晶、升华、蒸馏、萃取、分液、溶解等。 (2)化学方法:沉淀、置换、加热、分解等。

1.过滤

过滤是分离 液体和不溶性固体 混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除去液体中的 难溶性组分,过滤装置如图:

(1)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2)过滤的操作要点

①一贴:滤纸紧贴 漏斗 内壁;

②二低: 滤纸 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液面 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漏斗的 三层滤纸 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 烧杯内壁 相接触。 2.蒸发

蒸发是将溶液加热,使溶液受热汽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物质的方法。蒸发可得晶体,也用于浓缩溶液。蒸发装置如图:

(1)蒸发时用到的仪器有:、、。 (2)在进行蒸发操作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实验结束后,不能将蒸发皿直接放在 实验台桌面 上,以免烫坏 桌面 或遇实验台上的冷水引起蒸发皿炸裂;

②当蒸发到析出大量 晶体、剩余少量 溶液 时,应停止 加热 ,利用 余热 蒸干,以防止晶体过热迸溅。

3.结晶和重结晶 (1)冷却法

将热的饱和溶液慢慢冷却后析出晶体,此法适用于溶解度 随温度变化比较大 ,如kno3。 (2)蒸发法

此法适用于 溶解度变化不大 的溶质,如nacl

(3)

重结晶、过滤 等步骤,得到更纯净的晶体的过程。.萃取和分液 (1)定

4 ①萃取:利用物质在 互不相溶 的溶剂中 溶解度 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②分液:将萃取后两种 互不相溶 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2)萃取与分液所用的主要仪器:

5.蒸馏 (1)

蒸馏原理

利用物质沸点的不同,加热液体混合物,使沸点低的液体变为气体挥发出来,再 冷凝 为液体,以除去

易挥发、难挥发 或不挥发杂质的方法。

①装置:如下图所示。

②仪器: 酒精灯

5、常见离子的检验

蒸馏的装置及主要仪器 (2)

检验鉴别化学物质有哪些原则?物质检验的“三个原则”即一看(颜色、状态)、二嗅(气味)、三实验(加试剂),根据实验时所表现的现象不同,检验离子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类: (1)生成气体,如nh4+、co32-的检验。 (2)生成沉淀,如cl-、so42-的检验。

(3)显现特殊颜色,如cu2+、fe3+等

1.nh4+检验

(1)原理:nh4+oh=== nh3↑+h2o,nh3可使湿润的 红色 石蕊试纸 变蓝。 (2)实验:氯化铵、硫酸铵溶液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反应。

①实验步骤

取氯化铵、硫酸铵各1 g,分别放到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稀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试管,并将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 (或 ph试纸 )靠近试管口上方。 ②实验现象

湿润的 红色 石蕊试纸变为 蓝色 。 ③实验结论

氯化铵、硫酸铵中含有 nh4。 2.cl检验

(1)原理: ag+cl===agcl↓ ,agcl为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2)实验:氯化铵溶液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①实验步骤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铵晶体,再加入2 ml蒸馏水使其溶解,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再加入稀硝酸。

【注意】 检验cl-时,加入稀hno3的作用是 排除co3、po4 等的干扰。 co3 po4 也能与agn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沉淀 能 溶于稀硝酸。 ②实验现象

氯化铵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 白色 沉淀。 ③实验结论

氯化铵中含有 cl 。 3.so42-检验

(1)原理: ba+so4===baso4↓ ,baso4为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2)实验:硫酸铵溶液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

①实验步骤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铵晶体,再加入2 ml水使其溶解,向试管中分别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和稀盐酸。

【注意】 检验so42-时,加入稀盐酸的作用是 排除co

3、so3 等的干扰。 co

3、so3 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能溶于稀盐酸。 ②实验现象

2-

2-

2-

2-

2-

2+

2--

3-

2-

3-

2-

硫酸铵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 白色

③实验结论

硫酸铵中含有 so4 。 4.焰色反应

(1)定义: 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 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特殊颜色的现象,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可见焰色反应并不是化学反应,而应是一种物理现象,主要用于钠、钾等碱金属及其离子的检验。

(2)焰色:钠:黄色 色;钾: 浅紫 色(隔蓝色钴玻璃,目的是滤去钠产生的黄色火焰干扰)。 (3)实验:焰色反应器通常可用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或镍、铬、钨丝制成。每次焰色反应操作之后,都要用 稀盐酸 洗净金属丝。用稀盐酸的原因是:生成金属氯化物,而金属氯化物在高温时可挥发。

实验步骤

①灼烧:将铂丝放在酒精灯火焰里灼烧,直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为止。

②蘸烧:用铂丝蘸取欲检测的试液或试样,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③洗烧:测试完毕,将铂丝用稀盐酸洗净,在外焰上灼烧到没有颜色为止,以备下次用。

6、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主要仪器

电子天平或 托盘天平、100 ml容量瓶、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等。 2.配制步骤

(1)计算:根据nb=cb·v (2)称量 (3)溶解:将称好的物质放入 烧杯 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用 玻璃棒 搅拌,并冷却至室温。(4)移液:将烧杯中的溶液用 玻璃棒 引流转移到 100 ml容量瓶 中。 (5)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2~3 次,并将洗涤液都注入 容量瓶 中,轻轻摇动 容量瓶 ,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 离容量瓶颈刻度1~2 cm 时,改用 胶头滴管 滴加蒸馏水至 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 (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8)装瓶:将容量瓶内的溶液倒入洁净、干燥的试剂瓶中,在瓶体上贴好注明溶液名称、浓度的标签,备用。

三、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

下表是配制naoh溶液时某些操作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

附:仰视或俯视刻度线图解

(1)仰视刻度线(图1)。由于操作时是以刻度线为基准加水,从下向上看,最先看见的是刻度线,刻度线低于液面的实际刻度,故加水量偏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

(2)俯视刻度线(图2)。恰好相反,刻度线高于液面的实际读数,使得加水量偏小,浓度偏高。

四、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 1.容量瓶的标注内容

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容积、刻度线。表示在所指温度下,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所以只有在指定温度下,容量瓶的容积才是标准的。常用规格有100 ml、250 ml、500 ml及1 000 ml。

2.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容量瓶的“五不”:不能进行加热;不能进行溶解;不能进行稀释;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不能久贮溶液,尤其是碱液。

(2)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查漏: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塞紧瓶塞,倒转,若不漏水,放正后再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倒转,看是否漏水。

(3)称量naoh等易潮解、腐蚀性固体药品时应在烧杯等玻璃仪器中进行。 (4)溶解或稀释过程中有明显热效应时要等溶液恢复至室温时再进行转移。

(5)转移时应用玻璃棒引流,并将烧杯内壁和玻璃棒洗涤2~3次后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继续加水至刻度线下1~2 cm处。洗涤时可不要用水过量!

第20篇:高中化学必修1学期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学期教案: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 学习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结果 备注

A B C

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

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

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

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

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高中化学面试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面试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