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历史导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7 08:43:4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脱颖而出,追求“高效课堂”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追求课堂高效的同时,大都非常重视“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扶手。编写富有情趣与意味的统一的导学案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注意对后进生的指导,利用合作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精讲点拨。

关键字:导学案;导学;高效课堂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导学案是学生们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扶手。高效课堂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学案的编写。因此,编写富有情趣与意味的统一的导学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借助导学案,培养独学学习能力

1.编写导学案时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置。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有层次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基础知识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抗日战争的爆发时间”“香港回归的时间”“如何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在学习“西安事变”时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事变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主要人物及简要过程,随着课程的讲解,问题逐渐深入,在讲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一内容时,提问“假如你是当时国内政坛要人,在解决‘西安事变’的方式上,你更看重的是党派的意见还是民众的意见?为什么?”对于内容的理解,预设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应该有梯度,有思维的广度,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条主线,所以学案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材料和学法指导;设计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索,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组建者”。这样就能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交流中把遇到的问题收集起来,便于课上研讨学习。

2.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的问题作好记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在学生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后,教师顺势让学生运用学案这个主动的工具,独立自学教材去解决困难。

二、利用合作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

完成“设问导读和自学指导”步骤后,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好“兵教兵”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兵教兵这种方式,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兵兵受益,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交流,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搜集起来,为下一步的精讲点拨做准备。

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要注意控制不能过分追求场面的热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的是否有意义,讨论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太远。当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还要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的情况即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为下面的进一步学习活动提供依据。

三、运用导学案,精讲点拨

“点拨”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功力深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活地应变力、思维上的敏捷力,能过高瞻远瞩,区分主次,抓住关键,使学生受到点拨后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水平。因此,教师要看准点拨时机,善于把握点拨时机,善于利用点拨时机,善于创造点拨时机。

知识内容的关键处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这些关键处适时进行点拨,有益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理解的透,掌握的牢。

四、运用导学案,调动后进生学习积极性

其实,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况,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而我们现在处于运用导学案的初级阶段,这个问题就更急需解决了。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自学以后,积极主动地与大家交流的人老是那几个。由此,我认为不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后进生的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发言,而是老师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1)编写导学案时,我们备课时想着后进生,上课时想着后进生,辅导时记着后进生。

(2)浅显易懂的问题开始,引导他们动手操作,诱发求知欲,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合作学习。

(3)每节课经过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进入课堂,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展示,点评。简单的问题总把机会让给后进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题总由后进生展示,点评时也是让后进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再由优秀的学生作补充。

(4)同时在小组中开展“一帮一对子组”结对帮扶活动,手牵手共同前进,在专门为后进生多制定优惠政策,让小组长,小组科代表都能关注他们身边的后进生。这个做法不仅是优生的才华得以施展和提升,而且后进生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导学案”的核心是“导和学”使“教”围绕“学”转。这对于教师的“导”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导”的作用,导以目标,导以兴趣,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我们只有本着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推荐第2篇:八年级历史导学案2课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编写人:东溪中学 崔素芳龙华武李兴春

班级小组姓名

一、抗美援朝战争

1、中国人民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进了怎样艰苦的斗争?

2、我国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时间和司令员名字分别是?

4、抗美援朝胜利的标志是什么?抗美援朝胜利有何意义?

5、简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二、土地改革运动

1、土地改革运动开始的时间和结束时间是什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有哪些主要规定?

3、土地改革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1、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的时间是什么?(1950年10月)

2、为了镇压反革命政府颁布了什么条例?

评价签字

【问题探究】

1、我国为什么要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几乎是同时开展,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目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抗日战争中,曾指挥过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寇,建国后又作为司令员亲率大军开赴朝鲜战场抗击美帝的是(

A.林彪B.彭德怀C.刘伯承D.陈毅

2.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作者称

赞的是()

A.抗日军民B.解放军战士C.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D.朝鲜军民

3.“飞身堵枪眼”、舍死忘生夺胜利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在(

A.北伐战争中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中D.抗美援朝战争中

4.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地点在(

A.汉城B.平壤C.仁川D.板门店

5.彻底废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是(

A.全国解放B.镇压反革命C.土地改革D.抗美援朝

6.彭德怀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

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它”是指

A.抗日战争的胜利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D.镇压反革命的胜利

7.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消灭了地主阶级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战争之前毛泽东的观点?

(2)利用材料原文,说明中国本次出兵的原因。

(3)中国这次出兵,结果如何?

9.忠县某初级中学八年级二班同学准备在2010年7月举办一次纪念我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7周年英雄人物图片展。该班史不识、卜懂史同学预先提供了下列几幅参展英雄人物的图片:

A.黄继光图B.雷锋图C.邱少云图D.邓稼先图

(1)上述人物图片中,哪几幅才是真正的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

(2)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①该材料选自什么文件?发表于何时?

②利用材料内容,说明本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三、拓展探究题

11.(1)看电影

观看《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在看这些影片的过程中,感受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写一篇观后感,谈一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2)朗诵会

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事迹的文学作品。

(3)故事会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增强爱国情感和立志为祖国奋发学习的信念。搜集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大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选取其中某些片段在班级里交流。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C 6 .C 7.C

8.(1)抗美援朝 (2)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3)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9.(1)A、黄继光 C、邱少云(2)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2)到1952年冬,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3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1.提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英雄观,不同的理想。战争年代造就革命英雄,和平年代同样人才辈出。

推荐第3篇:八年级历史科导案

八年级历史科导案备课人:张立文时间:2014年5月7日

课题:第三课 土地改革课型:自学验收课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地改革的时间及过程;

2、认识土地改革的意义。学习流程:

揭示目标3分---自主学习15分----合作学习5分----小组分享成果15分---达标测评2分 导学内容:

一、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教材12页——13页;

二、总结本节知识点,完成练习册1——6题

预习题:

1、解放前的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占有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和,却只占有至的土地。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它规定废除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到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

大陆完成了土地改革。真正获得了解放。

3、土地改革意义:见

13

4

行文字。 八年级历史科导案备课人:张立文时间:2014年5月8日

课题: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课型:自学验收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成。

学习流程:揭示目标3分---自主学习15分----合作学习5分----小组

分享成果15分---达标测评2分

导学内容:

一、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教材18页——21页;

二、总结本节知识点,完成练习册1——5题。预习题: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和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和;相应地培养。

2、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年开始执行。到 三大工程建设投产;到年,

长春生产出第一辆汽车;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 。

推荐第4篇:历史 教案

张掖市2011年初中历史评优课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教案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授课人: 张西岭 单 位: 张掖市第四中学 时 间: 2011年11月20日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案

学习目标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义勇军进行曲》所反映的时代主题,知道西安事变。

2.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3.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讨论中及时启发,以保护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能大胆进行自主性和协作性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与课本,教学指导方案,资料有机整合。师生互动,融为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学习重点:了解30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九一八小调》,营造本课学习的情感氛围,《防空警报》切入本课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学生结合视频,看书P85-86页,小组合作完成每组发的合作自学卡片。 2.教师板书课题及知识要点,教师巡视明了学情。

3.学生主持提问展示小组合作自学卡的展示。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过程。

4.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掌握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基础知识。 5.小组合作自学卡部分内容:

1).近代中日之间发生过哪两次战争?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 年9月18日,驻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附近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

3).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 方针,不到半年的时间,日军就占领了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6.过渡:简单评述学生展示,小结九一八事变,深化理解。语言营造中华民族开始出现危险的

情感氛围。出示课件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图片。深情、忧伤、激愤的说:日军占领了我们的东北„„中华民族面临更加严重的民主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音乐家也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许多鼓舞中国人民抗战斗志的战歌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板书) 1.课件歌曲及学习活动

2.结合课本87页学生展示,明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背景,反映的时代主体,及影响。3.出现唱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居安思危,勿忘国耻。 5.课堂学习小活动。

6.出示抗日英雄榜。(崇敬,赞美,缅怀)在这些优秀民族战歌的鼓舞下,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三)西安事变

1.看图片,思考。播放西安事变的视频。教师提要求,学生注意观看。 2.结合视频引导学生展示。

3.课堂学习探究活动:结合展示内容和P88-89. 4.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明了学情。

5.引导学生组织活动展示,教师引领学习进程,有效驾驭课堂学习。

6.教师引导小结活动及活动探究内容,西安事变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和平解决则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

三、通过活动小结本节内容

四、通过学习活动巩固练习本节课学习内容。

五、结束本课:勿忘国耻,居安思危,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六、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二、民族战歌

三、西安事变 1931.9.18 民族危机 1936.12.12 不抵抗 聂耳 田汉 张学良 杨虎城 东北三省 《义勇军进行曲》 和平解决

推荐第5篇:海洋导教案

1 畅游海洋产业园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洋旅游业及其对当地发展的促进作用。

2、初步了解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感受海洋产业与人们生活的 密切联系。

3、初步了解海洋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1、出示课件:2013年红岛蛤蜊节图片新闻。

2、谈话:老师带来一则新闻,从新闻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学生仔细阅读。

3、全班交流。

4、谈话:你们去红岛参加过蛤蜊节吗?你们感觉那儿的气氛如何,有什么特色?

二、开展活动,初识海洋旅游业

(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青岛旅游大放送”活动

1、教师出示青岛旅游地图。

2、小组合作交流,吧去过的青岛旅游景点职称“观光卡”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并将交流的景点标注在青岛旅游图上

4、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谈话:你们从大家推荐的景点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消费的增多带动了商业、金融服务业、住宿业、餐饮业、交通业等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增长。

(二)小组合作,了解世界著名海洋旅游圣地

1、谈话,学生小组合作。

2、全班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认识。

3、谈话:教材中也给大家提供了3个典型的海洋旅游业发展模 式请大家静静地读一读,看看大家有哪些感受?

4、教师总结:由此看来,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的促进作用很明显。

三、自主探究,纵览海洋产业

1、出示课件:还带的图片。

谈话:你们熟悉图片的内容吗?小小海带能干什么?学生交流

2、学生交流海带的作用。

3、谈话:海洋化工业、海洋养殖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都属于海洋产业。现在,你们认为海洋产业指什么?

4、出示课件:教材第4页的图。大家看看,海洋产业有哪些分类?

四、案例分析,聚焦绿色发展

1、谈话:通过刚才阅读较喜爱,你们了解了哪些信息?

2、出示课件“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海洋产业的做法。

3、教师总结:要取得海洋开发的长远利益,就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及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到的生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观。

2 开放的海港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世界主要的海港及主要的海运航线。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感受海港及航运对沿海经济的拉动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中国的海港图片,突出海港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海港。

二、认识海港。我国的海岸线漫长,港口众多,让学生结合书本介绍国内的重要港口,可以补充自己的资料。

三、国外的海港

小组交流汇报学习:你还知道国外哪些著名的海港?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的时候以课本为依托,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四、海运航线

了解世界主要海港和主要航线示意图,会查找相关的海运线,并引导学生多方查证我国的海运线有哪些。

五、发展前景

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汇报交流。

3活跃的海岸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类改造海岸的现状。 2.初步感知改造海岸的利与弊。

3.了解海洋产业发展对海岸带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突出海岸线。

2.教师引导:我国是个濒海大国,有32000千米的海岸线。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被称为海岸带。(课件上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海岸带闪动)我们一起到海岸带去看一看吧。 (播放我国海岸带图片。)

3.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4.教师小结:海岸带历来是人类聚居和从事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的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活跃的海岸,去研究一下吧!

二、探访海岸带

1.教师引导:人们是怎样利用海岸带的呢?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很多资料,请大家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交流、整理,并选出中心发言人,一会儿在全班交流。 2.学生自由分组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3.各组代表展示交流成果,教师随即展示海产养殖、填海造陆等视频资料。 A.海产养殖研究小组 B.填海造陆研究小组 C.其他内容研究小组

4.教师引导: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对海岸带的充分利用使成千上万的海产养殖户发家致富,填海造陆、兴建人工岛缓解了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为城市建设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三、海岸带面面观

1.教师引导:人类对海岸的改造利用会不会带来不良后果呢? 教师随机播放视频《生命的天堂——红树林》。

2.学生分组讨论搜集的有关资料然后全班交流,要求学生用事实说话。 3.教师小结:

四、保护海岸在行动

1.教师引导:其实,人们早就认识到了对海岸的过度开发利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保护海岸的行动已经在进行中。

教师随机展示《青岛市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措施。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保护海岸的有关事例 3.学生进行《保护海岸,从我做起》签名活动。

4.教师总结:我们要科学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既保护资源与环境,又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海岸!

课题:4海上森林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红树林”。

2.培养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红树林。 学生谈看法。

二、新课。

1、神奇的海上森林。(1)讨论交流: 什么是红树林?

中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哪儿? 红树林有什么特殊作用?

2、奇特的生物群落。(1)一反常态的植物。 课件出示:故事园

学生制作红树林植物资料卡片。 (2)潮间带的精灵。

课件出示:招潮蟹、弹涂鱼、青脚鹬

学生交流:认识这些生物吗?简单谈一下。

3、红树林里的聚会。

课件出示:红树林里的聚会。

学生找一找红树林中都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三、拓展活动。

谈话:在我们的地球村中,还有许多生物群落,就像一个个小家庭和谐共存,其中的成员各具特色。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生物群落继续探究。

5.海洋新能源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海水中有大能量,引发学生对海水能量利用的思考,激发探究兴趣。

2.通过观看互联网中搜集的视频,借助教材中呈现的图文资料以及教师补充的资料,运用知识抢答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世界、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的状况。教学过程:

一、实验操作,初步认识海水能发电

1.小实验,认识水流有能量(准备盆、风车、瓶子里有水) (1)同学们,今天这节海洋课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师出示玩具风车。)

(2)谁能用这些材料让风车动起来?你想怎么做?(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操作,用小水流冲风车。)

(3)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2.观看视频,了解海水有能量

大海有这么大的能量,假如我们能把这些能量利用起来为我们服务,那该多好呀,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3.观察实验,认识海水能发电

出示波浪发电机模型视频,问:请看这是波浪发电机模型,里面有什么? (桨、水、不锈钢球、齿轮(动不动?)、发电机及灯泡(亮不亮?)。 师小结:船桨的摆动带动水产生波浪,波浪带动了不锈钢球摆动,不锈钢球的摆动使齿轮旋转,齿轮的旋转带动发电机发出电,从而使小灯泡亮了。

二、资料展示,认识各种海洋新能源 1.播放视频,认识波浪能

2.阅读网上资料,了解海洋新能源的种类。 3.播放视频,认识潮汐能。 4.看图猜想,了解温差能。

三、研究文本,了解海洋新能源的发展状况

知识抢答:

(1)人们很早就开始利用潮汐能发电,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汐能电站是?法国朗斯电站。 (2)2008年,哪个国家建成世界第一座盐差能电站?挪威

四、对比发现,了解海洋新能源的优点

五、新闻采访,了解海洋新能源的不足,培养节约能源意识

6.海洋科考 教学目的:

1.了解“大洋一号”海洋科考船的先进装备、远洋科考航线及任务。2.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远洋科考的现状和成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播放“大洋一号”科考船出发启程时的录像(新闻)。 师:你从录像中了解到些什么? (出发的时间、出行任务等简单的信息)

2.师: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大洋一号”的有关资料,现在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资料) 3.师:“大洋一号”4月2日就起航了,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大洋一号”的情况如何大家想不想知道? (教师通过让学生朗读《船长日记》来了解“大洋一号”的航行情况)

二、成立小组,制定计划。

1.师:同学们围绕“大洋一号”想研究什么内容呢?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归纳、分组,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分组。) 2.制定活动方案。

教师提出本阶段活动的要求:各小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并及时对活动的开展做好记录。 确定要聘请的指导教师。 制定好活动方案,研究过程可采用以下形式;

通过读书、上网查阅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了解“大洋一号”的装备、航线、任务等有关知识。

通过到国家海洋局青岛北海分局参观访问,调查有关“大洋一号”以及深海探测等多方面的海洋科技知识。 通过到青岛海洋大学参观,了解海洋产业的相关知识。 通过到商场、社区调查、采访,了解身边的高新科技。 整理、汇总收集到的资料,写出调查报告,采用生动、合适的方式准备交流。

3.各小组交流制定的活动方案。 4.拟写家长信

我们的活动除了要有老师的帮助外,家长的支持的理解也同样重要。咱们一起给爸爸妈妈写封信,争取他们的支持。

课题:7蛟龙探海 教学目的:

1.了解蛟龙号潜水器的主要功能;2.知道世界深海潜水器的发展历史;

3.感受深海潜水器在我国海洋资源探索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大海边,享受着大海带给我们的快乐。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探索海底的奇妙世界? 2.小结

二、蛟龙号大揭秘

刚才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蛟龙号潜水器能潜到海底五千多米的地方,我有个疑问“如此深的海底,它如何保证里面试航员的安全?”你对蛟龙号有没有疑问啊? 1.走进蛟龙号

(1) 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蛟龙号的相关知识。 (2) 学生交流自己的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3) 教师分享蛟龙号下潜5000米的模拟动画。 2.蛟龙号潜水器的主要应用领域

(1) 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汇总整理。

(2)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海洋科技不断发展的重要性。)

三、深潜历史追溯 1.教师引导:. 2.各小组内部进行资料交流、整理。

给学生发放交流记录表,小组分工记录总结交流成果。 3.信息发布会。

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观点。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把我国的深潜器与国外其他国家的进行对比。

四、我们的使命 1.潜水俱乐部

教师引导:潜水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项目。但是,潜水必须经过专业教练的培训。如果你曾做过这项运动,请你说说你的潜水感受? 没有做过潜水运动的同学,请你了解一下潜水感受方面的资料。

2.关注海洋深潜技术,完成“人类为什么要不断深潜”的课题报告。载人潜水器是海洋技术开发的前沿与制高点,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课题:8寻访北冰洋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冰洋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北冰洋地区生物独特的生存本领。2.了解北冰洋地区居民的生活特点,感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地球的最北端有一篇美丽而又神奇的海洋,这里有离奇梦幻的极光,有飘移不定的巨大冰块。这里是北极熊的乐土,是因纽特人的家园。这里就是北冰洋。

二、北冰洋掠影 1.初识北冰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三、探险报告

教师引导:你们亲自去了北冰洋进行了探险,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感受,那么我们就写一篇探险报告把你们的收获和感受,记录下来。结合课外的资料,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就更好了。

四、活动总结

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教师总结:

课题:9海上钢铁长城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历程。

2.了解海军的五大兵种及担负的不同作战任务。

3.感受构筑海上钢铁长城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防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威武的海军

1、师:当一名威武的海军是许多人从小的理想,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海军,跟海军交朋友,更多的了解海军。那么,你们都想知道有关海军的哪些知识呢?

2、生质疑: 预设:

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什么时间成立的? 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在什么地方成立的? 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都有哪些兵种?他们分别都担负着什么作战任务? 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各兵种的军服一样吗? 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

3、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相机总结并板书:

海军历史

海军兵种

海军故事

4、请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然后派代表发言。(汇报时先说:我小组讨论的是哪个话题,然后再回答)

三、大洋间的握手

四、说说心里话

1、学生把自己做好的心形卡片沿老师事先画好的轮廓贴成大大的心形,进行展览。

2、师:同学们,人民海军守护着祖国的蓝色国土,使国家主权不受侵犯。让我们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向伟大的海上“钢铁长城”致敬!

10铸造蓝色盾牌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成就。 2.了解现代海洋军事力量及其发展趋势。 3.关注我国海防建设,培养国防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海军陆战队训练的情况。 2.描述心中的海军。

3.了解海军承担的国防任务。

二、打造蓝色盾牌 1.探秘蓝盾利器 (

2.构建立体化海防 (1)立体化海防的要素 (2)制空权 (3)制天权 (4)网络化作战 3.铸就蓝色盾牌 (1)训练提升战斗力 (2)训练提升人员

三、军迷俱乐部

1.持续关注海军的发展建设

教师:最近中国海军有什么最新的建设成果? 2.引导学生投身到海军建设当中

教师:我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参军是许多青年人的梦想,对于参军你有什么想法?

3.参加舰艇实践活动。

教师课堂总结: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挑战和发展机遇并存。目前海军建设与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与海军强国有着明显的差距。我们要树立海权意识,积极关注海军,支持海军的建设,我们一定能够成为海洋强国。

11追踪航空母舰 教学目的

了解航母的价值和意义

了解航母发展史和各国航母发展状况

3.感知中国发展航母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海防建设的意识。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播放中国首艘航母的资料 2.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对“辽宁号”的感知认识 航母揭秘 走近航母

看图片和书上资料,了解航母的构造,外观特点 航母的分类,学生交流 按排水量:

按动力:

外国航母的发展状况

看图片,结合文字,谈感受 移动的海上机场

视频资料,偷袭珍珠港 介绍航母的重要作用 飞机的起降方式

结合图片,分别说明 中国航母的舰载机 航母护卫舰的搭配

学生展示资料,交流

三.百年航母

1.视频资料,图片,学生展示文字资料,介绍航母的发展历史 2.介绍外国航母的发展情况 3.小组合作交流航母小知识 4.组织“航母编队” 四.教师小结

12守卫蓝色家园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上主要的海洋战争。 2.了解守卫蓝色国土的重要意义。 3.关注蓝色国土完整,树立国防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海上“钢铁长城”图片展》,激发学生热爱海洋国土,守卫蓝色家园的热情。

2、海上发生过哪些战争?

教师总结:守卫蓝色家园至关重要。

二、探寻海战历史。

1、学生交流收集的海战故事。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国外海战和中国海战。

3、“我当军事分析家”,记录在自己对某一海战的看法,简明介绍海战简况,详细介绍自己的分析。

三、守卫蓝色家园

1、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海上防御力量全面增强,有哪些表现?

2、全民关注蓝色国土,积极参与捍卫国家主权,学生交流汇报搜集的钓鱼诸岛的资料。

四、宝岛台湾

动手制作手抄报,让更多的人了解台湾。

情系海洋:中国护航编队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组成、发展历程和护航的意义。 2.知道护航过程中的艰辛,感受中国海军护航的威武风采。 3.树立热爱祖国,呼唤世界和平稳定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听《亚丁湾护航之歌》,质疑。

二、建功深蓝

1、学生思考中国海军为什么要到亚丁湾区护航?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交流,补充信息。

4、课件出示护航日记。

5、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谈感受。

三、“保驾护航扬国威”故事会

小组为单位讲故事,每组派代表在班级中讲。

四、归航话责任 归航编队大盘点

推荐第6篇: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

学科:高二政治课时:55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型:新授课备课教师:课组长

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习目标】

1、掌握:人民群众的含义和范围;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理解: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和方法论

【知识梳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依据:

--------------------------; ﹙2﹚内容:

-------------------------.2、人民群众﹙1﹚含义:----------.注:不能把人民群众等同于劳动群众。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主要的、稳定的部分。

(2)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作用:①------------------------------;

②-----------------------------③

-。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地位:-----。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

--------------。

3、群众路线

(1)地位:-------。

(2)基本内容:---------------。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重要性:

-----------------------

------------------------------。

一、单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大改造: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推引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

A劳动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2、“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决定的。”这是()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3、“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任何个人的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是四川省西部一个普通村庄,该村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了汤营三联农业公司,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汤营模式”。上述材料表明了()

①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③必须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④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从哲学上看,“以人为本”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唯物史观的要求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参加者B.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C.劳动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D.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7.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他重申:“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B.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C.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D.物质资料生产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8“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这一观点()

A.错误。抹杀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B.正确。认为人民群众都是英雄人物

C.正确。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错误。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9.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10、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11.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十万筑路大军凭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巧妙运用现代科技,书写了这一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的奇迹表明()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成功的决定因素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3、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6:CABBAB 7—13 BCDBCCA

推荐第7篇:社会历史的主体_导学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导学案

编写人:王月霞 审核人:高二政治组 编号20日期 2013-11-21

一、【学习目标】

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重点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课前预习

完成《师说》课前梳理

三、【课堂探究】

知识点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阅读课本P92材料,回答问题

如何看待梁启超的观点?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吗?

例题(2009年海南模拟)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阅读P93探究二,回答下列问题

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4、材料一.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材料二.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那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呢”?

材料三.华彦钧即“瞎子阿炳”,1893年出生,一生坎坷,献身音乐。他创作演奏的6首二胡、琵琶乐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其中,《 二泉映月 》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国宇宙飞船带入太空播放。以上三个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观点?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5.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

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

材料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知识点归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② ③

知识点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结合课本P94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6.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结合身边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7.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知识体系

【基础自测】

1.重民生、促和谐是今年政府工作的原则之一。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哲学依据是 A.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草根道德是我们社会健康的道德细胞,草根人物理应是“道德中国”建设的主体。从历史唯物主义看,这是因为

A.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B.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③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面貌④ 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6.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 A 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除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力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力。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身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主义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9.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要注重()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C.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D.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10.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推荐第8篇:历史学科一轮视导反馈

历史学科一轮视导反馈

沈智勇

一、值得坚持和推广的做法

本次视导过程中,各学校普遍做得较好的是:①学生对历史教师评价较好,优良率较高,学生信任老师的教学行为;②训练量适中,一般配有课堂训练和单元训练;③课堂读讲练评结合,重视教材在构建知识体系中的作用;④计划落实,进度适中,3月底前基本能完成一轮复习任务。

各校值得推广的特色措施:

一中:课时训练12+2的模式,即时讲解训练效率高。 二中:课堂教学大量提供材料,设计问题,基本实现“无课不材料,课堂设计有突破,学习研究之风大盛,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分工协作,集体备课,非常主动。

三中:课堂教学对旧教材进行知识重组,补充原始材料设计问题探究;到题到生试题分析卡运用扎实;每单元设计《单元知识回顾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中:到题到生试题分析卡运用落实,试题评讲效率高;课堂学生针对错题翻书,教师讲解思路清晰、简练;同一内容既有单元训练,又有补偿训练。

补习:讲练评效率高;课堂精心设计材料和提问,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传统课堂模式有突破。 城高:对新旧教材融合进行大胆尝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解题指导。

实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激情高涨;运用机读卡批改作业,分析卡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阳高:构建教学模式有突破,重组教材,充分运用课本里的材料,并补充材料,设计问题,进行单元内的小专题教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新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新课程新教材、高考趋势学习研究不够。这些内容大多还没有渗透到课堂中,影响复习的针对性;抱怨高考题难,学生基础差。

2、一轮复习的课堂模式没有完全形成。有的学校课堂教学有所改进和探索,但尚未成气候。还存在教材没有重组、材料运用不充分。课堂提问没有设计等问题。学生思维没有被激活、参与学习积极性不高。

3、没有设计学案,师生的课堂活动难以展开。课堂结构单一,教学环节难以落实,教学效率不高。

4、训练题庞杂,没有精选,训练效率不高。

5、集体备课没有落到实处,各自为战,组内教师发展不平衡。备课不充分,不提前,仓促上阵,墨守成规。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学习研究,自我提高。学习研究的内容包括:新史观融入课堂,包括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新课标和新教材,包括新旧教材知识交汇点;近年新旧高考的知识点、能力点,了解高考命题趋势。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作为教师,备课要考虑三方面:一是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二是本节内容在新课程新教材中的相关叙述,三是本节内容在高考中会怎么考。每位教师提前一周准备材料,组长提前布置说课人准备,分工到人,集体研讨,资源共享。

3、课堂要有设计学案。学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体系、材料与问题、小专题拓展、训练题等。通过教师设计,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进行记忆、理解、联系、规范达成一轮复习目标,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4、训练题要精选,针对能力点和知识点设计习题,提高训练效率。

附录

高三历史复习课堂基本要求(供研讨用)

1、教师用新史观统领知识,理顺逻辑关系;学生知识储备得以丰富,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2、教师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提问有效,针对性强;学生主体学习愿望强烈,探讨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活动充分。

3、教师编选训练题设问与四大能力培养对应;学生训练落实,掌握答题方法与规范。

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自评表(供研讨用) 项目1:本节课我学到和巩固了哪些知识? 项目2:本节课我参与了哪些学习活动? 记忆(举例) 理解(举例) 运用(举例)

项目3:本节课我还有什么疑惑要向老师请教? 项目4:本节课我运用了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听课(举例) 笔记(举例) 思考(举例) 提问交流讨论(举例) 训练(举例)

推荐第9篇:三明教师资格——历史思维导图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且分值较高,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够熟悉,在考试中也是主要的失分点,因此今天我们就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历史教科书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材改革,部编版的教材正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所以近年来对于教材的考查频率逐渐增高。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科书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历史教科书的分析和使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考试中主要考查的角度是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结构,以及历史教科书的应用等,下面我们就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大家进行具体知识的呈现。

★考查角度: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结构

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和结构在考试中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只需要识记即可。在考试中通常会这样进行设问: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图表的作用是什么?历史教科书课后思考题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就考试常考的知识角度为大家进行梳理:

★考查角度:历史教科书的应用

教科书的考查不只在于理解教科书,熟悉教科书、吃透教科书,更多的在于运用教科书,教科书的应用途径在考试中会以简答题或者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下面我们继续进行梳理:

推荐第10篇:八年级历史下导学案第二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导学案

陈雪莲

课题:《谁是最可爱的人》

课型 :新授课课时:

1问题预设:

1、《人民日报》主编邓拓读了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非常感动,破例将该文登载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纸送到中南海,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这篇文章曾收入语文课本,你读过吗?

(1)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谈谈你的感想。

(2)你能说出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吗?

(3)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2、有人认为,朝鲜战场上,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劳师袭远,后勤补给困难,所以遭到了失败,你对此有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习目标

1、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掌握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时间、目的和结果;

2、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重点:抗美援朝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难点: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知识结构:

原因

时间:司令员:

抗美援朝经过:五战五捷

结果:胜利

展示内容: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国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境____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____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____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为了____、____,___年___月,以____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侵略者。

(2)抗美援朝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发扬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像誓死坚守上甘岭的钢七连,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的____,为不暴露部队潜伏目标而宁愿被烈火吞噬的____等等。

(3)___年__月,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签署停战协定,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合作探究】

史料分析:

材料1: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材料2:朝鲜战争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军参谋长联席主席布莱德雷

请回答:

(1)材料1“跨过鸭绿江”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这支军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请举出典型代表。

(2)哪些事件证明美国人选错了“战争对手”和“地点”?

(3)“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标志是什么?

巩固达标:

1.“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与这首战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D 抗美援朝

2.毛泽东曾写诗赞扬一位将军:“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建国初期,“彭大将军”指挥并取得胜利的对外战争是()

A雅克萨之战B渡江战役C百团大战D抗美援朝战争

3.某班表演历史短剧《上甘岭战役》,小刚在剧中扮演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A董存瑞B邱少云C黄继光D罗盛教

4.“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百团大战的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亚洲会议的圆满成功

5.美国将军克拉克说:“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下列内容中与这句话相关的历史史实是()

A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B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C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

6.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战士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壮举发生在() A北伐战争中B抗日战争中C解放战争中D抗美援朝战争中

7、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

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

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

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 材料

一、二共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图片中“雄赳赳,气昂昂,越过鸭绿江”的这支军队名称叫什么?

(3)作者魏巍为什么把他们称为“最可爱的人”?请写出这支军队中两位家喻户晓的“最可爱的人”.归纳生成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

(1)司令员:彭德怀(2)目的:保家卫国

(3)出兵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P10)

(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4、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问答题: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第11篇: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导学案

隆兴乡初级中学校导学案

1.掌握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点。

2.培养分类归纳知识的能力。

3.培养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分类归纳知识并记住。学习难点:运用考点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预习案】

(一)明确七年级下册中考范围并在教材目录上勾划好

2课: “贞观之治”

7课和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二)

13课和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二)(2012年新增加的内容) 21课和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

(二)(2012年新增加的内容)

(二)、预习目标(请同学们按下面知识点认真阅读课本[包括图表,小字部分],边阅读边理解,把这些内容做好勾划和批注并识记。

第二课“贞观之治”

(2009年和2010年都有考试的内容;2011年在材料题中关于唐太宗的农业措施的内容。)

(一)唐朝的建立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唐高祖后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因其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唐太宗,汲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之称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被称为镜子的敢于直言的魏征等)。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开明和有作为的君主,“民贵君轻”的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了解书上的名言和图P8)。

(三)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其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七课和第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二)

(2009年—2011年都有考题,2011年在选择题中考雕版印刷的时间)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建造)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

2.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看图)。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代遗留下来的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2.代表人物:

① “诗仙”李白,代表作品《早发白帝城》《蜀道难》,其诗语言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②“诗圣”杜甫,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③白居易诗歌则直白如话、通俗易懂,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隋唐时期,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高峰。

2.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的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自创“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笔谏)自成“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并称为“颜筋柳骨”。 3.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人称“画圣”,开写意画之先河,作品有《送子天王图》。

(五)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由于集中了大量的石窟艺术珍品(彩塑和壁画)而被誉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十三课和第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二)

(2012年新增加的内容)

(一)活字印刷书的发明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

3.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三)四大发明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注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科技成就)

(四)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五)宋词和元曲

1.词在唐朝出现,到两宋发展快,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2.代表人物和作品:

①苏轼(北宋),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李清照(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③辛弃疾(南宋),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词中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3.元朝出现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六)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1.两宋绘画的特色:表现市民的风俗画出现并且增多。代表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的风光,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2.元代的画家赵孟頫,他的画被称为“神品”。

3.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二十一课和第二十二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

(二)

(2012年新增加的内容)

(一)雄伟的北京城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城中心的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得一个奇迹。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1.李时珍(明朝)写成了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明朝)写了一部《天工开物》,书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书中强调人类和自然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外国学者它这本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明朝)作品《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三)古典小说的高峰

1.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2.代表作品(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

①《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反映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②《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

③《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根据唐僧取经的故事创作的。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④《红楼梦》,清朝,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曹雪芹。

(四)戏剧的繁荣

1.汤显祖的《牡丹亭》。

2.以徽剧和汉调为基础,融合其它剧种,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五)书画的成就

1.董其昌(明朝)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徐渭(明朝)善用泼墨。扬州八怪(清朝)发扬了这种风格。

【合作探究案】(群体智慧,能力提高,共同进步)

(一)组间督促:组间互相检查课本的勾划情况。

(二)合作探究展示

1.小组内解决收集问题把问题反馈在小黑板上。

(1)我的问题:(经过自学,你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组内探讨)

(2)、我们的问题:(小组共性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向全班同学推荐有价值的问题)

2.展示:

【训练案】

一、选择题

1.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烈变化,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并且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他是以下哪一位诗人()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 D.王维

2、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也是一幅极具历史价值的现

实主义的风俗长卷。它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社会风貌? ()

A.北京B.南京C.西安D.东京

3、“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歌曲《龙文》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A.书法艺术B.绘画艺术C.音乐艺术D.舞蹈艺术

4、王强同学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时,对其主要成就进行了归纳整理,其中有一项出现了错误。这一项是()

A.唐朝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B.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史诗里的不朽篇章

C.宋代文学家具有豪放风格的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D.明清小说的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3分)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1分)

第12篇:八年级历史下导学案第四课

庆阳市庆化学校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授课教师:边新秀授课时间:月日第节审签: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总第4课时)使用人: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下列内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学习重难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1、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一五”计划编制的目的。(2)“一五”计划起止时间。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4)“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和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及意义。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完成下列题目)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A、新中国建立后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 C、抗美援朝胜利后D、土地改革完成

2、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C、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D、相应地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3、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成就最大的是()

A、工业和交通运输业B、工业和农业C、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D、农业和商业

4、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成就的是()

①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第一辆汽车 ③ 1956年,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⑤ 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5、我们现在正处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2006年至2010年),那你知道我国编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

A、1949年—1953年B、1952年—1956年C、1953年—1957年D、1950年—1954年

6、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新中国建立时期B、解放前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7、2006年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多少周年?() A、49B、50C、51D、52

8、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七大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一五计划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突出,沟通了边疆与内地联系的是() 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B、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宝成铁路建成通车D、膺厦铁路全线通车

10、材料分析题

“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选自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

请回答:(1)“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 一桥”是指?“一桥”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2)同一时期,在工业、交通运输业上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多少周年?

(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在中国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什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13篇:八年级历史导学案1[1].2课

第一课 鸦片战争

课型:新授

使用时间:9月6日 编写人:

审核人: 温馨寄语:不劳无获。 使用说明

1.自学P2-6内容,将学习目标中的词汇、句型在书中用彩笔标出。2.参考“知识链接”,结合自己的参考书,预习新课,整理笔记。

学习目标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影响。

学法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知识链接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林则徐在道光帝的支持下于1839年在广州虎门销烟。

3、虎门销烟的作用或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取得胜利的林则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州海面,进行侵略,鸦片战争爆发。

2、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

3、1841年1月英军占领香港岛

4、虎门关天培牺牲。

5、《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

二、合作探究

1.中英《南京条约》

2.结合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四、巩固练习:

1.回答:《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

2.结合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五、课堂检测:

练习:鸦片战争爆发后,1841—1842英军的进军路线是(

) A 香港-广州-厦门-定海-吴淞-南京 B广州-厦门-定海-大沽-天津-南京

C香港-广州-台湾-厦门-宁波-南京

六、课后反思: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你做的比较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有哪些?请写在下面: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课型:新授

使用时间:9月8日 温馨寄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使用说明

1.自学P7-10内容,将学习目标中问题用彩笔标出。

2.参考“知识链接”,结合自己的参考书,预习新课,整理笔记。

3.先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将疑难问题在组内集中讨论,红笔纠错、标重点。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能力培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难点:1.发生的原因及背景。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学法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知识链接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一个名为赫里斯的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缕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1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心的蓝宝石果子。他将这个金花盆和其他宝物,装了七大筐,归为己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宝物。10月11日,英国侵略者又组织了一支1200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的庞大抢劫队,再次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清晨,英国骑兵团 3 500人,开进圆明园,手执火把,到处纵火。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后果,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最有影响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它首义在什么地方?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二、合作探究

1.太平军是怎样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

2.1864年,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却被镇压下去了。这是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你能从总结出重要问题吗?试试看!

四、巩固练习:选择

1.参与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西方列强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2.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历时150年才完全建成,却在侵略者的一把大火中被烧毁,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创伤。圆明园被烧毁是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3.法国文学家雨果曾愤怒地谴责道:“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两个“强盗”是【

】 A.英国和美国

B.美国和俄国 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法国

五、课堂检测:

1.清朝因其版图形似枫叶而得名“枫叶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蚕食这片“枫叶”的国家中获得领土最多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2.沙俄和美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的角色是【

】 A.战争的直接策划者

B.战争的直接发动者

C.英法侵略者的帮凶

D.英法和清政府之间的调停人 3.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美《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中英《北京条约》

4.1853年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这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

】 A.开始兴起

B.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C.进入全盛时期

D.开始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六、课后反思: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你做的比较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有哪些?请写在下面:

六、课后反思: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以及疑惑?你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或者不足之处有哪些?请写在下面:

第14篇:历史公开课教案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

2、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

3、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二、能力和方法:

1、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

2、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

3、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

3、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②“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 难点:①孔子的政治思想;

②“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③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孔子拜师》、《孟母三迁》、《曾子杀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会学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找智慧。

孔子拜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孔子

1、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关于孔子的介绍,然后叫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事迹)

2、要求学生读书,找出“历史上怎么样评价孔子?”然后叫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说说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

3、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论语”中的话,理解“仁”的含义。然后教师简介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一些情况

4、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作法的意义所在。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

5、关于孔子的这些评价是如何得出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引出“论语”然后问学生是否是孔子所著?) (学生:看书、认真思考、寻找、发现,形成整体认识)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着什么深刻的变化?你怎么看这个时期的变化呢?

2、得出结论形成了多种观点,即百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

3、小结: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情况如何?

4、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争鸣情况。(教师提问:①战国时期,适合哪一种学派的学说来治理国家?

②商鞅、秦始皇他们治国采用的是哪一个学派的观点?

③后来汉武帝采用的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④根据你的理解,我们应该采用什么学派的观点来治理今天的国家?)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五、小结:

孔子的地位。 战国争鸣的意义。

六、课堂练习

七、课后作业

第15篇:历史16课教案

第16课 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内容标准】

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亚太经合组织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等知识。通过了解中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增强学生对外交工作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第的认识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一些活动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纪之交中国的外交成就,认识成功的外交活动使中国的困际志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重点:亚太经合组织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难点:恐怖组织的概念。

4、【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加入联合国的?加入联合国对中国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5、【新课探究】

一、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背景:20世纪90年代,苏美争霸的两级格局结束国际关系显现出 多极化 的发展趋势,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教师扼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组织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往合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解释什么是区域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是指位于同一地区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逐步走向联合而建立的国际组织。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101 页内容,具体认识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 1性质和作用: 通过阐述亚太经合组织对地区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来说明中国加入这一组织的必要性

2.时间:1991 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贡献:2001年,在中国的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和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影响: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人们对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中俄等国面临共同的问题,如边境违私,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边境贸易,边境资源开发等。

2、时间:2001年6月,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经过:由“上海五国”组织演变而来,是从军事合作为主,逐步扩大到政治、安全、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互利合作。

3、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4、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

5、意义: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对维护本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索新型国家关系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教学提示:可先制作一幅六国位置图或利用作的纽带,是协调国际经济、政治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是争《世界地图》,找出六国的具体位置,重点介绍中俄等国边界概况。

三、维护世界与地区的和平

1.目前世界局势的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中国的外交调整: ⑴继续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 ⑶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⑷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⑸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⑹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意义:①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结巩固】 外交的成功,有赖于综合国力;外交的取向,取决于外交政策;外交的成功,得益于外交策略。

【真题训练】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是(A ) A、多极化

B、两极化

C、单极化

D、一体化

2、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举办地是(D ) A、东京

B、曼谷

C、莫斯科

D、上海

3、世纪之交,时代的主题是(A

) A、和平与发展

B、稳定与缓和

C、和平与战争

D、信任与团结

4、世纪之交世界局势 呈现出的特点是( C ) ①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②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③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④总体发展,局部倒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下列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政治组织

B、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等5个国家

C、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互信和友好交往

D、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6、21世纪初出现了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是( B ) A、亚太经合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上海五国组织

D、世界卫生组织

7、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2001年的是( A ) A、上海五国组织成立

B、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

C、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16篇:历史公开课教案

历史公开课教案(2011-05-17 15:14:34)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 开城中心校历史 复习研讨课

2011历史热点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时间:2011年5月17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904班 执教:钱

进 复习程序

一、整体概述 90年分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2011)

二、知识梳理 开展课堂探究

建党(日出东方):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党的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

(1)创立黄埔军校。1924年5月

广州

培养了大量优秀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3)蒋介石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在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力挽狂澜)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5)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灯塔指引)。

4.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1945年8月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人民当家作主。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60周年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良好探索)。 (2)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以后)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4)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6)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视察讲话,强调党的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7)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直击中考

1、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校历史探究性小组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建设”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如下素材: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分析题见多媒体显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历史的关节点上》

(1)请结合所给材料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重大关头 重要历史事件 伟大历史作用 日出东方

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了。 星火燎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 力挽狂澜 遵义会议

灯塔指引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决定党合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2)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的国内外有利因素有哪些?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第17篇:历史优秀教案

历史优秀教案)

(新授课案例)

必修一 第12课《鸦片战争》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识记《南京条约》等内容。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标领会:

1.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背景、结果等。

2.条约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讲解请一些概念,如领事裁判权,科学归纳后,学生识记。

3.民族精神既要体现出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又要说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 【单元备课】

一、《调整意见中》关于本专题内容阐述如下(★为选讲内容)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3)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甲午战争爆发 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5)通过上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二、进度安排:新授课5课时

三、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事件

1.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革命史观: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

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四、专题《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的主题、特征、线索

1.一个主题

以反封建和反对外来侵略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2.两大矛盾、两大任务

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侵略与抗争;探索与近代化

3.三个矛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四条线索:

侵略史——列强侵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统治

抗争史——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探索史——仁人志士不懈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道路

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

五、知识框架

【本课分析】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而《鸦片战争》作为必修一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一、知识能力

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重点:19世纪中期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概况的比较;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在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下的变化。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面貌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当代中国面向海洋的亮“舰”。

图片中的亮“舰”,亮出了怎样的中国?(学生答:富强、独立等)亮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学生答:探索、思考、创新等)当历史的指针指向170年前,当西方国家的军舰横列在中国海面上,古老的中国又是怎样亮出的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鸦片战争”。

★“设计小贴士”:由“亮舰”导入,既有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的材料,又有中国的海军图片,导入比较贴题,能吸引学生。

二、讲授新课

(一)“冶铁术”之应用——战前的中国和英国

由亮“舰”中的军舰引入制造它们最重要的原料是什么?(学生答:铁)。“冶铁术”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近代中英两国的应用的不同。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英国将冶铁技术投入制造机器,并以此推动军事工业发展……中国冶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

——韩毓(yu)海《 500年来谁著史》

材料二 夷船内外均用白铁包裹,底用铜包。一船安炮七十二尊。而清军木质舰小,火炮费时多,射速慢。 ——1842年参赞大臣齐慎的奏折

教师:

思考:“冶铁术” 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

学生总结:

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中国:“冶铁术”在的应用促进了的农业发展。英国:促进了机器大生产和工业革命。

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中国:军备落后。英国:坚船炮利。 ★“设计小贴士”:此设计“冶铁术的不同使用”用在这里经过反复思考,感觉这种对比比较综合,角度科学、新颖。实践证明此处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2)展示材料:

清朝军机处内景 17世纪英国议会会场

教师:

结合两幅图片,能看出两国当时的政治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

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英国:不断完善的君主立宪制 教师:

中国的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英王虽然是国家元首,平时只是仪式性的角色。那当这两个大国第一次外交往来时候,会有怎样的对白呢?

(3)展示材料: 1792年,马戛尔尼率领数800多组成的庞大使团和贵重的礼物远渡重洋,1793年9月终于见到了乾隆皇帝。

英王的信件“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

乾隆帝的敕喻回应:”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意思是:清朝物产丰富,品种应有尽有,原本就不打算与外国人进行商品交流来互通有无。

教师:

这个闭门羹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这反映出两国的外交政策分别是?

学生总结:

中国:闭关政策。英国:开放扩张政策。

教师: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对,可以看出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分别代表哪两种不同的国家?哪两种不同的文明?

学生总结:

中国:没落的封建国家。英国: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英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

★“设计小贴士”:此处对比,教师点拨到位了,如提示学生第一则材料(韩

毓海)比较明显,学生多数都能总结出。体现了“大历史观”的教学,对学科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教师:

当这两种存在差异的文明在传统的贸易中狭路相逢的时候,又是怎样的遭遇呢?

(4)展示材料:

教师:

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总结: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国内没有广阔的市场。

教师:

而开放扩张的工业文明恰恰需要的什么?

学生总结:

原料和市场。 教师: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获取充足的原料,英国开始向中国进行了输出了肮脏的输出手段,这就是?

学生总结:

走私鸦片。

(5)展示材料:

19世纪初,吸食鸦片的不过是富家子弟。后来,宫

府缙绅,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士,都在吸食。

1838年,在广东、福建等地,十人九瘾。

英国在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储备库 中国人当时吸食鸦片状况

教师:

马克思曾说: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结合图片来说明:鸦片的肆虐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怎样深重的影响?

学生总结:

经济上:白银大量外流带来的财政危机。政治上:英商行贿使得吏治的腐败。

军事上:战斗力的日渐削弱。社会风气:毒害了中国人的精神,道德的沦丧。

教师:

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

银 。这似乎击中了道光帝的软肋。清政府开始实施了什么运动?

学生总结:

禁烟运动。

教师:

大快人心的禁烟运动又一次切断了英国在中国寻求原料和市场的道路。这

时,英国开始以什么手段来打开中国的市场?

学生总结:

武力侵略手段。

(二)“铁炮”之轰击——战争的进程和影响

教师:

当两个国家在海面上兵戎相见之时,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历史它沉重的惊

涛拍岸声。

(1)展示材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视频

教师:

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视频,总结西方强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总结:

掠夺原料市场,获得商品倾销地。

教师:

也正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西方列强挑起武力争端的主要目的

就是为了扫除通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

那么,列强挑起争端集中地区域和结果又是什么?

学生总结:

东南沿海地区。通过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取侵略权益而告终。 教师:

两场战争横跨二十年,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为何遭遇了三千年

未有之败局?

(2)展示材料:

我们的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在内,

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 (fu)《中国近代史》

教师:

探究1:你认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总结:

——蒋廷黻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他们

疯狂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中国国门洞开。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新陈代谢的快速节奏打破了千百年的停滞状态。许多时论不断地使

用“里程碑”“划时代”等词反映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

顺合世界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教师:

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学生总结:

1.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权益。

2.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精神觉醒。

4.刺激了中国进行近代化的探索实践。

★“设计小贴士”:此环节旨在通过典型的史料,从多角度分析战争对中国社

会的影响。引导学生答出上述的3和4就要依据史料。 教师:

《全球通史》中曾提到:中国在连续性的战争中所遭遇的耻辱性的失败,迫

使这个国家放弃对西方屈尊的态度,并开始重新评判自己的文明。

那么,先进不屈的中国人又是怎样进行的抗争和探索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

(三)“铁骨”之精神——民族的抗争和探索

(1

教师:清政府爱国将领和普通百姓的不屈不挠的抗争事迹,充分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中国的脊梁”的那铿锵有力的话语?

学生总结: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中华的脊梁,民族的脊梁。

教师:

而民族精神又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下面通过“两个林则徐”的材料,这体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内涵?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有两个,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的奏章充满自信,他是百战百胜的,可惜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第二个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广东以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船炮,派人翻译外国刊物。

——摘编自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教师:

“两个林则徐”分别体现出怎样的精神?

学生总结:

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善于反思、主动学习的精神。

教师:

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反思学习的精神也早已走进历史的图腾中,成为永恒。这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又如同磁石,吸引后世先进的中国人为之探索和奋斗。

★“设计小贴士”: “两个林则徐”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不同的时代和阶段,是有不同的特点的。

(2)展示材料:

图文展示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中国共产党的系列探索。

(3)展示材料: 张岂之: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个多世纪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剧烈,思想更新最迅速的时期,中国人民从中世纪走向了现代社会。

教师:

是怎样的中华精神带领中国人民从中世纪走向了现代社会?

学生总结:

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勇于抗争的精神。大胆革新的精神。守正创新的精神等。

(4)展示材料: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场景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

从1842年耆英在《南京条约》中落下沉重的一笔到2001年中国的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多哈会议上落下铿锵的一笔,从中国当时被迫卷入世界洪流到以崭新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这是一个浴火重生、化茧为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屈不挠、思考创新的过程。多难兴邦,殷忧启圣,历史也正因她的无情而有情。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力大无边的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一个能思考的民族才是一个永葆生机的民族。最后,也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份理性的思考,多些勇敢的担当。

★“设计小贴士”:通过不同年代不同的“开放“的对比,旨在对本课进行小结,也把教授内容提升到一个高度。

【练习反馈】

一、课堂练习

(典型史料题)1.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反馈:多数学生能答对本题,答案A。要想学生讲清: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

(史论结合题)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这反映了 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 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 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反馈:本题对学生来说难度适中,考查的关于战争的史论结内容。所给的3个选项,仔细揣摩意思的学生多数都能选对。

二、课后作业

(史论结合,开放评论)1.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有关史实,选用适当角度评述这种观点。

答案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2)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答案二: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鸦片战争使中国由闭关自守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加速中国内部变革。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反馈:题目属于现在比较主流的开放式的史论结合题目。题目中本身对此题怎样回答有了较清晰的导向,如“结合史实”进行评论。高一的学生对回答此题的方法还比较生疏,教师要仔细地讲清这一类题目该如何作答。

【板书设计】

一、19

中国: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

英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

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

2.区域

3.结果

4.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民族的抗争探索

1.两个林则徐

2.中华精神的体现

【反思应对】

1.本教案使用中的亮点:

(1)紧紧围绕课标的要求来组织课堂教学。知识的整合,史料的选用,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课标主要问题展开的。

(2)创新整合课程资源。一改传统授课的“背景、经过、结局(或意义、影响)”的“三段论”模式,将整堂课内容设计为“冶铁术之应用——战前的英

国和世界”、“铁炮之轰击——战争的进程和影响”、“铁骨之精神——民族的抗争和探索”。课堂互动和课堂效果都比较好。 (3)比较巧妙地做到了“史料” “史观” “史论” “史家“的有机结合。在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讨论,史论结合,学生本堂课的互动很好,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如,通过“冶铁术”的不同运用的材料,引导学生总结“战前中国是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英国是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的结论。

2.本教案使用后的建议:

(1)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学生的认识有很多一出口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教师所提供给的材料,从多元角度回答,既要点拨到主权遭到破坏,门户洞开;又要引导学生分析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的精神觉醒和探索实践。

(2)对于高一的学生,在阅读史料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方面,教师还应给予及时的点拨,帮助学生有效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推荐资源:

笔者重点参考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第一章中“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东西对打”“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不平等条约的开始”中关于本节课都有较多的涉及,可以参考选用。

笔者也参考了《世界史近代史 下》(吴于廑 齐世荣编著)的第四章《工业革命》的第四节“工业革命的扩散”,第五章的第四节“中国被打开大门”,个人感觉有利于从比较史观进行讲解。

《全球通史》(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中的内容可以参考选用,重在分析对比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状况,让学生认识到时代发展的主流。

关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可以找些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发展变迁的史料,这有助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如《中国的现代化》(美 罗兹曼著)、《重读近代史》(朱维铮著)。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学历

史教案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 (500字) 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3000字)

第18篇:历史讲课教案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烽火戏诸侯)导致了什么后果?(当敌人真的来进攻时,往日报警、号令天下诸侯的烽火台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

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出示西、东周变化对照表和春秋争霸的背景)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1.自然条件优越:齐国东方,盛产鱼盐。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 3.称霸方式:\"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过渡:齐桓公以后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的原因?(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3、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4、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国,越国,出示地区图)

5、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出示图片)

春秋时期的三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

6、开动脑筋:那么多的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出示图片)

二、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争霸战争,大部分的小国被兼并,出现了一些疆域比较大的国家。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战国时期”开始了。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说一说: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出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图片)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其中著名的军事家有孙膑、庞涓(出示桂陵之战要图)【围魏救赵】(继续出示马陵之战壁画图)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出示长平之战图片)【纸上谈兵】(继续出示幻灯片)

三、课堂小节: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社会主要特点是战乱纷争。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与兼并过程中,国家逐渐趋向统一。(出示知识结构图) 出示历史歌谣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陵马陵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附:板书设计

第19篇:历史趣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历代朝代的顺序;

2、掌握中国朝代的开国皇帝及了解历代灭亡的历史事;

3、了解在各个朝代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及重大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和了解中国古代朝代的演变顺序及更迭;中国历史朝代之演变。 教学难点: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中国历史朝代之演变 中华历史悠久,年代久远,朝代演变难记,把它编成诗歌目的是能记住各朝各代的演变顺序

1、秦朝

公元前23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但他决没想到,仅仅15年之后,才传到第二个皇帝(胡亥)时秦朝就灭亡了。前207年,赵高指使人杀秦二世与咸阳,秦朝灭亡。 项羽刘邦灭秦(楚汉相争)公元前209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在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朝被农民革命力量所推翻。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又为了争做皇帝又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楚汉相争,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重新归于统一的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

2、汉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刘邦所建,东汉为“刘秀”所建立,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3、三

曹丕建“魏”灭大汉,刘备称“蜀”,“吴”孙权。 三分天下成“三国”, 司马建“晋”天下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建都洛阳。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西攻益州取胜,自领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大将黄忠破斩曹军降领夏侯渊,夺取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都建业。 (晋朝统一三国建建晋朝)

司马昭代魏立国,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继承王位后并于当年篡位称帝,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曹魏灭亡。 279年12月司马炎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孙吴灭亡后,西晋统一天下,三国时期结束。

4、晋

晋朝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中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5、南北朝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

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后,东魏被北齐所代替。西魏被北周所代替。历史上把这北方的五个朝代总称为北朝。

公元409年南燕军队侵扰淮北,刘裕就上书皇帝,要求北伐,获得批准后,他迅速出兵,对南燕慕容德建立的国家,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将南燕的皇帝慕容超活捉。刘裕的势力也逐渐的大了起来,并有了称帝的野心。公元420六月,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退位自己做了皇帝,不过刘裕还是用了杀死司马德宗的方式将司马德文杀死。

6、隋朝

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派人为周静帝写退位诏书,杨坚按照舜代尧、曹丕代汉献帝的典故,接受皇帝称号,代周自立称帝,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他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

杨广(569~618)是隋朝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坚第二个儿子,少年时得皇后独孤氏的宠爱,养成骄横习气。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后被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在大臣杨素等参与下,杀死父亲隋文帝及兄长杨勇夺取帝位。

7、唐朝

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后,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朱温参加黄巢起义,屡立战功成为黄巢手下的主要战将,在“唐僖宗”时投降唐朝,被唐僖宗任命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还赐给朱温一个名字:全忠。但朱温并没有完全忠于他,忠于唐朝,就像原来没有忠于黄巢一样,而是完完全全地叛了唐朝、灭了唐朝。)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著又废除17岁的唐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次年将其杀害,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以汴州(今河南开封)为东都,以洛阳为西都,至此,立国290年、传20帝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8、五代十国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总称。十国是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10个割据政权的总称。

9、宋朝

世宗死后,继位的恭帝年幼,赵匡胤于是有了称帝的野心。显德七年春节,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进攻的假情报,当时的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当日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黄袍加身,三呼万岁,拥戴为天子。后周官僚得知后已知无力回天,只得面对现实。周恭帝被迫逊位。

宋朝有分为北宋和南宋之分,在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至此北宋灭亡,同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即位建立南宋

1278年,南宋政权,在元军猛攻下,宋朝雷州失守,宋朝小朝廷迁往崖山。元军在南宋汉人叛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小皇帝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

10、辽国

耶律阿保机(872~926)即辽太祖。辽王朝创立者。916年称帝,建立契丹政权。辽朝的原名为契丹国,于916年建立,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直到1125年辽为金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所灭。

11、西夏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12、金国

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号大金,定都会宁。金于1125年灭辽,灭辽后,金朝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吴乞买继位,并于1127年灭北宋 。同时,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开始进攻金朝的北方,并迅速占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于1213年又突破了长城防线,进入黄河平原。到1215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劫掠并占领了金朝的北京。至天兴二年(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在战火中继位的金末帝完颜承麟则死在乱军之中,金朝遂亡。

13、元朝

四朝亡;(金、南宋、西夏、西辽,1127年金灭北宋、1125年金灭辽、1234年蒙古灭金、1127年蒙古灭西夏、1276年元灭南宋)

南宋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国号 “大蒙古国”。建立大蒙古国后,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整个蒙古帝国的持续时间是从1206年到1635年。元朝的灭亡,元朝后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被压迫更为严重。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14、明

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农民,放过牛、种过田、要过饭。在民间度过了二十四年的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他目睹元朝的腐败,深恨贪官污吏愚政害民的可恶。因此,他登上皇位之后,一面任用官吏为自己服务。一面用严刑酷法,惩职官吏队伍中的不法之徒,朱元璋对官吏的管制之严,打击之重,诛杀之多,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 他下令说;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老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到京师。如有胆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朱元璋对贪污的官吏,处罪特别严厉。历代少有。有一次,朱元璋外出视察,发现一个县令有贪污行为,便下令将这个县令杀了。并将其皮剥下来,皮中塞满稻草,将其挂在公堂旁边。他说,下一任知县只要抬头就能看到他的前任由于贪污,竟落得如此下场,便会触目惊心,不敢再胡作非为。(当时的州府、县衙门的左边都设立一庙,用来祭祀土地神,同时也是剥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有不少州府县衙的两边,都挂有装满稻草的人皮。朱元璋在称帝的三十几年里,先后惩治数以万计的的贪官污吏,仅在1376年内,将有罪的官吏发往安徽凤阳屯田者,就达一万余人。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皇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明朝山海关大将吴三桂夹在农民军和清军中间腹背受敌,迫于形势邀请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平贼”。联军打败大顺军。李自成军一路南撤。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明朝灭亡。

15、清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于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抗击明朝,举国震惊。同年,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3月3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大金”国号为“大清”,称帝,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 清王朝作为最后一个王朝,一个承载着中古近代屈辱的王朝,一直是现在中国人嘲讽的对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权被推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公元1967年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溥仪去世。清朝从努尔哈赤入关开始,共历12帝,296年。

第20篇:历史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历史

第一课时

课题:

历史入门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对历史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历史纵横几千年的博大精深;

3、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各朝代的更替有初步的认识,记住各朝代名称。

教学方法:

交流法、启发法、板书图表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时常自称是炎黄子孙,有谁知道炎、黄指的是谁吗?

2、谁能说说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二、补充讲述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黄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部落首领,就是华夏部落,还称为有熊氏。然后有了炎帝,成为姜姓部落的首领,也被称为神农氏。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

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三、介绍从秦到清的朝代

熟记口令:

1、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让学生读

让学生抄

2、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四、互动交流

1、大家还记得哪些朝代吗?

2、我们来比比哪位同学能说出最多的朝代名称。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1:唐太宗赐醋房玄龄 “吃醋”的典故来源

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名声,和他的卓越政绩一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竟怕老婆到这种程度。

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唐太宗很为房玄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几个美姬,杀杀他老婆的威风。房玄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出马劝说房玄龄的妻子,自然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马赐房夫人鸩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女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无商量!”

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

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玄龄的老婆,没想到却吓着了自己和众人。而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2: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

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励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许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甚至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魏徵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徵训斥他大胆抗旨。

魏徵镇定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徵为太子太师。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帮助打猎),见魏徵进来,怕他责怪,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徵装作没看见,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死了。

还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徵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

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徵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圣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和规劝,怒气顿消,清醒地认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

贞观中期以后出现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李世民就郑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历史导教案模板
《历史导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