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3 21:08:0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封面)

修学储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会欣赏美,会发现美,会创造美,美术让生活更美!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湘教版)

单位:汶南镇第二初级中学 姓名:赵成伟 时间:2016-2-26

推荐第2篇: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下

我已经取得了教师资格证,这是备考期间用的资料。 我上传了一整套,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需要的话可以找找。(页眉页脚标注的很清楚了哦)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学会鉴赏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来引导学生读懂作品想要传递的时代背景与人生观价值观,再举例论证艺术创作中选材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知道艺术作品的题材来源于生活。

2、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体会艺术情境并了解“因材施艺”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背景。

2、举例说明艺术创作中选材的重要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容以及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艺术语言和情绪。 教学难点:深层次探讨作品意蕴的同时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一组京剧表演片段

教师:同学们,屏幕上播放的是哪一种表演方式啊? 学生:京剧。

教师:很好,这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京剧。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看思考一下京剧表演中的人物动作和语言表达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和语言表达方式一样么?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学生A回答不一样在哪里? 学生:~~~~~ 点评学生回答,引入新知识,是的,不论是哪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它都取材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又对它进行了艺术加工与提炼,使它展现的更加美丽和完善,说明艺术它虽然取材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也同样如此(板书课题)

2、赏析作品: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开国大典)。

教师问:同学们,这两幅图片都记录了同一个场景,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刻。图1是董希文大师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图2是记录开国大典的珍贵相片。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寻找这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稍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小组B:~~~ 点评并总结a、油画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突出主角。 b、油画中人群透视线与灯穗方向都指向毛主席,突出主角

c、主席台的菊花,表现了十一正值金秋季节(阴雨天气的改动表达天随人愿) d、蓝天、白云、红灯(顶天立地)、红柱,色彩鲜艳明快(富丽堂皇) e、减少远处廊柱,抬高灯笼,为了不影响主要人物。

f、抬高视平线,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热烈隆重的庆典气氛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幅开国大典向我们传达了喜悦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图2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同学们看到这张作品还会感觉到喜悦么?同学们小学时代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同名课文,哪位同学可以跟我介绍一下这幅作品的内容以及它的时代背景? 学生:~~ 图2为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

七下

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 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试着让学生寻找两幅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与开国大典不同的是图2展现的完全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纤夫对于残酷命运的一种无奈和服从。 刚才我们欣赏的两幅画作都属于再现性的表现形式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具有抽象的特点,那么抽象画也是源于生活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的名作《向日葵》

《向日葵》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一团熊熊的烈火,那样的华丽,那团烈火似乎想要将每个观看过它的人的心燃烧,让每个观看过它的人震惊于梵高的想象力。 探究完梵高的《向日葵》,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幅画中的人物《呐喊》,爱德华蒙克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因材施艺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主要是绘画作品,其实美术的分支是非常广泛的,很多美术作品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审美特征。所谓“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材料自然属性的特质,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现宛如天成般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同学们联系一下自己的经历想一想除了绘画,我们在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还会用到哪些物质材料呢? 学生A:~~~~~~~~ 教师:雕刻(竹雕、木雕、象牙雕、石雕、玉雕等等)、剪纸、泥人、瓷器、陶器、木版画。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张德华的木雕《向往》

取材于一枝原生木材的枝干部分,上面布满细长的树纹,犹如少女飞扬的发丝,作者充分利用木材的肌理,将它加工雕琢成飘动长发,木材一端雕刻出少女的头像,昂头眺望着远方,似是在期待着什么,能够感觉到她眼神中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蝉形歙砚: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原材料扁平,一面呈凸起状,较为光滑,且布有细长的纹理。在艺术家的巧妙构思下,这台蝉形歙砚便制作完成了,它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的因材施艺的原理。

小结: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艺术大师的佳作,了解了原来一件优秀作品的完成需要付出这么多的努力,而且作品里还倾注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传达了它的时代背景。"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

七下

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同学们有没有自己所钟爱的艺术作品呢?老师布置一下今天的家庭作业——收集你最喜欢的一副作品的相关资料,在下次课程上向大家介绍你喜欢它的原因和这件作品的内在意蕴。下课

第一单元 第一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独立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能够深层次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来引导学生读懂作品,学会自主探索画中的情趣和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学会挖掘与体会艺术的情趣和意境。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背景。

2、教会学生掌握独立鉴赏作品内在意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欣赏评述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学会鉴别不同画作所传递的不同意境。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评述作品的优劣以及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静听诗朗诵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回答唐诗出处并点评。

这首诗从诗面上看,仅是描述了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反映了柳宗元在长期流放过程中遍尝世间人情冷暖,酸甜苦辣,从而产生的一种激愤感伤的心情,那抗寒斗雪的渔翁形象,寄托着诗人的理想抱负,映照着诗人自己的影子。整首诗合起来组成了一幅图画。

通过聆听诗歌所体会的情景和感受,那么美术作品是否也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领会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吧!

2、传授新知:第一环节感受与比较分析,欣赏一组有关的美术作品,组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探讨。主要围绕的问题——你觉得这幅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讲解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将小孩那种玩心特重,专注于游戏的神情表现出来,这也是苏汉臣婴孩画中,最能撼动人心之处。体现了一种童真和美好的情趣。

吴凡《蒲公英》:

吴凡水印木刻版画最独特之处,便是王朝闻先生曾指出的“意境”。三笔两抹的平凡草木,其意境却渺远深邃,气接寰宇。《蒲公英》笔法十分简洁,画面只有一个吹蒲公英的乡间女孩,身边一个草篮一把镰刀。这种单纯凝练而不驳杂的意象,是吸引观者入境的前提条件。意境体验较之情景体验,需要更加单纯凝练的意象。“繁”需万取一收,“简”需一以总万。吴凡倾向于一以总万的简体。 第二环节欣赏与感受:欣赏相关美术作品,并学会感受画中人物的情绪。

梁楷《泼墨仙人图》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夏加尔《散步》作者对于生活的爱很大一部分源于他对妻子贝拉的爱,他高高扬起手臂,拉着飘在空中的爱妻,在平原上愉快的散着步,画中色彩明亮特别是那左下角红色的花布,充分体现了喜庆的情绪当走近夏加尔也是走进他那内心不朽的梦想,这个是一个真实的.触手可摸的梦想。飞舞着的人、倒置的小屋、会飞的钟表、人形的动物、舞蹈的鱼、马戏等一切都以毫不含混的色彩和线条呈现出来。它们挣脱了时空的束缚,飘然走进这一最深心灵出没游曳的舞台。它们的在场与会聚演示着一个特殊日子的到来——那是。黄昏里融合着黎明,太阳与月亮同时照耀着大地,动物们都伸展着四肢从牢笼中解救出来,歌声四起,人与动物们翩然起舞„„这一天是生命的节日.也是爱的全部。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术家表现某种形象或者景色,如果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进去,就会创造出一种包含着自己情思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也就是说意境是情景结合的结果,它具有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

七下

感染力,也是历代中国美术家所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 第三环节探讨与评述:启发学生自我探究徐悲鸿《奔马图》,并请学生回答

《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小结: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三单元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喜悦与收获。通过对象征着成功与喜悦的奖杯奖牌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独立鉴赏此类作品的能力,并且学会体会获胜者的喜悦之情,提高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各种组织活动的奖杯奖牌来引导学生读懂作品,学会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学会挖掘与体会其中的乐趣与收获成功之情。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意义所在。

2、通过赏析作品激发学生追寻喜悦与收获的斗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成功的向往 教学重点:学会鉴别不同活动比赛奖杯所代表的意义不同。 教学难点:深入去体会作品想要传达给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二十年再夺第一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问:同学们,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时的场景,她们美不美? 学生:~~~ 教师:她们头戴橄榄枝,颈上挂着的奥运金牌格外耀眼,我们来看看这些金牌放大后是什么模样。播放雅典奥运会金牌图片

自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以来,奖牌正面的设计首次修改,以反映希腊特色。从此以后,所有奥林匹克奖牌都将反映希腊特色,因为它是奥运会的起源和复兴之地。一位身着两翼、天使般的胜利女神从天空中飞临下来,为帕纳辛奈科体育场带来荣誉和祝福。帕纳辛奈科体育场全部用大理石建造而成,是马拉松比赛的终点站,射箭比赛也在那里举行。沃特西设计方案中的胜利女神是以公元前421年雕塑家帕奥涅斯(Paionios)所雕刻的胜利女神石像为蓝本设计而成的。奥运奖牌以雅典卫城为背景,在胜利女神的上方是奥运的五环标志,五环标志的上面用希腊文写着:“2004年雅典第28届奥运会”。 奖牌的背面最明显的就是燃烧着的奥运圣火,圣火的后面用古希腊文字写着著名诗人品达为第八届奥运会所写的颂诗。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啊,竞争的光芒不断闪烁,奥林匹克,真理之源。”这首颂诗的上面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标志。

奥林匹克精神:“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2、传授新知:除了奥运奖牌之外,,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出名的奖牌奖杯设计? 学生:电影节、世界杯、格莱美、诺贝尔、等等。

教师:是的,经常会有世界范围类的比赛或者一些评比活动,这些主办方都有设计奖杯奖牌之类,下面请同学们欣赏部分代表作品。

图1:奥斯卡奖杯:金像奖的样子是裸体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配合播放2001《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视频。

图2:金鸡奖奖杯:金鸡奖奖杯为铜质镀金金鸡,以金鸡啼晓并鼓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奖杯为一尊引颈高唱的金鸡。评奖宗旨:学术、争鸣、民主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

七下

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

图3:世界杯奖杯:从基座上延伸出的几条曲线呈螺旋状向上伸展,一直连接到顶部的地球造型。作为雕像主体的两名运动员的形态设计也充分展现了那令人激动万分的胜利瞬间。(大力神杯) 世界杯精神:荣誉感,拼搏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目标激励,全球化的魅力。

图4:格莱美奖杯:它的外形类似留声机,每年在科罗拉多州里奇韦的比林斯艺术工作室由工人全手工打造。在1990年,它改变了传统的软铅材质,采用了合金奖杯,新的奖杯更不容易损坏,而且外形也更加漂亮。获奖人的名字刻在奖杯上,而获奖人的名字只有到颁奖的那天才会揭晓。

图5:北京奥运会奖牌: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人们形象地叫他金(银,铜)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奖牌中国特色浓厚,艺术风格尊贵典雅,和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以其奖赠奥运成绩优胜者,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和礼赞。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北京奥运会奖牌在金牌上使用白玉,银牌使用清白玉,而在铜牌上使用青玉。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彰显了玉的高贵品质,喻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玉良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礼赞和对运动员的尊至褒奖。

播放孙杨获奖画面并说明成功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

简单制作: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尊贵美丽的奖杯,想不想自己也能够拥有呢?一个简易 的奖杯制作材料也非常常见,请看大屏幕上的人是怎样去完成一个简易奖杯的制作呢?

小结:我们看到,但凡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总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这未尝不是一种成功,每一次的收获背后都蕴含着数不清的汗水。我们大家若是也想取得学习上的收获,也要向这些名人们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学习他们勇于面对一切的精神。下课

第四单元 第一课 广而告之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广而告之。课本中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招贴,旨在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其分类和特点,并学会自己创制一张招贴 教法分析:通过欣赏各种类型与主题的招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招贴创意设计的作用和特点及构成要素。并能将掌握的招贴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导入课题 观察分析 欣赏探究 构思小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感受创意与思路带来的乐趣,初步体会创意的魅力;建立起独立创意的自信,在轻松、预约、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知识,提高审美品味和创作能力,从而建立对美术课程的长久兴趣,增添生活情趣;培养学生关关注社会生活,融入生活,逐渐形成他们较主动的社会意识。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内容涉及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招贴设计的要素、种类、方法与创意。

教学难点:要能通过简单的形象语言表达艺术主题,发挥招贴画的宣传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本校去年校园艺术节的视频来引发学生观察艺术节场地布置的背景招贴。并提问这是什么? 学生:招贴~~ 老师:今年咱们学校的艺术节招贴可是到现在都还没有着落呢!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可以设计出一副优秀的艺术节招贴,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招贴的一些知识。

2、招贴的定义与分类

什么是招贴,有什么作用: 招贴又名“海报”或“宣传画”,属于户外广告。它分布在各街道、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区、车站、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是一种能够起到广告、宣传、警示作用的图文并茂的平面设计作品。国外也称之为“瞬间”的街头艺术。 招贴的种类: (1)、文化招贴:读书节 (2)、商业招贴:汽车广告 手机广告招贴 可乐广告 (3)、公益招贴: 禁烟公益招贴 反腐倡廉 保护沿海水土公益招贴 (4)、政治招贴: 纪念毛泽东 学习雷锋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2、招贴的要素:图形、文字、色彩

3、招贴画的特点

七下

1)、概括有力的图形:能让人产生强烈的震憾,过目不忘。 2)、鲜明的色彩: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紧紧抓住了观赏者的视线。 3)、富有号召力的文字:能让人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起到宣传鼓动的目的。 4)、构思奇特的创意:无需过多的视觉符号,却能给人无限的暇想空间。

4、招贴画设计的步骤: 1)、构思起稿。根据主题需要,设计与主题相关联的图案以及文字,用铅笔设计底稿。 2)、修改设色。反复推敲,直到立意、构图满意为止。然后进行色彩的设计,应根据主题、内容而定,运用所学色彩的知识,或冷暖色、或对比色等。 3)、定稿涂色。最后仔细将颜色涂上,或用剪贴的办法,注意色彩的搭配,力求色彩明快。并要整体观察,修改定稿。

小结:为什么会对招贴画的图形、色彩和文字提出这样的要求呢?(概括有力的图形,能让人产生强烈的震憾,过目不忘。鲜明的色彩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紧紧抓住了观赏者的视线。富有号召力的文字,能让人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起到宣传鼓动的目的。)

欣赏了这么多美丽有创意的招贴,我们再来看一看别人的艺术节招贴是怎样,汲取一下灵感,然后我们同学们尝试着自己动手构思设计一副招贴好不好? 学生:~~~ 想必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构思,老师期待看到你们优秀的作品,下课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在对前几单元知识总结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补充,主要涉及到平面设计的分支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能够独立赏析平面设计作品的方法。 教法分析:欣赏多种设计类型的作品来告诉学生平面设计种类丰富,要学会观察作品的精髓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多种多样的平面设计作品来了解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以及学会鉴别作为一份优秀的平面设计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并引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容,探索作品创作意义所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成功的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平面设计的定义以及分支。 教学难点:学会去探讨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第三单元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一些标志和吉祥物的设计,那么设计仅仅是指代标志和吉祥物么,同学们还有没有接触过其他类型的一些设计产品,发散你们的思维,联系你的所见所闻想一想。两分钟小组讨论 小组A:~~ 教师:其实啊,咱们的平面设计它可是一个大家族,包含着许多形式多样的设计,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这个大家族里面究竟都有哪些成员呢?

2、传授新知

我们通常所说的平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指代视觉传达设计,那么什么叫做视觉传达设计呢?(从字面意思上解释)

视觉传达:利用视觉符号并通过视觉媒介进行信息表现和传达的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

比方说我们学习过的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都属于这个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 (1)复习标志设计的知识

定义:以寓意深刻,形态简洁的视觉符号形象来象征或指称某一事物,表达一定的含义,传达特定的信息的设计。

分类:商业、公益、政治、文化、体育、公共、科技 举例:中国铁路、中国联通、红十字会等等。 (2)学习一个重要成员——包装设计

定义:对产品的包装容器造型、包装结构以及包装的外观装潢进行符合保护性、便利性、经济性和审美性要求的整体设计,以达到准确有效的传递商品信息、提升品牌认知,增强销售力,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目的的设计。

要素:货架印象、可读性、外观图案、商标印象、功能特点说明、提练卖点及卖点图文化 举例:农夫山泉包装、外国牛奶包装

(3)任何平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字体设计

定义:文字设计意为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的精心安排。

分类:标准字体的设计可划分为书法标准字体、装饰标准字体和英文标准字体的设计。

七下

举例:茶、中秋

(4)图像设计:图像设计是运用各种手工或电脑的绘画手段或影像技术,以及利用复合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图像设计,并将它们应用于广告,包装,展示和影视等信息载体中,使其不仅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加强文字内容的传播力度,而且以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表现,使人赏心悦目,过目不忘。 举例:详见课本

(5)书籍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的简称,书籍设计是指从书籍的文稿到编排出版的整个过程,以最新的逻辑讲,策划、编辑、乃至书籍的定价和档次都应该属于设计的一部分。在书籍设计中,只有从事整体设计的才能称之为装帧设计或整体设计,只完成封面或版式等部分设计的,只能称作封面设计或版式设计等。 举例:甲骨文、辛亥革命

(6)广告设计:广告设计是一种职业,是基于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随着广告行业发展所形成的一个新职业。该职业的主要特征是对图象、文字、色彩、版面、图形等表达广告的元素,结合广告媒体的使用特征,在计算机上通过相关设计软件来为实现表达广告目的和意图,所进行平面艺术创意的一种设计活动或过程。

举例:泰国潘婷广告、蒙牛60年广告、可口可乐经典广告 7)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简称VI,视觉识别

VI: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上述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在CI设计中,视觉识别设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公众接受,具有重要意义。 VI系统:

A.基本要素系统:如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造型、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宣传口号等。

B.应用系统:产品造型、办公用品、企业环境、交通工具、服装服饰、广告媒体、招牌、包装系统、公务礼品、陈列展示以及印刷出版物等。 举例:国家电网、顺风速递。

3、小结:我们欣赏了这些生动有创意的设计才知道,原来平面设计这个大家庭里面的成员有这么多成员,他们每一个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平面设计师,一定要对每项都了如指掌哦。下课

盛情邀约教案:请柬,又称为请帖、简帖。为了邀请客人参加某项活动而发的礼仪性书信。它显示了邀请者对客人的尊重和邀请者的郑重态度,是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他在日常生活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形式分:单贴、双贴(对折贴)、组合贴。

按内容分:活动和节日请柬(结婚请柬、展览请柬、运动会请柬,教师节请柬和圣诞节请柬......)、商务请柬(商品展示请柬、观光旅游请柬、交易请柬.....)等。 请柬的内容:

文字:标题、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和日期

装饰:图案和色彩搭配

请柬的形式: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 制作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

结构:从撰写方法上说,不论哪种样式的请柬,都有标题、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和日期等。 1.标题

双柬帖封面印上或写明“请柬”二字,一般应做些艺术加工,即采用名家书法、字面烫金或加以图案装饰等。有些单柬帖,“请柬”二字写在顶端第一行,字体较正文稍大。 2.称谓

顶格写清被邀请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其后加冒号。个人姓名后要注明职务或职称,如“××先生”、“×× 女士”。 3.正文

另起行,前空两格,写明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及其他应知事项。 4.敬语

一般以“敬请(恭请)光临”“此致敬礼”等作结。“此致”另起行,前空两格,再另起行,写“敬礼”等词,需顶格 5.落款和日期

写明邀请单位或个人姓名。下边写日期。

在传统的请柬中主要分三种形式,正方型,长方型,长条型。这些产品的外形和尺寸都有一定的比例和大小。过大或过小都会给视觉和感官造成不适。大了蠢笨不精致,小了,不大气,不稳重。 尺寸:

正方型:尺寸范围在130mmX130mm至150mmX150mm 在国外,通常在卡内增加副卡,请柬(如:路线卡,回复卡,项目卡,等等)副卡,一般可以做到100mmX100mm左右。

长方型:尺寸范围在170mmX115mm至190mmX128mm,大小要随比例改变,要符合黄金分割。如有副卡不宜太

七下

大。

长条型:尺寸范围在210mmX110mm至250mmX110mm,大小要随比例改变。打开方式只适合横向和单边打开。

推荐第3篇: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画家乡的风景》

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以风景画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朝戈作品《草原的路》,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透视现象及其相关知识,解读其情感表现;重点以霍贝玛的《村道》来寻找其基本方法和透视规律;强化学生对透视基本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了解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空间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2、通过对作品的透视规律分析与学习,加强对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3、能通过图片或作品,表现出透视规律的风景作品。

4、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透视现象与规律,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空间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参与性,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

5、通过分析作品,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初步理解风景画中特定劲舞描绘的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

1、理解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

2、掌握风景画中的透视,能运用透视表现于风景作品中。教学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家乡自然风景; 拿一张白纸,钩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画; 典型作业评比; 问: 哪一张作业更有空间感?

体会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

二、新课讲授 《风景画的透视》

1、欣赏朝戈《草原的路》 给你什么感觉?

第 1 页 体会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情感;

分析作品中的透视现象: 水平线:开阔 斜线:深远

思考题: 如果把斜线换成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总结:透视的规律

2、透视知识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基本方法: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自学第7页概念)

(1) 霍贝玛《村道》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消失点(心点)、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属于什么透视? 对照透视图;

平行透视规律小结:与画面平行的无透视变化;其他则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2)袁运秿《马棚》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左右消失点、左右透视线分别在哪里? 对照透视图;

成角透视规律小结: 都会呈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3、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欣赏古元作品及其他作品,并判断其透视现象。 分析农民画作品中的透视: 了解农民画中透视。

4、第4页练习,思考这是为什么?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学生实践

从课件中或课本风景摄影作品中,用线条临摹,重点表现画面中的透视关系。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三、讲评

选出有情感表现、较准确的透视表现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 生生互评; 师生点评。

四、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第 2 页

第二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以风景画的构图展开教学,通过分析苏天赐作品《太湖山村》、农民画《水乡春浓》,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构图均衡和有丰富变化的相关知识,解读构图的表现形式;重点以形式线及取景范围和画幅形状,帮助学生了解构图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构图意识。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构图知识,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知识思维,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

2、通过分析作品构图,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理解风景画作品中体现的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风景画中的构图因素;

2、掌握风景画中的构图形式,能运用透视、构图知识于风景作品中。

教学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理解及掌握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知识要点; 透视规律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除透视外,风景画中的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构图)

二、新课讲授 《风景画的构图》

1、决定一幅画面形象的位置关系的关键使画面上的构图形式线,体现一幅画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也是画面的构图形式线。

如何理解构图形式线?

欣赏并分析四幅素描风景画;四幅构图形式线示意图。

请四名学生上台勾画,其他学生在下面勾画(简单的几何形、线)能体现画面形象特点的形式线。

师生点评,把握画形式线的方法。

第 3 页

2、取景范围与画幅形状,也是决定画面主次关系及情感倾向的重要因素。

分析四幅风景素描;四幅不同取景范围图例;四幅不同画幅形状图例。

对应原作分析,感受不同取景范围、画面形状对应的情感倾向及画面主次表现。 师生总结:

取景范围根据实际大小适中;

绘制角度以寻找适合画面为主;

方形构图:宜表现平静、柔和的感觉;

横长构图:宜表现开阔、壮观的感觉;

竖长构图:宜表现崇高、挺拔的感觉。

3、优秀作品欣赏 风景素描小品;

赏析其透视、构图等方面;

师生交流看法。

4、学生实践

从课件风景摄影作品中,运用所学知识,画一张小型素描风景,注意表现风景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三、讲评

选出有情感表现、有较准确的透视表现、构图的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同时讲讲想表现什么样的特定情感,如何表现的。

生生互评; 师生点评。

四、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第 4 页

第二课《黑白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木板刻画制作流程,初步接触木版刻画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

2、亲身实践,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陶冶艺术的情操。教学重点:

1、版画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

2、木版刻画制作流程的掌握操作和各种刀法的认识运用 教学难点:木版刻画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理论知识,巩固教学效果

二、新课讲授

(一)版画基本知识

1、版画的定义:版画是集绘画、制版、印刷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2、版画的分类:按材质分类:木刻、铜版画、石版画、丝漏网版画、纸版画等。

按制版特点:凸版——以木刻为代表

凹版——以铜版画为代表

平版——以石版画为代表

孔版——以丝漏网版画为代表

3、木刻版画的制作工序:起稿→上板→着色→刻板→修版→拓印→装裱

(二)教师示范讲解(教师着重讲解木版刻画制作工序中上板、着色、刻板这三个流程)

1、上板

用复写纸把设计图稿的轮廓复印在木板上。

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操作

2、着色

刻板前,在画好设计稿的木板上涂上一层重颜色,用记号笔或者勾线笔勾线,以使刻出的效果鲜明。

第 5 页 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操作

3、刻板

按先白后黑、先大后小的次序下刀。可刻不可刻的地方不刻或者少刻,留有余地,以便修版时调整。

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操作

(三)学生实际操作,教师课堂巡视

1、学生初步进入木板刻画的制作实践操作中,体验木板刻画带给自己的乐趣。2.教师课堂巡视,解决学生在刻制版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一起探讨木刻版画这一课题。

(四)师生相互点评

1.师生相互点评典型的学生作业。 2.师生一起整理课堂卫生。

三、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第 6 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木刻版画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 术作品不同表现形式的认知和热爱。

2、了解版画的基本知识及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最简单的材料进行体验制作。

3、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材质版画的制作差异;初步了解并体验木刻版画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适当评价上课时黑白稿的完成情况 (优点及应注意的地方)

2、简单复习巩固上课时所学的内容: (1)版画的种类: (2)版画的特点: (3)版画的工具材料:

二、新课讲授

1、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特点及形式

2、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

(1)主要归类: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 (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3、黑白木刻难喝的制作过程及方法 (1)在版材上描稿(反稿或纸稿上版) (2)刻版

(3)上色(单色、套色)

(4)拓印

4、学生体验制作: 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描稿的基础上,在本课时完成整个黑白木刻的作品(也可以运用套色来完成)。

第 7 页 教师随堂辅导:可将表现较理想的学生作业和存在不足的学生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进行讲评,。

三、课堂总评:作业展评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综合评价

四、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课堂教学(目测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

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三、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

第 8 页 粗糙。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 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

3、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 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4、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 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 第

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 第

三、运用材料。

5、领悟材料美: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

(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 (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 (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

(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 (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

6、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 (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

(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7、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第 9 页 (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

(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四、教后总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画面效果?

二、新课讲授

1、作品欣赏: 《高原人》 摄影 赵志强

《雪山下的篝火》 水彩 傅啓中

《钢水.汗水》 油画 广廷渤

分组讨论:通过我们的作业和这些作品的比较,找出我们的画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哪里?我们的画面和这些作品的差别在哪里?

讨论的结果:我们的画面深入刻画的程度不够,画面的空间感、物体的体积感都没表现充分,物体的质感表达不明确,形体塑造缺乏表现力。使画面显得粗糙,不够精致。

2、提出要求:下一步我们就要在深入刻画上下功夫,要非常明确地交待出物体的质感、真实感。

要想表现物体的质感,首先我们要对物体的质感特征有所认识,我把我们常 用静物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a.器物类 b.透明物体 c.瓜果、蔬菜类 d.衬布

3、结合图片逐个对这四类物品的质感特征进行详细的讲解。

a. 器物类:通过陶器和瓷器的图片的展示,分析比较出它们不同的质感特点。

第 10 页 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物体。如未漆的木器、石膏制品、粗陶、陈旧铁器等。 陶器、陈旧铁器这种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这类制品的特点:这类物品形体转折清晰,受光、背光、明暗交界线、反光等层次清楚,固有色明显,其色彩关系和素描关系主要受光源色和大环境色的反射影像,而较少受周围小局部物体的折射、反射影响。

瓷器、金属性制品这种表面光洁有较强光泽的物体的特点:这类物体表面光洁,折射强,周围环境和物体的形和色,都会在这些物体表面形成反射成像。高光明亮清晰,明显带有光源的色彩倾向。不同的面反射不同的物象,暗部反光明确,受环境色影响很大。

b.透明物体: 如:玻璃、透明塑料、水等

透明体总会或多或少地减弱其背后的物象的色彩对比和素描对比,越透明无色的物体越能直接地反映出其背景的色彩特征。有色透明体的颜色必然会影响到其背后物象的色彩倾向。

c.瓜果、蔬菜类:展示瓜果蔬菜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瓜果蔬菜的质感特点。 表面结实有光泽的蔬菜瓜果。如:苹果、葡萄、西瓜、甜瓜,西红柿、辣椒、冬瓜、茄子等。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强,有明显的高光和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大,色彩关系复杂。

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蔬菜瓜果。如:土豆、地瓜、刺黄瓜、梨、杏、毛桃、等。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较弱,没有明显的高光,也没有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小。

d.衬布:展示衬布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衬布的质感特点。

一种是棉麻类衬布:吸光性强,没有明显的光泽,形体起伏明确、固有色较明显。一种是绸缎丝质类衬布:光泽强而很容易受光源和环境的影响,使明暗关系复杂交错而显得闪烁生辉,光彩亮丽。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单个物体质感写生练习,要深入塑造物体,要求质感明确、具有真实感和艺术感。

5、教师评价

(1)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 (2)教师评价

三、课后总结

四、教学反思:

第 11 页

第四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领略自然中的美得形状与色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图案的设计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美,美的装点会让生活锦上添花。

2、了解图案的变形手法和图案纹样的构成方法。

3、设计制作一件单独纹样的图案,掌握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图案的变形手法,图案纹样的二方连续纹样,了解其主要形式,并能独立设计。

教学难点:图案的构成方法、排列与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阶段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最喜欢哪种花?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学生出示自带的花或者照片,并介绍该花的外形、色彩、特性等。品种繁多的花卉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还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我们爱花,因为它给我们芳香,我们爱花,因为它带给我们美丽!花会出现在花园里,花店里,还会出现在哪里呢?

结合课件出示带有花形图案的生活器皿、墙纸、地板、布料、服装。。。。。。等图片。 学生欣赏后回答:花还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用品里。

二、发展阶段

花卉图案的装饰变形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美术作品里出现的花卉和生活中的花卉有什么不同?

图案很简洁夸张 照片很真实很细致很有细节

链接:图案的概念:图案是为了达到某种装饰目的,对实用物品的外观进行的装饰设计,它包括纹样设计,色彩设计和器形设计。

思考:设计者把花放到物品上的时候,对花进行了怎样的加工? 示例:荷花的图案设计(P21页)

三、教师介绍图案的装饰造型方法

学生尝试根据照片中的花卉原型,进行荷花图案的装饰造型。

第 12 页 “省略”:也叫简化法。是对自然心态的简洁化,减去繁琐细节,以突出整体的特征与个性。

“夸张”:是对自然形态的某些部分进行装饰变更,如使圆的更圆,方得更方,长的更长。

“添加”:是运用附加组合的方式在图案中添加装饰,使其更加丰富、理想。

“分解”:是运用形与形之间的相互叠合,或是运用点、线、面对图案形象进行分割,以达到丰富与变化的装饰效果。

总结:这四种变化的根本是从“自然”形态到“图案”形态的变化。将自然的物体进行变化,可以突出主体,突出事物的特征,可以突破自然的束缚,使之更加理想化,可以使艺术更加多样。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四种方法结合使用,设计的过程中如能增加点、线、面的运用,如线描法、块面法、线面结合法、黑白转化法、点缀法等,所设计的图案一定会更加丰富,更具有装饰性。

图案由自然形态变化而来,但不是自然原型的复制和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和概括的形态。相比较自然原形,他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具装饰味。变化是图案设计的灵魂,是艺术的再创造,它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四、深入阶段——图案的构成形式

变化过的图案,一般以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形式形成纹样

单独纹样是相对独立、单独构成的图案纹样,包括自由纹样、适合纹样。 自由式单独纹样是没有边框限制的,适合式单独纹样是有边框限制的。单独纹样有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手法。

五、实践和体验

根据菊花的造型,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幅成菊花装饰图案。

六、展示评价:学生优秀作品展出。

七、课堂小结:花卉图案可以抒发我们的感情,丰富人们的生活。一件物品有了花卉的装点,常常变得更加亲切可爱。

八、教学反思

第 13 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欣赏讨论。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图案相互讨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都有美丽的花纹和图案。它们之间组织形式有什么不同?

二、理解与探索

平面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这两种纹样各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骨法,形成各种组合,这种不同的组合便是图案的构图。

(一)单独纹样

单独纹样是相对纹样而言的。它且有相对独立性,能单用于装饰。所以单独纹样要求纹样形象要完整。单独纹样有自由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填充纹样等几种形式。

1、自由纹样,是相对于程式严整的纹样而言。它不受外轮廓限制,自由处理外形而单独构成并应用于装饰。

2、适合纹样,图案适合于一定的轮廓线内而形成的纹样,如适合于方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内;或花朵形,桃形,扇形、葫芦形等规整的自然形骨。而纹样形态正好与外轮廓相吻合。

3、角隅纹样,也称“角花”。指在带角的形状中或角隅部分装饰纹样,因纹样大多与“角隅”相适合,故又称角隅纹样。

4、角隅纹样即可单独一角构成,也可对角、四角或多角构成。其骨式也可分对称式和不对称式(自由式)两种。

5、填充纹样,指纹样组织虽受外轮廓限制,但又不完全适合的纹样。即适合轮廓内的某一空间,而其它部分作自由处理,有的也可突破部分边线以求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效果。

(二)连续纹样

在进行了单独纹样的讲解之后,作连续图案的知识的学习,将单独纹样图形连续向左右、上下等方向作连续排列,使之成为长条形连续组织图案。

连续纹样是相对于单独纹样而言。它是以专门设计的“单独纹(单位纹样)”按一定的格式,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成为无限反复的纹样。

连续纹样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类。

1、二方连续纹样

指以一个单位纹沿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反复排列。沿上下方向称纵式二方连续,沿左右方向称横式二方连续。

第 14 页 二方连续纹样多用于装饰器物的边缘而形成带状,故又称“带状纹样”或“边缘纹样”,它 自由纹样,适合纹样有角隅纹样、填充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单独纹样 。利用纹样的反复节奏取得优美的韵律。另外,作首尾相接棑列的称“环状连续纹样”。

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八种主要形式

(1)散点式,以一个或几个形象组成的单位纹,以此为基础进行连续棑列。是二方连续中最简单的一种。散点式给人端庄大方、简洁朴实之感,但处理不当易松散、呆滞、单调。

(2)接圆式,也称连圆式,是散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以圆形为骨架,作同样大小圆的排列;或作大圆、小圆的排列;或作半圆的排列;或作圆和半圆的间隔排列。要注意圆与圆相接要自然调和,防止由于相互套环刺出现紊乱。

(3)垂直式,纹样的骨式为垂直排列,方向可向上、向下、或上下结合的垂直排列,也可在配置上作疏密变化。这种骨式有安定、肃穆之感。但需防止纹样松散而产生的孤立,缺乏连续感。

(4)波线式,以波线为骨架,作一波线构成,亦可作双波线相重或相交构成。这种骨式构成较为活泼,运动感强。但需注意骨架的韵律不要中断,前后纹样要有连贯性。

(5)折线式,以折线为骨架,其构成同波线式。这种骨式既具运动感,又刚劲有力。 (6)斜线式,以斜线为骨架,依据倾斜线或倾斜的区域划面,连接单位纹样进行倾斜式的连续排列。这种骨式运动感较强,富有变化。

(7)回旋式,以旋涡线为骨架,进行单位纹的连续排列。这种骨式活泼、柔美,具有动感。 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是连续性强,有韵律感。单位纹不要过多或过于复杂,一个简单的单位纹,通过反复就会变得丰满,还可利用单位纹的方向变化,构成很多变化格式的连续纹样。

2、四方连续

指一个单位纹沿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重复排列,并可无限扩展的纹样。四方连续可用于花布锦缎、壁纸、商品装潢等的设计。

三、课堂小结 :图案纹样的二大类组织形式,它们分别有四种和八种主要形式。

四、教学反思

第 15 页

第五课 《千姿百态的水》

教学目标: 能够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表现水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是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形态水。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水的形态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声音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播放一段滴水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听前教师提示要求:边听边联想与水声相应的画面,说出你的感受。

听完后让同学做简单表述,教师简评补充。

二、生活中找寻,情感投入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能见到水。(展示水宝宝并由它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在那里能见到我?我又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人文渗透,审美感受

请读一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几句古诗,谁能描绘一下当时古人见到的是怎样一个情景时才有感而发的。

在我国有许多诗句对于水的形态、动势的描绘是非常形象和有意境的,我们可以下课后去找一找。既然古人在见到水的各种“样子”时能写出这么美和贴切的诗句,那么当你见到下面的画面时,就凭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水的状态或给它取个名字吧。 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对话,以人文学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对水的美感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四、视频欣赏,进一步感受

我们欣赏了水的照片,想感受一下在各种环境下动态的水吗?能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富有动感的视频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用更概括的一个字及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人文意义更深层化。

五、通过实验,体验水的动势

水有那么多形态,真是“千姿百态的水”啊!那么你知道水的各种姿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外界给它施加的力)谁有本领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来改变自己水杯中水的“样子”。

每组推选最有创意的同学上讲台在大容器中演示。

第 16 页 综合自然教学,并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

六、感受各种表现水的方法,设疑解惑

师生先欣赏各种画中的水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相互解决。

1、互相谈谈最喜欢那种风格的画,为什么?

2、这种画法的工具是什么?

3、它们都是怎样表现水的?

七、自主创新表现

小组中每人用一句话或一个形容词为对方同学出一个水的绘画题目,根据这一题目用合适的表现来进行创作。

八、作业评价,创意交流

1、水资源博物馆准备收集一些有关水的好作品,你认为它们会选取哪些作品呢,为什么?学生讲评。

2、角色转换,学生既是创作的主体,又是评价的主体。

九、话题延伸

在欣赏了各种水的优美作品的同时,我们要深刻地注意到水资源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导学生讨论,并延伸到课后。(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感受体验

播放四段水声(滴、撒、流、淌),学生边听边进行食指空中绘画-----为下面的学习做铺设。

欣赏从互联网下载的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像片段,学生看完后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既有静态的产生美妙的韵律的变化。

二、作品欣赏——拓展联系,承上启下

第 17 页 分别播放三幅图片,学生对三幅图片的水波进行探讨总结。 通过宋朝马远《十二水图·黄河逆流》师生看到了波涛滚滚的黄河。

在“九龙壁”前师生领略到了富有节奏感的水纹规则排列并贯穿整个画面,烘托了龙的造型,又使画面统一协调。

“漩涡纹彩陶瓮’师生领略到流动的线将漩涡和波纹巧妙组合,动感的纹饰与器型十分协调。

总结:这些作品概括表现了不同环境下水波的特性和形状,提炼物象的本质特征,并做了程式化的表现,使画面和谐、美观。

三、尝试练习——-观察实践,完成过渡 首先展示浪花、溪流、大雨、漩涡图片。

学生分四组,每组任择一种水的形态,分别用自己认为合适的线条来表现,比比哪一组表达的方式最多最精彩。

小组完成后展示小组作品,学生简评,老师点评。

老师点评注意: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强调所画的内容不宜太多,用点线面组织成优美的画面表现一定的节奏和动感)。

四、教师演示——示范总结,延伸能力

作《水的狂想曲》演示,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创作要点。 然后学生讨论归纳创作要点。 总结:点线面的合理组织,曲直变化体现动势。要抓住水的主要特征,简化不必要的细节,使其典型化、抽象化,在点线面组织与变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五、作品体验——知识迁移,创新应用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几幅关于水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水的状态,运用合适简略的线条来设计表现不同形态的水,创作一幅体现水的动感和美感的作品。

学生课堂制作,教师随堂指导。

(活动力求让学生感受水在自然和外界条件下丰富形态美,并归纳其造型特点,学会运用线组织画面,体会线的表现力和秩序美。)

六、作业展评——拓宽知识,启迪智慧

七、教学反思

第 18 页

第六课 灯饰的设计与制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圆筒基本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自己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纸制灯饰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纸制灯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灯是光明的使者,引出学习主题《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第一阶段,感受阶段:

1、请学生朗诵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灯与光的文章、诗词、佳句。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A.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关于灯饰制作的相关资料,简单谈谈对制饰制作的感想。 B.欣赏挂图、照片,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

C.根据挂图、图片、以四人为一小组,对灯饰作品的形、色、质感,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便于理解掌握。

第二阶段,指导阶段:

A.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你生活周围的灯,如:路灯、吊灯、壁灯等等,说出它们的造型、形式及材料有哪些美学及实用价值,跟你要制作的灯饰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B. 介绍纸制作灯饰的材料运用及多种造型选择,灯饰设计的主要形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多变组合形等,每个形状的灯饰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然界、民间美术及优秀造型中的形与色,从中借鉴、发现、综合、整理、转化出适于设计制作纸制灯饰的形式语言。

C. 纸制灯饰的主要特点:造型冼炼、生动、简洁明快、适易掌握、美化环境。 第三阶段,制作阶段:

第 19 页 A.了解灯饰的艺术特点与功能,借鉴优秀建筑和民间美术相联系,分析造型艺术可以进行几个形体组合、充分发挥联想。

B.善于师生交流制作灯饰的感受,调查生活中与灯有关的内容。

C.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纸材,通过折压造型、切割变化、粘合成型、折起调整、整理组合等技法进行立体造型游戏。

D.用单色和彩色纸材,采用折、剪、刻、拼、帖等方法进行以立体构成为主的练习。

3、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

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 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三、学生活动:

1、以竞赛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纸制灯饰,看哪一组做的最漂亮?

2、活动要求: ①在制作过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②大胆构思设计、敢于标新立异; 精工细致; ④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被刀划伤。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 20 页

③制作地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

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教学难点:

好的制作如何去欣赏,分析好在哪里?它需要学生去发挥想象和创造,作业的难度和要求要有一个定位。

教学过程:

一、交流讨论

1、学生交流收集的诗文资料,进一步深化对灯与光的审美体验。

2、思考不同的时间、地点、季节、节日对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3、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灯光的不同效果给人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设计要根据要求考虑色彩、造型、材质的定位。

不同氛围中的灯饰图片欣赏,让学生为其选择适宜的环境,感受灯饰对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尝试体验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不同地点进行灯饰设计,谈出创意,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客厅灯光,卧室灯光,餐厅灯光等)

三、造型处理

A.根据圆筒造型进行的变化处理。

B.从其他领域获得启示而进行的造型处理。 C. 欣赏不同造型的灯饰图片,学生分析造型特点

第 21 页

四、材质处理

教师在纸质灯饰上进行其他材料的装饰处理(羽毛、小贝壳、树叶等),并展示运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灯饰,鼓励学生运用合适材料设计制作。

五、设计制作

教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请大家结合新年的喜庆气氛设计一个灯饰,以纸质材料为主结合其他材料装饰,注意造型的变化处理。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设计制作小样

2、技术指导:结合灯饰实物对透光性、耐热性予以提示,灯饰的造型应考虑灯光效果,同时注意结构强度以及空气流通性等方面的问题。

七、课堂小结: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八、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更多的手法、材料设计制作灯饰装饰家居。 教学反思:

第 22 页

推荐第4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 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新课学习。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健壮的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串收的“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猎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教师展示课件《稷神崇拜图》,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始人要在岩石上刻上植物人面形?原始人刻的植物人面形是否有生命?

教师接着展示课件——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教师简要介绍中世纪美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精神,再让学生描述作品的内容,讨论作者描绘的“亚当”是人还是神?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于对基督教传说的题材——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的描绘,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教师又用课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请学生谈谈作品表现的内容,理解维纳斯的象征性,即维纳斯同样也具有生命活力。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的区别,教师用课件展示:

原始社会美术—表现对象:动物植物—思想内涵:对动、植物的信仰。

中世纪的美术—表现对象:人的生命—思想内涵:对生命价值的赞美。

教师小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大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三、发展阶段。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能否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

生:不可以,离开了自然一切就不存在。

师: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命与自然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依次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红蓼白鹅图》、《溪山行旅图》、《擒兔图》,教师围绕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方法、内容、特色、意境进行描述。

再用课件,让学生依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孟特方丹的回忆》、《神奈窜川浪图》、《运草》,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风景画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让学生比较各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本所举的美术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 2.哪些形象是与生命有关的自然形象? 3.这些有生命的形象生活在哪里? 4.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哪里? 5.物种的生命与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课件:

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 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 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

教师小结:自然与人的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慰藉。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同时,自然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四、深化阶段。

师: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有生命的,又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相融的。那么生命与自然是如何相融的呢?让我们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体会。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炼丹台》,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作品采用什么形式表现?作者登上黄山炼丹台有什么感受?“人疑世外仙”是什么意思? 通过欣赏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画面中的情景交融,即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也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意境。

2、展示课件,欣赏风景画《岩石的静观》,从作品的主要景物、特色、意境等方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把顽强的生命力、坚毅的性格与岩石联系在一起。

3、展示课件,欣赏外国风景画《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请学生思考并讨论: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画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与自然景物有什么区别?体现出画家的什么情趣?风景画与山水画在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推荐第5篇: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五课教案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原始风情,品味原始艺术的特点。

2.学生能通过创作、表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

3.投入地参与制作与表演,能充分感受创作的激情和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原始艺术,结合自己的了解,尽可能地在创作中体现原始风格。 教学准备:

1.师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

2.各种用来制作的材料,包括树叶、绳子、纸张、羽毛、布等。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

学生听完音乐后,谈一下听后的感受,教师引入课题《远古的呼唤》。 出示学习目标。

二 欣赏图片,了解远古时代的面具,服饰的特点。

(一)在大屏幕上欣赏远古时代的面具及服饰。小组讨论回答远古时代的面具,服饰的特点。 教师总结:

面具特征:面目狰狞、可怕、神秘,有保护威慑作用,也有装饰性。 服饰特征:色彩丰富,对比明显,个 性夸张,材料运用广泛。

(二)了解面具知识。

在大屏幕上出示面具的知识,学生朗读了解。 三 根据故事,制作面具。

(一)小组讨论,回答制作面具的注意事项。

(二)学生欣赏几组面具。

(三)学生根据故事,小组合作完成故事各角色的人物面具。

(出示两个剧本,小组可以任选其一,也可以自己设计剧本。)

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展示,说明创意并简单表演

1.邀请同学上台展示,并说明创意。 2.根据剧情,分角色简单表演。

3.师生一起欢呼,尽情释放激情,感受创作的乐趣。 五

请每一个制作的同学到台上来展示一下。 六

评选优秀小组。

推荐第6篇: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过去的日子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艺术节精彩片段收集,怀旧模式的照片美术作品等。)

一、同忆、导入

(初步了解艺术的表现方式)

(课堂导入活动可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1.出示艺术节学生活动的精彩剪影照片。

2.教师:回忆艺术节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片段,并谈谈它给你的最深感受。

3.学生同忆并谈感受。

展示课题课件:展示艺术节照片若干

二、交流与思考

(引入到对美术创作的表现方式的学习) 1.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照片,即-一张在记忆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的照片拿出来,相互欣赏交流

2.请两位同学上二讲台将自己的照片展示并讲解,为后面的作品创作内容作铺垫

3.小结:这些都是摄影给我们带来的美的回忆和感受。摄影一方面可以拍摄出图画式的照片,成为精美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它也是美术创作收集素材的一种手段。

4.什么是美术创作?美术创作一般指美术作品的创造,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构思,选用特定的艺术媒介如颜料、笔、调色盘、画纸等制作表现出美术形象的创造活动过程。

5。摄影虽然能拍摄出美的艺术作品.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往往也有不尽人意之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我们的创作构思,如绘厕、雕塑等

6.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主题。

课件: “看照片,讲故事”

投影仪:展示学牛带来的照片

课件:“美术创作”

课件:图例(有缺陷的摄影作品)

三、构思、创作(根据自己所带来的照片或同忆为内容,设计主题,进行表现)

1.教师: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都有过欢乐和苦恼,都有过许多值得回昧的记忆。你是否可以尝试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来表现自己过去的日子? 2.儿童画欣赏,开阔学生思路。 3.学生交流想法,进行自主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尝试用多种绘画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童谣导入

1.童谣:“月亮粑粑,里面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绣花,绣个糍粑„„”

课件:播放录制的童谣

教学程序

2.教师:一首童谣、一曲老歌都能引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而美术作品同样也能记录生活。同学们上节课用绘画形式表现过去生活中的趣事,今天我们学会用其他的绘画表现形式进行创作,把美好留给未来。

二、感受、学习

(初步了解艺术的表现方法) 1.呈现美术作品图片。

(注:欣赏的作品内容与下面的总结要对应,如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都应有。同时也要与上面所提到的表现方式相对应,如版画、中国画、漫画、卡通画、材料装饰画等类型的作品应尽最贯穿其中)

2.教师: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美术作品的表现是不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模仿与照搬? 3.重点欣赏油画作品《山村小店》,从题材、主题、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

4.学牛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画面主题的,感受艺术表现的魅力。

5.小结:艺术作品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艺术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总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关注社会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在创作中表现自己的个性。

课件:“我欣赏,我感觉”

课件:各种艺术作品图例展示

课件:油画作品《山村小店》

课件:作品分析表格

课件:“小结”

三、美术作品再欣赏(进一步感受与理解艺术家对作品表现方法的把握) 1.教师:那么艺术家又是运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方法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作品?

2.总结:从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来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那么什么是具象表现?什么是抽象表现?

1)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是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格的概念。

2)具象表现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其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

3)抽象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方法表现。

课件:艺术作品图例展示

课件:“小结”

课件:具象与抽象艺术作品图例

四、构思、创作(重在不同表现手法的尝试) 1.创作一幅表现校园生活题材的作品,根据主题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

2.学生画草图,用投影仪展示,交流意见。

3.学生完成作业。

第2课 桥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利用简单的桥梁模型折纸设计表达友情的立体贺卡;学生能够实施桥梁实地艺术考察任务。

多媒体课件以及纸材、刀、玻璃板、尺等。

一、欣赏导入

1.学生欣赏纸质桥梁模型。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桥梁?这些桥梁的造型有何不同?(对桥梁的作用、造型结构、艺术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3.教师:古往今来,桥梁一直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角色,人们对桥梁也倾注了许多美好、丰富的情感。今天,我们就用简易的桥梁折纸设计立体贺卡,表达一份对朋友的友情吧。

纸质桥梁模型实物、生活中的桥梁图片。

二、演示讨论

1.展示桥梁立体贺卡。

2.平展贺卡,展示平面图。 3.课件演示制作桥梁折纸立体贺卡。 (三维动画效果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4.学生观察思考:

1)材料要求

2)结构要求

3)制作步骤

4)制作要领

5。学生针对思考问题展开讨论。

6.教师小结。

7.针对折纸桥梁贺卡的造型做进一步的探讨,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更多的切割、折叠等技巧进行制作。

桥梁立体贺卡实物,

桥梁立体贺卡平面图,

演示桥梁折纸立体贺卡制作步骤,

折纸桥梁贺卡的造型的变化。

三、学生尝试

1.学生制作折纸桥梁贺卡.写上祝福的语言。 (注意设计时考虑文字的位置)

2.征求学生的意见,同学间相互交换作业。

四、欣赏讨论

欣赏不同造型的桥梁图片,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问题的探索热情。 (位于湖南省通道县的普修桥,始建于清代,它与当地的侗族民俗习惯、民俗活动有密切联系;河北省赵县的安济桥,建于隋朝,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 不同造型的桥梁图片。

五、考察安排

1.把全班分成几个考察队。

2.分配考察任务。

3.每队提出考察方案,讨论确定,课外实施。

六、课堂小结

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工具,以两名同学为一组带筷子或棉签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根据桥梁实地艺术考察或收集图形资料信息,撰写一篇相关艺术考察报告;学生能够尝试独立或合作设计一座拉索结构的桥梁模型草图。

多媒体课件以及筷子等。

教学程序

一、整理考察成果

1.引导学生分析考察成果。

2.课后再整理、加工考察结果。

3.建议撰写考察报告或写一篇考察心得。

二、学生尝试

1.教师用八双筷子搭一座桥。

2.提示:如何做到搭建不用连接的配件,大家观察步骤。

3.学生分组用筷子搭桥竞赛,看哪个组搭得又快、又好。

4.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拱桥。

5.引发学生对桥梁结构与力学原理的思考。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三、桥梁常识

1.具典型代表性的桥梁: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美国金门大桥、悉尼跨海大桥等。

2.桥梁的基本结构。支撑作用部分:桩、墩、拱、梁、架、柱、索。交通部分:桥面。安全与装饰部分:护栏。

3.桥梁的种类。根据用途分: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等。根据材料分:竹桥、石桥、木桥、藤桥、铁索桥、钢筋水泥桥等。根据外观分:平桥、拱桥、曲桥等。

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美国金门大桥、悉尼跨海大桥图片;桥梁局部图;桥梁图片。

四、欣赏讨论

1.欣赏济南黄河大桥图片。

2.从桥的造型、线条、色彩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了解斜拉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缆索、塔柱、桥墩、桥台、主梁和辅助墩等。

4.斜拉桥塔柱结构的主要造型变化。

济南黄河大桥图片;

斜拉桥局部图;

斜拉桥塔柱结构图。

五、学生制作

1.教师演示桥梁模型制作中的关键步骤,向学生提出合理设计与制作需注意的问题。

1)设计草图(尺寸的确定)。

2)选材(有一定的硬度)。

3)按尺寸制作塔柱与桥面(注意色彩搭配)。

4)利用缆索平衡塔柱与桥面。

5)根据设计粘接缆索,固定桥梁结构。

6)调整、完成桥梁模型。

2.学生分组设计,画出草图,探讨设计制作的合理性,下节课分工制作。

桥梁模型制作步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合作制作一座拉索结构的桥梁模型。

纸材、刀、玻璃板、尺

等。

一、学生制作

完善设计,合作制作桥梁模型。

二、作业评价

学生制作的桥梁模型展示,根据教材中的评价建议进行自评、互评。

第3课 绿洲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同学们曾经为植树节做过什么吗?(植树,看着树苗一天一天的长大,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将要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举办一个“爱我绿色家园”的主题画展。

二、尝试设计

1.播放一段剪辑好的环境被破坏的视频,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差,谈观后的感受.引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创作欲望。

2.请以“绿洲”为题,构思一幅表现环保的画。(学生谈自己的创作思路。) 剪辑好的环境被破坏的视频

三、作品欣赏

作品《绿洲》欣赏

①比较和自己的构思有何区别:马格里特的作品创造了一种更新奇的视觉效果,

(2)画面的主题和内容:黄沙、白云、绿树、白色桌子和黑色天空不同寻常地组合在一起,不切实际,令人深思,用这奇幻的景象警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绿洲,达到了宣传环保的目的。运用绘画的形式同样可以宣传环保主题。

作品《绿洲》欣赏

四、处理手法

1.从作品《绿洲》中分析手法的运用:

①时空重组(沙漠与桌子、沙漠与树的组合).鼓励发散思维。如:跳高的垫子变成水盆、类人猿时代与IT时代事与物的结合等等。

②改变生存环境(树生长在桌子上、云降在树叶上、桌子摆放在沙漠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人生活在真空中、鱼在地上走、鸟在水上睡、稻草长在饭盆中、地球变成蛋黄等等。 2.讨论:以自然环境中的哪些素材可以进行时空重组、改变生存环境的讨论进行思维拓展。

作品《绿洲》欣赏

五、活动开展

参照《绿洲》中的艺术处理手法,拼贴或画出一幅视觉形象新奇的环保作品

六、小结

老师展示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学生自己选择最有创意的作品,并让学生说明喜欢的原因。

老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构思,吸取他人的长处。

学生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一、讨论活动

1.展示《最后的呼喊》、《屋顶上的猫》、《永恒的记忆》等作品,并列出变换材质、异形同构、比例。

逆反、自由悬浮、模糊物象等创作手法,请学生分析,每一种创作手法的对应作品有哪些。

小结: 《最后的呼喊》中运用了异形同构、自由悬浮的手法,将树、叶悬浮在空中,树与叶的相似形与相关特征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梦幻、新奇的感觉。

《屋顶上的猫》中运用了比例逆反的手法,将猫的形象画得比房顶还大,有意突出画面的空间。 《永恒的记忆》运用了变换材质的手法,将钟的坚硬的金属材质改变成软的,表现一种疲软的状态。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上列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更广阔的思维扩散和讨论,然后以竞赛的形式陈述各小组的创新。

3.再一次举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主题转向绿色环保:地球变成气球,梨子皮与灯泡,眼与拉链,人头与水泥柱,吸管插进地球吸取养分等等。

展示《最后的呼喊》、《屋顶上的猫》、《永恒的记忆》等作品

地球变气球等思维拓展图的展示

二、色彩的运用

作品《绿洲》欣赏,从色彩上分析,黄色的沙漠与黑色的天空、黑色的树干形成明度上的鲜明的对比,在视觉上处于画面的上下两方,使自然景物的色彩逐渐被压缩减少,警示人们保护绿色,爱护环境。

作品《最后的呼喊》整个画面呈蓝绿色调,产生一种迷幻的视觉效果,让人觉得这是绿色的呐喊,是树与叶的魂魄在呐喊。

作品《屋顶上的猫》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将黄色作为屋顶的颜色.寓意地球沙漠化,而猫则是人类和生物的处境——黑色的,面临死亡的色彩。对比强烈,寓意深刻。

《绿洲》、《最后的呼喊》、《屋顶七的猫》

三、活动开展

综合运用所学的创作方法,拓展思维,提炼创作思路,以“绿”为题,设计出新奇的形象,组合成有趣的画面,表达你对于人类生存和环境污染的关注。 评价学生作业,共同选择作品,准备布置画展。

各作品巡回播放

四、总结拓展

除了我们所学和所运用的这些方法以外,还可以创造新的,只要能创造出一种新奇的视觉效果,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好的。宣传环境保护,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美好,而让我们周围的环境更美好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从自己做起。

尊重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创造一个和谐、优美、健康的生存空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第4课

中国结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北京申奥标志,讨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什么图形。为什么申奥的标志要选择中国结,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展示用中国结装饰的生活物品,如扇子、手机、筷子、车饰等,还有身上穿的民族服饰上的结饰,如盘扣、腰带等,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中国气息,是我们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北京申奥标志挂图、用中国结装饰的生活用品。

二、略谈结的来历与意义

1.师生互动,用最快的速度打一个结。

2.观察比较师生打出的不同结形,有活结、死结、蝴蝶结等不同结形,哪一种更美观,哪一种更实用。

3.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具有美好意义的。远古先祖在文字发明之前“结绳记事”、“以绳德厚”;有文字之后,“结”与“吉”同音,它承载着我们对亲友真挚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种色线、色绳;黑色展板、珠钉或吸铁石,展示学生打的不同结形。

三、平结的编结法

1.平结是一种古老、实用的结形,有高低相等、不相上下之意,又有平稳安定之意,用途广,常用来做手链、项链、门窗等物品。

2.示范,老师带着学生编几个来回。

1)固定中间的两根主绳;

2)在需编结处穿上副绳,并打一结固定,使主绳,左右各有一根副根。

3)右绳与左绳相交后从后面绕过主绳,压住左绳穿出。

4)右绳绕在主绳上,并压住主绳;

5)左绳与右绳相交,从后面绕过主绳,再从主绳与右绳形成的圈中穿出;

6)拉紧,继续下一轮编结。

3.编完之后,剪断余线。用打火机烧副绳尾部,趁热抹在主绳上固定。

4.装饰玉珠、木珠、铜钱、瓷珠等饰物。

黑色展板、泡沫板、对比

色丝绳、珠钉、打火机、

小饰物、平结编结步骤图

(如条件许可在投影仪下操作,学生能看得更清楚)。

四、学生制作

1.选择自己喜爱的色绳及饰物。

2.构思怎样编,在什么位置装饰什么样的饰物,怎样穿插、固定。可以画几个草图,做到心中有数。

3.编制完成,教师指导并及时解决问题。

泡沫板、珠钉或大头针、色绳、饰物、剪刀、打火机。

五、展示总结

1.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学生互评、师评。

2.出示用平结编成的动物图案、蜻蜓结、表链、发夹、小型壁挂或背包,引发学生继续尝试、创造的兴趣。

3.布置下节课的课前准备

黑色展板、学生作业、用平结编成的其他物品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导入 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上节课编好的平结饰物,交流编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2.平结是一种实用常见的基本结形,还有一种结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出示小饰物,介绍盘长结。

黑色展板,用盘长结装饰的饰物。

二、盘长结的编法

1.盘长结的结形曲线,有如盘肠而得名。据北京雍和宫的法物说明册记载;佛门有八宝.即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八件宝物,又称“八吉祥”。盘长为八宝中的第八品,有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说,象征贯通天地万物的本质,能够达到心物合

一、无始无终和永恒不灭的境界。它虽是八宝之末,却代表佛门八宝的全体。所以盘长结是一种具有非常美好的祝愿和祈福的结形。

2.示范,带着学生一步步编结。

1)按照书上或教师提供的线路图穿插走线,注意在色绳转折穿插处要多用珠钉固定,防止走形。

2)线路走完后再检查一次,确认无错误。

3)俗话说“三分编,七分抽”,抽结形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到结编得成败与否。

●示范一个错误的抽法,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结形不能着急乱扯。

●用镊子从色绳的一头向另一头逐渐抽拉,循序撤掉珠钉,直至结形抽紧收平。

4)打结固定。

5)装饰饰物。

6)做穗子。

3.学生再默画一个盘长结的线路图,并记牢。

大盘长结、盘长结的线路

图、泡沫板、珠钉、色绳、

镊子。

三、拓展

1.盘长结是代表吉祥、美好的福件,它的连绵不断的结形对宗教、民间艺术甚至现代标志设计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出示几个范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含义。

2.盘长结是一种美好、吉祥的基本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演示出很多变化结。鼓励学生尝试编出或在课外了解更多的结形。

总结:今天我们只是学了中国结的几种常见结形,实际上结的形式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结,它已扩展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结的运用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让我们用充满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手及敏锐的眼共同创造出更辉煌的中国结文化。

中国联通公司标志、民间剪纸作品、布达拉宫门帘、多种在盘长结基础上演变的结形。

第5课

远古的呼唤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音乐中,教师引入课题《远古的呼唤》。同学们听到了来自远古的音乐,你现在有什么联系和感受?

根据自身的经验,学生讨论对远古部落的认识(包括面具、服饰、舞蹈、习俗)„„

所有电脑显示屏上都显示 网页课件《远古的呼唤》的首页,具有远古时代风格的音乐响起。

二、让学生上网

查资料

进入主题,请同学们上网查阅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

——原始陶器、雕塑、壁画„„

A.古埃及与美术绘画、雕塑

B.古希腊与美术绘画、雕塑

C.古非洲与美术绘画、雕塑

比较分析后,找出远古时代部落面具、服饰的共同特征,并找出你喜欢的面具图形,填写课堂收获表。

1.面具:面目狰狞、可怕、神秘,有保护威慑作用,也有装饰性。 2.服饰:色彩丰富,对比明显,个性夸张,材料运用广泛。

学生在网页中查找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打开word,填写课堂收获表

三、小结

面具其实是一种图腾文化,石器时代是人类早期图腾文化得到大发展的时代,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许多优美而奇异的图形,如原始岩画、图腾标志、文字图画、象形文字等等,大多产生于这个时期。到了新石器石代晚期,原始图形已经从记事和作为氏族群体标志的实用功能,逐步向记事、图腾标志与装饰美化功能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时候,人类不仅对图形的表达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图腾的审美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四、学生利用电脑设 计面具

了解面具特点后,教师指导学生打开电脑

CorelDrawr软件,可以输入找出来的远古面具图案作参照,再根据自己喜好创作一张具有原始风情的面具。

1.告诉学生简便的操作程序。

2.提示应注意的问题(图案设计统一,色彩搭配合理,考虑五官位置等等)。

3.解答学生的问题。

运用 CorelDrawr绘图软件

五、展示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总结,布置下节课任务(学生熟悉剧本,准备工具材料)。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地点:美术教室) 学习用具:树叶、羽毛、

剪刀、胶水、硬纸板、颜料„„

一、情景激发

学生置身于粗犷、豪放的远古音乐中,讨论远古部落面具制作的相关问题。

1.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表现?

树叶、绳子、纸张、羽毛、布„„

2.选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平面设计——绘画、剪贴„„

立体构成——泥塑、纸塑„„

3.如何与剧本角色联系起来?

根据具体情况做面具。

播放具有远占时代风格的音乐

二、讨论剧本

分组讨论剧本,分配角色,安排制作任务。

1.了解一个名为《火种》的剧本,可改编。

(剧本一:见书P18)角色1:首领

角色2:青年

角色3:两个长老„„

2.改写剧本。

(剧本二:远古时期,有一位少年叫“羽”,在一次狩猎中,他在虎口中救下了“晨”的少女,两人一见钟情„„) 角色l:少年

角色2:少女

角色3:虎„„

三、创作表现

学生结合对原始艺术的理解。大胆运用已有材料进行创作:集体动手包装角色,使角色的外表具有原始风格,并制做道具

1.构思:根据表演的人物来创作。

2.制作:纸工+羽毛

泥塑+颜料 (树叶、布等容易准备的材料都可用上) 安排学生适当地布置场景

四、情景表演

1.3—4位预备好的女同学表演舞蹈,拉歼表演的序幕。

2.分组表演不同剧本。 (控制好时间) 3.师生共同欢呼,享受乐趣。

播放音乐,根据剧情

分配学生击鼓、摇铃

五、时装秀(根据每

班实际情况调整) 选取有个性的面具、服饰,让学生穿戴好,走一段时装秀,大家评价。

播放具有远古时代风格的

音乐

六、总结。下课

鼓励学生进一步关注原始风格的物品,做有益的收藏。

第6课

星空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从星空图片中获得某种美感启示,借助合适的材料和手法表现星空。

教具:CAI课件,用特殊表现手法绘制的画,构图练习材料。学具:盐、水彩纸、色纸、颜料及上色工具等。

一、活动激趣

1.教师出示用撒盐、吹色、油色吸附、染纸等方法表现的画,分发给小组。

2.学生讨论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3.鼓励学生尝试表现。学生分组制作,比赛看哪一组用的方法多,效果好,速度快。

4.学生把作业粘贴在教室展板上? 用撒盐、吹色、油色吸 附、染纸等方法表现的画面。

二、欣赏探究

1.出示星空的图片,与学生作业比较。

提示语:广阔的天空,深邃而神秘,闪烁的星星好像宝石镶嵌在天幕上。刚才我们活动中运用的手法是否可以表现美丽的星空呢。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关于星空的故事、传说.以及宇宙知识,激发学生对星空的探索欲望。

3.欣赏星空的图片,从星空的色彩、星空的形状与布局、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形态与明暗的对比等方面进行交流,从而获得色彩、节奏、造型的美感启示。

4.进一步欣赏表现星空的作品。

胜井三雄的“计算机设计展的海报”分析;经电脑处理的“银河系图片”;皮尔•门德尔的“平面设计”作品分析等。

5.教师出示一幅表现星空的平面设计作品,利用photoshop软件改变了构图、色彩、形状的新画面,分析构图、色彩、形状等,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6.几名学生上台分别作构图的拼摆练习。 7.台下学生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调整构

图,通过对比加强对构图的认识。

星空的图片;

表现星空的作品:胜井三雄的“计算机设计展的海报”、经电脑处理的“银河系图片”、皮尔•门德尔的“平面设计”作品等;教师表现星空的平面设计作品.以及利用photoshop软件改变了构图、色彩、形状的新画面;

教师准备展板,一些简洁造型的纸卡、双面胶等。

三、尝试表现

1.结合星空的图片资料,借助合适的材料和表现手法绘制一幅表现星空的美术作品。可以合作完成作业。

(鼓励学生尝试创造新的表现手法) 2.星空图片循环浏览。

3.教师个别指导。

星李图片展示;

播放音乐,营造气氛。

四、课堂小结

1.星空给了我们很多美感启示,也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激发我们去探索它的奥秘„„

2.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收集与星窄有关的科幻画、绘制工具。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星空的有关知识,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运用合适的材料、方法创作关于星空的科幻画。

教具:CAI课件(Flash动画、探索太空的影像资料、与星空有关的科幻画等)。

学具:水彩、水粉、油画棒等绘制工具以及科幻画。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与星空有关的Flash动画。 (展现星空的美丽画面,设计的两个卡通人物展开有关星空的对话,引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与星空有关的Flash动画。

二、欣赏感受

1.播放一段探索太空的影像资料,以及呈现星空的图片资料。

2.提示语:科技的腾飞,帮助我们探索宇宙未知的领域,也为我们获得了丰富的视觉形象,展现了神秘而美丽的新世界,启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3.欣赏与星空有关的绘画作品。

探索太空的影像资料;

星卒题材的绘画作品。

三、交流探讨

1.学生交流、讨论与星空有关的科幻画和科幻电影。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

2.畅谈对星空的认识以及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教师引导讨论的方向,例如如何利用宇宙为人类服务、理想的宇宙世界、未来的家园等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星空题材的科幻画、科幻电影片段。

四、构思设计

(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1.先设计创意,画出草图;

2.然后谈出自己的想法,同学提出建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最后完善构思。

五、创作表现

1.运用合适的材料,结合第一节课中学习的特殊表现方法绘制关于星空的科幻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并给作品取名字。

2.在投影仪上展示作业,并进行介绍。

3.学生相互评价作业。

(针对作业的构思、立意、构图、色彩等方面问题展开评价。)

4.激励学生进一步加强探索宇宙世界的热情,关爱自然、关爱生活。

投影仪呈现学生作品。

第7课

运动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设问导入

1.欣赏刘翔在第28届夏季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项目中跑的全过程,感受运动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的速度美、动作美、力量美和韵律美。

2.设问:在美术创作中可运用哪些媒材?(绘画、摄影、雕塑等。) 刘翔在跨栏项目中跑的视频

二、具象造型

(写实手法) 欣赏雕塑作品《掷铁饼者》

1.造型手法:具象,写实。具象造型即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客观的现实形象。写实即真实地对事物进行刻画。

2.从动作和形体上体现了力量美、形体美以及韵律美。

雕塑作品《掷铁饼者》

三、具象造型

(变形手法) 1.设问:风给人的感受有哪些?(春风:柔和轻盈;狂风则有力量、有速度„„)你将如何运用雕塑的形式表现春风和狂风呢? 2.作品欣赏:

①《风》整体感受:像春风,柔美。用女性形体来表现柔和和韧性。

艺术作品表现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曲线更好地表现了柔和的视觉感受,圆润的体面给人感觉也更柔和。

②《风》的具象变形手法:有意识地将形体比例进行了夸张,适当拉长比例使读者更明显地感受到风吹杨柳,柔韧的意境。

③《风驰电掣》整体感受:有狂风的力量,速度快。重金属有坚硬和重量感,用水平的长短不一的线来表现,视觉上像重影,而且有高速度之感,用方正的体面给人以浑厚和力量之感。

④《风驰电掣》的具象变形手法:作品同样不是完全的写实,而是更概括地塑造了人与物的形和体,运用了简化和夸张的手法,简化体形,夸张重影的线条,使人的注意力转换到速度和力量上。

作品《风》

作品《风驰电掣》

四、思维拓展

舞蹈摄影作品欣赏:

①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视觉感受:快速的旋转运动,导致照片中的某些部位虚化;头部和上半身后倾,一条腿悬在空中,使体态呈均衡的动态,动作和体态柔美。

②引导学生分析,用圆环形可以表现旋转的动态,用圆润的体可以表现柔美的氛围。

(3)两幅雕塑作品《旋》的分析。

圆润的环状,大小不一的叠加,有强烈的旋转的韵律感。

雕塑作品与摄影作品中的不同韵律的比较:前两幅雕塑作品更注重节奏和力量,摄影作品更蕴涵轻盈、柔美之感。

舞蹈的摄影图片

两幅雕塑作品《旋》

五、活动开展

运用合适的表现手法,表现舞蹈摄影作品中的运动形态和意境。

展示学生的作业,自由评价,同时老师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注重学生对作品意境的表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欣赏雕塑作品《搏》,由学生介绍作品所运用的造型手法,即作品呈现的视觉感受。

老师小结:夸张、简化的具象变形手法,呈现出你争我赶的拼搏场面,速度感强烈。

雕塑作品《搏》

二、几何化变形

活动:进一步对《搏》进行简化,用几何形概括地画出运动的速度感。

雕塑作品《搏》

三、抽象造型

1.将弧形的人的身体简化为圆弧形,画面即变成了多个圆的形体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

①画面整体造型:抽象造型,即看不出任何客观的现实形象。

②有规律的圆环形体,垂直地面的多个重复出现,大小、粗细变化,造成了滚动的运动感和节奏感。

2.学生解析雕塑作品《五月的风》:水平圆环形体的叠加,以立轴为中心,稳定,同时具有上升的运动感。

小结:在抽象的作品造型中,几何形体同样能营造出运动感,如圆环形体竖放时,给人以滚动的运动感,而平行上升的圆环形体则给人以升腾的感受。

3.展示多幅由直线形体组成的抽象雕塑,让学生感受,并分两组讨论:直线形体怎样处理能较好地表现运动的感觉?

小结:直线形体与地面形成一定的角度时,运动的 感觉较强烈,发射状的线形和体面均能产生运动感。

将《搏》变形后的抽象造型的草图

雕塑作品《五月的风》

《无题》等抽象造型的雕塑4幅

四、练习尝试

运用橡胶泥,尝试用抽象的造型手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以小组为单位)

展示学生作品,对能进行抽象造型的作品多予以鼓励和启发,同时关注没有理解抽象造型手法的学生作业,通过对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抽象造型。

五、课堂总结

雕塑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具象写实的雕塑,可将生活中的形象立体地真实地再现;而具象变形的雕塑则是作者对生活中的美更强烈地进行诠释;抽象造型的雕塑作品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第8课

我们的奥运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创建教学情境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挫折,也充满了挑战,而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它们,也战胜自我。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一个典范。

设问:奥运精神体现了人类什么样的追求? (自强不息、拼搏、挑战自我„) 媒体播放历届有关奥运的精彩镜头,加伴奏音乐。

二、设计理念

1.解析奥运会标志,引入标志概念。

a.运动会特色:速度、力量、动感„„(学生答)

b.标志:视觉识别符号,具强烈的标志性,独特、简洁,专业特征强。

如“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以奥运五环为创作基点,突出中国文化特色,以类似太极人形体现行云流水般的动感。

设问: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标志吗?它们有什么形式? 2.标志设计:

表现手法:具象、抽象、文字、数字、漫画、综合等。

形式:展出图片后由学生分析辨认,并找出其特征。

展示历届奥运标志和奥运相关物品图片;

“2008年北京申奥标忠”及奥运会相关物品,如礼品袋、书本资料的装帧设计、办公用品等。

展示不同表现形式的标志图形

三、标志的运用

1.标志的整体运用——视觉识别系统。

特点:视觉的统

一、延续。

案例分析:某中学运动会的整体策划方案。 它们有什么主要特征?设计者是如何构思的? 2.设计元素:标志、标准色、标准字、口号。

3.标志的运用。

a.运动会的整体特色是设计的重点。标志充分体现这一点,跳跃、强烈的色彩,飞舞的线条加强视觉冲击。

b.学校名称的点出运用分裂的四个方块反衬,以数字为设计元素,简洁、明确。

c.运用形式:运动会所需物品,如招贴画;运动手册、表格;服装;太阳伞;旗帜;横幅„„

设问:你认为还有什么物品可用来作为你标志设计的延续呢? 某市中学的运动会宣传策划方案。

以放大的各个局部为演示图例。

四、学习体验

活动: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运用标志的设计元素,为我们的学校运动会设计标志,画出草图。并结合标志考虑设计标准色、运动会口号等相关因素。

要求:体现运动会特色、学校特色,独特、新颖。

各种形式的标志图形循环播放,放节奏欢快的背景音乐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点出 课题

组织学生展示上节课的标志设计草图,阐述他们的设计构思,表达的重点。

二、由教学评价导入 教学

评一评: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方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中来,并对于标志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学生的方案中选取一些有特点的作业进行点评.

投影仪展示学生创作草图

三、标志设计的拓展

设计思路的展开:由一个主题有多种思考。

案例分析:

主题:奥运会

设计要素:不同时期、不同城市

设计要求:同一主题体现不同特色、不同构思,并展现各自文化特色。

让我们来看看历届奥运会会徽,找出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独特性。

图片展现:

《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会徽》

《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会徽》

《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

四、标志的绘制

1.标志的绘制要求:讲求规整,统一,可以适应不同尺寸大小、不同材质上的运用。如纺织品、金属、木质等。

2.绘制步骤:

a.定位置:根据纸张的大小,确定标志在纸上的定位。

b.画外形:用铅笔画出标志的外形轮廓,线条应轻淡,便于修改。

c.上色:把握运动会的特色——强烈、跳跃,用色可单纯,色彩对比大,涂色平整、均匀。

3.其他:把标志运用在运动会相关物品上,物品形状以平面为主,以体现整体设计意图为主。

以奥运会会徽为例,动画演示绘制的步骤,配合教学节奏一步一步展现出来.

五、学习表现

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学校运动会的整体宣传活动。

要求:设计新颖、独特,制作工整。

展现世界知名品牌标志,历届大型运动会的标志(如世界锦标赛)。

六、教学评价

采取设计招标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表现。

教师小结:我们的社会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美,表现自我,发扬个性,让我们的世界因我们的智慧变得更精彩!

推荐第7篇: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画家乡的风景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以风景画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朝戈作品《草原的路》,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透视现象及其相关知识,解读其情感表现;重点以霍贝玛的《村道》来寻找其基本方法和透视规律;强化学生对透视基本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了解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空间意识。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2.通过对作品的透视规律分析与学习,加强对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3.能通过图片或作品,表现出透视规律的风景作品。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透视现象与规律,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空间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参与性,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作品,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初步理解风景画中特定劲舞描绘的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

1.理解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

2.掌握风景画中的透视,能运用透视表现于风景作品中。教学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教学教具: 课件、挂图等其他材料。 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

1.通过欣赏家乡风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通过画家乡风景画,表现情感,进而导入表现立体空间关系。

2.通过观察分析,体验画家表现草原的情感,体验并能分析归纳出作品中的透视现象及规律。

3.了解基本的相关知识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之一。

4.通过学生赏析,学会从作品里读出透视的相关信息,并能用语言表述、表现出来。

5.联系艺术作品,抓住科学与艺术中的运用,学会分析其透视现象。6.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理解。

7.学生实践作业,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表现相结合,为以后的创作作品打好基础。8.通过交流体验,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问题,学会用评价自己与他人。 9.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与学习、表现。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教学方法及手段:观察思考

交流体验

一、导入

欣赏家乡自然风景; 拿一张白纸,钩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画; 典型作业评比;问:哪一张作业更有空间感? 体会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

二、新授 《风景画的透视》

1.欣赏朝戈《草原的路》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情感;分析作品中的透视现象: 水平线:开阔 斜线:深远

思考题:如果把斜线换成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透视知识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基本方法:1.平行透视 2.成角透视 (自学第7页概念) (1) 霍贝玛《村道》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消失点(心点)、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属于什么透视? 对照透视图;

平行透视规律:与画面平行的无透视变化;其他则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2) 袁运秿《马棚》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左右消失点、左右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对照透视图) 成角透视规律小结:都会呈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3.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欣赏古元作品及其他作品,并判断其透视现象。 分析农民画作品中的透视:了解农民画中透视。

4.小练习: 第4页练习,思考这是为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学生实践

从课件中或课本风景摄影作品中,用线条临摹,重点表现画面中的透视关系。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三、讲评

选出有情感表现、较准确的透视表现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 1.生生互评;2.师生点评。

四、总结与课后整理

总结本课知识点及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完善; 观察生活,网上收集资料,完善自己的不足。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画家乡的风景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以风景画的构图展开教学,通过分析苏天赐作品《太湖山村》、农民画《水乡春浓》,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构图均衡和有丰富变化的相关知识,解读构图的表现形式;重点以形式线及取景范围和画幅形状,帮助学生了解构图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构图意识。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构图形式,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2.通过对作品的构图分析与学习,加强构图在作品中的自主应用。

3.能通过摄影图片,表现出透视、构图合理的风景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构图知识,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知识思维,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作品构图,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理解风景画作品中体现的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了解风景画中的构图因素;

掌握风景画中的构图形式,能运用透视、构图知识于风景作品中。 教学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理解及掌握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教学教具:课件、挂图等其他材料。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

1.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引入新课做铺垫。2.通过分析,掌握和体验风景画构图形式线及其情感体现。 3.学会赏析作品的形式线,并能感知与表现。 4.通过分析,掌握和体验取景范围与画幅形状。

5.通过赏析,学会从作品里读出相关信息,并能用语言表述或总结出来。

6.能联系艺术作品,抓住透视与构图的知识,学会交流看法。7.通过学生实践,加深学生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表现相结合。

8.通过交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并表现。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9.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与学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知识要点;

1.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高远低 2.平行透视;3.成角透视:

4.除透视外,风景画中的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构图) 新授 《风景画的构图》

1.决定一幅画面形象的位置关系的关键使画面上的构图形式线,体现一幅画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也是画面的构图形式线。如何理解构图形式线?

欣赏并分析四幅素描风景画;四幅构图形式线示意图。

请四名学生上台勾画,其他学生在下面勾画(简单的几何形、线)能体现画面形象特点的形式线。

师生点评,把握画形式线的方法。

2.取景范围与画幅形状,也是决定画面主次关系及情感倾向的重要因素。

分析四幅风景素描;四幅不同取景范围图例;四幅不同画幅形状图例。

对应原作分析,感受不同取景范围、画面形状对应的情感倾向及画面主次表现。

师生总结: A.取景范围根据实际大小适中; B.绘制角度以寻找适合画面为主; C.方形构图:宜表现平静、柔和的感觉; D.横长构图:宜表现开阔、壮观的感觉; E.竖长构图:宜表现崇高、挺拔的感觉。 3.优秀作品欣赏 风景素描小品;

赏析其透视、构图等方面; 师生交流看法。

4.学生实践:从课件风景摄影作品中,运用所学知识,画一张小型素描风景,注意表现风景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六、讲评:选出有情感表现、有较准确的透视表现、构图的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同时讲讲想表现什么样的特定情感,如何表现的。1.生生互评;2.师生点评。

七、总结与课后整理

总结本课知识点及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完善;

继续观察生活,尝试赏析艺术作品,网上收集资料,完善自己的不足。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2课 黑白世界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复习基本理论知识巩固教学效果。 2.熟悉木刻版画制作流程

3.初步接触木刻版画制作。在制版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  4..亲身实践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陶冶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版画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

2.木刻版画制作流程的掌握操作和各种刀法的认识运用。

教学难点:

木刻版画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文示范法。

教具学具准备: 

1.教师准备木刻版画方面的图片和范作木刻版画工具及材料。  2.学生准备三夹板或者复合地板木刻刀砂纸复写纸及设计图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理论知识巩固教学效果进入新的课题 知识重点。

教师将版画示范作品展示在黑板上问答进入复习理论知识。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方面的知识呢?

生:„„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了版画方面的知识„„ 表扬和肯定学生的回答书写课题

2.师问:那谁能够说说版画是什么 生答„„ 3.师问: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类型的版画呢 生答„„ 4.师问:那木刻版画的制作工序呢 生答„„  表扬和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进行小结 课堂新授内容:版画基本知识

1.版画的定义: 版画是集绘画制版印刷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2.版画的分类:

A.按板材分类:木刻、铜版画、石版画、丝漏网版画、纸版画等。 B.按制版特点:凸版以木刻为代表

凹版以铜版画为代表平板以石版画为代表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孔板以丝漏网版画为代表。

3.木刻版画的制作工序: 起稿→上板→着色→刻版→修版→拓印→装裱

二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初步实践 教学重点及难点:

着重讲解木刻版画制作工序中上板、着色、刻版这3个流程。

1.上板:用复写纸把设计图稿的轮廓复印在木板上。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实践操作。)

2着色:A.刻版前在画好设计图稿的木板上涂一层重颜色

B.用记号笔或勾线笔勾线,使刻出的效果鲜明。

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实践操作。)

3.刻版:A.按先白后黑先大后小的次序下刀。

B.可刻可不刻的地方不刻或少刻 C.留有余地以利于修版时调整。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实践操作。)

三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课堂巡视。

1学生初步进入木刻版画的制作实践操作中体验木刻版画带给 自己的乐趣。

2.教师课堂巡视:

解决学生在刻制版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师生一起探讨木刻版画这一课题。

四、师生相互点评整理课堂卫生。

1.师生相互点评典型的学生作业。

2.师生一起整理课堂卫生。

五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版画作品以及版画的特点)

六、课后作业布置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2课 黑白世界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木刻版画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 术作品不同表现形式的认知和热爱。

2、知识目标:了解版画的基本知识及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最简单的材料进行体验制作。

3、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教学重点:

A.了解不同材质版画的制作差异;

B.初步了解并体验木刻版画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关系。

教学方法

旧知识巩固、体验制作等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木刻刀具、教师自制木刻版画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导入: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适当评价上课时黑白稿的完成情况 (优点及应注意的地方)

2、简单复习巩固上课时所学的内容:

二、新授过程:

(1)版画的种类:

A.按板材分类:木刻、铜版画、石版画、丝漏网版画、纸版画等。 B.按制版特点:凸版以木刻为代表

凹版以铜版画为代表平板以石版画为代表 孔板以丝漏网版画为代表。

(2)版画的特点:

一 印痕,制作版画过程中有机器或人为的压力造成。 二 复数性,同一张画可印制多张。

三 间接性,版画不是直接画出来的,是通过媒介物,例铜版石版间接制作而成,不像油画水彩直接绘制而成。 (3)版画的工具材料: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三夹板,复合地板,刻刀,吹塑纸、圆珠笔、电烙铁、水粉画颜料(或浓缩广告画颜料)、橡胶磙(可用橡皮管、木棒等自制)、油画棒、毛笔等。

其中吹塑纸质地较软,用圆珠笔用力在吹塑纸上划过,其表面即可留下大小宽窄不同的点、线、面,可制作出丰富多彩的版画效果,水粉颜料(或浓缩广告包)代替油墨便于操作及课后清洗。

3、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特点及形式

木刻就是以刀代笔,使版面上的刀刻痕迹和木版质地具有类似国画笔墨那样的艺术韵味,称:“刀味”“木味”。对于木刻而言,即能够纤细如发,制作精工,也能简约的刀法刻画出人物事件的风神,更强调刻画的力度,黑白的对比,立体黑色的浓淡关系有和雕塑、碑刻相近的韵味,格外的生动有力,尤其重视神的刻画,让人有精力四射之感,留下极深的印象。木刻的艺术特点: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木刻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三、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

1.主要归类: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

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四、黑白木刻的制作过程及方法

1、在版材上描稿(反稿或纸稿上版)

2、刻版

3、上色(单色、套色)

4、拓印

五、学生体验制作:

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描稿的基础上,在本课时完成整个黑白木刻的作品(也可以运用套色来完成)。

教师随堂辅导:可将表现较理想的学生作业和存在不足的学生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进行讲评。

六、课堂小结,作业展评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综合评价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一、组织课堂教学(目测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 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

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三、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 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

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

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 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

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 第

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

第三、运用材料。

五、领悟材料美: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

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

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 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 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 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

六、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 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

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七、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 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八、教师小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九、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一、组织教学,清点人数

上周尝试了质感的表达,同学们的整体画面效果还不错。下面选取了几个同学的作业,我们共同来点评一下。

二、作业点评:

这个环节会讲到同学画面的表现方法,所以会问到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质感的表达方法有几种?

常用的表现方法有哪几种?

答案:用形状表现质感、用线条表现质感,用色彩表现质感。

三、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画面效果? 2. 作品欣赏:

《高原人》 摄影 赵志强

《雪山下的篝火》 水彩 傅啓中

《钢水.汗水》 油画 广廷渤 分组讨论:

1、通过我们的作业和这些作品的比较,找出我们的画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我们的画面和这些作品的差别在哪里?

讨论的结果:我们的画面深入刻画的程度不够,画面的空间感、物体的体积感都没表现充分,物体的质感表达不明确,形体塑造缺乏表现力。使画面显得粗糙,不够精致。

2、提出要求:下一步我们就要在深入刻画上下功夫,要非常明确地交待出物体的质感、真实感。

要想表现物体的质感,首先我们要对物体的质感特征有所认识,我把我们常用静物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a.器物类 b.透明物体 c.瓜果、蔬菜类 d.衬布

3.下面我会结合图片逐个对这四类物品的质感特征进行详细的讲解。 a. 器物类:通过陶器和瓷器的图片的展示,分析比较出它们不同的质感特点。 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物体:如未漆的木器、石膏制品、粗陶、陈旧铁器等。 陶器、陈旧铁器这种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这类制品的特点:这类物品形体转折清晰,受光、背光、明暗交界线、反光等层次清楚,固有色明显,其色彩关系和素描关系主要受光源色和大环境色的反射影像,而较少受周围小局部物体的折射、反射影响。

瓷器、金属性制品这种表面光洁有较强光泽的物体的特点:这类物体表面光洁,折射 11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强,周围环境和物体的形和色,都会在这些物体表面形成反射成像。高光明亮清晰,明显带有光源的色彩倾向。不同的面反射不同的物象,暗部反光明确,受环境色影响很大。

b.透明物体: 如:玻璃、透明塑料、水等

透明体总会或多或少地减弱其背后的物象的色彩对比和素描对比,越透明无色的物体越能直接地反映出其背景的色彩特征。

有色透明体的颜色必然会影响到其背后物象的色彩倾向。

c.瓜果、蔬菜类:展示瓜果蔬菜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瓜果蔬菜的质感特点。

表面结实有光泽的蔬菜瓜果。如:苹果、葡萄、西瓜、甜瓜,西红柿、辣椒、冬瓜、茄子等。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强,有明显的高光和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大,色彩关系复杂。

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蔬菜瓜果。

如:土豆、地瓜、刺黄瓜、梨、杏、毛桃、等。

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较弱,没有明显的高光,也没有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小。 d.衬布:展示衬布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衬布的质感特点。

一种是棉麻类衬布:吸光性强,没有明显的光泽,形体起伏明确、固有色较明显。一种是绸缎丝质类衬布:光泽强而很容易受光源和环境的影响,使明暗关系复杂交错而显得闪烁生辉,光彩亮丽。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单个物体质感写生练习,要深入塑造物体,要求质感明确、具有真实感和艺术感。

五、教师评价

1.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 2.教师评价。

六、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4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制作与设计

情感目标:领略自然中的美得形状与色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图案的设计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美,美的装点会让生活锦上添花。

认知目标:了解图案的变形手法和图案纹样的构成方法。

技能目标:设计制作一件单独纹样的图案,掌握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图案的变形手法,图案纹样的二方连续纹样,了解其主要形式,并能独立设计。 教学难点:

图案的构成方法、排列与设计。

一、导入阶段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最喜欢哪种花?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学生出示自带的花或者照片,并介绍该花的外形、色彩、特性等。品种繁多的花卉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还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我们爱花,因为它给我们芳香,我们爱花,因为它带给我们美丽!花会出现在花园里,花店里,还会出现在哪里呢?

结合课件出示带有花形图案的生活器皿、墙纸、地板、布料、服装……等图片。 学生欣赏后回答:花还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用品里。

二、发展阶段:花卉图案的装饰变形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美术作品里出现的花卉和生活中的花卉有什么不同?

图案很简洁夸张 照片很真实很细致很有细节

链接:

图案的概念:图案是为了达到某种装饰目的,对实用物品的外观进行的装饰设计,它包括纹样设计,色彩设计和器形设计。

思考:设计者把花放到物品上的时候,对花进行了怎样的加工? 例:荷花的图案设计(P21页)

三、教师介绍图案的装饰造型方法

学生尝试根据照片中的花卉原型,进行荷花图案的装饰造型。

1、“省略”:也叫简化法。

是对自然心态的简洁化,减去繁琐细节,以突出整体的特征与个性。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2、“夸张”:是对自然形态的某些部分进行装饰变更, 如使圆的更圆,方得更方,长的更长……

3、“添加”:是运用附加组合的方式在图案中添加装饰,使其更加丰富、理想。

4、“分解”:是运用形与形之间的相互叠合,或是运用点、线、面对图案形象进行分割,以达到丰富与变化的装饰效果。

总结:这四种变化的根本是从“自然”形态到“图案”形态的变化。

将自然的物体进行变化,可以突出主体,突出事物的特征,可以突破自然的束缚,使之更加理想化,可以使艺术更加多样。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四种方法结合使用,设计的过程中如能增加点、线、面的运用,如线描法、块面法、线面结合法、黑白转化法、点缀法等,所设计的图案一定会更加丰富,更具有装饰性。

图案由自然形态变化而来,但不是自然原型的复制和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和概括的形态。相比较自然原形,他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具装饰味。变化是图案设计的灵魂,是艺术的再创造,它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四、深入阶段——图案的构成形式

变化过的图案,一般以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形式形成纹样

单独纹样是相对独立、单独构成的图案纹样,包括自由纹样、适合纹样。

自由式单独纹样是没有边框限制的,适合式单独纹样是有边框限制的。单独纹样有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手法。

五、实践和体验

根据菊花的造型,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幅成菊花装饰图案。

六、展示评价:学生优秀作品展出。

七、课堂小结:

花卉图案可以抒发我们的感情,丰富人们的生活。 一件物品有了花卉的装点,常常变得更加亲切可爱。

八、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4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欣赏讨论。

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图案相互讨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都有美丽的花纹和图案。 它们之间组织形式有什么不同?

二、理解与探索

平面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

这两种纹样各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骨法,形成各种组合,这种不同的组合便是图案的构图。

平面图案纹样

(一)单独纹样

单独纹样是相对纹样而言的。它且有相对独立性,能单用于装饰。 所以单独纹样要求纹样形象要完整。

单独纹样:自由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填充纹样等几种形式。

1.自由纹样,是相对于程式严整的纹样而言。它不受外轮廓限制,自由处理外形而单独构成并应用于装饰。

2.适合纹样,图案适合于一定的轮廓线内而形成的纹样,如适合于方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内;或花朵形,桃形,扇形、葫芦形等规整的自然形骨。而纹样形态正好与外轮廓相吻合。

3.角隅纹样,也称“角花”。指在带角的形状中或角隅部分装饰纹样,因纹样大多与“角隅”相适合,故又称角隅纹样。

4.角隅纹样即可单独一角构成,也可对角、四角或多角构成。其骨式也可分对称式和不对称式(自由式)两种。

5.填充纹样,指纹样组织虽受外轮廓限制,但又不完全适合的纹样。即适合轮廓内的某一空间,而其它部分作自由处理,有的也可突破部分边线以求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效果。

(二)连续纹样 :在进行了单独纹样的讲解之后,作连续图案的知识的学习,将单独纹样图形连续向左右、上下等方向作连续排列,使之成为长条形连续组织图案, 连续纹样是相对于单独纹样而言。它是以专门设计的“单独纹(单位纹样)”按一定的格式,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成为无限反复的纹样。 连续纹样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类。 A.二方连续纹样

指以一个单位纹沿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反复排列。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沿上下方向称纵式二方连续,沿左右方向称横式二方连续。

二方连续纹样多用于装饰器物的边缘而形成带状,故又称“带状纹样”或“边缘纹样”,“自由纹样 ”,“适合纹样”,“ 角隅纹样”,“ 填充纹样”。

利用纹样的反复节奏取得优美的韵律。另外,作首尾相接棑列的称“环状连续纹样”。 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八种主要形式

1.散点式,以一个或几个形象组成的单位纹,以此为基础进行连续棑列。是二方连续中最简单的一种。散点式给人端庄大方、简洁朴实之感,但处理不当易松散、呆滞、单调。

2.接圆式,也称连圆式,是散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以圆形为骨架,作同样大小圆的排列;或作大圆、小圆的排列;或作半圆的排列;或作圆和半圆的间隔排列。要注意圆与圆相接要自然调和,防止由于相互套环刺出现紊乱。

3.垂直式,纹样的骨式为垂直排列,方向可向上、向下、或上下结合的垂直排列,也可在配置上作疏密变化。这种骨式有安定、肃穆之感。但需防止纹样松散而产生的孤立,缺乏连续感。

4.波线式,以波线为骨架,作一波线构成,亦可作双波线相重或相交构成。这种骨式构成较为活泼,运动感强。但需注意骨架的韵律不要中断,前后纹样要有连贯性。 5.折线式,以折线为骨架,其构成同波线式。这种骨式既具运动感,又刚劲有力。 6.斜线式,以斜线为骨架,依据倾斜线或倾斜的区域划面,连接单位纹样进行倾斜式的连续排列。这种骨式运动感较强,富有变化。

7.回旋式,以旋涡线为骨架,进行单位纹的连续排列。这种骨式活泼、柔美,具有动感。 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是连续性强,有韵律感。单位纹不要过多或过于复杂,一个简单的单位纹,通过反复就会变得丰满,还可利用单位纹的方向变化,构成很多变化格式的连续纹样。

B.四方连续:指一个单位纹沿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重复排列,并可无限扩展的纹样。四方连续可用于花布锦缎、壁纸、商品装潢等的设计。

三、小结 :图案纹样的二大类组织形式,它们分别有四种和八种主要形式。

四、作业

1、美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心体验,去发现、创造更多的美。

2、同学们以一种花卉为基础图案,设计出一个二方连续纹样图案。

五、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5课

千姿百态的水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表现水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是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形态水。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水的形态美,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示范法

师生探讨法

学生体验尝试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千姿百态的水

一、声音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播放一段滴水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

听前教师提示要求:边听边联想与水声相应的画面,说出你的感受。 听完后让同学做简单表述,教师简评补充。

二、生活中找寻,情感投入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能见到水。(课件展示水宝宝并由它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在那里能见到我?我又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人文渗透,审美感受

请读一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几句古诗,谁能描绘一下当时古人见到的是怎样一个情景时才有感而发的。

在我国有许多诗句对于水的形态、动势的描绘是非常形象和有意境的,我们可以下课后去找一找。既然古人在见到水的各种“样子”时能写出这么美和贴切的诗句,那么当你见到下面的画面时,就凭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水的状态或给它取个名字吧。

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对话,以人文学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对水的美感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四、视频欣赏,进一步感受

我们欣赏了水的照片,想感受一下在各种环境下动态的水吗?能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富有动感的视频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用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更概括的一个字及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人文意义更深层化。

五、通过实验,体验水的动势

水有那么多形态,真是“千姿百态的水”啊!那么你知道水的各种姿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外界给它施加的力)谁有本领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来改变自己水杯中水的“样子”。每组推选最有创意的同学上讲台在大容器中演示。

综合自然教学,并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

六、感受各种表现水的方法,设疑解惑

师生先欣赏各种画中的水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相互解决。 1.互相谈谈最喜欢那种风格的画,为什么? 2.这种画法的工具是什么? 3.它们都是怎样表现水的?

七、自主创新表现

小组中每人用一句话或一个形容词为对方同学出一个水的绘画题目,根据这一题目用合适的表现来进行创作。

八、作业评价,创意交流

1.水资源博物馆准备收集一些有关水的好作品,你认为它们会选取哪些作品呢,为什么?学生讲评。

2.角色转换,学生既是创作的主体,又是评价的主体。

九、话题延伸

在欣赏了各种水的优美作品的同时,我们要深刻地注意到水资源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导学生讨论,并延伸到课后。

(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能力,体现出对多元化的课程理念以及对自然、对生态、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十、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5课

千姿百态的水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音频导入法,感受体验。

播放四段水声(滴、撒、流、淌),听前我要求学生边听边进行食指空中绘画-----为下面的学习做铺设。

欣赏从互联网下载的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像片段,学生看完后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既有静态的产生美妙的韵律的变化。

二、作品欣赏-----——拓展联系,承上启下;

我分别播放三幅图片,学生对三幅图片的水波进行探讨总结。 通过宋朝马远《十二水图·黄河逆流》师生看到了波涛滚滚的黄河。

在“九龙壁”前师生领略到了富有节奏感的水纹规则排列并贯穿整个画面,烘托了龙的造型,又使画面统一协调。

“漩涡纹彩陶瓮’师生领略到流动的线将漩涡和波纹巧妙组合,动感的纹饰与器型十分协调。

总结:这些作品概括表现了不同环境下水波的特性和形状,提炼物象的本质特征,并做了程式化的表现,使画面和谐、美观。

三、尝试练习-------观察实践,完成过渡

我首先展示浪花、溪流、大雨、漩涡图片。

学生分四组,每组任择一种水的形态,分别用自己认为合适的线条来表现,比比哪一组表达的方式最多最精彩。

小组完成后展示小组作品,学生简评,老师点评。

老师点评注意: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强调所画的内容不宜太多,用点线面组织成优美的画面表现一定的节奏和动感)。

四、教师演示------示范总结,延伸能力;

首先我作《水的狂想曲》演示,并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我的创作要点。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然后学生讨论归纳创作要点。

总结:点线面的合理组织,曲直变化体现动势。

要抓住水的主要特征,简化不必要的细节,使其典型化、抽象化,在点线面组织与变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五、作品体验--------知识迁移,创新应用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几幅关于水的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水的状态

运用简略的线条来设计表现不同形态的水,创作一幅体现水的动感和美感的作品。 学生课堂制作,教师随堂指导。

活动力求让学生感受水在自然和外界条件下丰富形态美,并归纳其造型特点 学会运用线组织画面,体会线的表现力和秩序美。

六、作业展评-----拓宽知识,启迪智慧

1.制作完成后,优秀作品粘贴在展览区。2.师生共同点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鼓励学生的独创性,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七、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6课

灯饰的设计与制作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利用立体构成结合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质灯饰的设计与制作,并把课堂设计教学与生活实际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灯罩基本造型的练习、以及对灯罩进行美化装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 教学目的: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

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教学难点:

1.灯饰制作在表现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保证结构的正确性系统性。

2.在造型设计上受哪些因素制约,在制约中又如何去拓展。教师准备:

各类灯光图片,资料教科书。 学生准备:

民间花灯、有关灯及元宵节来历等相关背景资料收集 剪刀、小刀、尺子、双面胶、做灯饰的纸、材料。 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圆筒基本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自己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纸制灯饰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 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纸制灯饰。 : 21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一、导入新课 :

1、灯是光明的使者,引出学习主题《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第一阶段,感受阶段::

1、请学生朗诵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灯与光的文章、诗词、佳句。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A.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关于灯饰制作的相关资料,简单谈谈对制饰制作的感想。

B.欣赏挂图、照片,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

C.根据挂图、图片、以四人为一小组,对灯饰作品的形、色、质感,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便于理解掌握。 第二阶段,指导阶段:

A.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你生活周围的灯,如:路灯、吊灯、壁灯等等,说出它们的造型、形式及材料有哪些美学及实用价值,跟你要制作的灯饰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B. 介绍纸制作灯饰的材料运用及多种造型选择,灯饰设计的主要形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多变组合形等,每个形状的灯饰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然界、民间美术及优秀造型中的形与色,从中借鉴、发现、综合、整理、转化出适于设计制作纸制灯饰的形式语言。

C. 纸制灯饰的主要特点:造型冼炼、生动、简洁明快、适易掌握、美化环境。 第三阶段,制作阶段:

A.了解灯饰的艺术特点与功能,借鉴优秀建筑和民间美术相联系,分析造型艺术可以进行几个形体组合、充分发挥联想。

B.善于师生交流制作灯饰的感受,调查生活中与灯有关的内容。

C.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纸材,通过折压造型、切割变化、粘合成型、折起调整、整理组合等技法进行立体造型游戏。

D.用单色和彩色纸材,采用折、剪、刻、拼、帖等方法进行以立体构成为主的练习。

3、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

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

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三、学生活动:

1、以竞赛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纸制灯饰,看哪一组做的最漂亮?

2、活动要求: 22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①在制作过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②大胆构思设计、敢于标新立异; ③制作地精工细致; ④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被刀划伤。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四、小结:

①要善于学习,借鉴

②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③大胆构思设计,敢于创新; ④大胆发言,表述感受。

五、教学反思:

第6课

灯饰的设计与制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教学重点: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难点:

好的制作如何去欣赏,分析好在哪里?它需要学生去发挥想象和创造,作业的难度和要求要有一个定位。 教学过程:

一、交流讨论

23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1. 学生交流收集的诗文资料,进一步深化对灯与光的审美体验。

2. 思考不同的时间、地点、季节、节日对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3. 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灯光的不同效果给人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设计要根据要求考虑色彩、造型、材质的定位。

不同氛围中的灯饰图片欣赏,让学生为其选择适宜的环境,感受灯饰对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尝试体验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不同地点进行灯饰设计,谈出创意,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客厅灯光,卧室灯光,餐厅灯光等)

三、造型处理

A.根据圆筒造型进行的变化处理。

B.从其他领域获得启示而进行的造型处理。

C. 欣赏不同造型的灯饰图片,学生分析造型特点

四、材质处理

教师在纸质灯饰上进行其他材料的装饰处理(羽毛、小贝壳、树叶等), 展示运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灯饰,鼓励学生运用合适材料设计制作。

五、设计制作

教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请大家结合新年的喜庆气氛设计一个灯饰,以纸质材料为主结合其他材料装饰,注意造型的变化处理。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设计制作小样

2.技术指导:结合灯饰实物对透光性、耐热性予以提示,灯饰的造型应考虑灯光效果,同时注意结构强度以及空气流通性等方面的问题。

七、小结: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八、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更多的手法、材料设计制作灯饰装饰家居。

九、教学反思:

24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书法创作的核心是情感,技法表知识与技能:会临写篆、楷等不同字体,会分析书法的结构之美。 过程与方法:欣赏——评述——临写——展示。 现为情感服务。

教学重点:书法的结构特点、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书法艺术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一、欣赏导入。宣纸,毛笔、墨汁等用品,多媒体课件。 交流、启发。

1、出示甲骨文图片,请学生欣赏。(以音乐《高山流水》为背景)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甲骨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画一画。

2、同学们在课前收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你知道关于甲骨文的有那些知识。

3、学生交流。

4、教师总结甲骨文是在乌龟的贝壳上写上的文字.看看你们认识上边的字吗? 请同学们边看边欣赏。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资料.看的时候可以尝试临摹。 独立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二、感受造字艺术,体会“画”字的感觉。合作交流、全面提高。

1、创设情景,感受书法魅力:

A、提出问题:在欣赏甲骨文时,有你们认识、感兴趣的文字或者图案吗?也可以谈谈你的看法。 B、师生交流。

C、教师接过学生话题,创设情景。

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还没有文字来记叙自己的事情,人们为了方便,有的人就在房屋中挂了根绳子,记录东西,后来,人们就想,思考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怎样表示。

这个时候人们就在思考:

太阳—— ? 月亮—— ?水—— ? 你们觉得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总结:有的人会结合事物的外形,有的结合意思,有的用图„„等,引导学生大但 25

发现,不拘一格。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2、学生尝试表现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教师注意发现有亮点的创作。A、有的学生提出太阳的图形表示方法,在学生说出自己相应的图形或者创意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用肢体语言表现。

B、教师评价你还有其它的表现方式吗?让学生结合甲骨文、篆书中的字看一看。 C、教师总结。刚才欣赏和表现了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此时让你们忘记这些文字,重新设计你们会怎样表现,大家可以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1、学生欣赏各阶段汉字的笔画变化。

2、学生评述。感受书法的魅力、表他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临写小篆,体验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品味、提高。

教师尽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与引导。

1、书写小篆,感受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2、选择自己想表达的心情和感受,名言名句等进行书写。

3、注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运用方面提高表现能力。

四、欣赏表现书法艺术的舞蹈,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合作、交流、提高。 力、洋洋洒洒的意韵。

2、感受舞蹈与书法结合的表现形式带给人的视觉美感,体验舞蹈与书法表现民族精神的统一性。

3、尝试模仿舞蹈中的个别动作,体验表现书法舞蹈特有的情趣。

五、赏析作品,师生交流与评价。

1、将每个学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对所产生的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进行审美评价,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后记与反思:

1、播放舞蹈《中国风》,感受舞蹈音乐所体现的中华民族音乐特点及舞蹈动作的钢劲有 26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的书法种类有哪些?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你知道的古代书法家有哪些?

例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米芾,赵孟頫,等

3、你知道的书法名作有哪些?

a、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序》;

b、颜真卿,其代表作为《祭侄文稿》;

c、米芾,其代表作为《蜀素帖》;

d、赵孟頫,其代表作为《胆巴碑》;

e、王铎,其代表作为《拟山园帖》;

f、吴昌硕,其代表作为《西泠印社记》。

4、你知道的现代书法家有哪些?

毛泽东,启功 ,欧阳中石,李铎,刘艺,沈鹏,沈鹏,刘炳森,刘艺,王学仲,张海,李铎,尉天池,杨再春 ,张海,林岫,等等

(一)、图片出示,品味书法艺术的不同风采。

(二)、学生讨论并说说每个图片,

(三)、教师小结(图片出示) 学生欣赏、学生思考。 激发兴趣。

二、精讲点拨。

1、动势之美:

如一个"山"字在书法家的笔下,由于意象的不同即呈现出风格各异的结构美。 金文《癸山敦》的"山"字,不离象形,观之如三山并立浑朴天成。

北魏郑道昭《天柱山摩崖》"山"字,以中间一画为中轴,真如擎天一柱,左右两竖化为两点,各骑下横一端,如翘翘板,在平衡中寻找着不平衡,在稳定中寄寓着活泼。

唐太宗《晋词铭》"山"字,将三竖化为三点,下横只写一半,化实为虚,结构顿显轻盈活泼。

怀素《自叙帖》,化三笔为一笔连绵草书,左一竖有山之高,下横与中、右竖化为山之连绵逶迤,写出了动态的美。

2、结构之美:

结构美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 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 体会其魅力。

27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书法的结构美类似于建筑美感。古代书论里谈书法结体构字的文章很多。 隋代和尚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等,其中以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影响最大。

他按楷书字型的类别特征规定了书写平正的合理的原则, 如"避就"(避密就疏), "相让"(合体字的相互搭配), "朝揖"(偏旁与主体的关系)等等。

但是书法的结体原则规范不了书法的实践,古代书法家在创作中,有法而又无法,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书法的结构美。

3、章法之美: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整体的谋篇布局的结构法。

三、小试牛刀。 分组配合。

改变“竹”、“其”、“列”的造型,至少写两种,注意美观。 学生分组练写,学以致用。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

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板书设计

书法的结构之美 端庄平稳之美 均衡对称之美 疏密匀称之美 应让避就之美

六、教学后记及反思:

四、讲评练习。

28

推荐第8篇: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一课 红色记忆

(一课时)

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美术作品形式。 教学难点:革命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作品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硝烟》《胜利渡长江》。 (2)介绍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创设和渲染学习气氛。

(3)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对美术作品有了初步了解。

2、深入理解

(1)欣赏教科书中美术作品《启航》、《占领总统府》、《开国大典》、《太行铁壁》等革命美术作品。

问:你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

以上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 (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

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 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开国大典》总体性说就是极端严谨的素描,饱满而富装饰性的色彩,线条流畅的对称性构图

素描和色彩在作为油画中的主要元素在各个时期有各自的强弱地位,并不能一味的说哪一方多么的重要,并且近现代绘画在构图元素反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油画材料本身的特点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这给了画家很大的发挥空间。个人认为油画的特点只能从跟其他画种的特点对比来说明。油画材料总的效果厚重饱满,可以描绘很逼真的效果也可以制造出丰富的机理效果,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和迷人的光泽,这些是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特点。

油画以其特有的写实表现力和长于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社会性题材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风格、新内容的作品,如《开国大典》(董希文)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尝试从色彩、构图等方面欣赏《启航》、《占领总统府》。 (4)欣赏《太行铁壁》、《狼牙山五壮士》

讨论:艺术家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

你能体会艺术家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作与探索? (5)试着从题材、构图、内涵来分析《母亲》。

3、欣赏评述。

第二课 鲁迅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4.设计一张封面。

二、重点: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评述版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具备综合探索的能力,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难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评述。

(1)教师放映录象《鲁迅》,让学生感性认知鲁迅的形象。

(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谈谈对鲁迅的感受和评价。

(3)引入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归纳鲁迅的相貌特征与精神气质。 (4)发现另一个鲁迅。

2.加深理解,提升内容。

(1)出示课件,欣赏鲁迅的收藏和作品《火鸟》、《猫头鹰》。

(鲁迅很喜欢猫头鹰,有人称先生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曾说:“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不大吉利的事,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 (2)鲁迅小时候在读私塾时,“就喜欢有插图的书,并且经常加以描绘。” (3)鲁迅少年时购买的部分画谱 (从鲁迅的自述和别人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少年时期的鲁迅对于美术的喜好是出于天性的,而且这一喜好伴随了他的一生。) (4)欣赏《北大校徽》

能说说北大校徽的设计特点吗?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简洁的形式诠释着北大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成就了现代标识史上的经典作品。)

“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了。”

——鲁迅

(5)分析《呐喊封面》

暗红的底色如同腐血,包围着一个扁方的黑色块,令人想起他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可怕的铁屋。黑色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外加细线框围住。“呐喊”两字写法非常奇特,两个“口”刻意偏上,还有一个“口”居下,三个“口”加起来非常突出,仿佛在齐声呐喊。鲁迅只对笔画作简单的移位,就把汉字的象形功能转化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设计元素。

(6)分析《引玉集》苏联版画集

版画家们的姓名被横排置入中式版刻风格的“乌丝栏”中,和左边竖写的“引玉集”三个大字相映成趣。圆形阴文的“全”字将方形构图打破,红底黑字的方框顿时便活络起来。封面最左边有一黑色边线,漫过书脊,充满整个封底。红与黑、与封面的白底形成强烈对比,是中国出版物的经典用色。

(7)分析《木刻纪程》、《三闲集》、《二心集》、《心的探险》、《桃色的云》等封面设计。

请你说说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有哪些特点?

3、巩固新知,课外拓展 设计特点 A、以字为主 变化无穷 B、简单 大气 内涵丰富 C、讲究构图 巧妙组合 D、熟悉材料 印制技术 E、“书卷气”与“民族味” F、注意整体设计

4、作业练习

1、在网络、书籍等载体上搜集和鲁迅有关的美术资料资料

2、对自己的美术本进行封面设计

第三课 手绘校园风景

(第一课时)

一、目标:

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

3、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

三、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欣赏各种风景以及本校风景:只要你主动发现,校园处处是美景。

2、感受

仔细观察画面,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同样宽的路,在画面里会不一样,为什么?(引出“透视”)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透视现象?

*风景画是如何表现空间感的?(两张画进行对比)

3、探究

(1)欣赏系列风景画,研究问题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取景框在收集的各种风景图片中找出风景画是如何表现空间感的? (2)视平线: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平行透视:视点与画面处于平行状态的透视

成角透视:画面与视线成一定角度的透视

4、作业分析:

(1)欣赏校园风景(校园照片)。 (2)介绍透视特点(近大远小)。 (3)教师示范、讲解写生过程和步骤。

5、作业练习

(1)、对校园的风景照片进行写生 (2)、教师巡回指导

手绘校园风景

(第二课时)

一、目标:

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

3、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

三、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校园风景写生。

2、取景框的使用

3、强调透视观察。

4、教师示范、讲解写生过程和步骤。

五、练习

1、对校园的风景进行写生

2、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 标志设计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警醒标志作品欣赏,对学生起到了安全教育功能。

2、通过标志设计练习,让学生了解标志的作用和设计原理及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标志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特点。

难点:标志象征意义的表现,色彩在标志设计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学。

猜一猜,这是什么?(各国公路零公里标志)

2.深入教学。

(1)标志:现代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

特点:直观生动、易于识别和记忆。

(2)演示过程中,教师讲解标志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示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都有哪些特点? (3)解读杭州城市标志。 (4)标志的作用(传达信息)

(5)标志的形式:根据基本构成因素,标志可分为文字标志、图形标志、图文组合标志。

(6)优秀标志的标准:构思新、形象简洁明了、具有美感,易于识别记忆。 (7)说一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所含的意义

(8)标志的主要类别:商业性标志(商品标志、企业标志)、非商业性标志(国家、城市标志、社会团体标志、交通运输标志、安全标志、运动会标志、旅游标志等)

(9)演示一系列交通和公共场所标志。

第二课时

1.教学设计。

(1)标志设计的基本要求:A.准确恰当地表现 标志的内容和涵义。B.造型简洁,易于识别和记忆。C.独特的创意构思。D.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 (2)标志设计的步骤:选题构思-选择形式-设计草图-配色-确定图形-定稿-精确绘制

(3)色彩对标志设计的影响:

A.原色配置:原色的颜色单纯、强烈、鲜艳夺目,艺术效果和传播效果显著。 B.同类色配置:只选择一种颜色,依靠色彩明度的变化,如用桔红、桔黄、中黄、浅黄进行搭配,形成由浅入深的过度色视觉,能表达出动态感。

C.互补色配置:对比鲜明,图形格外醒目鲜艳,能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4)作品范例欣赏。 2.作业(任选一个)

(1)为自己的学校或班级设计一个标志。

(2)根据学校的主题活动,比如学校运动会、学校社团文化节等,设计一个标志。

(3)为社区的艺术节、科技节等设计标志。 (4)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课、校园环境标识设计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习以协作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环境标识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难点:校园环境标识设计及其制作。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当你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能帮助你快速感知方位的是什么? 2.深入教学

(1)环境标识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用较为清晰的文字、图象符号组合成人们易于识别的信息,用来传递信息或吸引注意力 ,以帮助对事物进行识别和判断。

作用:在现代越来越复杂的空间和信息环境中,使得陌生访客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标识的种类及形式。

(3)指示导向标识:也称导向标识系统,实质上就是方向信息与位置信息的有机结合体,也就是一种风格统

一、信息明确的路标、路线导向的标牌。

(4)识别标识:显示不同的场所,以供判断和选择。

(5)警示规则标识:引起人们注意 ,提醒人们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 (6)装饰标识:美化和装饰环境。

(7)标识的两种形式:平面标识和立体标识。 (8)标识设计的原则:醒目,实用和美观相结合,并且注意与环境相协调。 (9)标识设计的要素:清晰的文字、简洁的图形符号、醒目的色彩 (10)讨论: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什么材质的标识?

3.课堂练习:设计一个“洗手间”的标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欣赏标识作品:与环境相协调的校园标识,不仅起到指向、警示等作用,还给校园增添不少亮色。标识上的图文设计怎样才能最佳地传达意图?(文字清晰、图形符号简洁、色彩醒目)

2.小组派代表汇报前期的准备情况,大家共同讨论为学校环境设计的方案。(1)标识的内容。 (2)摆放的位置。

(3)所使用的材料(以纸材为主)。 (4)文字和图形的基本构成形式。 (5)如何分工。 3.欣赏优秀作品。

4.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副校园标识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第六课 诗情画意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树、石、云、瀑布的画法,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难点: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作具有意境美的山水画作品。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2.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初步掌握诗意画的创作步骤与画面意境的处理方法。

3.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山水画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节奏感不同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播放一段古琴音乐,组织课堂教学。演示古代山水名家的精品范画,教师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使学生对作品有较详细的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山水画的线条、色彩、构图,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示学生思考: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有哪些不同?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意境?

2.深入教学。

(1)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音乐,配上诗朗诵,朗诵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感受诗词中山河雄伟的气势。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的意识,分别从绘画角度、历史背景角度、文化角度、作者的生平或创作心理角度进行欣赏。

(3)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在创作手法上有何异同?各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诗情画意?

(4)组织学生分析:现代山水画的着色与古代山水画相比有哪些较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教师归纳总结。

3.布置作业。

让学生归纳出宋代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在表达意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4.课堂延伸。

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山水画作品,体会不同的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意境。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国画颜料等工具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毛笔、墨、宣纸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教师提示:创作优美的山水画必须先掌握山水画基本要素的画法。

(2)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树,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树的基本结构——由干、枝、叶组成,引出本课内容——树的画法。

2.深入教学。

(1)要求学生根据演示中对树的认识,结合生活中关于树的印象,用笔墨的形式把树表现出来。

(2)教师展示关于如何画树的教学挂图,使学生对于树的结构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3)教师从用笔、用墨、勾线、画枝、添叶、渲染等步骤详细讲解并逐步示范,使学生对树的画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4)讲解树枝的画法,树枝一般可分为鹿角枝和蟹爪枝,并说明鹿角枝和蟹爪枝各适合于表现哪些树。

(5)讲解树叶的画法,树叶一般可分为夹叶和点叶,并说明夹叶和点叶各适合于哪些树。

(6)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布置作业。

综合运用画树的知识,观察自然界中树的样子,画出一棵树。

4.课堂延伸。

收集古今山水画名家作品,观摩其中树的画法。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中国画颜料等工具材料

(教师)关于山石画法的课件、毛笔、墨、宣纸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展示名山的风景图片,分为北方的山和南方的山两大类,请学生分析这两类山有何不同。

(2)教师画一山石,加以皴、染,请学生观察,山石就是山的模型,而山就是由山石组成的。引出本课内容——山石的画法。

2.深入教学。

(1)鼓励学生画出石的造型,根据学生的练习,有针对性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强调说明石的造型是不规则的,用笔应挺劲有力,用墨应干湿结合。教师边讲解,边做示范,让学生观摹。

(2)请学生讨论回答:北方的山与南方的山有何不同?创作时应如何去表现这些特点?

(3)教师作出总结:北方的山宏伟、雄奇、险峻,适合用斧劈皴表现,而南方的山多秀丽、平缓,适合用披麻皴表现,并分别就这两种皴法逐一作出示范。

(4)再次展示这两类山的图片,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清晰的认识。

(5)要求学生进行画石的练习,并分别用斧劈皴和披麻皴表现,体会这两种皴法所表现出的意境。

(6)教师示范,用色、墨结合的方法给皴好的山石染上颜色。

3.布置作业。

用色、墨结合的方法表现山石。

4.课堂延伸。

有条件的地区,让学生对着周围的山、石进行写生。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录像、挂图、背景音乐、毛笔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播放背景音乐,放映表现黄山云雾的录像,请学生留意观察并说说各自的感受。

(2)播放一段表现瀑布的背景音乐,放映瀑布和溪水的录像,放映后让学生说说瀑布、溪水的特点。

(3)教师作出总结:云、水是山水画中表现意境的重要因素。

2.深入教学。

(1)放映表现黄山景象的录像,配上抒情诗朗诵,使学生体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2)讲解云、水是山水画表现意境的重要媒介,介绍画云、水的基本知识,并作范画。

(3)综合山水画的知识,教师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并题上诗词,让学生观摩。

(4)选一首李白或其他作者的诗词,仔细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组织学生讨论:创作何种形式的山水画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这种意境?

(5)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自己学习山水画的心得体会。

3.布置作业。

选出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其意境的体会,分别题上相应的诗句。

4.课堂延伸。

了解某一著名诗人(如李白等)的生平、时代背景、思想情感,择其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创作出一幅山水画作品。

第七课 暑假生活记录册

【重点难点】

重点:封面设计、版面设计和整体设计方案。

难点:书籍整体设计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封面设计、版式设计。

2.通过制作记录册,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和事先规划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对日常生活的点滴进行记录和感悟,进而懂得珍惜光阴的道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几本不同装订形式的书籍、纸张

(教师)几本开本不同、装订各异的书籍、教学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以录像或幻灯演示书籍发展史,内容重点在于比较古代书籍与现代书籍在形式、装订方面的区别。

(2)提示学生思考:现代书籍与古代书籍相比,有哪些优点?

(3)演示“暑假生活记录册”资料图片,请学生回答:生活记录册与书籍有何区别?

(4)教师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深入教学。

(1)请学生观察自己的书本,了解书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书的了解作简要介绍。

(2)教师示范一本标准书籍,详细介绍书籍的基本结构及其名称。

(3)请学生将准备好的整开纸对折,再对折……折六次,体会书籍开本大小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哪些书适合用大开本,哪些书则适合用小开本?教师说明:根据特殊需要,还有异形开本的书籍。

(4)用实物或录像展示装订风格各异的书籍,让学生分析哪种装订方式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5)教师讲解装订知识及其技巧,并操作演示其中一种装订方法。

3.布置作业。

设计一本16开本空白的暑假生活记录册,并装订成册。

4.课堂延伸。

组织学生到印刷厂参观,观摩书籍的制作程序。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形式及内容的图书

(教师)中外优秀封面设计图片、不同风格的内页设计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演示中外优秀封面设计作品。

(2)请学生思考:封面设计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如何编排才能使形式美观?

(3)教师提问: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应是一种什么关系?

2.深入教学。

(1)讲解构成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展示封面设计常见的四种结构,提问学生:哪种结构在视觉上更易于接受?

(2)教师讲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思考:根据内容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封面结构?

(3)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根据内容需要,应采取何种色彩来表现?

(4)展示一本标准书籍,请学生观察书籍内页设计的版式构成,教师讲解版式设计的构成及其名称。提示:内页设计应不拘形式,一切为内容服务。

(5)请学生思考:暑假生活记录册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采取何种版式?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吸引读者的兴趣?

(6)教师可演示一本简易生活记录册的制作。

3.布置作业。

在制作好的空白生活记录册上添加封面设计和内页设计,可用手写或粘贴的方法,制作成一本完整的生活记录册。

4.课堂延伸。

将制作好的暑假生活记录册放入学校展览橱窗内展览。

第八课 北京故宫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宫藏品的艺术特色,认识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体会古典绘画的魅力。

难点:理解传统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藏品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2.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独立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热爱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

(教师)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录像机或多媒体设备、故宫藏品资料、《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录像放映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师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建筑历史、特点及功用,说明故宫在明清时期作为皇宫,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现在被作为国家博物院,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2.深入教学。

(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让学生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画中的重要作品,设色光彩鲜亮。教师讲解北宋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点,提示学生思考:北宋青绿山水与现代重彩山水有何区别?

(2)作品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将图中的五个局部分别放大,供学生更清楚地观察韩熙载本人的不同神情。提示学生思考:韩熙载与众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分析作品形式及意义。

(3)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按照画面顺序从左至右,犹如沿途观赏一般,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提示学生联想:自己在家乡的庙会、集市是否观察过类似场面?

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民间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景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教师对故宫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等文物作简要介绍。

3.布置作业。

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或互联网,让学生查找、欣赏一些具有传统价值的中国画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九课 巴黎罗浮宫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雕塑、绘画的风格及艺术特征。

难点:美术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罗浮宫内藏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欧洲古典艺术作品。

2.培养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多元文化的艺术修养。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罗浮宫的相关资料

(教师)录像机、罗浮宫三宝图片等相关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将罗浮宫平面图通过录像放映出来,先整体放映,后局部放大,标出

参观路线。

(2)带领学生网上游览罗浮宫。通过网络教学,首先观赏罗浮宫的建筑外观,然后进入博物馆内部。

教师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罗浮宫作为艺术博物馆的特征。

(3)教师提示:学习本课应与上一课的北京故宫联系起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比如:同样因为是艺术博物馆而闻名,但罗浮宫作为中世纪城堡,故宫作为皇宫,其建筑风格迥然相异,所收藏的艺术品也有很大不同。

2.深入教学。

(1)展示罗浮宫的雕塑作品时,重点讲述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在西方艺术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欣赏作品《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绘画风格以及故事情节两方面加以关注。

(3)《自由领导人民》是一幅气势庞大的战争题材美术作品。在欣赏该作品时,录像放映法国大革命的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4)利用录像或多媒体演示其他作品图片,并加以讲解。

(5)组织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

3.布置作业。

(1)组织学生制作一个网站,内容以欣赏欧洲古典美术作品为主,然后在网上发布。

(2)以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区别和联系为题,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表述。

推荐第9篇:湘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第7课 运动

一、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第7课 运动)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的阶段目标,运动教材选择了“运动”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通过本课运动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引起学生对运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教材运动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运动的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教材还通过欣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动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舞蹈的运动形态,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运动的特点,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演示并画出树叶和纸飘落的轨迹,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探索、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的一个学习过程。

“评价建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

情况进行检验的方法参考。

“资料库”中选用了一些活动雕塑图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些极具动感而有趣的雕塑,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新的思考。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动感的造型方式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了学习迁移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

◆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教材选择米隆的《掷铁饼者》导入,经典的具象雕塑作品展示了运动中力与美的结合,给人以视觉享受。紧扣本课主题,教材还选用了其他表现运动的雕塑作品,从不同表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讨。

结合“活动一”尝试表现,教材安排了绘画作品欣赏。选择了敦煌壁画中表现狩猎场面的一幅作品,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使画面充满动感,引导学生感受其神韵,体会其表现手法。同时还展示了法国杜桑的代表作品《下楼梯的女人》,作品把不同时空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上,捕捉出人物下楼梯时的连贯动作,描绘出运动的感觉。两幅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运动的状态,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语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启

发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表现。教材选择了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是一位花样滑冰者的舞蹈形态,要求学生用某些表现手法进行表现。有意识选择这张重动态表现,而缺乏细节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对动态的关注。

教材还选用了一些抽象的雕塑作品图片,不同的造型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以丰富学生的表现语言,帮助其创作。

教材呈现了一个金属质感的雕塑作品,说明材料与作品表现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材料和质感的认识。两幅学生作业侧重于动态的把握,以及对不同材料的选择,难度适合学生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图片,考虑呈现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信息,老师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进行补充。通过作品欣赏,能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2.教学组织

教师可以收集表现动感的美术作品、体育运动的照片,还可以拍摄一些学生运动的照片。本单元重探究体验,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多呈现学生讨论、研究、尝试的面貌。因此要注重教学的合理组织,以避免教学的无序状态。

3.教学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由三个活动串接而成,由描述和记录运动过程的特点及轨迹到画出树叶或纸飘落的过程到运用工具材料制作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

第一个部分围绕捕捉运动过程的特点展开。在这里老师可先组织几个学生在教室内做几个运动动作,让学生讨论运动过程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运动的,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运动特点和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从形体的形状、重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下某些运动过程的轨迹。在这一部分中,老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作品旁的小提示来分析作品,其次要注意课本上选用的作品表现运动的方法和角度都有所不同,最后老师再选择一些轨迹明显的运动让学生来表现。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些思考,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运动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造型的意义。

第二部分围绕描绘树叶或纸张飘落的过程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包括对一些优秀的表现动感的抽象雕塑作品的欣赏。对树叶或纸飘落过程的表现看似与前面记录舞蹈的运动轨迹相似,而实际上它的目的是不同的.描绘舞蹈动作的轨迹目的在于分析、掌握运动过程的特点,而表现树叶飘落的过程则是要让学生学会不借助任何客观形象,直接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在此,教材呈现出部分抽象的雕塑作品,在对抽象表现手法的认识上,老师要注意联系前一部分分析得出的表现运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对具象作品的分析过渡到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三部分活动,是让学生选取和运用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一部分中,老师的引导、启发是学生作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关于材料的选择,老师要打破学生习惯用泥做雕塑的观念,通过对一些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材质

的表现优势,启发学生收集运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易于表现的材质,如:铁丝、易拉罐、泡沫、厚纸等。其次,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老师可要求学生把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不拘泥于形式,侧重于运动感的表现,允许弱化形象的结构特征。

4.教学评价

学生作业可参考教材评价建议,采取师评、互评、自评的形式开展,还可以以本年级为单位举办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作业重在对动感把握的评价,至于形体结构应不作为评价的重点,避免学生陷入对结构把握不准的困扰,而丧失了创作的热情。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作业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选择

本单元安排两至三课时的教学时量比较合适。

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教学,例如在第一部分的处理上可有多种选择:

1.做运动,描述运动——欣赏作品——总结表现方法。2.根据小提示图,欣赏作品——做运动,借助小提示图的方法描述运动的特点——总结表现方法。

“活动一”的尝试练习,如果有更好的图片,应不拘泥于教材中所附资料照片,以动感强烈、易于表现为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立足于学生对物体运动轨迹和形状的把握,不排除有其他好的教学选择,更利于学生观察。

五、教学建议I.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可以收集一些表现静态的美术作品、照片,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表现动态的方法。

还可以选择一些第

一、二个学习活动的学生作业给学生参考,注意考虑能较准确表现教学意图的作业。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可以从最感兴趣的运动之类话题导入,选择欣赏的图片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例如学生熟悉的运动员比赛的照片、校运会学生比赛的镜头、或学生运动时的特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播放具有强烈节奏感与动感的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从音乐中加强对运动的理解。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教师演示和学生表演相结合,建议教师演示一些物体运动的状态,或让学生上台示范表演不同的动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例如让学生表演舞蹈或体育运动的动作,可以用速写方式记录;用不同的手势舞动彩带,学生观察彩带运动的轨迹等。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无疑能优化教学。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时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连接电脑演示,分析其动作形态、重心,把握运动感产生的特点,有利于创作。当然本单元不强调对媒体的特殊要求,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料,完全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活动二”环节,可以分组实验,每组用文字和图形的方式记录结果,注意分工明确。学生演示时应调动其积极性,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我们的奥运

一、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我们的奥运

我们的奥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体育盛会,是人类追求和平、友谊的盛会。本课以学生策划运动会的宣传工作为线索,将我们的奥运相关资料作为参照的信息贯穿课的始终。

本单元我们的奥运按照“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要求设置。考虑运动会是学生所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运动会的形象策划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本课选择标志设计这个与形象策划相关的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设计、制作标志,了解标志设计的意义,并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加强学生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并能参与设计制作。

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设计标志草图,立足于让学生初步了解标志的用途,以及把握标志设计的基本要求。“活动二”是“活动一”的拓展延伸,在完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形象策划,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提高集体合作能力,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建议”对标志设计的个性、运动感和实用性提出要求,同时关注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宣传策划的可行性。

“资料库”中提供了与课中相关的词语解释,同时提供了标志设计的一般表现手法,并附有对应图例,能给学生在标志设计的思路上给予提示。

“学习大空间”中展示了外国设计师以图形方式祝贺北京申奥成功的作品。图形可以表达理念,而标志是特殊的图形。也应遵循一定形式美的法则,同时还展示了吉祥物的图片。吉祥物与标志都是具有象征性的图像、图形。适用于不同场合

二、教学目标

◆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用一定方法设计标志。

◆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尝试,加强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

◆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提高集体合作能力。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教材以北京申奥成功的图片导入,烘托出热烈喜庆的气氛,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导入语强调奥运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运动的真谛,并能体现在运动会口号的设计上。

教材提供了某学校运动会的宣传工作的范例,让学生对标志在宣传中的作用有感性认识,并把北京申奥的标志运用情况及标志设计意图作为补充材料展示,重点突出标志设计时形与意的结合和标志运用时要注意的视觉美感。

2.教学组织

课前需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以保证教学效果。例如准备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场面、奥运会上中国国旗冉冉升起的情景等方面的影像资料,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愿望。还可收集一些奥运会标志、吉祥物、火炬、奖牌、纪念章等系列设计的资料,以及一些优秀的整体视觉形象设计案例,增强学生对整体视觉形象设计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奥运会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为策划学校运动会的宣传工作做准备。

教学中注意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控制教学进度,使教学过程流畅且主次分明。切勿过多展示资料而忽略了对教学目标、教学整体的把握。

3.教学策略

教学以策划学校运动会的宣传工作为线索展开。第一课时,建议让学生把收集的图片文字资

料进行整理,谈出自己对奥运会、运动会的理解,与同学交流思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强调奥林匹克精神,指出学校运动会的口号在定位上应注意的问题,可把北京中奥的口号提出以供参考,教师引导学生把运动会的宗旨、理念作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启发学生讨论、策划宣传工作的同时,强调标志这一主要视觉宣传形象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分析标志的运用情况,可举出实例。例如:2008年申奥标志的广泛运用给人带来整体的视觉美感与震撼,为奥运会的顺利承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具体实例,分析标志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标志设计中图形与理念的关系,即用简洁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涵。标志要有强烈的识别性,使人过目难忘。可安排学生做一个尝试性的练习,设计一个学校的运动会标志,画出草图,要求设计时考虑奥林匹克精神、学校特色、学校运动会口号等相关因素,这种尝试练习让学生对标志有进一步理解。

第二课时,可以分析一些奥运会承办国设计的会徽,了解多样的标志设计手法和丰富设计思路。教材图例中,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会徽利用莫斯科大学建筑外形作为设计元素,用简洁的线条概括出形体特征;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会徽是利用国旗图形元素进行设计的,有很强的视觉识别性;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用三笔手绘形式的点线,抽象地表现出一个运动形象,具有西班牙的浪漫色彩;2000年悉尼奥运会会徽以天、地、人作为设计思路,利用太阳、山川、运动员为元素,用抽象线条简洁表现出来,其中还融合了悉尼当地土著的一种武器“飞去来器”的形象,具有民族特色。每个奥运会徽与奥运五环标志结合使用,既具个性又统一。学生在设计时应在多种设计思路中找到最能表现自己意图的想法,迅速定位并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来,当然有时也是通过手法的确定来展开思路,表现意念的。老师要指导学生参考资料库中提及的标志设计方法,或把此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明示,引导学生谈出自己设计标志的意图,针对标志的独特性、实用性、运动特征等方面与同学交流,对自己设计的草图进行修改,按一定的作图方法画出正稿。对于制作步骤应予示范,规范的作图方法能使图形完美表现。

第三课时,组织全班分组讨论,对学校运动会的宣传进行策划,具体到个人的任务分配,同时要考虑建议的合理化,每组选出一个最理想的标志设计,然后进行系列视觉形象设计。作业要求要具体且灵活。 “活动一”让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并设计学校运动会的标志,画出标志草图,强调创意表现,因此对格式不要有特别要求,鼓励不同思路的展现,可用简短文字说明。“活动二”完善设计,可用铅笔,也可用钢笔、水彩笔涂色。分组讨论,可以安排4人一组,也可安排6人一组,按实际情况调整,每人分配任务,鼓励学生精细制作。标志制作为达到一致的效果,可用拷贝方法,也可复印缩放大小,还可用电脑制作。

4.教学评价

评价环节主要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 “活动二”中学生修改自己设计的标志草图就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通过分组讨论选出最佳方案是学生互评的结果。教师给予一定指导,可参考评价建议,也可自己制定指标,例如标志设计可以从标志的特点,及识别性、应用性、独特性、简洁性等方面确定评价指标。

四、教学选择

本课可以参考教学策略安排三课时,如果安排两课时,建议把整体视觉形象设计制作在课后完成,把全年级的设计作业进行展出,评选出最佳设计,作为校运会形象宣传设计的候选方案。这样有利干学生欣赏交流,使其对视觉形象策划有进一步理解。

建议教学以学生策划学校运动会宣传工作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可灵活把握,例如:①策划学校运动会宣传工作——运动会理念把握——标志在形象宣传上的作用——标志设计尝试——设计思路分析、设计方法介绍——修改标志——整体策划制作;②奥运会背景介绍——北京申奥宣传工作介绍——策划校运会宣传工作——设计思路分析、设计方法介绍——标示

设计。

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把课程适当拓展,鼓励学生把设计的标志绘制到实物上。实物选择以容易准备为宜,例如水杯、T恤、毛巾等,而宣传旗、招贴画、程序册等平面资料可以制作。通过实践熟悉工具材料特性,增强对标志运用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标志设计反映了一定的时代性,因此资料的更新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及时地收集各种体育盛事中有关形象宣传的资料,特别关注本地区举办的有影响力的赛事,增强资料的实效性,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例如收集雅典奥运会的相关资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等。

2.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 我们的奥运

互动式、启发武教学方法务必贯穿教学的始终。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达到目的,例如把奥运会的发源地、奥运精神、奥运口号、奥运会旗等等问题整理制成表格,发给学生填写,使学生对本课主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3.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作业,采用竞赛的形式以促进工作效率,且与本课主题相符。

4.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 我们的奥运 如果设置了标志运用干实物的环节,可用不干胶剪贴;在纺织品上绘制,建议利用纺织颜料、丙烯颜料以防止脱色;采用镂印的方法,可用厚纸板做模具,注意稿样镂刻时,保证线条的流畅光滑。标志的大小根据实物确定,如果难保证标志的造型一致,就选择一个合适的大小复制,总之要尽量使标志统一。这个学习活动要强调技术性,以保证呈现的效果。

推荐第10篇: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1课、中国世界遗产之美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遗产的概念与类别,欣赏、感知中国世界遗产的美感特征。

2、培养分析艺术品和欣赏遗产之美的能力。

3、了解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尊重和保护中国世界遗产。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世界遗产的基本知识,从审美角度描述中国世界遗产的美感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关注与审美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我国“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中国风景名胜,让学生欣赏感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精湛绝伦的文化艺术杰作,前认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推动了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文化遗产已经濒于消亡,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要保护他们,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熟悉它们。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教师板书课题:《 中国世界遗产之美》。

一、世界文化遗产定义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定义: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包括亿万年的地球史上,人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及考古遗址地带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二、不同种类类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世界文化遗产(26处)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明清皇宫、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藏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园林、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重庆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云冈石窟、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中国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河南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

(二)、世界自然遗产(8处)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江西三清山、中国丹霞山

(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处)

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福建武夷山

(四)、世界文化景观(3处) 庐山、五台山、西湖

(五)、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5处)

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侗族大歌

三、中国世界遗产美在哪?

(一)、世界自然遗产的美

1、形象美

2、色彩美

3、动态美

4、听觉美

5、季节变化的美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美

1、历史文化美

2、建筑外形、装饰的美

3、科学的美

(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美

1、科学的美

2、自然的美

3、历史文化美

四、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定原则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五、《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教学反思

第2课、外国世界遗产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欣赏世界遗产的方法及相关的美术术语,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清晰、有条理。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饱满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前的准备,并在课上分享感受、发表感想,再把收集的图片分类展示、欣赏。 重点难点

重点: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世界遗产的异同之处。 难点:如何梳理并清晰的呈现世界遗产的有关知识。 兴趣点:世界遗产的相关趣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教师通过投影播放有关外国的遗产经典图片及风光图片,旅游的VCD、世界地图

二、发展阶段:

1、世界文化遗产定义

定义: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包括亿万年的地球史上,人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及考古遗址地带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活动一:

展示黄石国家公园与吴哥窟的图片,配合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欣赏探索黄石国家公园的自然美,吴哥窟的艺术美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 用图片、事实举例说明。 活动二:

欣赏阿尔塔米拉洞窟笔画,探索史前艺术的特点,领略史前艺术的特点,领略人类文明的踪迹。

活动三:

欣赏欧洲古代宗教建筑艺术,了解克里姆林宫红场和比萨教堂广场的不同建筑风貌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与地域的不同特点。

举例分析欧洲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绘画艺术、宗教建筑艺术。 以故事形式介绍“比萨斜塔”。 活动四:

欣赏古埃及金字塔与古埃及的伟大文明。

探索陵墓建筑的奥秘,分析古埃及金字塔及其辉煌的成就。 以故事形式介绍“狮身人面像”。 课后反思:(活动效果 作业评析 改进措施)

第3课 点与线的魅力 (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点、线构成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美感表达。教学重点:

点、线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去激发创作灵感。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课堂发展:

1、介绍点、线元素的特点、种类。

点是表示位置,没有厚度和宽度,是一条线的开始或终点。(它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如有规则的几何点和无规则的任意点等。) 比较细长的形象称之为线。(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和曲线、横和竖、斜和正、粗和细、有规则的和无规则的等)

2、解析点、线构成形式美的法则。

3、引导学生欣赏点、线构成的优秀作品。

4、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作业效果。

四、布置作业:

用点、线进行平面构成设计。 第2课时

由学生完成作业,教师下班辅导。

第4课 面与色的美感 (2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面与色构成的重复图案的形式美感和特点,了解其作为设计基础及在应用领域的价值。

(2)学习该图案的设计方法,为今后学习立体构成设计和应用设计打好基础。

(3)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重复图案的特点、价值及设计知识。

教学难点:

怎样的基本形才能排列组合成优美丰富的重复移动图案。

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演示、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重复设计移动图案范图、重复图案设计的实物及图片、图案基本形镂刻卡片、投影片数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基本形,提问:这幅图好看吗?接着出示一张由这基本形重复组合成的图案,问:与刚才的那张比起来,有什么不同?师述:这张图案比前一张就显得丰富多了,这就是平面构成设计的奇妙之处。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与色的美感。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打开课本,体会不同形状的面给我们的联想。

2、欣赏重复图案,了解其特色价值。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图片,启发学生:课本里几张优美的图案好看吗?这些几何形组成的图案给我们怎样的感受?(这些几何形组成的图案给我们强烈的美的感受,节奏感强又富于变化,色彩强烈而又统一,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这么多优美的图案只用两个字就可以代表它们的共性了,是哪两个字呢?(“重复”两字。)

(2)师指出: 这么多的图案都是由相同的形象重复排列组成的,这些图案都叫重复图案。引导学生看图回答:自然界里有没有重复现象呢?试举例说说。

(3)引导学生看书中图例,师讲述:“重复与空间”这幅图,一大一小两个立体形状重复,给人以深远的空间感受;“重复与近似”一幅中是一些相似梯形的重复组合;“重复与发射”一幅实际上是一幅装饰画,以太阳光一样的放射线及光环组成,每一环内的形状是相同的,每两条放射线之间的图案也是相同的,用同样的手法设计广告、宣传画新颖而富于感染力。

(4)出示收集到的重复图案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了解重复图案不仅是设计的基础知识,而且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广泛地运用在染织、室内装饰、广告等方面。

3、学习重复移动图案的设计。

(1)重复移动图案的特点。

先让学生阅读作业要求,找出课本内与之相吻合的图案,说说重复移动图案的特点;然后师小结:重复移动图案的格子是大小相同的,是以一个单位的图案排列组合成的,排列方向可自由变动,正形和负形可交替用色。

(2)重复移动图案的骨格。

骨格就是图案的格子,只要大小形状相同即是重复骨格。

(3)基本形的分析。

重复移动图案是由一个基本单位图案排列组合而成的,这个单位图案叫做基本形。它的设计关系到整个图案的成败,那么,怎样的基本形才能构成优美丰富的重复移动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基本形的设计必须做到:简练美观,减少对称,避免重复,正、负形面积相近。

(4)重复移动图案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由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 先在作业纸上打16个4X4CM的格子。

②在小卡纸上画出与格子相同大小的格子,并画出基本形,留出0.5CM左右大小的纸边,然后将正形(或负形)镂刻掉。

③对齐图案的骨格线,用铅笔将基本形描入格内,描时多转换方向,卡片可正反使用。

④为图案设计两种颜色,一深一浅最好。

三、作业

学生进行排列组合及设色。

第5课、美术在你身边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和讲解,使学生获得有关美术的分类、美术形式的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懂得从身边发现美、认识美,了解造型艺术的广阔天地和生活的关系。

3、审美目标: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提高艺术创造的持久兴趣。教学重点:艺术的社会功能。

教学难点:对身边各种美术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解决难点的办法:通过实物欣赏、图片欣赏,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形式解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同学们喜欢购物吗?

2、会买些什么东西?

3、老师这里有一些杯子,你会选哪一件?这只杯子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哪个地方最合你的心意?为什么?

(二)课堂发展:

一、发现美

1、看来同学们对既实用又美观的东西都很喜欢。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你们发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在我们身边既实用又漂亮的东西真的很多。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影,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大师毕加索的见解:“我不是探索,而是发现。”

3、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让你特别喜欢的东西?

4、原来同学的身边有这么多美丽的东西,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索一下身边的美术。(板书“美术在你身边”)

二、感受美

1、什么是美术?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2、美术的范围广泛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分为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种类型。观赏性艺术包括:绘画(根据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不同,可分成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素描等画种),雕塑(包括圆雕和浮雕等多种形式,所用材料则有石、木、泥、石膏、青铜等),手工艺品(如玉雕、象牙雕刻、漆器、金属工艺品等)。实用性艺术包括:工业美术(又称工业设计,包括一切为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所设计的生活用品如:花布、陶瓷、玻璃器皿、家具、地毯、家用电器等)商业美术(主要是指商品标志、包装装潢和商业广告等)建筑之所以也属于美术的范围,是由于建筑包含技术科学和艺术的两重性所决定的。

三、欣赏美

1、欣赏了这么多跟美术有关的东西,它们在外观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色彩

花纹

形状

2、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一件物品要想让大家都喜欢,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他的形状、花纹和颜色来做到。

3、根据这些方法,伟大的设计师们设计出了很多美观实用的物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评一评。 (1)沙发

①你觉得这张沙发的精彩之处在哪里?如果由你来设计一张沙发你想怎样设计?

②我们再来看看设计师们的其他作品,看看有没有你还没想到的? (2)汽车

①汽车的其他作品:

四、创造美

1、设计师们的想法真的很奇妙,如果让你来设计你想设计些什么呢?

2、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举办一个设计大赛,把你的好想法画在纸上。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业展评:

1、学生互评,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说出你的看法。

2、学生自评,老师找出一张有特点的作品,由作者说出他的设计思路。

3、集体评价,每位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作品,得到选票最多的作品为本次设计大赛的冠军,教师颁发证书。

(五)结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美术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用心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第6课、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观看录相及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各种材质的特点,并学习利用不同的材质特性展开想像来创造神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实践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利用废物创作出艺术品,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制作过种中,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及认真、耐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及体验成功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如何开发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的材料,运用各种的方法来“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方法: 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展示法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将学生分组、检查学生用具。

2、以问题导入本课主题

师问:

1、哪些东西被同学们认为是随手可扔的“废品”? 生答: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水杯、吸管…… 师问:

2、同学将它们如何处理? 生答:将它们扔掉、将他们卖掉……

师小结:看来,我们有很多同学都将他们随手扔掉或是卖掉了,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将他们留下来,做成其他的可以利用的东西呢? ◆ 老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展开课题。

师:上个周末,老师去公园散步,发现在一堆枯树丛中有一棵很别致的枯树枝,于是我将他捡了回来……

(展示:作品“回归原始” )

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些艺术品都是用什么做的呢?

3、展示“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工成品(历届做好的成品) 如:“十二星座”、“孔雀开屏”、“我的家”、“竹”等创意作品

◆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所带来神奇感,产生浓厚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学生被这些神奇的手工制作品吸引住了,每展示一件作品,他们都非常兴奋地猜测着它们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的,于是得出的结果是: “花瓶”材料:纸、铁丝等;“孔雀开屏”材料:矿泉水瓶等……

老师小结:大千世界无其不有,美丽的大自然中,我们的身边都有许多不被人注目的东西,我们可以发挥想像,将他们充分地利用起来,既环保,说不定还可以做出可观性强,有个性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作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放飞想像的翅膀,化腐朽为神奇吧!

◆ 板书:化腐朽为神奇(同时展示多媒体课件) 师:刚刚同学们看到了一些非常神奇美观的作品,他们都是利用废旧材料作出来的,可以称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了,那让我们想一想神奇的根源到底在哪呢?

4、神奇的根源在哪里?(课件展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录相片,通过观看录相,从中得到启示吧。

◆ 播放录相“化腐朽为神奇”5分钟。以直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录相片非常精彩,许多奇特的作品的创作来源引起学生们的一片惊叹声。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神奇的根源来自于生活,美到处都是,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师问:神奇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当中,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创造出神奇?(引导出下一环节)

5、通往神奇之路(课件展示)

◆ 展示各类不同的废物利用的作品,引导欣赏:

(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归纳出几种创造神奇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总结,老师加以补充并板书 通过折剪贴等方法对可塑性材料进行创作 根据物体本身的形状去想像并加工制作

根据材料的特性,在平面上通过拼、贴、粘等方法以绘画的形式来完成 利用综合材料或是同类材料进行创作 教师小结:其实通往神奇之路是不计其数的,美的发现与创造得靠同学们丰富的想像力,而创造的制作方法有很多,我们没必要拘泥于一两种方法,只要能够表达出作品的构思,使作品生动而有活力,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师问:“花”大家非常熟悉的,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花呢?

生答:玫瑰花、牡丹花、梅花、牵牛花、荷花……

6、制作示范

师:今天老师来做一朵同学们都没有见过的花,大家看清楚了,这些花是用什么做的呢?

老师示范:《花儿开了》

材料:蛋糕包装纸、铁丝、啤酒

易拉罐等

◆ 刚开始老师拿出材料时,学生们都很奇怪,蛋糕包装纸怎么可以做成花呢?可是当作品完成后,他们都发生惊叹的声音。 师:刚刚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用蛋糕包装纸所做的花,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说不定还能做出更加特别的花呢!

◆ 展示:运用各种材料及手法制作的花卉作品(吸管做的花、矿泉水瓶做的花等等)让学生思想更开阔,并产生创作欲望。

师问:请大家清理一下自己所搜集的物品,看一看,想一想,我们怎么利用自己所收集的物品来来做出花的形状?

(学生这时翻看着自己带的物品非常兴奋,纷纷举手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老师,我收集的是绳子,我想着可以将绳子卷成花的形状。

生2:老师,我把上次吃过的糖果的包装纸捡来了,纸的表面很亮,我想可以把它用剪的方法来做成花的形状。

师:看来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伸手了吧,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动手,把我们搜集到的“废物”充分利用起来,创作一幅独特的花卉作品吧!

7、创作实践:

要求学生首先将所带废旧物品分类,利用现有的材料采用各种可操作性方法创作一幅花卉作品。(作业可单独完成亦可小组合作完成) ◆ 真正美的思想最后要通过人的双手来塑造和表达,所以实践的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动手制作是本堂课的关键环节。我所采用的是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多样性联想和创意组合创作,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打破思维定势,大胆想象,并学会独立思考。许多学生非常热情地将他们的想法与老师讨论交流,在得出最佳的创新思想后,就动手制作起来了。当然我会强调几个在手工制作方面的技能要点:如在剪刻物体时要小心,如何使形象保持完整,防止断裂;粘贴要仔细,当心功亏一箦等等,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做事认真,细致耐心的良好习惯。

8、展示与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各小组将作品展示,并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本组作品的创意思想及所用材料和制作方法,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及评价,并提出好的建议,老师对各小组的作品予以表扬及肯定,并及时对作品加以补充建议。 (以上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展示)

(材料:一次性杯)

(材料:彩色手揉纸、铁丝)

(材料:枯树枝、红色纸)

(材料:吸管、彩色纸)

◆ 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并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 老师小结:(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应树立环保意识,发现我们的身边更多的创作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展开想像的翅膀去发现美,创造美。课后,请同学们多留意和搜集身边的废旧物品,看看我们还可以将他们利用起来做出什么有创意的作品。

9、课后拓展

学生在课后创作出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的作品,并在学校的美术制作馆展览,老师组织学生轮回参观。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感受。(以下是作品在校展览的情况)

(学校展览情况实录)

(材料:彩色手揉纸、铁丝等)

(材料:矿水泉瓶)

(材料:一次性筷、鸡毛等)

(材料:枯树枝、乒乓球、一次性筷)

(材料:彩色纸、棉花等)

(材料:彩色纸、木屑等)

(材料:牙签、彩色纸等)

第7课、在生活中发现肌理

教学目标:

1、了解肌理的形式和特点,并能对肌理的形式美感做出简单的描述并能讲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对人工和自然所形成的肌理做出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及特征。

3、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和寻找肌理美的形象和素材,学会运用材质表现情感。

点:对肌理作品中的造型要素点、线、面、色彩和质感等进行简单的描述。 难

点:对肌理素材的了解并能做出审美判断,要有独到见解。 解决难点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几幅同学们经常见到的实物图片如:树皮、树叶、叶脉等)

教师提出问题:

1.通过教师的演示你们看到了什么? 2.这些纹理图形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引出课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从天上的云朵、地下的路面、还是周围的桌椅、窗帘,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纹理图案,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温馨和美感。增添了几分浪漫。同学们知道这些纹理是怎样形成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肌理) (多媒体演示肌理效果图及局部放大图)

二、讲授新课。

1.引导观察、启示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欣赏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都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总结出肌理的形式特点,感受其形式美。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肌理。

问:通过观察这些图片你对哪能些内容最为深刻?为什么? 答:我们从这些图片中看到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表面这些凹凸不平、五彩纷呈的肌理效果,在这色彩斑斓的变化中感受到美。

师:好!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是围绕观、看、评、说这一主题来对肌理作品进行美的探讨、研究。首先请大家来当一个评论员来演示表述一下你对“肌理”的感受。

3.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肌理”作品,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展示收集到的作品时,要关注学生对“肌理”的个性化感受和理解。

学生a、展示小海螺:

简述:我认为小海螺外表的波纹凹凸不平和肌理效果非常的美,它使我联想到大海的波涛和翻腾的白云,就像一幅生动的画面,有一种动态的美感。

师评:好!这位同学联想的很好,利用自然肌理发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展现了对自然美的感受,要提醒同学注意,海螺表面上的斑点与波纹线的结合,有一种韵律美。

学生b、展示一幅大理石图片: 简述:我认为大理石自然形成的纹理图形有一种天然的独特美感。斑斑驳驳的表面表现出独特的质朴美。它形成的“肌理”能让我联想一种久远的深沉的一种感受,这种感觉就象过去历史积绽所形成的一幅画面。

评述:这位同学讲述的非常好,她把石头的形成能与历史相结合,体现出这位同学对“肌理”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但要建议同学们对节奏美和秩序美多阐述一些。

学生c、展示一幅作品:(用绿颜色涂在纸板上,然后把黄沙撒在上边)

简述:我的作品“无题”是受沙漠的启发,目的是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请同学们自己联想。

师评:好!这位同学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能把自然与人工肌理相结合,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创作意图也非常好。(增强环保意识)

一、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1、点评:刚才同学们展示的作品都很有创意,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自然肌理的美感,体现了平静的、动态的、节奏的韵律美。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了肌理效果的表现力,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这些感受受到线、面、纹理、方向、形状和力度等方面的引导。同样,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寻找肌理作品时也要注意到这些方面。(比如我们常见的,树的年轮、土墙、沙丘、贝壳等等)

2、提问:自然肌理与人造肌理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归纳:自然肌理的偶然性强、舒畅、自然、开怀,有种天然的美感。 人造肌理没有自然肌理真实,但能表现出人的意愿和想法,能突出主题。

3、学生分组讨论:五人为一组,组成八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你在生活中发现的肌理并做出想法、表述。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与赞赏。强调对肌理作品的分析、研究。着重对运用表现情感、乐趣进行探讨。

四、评价:由于每位同学的生活经历和爱好兴趣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同一肌理的感受认识是多样性,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引导他们大胆的表述新颖的想法。在增强好奇心和新鲜感的同时,开发学生想象空间,展示他们独特的创新意识。

五、在生活中发现肌理

1.问:通过观察这些图片你对哪能些内容最为深刻?为什么? 2.自然肌理与人造肌理有什么区别?

第8课、海风•海潮•渔歌 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标:

1、审美目标:以版画形式为表现,感受大海的魅力,领略版画简洁、概括、有力的艺术语言。

2、技能目标:学会刻纸版画的创作方法。

3、知识目标:初步学会对构图的理性分析,练习对事物的情感表达。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大海及其艺术作品的美感,拥有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

5、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发展目标:把艺术深入生活,提高学生对于情感的表达;通过刻苦的刻纸版画,提高学生刻苦耐劳的精神,磨练意志。

6、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目标:通过练习对大海的情感表达,开拓学生对美术的创作领域。

二、教学重点:以大海为题材的刻纸版画的创作技法

三、教学难点:

1、创作构思的把握,情感的表达。

2、画面构图的思考、物体造型的创作精神。

四、难点突破的方法与措施:

(1)通过欣赏学生作品,有效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去把握创作的动机。 (2)通过对比学生作品,引起学生对于构图的重视以及物体造型的灵活变化。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听……大海的声音》(5分钟) 播放一段大海的声音,

*提问:“你心中的大海是怎样的?”

•提示:我们听到了海浪声、海鸥的叫声,你脑海里面浮现了一个怎么样的景象?是晚上的?白天的?有些怎么样的景象?……

——教学目的:创设联想的气氛,让学生投入教学情景。 ★语言过渡:我们每个人对于大海都有不一样的情感,或许我们与大海都有一个约会。你想对大海说句什么话吗?来看看别的同学对大海说的悄悄话吧!

2、课堂发展:

(一)《我和大海有个约会》——展示学生的卡纸雕刻作品:(10分钟) 休闲的夏日,还记得那屡清爽的海风吗?

鲸鱼跳出水面,难道它也好奇陆地上的我们吗?

我渴望坐上一艘不大不小的帆船,多么想在夜光下体会惊涛骇浪的刺激啊! 如果我是一只海鸥,我一定会用我神奇的翅膀飞到海的那一边看一看

我认为最美的事情就是和你坐在月亮上,看着鱼儿跳舞,听着星星唱歌了! 海里面最威猛的肯定就是鲨鱼了!看!这是多么矫健的身子啊! 我一直相信,神秘的海底下有着传说中美丽且善良的人鱼公主!

总有一天,我会去到海底下冒险,在那里我会像故事中勇敢的主角那样征服海洋!

——教学目的: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同时配以文字表达,勾起学生对于大海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于大海的创作激情。 *提问:“你知道这些画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该画种的特点。2.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创作这画的方法与步骤。

(二)《大海连连看》——展示与大海有关的图片资源:(15分钟)

——教学目的:(上一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创作欲望,而这一环节则旨在于为学生呈现具象物体的形象,为创作提供有用的信息。) 1.为学生创作提供图片资源,激发灵感。

2.通过板书,教师引导学生领悟简笔画的趣味。让学生学会用最简练的笔墨描绘

出事物的特征。

3.让学生体会创作的过程,学会利用资源,学会构思,学会创作。

★提示: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用铅笔简略的记下你认为有趣且有参考作用的造型。

*提问:大海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主要是印象中的内容为主,比如海面上能看到景象。与大海紧密相关的事物。如:交通工具—各类船;人物—海军、潜水员等;动物—海豚、海鸥等。

*提问:大海里面有些什么?

(三)《对比新发现》——展示两组刻纸雕刻作品(8分钟) ——教学目的:对比画面的细微区别,领略创作的要素。

*提问:对比下面两张作品,你认为哪张的构图更好看?为什么?

•提示:观察画面中最大区别的地方,注重个人感受,细心品味一下画面的感觉。

★构图贴士:

•主角突出,配角点缀--有序 •下面满,上面空--稳重 •左右两边拉拉手--均衡

*提问:对比下面两张作品,你认为哪张的鱼更有个性?为什么?

•提示:首先要问自己,你喜欢那张的鱼,然后欣赏它的哪些地方?

★造型贴士:

•抓住特点--像模像样 •个性细节--生动独特

(四)《作业布置》——具体交代作业要求以及下周任务(2分钟) ★提 示:

1、工具:小刀、卡纸(最好选用黑色)、剪刀、胶水

2、资料:本课做好的笔记,回家后准备的图片资料等。

第9课、开发海洋 .畅想未来 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内容以海洋为题材。从海洋相关资料的收集、欣赏到萌发创作的激情,既让学生体会创作的艰辛与乐趣,又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学会把现实的美和心中的美变为艺术的美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本课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充分领略海洋的丰富内涵与人文精神的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学重点:

启迪想象思维、探索未来海洋,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要有异想天开的创新精神。 难

点:

如何使画面立意新颖、表现大胆。

三、解决难点的办法:

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加以启发,可参观深圳的海洋世界,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海洋的相关资料,为开发海洋、畅想未来做好铺垫,欣赏海洋题材的科幻画作品,以海洋为题材,张扬个性、畅想未来的海世界。

四、兴趣点:

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自孩提时代起,就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节课为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这正是他们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

五、教学准备:

海洋题材的科幻画和想象画、海洋生物图片和电教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学生自主的探究、感悟。启发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新课导入:(2分钟) 设疑:“移居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目标,很多科学家正在设计描绘前所未有的智能化“人造海岛”、“海上城市”、“海底世界”、“海洋农场”等,这样人类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多种资源。有些海洋工程已开始实施,这些宏伟的蓝图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请同学们想一想,未来的海洋会是什么样的? (2)讲授新课:(8分钟) 展示电脑课件,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创设一种超越时空的未来海世界奇妙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示:人类在发展,因此对未来海洋的设想没有穷尽,那么你是怎样想象的呢?)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让每一位同学都把自己对未来海洋的畅想用语言描绘出来。在学生描绘过程中,穿插不同形式的海洋科幻画作品欣赏,让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课件展示:热情的海洋宝宝诚邀我们一起去畅游,看看它去过的地方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播放美国科幻片《未来海世界》片段和剪辑的海洋开发利用资料图片)

海洋宝宝:“我们的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蓝色、有生命的星球,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

我们看到的蓝色正是海洋,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水的星球,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就出现在海洋,可见海洋和人类有着密切的渊源。

海洋宝宝:我们身边的大海如诗如梦、如此美丽富饶,我们心目中的大海又如何去表现呢?(勇于质疑、大胆想象,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开辟空间。大胆尝试、表达自己对海洋的美好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海洋宝宝带你们走进未来的海洋世界去看一看。

未来海世界:

“未来海世界”一直是人类依靠高科技向海要空间、向海要资源的理想目标,未来海底的人类新家园与现在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

毫无疑问,对现实海洋世界的探究,引发出对未来海洋世界的思考和畅想。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人类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现状、海洋现象等资料,使学生在自主收集的过程中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在探究的氛围中交流资料,感受人类生活离不开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启发学生思考,在对现实世界海洋开发状况的层层深入的探究中,自然地引发学生对未来海洋世界的畅想。) “未来海世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异彩分呈的奇景:流线型的封闭式玻璃幕墙建筑、海洋仿生车、时空穿梭机和管道式交通枢纽……,人类在环保的前提下,在不影响海洋环境和不惊动海洋生物的条件下,建成了大型的海洋观光游览站、海底购物广场、海洋景观公园、海底度假村……。人们可以尽情地观赏天然状态下的海洋生物,人们在海洋里生活居住,尽情享受海底旖旎的风光。

学生分小组讨论。(此刻他们沉醉在对未来海世界的遐想中,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在构想着海洋的宏伟蓝图,表现出了他们求新、求奇、求趣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海洋宝宝:尽管大家对未来的海洋世界想象的如此美丽,可是你们知道当今的海洋状况吗?(引出身边环境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同学们自然联想到我们美丽的海滨城市深圳,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深圳周边近海一带,遭受着臭气熏天污染严重的深圳河水日夜不停的排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蔚蓝海岸”不再蔚蓝,在滨河路上,时时袭来的深圳河臭味,使人不得不掩鼻而行)

海洋宝宝:在广东,许多昔日曾是海洋生物摇篮、鸟禽栖息乐园的海湾、河口、沿岸海域和内陆江段,不仅80%受到破坏,不少地方还成了排污纳垢的超级垃圾场。污水横流、毫无生机的水域更是随处可见。随着人类向海洋的进军,人类对海洋环境影响越来越大。人类的生产建设措施已经和自然因素一起,成为影响和改变海洋生态环境的一个因素,最终导致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海洋的环境恶化,人类的生活环境也会随之变坏,保护海洋环境迫在眉睫,未来的海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尽情地畅想吧!

(试想,要是没有古代人遐想的传说\"嫦娥奔月\",能有我们现实中的宇宙飞船和火箭吗?我国“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成功就是最好的佐证。事实证明,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与它前瞻性的构想是分不开的。)

海洋宝宝请大家设计一张未来海洋合理开发利用的宏伟蓝图。

(教师针对不同创意的侧重点展示一批优秀作品,并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独特创意、构图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科幻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

八、作业布置:(28分钟) 大胆地在创作中尝试各种不同的构图和各种造型手法,全方位挖掘创造潜能。力求每幅作品都能反映出内心世界的独白。让同学们完全沉醉在海洋世界的科学幻想当中。

评价方法:(5分钟) (1)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评议,激发兴趣、促进合作与交流。

(2)找出几名同学谈谈创作体会,抛砖引玉、拓展思路。

课堂小结和课后拓展:(2分钟) 个性化的学生要有个性化的施教方法在本节课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启迪学生大胆想象,开拓思路的前提下,课前吸取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丰富了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节省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兴趣和创造欲被激活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关注开发海洋的课题。

潜能,当围绕海洋的话题展开讨论时,他们各抒己见、浮想联翩。通过这节课的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学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起到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的作用,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胆量,也给教师本身以深刻的启示。

第11篇: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第一单元 第2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 第1课 色彩的魅力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是___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色彩的魅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育理念

因为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学生表现活动的自由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美术课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也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和技巧,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美术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快乐互动地学,自主探究地学,动手动脑地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不同个性、不同潜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1、《色彩的魅力》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属于“造型·表

7

现”课。根据《新课标》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要求,本课应侧重于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2、立足于初中生的角度,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要素、对比色、同类色等基本的色彩知识;了解色彩的本质、色彩的象征以及色彩的情感特征;并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自由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运用色彩进行创作的意识,进而抒发个性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运用色彩美化生活的美好态度.。

3、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色彩,并恰当地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的实际,我以“观察、感受体验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色彩知识,形成色绘画技能;同时,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利用其直观、详尽的特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教学目标。在学法上,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合作交流,促进自主探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水粉/水彩画具、色相环挂图、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①情境导入(3′)②感受认知(12′)③体验练

8

习(20′)④展示评价(5′)⑤总结拓展(5′)。在环节的设计上要体现:学生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

1、情境导入

首先,课前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春暖花开》,是学生尽快稳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并引导学生冥想体会这首歌曲歌唱了衣服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时节?你又能想象到那些色彩?而后,课件展示不同色调的自然风景图片以及美术作品图片,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色彩。这样,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2、感受认知

多媒体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不同形式的图片,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11页的《小辞典》,了解本节课要涉及的色彩知识,然后组织学生深入探究、交流讨论:你在展示的图片中看到了哪几种主要的颜色?你能在色相环挂图中,指出它们的位置关系吗?不同的颜色使你产生那些联想?象征着什么?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师生通过对话式的互动交流,完成新课的学习。

3、体验练习

结合教材12页的同形不同色调的四季色彩图片,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各自所感知到的不同色调四季特征。

教师明确作业要求,学生任选其一完成绘画练习,教师寻看指导。

4、展示评价

秉承“赏识教育”的理念,在作业点评上以鼓励评价为主;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较多的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

9

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本课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情趣。

5、总结拓展

采用三个设问(“你学到了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能利用色彩美化生活吗?”)进行回顾总结、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再现过程,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说课完毕,老师指正。谢谢

第二单元 第1课 色彩的魅力

10

第一课 《色彩的魅力》教案二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内容的一节关于色彩的基础知识的美术课。计划1课时,45分钟。本次课的重点是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及基本知识,难点是如何正确的使用色彩表现作品。

本设计中主要通过色彩运用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讲解色彩基本知识及运用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

11

◆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色彩表达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引导获取络相关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色彩运用的能力和方法;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过程,提高对色彩的理解,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运用的方法。能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

◆能够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评价他人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色彩的学习形成一定色彩知识概念和常识,培养对色彩知识的求知欲。

◆通过对生活中色彩的关注与鉴赏,提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美的热情,促进审美修养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拿出一盒水彩笔,做个小调查找几个同学选出他们心中能代表春、夏、秋、冬的画笔。

教师总结丰富的颜色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本课我们将带领同学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学习色彩的常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魅力。

引出今天的课题——色彩的魅力

色彩是我们进行绘画训练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绘画语言,是美术的基本技能

12

和知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色彩的基础知识。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大千世界的色彩,共同感受世界的美好,领略色彩的神奇魅力

欣赏体会两幅作品

思考,学生发表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展开(5分钟)

研究与讨论一:

1、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感悟它们的美。

2、赏析美术作品是如何用色彩来表达自己之美和主观情感的

播放幻灯片:教师展示一些色彩优美的摄影作品,同时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观看和欣赏作品,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边进行讲解和启发提问,用自然界美丽的色彩、实用性的美术色彩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绚丽多彩的领域中

学生回答问题,说出各种色彩,以及感受。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色彩知识了解的程度。了解学生欣赏的感受,让学生知道世界因为有了色彩而更加美好。色彩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深入(5分钟)

播放幻灯片:颜料中的色彩、色彩的三要素、色彩三原色与三间色,对比色,相邻色。色彩对比、色彩对比的实验、

色彩的功能及色性

学生理解体会,并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调色实验,通过做连线题目的方式来了解色彩的功能及色性。 学生辨认平时最常用的颜料中的色彩,了解三要素、色彩三原色与三间色、对比色、相邻色、对比色、

13

色彩的功能及色性色彩在生活和作品中的运用等知识。

探究与发现

二、:

在春、夏、秋、冬四幅图中找出:

1、互为类似色调的两幅图;

2、互为对比色调的两幅图;

3、互为冷色调、暖色调的两幅图。

(四)、作业

1、设计一个有创意的色相环(24色相),了解色彩的对比关系。

2、运用不同的色彩,通过组合分别表达欢快和沉静的感觉(也可以是其它的情感表达)。

(五)总结:

色彩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色彩学” 是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的加强色彩知识的学习,提高我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用色彩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第二单元 第2课 春天的畅想教案一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单元,在本单元中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欣赏与评述《感受春光 了解春天》。首先,展示体现春天的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春天。第二,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析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第三,提示学生如果表现春天,自己会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并总结春天给人的寓意及象征。

教学目标

14

1.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赞美春天。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教学过程

16

第二课 春天的畅想 教案二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感受、解读、品味春天,让学生喜欢春天,赞美春天,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运用绘画、剪纸、书法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赏,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进行大胆的想象,构思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并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去表现春天。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讨论、联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春日景象,弄懂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难点: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春天,同时让学生运用具象或抽象的形式来描绘他们心

17

中的春天。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总课时:第5课时,2013/3/24)

1、引导阶段 引导学生感受春天:

“同学们,现在我们置身在一个什么季节里?”

“在这个春天的季节里,就让我们一起来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感受着天、体验春天、探究春天好吗?”

引出课题《春天的畅想》: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2、发展阶段

①展示课件,关于初春的景象 学生欣赏,教师适时地讲解。

春天来了,我们的周围正悄悄地变化着,大自然正沐浴在春的怀抱里。 教师提问:

“同学们,根据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谁想说一说,春天里大自然出现了那些变化,那些征候?大家可以放飞种形式来想象,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

同学们讨论回答。

18

②欣赏课本中的美术作品,作品都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的?带着问题欣赏,请同学们欣赏课本之后回答。 学生欣赏讨论回答。

“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铅笔画、蜡笔画、年画、雕塑、剪纸„„” 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回答积极的同学。

通过欣赏讨论美术作品,想一想,自然和艺术(美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作补充与提示。

教师可做提示:我们都喜欢看电视,有时看到辛酸处,我们也跟着主人公伤心、流泪,这是为什么?主人公的遭遇在实现生活中有没有?“有”也就是说,剧中的情节现实中是有的,它是取材于生活中的。这样使学生能够明白:艺术来源于自然,取材于生活,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集中概括。 ③通过这样的探究,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通过对美术作品表现手法的了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技巧去构思、表现心中的春天。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为了很好地克服难点,④教师可以放一些示国画和水彩画的创作视频,教师做讲解。

要提示学生:春天的主要色调是什么?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学生欣赏,领略一下表现手法,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但要提示学生,不要被示范框住思维,目的是发挥个人所长、个人风格,体现个性。

第二课时: (总课时:第6课时,2013/3/31)

1、引导阶段 音乐《春江花月夜》

19

散文《春天》 油画《粉红色的果园》

请同学感受他们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 思考: “春天”的形象,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文学艺术作品——文字塑造春天形象 音乐艺术作品——音符塑造春天形象 绘画艺术作品——画面塑造春天形象

2、发展阶段

①利用多媒展示表达春天的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欣赏感受,拓展学生思维。 油画《初春的阳光》、《花开的果园》,请同学赏析画面带来的视觉美感。 雕塑《春风》,请同学试着谈感受,教师稍作提示及补充。 艺术作品的多种表现方式? 美术家是怎样通过作品传达信息?

②展示多幅作品的对照比较及重放大展示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自然美与艺术美中的春天。

摄影《桃花》与油画《桃花谷》的对比展示。 自然美与艺术美具有哪些共同的美感? 自然美与艺术美不同的表现手法。 感受具象表现和意想表现的手法特点。

3、展示与讲评 ① 介绍淡彩写生方法。

20

② 要求同学们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春天以及对春天的畅想形成自己的创作构思。

③ 同学间相互交流,汲取别人优点,完善自己创作构思。

④ 围绕自己的感受画创作草稿,并介绍创作设想。按照自己的表现意图和主题,试着通过色彩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

【作业布置】

尝试用色彩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的意境。

【教学反思】

1、对造型表现活动是否感兴趣,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2、能否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大胆的表达出来。

能否说出春天的色彩哪些,与他人共同合作,用春天的色彩表现出春天的特点。

第三单元 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1课 凝练的视觉符号

21

22

23

24

第三单元 第2课 亲切的使者

25

第三单元 第3课

喜悦与收获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总课时:第9课时,2013/4/2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运动会比赛情景和颁奖活动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理解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竞赛精神.过程与方法:通过运动主题中的优秀奖牌、奖杯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奖牌、奖杯的创意设计与制作工艺,培养初步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技术意识。

2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制作,了解工艺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耐心、工整、精细的制作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奖牌、奖杯、学习并了解奖牌奖杯的文化内涵、形状、材质、图案、挂绳等基础知识。

难点:通过欣赏奖牌、奖杯会设计并制作奖牌、奖杯。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及其艺术创意文字资料,世界杯足球赛“大力神”奖杯图片及其艺术创意文字资料,学校校园文化相关图文资料,学校运动会相关图文资料,有关设计方案案例。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欣赏北京奥运会运动会领奖牌情景 提问: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1.2.3.这是一次什么活动? 运动员在做事什么? 奖牌、奖杯各有什么特点?

2、发展阶段

展示奖牌、奖杯若干视频资料

1、了解奖牌、奖杯文化内涵

27

2、奖牌奖杯形状、材质、图案、挂绳等设计奖有什么特点

3、播放奖牌、奖杯制作过程

4、学生设计制作奖牌、奖杯

5、展示学生制作的奖牌、奖杯作品 【作业布置】

为学校运动会设计一款有特色的奖杯。 【教学反思】

依照教材中两个活动安排教学。活动一重点在赏析奖牌、奖杯,简要了解奖牌、奖杯的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奖牌和奖杯,了解奖牌、奖杯的基本结构、材质和设计思路。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奖牌、奖杯。

28

29

第四单元 第一课 广而告知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第四单元 第3课独特的装扮

38

39

40

41

43

45

46

47

48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总课时:第16课时,2013/6/0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作品,认识品面设计所包含的范围及基本特点;学习品面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够从中体味所表达的创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理解不同的平面设计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作品,认识品面设计所包含的范围及基本特点;学习品面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够从以上这几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

难点:通过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平面设计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和基本要求,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等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多媒体课件

49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各类优秀平面设计作品的图片、影像资料、实物等。包括:标志设计

包装设计 字体设计 图像设计 书籍设计 广告设计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等 思考:

1、每件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的创意在哪里?

2、各类平面设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平面设计通常所包含的范围有哪些?

4、平面设计作品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二、平面设计的概念

三、平面设计作品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四、分析以上各种作品的特点,并进行归纳总结

50

第12篇: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美术教学计划一

为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对本册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特作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总体目标: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四大领域:造型表现领域,设计应用领域,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四类中仍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主要教学内容,约占总教学量的三分之二。

二、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根据上学年级执教时对他们的了解,优秀生约占5%,差生约占3%,其余学生均为一般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册教材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14课,通过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业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和综合探索课四大类。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为适应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造型表现课:通过画、剪、撕、贴等方式,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设计应用课:通过尝试各种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想想、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欣赏评述课:通过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综合探索课: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

四、教学措施:

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推行发展性评价,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在玩中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师方面:

做学生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去创作,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展示作品。

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制作教具。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学生更多的创

造空间,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大胆创造,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绘画兴趣。

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灵活改进示范过程的传授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并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拓展教学思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学生方面:

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及所学知识,动脑筋制做作品,学会合作,并妥善保存自己的设计作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

五、业务学习及其它方面:

作为美术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多研究新的美术动向,阅读和学习美术教学的有关资料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大胆尝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感知、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技术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特长的培养和训练。

六、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0、格尔尼卡 1课时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课时

2、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 1课时

3、同类色与邻近色 1课时

4、色彩的对比 1课时

5、色彩的对 1课时

6、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 1课时

7、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1课时

8、写意花卉 1课时

9、几何形体的联想 1课时

10、策划一次出游活动 1课时

11、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 1课时

12、文化衫的设计制作 1课时

13、用相机记录我的旅行 1课时

14、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15、综合练习1课时

16、潍坊风筝艺术 1课时

17、纸鸢满天飞 1课时

18、一枝一叶总关情 1课时

七年级下美术教学计划二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有责任培养同学们去观察,认识和发掘我们生活中的美,并且把这种认识上升为一种自觉的美育过程和途径,让同学们在美术的学科中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知道学好美术不只是学习画册,图片中的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发掘平凡生活中的美,现实生活中的美,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他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去包容生活中的缺点,而改变气质,变化性情,做一个爱美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且去创造美,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在此我把我的美术教学计划罗列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讲话的指引,认真,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方针,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手工融合贯通在一起。以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美术的知识面。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总目标

1,培养创新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敢于创新,独立思考,通过各种不同的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创作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对于生活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能够脱离开书本教材,自己独立的,大胆的去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养成想像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思维水平。

2,培养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动手自己绘画创作,操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现在画面上,形成绘画作品。能初步将学到的美术知识及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实际中,使美术与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积极参加美术课外活动,在生活中积累,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全面发展。

各学习领域目标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

湘版美术教材紧紧把握住了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力求符合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结构、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呈现方式,得到了人们充分注意和重视。

教材中,各课都有一个有趣的课题,课本中展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并对所有的的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讲解,使学生们一目了然,获得更多的知识。教材主体部分提供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关资料,用作学生的参考。教材中,不仅要求学生欣赏,了解美术知识,而且还在多方面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使美术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活动一,二,三”的设计能过帮助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评价建议”一栏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使其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创作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的更正。教师也可以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进行灵活的指导。

“资料库”中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拖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为课堂学习引入新的教学资源。

“学习大空间”是美术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尝试结合本课的内容进行创作,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来完成一幅作品。

四,教学措施

1,研究教材,在教学中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努力提高教学技巧,加强学法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丰富自己。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要研究活动,加强自己对案例研究,使自己由认识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

3,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教法的研究。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教材内容,运用新理念,尝试新的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使课堂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扩展学习的兴趣和技能。

4,在课堂中,不仅要讲解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要利用画册、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名作,分别介绍和讲解一些中外古代及其近现代的优秀的大师及其代表作品,比如大师的生平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使学生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上课应尽量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轻松的心情和环境中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优

秀艺术作品中的美,带他们畅游艺术和美的世界,并且鼓励和肯定同学们的创造能力,以达到一个积极的美育效果。做一个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五,教学进度

周次、进度 :

第一周 第一课《过去的日子》第一课时

第二周 第一课《过去的日子》第二课时

第三周 第二课《桥》第一课时

第四周 第二课《桥》第二课时

第五周 第三课《绿洲》第一课时

第六周 第三课《绿洲》第二课时

第七周 第四课《中国结》第一课时

第八周 第四课《中国结》第二课时

第九周 第五课《远古的呼唤》第一课时

第十周 第五课《远古的呼唤》第二课时

第十一周 第六课《星空》第一课时

第十二周 第六课《星空》第一课时

第十三周 第七课《运动》第二课时

第十四周 第七课《运动》第一课时

第十五周 第八课《我们的奥运》第二课时

第十六周 第八课《我们的奥运》第一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 期末考试

第13篇: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李艳廷

一,教学目标

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手工融合贯通在一起。以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美术的知识面。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一)总目标

1,培养创新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敢于创新,独立思考,通过各种不同的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创作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对于生活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能够脱离开书本教材,自己独立的,大胆的去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养成想像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思维水平。

2,培养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动手自己绘画创作,操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现在画面上,形成绘画作品。能初步将学到的美术知识及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实际中,使美术与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积极参加美术课外活动,在生活中积累,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各学习领域目标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二,教材分析

湘版美术教材紧紧把握住了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力求符合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结构、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呈现方式,得到了人们充分注意和重视。

教材中,各课都有一个有趣的课题,课本中展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并对所有的的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讲解,使学生们一目了然,获得更多的知识。教材主体部分提供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关资料,用作学生的参考。教材中,不仅要求学生欣赏,了解美术知识,而且还在多方面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绘画,工艺制作等领域)。使美术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活动一,二,三”的设计能过帮助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研究教材,在教学中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努力提高教学技巧,加强学法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丰富自己。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要研究活动,加强自己对案例研究,使自己由认识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

3,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教法的研究。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教材内容,运用新理念,尝试新的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使课堂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扩展学习的兴趣和技能。

4,在课堂中,不仅要讲解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要利用画册、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名作,分别介绍和讲解一些中外古代及其近现代的优秀的大师及其代表作品,比如大师的生平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使学生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14篇: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为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现制定出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三、教材简析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通过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业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和综合探索课四大类。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四、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 1

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根据上学年级执教时对他们的了解,优秀生约占5%,差生约占3%,其余学生均为一般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册教材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五、主要教学措施及教学活动:

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推行发展性评价,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在玩中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一)、教师方面:

做学生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去创作,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展示作品。

(1)、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制作教具。

(2)、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大胆创造,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绘画兴趣。

(3)、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4)、灵活改进示范过程的传授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5)、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并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6)、拓展教学思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学生方面:

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及所学知识,动脑筋制做作品,学会合作,并妥善保存自己的设计作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

第15篇:美术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美术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篮金妹 2017.2.14

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宗旨,努力践行“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生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积极探索“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本?高品课堂”,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为初中学习阶段的起始,学习过程应尽量避免概念的牵引和解读,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活情趣,淡化学科,降低难度,以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普遍需求和个性需求为原则。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可通融性,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设置学习情境,建构学习程序。

“造型,表现”是四个学习领域的基础,在七年级的设置中相对集中。在“造型`表现”的学习过程中无疑也会设计“欣赏`评述”和“设计`应用”等领域。“综合`探索”在各个单元都有体现,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使学习做到既源于生活中得到的审美经验,又在实际运用中得到综合应用和提升;既保证了学科内多样知识内容的综合运用,又建立起综合实践的通道。

七年级下册学习内容分布: 偏重于“造型*表现”:3个单元 《画家乡的风景》:(包含“欣赏*评述”内容)学习运用风景画透视、构图知识,体现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

《黑白世界》:(包含“欣赏*评述”内容)了解黑白木刻,理解黑白造型的特点,并运用于黑白画表现。

《画家笔下的质感》:(包含了“欣赏*评述”内容)了解质感表现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学习多种表现质感的绘画方法,并运用于绘画表现。

偏重于“设计*应用”:3个单元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包含“欣赏*评述”内容)欣赏中华民族传统花卉纹样,在模仿借鉴中加深理解。掌握单独纹样的基本设计方法,运用一定的装饰手法和连续纹样的组织形式进行设计实践,用于美化生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摸索形式构成规律,感受形式美德。

《千姿百态的水》:(包含“欣赏*评述”内容)通过观察感受,探究水在自然和外界条件作用下丰富的形态美,并能够运用形式语言归纳其造型特点。运用线条造型和立体造型方式,表现水的不同形态,体现其表现力和秩序美感。

《灯饰设计与制作》:(包含“欣赏*评述”内容)了解、欣赏灯饰造型,理解灯光与生活的情感联系。从生活实际处罚,运用筒形的不同变化,使用合适纸材的工艺方法制作具有特点的纸质灯饰造型。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偏重于“欣赏*评述”:1个单元。 《书法结构之美》:(包含“造型*表现”内容)了解书法结体的基本规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并运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按照要求临写不同字体,并能够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欣赏中国书法的结构之美,自觉规范平时的书写方法。

二、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上一学期的美术教学工作,学生能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兴趣。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新教材学习,对其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原来每个人的基础也有高低,所以针对他们先要深入了解,根据各班学生的基础、特点,分层因材施教。

虽然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美术技能及想象能力尚有差距。所以这学期在此基础上重点还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夯实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追求发展。

三、

学习教学目标

有意图的运用课程所学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尝试素描、黑白画、图案等方式的造型表现,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学习图案、灯饰、立体造型设计的方法和原理,运用于创意和制作。评述他人的设计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欣赏书法作品以及每节课选用的美术作品,了解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的美术作品与现象,以及重要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对美术作品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了解美术与学习、生活的关系。

赏析中国书法的形式美感,通过学习体验,了解不同书体的结构特点、笔墨运用,以及书法艺术表现、书法作品欣赏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丰富内心感受和生活情趣。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现代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学期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绘画造型表现中的质感、黑白关系以及透视、构图知识。

2、花卉图案、立体造型设计方法的学习以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欣赏书法表现形态。

(二)难点

1、以形状、线条等不同元素表现质感,处理黑白关系,进行情感表现。

2、在风景画的表现中运用透视知识和构图知识。

3、立体制作、灯具制作中的材料应用、工具使用等相关技巧。

4、图案设计的个性表现极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5、运用所学知识,欣赏、评述美术、书法作品,表现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五、教学情况分析

本学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参与性很强。观察、记忆、想象诸种能力发展迅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渐显著,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知识面合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加强,对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基于年龄特点,在知识学习方面应注意选择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传达方式,深入浅出,回避生硬、冷僻的知识术语。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生动直观的形象对于这一时期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学习仍旧非常重要。

活动方式与教学组织应基于这些特点,以便于教学中展开互动交流。同时要注意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注重评价方式,以适合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尊重学生的理解方式,鼓励大胆表述独立的见解。

六、学期课程安排

第一周:画家笔下的风景

第二周:画家笔下的风景

第三周:黑白世界

第四周:黑白世界

第五周: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六周: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七周: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第九周: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第十周:千姿百态的水

第十一周:千姿百态的水 第十二周:灯饰设计与制作

第十三周:书法的结构之美 第十四周:书法的结构之美

第十五周:中国美术作品概览

第16篇: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学计划

为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对本册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特作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总体目标: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四大领域:造型•表现领域,设计•应用领域,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四类中仍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主要教学内容,约占总教学量的三分之二。

二、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根据上学年级执教时对他们的了解,优秀生约占5%,差生约占3%,其余学生均为一般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册教材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14课,通过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业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和综合探索课四大类。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为适应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造型•表现课:通过画、剪、撕、贴等方式,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设计•应用课:通过尝试各种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想想、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欣赏•评述课:通过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综合•探索课: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

四、教学措施:

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推行发展性评价,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在玩中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一)教师方面:

做学生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去创作,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展示作品。

(1)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制作教具。

(2)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学生更多的创

造空间,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大胆创造,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绘画兴趣。

(3)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真正做

到以人为本。

(4)灵活改进示范过程的传授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5)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并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6)拓展教学思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学生方面:

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及所学知识,动脑筋制做作品,学会合作,并妥善保存自己的设计作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

五、业务学习及其它方面:

作为美术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多研究新的美术动向,阅读和学习美术教学的有关资料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大胆尝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中。让学生运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感知、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技术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特长的培养和训练。

六、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0、格尔尼卡1课时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1课时

2、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1课时

3、同类色与邻近色1课时

4、色彩的对比1课时

5、色彩的对1课时

6、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1课时

7、中国画的笔墨情趣1课时

8、写意花卉1课时

9、几何形体的联想1课时

10、策划一次出游活动1课时

11、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1

12、文化衫的设计制作1

13、用相机记录我的旅行1

14、如何欣赏雕塑作品(选修)

15、综合练习1

16、潍坊风筝艺术1

17、纸鸢满天飞1

18、一枝一叶总关情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课时 课时 课时1

第17篇: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赵宝华

一、学生概况

本校初一有学生大约200人。通过初步摸底,该年级学生虽然美术基础一般,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较高,这是学好美术的前提。在教学衔接上,困难比较大,所以教学定位宁低勿高,色彩常识、造型能力等边教边补。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管、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落实美术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坚持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艺术教育的改革步伐,提高学生美术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积极学习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坚持积极进取、因地制宜、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校艺术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学习领域目标

1.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3.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彩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措施

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应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四、教材分析

本册湘版教材的课目设计是单元设课,每一课目即为一个单元,教材共分8个单元,8个单元之间不存在知识的递进关系,而是有目的地选择不同的主题,每个单元需2—3课时完成。课的主题有:第一课 《过去的日子》 ,第二课 《 桥 》 ,第三课 《 绿洲》 ,第四课 《中国结》, 第五课 《远古的呼唤》 ,第六课 《星空》 ,第七课 《 运动 》,第八课 《我们的奥运 》。

在版面的安排教材加强了教学内容的情趣性,减弱学科性,教学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并以个体的活动融合到群体之中。内容具有吸引力,以虚拟现实的手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就是生活性、社会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教材的内容选取更加广泛,涉及到视觉文化的广泛领域。不仅仅是素描、色彩、版画等。而是扩展到摄影、雕塑、现代设计、电脑、舞蹈、戏剧、影视剧本等。建立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表现的热情,以优美的情景诱发创造的动机。教材的安排给教师留有自我发挥和发展的余地,保留必要的弹性。

五、教学的重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感受美术的乐趣,学会基本的绘画、工艺和欣赏的方法。

本册教材的难点是准备多种材料,并能制作一些美丽的中国结、原始头饰和设计作品。

六、完成任务的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

2、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特别是每课前的材料准备。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七、课时安排:

第一周:过去的日子

第二周:过去的日子

第三周:桥

第四周:桥

第五周:桥

第六周:绿洲

第七周:绿洲

第八周:中国结

第九周:中国结

第十周:远古的呼唤

第十一周:远古的呼唤

第十二周:远古的呼唤

第十三周:星空

第十四周:星空

第十五周:运动

第十六周:运动

第十七周:我们的奥运

第十八周:我们的奥运 期末总复习

第18篇:~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毛文文

一、教材分析:

认真贯彻和执行新的“美术教育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要求按欣赏。评述、造型。表现、应用。设计、综合。探究四大块来学习,使学生的环节更紧密,让本学期美术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情分析:

本校的七年级有七个教学班。大多数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具有强烈的好奇,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喜爱美术,具备基本美术素养,能够自觉参与参加美术问题的学习和解决的能力,提高其情感态度及审美的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以及学习兴趣的程度,了解与美术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民族传统美术,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和美术审美能力。

2、美术活动中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学生动手操作各种工具、材料和了解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要求学生熟悉并认真履行课堂常规,自觉遵守纪律,培养学生上好美术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加强爱国教育,确保激发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

端正教育教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五、教学难点:

加强常规教学管理,落实常规教学基本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教研课题:

七、方法措施:

1、备课

个人备课要坚持从学生实际、教师自身实际出发,并提前备课一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

2、上课

在造型表现方面,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设计应用方面,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在欣赏评述方面,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在综合探索方面,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3、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专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和备好每一节课。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叫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汇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加强爱国教育,认真做好每节美术课的美术教育和美术技能练习,提高学生美术的审美能力。

6、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美术学习氛围。

八、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用画笔描述历史 第二周 用画笔控诉战争 第三周 “因材施艺”的创造 第四周 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 第五周 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六周 色彩的魅力 第七周 色彩的魅力 第八周 春天的畅想 第九周 淡彩写生 第十周 淡彩写生 第十一周 凝练的视觉符号 第十二周 亲切的使者 第十三周 喜悦与收获 第十四周 广而告之

第十五周 盛情邀请 第十六周 盛情邀请 第十七周 独特的装扮 第十八周 独特的装扮 第十九周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二十周平面设计的盛宴

2016-2017学年度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王口镇中学 任课教师:毛文文

第19篇: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

吴国荣

一、主要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二、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三、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四、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方面: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学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

1、2周

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 (造型、表现)教案

第一课:色彩的魅力第3周

第二课春天的畅想第4周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一课凝练的视觉符号第5周第6周

第二课亲切的使者第7周第8周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第9周

第四单元 校园艺术节 (综合、探索)教案

第1课 广而告之第10周第11周 第2课 盛情邀约第12周第13周 第3课独特的装扮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16周第17周第18周 第19周(欣赏、评述)教案

第20篇: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七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美术教学在课程改革中发生了综合性的变化。面对美术学科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中的实际状况,结合生活中的艺术,我将继续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基本点,狠抓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更好定出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担任

一、

二、三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我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工艺融合贯通在一起,以多种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学生掌握绘画技法,继续接受色彩的传统教学,设计和手工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脱离开书本教材,自己独立的、大胆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具体工作:

①继续加强美术新课程标准和业务培训,深化教学观念和理念。

本学期,我将继续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利用一切时间,多学、多练、多找自身的不足,多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要研究活动,加强自己对案例研究,使自己由认识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

②课堂教学活动。

加强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教法的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教材内容、运用新理念、尝试新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上将讨论交流、分工合作、资料调查、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欣赏等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有主,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展学习的兴趣和技能。

四、教材的特殊处理:

1、新课程改革中虽然不提倡教师板演,但是我觉得适当的示范,也能促进课程的学习。

2、一些手工课需要涉及一些现成的实物,而课本中的平面实物图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克服这一不足,我在教学将准备一些实物,使教学更直观,提高教学质量。

3、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将有些课题进行删减或增加其它的内容,从而更利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本校美术课的特色教学。

4、要求学生作好材料的准备工作。要做到:课前布置,课时检查,课后整理。材料的准备宁可充足有余,不可临时不足,影响教学进程。

五、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堂秩序,防止意外发生。美术课在操作过程中比较活跃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影响教学秩序,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2、自调颜料比较难把握,应该注意课室卫生,用品的清洗。

总之,美术教学活动在遵循基础课程改革精神的前提下,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兴趣、经验、知识的发展为目地,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以及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学会简单的美术技能和美术创造意识为教学的目标,提高美术教学工作的质量。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