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9:41:09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莲~山]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周活动安排

周次 时间 内容 一

8.15-8.21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原始的农耕生活 二

8.22-8.28 3华夏之祖

单元复习检测 三 8.29-9.4 4夏、商、西周的兴亡

5灿烂的青铜文明 四 9.5-9.11 6春秋战国的分争7大变革的时代 五 9.12-9.18 8中华文化的勃兴(1)

9中华文化的勃兴(2) 六 9.19-9.25 单元复习检测 七 9.26-10.2 10“秦王扫六合”

1“伐无道,诛暴秦” 八 10.3-10.9 复习第一单元 九

10.10-10.16 复习第二单元 十

10.17-10.23 综合复习十一 10.24-10.30 期中考试 十二 10.31-11.6 12大一统的汉朝

3两汉经济的发展 十三 11.7-11.13 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十四 11.14-11.20 16昌盛的秦汉文化(1)17昌盛的秦汉文化(2) 十五 11.21-11.27 第三单元复习检测 十六 11.28-12.4 18三国鼎立

9江南地区的开发 十七 12.5-12.11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21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1 十八 12.12-12.18 22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2)第四单元复习十九 12.19-12.25 第四单元检测

总结复习第

一、二单元 二十 12.26-1.1 总结复习第三单元

总结复习第四单元 二十一 1.2-1.8 综合复习二十二 1.9-1.15 期末考试

推荐第2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 王志立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我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5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上好每一课,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和课后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材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1课。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节课的提问,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推荐第3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以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为核心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

1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七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五、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

2 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 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周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3周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4周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5周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6周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7周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8周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9周 期中复习第10周 期中考试

第11周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周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3 第13周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周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周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 第16周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周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周第19周第20周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年8月25日

2017

推荐第4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本学期承担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现根据学校教学常规要求,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的学科,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表现较活跃。但对小科目学习兴趣不强,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从史前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长时期,共四个单元21课。教材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历史事实,“线”是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2、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二、教学目标与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

2、落实好课堂教学目标。

3、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3) 督促学生及时巩固复习。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除去国庆假、半期期末考试,总课时大概为34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4课时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6课时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9课时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7课时

半期复习2课时 期末复习6课时

推荐第5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作者:王莹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下学期七年部

一、工作目标本学期,学校依据教育局基础教育科2011年工作思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突出德育首要地位,奠基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开创我县基础教育新局面\"为工作重点和目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3、通过学习,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学有所得。关注智优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历史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资源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主要以课为单位,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2、教学重难点: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3、教学资源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初中历史等网站中制作的课件、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为教师课堂提供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有选择地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学识;利用教材活动课内容,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四、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适应初中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程具有新鲜感,对本学科知识感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七年级学生学习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小组合作还需要监督机制,有效开展评价。七年级学生数较少,男女比均衡,便于教师教学环节的操控和管理,工作计划《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五、教学方法设计:

1、备课:我校活页教案书写日渐成熟,结合我的课题,我对实验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本学期继续撰写课题实验教案。并严格遵守教学常规的规定,认真备课,保证教案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计划要求备课:(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都有书面的教案。(2)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利用学案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3)每节课认真确立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4)每单元写教学反思、及时写实验后记。每5课时一个实验后记(5)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时些随笔、心得(或者是案例手记,每学期各一篇)。做到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交有质量的论文。

2、上课: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删除教学中的无效环节。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3、作业与训练、批改和讲评:作业与训练:在学案中设计合理的巩固训练;经过协商,由历史课代表布置每节课的作业,老师监督,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批改: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训练,及时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的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讲评:形成讲评课的一般模式,重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学困生的辅导: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困生学得轻松。鼓励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可以学好的信心。在教学设计时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复习时及时敦促学困生做好学习准备,准备教材,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训练时,注意分层次和梯度。批改时,一定做到面批,并监督其及时改正。讲评时,多让学困生来回答问题,并及时表扬。

5、根据学校具体要求,本学期重点抓好学生学习常规的培养工作。(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2)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制定历史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在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做好记录,以小组为单位,期末进行汇总、评比。(3)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利用课前复习提问的环节,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对于提问情况,教师及时记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由历史课代表设计布置,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代表对学生作业的完成与上交情况及时进行记录,以小组为单位,期末汇总、评比。

6、听课与学习:(1)认真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帮助两位青年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坚持做到向他人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听课、评课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听课达到15节。(2)本学期岗位练功选择了简笔画和计算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幻灯片的制作,为自己的教学活动增添色彩。(3)认真执行进修学校关于构建历史学科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通知,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水平。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本学期,19周结束课程,共计36课时。其中正课22课时,考试与讲评10课时,活动课1课时,复习3课时。教学进度表另附。

七、教学评价方案:七年级历史学科学生评价方案(2011.3-2011.7)

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注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评价原则坚持激励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公正性、全面性原则,全员性原则。注重过程评价。评价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做出评价,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三、具体实施:1.建立历史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标准,总分为40分,分值占评价总分的40%。包括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检测四个部分。内容包括备品准备、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创新学习能力、自我评价与检测能力等。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记录。

2、建立小组学习情况统计表。由课代表对学生的课前复习、考试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记录。考试情况40分,分值占评价总分的40%。作业完成情况20分,分值占评价总分的20%。

3、学期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将评价情况汇总,评选优秀小组和优秀学员。注:附历史学科学习评价标准。

推荐第6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185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下

新学期开始了,根据学校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开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认真贯彻历史课程基本理念:

我要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我要在七年级下期历史教学中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主要内容及授课安排: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鼎盛

阶段)、四(继续发展阶段)、五(衰落阶段)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

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

1、开运河 创科举

2、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4、唐朝的民族关系

5、唐代的中外交往

6、隋唐的科学技术

7、隋唐的文学艺术

8、编辑历史手抄报

第五单元回眸复习

9、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10、宋金对峙

11、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期中复习备考

13、宋元的科学技术

14、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15、看图说史

第六单元回眸复习

16、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17、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19、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20、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1、绘制历史插图

22、盛世危机

23、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

24、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第七单元回眸复习

期末复习备考

每课用1课时,单元复习用2课时,期中复习备考用4课时,期末复习备 考用6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四、现状分析:

七年级有七个班的学生,从上学期的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不愿学历史,上课不积极,分析理解能力差,加上平时不太看书,考试不理想。

五、教学措施:

1、先是要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

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整

合,使学生全面发展。

4、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使学生逐步掌

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阅读历史教课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

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

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合理利用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多上一些学生有趣

的课,相信在同学们的真诚配合下,我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推荐第7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推荐第8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课标,把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现行教材并吃透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

2、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4、要求学生注重教材内容的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在横向方面掌握同一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在纵向方面,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这两个方面增加学习的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选择恰当的事例拟好课堂思考题,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历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线索。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探究习题以及“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增长历史知识。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3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推荐第9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历史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7——12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主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单元测试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推荐第10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汪永胜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学习习惯差。班级人数58人,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讲好每一课,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1课。

本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网络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教学进度安排: 九月份:第

一、二单元 十月份:第二单元 十一月份:第三单元 十二月份:第四单元 一月份:复习迎考

第11篇:七年级下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总节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 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 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 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 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总节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4.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5.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6.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 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总节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3.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花的妙笔表达出来。

学生活动:

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总节

第2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 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 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 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创作。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一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天净沙》感受意境。 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总节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8.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与雄浑的意境。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

1、指导朗读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背诵全诗。

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总节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质疑释疑——感悟。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补充《饮酒》的注释。 补充注释: 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总节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A或B,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

“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的鉴赏之说)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明意并小结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总节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默写《饮酒》。

2.预习并熟读课文中其余四首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3.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

一、其三)。

第12篇: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精选公文范文--------------------------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cla=““>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精选公文范文----------------

1 --精选公文范文-------------------------- 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精选公文范文----------------

2 --精选公文范文-------------------------- 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精选公文范文----------------

3 --精选公文范文-------------------------- 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精选公文范文----------------

第13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安徽巢湖春晖学校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学科:历史 年级:七年级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历史课教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课程标准要求: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生现状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内容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⑴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释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⑶通过学习,增强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两代)⑴隋唐科举制、⑵“贞观之治”与唐太宗、⑶“开元盛世”和唐太宗及武则天、⑷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发展、⑸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两代)⑴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⑵宋代社会生活、⑶辽、宋、西夏、金的并立、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两朝)⑴明请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⑵郑和下西洋、⑶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及雅克萨之战、⑷清加强边境地区的管辖、⑸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根据学校课改精神,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2、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情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4、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第14篇: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15篇:七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 (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按照学校的安排,本人担任七年级1—5班历史教学工作,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3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6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共需32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2个课时,单元复习占4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

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16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定稿)

2012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加入时间:2012-01-13 11:45 来源:四川校园网 作者:网友投稿 我要挑错 投稿方式

[导读]: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

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第17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工作计划《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第18篇: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009—2010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汶上县第二实验中学王目星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七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2、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

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总共有25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五个课时,单元复习占三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三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五课时。

第19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材料]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课标,把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现行教材并吃透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

2、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4、要求学生注重教材内容的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在横向方面掌握同一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在纵向方面,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这两个方面增加学习的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选择恰当的事例拟好课堂思考题,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关于对教材地位的认识和课时的安排

本册教材承继了上册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我国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共22课时,另加八节活动课。

二、关于教材知识体系及重点部分的分析

(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两代)

⑴隋唐科举制;

⑵“贞观之治”与唐太宗;

⑶“开元盛世”和唐太宗及武则天;

⑷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发展;

⑸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两代)

⑴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⑵宋代社会生活;

⑶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两朝)

⑴明请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⑵郑和下西洋;

⑶戚继光抗倭;

⑷清加强边境地区的管辖;

⑸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

三、认知能力及情感、教学目标的培养

⑴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释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⑶通过学习,增强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对策与措施

1、针对学生普遍反映出的“历史无用论”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穿插联系取证历史学习的“慢性化作用”。

2、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大胆创新的课堂教学。列如:历史剧表演、历史漫画比赛、历史诗歌朗诵、历史歌曲演唱。通过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针对学生学习态度浮躁、懒散的不良习惯,在课堂上加大练习、提问的力度,强化复习频率。

4、针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状况,开展组织“历史人物大家谈”的课堂3分钟演讲活动。

5、发现爱学历史的同学,及时吸纳到“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更高、更深、更广的素质训练。为将来历史才能的发展提高打好基础。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3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4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课改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线索;能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中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1课。单元复习占4课时,期中复习占2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五、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历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线索。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探究习题以及“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增长历史知识。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第20篇: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为实现教学质量提升规划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三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二册选用的是华东师大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隋唐到清末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2012年2月8日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