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4 08:37:31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89.88 ,合格率为98.40%,优秀率为57.14%.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

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十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

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推荐第2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历史教学计划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考试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把握巩固好。.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把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爱好。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学生能够学得好。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以确保中考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推荐第3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初中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中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初一由两个班组成,学生总体水平相差不大。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本届初二学生由于上一学年一直由我担任历史课教学,所以初二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好于上一届初二学生,三个班中大部分同学能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但初二年级是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强时期,其中有个别特别强,所以本学年这些学生将会是教学的重点。

本届初三由三个班组成,一二班基本由上一届初二学生组成,根据上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来看本届初三基础相当薄弱。三班插班生较多,课堂纪律较为不良。所以本届初三较上一届有很大的差距,那么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和课本知识为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至初三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华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四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4课。

《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至改革开放时期,讲述了从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巩固时期,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十年*时期级及改革开放时期这五大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七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格局两极化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包括五个单元共25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3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下册总共有23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本学期完成《中国历史》第三册共23课的教学教育内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课时32课,每节课授1课的内容,授完一单元复习、练习或测验一节。

本学期世界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叙述世界历史,共25课,每课教学1课时。期中考试复习占用两课时,期末考试占用四个课时。

四、具体措施 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初三这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近现代史,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3.以问题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本学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每一堂课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分类开始,由浅入深,思维有易到难,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到灵活度螺旋上升。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篇二: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华家中学历史教学计划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世界史教学内容以应对中考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七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另外,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九年级历史由于在中考中分数所占比重不大,又由于是文科,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成绩不理想。初三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中考的任务,所以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把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把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爱好。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学生能够学得好。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以确保中考考试取得圆满成功。篇三: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童元生

初中历史教学和德育计划

童元生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到初三的历史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内容

初二教学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下册册,内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文化。共24个课时。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内容以应对中考为主。包括;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全部版块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繁多,线索不明晰。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转载于: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九年级历史:今年执教面对的是初三三个班级的学生,初三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三、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把握巩固好。 2.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把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以确保中考考试取得圆满成功。篇四: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洋思杜郎口教学改革经验,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中国历史》第四册,内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文化。共24个课时。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现代史部分的(一)(二)(三)(四)(五)(六)版块;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全部版块;世界现代史部分的(一)(二)(三)(四)(五)(七)(八)本届学生属于课程改革的年级,使用的是《世界历史(人教版)》,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繁多,线索不明晰。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历史:今年执教面对的是初三两个班级的学生,初步了解初中老师知道由于在中考中分数所占比重不大,又由于是文科,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成绩不理想。初三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有考的任务,所以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上学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对八年、九年的历史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

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把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把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爱好。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学生能够学得好。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以确保中考考试取得圆满成功。篇五: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到初三的历史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教学改革经验,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中国历史》第四册,内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文化。共24个课时。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教学内容以应对中考为主。包括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版块;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全部版块;世界现代史部分的

(一)

(二)

(三)

(四)

(五)

(七)

(八)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另外,八年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九年级历史:今年执教面对的是初三两个班级的学生,初步了解初中老师知道由于在中考中分数所占比重不大,又由于是文科,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成绩不理想。初三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上学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对八年、九年的历史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

四、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把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把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爱好。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学生能够学得好。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以确保中考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继续教育计划

佛子岭中心学校 刘勇

本人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继续教育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观念。

2、实践创新。

3、学习完善。

4、交流改进。

5、训练提高。

6、沟通了解。

7、反思教学。

8、勤于动笔。

一、多更新观念

观念即认识问题,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对我们历史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例如:怎样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如何树立新的学生观,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历史教育如何渗透情感智力教育?怎样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如何对待历史学科“学困生”?如何处理、运用教材、教法?如何重视历史学法指导?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布置、批改历史作业?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认真思考、深入探究、找出更好的办法。

二、多实践创新

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质上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我们历史教师要多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我们历史教师的试验田,务必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教材。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教学案例” 研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授课技巧,不断达到新的历史教学境界。

三、多学习完善

一位不善于学习的历史教师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另外,自身不学习也不可能体会到学生的学习规律。我认为基本理论要笃学,本职业务要深学,修身知识要勤学,急需知识要先学。专业知识是一名历史教师外在美的依托!专业知识包括通用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社会、历史、人文等通用知识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则是历史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新课程中有不少新知识、新实验、新方法,不学习、不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就会落伍。系统地读一些东西,特别是读一些好的教育刊物上的好文章。这些文章,观点新颖,思想深刻,读后肯定能受益匪浅。总之我们历史教师要主动地学、用心地学、创新地学,做学习中的有心人,要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四、多训练提高

训练提高主要是指专业水平的提高。对历史教师自身来说,假如不注意自我提高,听说能力、词汇量等就很容易下降。我们决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学历,应积极、主动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历史听说读写译的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历史教师必须做好;要求学生做好,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完美。如你要求学生历史书写要认真,整洁,流畅,你自己就必须练就一手美观的历史书法,能给学生起示范作用;你要求学生读音正确,老师自己必须读的不仅准确,还要有洋腔洋调。

五、多交流改进 语言教学是外向型的。教师之间应多交流、多学习。不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交流才能产生启迪或省悟;交流才能发现不足。我们可通过听讲座、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片断教学、专题研讨等等形式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切磋教艺。我们应该向同行学习,既可以向名师学习,又可以向一般老师学习;可以向本校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外校老师学习;可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年轻的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六、多了解沟通

了解沟通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沟通。多元智能理论用于学生。语言教学离不开情感活动。历史教师只有更多地了解学生所需、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平时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和学生聊聊天。通过聊天的方式多接触他们,往往在交谈中,很容易发现、感悟和收集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意识、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往往许多“教然后知困”就会“得来全不费工夫”。

七、多教后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这个公式,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教学的自我反思,是通过内省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再认识。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而教后反思,往往是反思中最具活力的时刻,主要是反思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得与失。比如,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科学?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出现了那些教学灵感与顿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在哪里?这堂课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在哪些地方作改进和创新?等等。

八、多勤于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历史教师如能坚持在教后将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机智、教学偶得和各种学习所悟,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天长日久,能够防止许多经验和教训流失,更能在聚沙成塔般的积累中,感受和享受到教学的乐趣,不断提高自己。

教后动笔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写教学后记。二是写教育**记。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记,教育**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教师终身受益。”三是写教学随笔。四是多动笔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加以总结、升华,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好方法。

2012-9-9 2012—2013学年度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并参加了2012年中小学远程培训,由衷感谢河北省教育部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这段时间的远程教育学习,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远程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们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学水平。使自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我就把这次培训学习期间的点点滴滴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教育理念只关注少数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对新的教育理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即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要促进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个新理念,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快慢不同,各种潜能还未挖掘,我们只关注少数人的能力培养,放弃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这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国策不相符。因此,我们全体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努力。教师不但要转变教育理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记得有一位教授是这样说的:思想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的底色,执著是教育的气质。能够做到这些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可以做到的吗?如果想做一位好老师,合格的老师,我认为要终生学习,虚心学习。

二、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这次培训学习让我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标理念,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新课标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应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整合。使我们领悟到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精神实质,为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分段了解、分析、探究。专家各从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谈起,理论结合实例,为我们深入文本探究、科学备课、有效施教指明了方向。专家在讲解自己的理论观点时,列举了大量的课堂实例,在实际课堂教学操作中、在过程的引领中传授知识、讲析技法、阐明理念。这些专家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本领传授给了我们这些教师,让我们在过程的体会、领悟中内化知识,促进自己实际的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全员培训学习的收获与自我反思

(一)、创设情境 点燃激情

适宜的教学情景在润物细无声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因此导课要切实有效,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导课的角度应与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切忌单纯为导课而导课,盲目的搞笑与逗乐更不可取。最好在上课前,教师就要认真详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突破口,精心准备,营造民主的、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探究新知识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力。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阅读包括课前自读和课堂阅读,做到有目的而读。课前自读指学生自读文本,存疑置难,课堂自读要求学生最好默读,即不出声,边读边想,便批注,把读文本的感受,体会及遇到的问题在课本上作旁批,这都是为下一步的质疑做准备。质疑要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学习目标设问质疑,防止漫无边际的设疑。,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思考-发现-提问-筛选-梳理的思维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随机转化、归纳和补充,最终梳理课文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自主探究,问题来自学生须再回到学生中去,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近文本,让他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潜心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寻求问题的答案。

推荐第4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初中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中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初一由两个班组成,学生总体水平相差不大。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本届初二学生由于上一学年一直由我担任历史课教学,所以初二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好于上一届初二学生,三个班中大部分同学能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但初二年级是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强时期,其中有个别特别强,所以本学年这些学生将会是教学的重点。

本届初三由三个班组成,一二班基本由上一届初二学生组成,根据上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来看本届初三基础相当薄弱。三班插班生较多,课堂纪律较为不良。所以本届初三较上一届有很大的差距,那么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和课本知识为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至初三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华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四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4课。

《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至改革开放时期,讲述了从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巩固时期,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十年*时期级及改革开放时期这五大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七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格局两极化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包括五个单元共25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3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下册总共有23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本学期完成《中国历史》第三册共23课的教学教育内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课时32课,每节课授1课的内容,授完一单元复习、练习或测验一节。

本学期世界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叙述世界历史,共25课,每课教学1课时。期中考试复习占用两课时,期末考试占用四个课时。

四、具体措施 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初三这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近现代史,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3.以问题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本学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每一堂课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分类开始,由浅入深,思维有易到难,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到灵活度螺旋上升。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推荐第5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下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张鑫愿

为更好的抓好初中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中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初一由两个班组成,学生总体水平相差不大。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本届初二学生由于上一学年一直由我担任历史课教学,所以初二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好于上一届初二学生,三个班中大部分同学能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但初二年级是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强时期,其中有个别特别强,所以本学年这些学生将会是教学的重点。

本届初三由三个班组成,一二班基本由上一届初二学生组成,根据上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来看本届初三基础相当薄弱。三班插班生较多,课堂纪律较为不良。所以本届初三较上一届有很大的差距,那么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和课本知识为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至初三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华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四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4课。

《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至改革开放时期,讲述了从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巩固时期,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十年*时期级及改革开放时期这五大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七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格局两极化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包括五个单元共25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3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价值观。

三、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下册总共有23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本学期完成《中国历史》第三册共23课的教学教育内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课时32课,每节课授1课的内容,授完一单元复习、练习或测验一节。

本学期世界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叙述世界历史,共25课,每课教学1课时。期中考试复习占用两课时,期末考试占用四个课时。

四、具体措施

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初三这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近现代史,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3.以问题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本学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每一堂课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分类开始,由浅入深,思维有易到难,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到灵活度螺旋上升。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以课改的理念作指导,对新教材进行探索

新教材教材插图多,直观性强,能力要求高,所以要好好研究这本教材,上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6.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7.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如戚继光抗倭,“五·四”运动等。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如评价革命战争作用及中国落伍原因。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历史科反映民族关系史实、政策,如清朝时期民族关系及近代社会发展,让学生了解国情和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提高爱国认知。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初中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中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初一由两个班组成,通过开学至今的课堂教学观察,学生总体水平二班较一班的接受能力稍强。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本届初二学生由于上一学年一直由我担任历史课教学,所以初二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好于上一届初二学生,三个班中大部分同学能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但初二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其中有个别同学表现极强的逆反心理,所以本学年这些学生将会是教学的重点。

本届初三由三个班组成,一二班基本由上一届初二学生组成,根据上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来看本届初三在基础上较上一届初三有很大提高。三班学困生较多,课堂纪律较为不良。所以本届初三较上一届有很大的进步,那么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主要以形成同学同历史的认知、思考、分析、总结能力的提高上。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至初三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华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奴隶制社会夏商周开始到南北朝时期,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五个单元共24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3课。

《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间段的中国近代史,主要包括了旧民主义革命胜和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两大历史时期,其中有关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

4人民奋起反抗以及近代中国的各种政治派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这路的实践,本册书共七个单元共25课,其中包括4课探究活动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包括世界上古文明史、封建史以及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中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内容的历史知识,包括五个单元共24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3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价值观。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下册总共有24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四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四个课时。

本学期完成《中国历史》第三册共25课的教学教育内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课时32课,每节课授1课的内容,授完一单元复习、练习或测验占一课时。

本学期世界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叙述世界历史,共24课,每课教学1课时。期中考试复习占用两课时,期末考试占用四个课时。

四、具体措施

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初三这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近现代史,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3.以问题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本学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每一堂课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分类开始,由浅入深,思维有易到难,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到灵活度螺旋上升。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以课改的理念作指导,对新教材进行探索

新教材教材插图多,直观性强,能力要求高,所以要好好研究这本教材,上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6.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7.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如左宗棠收复新疆,“辛亥革命”运动等。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如评价革命战争作用及中国落伍原因。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历史科反映民族关系史实、政策,如清朝时期民族关系及近代社会发展,让学生了解国情和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提高爱国认知。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6

推荐第6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我的教学工作计划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世界史教学内容以应对中招考试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历史由于在中招考试中分数所占比重不大,又由于是文科,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成绩不理想。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中招考试的任务,所以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把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把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爱好。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针对九年级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学生能够学得好。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以确保中招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推荐第7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一(1)(2)(3)班和高二(2)(4)班的历史课教学任务。高一学生生源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历史学基础,但综合归纳论述能力有待提高。高二的两个班是理科班,学生对历史课重视程度不够,但马上就要面临学业水平测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1、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从知道“是什么”进一步探究“为什么”。

2、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培养分析材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归纳总结论述。

三、全期基础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目标

1、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1)高一学生掌握人类政治文明的历史演变。

(2)高二学生掌握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2、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史料,能够从中挖掘有用的信息。

(2)通过阅读一些简单的课外史料,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等学科能力。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

(1)“究天人之际”,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2)“通古今之变”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读史明智。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为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推荐第8篇:初中历史的教学计划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一)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六、改进措施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七、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远教和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略)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二)

新的学年马上开始了,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搞好历史学科教学,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计划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探究性学习,倡导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世界历史的学习缺少一定的心理准备。从上学期的学生学习状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但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个性、学习风格等方面截然不同。面对新学期学习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学习内容的深入,学习任务的加重,加之有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够,教师应帮助他们正确自身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分析其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要学习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复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且有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内容包括:西方文明之源、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英法美日俄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及挫折、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演变、亚非拉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复习内容包括: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时代、秦汉大一统等内容。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材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4、内容分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

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形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培养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细读中考说明、课程标准,进一步分析历年来的中考试题,拓展视野,把握中考脉搏。

2、全面完整的阅读全套教材,理清教材体系安排,找准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探索整理,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5、针对学生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关键学生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更要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缓解压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略)

推荐第9篇:初中历史七年级零起点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七年级零起点教学计划

太和二中

王雅君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三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26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今年新改版的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周活动安排

周次

内容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原始的农耕生活

3华夏之祖

单元复习检测

4夏、商、西周的兴亡

5灿烂的青铜文明

6春秋战国的分争7大变革的时代

8中华文化的勃兴(1)

9中华文化的勃兴(2)

单元复习检测

10“秦王扫六合”

11“伐无道,诛暴秦”

复习第一单元

复习第二单元

十 综合复习

十一

期中考试

十二

12大一统的汉朝

13两汉经济的发展

十三

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十四

16昌盛的秦汉文化(1)17昌盛的秦汉文化(2)

十五

第三单元复习检测

十六

18三国鼎立

19江南地区的开发

十七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21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1 十八

22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2) 第四单元复习

十九

第四单元检测

总结复习第

一、二单元

二十

总结复习第三单元

总结复习第四单元

二十一

综合复习

二十二

期末考试

推荐第10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曹文静

2012-2013学年度历史教学计划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到初三的历史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教学改革经验,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中国历史》第四册,内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文化。共24个课时。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内容以应对中考为主。包括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一)(二)(三)(四)(五)(六)版块;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全部版块;世界现代史部分的(一)(二)(三)(四)(五)(七)(八)本届学生属于课程改革的年级,使用的是《世界历史(人教版)》,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繁多,线索不明晰。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另外,八年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九年级历史:今年执教面对的是初三两个班级的学生,初步了解初中老师知道由于在中考中分数所占比重不大,又由于是文科,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成绩不理想。初三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有考的任务,所以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上学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对八年、九年的历史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把握巩固好。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把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爱好。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学生能够学得好。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以确保中考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曹文静 2012-8-28

第11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童元生

初中历史教学和德育计划

童元生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到初三的历史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内容

初二教学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下册册,内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文化。共24个课时。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内容以应对中考为主。包括;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全部版块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繁多,线索不明晰。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九年级历史:今年执教面对的是初三三个班级的学生,初三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三、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把握巩固好。

2.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把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以确保中考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第12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 上册教师教学计划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怎么样 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对中国的危害: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三是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放私受贿而更加腐败。

四是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劳动力。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被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奋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指向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败,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二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第三课 收复新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答: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人呢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位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重点: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动脑筋:严重危害:《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活动与探究: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所以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第六课 洋务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第七课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展开,以及“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第八课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可以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 为线索,整合知识内容。

动脑筋:不对。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比较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动脑筋:

1、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答: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答:因为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巨大影响,而且他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议一议: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 答:在以前的民主革命中,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有自己的政党,但由于自身的软弱与妥协,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第十二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认识这个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时间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做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动脑筋:

1、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答: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活动与探究:

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一方面,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另一方面,井冈山处于湘赣边界,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

遵义会议 难点:

长征走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个省。

红军渡过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

第十四课 难忘九一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重点: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动脑筋:

答: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本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共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同时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的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通过典型事例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3、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收集整理,选择,甄别资料的方法。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基本掌握这些方法。 重点:血染卢沟桥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动脑筋: 1937年7月,北平的东南面、东面、北面和西北面均被日军或汉奸军队占领,只有北平的西南面,为中国驻军国民党29军防守。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千米,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思考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初步认识是由于中共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重点:“重庆谈判”

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动脑筋:

答: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活动与探究:

答:应该。国民党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权。为维护其阶级利益,他们必然要反共反人民,坚持独裁内战,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在日本投降后,迫切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坚决反对内战,强烈地希望国共两党携起手来,用和平的方法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共一贯代表人民的愿望,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蒋介石,因此,毛泽东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地主动。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禁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历史功绩,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动脑筋: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1、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广大的兵源。

2、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3、人民群众大力支前。

第十九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第二十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框都为重点

第13篇:初中历史

2016年下半年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2017-01-10阅读2

考题:初中历史《英国的宪章运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历史《英国的宪章运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国际歌》,并提问: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简单阐释国际歌的意义,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英国宪章运动的起因

教师展示“卢德运动”的图片,提问: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工人要摧毁机器?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后得出。

(二)宪章运动的中心内容

教师引导并提问:为什么把这次英国的工人运动叫做宪章运动?学生阅读教材得出。 教师播放英国宪章运动的视频,并提问:这次运动的斗争形式是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之后教师总结:这次工人运动采用了罢工和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的形式。教师适时展示图片《宪章运动中的群众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史实。之后教师展示《人民宪章》的内容,请学生结合材料思考:这次运动的斗争形式是什么?它的中心要求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宪章运动的中心要求是争取普选权,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三)英国宪章运动的性质

教师展示法国里昂工人运动的口号,请学生结合卢德运动思考:这次工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参与人数和提出的要求两方面来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分析并总结:这次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作业:请学生课下收集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运动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说一下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和教训?【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最终导致公社失败。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2.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1)目标性原则

根据并围绕着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以使教师和学生运用这些资源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思想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重其所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认识。

(3)精选性原则

历史课程资源有多种多样,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选取反映历史真实状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使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的理解。

(4)可行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运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考虑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资源必须易于在教学实际中应用,并且省时、有效。

考题:初中历史《左宗棠收复新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历史《左宗棠收复新疆》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古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提问:这首诗中说的大将是谁? 学生回答大将为左宗棠。之后教师设疑:左宗棠是怎样一步步收复的新疆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塞防”“海防”之争

教师展示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有关材料,使学生对其侵略新疆有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中国边疆危机,当时朝臣李鸿章和左宗棠出现了什么争议?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够得出:李鸿章注重东南沿海边防,弃西北塞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收复新疆。

教师总结: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争论其实实际上是“海防”、“塞防”的争论,左宗棠认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因此,左宗棠的建议获得了朝野赞扬,清政府下定决心收复新疆。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

教师课件展示收复新疆的进军地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

学生自主总结,之后教师邀请学生进行分享,锻炼历史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为收复新疆制定了分三路进军,“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打开南疆的门户,紧接着挺进南疆,收复喀什噶尔,1878年,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三)收复新疆的意义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收复新疆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对内和对外等角度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分析并总结:收复新疆保卫了祖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祖国的安全;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打击了沙俄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创作图示,加深对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的认识。 作业:找一找有关左宗棠的历史故事,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一、“塞防”“海防”之争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

三、收复新疆的意义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2.请你说说日常的备课工作应该包括哪些环节?【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备课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教师实现授课环节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备课工作应该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步:备教材。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是提高课堂质量、达到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必须做到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熟稔,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只有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后,才会有明确的导向性,才能确保做好教学工作。

第二步:备教法。教法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此环节中,教师应首先考虑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针对难易程度来决定教法,对于简单的知识点,可以给予简单引导,或者让学生自行消化:遇到有难度的内容,教师应找准关键问题、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思路分析,进而掌握知识。

第三步:备学生。备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核心。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气质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在备课时设身处地考虑全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划分教学对象,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只有做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考题:初中历史《忽必烈建立元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历史《忽必烈建立元朝》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师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呢?这个民族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呢?教师引导,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元的建立

教师提问:元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呢?借助PPT展示动态地图,演示元朝建立及统一全国的过程,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二)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 教师提问:忽必烈将如何统治全国呢? 教师从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中外交往方面设计表格,让学生利用表格并通过小组自学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完成表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在PPT上展示完整的内容。突出强调马可·波罗的故事,认识到中外的和平交往有利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行省制度

教师课件展示《元朝疆域》图,并提问: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朝代,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学生自读课本找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接着设置“畅所欲言”小活动,请学生就“台湾和西藏在元朝版图内”这一历史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议论之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之后教师进一步提问:行省制度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进行自由交流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作业:学生课下制作民族关系的手抄报,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评价元朝的统一?【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元朝的大一统,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密切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联系。总之,元朝的统一使疆域扩大,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但是,元朝的统一是通过军事征服来完成的,蒙古贵族在征服战争中,表现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这势必激起其他民族的反抗。

2.为什么你要设置“畅所欲言”的小活动?【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首先,新课改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那么本堂课我采取“畅所欲言”的小活动,一方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本堂课中。

其次,由于当今台湾和西藏问题是比较热的时事问题,在课堂中设置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特别关注时事热点,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裂祖国的行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综上,本堂课我设置这样的活动是结合新课改和学生实际情况共同决定的。 考题:初中历史《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历史《英国的宪章运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播放印度电影《章西女皇》中有关章西女王抗英的片段,请学生边看边思考:1.视频中提到了哪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2.视频描述的是哪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知道印度为什么会爆发大起义吗?这个事件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

教师继续提问:作为英国最看重的殖民地,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9世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结果如何? 教师展示有关英国殖民掠夺的材料,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印度进行更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役,高压统治政策激化了英国殖民者与印度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终于导致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爆发。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过程及结果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起义的时间特点等,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

教师展示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指导学生读图《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讲解起义的经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特点。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概括,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1.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2.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与勇气。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 作业:对比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简单谈谈英国的印度殖民地和北美殖民地有什么不同?【学科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第一:殖民程度不同,对于印度,英国的政策更加严酷暴利,而对北美则相对宽松。 第二:殖民制度不同,前者是封建性的,后者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

第三:殖民的管理不同,前者前期是归东印度公司所辖,后来归英王直接管理,而北美则一直是归英王管辖。 第四:殖民者政治机构不同,前者保留当地的管理制度和行政机关,后者则主要采取同英国国内相似的机构设置,设有议会。

2.谈谈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意义。【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形成历史概念是认识历史知识的中心环节。 其次,形成历史概念是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重要关键。 最后,形成历史概念是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第14篇: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内容

专业知识:中国历史(六年级上下册、七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八年级上下册) 专业技能:命题、课堂授课

学习材料

三、考试题型及结构

1、选择题

2、非选择题

试卷结构=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命题、课堂授课)+学习材料。其中学科专业知识占 80分,专业技能占40分,学习材料占30分。

第15篇:初中历史总结

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在上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中,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得到不断地提高,重新树立了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材观、教法观。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树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教改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圆满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所教学生成绩进步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新课改的学习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的地方做的还有不足。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学中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屡屡出现,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须进一步加强学习。

三、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进一步更新思想,端正认识,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这些学生;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强调帮助、引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

西阳城中学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语文

工作总结

李永

2011.2

第16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祖国五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一个个政权的更迭,一个个王朝的兴衰。以下是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及透过现象了解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极格局,初步了解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了解世界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了解与评价。

二、说学情

本课的“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这个环节,使得新课与旧知识很好的衔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根据学案预习,并且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升华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根据我的教学对象及新课标要求,我自主设置四个步骤来完成主体部分的教学。

步骤一:“冷战”兴起的原因。

在讲这一目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出美苏两国战后的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其称霸的主要障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显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针对矛盾,美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冷战。

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含义与实质。并让学生探究冷战的原因。

步骤二:“冷战”的形成过程。

在讲这一目时,我用谈话法和阅读指导法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让学生了解美苏对抗的相关史实。学生自己总结出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峙的表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一过程的了解。

“冷战”的形成过程阅读性较强,知识点比较明确,而且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遏制与反遏制、对抗与反对抗的线索也比较清晰,属于学生了解识记的层次。所以把“冷战”的形成过程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展开自主学习,从而理清“冷战”形成的基本步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步骤三:局部“热战”

“冷战”时期的“热战”是以美国参与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最为典型。我首先向学生展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两幅图,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借此来反映出“热战”的实质(是“冷战”的延续)和影响,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历史图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步骤四:拓展升华,设疑培优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有何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四、前后贯通,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不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不同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和平相处,理性、宽容和智慧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最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遏制和对抗没有出路,和平、合作才能共赢!

五、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第17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大同区祝三中学 说课人:李桂霞

尊敬的领导、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二说学生,三说教法及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说教材。

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在港澳台地区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

本课围绕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分三个子目,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其中,“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基本方针。

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这些都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及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一国两制”是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由于初二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深度有限,容易浮于表面,所以我确立的教学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作用;理解香港和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

在处理教学重点时,我采用课件直观展现,引导探究,指导学生巩固知识点的方法,在突破难点时,我是以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的方式进行的。

其次,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的学习,对长期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及台湾问题的由来已经形成了初步认识,他们已经能够主动有意识的探求社会热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再次,说教法及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设置问题,课堂互动。

二、创设情景,发散思维。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这几种教学方法贯穿本堂教学始终,把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向性、双向性,向多向性转化。期间穿插图、文、声等综合信息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形象性,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应将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来看待,教学中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积极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法及学法,本课教学过程按照以下几步进行

一、情境导入,诱发兴趣。

二、预留复习,合作探究。

三、师生互动,破解重、难点。

四、总结升华,拓展知识。

根据以上思路:

1、上课伊始我准备播放闻一多先生作词的《七子之歌----澳门》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中教师提问,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愿?歌声中所呼唤的澳门是否回来了呢?这样不仅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正轨,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入到教学活动中。

2、预留复习,合作探究。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节课我都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本节课我设置的预留习题是,香港、澳门及台湾问题的由来。这样既能锻炼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我在处理本节课预留作业时,在课上我用播放课件的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回忆香港被占领的过程,然后请学生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及台湾问题的产生,从而为下一步授课做好铺垫。

3、师生互动,破解重难点。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所以在“一国两制”这一子目上,设置了三个问题,既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一国两制”提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一国两制”构想首先针对哪个地方提出?

我给学生三分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点评,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深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让学生谈感受,谈启发。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新的知识,为此,在讲授香港回归时,我播放回归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谈感受,通过出示香港回归后繁荣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香港回归后的持续繁荣和稳定,从而论证“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感受到今天祖国的强盛。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澳门回归的过程及图片,出示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让学生说一说区旗的寓意及港澳回归时间,这里我不再演示。

关于两岸关系一节,我让学生有感情的阅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体会两岸人民渴望统一之情。授课时,我出示中央人民政府在统一前两岸交往的原则,同时播放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友好往来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与此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音符,比如,陈水扁提出的“一边一国”的两国论,“入联公投”等,让学生针对此现象发表自己的感言,学生会深切的呼唤台湾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对部分台独论者义愤填膺。由此,爱国主义情感达到高潮。

4、总结升华,拓展知识。

课堂总结部分,我提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了什么体会?同时出示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板书系统化、简约化、脉络化。

教师对学生的小结简单评价,点出重点。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的必然,坚定台湾回归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进行当堂巩固练习,根据重点、难点,我设置两个问题,既

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2、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想一想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答案,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此问题1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问题2的设置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最后,我谈谈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在农远工程已在我省农村中小学全面开展,这为我们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现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到我们农村教师身旁,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向学生展示了港澳回归的过程,成功解决了学生没有亲历此历史事件,缺乏直观印象的缺憾。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从而对此历史事件感悟深刻。

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教师真正做到了:从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指导方法为主;从单一讲解转向组合优化。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第18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

程海娣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五、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以乐曲导入,创设情境播放乐曲《丝绸之路》,同时展现雄奇的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接着由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诗句,了解西域当时的情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经过由学生讲解,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

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张骞通西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升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户,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启示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四个主题:丝路的启示。

拓展延伸——丝路的启示

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比如: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

(三)、班超经营西域

这一部分由学生阅读教材,对班超和甘英在西域的活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最后教师指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课堂小结:

在板书基础上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的同时,升华自己。 探究学习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六、说板书

因为是多媒体教学,所以,知识点的框架我在课件上已经展示给学生,因而,在黑板上的板书,除了标题外,我还手绘了丝绸之路的路线,既帮学生构建了空间概念,也炫了下自己的基本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真可谓一举多得。

第19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

说课稿

姓名:陈家宝 学号:20121201210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第8课《辛亥革命》。我将从四大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分析和讲解,首先,我们来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准备、爆发及影响。

依据: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无法拆分,故将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作为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教材两目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孙中山的建党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提出来的,而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提供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比较广泛,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历史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劣势)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是比较欠缺,需要引导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重点使用PPT展示,加之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来实现教学。

在学法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小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如何将以上的分析落实到教学设计中。

(1)首先温故上节课《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几个问题的提问。(设计意图:这样既能够复习到上节课的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又能与本节课相联系,展示历史的统一性。)

(2)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来依次说明辛亥革命之前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失败,在中国行不通,引导学生走入本节课的内容——辛亥革命,并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在中国行不行得通?(设计意图: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节课,最后总结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3)讲授新课。

①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本的第一部分“孙中山创建革命政党”,随后进行这一部分的几个小问题提问,让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回答。(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效率,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扎实地学进新知识,做到边学边记。)

②播放有关同盟会的视频,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并思考有关同盟会的知识点如纲领等。随后进行提问和讲解。(设计意图:视频等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注意力,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③由上述讲解引出课本的第二部分“武昌起义”,播放武昌起义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基础问题,随后进行提问、通读课本。(设计意图:与②相同)

(4)课堂讨论

问题1:辛亥革命最后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问题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讨论和老师讲解,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5)巩固小结

剩余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自己掌握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设计意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由于时间限制,本节课有些问题没有预设的深入,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人:陈家宝

第20篇: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鸦片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

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l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l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l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②中国战败的原因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

二、说教、学法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一个腐烂了的苹果,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猜想,苹果出现腐烂的原因会有哪些?在生回答后,然后话题一转,假设情景,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那同学们你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吗?而这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播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影片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然后完成一个巧填数字的游戏和看图说史,让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硝烟。

(2)评、析:“虎门硝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音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问“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生结合教材后给出的“解析与探究”的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在重复,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动态地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播放影片资料,让生找错和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 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主要通过出示英国在中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经过略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分组活动来完成。即:“成立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损失调查委员会”分成政治、经济、国土、文物几小组来进行调查,从而从这几方面来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活动内容让学生课前准备,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一活动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

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4、课题延伸:活动〈模拟新闻发布会〉内容:就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记者向列强提问,列强站在自身立场作答,掩盖事实真相,时事评论员对列强的诡辩进行分析和诡辩。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