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数学必修5教学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04 08:36:04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必修5教学计划

《语文必修5》教学计划

魏大勇

《语文必修5》的教学,仍然要围绕和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把握教材内容,发挥教学个性,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在每个环节都渗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一、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要领略单元的编排意图;要加强对课文的整体解读和重点难点的深入探究;要把握“研讨与练习”的设计意图,力求启发学生的多维思路;要注重课前预习的指导和教学方法的预想,做到启发性灵活性实用性并重。

课文共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小说,学习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的方法:

关于主题: 通读中透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精读中要由三要素窥探小说的主题,研读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关于情节:注意情节的展开性和曲折性以及合理性。注意情节的发展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关于课时安排:重点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用以落实小说主题和情节的教学目标。

《边城》作为课外自读课文,教学时要通过影视手段使学生加深对主题和情节的探究。可以在视后写一篇观后感,谈一谈在主题或情节方面的所得。 估计要用6课时。其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用3课时。《装在套子里的人》用2课时。《边城》用1课时。

第二单元是文言抒情散文,学习的重点是在继续积累文言实虚词并了解文言常用句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性情和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注意文章的诵读。

关于感受古人真性情:引导深入理解抒情的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抒情方式,以求感受作品深蕴的情感。

关于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关于诵读:诵读中体味深厚的情感和骈文有声韵之美。

其中要求背诵的有:《归去来兮辞》(全文)《滕王阁序》(2-3段)《陈情表》(全文)。

关于课时安排:重点学习《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和《陈情表》。估计要用11课时。其中《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陈情表》各用3课时。《逍遥游》用2课时。

第三单元为文艺评论和随笔。它们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其中《咬文嚼字》谈的是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和文字用语的原则。《说木叶》则是“咬文嚼字”范例。两篇课文可以以《咬文嚼字》为主结合起来学习。《谈中国诗》是从比较学的角度分析中国诗的特征,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要注意阅读论说性文章的步骤和方法,即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拟出提纲——找出重点(段落和词语),抓住主旨——判断观点,阐发评价。

关于课时安排:估计用4-5课时。《咬文嚼字》和《说木叶》(结合学习)用3课时,《谈中国诗》用1课时。 第四单元为科技说明文(又名“自然科学小论文”或“科普文”),重点是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关注和兴趣。学习此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习时要激发学习科普文章的兴趣,把握它们的特点,理清作者思路,概括归纳文章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

关于课时安排:估计用5课时。中国建筑的特征》2课时,《作为生物的社会》2课时,《宇宙的未来》1课时(可以采用影视手段)

二、表达交流

本册在前四册文体和表达方式学习的基础上,从综合写作能力的角度,设置了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四个专题,作为高中写作的的总结。

其中重点是写得深刻。写得深刻的方法是“以小见大”“比较”“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它靠联想逻辑和推理;而“丰富”“文采”主要靠积累,要继续通过对《素材套用》一类的辅导书或晨读教材大量阅读,并加强写作素材的概括和提炼、快速结构等训练。创新,则宜小范围推广,训练应该谨慎。

关于课时安排:估计用16课时。《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用2课时(实4:指导1课时,写作2课时用课外,讲评1课时);《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用2(实4)课时。《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用2(实4)课时。《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用2(实4)课时。

三、梳理探究

关于课时安排:估计用4课时。《文言词词语和句式》用2课时。《古典文化常识》用2课时。《有趣的语言翻译》课外。

四、名著导读

1、关于《三国演义》的导读(使用影像资料,利用晨读或晚自习时间)

2、关于《堂吉诃德》的导读(略)

作文计划

第一次作文

【话题】关于孔子学生的“救人”“赎人”故事的材料作文

【要求】深刻;使用“深刻的方法”(以小见大,对比,透过现象见本质)。

第二次作文

【话题】关于“父子协议”的材料作文

【要求】材料丰富;有场面或细节描写。

第三次作文

【话题】修改或重写自己过去的一篇作文(要求附原文)

【要求】有辞采。

第四次作文

【话题】由读孟德斯鸠的关于“社会”教育的几句话产生感想而写一篇新颖作文(可以“故事新编”)。

【要求】做到三“新”,即立意新、题材新、形式新。

教学进度表

第二单元 古代散文(课时数:14)

归去来兮辞3 第一周

滕王阁序3 2/1第二周

逍遥游2

陈情表3 2/1第三周 【梳理探究】《文言词词语和句式》2 【梳理探究】《古典文化常识》2

【表达交流】《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2(实4) 第四周

第一单元 小 说(课时数:6)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 装在套子里的人2 第五周

边城1

【名著导读】关于《三国演义》的导读(暂不定)

【表达交流】《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2(实4)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课时数:5)

咬文嚼字2 第六周

说木叶1 谈中国诗2

【表达交流】《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2(实4)第四单元 科技说明文(课时数:5)

中国建筑的特征2

作为生物的社会2 1/1第八周

宇宙的未来1

【表达交流】《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2(实4)

第七周

推荐第2篇: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

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的教研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我要把上学期的不足和收获的经验,转化成这学期的工作动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如一地热爱本职工作,坚持政治学习,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从教研工作的实际中来,回到实际中去;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抓课堂教研为依托,扎扎实实听课、评课、研课,让教师真正体验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魅力。本学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四个抓”提高课堂效益

1.抓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的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2.抓问题的暴露

在课堂上,老师都会提问,有时还伴随着问题的讨论,对于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遗留下来,甚至积累下来,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遗留问题要及时解决。

3.抓解题指导

要合理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大,出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4.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

1 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应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应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向课堂教学要效果

数学教学指的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转变态度以及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而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尤其是如何对基础年级的数学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基础年级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起则“思”通,就是指学习兴趣能有效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而数学在有的学生心目中只是认为数字游戏,枯燥无味,从而缺乏一定的探索能力,对出现的新知识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注意以下几点做法

(1)重视引言和绪论,培养积极情感。新知识出现的引言,老师决不能忽略,应花大力气,讲好引言课,这实质对学生兴趣培养,学习方法的把握,逻辑思维的培养,该知识的特点等是十分重要的。如高二的解几中的绪论介绍,不仅引导了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方法,而且把握了解析几何的知识特点,更激发了学生对如何进行数形转化产生兴趣,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恰会被我们老师忽略,这是不可取得。

(2)精心设计导入语,课堂导入新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这个过程注意唤醒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产生热烈的情绪,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一个可喜的开端。常见的导入方法有:数学史料导入、数学实验导入、设问导入、类比导入、多媒体辅助手段导入等。(3)重视创新,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在学生能掌握的情况下进行创新。

2 如例题的题型要新,让例题适合学生的胃口,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教学手段要新,教学手段的日渐现代化无不使教育充满活力,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既然是基础年级就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应着重于让学生学习理解新概念,并且要记住概念,然后才能熟练应用新概念,注意不能无限的加深和拓展,否则会让学生害怕学习,从而失去信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重视每一节课,先构思好一节课的教学引入,重难点等,然后抓住关键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看做探索者,引导学习如何进行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变为“会学”。这就要求基础年级老师重视在概念、结论、方法等方面的过程教学,因为数学上的一些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都是解题的依据,在基础年级加强对基本概念的教学,明确定义、定理、公式的真正含义,掌握其实质。如果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透彻,那么解题时就能思路敏捷,解起来迅速正确。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对课本例题、习题的讲解和挖掘,因为他们具有代表性,现在高考试题很多是课本习题的演变。

3、注意思想方法的引导

在基础年级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思想方法的引导,因为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基本观念,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而数学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模式,对于掌握了基础知识,如何应用怎么应用就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者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方法。如类比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如三大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极坐标公式就把不同的图形,用同一个数学表达式联系起来了。数形结合思想更是让学生知道数学中数与形的完美结合,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使解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象这些思想方法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有人说:“只有数学教学达到数学思想

3 层次,才可称为高层次的数学教学”。

4、注意学生主体的发挥

基础年级学生处于接受新知识阶段,因为学生的各自水平不尽相同,因而在教学中应照顾全体,不能以片盖全,同时也由于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过渡,因此,在基础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老师选择能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多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消极被动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三步分层教学法”即在“前置练习”中分散难点;在“分组练习”中让优中差的学生分层练习,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层次中获得成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演变练习”中的提高阶段,使学生都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氛围,产生学习内动力,必然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教师完成教学目的和要求。总之,对于基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基础,在掌握基础知识后,教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才能真正地完成基础教学.三、实施和谐课堂教学计划

本学期继续实施烟台教科院和谐课堂教学计划,使课堂教学,向着有效、高效课堂迈进。

四、教学计划

第三章

直线和方程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1课时。

2、贯穿“坐标法”的思想突出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五部曲”:建系:坐标表示——建立几何关系——直译:几何问题代数化——化简:通过代数运算

4 简化方程形式——翻译: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关注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坐标法应贯穿始终、数形结合要不断体会,感受运动变化问题中的函数思想,善于用好方程这一工具来定量。

4、“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应突出“数”与“形”的特征,能用三角函数描述斜率。

5、关于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①要求掌握点斜式、斜截式(特别要注意分析方程中k和b的几何意义),两点式并能熟练运用。

②理解一般式含义,能将其它形式化为一般式,知道各种形式的局限性。 ③截距式只作为了解,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对应关系要求了解。

6、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公式不必记忆。

7、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借助信息技术探求轨迹的形状等等。

第四章

圆与方程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2课时。

2、继续贯穿“坐标法”思想。

3、注意加强与实际问题和其它学科有关问题的联系,体现其应用价值。

4、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圆与代数方程——二次项系数相同的二元二次方程之间建立的联系,并且了解这一联系在研究、解决问题时的作用。

5、在基本要求之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研究圆上任意点与直线上任意点之间距离的最值问题,体会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圆与直线对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体会解析法思想。

6、关于空间直角坐标系,重点应放在对坐标系的理解上,即:理解空间中

5 点的坐标的意义会表示,会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能建立空间坐标系表示一些特殊的几何体(如正三棱柱)。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0课时。

2、要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感性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重视实物与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不仅会画三视图,而且要能用结构特征想象出空间几何体;由三视图、直观图想象出空间几何体。

4、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只需通过实例概括,不必证明,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也不必深入挖掘。

5、对复杂物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要适当控制难度。

6、关注新旧教材的三个变化。

①内容的变化:三个“角”安排在选修“2-1”中,多面体及欧拉定理安排在选修系列3中,增加了三视图。

几何定位也发生了变化,课标教材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直觉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②教学要求的变化:

(Ⅰ)《大纲》教材要求了解概念掌握性质。《课标》教材要求认识柱、锥、台、球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把重点放在了空间想象能力上,对概念性质则降低了要求。

(Ⅱ)对知识发生的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③处理方法的变化

《课标》教材: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 柱、锥、台、球——点、线、面

6 大纲教材:点、线、面——柱、锥、台、球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4课时。

2、课堂教学要求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认识过程展开。

教学中应认长方体模型中的点、线、面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再认识空间中一般的点、线、面关系。

3、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的转化,这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着力点。

4、关于空间中的角与距离。

了解: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③线面距。④面面距。

理解:①线面角。

对于这些角与距离的度量问题,只要求在长方体模型中进行说明即可,具体计算在本章不作要求。

5、关于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①有关性质定理要求证明和掌握并会用,而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必补充。

③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距离及有关概念不作要求。

6、有关课本中例题,习题的结论以及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能作为解题中推理的依据!

2011年2日

推荐第3篇: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5)

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材分析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资源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出发,把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在前七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第八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新授内容仍然分四个领域安排。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百分数。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教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严格遵照《标准》的要求,精选传统小学数学里有关形体的知识,增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事实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领域:先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扇形统计图,再教学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的统计量。有些时候,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反映。本册教材里的统计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

“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编排了三次实践活动。第一次是利用圆柱的体积知识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应用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的规律推算铁块的体积。第二次是结合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研究图形的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关系。第三次是使用工具或应用步测的方法,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研究现象,探索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根据《标准》里具体目标的设计分类,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把内容分成数的运算、数的认识、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四个部分进行复习。把解决实际问题纳入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复习的效率。“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个部分进行复习。在总复习里还安排了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分别研究住房面积的变化、旅游费用的预算、调查周围的绿地面积、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并富有教育意义。

另外,教材充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里的应用。编排的“思考题”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还多次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与效果。

二、全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

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6.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

7.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能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2.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习方式:

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全册课时安排:

全册共安排72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30课时的总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0%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

百分数的应用 11课时

圆柱和圆锥 11课时

比例 7课时

确定位置 4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 4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 2课时

统计 3课时

总复习30课时

推荐第4篇:高二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摘要:精品的高中频道为广大师生编辑了高二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希望在您的授课与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欢迎大家点击参考下面的教学计划,谢谢您对查字典数学网的支持!一.指导思想根据湖北省的新课改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全力以赴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同时加强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相互协作,积极面对新课改的要求。二.工作重点认真落实组里每位老师的课堂常规教学任务,努力加强老师的课外教学科研工作;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理论知识,认真研究新教材的教法,做一个教学科研全方位的教师;同时发挥备课组全体成员的集体力量,积极研讨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全力提升高二年级的数学水平,缩小和其它学校的差距。三.具体措施(1)落实好组里每位老师的两节公开课的任务,按照先议教案,再听课堂,最后评价的程序严格落实到位。(2)充分利用每个星期二下午的集体备课时间,商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新教材的教法。同时争取机会出去学习教改名校的数学学科课改教学的经验。(3)做好每一次阶段性的考试工作,考前认真准备,阅卷客观公正,客观评价教学质量。(4)分班落实数学学科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文科班数学的提升。(5)准备参加5月份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活动,积极安排年轻老师参加数学教学竞赛工作。四.教学进度(1)2,3月份,文科完成选修1-1和选修3-1,理科完成选修2-1和3-1的教学任务,建议把选修3-1的《数学史选讲》参插讲。(2)4月份,理科完成选修2-2,文科完成选修4-5(3)5月份,理科完成选修4-1,文科完成选修4-5。(4)6月份,理科完成选修4-4,文科开始期末考试的复习。说明:根据湖北省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本学期理科完成选修2-1和2-2的内容,文科完成选修1-2和1-1的教学内容,但是我们还是打算把选修3-1,4-5的内容都上完,为高三复习做好准备,从时间上看,文科的教学时间是充足的,但是理科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希望各位老师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确实落实好每章每节的教学任务。总结:新的学期查字典数学网会为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以上就是高二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请持续关注查字典数学网!

推荐第5篇:人教版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一、空间立体几何(复习)+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初步对空间里立体几何的空间构型有一定的认识,熟练地掌握空间立体几何的三视图,培养空间立体感;

2.熟练地掌握常用空间立体几何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注:以上属复习内容) 3.初步理解平面的概念,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3);

4.能正确使用集合符号表示有关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应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进一步熟悉掌握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2.掌握由“线线平行”证得“线面平行”和“线面平行”证得“线线平行”的数学证明思想;

3.通过运用定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判断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并能正确运用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4.培养学生的认真、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建立“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会用定义和判定定理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关系;2.初步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及简单应用; 3.掌握二面角的定义并能熟悉的应用。

四、直线与方程(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定义,并能在坐标系中明确的指出;

2.明白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时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代数的方法,运用斜率来判定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关系;

3.明白直线可以由直线线上的一点坐标与斜率确定,会由直线的一点坐标与斜率求直线的方程,会根据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求直线的截;

4.掌握直线方程的五种表达方式,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应用不同的表达式。

五、直线与方程(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2.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并学会灵活的应用;

六、圆与方程(圆的方程)

1.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圆的参数方程;

2.比较三种圆的方程特点,能够根据给出条件和题目特点选择圆的方程表达式。

七、圆与方程(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会判定点和圆、直线和圆、圆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会根据比较简单的已知条件求出圆的切线方程,能解决与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初步运用切线的判定定理.通过演示直线和圆相切,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并能从图形的位置去判断图形的性质的能力; 3.熟悉掌握并应用圆的切线方程及其求法;

4.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定义、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学会与空间立体几何的结合解题。

推荐第6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认识万以内的数”“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和“时、分、秒”。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角的初步认识”。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另外,教材还安排了“期末复习”单元。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内容变动情况

虽然在表内乘、除法阶段安排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可以丰富乘、除法计算的练习形式,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但由于上册乘除法都是用口诀计算,引入乘、除法竖式,既没有必要性,也没有迫切性,况且除法竖式的结构又比较特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把除法竖式安排到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单元,把乘法竖式安排到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

把“时、分、秒”单元后移到本册。由于时间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也不够厚实,在二年级上册教学时间单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把这部分内容适当后移,更利于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时间观念。

把原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与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合并为一个单元,安排在第三单元,删去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内容。一方面,由于标准降低了第一学段认识方向的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根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把这部分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另一方面,实验教材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内容,主要是为第二学段学习数对做准备,但由于时间跨度过大,到第二学段,学生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胜任新知的学习。所以,在第一学段不再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教学内容。 教材引进算盘表示数,一方面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多了一件教具、学具,多了一种直观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算盘,可以体会历史文明;让学生在算盘上表示数,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强化数的概念。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要求,第四单元编排例题帮助学生认识算盘,并在算盘上表示万以内的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教学有机融合,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解决了认数教学缺少计数器的困难。算盘的1个上珠表示“5”,用它表示数,比计数器稍抽象些,但更方便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标准在第一学段删去了“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要求,且统计教学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为此,本套教材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体设计,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同时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 使学生联系对数的已有认识,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知道可以用算盘表示万以内的数;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联系已有的对四则运算的认识和相关的计算经验,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的加减笔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加减估算;联系对乘、除法的认识和计算表内乘、除法的经验,探索并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能正确计算简单的有余数除法。能认识钟表,认识时分秒,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 通过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钝角;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断则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他三个方向,会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进一步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

③ 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的数据,进一步感受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体会数据的价值。

2、数学思考方面。

① 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② 使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不断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③ 在应用加减运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思路的经验,进一步增强有根据、有条理进行思考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④ 使学生在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认识角和直角,以及相关的测量、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进一步体会现实空间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相应物体的联系,不断增强直观思考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⑤ 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解决问题方面。

①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的认识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 使学生在用学习的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借助摆学具或画图等方式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在描述物体方位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图和口头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一般方法。

③ 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与同学合作,能有条理的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不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④ 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后思考,逐步增强评价与反思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② 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和验算方法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③ 使学生在进行四则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④ 在经历将显示问题数学化,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四、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推荐第7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5

2013-2014年度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数学》七年级上册由 图形认识初步,有理数,整式的运算,方程,数据的收集处理等四大部分组成。本册教材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课题学习”三个领域,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第1部分 “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第2部分 “整式的加减”包括两节内容.这两节内容都是由章前引言中的问题引出的.章前引言中,教科书以2006年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为背景,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设计了几个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用字母表示数、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以及对式子进行化简等,为引出单项式、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等概念和法则提供实际背景,使学生感到学习这些概念和运算是实际的需要.

第3部分 “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第4部分“图形认识初步”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教科书首先从大量的实例入手,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让学生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概念,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等活动,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数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开始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数学

探究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的数学学习,对数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是适应中学学习要求的关键过渡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计算的准确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措施

1、认真专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数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做多种假设和预测。

3、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每一个活动。

五、教学特点

1.承上启下,注重基础

2.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 3.改进呈现方式,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5.体现科学进步,关注数学文化

6.适当加强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注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六. 教学进度安排

数学七年级上学期,全书共需约60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部分有理数约18课时

第二部分整式的加减约8课时 第三部分一元一次方程约18课时 第四部分图形认识初步约16课时

七 (3) 班朱林

2013.09.04

推荐第8篇:高二数学必修5 等差数列练习题

高二数学必修5 等差数列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设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2n7,则a1a2a15( ) A、153 B、210 C、135 D、120

2、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

1的等差数列,则4mn( )

313 C、D、428

3、若{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0,a2003a20040,a2003.a20040,则使前n项和Sn0成 A、1 B、立的最大自然数n是( ) 4007

D、4008

A、4005

B、4006

C、

4、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之和,且S6S7,S7S8S9,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d0 B、a80 C、S10S6 D、S7,S8均为Sn的最大项

5、已知数列{an}满足a10,an1an33an1(nN*),则a20=(

3 2 A、0

B、3 C、3

D、

6、△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如果a、b、c成等差数列,∠B=30°,△ABC的面积为3,那么b= 2D、23

( )A、

13 B、13 C

2、23

27、若钝角三角形三内角的度数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长与最小边长的比值为m,则m的范围是( ) A、(1,2)

B、(2,+∞)

C、[3,+∞)

D、(3,+∞)

二、填空题:

8、在△ABC中,若三内角成等差数列,则最大内角与最小内角之和为______.

9、若在等差数列{an}中,a37,a73,则通项公式an=______________

10、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1nn1

2,其前n项和时Sn9,则n等于_________

n

11、已知数列{an},a1=1,a2=2,an+1-anan+2=(-1),则a3=______,a4=______.

12、在等差数列{an}中,a5=-1,a6=1,则a5+a6+…+a15=______.

13、已知数列{an}中,a12,an1

三、解答题:

14、(1)求数列1,2an则数列的通项公式an=______________ an1111,,,的通项公式an 12123123n(2)求数列{an}的前n项和

15、等差数列{an}中,Sn是{an}的前n项和,S6=7,S15=16,求a11.

必修5周周考

(四)

一、选择题:ACBC BBB

二、填空题:

8、120°;

9、-n+10;

10、99;

11、5、12;

12、99;

13、

1 1n1()

2三、解答题:

14、解(1)an 11

12nn(n1)(2)an 2111111112n2()Sn2[(1)()()]2(1)n(n1)nn1223nn1n1n1

15、解:S15-S6=a7+a8+…+a15=

a7a15×9=9a11=9,a11=1.2

推荐第9篇: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必修5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

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namnmd;②a1ann1d;③d⑤d

anamnm

ana1n

1;④n

ana1

d

1;

14、若an是等差数列,且mnpq(m、n、p、q*),则amanapaq;若an是等差

数列,且2npq(n、p、q*),则2anapaq;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差数列;连续m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①Sn

na1an

;②Snna1

nn1

2d.

16、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n*,则S2nnanan1,且S偶S奇nd,

S奇S偶

anan

1.②若项数为2n1n*,则S2n12n1an,且S奇S偶an,

S奇S偶

nn1

(其中

S奇nan,S偶n1an).

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

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18、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则G称为a与b的等比中项.若G2ab,则

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

n

119、若等比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比是q,则ana1q.

nm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namq;②a1anq

n1

;③q

n

1

ana1

;④q

nm

anam

*

21、若an是等比数列,且mnpq(m、n、p、q),则amanapaq;若an是等比数

*

列,且2npq(n、p、q),则anapaq;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比数列;连续m

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比数列。

na1q1

22、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的公式:Sna11qnaaq.

1nq1

1q1q

q1时,Sn

a11q

a11q

q,即常数项与q项系数互为相反数。

nn

2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n

*

,则S

S偶

q.

n

②SnmSnqSm.③Sn,S2nSn,S3nS2n成等比数列.

24、an与Sn的关系:an

SnSn1S

1n2n1

一些方法:

一、求通项公式的方法:

1、由数列的前几项求通项公式:待定系数法

①若相邻两项相减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anknb,列两个方程求解;

②若相邻两项相减两次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anan2bnc,列三个方程求解; ③若相邻两项相减后相除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anaq

2、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①若化简后为an1and形式,可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求解; ②若化简后为an1anf(n),形式,可用叠加法求解;

③若化简后为an1anq形式,可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求解;

④若化简后为an1kanb形式,则可化为(an1x)k(anx),从而新数列{anx}是等比数列,用等比数列求解{anx}的通项公式,再反过来求原来那个。(其中x是用待定系数法来求得)

3、由求和公式求通项公式:

①a1S1② anSnSn1③检验a1是否满足an,若满足则为an,不满足用分段函数写。

4、其他

(1)anan1fn形式,fn便于求和,方法:迭加;

例如:anan1n1 有:anan1n1 a2a13a3a24

anan1n

1各式相加得ana134n1a1

n

b,q为相除后的常数,列两个方程求解;

n4n1

(2)anan1

anan1形式,同除以anan1,构造倒数为等差数列;

anan1anan1

2

1an1

例如:anan12anan1,则

1

,即为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an

an

(3)anqan1m形式,q1,方法:构造:anxqan1x为等比数列;

例如:an2an12,通过待定系数法求得:an22an12,即an2等比,公比为2。 (4)anqan1pnr形式:构造:anxnyqan1xn1y为等比数列;

nn

(5)anqan1p形式,同除p,转化为上面的几种情况进行构造;

因为anqan1pn,则

anp

n

qan1pp

n1

1,若

qp

1转化为(1)的方法,若不为1,转化为(3)的方

二、等差数列的求和最值问题:(二次函数的配方法;通项公式求临界项法)

①若②若

ak0

,则Sn有最大值,当n=k时取到的最大值k满足 d0a0k

1a10a10

ak0

,则Sn有最小值,当n=k时取到的最大值k满足 d0a0k1

三、数列求和的方法:

①叠加法:倒序相加,具备等差数列的相关特点的,倒序之后和为定值;

②错位相减法:适用于通项公式为等差的一次函数乘以等比的数列形式,如:an2n13;

n

③分式时拆项累加相约法:适用于分式形式的通项公式,把一项拆成两个或多个的差的形式。如:an

1nn1

1n

1n

1,an

2n12n1

111

等;

22n12n1

④一项内含有多部分的拆开分别求和法:适用于通项中能分成两个或几个可以方便求和的部分,如:

an2n1等;

n

四、综合性问题中

①等差数列中一些在加法和乘法中设一些数为ad和ad类型,这样可以相加约掉,相乘为平方差; ②等比数列中一些在加法和乘法中设一些数为aq和

aq

类型,这样可以相乘约掉。

第三章:不等式

1、ab0ab;ab0ab;ab0ab.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相减法;相除法;平方法;开方法;倒数法等等。

2、不等式的性质: ①abba;②ab,bcac;③abacbc;

④ab,c0acbc,ab,c0acbc;⑤ab,cdacbd; ⑥ab0,cd0acbd;⑦ab0ab⑧ab0

nn

n,n1;

n,n1.

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4、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

判别式b4ac

0 0 0

二次函数yaxbxc

a0的图象

有两个相异实数根

一元二次方程axbxc0

有两个相等实数根

a0的根

axbxc0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x1,2

b2a

x1x2

b2a

没有实数根

x1x2

a0

axbxc0

xxx1或xx2

bxx

2a

R

a0

xx1xx2

5、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y,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xyC0,坐标平面内的点x0,y0.

①若0,x0y0C0,则点x0,y0在直线xyC0的上方. ②若0,x0y0C0,则点x0,y0在直线xyC0的下方.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xyC0.

①若0,则xyC0表示直线xyC0上方的区域;xyC0表示直线

xyC0下方的区域.

②若0,则xyC0表示直线xyC0下方的区域;xyC0表示直线

xyC0上方的区域.

10、线性约束条件:由x,y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y的线性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x,y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11、设a、b是两个正数,则

ab称为正数a、b

a、b的几何平均数.

1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a0,b

0,则ab

,即ab

2

1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①a

2b2

2aba,bR;

22

②ab

ab2

a,bR;

③abab2

a2

b2

ab2

2a0,b0;④2

2

a,bR.

14、极值定理:设x、y都为正数,则有

s(和为定值),则当xy时,积xy取得最大值s2

⑴若xy. 4

⑵若xyp(积为定值),则当xy时,和x

y取得最小值

推荐第10篇:高中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中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课时分配(14课时)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约1课时9月1日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约1课时9月4日||9月12日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约2课时小结与复习约1课时1.2.1函数的概念约2课时1.2.2函数的表示法约2课时9月13日||9月25日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约2课时1.3.2奇偶性约1课时小结与复习约2课时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课时分配(15课时)2.1.1引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约3课时9月27日30日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8日10日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约3课时10月11日14日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15日18日2.3幂函数约1课时10月19日24日小结约2课时第三章函数的应用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课时分配(8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约1课时10月25日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约2课时10月26日27日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10月30日|11月3日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小结约1课时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查字典数学网高考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

第11篇:高中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

【摘要】有关于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下学期个人教学计划是查字典数学网特地为您集合的,查字典数学网编辑将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高中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课时分配(14课时)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课时分配(15课时)第三章函数的应用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课时分配(8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约1课时10月25日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约2课时10月26日27日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10月30日|11月3日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小结约1课时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查字典数学网高考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

第12篇:高二数学必修5 等比数列练习题(整理)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

1、在等比数列{an}中,公比q=2,且a1a2a3a30230,则a3a6a9a30等于()

A、2B、2C、2D、2

2、每次用相同体积的清水洗一件衣物,且每次能洗去污垢的102016153,若清洗n次后,存留的污垢在1%以4

下,则n的最小值为()A、2B、3C、4D、6

3、若实数a、b、c成等比数列,则函数yax2bxc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为()

A.0B.1C.2D.无法确定

4、某种商品投产后,计划两年后使成本降低36%,那么平均每年应降低成本()

A、18%B、20%C、24%D、3%

5、若{an}是等比数列,a4a7512,a3a8124且公比q为整数,则a10等于()

A、-256B、256C、-512D、512

6、在等比数列{an}中,a3 和 a5 是二次方程 xkx50 的两个根,则a2a4a6的值为( )

(A)55(B)55(C) 5(D)25

7、已知an是等比数列,a22,a521,则a1a2a2a3anan1() 4

3232nA.1614nB.1612nC.D.1412n33

8、三个数的比值为3:5:11,各减去2后所得的三数成等比数列,则原来三个数的和为______

9、正项等比数列{an}其中a2a511则lga3lga4_______。

10、已知数列{an}前n项和Snn2n1,那么它的通项公式an_____

11、在等差数列an中,a1,a2,a4这三项构成等比数列,则公比q。

xbx10的四个根组成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12、设两个方程xax10、则ab________。

13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anx2an1x10(nN)的两根,满足6263,且a11

(1)试用an表示an1(2)求证:{an是等比数列(3)求数列的通项公式an

14、有4个数,其中前3个数成等差数列,后3个数成等比数列,并且第1个数与第4个数的和是16,第2个数与第3个数的和是12,求这4个数.

2223

第13篇:五年级上册数学5单元教学计划

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借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这几种图形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切忌由教师带着做。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

课时安排:9课时

第14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5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本册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材分析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对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班级情况分析:

一(3)班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基本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

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一年级2班学生共有60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进一步帮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但是,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不利因素:如本班还有4人基础和能力都较差,1人纯粹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倒,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学生年龄小,好说好动,精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性大。因此,本学期要立足于端正学态、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直观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凭借积木画出图形,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通过对纸的折、拼,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4.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9.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 难点: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适当增加趣数方面的知识。

5、重视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6、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

七、课时安排 60课时

一、位置(4课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

例1 ……………………………………………………………3课时左右

例2 …………………………………………………………4课时左右

例3 ……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图形的拼组(2课时)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数数 数的组成………………………………………………2课时左右

读数 写数……… …………………………………………2课时左右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3课时左右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五、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

认识人民币………………………………………………………2课时

简单的计算………………………………………………………2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5课时)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4课时左右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小小商店………………………………………………………1课时

八、找规律(4课时)

九、统计(3课时)

十、总复习(5课时)

第15篇:第二学期二5数学教学计划

2013年度第二学期二5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5班有差生 人、优生 人,中等生 人,优生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在数学方面具有认真审题、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思维活跃;差生较多,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经常不完成,家庭教育跟不上,因此,学习较差,在本学期教学中,为了做好培优补差转化工作,使优生更优,差生有所进步。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计划。

三、努力的方向

1、根据平时教学,进一步分析学生现状,对自己前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找到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紧抓学生良好学习风气培养,要经常反思教与学的关系,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学生的学。

2、在班级中要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并及时与家长多沟通,多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帮助,细心教导,知难而上,纠正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利用星期六的业余学习及平时点滴时间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补缺差知识,进一步加强培优补差工作,不断提高优良率、

及格率和平均分逐步降低低分率。、我将在后一阶段努力工作,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改变目前的落后现状。通过努力把坏事变成好事

4.充分运用学校的有利条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5.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体,因材使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6、发挥活动课动态教学的优势,充分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又动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使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7、活动课的选材要容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让学生感到愉快、有趣,教师就应该依据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选择通俗易懂又新颖又有趣的内容。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8、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教学中,实行“一帮一”教学,每一个差生与一个优生结成“对子”,对差生的上课、作业实行帮助监查,使每个差生最大限度的有所提高。

二、注意培养学生学生教学的兴趣。

1、进行生动直观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小,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感兴趣的特点,制作一些新颖的,能吸引学生的教具和学具。通过演示或操作,让学生在手摸、眼看、脑想、口讲中学到知识。

2、注意讲课艺术。

教学概念、符号、术语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的,特别是后进生更感乏味,在教学中注意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趣味性、启迪性,可以唤起和提高后进生学习教学的兴趣。

3、开展有趣的学数学活动。

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和进行数学竞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写作业干净整齐,写作业时看清想好才下笔写。

2、培养有错必改的习惯。

批改的作业发下去后,要求学生对错题要及时改正。

3、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后进生对以上学习习惯会时好时坏,经常反复,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耐心去督促、教育。

四、加强对后进生的课内外辅导。

后进生理解、思维、表达、记忆等能力一般都比较低,许多知识都要经过多次反复教,才能接受,因此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尤为重要。

1、在课堂教学中要照顾后进生。

2、对后进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课外辅导。

3、及时掌握后进生的反馈信心,及时辅导。

4、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

5、搞好学校联系

第16篇:数学: 1.1 正弦定理 教案(苏教版必修5)

www.daodoc.com

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

第 2 课时: §1.1 正弦定理(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利用正弦定理解决有关平几问题以及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掌握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2.能熟练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斜三角形进一步巩固正弦定理,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斜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2.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难点:灵活利用正弦定理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公式。 【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直尺、计算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正弦定理: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二、研探新知,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abc,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cosAcosBcosCABBDADABCBAC例2 (教材P例5)在中,是的平分线,用正弦定理证明:. 10ACDC例1 (教材P9例4)在ABC中,已知证明:设BAD,BDA,则CAD,CDA180.在ABD和ACD中分别运用正弦定理,得即ABsinACsin(180)ABAC,,又sin(180)sin,所以,BDsinDCsinBDDCABBD. ACDC例3 在ABC中,已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c2b,(1)求证:2cosACACcos;(2)若B,试确定ABC形状 2231例4 在ABC中,a,b,c分别为ABC三边长,若cosA,(1)求sin32ACcos2A的值;(2)2若a3,求bc的最大值

第 1 页

版权所有@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 www.daodoc.com

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

例5 (教材P9例3)某登山队在山脚A处测得山顶B的仰角为35,沿倾斜角为20的斜坡前进1000米后到达D处,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65,求山的高度(精确到1米). 分析:要求BC,只要求AB,为此考虑解ABD.

解:过点D作DE//AC交BC于E,因为DAC20,所以ADE160, 于是ADB36016065135.又BAD352015, 所以ABD30.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

ABADsinADB1000sin13510002(m).

sinABDsin30在RtABC中,BCABsin3510002sin35811(m). 答:山的高度约为811m.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1.在ABC中,tanAsinBtanBsinA,那么ABC一定是________ 221lgsinAlg2,则ABC形状为_______ cabc_______ 3.在ABC中,若A600,a3,则

sinAsinBsinC2.在ABC中,A为锐角,lgblg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知识总结: (2)方法总结: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第 2 页

版权所有@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

第17篇:必修5古今异义

必修五古今异义

《归去来兮辞》 (1)于时**未静 **

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情话

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之间表示爱情的话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9)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逍遥游》

(1)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 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之二虫又何知 虫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发

1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 大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 (7) 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羊角 古义:旋风

今义:羊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 (8)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 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的马,是一种珍稀动物 《滕王阁序》 时维九月 维

古义:句中语气词,用作判断语气 今义: 常作“维护”、“维持”只义俨骖騑于上路 上路

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 走上路程 穷且益坚 穷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 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 见机

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今义: 看机会,看形式 盛筵难再 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 又一次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童子

古义:谦词,后生晚辈 今义:儿童 阮籍猖狂 猖狂

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肆无忌惮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学士

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做事故意迎和别人的心意 《陈情表》

臣少多疾病 疾病

古义:小病为疾,重病为病 今义:病的总称 至于成立 至于 成立

古义:到了 今义:副词,表程度

古义:成人 今义:(理论等)站得住 九岁不行 不行

古义:不能行走 今义:不可以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最低一级考中者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古义:申诉 今义:让别人知道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今年

古义:现在年龄 今义:说话时的这一年 臣之辛苦 辛苦

古义:辛劳苦痛 今义:身心劳苦 拜臣郎中 郎中

古义:官职 今义:一般指医生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

古义: 拳拳 今义:一般形容少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报

古义:向皇上报恩 今义:向上级报告

第18篇:必修5课件目录

必修5课件目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1课时) 1.1.2 余弦定理(2课时) 1.2 应用举例(4课时)

第二章 数列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课时) 2.2等差数列(2课时)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课时) 2.4等比数列(2课时)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课时)

第三章 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2课时)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课时)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1课时)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2课时) 3.4基本不等式(2课时)

第19篇:正弦定理必修5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三、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abcsinA,sinB,又sinC1,A ccc

abc则csinsinsinabc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aB sinsinsin有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

同理可得

从而asinAbsinB,csinCbsinB,a

sinAbsinBcsinCAcB

(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证法二):过点A作jAC,C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ABACCB

则jABj(AC

CB)∴jABjACjCBj

jABcos900A0jCBcos900C

∴csinAasinC,即

同理,过点C作jBC,可得

从而ac bc a

sinAb

sinBc

sinC

类似可推出,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

sinAb

sinBc

sinC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aksinA,bksinB,cksinC;

(2)a

sinAb

sinBc

sinC等价于a

sinAb

sinB,c

sinCb

sinB,a

sinAc

sin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absinA; sin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AsinB。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1.在ABC中,已知A32.00,B81.80,a42.9cm,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b

C1800(AB)

1800(32.0081.80)

66.20;

根据正弦定理,

asinB42.9sin81.80

b80.1(cm); sin32.0根据正弦定理,

asinC42.9sin66.20

c74.1(cm).sin32.0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0,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0,边长精确到1cm)。

解:根据正弦定理, bsinA28sin400

sinB0.8999.因为00<B<1800,所以B640,或B1160.⑴ 当B640时,

C1800(AB)1800(400640)760,

asinC20sin760

c30(cm).sin40

⑵ 当B1160时,

C1800(AB)1800(4001160)240,

asinC20sin240

c13(cm).sin40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 Ⅲ.课堂练习

第5页练习第1(1)、2(1)题。

[补充练习]已知ABC中,sinA:sinB:sinC1:2:3,求a:b:c

(答案:1:2:3)

Ⅳ.课时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

(1)定理的表示形式:a

sinAsinBsinC

或aksinA,bksinB,cksinC(k0)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Ⅴ.课后作业

第10页[习题1.1]A组第1(1)、2(1)题。

bcabckk0; sinAsinBsinC

第20篇:初三化学教学计划5

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斯琴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刚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与社会生活与化学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善于从化学角度关注生活,关心社会。同时教学中还要加强实验技能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论知识联系生活、自然和社会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掌握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教学措施:

(1)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 2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数学必修5教学计划
《数学必修5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